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数学教案
上海健康医学院-英国中学留学费用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数学教案
(三年级下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冀教版)三年级下册是供
义务教育阶
段三年级学生下学期使用的,下面分三部分对本册教材进
行辅导。
一、教材内容安排
本册教材共安排了九个单元,“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
与概率”、“实践活动”等四个
领域的单元安排和主要内容如下:
(一)数与代数(共5个单元)
●
第二单元——除法
主要内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和解决问题。
●
第三单元——时间
主要内容:认识24时计时法和年、月、日,解决有关时间的简单
问题等。
●
第四单元——乘法
主要内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结合具体情
境选择合适
的方法进行估算;连乘;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
第七单元——生活中的小数
主要内容: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
初步认识小
数;简单的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
第九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主要内容: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比较同分
母或同分子分数
的大小;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分母小于10)计
算。
(二)空间与图形(共3个单元)
●
第一单元——旋转与平移
主要内容:结合实例,初步感知旋转、平移现象;在方
格纸上画
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
第六单元——测量
主要内容:在测量较长的距离中认识千米;认识时间、路程和速
度之间的数量关系;在
测量较短物体长度的过程中认识毫米。
●
第八单元——面积
主要
内容: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的单位估计和测
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
米²、分米²、米²),会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探索、掌握长方形、正
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计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三)统计与概率(1个单元)
●
第五单元——统计
主要内容: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
的意义,求一组简
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四)实践活动(全册共安排4个主题活动)
气球装饰方案——安排在第二单元“除法”之后
,是综合应用找
规律和除法计算等知识的实践活动。通过设计班级开联欢会,制定“气<
br>球装饰方案”的活动,让学生发现其中的排列规律,并利用学过的除
法知识推断某个气球的颜色,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获
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投沙包——这个实践活动
,安排在第五单元“统计”和第六单元
“测量”中间,既是统计知识的实际应用,也是“测量”内容学习
的
开始。活动中,通过估测和实际测量自己投沙包的成绩,统计、交流
测量活动的过程,以及计
算每组的平均成绩,既加强了学生对平均数
的理解,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了测量的方式和策略,为学习下
一单元
的测量知识做铺垫。
今天我当家——该活动是结合生活中的小数知识设计的。
活动中,
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购物、统计一天中家庭消费支出情况、交流当家
庭小主人的感受等
活动的过程,扩展学生学习的空间,一方面体会数
学能广泛应用于生活的价值,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关心父
母、关心家庭
的责任感。
铺地面——此活动是结合有关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知识设
计的。
通过地砖选择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习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
问题,丰富学生的生
活经验,感受数学与生活、数学计算与现实应用
的联系。
按照教育部规定的“义务教
育课程设置比例”,《数学》占总课时
数的13%—15%,每学期可安排数学课68—79课时。本册
教科书编排
十个单元(包括整理与自评)共51课时,留有机动课时至少17节。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使用。
二、 教 材 分 析
第一单元
旋转与平移
旋转与平移是《数学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与变
换”的重要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图形与变换”的主要
知识内容包括对称、旋转和平移,三年级上册我们
已经学习了对称,
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旋转与平移现象的认识,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
竖直方向
平移两部分内容。
物体的旋转、平移与对称一样,既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
也是现实世界运动变化最简捷的形式;图形的旋转与平移,是图形空
间位置关系变化的主要特征。这部分
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认识、理
解图形的位置与变换,丰富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方法探索解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都
有很大的作用。物体或图形以一
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
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旋转现象。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不发生
方向上的改变,就可以近似地看作平移现象。旋转和平移都是学生日
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非常熟
悉的现象,因此,教材先引导学生了解旋
转和平移现象,再认识图形的平移。
本单元教育目标:
1 结合实例,初步感知旋转、平移现象。
2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
后的图形。
3
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旋转、平移运动探索的过程中,发展学
生的空间观念。
4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
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第1课时(P
1—
P
4
),认识旋转与平移现象。虽然旋转与平移现象
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但是比较起来,旋转现象更直观,特征
更明显,所以教材先介绍旋转现象
,再认识平移现象。 教材首先安排
了做风车的活动,在学生动手做风车、玩风车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
感受旋转现象,了解旋转的概念。接着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
说一说在生活中见到过的
旋转现象。认识平移现象时,同样先让学生
从书包中沿同一方向拿书、在桌面上推书本,通过这些常见的
操作活
动,初步感受平移现象,体验物体的平移,认识平移的概念。然后引
导学生举一举生活中
见到的平移现象的例子。“练一练”安排了做平移、
旋转动作,在熟悉的情境中找平移或旋转现象,玩陀
螺等操作、观察、
交流活动,进一步丰富旋转、平移现象的认识。
第2课时(P5—P7),
简单图形的平移。教材设计了“做一做”、“试
一试”两个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画图的过程中感受
、认识图形
的平移。学习把图形向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的方法。“做一做”让
学生在方格纸
上照样子移动长方形纸片,同时了解平移过程中的两个
因素:一是移动的方向,二是移动
的距离(也就是几个方格)。接着让
学生“试一试 ”:1.
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也就是左
右方向)平移后的图形。2. 在方格纸
沿竖直方向(也就是上下)平
移后的图形。 “练一练”共安排了4道题,第1—3题是关于物体、图形平移的判断题,第4题是一个开放的在方格纸上画图的内容。帮
助学生掌握画简单图形沿水平、
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的技能。教学
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操作活动,在操作中理解平移的方向与距离
,
在操作中学习画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第二单元 除 法
本单
元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位数乘两、三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
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位数除
以一位数和解决问题。
结合本单元内容还安排了“气球装饰方案”的实践活动。
由于学生已经
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而三位数除
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与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基
本相同。所以,
本单元教材的设计思路仍然是: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
为学生提
供熟悉的情境和素材,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同学交流的过程
中学习计算方法。本单元学习的难点是商中间
有0、末尾有0的除法。
本单元教育目标:
1
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
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3
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学会表达
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
4、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增强学
好数学的信心。
第1课时(P<
br>8—
P
9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教材选
择了教师去书
店买书这件学生熟悉的事情,给出了李老师带150元钱
去买课外读物的文字说明,呈现了李老师和售货
员关于科普书、趣味
数学两种书价钱的对话情境和老师的问题。在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答、
交流
的同时,学习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然后提出“150元能
买多少本科普读物呢?”的问题,并
通过大头蛙的话“用竖式这样算”,
给出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在议一议中安排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验算
,
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除法验算,要让学生在“怎样检验算的对不对?”
的讨论和尝试中,理解
除法验算的道理,学会验算的方法。
第2课时(P
10—
P
11<
br>),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教材选择
了把月饼装盒这件学生熟悉又感兴趣的事情,给出
了258块月饼和有
两种盒子的情境,围绕各需要几个盒子设计了两个问题,问题(1):每
7
块月饼装一盒,需要几个盒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习有余
数的除法。并结合生活经验,通过讨
论使学生知道多出的6块也需要
装1个盒子。接着讨论如何验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问题(2):每8块装一盒,需要几个盒子?与问题(1)相比,没有任何
新知识,直
接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答。试一试的内容,仍然是关于
月饼的问题,即把258块分给敬老院的老人,
每人5块,求够分给多
少位老人,258÷5=51(位)„3(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
解余下的“3”块不够分给一位老人。
第3课时(P
12—
P13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三位数的除法。教材设
计了小朋友庆祝“六一”儿童节举办“
放飞我们的理想”活动的情
景,通过文字和教师的话说明问题,要求学生试着算一算。本节课的
计算与前面相比,没有新知识,只是被除数的最高位够除,商是三位
数。因此,教材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以
后,没有给出完整的竖式,而是
由学生试做完成。
第4课时(P
14—P
15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O的除法。这是
本单元学习的难点之一。教
材选择了给“爱心小学赠书的事情,呈现
了648本课外读物,把这些书平均分给6个班和我们班多少本
的问题
情境。教材没有提出学生试算的要求,而是给出了笔算计算的完整竖
式,同时,提出了“
商的十位上为什么写‘O’?”的问题。教学时,
教师可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先让学生估计一下,
每个班大约分
多少本,再让学生试算,然后在交流的同时进行竖式示范和讨论。
第5
课时(P
16—
P
17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末尾有O的除法。教材
选择了老师资助贫困生的事情,呈现了“退休王老师每学期拿出720
元钱,平均寄给3个贫困学生”
和“王老师给每名学生多少钱?”的问
题情境。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再计算”。这里的估计是为了帮助
学生
理解商的百位要商“2”。在充分交流学生个性化算法的基础上,通过
讨论
“商个位上的0不写可以吗?”帮助学生理解:除到被除数的十
位正好除尽,而个位上是O时,在商的个
位上要补O的道理。
解决问题(P
18—
P
19
),教材选择了某
旅游团30人到宾馆住宿的事
情,提出了小组合作帮助导游设计几个住宿方案的问题。教学时,要
鼓励学生积极与同学合作。一方面大胆表达自己的提法,同时也要注
意倾听同伴的意见,在各种方案的
制定、讨论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
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结合本单元内容,教材
安排了综合应用找规律和除法计算等知识
的实践活动。设计了班级开联欢会,要求同学们制定“气球装饰
方案”
的问题,呈现了三个层次的活动内容。首先给出设计好的气球装饰方
案,让学生通过观察
从中发现其中的排列规律,并说出照上面的顺序
挂下去,第16个、25个气球是什么颜色;接着又给出
了不同于方案一
的挂法,让学生说出第28个、第43个气球是什么颜色;最后安排了
自己设计
气球装饰方案。
第三单元 时 间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秒
,会进行简单“经过时
间”的计算,以及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近三年学校生活体验的基础
上学
习的。主要内容包括认识24时计时法和年、月、日,解决有关时
间的简单问题等。
<
br>本单元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较,虽然知识内容变化不大,但教材
的编写思想、内容、顺序等都有了
较大的变化。首先,单元标题由“年、
月、日”为“时间”,强调的是把“年、月、日”作为时间的范围
来研
究;第二,内容的编排顺序由“先学习年、月、日,再学习24时计时
法”改为“先学习2
4时计时法,再学习年、月、日”,这样编排,既
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由又因为24时计时法与
前面学习的“认
识钟表”和“时、分、秒”联系更为密切,而且随着生活的变化,科
学技术的发
展,用24时计时法记录的时间随处可见,如车票、电视节
目时间表、电视报时等,学生对24时计时法
已不陌生,因而先学习24
时计时法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三,关注的重点由计算变为实际
应用中的体验,如解决问题中让学生制定参观科技展览计划,它设计
到出发时间、到达时间、参观内容、
返回时间、参观时间等,是一个
综合性较强的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时间的珍贵性和遵守时间的重要性。
本单元教育目标:
1 结合生活经验,了解24时计时法,知道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关系,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
和闰年。
2
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时间有关的简单问题。
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地思考。
4 能主动地与同伴合作,解决有关的时间问题,学会表达问题的
大致过程和结果。
5
进一步感受时间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时间观念,进一
步养成遵守时间、爱惜时间的习惯。 第1课时(P
24—
P
26
),24时计时法。24时计时法在现实生活
中多
数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经验。教材选择了电视节目预报这件现代生活中
人们每天都接触的事情
。首先呈现出一张电视节目预报表及书中小主
人公讨论、交流的情况,并通过大头蛙的话,告诉学生“电
视节目时
间用的是24时计时法”。接着,教材说明邮电、交通、广播电视等部
门计时,为了简
明不易出错,都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方法,即24
时计时法。使学生知道下午1时、2时„„12
时,分别叫做13时、14
时„„24时(24时也叫0时)。这不但使学生知道了什么是24时计时<
br>法,而且了解到它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关系。教材还在“知识窗”栏
目中介绍了“地球自转一周需
要的时间定为1日,也叫1天。一天有
24小时”的知识。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24时计时法在日常生
活中的
广泛应用,教材在第25页“说一说,从下面的事物中,你了解到哪些
信息?”中,呈现
出四种学生熟悉的事物(人民百货商场营业时间、
小学生晚上学习情况、火车票、信箱开箱时间),通过
各自的“说”知
道人民百货商场营业时间为“8:30——20:30”就是“上午8:30——晚上8:30”,小朋友学习在晚上9:30,也就是21:30„„教学时,要充分
利用教材提供的
资源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说出同一时间的两种
不同表示方法。如,我们学校下午放学时间是4:3
0,也就是16:30。
进一步了解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关系。
第2课时(P
27—
P
28
),计算经过时间。教材选择了我国神舟五号载<
br>人飞船发射成功的事件,说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呈现了升空、返回
的图片,让学生算一算“10
月15日9:00发射升空,10月16日6:23
安全返回。”神舟五号围绕地球飞行了多长时间?教
材既没有给出计算
方法,也没有给出结果,而是让学生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自主探索。教
材通过“
兔博士网站”介绍我国成功发射神舟五号、六号载人飞船的
消息,使学生感到祖国的伟大,从而受到爱国
主义教育。在试一试中,
设计了读列车时刻表和计算从北京到长沙,乘1次列车要用多长时间
的
问题。先指导学生读懂列车时刻表,说一说了解到哪些信息。在学
生试着解答“从北京到长沙路上需用多
长时间”后,引导学生自己提
出问题并解答。
第3课时(P
29—
P
31
),认识年、月、日。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活
动一:教材首先提出“根据你的生活经验
,说出下面每件事需要多长
时间”的要求,并选择呈现了“你跑100米„„”、“一场篮球比赛„„”
、
“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从开学到国庆节„„”、“从你上
小学到现在经过了„
„”等五个画面和说明文字。这五件事所需要的
时间分别是多少秒、多少分、多少时、多少天、多少月、
多少年,使
学生在用自己所知道的常识和生活经验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知道
“年、月、日”和
“时、分、秒”一样,都是时间单位。教材之所以
选择这样五件事,是因为这些事大都是学生亲身经历过
的,很容易说
出每件事情需要多长时间。把这些场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身
临其境的感觉,变学习为生活。活动二:观察2004年和2005年两张
年历,交流从中发现了哪些
信息,在观察和交流中,使学生初步了解
一年有12个月和每个月的天数情况。接着,通过让学生用填表
的方法
发现一年12个月中每月天数的一般规律,哪些月是30天,哪些月是
31天,二月份的
天数有什么不同以及平年和闰年的含义。教学时,可
利用配备的连续几年的年历课件或让学生自己收集连
续几年的年历,
分组探索平年和闰年的规律。在上述活动中,可参照“知识窗”的内
容,介绍为
什么有平年和闰年。对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
倍数才是闰年的说明,可结合学习活动进行。
第4课时(P
32—
P
33
),计算年、月、日经过的时间。教材充
分利用
现实的、当天的课程资源,设计了找一找今年的年历,根据年历解决
问题的活动。第(1
)、(2)问题,数学学习的价值。第(3)个问题,
引导学生围绕年、月、日大胆提出自己想到的问题
,并解答。培养学
生问题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5课时(P
34—P
35
),解决问题。教材设计了全班学生参观科技展
览,请同学们制定参观计划
的活动。教材提供的相关信息有:科技馆
开馆时间、每个展室的内容和需要时间等。活动要求:分小组讨
论,
根据多数人的意见,制定一个参观计划。为什么这里特别强调根据多
数人的意见呢?这是因
为,第一,由于每个人对活动时间、行动方式、
参观的顺序等都有自己的想法,小组活动中,首先鼓励每
个人讲出自
己的想法;第二,集体活动必须有统一的活动计划。所以在小组同学
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需要依据多数人的意愿制定出一个参观计划。教
学时,教师要特别关注每个学生在小
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制定计划
的积极性、倾听他人意见等。最后,通过全班交流对各组制定出的参观计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给予评价。
第四单元 乘 法
本单元的“乘
法”主要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
生掌握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多位数的加法计算的基
础上学习的。
包括四个知识模块:“乘法”、“估算”、“连乘”、“解决问题”。单
元最后安
排了“探索乐园”,通过计算、观察,探索一些特殊乘法的
运算规律。
单元教育目标:
1
经历自主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
化,能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2 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3
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对结果的
合理性进行判断。
4
在解决问题和探索乘法运算规律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
条理的思考。
5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
的信心。
(一)
乘法(P
38—
P
43
),安排了3课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
法,是多位数乘法笔算的基础和生长点,学会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
算方法,多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就可
以通过算理的类推、算法的迁移
自主学习。所以,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笔算的方法,重点使学生理解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与第一个乘数相乘时,积
的定位。
第1课时(
P
38—
P
39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教材选择了“每
盒
彩笔24枝”这一学生熟悉的事物和“12盒彩笔”的情境,鼓励学生
自己提出问题,并试着解答。然后
通过“12盒有多少枝?怎样算?”
的问题,引出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首先让学生用已有
的知识自主计算,一方面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同时,
为用竖式计算做铺垫。在介
绍用竖式计算的方法时,重点解决一个乘
数十位上的数与另一个数相乘时,积的定位问题。
第
2课时(P
40—
P
41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教材选择了<
br>“没有拧紧的水龙头滴水,每天白白流掉12千克水”和“2个月浪费
多少千克水?”的问题情境
。同时给出某一年3、4月份两个月的日历
表。这个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计算方法。一是先算出每
个月浪
费多少水,再相加;二是先算出两个月一共有多少,再算乘法。第二
种方法就是本节课要
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方法。教学时,要
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尝试计算和交流的机会,在师生互动的
过程中,学
习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本节课在知识窗中,介绍了格子
乘法,也叫铺地锦,教师可利用配备的课件进行讲解,以激发学生对
数学的兴趣。
第3课时(
P
42—
P
43
),学习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材围绕电影院
的座
位”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是“原来每排有36个座位,共有30排,
原来一共有多少个座位?”;二是“
现在每排增加到40个,现在一共有
多少个座位?”。在解决第一个问题中,学会一个乘数末尾有0的乘
法
计算;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学习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的计算
方法。同时学习整十数乘
整十数的口算。结合试一试3道题的计算,
设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积最高是几位数?最少是几位数?的
讨论。
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二)估算(P
44—<
br>P
45
),安排1课时。这是本套教材第一次安排乘法
估算。教材选择了儿童熟
悉的有一定生活经验的动物园门票价位和
“92人参观动物园大约需要多少钱?”的问题。让学生先估算
大约需要
多少钱,再计算。教学时,要先让学生读懂情境图,弄清问题的要求,
然后用自己的方
法试着估算,在交流估算方法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
估算方法的多样化,每个人有每个人估算的习惯和方
法,在进行实际
计算,并与估算结果进行比较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估算在现实生活
中的作用和
价值,以及估算和计算结果的不同意义。
(三)连乘(P
46—
P
47
),安排1课时。这是本套教材第一次安排连乘
的内容。教材选择了某生活小区计划新建居
民楼的事情,呈现了一栋
楼房的直观图和相关信息,让学生通过解决“这个小区可以解决多少
户居民的住房问题?”学习连乘计算。教学时,要让学生看懂情境图,
说一说了解到哪些信 息,经历从分步计算到三个数连乘的过程,然后
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在交流学生分步计算的 基础上,把
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算式,学会连乘计算,理解连乘的意义。
(四)解决问 题(P
48—
P
49
),安排1课时。教材选择了旅行团旅游中
出行 、游玩、吃饭三个典型问题:第一是租车问题,教材呈现了“租
车处”的情境图,给出两种汽车的租金标 准,让学生按“50名中外游
客去旅游”的要求设计租车方案;第二是乘缆车问题,教材设计了“空中缆车”的情境,以及每人乘单程和往返的票价,让学生发现信息,
提出数学问题,并以一个小导游 的身份作出50名乘客乘缆车的计划;
第三是旅行团就餐问题,教材呈现了快餐店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算 出
“50名游客(其中有18位外国游客)一顿饭最少花多少钱?最多花多少
钱?”组织活动时 ,首先要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发现教材中的数学
信息,小组合作尝试解决问题。再通过交流,选出最 佳的乘车方案,
作出合适的乘缆车计划,提出好的就餐建议。
单元最后安排了“探索 乐园”(P
50
),探索一些特殊乘法积的规律。
主要内容包括:①一个数乘2和一个 数乘5的积的规律;②99乘一位
数的积的规律;③11乘两位数的积的规律。使学生了解一个数乘2和
一个数乘5的积的规律,既可以提高简单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又为
以后学习2、5的倍数的特 征打基础。其他两组规律的探索,既有利于
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又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体验数学活动 充满探
索的重要过程。
第五单元 统 计
本册
教材的“统计”主要学习平均数,落实《数学课程标准》中
“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
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
果为整数)”的要求。本单元教材内容是在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
描
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认识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
单位),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并解
答问题的基础上安排的。主要内容
包括:了解平均数的意义,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等内容,在单元末安<
br>排了投沙包的实践活动。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平均数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总个数所
得的商。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
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
既可以反映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数量之间差别
的一般比较。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
的应用。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年
龄等等。平均数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
把15支
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平均每人分得5支,这个“5支”是每个同学
实际分得的数:
如果说3个同学一共有15支铅笔,平均每个同学有5
支,这个“5支”就是平均数,但不一定是每个同
学都有5支铅笔。
《数学课程标准》将平均数纳入统计领域,改变了大纲教材把平
均数作为一类应用题学习的作法,突出了平均数在统计领域的重要意
义和价值。本套教材根据课标的
要求,在编写这部分内容时,突出了
以下几个方面:
1. 关注平均数概念的形成过程,重视
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教材先结合投球游戏,通过讨论两个组的比赛成绩哪个好的问题,促
使学生思考因两组人数的不同,简单地计算总数进行比较不公平,自
然引入平均数。当学生求出两组的平
均成绩后,接着引导学生讨论求
出的平均数是不是实际情境中的某一个具体数量的问题,从而使学生认识平均数与原始数据的区别。这样富有层次的数学活动,可以让学
生充分地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
,有利于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平均
数的意义。
2. 从平均数的意义出发,关注求平均数方
法的多样化。传统教材
中求平均数的方法,一般是运用“总数÷总份数=平均数”这个数量关
系
式来计算的。本教材则引导学生从平均数的意义出发,自主探索求
平均数的方法,既可以根据总数、总份
数、平均数之间的关系计算,
也可以以其中的一个数据为标准,采取移多补少的方法计算。
3. 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教材紧密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学
习素材,设计了许多生活中常见的利用平
均数解决的问题。如让学生按照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的
规则,
计算卡拉OK比赛选手的成绩;再如根据冷饮店一周内平均每天售出的
饮料箱数,引导学
生预测下周要准备的饮料数量等,这些活动既可以
让学生感受平均数与原始数据之间的关
系,也可以让学生真切地体会
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在解决问题中的独特价值。
本单元教育目标:
1
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
均数(结果为整数)。
2 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利用“平
均数”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3 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
自己的想法。
4 体会学习平均数的重要性,了解可以用“平均数”描述某些现
象。
第
1课时(P
53—
P
55
),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材选择了一年级做过的投球游戏,呈现了两个小组投球游戏的记录,在比较两个小组哪个
组的成绩好的过程中,引出求“
平均成绩”的必要性。了解平均数的
概念。然后,通过安排了亮亮家一周丢弃塑料袋的情况统计表和算一
算“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的要求,进一步学习求平均数的一般
方法,接着,通过“议一议
”中提出的“‘3个’是每天实际丢弃的塑
料袋的个数吗?”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含义。
做一做
中安排了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和掌握求平均
数的策略。最后,教
材设计了拍球比赛,让学生在亲自参与拍球、记
录数据、进行成绩比较的活动过程中,学会求平均数的方
法。教学时,
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受求“平均成绩”的合理性,
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另外,通过教材中的素材,以及操作和游
戏等丰富的实例,使学生理解平均
数的意义。
第2课时(P
56—
P
57
),读条形统计图并求平均
数。读统计图是《数
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的基本技能。教材选
择了一
个小组学生收集废旧电池的条形统计图,首先让学生读统计图
并交流得到的信息,然后计算平均每人收集
了多少枚废旧电池。关于
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本节课没有新的知识同时,学习的重点是了解
不
同的求平均数的策略,如移多补少、找一个数作标准等。教学时,
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先让学生读图并
交流得到的信息,然后鼓励学
生用自己的方法求平均数,必要的话,教师可作为学习活动中的一员,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最后通过“议一议”收集最多的比平均数多几
枚?收集最少的比平均数少几枚
?等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
的意义。
第3课时(P
58—
P
59
),现实生活中的求平均数问题。教材选择了现
实生活中学生非常熟悉的唱歌比赛打分问
题,一方面进一步学习求平
均数的方法,另一方面了解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特殊约定,灵活处理生
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根据自
己的经验说一说卡拉OK比赛最后
是怎样计算得分的。
实践活动(P
60
)
——投沙包。这个实践活动,让学生估测和实际
测量自己投沙包的成绩,并进行统计、交
流和求每个小组同学的平均
成绩。既是统计知识的综合应用,又是第六单元“测量内容学习的开
始。教学时,一方面,通过求小组同学的平均成绩加强对平均数的理
解;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学生估测和
实际测量的方式和策略,为学习
下一单元的测量知识作铺垫。
第六单元 测
量
测量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里的重要内容。
大家都知道,《数学课程标
准》中第1—3年级学段测量内容主要包括
三部分:第一,长度单位的认识;第二,周长的概念和长方形
、正方
形周长计算;第三,面积的概念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本套
教材“测量”单元主
要学习长度单位的认识,共安排两次。本单元是
在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学生认识了米、厘米和分
米的基础上
编排的。主要内容包括:在测量较长的距离中认识千米,认识时间、
路程和速度之间
的数量关系;在测量较短物体长度的过程中认识毫米;
长度单位的整理及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等。
本单元教材与大纲教材相比,有以下特点:
第一,知识的编排重视在学生亲身体验中自主建构
。关于千米的
认识,大纲教材多是直接说明“计量较长的路程,经常用千米作单位”
开始千米的
认识。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经历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的
长度,体会了米和厘米的含义,知道分米,能估
计一些物体的长度以
后,通过用“米”作单位实际测量操场的周长。测量自己一分钟走多
少米,估算自己家到学校有多少米等活动,在学生得到较长路程(许
多学生家到学校的距离超过
1千米)的基础上,学习1000米可以写作1
千米。这样认识的1千米,不是新知识的学习,而是对已
有知识经验的
提升和自主建构。
第二,把长度单位的认识和应用进行整合。大纲教材认识千米
时,
只关注千米的意义和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把有关千米、路程的问题
归入应用题范畴。本单
元教材在重视“千米”长度观念建立和实际意
义理解的同时,更加重视“千米”这个长度单位在现实生活
中的广泛
应用,把认识铁路示意图、计算行驶的路程和总结归纳路程=速度×时
间的数量关系整
合在一起。这样设计,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千米的认识,
另一方面进一步感受测量与生活实际之间的密切联
系,提高学生运用
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教育目标:
l、在实践活动中
,体会长度单位千米和毫米的含义,会进行简单
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2、能估计一段较长距离的长度,会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3、了解时间、路程和速
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与这些量有关的简
单问题。有与同伴一起合作进行测量和解决问题的体验。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体验,了解、感受测量知识在生
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1课时(P
61—
P
62
),测量较长的距离。教
材设计了两个测量活动。
活动一,在操场上测量出10米长的一段距离,然后通过各种方式让学
生感受10米有多长。活动二,小组合作测量学校操场一周的长度,然
后交流各组的测量方法,丰富学生
的测量活动经验,了解这样的测量
活动用皮尺量更好一些。在“做一做”安排了三个个性化的测量活动。
前两个在学校完成,第三个要在校外完成。第一个活动,让学生测量
自己1分大约走多少米,本
活动有三个目的,一是了解求平均速度的一
般方法;二是增加学生个人数学活动经验即知道自己的一步大
致有多
长;三是为下面两个活动打基础。第二个活动,利用自己的步长尝试
解决问题。活动时,
要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测量活动,给学生充分体验
10米有多长,自己1分钟走多少米,以及估算学校操场
一周长度的时间,
并注意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加强对测量方法的指导。
第2课时(P
63—
P
64
),认识千米。教材选了学生每天都在做的,往
返家与学校之
间的路程,安排了“估算一下,你家到学校有多远”的
学习活动。在学生用不同方式估算自己家到学校有
多远的活动中结合
估算出的实际数据,了解1000米可以写作1千米,知道1000米=1千
米。再通过学生比较熟悉的运动场跑道有400米以及2圈半是1千米,
让学生感受1千米,建立1千米
的长度观念。然后在知识窗里介绍了
“里”和我国的万里长城。在“做一做”中还安排了我国七大河流长
度、铁路线、空中航线等调查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促进课外学习。
教学时,一定要充分利用
学生实际估算的结果,使学生体会“千米”
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有条件
的学校可以师生共同上网
搜集数据,也可以利用模拟课件上网查找数据。
第3课时(
P
65—
P
67
),时间、路程和速度的数量关系。教材呈现一
幅局
部铁路示意图,首先让学生观察图了解图中的信息(包括图中城市
的方位),接着设计了估计路程的活动
,最后,通过解答有关火车运行
路程和时间的问题,总结出路程、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示意图中的信息,除解决教材中的有关问题外,还可鼓励
学生根据示意图和兔博士网站的
内容,提出其它问题,提高学生问题
意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4课时(P
68
—
P
69
),认识毫米。教材首先设计了让学生测量自己
橡皮的个性化的操作
活动,在交流测量结果的过程中,通过橡皮的厚
度不到1厘米,引出毫米。接着通过观察、数尺子上l厘
米中间的小
格,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再通过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增强学生对毫
米的体验,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然后又设计了小组
合作测量较薄物品厚度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利用
所学知识解决生活
中实际问题的经验。教学时,要注意给学生充足的测量、交流时间,
让学生在
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
力。
第5课时(P
70<
br>—P
71
),长度单位的整理和应用。教材首先通过“议
一议”让学生复习和整
理学过的长度单位,接着呈现了一些学生熟悉
的物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测量一些常见
物品的长
度选择什么长度单位比较合适,目的是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实
际生活中的问题。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惊醒长度单位的整理,讨论、交流长
度单位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第七单元 生活中的小数
“生活中的小数”
是本套教材第一次正式编排关于小数的内容,
但是,在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时,结合“商品价格调查”
的实践活
动,学生已经认识过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商品标价,并且在
学生现实生活中对
这种商品价格的表示方式已非常熟悉。
本单元“生活中的小数”就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
础上通过
人民币、用米表示物品的长度等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小数的初步认
识;简单的一位小
数加、减法;单元最后安排了实践活动“今天我当
家”。
本单元教育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认识小数的过程,能认、读、写小数。
2
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
3 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4 积极参加数学学习与实践活动,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第1课时(P<
br>74—
P
75
),认识小数。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关于人
民币的生
活经验,设计了玩具店的情境图,呈现了学生熟悉的各种玩
具及其标价,在学生说出这些标价各是几元几
角几分的基础上,认识
小数,学习读、写小数。
第2课时(P
76<
br>—P
77
),进一步认识小数。教材选择了学生熟悉的
常见的床、数学课本、跳
绳等物品作为进一步认识小数的素材。让学
生把用几米几分米几厘米表示的物体长度,改为用以“米”为
单位的
小数表示,进一步认识小数,学会读、写小数。教材还呈现了量身高、
测视力的具体情境
,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小数,了解生活中的许多事
物都可以用小数表示。在试一试中,按要求把前投沙包
的成绩写成用
“米”作单位的数。丰富课程资源,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和应用。
第
3课时(P
78—
P
79
),一位小数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教材<
br>设计了一位阿姨在副食品商店买鸡蛋和豆腐与售货员谈话的问题情
境,通过帮阿姨算一算“一共花
了多少钱”,“买鸡蛋比买豆腐多花
了多少钱”两个问题,学习小数加、减计算。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
生已掌握的元、角、分的知识,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的意义;理
解用竖式计算时,小数点要
对齐的道理。
实践活动(P
80—
P
81
)——“今天我
当家”。这是一个校内外结合
的实践活动。共安排了三个活动:(1)星期天早晨去菜市场买菜,同时<
br>了解各种蔬菜的价钱,并把自己买菜花的钱数填在统计表中;(2)把一
天家庭消费支出的情况整
理在统计表中,算出这一天家里一共花了多
少钱,平均每人花了多少钱;(3)把当家庭小主人的感受和
同学交流。
前面两个活动在校外进行,可事前与家长沟通,请家长指导进行。第
(3)个活动在
课内进行。主要交流学生当小主人做的事和算出的家庭
消费结果,然后谈谈当家庭小主人
的感受和建议。
第八单元 面 积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通过观察、
操作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
征,经历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探索并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等知识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知识模块:
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
形的面积,解决铺地砖的问题。结合
本单元内容,还设计了“探索乐园”。
本单元教
材在内容安排和编写思路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在面积的认识中,突出“面积”概念的认识
和体验,重视用白
选的单位进行图形面积的测量,使学生在充分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
会统一计
量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二,面积单位之间进率的学习,
淡化计算,重视操作基础的探索。面积单位
之间的进率,大纲教材都
是安排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学习之后通过计算推导。如,设计
一
个正方形,并标出边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通过计算正方形的
面积得出:10×1 O=l
00(平方厘米)。本套教材改变大纲教材的这种
编排形式,而是编排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前面,
在学生认识了
平方米(m²)、平方分米(dm²)、平方厘米(cm²),学会用这些面积单位
测量某个物体表面的基础上,设计了研究“l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
米”的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让学
生在用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在边
长1米的大正方形上“摆”、把边长1米的正方形“平均分”成边长<
/p>
是1分米小格的过程中,得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这样编排的目
的,首先
是淡化以“计算”为途径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面积和测
量知识水平上的构建。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自主
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
学会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探索的方法。第三,重视长方形、正方形
面
积公式的自主探索过程。两个面积公式的探索、总结,都是在教师
的指导下,经过学生的自主操作、交流
等活动来完成的,而用面积公
式进行计算,都作为“试一试”的活动内容,鼓励学生自主尝试。
单元教育目标:
1.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白选的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
面
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分米2、米2),会进行简单的面
积换算。
3.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计算给定的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4.在估计、测量图形面积和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中,发展空间观念。
5.能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6.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能克服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
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一)面积和面积单位,共安排了4课。
第1课时(P
82
—P
8
5
),面积的认识。安排了三个主要活动,首先,
教材设计了“教室里哪些物体
表面的形状是长方形的、哪些是正方形
的?”观察和交流活动。指出课本封面、铅笔盒的表面,说出哪个
大、
哪个小的问题讨论。上面活动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
已有知识背景下,开始
新知识的学习。第二个活动,把两个不同容易
比较的长方形纸进行大小比较,在学生操作、比较、交流的
基础上,
通过黄色的纸比蓝色的纸大,就是黄色纸的面积比蓝色纸的面积大,
认识“面积”的概
念。活动三,比较物品表面和图形面积大小的操作
活动。(1)比较物品表面的大小。呈现了两组实物,
即不同形状的两片
树叶、手帕和方巾的图片,让学生在直观比较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
面积的含
义。(2)对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面积的大小进行比较。这
是一个开放性的、具有挑战性的操作、探
索活动,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内容。教材呈现了用透明纸描下来,把图形剪下来等比较方法。在学
生亲身感受到,用直观的图形比较的方法很难判断哪个面积大、哪个
面积小的情况下,引导学生“把两个
图形分别划分成许多同样大小的
方格”来试着比较。在交流学生不同比较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使学生了解用划成同样的方格对两个
图形进行比较的方法,很科学
,对任意图形都适用。
第2课时(P
86
—P
87
),自选单位测
量物体表面的面积。教材首先
设计了同桌两人自己选定正方形纸为测量单位,合作测量课桌面的活
动。在学生充分操作的基础上,对学生选用的正方形纸的边长测量结
果进行统计。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由
于大家选用的正方形的大小不一样,
测量出来的结果也不同。接着提出了“议一议”的两
个问题。第一个
问题,在分析、归纳大家测量结果和测量单位大小的过程中,了解选
用的正方形
纸越大,测出的结果(正方形纸的个数)就越少,反之,则
越多;第二个问题,怎样使测量的相同呢?学
生充分发表意见,形成
共识:选用同样的正方形纸作测量单位,结果就会相同。使学生感受
统一
测量单位的必要性。教学时,教师可课前有意识的准备几种不同
大小的正方形纸,供学生选择。同时,要
注意亲自参与操作活动并进
行指导。交流中,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不同想法,对学生独到的、
精彩的见解和发言给予激励性评价。讨论第二个问题后,可让学生用
同样大的正方形纸片再测量一次。
第3课时(P
88
—P
89
),认识面积单位。教材围绕平方厘米、
平方
分米、平方米的认识与体会设计了三个环节。(1)呈现1平方厘米的正
方形,要求学生测
量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在学生实际测量的基础上,
给出l平方厘米的概念和字母表示。接着通过说一说“
生活中哪些物
体的表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使学生结合实物进一步体会1平方
厘米的大小;
(2)教材直接给出1平方分米的概念和字母表示,通过让
学生“用手比一比”、“找出熟悉的物品”等
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并
体验1平方分米”。(3)体会并认识1平方米。同平方分米一样,也是
直接给出1平方米的概念,设计了让学生站在l平方米的纸上,看一
看最多站几个人的活动,帮助学生加
深对l平方米实际大小的体会和
认识。在“练一练”中,设计了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出指定面积
p>
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活动。一方面加深对“面积”与“面积单位”之
间关系的认识,
也为下节课探索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打基础。
第4课时(P
90
—P
91<
br>),探索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材首先通过
“议一议”,“边长1米的正方形与边长10分米的
正方形比较,哪个
面积大?为什么”的讨论,使学生了解边长1米的正方形和边长10分
米的正
方形同样大。这个问题的讨论,既是对所学面积概念的进一步
深化,也是探索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的重要的知识经验。接着设计
了“小组合作,研究下面问题”的探索活动。主要设计了两个环节,
(1)探索l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这是动手操作的探索活动。教材
呈现了两种探索方法:一种在
1平方米的正方形上摆1平方分米的小
正方形,另一种是用笔把1平方米的正方形平均分成边长是1分米
的
小方格。组织活动时,要给学生充分的合作探索的时间,同时要加强
指导,必要的话,可参与
到一个组的探索活动中。(2)推测一下,1平
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这个数学活动,是在前面动手
探索的基础
上,以思考、推算为主要过程的探索活动。先在小组内研究,再进行
小组间的交流。
重点让学生说出思考和推算的过程。如,沿1平方分
米的正方形的一条边摆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一行可
以摆10个,一共
可以摆10行,共100个。所以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中可以摆100个1
平
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共安排了2课时。
第1课时(P
92
—P<
br>93
),探索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教材在学生已有
的关于图形面积知识的
背景下,设计了用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
成一个长方形的个性化的操作活动。在交流中,特别强调
让学生用语
言描述自己拼成的长方形,并把同学们不同的拼法整理在统计表中。
接着,观察、讨
论统计表中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长、宽和面
积之间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试着总结长方形面积的
计算公式。最后
设计了用公式进行计算的练习。
第二课时(P
94
—P95
),探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在长方形面积公
式探索的基础上,加大了知识间的综合和
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教材
设计了三个环节。(1)求一个长8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彩色的面积,<
br>复习前面知识,为下面的活动作基础;(2)让学生“把这个长方形的纸
片从长边剪去3厘米”的
操作活动以及对分开的两个图形形状的讨论。
并特别强调让学生说出“判断的依据”。通过操作、判断过
程,使学
生进一步加深对图形关系的认识。(3)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并试着总结
正方形面积的
计算公式。这个环节的活动可分两步进行,第一,鼓励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方法
会是多样化的。如,
有的可能用“从大长方形减去小长方形”的方法,有的可能用在正方
形上摆
1厘米的小正方形的操作或推测的方法,也可能有人直接用长
方形公式,即边长×边长的方法。这些方法
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都有
非常重要的意义,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去尝试和交流。第二,在交流
个
性化计算方法的基础,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并交流。
教学时,除完成上述教学活动外,还
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一下,长方形
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
结合本单元内容,教材设计了“探索乐园”(P
96
—P
97
),利用正<
br>方形、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探索经验和知识,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
单规律,培养初步的归纳、推
理能力。教材设计了两个探索活动。活
动一,教材呈现了三组用扣子摆出的图,每个图中每行、每列的扣
子
数都相同,并且与组数也相同,即第①组图每行、每列都有1个扣子,
第②组图每行每列都有
两个扣子„„安排了三个环节,第一,让学生
找出三组图的规律,并按规律接着摆出第4、第5组图;第
二,把上述
5组图每行、每列、每组扣子的个数进行统计;第三,交流发现的规律,
并按发现的
规律计算第6组扣子的个数。活动二,同样设计了三个环
节。第一,给出了五组用扣子摆出的图,每个图
中每列扣子的个数都
是2,每行扣子的个数分别是1个、2个、3个、4个、5个,与图数相
同
。要求学生照样子摆图。第二、第三个环节与活动一基本相同。数
学活动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
交流的空间,特别是交流每组
扣子的总数时,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出来的,如,第⑥组每行每
列都有6个扣子,所以,第⑥组一共有6×6=36个扣子。把找规律和
利用规律进行推算联系起来。
实践活动(P
100
—P
101
)——铺地面。教材选择了“亮亮卧
室铺地
面”这件事情,通过地砖选择的过程,学会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生活中
的现实问题。教材首
先提出铺地面的问题,并呈现了相关信息,通过
“议一议”,使学生交流、了解选择瓷砖时应考虑到的问
题,接着设计
了小组合作、帮亮亮解决问题的活动要求。这个活动主要分为三个环
节。第一,测算用不同规格的瓷砖铺满卧室,各需要多少块;第二,
计算买三种规格的瓷砖各需要多少
钱;最后,设计了“做亮亮的小参
谋”的关注个人感受的交流活动。在上述三个环节中,第一个环节是<
br>活动的重点,也是解决下面问题的关键。教材呈现了三个小组讨论的
情境和测算方法,数学活动中
,学生还会出现其它方法或遇到困难和
问题。如,用边长40厘米的方砖铺地面,沿长边摆,每排可摆1
0块,
但宽是3米,摆上7排后,还剩20厘米,怎样算瓷砖块数等。教师要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
实际进行思考和测算。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
数学与生活、数学计算与现实应用的联系。
第九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分数”是大纲教材和新教材都十分重视的内容。本套教材
在这
部分内容的编排上,与传统教材相比做了较大的变动。首先,根据分
数的概念较难建立和计
算比较枯燥的特点,本套教材采取逐步渗透、
不断深化、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将大纲教材的二段改变为
三段,它
们分别是:本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主要内容是通过分一个物体初步
认识分数,及简单
的(分母小于10)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和加、减
法;四年级下册分数的认识,主要内容是通过把多种
事物(一个整体、
一条线段┅┅)平均分成若干份,较全面的认识分数,及同分母分数
加、减法
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主要内容是
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异分
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第二,“因数和倍数”不再单独设单元,而是把这些内容分散在有
关知
识点中穿插编排。如,在四年级下册分数的认识中,编排了因数、公
因数、最大公因数、互
质数、约分等。在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中,
穿插了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通分等。本单元“分
数的初步认
识”是本套教材第一次安排的分数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几分之一和
几分之几,比较
同分母或同分子分数的大小,同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
(分母小于10)等。
单元教育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人、读、写简单的分
数。能用简单的分数表示一些
事物。
2、会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同分子或同分母),能计算同分母分
数(分母小于10)
的加、减法。
3、能用简单的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
关分数的信息作出解释。
4、了解分数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用处,感受分数与日常生活的
联系。
第1课时(
P
102
—P
104
),认识几分之一。教材设计了充满童趣的两
个
小朋友和一只猴子分桃子的故事情境。结合故事中“两个人分一个
桃子,平均每人分一半”的对话,使学
生了解人们生活中说的“一半”
也可以说是二分之一,体会分数来源于生活,我们的身边就有分数。
p>
接着安排了折纸的操作活动,通过把三张长方形的纸分别平均分成2
份、3份、4份
,并将其中的1份涂色,认识
步认识了、 和
1
2
1
3
111
、 和
。在学生初
234
1
之后,教材又让学生试着“把一张长方形的纸
4
平均分成5份、6份┅┅,把其中的1份用分数表示出来”,而且不再
出现直观示意图,从而使学生进
一步认识几分之一。最后,通过“议
一议”使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一个初步的理解。
第2课时
(P
105
—P
106
),认识几分之几。教材设计了“分一分”的
动手操作活动。首先把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教材呈现出两个示意图,
让学生直观认识什么是平均分,进
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2)把一
个圆平均分成了3份。教材呈现出表示
12
和
的两个示意图,并通
33
过兔博士的话使学生了解“2份是这个圆的三分之二”,初步让学生认
识几分之几;(3)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教材呈现出表示
1
、
4
23
、的三个示意图,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分之几。在学生认识几分之
44
21313
几的基础上,教材通过“议一议”里面有几个,中有几个及中
33444
4和3各表示什么意思等,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表
示的意义。最后,用描述性的语言
告诉学生,像
11
、、
23
213
、、„
„这样的数都是分数。同时认识分子、分母和分数线。
344
第3课时(P
107<
br>—P
108
),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教材编排了两个内
容,一是分子是1的两
个分数大小的比较,二是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
大小的比较。活动一设计了“涂一涂、比一比”的操作比较
活动。使
学生在动手涂和交流过程中,直观感受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
活动二直接给出用分数表示的图形,让学生比一比它们的大小。重点
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比的。在交
流讨论的过程中,学习同分母分
数大小的比较。使学生体会到,分子是1表示都取1份,分母越大,表示分的份数越多,当然每一份就越小,分数就越小;分母相同就是
分的份数相同,分子越大就表示
所取的份数就越多,这个分数也就越
大。无论是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大小的比较,还是同分母分数大小的
比较,都不总结比较的方法,教学时一定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学
资源,放手让学生或直观感
受谁大谁小,或根据分数的意义比较大小,
或把两个涂色的部分重叠在一起看哪个大,哪个小。总之,不
拘泥于
某种比较形式和方法。
第4课时(P
109
—P
110),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是学生第
一次学习分数计算。教材在学生已有分数认识的基础上
,采取分数加、
减穿插的形式编排,共设计了两个学习活动。活动一:教材呈现了两
11
表示的圆和用1表示的圆,二是用4个
表
24
24
示的长方形和用1表示的长方形,让学生在 ○ 1 、 ○
1的○
24
组图形,一是用2个
中填适当的符号。接着让学生试着写出加、减法算式
。活动二:教材
先呈现了一幅用把一个三角形平均分成3份的示意图,并显示出2个
121
(即 )和1个 ,让学生看图列式计算。教材给出了一加一减两
333个算式和计算的思考过程,引导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算出结果。以上
两个活动都是要求学生看图直观
计算,不总结计算法则。教学时,要
注意指导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学习新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计
算的想法。如,2个是
21121
2
,等于1,所以 +
= = 1 ; +
2
22224
11141111
4
++ =
, = 1 ,所以+++ = 1。只要学生说得明
4
44444444
1
2
白、正确,就要给予肯定。
第5课时(P
111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分母小于10)。教材采
取图形演示和计算过程相对照的形式,引导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进行
计算。教材呈现了一幅加法示意图和一幅减法示意图,结合图示写出
了相应的加、减法算式和计算过程,
意在引导学生边看图、边列式、
边口头直观计算,初步理解分子、分母相加、减的道理。这里仍然不总结计算法则。
三、本册教科书特点和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本册教科书在体现全套教科书特色的同时,还有以下特点:
(一)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生活中学数学是本套教材的主要特色之一,“
在学生原有的认知
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
课程标准
》的基本理念和要求。
1.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数学知识的学习。如第三单元<
br>“时间”的内容设计。教材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大家非常熟悉的、每
天都用到的“电视节目预报”
来认识24时计时法。通过学生熟悉的、
亲身经历的“从开学到国庆节”、“从上小学到现在”等经过了
多长时
间的讨论,使学生了解年、月、日等都是时间单位。再如,第63页,
在
学生估计自己家到学校有多少米的活动中,认识并体验千米;第74
页充分利用学生已认识商品标价的知
识背景认识小数;第102页,设
计了充满童趣的小朋友与猴子分桃子的故事,通过“一半”这个学生<
br>非常熟悉的生活经验,引出“二分之一”等。这样的数学学习,不应
是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而是
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提高。教学中,
要根据教材的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本班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组
织
数学活动。
2、通过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如,第
一单
元对旋转和平移现象的了解,教材都选择了学生熟悉的转动的风
车、飞机螺旋桨的转动、推拉门窗、滑滑
梯等生活素材。第10页,在
学习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时,结合把月饼装盒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剩下
的(余数)月饼虽然不够装一盒,但也需要一个盒子,进而理解数学计
算与现实问题的联系和灵活运用
;第54页,选择“亮亮家一周丢弃塑
料袋”的数据统计,学习求平均数的方法。利用每天丢弃几个塑料
袋
这一学生有真实感受的事情,通过“求出的‘3个’是亮亮家实际每天
丢弃的塑料袋个数吗”
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第58页,
选择生活中歌唱比赛评分,体育比赛中跳远、跳高等记
分的规则,使
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重要作用和一些规则的公平性和科学性;第
108页“问
题讨论”中,选择了学生非常熟悉的、几乎每天都接触到的
装有饮料的杯子,通过“哪杯中的饮料多”问
题的讨论,帮助学生进
一步理解分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对这些事
物的实际感受,理解数学知识和结论,而不只关注问题和结果。
3.
重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生活中教学。 如,第26页,用不
同的计时法写出自己每天的作息时间,用
不同的计时法记录当地日出、
日落的时间;第33页,从今天算起,到六一儿童节还有多少天;第68<
br>页,测量自己橡皮的厚度;第86页,同桌合作,测量自己的课桌面等
等。另外,教材在内容设计
上,还特别重视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前后联
系,使学生体验知识的发展过程。如,第53页,利用学生一年
级做投
球游戏的数据,通过“还记得我们做过的投球游戏吗”的谈话,引起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
已有经验的回顾;第60页的投沙包,既是对统计
单元知识的运用,又是下面“测量”单元学习的开始。
同时,学习小
数时,又要求把自己投沙包的成绩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教学时,
除教材中设
计的活动内容外,教师还应拓展本班学生的现实生活素材,
丰富课程资源,不仅提高教材内容的开放性,
增强教材的适应性和发
展性,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亲身体验到身边的数学、不断发展的数学。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结合具体问题学习数学运算,是本套教材的重要编写思路
。让学
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计算的重要作用,学习数学运算,
有利于感受数学知识
的形成背景,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
1.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
程中,学习计算方法。教材在设计有关计
算的数学活动时,都呈现了学生熟悉的、用已有经验和知识水平
能够
解决的简单问题。首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试算,然后再探索学习
新的计
算方法。如教材第二单元学习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首先
呈现了学生熟悉的买课外书、月饼包装、节
日放气球等实际问题,然
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并交流各自的算法。在此基础上,学习
笔
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再如教材第四单元学习笔算两位
数乘两位数时,分别创设了计算彩笔枝
数、计算水流量、电影院座位
等问题情境,先引导学生自己试算,然后重点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
笔算方法。教学时,要抓住这一编排思路,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
大胆探索计算方法,尝试解决问题
,在交流的过程中体验算法的多样
化。同时,要充分关注学生笔算方法的掌握情况,保证适量的计算技<
br>能的训练。
2. 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数学应用意识。要实现“初步
学会运
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
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
意识”这个目标,让学生
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最好的方式之一。本册教材结合有
关
内容,努力选择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数据和事情作为学习素材。
如“时间”单元所选用的“电视预报
表”、“列车时刻表”、“香港回归
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都是真实的事情。另外,通过“
神
五”发射升空和安全返回的真实时间记录,学习计算经过的时间。再
如,“测量”单元所选用
的“万里长城”、“马拉松赛跑全程”、“我国七
大河流”、各地的铁路线路等的长度都是真实的数据。
同时,让学生在
计算火车运行时间的过程中,学习路程、速度、时间等数量间的关系。<
br>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真实的、现实的素材,使学生真切地体验到
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发展数
学应用意识。
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形成
解决问题的
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
力与创新精神”,是《标准》关于“解决问题”
的目标之一。本册教材
除注意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外,还特别安排了三个“解
决问
题”的知识模块。如,在“除法”单元,设计了为“30个人在宾
馆安排住宿”的问题;在“时间”单元
,设计了“参观计划”的问题;
在“乘法”单元,设计了“旅行团出行、玩、吃”等方面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小组合作,研究、讨论问题,制定、交流解决问题方案的素
材,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
多样化,培养优化意识,提高运用知
识 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探索解决问题的
时
间,并注重交流学生个性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
力、合作学习的意识;在交流中体验解决问题
策略的多样。另外,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随时引
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
解数学在现实生活
中的作用,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在操作和体验中学习数学
1.
在亲身做的过程中,体验、感悟数学 。如第1页,了解生活
中的旋转现象,首先设计了学生做风车的活
动。这个活动,不但激发
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做的
过程
中,让学生对绕“中心一点”旋转有了亲身的体验;第2页,通过从
书包向外拿书、在桌子
上推书等活动体验平移;第83页,在亲手比较
两个长方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中,了解一般的比较方法;第
86页,在同
桌合作,自己选定测量单位测量课桌面面积的过程中,体会建立统一
面积单位的必
要性;第89页,请几个人站在一张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
上,感受一平方米的实际大小等等。教学时,要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实
际去做,关注学生做的感受。
2. 在操作的过程中,学习建构数学。如
,第92页,在全班同学
用12个小正方形摆长方形的操作、交流、整理、讨论中,学习长方形
的面积计算公式;第94页,在学生把一个长方形纸剪去一部分变成一
个正方形的操作中,探索正方形面
积的计算公式;第102页,在把一
张长方形纸对折的过程中,认识简单分数;第111页,在图形演示
的
过程中,学习简单分数加、减法等,教学中,要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的机会,并充分利用操作
的结果开展学习、探索和讨论。
(四)重视探索活动和发展数学思维
1. 设计开放性的“
问题讨论”,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如,第21
页,结合乘、除法计算设计学生野炊用多少个碗的问题,
发展学生数
学思维的灵活性和条理性;第59页,结合平均数设计“一个身高1米
40厘米不会
游泳的人,在平均水深1米20厘米的游泳池中会不会有危
险”的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合理性;第87
页,结合面积的认识,设
计了比较两个划分成不同大小方格图的图形的面积,培养学生思
维的
条理性和推理能力。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课程资源,给学生讨论、
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
,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2. 在“探索规律”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本册教材,一方面结合学生内容,设计探索规律的活动。如,第22页“气球装饰
方案”的实践活动,首先就要
探索气球的排列规律,然后才能解决方
案中的其他问题;第122页,探索正方形纸对折次数和平均分成
的份
数的规律等等。另一方面,设计“探索乐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本册教材专门安排了
两次“探索乐园”活动。第50页,在学习了三位
数乘两位数之后,设计了探索乘法中一些特殊数的运算
规律。如一个
数乘2、乘5、乘11,以及99乘一位数等;第96页,在“面积”单元,
设计
探索图形排列规律的内容,发展学生简单的演绎推理能力。要特
别重视“探索规律”活动的设计和组织,
重视学生归纳、简单推理能
力的培养。
(五)多种方式呈现多元内容
1. 结合所
学内容,介绍有关知识,扩展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如,
第41页,结合两位数乘两位数,介绍格子乘法;
第66页,结合行程
问题的学习,介绍我国铁路提速的情况;第69页,结合毫米的认识,
介绍
微米和纳米等。
2. 选择合适的素材,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首先本册教材
注意选择
一些有教育意义的事情作为数学学习的素材。如,第14页,
某单位给“爱心小学”赠书
;第16页王老师资助贫困生;第40页“一
个没拧紧的水龙头”浪费水的问题;第56页回收旧电池的
统计等。其
次,把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作为练习题的材料。如,第45页,教材选编
了一篇介绍数
学家华罗庚的文章,让学生估计这篇文章的字数;第117
页,选择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复习统计知
识的素材。最后,结合
有关内容,还在兔博士网站中介绍一些资料和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
如
第27页,介绍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情况;第32页,介绍我国的四
大发明;第40页,介绍我国水资源
缺乏的情况等。这些内容,有利于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和保护环境资源的意识及责任感。
(六)创造性使用教材,做教材的实践者、开发者。
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
的重要资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
动的重要依据,也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但是由于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存在着较大差异,即使在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学校的
班与班之间也会有很大不同。因
此,为了适应这些差异,设计适合学
生学习的教学过程,教材首先在课时的安排上留有较大的余地,本学
期至少有机动课时17节,教师可以根据日常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使用。
另外,在使用教材时,
教师要在充分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
基础上,结合本班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开发必要的学习
资源和数
学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
教材。愿每位教师
都能以课程实践者、开发者的角色,创造性使用教
材,开展丰富、有效的教学活动。在此,也对教师们的
辛勤工作和创
造性的劳动表示诚挚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