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老师,这个我不会

温柔似野鬼°
899次浏览
2020年08月26日 21:3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思念的文章-虚假大学


老师,这个我不会
横街镇中心小学 柳红飞
一年级数学是学习的起始阶段,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生活经验 ,
认知水平,行为习惯等各不相同。他们对学习充满了好奇,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表现欲望也非 常强烈,他们能积极举手发言,有时还大声嚷嚷:“老师,我来。”
“老师,我来。”课堂上会让你觉得 学生欢呼雀跃,对于知识点的掌握都可以,
但在课后练习中,却经常能听到“老师,这个我不会”,“这 怎么做呀?”等疑惑。
这让我深思,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提出这个困惑呢?经调查发现,主要有以下几< br>方面:
1、为了引起教师的注意:由于刚入学,一方面家长在对孩子教育时说上课要认
真听,积极举手,不懂就问,做一个爱学习的好孩子。这是刚入学每位家长对
孩子的警告。因此,个别学 生会误认为,只要我问题多,多问老师,就是爱学
习的表现,无论会与不会,多问总没错,由此来博得老 师的关心,注意。
2、不会自己读题:新教材中所有的问题都有情景,以图画形式出现,学生必须要先学会看懂图意,正确收集信息,然后加以筛选与整理。由于一年级学生
刚入学,识字少,语言组 织能力有限,因此不会自己读题,不会全面分析,
理解能力有限,导致学习困难,说:“老师,这个我不 会。”
3、不会倾听: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表现欲强,多数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当别人 在回答问题时,往往不会专心地去听。当老师在讲授时,有的孩子看
似坐姿端正,上课认真,但点名回答 时,却回答不到点子上,或者根本不知
道老师在说什么。他们有时善于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但对 于别人的
发言,不会耐心地去倾听,不会积极地去参与,那么体现在练习上就是“老
师,这个我 不会。”
那么对于学生的这个“老师,我不会”该如何解决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
方面进行:
一.注意培养孩子的读题能力
读题是培养孩子审题能力的第一步。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学会读 题目,了解
题意。对题目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知道讲什么,以及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之间的
关系 ,为进一步思考做准备。当出现有字的题目时,我会带领学生认读,对于他
们不理解的词语做适当解释。 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用手指着读,不漏字,不加
字,读懂意思。带领读后,再让学生自己读,说说你读 懂了什么。在实际教学中,
学生对于题目含义的理解往往一知半解,他们对于自己平时见过的题,眼睛一 扫
便能动笔做,但有时,个别题目的意思稍发生改变,稍稍需要转个弯,学生就会
说“老师,这 个我不会”,存在依赖思想。这时,我们作为老师,要让学生自己
认真读题,仔细推敲,一边读题一边圈 圈画画,把重要词句圈起来,提醒自己注
意。如在教学“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多少”时可以让学生 圈比的后面是多
或少,不可能是“一个数比另一个数一共有多少”。为学生以后自己提出数学问
题奠定基础。
在读题时,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引导,尽量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画面。平
时教 学中,我会让学生将你读懂的数学信息用横线划出来,数学问题用波浪线划
出来,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初步 学会看题,读题。明白题目中说的是什么事?告诉
我们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使学生逐步感悟到一 个完整的问题至少有两


个条件和一个问题。有时也可以先找问题,根据问题去找数学信息 。而有的题是
图文结合,条件隐蔽的,有的学生不愿主动找信息,那么在指导学生搜集信息时,
我就让他把两个条件标上1,2,把问题标上3。有时还要根据说话习惯确定先后
次序,最后连成完整的 实际问题。如:原来有5人在种树,又来了2人,一共有
几人?池中有一群鹅,飞走了8只,现在池中还 有6只,原来池中有几只鹅?教
学时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对“原来”进行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 实际进
行理解。

二.注意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
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够集中,不会“倾听”。教师应注重学生
倾听能力的培养。
1、明确听的要求:
从开学第一节课开始,教师就详细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听讲。当别人发言时 ,
我们应该认真仔细地听,这样做的同学是最有礼貌的。学生都爱表现,个个会坐
得笔直,聚精 会神地注视着老师。当别人在发言时,你有不同意见,或出现错误
时,你也应该等他讲完后再举手发言说 ,而不是直接指出。当你有见解时,一定
要举手发言,不可独自大声地在下面脱口而出。有时,我们还可 以适当运用全班
对口令的形式,可以让学生马上集中注意力,如:一二三,静下来,三二一,坐
坐好等。
2、多表扬多鼓励:
一年级小学生模仿性很强,老师表扬谁,他就会学谁。在实际 教学中,对于
能做到认真倾听的学生我们应及时予以表扬,如:XX同学听得最认真,奖励100
分。这时,其他同学有了仿效的对象,个个精神抖擞。教师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同
学都能认真听讲,这时 我们对于这些同学也应表扬:你们也都很棒。所有的同学
尝到成功的喜悦,知道了他的倾听行为得到了老 师的肯定。这样长期坚持,一句
赞扬,一个大拇指,一个小奖章,对于学生都是一种激励,促使他们养成 “听”
的习惯。
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学生就会认真< br>地去听,在听中对这个人的发言做出评价,发表意见,我会经常问学生:老师,
刚刚讲的是什么? 学生发言时,问:你听懂了吗?你赞成吗?你有什么不同意见
吗?谁能比他说得更好等问题。
3、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低段学生自制力差,要求其在课堂上每一分钟都全神贯注是不 可能的。教师
要想方设法利用学生的注意力的特点,将其引到讲课的思路上。苏霍姆林斯基说:
“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低年级的教材中,有许多学生喜爱的
卡通形象,我们要充分利 用这些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结合课题
内容开展各种形式的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 到“倾听”的效果,如以故事
形式导入,诱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多讲多说,在说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 他注
意用数学的眼光,细心地观察画面,让学生根据生活情境编数学故事,如果学生
能用自己的 故事讲出图上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说明他对题目已经理解,可以
进一步抽象成数学算式,为以后打好 基础。
在教学时,我们还可以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情
景 表演,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认识。如排队问题中,从左数小明是第5个,
从右数小明是第4个,这一 排一共有几人?学生争论有8人,有9人,让学生通


过实际表演数数后,很清楚地发现小 明被大家数到了两次,要减掉一次,一共是
8人。
三.注意培养孩子的解决问题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在活动
中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我们要让学生摆脱依赖思想,
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 通过画图理清数量关系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时纯粹的读题并不一定能马上理解题意,还需借助笔来画一画。不仅可以圈题中的重点词句,还可以根据题意画出相应的结构图。
分析各个数量之间的 关系,促进学生理解题意,从中找出解决的办法。如:
(1) 一共有14条金鱼,游走了6条,还剩几条?
(2) 一共有14条金鱼,还剩8条,游走了几条?
(3) 游走了6条,还剩下8条,池中原来有多少条金鱼?
这种直观结构图是一个“数学化 ”的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基本数量关系。
知道总数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用减法,部分数+部分数= 总数。
2. 实际操作理清数量关系
学具操作直观形象,简便易行。能帮助学生直 观理解数量关系。如在教学比
多少时,在学生读题后,引导他们标出“……比……多”,让学生先摆12 个○,
再摆8个△,有的同学随意摆放,有的则一一对齐,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种方法,
哪一种 摆法能一眼看出“哪种图形多,多多少?通过直观的操作将问题的数量关
系清晰地呈现了出来。○比△多 ,○中有两部分,一部分和△同样多,另一部分
比△多的部分。从○里去掉和△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 是比△多的部分,所以
用减法计算。这样教学时学生对数量关系理清了,也就掌握了这一类问题的分析< br>思路,既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又初步发展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 掌握正确的解题步骤
解决问题是一个循环往复,完整的思维过程。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按正确的
解题步骤解题,逐步 养成良好的习惯,特别是检查验算和写好答案的习惯。教师
在课堂上,为学生提出解答的一般步骤:审题 ,分析数量关系(你知道了什么,
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确定解题步骤(怎样计算),列式计算,解答 正确吗?这
样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要来16人,每人一把椅子(图
中有 6把),还需要多少把椅子?实际教学中,学生能根据情景知道还需要10
把,但列式计算时,往往有一 部分学生会10+6=16(把),这时,我们要教给学
生验算的方法,10是什么,6是什么,16又 表示什么。问题是什么,根据计算
结果去回答题目中的问题。还需要16把椅子正确吗?学生恍然大悟。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发现
问题,分析问题,培 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学会思考,
自觉地独立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变 “老师我不会”到“老师这个我会”。

以劳动为主题的作文-高二英语期末试卷


新年主题-入党自愿书


中考英语作文万能句子-感恩父母手抄报


最新冷笑话-有关学习的谚语


2012高考作文题-小学三年级作文中秋节


2018江苏高考数学-清明节手抄报内容


重庆房屋租赁-江汉大学教务管理系统


护士资格证注册时间-景物描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