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日记13篇
2015四川高考数学-业务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三年级数学日记13篇
数学考试
昨天
,数学考试,我考了95分。错了一道填空和文字题。填空
那题老师在考试前给我们复习过,我没有认真
背,认真记,一边背一
边在想其他的事情,一点也没记住。因此,在考试时,我无论如何也
想不
起来,就漫不经心地写了个“数的大小”。那道文字题,是我没
看清题意,把“×”写成“÷”,就错了
。考得这样的分数,第1题
因为考试态度不端正,第2题因为我没有认真复习。我以后一定做到
这两点,但也不能粗心。
老师,我每次考试都得不到满意的成绩。自从上了趣味数学
以后,
我就懂得了学数学最重要的是理解。光靠抄别人的答案是没用的,抄
了也白抄。所以,以
后我要认真听讲,这样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买药的故事
星期天上午,我和爷爷到藕塘的药店里买了两盒药片——胃尔舒
两盒药一共44元,一盒22元,爷爷付给她一张50元,营业员
找给爷爷6元。
找好钱后,我用小数加、减法核算了一下。爷爷还可以这样付:
1.先给营业员40元,再付5元,找1元。
2.如果爷爷有零钱,可以先付40元,再付4元。
通过这次陪爷爷买药,我知道了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最小的蛋
前几天数学课上,老师给我们做了一道应用题,这题中说世界上
最大的鸟蛋是鸵鸟蛋,它的
蛋有1300克。那最小的蛋有多重呢?我
在心里打了个问号。
经过我上网
、翻书百般途径,终于在《中国少年百科全书》上找
到了答案:最小的蛋是蜂鸟蛋,蜂鸟妈妈每次产蛋2
~1枚,只有豆粒
般大小,每枚重0.5克,大约200个蜂鸟蛋才有一个鸡蛋那么大,小
蜂鸟
生活约20天后,就能飞出鸟窝觅食,开始独立的野外生活了。
多么有趣的知识呀,这真既能学习,又能增长课外知识,真是两
全其美。
我的错题本
我的数学测验常常得100分,其他同学问我有没有什么窍门,我
告诉他们,我有一个“改错本”,它帮了我的大忙。
过去,作业本或测验试
卷发下来的时候,我只看老师打的等级或
分数,从来不考虑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怎么改正?结果每次测
验,
不是这儿错点儿,就是那儿错点儿,总是得不到满分。有一次,我的
数学老师对我说:“我
们学习知识要真正学懂知识,不能只看等级和
分数,题目做错了,应该认真分析错误原因,建议你们每人
都准备一
个改错本,把错题的类型抄下来,找出错误的原因,并且认真订正。”
从此以后,我就
准备了一个小本子,只有掌心那么大,在小本子上面
端端正正地写上三个字“改错本”。
每当作业本和试卷发下来时,我总是认真分析,并把错题抄在“改
错本”上,仔细分析错误原因
,在错的地方用红笔标上记号,并认真
订正。例如,我在学习解方程这部分内容时,我的“改错本”上是
这
样记录的。
六年级数学日记大全300字
时间:2013-05-04 07:30来源: 好词好句网 作者:西海 点击:
38625 次
646
该内容对我有帮助
更多 88
篇一:关于分数的学习
上个星期,我们学习了分数。分数有分子、分母和分数线,
比如:
13,3是分母,1是分子,中间一横是分数线。
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要用到
分数,比如:一本书有三十页,每一
页是一本书的130。分数还可以用来加减呢!比如:二分之一加二
分
之一等于二分之二,也就是1。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一个饼把它平
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这
个饼的12,再把这两份拼起来,就是有2
个12,刚好是一个饼。分数在加减时,如果分母都是一样的
,就不
管分母,把分子相加就可以了。而22的分子和分母都一样,就是1
了。
我还学会了比分数的大小,老师教了我们口诀:分子相同比分母,
分母大的分数小,分母小的分数大;分
母相同比分子,分子大的分数
大,分子小的分数小。
老师还提醒我们,写分数时,一般先写分数线,表示平均分的意
思,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
篇二:我的数学小实验
今天中午,为了能把筷
子体积测得更准确,我叫爸爸从化学室拿
了一个细长的量筒,刻度单位更小,每个单位只有1立方厘米。
此时,
我似乎感觉到了胜利在向我招手,真可谓万事具备,只差动手实验了。
首先,
我用铅笔在一次性筷子上划了一道分界线,将筷子平均分
成两段,并用水浸泡,以免筷子在测定过程中洗
水。随后,将筷子插
入量筒中,并用滴管将水滴入量筒中,让量筒内的水涨到筷子的分界
线上,
记下量筒内的水位刻度(38毫升)后,将筷子从量筒内取出,
再记下量筒内的水位刻度(34.5毫升
),前后两次水位刻度之差就是
这一部分筷子的体积,即3.5立方厘米。用同样的方法,我又测量了<
br>筷子另一部分的体积是5立方厘米,两次测定结果相加得到这双筷子
的体积为
8.5立方厘米。当我得到这个结果时,我兴奋地叫了,此时
的我是多么自豪、多么骄傲啊!
接着,我又按每人一天使用3双计算出了我们学校(1500人)
及全国(12亿)一年消耗的一次性筷
子量,分别是13.96立方米和
11169000立方米。结果使我大吃一惊,每年竟有这么多的木料
做成
一次性筷子被浪费了,真是太可惜!在此,我呼吁在校的同学,不!
是全国人民,也不!应
该是全世界的每个人都不要再使用一次性筷子
了,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好我们的森林资源,使我们共有的
地球环境
更加美好,让地球上的每一个人呼吸到干净、清新的空气。
篇三:有趣的二十四点
星期天,我和扬文一起玩了24点游戏。游戏规则很简单:每人
分别抽四张牌,然后用“+
、-、×、÷”这几种计算方法最后得数
一定要得24,就行了。
游戏开始了,我们
各抽了四张牌。唉!我的牌怎么这么糟呀!你
看,四张都是A。这时,只听扬文说:“我可以了,你看,
5+5=10,
10×2=20,20+4=24。”第一轮,我输了。但我并没有灰心丧气,因
为后面还有机会,我一定要把握机会,好好赢一把。我又抽了四张牌
“6、5、8、3”。我激动得马
上脱口而出:“6-5=1,8×3=24,24÷1=24。
现在是1比1平了。”
扬文说:“有什么的,我一定会在下一回合胜过你的。”第三回合
到了,我又抽了四张牌“10、9、6
、10”。我一看傻眼了。突然,只
听扬文大声地喊道:“6×4=24,24+1-1=24。2
比1我赢了。”我看着
他那得意的样子,无计可施。
虽然这次游戏我输了,但是我觉
得24点真有趣,同时也感到数
学真的很奇妙。我今后一定要努力学习数学,灵活运用“+、-、×、<
br>÷”的混合运算,在下一次的24点游戏中,一定要用得得心应手,
当个高手。
篇四:我的发现
同学们,在你们的数学学习中是否和我一样,有一些不经意的发
现?现在我就来介绍我的几个发现。
如果要你算一个多位数乘5,你是不是准备列竖式?我却可以口
算,因为我发现一个小
诀窍。想知道吗?让我来告诉你:算48532×
5的积,先找到这个数485320,再把它除以2,
你会口算吗?242660
这就是48532×5的积了。知道为什么吗?我把原来的数先扩大10倍,
再缩小2倍,是不是相当于扩大5倍呀?你掌握这个小窍门了吗?
同样的发现我还
有:一个数乘1.5只要用它本身加上它的一半就
可以了。(想想为什么?)一个数乘15呢?用刚才的
方法再加一步—
—你已经想到了吧,再扩大10倍就好了!
我还发现一个多位数,
末两位符合这个要求:十位上十奇数,个
位上是5,用它乘5,积的末两位肯定是75。我想这是为什么
呢?因
为多位数的个位与5相乘得25,积的个位是5,向十位进2,而十位
的奇数与5相乘的
到的是几十五,这个5应该和个位进上来的5相加
写在十位上,所以这个积的十位上肯定是7,个位上肯
定是5。同样
的道理,你不难推出,一个多位数十位上是偶数,个位上是5,它与
5相乘,积的
末两位肯定是25。
这个发现能用我前面所说的一个数乘5的巧妙算法来解释吗?
想想看,它们是一致的,因为这个数扩大10倍后,末两位是50,再
除以2,可能百位
上有余数1,与50合起来150÷2=75是末两位上的
数字,也可能百位上没有余1,那么50÷2
的商就是末两位上的数字。
同学们,我的这个小发现是不是很微不足道?但我很自豪,这是
我自己动脑筋观察和思考的结果。伟大的发现不是由这点点滴滴组成
的吗?同学们,让我们一起
做一个勤于思考、善于发现的人吧!
篇五:地瓜用处多
星期六,我跟妈妈到乡下老家。一路上,我看见农民伯伯正在收
地瓜,一个个地瓜就像一个个胖娃娃,对
着农民伯伯笑,妈妈告诉我:
“现在是地瓜收获的季节”
,然后她又自言自语地说:“今天地瓜又
丰富了” ,我说: “收这么多地瓜有什么用?”
,妈妈说: “地
瓜作用可大着呢!它可以做成地瓜皮、地瓜粉、地瓜条……”
妈妈知道我学了百分数,就问我:50 千克地瓜能榨出地瓜粉5
千克,这些地瓜的出粉率是多少?如果
奶奶今年榨500千克地瓜,那
奶奶能收多少地瓜粉? 我算了算:
550×100%=0.1×100%=10%
500×10%=50(千克)
我算完了,对妈妈说: “地瓜出粉率是10%,奶奶今年能收50
千克地瓜粉。”我好奇地问妈妈:“
这么多地瓜粉,奶奶用它干什么
呢?”奶奶说:“我们平潭的特色小吃——咸米时就少不了它,我们
p>
一家三口人吃一顿咸米就需地瓜粉0.4千克,那奶奶送我们10斤,
可供我们做几
次咸米?” 我算了算:
10÷0.4=25(次)
我对妈妈说:“能做25次” 。 妈妈说:“平均每月吃2次咸米
,
够吃一年吗?”我说:“还吃不完呢,过年时还可以加餐一次。 ”妈
妈说:
“你还真能算,其实它还可以做成茹粉汤、茹粉条、茹粉结。”
篇六:巧解几何难题
今天中午,我正在做数学暑假作业。写着写着,不幸
遇到了一道
很难的题,我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个所以然,这道题是这样的:
有一个长方体,正面和上面的两个面积的积为209平方厘米,并
且长、宽、高都是质数。求它的体积。
我见了,心想:这道题还真是难啊!已知的只有两个面面积的积,
要求体积还必须知道
长、宽、高,而它一点也没有提示。这可怎么入
手啊!
正当我急得抓耳挠腮之际,我
妈妈的一个同事来了。他先教我用
方程的思路去解,可是我对方程这种方法还不是很熟悉。于是,他又<
br>教我另一种方法:先列出数,再逐一排除。我们先按题目要求列出了
许多数字,如:3、5、7、
11等一类的质数,接着我们开始排除,然
后我们发现只剩下11和19这两个数字。这时,我想:这两
个数中有
一个是题中长方体正面,上面公用的棱长;一个则是长方体正面,上
面
除以上一条外另一条
棱长(且长度都为质数)之和。于是,我开始分辩这两个数各是
哪个数。
最后,我得到了结果,为374立方厘米。我的算式是:209=11
×19 19=2+17
11×2×17=374(立方厘米)
后来,我又用我本学期学过的知识:分解质因数验算了这道题,
结果一模一样。
解出这道题后,我心里比谁都高兴。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数学
充满了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求。
篇七:谈谈对零的认识
零看上去很单调,就是没
有,其实它非常地丰富,它隐藏了许多。
在数学中零非常特殊,不管做什么题,你应该考虑零。
在几何中,“0”经常被作为记号。
“0”的特殊源于在一些概念或题里
,比如每个有理数都有倒数,
“0”却没有,有理数分为正数、负数。“0”,一个数就分为一类,这<
br>不特殊吗?在除数里,只有零不能作除数。零作被除数,不管除以什
么数(“0”除外)都得零。
往往我们会忽视零,但它却起着重要的责任。如,问等于几?有
些人就
不能联想到“0”。在数数时,有人就会忘掉零。如:不大于5
不小于-5的整数有几个?有人就会定有
8个。其实还有0。如:有哪
些数的绝对值不大于本身?那就是正数和零(也可以称之为非负数)。
零在生活中更量五彩斑斓。在期末后开家长会,老师那里登记的
犯错本给家长看时,我
们都希望自己的那一格记着“0”,这表示我们
没有犯过错,家长高兴,我们高兴。但是在卷子上我们都
不希望看到
这个数或接近这个数的整正数,否则回家的日子就难过了。在比赛中,
谁都不希望得
到“0”。
零是丰富的。我认为零在题中是陷井,大家以后做题时应考虑零。
零在
不同的场合也能使人的情绪改变。它是美妙而又丰富的。
篇八:对0的认识
0是一个奇妙的数字,又是一个中学生经常遇见的“老朋友”了,
计算,概念,都要遇见。
首先,0表示什么也没有,简直可称得上是数字里面的“沙漠”,
0也是一个奇怪的数字,放在体积、面
积、重量、速度、路程等所有
单位里面,都表示没有,以表示时间、一个人的年龄、赛跑的刚开始、起点。
在数学王国数字库自然数里面,以有0的身影,它当然是最小的。
没有
0,便没有一毓的自然数,因为0是自然数的起点。
在计算里,0乘以任何
一个数,包括负数、分数、0都,0的绝
对值也等于0,在有理数中,它的绝对值是最小的,0除以任何
一个
数都,0加上一个数,仍得那个数,如:0+1=1,0+1.8375=1.8375。0
减去一个数,得那个数的相反数,如:0-1=-1,0-87=-87。
在数轴中,0
为原点,也为边界线,把正负两大数分开,0为什
么奇妙呢?因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只是一
个整数,当0
和正数在一起时,叫非负数,和负数在一起时,叫非正数,数轴上,
0又为我们判
断正负数大小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右边为正数,左边
为负数,右边的数始终比左边大,说明正数大于负
数,0大于负数,
却小于正数。
在几何中,0度角表示一条射线,它并没有角,也
没有度数,0
平方米,表示没有面积,0米长,表示没有高度。0斤重,表示没有
质量,0立方
米,表示没有体积。
在地形中,0表示海平面,0以上表示高出海平面,0以下表示
低于海平面,中国新疆有一155米的盆地,它是低于海平面155米,
中国西藏有8848米的珠峰
,它高于海平面8848米。
篇九:一道数学题
中午时分,我吃完了午饭,闲着没事做,便拿起了一本名叫《尖
子生题库》的书。翻开负数的这一章,看
了一下前面的讲解,又翻到
了习题部分去做习题。我先看了一下习题,内容虽然多,但很
容易,。
心想:”嗨!这也叫做《尖子生题库》呀,这么容易,我闭着眼睛也
能把它全作对。”
于是,我开始做题了,填空题,判断题,我不一会儿就作了两页。
到应用题了,我以为会难
一些便认真地看了题,一点儿也不难,刷刷,
两三下我就写得只剩下一道应用题了。我草草地看了一下题
容易容
易,不对,不是已经给了速度吗?那这个“+15”和“—15”是用来
做什么的呢我思
来想去,这简直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啊,我又看了看
题,还是不会。这时,我想到了在一本书中看到的一
个公式,好像对
于这道题刚好对上。我便急忙去把我买的所有关于数学的工具书都翻
了出来,找
呀找,怎么没有呢?我明明在书上看到这一个公式的,怎
么会找不到。事实就是事实,我便翻了翻后面的
答案:200÷(35+15)
+200÷(35-15)=14小时,为什么用200除以35呢?这
时行程问题
中的,我便拿起《小学毕业总复习》这本书,翻到有关于行程问题的
这一页,里面有
一个公式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的:它是用路程
除以速度等于时间,这些加十五和减十五是加减法而
不是正负号。
数学题真是需要认真的读和仔细的去理解呀!
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复杂,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认真,不能小看它。
篇十:旧方法解决新题型
“冬冬,快去做张数学试卷!明
天就要考试了,你还不紧不慢的,
真不自觉。”妈妈又唠叨了起来,我也只好惟命是从,乖乖地去做试<
br>卷了。
我拿起笔,飞一般地写起了试卷,可做到了一题,我手中的笔停
住了。
这一题的题目是这样的:3辆卡车要将910吨水泥运到某工地
去,已知第一辆比第二辆多运30吨,第
三辆比第二辆少运20吨。3
辆卡车各运多少吨?这种题目可是有点儿棘手啊。和以前我们做过的
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类型的题目可不一样,以前都是只有两个数要
求,可这一次要求三个数。我想了
很久,终于是豁然开朗,知道该怎
么做了。其实,做这种题的方法和以前做过的也一样,只不过是换个<
br>形式罢了。于是,我便做了起来。因为不知道第一辆卡车运水泥多少
吨,所以先算第二辆的,用“
910-30+20=900(吨)”第一辆卡车
比第二辆卡车多运30吨水泥,所以要减去30吨,第
三辆卡车比第二
辆卡车少运20吨水泥,所以要加上20吨,算出三辆卡车如果全是第
二辆卡车
运水泥的吨数共运多少吨,再用“900÷3=300(吨)”算出
第二辆卡车运水泥多少吨。由于题目
中说了第一辆卡车比第二辆多运
水泥30吨,第三辆卡车比第二辆少运20吨,我们就可以直接用“30
0
+30=330(吨)”算出第一辆卡车运水泥多少吨;用“300-20=280
(吨)”
算出第三辆卡车运水泥多少吨。就这样,我把这一题的答案
轻轻松松地算了出来。
自从做出了
这一题后,我总结出了一个道理——数学是活的,是
瞬息万变的,有些新的题型都不过是把旧的题型换个
形式或说法而
已,我们只有跟着它变,用已经学会的旧方法来解决新的题型,才可
以探索出更多的数学的奥秘,在数学王国中不断地进步。
篇十一:数学题目
今天中午,我正在做数学暑假作业。写着写着,不幸遇到了一道
很难的题,我想了半天
也没想出个所以然,这道题是这样的:有一个
长方体,正面和上面的两个面积的积为209平方厘米,并
且长、宽、
高都是质数。求它的体积。我见了,心想:这道题还真是难啊!已知
的只有两个面面
积的积,要求体积还必须知道长、宽、高,而它一点
也没有提示。这可怎么入手啊!正当我急得抓耳挠腮
之际,我妈妈的
一个同事来了。他先教我用方程的思路去解,可是我对方程这种方法
还不是很熟
悉。于是,他又教我另一种方法:先列出数,再逐一排除。
我们先按题目要求列出了许多数字,如:3、
5、7、11等一类的质数,
接着我们开始排除,然后我们发现只剩下11和19这两个数字。这时,<
br>我想:这两个数中有一个是题中长方体正面,上面公用的棱长;一个
则是长方体正面,上面除以上
一条外另一条棱长(且长度都为质数)之
和。于是,我开始分辩这两个数各是哪个数。最后,我得到了结
果,
为374立方厘米。我的算式是:209=11×19 19=2 17 11×2×17=374
(立
方厘米)后来,我又用我本学期学过的知识:分解质因数验算了这道
题,结果一模一样。解
出这道题后,我心里比谁都高兴。我还明白了
一个道理:数学充满了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求。
篇十二:难题
今天晚自习的时候,我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拿出一本课外书做
起来,没想到上面的一道题却难住了我。
这道题是这样的:有一个牧场长满青草,每天青草都均匀的生长,
这片牧场可供八头牛吃1
0天,可供6头牛吃20天,可供多少头牛吃
5天?我左思右想,可是怎么也想不出来。于是我就胡乱的
翻弄着桌
上的一本数学课外书,让我感到高兴的是这本书上居然有一道题和这
道题类似,下面还
有关于这道题的解析。于是,我就对照着解析仔细
思考起来。
原来这个问题叫:“牛顿问
题”,这道题最初是牛顿提出来的,因
此而得名。根据这道题的解析,我做出了那道题。下面我在此讲解
一
下:由于这片草地草的数量每天都在变化,关键应找不变量——原有
的草的数量,总的草量可
以分为两部分:原有的草与新长得草,新长
的草虽然在变,但由于是均匀生长,因儿这片草地每天新长出
的草的
数量是不变的。假设一头牛一天吃一份草,那么8头牛10天就吃80
份草,此时新长的
草和原来的草全吃光,6头牛20天就吃120份草,
此时新长的草与原来的草也全部吃光。而80份是
原有的草的数量与
10天新长的草的数量的总和,120份是原来的草的数量和6天新长的
草的
数量的总合,因此每天新长的草的份数是:(120—80)÷(20
—10)=4份,
所以,原有的草的数量为80—4×10=40份,这片草地
每天新长草的4份相当于可安排4头牛专吃
新长的草。设可供X头
牛吃5天,于是可以列式为:40÷(X-4)=5。解得X=12,当我写完<
br>这道题的解法的时候,交给老师看了看,老师满意的点了点头。
今天,我真很高兴,虽然这道题不是自己做的,但我为自己的探
索精神而感到高兴。
篇十三:数的发展史
在数字产生以前,人们有结绳记事的方法
。比如,你有5只羊,
就打5个结。后来,人们发现一个一个地打结如果打100个,那么不
仅
打结时麻烦,看的时候也很困难,于是,人们学会用不同颜色或不
同样子的结代表不同单位的数字。
随后,人们认为结绳计数很麻烦,便开始用一些物品来计数,如
月亮代表“1”等等。
这时,还有一些人用手指,脚趾和小石子等等
来计数。
人们发现这种办法也很不方便,就学着
用符号表示数字,如古埃及中”
|”表示“1”,“n”表示10,翅膀表示一万,鸟表示10万等等。
而中
国在这时用木、竹、骨头等等来计数,称为“算筹”。虽然这样计数
较原来相比会简便一些
,但是面对大数,便束手无策了。如记“15
亿”,那要堆多少片骨头,画多少个鸟啊!
于是,古老的印度人就发明了几种数字,最流行的属于婆罗门式
的了—
—就是现在阿拉伯数字的雏形,但是还是没有现在简单,如“0”
在古印度数字中是“●”。就这样,一
套基本的数字产生了。随后,
这种数字传到了阿拉伯,阿拉伯人就把这种数字经过修改,就成了现
在的阿拉伯数字。阿拉伯人把这种数字传到了欧洲,欧洲商人以为这
是阿拉伯人发明的,便把它称为阿
拉伯数字。与此同时,其他国家也
产生了一些数字,如,罗马数字,也在这时发展起来。
然后,人们又发明了二进制,三进制等,但由于十进制在实际生
活中应有最多最广,所以现在多用十进制
。这种计数方法一直沿用至
今,是现在最简便的计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