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课堂同步试题全册

玛丽莲梦兔
805次浏览
2020年08月27日 05:5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公务员考试违纪-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单元:时、分、秒
课题一:秒的认识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学习重点: 时间单位“秒”的认识,知道1分=60秒。
学习难点:
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法学法:教法:目标检测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 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
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 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 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4. 呈现目标:
二、自主学习
1、看教材2页,这是春节联欢晚会现场。看墙上的大钟,你能告诉大家,现在是:
( )时( )分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10 、( )、 8 、( )、
( ) 、 5
2 、( )新年钟声就要敲响了。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就要用到比分更小
的单位( )。
3、说一说,在哪些地方还用到时间单位秒 ( )、( )、( )。
4、你认为哪些钟表是可以计量“秒”( )、( )、( ) 。
5、 钟面上有( )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 )个小格.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秒针
走一圈是( )分.
三、合作探究、归纳展示(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
1、请大家拨一拨你手上的钟面,你有什么发现?(提示:分针走( )格,秒针
走( ) 。秒针走( )圈,分针走 ( ) 。


2、秒针走 ( )圈是( ) 秒,分针正好走( )小格,由此得出1分=
( ) 秒。
3、1分钟到底有多长呢?请你静静地观看钟面上的秒针走一圈。
4、现在给你们1分钟时间,1分钟我们能画 ( )、 能写 ( )、
能算( )。(要求第1、2、3大组同学从做口算、画画、写一段话中任 意
选一件做,第4组的同学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5、尽管( )很短,但好好利用它可以做许多事情。
四、达标检测: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大约每天睡9( ) 穿衣服大约需要20( )
烧一壳开水大约需要25( )
2、人1分钟脉搏跳( )下,1分钟做( )道题,1分钟写(
字。
3、深呼吸1次用( )秒,15秒内能深呼吸( )次。
从1数到30用了( )秒。
*1分=( )秒,120秒=( )分
4、绕操场跑1圈,王刚用59秒,李月用了1分零3秒,谁快些?
五、反思总结


六、课后作业
1、练习一1、2、3、4、5题
2、拓展提高:
七、课后反思:
)个








课题二:时间的计算

学习目标:
1、学会根据1时=60分,1分=60秒进行简单的换算。
2、学会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3、学会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好品质。
学习重点难点:
1、掌握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2、求经过的时间的方法。
教法学法:教法:目标检测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学习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 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
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 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
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 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
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5、目标呈现:
二、自主学习
1、学习例1.
看主题图2时等于 分。你的想法是;因为1时是 分,所以2时
是 ,也就是 分.所以2时= 分.
2、学习例2.
观察主题图钟表上所表示的时间,小明 离家, 到校。小明从家到
学校用了 。你是怎样算的? 。
三、合作探究、归纳展示(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
1、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可以这样算:分针从 走到 走了
大格,每大格是 分,所以一共是 分;也可以这样想:
减 ,也就是 分。
2、用拨钟表的方法来验证你的想法是不是正确的。
3、新闻联播开始 结束 。计算出播放的时间 。


四、达标检测
1、3时=( )分 4分=( )秒 4时=( )分
3分=( )秒 5时=( )分 8分=()秒
2、小红来 到商店门前,商店还没有开门,她看到营业时间牌上写着早9:00开门,
晚8:00开门,她又看看自 己的手表,心想:“现在才8:40,到开门的时间我还要
等多久呢?”
五、反思总结






六、课后作业
1、练习一8、9、、10、11题
2、拓展提高:
*1、体育课上跑400米, 小强用了1分48秒,小力用了1分54秒。小力比小强多
用了多少秒?
*2、小明从家到学 校要走15分。他每天早晨要在7:35分到学校,应该在几时几分
前从家出发?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课题一: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学习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在计算的过程中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学习重点:学生自己探索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教法:目标检测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或一位数。
26+30 48+20 49-20 56+3 28-9
24+9 35-20 46-7 98-90 78+9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23 28 35 63
20 3 ( ) ( ) ( ) ( ) ( ) ( )
72 31 75 29
( ) ( ) ( ) ( ) ( ) ( ) ( ) ( )
3、目标呈现:

二、自主学习
看第9、10页主题图,思考下面的问题:
1、由图可知,一年级一班有( )人,一年级二班有( )人,求一共买
多少张票用( )法
列式为:
35+34的口算方法
方法一:


方法二:


2、二年级一班有( )人,二年级二班有( ),求一共买多少张车票用( )
法。
列式为:
39+44的口算方法
方法一:



方法二:


三、合作探究、归纳展示
(一)、小组讨论
1、这两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相同点: —————————
不同点: —————————
2、买一双鞋64元,一双袜子17元,买一双鞋和一双袜子一共需要多少元?
(二)、汇报交流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方法一:把其中一个两位数拆成( )和( ),再用另一个两位数先加
( ),最后加( )。
方法二:先把其中一个两位数拆成( )和( ),再把另一个两面三刀
位数拆成( )和( ),先算( )加( ),再算( )加
( ),最后把两次所得的和( )
四、达标检测:
1、完成课本10页做一做
2、口算下列各题
26+39 52+18
26+43
52+18 26+63 52+38
五、反思总结








六、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二1—4题
2、猜猜:43+2□的得数可能是几十多?


课题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学习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在计算的过程中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学习重点:学生自己探索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在计算的过程中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教法学法:教法:目标检测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26+41= 19+41= 56+28= 83+12= 75+11= 75+21=
67+21= 72+15= 45+24= 58+42= 57+17= 48+37=
2、谈一谈你是怎样算的。
35-20= 35-2= 36-8=
3、目标展示:
二、自主学习
自学第11页例题2
1、普通快客的票价是( )元,动车的票价是( )元,乘坐世博专线大巴最
便宜,票价是( )元。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元用( )法计算
列式为:
65—54的口算方法
方法一:


方法二:


2、求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用( )法。
列式:
65—48的口算方法

三、合作探究、归纳展示
(一)、小组讨论
1、这两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相同点: —————————
不同点: —————————
2、买一双鞋64元,一双袜子17元,买一双鞋比一双袜子贵多少元?
(二)、交流展示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方法一:把两位数拆成( )和( ),( )减( ),( )
减( )(够减时),再把两个差( )。
方法二、把减数拆成( )和( ),先用被减数减( ),再用所得


的差减( )。
四、达标检测:
1、完成课本第11页做一做
2、口算下面各题
85—43= 71—28= 35—17= 55—28=
五、反思总结:






六、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二5、6、7、8题
2、拓展提高
小刚在做 减法练习题时,把被减数个位上的0错写成了6,把被减数十位上的8错
写成了3,这样得的差是61, 正确的差是多少?
七、课后反思:


课题三: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学习目标:
1、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2、在计算过程中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学习难点:
掌握笔算的算法。
教法学法:教法:目标检测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一、导入目标
1、拆数游戏。
(1)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整十数。
360 480 520 790 210
(2)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一百几十的数。
720 270 450 840 910
2、展示目标;
二、自主学习
自学第14页例3
1、(1)由题可知,上午卖出( )个“海宝”,下午卖出( )个“海宝”。要
示上午和下午一共卖出多少个,用( )法计算。
列式为:
(2)、探究380+550的计算方法
方法一:口算


方法二:笔算
2、(1)、要求下午比上午多卖出多少个,用( )法计算。
列式为:
(2)探究550—380的计算方法
方法一:口算


方法二:笔算
三、合作探究、归纳展示
(一)、小组讨论
1、十位相加满十向( )。
2、十位不够减,从( )位( ),在十位上加( )再减。
(二)、汇报交流
1、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 ),从( )加起,每个数
位上相加的结果写在相就数位的(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
( )。
2、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 ),从( )减起,减到哪


一位,就把结果写在哪一位( ),哪一位不够减时,从前一位( )再减。
四、达标检测:
1、完成课本14页做一做
2、完成坚式
230 490 390 340
+ 540 —130 +260 —260
五、反思总结
六、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三第1、2、3、4题
七、课后反思:


课题四: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

学习目标:
1、理解估算的意义,掌握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
2、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培养估算意识。
学习重点:理解估算的意义,掌握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
学习难点:培养估算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法学法:教法:目标检测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填空。
(1)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1021人,约是( )人。
(2)小明家到学生有492米,约是( )米。
(3)一台电视机售价是1095元,约是( )元。
(4)学校图书馆又买来新书702本,约是( )本。
小结:这种猜测大约数量的过程叫估计。
2、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估算。
(1)小红想买一支5元的钢笔,一个4元的笔记本,你能快速说一说小红大约要带
多少钱吗?
(2)一盆花25朵,一盆花33朵,一共大约几十朵花?(多媒体出示图片)
总结:刚才的过程不仅估计了价钱和数量还进行了计算,就是一种估算。(板书:估
算)
3、展示目标:
二、自主学习
自学第15页例4
1、一到三年级来了( )人,四到六年级来了( )人。巨幕影院有( )
个座位。
2、要求六个年级的学生能否同时坐得下,就是把( )与( )
进行比较。如果大于441,就( );如果小于441,就( )。
3、因为只问能否坐得下,所以不需要求出具体总人数,( )即可。
4、自己尝试估算一下,能不能坐下?


三、合作探究、归纳展示
(一)、小组讨论
1、221看作( ),239看作( ),221+239一定大于( ),但( )(能
或不能)确定是否大于441。 < br>2、将221看成220,239看成230,这样就与实际结果非常接近。221>220,239>< br>230,220+230=450,所以221+239一定大于450,而座位数是441,441<4 50,所以
肯定( )。
3、规范解答




4、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
下吗?



(二)、汇报交流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估算方法:把每个三位数看作与它接近的( )或
( ),再进行计算,取( )数还是( )数,要视情况而定。
四、达标检测:
1、一台电扇145元,一口电饭锅287元,妈妈有400元钱,买这两样商品够吗?
< br>2、幼儿园有男生286人,女生193人。一共有500个苹果,如果每个人吃一个苹果,
这些 苹果够吃吗?


五、反思总结



六、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三第七、6、7、8题
2、拓展提高
妈妈用500元买了几件物品,猜一猜她买的可能是下面的哪几件?
故事丛书 裙子 电扇 电饭锅
118元孙 134元 230元 248元

七、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测量

《毫米的认识》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认识长度单 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
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学习重难点:
(1)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2)培养估测方法。
三.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用红笔勾画出疑惑 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
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四.学前准备:卷尺和测绳
五.学习时间:一课时。
六.学习过程:
课前
学案自学:
一、自主学习
我能填
1、我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有( )和( )
2、我知道1米=( )厘米
3、我能填:2米=( )厘米 300厘米=( )米 5米=( )厘米
认识毫米:
1、我估计数学书的长大约是( )厘米,宽大约是( )厘米,厚大约是
( )厘米。
2、我用直尺实际测量出数学书的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厚是
( )厘米。
3、读教材第2-3页,理解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应该用 作什么单
位。
4、完在教材第3页的“做一做”。
探究1毫米的长度
1、数一数直尺上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小格?1小格就是1( ),1厘米里面有
( )个1毫米,得出1厘米=( )毫米。
2、体验1毫米的长度
(1)拿出1张IC卡,估一估,厚度大约为 。
(2)量一量,IC卡的厚度是
(3)比一比,先用食指和拇指捏住IC卡,然后抽出。(食指和拇指间的宽度
就是1毫米)。


3、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
4、我知道生活中 这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课中
1.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要求:
由组长 对小组活动进行组织和分工,每个题有中心发言人,其他人补充。发言
要有顺序,当一人发言时其他成员 必须认真倾听。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划下来。
2.班内展示
小组合作交流后,组长整理, 确定每一题的中心发言人,展示自学体会和好的
见解和方法,展示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教师适时点拨。
3.质疑探究
你还有什么新的疑惑请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4.自悟自得
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
(1).本节我学会了:
5.达标测试
1 ).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
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 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
多少张。
2)、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3)、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4)、练习一第1-3小题。
5)、测量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 ]来表示;1厘米=
[ ]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
[ ]毫米。
6)、在横线上填厘米或毫米
蜡笔长60( ) 跳绳长200( )
课桌高70( )粉笔长75( )
7). 书的厚度用( )作单位
课后
1.课后反思







《分米的认识》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通过自学课本动手实践,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分米
作单位。
1、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2、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1.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2.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 ,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
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
惑。
四.学前准备:卷尺和测绳
五.学习时间:一课时。
六.学习过程:
课前
学案自学:
一、自主学习
1、我用直尺测量课桌面的长是( )厘米。
2、我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
便。
3、我观察直尺,直尺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 。 厘
米就是1分米。
4、我用手比划一下1分米多长。
5、我闭上眼晴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6、以分米、厘米为单位,再次测量课桌面的长是 分米 厘
米,课桌面的高是 分米 厘米
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一组展示,其
余补充、评价)
1、我会填:1分米=( )厘米 1米-2分米=( )分米
14厘米+26厘米=( )分米
2、填上合适的单位
(1)茶杯的高约1( )


(2)跳绳的长约2( )
(3)直尺的厚约( )毫米
(4)我的身高是( )厘米
※3、在一块长2分米的塑料板条上,标出长度为1毫米的线段,
可以标出多少段?
课中
1.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要求:
由组长对小组活动进行组织和分工, 每个题有中心发言人,其他人
补充。发言要有顺序,当一人发言时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倾听。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划下来。
2.班内展示
小组合作交流后,组长整理,确定每一题的中心发 言人,展示自学
体会和好的见解和方法,展示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教师适时点拨。
3.质疑探究
你还有什么新的疑惑请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4.自悟自得
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
1).本节我学会了:
2).掌握不太好的是:

5.达标测试
一.填空
1)、想一想,填一填。在( )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树高约10( ) 一块橡皮长约4( ) 一只曲别
针长约5( )
2)、在○里填上>、<或=
6厘米○60毫米 2米○19分米
3米○3000分米 6分米○7毫米
3)、填上适当的数。
8米5分米=( )分米
8848毫米=( )厘米
59厘米=( )分米( )毫米
100分米-80厘米=( )分米
二、排排队


(1)从大到小的顺序排起来: 400厘米 30米 20分米
(2)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5000毫米 200厘米 1米
5000米,

三、选一选,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里。

1、一课桌高约( )。 A、70毫米 B、70厘米 C、
70分米
2、 水杯 的高约1( )。 A、毫米 B、厘米 C、
分米
3、数学课本的宽约是145( )。 A 、毫米 B、 厘米 C、
分米
4、一枝钢笔长大约14( )。 A 、分米 B、 厘米 C、
毫米
5、厚度最接近1厘米的物体是( )。A 、文具盒 B 、电视机
C、 数学书
6、自行车每分钟行300( )。 A 、分米 B 、米 C、
千米
四、列式计算
1、比18厘米少5毫米是多少??

五、画一画
1、画一条比5厘米少5毫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1分米
多2厘米的线段。
六、用数学
1、一层楼高约( )米,五层楼高大约是多少米?


2、一支铅笔原来长8厘米7毫米,用去了9毫米。现在这支铅笔
有多少长?


3、一根4分米的木条,锯成每段是5厘米的小木条,可以锯成多
少段?要锯多少次?

七、课后反思:





吨的认识
学习目标:
1.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
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重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法学法:目标检测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具体描述一下1克与1千克有多重。
(可以举例说明)
2.填空。
1千克=()克3千克=()克
1000克=()千克5000克=()千克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里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一筐苹果约重20()小兰体重约25()
一个鸡蛋约重50()一辆大卡车能装货约8()
最后一题填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 果有的学生说出用
“吨”做单位,问问他是如何知道的,说不出也不用详问,教师导入新
课。
师说:卡车的载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这节课
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 族的一个新成员——吨。(板书课题:吨的认
识),出示目标。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学习吨的认识。
(1)各小组汇报课课前所做的实 践活动情况,如:称自己的体重
是多少千克、跟父母一起去商店买5千克的粮食、油或蔬菜„„自己拎< br>回家,体会其重量。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板书有关数量。
(2)提问: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引导:假设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体重共
多少千克?
40个 同学的体重多少千克?(可找几个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让
每个同学都背一背,实际感受一下。)像这 样40个同学的体重约是1000
千克,也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4)提问:每袋水泥重50千克,那么多少袋水泥重1吨?一桶油
重100千克,几桶油重1吨?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
教师小结:40个同学的体重、20袋水泥的重量以及10桶油的重量
大约都是1吨。
(5)根据自己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进行推算,然后汇报“1吨就
是„„的重量”。
(6)举例:让学生举出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
(7)出示书上例题的图片,让学生填上合适的单位。
2.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3吨=()千克8000千克=()吨
让学生任选一题解答,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2)师强调: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3个
1000千克就 是3000千克,所以3吨=3000千克。因为1000千克是1
吨,8000千克里有8个1000 千克,所以8000千克是8吨。
(3)练习质疑
①3吨=()千克5000千克=()吨
②一只大象体重6吨,是()千克。
订正时说出想的过程。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2.讨论:“每两个重量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0”这句话对吗?
明确:“每相邻 两个重量单位”与“每两个重量单位”的不同。使
学生清楚的掌握重量单位间的基本进率关系式有两个, 即:l吨=1000
千克,l千克=1000克。扩展出的关系式有一个,即:1吨=1000000< br>克。
五、目标检测。
1.(1)日常生活中计量哪些东西的重量用吨作单位?写出几种
来。
(2)2吨=()千克5千克=()克


7000千克=()吨9000克=()千克
(3)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5000千克,是多少吨?
第(1)题,日常生活中用吨做重量单位的东西有很多,写出或说
出几个主要的就行。
第(2)题,让学生自己做。订正时,让差生说一说推理过程。
第(3)题,让学生口算出答案便可。
2.用一辆载重6吨的卡车运输建筑材料如下。
要使运输次数最少,该怎样运?小组同学合作,看哪一个小组的同
学设计的方案最好。
品种 水泥 黄沙 石子 砖头 钢材
重量 2500千克 4吨 6吨 9吨 2500千克

六、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会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掌握连续进位加
法和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
法,增强估算意识。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
算,养成检验和验算的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受到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学习
兴趣。

第一课时 不连续进位加
课时目标:1、引导学生迁移旧知,学会万以内的加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结合所学知识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1、掌握万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
教法:迁移法、动手实践法。
学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教学设计:
一、导入目标
1、谈话导入:同学们都知道,我国是一个动物种类都非常丰富的
国家 ,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到我国的湿地部分去看看它们,(请打开课
本第36页)你认识它们吗?知道他们 分别属于哪一类动物吗?这节课
这些可爱的动物将要帮助我们学习万以内的加法。(板书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掌握万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
二、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观察 “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统计表,你能从统计
表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回答)
2、根 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给提出正确


问题的学生加分奖励)
三、合作探究,汇报展示
过渡:同学们真聪明,提出了这么多问题,可老师觉得专门提问题< br>不算厉害,要能解决问题才是真的厉害!那这些问题你们能解决吗?下
面我们就来一一的把它们解 决掉!
1、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 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1)、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 道哪些信息?你会列式吗?根据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271+31=
(2)、引导:你们会计算吗?试试看。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演算,
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试算。
(3)、汇报讲解:你们和这位同学的计算一样吗?下面我们请他
来说一说他的计算过程。
(4)、小结:在计算这道题时, 应该注意些什么?(相同数位要
对齐 ,从个位加起。
2、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1)、小组合作,列出算式并试着在练习本上计算,并观察和上
一题有什么不同。
(2)、汇报不同之处,并说说是如何处理的?(十位相加满十,
向百位进一。)
3、那如果百位上相加满十,怎么办?出示:271+903=
(1)、小组合作,在练习本上计算。
(2)、和同学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3)、汇报:在计算这道题时,应该注意什么?
4、比较总结
(1)、引导学生 观察两道例题中的三道算式,同桌互相交流讨论,
找出计算过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 、小组讨论: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些什么?(教师根据
学生汇报板书: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 ,哪一位上相加满十,就
要向前一位进1。)
(3)、齐读三遍万以内加法的笔算方法。同时提醒学生在计算时
一定要加上这个进的“1”。
四、课堂检测
(1)、分组完成第37页的“做一做”,一个组的同学做一列。
(2)、完成后同桌交换相互检查。
(3)、每组请一位同学将自己的演算过程写在黑板上,便于大家


对照检查。
(4)、请出错的同学说说出错的原因。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些什么?你有那些收获?(自由发言)
六、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解析与测评》第26页。


七、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连续进位加
课时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
的连续进位加法,以及一个数与接近整百的数相加时的口算方法。
2、经历探索验算方法的过程,学会对加法进行验算,培养学生检
验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1、掌握一个数与近整百的数相加时的笔算方法和口
算方法。
2、探索验算的多种方法,掌握加法的验算方法。
教法:动手实践、观察法和迁移法。
学法:动手操作、自主学习、探究与合作交流。
教学设计
一、导入目标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国湿地不但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湿地野生
动物,还孕育了各种各样的湿地野生植 物。瞧,今天老师就带了某湿地
野生动、植物的一些信息来帮助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请打开课本第38
页的例题3.
2、出示学习目标:(1)、掌握连续进位加的方法。
(2)、掌握一个数与近整百的数相加时的口算方法。
(3)、学会加法的验算方法。
二、自主学习
1、自读例3,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你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学

< p>
生独立列式。445+298=
2、如何计算呢?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出结果, 请一位同
学上黑板演算,并说说计算方法。
3、评价。
4、讨论:这与我们前面学 的笔算加法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相
同点: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十,要向前一位 进“1”。
不同点:前面学的是不进位加法和一次进位加法,而今天学的是两次进
位加法,因此 更要记住要加进位的“1”。
三、合作探究,汇报展示
1、过渡:连续进位加法除了用竖式 计算外,还可以用口算,那如
何口算呢?我们接下来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2、小组合作,交流口算方法。
3、小组推举代表展示口算方法,并说明理由。
( 1)、298接近300,可以看作300来算,多加了2,再减去2.也
就是445+298=445 +300--2
= 745--2
=743 (2)、400+200=600,40+90=130,5+8=13,600+130+13=743.
(3)、445+298=443+300=743
.........
4、比较哪种口算方法最简便。(方法一)
5、小结:在计算一个数与接近整百的的数相加时 ,不但可以用竖
式计算,还可以把这个数与整百数相加,多加了几就再减去几,少加了
几就再加 上几进行口算。
6、那我们计算的对不对呢?可以用什么方法验算呢?
(1)、合作学习,探究验算方法。
(2)、汇报验算方法。鼓励并肯定学生不同的验算方法,并让学
生说出验算根据。(743 --445,看得数是不是298.根据“一个加数=和--
另一个加数”验算;298+445,看得 数是不是743.根据“交换加数的位
置,和不变”验算;743-- 298,看得数是不是445.根据“一个加数=和减
另一个加数”验算。)
(3)、同学们 的方法这么多,你最喜欢哪一种,在今后练习时就
用那一种进行验算,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四、课堂检测,巩固拓展。
1、完成第38页的“做一做,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算。 学
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检查。


2、独立完成练习八第2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口算。
3、合作完成练习八第5题。先判断,如果有错,说说错在什么地
方,再改正。
五、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六、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八第1题,第4题,第8题。

七、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连续退位减法
课时目标:1、掌握万以内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归纳笔算减法的法则,并能灵活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1、掌握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归纳并灵活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教法:引导法和和知识迁移法。
学法: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目标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看什么动画片?随着科技的日益
发展 ,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成熟,国产动画片也有了很大发展,陆续出产
了许多新的动画作品。看,(打开教材 第41页),这里就是“2004年~2005
年度国产电视动画片的生产情况表”,今天我们就要利用 这个表里的信
息学习新的知识——减法。(板书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学会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掌握减法的计
算法则。
二、自主学习
1、请认真观察统计表,从这个表中,你获得了那些信息?(指名
回答)
2、你能根 据这些信息提出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
答,教师选择性地板书提出的问题。)


3、质疑,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减法问题,怎样解答呢?这节课
我们就一起来探讨。
三,合作探究,汇报展示
1、2011年比2009年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
(1)、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2)、如何列式?指名列出算式:535 --322=
2、你会计算这个算式吗?用笔算两位数减法的方法试着列出竖式
算一算。
(1)、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反馈,上台板演,汇报计算情况,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
答板书: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
3、同学们真棒!能独立解答例1 提出的问题。那第二个问题你能
解答吗?(齐读第二个问题:2005年比2011年少生产多少部动画 片?)
(1)、学生独立列式:435—86=
(2)、组内进行笔算,如果遇到困难组内 合作学习,交流讨论解
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以请教其他组的同学或者老师。
(3)、请遇 到困难的同学说说你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是如何解
决的。(各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十位退1后 是2,又不够减,要从
百位退1,十位上加10再减,百位退1后是2.)
(4)、请同学上黑板演算并汇报这道题的计算过程。
(5)、请同学复述计算过程,巩固计算方法。
4、同桌合作,比较例1和例2,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
点?
5、那么计算 万以内的减法要注意些什么呢?学生汇报,教师归纳
板书: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不够 减,要从前一位退
“1”,在本位上加“10”再减。每一位计算时先减去被退走的“1”。
四、课堂检测,巩固拓展
1、独立完成教材41页“做一做”。教师巡视检查。将做得好的投
影展示。
2、数学诊所。教师出示题目:
6 1 2 6 3 9
-3 9 8 - 2 8 7
2 2 4 ———4 5 2———
(1)、小组合作完成。
(2)、集体交流、订正。先说明病因,然后再改正。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布置:完成练习九的第1、2、3题。

七、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
课时目标:1、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学会并掌握被减数中间有0
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掌握减法的验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减法验算。
3、提倡算法的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掌握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
2、理解并掌握减法的两种验算方法。
教法:观察法、迁移法、操作法。
学法:自主探究与合作讨论、交流。
教学设计:
一、导入目标
1、复习。笔算413-158= 并说说在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2、导入。同学们 ,上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国产电视动画片生产情
况统计表”知道了不少有关国产电视动画片的信息,今天 老师又给大家
带来了两条关于国产电视动画片的信息。(出示例3)
(1)、齐读题目,了解信息。
(2)、根据已知信息列式解决问题:403-158=
(3)、比较“412-158”和“403-158”这两个算式的异同。
(4)、揭示课 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
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3、出示学习目标:(1)、掌握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
算方法。
(2)、学会减法的验算方法。
二、自主学习


(1)、学生尝试计算:403-158=
(2)、学生独立思考:计算“4 03-158”时,个位不够减从十位借
1,可十位上是0,怎么办?
三、合作探究,汇报展示
1、小组讨论:计算“403-158”时,个位不够减从十位借1 ,可十
位上是0,怎么办?(把刚才个人的思考在组内交流)
2、教师通过计数器和竖式讲解 。(个位:3减8不够减,从十位退
1,十位上是0,应从百位退1,当做10个十再从十位上退一给个 位,
当做十个一,这时十位就剩9个十。十位退的一个10与个位的3相加
得13,13-8= 5,在个位写5;十位:从百位上退1后,十位上是10,又
退给个位一个10,十位上就是9,9-5 =4,十位上写4;个位:百位是4,
退给十位一个后剩下3,3-1=2,百位上写2,最后结果是2 45.
3、小结:用竖式计算被减数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与前面学的连续
退位减法的方法相同 。只要0的头上打了点,在计算那一位时一定要用
9来减。
4、这道题计算的结果对不对呢? 我们需要进行检验。我们已经学
会了加法的验算方法,那减法又该如何验算呢?小组合作探索验算方法。
5、指名汇报并展示验算过程,并说出理由。
(1)、被减数-差=减数
(2)、差+减数=被减数或减数+差=被减数
同学们的验算方法都不错,以后我们就用刚才所学到的方法来进行
验算,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四、课堂检测,巩固提高
1、完成教材第42页的“做一做”。
先请学生拔珠展示,然后再独立进行计算,并验算。同桌相互对照
检查。
2、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练习9的第11题,集体交流、订正。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把你的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
六、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九的第3、5、6题

七、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生活中的数学
课时目标:1、学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根据实际生活需要不同问题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解决。
教学重难点:1、学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根据实际生活需要不同问题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解决。
教法:迁移法、发现法和引探教学法。
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设计:
一、导入目标
1、谈话导入: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已经学会了万以内的加法和
减法 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来,有
信心吗?板书课题:生活中的数学
2、出示学习目标:(1)、学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会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法。
二、自主学习
小红一家在超市购物时就遇到了问题,我们赶紧去帮帮忙吧!
1、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
2、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了解哪些信息?
3、根据“销售清单”你知道了什么?
三、合作探究,汇报展示
1、请大家帮小红的爸爸算一算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才够?
2、汇报展示:560+230+170=960(元)
3、为什么是估算?(因为“爸爸需 要准备多少钱才够”在我们的
现实生活中不需要精确的答案,只要快速算出大约数据就可以了。
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帮爸爸解决了这个问题,可是收银员阿姨
又遇到困难了,她该收多少钱呢?快 来帮帮她吧!
4、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并试着计算出结果。
(1)、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法。
(2)、班内交流,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选择性的展示出不同
的计算方法)
(3)、观察讨论,怎样算比较简便?
(4)、师小结:计算连加时,前两个加数的和直接加 上第三个加
数,比较简便。以后我们列竖式时可以写成一个竖式。


5、为什么这题不估算?(因为收银员收钱要准确,因此要精确计
算)
6、小结:看来我们以后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认真分析具体情况,
再灵活选择解决的策略。
四、课堂检测,巩固拓展
那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发现一些这样的数学问题呢?我们大家
一起来完成“做一做”。
1、小组讨论、交流。
2、班内汇报。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用自 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然数
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么大的用处,希望同学们要学好数 学,灵活运用
数学知识去解决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数学问题。
六、作业布置:完成练习九的第8题、第12题。
七、课后反思:



第五单元
倍的认识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我能理解“倍”的概念,
我会理解“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含义。并会用倍数的知识解决
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我能理解“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含义”。
学习重难点:
通过对“倍”的概念形成,体验“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含义。
教法、学法:
游戏导入法、引导法、讲解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观察法、归
纳法。
学习过程:
游戏导入法
老师拿出2个小猴面具,6个小猪面具。喜欢小猴的来2个走上讲
台并带 上小猴面具,喜欢小猪的来6个走上讲台并带上小猪面具。请大


家观察猴和猪之间有什么 关系?(猪里面有3组猴,我们也可以说猪是
猴的3倍,今天我们就是要研究关于“倍”问题。)
目标导入:出示小黑板,全班齐读3个学习目标。
小组合做探究:
观察数学书50页情景图:
1、圈一圈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 )个2根,我们就说红萝
卜的数量是胡萝卜的( )倍。白萝卜有( )个2根,我们就说白萝
卜的数量是胡萝卜的( )倍。
2、填一填。出示练习卡。

○○○ ○○○
□□□□□□ □□□□□□□□□
( )是( )的()倍; ( )是( )的()
倍。
猜一猜:
★★★★★ ★有()个,■的个数是★的2倍,我知道■有()
个。
3、小组汇报展示。
课堂检测:
教材50页做一做,1、2题。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我知道了( )。
预习我先行:
第一排摆: ♡♡♡♡♡
第二排摆第一排的3倍。
第二排摆()个5♡,一共有()♡。
板书设计:
倍的认识
2个胡萝卜 6个红萝卜 10个白萝卜
6是2的3倍 10是2的5倍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已知两项求倍数


学习目标:
我能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的几倍”含义。
我会解决“已知两项求倍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学习重难点:
学会已知两项求倍数的基本方法。
教法、学法:
讲解法、引导法、观察法、归纳法。
学习过程:
复习导入:
○☆○○☆○○○○○○ 第一排 ▓▓▓
○的个数是☆的( )倍。 第二排是第一排的4倍,第二排有( )
个▓。
二、目标导入:出示小黑板,全班齐读。
三、小组合作探究:
教材51页 -----例2。
(1)、你从图中捕捉了哪些信息 ?知道了要解决的问题是什
么?用什么方法?怎样列式?怎样计算?
(2)、小组讨论,并在草稿本上作好记录。
四、小组汇报:
五、课堂检测:
53页第2题。
六、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会解决( )的问题。
预习要求:出示小黑板。
文老师买了8个气球,2个篮球。气球是篮球的多少倍?
教室里有3位老师,学生12人,学生是老师的几倍?
板书设计:



擦桌椅的有12人,扫地的有4人,擦桌椅的是扫地的几倍?

12÷4=3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已知一项和倍数求另一项
学习目标:
我会理解“已知一项和倍数求另一项”的含义,并能用倍数知识解
决简单实际问题。
我能掌握“已知一项和倍数求另一项”的解题过程和方法。
学习重难点:
经历“已知一项和倍数求另一项”的过程,学会求解。
学法教法:
演示法、讲解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观察法、归纳法。
学习过程:
演示导入:
老师请两位学生上讲台完成一项演示,李江群手里拿2个
鸡蛋,代成娇的鸡蛋 是李江群的3倍,代成娇应拿几个鸡蛋?
目标展示:出示小黑板,全班齐读目标。
小组合作探究:
(1)、教材52页----例3.出示情境图,指名学生说图意。已知军琪
的价钱是8元,象棋的价钱是军旗的4倍,求象棋的价钱。
(2)、知道军旗的价钱()元。
(3)、知道了两种价钱的关系,就是求()个()是多少?
(4)、解法一:展示在草稿本上。
(5)、解法二:展示在草稿本上。


四、小组汇报:
五、课堂检测:
1、教材54页第5题 2、教材54页练习六第6题。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 ).
七、板书设计:

已知一项和倍数求另一项
例3:
8×4=32(元)
课后反思:




第六单元
第一课时


口算乘法
学习目标:
我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我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习重难点:
理解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口算方法的算理,掌握算法。
教法学法:
讲解法、观察法,归纳推理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复习导入。
请各位学生观察自己有手趾头多少个?请你算出第八小组的手趾
头有多少个?
徐茂浩的手趾和脚趾头共有多少个?请你算出第十一小组的手脚
趾头有多少个?
目标导入:出示小黑板请2、5、8齐读。
小组合作探究。
课本56页例1.
你从题中捕捉了哪些信息?
2、坐旋转木马每人5元,9人要( ),10人要( )元。
分析:9个5是( ),再加一个5是( ),也就是( )个


5相加是( ),所以5×10=( )。
3、坐碰碰车每人20元,3人要多少钱?
分析:一个人20元,求3个人多少钱,实际就是求( )个( )
是多少,用( )法,列式是:
计算20×3可以先计算2×3是( ),第一个因数的后面
有()零,就在积的末尾补上( )个0. 所以20×3=( ).
汇报展示:
探究20×3的口算方法。
方法一:把20×3转化成3个( )相加。
方法二:想20里面有2个( ),20×3实际上是2个()乘3,
是6个( )即( )。
方法三:先把20中的0前面的2与3相乘得( ),在看20末尾
有( )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即( ).
课堂检测:
30×5= 60×3= 40×4= 60×7= 200
×4=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我学会了( )
预习练习:
300×2= 20×4= 4×3+2= 7×8+3=
5×6﹢3=
板书设计:

口算乘法
2×3=6
20×3=60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笔算乘法(不进位)

学习目标:
我会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不进位),竖式列法。
会用两位数乘一位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难点:
两位数乘一位的不进位计算
学法教法:
讲解法、观察法,归纳推理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激情导入,谁最捧:
请大家观察文老师左手里的钱包有多少钱?(15元 )。再
请刘世森来帮文老师数一右手里有几个钱包 ?(2)再打开来看一看有
多少钱(30元)。
目标导入:出示小黑板请1、5、7组齐读。
合作探究:
教材60页例1.
你捕捉了哪些信息?
一盒彩笔12支,3盒彩笔一共有多少支?
分析:一盒彩笔12支,要求3盒彩笔一共有多少支也就是求( )
个12,用( )方法一,列式是( )。
方法一:要求12×3,可以先求10个3是( ),2个3是( ),
12个3就是( )+( ) =( )支。
方法二:列竖式: 12
× 3
---------
36
列竖式时,( )对齐,从( )位乘起,先用( )乘( )
得( ),写在( )位上;再用用( )乘( )得( ),写在
( )位。
四、汇报展示:

1、列式计算:
33×3= 23×2= 414×2=


123×2= 13×2= 131×3=
2、在计算上面的两位数乘一位数时,( )数位要对齐,先算( )
×( )=( ),再算( )×( )=( ),最后算( )
×( )=( )。
五、课堂检测:
练习十三1、2题。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 ).
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不进位)


12
× 3
---------
36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笔算乘法(不连续进位)
学习目标:
我会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
我能在计算过程中,理解进位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
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法学法:
讲解法、观察法、归纳法、演示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复习导入,口算下面各题。
10×5= 30×3= 100×6= 40×2=


200×4=
目标展示:出示小黑板(1、3、5、7组齐读)。
自主学习:
教材61页。
1、王老师要买连环画,我知道,王老师买了( )套连环画,每
套连环画( )本?
2、王老师买了多少本连环画呢?用你的方法计算。
3、你能用笔算的方法算出王老师买了多少本连环画吗?
四、小组合作:
1、笔算乘法的时候,先乘哪一位,再乘哪一位?
2、遇到个位相乘满十或满几十该怎么办?
五、课堂检测:
1、列竖式计算
28×4= 16×5= 117×3=
79×6=
2、多位数乘一位数( 不连续进位 )的笔算方法:
先将一位数与多位数的( )对齐,再从( )乘起,哪一位相乘满
几十就向( )进几。
3、完成教材61页做一做1、2题。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会( )
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不连续进位)
16×3=
16
× 3
--------------
1 8
3
----------
4 8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
我会计算一位数乘法中连续进位乘法,并能熟练的计算。
学习重难点:
掌握一位数乘法中连续进位乘法。
教法学法:
观察法、讲解法、归纳法、演示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复习一位数乘法中不连续进位法。
学习目标:出示小黑板(2、4、6、8、10组齐读)。
自主学习:
自学教材62页例3.
1、每箱饮料( )瓶,24箱饮料一共( )瓶。
2、看图例出乘法算式:-------------------------。
3、自己尝试用列式的方法计算出结果。
四、小组合作探究:
1、读教材第62页,理解题意。完成教材“做一做”。
2、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
相同数位要( ),从( )位乘起,用一数依次
去乘多位数每一位的数,哪一位上的乘及满几十就向前一位( ),哪
一位上如果有进位数,不要忘记( )进位数。
五、汇报展示:
六、课堂检测:
1、有一养鸡场有鸡65只,5个这样的养鸡场有多少只鸡?
2、判断下面各题,把错误的改过来。
105
155
× 6 × 8
-------------------
-----------------------
2 4 2 0 1 2 4 0





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连续进位)

2 4
× 9
------------------
〼 〼 6






第五课时
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学习目标 :
1、我知道0和任何数相乘都的0。
2、我会计算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学习重难点:
掌握计算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学法教法:
自主学习法、讲解法、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
一、复习导入 :
一位数乘两位的进位计算方法。如果中间变为“0” 该怎么办?
二、目标导入:出事小黑板(男生齐读一遍目标)。
三、自主学习:
1、计算并说说整数乘法的意义。
125×8= 239×4= 345×7=
2、阅读教材主题图,理解图意,让学生看图列出不同的 式子。
3、完成教材第66 想一想: 0×3= 3×0=
9×0= 0×0 =
总结: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


( ) 。
四、小组合做探究:
1、阅读教材67页例5,理解并列式。运动场的看台分为
( )个区,每个区有( )个座位,你能算出运动场
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吗?
列式 :-------------------------------------。
2、 你能口算吗?
3、根据前面学习的知识,你能列出竖式计算出结果吗?
4、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从( )位
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一个因数( )的数字,在与中间的0
相乘时,如果没有进上来的数,要在那一位上写( )占位,如果有
进上来的数必须( )。
五、课堂检测:
1、完成教材67页做一做第一题。
2、完成练习十四1--------5题。
六、课堂小结 :
通过本节课学习,我知道了
( )。
板书设计:

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0×3=0 0×0=0 9×0=0
604×8=4832
604
× 8
-----------------
○○○2
十位写几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学习目标:
1、我会计算第一个因数末尾有零的乘法计算方法。
2、我掌握了计算一个因数中间有0以及末尾有0的乘法的推理。
学习重难点:
熟练计算一个因数末尾有零的乘法计算方法。
学法教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解法、归纳法。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
因数中间有“0”计算方法。如果中间变在末尾“0” 又该怎么计
算?
二、目标导入:出事小黑板(2、4、6、10、齐读一遍目标)。
三、自主学习:
1、自学教材67页例6,理解图意,并列式计算,选择你喜欢
的方法。
2、观察第一个因数有什么特点?乘积有什么特点?怎样计算
比较简便?
3、读教材67页,理解不同的解题方法,完成教材“做一做”。
四、小组合作探究:
1、探究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方法。
145×3=435 1450×3= 14500×3=




2、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方法:可先用一位数去乘( )
前面的数,再看因数( )有几个0,就在末尾添上几个( )0.


3、完成教材67页做一做第2题。
五、课堂检测:
1、650×3= 460×7= 280×4= 480×6=
2、完成练习十四第6、7、8题。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我知道了( )。
板书设计: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280×3=840(元)
280
× 3
----------------

你喜欢哪一种
280
× 3
---------------
课后反思:





第七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一课时 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P79例1及“做一做”。
学习目标:
1、我能通过学习,感知四边形的特征;
2、我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学习重点:认识四边形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探索发现四边形的特征。
教法、学法:讲解法、观察法、归纳法、演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活引入。


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实物,从中找一找我们认识的平面图形。
二、初步感知,发现特征,引出课题,导入目标。
1、老师把刚才同学们找到的平面图形和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平
面图形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整理。课件出示:

从中你能找到有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吗?
师生交流后引出课题:四边形(师板题,生齐读)。
导入并出示目标:(略)(生感知目标)。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四边形,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特点?
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
3、汇报展示。
先独立观察,然后同桌交流,从中引导学生发现四边形有四条
边、四个角。
(1)如果学生不能说出有四个角,可出示
它是四边形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四边形都有四个角。
(2)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形,请你判断一下它们是四边形吗?



说说为什么不是?那你觉得四边形光有四条边行吗?是怎样
的四条边?(板书:直的)
让学生在直观的比较中发现四边形的四条边必须是直直的。
4、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四边形,那么什
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
指名学生说,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
形,加深对四边形的理解。
三、自主学习,深化感知。
辨一辨。
出示:教材第79页例1。
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圈起来。

交流反馈时,对于形似四边 形的图形要让学生说说不是的理
由。对其他规则图形也可让学生尝试说出它们的名称,如五边形等,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四、目标检测:
1、找一找。
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如:数学书的封面,门,窗,电脑屏幕等。
2、画一画。
下面我们来轻松一下,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心目中的四边 形。
好,请大家在79页的点子图上画出你心中的四边形。

教师巡 视并收集有代表性的作品(比如一般的四边形、长方形、


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或者不是四 边形的图形等等)展示交流。
给你的同桌欣赏下你画的四边形。
3、连一连。
小猫要沿着由四边形串连起来的路线走才能吃到鱼,请你帮助
小猫画出路线。
五、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学习这节课的内容,你都知道了哪些与四边形相关的知识?
六、课后作业。
判一判。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在括号内画“×”。


板书设计: 四边形的认识
四个角
四条直直的边


第七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二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内容:教材P80例2及“做一做”。
学习目标:
1、我能从边和角的角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各部分
名称,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我能正确地辨认生活中遇到的长方形、正方形。
学习重点: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自主探究得出长方形、正方
形的特征。
教法、学法:讲解法、观察法、归纳法、演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导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抢答老师逐张出示的图形是不是四边形,教师将四边形张
贴在黑板上。
2、说说四边形有什么特征。
3、在这些四边形中,还有些图形比较特殊,请看(将长方形、
正方形独立出来),知道它们的名字吗?

4、联系实际,寻找长方形和正方形。
5、质疑揭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和正方形,作为四
边形,它们很特殊,有自己独特的 名字,那它们的边和角是不是也
藏着秘密呢?今天,我们就从边和角上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
征。(板书课题,生读题)。
出示学习目标,生感知目标。
二、自主探究。
1、猜想。
仔细观察手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猜一猜它的边和角有哪
些特点?
在小组里说一说。
2、验证。
(1)刚才同学们对长方形、正方形边和角的 特征进行了大胆的
猜想,猜得对不对呢?下面我们想办法来验证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不


是具有这些特征。
(2)出示小组活动要求。
①用直尺量一量或动手折一折、比一比,你能发现哪些边的
长度相等?
②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你能
发现什么?
3、小组汇报介绍验证方法及结果。
(1)汇报长方形的特征。预设:
①量一量。
学生演示并介绍,从中看出上下边长度相等,左右边长度相等。
教师介绍“对边”的概念。
教师:通过用直尺测量长方形的不同边,验证了长方形对边相等的
特征。(板书:量)
②折一折。
学生演示并介绍,折的时候两条边重合了,说明对边相等。
教师:没有借助工具,只用折纸同样验证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板
书:折)
③比一比。
A、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分别去和长方形的四个角比,长方形上
的角和三 角尺上的角完全重合,说明都是直角。(板书:比)
B、对折再对折。
指出:通过这样的对折,原来的四个角就重合成了一个角,只
要测量一次即可。
小结 :请同学们举起手中的长方形,互相看一看,你们的长方
形一样吗?(颜色、大小都不相同)虽然长方形 的颜色大小不同,
但是不是验证后都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一特
征?那也就 是说,无论什么样的长方形,它的边和角都有这样的特
征。
(2)汇报正方形的特征。
小结:刚才我们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验证了正方
形的边、角有什么特征?
4、教师介绍“对边、长、宽、边长”等各部分名称,并让学
生指一指数学书的封面哪 条边是长?哪条边是宽?在自己的正方


形纸上标出边长。
5、比较。
(1)我们已经发现并且验证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那么长
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有 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呢?
(2)同桌互说后汇报。
三、目标检测。
1、辨一辨:下面的图形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哪些
是平行 四边形?把序号填出来。(教材第81页第2题)


长方形: 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交流时要让学生说说④⑥⑦的判断理由。
教师:看来,一个图形不会因为摆放的位置而改变自 身的形状。要
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既要看它的边,还要看它的
角。
2、填一填。(教材第81页第4题)

教师:你们没有量就这么快填出了各边的长度,怎么又快又准地知
道的?


3、画一画。(教材80页第1题)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1)小组讨论在方格纸上如何画出4个直角,如何保证对边相等
(4条边相等)。
(2)学生独立完成。
(3)教师巡视并收集代表性的作品展示,提醒学生要利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来进行验证、对照,及时检查。
(4)同桌互查。
4、猜一猜。
在信封里藏着一个图形(告知学生该图形不是长方形就是正方
形),抽出这个图 形的一部分,三次分别定格为图1、图2、图3,
让学生猜猜信封里装的可能是什么图形。

(1)出示图1,信封里装的是什么图形?为什么?
(2)出示图2,信封里装的是什么图形?为什么?
(3)出示图3,现在能不能猜出信封里装的是什么图形?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三课时
周长

教学内容:教材P83例3及“做一做”。
学习目标:
1 、我能通过描一描、找一找、摸一摸、量一量等活动,在具
体操作中感受、体验、探索图形的周长。
2、我能清楚周长的概念,能找出一个图形的周长。
学习重点:通过各种活动,体验感知周长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周长的概念,学会探索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
教法、学法:讲解法、观察法、归纳法、演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导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理解周长。
1、感知、理解“一周”。
(1)描一描。
①学生独立描出树叶的一周。

②汇报交流。
教师:谁愿意来为大家展示一下你是怎么描的?请用笔指
着,说清楚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

教师:看来,不管从哪里开始,大家都是从一点出发,沿


树叶的 边线绕一圈,最后又回到这一点,这就是树叶的一周。
(板书:一周)
(2)找一找,摸一摸。
在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表面也像树叶一样有一周。
①请同学们用一根手指摸一摸钟面的一周,再请同学们摸一摸
课本封面的一周。
②同桌互向找身边物体表面的一周。
2、感知周长的概念。
(1)感知树叶的周长.
教师:像这样从一点开始沿着边绕一圈再回到这儿,这一周的
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板书:长度、周长)出示学习目标,生齐
读。

教师:如果从这个点开始(另选一个点),你还能指指吗?
(2)感知图形的周长。
①出示:

它们的周长应该是从 哪儿到哪儿的长度?引导学生边指边说
出月牙一周的长度是月牙的周长,三角形一周的长度是三角形的周
长。
②学生找一找、说一说身边物体表面的周长。教师巡视时要注
意寻找不 规则图形周长的学生,汇报时要求学生边指边说。
③即时练习(教材第83页例3)。
描一描,独立在书中描出它们的周长。

教师:像这样,首尾相连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
形)


(3)完善周长的概念。
出示:
教师:这个图形有周长吗?为什么?
预设:从一点开始,沿着边不能回到开始的这一点。
教师:看来,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周长的概
念?
预设: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3、进一步体会周长与长度的关系。
拿出课前准备的50厘米长的绳子快速围成一个封闭图形,并
指一指你所围成的封闭图 形的周长是从哪儿到哪儿的长度?再想
一想它的周长是多少?
小结:我们用的是同样 长的绳子,不管围成什么形状,这一周
的长度都是50厘米,它的周长就是这根绳子的长度。
二、小组合作,探究求周长的策略。
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要想知道下面图形的周长是多长,怎么
办?(测量)

1、小组合作要求。
(1)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直尺、软尺、绳子,请大家根据需要
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出它们的周长。
(2)小组4人每人选择1个图形进行测量。请先独立思考选
择什么测量工具,有想法 或者有困难的都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
再动手。
2、动手测量。
3、展示方法。
谁来说一说你们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
(1)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直边的测量方法。
小结:先测量图形的各边有多长,再把几条边的长度加在一起,
就是图形的周长。


(2)心形等曲边的测量方法。
小结: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碰到无法直 接用直尺测量的情况,就
可以向同学们这样先用绳子围一围,再将绳子拉直,测量绳子的长
度, 这也就是“化曲为直”的方法。
三、目标检测。
1、找一找,下面哪些图形能找出它们的周长,哪些不能?

2、两只小蚂蚁围着各自的图形爬了一圈,都说自己爬的长度
最长,为此吵得不可开交,可是谁也不能说 服谁,你能运用今天所
学的知识帮帮它们吗?
四、归纳总结,内化新知。
今天,我们认识了周长,并且用周长的知识解决了一些问题,
你能谈谈你都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周长的认识

( )图形( )的长度。








第四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内容:教材P85例4及“做一做”。
学习目标:


1、我能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2、我能熟练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3、我会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能熟练地计
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学会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
问题。
教法、学法:讲解法、观察法、归纳法、演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长方形和正方形。
学具:长方形和正方形、直尺、绳子、方格纸。
导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
(1)我们已经学习了“周长”,谁能运用教室里黑板的表面,
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指名说一 说,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并倾听。让其他同学看清从哪
开始,绕边一周,回到起点,头尾相接,手指要紧贴 黑板的边缘。
(2)课件出示:例4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指名用手比划出它
们的周长。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板
书课题),出示目标。
二、自主探究,发现新知
1、操作活动
(1)观察猜测


①看课件:
如果把这个长方形和这个正方形的周长进行比较,你认为是什
么结果?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三种情况:
a.长方形的周长长一些,
b.正方形的周长长一些,
c.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
②我们认为可能出现这3种结果,到底谁的猜测正确呢?我们
必须要进行验证。
(2)动手验证
①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和例4一样大小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以及验证的工具。
②先和同桌指一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分别是指哪里的长
度,再同桌合作验证并做好记录。
(3)汇报小结。
①交流汇报。哪个小组愿意向大家汇报一下你们组的验证结果,
并说说你们是用什么办法进行验证的?
②比较优化。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先量再计
算的方法,测量起来比较快 ,结果比较准确,使用起来更方便。)
2、探究活动。
(1)探究长方形周长
①测量数据。师课件出示新的长方形:

师:计算长方形的 周长,需要测量哪几条边?为什么?(只要测
量出长方形的一条长和一条宽,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 )
让学生拿出学具中的长方形,动手测量。
②计算周长。怎么求长方形的周长呢?请你自己在随练本上算
一算。


③交流汇报。你用什么方法计算的,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④观察分析。
师:你能根据你的观察,说出这些算式分别是什么意思吗?
根据学生回答,用箭头表示出他们之间的联系。

课件动态演示:复制出长方形四条边,然后合并起来的过程,
展示学生的四种不同算法。
在理解前三个算式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第四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⑤比较优化。上面这几种计算方法,你喜欢哪种?请说说你的
理由。
⑥得出结论。长方形周长=长×2+宽×2,长方形周长=(长+
宽)×2
⑦即时练习。
经过探究,我们已经会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了,在实际练习时,
要根据具 体题目选择合适的方法。但无论运用哪一种方法进行计
算,都必须知道什么条件?(长方形的长和宽)
课件出示: 学校有一个花坛,长10米,宽7米,求花坛的周长。
(2)探究正方形周长
①课件演示:将上面的长方形的长逐渐缩短,变成正方形的过
程。现在是什么图形了?让学生拿出学具中的正方形。
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吗? 那只要测量它的
几条边呢?请你自己测量并计算一下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②交流汇报。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方法?
③自主优化。 师:用第四种方法计算的同学请举手 。你为什
么采用这种方法计算呢?师:要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必须要知道什么
条件?(要计算正方 形的周长必须知道它们的边长。)
一块正方形土地,边长是8米,要在它的四周围上篱笆,篱笆
至少长多少米?
3、再次验证。


现在你能运用我们刚学的知识,很快地比较出它们的周长吗?
课件出示图形及表格:学生拿出相应的学具。

长 长 正 边长

方 方
宽 周长
形 形

周长



三、目标检测,实践应用。
1、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85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互相说说,求花边的长就是求什么?
(2)完成教材87页第1题。
让学生在测量时,尽量减少误差。
2、提升练习。
(1)选择。课件出示
王伯伯有一块一面靠墙的长方形菜地,长10米,宽6米,如
果要围上篱笆,篱笆至少要多少米?
A、(10+6)×2 B、(10+6)×2-10
C、10+6×2 D、10×2+6
“一面靠墙”“至少”是什么意思?怎样围才能做到篱笆长度最少?
(2)完成教材第87页的第3题。
四、全课总结,学生质疑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表现如何?你还有什么不明
白的地方吗?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P86例5及“做一做”
学习目标:
1、我要进一步巩固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及周长的计算
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我要学习运用画图来解决问题。
学习重点:
1、通过探究,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
的一般方法。
2、学会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
顾与反思。
教学难点:
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边长1分米的小正方形若干。
学具准备:边长1分米的小正方形若干,方格纸一张,表格2张。
导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新课
1、拼组练习
让学生拿出练习本,根据要求画一画。
(1)用2个边长1分米的小正方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它
的长、宽分别是多少?周长呢?
(2)3个呢?4个呢?
2、揭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今天我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出示
并让学生感知目标。
二、学习新知
1、课件出示例5
用16张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拼成长方形和正方形,怎样
拼,才能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
(1)读题思意。先请学生自己读一读题,同桌交流题目意思。
(2)分析题意。这道题要我们做什么事?
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板书:拼图形──求周长──比较周长
(3)让同桌同学再次互相说说题目意思。
2、自主探究
(1)第一次探究
①说清要求
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关键的一步是什么?(拼图形)是的,图
形拼好了,接下来的两步就简单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试一试。相


信大家都有自 己的方法。可以借助课前准备的学具。
②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小组合作,教师要指导,适时点拨。
③汇报展示,师及时点拨
(2)第二次探究
①说清要求
我们已经用16张正方形的纸摆成了3种 不同的长方形或正方
形,接下来还需要做些什么呢?(计算他们的周长,比较他们的周
长)那请 你和你的同桌合作,用你们喜欢的方法试一试吧!可以借
助学具的帮忙。
②自主探究
教师个别指导,点拨启发。
③展示汇报
④引导归纳。
⑤整理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师整理板书:阅读与理解→分析
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⑥今天我们一起学到了许多知识,大家真是爱思考的孩子!其
实这种拼摆的问题在生活 中我们也经常遇到,我们一起去看看。
三、目标检测。
完成教材86页做一做。
通过动手演示,让学生明白题意:将12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
形拼组后的图形周长最短。将生活问题转化 成数学问题。
四、全课总结,有效提升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问?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练习课
学习目标:
1、我能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
式,能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我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拿出准备好的几何图形,平放桌上,把长方形挑出放在一
边。(观察)
提问:
(1)长方形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相对的两条边相等)
(2)相邻的两条边有什么不同?(一条边长,一条边较短)
二、学习新课:
1、谈话:同学们对长方形的特征掌握得很好,这节课,我们
继续学习有关长方形的知识。掌握长方形周 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
确地进行计算。
2、文具盒面的周长大约是多少?怎么求周长,现估计,后计
算。
3、选择不同长短(3cm4cm7cm)的小棒,摆出不同的长方形
和正方形,他们的周长各是多少?
4、动手操作:用两张同样大的长方形的纸拼成一个新的图形,
他的周长可能是多少? 还可能是多少?为什么?
三、小结。
四、作业:练习册。











分数的初步认识
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内容:教材P90例1及P91例2、例3“做一做”及P94页1
题、2题。
学习目标:
1、我会初步认识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2、我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3、能进行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
学习重点: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建立几分之一的分数模型。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分物品(动态演示关于主题图内容的多媒体课件)
(1)有4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位小朋友分几块?
(拍手表示)
(2)有2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位小朋友分几块?
(拍手表示)
(3)有1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位小朋友分几块?
你还能拍手表示吗?
2、引发矛盾冲突,导入新课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平均分1块月饼的结果。
(2)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出示并感知目标。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1、认识
(1)课件演示例1分月饼的情境图。
平均分1块月饼,让学生观察分的过程。
(2)教师指出: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
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3)指导学生读、写。
(4)你还能把什么物体平均分,表示出它的?
2、认识几分之一
(1)要得到一块月饼的应该怎样分?这个怎么表示出来?怎么
写?


(2)课件演示:下面哪些图形的阴影部分是原图的,哪些不是?
说出理由。
(3)启发:刚才,我们一起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
的一份就是它的 ,请大家想一想,如 果把那一个物体平均分成3
份、5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又应该怎样用分数来表示呢?你
会 在作业纸上涂出长方形纸的吗?
(4)小结:像 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5)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用“形”表“数”,深入认识。
(1)想一想:拿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表示出它的。
(2)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独立折纸、涂色,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3)全班集中汇报,学生在投影仪上展示自己的作品,说一说
各自的方法。
4、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1)课件出示例3第一组图和,学生观察。
①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②引导学生讨论并交流讨论信息。
③课件演示和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2)独立探究,完成例3第二组图和的比较,再和小组的同学
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3)学生合作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4)师生共同小结几分之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三、目标检测。
(1)完成第91页“做一做”第1、2题。
(2)完成练习二十第1、2、4题。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几分之几
教学内容:教材P92例4、例5及“做一做”P93例6及练习二十
第5、6题。
学习目标:
1、我能进一步认识分数;
2、我能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 br>学习重点:在操作活动中认识几分之几,深化对分数含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在数学模型中比较分 数的大小,进一步认识分数。
导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导入
(1)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的分数,请同学们说出几个几分
之一的分数。
(2)学生说分数,教师板书 。
(3)请选择其中一个分数,先跟你的同桌说说它所表示的意义,
再全班交流。
(4)各自在练习本上给黑板上的分数排排队,再汇报交流。
2、揭示课题
大家还想再认识其他的分数吗?(板书课题:几分之几)
3、出示并感知目标。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初步感知四分之几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 的一张长方形纸,折出这张纸的。
折好后和同桌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折的,并指出这张纸的。
(2)你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给其中的几份涂上颜色,你
想涂几份就涂几份。把你涂色的部分用分 数表示出来,涂完后在小
组内互相说一说你的想法。
(3)学生实际操作。
(4)全班交流,展示折纸的方法,并介绍所取的份数分别占整
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2、深入探究几分之几


(1)拿出自己准备的1分米长的纸条 ,把它平均分成你喜欢的
份数,涂出想涂的份数,并用分数表示出来。
(2)学生独立操作,然后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分法和想法。
(3)集体交流,学生汇报。
(4)教师以十分之几为例进行讲解,和学生共同探讨得出:四
分之几是由几个四分之一 组成的,十分之几就是由几个十分之一组
成的,它们和几分之一的分数相比只是所取的份数不同。
(5)师生小结:像、、、这样的数,也都是分数。你
能仿照这些分数,自己说几个吗?
(6)目标检测。
完成第92页“做一做”第1、2题。
3、比较同分母的分数大小。
(1)出示和,这两个分数哪个大?你是怎样想的?
(2)出示和,独立比较,然后和同桌说说是怎样比的,全
班交流。
(3)通过这两组分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指导全班交流,
引导归纳同分母分数比较方法。
三、目标检测。
1、完成第93页“做一做”第1、2题。
2、完成练习二十第5、6题。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内容:教材P96例1、例2及“做一做”P97例3“做一做”
学习目标:
1、我能掌握同分母分数的简单加法的计算方法;
2、掌握同分母分数的简单减法的计算方法。
学习重点:利用几何直观,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
法。
教学难点:理解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导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让学生任意说说想到的分数,师随机板书这些分数。
2、根据板书,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分数里分别包含几个几分之
一。
二、引入新课,出示目标。
1、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分西瓜的情境图。
将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块,哥哥吃了2块,弟弟吃了1块。
(2)从上面的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
述:哥哥吃了西瓜的 ,弟弟吃了 )
(3)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4)引入新课板书课题,出示并感知目标。
2、探究同分母分数的加法。
(1)根据需要选择第1个问题,要求学生列出算式。
(2)同桌讨论: + 等于多少?
(3)操作验证答案。
(4)引导辨析: + 的结果为什么不是?
3、探究同分母分数减法。
(1)观察课件:哥哥比弟弟多吃了几分之几?
(2)猜一猜: - 等于多少?
(3)小组讨论: - 等于多少?
(4)汇报算法。


(5)讨论:爸爸吃了 ,同学们想想,他们一家人共吃了这个
西瓜的几分之几?可以用几种不同的结果表示?
3、探究1减几分之几
(1)自学第97页例3,把你不明白的问题记录下来。
(2)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出怎样想的,是把“1”看作多少来
减的?
(3)“1”还可以看成分母是几的分数?请写出几个。
(4)巩固练习(指名让学生板演)
计算并思考,这几道题中的1分别应该看作多少来计算?
三、目标检测。
1、完成第97页“做一做”第1、2、3题。
2、完成练习二十一第1、2题。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你是怎样计算的?




















分数的简单应用(一)
教学内容:教材p100“例1”及“做一做”
学习目标:
我能掌握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
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学 习重点:学会把一些物体作为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时,其中
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
教学难点:在活动中体会“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等。
导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第100页例1(1)左侧的图,让学生用分数来
表示涂色部分。

(2)学生说分数,教师板书 。
(3)这里的表示什么意思?如果涂色的部分是2份呢?
2、揭示课题 ,出示并感知目标。
教师:、都是分数,你对分数还有哪些了解?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的认识(板书课题),出示并感知目标。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1、初步感知整体由“1个”变成“多个”。
(1)课件动态演示第100页例1(1)右侧的图。


(2)同桌讨论:你看到了什么?
(3)涂色部分是其中的几份?这样的1份还能用分数表示吗?
(4)课件演示:把4个小正方 形看成一个整体(用集合圈将4
个正方形圈起来),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4个小正方形的。每
份是几个小正方形呢?
(5)这样的2份是这4个小正方形的几分之几?3份呢?分别
是几个小正方形?
2、从份数角度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1)课件出示第100页例1(2)的图,动态演示平均分的过程。

(2)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3)1份是苹果总数的几分之几?你能说说这个表示的意思
吗?
学生交流。
(4)1份是苹果总数的,那这一份有几个苹果呢?谁能完整
地说一说?
(5)2份是苹果总数的几分之几?有几个苹果?3份呢?
3、自主探索,加深认识。
(1)课件出示6个苹果图,请学生试着平均分一分、画一画,
想一想可以用哪个分数 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每份分别有几个
苹果?
(2)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3)汇报交流。
(4)对比提升。
课件闪动其中的一份,追问:都是一份,为什么可以用不同的


分数表示?
4、比较辨析,提升认识。
课件出示:
你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吗?
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苹果的总数不同,每一份的数量也不
同,一份都可以用表示?
三、目标检测
1、完成第100页“做一做”第1、2、3题。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2、3题。


四、全课总结,升华认识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疑惑的地方?




















分数的简单应用(二)
教学内容:教材p101“例2”及练习二十二第5、6、9题
学习目标:
我能掌握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
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学习重点:掌握实际问题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图形、语言、算式三种表征的转化来解决有关分数
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等。
导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导入。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折出它的,并用阴影部分表示
出来。
全班展示、交流不同的折法。

出示作业纸上的苹果图:

要求学生将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写出一份占苹果总数的几
分之 几,两份占苹果总数的几分之几,并将苹果总数的涂成红色,
苹果总数涂成绿色。
2、揭示课题 ,出示并感知目标。
(1)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应用分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
题。
(2)板书课题,出示并感知目标。
二、尝试探索,学习新知
1、阅读与理解。
(1)课件出示例2,学生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有12名学生在踢毽子,其中是女生,是男生。男女生各有
多少人?
(2)交流:说一说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3)你能用画示意图的方式表示出“其中是女生,是男生”
吗?
(4)展示学生画的示意图,并进行对比和交流。



(5)请学生修改或完善自己画的图。
2、分析与解答。
(1)借助示意图,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
①引导学生读图思考:因为是女生,要求女生人数就 要把12
平均分成三份,求出一份是多少,并要求学生以同样的思路去求男
生的人数。
②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求男生人数的其他方法,并让学生选取自
己认为简便的方法。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3、回顾与反思。
(1)说一说怎样检验答案是否正确。
(2)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先让学生回顾与总结解决问题的过程,讨论后师生共同小结。
(3)汇报交流后,让学生书写答案,完善解题步骤。
三、目标检测,巩固新知
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5题。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6题。


3、完成练习二十二第9题。
四、全课总结,升华认识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疑惑的地方?




数字编码
学习内容:教材第77、78页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身份证号码中 蕴含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尝
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 问题,初步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2、通过调查、比较、猜测、交流等活动初步了解身份证编码中 蕴含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
义,并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数字编码思想的理解。
3、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领悟与应用意识。
学习重点:了解身份证编码的规律,初步学会编码。
学习难点:如何科学合理的编码。
学习过程:
一、 前置性学习
1、今天是( )年( )月( )日,星期( )。
2、丹江城区的邮政编码是( )。
3、爸爸的电话号码是( ).
4、你家住( )单元( )楼。
5、你的出生年月日是( )年( )月( )日,你今年( )岁了。
6、你的身份证号码是( )。对照你的出生年月日和
你的身份证号码,你有什么发现?
二、自主学习
1、吴红林的身份证号码是121629,他的生日是( )年( )月( )日。
相关知识连接:第二代身份证号码由18位数字组成,前6位数字是地址码,7-14位是生日码,
1 5-17位是顺序码,第18位是效验码。
2、刘老师在大学时的学号是950428,他是( )年考上师范大学的。
3、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暮云镇的邮政编码为410118,前两位数字表示( ),前三位数字表
示( ),前四位数字表示( ),最后两位数字表示( )。
相关知识连接:邮政编码由六位数组成。
前两位数字表示省(直辖市、自治区)
前三位数字表示邮区
前四位数字表示县(市)
最后两位数字表示投递局(所)。


像这样把一些数字或字母按一定标准排列,就叫数字编码。
三、合作探究、归纳展示
1、请同学们运用数字编码,给每个同学编号,可以看到这个号码不 用知道名字就能找到这个人。
(首先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号码中要体现哪些方面的内容?先自己思考再 到小组中交流,组
长记录下讨论的结果。)
2、学校每个同学都有学号,请你给班上每个学生 编一个学号,可以看到这个号码不用知道名字
就能找到这个人。(编入入学时间、班级序号、班级学号和 性别等。)
四、巩固训练,重点回顾
1、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镇的邮政编码是438402,前两位数字表示(
表示( ),最后两位数字表示( )。
2、韩雨的身份证号码是612518,她的生日是( )年(
3、下面是一个身份证号码,查阅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11519
(1)110102代表( ).
(2)这个人出生于( )年( )月( )日。
(3)151代表( )。
五、拓展延伸,难点提升
1、拨打长途电话要先拨打长途电话前面的( )号。
2、请你想办法查询一下 ,410000是哪个地方的邮政编码?
3、你见过哪些数字编码,各用在什么地方?请在下面记录下来。









),前四位数字
)日。 )月(



数学广角——集合
学习内容:教材P104页例1
学习目标:1、理解集合圈里各部分的意思。
2、会按条件填写集合圈。
学习重点:会读取集合圈中的信息,会按条件填写集合圈。
学习过程:
一、 前置性学习
1、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同去看电影(每人都得买 一张票),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
地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
2、排队问题:小明 排队去做操,从左数小明排第3,从右数小明排第4,你猜这排小朋友一共
有几人?
3、小动物们开会了 ,一共来了10种小动物,有蚂蚱、章鱼、虾、青蛙、蜗牛、鲤鱼、兔子、
乌龟、海鱼、瓢虫,你能将它们分类安排座位吗?


二、自主学习
自学教材P104页例1内容
1、从这份名单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2、你觉得两个课外小组中共有几人?为什么?
3、有没有一种更有效的方法把此问题形象的表现出来呢?
跳绳的学生 踢毽的学生

4、可以这样列式计算:

三、合作探究、归纳展示
1、三(1)班参加数学、作文社团活动的学生情况:
数学社团 小明 丁旭 小小 小强 小兵 小东 张伟 赵军


作文社团 小平 刘红 小东 于丽 小史 陶伟 小小 卢强 小光
(1)提问:参加数学课外小组学生有几人?参加作文课外小组学生有 几人?参加数学、作文课
外小组学生共有多少人?
(能不能设计一幅图,把学生的姓名写在合 适的位置,让我们能一眼就看出参加数学的、参加
作文的和两个项目都参加的是哪些同学呢?)
(2)、学生小组合作,自主绘图。




2、学校召 开了趣味运动会,我们班有7名运动员,其中有6人参加跳绳比赛,3人参加保龄球
比赛,有多少人既参 加跳绳比赛,又参加保龄球比赛?


四、巩固训练,重点回顾
森林运动会,动物的报名如下表:
跑步
跳高
狮子
小狗
小鹿
狐狸
小羊
小兔
小兔
猴子
狐狸
小鹿
袋鼠
小猫
(1) 参加跑步比赛的有哪些小动物?

(2)参加跳高比赛的有哪些小动物?

(3)两种比赛都参加的有哪些动物?

五、拓展延伸,难点提升
1、学校共选派38位老师参加庆典活动,其中参加典礼 的有20位老师,参加开幕式的有30位
老师,两种活动都参加的有几位?

2、某水果店昨天进了6种水果:葡萄、草莓、梨、苹果、桃子、西瓜;今天进了7种水果:香
蕉、 草莓、橙子、梨、苹果、桃子、菠萝。这两天共进了多少种水果?


3、三年级一 班同学喜欢打羽毛球的有36人,喜欢打乒乓球的有34人,两种运动都喜欢的有
30人,两种运动都不 喜欢的有6人,三年级一班共有学生多少人?





新审定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单元《总复习》

第1课时 复习计量单位
复习内容:教材109页
复习目标:
1、 进一步掌握1时=60分,1分=60秒及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
2、 进一步掌握有关物体质量单位、长度单位的知识。
复习重点:充分体验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间单 位之间的关系,比较熟练的进行简单的时
间计算;进一步认识质量单位、长度单位的相关知识。
复习过程:
一、 复习回顾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分别是时针、分针、秒针, 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
是时针。(时针最短,秒针最长)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 tp:

2、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是秒针。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秒。
4、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5、常用时间单位:时、分、秒。
3、 时间单位:时、分、秒,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60。
1时=60分 1分=60秒 半时=30分 30分=半时
4、 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5、 计算一段时间,可以用结束的时刻减去开始的时刻。
6、 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做单位。
7、 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m)做单位。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km)做单位。
10 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
11 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12 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13 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14 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单位不同时,要先转化成相同的
单位再计算。
15 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 作
单位;称一般物 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表示大型物体的质量或载质量一般用
“吨”作单位。


16 常用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千米。
17 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18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9 1米=100厘米 1千米(公里)=1000米
20 质量单位 :吨、千克、克,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
21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二、基础练习
(一)、填空
1、填写合适的时间单位
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看一场电影要2( ) 小明跑100米要用16( )
工人叔叔每天要工作8( ) 张勤洗两块手帕要用10( )
李勇做50道口算题要用5( )
2、3厘米=( )毫米 6千米=( )米 9000千克=( )吨
1米-3分米=( )分米 6吨-2000千克=( )千克
3、在下面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机场跑道长约3( ) 课桌高85( ) 大头针长约22( )
卡车载重8( ) 一个鸡蛋约重60( )
4、在( )里填上“〉”“<”或” “=”
9分( )90秒 120分( )2时3分 5时( )500分 150秒( )2分
3900米( )4千米 500毫米( )5分米 1020米( )124千米
2010千克( )2吨 8吨( )7956千克 2吨-800千克( )1000千克
(二)、解决问题
1、广播电台播讲小说的时间是在下午4:00到4:30,播讲了( )分钟.
2、从上海乘火车到无锡需要2小时,火车上午9时从上海站开出,上午( )时到无锡.
3、电影从2:05开始,放映到3:10,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4 、足球比赛分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45分钟,下半场跟上半场的时间一样,中间休息15分钟,
全场比 赛需要多少时间?


22 汽车每隔6分开出一班,妈妈想搭8:45的 一班汽车,到达车站时,已经是8:48分,她
要等待几分钟才能够乘下一班汽车?

23 联欢晚会在晚上7:30分开始,演出2小时20分钟后结束,结束的时间是几点?




24 食堂买来萝卜250千克,买来的白菜比萝卜多150千克,买来萝卜和白菜共多少千克?


25 菜市场运来2车白菜,每车装1500千克,又运来2500千克菠菜,菜市场一共运来白菜和< br>菠菜多少千克?





























新审定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单元《总复习》

第2课时 复习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复习内容:教材第109页第1题(3),练习二十四第5、18题
复习目标:
1、 能正确笔算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 经历笔算加法、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验算方法烦人归纳整理过程,体验归纳、概括的思想
和方法。
复习重点: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并 能熟练额进行计算。
复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笔算加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 列竖式时,( )一定要对齐;
② 从( )位算起;新|课 |标|第 |一| 网
③ 加法时,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 );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
从前一位( )作( );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2、加法的验算步骤::
(1)交换( )的位置再加一遍,看和是不是相同。
(2)用( )减去其中的一个加数,看结果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
3、减法的验算步骤::
(1)用( )加( ),看和是不是等于( )。
(2)用( )减去( ),看得数是不是等于( )。
二、巩固练习
(一)填空
1、用6、9、0、8组成最大的四位数是( ),最小的四位数是( ),它们相差( )。
2、一个数比1000少370,这个数是( ),1000比一个数少370,这个数是( )。
3、两个三位数相加,它们的和可能是( )位数,也可能是( )位数。
4、最大的三位数和最大的两位数相加的和是( ),相减的差是( )。
5、根据370+460=830,可以写两道减法算式:分别为:( )和
( )。
6、在括号里填上“>、=、<”
375+250○375+270 465-340○465-380
582+106○106+582 522-220○500-220
7、估算:
98+25≈ 376+284≈ 517—348≈ 500—185≈
1、 用竖式计算(后面两题要验算)
738-359= 345+789= 506-179=





950-589= 383+268= 400-109=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 在加法算式中,和一定比两个加数都大。 ( )
2. 最小的四位数减去最大的三位数差是1。 ( )
3. 计算减法时,可以用加法验算。 ( )
4、三位数减三位数差一定是两位数或一位数。 ( )
5、笔算加减法时,相同数位对齐,从高位算起。 ( )
(三)、解决问题 1、电影院一共有406个座位。一年级有197个学生,二年级有208个学生。他们要一起看电影,能坐下吗?


2、科技园上午有游客852人,中午有265人离去。下午 又来了403位游客,这时园内有多少游
客?全天园内一共来了多少游客?


3、养殖场有938只白兔,黑兔比白兔多212只,白兔和黑兔共有多少只?


4、商店运来410千克鸡蛋,上午卖出152千克,下午卖出174千克,还
剩多少千克?(两种方法解决)


5、水果店有苹果265千克,又运来苹果346千克,现在水果店一共有多少千克苹果?


6、明明、小虎和莉莉三个好朋友去摘草莓,他们一共摘了84个草莓,明明摘了25个,莉 莉摘
了24个,小虎摘了多少个?


7、妈妈送给西西 一本《格林童话》,这本书共430页,西西看了180页,她还有多少页没看?
接下来她该从第几页开 始看?


8、水果店运来两筐桃子,第一筐重32千克,第二筐分给第一筐13千 克后,两筐的重量相同,
第二筐原来有多少千克桃子?
新审定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单元《总复习》





第3课时 复习倍的认识
复学内容:教材110页第1题(5),练习二十四第9、17题
复学目标:
1、 能正确解决有关倍的计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经历倍的认识,求解倍数的过程,体验归纳、比较的思想和方法。
复习重点:进一步掌握有关倍的计算。
复习过程:
一、 知识点回顾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用除法计算: 一个数÷另一个数=倍数
36是4的几倍? 36÷4=9
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A,求这个数。 用除法计算: A÷倍数=这个数
已知一个数的5倍数是35,求这个数? 35÷5=7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用乘法计算: 一个数×倍数= 结果
9的6倍是多少? 9×6=54
二、基础练习
1. 填一填


2.
填一填。
(1)18里面有( )个6,18是6的( )倍。
(2)24里面有( )个8,24是8的( )倍。
(3)48里面有( )个6,48是6的( )倍。
(4)25里面有( )个5,25是5的( )倍。
3. 画一画,填一填。
☆☆☆☆

△的个数是☆的2倍,请在横线上画出△。

3.小小神算手。
=


5. 解决问题。

(1)鞋子的价钱是帽子的几倍?



(2)操场上跳绳的有5人,踢足球的人数是跳绳的人数的6倍,踢足球的有多少人?


6. 明明今年4岁,妈妈的年龄是明明的7倍。
(1)今年妈妈多少岁?
(2)再过2年,妈妈的年龄是明明的几倍?







新审定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单元《总复习》
第4课时 复习多位数乘一位数
复习内容:教材110页第1题(4),练习二十四第7、8、14题。
复习目标:
1、 复习巩固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口算和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2、 能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
3、 熟练掌握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解题模式。
复习重点:进一步掌握有关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
复习过程:
一、 知识回顾:
1、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哪一位上乘得的数
积满几十,就向前 一位进几。


2、在乘法里,乘数也叫做因数。
3、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这个数。
4、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二、基础训练:
(一)、填空
1、在 里填上“>”“ <”或“=”。
53×5〇250 57×3〇53×7 73+0〇73×0 24×4〇32
×3
2、( )×( )=( )-( )=0
3、500×3口算时把500看作( )个百,( )个百×( )=( )
个百,也就是( )。
4、305的5倍是( ),8个147相加是( )。
5、338减去108的差,再乘4,积是多少?列式为( )。
6、999与( )相乘的积是999,与( )相加的和也是999.
7、103×6×7的积的个位上是( )。
8、A为整百数,A×7的积是三位数,A只能是( );A×7的积是四位数时,A可能是( )、
( )、( )。
9、97+98+99+100+101+102+103=( ×( )+100=( )。
10、一个数比最大的两位数多1,这个数的9倍是( )。
(二)、笔算
78×8= 469×5= 708×6= 580×5= 688×3= 409×9=





(三)、选择
1、125+125×0的得数是( )。
A.0 B.125 C.250
2、250×4积的末尾有( )个0。
A.1 B.2 C.3 D.4
3、要使32× 的积是两位数,里最大可以填( ),要使积是三位数,里最小可以填
( )。
A.5 B.2 C.3 D.4
4、一根绳子对折两次后,长是35米,这根绳子原来长( )米。
A.70 B.35 C.105 D.140
5、412×6大约是( )。
A.2400 B.3000 C.4000 D.2700


(四)、判断
1、500×8的积的末尾只有两个零。 ( )
2、最大的两位数乘最大的一位数,积是三位数。 ( )
3、52个百是520. ( )
4、一个数乘1,一定比这个数乘0大。 ( )
(五)、解答
1、明明每天要上7节课,每节课40分钟,一个星期(按5天算)一共要上多少分钟?
2、学校唱歌兴趣小组有25人,舞蹈小组有38人,美术组的人数是唱歌组和舞蹈组总人数的3
倍,美 术组有多少人?


3、一年级准备租车去秋游,每辆车限乘42人,一年级共有115人,估一估租3辆车够不够?


4、 韵律操比赛中,同学们站成4排,每排12人。变换队形后,同学们站成了6排,每排有多
少人?


5、看图列式计算。

5、 妈妈去超市买盘子,如果她买4 元一个的盘子,所带的钱可以买9个;如果她买6元一个
的盘子,可以买几个?








新审定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单元《总复习》

第5课时 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
复习内容:教材110页第2题,练习二十四第11、12、16题。
复习目标:
1、 复习巩固四边形的相关知识。
2、 复习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
复习重点: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复习过程:
一、 知识回顾:
1、用相同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或正方形时,拼成的 图形长和宽越接近(或长、宽相等)时,周
长最短。
2、四边形的特点:有4条直的边,有4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有4个直角。
4、正方形的特点:4条边都相等,有4个直角。
5、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6、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7、在一个长方形中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长方形的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边长。
二、基础训练:
(一)、猜一猜
我是一个四边形,被挡住了一部分,猜一猜我是什么图形?

1.根据图一,猜这个四边形可能是( ),可能是( ),
还可能是( )。
2.根据图二,猜这个四边形可能是( ),也可能是
( )。
3.根据图三,猜这个四边形一定是( )。
(二)、选择
1、的图形中,不是四边形的是( )。

2、张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纸,折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 )
厘米。
A.40 B.32 C.36
3、的图形,不能用直尺量出周长的是( )。



4、一个长方形的长增加4厘米,宽不变,它的周长应增加( )厘米。
A.4 B.8 C.16
5、2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图形中,( )的周长最短。
A.长12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 B.长6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C.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6、做3个边长是5厘米的正方形铁丝框,一共需要( )厘米的铁丝。
A. 15 B. 20 C. 60
(三)、断一断。(对的打“√”,错的打“×”)
1. 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它们的形状和大小不一定都一样。 ( )
2. 长方形的周长一定比正方形的周长小。 ( )
3. 四角形都是直角的四边形,不是长方形,就是正方形。 ( )
4. 正方形的边长扩大3倍,周长也扩大3倍。 ( )
5. 用一根长8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四边形,只有1种围法。 ( )
( )
7. 长和宽相等的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 ( )
8. 长方形的周边=长+宽×2. ( )
9. 甲、乙两图形的周长一样长。 ( )
10. 长方形的周长总比它的一个长的长度长。 ( )
(四)、解决问题
1、一根铁丝长20米,如果用它围成一个正方形,可 以围成一个边长是几米的正方形?如果用
它围成一个宽4米的长方形,围成的长方形的长是多少米?


2、如果警察要用一根长50米警戒绳,把一块边长12米的正方形事发现场围一 周,警戒绳的长
度够不够?


3、 一块正方形菜地,一面靠墙,三面用 篱笆围起来。篱笆长15米,你知道这块正方形菜地的
边长是多少米吗?


4、 把16个边长2分米的正方形地砖拼成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哪种拼法周长最短?画一画,
并计算出它的周长。

6. 把一张长5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剪成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2厘米。



5、个同样的长方形,长都是6厘米,宽都是3厘米。
(1)把它们拼成下面的正方形,周长是多少厘米?

(2) 把它们拼成下图的长方形,周长是多少?








新审定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单元《总复习》

第6课时 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
复习内容:教材第110页第3题,练习二十四第10题及思考题。
复习目标:
1、 复习巩固分数的相关知识。
2、 进一步巩固对分数含义的理解,能正确进行分数的简单计算。
复习重点:巩固分数的含义、能正确进行分数计算。
复习 过程:
一、 知识回顾:
1、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1份或几份的数就是分数。
2、比较大小的方法:
(1)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就大。
(2)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
3、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二、基础训练:
(一)、填一填
1、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后再对折,这张纸平均分成了( )份,每份是它的( ),写
作:( )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2、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5块,其中的3块是( )分之( ) ,
写作:( ),它的分子是( ),分母是( )。
3、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阴影部分,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 ) ( ) ( ) ( ) ( ) ( ) ( ) ( )
4、根据图形计算:






451
5、 是( )个( ) 是( )个( ) 8个 是( )
869
41( )
6、1- 可以看作是( )个( )减去( )个 ,等于( )个( )就是 。
77( )
7、在
占所有图形个数的( ),
(二)、判断对错。
(1)一个圆分成4份,每一份是它的 . ( )

(2) + = 。 ( )

(4)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小。 ( )
(5)任何分数都比1小。 ( )
23
(6)有一张纸,剪去它的 ,还剩下这张纸的 。 ( )
55
(7)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大的分数比较大。 ( )
(8)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7根,其中的4根是它的七分之四. ( )
1
(9)有两个杯子,各装了 的水,将它们倒在一起刚好是一杯水。 ( )
2
(三)、比一比
7



9
(四)、解决问题
3
1、某小区的绿化带, 的地种了柏树,剩下的种松树,种松树的地占整个绿化带的几分之几?
9

23
2、一张长方形纸的 涂红色, 涂绿色。没涂色的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77
中,占所有图形个数的( ),
占所有图形个数的( )。


4
3、一杯果汁,喝了 ,杯中还有几分之几?
6

3、 三角形有两条边长都是

米,另一条边长米,周长是多少米?
4、 有15个苹果,分了给小敏,小敏分得几个苹果?
,借出几本图书? 5、学校图书室有45本图书, 借出一部分后,还剩
6、堆水果共56千克,卖了,是卖了的多还是剩下的多?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
一、我能填对。(15分)
1、中国运动员王军霞至今还是10000( )长跑世界记录保持者,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2、2007年4月18日,全国铁路正式实施第六次大面积提速,时速达到200( )以上。
3、50毫米=( )厘米 5分米=( )厘米 3米=( )分米
6千米=( )米 3000米=( )千米 70厘米=( )分米
4、在○里填上“>”、“<”或“=”。
(1)5时○250分 120分○2时 3分○150秒
(2)7吨○700千克 4500千克○5吨 2吨○18000千克
(3)17 ○ 18 49 ○ 79 311 ○ 311
(4)120×2○12×2 201×3○21×5
5、1里面有( )个 15 1里面有( )个 17 。
6、最小的四位数与最大的三位数的和是( ),差是( )。
7、大商超市的营业时间是从早上8:00到晚上8:30,大商超市每天营业( )时( )
分。
8、在一个长3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 形的周长是


( )厘米。
9、我们学过的重量单位有( )、( )、( ),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 )。
二、公正小法官(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的打“×”)。(5分)
1、49÷6=8„„11。 ( )
2、330乘6的积是198。 ( )
3、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要比除数小。 ( )
4、5个 17 和5个 18 相比,5个 18 比较大。
5、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
三、选一选。(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5分)
1、白菜( )是树上结的。
A、 一定 B、很有可能 C、不可能
2、一个三位数乘3,积( )。
A、一定是三位数 B、一定是四位数 C、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
3、 ×2=606, 里应填( )。
A、330 B、303 C、300
4、620×5的积末尾有( )个0。
A、3 B、2 C、1
5、在 ÷8=6„„ 中,被除数最大是( )。
A、56 B、55 C、53
四、小小神算手。(34分)
1、直接写得数。(6分)
260-0= 72÷8= 302×4= 131×0=
450-70= 102×4= 700 ×4= 93+40=
398×5= 21×5≈ 102×4≈ 510×9≈
2、估一估。(4分)
11×8≈ 38×3≈ 58×7≈ 82×3≈
289×4≈ 602×6≈ 509×8≈ 511×4≈
3、计算下面各题。(24分)
(1)205×5 (2)250×8 (3)485+276=


(4)3038×2 (5)49÷8 (6)617-368=








(7)534×8= (8)720×6= (9)38÷6=



(10)66+357 = (11)602-389= (12)407×3=


五、操作题。(6分)
1、24名同学们跳舞,分成两组,可以有多少种分法?(2分)

2、先测量、再计算周长。(4分)






六、我能解决问题啦!!(35分)
1. 小红家新购置了三件家用电器,共花 掉3650,其中买电视机用去2355,买DVD机用去了
880元,买饮水机用去多少元?


2、一个大玻璃瓶最多能装268个巧克力豆,5个这样的玻璃瓶最多可以装多少个巧克力豆?


3、一个工程队挖土方,第一天挖了215方,从第二天开始,每天都挖236方 ,连续6天。这个
工程队一周内共挖土多少方?


4、一个正方形菜地 与一块长方形菜地的周长相等。正方形菜地边长40米,长方形菜地长50米,
长方形菜地宽多少米?




5、我的上学路线。



(1)


(2)


(3)你还能提出一个问题吗?试着解决一下。



6、这是今天某工厂运出的各种球类的个数
种类 篮球 足球 排球

489 506
数量(个)
235

(1)今天运出的篮球和足球一共有多少个?


(2)运出的足球比篮球多多少个?


(3)足球每个8元,能卖多少元?


最远的一条路线是哪条?(用笔画出来)它比最近的一条路多多少米?
从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线?每条路线的路程是多少米?


7、一根铁丝第一次用去全长的 ,第二次用去全长的
2
,这根铁丝还剩几分之几?
7



8、小明有29元,用8元买 了一本连还画,剩下的钱用来买每本5块钱的故事书,可以买多少
本?还剩多少元?



9、湖边种着6排柳树,每排有62棵,一共约有多少棵?



10、妈妈带小明坐长途汽车去看奶奶,早上8时出发,中午12时到达,汽车每小时的速度 是
80千米,从小明家到奶奶家有多少千米?

山东高等专科学校-2015年高考语文


二手房定金合同-浮力教案


新疆财经大学-推广普通话的意义


淮阴工学院教务网-人事专员岗位职责


广东邮电职业学院-初三计划


有关毛泽东的诗词-西南民大教务处


十一活动主题-泼水节作文


河南财经成功学院-山东高考招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