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第二课堂活动教案(10篇)
汉字手抄报-会计毕业实习日志
巧数线段
活动目的:
1、能有条理、有次序的数出线段的条数。在数线段的过程中掌握计数线段的
方法。
2、能清楚、明白的表达数线段的过程和方法。
活动重难点:
能有条理、有次序的数出线段的条数。在数线段的过程中掌握计数线段的方法。
活动过程:
一、学前准备:
3个好朋友聚会,如果每两个人都要握一次手,那么一共要握( )
次手。
二、自主探究
1、地铁1号线从世纪城站出发到金融城,中间要经过锦城广场和孵
化园两
个站,按照两站间的地名不同设置票价,有多少种不同的票价?
(1)、试一试,你是怎么数的?请你画一画,数一数。
(2)、数一数,下图中共有多少条线段?
A
B C D
2、数一数,下图中共有多少条线段?
A B C D
E
3、数线段有诀窍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图形
A B C
A B C D
A B C
D E
A B C D E F
A B C ……
点数 线段数
计算方法
4、我知道:线段条数=
三、巩固练习
1、一条线段上有10个点,共有多少条线段?
2、一条线段上有30个点,共有多少条线段?
四、思维拓展
1、 什么数字倒立过来会增加一半? ( )
2、2,3,4,5,6,7,8,9,(打一成语) (
)3、从1
到9哪个数字最勤劳,哪个数字最懒( )
巧求周长
活动目的:
解答稍复杂的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问题。
活动重难点:
解答稍复杂的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问题
活动过程:
一、情境引入
猫妈妈有两个可爱的孩子,一个叫猫莎莎,一个叫猫奔奔。莎莎和奔
奔在同一所学校上
学,从学校到他们家有两条路,如下图所示(距离如标示)。
一天放学,莎莎和奔奔分别按两条路线回家。奔奔觉得自己走的是直线,应该比莎
莎早点到家;莎莎却觉
得自己虽然路线绕了点,可那是“小路”,因此觉得自己应该更早回
家,结果最后奔奔和莎莎几乎同时到
家,聪明的小朋友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巧求周长”的奇妙世界吧!
二、自主探究
1、下图是宜家花园小区一块草地的示意图,求这块草地的周长。(单位:米)
分析与思考:此图为不规则图形,可以通过平移,将它转化为长方形来求它的周长。
2、用3个边长是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求所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
分析与思考:
方法一:拼成的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
2厘米,可以直接利用长方形周长公式求。
方法二,通过观察发现,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比原来3个正方
形的周长和少了4条正方
形的边长。
3、两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后,周长比原
来两个正方形周长的和减少了
10厘米。原来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分析与思考:
要求原来一个正方形的周长,先要知道什么?而这个10厘米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三、巩固练习
1、把一个正方形剪成两个大小相同的长方形
后,两个长方形周长的和比原来正方形的
周长增加28厘米,原来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2、三个同样大小的长方形正好拼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48厘米,求这个长
方形的周长?
四、思维训练
1、一张长方形的纸长20厘米,宽12厘米
,先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再从余下的纸片
中再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最后余下的长方形(涂色部分
)的周长是多少?
2、如下图所示,一个正方形被分成了三个相同的长方形
,如果其中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16厘米,那么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巧填数字
活动目的:
能找出简单填数规律,正确填数。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找出简单填数规律。
活动重难点:
能找出简单填数规律,正确填数。
活动过程:
一、典故引入
传说,大禹为了治理水患,走遍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有一天,他带人
来到了
黄河支流洛水,突然洛水里浮现出一只大乌龟。当时,正在思考如何治理水患的大禹见到此
龟很是惊讶。他定睛一看,发现这只乌龟的背上有9种不同的图案,便命人仔细记下图案的
分布情况。
回去后经过仔细研究,大禹惊奇地发现,这9种不同的图案竟然能代表1——9九
个数字,而且各个数的
位置排列也非常巧妙:纵横以及对角线上的数字之和都是15。(后来
有的数学研究者把这种图案命名为
“纵横图”或“九宫图”)
大禹深受启发,他参照这些代表9个数字的图案把天下政事等都进行了区分
,并且把这
些数字应用到生活中,诸如:测量、气象等多种领域。
由于背部带有图
案的神龟是在黄河支流中的洛水里发现的,而且图案的内容极其深奥像书
一样,所以后人便将此称为“洛
书”。
二、自主探究
把1、3、5……31这16个单数填入图中的小三角形内
,使6个大三角形内的4个数之和
都等于64。该怎么填?
这样的题如果
不掌握填的方法,靠碰数是不行的,因为那既浪费时间,又容易算错。所
以,当你看到这样的题时,首先
要注意数的特点,通过观察找到规律。
从1、3、5……31这些数中我们不难看出:1与31、
3与29……15与17的和都是32。
不妨用下图来表示。
每个大三角形又都有4个小三角形,因此可以选两组和是32的数,四个数的和正好就是
6
4。选数的时候要把大小数调配开,可以从中间开始,先选15、17,再选两头的两个数1、
31。这
4个数填在一个大三角形里,正好满足要求。为了简便,填的时候可从左至右,首先
填在左边第一个大三
角形,它是正着放的,再填左边第二个倒放的三角形。就这样一正一反,
使所有三角形都按要求有一个数
字。下面是其中的一种填法,你能想出别的填法吗?
三、练习
1、在空格中填入不同的数,使每一横行、竖行、斜行的三个数的和等于15。
2、将2、3、5填在下面的圆圈里,使每条线上的三个数的和都是9。
3、将6、7、8、9、10、11、12六个数分别
填在小圆圈里,使每个大圆圈上5个数的和等于
40。
简单的一笔画问题
活动目的:
1、通过“一笔画”的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一笔画”问题及其结论的了解,扩大学生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运用“一笔画”的规律,快速正确地解决问题。
难点:探究“一笔画”的规律。
活动过程:
一、情景引入
一天,小明做
完作业正在休息,收音机中播放着轻松、悦耳的音乐。他拿了支笔,信手
在纸上写了“中”、“日”、“
田”几个字。突然,他脑子里闪出一个念头,这几个字都能一笔
写出来吗?他试着写了写,“中”和“日
”可以一笔写成(没有重复的笔划,笔尖不离开纸),
但写到“田”字,试来试去也没有成功。下面是他
写的字样。(见下图)
这可
真有意思!由此他又联想到一些简单的图形,但小明发现:简单的、笔画少的图不
一定能一笔画得出来,
而复杂的笔画多的图有时反倒能够一笔画出来,这其中隐藏着什么奥
秘呢?
能不能找到一条判
定法则,依据这条法则,对于一个图形,不论复杂与否,也不用试画,
就能知道是不是能一笔画成?
其实,早在18世纪数学家欧拉就已经开始研究一笔画问题,这就是著名的“七桥问题”。
二、自主探究
1、数数下面每个图中各有几个交点?从每个交点出发各有几条线?
分析与思考:
图1中有4个交点,从A、C点出发各有2条线;B、D点出发各有
3条线。图2中有2
个交点。从A、B出发各有两条线。图3中有9个交点,从A、B、C、D出发的各
有2条线;
从E、F、G、H出发各有3条线;从I点出发有4条线。图4中
有5个交点,其中从A、C、D、
E出发的各有2条线,而从B出发的有4条线。
我们把和1
条、3条、5条等单数条线段连接的点叫做单数点;把和2条、4条、6条等
双数条线连接的点叫做双数
点。每个图形中的点要么是单数点、要么是双数点。
2、
下列图形中各有几个单数点?能一笔画成吗?
分析与思考:
一些连通的平面图形都是由点和线构成的(这里的线可以是线段,也可以是一段
曲线)。
能否一笔画成,关键在于图中的单数点的多少,有2个或0个单数点的图形就能够一笔画;其它情况都不能一笔画成。单数点在一笔画中只能作为起点和终点。
图1中有2个单数点,图2中
有0个单数点,都能一笔画成;图3中有4个单数点,不
能一笔画成。
三、巩固练习
1、仔细观察下列各图形中的点它们分别与几条线段相连?
2、下列图形能一笔画成吗?为什么?
四、应用拓展
下面的图形能不能一笔画,若不能,你能用什么方法把它改成一笔画成?
简单的差倍问题
活动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几倍求和(差)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并能
正确地进行解答。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掌握几倍求和(差)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
地进行解答。
活动过程:
一、情境引入
三年级植树60棵,四年级植的棵数是三年级的3倍,四年级植树多少棵?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反馈)
二、自主探究
三年级植树60棵,四年级植的棵数是三年级的3倍, 三、四年级共植树多少棵?
三年级植树60棵,四年级植的棵数是三年级的3倍,四年级植数比三年级多多少棵?
学法指导:
1、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题进行尝试练习,有能力
的同学可以做两题,做好的同学想想
还可以有什么方法。
2、哪个条件用了两次?第一次用它来求什么?第二次用它来求什么?
3、比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组合作完成后派代表交流)
三、巩固练习
1、植树节时,三年级女生去了15人,男生去的人数是女生的2倍,女生的人
数比男生少多
少人?
2、植树节时,三年级女生去了15人,男生去的人数是女生
的2倍,三年级去植树的共有多
少人?
四、思维拓展
选择合适的条件和问题,组成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1) 植树的小学生有500人,
(2) 植树的中学生有1500人,
(3) 植树的教师有100人,(4)
植树的中学生的人数是小学生的3倍,
(5) 去植树的中小学生共有多少人?
(6)
去植树的教师比中学生少多少人?
鸡兔同笼
活动目标:
本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学生
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
规律。在“鸡兔同笼”的活动中,通过列表
枚举方法,解决鸡与兔的数量问题。
活动重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对尝试法有所了解和体验,并使学生
体会假设方法解决此类问题的优越性。
活动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这个有
趣的问
题出自于我国大约在1500年前唐代的一部算书《孙子算经》。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
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
94只脚。问笼中鸡和兔各有几只?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同笼”问
题是我国古代数学名题之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
研究鸡兔同笼问题。
二、解决问题
1、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各有几只?
(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派代表汇报)
方法一:先假设有1只鸡,19只兔子,脚就有78
只,太多,然后又假设有2只鸡,18
只兔子,脚还是太多了。这样试下去就得到了有13只鸡,7只兔
子。
方法二:鸡增加1只,兔子减少1只,腿就减少2条,所以我们没有一个一个的试,那
样
太麻烦,而是从2只鸡,18只兔直接跳到10只鸡,10只兔。最后也得到了13只鸡,7只
兔。 <
br>小结:我们可根据题目的实际条件,选择适当的方法取中列举的方法,由于鸡与兔共20
只,所以
各取10只,接着在举例中根据实际的数据情况确定举例的方向,这样可以大大缩小
举例的范围。快又准
确地寻找到我们需要的答案。
三、自主练习
鸡兔同笼,有17个
头,42条腿,鸡、兔各几只?请你列表的方法解决。(想一想怎样
设计表头)
四、应用拓展
同学们的材料袋里有1角和5角的硬币共27枚,价值5.1元,1角和5角的硬币各有多
少枚
?
归一问题
活动目的:
1.使学生掌握复杂归一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并且正确解答.
2.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重点:
掌握常规解题思路.
活动难点:
根据题目特点用最简捷的方法解题.
活动过程:
一、课前准备
织布车间用3台织布机1.5小时织布25.2米.照这
样计算,平均1台织布机
1小时织布多少米?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二、自主探究
1、织布车间用3台织布机1.5小时织布25.2米.照这样计算,5台同样
的
织布机8小时织布多少米?
分析与思考:
(1)、读题,说出条件和问题.
(2)、“照这样计算”怎样理解?
(3)、要求5台8小时织布多少米,首先应解决什么问题?
(4)、列式并解释算式:(25.2÷3÷1.5×5×8
25.2÷3÷1.5×8×5……)
(5)、这几种方法都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
织布车间用3台织布机1.5小时织布25.2米.照这样计算,3台同样的
织布机6小时织布多少米?
分析与思考:
(1)、读题,考虑这道题的数量有什么特点.(织布机的台数没变.)
(2)、小组讨论:解题关键是什么,然后列出算式,看看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3)、集体交流:
解题关键:求出1台织布机1小时织布多少米.
列式并解释算式:25.2÷3÷1.5×3×6
…
解题关键:求出3台织布机1小时织布多少米.(列式并解释算式:25.2÷
1.5×6)
解题关键:求出6小时是1.5小时的几倍.(列式并解释算式:25.2×(6÷1.5))
三、练习
1、建校劳动中,3人5次搬砖75块.照这样计算,40人8次搬砖多少块?
2、建校劳动中,3人5次搬砖75块.照这样计算,40人5次搬砖多少块?
四、思维训练
2台拖拉机3小时可耕地7.2公顷.照这样计算,
(1)、5台拖拉机一昼夜可耕地多少公顷?
(2)、继续耕地6小时,又耕了多少公顷?
(3)、继续耕地6小时,这时一共耕了多少公顷?
归总问题
活动目标 1、让学生掌握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含有“归总”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能
正确迅速地找到中间问题
(即先求什么)。
2、使学生学会利用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解题策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学会解决含有“归总”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活动难点:学会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活动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妈妈的钱买6元一个的碗,正好可以买6个。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
可以买几个?
分析与思考:
1、这个问题跟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二、自主探究
1、阅读和理解。
(1)、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
(2)、你能用示意图的方式表示出来吗?
预设一:画形象示意图表示题意。
预设二:画线
段图表示题意。
分析与思考:
第一幅图不能表示清楚题意,看不出买6元一个的碗和买9元一个的碗用
的是同样多的钱。 <
br>第二幅图画的线段总长度是一样的,表示买6元一个的碗和9元一个的碗
用的是同样多的钱。36
元里面有几个9元,就能买几个碗。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6×6=36(元)
36÷9=4(个) 或6×6÷9=4(个)
2.总结归纳
在分析题目的过程中同学们
都抓住了解题的关键——无论碗的个数和单价
怎么变,钱的总数都是不变的,都必须先算出买碗的钱的总
数,再根据要求进
行后面的计算。
三、巩固练习
一个打字员15分钟打了1800个字,照这样的速度,1小时能打多少个字?
四、思维拓展
“每组6人,分成6组,”自己增加条件,编出一道需要用乘除两步解决
的问题。
还原问题
活动目的:
1、结合还原问题,经历了解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量比多少问题的过程。
2、体会数学与生活语言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活动重难点:
结合还原问题,经历了解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量比多少问题的过程。
活动过程:
.一、自主探究
1、甲、乙、丙三人各有一些连环画,甲给乙3本,乙给丙5本后,这时三<
br>个人的书的本数同样多。乙原来比丙多多少本?
方法点拨:
乙给丙5本后,两人同样多,可知乙比丙多5*2=10本 这10本又有3本是
甲给的
2、仓库里有一批大米。第一天售出的重量比总数的一半少12吨。第二天<
br>售出的重量比剩下的一半少12吨,结果还剩下19吨。这个仓库原有大米多少
吨?
方法点拨:
如果第二天刚好售出剩下的一半,就应是19+12=31吨,第一天售出以后<
br>剩下的吨数是31×2=62吨;
如果第一天刚好售出这批大米的一半,就应是62+12=7
4吨,则这批大米
的总重量是74×2=148吨。
二、巩固练习
1、小
明、小红、小强各有玻璃球若干个,如果小明给小红10个,小红给
小强6个后,三个人的个数同样多。
小红原来比小强多多少个?
2、小刚的奶奶今年年龄减去7后,缩小9倍,再加上2后,扩大10倍,
恰好是100岁,小刚的奶奶今年多少岁
三、思维拓展
1、有一堆棋子,把它四等
分后剩下一枚,取走三份又一枚;剩下的再四等
分又剩一枚,再取走三份又一枚;剩下的再四等分又剩一
枚。问:原来至少有
多少枚棋子?
2、有甲、乙、丙三个油桶,各盛油若干千克。先
将甲桶油倒入乙、丙两桶,
使它们各增加原有油的一倍;再将乙桶油倒入丙、甲两桶,使它们的油各增加
一倍;最后按同样的规律将丙桶油倒入甲、乙两桶。这时,各桶油都是16千克。
问:各桶原有油多少千克?
等量代换
活动目的:
1、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等量代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应用价值,体
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活动重点: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为以后学习简
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
活动难点:
能够灵活运用等量代换的思考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活动过程:
一、拼图导入 感知等量代换
1、运用学具,开展拼图游戏
让学生利用课前老师准备的三角形和正方形卡片进行拼长方形。
2、请学生展示拼摆的作品。
请学生说说分别是用几个什么图形拼成的?并展示学生的拼图作品。
(①、2个正方形拼;②、1个正方形和2个三角形拼;③、4个三角形拼)
3、观察、交流并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1)、学生通过观察三种拼法并思考如果把1个正方形
拿掉,换上三角形,
需要换几个呢?拿掉2个正方形,又需要几个呢?
(2)、学生小组内活动,动手操作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
(3)、学生汇报自己的换法,把一个正方形拿掉换上2个三角形,用4个
三角形换2个正方形。
4、揭示课题
同学们,像我们刚才所玩的拼图游戏是用2个三角形来替换1个正方形
,
这种替换过程在我们的数学当中叫做等量代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等量
代换。(板书课
题)
二、探索新知 体验等量代换
1、介绍天平及天平的作用,当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同样重。
2、1个西瓜的重量=4千克,4个苹果的重量=1千克一个砝码1千克,一个
西瓜和几个苹果同样重?
分析与思考:
①、要解决“几个苹果与一个西瓜同样重?”这个问题,我们要知道这
两
个已知条件,同学们看,西瓜与苹果有没有直接的联系?
②、让学生说出西瓜与砝码有
关系,苹果与砝码有关系,明白砝码是它们
的中间量,并产生要把砝码换成苹果的思想。
③、请学生以4人为一小组,利用信封里面的学具在纸上画的天平动手摆
一摆,摆完之后在小组内互相说
说自己的想法。(生进行操作活动)
3、方法交流
①、全班学生一起分享想法。
提问:谁愿意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每个砝码可以换4个苹果,4个砝码
就一共可以换成
16个苹果,也就是4个4,所以一个西瓜与16个苹果同样重)
②、说完之后让学生到黑板上摆一摆。(生上台展示)
提问:你能说说你是用谁去代换谁?(16个苹果去换4个砝码)
再提问:为什么它可以代换?
(因为它相等,每个砝码可以换4个苹果,四个砝码就可以换16个苹果,
也就是4个4,
所以16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板书:4×4=16(个))
③、小结:同学们,像刚才我们用把4个砝码换成16个苹果的过程,就是
等量代换的过程。
三、巩固练习。
1个汉堡可以换2个鸡腿,1个鸡腿可以换3个冰淇凌。那么2个汉堡可以
换( )个冰淇凌。
四、应用拓展
求出△和○所代表的数
△+△+○=3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