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上册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完整版)
石油化工学院-高考新闻报道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
四年级
学
上册
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依据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
单位表示大数。
(2)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3)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规律。
2、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有“亿以内数的认识”和“亿以上数的认识”两部分组
成,还包括十
进制计数法,计算工具的认识,用计算器计算等。生活中的大数广
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
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
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在本单元的教材加强了数学与显示生活的
联系,同时对学
生进行综合知识的渗透,从万以内数的认识到亿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数概念的又
一次扩充。
3、学情分析
大数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已
经具备了
大量的关于数的认识的直接经验,尤其对万以内数的组成和记数单位等有了较深
的了解
,这就为将数的知识扩充到万级、亿级做好了铺垫。学生在读写大数时常
常出现错误,这往往与数的概念
不清楚,数的感受不丰富有关,所以在教学时要
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让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巩
固学习达到对知识的理
解。
单元目标:
1.认识万以上的数,认识计数单位“万”
、“十万”、“百万”、“千万”“亿”、“十
亿”、“百亿”、“千亿”,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
的关系。
2.认识自然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掌握数位顺序表,会根据数级正确读、
写大数
,会比较大数的大小。
3.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根据要求
用
“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4.能借助计算器进行大数的四则运算,探索简单的规律。
5.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
课时安排:共11课时
第一课时《亿以内数的认识》
教材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主 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课 时:11课时,第1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
位表
示大数。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2.教材分析
“亿
以内数的读法”包括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数位、数位顺序表和亿以内数
的读法。教材先通过首都北京的
人口、光速说明日常生活生产中经常用到比万大
的数,然后在复习:“一”“十”“百”“千”计数单位
后,借助算盘引出亿以内的计数
单位及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接着介绍数位和数位顺序表、四位一
级的计
数法,最后结合在算盘上记数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
3.学情分析
“大数的
认识”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
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
读写的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
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学生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关于数的认识的
直接经验,尤其对
万以内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等有了较深的了解。
目标
1.使学生
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大数;知
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
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
,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
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评价任务
任务1: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亿以内的计数单位、数级及数位。
任务2
:结合具体的数字19612368,学生说一说相同的数字6所在的数位及
表示的意义,体会“位值”
的含义
任务三:完成做一做第1题、第2题及第8页第1、2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一)读一读下面的信息
师:这些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万以内的数,对万以内的数
你都知道什么?
环节一
课件出示:
情境创
(1)师: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设,揭示
(2)师:把这些数与刚才的数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课题
(二)点明课题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比万更大的数,今天我们就来认
识亿以内的数。
(一)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1.认识“十万”
(1)在计数器上拨出90000?
在拨珠的过
(2)师:如果再拨一颗珠子,是几万?
环节二
(3)师:9
万再加一万是几万?万位满十,怎么办?
探究新
(万位满10,要向前一位进1)这里的一颗珠
子表示多
知,探索
少?(十万)
方法
2.认识计数单位“百万”“千万”和“亿”
学生可以继续用计数器数,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
最终得出:
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
个一千万是一亿
“十进关系”。
“亿”,并能说
出
相邻计数单位的
万”“千万”和
位“十万”“百
程中说出计数单
更
大的数。
出生活中有比万
以内的数,能说
学生知道万
评价要点
3.归纳“十进关系”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整理数位顺序表,认识数位、数级,体会“位值”的含义
1.认识数位
师:在用数
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
根据具体的
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作数
位。
数字19612368,
环节三
认识数位
和数位顺
序表
(3)说一说每个计数单位所对应的数位是什么。
学生能说出相同
2.认识数级 <
br>师:我国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分成一级,个位、
数位及表示的意
十位、百位和千位
就是个级,那万位、十万位、百万位
义,悟出“位值”
和千万位呢?(万级)亿位在哪一级?(
亿级)
的含义。
3.体会“位值”的含义
这个数含有几个数级?万级上是几?表示什么?个
级上是几?表示什么?
环节四
巩固练
习,体会
运用
的数字6所在的
1.做一做第1题、第2题
2.完成教材第8页第1、2题
能按要求进
行练习。
第二课时《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材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主 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课 时:11课时,第2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万以上
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
示大数。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2.教材分析
“亿以内数的读法”包括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数位、数位顺序表和亿以内数
的读法。教材先通过首都北京的人口、光速说明日常生活生产中经常用到比万大
的数,然后在复
习:“一”“十”“百”“千”计数单位后,借助算盘引出亿以内的计数
单位及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
系,接着介绍数位和数位顺序表、四位一级的计
数法,最后结合在算盘上记数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
3.学情分析
“大数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
br>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读写的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
基础的数学知识之
一。学生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关于数的认识的直接经验,尤其对
万以内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等有了较深的了
解。
目标
1.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能正确地按数级读数。
2.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迁移掌握万级的数的读法,培养迁移能力。
3.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大数的用途,培养数感。
评价任务
任务1
:同桌说一说例2的数读的方法,说一说:万级的数和个级的数在读
法上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任务2:通过读例3的数,回答问题:含有两级的数怎么读?
任务3:完成教材做一做第2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一)读一读下面的信息
环节一
情境创
设,揭示
课题
师: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师:再读一读信息中的数,想一想,万以内数
怎么读。
(二)点明课题
师:在生活中,还有比万更大的数,这样的数又怎
么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95%的学生
能读出图中万以
内的数,并能用
语言说出读的方
法。
(一)整万数的读法
1、把2496写在万级上,个级补上4个0
环节二
探究新
知,探索
读法
读一读。这两种读法,哪种简便?
2、比较
万级数的读法与个级数的读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
95%会读整
万
的数,能说出
万级的数和个级
同之处?(读法相同,只是数在万级时后面加一个万字)
的数在读法上有
3、练习:读出下面每组数。
34和34┊0000
3004和3004┊0000
340和340┊0000
3040和3040┊0000
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1.出示:54621
师:这个数怎么读?读一读。(五万四千六百二十
区别。
环节三
一)
探究新
知,探索
读法
师:想一想,0什么时候不读?什么时候要读?怎么读?
3.练习:做一做第2题
师:读出这些数,注意每个数里的0,要怎么读?
(三)总结读法
2.出示:6407000 10030040 650006 34000069
师:这些数怎么读?读一读。(
会读含有两
级的数,并能在
小组内归纳总结
含有两级数的读
法。
(1)先读( 万 )级,再读( 个 )级;
(2)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
加上个“万”字;
(3)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 不读
),其他数位
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环节四
测评反
馈,巩固题
习,并做到格式
提高
(二)提高练习:教材第10页第14题
准确。
(一)基本练习
1.练习:做一做第3题
2.教材第8页第3
90%的学生
能正确完成练
第三课时《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材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主 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课 时:11课时,第3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
位表
示大数。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2.教材分析
“亿
以内数的读法”包括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数位、数位顺序表和亿以内数
的读法。教材先通过首都北京的
人口、光速说明日常生活生产中经常用到比万大
的数,然后在复习:“一”“十”“百”“千”计数单位
后,借助算盘引出亿以内的计数
单位及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接着介绍数位和数位
顺序表、四位一级的计
数法,最后结合在算盘上记数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
3.学情分析 <
br>“大数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
泛存在,对大数的认
识既是万以内数读写的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
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学生已经具备了大量的
关于数的认识的直接经验,尤其对
万以内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等有了较深的了解。
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
出亿以内的数。
2.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迁移掌握万级的数的写法,培养迁移能力。
3.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大数的用途,培养数感。
评价任务
任务1:同桌说一说,万以内的数怎么写,运用知识的迁移说出亿以内数的
写法。
任务2:结合例4在小组内说一说,怎样写亿以内的数。
任务3、能对同学的板演情况作出正确判断并独立完成做一做及第8页第4
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一)复习万以内数的写法
想一想,万以内的数怎么写?
环节一
(二)点明课题
情境创
设,揭示
课题
十三万零一百八十四”怎么写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亿
以内数的写法。
1.课件出示
:北京大钟寺的永乐大钟的内外共铸了
二十三万零一百八十四个字。这里还有一条信息,
“二
写的方法。
95%的学生
能写出给出的2
个数,并说一说
评价要点
(一)写数:二十三万零一百八十四
小结:
(1)师:看来,“万
”字真的很重要,我们可以把它
圈出来。“二十三万”说明23在万级,就在万级上写23,
1
84就写在个级上。
写个级上的数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边讲边对着数位表板书。
(二)写其他三个数
环节二
探究新
二千零四十万零七百
知,探索
写法
2.师:这几个数怎么写呢?试一试,这些数位数比较候写0,并能归纳
多,注意检查。
3师:说说你是怎么写的。
4.补充:五万零三
(三)总结写法
1.小组讨论:含有两级的数怎么写?
2.汇报:
(1)先写( 万
)级,再写( 个 )级;
(2)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
写( 0
)。
环节三
测评反
馈,体会
运用
学生能
正确
找出万级、个级
的数,会按级写
数,知道什么时
1.课件出示:十万二千
三百四十五 三百零二万六
千
含有两级的数的
写法。
1.练习:做一做 2.教材第8页第4题
3.写出由下面各数组成的数。
(1)3个千万、5个十万、6个百
(2)四百万、八十万、五万和三千
能运用本节
课的知识正确写
出上面的数。
第四课时《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及数的改写》
教材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主 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课 时:11课时,第4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
位表
示大数。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2.教材分析
“亿
以内数的读法”包括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数位、数位顺序表和亿以内数
的读法。教材先通过首都北京的
人口、光速说明日常生活生产中经常用到比万大
的数,然后在复习:“一”“十”“百”“千”计数单位
后,借助算盘引出亿以内的计数
单位及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接着介绍数位和数位顺序表、四位一
级的计
数法,最后结合在算盘上记数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
3.学情分析
“大数的
认识”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
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
读写的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
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学生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关于数的认识的
直接经验,尤其对
万以内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等有了较深的了解。
目标
1.掌握亿
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能正确的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在探究
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类比迁移
能力。
2.掌握把整万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的方法,能正确改写,体会用“万”
为单
位计数的简捷性。
3.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验数学的应
用价值。
评价任务
任务1: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亿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任务2:结合例6,同桌互相说一说,把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的
方法。
任务3:独立完成11、12页做一做。
教学过程
教学环
节
(一)复习万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二)点明课题
环节一
复习旧
知,引入
新课
2.师:北京和上海哪个城市的人口多?这节课我们
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说一说怎样比较
万以内数的
大小。
1.位数不同,先比位数
(
1)师:(出示:99864和101010)我们先看这两
个数,谁大谁小?(101010)
方法一:比较两个数的最高位,99864的最高位是万
位,101010的最高位是十万位
环节二
方法二:比位数
亿以内
数的大
小比较
教师结合
课本泰国和印度到我国的旅游人数(泰国:师的引导下,能
608000;印度:606500)引导学
生探讨怎样比较大小?
(2)师:这两个数都是六位数,怎么比大小?说说
你的想法。
3.练习:做一做第1题,说说你是怎么比较的。
归纳总结比较两
个数的大小的方
法。
2.位数相同,从最高位比起
(1)师:两个数比较大小还可能出现什么情况?
的大小,说出自
己的想法;在教<
br>608000和606500
能说出
99864和101010
的大小,并能说
明原因;会比较
1.课件出示: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4道题的答案,并
北京有19612368人,上海有23019148人。
能用自己的语言
95%的学生
能正确说出上面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4.小结:
(1)师: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位数不同的两个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
位数相同的两个数,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
的数大
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
一个数位上的数。
5.练习:
(1)做一做第2题。
① 学生独立完成。
②
汇报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出:几个数比较大小,
可以把它们相同数位对齐排成一列,便于比较。
环节三
把整万
数改写
成以
“万”为
单位的
数
1.体会用“万”为单位计数的便捷
(1)课件出示
出示:红细胞:5000000个 红细胞:500万个
像这样,个级上全是0的数,
是整万数,这样的数0
太多了,我们读、写起来比较麻烦,有时为了读数方便,
会把整万数改写
成像500万这样用“万”作单位的数。
2.例题教学
能把整万的
(1)出示:红细胞:5000000个 白细胞:10000个
数改写成用“万”
师:怎样把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比较改写前、后的两个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大小不变,所以用“=”连接
不同:计数单位不同,改写前的计数单位是“一”,改
写后的计数单位是“万”
5.练习:做一做第2题。
提醒学生注意:原数有单位名称改写后的数也要有单
位名称。
作单位,悟出改
写后的便捷。
第五课时《求近似数》
教材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主 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课 时:11课时,第5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
位表
示大数。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2.教材分析
“亿
以内数的读法”包括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数位、数位顺序表和亿以内数
的读法。教材先通过首都北京的
人口、光速说明日常生活生产中经常用到比万大
的数,然后在复习:“一”“十”“百”“千”计数单位
后,借助算盘引出亿以内的计数
单位及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接着介绍数位和数位顺序表、四位一
级的计
数法,最后结合在算盘上记数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
3.学情分析
“大数的
认识”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
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
读写的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
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学生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关于数的认识的
直接经验,尤其对
万以内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等有了较深的了解。
目标
1.知道近
似数的含义,理解“四舍五入”法,会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
法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
似数,并会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2.在探究求亿以内数近似数方法的过程中,渗透比较的思维
方法,培养初
步的观察、比较及概括的能力和符号意识。
3.在认识和应用大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与严谨的学
习态度。
评价任务
任务1:课堂提问:什么是“四舍五入”法?怎样把非整万的数省略
万位后面
的尾数?
任务2:小组内讨论:为什么用“≈”,而不用“=”?
任务3、完成书上的做一做。
教学过程
教学环
节
(一)认识近似数
1.课件出示
环节一
创设情
境,引入
横线的数,哪些是近似数?哪些是准确数?
新课
(二)点明课题
师:怎么求近似数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求亿以内数
近似数的方法。
(一)求近似数
1.课件出示:
(1)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
么问题?
环节二
这两
个数都不是整万的数。把不是整万的数写成整万
探究新
数,这个整万数与原来的数有什么关系呢
?
知,探索
写法
2.求12756的近似数
3.求1389000的近似数
(二)理解“四舍五入”法
的数省略万位后
面的尾数,求出
它的
入”法将非整万
并能用
“四舍五
学生能说出
什么时候“舍”,
什么时候“入”,
做好准备。
2.师:这里有一些数据,比较这些数据有什么不同?
3.师: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数,但
有时有些数不
需要知道到底是多少,这时就需要近似数。图中这些画
为新知识的学习
能
判断出近
似数和准确数,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师:1389000比1380000多9000(课件演示:1389000千近似数。
位
上的9变红),大于5000,也就是千位上的9大于5,
就向前一位进1,再把它和右
边的数全舍去,改写成0,
所以1389000约等于1390000,再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139万,用“=”连接。
4.找一找,想一想
(1)师:想一想,是“舍”还是“入”,哪一位上的数
起了关键作用?(千位)
(
2)师:我们要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也就是个级
上的四位,所以尾数的最高位——千位上是几很重要。
5.小结:
师:是“舍”还是“入”,要看省略尾数部分的最高位,
最高位上的数小
于5就“舍”,大于或等于5就“入”。这种
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三)试一试: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注意:由于题目没有要求改变计数单位,所以省略尾
数后应改成0。
环节三
测评反
馈,巩固
提高
1.教材第14页第3题 2.教材第15页第4题
3.□里可以填哪些数字?
21□975≈29万 34□041≈35万
53□6831≈540万 2□3572≈20万
能做出答
案,并能结合题
目说明求近似数
的方法。
第六课时《数的产生及十进制计数法》
教材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主 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课 时:11课时,第6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
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
示大数。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2.教材分析
“亿以内数的读法”包括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数位、数位顺序表和亿以内数
的读法。教材先通过首都北京的人口、光速说明日常生活生产中经常用到比万大
的数,然后在复
习:“一”“十”“百”“千”计数单位后,借助算盘引出亿以内的计数
单位及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
系,接着介绍数位和数位顺序表、四位一级的计
数法,最后结合在算盘上记数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
3.学情分析
“大数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
br>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读写的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
基础的数学知识之
一。学生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关于数的认识的直接经验,尤其对
万以内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等有了较深的了
解。
目标
1.了解数的产生,认识自然数。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
“十亿”“百亿”“千
亿”,掌握整数数位顺序表,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2.在经历数的产生
过程中,感受“一一对应”的思想和“实践第一”的辩证唯
物主义观点,了解古老的数学文化。
评价任务
任务1:同桌说一说:什么是自然数?在练习本上能默写出整数数位顺序表。
任务2: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数的产生过程,感受古老的数学文化。
教学过程
教学环
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一)导入
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可是数的产生也经历了一
个漫长的过程。
(二)了解古代计数方法
1、远古时代的人打猎为生,每次捕到猎物或捞到鱼
需要知
道捕获的数量,他们也需要数数,记录数的多少,
环节一
但和那时的方法和现在不同,你知道他们用的是什么方
数的产
生
法吗?(摆石子、刻痕、结绳计数)
2.介绍阿拉伯数字
由于每个国家的文化背景
不同,所以各国的数字也不
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流的增多,数字不同很
不方便,就需
要有统一的数字。这就是“阿拉伯数字”
公元八世纪前后,印度发明的数字传入了阿拉伯,在
公元十二世纪又从阿拉伯传入欧洲,人们就误认为这些
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后来就叫“阿拉伯数字”
。
环节二 (一) 认识自然数
认识自
然数及
1.师:用这10个数字能表示多少数?
2.师:表示物体个
数的1、2、3、4、5、6、7、8、
能说出自然
数的概念;运用
已有知识,会“扩
说出古时候
的计数方法,感
受“一一对应”;
了解阿拉伯数字
的历史
。
新的计9、10、11…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
数单位0也是自然数。
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
等,整理
数位顺
3.看教材第17页
4.师:通过看书,你还了解到了自然数的哪些知识。
建”数位顺序表,
系统整理计数单序表,掌(二)十进制计数法的原则,体会位值制的价值。
握十进1.师:为什么仅仅这10个数字就能表示出许许多多位、数级、数位。
制计数的数呢?比如:999,都是9,它们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法。
(9在不同的数位)
2.师:对,因为9在不同的位置,在右边表示9个
一,在中间表示9个十,在左边9个百。同样的数字在
不同的位置表示的大小就不同,这样不用发明
那么多的
符号了,记数也不用那么麻烦了。(课件演示)
3.师:如果再加1个石子,右边的
9就达到10个,
就可以放到中间,中间又够10组,就可以放到更高的位
置,同样再够10组
,就要再往左进一位。
4.师:这就是人类的进步,能用位置来区分计数单
位的不同,它使记数变得简单。
(三)认识新的计数单位,数位、数级,整理数位顺序
表
1.师:这里的位置就是我
们现在所说的“数位”,我
们已经学过了哪些数位?它们的计数单位分别是什么?
2.师:你还能继续说出新的计数单位吗?它们所在
的数位又叫什么呢?还有更高的吗? 3.师: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每相邻两个
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作十进
制计数
法。
4.师:我国习惯从个位起,每四位一级,分别是哪
几个数级?
环节三
测评反
馈,体会
运用
教材第22页第1 、2题。
能运用本节
课的知识正确写
出上面的数。
第七课时《亿以上数的读写》
教材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主
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课 时:11课时,第7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
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
示大数。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2.教材分析
“亿以内数的读法”包括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数位、数位顺序表和亿以内数
的读法。教材先通过首都北京的人口、光速说明日常生活生产中经常用到比万大
的数,然后在复
习:“一”“十”“百”“千”计数单位后,借助算盘引出亿以内的计数
单位及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
系,接着介绍数位和数位顺序表、四位一级的计
数法,最后结合在算盘上记数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
3.学情分析
“大数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
br>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读写的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
基础的数学知识之
一。学生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关于数的认识的直接经验,尤其对
万以内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等有了较深的了
解。
目标
1.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亿以上的数。
2.在探究亿以上数的读写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类比迁移能力。
评价任务
任务1:课堂提问:怎样读、写亿以上的数?
任务2:同桌互相说一说:读数和写数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
节
(一)复习旧知
环节一
复习引
入,导入
新课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师:怎么读亿以内的数?
师:怎么写亿以内数的数?
(二)导入新课
师
:我们已经学过了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但我们的生
95%的学生
能正确读、写上
面图中
的数,并
能用规范的语言
活中不是只有亿以内的数,还有亿以上的数(课件出示),叙述读、写
方法。
这么大的数该怎么读怎么写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一)亿以上数的读法
1.课件出示:
2.师:试着读一读这些数。
3.小结:
(1)师:再读这些数,边读边想,你是怎么读出每
一级上的数的。
(2)读出下面的数。
能正确读、
写亿以上的数,
并能用自己的语
言说明在读、写
环节二
探究新
知,探索
写法
(3)师:这三个数中每个数都有很多的0,哪些0
读了哪些0没读?
(4)师:综合大家所说,想一想亿以上的数怎么读? 过程中0什么时
4.练习:做一做
9200000000 26705000000
5 300700400
师:在数位顺序表中的数你会读,没有数位顺序表,怎
么办?(分级)
(二)亿以上数的写法
1.课件出示
三亿 三十亿九千万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候读,什么时候
不读,写数时什
么时候写0。
2.师:试着写出这些数。
3.师:说说是怎么写的。
4.练习:做一做第1、2题
(三)读写法比较
1.师:比较读数和写数的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从高级起,按级读数、写数
不同:读数时,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
位上有一个或
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写数时,哪一位上一个单
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
br>2.师:无论读数还是写数都离不开数级,读数时要
先分级按级读,写数时要抓重点字来按级写。
写数与读
数相反,读数时,每级末尾的0不读和其他位上连续有
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可在写数
时,要把这些隐藏起来
的0全部还原回去。有时题目里没有看到“零”字,写数
时却写了一串,
比如三亿,有时,明明只看到一个“零”
字,写数时却写了几个,如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所以,
读数时要注意0读还是不读,读几个的问题,写数时要
注意在哪儿写0,写几个0。
环节三
测评反
馈,体会
运用
1.教材第22页第4、5、6题
2.读数游戏:
(1)你写出一个数我们读。
(2)根据学生写的,要求他们适当调整0的位置,
使0不读出来,或读出一个、两个……
能运用本节
课的知识正确写
出上面的数。
第八课时《亿以上数的改写》
教材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主 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课 时:11课时,第8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
位表
示大数。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2.教材分析
“亿
以内数的读法”包括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数位、数位顺序表和亿以内数
的读法。教材先通过首都北京的
人口、光速说明日常生活生产中经常用到比万大
的数,然后在复习:“一”“十”“百”“千”计数单位
后,借助算盘引出亿以内的计数
单位及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接着介绍数位和数位顺序表、四位一
级的计
数法,最后结合在算盘上记数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
3.学情分析
“大数的
认识”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
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
读写的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
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学生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关于数的认识的
直接经验,尤其对
万以内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等有了较深的了解。
目标
1.掌握把
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四舍五入省略“亿”后面的尾数
求近似数的方法。理解改写与省略的相
同与不同。
2.在探究亿以上数的改写和省略尾数方法的过程中,渗透比较的
思维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及概括的能力和符号意识。
评价任务
任务1:小组讨论:整亿的数和非整亿的数改写与省略的相同与不同。
任务2:独立完成书上20页和21页的做一做。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
1.师:怎样把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环节一
复习引
2.师:怎样把不是整万的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
似数?这种方法叫什么?
并能用规范的语
入,导入(二)导入新课
言说明改写方
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亿以内数的改写和省略,那亿
法。
以上的数怎么改写用“亿”作单位的数呢?这节课我们
就来学习。
(一)亿以上数的改写。
1.课件出示: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200000000 1000000000 53
2.汇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小结:怎样把整亿数改写用“亿”作单位的数?
(先分级,去掉亿位后面的8个0,换成“亿”字)
环节二
探究新
4.练习:做一做第3题
(二)亿以上数的省略
作单位,并归纳
知,归纳1.课件出示:省略下面各数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
小结
们的近似数。
五入”法省略亿
1034500000 9876540000
2.自主探究:
(1)读一读这些数。
略的区别。
(2)省略下面各数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
似数。
3.汇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位后面的尾数,
并总结改写和省
方法;能用
“四舍
2┊0000┊0000,
把它改写成用亿
能运用整万
的数改写方法迁
移到
95%的学生
改写上题的数,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10┊3450┊0000≈10亿
先分级,要省略亿位后面
的尾数,就看千万位,千万位上是3,小于5,舍去尾
数。
98┊7654┊0000≈99亿 先分级,千万位上是7,够5,
向亿位进1,舍去尾数。
4.小结
(1)怎样把不是整亿数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
数?(先分级,看千万
位上的数,够5就向前一位进1
后再舍去尾数,不够5就直接舍去尾数)
(2)师:与不是整万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
数的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都是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看尾数最高
位上的数,小
于5,就舍去尾数,等于或大于5就向前一位进一。
不同: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看的是千位上的数,
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看的是千万位上的数。
(3)师:无论是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还是省略亿位
后面的尾数,
都要用“四舍五入
”法就近似数。都要看最高位千万
位上的数来决定是“四舍:”还是“五入”,并且“五入”时
不要忘记进1。
5.练习:做一做
(三)改写和省略的区别
环节三
测评反
馈,体会
运用
1.教材第22页第7题。
2.□里最大填几?
5□8492842≈5亿 299□2816831≈300亿
12□35723670≈120亿
能运用本节
课的知识正确写
出上面的数。
第九课时《计算工具的认识》
教材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主 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课 时:11课时,第9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
位表
示大数。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2.教材分析
“亿
以内数的读法”包括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数位、数位顺序表和亿以内数
的读法。教材先通过首都北京的
人口、光速说明日常生活生产中经常用到比万大
的数,然后在复习:“一”“十”“百”“千”计数单位
后,借助算盘引出亿以内的计数
单位及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接着介绍数位和数位顺序表、四位一
级的计
数法,最后结合在算盘上记数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
3.学情分析
“大数的
认识”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
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
读写的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
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学生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关于数的认识的
直接经验,尤其对
万以内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等有了较深的了解。
目标
1.了解计
算工具的发展和现状,了解算盘发明的意义和作用,能用算盘记
数。利用生活情境引入计算器。认识计算
器各键的功能。
2.通过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简单历史,展示人类伟大的创造过程和聪明才
智
,体会创造源于需要,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欲望。
评价任务
任务1:小组内说一说:计算工具的发展,说一说24页算盘表示的数。
任务2:同桌互相说一说计算器上各个键的功能。
教学过程
教学环
节
(一)认识算盘
你对算盘有哪些了解?向大家介绍介绍。
(二)算盘的作用
算盘可以用来记数,也可以用来计算。
用算盘记数要比用算筹记数方便许多。计算速度也快很多。因此,中国的算盘逐渐传入日本、朝鲜、越南、
环节一
泰国等地,以后又经欧洲的一些商业旅行家把它传播到
认识算了西方。
盘
(三)认识两种算盘
1.课件出示:
2.师:观察有这两个算盘,它们有什么不同?
3.师:左边的算盘是中国算盘,上面有两颗
珠子,
每颗代表5。后来算盘发展到日本,逐渐演变成右边这样,
上面变成了一颗珠子。因为中
国古时候采用的是16进制,
满15进1,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进入日本后,采用的
是十进
制,所以算盘的上面剩下1颗珠子。
1.计算器的用途
环节二 (1)师:我们认识了古今
中外这么多的计算工具,遇到
认识计下面这样的问题,你会选择什么计算机工具呢?
算器
(2)师:如果你和爸爸妈妈去公园玩儿的时候在小卖部
买了一些食物、
三瓶水和一些纪念品,想知道这些东西多少钱,怎么办?
能说出计算
器的用途以及计
算
器上的常用功
能键。
知道算盘的
上珠和下珠代表
几,能读出算盘
上表示的数。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用计算器)
师:为什么选择计算器?(用计算器可以算得又对又
快、手机上就有用起来方便)
2.课件出示:
师:看来大家都愿意用计算器,你了解计算器吗?把
你了
解的向大家介绍介绍。(显示器,开关及清除屏键、
清除键、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等。)
3.小组活动。两人一组,互相出一步计算题,并用
计算器计算,了解各键的作用。
4.师:大家介绍的这些键都是我们常用的,还有一
些键随着我们的数学学习,今后会用到。我们认识了
计
算器,怎么用计算器计算呢?如果按错了怎么办?我们
下节课一起学习计算器的使用。
第十课时《用计算器计算》
教材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主 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课 时:11课时,第10 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
位表
示大数。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2.教材分析
“亿以内数的读法”包括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数位、数位顺序表和亿以内数
的读法。教材先
通过首都北京的人口、光速说明日常生活生产中经常用到比万大
的数,然后在复习:“一”“十”“百”
“千”计数单位后,借助算盘引出亿以内的计数
单位及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接着介绍数位和数位
顺序表、四位一级的计
数法,最后结合在算盘上记数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
3.学情分析 <
br>“大数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
泛存在,对大数的认
识既是万以内数读写的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
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学生已经具备了大量的
关于数的认识的直接经验,尤其对
万以内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等有了较深的了解。
目标 1.会正确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会借助计算器
探索简单的数与运算的规
律。
2.在利用计算工具探究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推理的能力,体验转
化思想方法。
评价任务
任务1:课堂提问:结合386+179,说一说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步骤。并会<
br>计算例1的其余3道题。
任务2:在小组内说一说例2结果的规律,能能独立写出右边的得数。
教学过程
教学环
节
环节一
复习引
入
(一)复习 能说出计算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师:这是计算器,还记得这些是什么键吗?说一说。 器的用途以及计
(二)引入
师:你会用计算器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算器上的常用功
能键。
(一)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
1.用计算器的方法
(1)课件出示:386+179= 825-138=
26×39=
312÷8=
(2)师:这道题你会用计算器计算吗?自己试一试。
(3)师:说说你是怎么用计算器计算这道题的。
环节二
用计算
器进行
四则计
算,体会
(2)订正答案。
计算器
(3)学生质疑
的作用
师:在使用计算器计算时有问题吗?(如:按错了
怎么办?)
方法一:按退格键“←”,清除输错的数字,然后输
入正确的。
方法二:按“CE”键,清除然后再重新输入。
(二)计算比赛,合理使用计算器
环节三
借助计
算器探
索简单
的数与
运算的
规律。
1、探寻规律
(1)课件出示:
1×1= 11×11=
111×111= 1111×1111=
师:可以从1×1开始,自己算一算
(2)课件出示答案
1×1=1 11×11=121
111×111=12321 1111×1111=1234321
(3)师:回
头看一看,发现什么规律?(从1开始,因
能发现的数
的规律,并运用
规律写出其余得
数。
本的四则运算。
312÷8=
师:自己用计算器算出这几道题的结果。
用计算器进行基
2.试一试
(1)课件出示:825-138= 26×39=
熟悉计算器
计算的步骤,会
数有几位就写到几,再倒过来写到1)
2.小结
师:刚才我们用计算器算不出结果,为什么?(数太
大了,位数太多)我们
怎么解决的?(把数变小了,找
规律)
师:数太大,我们先把它变小,变容易了,发现规律,
再用规律解决难题。
3.练习: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9999×1=9999
9999×2=
9999×5=
9999×3= 9999×7=
9999×4=
9999×9=
第十一课时《整理与复习》
教材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主 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课 时:11课时,第11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
位表
示大数。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2.教材分析
“亿
以内数的读法”包括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数位、数位顺序表和亿以内数
的读法。教材先通过首都北京的
人口、光速说明日常生活生产中经常用到比万大
的数,然后在复习:“一”“十”“百”
“千”计数单位后,借助算盘引出亿以内的计数
单位及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接着介绍数位和数位
顺序表、四位一级的计
数法,最后结合在算盘上记数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
3.学情分析 <
br>“大数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
泛存在,对大数的认
识既是万以内数读写的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
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学生已经具备了大量的
关于数的认识的直接经验,尤其对
万以内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等有了较深的了解。
目标
1.进一步复习亿以上数的数位顺序表。
2.进一步复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比较大小,省略亿、万后面的
数。
3.结合练习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评价任务
任务1:在练习本上默写亿以上数的数位顺序表。
任务2:课堂提问:说一说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比较大小,省略亿、万
后面的数的方法。
任务3、完成30页整理和复习的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环节一
教学活动
1.让学生回忆一下亿以内数的数位,并指名同学背诵。
评价要点 能背诵数位
顺序表,并能正
确分级;能说出
每级的数表示的
意义,知道十
进
复习数位2.在黑板上挂数位顺序表,问:你们还记得如何分级
顺序表
吗?
3.师:个级表示有几个什么?万级表示有几个什么?
亿级表示有几个什么?
4.师:我们还知道每两个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制计数法。
环节二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亿以内数的读法,那么在说出含有三
级的数的读法,
正确读出大数。
复习亿以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
内数的读
法
2.亿级、万级和个级的读法有什么不同。
3.复习中间和末尾有零的读法。
4.请同学把读法的法则在总结一遍,然后全班读一遍
加深印象。
环节三 1.师:
我们已经学习了亿以内数和亿以上数的写法,能说出写数
的注意问题,能
正确分级写数。
复习亿以那么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
内数的写2.师:每一级的末尾没有单位时该怎么办?谁举一个
法 例子。
生:每一级的末尾没有单位时应该用零占位。
3.师:是不是读零的地方都写一个零?七千万零五十。
(7000 0050)
生
:要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往下写,哪一位上一个单
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如:六百万八千(600
8000)
4.请同学总结写法,个别请,这里比较简单,可以请
中等的学生回答。
环节四 师:在比较大小的时候,我门应该怎么做?第一步?用自己的语
言说一说比较大
小的两种情况,
95%的学生能正
确比较两个数的
复习比较有几种情况?
大小 生:第一步分级。
师:如果数位相同和不同怎么办?
看题目:20
8090>20 0809
生:数位相同时,要从最高位比较,如果最高位相同,大小。
就一步一步的往下比,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师:如果碰到这样的数时,应该怎么办?
生:可以先把2万化成阿拉伯数字。
师:然后在按照比较的方法。
生:数位不同,只要看数位多的数,那个数就大。
环节五
省略
“亿”“万”
后面的尾
数
1.整亿整万的数。
如:470 0000=470万 127 0000 0000=127
亿
师:这样的数要怎样省略?
生:整万的数要省略四个零,后面加一个万字,整
亿的数要省略亿后面的八个零,加一个亿字。
2.求近似数
如:1292 4800≈1292万 2 7200 0000≈3亿
35 0720
0000≈35亿
师:求近似数要怎么求?
生:省略万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位的数,然后省略后面的
数,加一个万字。
省略亿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万位上的数,然后省略后面的
数,加一个亿字。
在这里要重点强调整数和近似数是不同的,要注意
符号。
用规范的语
言说一
说省略
“亿”、“万”后面的
尾数的方法,95%
的学生能省略
“亿”、“万
”后面的
尾数求近似数。
第二单元 公顷和平方千米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依据
知道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2、教材分析
本单元通过认识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较大的面积单位,使学生初步形成1
公顷、1平方千米的概念,联
系实际体会它们大致是多大,在头脑里留下比较清
楚的印象;同时结合土地面积的计算,应用平方米与公
顷、平方米与平方千米之
间的进率,感受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能方便土地的大小,从而体会土地的面积。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小一点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会进
行
简单的单位换算,这就为进一步学习公顷和平方千米打下基础。单位换算时0
比较多,如果不
细心就容易出错,可以让学生分级检查。公顷和平方千米面积较
大,不能够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它们的大小
,在生活中直接接触的机会并不多,可
以选择常见的省、市、自治区的面积,以帮助学生将土地面积单位
的学习与日常
生活建立联系。
单元目标
1、使学生了解测量土地时常用
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知道并理解公
顷、平方千米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经历从实例到表象建立的过程,丰富直观经验,初步形成1公顷
的表象。
课时安排
共2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公顷
教材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
主 题:公顷和平方千米
课 时:2课时,第1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知道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2.教材分析
本
单元通过认识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较大的面积单位,使学生初步形成1
公顷、1平方千米的概念,联系
实际体会它们大致是多大,在头脑里留下比较清
楚的印象;同时结合土地面积的计算,应用平方米与公顷
、平方米与平方千米之
间的进率,感受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能方便土地的大小,从而体会土地的面积。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小一点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这就为进一步学习公顷和平方千米打下基础。单位换算时0
比较多,如果不细心就
容易出错,可以让学生分级检查。公顷和平方千米面积较
大,不能够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它们的大小,在生
活中直接接触的机会并不多,可
以选择常见的省、市、自治区的面积,以帮助学生将土地面积单位的学习
与日常
生活建立联系。
目标
1.通过实际观察与推算,初步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知道1公顷
=
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建立1公顷的表象。 3.经历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并在活动中丰富对公顷的认识,
发展空间观念,提高
应用意识。
评价任务
任务1:课堂提问:说一说1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完成练习六2、3题。
任务2:完成练习六第1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节
环节一 通过观察鸟
1.复习面积单位
复习面巢的图片,知道
谈话:我们已
经学过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你能从大
原来学习过的面积单位,
引出更
到小说一说吗?
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
积单位用在这里
大的面不合适,需要更
积单位。
少?
大的面积单位,
2.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测量土地面积时,常用的面积
初步感知公顷比
原来学过的面积
单位──公顷(板书课题:认识公顷)。
单位大。
环节二
(一)呈现生活素材,初步感知公顷 1.学生能说
认识1
1.(课
件出示)“鸟巢”的占地面积约20公顷;天安出1公顷是一个
公顷,感
知1公
门广场
占地面积44公顷;北京欢乐谷占地面积56公顷;边长100米的正
顷的实
方形,用边长×边
际大小。
香港迪斯尼乐园的占地面积约126公顷。
2.问题:计量这些面积都用到了什么单位?有关公长的方法计算出
顷,你想了解什么?
(二)推算、想象,加深对公顷的认识
(1)认识1公顷
课件呈现: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公顷可以用符号hm
2
表示。
(2)探索公顷和平方米的关系
提问:你能想象1公顷到底有多大吗?
2.实践活动,形成表象。
1公顷的面积,知
道1公顷=10000
平方米。
2.通过计算
学
校的面积,观
察学校的面积,
让全体学生知道
1公顷的实际大
谈话:知道了公
顷和平方米之间的关系,想不想亲自感小。
3.在单位换
受一下1公顷的大小。
算
的过程中,进
(1)围一围:在操场上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
一步掌握公顷和
平
方米的进率,
看看它的面积有多大。
熟悉换算的方
想一想:(
)块这么大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法。
(2)算一算:
1间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大约( )个教室的
面积是1公顷。
(3)给出学校的长、宽,算出学校的面积,想一想
是多少公顷?
说一说:哪些地方
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400米跑
道围起来的部分,面积大约是1公顷;学校的面积大约
是1
公顷等。)
(三)尝试换算,巩固公顷与平方米间的进率。
环节三
课堂测
评,检验
学生的
掌握情
况。
全班至少90
﹪的学生会进行
(1)2公顷=200平方米。( )
单位换算,熟练
(2)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
运用公顷和平方
米的进率做练
(3)一个篮球场的占地面积大约是400公顷。(
)
习。
(4)素有“万园之园”称号的北京圆明园的占地面积
1.判断。
约350平方米。( )
完成后说明理由。
2.在下面的○里填上“>”“<”或“=”。
4公顷 ○400平方米
8999平方米 ○8公顷
3000平方米○3公顷 5公顷 ○ 50000平方米
独立完成后交流思考方法。
3.解决问题。
(1)量出学校操场的长和宽,计算出它的面积,看
够不够1公顷。
(2)游泳池长50米,宽25米。( )个这样的游
泳池面积约1公顷。
方法
1:1公顷=10000平方米,游泳池的面积为1250
平方米,所以10000里面有几个1250
,就是有几个这样
的游泳池。
方法2:根据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画图解答。
环节四
课堂小
结
1.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公顷”,你有哪些
收获?
2.思考:在生活中,你听说过比“公顷”更大的面积
至少能说出
一方面的收获。
单位吗?它有多大?和“公顷”又有什么关系呢?下节课
我们继续来研究。
第二课时 认识平方千米
教材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
主 题:公顷和平方千米
课 时:2课时,第2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知道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2.教材分析
本
单元通过认识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较大的面积单位,使学生初步形成1
公顷、1平方千米的概念,联系
实际体会它们大致是多大,在头脑里留下比较清
楚的印象;同时结合土地面积的计算,应用平方米与公顷
、平方米与平方千米之
间的进率,感受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能方便土地的大小,从而体会土地的面积。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小一点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这就为进一步学习公顷和平方千米打下基础。单位换算时0
比较多,如果不细心就
容易出错,可以让学生分级检查。公顷和平方千米面积较
大,不能够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它们的大小,在生
活中直接接触的机会并不多,可
以选择常见的省、市、自治区的面积,以帮助学生将土地面积单位的学习
与日常
生活建立联系。
目标
1.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
,推算、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建立1平方千米的表象。
2、掌握平方千米与公顷、平方米之间的进率,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单位换
算。
3.经
历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并在活动中丰富对平方千米
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应用意
识。
评价任务
任务1:完成练习六5、8题。
任务2:完成练习六6、7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
节
环节一
教学活动
1.资料播报
评价要点
复习公顷的
知识点,引出计
导入新
我国的领土面积大约是
960万平方千米;酒泉卫星发
量比较大的土地
课,揭示
射中心占地面积约2800平
方千米;北京市东城区的面积
面积时,经常用
到平方千米这个
课题
约42平方千米;北京市总面积约为16810平方千米。
面积单位,激发
2.揭示课题:通过刚才的信息播报,我们发现在计
学生的探究意
识。
量比
较大的土地面积时,经常用到平方千米这个面积单
位。那么1平方千米的实际面积究竟有多大?它与我们
学过的平方米和公顷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
起来认识“平方千米”。(板书:认识平
方千米)
环节二
探索新
知
(一)借助经验,初步感知
1.边长是1千
谈话:想一想,1平方千米可能是边长为多少的正方米的正方形,面
形的面积?
(二)推算、想象,加深认识
1.推算平方千米和平方米、公顷之间的关系。
积是1平方千米。
平方千米可以用
符号km
2
表示,
(1)独立探究:1平方千米到底有多大?它和平方熟练掌握。
米、公顷之间有什么关系?
(2)汇报交流:
2.全体学生
熟练背会平方千
1平方千米=100 0000平方米
米与平方米、公
预设:因为1平方千米的正方形边长是1000米,所顷间的进率,初
以面积为
1000×1000=100 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步练习单位换
算。
3.通过表格
2.实践活动,形成表象。
的形式让学生了
(1)读一读:
解公顷和平方千
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接近1平
米的大小。
方千米。
四川卧龙熊猫繁育基地,占地面积约1平方千米。
(2)算一算:
天安门广场的面积大约是44公顷,( )个天安门
广场的占地面积大约是1平方千米。
“鸟巢”的占地面积
约为20公顷, ( )个“鸟巢”的占地面积约为1平方
千米
(3)想一想:在学校周边,从哪儿到哪儿围成的面积大
约是1平方千米?
课件出示:播放实地考察录像,感受1平方千米的大
小。
(4)说一说:(完成P37练习六第7题。)
如果1平方米能站16人,
1公顷大约能站多少人?
1平方千米大约能站多少人?
(三)尝试换算,巩固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间的进
率
完成P37练习六第6题。
环节三
测评反
馈
1.在( )里填上适当的面积单位。
(1)水立方占地面积约6( )
追问:合多少平方米?是几个学校那么大?
(2)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面积约1100( )
追问:合多少公顷?
(3)一个教室的面积约63( )
2.下面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六个省、自治区(单位
:
通过实际的
事例,让学生感
知怎样正确使用
面积单位。
平方千米)
黑龙江:454800 内蒙古:1100000
青海:720000
四川:485000 西藏:1210000
新疆:1660000
你能按面积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它们的名称吗?
环节四
课堂小
结
1.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
获?还有什么疑问?
2.介绍数学史
谈话: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会计
算土地的面积了
。阅读课本P35的“你知道吗?”。
能说出公
顷、平方千米、<
br>平方米之间的进
率,能说出平方
千米的大小。
第三单元
角的度量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依据
(1)、能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
(2)、知道周角、平角的概念及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
系。
(3)、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30°,45°,
60°,90°角。
2、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注重从数学概念本质的层面
上学习理解相关知识。如二年级学习
线段,仅在于帮助学生感知到线段的可测性,没有归纳线段的本质特
征。本单元
则需要与直线、射线一起,对线段的本质特征作出归纳提炼。关于角的认识,进
一步
从射线出发,归纳出了角的概念。
3、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已初步认识了线段,
但没有具体的分析过线段、射线、直线的
特点和区别。学生对于角的大小已有初步的体验,知道角度的大
小与两边叉开的
大小有关.一部分学生已经对量角器有所了解,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几乎没
有用量角器来测量角、画角的体验,具体角的大小概念还没有形成,显得比较抽
象。
单元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与直线,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2.使学生理
解角的含义,进一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知道平角和周角,
并了解这几种角的大小关系。
3.使学生能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能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
45°,60°,90°
角
4、使学生经历量角、画角等操作步骤的整理归纳过程,感受操作技能学习
的特点,体会程
序性知识学习的过程和意义。
课时安排
共4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直线和射线
教材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主 题:角的度量
课
时:4课时,第1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能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
(2)、知道周角、平角的概念及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
系。
(3)、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
30°,45°,60°,90°角。
2.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注重从数学概念
本质的层面上学习理解相关知识。如二年级学习
线段,仅在于帮助学生感知到线段的可测性,没有归纳线
段的本质特征。本单元
则需要与直线、射线一起,对线段的本质特征作出归纳提炼。关于角的认识,进<
br>一步从射线出发,归纳出了角的概念。
3.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已初步认识了线段
,但没有具体的分析过线段、射线、直线的特点
和区别。学生对于角的大小已有初步的体验,知道角度的
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
有关.一部分学生已经对量角器有所了解,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几乎没有用<
br>量角器来测量角、画角的体验,具体角的大小概念还没有形成,显得比较抽象。
目标
1.
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能正确识别直线、线段和射线,掌握
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2.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符号,掌握角的概念,知道角的顶
点、边。
评价任务
任务1:填表比较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任务2:完成课堂测评。
教学过程
教学环
节
环节一
课前导
入
教学活动
1、请看大屏幕,夜晚的景色。
2、你们看到了什么?谁能说一说。
3、如果你们再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这电所发出的
光,又会发现了什么?
环节二
1、教师拿出一条长线,
探究新
说说直线有什么特点?
知
直线: 无限长 没有端点
评价要点
能认真观
察,回答问题,
并提出一些数学
问题。
能正确识
别直线、线段和
射线,掌握它们
的联系和区别,
并能在表格里
展示出来。
课件:判定哪些是直线,哪些
条不是直线?
2、教学线段
在直线上点两个点,截取其中的一段。
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明确,线段的长度是有限的,它是直
线的部分,它有两个端点。
板书:线段有限长 两个端点,是直线的一部分。
找出下面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线段?
3、认识射线
引导学生明确:它不同于直线,因为它有一个
端点;它也不同于线段,
因为它只有一个端点。我
们叫它射线。
射线有什么特点?和直线有什么关系?
射线也是无限的,只有一个端点,不能度量长
短,它也是直线的一部分。
板书:射线
无限长 一个端点 是直线
的一部分。
4、引导学生比较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共
同点和不同点。
名 称 长 度
端点个数 与直线的
关系
直线
射线
线段
认识角和
角的符号,掌握
角的概念,知道
环节三
认识角
建立角的概念。
(1)启发学生观察哪些图形是角?
(2)教师在黑板上画角。
(3)总结角的概念。 角的顶点、边。
通过操作
从一点到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
形叫做角。
活动角和胳膊,
这个点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叫做角的边。角的符
知道角的
大小
是怎样形成的。
号用∠表示。
(4)通过学生操作,引导学生找出比较角的大小
的方法。
环节四
1.总结性提问:(1)什么叫做角?
课后小
结,测评
(2)角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反馈
(3)怎样比较角的大小?
2.课堂测评
填空。①一个角有( )条边和(
)个顶点。
②角的大小与( )的长度无关。
判断。①直线是无限长的。( )
②射线有一个端点。( )
完成书第39页做一做。
学生会利用
射线、线段和直
线的特点做相应
的练习。能记住角的各部分名
称。
第二课时 量角
教材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主 题:角的度量
课
时:4课时,第2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能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
(2)、知道周角、平角的概念及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
系。
(3)、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
30°,45°,60°,90°角。
2.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注重从数学概念
本质的层面上学习理解相关知识。如二年级学习
线段,仅在于帮助学生感知到线段的可测性,没有归纳线
段的本质特征。本单元
则需要与直线、射线一起,对线段的本质特征作出归纳提炼。关于
角的认识,进
一步从射线出发,归纳出了角的概念。
3.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已
初步认识了线段,但没有具体的分析过线段、射线、直线的特点
和区别。学生对于角的大小已有初步的体
验,知道角度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
有关.一部分学生已经对量角器有所了解,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
,几乎没有用
量角器来测量角、画角的体验,具体角的大小概念还没有形成,显得比较抽象。
目标
1.
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
它的度数。
2.
会用量角器量角。
评价任务
任务1:同桌互相说量角器上各部分名称,找不同的度数。
任务2:同桌互相说量角的步骤,看同桌量一个角的度数。
教学过程
教学环
节
环节一
教学活动
1.教师出示教具,提问:
评价要点
学生能熟练
说出角的各部分
导入新
(1)怎样的图形叫做
角?(2)说一说角各部分的
名称,正确说出
课
角的概念。
名称。
2.多媒体出示:
(1)让学生把这些角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它们排
队。
1
2 3
(2)教师继续追问:“你知道角3比角1大多少吗?”
3.揭示课题
环节二
探究新
知认识
量角器
学生能正确
说出量角器上各
(2)让部分学生尝试说一说量角器上各部分的名称。
部分名称,找不
同的度数。
(3)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补充并小结归纳:
(1)学生观察自己的量角器上有什么。
量角器半圆周上所刻的线就是量角器的刻度线,每<
br>10格上标一个数。圆心就是量角器的中心点。外圆刻度
(顺时针方向)从0度开始到180度止
,内圆刻度(逆
时针方向)也是从0度开始到180度止。
(4)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提问
个别学生。
(5)自学看书本40页的知识。
(6)学生汇报,教师边用多媒体演示边说明,并板书:<
br>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来表示。把半圆
形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叫做1
度的角,记作
1 °。
环节三
同桌两个能
(1)让学生尝试度量书本40页的角1,并标上度数。教
量角 用自己的话说出<
br>师巡视,注意发现以下几种错误类型的同学,但不急于
量角的步骤,并
能正确的量角的<
br>纠正。
度数。
(2)学生同桌之间说一说自己度量角的具体步骤。
(3)请学生说一说量角的方法和步骤。
让刚才巡视中注意发现有错误的同学先汇报,同时<
br>教师要组织学生说说怎样才能避免以上错误,正确迅速
地量出角的度数呢?
(4)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学生的量角的方法。
(5)教师一边演示量角,一边让学生对着课本上的
∠1,跟老师一起用量角器度量。
(6)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并板书。
(7)学生自主度量40页的∠2,同时同桌互相交流方
法。
(8)教师再次点一下量角的方法和量角过程中应注意
的事项。
环节四
巩固新
知
角的大小决定因素,
(1)多媒体出示:书本第41页做一做第2题的两个角,
请学生说一说两个角有什么不同。估计一下
,谁大谁小。
(2)让学生用量角器在书上具体量一量,并标出数据。
(3)学生汇报哪个角大?”
教师此时要指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并提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的问题,学生很容易说出角
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4)教师拿出活动角放在量角器上验证,叉开两条边,
演示大小不同的角。
(5)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并板书:
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
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的越大,角越大。
通过实践的
操作、度量,知
道
角的大小与角
的两边画出的长
短没有关系。角
的大小要看两条
边叉开的大小,
叉开的越大,角
越大。
环节五 学生能说出
先让学生估计两个三角尺上各个
角的度数,然后把
解决问量角的方法,说
题,体会
这些角描在练习本上,再用量角器量
一量各是多少度?
出角的大小和什
运用
教师进行小结的时候,注意提醒学生以后量角的时候,
么有关。
可以先心里把所要度量的角与三角形的角比一比,估计
一下多少度,再进行度量。
希望能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
问题.
第三课时 角的分类
教材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主 题:角的度量
课
时:4课时,第3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能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
(2)、知道周角、平角的概念及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
系。
(3)、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
30°,45°,60°,90°角。
2.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注重从数学概念
本质的层面上学习理解相关知识。如二年级学习
线段,仅在于帮助学生感知到线段的可测性,没有归纳线
段的本质特征。本单元
则需要与直线、射线一起,对线段的本质特征作出归纳提炼。关于角的认识,进<
br>一步从射线出发,归纳出了角的概念。
3.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已初步认识了线段
,但没有具体的分析过线段、射线、直线的特点
和区别。学生对于角的大小已有初步的体验,知道角度的
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
有关.一部分学生已经对量角器有所了解,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几乎没有用<
br>量角器来测量角、画角的体验,具体角的大小概念还没有形成,显得比较抽象。
目标
1. 通过实物展示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和周角,能找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
角。
2. 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评价任务
任务1:课堂提问:你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平角或周角吗?
任务2:把学过的角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教学过程
教学环
节
环节一
导入新
课
教学活动
前面几节课,我们理解并
掌握了角的概念,角的大
小可用量角器来度量,角有很多种,今天我们就学习角
的分类。(板书
:角的分类)
评价要点
学生能说出
量角的方法。
环节二
1.认识直角 1.学生能准
探究新
(1)、学生动手,用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先横着对
折,确说出各种角的
知
再竖着对折。提问:折出的角是什么角?用量角器量一量度数,能将不同
这个角有多少度?
从而得出:直角是90°。 度数的角分类。
2.学生能根
(2)、你能说出身边有哪些角是直角吗?学生汇报
据各种角的大小
2、认识平角
正确的给角排列
(1)学生动手,把刚才折成的直角纸打开来。两个直角
顺序。
组成一个新的角,这个角有什么特点?(角的两条边在一
条直线上了)
(2)、请你
说出这个新的角的边和顶点各在哪里?(顶点
没有变动,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了。)
(3)、这个角是多少度?
(4)、教师指出: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这样的角
叫做平角。请你们用自己的活动角操作,旋转一根硬纸
条,使其成为直角,再旋转成一个平角。
师:你能说说平角与直角有什么关系吗?
板书:1平角=2直角
180°=2×90°
3、认识锐角和钝角
(1)、出示活动角——教师指导学生操作 <
br>学生利用自己的活动角先将活动角摆成直角,摁着
其中角的一条边不动然后将角的一条边向右移动
,这时
两边所夹的角就小于90度,可以得到60度,30度……
同样的方法摁着直角其中的
一条边不动,另一条边
向左移动,这时两边所夹的角就大于90度,可以得到120
度,150
度……但一定不超过180。
(2)、通过操作观察,移动角的一条边后,所得的这
些角的度
数与90°角相比,我们可以分成几类? 学生汇
报
教师指出并板书:小于90度的角叫做锐角;大于90
度而小于180度的角叫钝角。
教师:钝角必须符合哪两个条件?
让学生进一步理
解钝角的概念。学生汇报(大于90度且小于180度)
教师:生活中有哪些角是锐角或钝角?
(3)、下面各角的度数分别是什么角?
48° 99° 65° 175° 90° 152° 87°
4.认识周角
(1)教师出示圆折扇,把折扇慢慢打开,让学生观察
扇子把转动了一周,也就是两条边最后重
合了。
(2)教师画图:让学生看出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
周,知道了周角的画法。
(3)学生操作。把自己活动角的一条边,旋转一周,两条
边重合了。教师指出:(通过刚才的
动手操作,看出一
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叫做周角。周角是
360度。)
让学生指出周角的顶点和两条边,使学生进一步明
确两条边重合了。明确周角是两条射线重合。
(4)周角、平角、直角有什么关系吗?
1周角=2平角=4直角(板书)
(5)你能把学过的几种角按照角的大小,从小到大顺序
排列吗?
学生讨论后汇报得出(锐角、直角、钝角、平
角、周角)。
环节三 进一步熟悉
各种
角的大小,
巩固新
教师准备好一个大箱子,里面放着多个锐角、直角、
正确说出角的名
知
钝角。学生用布蒙着眼睛,伸手摸角并要快说出所摸到
称。
角的种类,答对者获得智慧星。
环节四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学生能说出
归纳小么收获?
各种角的名称和
结 它们的大小。
课堂游戏“盲人摸角”
第四课时 画角
教材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主 题:角的度量
课
时:4课时,第4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能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
(2)、知道周角、平角的概念及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
系。
(3)、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
30°,45°,60°,90°角。
2.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注重从数学概念
本质的层面上学习理解相关知识。如二年级学习
线段,仅在于帮助学生感知到线段的可测性,没有归纳线
段的本质特征。本单元
则需要与直线、射线一起,对线段的本质特征作出归纳提炼。关于角的认识,进<
br>一步从射线出发,归纳出了角的概念。
3.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已初步认识了线段
,但没有具体的分析过线段、射线、直线的特点
和区别。学生对于角的大小已有初步的体验,知道角度的
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
有关.一部分学生已经对量角器有所了解,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几乎没有用<
br>量角器来测量角、画角的体验,具体角的大小概念还没有形成,显得比较抽象。
目标
1.学会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和步骤。
2.会画指定度数的角。
3.初步学会用一副三角板画特殊角。
评价任务
任务1:同桌互相说画角的方法和步骤,提问个别学生。
任务2:看同桌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
任务3:同桌互相用三角板画特殊角。
教学过程
教学环
节
环节一
复习引
入
教学活动
1. 复习铺垫
1.把下面各角填入适当的括号内.
评价要点
1.学生能正
确说出量角的步
40° 135° 180°
91° 360° 90° 127° 骤。
2.学生能准
4°
确的把不同度数
锐角( ) 钝角( ) 直角( ) 平角( ) 周角( )
的角分类。
2. 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
师:说一说你是如何度量角的?
3.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过画角的方法,如果知道
一个角的度数,
怎样画出这个角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画角。(板书
课题:画角)
环节二
探究新
知
学生能正确
说出画角的方法
1. 请同
学们画一个任意角,并说一说你是如何画角
步骤,95℅的学生
能准确画出指定
的?
度数的角。
2.
同学们画的都很好,那怎样画出一个指定度数的
一、初步感知画角方法。
角呢?我们来画一个60°的角。
先画一条射线,第一步和量角的方法差不多,谁能
说一说量角的第一步?
量角的第一
步有两个重合,画角的第一步也有两个
重合。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
线重合。
第二步找到所画角的度数,点一个点。
第三步通过射线的端点和刚才点的这个点画一条射
线。
3、左边同学
在练习本上画一个60°的角,同桌用
量角器检验。然后,右边同学用量角器画角,同桌用量
角
器检验。
4、完成后和同桌互相说一下画角的步骤。
5、提问个别学生。
二、熟练运用画角的方法画角。
1、以下面的一条射线为角的一条边,用量角器分别
画出50°的角。
2、分别画出75°和105°的角。
看同桌画其中一个角。
3、填空:
用量角器画角的步骤是:
第一步:先画一条(
),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
线的( )重合,0刻度线和( )重合;
第二步:在量角器上找到所画角的度数,在刻度线
的旁边点一个( );
第三步: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 ),通过刚
画的点,再画一条(
)。这样就画出了一个角。
环节三
学生能运用
三角板正确画出
拓展运
如果不用量角器,你能准确地画出30°角吗?
90°、150°、
用
学生用三角板的一个角画30°的角后,集体订正。
120°、135°、
165°等特殊度
师:只用三角板的一个角哪些角最好画出?为什
数的角。
么?
师:现在我们会用量角器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了,
1.用一副三角板分别画出7
5°和15°的角,并说说
你是如何用三角板画角的?
学生交流不同的画法,教师板书:两角和、两角差
2.用一副三角板分别画出90°、150°、120°、
135°、165°的角各一个。
画完后给同桌画任意一个。
3.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下面度数的角吗?并
和同桌交流你折角的过程。 90°
45° 135°
环节四
梳理总
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有针对性的
提问,查漏补缺。
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依据
(1)能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
br>(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
时间,并能解决简
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2、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数与运算”部分的重要内容,是
义务
教育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一个知识块。本单元主要内容是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
理解算理;
引导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来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意
义,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法的
计算方法;研究“积的变化规律”并运用规律使
一些计算简便,为后续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及小数乘
法奠定基础。
3、学情分析
本单元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它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两位
数乘两位数
乘法运算的意义,探索了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
法的
基础上进行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都将直接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
数中来,因此,学生对算理和
算法的理解和探索都不会感到困难。但是,由于因
数数位的增加,并且连续进位,计算的难度也会相应的
增加,计算中就会出现各
种不同情况,错误率要高一些。因此,这一单元的学习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必要
的。
单元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会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理解规律内涵,并能运用规律
使一些计算简便。
3.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
速度×时间,并能
运用数量间的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
共5课时
第一课时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材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
主 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课 时:5课时,第1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能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2.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数与运算”部分的重要内容,是义务
教育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
一个知识块。本单元主要内容是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
理解算理;引导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来理
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意
义,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研究“积的变化规律”并运
用规律使
一些计算简便,为后续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及小数乘法奠定基础。
3.学情分析
本单元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它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两位数乘两位数
乘法运算的意义,探
索了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
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
算法都将直接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
数中来,因此,学生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和探索都不会
感到困难。但是,由于因
数数位的增加,并且连续进位,计算的难度也会相应的增加,计算中就会出现各
种不同情况,错误率要高一些。因此,这一单元的学习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必要
的。
目标
1. 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2.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方法。
评价任务
任务1:主要是检测学生笔
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了解情况,采用议一议和说
一说两种形式。通过生生评价、师生评价、同位互改检测
学生的掌握情况。
任务2:主要是检测学生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情况。采用议一议、说一说
和比一比等形式进行观测、评价。
教学过程
教学环
节
环节一
复习导
入新课
1.口算:
152×2= 231×4=
298×3= 523×3=
16×4= 170×5=
233×2= 190×5=
123×3= 324×2=
280×3= 143×3=
2.笔算
24×12= 44×59=
83×59=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4、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学生能够快
速口算,并能正
确、迅速笔算两
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二
经历计
1.创设情境
能够认真思
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考,积极交流。
算过程,小时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推出计
算方法
让学生认真读题,弄清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问题。
说一说这道题如何列式?
2、估算
145×12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
说一说自己是如何估算的。
3、笔算。
怎么计算出准确的结果?(教师点拨,共同交流讨论。)
(3)能不
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道题,先
算什么?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最后算什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讨论。)
通过对小组操作、交流情况、学生展示汇报的积极性及
理解的程度进行观测、评价。
(4)如何检验自己的运算结果? (用计算器验算一下
吧)
环节三
达标测
评,巩固
提高
1.笔算下面各题。
强化练习,
134×12= 176×47 = 625×36 =
巩固所学知识。
237×82= 23×561 = 437×34=
2.某果园种了23行果树,每行115棵,一共种了多少
棵果树?
3.新潮服饰商城新进135套服装,每套按高于成本
价35元卖出,一共能赚回多少钱?
环节四
布置作
业
P49练习第1、2、4、5题
能按要求进
行练习。
全课小
学生尝试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至少能说出
一方面的收获。
结,拓展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有一些
方法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我们还没有解决,请同学们课下思
考,尝试。
第二课时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
教材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
主 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课 时:5课时,第2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能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2.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数与运算”部分的重要内容,是义务
教育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
一个知识块。本单元主要内容是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
理解算理;引导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来理
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意
义,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研究“积的变化规律”并运
用规律使
一些计算简便,为后续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及小数乘法奠定基础。
3.学情分析
本单元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它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两位数乘两位数
乘法运算的意义,探
索了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
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
算法都将直接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
数中来,因此,学生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和探索都不会
感到困难。但是,由于因
数数位的增加,并且连续进位,计算的难度也会相应的增加,计算中就会出现各
种不同情况,错误率要高一些。因此,这一单元的学习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必要
的。
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
算。
2.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
的特性。
3、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
识。
评价任务
任务1: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数位顺序表。
任务2:能运用多位数的读法解决课后练习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
节
环节一
复习导
入新课
1.口算
40×72=
600×300= 30×23= 53×30=
20×700=
40×22= 608×5= 40×72=
40×72=
40×72= 20×20= 40×90=
2.笔算
708×6= 790×8= 54×278=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学生能够快
速口算,并能正
确笔算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二
经历计
1、出示例题 160×30=
(1)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口答)
能够认真思
考,积极交流。
算过程,(2)怎么计算出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
推出计
算方法
来解决,自己试一试。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2、找一位同学板演。
(1)、说一说找到的错处和纠正的结果、错的原因和怎
样避免。
(2)、议一议
通过生生评价、师生评价、同位互改检测学生的情况。
3、出示例题 106×30=
(怎么计算出结果?)
找一名学生板演。(说一说找到的错处和纠正的结果、
错的原因和怎样避免。)
4、探讨
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怎
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环节三
达标测
1.笔算下面各题。
150×43= 340×40=
460×24= 205×14=
能按要求进
行练习。
评,巩固108×25= 306×19= 120×13= 103×72=
提高 2.一个修路队每天修路600米,照这样计算,45天能修
路多少千米?
3.小明每天早上喝250毫升鲜奶,照这样计算,他一个
月(按30天计算)要喝多少鲜奶?
环节四
学习读
数
出示例2,引导学生读出例题中各数,学生试读后进
行全班交流。
思考讨论读数时有哪些规则?
引导学生总结亿以内数的读数法则。
能够总结出
亿以内数的读数
法则。
全课小
结,拓展
方法
学生尝试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有
一
些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我们还没有解决,请同学们课
下思考,尝试。
至少能说出
一方面的收获。
第三课时
积的变化规律
教材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
主 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课 时:5课时,第3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探索并了解积的变化规律。
2.教材分析
《积
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课本例题
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
探索乘法算式中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的规
律。此中,学生将会经历研究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
说明规律——举例
验证规律四个层次的学习过程。学习中,学生将会用到观察、计算、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等学习手段,并最终发现规律,归纳与验证规律,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
探索与推理的能力,让
学生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3.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
经掌握了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
通过计算、观察算式,自主的去探索规律、验证
规律,并使用规律。本课当在愉
快的环境中引导学生去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大胆猜想,小心求证,
积极主
动地探索新知,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
br>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发现积随因数变化而变
化的规
律,并在此基础上放手探讨积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3、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兴趣。
评价任务
任务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任务2: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课后练习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环节一
教学活动
学校开表彰会,需要一些文具盒作奖品,如果每个
评价要点
能认真观
买2个需要多少元钱?买20个,200个呢?
察,回答问题,
创设情景,
文具盒6元,
提出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三个算式及结果。
仔细观察、比较这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积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是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
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并提出一些数学
问题。
环节二
自主探
(一)探索积随因数扩大而扩大的规律。
1、(1)6╳2= 12(元)
能够认真思
考,积极交流。
究,发现(2)6╳20=120(元)
规律
(3)6╳200=1200(元)
2、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
3、集体汇报。
4、如果其中一个因数乘5呢?乘20呢?
5、用一句话怎么概括你发现的规律呢?(一个因
数不
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二)探索积随一个因数缩小而缩小的规律。
1、刚才,我们从上往下观察,发现了这样的积
的变化
特点,那从下往上观察这几个算式,用刚才比较研究的
方法,比一比,一个因数不变,另
一个因数还是乘几吗?
积和因数是怎么变化的?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2、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
3、集体汇报:
4、同样用一句话怎么概括你
发现的规律呢?(一个因
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积也除以几(0
除外)。)
环节三
动手操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横着用口算验算。
2×18=36 20×4=80
8×18=( )
5×4=( )
(2)学生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提示:每位同学各写两组算式,一
组3个算式,其中一
组展现积随一个因数扩大而扩大的变化情况,另一组则
展现积随一个因数缩
小而缩小的变化情况。
(3)同桌互相检查所举的例子和交流因数和积的变化
是否与我们发现的规律相符。
(4)展台展示。
环节四
运用规
1、算一算,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18×24=432
能按要求进
行练习。
能按要求进
行练习。
作,验证
4×18=( ) 10×4=( )
规律
律,解决(18÷2)×(24×2) =
问题 (18×2)×(24÷2) =
小结: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
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2、运用规律在○中填上运算符号,在□中填上数。
24×75=1800
36×104=3744
(24○6)×(75×6)=1800
(36×4)×(104○4)
=3744
(24○3)×(75○□)=1800 (36○□)×(104○□)
=3744
3、观察这两组题,说说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
3×10=30
8×20=160
6×20=120 4×10=40
12×40=480 2×5=10
全课小
学生尝试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至少能说出一方
面的收获。
结,拓展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有一些
方法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我们还没有解决,请同学们课下思
考,尝试。
第四课时 单价、数量与总价之间的关系
教材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
主 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课 时:5课时,第4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能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2)在具体情境中
,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
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2.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数与运算”部分的重要内容,是义务
教育阶段整 数乘法的最后一个知识块。本单元主要内容是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
理解算理;引导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 的过程中来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意
义,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研究“积的变 化规律”并运用规律使
一些计算简便,为后续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及小数乘法奠定基础。
3.学情分析
本单元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它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运算的意义,探索了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
法的基础上进行的,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都将直接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
数中来,因此,学生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和探 索都不会感到困难。但是,由于因
数数位的增加,并且连续进位,计算的难度也会相应的增加,计算中就 会出现各
种不同情况,错误率要高一些。因此,这一单元的学习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必要
的。
目标
1. 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和总价。
2. 掌握单价×数量=总价这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评价任务
任务1: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任务2:能应用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
节
环节一
创设情
1、口算 能准确、快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30×40= 6×40= 200×20= 80×50= 速的口算,认真
观察,回答问题。 境,导入12×8= 32×20= 150×4= 240÷2=
新课 2、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各种数量关系.在乘法应用题 中
有哪些常见的数量关系.板书:(常见的数量关系).
环节二
学习交
1、出示例4
学生读题,让学生在教材上列式解答。
能够认真思
考,积极交流。
流,探索 学生班上展示算式和得数,教师板书。
规律
2、教学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含义。
师:这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点?都是求怎样的问题?
师生交流后明确:都是买商品的事,已知每件商品的
价
钱,还知道买了多少件商品,最后算一共花了多少钱。
老师适时强调出示:每件商品的价钱是单价;买了多少,
叫做数量;一共用的钱数,叫做总价。
提问:你的数学书的单价是多少?你知道自己文具盒的
单价吗?
4、概括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探讨,讨论后反馈:
单价×数量=总价
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关系想一想,如果知道总价和单价,
可以求什么
?怎样求?如果知道总价和数量,可以求什
么?怎样求?
只要记住“单价×数量=总价”,就
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
分之间的关系,想出“总价÷单价=数量”和“总价÷数量=单
价”。
练习:P52做一做第1、2题
环节三 一、选择 能按要求进
行练习。
达标测1、一张门票的价钱为54元,买5张门票需要多少元?
评,巩固问题求的是( )
提高
①总价 ② 单价 ③ 数量
2、每瓶可乐5元钱,1盒可装12瓶可乐, 1箱可装10
盒。1盒可乐多少钱?
① 5×12=60(元) ② 5×10=50(元)
③12×10=120(元)
用的哪2个条件?
二、解决问题
1.老师攒了9千克废纸,每千克可能卖8角,一共可以
卖多少元?
2.郑州科技馆的门票每张5元,林红有50元,可以买
多少张?
3.超市里搞商品
大促销活动,一种橙汁“买3送1”,张
阿姨买3瓶这样的橙汁花了12元,实际平均每瓶多少
钱?
全课小
学生尝试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至少能说出一方
面的收获。
结,拓展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有一些
方法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我们还没有解决,请同学们课下思
考,尝试。
第五课时 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材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
主 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课 时:5课时,第5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能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2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
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
题。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2.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数与运算”部分的重要内容,是义务
教育阶段整数乘法的
最后一个知识块。本单元主要内容是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
理解算理;引导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
来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意
义,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研究“积的变化规律”
并运用规律使
一些计算简便,为后续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及小数乘法奠定基础。
3.学情分析
本单元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它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运算的意义,探索了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
法的基础上进行的,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都将直接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
数中来,因此,学生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和探
索都不会感到困难。但是,由于因
数数位的增加,并且连续进位,计算的难度也会相应的增加,计算中就
会出现各
种不同情况,错误率要高一些。因此,这一单元的学习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必要
的。
目标
1.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学会速度
的写法。
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
题。
评价任务
任务1: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任务2:能应用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1、一辆动车每小时行20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能认真观
创设情2、一辆动车行了800千米,每小时行200千米,行了察,回答问题,
境,
导入
新课
多少小时?
学生列式,师生共同交流。
像上面做的
题里有哪些数量呢?这些量之间有怎样的
关系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数量关系。
环节二
1、出示例5 能够认真思
考,积极交流。
并提出一些数学
问题。
学习交
学生读题,让学生在教材上列式解答。
流,探索 学生班上展示算式和得数,教师板书。
规律
2、教学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含义。
师: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怎
样的问题?
师生交流后明确:都是已知每小
时或每分钟行的路程,
还知道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最后求一共行了多少路
程。
老师
适时强调出示: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做路程;每
小时或(每分钟等)行的路程,叫做速度,行了几小时
(或几分钟等),叫做时间。
3、速度如何表示?
学生自学展示。
练习:
(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
(2)蝴蝶的速度每分钟500米,写作
4、概括速度、路程和时间的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探讨,讨论后反馈:
速度×时间=路程
问题:知道路程和速度,怎样求时间?知道路程和时间,
怎样求速度?
师生交流后出示: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练习:P53做一做第2题
环节三 1.小强的速度每分钟60米,写作
能按要求进
达标测2.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写作 行练习。
评,巩固3.小强每天早上跑步15千米,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
提高
分,小强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
4.欧燕从北极飞到南极的行程是1700千米,如果它每<
br>小时飞行820千米,20天能飞到吗?
全课小
学生尝试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至少能说出一方
面的收获。
结,拓展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有一些
方法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我们还没有解决,请同学们课下思
考,尝试。
第五单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依据:
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教材分析:
在“图形与几何”领域中,垂直与平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对后续知识的
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它是
学生五年级上册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多
边形面积的基础,也是后面进一步学习长方体、正方
体等的基础。
3、学情分析:
大部分孩子活泼爱动,求知欲望强,喜欢动手操作。引导学生
经过动手实践,
能提高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符合学生的思维的特点。
单元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
2.使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的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通过分类、比较、归纳等多种方式,理解平行四边形、梯形、正方形、长方
形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6课时
垂直与平行……………………………… 3课时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3课时
第一课时 垂直和平行
教材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
主 题: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课 时:6课时,第1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教材分析
在“图形与几何”领域中,垂直与平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对后续知识的
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它是学
生五年级上册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多
边形面积的基础,也是后面进一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
等的基础。
3.学情分析
大部分孩子活泼爱动,求知欲望强,喜欢动手操作。引导学生经过
动手实践,
能提高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符合学生的思维的特点。
目标
1.
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
2.
通过讨论交流,理解平行与垂直的概念。
评价任务
任务1:课堂提问:说一说:什么叫平行与垂直。
任务2:讨论交流,由学生归纳出平行与垂直的概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鼓励自主
通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提出问
题:两根铅笔落在
创设情举例,认识两直
境,引入
地上后可能会形成哪些图形?
线垂直的特征。
新课
环节二 学生认识
在同一
个平面
探索比
1、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铅笔摆一
内,两条直线的
较,掌握
摆,摆完后,小组长组织大家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小棒摆
位置情况有相
交和不相交两
特征
在展示板上。
种情况
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一)动手操作,反馈展示。
3、集中显示典型图形,强化图形表征。
(1)展示其中一个小组的展示板。
(2)除了展示板上的这几种情况,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二)小组讨论交流,探索图形特征。
1、整理图形,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图形通过电脑课件来
展示,并编上序号。
这些图形,同学们能不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呢?可以分成几
类?为什么这样分?
2、尝试把摆出的图形进行分类。(教师参与讨论,强调
学生说明分类的标准)
3、把铅笔想象成直线,再次分类。
4、根据研究需要,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进行分
类。
师:同学们,我们
在对物体进行分类时,可以有不同
的分类标准,也就有了不同的分类结果。根据我们今天这
堂课
研究的需要,如果按照“相交”或者“不相交”来分的
话,大家认为应该怎样分?
(三)归纳特征,构建新知
1、通过同学们自己的探索研究,我们发现了在同一平面
内,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关系的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相
交,一种是不相交。
2、再次分类,并归纳“平行”与“垂直”的特征,让学生质
疑。(揭示课题)
3、
我们天天都在和垂线与平行线打交道。你们看:书本
面相邻的两边是互相垂直的,相对的两边是互相平行
的。
同学们,你们还能找一找、想一想你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
的边是互相垂直的
,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找到后
快快把你的发现告诉同组的同学
4、老师提问,学生试着说概念。
师归纳总结并板书。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垂线和垂足的
概念。
环节三
学生能认
真思考,积极汇
解释应
1、同学们已经找到了生活中很多的平等线与垂线,那
要
报自己的思路。
用,巩固
是给每个同学一张这样的不规则纸,你们能动手折一折,
新知
折出垂线与平行线吗?这可有一定难度,愿意接受挑战
吗?
折纸
2、学生动手折垂线,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大家都折出垂线了吗?哪个小老师愿意向全班同学展
示一下你是怎样折的?
4、
请在刚才折的基础上,再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平
行。有困难的,可以和小组同学讨论讨论。
5、学生演示。
师:大家可真不简单,能够动手折出垂线和平行线!现在,
请迅速把
这些纸收好。这几个小组的动作可真快,看来,
你们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6、拓展练习:出示图片第62页第7题,讨论解决。
环节四 至少能说
同学们,你觉得这节课里你表现怎样?你有什么收获和体
全课总出一方面的收
结,完善
会?
获。
认知
第二课时 画垂线
教材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
主
题: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课 时:6课时,第2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教材分析
在“图形与几何”领域中,垂直与平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对后续知识的<
br>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五年级上册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多
边形面积的基础,
也是后面进一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等的基础。
3.学情分析
大部分孩子活泼爱动,求知欲
望强,喜欢动手操作。引导学生经过动手实践,
能提高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符合学生的思维的特点。
目标
1.
使学生掌握“过直线上一点,作直线的垂线和过直线外一点作直线的垂
线”的方法。
2.
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垂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评价任务
任务1:课堂提问: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垂线的方法。
任务2:完成书上58页做一做,掌握画垂线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1、回忆一下,你记得什么叫垂直吗? 通过学生观
复习导入 2、看我们的数学书,每两条边都是怎样
的?怎样用三察思考,为下面
角板画垂线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画垂线。
板书课题:画垂线
环节二
探究新知
1、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能够认真思
的画垂线的学习
做好准备。
三角板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通常可以用三角尺来画考,积极交流。
认识计数垂线。
单位 1)先画一条直线。
2)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沿着另一
条
直角边画出的直线就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直角顶点
是垂足)。
教师讲解示范后,学生自己动手尝试着画一个,然后互
相交流一下。
1)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垂线,该怎么画呢?
学生动手尝试,小组内交流。
提问:画已知垂线的方法。
环节三 1、第58页做一做。
能按要求进
行练习。 巩固练习 2、完成61页第4题: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
环节四
课堂小
结:
通过学习画垂线,你有什么体会?
至少能说出
一方面的收获。
第三课时 认识垂线的性质
教材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
主 题: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课 时:6课时,第3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教材分析
在“图形与几何”领域中,垂直与平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对后续知识的
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它是学
生五年级上册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多
边形面积的基础,也是后面进一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
等的基础。
3.学情分析
大部分孩子活泼爱动,求知欲望强,喜欢动手操作。引导学生经过
动手实践,
能提高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符合学生的思维的特点。
目标
1.
通过动手操作,实际测量感受点到直线的所有线段中,垂直线段最短。
2.
会利用画垂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评价任务
任务1:课堂提问:说一说垂线的性质。
任务2:完成60页做一做,巩固画长方形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环节一
教学活动
1、分别过下面的点,画出相应直线的垂线。
评价要点
通过复习,
复习导入 2、前面我们已经学会了画已知直线的垂线,那垂线
还引导学生进一步
有什么性质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板书:掌握画垂线的方
认识
垂线的性质) 法,并为今天学
习新知奠定基
础。
环节二
探究新知 1.出示例3:从直线外一点A,到这条直线画几条线
段。量一量所画线段的长度,哪一条最短?
2、独立的画出几条线段,其中包括一条垂线。
小组内的同
学互相检查,对
方画的是否平
3、小组内研究交流:这几条线段在长度上有什么特点? 行。
小结: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
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课堂提问:说一说什么是垂线的性质。
第59页做一做。提问:小明从A点过马路,怎样走路
线最短?为什么?
4、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步骤:
(1)用左手固定直尺,用右手将三角尺的
一条直角边
紧贴着直尺,沿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2)将三角尺紧贴着直尺移动位置,再画出一条直线,
这条直线与第一步画出的直线平行。
评价要点:可以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检验两条直线是不是
互相平行。
5、大家用自己手中的直尺和三角板自己画一组平行线。
6、小组活动:在你
所画的这组平行线之间画几条与平
行线垂直的线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你能发现
什么?在
小组内交流一下全班汇报。
小结:平行线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7、小组讨论:怎样画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
形?
长方形的对边是互相平行的。相邻的两条边是互相
垂直的。可以用垂线或平行线的方法来画。
全班汇报组内研究的画法:先画一条长10厘米的线段,
再过两个端点在线段的同侧分别画两条
与它垂直的8厘
米长的线段,最后把两条线段的端点用线连接起来。
环节三
1、完成第60页做一做第1、2题。 能按要求进
行练习。 巩固练习
2、完成第61页练习十第4题。
3、完成第63页第11、12、13、14题。
4、用所学的画平行线和垂线的方法,自己设计一幅图
画。
第四课时 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材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
主 题: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课 时:6课时,第4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教材分析
在“图形与几何”领域中,垂直与
平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对后续知识的
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五年级上册学习平行四边形、三
角形、梯形等多
边形面积的基础,也是后面进一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等的基础。
3.学情分析
大部分孩子活泼爱动,求知欲望强,喜欢动手操作。引导学生经过动手实践,<
br>能提高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符合学生的思维的特点。
目标
1.
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
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明白底与高的对应关系,能测量和画出平行四边形
的高。
3. 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评价任务
任务1:课堂提问:说一说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任务2:完成第64页做一做,画出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高。
任务3:动手操作,交流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环节一
创设情
景,感知
教学活动
1.出示第64页例1中的图片,说一说生活中你从哪些
地方见过平行四边形。
评价要点
能认真观
察,回答问题,
2.画出你喜欢的一个四边形。说一说什
么样的图形是并提出一些数学
图形 四边形?
展示学生画出的四边形,请学生标出它们的名称。
问题。
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
梯
形 正方形
3.小组交流:从四边形的特点来看,四边形可以分成
几类?学生讨论交流。
环节二
1.归纳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能够认真思
探究新知
课堂提问:有什么特点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考,积极交流。
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现在你有什么问题吗?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3.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2)找出相对应的底和高。
(3)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教师讲解后,学生动手画高,64页做一做。
4.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同学们已经学过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
性,那么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呢? (1)教师演示。教师拿出一个用四根木条钉成的长方形,
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
拉,观察两组
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为什么没有变?
(2)动
手操作。学生自己把准备长方形框拉成了平行四边
形,并动手测量一下两线对边是否还平行。
(3)归纳。根据刚才的实验、测量,引导学生概括出:平
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4)对比。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平行四边形
与三角形不同它容易变形,也就是不稳定性。
你能举出例子日常生活中应用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这
一性质的应用吗?
环节三
巩固练
习。
1、书上第65页做一做,第1题,用四根小棒摆一个平
行四边形。
2、书上第65页做一做,第2题,在点子图上画出两个
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能按要求进
行练习。
第五课时 认识梯形
教材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
主 题: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课 时:6课时,第5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教材分析
在“图形与几何”领域中,垂直与平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对后续知识的
学习有很重要
的作用。它是学生五年级上册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多
边形面积的基础,也是后面进一步学习
长方体、正方体等的基础。
3.学情分析
大部分孩子活泼爱动,求知欲望强,喜欢动手操作
。引导学生经过动手实践,
能提高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符合学生的思维的特点。
目标
1、理解并掌握梯形的定义和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2、学会画梯形的高。
3、理解并掌握各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评价任务
任务1:课堂提问:说一说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任务2:完成书上第66页做一做,画出图中梯形的高。
任务3:用集合图表示出各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环节一
教学活动
师:同学们,在过去的时间里你们都认识了哪些平
评价要点
能认真观
复习旧知
面图形啊?(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平行四边察,回答问题,
形)。
并提出一些数学
师:同学们很棒,那么老师给大家看一些平面图形,问题。
看看你们还认识吗?(长方形)(正方形)(圆)(三
角形)(平行四边形)
师:看来这些都难不到大家,那么下面这个平面图
形大家认识吗?
师:这是一个梯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
梯形。
(导入课题:认识梯形)。
环节二
创设情
境,导入
新知
1、多媒体出示例题,让学生说说这些是什么图片,
红色线段围成的图形是什么?
2、小组合作,想办法自己也画一个梯形,在小组里
交流。
3、师:各小组做的非常
好,拿出你们手中的梯形与
以前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比较,有什么区别?板书(梯形
只有一组对边
平行)
4、师:再拿出刚才做好的梯形,能不能量出这个梯
形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的距离?想
一想,怎样画出线
段?点出:这就是梯形的高。
5、请先阅读课本第66页例题下面的一段话
,并观察
右边图,说一说梯形各边的名称及梯形的高。
6、课堂提问:说一说梯形的定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7、课件出示一个等腰梯形,让学生观察
:跟我们画
的梯形相比,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两腰相等)点出:
像这样的梯形叫等腰梯形。
8、课件出示直角梯形,让学生认识并说出它的特点。
9、提问:梯形的高是从哪一边到哪一边的垂线?高
能不能画在腰上?
10、现在你有什么问题吗?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11.用
集合图表示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我们学过的长
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刚刚认识的梯形,你能用这个集合圈来表示他们的关系吗?
能够认真思
考,积极交流。
环节三 1、第66页做一做,画出每个梯形的高。 能按要求进
行练习。 巩固练习
2、第67页第6题。剪一剪。
在平行四边形纸上剪一刀,使剪下的两个图形都是
梯形。
在梯形纸上剪一刀,使剪下的两个图形有一个是平
行四边形。那么另一个图形是什么形呢?
3.判断:
①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
②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③一个梯形中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
环节四
课堂小
结:
你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至少能说出
一方面的收获。
第六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材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
主 题: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课 时:6课时,第6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教材分析
在“图形与几何”领域中,垂直与平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对后续知识的<
br>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五年级上册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多
边形面积的基础,
也是后面进一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等的基础。
3.学情分析
大部分孩子活泼爱动,求知欲
望强,喜欢动手操作。引导学生经过动手实践,
能提高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符合学生的思维的特点。
目标
1、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任务
任务1:完成练习十一第1-5题。
任务2:完成练习十一第7-13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环节一
教学活动
1、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这一单元中,学到了哪
评价要点
能认真观
复习导入
些知识?(平行线、互相垂直、互相平行、平行四边形、察,回答问题,
梯形、高、底、等腰梯形等)
2、进行全班集体交流,总结本单元知识。
环节二
1、练习十一第1、2、6、11、13题。 能够认真思
并提出一些数学
问题。
指导练习 依次出示题目,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考,积极交流。
论。
2、练习十一第3题。
课件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测量各个角的大
小,把自己的发现记下来。
3、练习十一第4题。
引导学生在教材上独立完成,反馈时并交流所画图
形是否是不同的梯形。
4、第5、7、14题。
课件依次出示,让学生明白可以用字母表示图形的
方法来确定一个图形。
5、第8题。
环节三 6、第9题。 学生能认真
指导练习 用两张长方形纸或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三
角形纸,思考,积极汇报
把它们随意交叉摆放,看看重叠部分是什么图形。
7、第11、12题。
出示题目后,引导学生说出解答的思路和过程,鼓
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8、第10题。
展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学生用量角器测量每个角
的度数,再
把它们相加,会是多少度呢?那其他的四边
形是什么情况呢?
环节四
课堂小
结:
自己的思路。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至少能说出
一方面的收获。
第六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依据
能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2、教材分析: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
阶段,它是在学生学习
了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
br>有:口算除法、笔算除法。用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在日常生活
中经常用到,同时
又是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笔算除法的重要基础。学习除数是两位
数除法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掌握试商方法,这
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首先,把计算内容置于实际生活的情境之
中,如给书打包、看书、喂猪,寄特快专递等。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
意义和作用,探
讨计算方法。
3、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已经掌
握了笔算除法的基本方
法。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原理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相同,只是试商的难度<
br>加大。
单元目标:
1、通过分小棒活动,学会口算整十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
2、在口算除法的基础上,学会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3、通过观察和讨论,知道商的变化规律,可以根据商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
计算。
4、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5、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
口算除法 ……………2课时
笔算除法 ……………9课时
第一课时 口算除法
教材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
主
题: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课 时:11课时,第1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能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2.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教学整十数除以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安排了一<
br>个例题,一个练习,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探讨口算方法,通过实践练习活动
熟悉、掌握用整十
数除的口算方法。教学时,可用课件的方式呈现分气球的情境,
让学生提出问题,引出口算。口算方法可
让学生独立思考,对于学生不同的口算
方法,要让他们进行交流,互相了解。可先在组内交流,再向全班
展示,让每个
学生有说话的机会。
3.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
算除法时,已经掌握了笔算除法的基本方
法。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原理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相同,
只是试商的难度
加大。
目标
1、通过小组内观察和操作,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80÷20”的口算方法。
2、通过口算“80÷20”,能够进行“83÷20”“80÷19”估算。
评价任务
任务1: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自己口算“80÷20”的方法。完成口算题
目。
任务2:回答问题:“83÷20”“80÷19”怎样估算?完成估算题目。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环节一
教学活动
1、同学们,我们在计算、口算乘除法时常用到乘
评价要点
乘法口诀能
够流利、准确的
背诵。
引入新课
法口诀,下面我们一起背口诀好吗?
2、口算练习:
20×4=
2×10= 9÷3= 7×30=
6÷3= 30×3= 8÷4=
36÷6=
2×30= 24÷6= 40÷8= 90×8=
3、看下面各数接近哪个整十数,写在( )里。
87≈( ) 91≈( )
63≈( ) 39≈( )
4、导入。过去我们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同学<
br>们掌握得真好!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除法,探索更多
有关除法的知识。
环节二
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学生要能说
我们学校为了迎接校庆,买了一些
气球分给各班进出自己口算的方
行布置教室。(课件出示)
(1)观察情境图,你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你有办法解决图中的问题吗?自己动手试一试。
(3)学生独立列出算式。(80÷20)
(4)引导学生观察这个除法算式,通过观察发现
:这
个除法算式和以前学过的除法算式比较,它的除数是整
十数。
学生先独立思考口算方法,然后展示各种算法。
①因为4乘20等于80,所以80÷20=4
法。
②因为80里有4个20,所以80÷20=4
③因为8÷2=4,所以80÷20=4
小结:口算方法有多种,你可以选用自己喜欢的方
法。
2、学生完成第71页上面“做一做”的第1题。
环节三
学习估
算。
教学“想一想”。
出示题目: 83÷20≈ 80÷19≈
学生读题并说出题目的含义。
①先独立尝试估算。
②先小组内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估算方法。
③师小结,归纳估算方法。
强调:估算时要用“≈”,不能用“=”
引导学生说出估算的方法及书写格式。
环节四
测评反
馈:
1、口算下面各题:
23+15
31×8 100÷20 0÷80
17×4 90÷90
60÷30 90÷30
80÷40 50÷5 300÷6
200÷2
2、学校饲养场里有180只兔子,如果30只兔子关进一
个笼子里,需要多少个笼子?
学生列式计算后,分别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计算方
法。
全课小
结,拓展
方法
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哪种口算
方法是比较简便的?
至少能说出
一方面的收获。
能够快速、
准确的口算。
1、学生能说
出估算的方法。
2、能正确做
出练习题。
第二课时 口算除法
教材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
主 题: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课 时:11课时,第2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能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2.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针对整十数除以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和估算方法
精心巩固。练习十三中安排
了五道练习题。这五道题中,有的题目是让学生形成
基本口算能力和估算能力的练习,有的题目是应用口
算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已经掌握
了笔算除法的基本方
法。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原理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相同,只是试商的难度加大。
目标
1. 通过小组内探究讨论,会表达口算估算方法,正确口算估算
2. 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
略意识。
评价任务
任务1:以小组为单位说出口算估算方法。
任务2:完成练习十二题目。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环节一
旧知巩固
1、复习旧知。
教师用卡片出示下列口算题,学生口算练习。
80÷40=
60÷30= 90÷30=
50÷10= 79÷20≈
90÷31≈
72÷7≈ 59÷22≈ 100÷30≈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
环节二
师生互动
解决问题
“口算除法”的基础练习。
1、第1题。
学生能自己总
结出口算和估算的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能正确而快速
的完成练习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进行交流反馈。
方法。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口算的。
2、第4题。
教师出示第4题
,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算理、正
确应用算法的基础上,提高运算的正确性和速度。练
习时人人参
与,独立口算。
环节三
巩固练习
应用口算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1、第2题。
课件出示题目后,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意思。
提出问题:要捆多少包?列出算式算一算。
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再列式算一算。
2、第3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口算结果。
能按要求进行
练习。
提出问题:你是怎样想的?“限载40人”是什么意
思?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
3、第5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出问题:要解决“看完这本书大约需要几个月”
的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可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再全班汇报交流。
环节四
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你是如何正确进行除法口算和估算的?
你能用所学的口算知识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至少能说出一
方面的收获。
第三课时 笔算除法
教材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
主 题: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课 时:11课时,第3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能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2.教材分析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它是在学生学习
了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
一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
有:口算除法、笔算除法。用整十数
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在日常生活
中经常用到,同时又是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笔算除法的重要基础
。学习除数是两位
数除法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掌握试商方法,这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
本单元
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首先,把计算内容置于实际生活的情境之
中,如给书打包、看书、喂猪,寄
特快专递等。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
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
3.学情分析 <
br>学生在前面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已经掌握了笔算除法的基本方
法。除数是两位数除法
的计算原理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相同,只是试商的难度
加大。
目标
1.
通过小组内观察和操作,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92÷30”的笔算过程。
2.
能够理解商为什么写在个位上?并能够在竖式上正确写出商。
3.
学会除数是整十笔算方法,并能正确笔算。
评价任务
任务1: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笔算“92÷30”时,“商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任务2:完成测评反馈题目。
教学过程
教学环
节
环节一
复习
1、看题直接说出得数:
95÷30≈ 64÷30≈
78÷40≈ 85÷30≈
30×( )=90 50×( )=40 30×(
)=60
2、复习乘法口诀。
能正确而快
速的完成练习
题。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二
探究新
知
1、出示:92本连环画,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1)、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92÷30
2)、讨论用估算的方法解决商。
92÷30≈3
90
3)、分组活动,摆小棒,92根小棒,每次取30根,
可以取几次?又剩余吗?
4)、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板书:
92÷30=3(个)……2 (本)
3…商(3在个位上)
30 9 2…… 被除数
9 0……
3 乘30的积
2…… 92-90=2(多的数
即余数。)
答:可以分给3个班,还剩2本。
强调:余数必须而比除数小。
5)、说一说:92÷30商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2、笔算: 第73页 第1题
3、课堂小结:
(1)笔算除法时,要注意什么?
我们在计算两位数除以整十数时
,可以想,几和整
十数乘小于被除数,但又最接近被除数,我们就商几。
今天学习的除法的商要
写在个位上,如果有余数,余数
必须比除数小。
(2)强调竖式的写法。
1、学生能正
确的数学竖式,
知道商的位置。
2、能正确的
完成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