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
sxkszx-小学运动会班级口号
2016年下学期莲花学校教学案( 二年级 数学学科)
全期累计编号:第
节
主备教师 李碧春 授课教师 李碧春 使用时间 第 周星期 (2016年 月
日)第 节
学习内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第 1课时 课型 新授
1.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
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
知识与技能
方法。
3.
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交流,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
理解竖式中,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积的末尾要与十位对齐的道
理。
教材、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运用
预习要求 :预习数学书47面,根据以前所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想一
想笔算三位
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是怎样的?
(一)复习导入
1、 口算
12×3= 170×5= 125×2=
125×2=
410×2= 143×2=
2、笔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45×12=
44×59= 63×52=
3、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先用第二个乘数的个
位与第一个乘数相乘,再用第二个乘数的
十位与第一个数相乘,最后把两次乘的结果相加。
这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1:
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
有多少千
米?
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板书教学内容补充:三位数乘两
位数)
145×12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指名回答)
估算一:把145看作140,
把12看作10,140×10=1400,所以145×12大约等于1400。
估算二:把145
看作150,把12看作10,150×10=1500,所以145×12大约等于1500。
怎么
计算出准确的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道题,自己试一试。(小
组
讨论并汇报)
提问:
(1)先算什么?(先算2乘145的积是290,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个位对齐)
(2)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
(3)最后算什么?注意第二步个位上的0不写。
板书:145×12=1740
1 4 5
× 1 2
2
9 0
1 4 5
1 7 4 0
和45×12比较,你发现了什么相同点?
小结:两位数乘法笔算的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
两位数乘法,先用一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因数
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课堂检测。
134×12 176×47 425×36 237×82
322×24 145×27 679×13 286×35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45×12=1740
1 4 5
板
书
设
计
× 1 2
2 9 0……145和2的积
1 4 5
……145和10的积
1 7 4 0……145和12的积
答: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1740千米。
教
学
后
记
2016年下学期莲花学校教学案( 二年级 数学学科)
全期累计编号:第 节
主备教师 李碧春 授课教师 李碧春 使用时间 第
周星期 (2016年 月 日)第 节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笔算乘
学习内容 第
2课时 课型 新授
法
1.
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
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知识与技能
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2.
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进一步
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通过学生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合作探究,掌握因数中间、末
尾有0的乘法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列竖式计算的简便写法,尤其是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
教学重点
题。
教学难点 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以及积的末尾0的个数确定。
教具运用 课件
教学过程
预习要求 :预习数学书48面,想一想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应该怎样列竖式?
(一)复习导入
1. 口算
40×72= 600×300=
30×23=
53×30= 20×700= 40×22=
2.笔算并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708×6= 790×8=
54×278=
3、出示两种列车图片:特快列车和普通列车。
师:认识吗?告诉你们两种车的速度:特快
列车1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1小时可行
106千米。 师:小精灵给我们提了一个数学
问题: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二)教学新知
出示例2
1、
师:你看小精灵给我们提了一个数学问题中包含几个问题?
预设:包含2个问题;因为它有“各”字
(1)特快列车30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2)普通列车30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2、这两个问题怎样列式?分析数量关系。 生独立列式。
3、汇报,(1)160×30 (2) 106×30
师:为什么都用乘法计算。(用乘法计算的原因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预设:求30小时特快列车行多少千米,就是求30个160千米的和。
4、 我们看这两个算式
有什么特点?(1)末尾有0,(2)末尾和中间都有0。今天我们学习因
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板
书)
4、我们先来计算
(1)特快列车行多少千米?
160×30=
①口算一下: 生:先算16×3=48
再在积的末尾添 上两个0。
②笔算试一试:
③生汇报:可能有两种情况
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160×30=4800
1 6 0
1 6 0
× 3 0
× 3 0
0 0 0
4 8 0 0
4 8 0
4 8 0 0
④比较:这个算式的末尾有0,你认为哪一种方法简便一些。在写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预设:二种方法简便,把末尾0前面的数对齐。
2、独立计算106×30=
学生反馈讨论:
(1)竖式的简便写法,为什么不写成
1 0 6
× 3 0
(2)计算106×3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
106×30=3180
1 0 6
× 3 0
3
1 8 0
小结:
①你们能说说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方法吗?怎样确定积末尾0的个数?
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再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零。
②简便竖式的写法:只用0前面的数相乘,所以把末尾0前边的数对齐。
(三)课堂检测。
教材P48 做一做1、2 独立完成 指名板演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笔算乘法
板
160×30=4800
106×30=3180
书
设
1 6 0
1 0 6
计
× 3 0
× 3 0
4 8 0 0
3 1 8 0
教
学
后
记
2016年下学期莲花学校教学案( 二年级 数学学科)
全期累计编号:第 节
主备教师 李碧春 授课教师 李碧春 使用时间 第
周星期 (2016年 月 日)第 节
学习内容 练习八
第3 课时 课型 练习
1、进一步熟练掌握三位数乘两位的笔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
率和速度。
知识与技能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
问题的策略意识。
通过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理解算理,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
过程与方法
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在能够正确迅速计算的同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运用
(一)基本练习
1、P49——3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
2、P49——6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
3、P50——8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说一说错误的原因。
4、P49——1 独立完成后指名板演订正
(二)指导练习
1、P49——5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
教师指导:注意单位换算
2、P50——9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
教师指导:此题有两种思路,方法一:分别求每
种3套的价钱再加起来;方法二:先求每种各买
一套总共花多少元,再求买三套的总价。
3、P50——11 独立完成后先小组交流再汇报
教师指导:此题有简便方法,因为15
×200=3000,因此最后一款电话机15×210>3000不能购
买,而200-128=72
200-108=92 200-198=2
因此只要再用多出来的钱分别乘15,即可求出
还剩多少钱。
4、P50——12
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方法再汇报
教师指导:写出乘积最大算式的方法是:先确定两数的最高为5、4;
然后依次确定下面的数字,
把剩下的最大的数字放在被乘数上(从左数起第二个因数):3、2;剩下的
0按题目要去放在乘
数上(从左数起第一个因数);所以答案就是520×43=22360。
思考:如果乘积最小,又该如何?
教师指导:先找出两数的最高为2、3;然
后依次确定下面的数字,把剩下的最小的数字放在被
乘数上(从左数起第二个因数):0;剩下的4、5
放在乘数上(从左数起第一个因数);所以答案
就是345×20=6900。
(三)检测评价
1、P49——7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2、P49——2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3、P49——4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4、P50——10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练习八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后
记
2016下学期莲花学校教学案(
四年级 数学 学科)
全期累计编号:第 节
主备教师 李碧春 授课教师
李碧春 使用时间 第 周星期 (2016 月 日)第 节
学习内容 积的变化规律
知识与技能
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
4课时 课型 新授
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
几,积也
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
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合作交流 对比发现 归纳总结
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
能力。
教学重点
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具运用 CAI
教学过程
预习要求
:预习数学书51面,想一想例3的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积与变化着的因数
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一、谈话引入,提出问题。
师:为了响应学校“节省零花钱,牵手好朋友”的号召,我们班
将与希望小学四(1)班开展
“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希望同学们能捐出自己的零花钱,为希望小学的
小朋友购买一些
图书和学习用品,请你们帮忙算一算,一盒美术颜料6元,买2盒要花多少钱?20盒呢
?200
盒呢?
师:怎样列式?
6×2=12(元)
6×20=120(本)
6×200=1200(本)
仔细观察、比较这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这几个算式中都有一个因数都是6
预设2:算式中的第二个因数依次添了一个“0”,积的末尾也多了一个“0”。
师:哦,你是
从上往下看的,那还能怎么看呢?
预设3:还可以从下往上看,算式中的第
二个因数依次减少一个“0”,积的末尾也跟着依次
减少一个“0”。 师: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
一个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积的变化有没有
规律呢?是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板
书:积的变化规律)
二、 探求积的变化规律
(一)
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积会怎么变化”
(1)6×2=12(元)
(2)6×20=120(本)
(3)6×200=1200(本)
1、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大,积的变化情况 。
师:为方便研究,可以称这
三个算式分别为(1)式,(2)式和(3)式。如果把(1)式作标
准,(2)式和(3)式分别与(
1)式的因数和积各是怎样变化的?在我请同学来说说你的发现?
预设1:这三个等式里都有一个相同的因素,是8
预设2:(1)式与(2)式比较,第
二个因数2到20扩大了10倍,积12到120也扩大了10
倍。
预设3:(1)式与(
2)式比较,第二个因数2到200扩大100倍,12到1200也扩大100倍
这
些都是你们的发现,你们的眼睛可真会观察。
那有哪位同学能将前面这些同学说的发现,用一句话表达出来? 引导学生说出:两数相乘,一
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跟着乘几。(板书)(多请几个同学说说)
2、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小,积的变化情况
师:刚才,我们从上往下观察
,发现了“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
跟着乘几”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那从下往
上观察,用刚才比较研究的方法,比一比,看看有
没有新的发现?具体应该怎么比呢?思
考好的可以小声和同桌交流一下你的发现 师:有哪
个同学想要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发现的?
师引导学生以(3)式为标准,(2)式和(1)式分别与(3)式的因数和积各是怎样变化的? <
br>预设1:(3)式与(2)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200到20除以了10,积1200到120
也
除以10。
预设2:(3)式与(1)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200到2除以了
100,积1200到12也除
以100。
师:刚刚同学们又说了这么多的发现,有谁能够
像刚刚我们总结的那条规律一样,用一句话来
说一说。
预设: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积也跟着除以几。(板书)
3、整体概括规律
师:谁能把发现的两条规律合并成一句话。
预设: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
4、练习
师:通过你们的观察、发现和概括,我们知道了有这样的变化,那现在我们来验证一
下我们的规律。
(1) 完成书本51页的做一做的第1、2组题。(先算出第1、2组中第1题的积,用我们刚刚总结的规律写出剩下两题的积,然后在用笔算 进行验证)
(2)
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每位学生各写两组算式,一组3个,展现积
分别随一个因
数扩大、缩小的变化情况。
(二)
研究“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会怎么变” 师:刚刚我们一直在研究两数相乘,一
个因素不变,另
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积的变化规律,那如果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
积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我们来看一下书本第51页做一做的第3组题,你们先试着做一下,
再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另一个因数同时除以(或乘)相
同的数,
它们的积不变,这就是积不变的规律。
四、课堂检测。
完成数书书第51面做一做第1、2题。
五、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
两数相乘,其中因素发生变化,积的变化规律,
有谁来说一说是怎样变化的。要说清楚哦。
积的变化规律
(1)6×2=12(元)
(2)6×20=120(本)
(3)6×200=1200(本
板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0除外)。
书
设
计
教
学
后
记
2016年下学期莲花学校教学案( 四年级 数学
学科)
全期累计编号:第 节
主备教师 李碧春 授课教师 李碧春
使用时间 第 周星期 (2016年 月 日)第 节
学习内容
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第 5课时 课型 新授
1、
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初步理解单价、数量、
总价的数量关系。
知识与技能
2、知道“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
÷数量=单价”并能根据这样的数量
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归纳总结,正确理解“单价×数量=总价”、
过程与方法
“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的数量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感受模型化的思想方法。
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概念以及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运用“单价×数量=总价”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CAI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运用
预习要求
:预习数学书52面,想一想什么叫单价?什么叫数量?什么叫总价?
一引入新课
1、
为学生提供三种背景材料:
(1) 数量相同,总价不同。
两种圆珠笔,第一种2支3元,第二种2支4元,哪一种便宜?
(2)数量不同,总价相同。
两种糖果,第一种3个6角,第二种2个6角,哪一种便宜?
(3)数量不同,总价不同。
两个水果摊,一个西瓜3元斤,另一个西瓜4元5斤,哪个水果摊卖的西瓜便宜?
引导学生交
流、对比、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求每件物品价格”这种比较方法的
简捷性与必要性,初步感
知“单价”的内涵。
2、 教师示范列举生活中“一个数量单位物品的价格”的例子,如一件上衣12
9元,一箱方
便面58元,一斤面25元,一克黄金380元,一打丝袜10元,每个泡泡糖5角等。
3、 引出单价的概念。
像这样“一件衣服多少元”、“ 一箱方便面多少元”“一斤面多少
元”……叫做单价。结
合上面三个背景材料,说一说题中所给的钱数是单价吗?
二、探索新知
1、出示问题、列式解答。
(1)篮球每个80元,买3个要多少钱?列式:80×3=240(元)
(2)鱼每千克10元,买4千克要多少钱?列式:10×4=40(元)
2、单价、数量、总价的概念。
师: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发现:
(1) 都已知了每件商品的价钱。
(2) 都知道了买了多少件商品。
(3)
都是算一共要多少钱?
(4) 都是用每件商品的价钱×多少件商品求得一共要多少钱。
通
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把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做单价。题中还涉及了另外两种量,
它们也有各自的名称,
其中买了多少,叫做数量,一共用的钱数,叫做总价。
师追问:篮球的单价是多少?数量是多少?如何求得它的总价?鱼呢?
举例说明什么是单价、数量和总价。
4、 单价、数量、总价的关系。
(1) 板书算式中的数各表示什么。
80× 3= 240
单价
数量 总价
10× 4= 40
单价 数量 总价
(2)你发现了什么?单价、数量、总价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
单价 × 数量 = 总价
(3)已知数量和总价,如何求数量?
总价÷数量=数量
(4)已知数量和总价,如何求单价?
总价÷单价=单价
三、课堂检测。
1、星期天妈妈去超市买东西,商品价格如下:
椅子:40元/把
衬衣:60元/件 台灯:120/台
(1) 妈妈买4把椅子需要多少钱?
(2)
2件衬衣多少钱?
(3) 4把椅子、2件衬衣、一个台灯一共得花多少钱?
2、
根据已知条件求空格内的数量。
单 价 数 量
毛 巾
球 鞋
运动衫
3元
16元
4条
2件
总 价
48元
56元
3、 完成数学书第52面做一做第1、2题。
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80× 3= 240
板
书
10× 4= 40
设
单价×数量=总价
计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教
学
后
记
2016年下学期莲花学校教学案( 四年级 数学 学科)
全期累计编号:第 节
主备教师 李碧春 授课教师 李碧春 使用时间 第
周星期 (2016年 月 日)第 节
学习内容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第
6课时 课型 新授
1、
使学生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
=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知识与技能
2、 学会速度的写法。
3、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学习目标
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归纳总结,正确理解“速度×时间=
过程与方法
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数学魅力。
教学重点
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运用 CAI
教学过程
预习要求
:预习数学书53面,想一想什么叫路程?什么叫速度?什么叫时间?
一、学前预测,做好铺垫。
1、 填一填。
132×24=3168 3168÷132=( )
3168÷24=( )
2、“小明上学走了6分钟,小红上学走了8分钟,谁走得快些?”
“如果小明家离学校360米,小红家离学校480米,那谁走得快一些呢?”
二、回忆旧知,引入新课。
1、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交通工具的速度。
教师肯定学
生介绍正确的交通工具的速度,并说明各种交通工具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方便,让学
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
具的智慧。
2、“单位时间”的介绍。
(1)课件显示教师收集的一些速度。
刘翔跨栏每秒跑8.5米;
火箭燃气每秒喷射约为2千米;
猎豹奔跑每分钟行1800米,
蜗牛每小时行8米;
光每秒传播30万千米;
声音每秒传播340米。
(2) 针对以上一些例子,说明单位时间。
师:单位时间可以是每一小时、每一分、每一秒、每一日、每一年等。
3、引出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表示方法。
(1)自学课本第53页例5关于速度的定义。
(2)学生试写,教师讲解书写方法。
像以上这样“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每分钟行多少
米”、“每秒钟行多少米”……叫做速
度,速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走过的距离。人们为了更简明、清楚地
表示速度,采用统一的
速度表示法,如:每小时行160千米,可以写成160千米/小时。你能试着写
一写每分钟
60米吗?
(3)练一练:把前面例子中的速度改个写法。
4、探究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1)课件出示例5的题目:
①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一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25米,10分钟可行多少行米?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教师巡视。
(3)学生反馈情况,教师说明。
① 70×4=280(千米)
②
225×10=2250(千米)
师: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②
都知道每小时或每分钟行的路程。
②都知道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
③
求一共行了多长的路程。
④ 都用乘法进行计算。
师:我们已经知道每小时(或每分钟等)
行的路程叫做速度。一共行了多长的路也有自己的名
称,叫路程,而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等),叫做时
间。
你能举例说明什么是速度、时间和路程吗?
(4)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
①算式中的数各表示什么?
70 × 4= 280
225× 10= 2250
速度 时间
路程 速度 时间 路程
②小组合作写出关系式
③展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
(5)改变其中一题,求时间或速度?
每位学生写出关系式
全班交流,展示自己的关系式 汇
报结果
小组派代表汇报板书
小结:速度×时间=路程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三、方法应用
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
2)蝴蝶的速度每分钟500米,写作——
2、潇潇每天早上跑步20分钟,他的速度大约是110米分,潇潇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
3、课件出示练习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检测
1、填空 1)、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写作(
)
2)、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千米,写作( )
2、再(
)里填上“>”“<”或“=” 120×20( )12×200
16×400( )210
×4 500×10( )10×500
30×80 ( ) 19×300
3、解决实际问题
(1)强强每天早上跑步15分钟, 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每天约跑步多少米?
(2)强强每天早上跑步15分钟,大约跑步1800米, 他的速度大约是多少米分?
(3)强强每天早上大约跑步1800米, 他的速度大约120米分,需要跑多少分钟? B卷
1、
填空 (1)( )×( )= 路 程 (2) 路 程
÷( )= 速 度 (3)
( )÷ 速 度 =
时 间
2、选择。
(1)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 ) A、米
B、千米 C、千米小时
(2) 人骑自行车的速度16( ) A、米
B、千米 C、千米小时
3、解决实际问题
(1)、一辆客车在平原和山区各行了12小时,最后到达山顶。这段路程大约有多远?
(2)王叔叔从县城出发到王庄乡去送化肥。去的时候用了3小时,返回时用了2小时
六、作业:完成数学书第53面做一做第1、2题。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70 ×
4= 280 225× 10= 2250
板
书
速度 时间 路程
速度 时间 路程
设
速度×时间=路程
计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教
学
后
记
2016年下学期莲花学校教学案( 四年级 数学学科)
全期累计编号:第 节
主备教师 李碧春 授课教师 李碧春 使用时间 第
周星期 (2016年 月 日)第 节
学习内容 练习九
第 1 课时 课型 练习
1、
进一步巩固、提高本单元所学知识,使学生熟练掌握三位
知识与技能
数乘两位数的运算,进一步理解关于两位数相乘时,积随两
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应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并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运用
一、 师生谈话引入复习。
师:
今天我们来上一节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练习课,在做练习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下本单元
的所学内容。板书:
练习九。
二、 师生互动,整理复习。
1、 回忆知识,明确重难点。
提问: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这一单元中,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你学了哪些知识?
指名学生回答,进行全班集体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如下:
(1)
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2) 学习了积的变化规律。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3)
学习了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总价=单价×数量
路程=速度×时间
(4)
学习了运用乘法的有关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
2、 回忆疑难点。
师:你认
为本单元前面的知识点中,你感到最困难而又没掌握好的知识是什么?在学习
过程中,你还有什么问题想
提出来?
三、 巩固练习。
指导完成练习九。
1、 第2题。
出示题
目后,让学生独立笔算,教师巡视,注意观察学生竖式书写是否规范,对因数中
间、末尾有0的笔算是否
能作出正确的处理。
反馈时,主要要求学生说明因数中间、末尾的0在笔算时的正确方法。
2、 第1、4、6、10题。
出示第1、4题,让学生根据第1小题中的积
,写出下两题的得数,然后让学生说一说
自己是如何填的,它们的因数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此基础上复习积的变化规律,然后利用这个规律解决第6题和第10题。
3、 第3、5、7题。
出示第7题,让学生分别进行判断,并说一说自己判断的理由。
在此基础上出示第3、5题。
让学生自己提出一个已知单价和数量,求总价,已知速度和时间,求路程的问题。
4、
第8、9题。
出示题目后,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独立解决,引导学生说出解答的思路和过程,确定解题的方案,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
正。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四、 课堂小结。
1、 巩固知识。
(1) 你是如何正确进行乘法笔算的?
(2)
你能运用所学的数量关系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2、小结
练习九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板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书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设
计
教
学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