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从自然数到有理数教案

别妄想泡我
918次浏览
2020年08月27日 16:5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中学生早恋-洛阳公务员考试


鲁迅外国语学校备课笔记
七 年级 数学 备课人: 上课时间:20 14年 9 月 1 日
课题:1.1从自然数到有理数 总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自然数,分数的产生与发展实际背景,通过身边的例 子体验自然数分数的意义与
在计数,测量,标号和排序中的应用 。
2.通过自然数和分数的运算,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初步体验数的发展过程,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数的发展过程,感受由于生活与生产实践的需要,数还需要从自然数和分数
作进一步的扩展 。
难点:“合作学习”第2(2)题学生不易理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自然数的由来和作用。
1.请阅读下面这段报道:我国的长城始 建于公元前7世纪,前后共
修造了2000余年,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明长城从山海关到嘉峪
关,实际长度为5130千米(合一万零二百六十里),故被称为万
里长城。
你在这段描述中看到了哪些数?
它们都属于哪类数?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在小学里我们已经学过自然数0,1,3,4,5„自然数是人类
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数。
自然数的作用:1.计数: 2.测量: 3. 排序: 4.标号
2.
让学生举出一些实际生活的例子,并说明这些自然数起的作用。练习,并
有学生回答,及时校对。
备注

3. 说一说:课本P6, 作业题第1题
4.除了自然数,我们还学过哪些数?
做一做:
(1)小华和她的7位朋友一起过生日,要共同分

享一块生日蛋糕,每人可得多少?
(2)小明的身高是163厘米,如果改用米作单位,
应怎样表示?
(3)某次数学考试,全班50位同学有48位同学及
格,则该班的及格率是多少?
我们还学习过分数和小数,它们是由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需要而
产生的.
(二)讲解分数的由来及应用。
在小学里,我们还学习了分数和小数,它们是由于测量和分< br>配等实际需要而产生的。在解答下列问题时,你会选用哪一类数?
为什么?

1


(1)小华和她的7位朋友一起过生日,要平均分享一块生日蛋糕,
每人可得多少蛋糕?
(2)小明的身高是168厘米,如果改用米作单位,应怎样表示?
(3)某次数学考试,全班50位同学有48位同学及
格,则该班的及格率是多少?
我们还学习过分数和小数,它们是由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需要而
产生的.
分数可以看 作两个整数相除,例如,
1.31=
1
31
=35=0.6,=0.3,53
316231
,0.0062==。
100005000
100< br>伴随着数的概念而来的是数的运算,数的运算是人们分析、
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
(三)完成“合作学习”(见课本)
你能帮小慧列出算式吗?如果利用自然数怎样列算式?用分
数呢?
练一练:
1.课本P6:课内练习2
2、作业题2,3,4,5
3.想一想、某市民政局举 行一次福利彩票销售活动,销售总额
度为4000万元。其中发行成本占总额度的15%,1400万元 作为
社会福利资金,其余作为中奖着奖金。
(1)你能算出奖金总额是多少吗?你是怎样算的?
(2)为了使福利资金提高10%,而发 行的成本保持不变,有
人提出把奖金总额减小6%。你认为这个方案可行吗?你是怎样获
得结论 的?
上面问题2中的第(2)题可以用如下算式求解:
2000×6%-1400×10%=120-140
算式中被减数小于减数,在这种情况下 ,能否进行运算?能
否用我们已经学过的自然数和分数来表示结果?看来数还需作进
一步的扩展 。
目的:一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的运算是人们分析、判断、
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二是 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
感受到,光有自然数和分数仍是不够的,数需作进一步的扩展。
(四)课堂小节
让学生谈谈学了本节课后,对数的认识和了解。
(1) 自然数在实际应用中,有计数,测量结果,标号,排
序的作用。
(2) 分数在实际应用中,起着分配和测量结果的作用。
(五)布置作业
见作业本(1)和校本。




2


板书设计:
自然数:0,1,3,4,5„自然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数。
自然数的作用:1.计数: 2.测量: 3. 排序: 4.标号
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等份,表示
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分数可以看作两个整数的相除
小数可分为:
合作学习:(板书过程) 练一练:




想一想: 小结:


课后反思:











3

2015考研政治-报名序号查询


贵州师范大学教务系统-少先队员的知识


关于狼的作文-注册岩土工程师成绩查询


月考勤表下载-恭祝你福寿


昆明北大附中-板报主题


班主任教育随笔-母亲节祝福语


广东科学技术学院-两对半对照表


河北省高考改革-可研报告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