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教学论文
山西老区职业技术学院-小学开学寄语
从“感悟”算理到“生成”算法的跨越
——浅论新课程如何开展计算教学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实验小学(529100) 容宏新
摘要:新课程如何开展计算教学,
笔者试从如何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如何引导
学生“感悟”算理到“生成”算法的跨越,过精简、有重点
、开放式地训练,与解决
生活问题等多方面训练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训练学生。
关键词:乐园,跨越,碰撞,质的矛盾,升华。
不少教师都有这样的看法,计算课教学比较难
上,上得好不容易。确实,计算题
基本上是由简单、枯燥无味的数学和计算符号组成,学生学得好,学得
轻松、活泼,
教师要下较大的功夫,新课程的计算课,如何更新理念,尝试新教法,笔者试从如下
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从单调的课前复习向有趣的教学情境创设
“我们的数学教育不应只
给孩子们展示那一片灰色的天空。”传统的计算课,新
课之前总是先复习旧知识或新课铺垫,就像刚出生
的婴儿,在母亲的怀里被一口一口
地喂食,食物先经母亲嘴巴“尝试”,然后才传到婴儿嘴中,味道和营
养已大打折扣。
单调、乏味的先复习再学新课的传统教法,缺乏趣味性,学生缺乏主动性的被动式学习,是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
要紧密联系学
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
境,„„。”笔者认为,计算课的
特点就是“先天性”趣味不足,这就要求教师根据
每一节课教学内容的不同,尽可能把学生已掌握的已有
数学知识与新课内容有机结合,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走进五彩斑斓的数学乐园。 <
br>例如,《采松果》(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22页)一课是两位数与一位数的加减
法,教材预设了
“采松果”的情境,虽简单但缺乏趣味性,笔者整合教材,创设了如
下的教学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吗?
生:听过!
师:今天,我们来听一个“小猫钓鱼”的新故事!
(多媒体演示动画“小猫钓鱼”的新故事:
故事的情节大概与原“小猫钓鱼”的
故事相同,主要引出“猫妈妈专心钓鱼,共钓了25条,小猫三心两
意,不专心钓鱼,
只钓了4条”的数学情境。)
师: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吗?
… …
本课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有趣的教学情境,生动的动画,声
、色、艺俱全,一下
子就把学生的注意集中起来,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自主感受新知。这样的设计,让计
算课开端去掉“固燥和乏味”增加“生动和趣味”,把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紧密地结
合起来,把
复习旧知与引入新课有机结合,为开展新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从“感悟”算理到“生成”算法的跨越
1、感悟算理,“算理”是学生走向“算法”的桥梁
“算理”,顾名思义是指计算的方法与
原理。在教学中老师们普遍认为,让学
生理解“算理”比较复杂,意义不大,所以有的教师干脆直接告诉
学生“怎么算”,
省去理解“算理”的教学环节。其实,“感悟算理和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两大任务,
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以成立的数学原理。” 计算教学的关键
是要正确处
理好算理和算法的关系。如果教师在教学时,忽略引导学生对算理的教学,
这种急功近利的教法,不但违
反了《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而且学生失去了独立思
考与深层感悟的机会,长远甚至影响学生计算能力
的提高。
我们必须清楚知道,“算理”是学生走向“算法”的桥梁,是学生学习“算法”
的
知识基础,而“算法”是学生学习的中心任务。单是强调“算理”,能理解了新问
题,但无法实现计算方
法上质的飞跃;单是强调“算法”,“知其然,必须知其所以
然”,犹如建立在空中的楼阁,很难稳固。
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
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
动,感受数的意义,
体会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
„”这是计算课需要
解决的主要问题。
2、自主探究,找准“算理”与“算法”的连接点 <
br>任何新事物的认识,都是由旧引新的过程,数学的特点犹为突出,算理可以说是
学生已有的“旧知
”,在计算教学中某些知识和技能是可以通过学生自已探究领悟、
自己交流归纳算理、感悟算理、总结计
算方法。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能力
作全面的了解,要对教材内容作细致的分析,把握教学的探
究点,找准时机,巧设新
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引导学生走进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参与中找出新旧知识的连
接点,
感悟出数理,探究出计算的新方法。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在引导
“14
×12”的竖式计算时,如下图:
1 4
×1 2
2
8
1 4
1 6 8
(图1)
①
教学中教师充分抓住竖式中“14”的转接理解,把学生带入探究活动中。有学生
说:“因为12中
的1是表示10,1×4实质是表示10×14等于140,”有学生说:“14
后面还有一个隐形的零
。”本课是“两位数乘一位数”向 “两位数乘两位数”新旧知
识跨越,也是小学生学习计算的重要转折
点,如果教师找准了这一关键的连接点,学
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只有根据学生已有的“旧知”,并与抽
象的竖式计算建立起联
系,从而让学生经历竖式的形成过程,清晰理解竖式的算理,才能真正掌握竖式计
算
的方法。
3、新旧碰撞,让课堂现场“生成”算法
“数学方法是数学的本
质。(数学家哈登伯格名言)”传统计算教学,是教师引
着学生走,学生依照例题的方法去理解、模仿、
熟练,而不是学生探究、发现、“生
成”出数学方法来,这是“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教学思想上的本
质区别。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重视处理好“教师预设”与“课堂生成”这组相对的辩证关系,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重视引导学生发现真理和寻找真理。
②
如以上
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学生会想出“10+2=12,14
×10=140,
14×2=28 ”的方法,只要把它们竖式(图1)联系起来,学生就会悟出
“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
计算方法应注意问题。“生成”与“预设”是相对的,课堂
教学是一个师生、生生之间互相合作、交流、
思维碰撞的动态过程,在这种动态的过
程中,往往会生成一些超出教师预设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教师
的预设越有效,课
堂的动态生成就越丰富。如果教师能善于抓住这些生成点,让学生充分地去探究和交<
br>流,就有利于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③
(待续)
提 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