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竞赛试题植树问题 通用版
美国留学热门专业-西安美术学院招生网
1、想一想:小猪生病了去医院看病,熊医
生给小猪开了 3 片药,叮嘱小猪每隔 3
小
时吃一片,吃完病就能好,问小猪多久能康
复?
2、光明新村里有一条路长24米
,在路的一边从一端到另一端每隔4
米栽一棵树,一共可以栽几棵树?
3、植树节到了,同学
们在一条长24米的小路的一边栽树,每隔4米
栽一棵树,如果只有一端栽树,一共可以栽多少棵树?
4、两幢楼房之间一共长24米,在两幢楼房之间每隔4米栽一棵树,
一共可以栽多少棵?
5、学校门前有条长100米的马路, 马路两侧一共种了42棵树.每侧
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
离都相等,而且马路的两端都种了.请问:相邻
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多大?
6、中秋节到了,学校大门上挂了红绿两种颜色的彩灯,从头到尾一
共挂了 21 只,每隔
30 分米挂一只红灯,相邻的 2 只红灯之间挂
了一只绿灯,问学校的大门有多宽?
7、一个圆形池塘的周长是200米, 在它的周围每隔5 米种一柳树,
一共要种几棵树
8、数一数,图中有几枚硬币,你能想出几种方法呢?
9、一个正方形草地四周等距离的种杨树, 共种 80 棵, 四个角上
第1页共3页
都种有一棵, 每一边有多少棵杨树?
10、
有一个正方形池塘.四个角都栽一棵树.如果每边栽六棵,四边一
共栽多少棵?
一般说来,“
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
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
教人以不及,故谓师
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
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
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
“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
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
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11、某小区为了提升小区
服务质量,美化环境,在某空地
上新挖了一个周长为400米的人工湖,
计划在湖周围种上柳树来增加绿意.
若每间隔2米种一棵树,请问可以种 棵树.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
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
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
尤其是语
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
写作技巧是远远
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
“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
新颖的材料等。这
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
积月累,
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12、若每间隔
2米种一棵树,当种到间隔第1棵树1
00米位置时,发现树苗不太够,
计划后续调整为每间隔3米种一棵树,请问湖周围一共种
棵
第2页共3页
树.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
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
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
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
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
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
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差,中学
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
2749课时
,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
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
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
”
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但真
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
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
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
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
很难
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
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
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
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若按照(2)中的种树方法,种完第71棵树后,再次调整为每间隔5
米种一棵树,请问一共种
了 棵树.
第3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