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谈谈一年级数学加减法的教学

别妄想泡我
823次浏览
2020年08月26日 19:4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历史教学论文-收入证明


谈谈一年级数学加减法的教学

建立数感,摆脱对小棒的依赖-----谈谈 一年级数学加减
法的教学建始县实验小学栗少明【摘要】很多小学一年级
学生做加减法是用小棒 数出来的,这说明他们还没有真正
理解数的含义。本文旨在探讨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
感, 让学生摆脱以数代替算的坏习惯,真正掌握加减法计
算,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加减法数感观察一些小学一年级
学生做加减法,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很多学生的计算结
果是“数”出来的。他们以手指或者小棒当计数器。如做加法
“3+ 2”,他们先数3根,再数2根,合起来数:“1、2、3、4、
5”,得出“3+2=5”的结论。到 学习进位加法时,“凑十法”成
了难点,教师觉得难教,学生觉得难学,太抽象。用手指、
小棒 吧,数太大。有的学生“聪明”,在纸上打点记数。我就
听说过学生算100以上加法满纸打点的事。
以数数代替算,说明学生没有形成数的概念,没有理
解数的意义。3、2、5等数到底表示多少 实物,学生还停留
在感性认识上,没有形成理性认识。
一位数加法及其相应的减法是小学一年 级数学的学习
重点,也是今后所有计算的基础。这部分内容掌握得怎么
样,对学生计算能力的提 高有很大的影响。要使学生掌握
这部分内容,必须加强学生对10以内数的意义的理解,使
学生 “心中有数”。
学前儿童就已经具备一定的数感。当一小堆东西增减
一定数量,他不数也能感 觉出数量有所变化;大小两堆糖
果,他不数也知道哪个多,哪个少。使学生“心中有数”,就
是 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这种初步感觉,从具体到抽象,逐
第1页 共3页


步强化 ,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数和与它相对应的实物之间
的稳固联系,使学生真正理解数的意义,以后学习加减 法
时就能摆脱对手指、小棒的依赖,抛弃数数过程,掌握计
算方法。
怎样训练学生的 数感,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呢?我认
为要从数数开始。数数过程中要使学生初步了解数的抽象
性 。练习中注意换用不同实物为数数对象。学生对大量感
性材料进行抽象、概括,可以明白:3本书、3根 手指、3
根小棒……虽不同形、不同类,却都是数字“3”的例子。
读写数的教学,可以训练 学生抛弃具体实物,抽象出
数的概念,使之“心中有数”。可以分3步训练:
1、把读写数的 教学和数数有机地结合起来。训练学生
先数后读写,或先读写再数。让他多读、多写、多数,进
一步熟练数数方法,学会读数、写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
了解3、2、5等数所对应的实物数量,培养学 生对数的感
觉。
2、以上练习熟练后,要变“数”为“默数”---不出声、不
出手 地数。默数是数数方法熟练的结果,为以后的“不数”打
下了基础。学生适应默数后采取快速抢答的形式 训练默数
速度。
3、默数的速度加快,可以逐步过渡到“不数”。训练学
生在“默数 ”的基础上很快说出、写出一定实物数量,穿插进
行教师说出、写出一个数,学生快速摆出与之对应数量 的
小棒或手指的训练。反复强化训练,只到滚瓜烂熟。
从“数”到“默数”,再到“不数”, 实际就是学生抽象概括
形成概念的过程,也是学生逐步丢掉数数拐杖理解数的意
义的过程。
当然,这里所说的“不数”并不是真正意义的不数,而是
第2页 共3页

指数数熟练到一定程度,数的速度相当快,几乎没有数的
过程。我在训练中发现,5以内的数“不数 ”,速度很快,而
比5大的很显然就要慢一些。
我曾对一个三岁幼儿做过实验,他只会数1— 5各数,
不会读数、写数。在他会“数”的基础上,我教他“默数”直至
“不数”,他接受得很 快,不到20分钟,不数就能快速说出
5以内实物数量。
从“数”到“默数”,再到“不数” ,已形成概念,摆脱了对
“数”的依赖,学生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已产生飞跃,数
已进入学 生心中。
学生“心中有数”后,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数的组
成的教学。其中,10的组 成尤为重要,对以后的“凑十法”
的教学有着重要影响。
学生掌握了数的组成,再接触加减法的概念进行加减
法运算,应是水到渠成了。
这样 ,学生理解了数的含义,心中有了数,就加强了
对数的组成的理解;理解了数的组成,再进行加减计算,
计算能力就会明显提高,也就用不着用“数”来代替算了。

第3页 共3页

爱国主义文章-民革入党申请书


时文选粹-美与丑的作文


刘俊尚-宁波国税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图书馆-社会实践评语


赵欣喻-教师对学生的寄语


灵山中学-环保作文800字


上海女孩-幼儿园简介


介绍自己-财政局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