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我们认识的数教案
余光中散文-学生困难补助申请书
小学一年级数学我们认识的数教案
教学内容:国标苏教版第二册P22我们认识的数。
教学目的:1、进一步了解数在不同的背景中具有不同的意
义。
2、对生活中的数有一定的认识。
3、能用数来表达,交流。
4、对数的多少能有一定的估计能力。
教学准备:1、糖,花生米,黄豆,枣子若干,盆三个,表
格一张。
2、相关信息。
3、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
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100以内
的数,今天我们就来说一
说、猜一猜、数一数,我们认识的数和数做做游戏。
1、学生说数。
(1)示范: (课件)
(2)让学生汇报收集到的数据。
小结:用数可以说清楚许多事情。
(3)在小朋友说数的过程中,我发现有许多同学都说到了*
这个数,请说到
*的同学再说一遍。
小结:同样的一个数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
第1页共6页
2、老师说数
(1)鞋子:从鞋号中你们知道谁的鞋最大,谁的鞋最小吗?
(2)门票:这是宜兴三洞的票价,看了这三个不同的价格
你想到了什么?
小结:从不同的数中我们看到了同一类事物之间的差别!
3、说年龄,填表。
我
爸爸
妈妈
爷爷
奶奶
(1)请五个小朋友汇报自己和家人的年龄。
(2)仔细观察这五个小朋友的年龄。你能来说一说,我们
自己的年龄大概是几岁吗?
(3)说说我们小朋友的爸爸妈妈的年龄大概是多少岁?
(4)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爷爷奶奶年龄。
(5)小明要考考大家了,先让我们找到小明家白云路84号。
小明的家人中,今年64岁的,可能是谁?
(6)猜一猜杨老师的年龄,怎么样?
小结过渡:小朋友,通过刚刚的说数,我们对数有了进一步
的认识。下面让我们和数做个游戏。
二、猜一猜
第2页共6页
1、明确规则。
2、活动开始。
(1)抓糖:请几组汇报。
怎么会抓得有多有少?(手有大小,抓得有松紧。)
(2)抓花生:猜猜看同样是1号小朋友紧紧地抓一把花生
米大约会有多少粒?
猜得对不对?想一想你有什么办法知道?
按刚才的分工来完成抓花生的活动。
(指导填表)。
猜
数
猜
数
(3)抓黄豆:猜一猜抓一把黄豆大约有多少粒?然后再数
一数。
黄豆比较多。怎样数可以又对又快?
继续按分工完成,填好表格。
3、汇总5组的数据,看着表格中的数据讨论。
(1)这种类型的糖小朋友紧紧地抓一把大约可以抓多少?
花生米呢?黄豆呢?
(2)看看上面的图再看看表格中的数对照一下你有什么发
现?
4、展示一颗红枣,估计可能会抓多少颗?
第3页共6页
为什么?
5、引导学生一起小结:看来同样的手去抓不同的东西,东
西越大,抓的个数就越少,东西越小
,抓的个数就越大。要
使猜得与实际比较接近,得仔细观察,多多思考。
6、其实刚才同学们
的猜也可以说是估计,这是一项本领,
不光抓花生、抓黄豆的时候要用到估计,平时学习生活中很
多地方都要用到估计。(举例)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
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
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
而一般学
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
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
义比之“老师”
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
教师与其他官员一
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三、总结(略)
四、数一数
语文课本
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
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
目、
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
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
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
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
第
4页共6页
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
面的
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
文,或细读、默读、
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
自然领悟文章
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
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
技
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
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
发展。(1)快下课了,美
丽的校园在召唤我们,你看已经有小朋友走向了校园数数
了!(看课
件)
(2)小朋友,你觉得还有什么可以数的呢?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
文章,还有不少名
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
精彩段落,对提高
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
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
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
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
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如
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
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
学生便可以在读中
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
语感,增强语言的
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
第5页共6页
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
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
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就让我们奔向校园
的怀抱,出去数一数吧!
第6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