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儿童数学读题习惯养成论文
白话易经-促销活动策划书
一年级儿童数学读题习惯的养成
摘要:一年级是儿童接触数学的开始年段,如果能在其开始学
习数学时就养成他们良好的读题习惯,那么就能为今后学习更为复
杂的数学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
。
关键词:独立;阅读;理解;阅读理解习惯;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
07-195-01
在日常教学中,
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儿童在做计算题时正确率
很高,但遇到判断题、文字题、解决实际问题等类型的题目
时却由
于对题目中文字所表达的意思不理解或没有正确阅读、完整阅读,
而造成许多错误,这种
现象在一年级尤为明显。一年级是儿童接触
数学的开始年级,养成良好的阅读理解习惯,必能为今后解决
复杂
的数学问题打下一定基础。 在实践操作中,我们应该如何着手培养
一年级儿童数学读题的
良好习惯呢?我认为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
个方面:
一、 引导儿童养成独立读题的习惯: <
br>一年级儿童由于其识字量和认知水平的局限,所以阅读能力往
往不够。他们在做数学题时常常依赖
老师或家长帮助其读题、分析
题意,没有自己阅读题目的习惯。在平常作业的批改中经常发现,
前一次做过的一类题目要求“在图下面画●”,下一次再做类似的
题型,只不过题目要求变成了“在图下
面画○”,许多儿童做题时
还是按照以前遇到过的要求做题:先把例题中的“○”涂成“●”,
然后做题。究其原因是他们
在做题之前根本就没有注意到题目要
求,也就根本谈不上按要求正确完成习题了。
针对这一现
象,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儿童自行读题、独
立理解题意。例如在儿童学完拼音之后,教师可以要求
儿童在题目
上注上拼音,然后再独立读题,并要求读出声音来,把书面文字转
化为有声语言,眼
、耳、口、心并用,多种感官参与。在读题时还
可以让儿童有意识地重读需要注意的地方和关键词语。这
样更有助
于儿童理解题义。读题之后还不能正确理解的地方,教师再有针对
性地加以讲解。这样
不仅锻炼了儿童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让儿童
养成在做题之前要阅读题目要求的良好学习习惯,逐步养成
他们独
立阅读的能力,从根本上减少并杜绝上述情况的发生。
二、
指导儿童养成正确理解的读题习惯:
阅读是对文本的加工和理解过程,美国加利福尼亚一所中学的教研人员fuentes根据他十年的数学经验认为,要让儿童的数学潜
能得到充分发挥,他们就必
须学会理解这种数学文本。
在平时的教学或练习中我们经常发现儿童会有稀奇古怪的错误
出现
,如这样一道填空题:100个一是(
)个十。有些儿童只看到
括号为止,把题目理解为100个一是( ),然后就不加思考地在括
号里填上100。由于题目没有读完整,儿童理解起来就出现了较大
的偏差。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就应教
给儿童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
儿童养成完整地读题,再理解题意,对于读了一遍还不能明白意思
的要多读几遍,最后将答案填写好之后还要再将题目完整地读一
读。有许多错误往往通过最后完
整地阅读一下,就能发现其中不正
确的地方,这样也有助于儿童养成检查验算的良好习惯。只有教师在平时的练习中经常提醒注意渗透,一年级儿童才能慢慢养成良好
的阅读习惯。
在培养儿
童正确理解阅读习惯时,教师可以帮助孩子们掌握“阅
读、比较、理解”这样循序渐进的方法,可以经常
出一些题组的对
比练习,如:①7-3=、7+3=;②6+4=、6-4=;让儿童先计算出
得数,再观察这两组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儿童计算后通
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每组题目的数字都是
相同的,但运算符号不同,
它们的计算结果也不同。这时请他们来做做小老师,提醒大家在计
算
时要注意一些什么,他们自然而然就说出“计算时先要看清楚计
算的符号再进行计算”,这样的结论儿童
能记得特别牢。这样的练
习,可以让儿童自己体会到做题之前先仔细阅读题目、正确理解题
意的
重要性,久而久之儿童就能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理解习惯。
三、 帮助儿童学会把握关键词:
一年级儿童对于题目含义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浅层的,不能
抓住其中关键的字词,这就造成了理解上
的偏差及错误。在讲解时,
教师先请儿童读题,然后自己把认为比较关键的词语找出来画出
来,
这样一画,有些画错的儿童马上就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并能自
己改正。实践中证明这样的方法,能够在一
定程度上减少由于读题
所带来的错误。
有时,儿童能够正确地找到关键词,但由于知识水平、理解能
力的局限,他们没有办法自己进行
正确理解。这就需要在儿童第一
次遇到这类题目时,教师要加强指导作用。例如:在认识人民币之
后,有这样一道题:学校要组织一次秋游,要求自己购买食品,小
明买了45元钱的食品,付给营业员
的钱正好,请问他最多付了几
张10元的人民币?儿童读题之后感到无从下手,找不准解题的关
键,不能理解题意。此时,教师就应帮助儿童来找出解答这道题目
的关键,可以引导思考“什么叫做付给
营业员的钱正好”?回答:
“就是他付了45元钱。”这样,我们就找到了解答这道问题的一个
隐含的、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条件:小明付了45元钱。通过这样
的转化,儿童面对这样的问题,解决起
来就容易多了。在以后的练
习中再出现这样的题目,儿童就学会了自己进行转化,并学会了理
解
、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一次又一次的渗透,在儿童的脑海中
会留下烙印,在需要时就能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