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百分数教材分析
真心话大冒险色问题-描写动物的句子
第六单元 百分数
一、教学内容
1.百分数的意义
2.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
3.百分数的一般性应用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会运用百分数表述生活中的一些数学现象。
2.使学生掌握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互化的方法。
3.使学生在理解、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解决有
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学会把分数的有关知识和技能迁移到百分数,
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
三、主要变化与具体编排
(一)主要变化
除了前文提到的把“百分数”内容分成两
段,分别安排
在六年级上册和下册以外,本册教材在编排百分数与分数、
小数的互化时进行了新
的尝试。教材结合“求一个数是另一
个数的百分之几”(如求命中率)教学如何把分数、小数化
成百分数,结合“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教学如何把
百分数化成分数或小数。因为在求一个数是另
一个数的百分
之几时,求出的结果或者是分数的形式,或者是小数的形式,
而题
目要求以百分数的形式呈现结果,就自然产生了把分数
和小数化成百分数的需要;在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是多少时,
只有把百分之几化成分数或小数,才能继续计算。这样编排,
一是更能体现将百分数
与分数、小数进行互化的必要性;二
是大大缩减了例题的容量。
(二)具体编排
1.百分数的意义。
教材呈现程序格式化进度、服装面料和里料的成分、汽
车销售情
况的百分数,旨在突出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教材呈现的三个实例中的百分数包括百分号前面的数
的是
整数的、小数的,小于100的、等于100的、大于100的,
使学生认识各种情形的百
分数。让学生说说还在什么地方见
过这样的数,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建立起新知与
生
活的联系。
教材直接给出百分数的意义,并让学生根据此意义描述
实例中百分数的实际含义。
引导学生找出相比的量是哪两个,
这两个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这与分数教学中强调“量率
对
应”的思想是一致的。
由于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量之间的一种比的关系,在生
活中也叫百分率
或百分比,如“出勤率”“发芽率”等。由
于百分数是一种比,因此也可以从比的角度解释相关概念。
接下来,教材呈现了前面所引出的三个百分数的读写,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分子
分别是整数、小数和大于100的数。
2.例1。
本例有两个教学目标:一是会解决求一个
数是另一个数
的百分之几的问题,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把分数、
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这样编排,既凸显了转化的必要性,
又把分数化成百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整合在一起。
教
材通过求投篮命中率的情境引入,并直接给出命中率
的概念,使学生明白:要把最终结果化成百分数,再
进行比
较。根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列出除法算
式3÷5和4÷6。两种不同
的运算,产生了小数和分数的结
果,很自然地产生“如何把小数和分数化成百分数”的需求。
教材选取的数据具有典型性。3÷5,4÷6这两个算式,3
÷5能得到有限小数,也能直接将分数结果
化成分母是100
的分数;4÷6则无法除尽,需取近似值,且无法直接将分数
结果化成分母是
100的分数。这四种情况基本涵盖了小数、
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所有可能性。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理解生活中其他一些“百分率”
的含义,水到渠成。
3.例2。
例2也有两个教学目标:一是会解决求一个数的百分之
几是多少的问题,
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把百分数化
成分数、小数的方法。这样编排,既凸显了转化
的必要性,
又把百分数化成分数、百分数化成小数整合在一起。
教材注重将新知与原有知识进
行沟通和联系,提示“求
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意义相同,
引导在已有
知识基础上寻找数量关系,正确列式。利用两种
不同的计算方法,体现把百分数化成分数或小数的必要性
。
由于百分数无法直接参与运算,需要利用它和分数、小数的
关系,把它“等值转化”成分数或
小数,再进行计算。
百分数化成小数,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是100的分数,
再根据小数的
意义(或进行除法计算),改写成小数。在此
基础上,观察到只要把百分数小数点左移两位,去掉百分号
即可,这是小数化成百分数的逆过程。百分数化成分数,也
是把百分数先改写成分数是100的
分数,再约分化简。
4.例3。
本例是求比一个数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延伸和发展,其数量关系和求一
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是一
致的。教材呈现了
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①先求出实际
比原计划增加的公
顷数,再求出增加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
分之几。 ②先求出实际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br>再减去100%,就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为了
帮助学生理解数量
关系,教材利用线段图直观表示出量与量
之间的关系,清晰地展示出谁和谁比,以谁为标准。
接下来,教材指出: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用“增加百
分之几”“减少百分之几”“节约百分之几”来表
示增加、
减少的幅度。使学生理解:这些生活中的表述都可以归结为
数学上的“求一个数比另一
个数多(少)百分之几”。
5.例4。
例4是解决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
少
的问题,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与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
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相同。由于
有了相关知识基础,学生
对解决此类问题不会感到困难。
教材提供了两种基本的解法,体现不
同的解题思路,使
学生看到每种解法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着重理解“增加
了12%”是增加
了谁的12%。
6.例5。
例5选取了“某种商品4月的价格比三月降了20% ,5月的价格比4月又涨了20%,这件商品的价格是涨了还是降
了”这样一个既有趣又有挑战性的数学
问题。问题中没有提
供商品的具体价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材注重让学生经历发
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全过程。在“阅读与理解”时发现按照“要求涨幅
或降幅,就要知道前后的价格”的常规思路,遇到了“原来
价格未知”的障碍,由此产生假 设原有价格的的需要。
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自主发现可以假设商品原来
的价格为某个具 体数值,比如100元。这就将新的问题转化
为已学过的问题,利用旧知加以解决。教材以商品原价10 0
元为例,给出具体解法。在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降
价的20%和涨价的20%是相对 于不同的量而言的,因此,虽
然降价和涨价的相对比率相同,降价和涨价的绝对数值却不
同。
不同的假设,却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这说明原价是多
少并不会影响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可 以把商品的原价假
设成抽象的“1”。这个“1”不是“1元”,但可以代表“1
元”“100 元”“1000元”……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
在“回顾与反思”阶段,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如果 用
更为一般的假设方法,把商品原价假设为
a
元。此时5月的
价格是0.96
a
,和3月价格
a
相比,(
a
-0.96
a
)÷
a
=4%,结
论不变,进一步验证了假设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四、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分数的相关知识进行迁移类推。
2.紧密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以及
利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