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3年级数学教案
航空航天专业-英国出国留学费用
小学3年级数学教案
【篇一:三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
第五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
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
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
部分的名称,初步
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
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
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
方
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
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
=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
念,知道1吨
=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
分=60秒
,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
定的;能够列
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
的,能对一些简
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
数学的意
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
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
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测量(7课时)
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
?????????????3课时左右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9课时)
加法??????????????????3课时左右
减法??????????????????3课时左右
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四边形(6课时)
四、有余数的除法(5课时)
五、时、分、秒(3课时)
填一填、说一说???????????????1课时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3课时)
口算乘法????????????????3课时左右
一位数乘二、三位数???????????5课时左右
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
八、可能性(4课时)
九、数学广角(3课时)
掷一掷???????????????????1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的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2、3
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医疗保险卡、学生尺及
文具;例1
的情景图、制作的量课本长、宽、厚的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
替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今天是正式上课的第
一天,过了一个暑期,老师相信大家
又长高了不少!你能告诉大家现在你的身高是多少吗?(指名回答)
2、请同学估测一位同学的身高,并进行测量,看谁估计得准!
3、刚才我们用到了哪几个长度单位?(米和厘米)。
那么1米有多长呢?1厘米呢?(分
别用手势表示一下)。它们之
间有什么关系?(1米等于100厘米。)
5、小结:对,在我们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测量,今天我们就来当一次
小小测量员。
二、自主探索,研究问题毫米的认识
(一)毫米的认识
1、提问:知
道我们新数学书的长、宽分别是多少吗?考考你的眼力,
看谁估计得最准确!(请学生写在本子上并指名
回答)
2、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
确呢?怎样来验证?”
3.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同桌合作测量课本的长、宽。测量时
,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
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
果
。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
各小组分别汇报本小组测量
的结果,在汇报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
法叙述测量的结果,由于课本的宽和厚不是整厘米,学生在表述时
,
会涉及到“厘米的刻度之间的小格”,也有的学生可能说到“毫米”,
比如,“我量出的宽不
到15厘米,还差两小格。”??教师用课件(可
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边演示测量课本长、宽的方法
边对学生的
回答进行评议,
(3),学习毫米产生的意义。提问:当测量的长度不
是整厘米时,
怎么办?(可以用毫米表示)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4、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让学生在尺子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
在组内互相比划一下1毫
米的长度。(指名学生比划)
(2)教师提出问题:“请
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
的东西。”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教师分别出示1分硬币
、电
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说明:“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
米。”
(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
是1毫米),再用尺子
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
有多少张。
(4)再量一量书的长度、宽度和厚度各是多少,看谁量得最准确。
(指名汇
报:要求说出几厘米几毫米。)
(5)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
”作单位。
(自动笔的笔芯、降雨量等等)。
小结:在生活中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
长度,或要精确地测量出物体
的长度,就可以用毫米来做单位。
(二)学习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三、师生共同小结:
1、提问:学了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小结: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
以用毫米来表示;
1厘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
大约都
是1毫米。
四、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1题。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
,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
后判断,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2.练习一第2题。要求学生完成在课本上。
3.练习一第3题上面两题。先让学生估计实
物的长(或宽),再用
尺子进行测量。完成后,让学生对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
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的例2及做一做,练习一第4、5、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生认识长度单
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
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
厘米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和简单的推理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应用
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形成1分米的正确表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并请学生比划)
二、学习分米产生的意义: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做小小测量员,好吗?下面老师要求小朋友来测
量一下课桌的长。(同桌合
作)
交流:请说说你是怎样测量的?你们喜欢哪种测量方法?
针对学生中的10厘米为一段连续测量的方法,提问:10厘米的这
一段,可
以用一个比厘米大的单位来表示,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引出 分米)
出:1分米=10厘米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让学生在尺上找出1分米是从刻度几到刻度几。(分小组交流)
老师强调:只要满10厘米,那么它的长度就是1分米。
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的长度,同位互相量一量是否准确。
老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即时矫正。
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小组内检查是否准确。
找一两名同学到投影台演示并测量。针对出现的问题师做以说明。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分米有多长?
找出你身边或现实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小组内交流后,指名回答.
探讨米和分米的关系。
1、提问:通过同
学们的实际测量,知道了1分米=10厘米。接着出
示一把米尺,那么米和分米是什么关系呢?同学们可
以利用手中的
学具,小组合作,动脑筋,想办法,看米和分米是什么关系?
老师巡视指导并参入到学生的研究中。
小组代表汇报:
我们小组是用1分米长的纸带去量1米长的纸带,一共量了10次,
得出了1米=10分米
我们小组是用学生尺量的,共量了5次,因为
学生尺的长度是2分米,所以1米=10分米。
我们把这1米长的纸
带10分米一段折叠,共折叠了10次,所以1米=10分米。
板书:
1米=10分米。
用分米做单位测量。
量数学课本的长度大约是几分米?
量课桌的宽是几分米?
自由测量教室里的物品长度并汇报。
六:总结所学的长度单位。
七:练习:
1、练习一第4、5、6题。
2、提高练习:
(1)填合适的单位:
蜡笔长6( ) 一角人民币厚2( )
课桌高7( ) 双人床长20()
跳绳长2( )
教室门高2( )
(2)判断下列单位用得是否合适?
铅笔长18分米() 写字台高8厘米( )
黑板长约3米()小明的身高是135分米( )
八: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篇二:江苏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教学内容:第1—2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非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
算
、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商为整十
数),会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
除)。 2.培养学生初步
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
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有条理地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
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
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口算和笔算方法的探讨。
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格式。 教学用具:课件。
除法验算(一)
教学内容: p3-p4。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验算没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用乘法验算除
法。
2、在理解用乘法验算除法的基础上,探索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
方法。
3、在探索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之后进行反思和检查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有
余数的除法的验算。 教学用具:课件
练习一
教学内容:第5—6页练习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及验算方法,养成
验算的好习惯。
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应用笔算、口算的方法进行计算,
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感受
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并且使学生在解<
br>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
4、在学习
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
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及验算
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用具:课件。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
教学内容:第7-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笔算方法的过程,
能正确地笔算两位数除以
一位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
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篇三: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2014)】
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第1课时整十、
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算法的过程,会口算整百数乘一
位数。
2.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
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
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于日常生活的联系,
增强自
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
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会口算整十、 整百数乘一位数,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
算。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根据搜集到的信
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自主探究
谈话: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现在我们先来一起解决其中的两个
问题。
1.解决“小女孩要跑多少米”的问题
⑴问:求小女孩要跑多少米怎样列式?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算式。
⑶班级交流。
谈话:谁来给同学们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学生说出算法,教师板书。
2.尝试解决“小男孩要跑多少米”的问题
⑴问:怎样列式?
⑵谈话: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结果是多少?
⑶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⑷班级交流,总结算法。
3.小结,问:观察上面两题的乘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揭示课题。
三、组织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一组一组地算,再比较每组中两道题算法上的联系,从而
促进算法的有效迁移。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教师出示卡片指名回答,再移动卡片,学生抢答,看谁算得又对又
快。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每组的三道题之间的联系。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引导观察图意,搜集信息,明确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图画,引导搜集信息,明确要求问题。
问:“沿着四周走一圈”是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班级交流评讲。
6.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题中插图,搜集图中的信息。
独立思考,解答题目。
小组交流后指名汇报,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全课总结
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又是怎样学道这些新知识的?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倍的认识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的含义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
的实际问题。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只是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观察、比
较、抽象、概括和情推理
的能力。
3.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
心。
教学重点:学生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并能在实际中运用。
教学难点:利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准备:教具:黄花片(6朵)、蓝花片(5朵)、红花片(8朵)
学具:方块(20个),三角形(5个)
教学过程设计:
一、牵引导入
1.春天美丽的花儿都开放了,看!(课件出示)花坛里的花开得真
漂亮呀!这不还引来了几个小朋友,他们正在数花呢,(出示课
件,)你知道了什么?
2.师:比较每种花的朵数,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学生可能提
出:
(1)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黄花比红花少多少朵?)
(2)红花比蓝花多多少朵?(蓝花比红花少多少朵?)
(3)黄花再添多少朵就和红花同样多?
(4)黄花比蓝花多多少朵?(蓝花比黄花少多少朵?)
3.谈话:刚才小朋友们提的都是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少多
少)”的问题,我们可以用??(学生答)减法计算,这节课我们要
学
习另一种比较两个数量的方法,那就是“倍”。(板书课题:倍的认
识)
4.那么倍表示怎样的数量关系呢,我们可以通过摆花片来研究。
二、认识“倍”
1.师摆花片:蓝花2朵,黄花6朵
师:我们把2朵蓝花看成一份(可以把它们
圈起来表示一份)黄花
有这样的几份呢?请小朋友伸出手比划一下。
2.师:黄花有这样的几份,你是怎么知道的?哪位小朋友上来圈一
圈。
谈话:我们把2朵蓝花看成一份,黄花就有3个2朵,黄花的朵数
是蓝花的3倍。
3.再次感知
追问:为什么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朵数的3倍。
蓝花有几朵?黄花有几个2朵?我们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请小朋友看着图和同桌说一说。
指名说,教师板贴。
4.如果我添上1朵蓝花,现在把蓝花看作一份,黄花的朵数是蓝花
的几倍?
5.
小结:看来,要知道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首先要知道蓝花
的朵数,再看黄花里面有几个蓝花那样的
朵数,那么黄花就是蓝花
的几倍。
6.操作
(1)要求:第一
排摆3个方块,第二排摆6个方块,问:第二排方
块的个数是第一排的几倍?怎样分就能一眼看出是2倍
?追问:你
为什么3个3个的分呢?
(2)要求:左边的小朋友摆三个三角,右边
的小朋友摆15个方块,
两人说一说方块的个数是三角的几倍? (3)要求:同桌两人互相合
作,左边的小朋友摆三角,右边的小朋友摆方块,要使方块的个数
是三角的4倍,看谁的方法最多?
三、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蓝花和红花是怎样的关系。
1.(课件出示蓝花和红花),你知道
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吗?
自己在下面想一想该怎样圈就可以一眼就能看出是几倍。
2.问:你是怎样圈的?为什么2个2个圈在一起?红花朵数是蓝花
的( )倍?
3.问:如果不摆花片,我们应该怎样去想红花的朵数是
蓝花的4倍呢?
明确:要
求红花是蓝花的几倍,就是求8朵红花里有几个2朵,也
就是把8朵红花第2朵一份平均分,所以我们可
以用除法来计算。
指出:倍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一种关系的,不是单位名称,所以
不要在得
数后面写上“倍”。
四、解决问题
1.想想做做1
(1)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交流:你是怎么看出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5
倍的?(把
绿带子看作一份,红带子有这样的5份,所以红带子是绿带子的5
倍。)
2.想想做做3 独立完成
思考:第二幅图中你是把几个胡萝卜
连在一起的?为什么第一幅图
中2个彩球连在一起,而第二幅图中要把4个萝卜连在一起呢?
3.想想做做4
教学反思 :
第3课时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倍”的
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
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让学生理清数量之间相互转化关系。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交流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
能力。
4.激发学生乐学数学的情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愉
悦。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清“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
多少”。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创设情境:根据下面图式列出算式,并说明意义。
○○○ ○○○
○○○○○○
□○□=□
△△ △△△△
□○□=□
★★★★★ ★★★★★
□○□=□
师:你们可真棒!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个摆图形的游戏吧!
2.提出学习目标
a、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b、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内个人展示
学生独立自学,完成例题,小组内互相交流。
2.全班展示
(1)例2 学生动手摆小棒,用小棒摆正方形。
你摆了几个正方形?用了几根小棒?是几个4根?
摆两个正方形,用几根小棒?是几个几?摆三个、四个呢?
师: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让学生反复说几遍)
问:4的3倍是几个几?
你能摆出4的3倍吗?但不摆正方形。说一说自己摆的是几的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