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试题
初级药师报名时间-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
17、少年闰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7个字。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等词语。
2、能快速地默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整体感知闰土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
1、 有速度地默读课文。
2、 概括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
3、 根据画面展开联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在旧中国深重的黑暗下,闰土身上的健康、机灵、纯朴和勇敢。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闰土的形象。
教学难点:
揣摩人物的特点,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激发兴趣
1、介绍朋友:今天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个新朋友,他叫闰土。板书:闰土(出示课文插图)
2、打招呼:与朋友初次见面,谁能与闰土打个招呼?指名说
3、鲁迅先生在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时
也像你们一样想起了他三十年前儿时的伙伴,当母亲和他提
起这位朋友时,他的脑里就忽然闪出一幅神异
的画面。()
静静地音乐声中听老师讲述闰土刺查的故事。说说听了故事之后的感受。
他就是鲁迅小说《故
乡》中的主人公──少年闰土。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你想认识这位少年吗?细细地读读课文。
辅助阅读:
1、注意文中生僻的字词,能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其间、仿佛、素、如许、单、无端、便是)
2、填填你读课文后对闰土的认识:( )的少年闰土,还能说说理由;
(机智 勇敢
知识丰富 自由 健康 可爱 „„)
3、文中还有一个“我”,这“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 )的我
(二)学生反馈交流。(板书学生对闰土和“我”的认识。)
三、提出问题,互释疑点,保留问题
鲁迅的文章语言精辟,同学们在初读课文中是否有不理解
的地方?请大家快速读读课文,找一找,做
好记号。先由四人小组长组织,进行组内交流
,再把你们解决不了的写在黑板上,看看大家是否能够相互
解决一部分。
1、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
反馈交流,部分问题存疑。教师从学生的问题中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和疑问点。
四、学习闰土的外貌
方案一:由学生问题进入第一自然段教学。
1、请同学们找一找二人初次见面时闰土是怎样的形象。
2、指名读,同学们仔细听,听完后说说闰土的形象有什么样的特点。
(看出闰土是一个纯朴、活泼的孩子)
3、老师给大家捎来一顶绍兴的小毡帽,我们找个小朋友戴一戴
。仔细观察,戴上毡帽的小朋友像闰
土吗?
区分紫色──又白又嫩,体会闰土的健康。
4、抓住重点词,亲切地朗读这句话。
闰土是一个健康的孩子,形象非常可爱,可惜课文中没
有写到“我”是怎样的一种形象。再读读课文,
你们能不能根据闰土的形象特点来想象一下“我”会有怎
样的形象?注意:要有想象力,但要有根据,合
乎逻辑。
5、
学习作者对闰土外貌的描写,将大家对“我”的设想用几句话写一写。6、 反馈交流,师生评价。
7、小结: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这样想的缘由,我们到下节课可以继续研究。
五、教学第一段画面:
正是这不同于我的外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让我最记忆犹新的则是看瓜刺猹的闰土。
(一)轻轻地读读这段话,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二)反馈交流,体味提升。
1、第一句教学:
(1)指名读第一句。同桌互读,并且把认为读得好的同桌推荐给大家。
再请这些同学齐读。学生
评价。学习读。
(2)教师点播:在闰土奔驰在一望无际的海边时,
我在哪里?试想,每每回忆起这幅画面时,我的
心中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3)深情地读读这段话,把这幅画面,把这个小英雄深深刻在脑中。
2、第二句教学:
(1)刺猹──闰土不仅健康可爱,还非常勇敢,看插图中的少年分明是一个小英雄。
(2)不同形式的体味朗读,鼓励生生之间的评价与赏识。
(3)小英雄的形象是否也刻在你的脑中了?闭上眼睛,再把这个形象回味一下:“其间„„”
3、指导背诵本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直入主题
1、谈话: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少年闰土》。请同学们先看大屏幕。
2、出示刺猹的图片。
①师引述: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
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其间有个十一二岁的少年在做什么呢?谁能把这幅画的内容续下去?
②请全班的同学看图,背诵第一自然段。
③小结:看来同学们对上一节课的内容掌握得不错。
这幅画可以看出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呢?(机智勇敢)
3、过渡:闰土还不只机智勇敢,他还有很多特点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品读体会
1、课文讲了闰土几件事?你对哪一件事情最感兴趣?
捕鸟、拾贝、刺猹、观鱼
2、
在这四件事中,我们还能了解到闰土的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根据阅读提示学习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
自由阅读课文,体会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外貌、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把你的感受写在旁
边,把你印象最深的、最感兴趣的段落或句子多读几遍,然后和老师同学交流讨论。
(1)
闰土是个捕鸟高手。
(2) 闰土很勇敢。
(3)
简略学习“捡贝壳”、“看跳鱼儿”部分:体会闰土的自由自在
3、小结:综合闰土给“我”讲的这四件事,我们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重点理解: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
不知道一些事,闰
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师:
“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指哪些事?“他们”指谁?“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是指什么?这句
话表达了
“我”怎样的感情?
4、小结:由于环境的不同,闰土和文中的“我”对生活有不同的理解。
5、争辩研读,深入理解课文
作者鲁迅是如此的向往闰土的生活,那闰土和作者相比,谁的生
活有意思呢?同学们!如果要你选择,
你是向往闰土的生活还是课文中“我”的生活?
请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也可以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以
及鲁迅的作品来谈。
6、展开想象,训练口语。
A、过渡:与闰土相处了一个月,“我”与他已经产生了深厚的感
情,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必须回家
了。当时会发生怎样感人的情景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想象一下“
我”和闰土分别时会说些什么?
B、谁能结合图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再说一说。
C、课文是怎样写的呢?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D、课文最后说他们从此没
有再见面,其实三十年后,他们俩又见面了,不过三十年后的闰土改变太
大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改变
的呢?有兴趣知道的同学,请去找鲁迅的小说——《故乡》来读读吧!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
个生字,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遗体、追悼、逝世、晚餐、张冠
李戴、恍然大悟、深奥、
咳嗽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鲁
迅先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的高尚品质。
4.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
教学重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
3.给各段加小标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对鲁迅这个名字大家并不陌生,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能做个简单的介绍吗?(交流资料)对,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回忆一下,你读过哪些关于鲁
迅的文章?今天我们再学习关于鲁迅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
生》。(板书课题)
3.看看课题,想想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
二、预习课文
1.认真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鲁迅的哪几件事?
2.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自己体会,读不懂的,课上和老师、同学讨论。
3.学习生字新词。
三、全班交流
1.本文作者是谁,你怎么知道的?读读有关语句。
2.课文共有几段?你怎么知道的每一段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段: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
第二段:伯父跟“我”谈《水讲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
第三段:鲁迅先生在谈笑中抨击旧社会。
第四段: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黄包车工人。
第五段:阿三对鲁迅先生的回忆。
3.给各段加小标题。
教师讲解拟
小标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段意概括小标题:二是摘出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语句
作小标题。
受人爱戴;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女佣回忆
4.课文写了鲁迅的哪几件事?
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女佣回忆
5.交流含义深刻的句子,读不懂的下节课和老师、同学讨论。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时代背景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的高尚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回忆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
二、学习二、三、四、五段
(一)提出自学要求
1.自由读,想想每段讲的是什么事,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自学后小组讨论交流。
(二)汇报自学讨论结果
要求:每小组汇报一件事,其他小组可作补充。
1.从第一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
关心子女。)指名读有关语句。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
冠李戴”。(带着感情读,伯父摸着胡子,笑
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这句话,“我”为
什么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体会到伯父
这句话里含义实际上是在幽默而婉转的批评“我”读书太马虎。“我”
听懂了伯父话里含着的意思,所以
觉得比挨打挨骂还难受?)指名再读这件事,仔细体会鲁迅先生为心子
女,善于启发教育孩子。
2.从第二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敢于斗争)。指名读有关语句。(可是到了后来,
碰
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抓住“黑洞洞”“碰壁”深入理解
并指导有
感情地朗读。(“黑洞洞”,指旧社会的黑暗;“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斗争时受到挫折与迫
害。)再指名分
角色朗读,体会鲁迅不怕碰壁的顽强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3.第三
件事讲了什么?(出示投影片)(指名读“爸爸跑到伯父家里……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
他”救助车夫,
关心车夫,更关心穷苦人民。)在救护资助车夫以后伯父脸上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鲁迅
可能想到千千
万万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救助一个车夫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推翻旧社会才能解救劳动人民)
指名有感情
地朗读,体会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4.从第4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关心穷苦
人)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方面的意思?
(一是鲁迅病的厉害还三更半夜的写文章。他对自己的病一点也
不在乎;二是关心女佣阿三劝阿三多休
息。)从阿三的话中和前文的几件事中你觉得鲁迅是怎样的一个人
。(板书: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
爱憎分明)
5.小结:体会这四件事说明伯父是怎样的一个人。
三、学习第一段
鲁迅
先生就是这样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人,但因积劳成疾于1936年
去世,去世时有许多人来哀悼他。
1.教师有感情的朗读第一段,思考:从那些句子可以
看出伯父受到许多人的爱戴?学生边听边
勾出。(齐读“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各色各样
的人都有。”)
2.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当时“我”理解吗?(板书:爱戴)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想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总结全文
1.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2.第一部分与后面几部分有什么联系?(板书:因果)
3.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的第四题。
2.预习《高粱情》。
探究活动:
1.学生课下搜集鲁迅的一些名言,摘抄下来,搜集有关鲁迅的资料和故事与同学交流,
2.组织学生看《阿Q正传》的电影,看完交流观后感。
19、一面
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
殷勤、失业、窘相、厚实、苗头、轻视、徒然、艰苦、软绵绵、牛毛细雨、结结巴巴、
大病新愈”等词语
。
2、进一步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查找有关作者阿累,《毁灭》《铁流》及鲁迅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了解一个人可以直接接触他观察他,但对于像鲁迅这样已经逝去的
伟人我们从何了解
呢?对!通过他的朋友、亲人、同事对他的评价中去了解。
“管中窥豹,可
见一斑”我们学习和平时阅读的文章中,在鲁迅先生侄女周晔眼中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
人?在著名作家萧
红眼中是怎样一个人?在伟大的剧作家巴金眼中鲁迅又是怎样一个人?
这些都是熟悉了解鲁迅先生的人
对他的看法和评价,那对于一个和鲁迅仅有一面之缘的公交车售票员
阿累眼中,鲁迅先生又是怎样的一个
人呢?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阿累眼中的鲁迅。
二、自读自悟
1、学生自由默读思考:讨论本
文主要讲了什么?勾画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或句子。按时间顺序
复述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起因、经
过和结果。
2、师生交流《一面》所处的时代背景。
3、在售票员阿累眼中,与鲁迅的一面之交,给鲁迅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呢?(瘦)
4、勾画出描写鲁迅瘦的句子,写下你的感受。
5、仔细品读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交流鲁
迅的“瘦”:“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象大病新
愈的人”、“竹枝似的手指”、“他的脸──
瘦!”、“他的手多瘦啊!”
为什么他如此的面黄肌瘦?
鲁迅的“精神抖擞”:“头发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像浓墨写的隶体一”
6、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你从作者刻意的“瘦”描写中体会到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既是外貌特征,又是鲁迅刚毅坚强的性格的体现)
6、是怎样一个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反馈交流
7、同桌互读描写外貌的句子。
三、仔细品读鲁迅对青年的关怀
1、透过作者的文字,在这短短的一面中,鲁迅先生给予作者怎样的关怀呢?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这一面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一面”给人的
印象是深刻的: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这是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诚恳推
荐别人的书,多么
地谦逊;那“微笑、点头”蕴含了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
这一面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以“
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时刻记住鲁迅先生
和劳苦大众永远在一起的!
师:这一面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作者牢牢地记住了这难忘的“一面”。
四、拓展写作
抓住特征描写外貌,并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全文的最
大成功之处,是通过赠书过程中对鲁迅的肖像、语言和行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了鲁迅先生
的崇高形象,表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请同学们仿照本文的写法,为本班同学或老师画像。
20、有的人
教学目标:
1、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
2、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重点难点:
1、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 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3、
体会诗歌的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04年2月5日晚8时35分,著名诗人臧克家老先生
却因病离开了人间。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
国诗坛上最杰出的大诗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
版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等,以鲜活的生
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新中国诞生
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有的人》便是他这类诗的代表作。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
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我们播放朗诵带,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播放视频文件)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然后齐读全诗。
3、鲁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
人,
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
爱思想的
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
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到
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
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
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同学们还能说出哪些鲁迅先生的作品?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
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
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
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
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
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
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
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
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4、思考讨论: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全诗可
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第二部分(第2、3、4
节):从两种人对人民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
第三部分(第5、6
、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
感情。
三、 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 学习诗歌第一部分
(1)
指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2)
思考问题:这一节诗有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如何理解它们的含义?
第一个“活”指肉体活着
,第二个“活”指精神活着;第一个“死”指精神的死亡,第二个“死”躯体的死亡。
死生乃是自然规
律,不可逾越,也无法逃避。古往今来,多少哲人和诗人对此惆怅过,悲叹过,思考过,
议论过。“人生
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生死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一种生死观,“好死
不如赖活
”又是一种生死观。而诗人则彻底抛开生死的自然状态,把它幻化为意识形态。生死的界限变做
道德的、
审美的判断。于是,有的人生即死,有的人死即生。这在科学上是不可思议的,在艺术上确是真
实可信的
;这里情感的因素起着决定的作用。
2、 比较学习诗歌第二、三部分
(1)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三部分,思考这两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互相照应,2、3、4节分别照应5、6、7节。
(2)
这首诗使用了一种很典型的表现手法,那位同学看出是什么?这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2、3、4节每
一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
待人民群众的
态度;5、6、7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
人民群众对
鲁迅这样的人的称颂。
(3)这几节诗中有几个句子出自鲁迅先生的作品请同学们找出来并说说出自鲁
迅的哪一首诗?作者为什
么这样安排?“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自嘲》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野草 题词》
作者借鲁迅的诗来表现鲁迅的高尚品质
(4) 这两种人最后的结局如何?
A:(
1)“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2)“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3)“
他
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B:(1)“永远记住他”。(2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3)“把他抬举得很高,
很高”,表现了
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四、 再次品读诗歌
要求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
五、 课外延伸
1、迅速默读全诗,体会:“有的人”究竟指哪些人呢?(可以互相讨论)
学生讨
论后明确: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
下场可
耻。每节诗的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
民的尊
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既然文章主要是纪念鲁迅,那么把诗的题目改为“鲁迅赞”或者“纪念鲁迅”好不好?
《有的人》更含蓄,而且扩大了诗歌的内涵,使得诗歌更具有普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