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三年级《有多重》
北京师范大学招生-加薪申请书范文
《有多重》教案
南安市美林镇中心小学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多重》。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
千克和1克有多重。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提高对数
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
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教材安<
br>排先认识千克和克,再认识吨。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
轻重的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
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
那样直观、具体,所以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为了使学生获得克
、
千克的明确概念,我为学生准备了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如:每
个小组一个台秤、天平和
一个体重计,还有许多盐、水果等物品。在
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
来,以
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再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开展各种实际操作活
动,让学生在猜一猜
、掂一掂、称一称、算一算、比一比等实践活动
中去体验、去感受。
本节课的教学以实践
活动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
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
的,使
学生体会1克、1千克有多重。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异质
分组,为成员之间互相帮助提供了条件,组内设有组长、汇报员、
记录员来组织和调控整个学习活动,让
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动手“做数
学”亲自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同时养成学生乐于与同学交流想法的
习惯。
〖设计思路〗
1.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结合实际为学
生提供有趣的、丰富的情境,使学生感到
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数学价值;同时
让学
生在情境中发现矛盾,引起思考,激发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发现的
问题。
2.构建新知。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
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以“自主探索”为核心,将“合作交流”贯穿整
个教学过程。
充分利用学
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
活动,如猜盒子、称物体、称体重等,让学生在这种
情境中学习数学、
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3.应用拓展。
使学生体会到“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利用学
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以
及学习数学的必
要性。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教师自制两个相同的盒子,其中一个是空的,另一个里面装满砝
码,将每个盒子系上细绳。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哪一个盒子能将绳子拉断?(学生争先恐后说
出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师将绳子向上拉
,装砝码的绳子被拉断。)
师:同样的盒子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猜到一轻一重,之后让学生掂一掂这两个盒子,感受它们的轻重。)
(给孩子创造了猜测和判断的机会,让他们在判断中树立自信心。)
师:我知道同学们都喜欢做游
戏,现在我们做“背一背”的游戏好
吗?(教师选择三名学生,一位同学背另两位同学,并说一说背的感
受。)
(这一富有情趣的、生活中常见的活动,让学生感知物体的轻重,
并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愿望。)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师:要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呢?
生1:用手去掂一掂。
生2:用秤去称一称。
师:谁能介绍一下你都见过哪些秤?(让学生将课前搜集的图片展
示给大家。教师也准备一些图片,如:玻璃体重计)
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1)称一称。
师:今天我们要用台秤和天平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你们认识<
br>台秤吗?(主要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向大家进行简单介绍,教师补充。)
师:你们都是生
活中的有心人,大家对台秤有了初步的了解,下
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称一称两袋盐的重量。(小组人
数不宜太多,
2~4人学习效果比较好,要求小组长监督每一位学生读出台秤上的
数字。)
学生开始活动,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给予指导和
帮助。小组汇报。
师:哪个小组先说一说这两袋盐有多重啊?
生1:我们小组称的两袋盐是1千克。
生2:我们小组的盐差一点点到1千克。
师:也许是我们在调秤的时候有点误差,总之它是非常接近1千
克对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千克。
师:在台秤上你们看到“千克”的字样了吗?
生:没有,我们看到了“kg”。
师:“kg”就是……
生:是千克的英文名字。
教师在千克的下面板书:kg。
(2)掂一掂。
师:请同学们把两袋
盐放在一只手上掂一掂,感受一下1千克有
多重。教师边说边示范,然后学生开始活动。
教师与学生一起活动,同时搜集来自学生的信息。
师:感觉怎么样?
生1:很重。
生2:掂时间长了感到很累。
师:请记住这个感觉,现在我就要考考你们的感觉准不准。
(3)估苹果。
师:请
你估计几个苹果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然后和小组的同学
商量一下,并把这几个苹果装在袋子里,轮流掂
一掂,找一找掂盐的
感觉。
学生选的数量各有不同。
师:每个小组都选好了苹果,在台秤上称一称吧,看你们估计得
准不准。
通过实践,验证了自己估计的结果,有的小组估计的质量差很多,
于是迫不及待地向秤里面添苹果。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再说一说1千克苹果大约有几个。
生1:老师,我发现我们小组选的苹果差不多大。
生2:我发现如果是小苹果数量就多,如果是大苹果数量就少。
师:你们说得都对,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物体的质量大
约是1千克,我们一起找一找好吗?
生1:我觉得2瓶水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
生2:我认为4本书大约1千克。
生3:老师,你的包大约是1千克。
生4:10枝钢笔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
师:好,现在请你们把自己估计的物体拿过来,实际称一称,看
看它们到底多重。
称过之
后,学生发现了自己估计的质量与1千克的差距,教师要
求差得多的同学再掂一掂两袋盐,重新感受之后
,再去估计。估计两
瓶水的小组称过之后,结果是1千克多一点,当看到这个结果时,小
组的成
员都兴奋得跳了起来。
(4)称体重。
师:你们想知道自己和别人的体重吗?你们
认识体重计吗?(介绍
体重计的用法)请在小组内选两名同学,先估计他们的体重,然后再
称一
称好吗?
3.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1)猜一猜,称一称。
师:刚
才每个小组都表现得非常出色,接下来我们再玩一个猜一
猜的游戏好吗?猜一猜我手里的1角硬币有多重
?(学生猜到1克、3克、
10克各有不同)
师:我们来称一称。(向学生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
结果是1??1克,教师板书:克和g。
(2)掂一掂。
师:原来1枚1角钱的硬币大约有1克重,现在把这枚硬币放在你们的小手上掂一掂感受1克的质量;然后再把小组同学的硬币放在
一起看是几克再掂一掂。
(3)找一找。
师: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克重?
生1:我的铅笔头。
生2:一片药。
教师将学生说的物体称一称来验证他们估计的结果。
有一名学生张
朝宇说:“我的钮扣可能比1克多,因为它大。”
另一生吴瀚反驳道:“那不一定,你的扣子要是木头做
的呢?”张说:“木
头做这么大也能超过1克。”吴又反驳道:“也许它还是空心的呢?”
这时教师并没有急于插话,一番争辩之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
学生思考: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哪
个重些?有的学生不假思索
地说铁重。小组讨论之后一致认为同样重。
师:请你们做个手势1千克铁有多大、1千克的棉花有多大。
师:再想想刚才的钮扣问题,你们想说点什么?
生:大的物体并不一定重,小的物体不一定轻。
4.自主探索千克和克的关系。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千克,还知道了1克有多
重,那么千
克和克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你们能用桌子上的材料通过观察,再称一
称、算一算找到
它们的关系吗?
学生活动后小组汇报。
小组1:我们小组认为1千克和1000克
相等,因为我们小组的
大袋盐是1000克,放在秤上正好是1千克。
小组2:刚才我们
称这两袋盐是1千克,我们又称了一袋盐是500
克,所以我们小组也认为1千克=1000克。
小组3:我们小组不是称的,是看出来的,你看一袋盐上面写着
500克呢!
有的小组没有得到这样的结论,教师让他们用其他小组的方法验
证一下获取这个结论。
师:今天你们开心吗?有什么收获呀?回家要跟爸爸妈妈讲一讲,
然后再称一称家里的物品。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