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案设计(全册)
二级建造师考试地点-外贸知识
1 古诗二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村居》和《咏
柳》都是以春天为题材的古诗,诗中流露出诗人难掩的喜悦之情。
两首诗中不约而同地出现了“柳”,以
柳来写春景、春意,寥寥数语,分别勾画出生机
勃勃的“乐春图”和“赞春图”。本课教学,坚持“以读
代讲,读中悟情”的教学理念,
重点引导学生在识字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层次的读,感知诗
意,感悟诗情,
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完成预学案作业。
课时安排
2课时。
1.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见前面的“课文备课方
案”。
2.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涉及的“学生活动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插图引入,激发兴趣
1.话题引入:美丽的春天悄然来临,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季节里,你
们都喜欢做哪
些活动?心情怎么样?
2.学生自由交流。
3.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幅
插图,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画面,说清楚画面上
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并猜测他们当时的
心情。
4.引出课题:清朝诗人高鼎目睹了这一画面,有感而发,作了一首诗。这就是今
天我
们要学习的《村居》。(板书课题)
5.学生朗读课题,并按自己的想法说说“村居”是什么意思。(“村居”就是在农
村居住。)
6.导入新课: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就是诗人在农村居住时所看见的。那么,诗人
看到了什么景象?又是怎样描写所看到的景物的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
设计意图:借助插图,初步感知诗歌描绘的画面,为后续的理解做铺垫。
二、初读诗文,认读生字
1.课件继续出示《村居》插图,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一边观察插图
,一边认真倾
听。看一看,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内容?
2.学生自读,出示要求:
(1)圈出生字,读正确。
(2)同桌互读互查。
3.指名读,教师正音:“莺”
是后鼻音,不要读成前鼻音。“趁”是前鼻音,不
要读成后鼻音。“纸鸢”的“鸢”要读准。
教师相机出示“风筝”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纸鸢”即风筝。
4.交流生字识记方法:
醉:左边“酉”表示酒,“卒”表示极点、极端,指喝酒过度,失去正常神志。
拂:(引导学
生展开想象)长长的柳条随风摆动,它是怎样“拂”着堤岸的?通过想
象,感知“拂”的意思。
5.课件出示放风筝的情境图,将“黄莺、拂面、堤岸、柳树、喝醉”等词语写在
风筝上,指生认读,
认读正确,生词对应的风筝就会飞上天空。
6.指名朗读古诗,集体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7.学生自由朗读古诗,然后齐声诵读古诗。
设计意图: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
能力,小组合作有利于优势互补,
提升识字实效。
三、多层朗读,感悟诗情
(一)学习前两句诗。
1.指名朗读前两句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这两句诗写了春天
里的哪些景
物?(草儿、莺儿、堤岸、杨柳、春烟。)
2.课件播放与这两句诗相对应的动画
,请学生仔细观察。春天里,草儿、莺儿、
堤岸、杨柳、春烟等具有哪些特点?
3.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语:
草长莺飞:指小草吐绿,莺儿飞翔,形容春天的景象。
二月天:指春天。
拂:掸去,轻轻擦过。
春烟:春天的水汽,雾气。
醉:沉迷,过分地爱好。
4.教师配乐范读这两句诗,请学生闭目想象: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5.学生交
流: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
堤岸旁边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
轻地拂着堤岸,仿佛在春天的雾气里醉得直摇晃。
6.指导朗读:如此让人如醉如痴的画面,该怎样朗读才能表达出我们的情感呢?
(二)学习后两句诗。
1.借助书上的插图想象:孩子们在干什么?他们脸上会是什么样的?
2.由自己放风筝或参加其他活动时的情景想象孩子们会是什么样的?
3.除了看到一群孩子
正趁着春风开心地放风筝,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
抓住具体的事物想象画面,如“草、莺、堤、
杨柳”,以这些事物为依托展开想象,让
画面更加丰富、立体。
4.指导朗读:小伙伴们在这
么美的风景下放风筝,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诗人
以此写了一首富有意境的诗。我们一起来快乐地读一
读吧!
设计意图:借助插图,联系生活经历,引导学生了解诗中描绘的画面与活动。这种
建立
在体验基础上的理解是深刻而丰富的。
四、观察指导,练习写字
1.学生仔细观察写字表中
“诗、村、童”三个字,将容易写错的笔画圈出来,并
给同桌讲一讲圈画的理由。
2.怎样才能写好圈画的笔画呢?和同桌商议一下。
3.教师范写,提示书写要点。
诗:“讠”短提写得小一些,为旁边的“寺”让出空间;右边的“寺”上半部分为
“土”,第二横最长
,覆盖下面的“寸”字。
村:木字旁的第四笔是点,不要写成捺;右边为“寸”,要注意木字旁的点和
“寸”
字的点要相互避让。
童:上扁、宽,下长;第九笔为横,第十笔为竖。
4.投影仪展示学生书写成果,集体进行评议:哪个地方写得好?你有什么好的建
议?
设计意图:以学生自主练写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
用的有机结合。
五、拓展延伸,积累诗句
1.小组交流: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春天,珍惜春光。除了《村居
》,还有很多咏
春的诗句,把你积累的诗句和小组同学交流交流。
2.课件出示咏春的诗句,学生朗读并摘抄在积累本上。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徐俯《春游湖》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3.布置作业:你在春天里最喜欢做什么?用笔画一画,再给家人讲一讲。
设计意图:以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实现语文学习课内与课外的融合。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课件播放不同地点的柳树图片)春姑娘已迈着轻盈的脚
步,悄悄来到了我
们的身边,看——(出示教材第二幅插图,学生欣赏)
2.自由交流:欣赏后,你的心情怎样?有什么感受想和大家交流?
3.教师小结:我们喜欢
柳树、赞美柳树,这种情感诗人贺知章用一首诗来概括—
—咏柳。(板书课题)
4.学生自由朗读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的意思。
5.课件出示贺知章的人物图片,引导
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与诗人相关的资料,
或者朗诵自己知道的贺知章写的诗。
设计意图:借
助柳树插图,引发学生对柳树的赞美之情,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诗题,
又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诗歌整体的情
感基调。
二、朗读全诗,初知大意
1.课件播放《咏柳》朗读动漫,引导学生一边欣赏画面,一边倾听。
2.学生自由读古诗,认读生字。
3.检查读文情况。
(1)指名读,请读的好的同学当小老师领读。
(2)开火车读。
(3)全班齐读。
4.小组合作,借助生字卡片,逐一认读“咏、妆、丝、绦、裁、剪”,遇
到读不
准的字音,请小组同学教一教,并商议识记的好办法。
(1)“咏”指用口头吟诵,所以是口字旁。也可以用换一换的方法记住:咏—泳。
(2)“
裁”为平舌音。本义是裁制衣服,所以形旁是“衣”。引出“栽”“载”,通过
比较,加深对“裁”的理
解。
(3)“绦”,创设情境,通过想象,感知“绦”的意思。
5.再读古诗。
(1)要正确、流利地朗读每一个句子,尤其要读好生字的字音。
(2)这首古诗应该按怎样的节奏来读?试一试,再勇敢地展示给大家。
设计意图:《咏柳》
是一首耳熟能详的古诗,大部分同学都有诵读基础,能准确背
诵。但有些同学字音不准,对于生字更是陌
生。此环节设计,尊重了学生已有的学情,
在基础中提升,提高教学实效。
三、质疑问难,交流朗读
1.过渡:古诗有其独特的韵味,每读一遍,它都能带给我们无尽的
享受。请同学
们默读古诗,找出能体现柳树美的词句,多读几遍,体会一下,看看你能读懂什么,读懂的画直线,读不懂的画波浪线。
2.小组交流:
(1)和小组同学说一说自己读懂的内容。
(2)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同学交流后,可以根据同学的表达补充自己的发言。
(3)和小组同学说一说自己不理解之处,如果同学能够为你解答,就认真听清楚他的
想法。
3.全班交流汇报,相机引导学生围绕以下方面进行理解:
第一句诗——抓住“碧玉”“妆”“一树”体会诗句的意境,体会柳树生机勃勃的
特点。
(1)课件播放与“碧玉妆成一树高”相对应的动画,引导学生一边观察
,一边思考:
“碧玉”指什么?(用“碧玉”来比喻柳树新长出的嫩叶,写出了柳树颜色翠绿、生机勃勃的特点,让人感觉柳树的颜色很美。)
(2)指名朗读第一句诗。
(3)引导学生
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课件中的画面。(一棵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
叶,看上去就像用碧绿的玉石装扮
成的。)
第二句诗——抓住“万条”“绿丝绦”体会诗意,感受柳枝的茂密、柔软,随风摇
曳
、婀娜多姿的美。
(1)课件播放与“万条垂下绿丝绦”相对应的动画,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画面中
柳
树具有哪些特点?(柳条随风飘动、颜色翠绿、轻柔美丽,让人觉得它的样子很美。)
(2)课件出示绿色的丝带,教师点明“丝绦”就是丝带的意思。
(3)教师诵读这句诗,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春天里柳树的样子。
(4)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第三、四句诗——抓住“裁”“似”“剪刀”等词体会诗意。
(1)课件播放与最后两句相对
应的动画,学生仔细观察,想一想:诗中的“剪刀”指
的是什么?
(2)拓展交流:春风是美
的创造者,它既然能裁剪出细致匀称的柳叶,自然也能裁剪
出其他的事物。请同学们想一想:它还能裁剪
出什么?
4.(师板书总结)诗人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句,用“碧玉”来比喻柳树的叶,写出了柳
树的颜色美;又用“丝绦”来比喻柳枝,写出了柳枝的样子美;然后展开大胆的想象,
将“二月春风”
比作剪刀,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
5.请大家轻轻闭上眼睛,边听配乐朗诵,边想象一下这首
诗的意境,想象一下生
机勃勃的春景图。谁能把你脑中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
6.指导朗读
:多么美的遐想,多么美的春天!现在,你们想不想也做一回诗人,
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
7.背诵全诗。
设计意图:借助动画,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
更有利于学生体验柳树的美感。
四、集中识字,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田字格,并以书写动漫的形式逐一展示“碧、妆、绿、丝、剪”等字
的书写笔顺,
学生一边观察一边书空。
2.课件集中出示“碧、妆、绿、丝、剪”等字,请学生再次观察,找出每个
字容
易写错的地方。
3.教师范写,提示书写要点:
(1)“碧”由“王、白、石
”三个字组合而成。“王”最后一笔由横变为提,下方的
“石”字要写得扁且宽,与上方的“珀”字相平
衡。
(2)“妆”左边为点、提、竖,写在竖中线左侧,为右边的“女”让出空间。
(3)“绿”左边为绞丝旁,第二笔“ㄥ”从第一笔的收笔处偏上方开始起笔。
(4)“丝”
上长,下宽;四个“ㄥ”平衡地分布在横中线和竖中线周围;下方的“一”
从左下格中间起笔,写至右下
格中间。
(5)“剪”上宽、长,下扁、短;上部“月”“刂”均在横中线下方收笔;下方“刀”的撇收笔与横折钩在同一水平线上。
4.学生练写,评价反馈。
设计意图:在识字的重点、难点处下功夫,让书写指导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选读诗歌,课外延伸
1.课件出示《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春日》《新柳》等,学生朗读。
2.课外延伸: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可以抄写在积累本上,还可以和家
人一同诵读。
设计意图:归类整理,帮助学生建立头脑中的“古诗体系”,同时丰富学生的知识
积累,实现量
与质的同时提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多媒体对教学的作用毋庸置疑。声音和图像的结合给学生以强烈的印象,这种视觉
和听觉的冲击,有利于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村居》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在农村亲眼看到的景象
。学生对古诗的语言不太
熟悉,所以难以很快领略诗歌所展现的优美画面。于是,我在上课伊始,使用了
多媒体
课件: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堤旁的柳树的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
着
堤岸,孩子们在放风筝……诗句的朗诵随着画面同步出现。
动画的整体展示,使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
认识。接着,我挖掘课件的信息资源,
促进学生对《咏柳》的感悟与理解。首先展示“碧玉妆成一树高”
的画面,先是新叶颜
色鲜亮翠绿,像碧玉,然后密密层层,挤满整棵树,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对画面
的
观察说说自己的理解。接着是“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画面,重点体现柳树的枝条和绿色
丝带的
相似点,多媒体提供的形象资料,促进了学生对诗意的理解。随后的朗读训练中,
学生寓情于景,就把自
己的感受尽情地抒发出来了。
2 找春天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文是一
篇语言优美、意境丰满、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的散文。一个“找”字,
说明春天的景象尚没有完全显露出来,读着读着,我们仿佛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语
文课程标准》在
第一学段的目标中指出: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诵读儿歌……感受语言
的优美。所以,本课秉承着“读写
并重,言意兼得”的思路进行设计:“读写并重”是
指要一如既往地注重学生朗读和写字、写话能力的培
养,让学生在朗读中走进文本所描
绘的意境,感受意境美、语言美;“言意兼得”是指教学中紧扣文本语
言,在想象、朗
读、补白、欣赏中体会语言的意境,领会其中的情与趣,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春天的<
br>美好和丰富多彩,同时在说写训练中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歌曲《春天在哪里》,文字课件)。
2.生字卡片、生词卡片。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拼读生字,自主朗读课文。
2.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寻找大自然中的春天。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歌曲,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2.交流: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去大自然
中寻找春天,你们找
到春天在哪里了吗?(自由交流)
3.揭题:是的,春天来了!她已经悄
悄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像个害羞的小姑娘,
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藏在哪里呢?让我们和文中的小朋友
一块儿去“找春天”吧!
(板书课题并指导朗读——找春天)
设计意图:未有曲调先有情,借
助曲调情更浓。这样设计导入的目的有两个:一是
通过《春天在哪里》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在
轻松活泼的歌声中开始了对新课
的学习。二是通过交流各自寻找的春天,让学生体会找春天的乐趣,体验
发现的快乐,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也适当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初读课文,读中识字
1.教师范读。
2.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己读。
(1)大声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画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3)把不理解的词句或问题标出来。
3.小组内检查自主学习情况。
4.集体交流,重点指导。
(1)我会读。
课件出示词语:
脱掉 棉袄 寻找 害羞 姑娘 嫩芽 音符
解冻 触到 杜鹃
探出头 遮遮掩掩
①小组开火车读,教师相机正音。重点强调“遮”(翘舌音,读一声)“嫩”(声母
是n,不是l)“触”(翘舌音)。
②齐读。
③去掉拼音分小组开火车读。
④课件出示生字,指名朗读并组词,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2)我会记。
①你知道这些词语中有哪些字是表示动作的吗?找一找。(脱、寻、找、触、探、
遮、掩等。)
我们来做个游戏,老师随机出示一个表示动作的词,你来做动作,看看你是否理解
了这个动词。
②你还能用什么方法记住课文中的其他生字?(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方法或已经认
识的字自由交
流,同学之间相互补充。)
如:运用熟字加偏旁或换偏旁的方法识记“脱”“探”“触”“杜”。
谜语、顺口溜猜字:一头羊长得丑(羞)。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识字教学重在教
给学生识字方法,鼓励学生运用
已有的生活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本环节的教学中,教师紧扣“会读、会记”
两个要求,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并结合生活实际自
主识字。教师强化指导,为
学生奠定扎实的语言基础,特别是在“我会记”环节,教师出示表示动作的词
,让学生
来做相应的动作,在轻松有趣的活动中,既考查了学生是否识记了生字,又帮助学生正
确理解了生字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寓识于读
1.指名读文,检查学生识字情况。
2.重点指导朗读问句、长句。
(1)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
(2)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3)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4)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5)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6)解冻的小溪叮叮咚咚,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7)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
3.孩子们找到春天了吗?她在哪里?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识字学词的目的是学
会使用语言,在语境中感受怎样用词用句,这无疑
是最直接的方法。因此,此环节通过反复朗读文中优美
的句子,既进一步巩固了识字,
又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去感悟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些词语的。读句子时,学
生在教师的指
导下能初步感受课文的大意,感受到寻找春天的快乐,体会到课文语言的美感和蕴含的感情,这为进一步学文打下基础。
四、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指导书写“冲、姑、娘、吐、柳、桃”六个字。
1.让学生先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这几个字都是左右结
构的字。)
2.尝试给这些生字组词,扩充词汇量。
3.学生说说怎样记住这些生字或者互相提醒需要注意的地方。
4.提示书写要点:
“冲”:注意“冫”与“氵”的区别。
“姑”:左右相平。注意“女”字作偏旁时字形的变化。
“娘”:“良”最后一笔在书写时要收敛一点,不宜太舒展。
“吐”:“口”字靠上,“土”中的两横注意排列均匀。
“柳”:“木”作偏旁时,捺要变成点。“卯”的第三笔是竖撇,不要写成竖。
“桃”:左窄右宽。“兆”字先写撇,再写点、提。最后一笔是点,不要丢掉。
5.学生练写,力求把字写得规范、美观。教师巡视,鼓励写得好的学生,奖励小
星星。
6.反馈交流,展示评议。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有所发现,掌握汉字的书写规律
,感受汉字的形
体美,并在扎扎实实的书写练习中学会本课生字,提高书写能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课文词语:
脱掉 棉袄 寻找 害羞 姑娘
探出头 嫩芽
音符 解冻 触到 杜鹃 遮遮掩掩 躲躲藏藏 叮叮咚咚
(1)指名朗读。
(2)指导学生选择其中的几个词语说一句话。
2.导入:那么,文中的几个孩子找到春天了吗?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帮忙寻找
吧!
设计意图:认读词语,可以巩固所学生字。教师让学生选词说话,既检查了学生使
用生词的情况,又把
学生带进了对课文内容的学习。
二、学习第1、2自然段,体会激动的心情
1.指名朗读第1、2自然段,说说“我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寻找春天的。
2.从哪里可
以看出“我们”的心情无比激动?(重点抓住“脱掉、冲出、奔向”等
表示动作的词语,感受孩子们急切
、激动的心情。)
3.指导朗读。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要读出孩子们激动、兴奋的心情;“脱掉、冲出、奔向”
等词语要重读,节奏可以明快些,表现出孩子
们的迫不及待。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本语言中流淌的情感,使“情”“文”“声”三者循环互发,碰撞融合,使整个课堂教学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三、学习第3~8自然段,感受春天的美好
1.自由朗读课文第3~8自然段,想一想:孩子
们找到春天了吗?是从哪儿找到的?
是怎样找到的?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下面的句子,引导学生品读: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解冻的小溪叮叮咚咚,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1)说说这里的“眉毛、眼睛、音符、琴声”都指什么。
(2)美美地读读这几句话,你仿
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交
流,用课件播放小草、野花、嫩芽、小溪等视频,体现
“探、开、吐、流”的动态美。)
(3)你觉得这些句子写得好吗?引导学生进行问答式的口语训练。
预设:(问)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答)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多像春天的眉毛哇!
(4)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如引读、表演读等,并积累背诵。
(5)仿照句式,练习说话:( ),那是春天的( )吧?
3.你还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春天来了?根据交流,课件出示下面的句子,引导学生
品读:
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哇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
枝头笑……
(1)这句话写了哪些事物?根据学生交流,课件再次出示生字“荡”,词语“杜
鹃”,指名认
读。
(2)“她在柳枝上荡秋千”是怎样的情境?
(3)通过“在风筝尾巴上摇哇摇”,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通过“她在喜鹊、杜
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你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这里的“笑”你认为是什么意思
?
(教师根据学生的想象,丰富课件上的画面。)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并练习背诵。
(6)春天只在这些地方吗?你能像作者一样用“她在……”的句式再来说说吗?
4.读读下面这两段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我们仔细地找哇,找哇。”
“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
(1)指导学生读句子交
流。引导学生懂得只有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去聆听,去触
摸,去感受,才能找到春天。
(2)再现生字“羞、姑、遮、掩”,指名认读。
(3)仿词训练:遮掩(遮遮掩掩)
躲藏(躲躲藏藏)
欢喜( ) 快乐( )
(4)指名朗读句子。
5.齐读第3~8自然段。
设计意图:课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这对二年
级的学生来说,
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但我们又不宜用繁琐的分析去帮助学生<
br>理解,因为这样依然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所以,这个环节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我展示
的舞台,引
导学生在想象体验、诵读中活化语言形象,让学生感受到文字中蕴含的意境
美。同时通过仿照课文中的句
子进行说写练习,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领悟,另一
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四、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课件演示“寻、荡、杏”的书写过程。
2.指导书写“寻、荡、杏”。
(1)指名朗读,然后分别说说怎样记住它们的字形并尝试着给它们组词。
(2)观察字的结构,注意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引导学生边观察边书空,提示书写要点:
“寻”:第四笔是长横,下面的“寸”要托住上面的“彐”。
“荡”:上下结构,不要误写为左右结构,第七笔要一气呵成。
“杏”:上面“木”的竖画要稍短,撇捺要舒展,盖住下面的“口”。
(4)学生仿写,教师
提醒写字姿势,力求把字写规范、写整洁。教师巡视,鼓励写
得好的学生,奖励小星星。
(5)反馈交流,展示评议。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教学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每堂课都要安
排一定的时间让学
生来书写,扎扎实实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写字的教学目标。
五、课外拓展,实践活动
1.以“我眼中的春天”为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
特长组成合作
小组,开展活动。
读春天:选择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读出春天的美。
说春天:结合生活实际描绘自己看到的春天。
写春天:写出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
画春天:把看到的、想到的春天画出来。
演春天:唱唱春天的歌、跳跳春天的舞。
2.拓展阅读。阅读朱自清《春》中的有关段落。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
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
迷藏。风轻悄悄的,
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
儿。红的像火,粉的像
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
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
没名
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设计意图:课堂不是学生学习的终点,而是学生学
习的开始。本环节教学让学生围
绕“我眼中的春天”这一主题,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任务开展语文实践活
动并进行拓展
阅读,既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入学习,又锻炼了学生观察
、表达、合作的能力,实现
了课内与课外、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导课入境,唤起阅读期待。叶圣陶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这<
br>就是说课堂教学要把学生带入教学的情境中,才能使课堂如磁铁一般深深地吸引着学
生。在本课教
学的开始,教师就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使新课学习达到“未有曲调
先有情”的境界。接着让学生交
流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去寻找春天的情景。这一系列准
备活动让浓浓的春意进驻学生的心间,为学生走进
文本做好了情感上的铺垫。
2.诵读课文,品味语言美。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美美地朗读
课文的
第3~8自然段,然后根据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在读、品、想、说等语文实践中入情入境,原有的语言图像被唤醒,意会到的春景
被外显成个性化的
理解与表达。
3.仿写语句,提高“语用”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以“(
),那是春天
的( )吧?”和“她在……”等典型句式为依托,引导学生模仿、迁移,一方面促进<
br>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领悟,另一方面让学生得到了切切实实的语言训练。
3
开满鲜花的小路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能够引起学生思考而有所感悟的童话
故事。鼹鼠先生得到了长颈鹿大叔寄
来的包裹,却因包裹破了不得而知而
懊丧。故事结尾,松鼠太太高兴地说:“这是多么
美好的礼物啊!”故事的表层,由失望到惊喜,由惋惜
到高兴,在巧合中表现出趣味。
故事的深层,蕴含着美化环境的意义,以及在为他人创造幸福生活的过程
中自己也体验
到幸福和快乐的思想,这些都会引发学生许多的思考。本教案首先通过多层次的朗读,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明白,然后抓住“美好的礼物”这一关键点,借助
角色朗读、情
境再现、想象表达等方式,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主人公的情感世界,
最终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完成预学案作业。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课件出示:一条小路,小路上开满鲜花。引导学生欣赏,并交流自己欣赏后的
感受。 2.导语:万紫千红的春天里,一条开满鲜花的小路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美丽的童话
故事。(出示课题
:开满鲜花的小路)
3.学生齐读课题。教师引导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的头脑中产生了哪些问题?
预设:这条开满鲜花的小路在哪儿?是谁在小路上种满了鲜花?大家喜欢这条小路
吗…… 设计意图:通过优美的画面,把学生带入开满鲜花的小路的世界,让学生去感受美,
并在美的情境中
激活生活经验与原有认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读课文,尝试着找一找答案。教师提出自读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遇到不会读的字读一读上面的音节或者请
教同学。
(2)选择自己读得不够流利、不够准确的自然段,再仔细地读一读,努力做到不添
字、不漏字、不错字。
(3)与小组合作,分自然段轮读课文,相互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4)自己轻声或者不出声
地读一读全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课前产生的问题,看一
看自己能不能找到答案。
2.引导学
生理清课文内容:长颈鹿给鼹鼠寄来了一包花籽,让一条小路开满了鲜
花,是最美好的礼物。
设计意图:阅读心理学讲,阅读应该是先由整体到局部,然后由局部到整体。此环
节设计,先让学生整体
把握课文内容,再解决读音与朗读的难点,最后回归整体,建立
起完整的文本印象。
三、借助游戏,识字学词
1.出示课件:小路上的花朵上出现带有生字的词语:邮递员、包裹
、寄来、邮局、
一堆、破了、漏在、懊丧、刺猬、绚丽多彩、花籽、礼物。
(1)学生自由认读词语,读准这些词语。
(2)指名认读词语,相互纠正字音,针对学生的共性错误,反复领读。
(3)学生选择喜欢
的词语,说一句完整的句子,如果能连续运用几个词语说一段完
整的话就更棒了。
2.课件中
,花朵上去掉其他的字,只剩下本课的生字:邮、递、裹、寄、局、堆、
破、漏、懊、丧、猬、绚、籽、
礼。
(1)学生自由认读,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2)指名认读生字,然后在课件上圈出学生认读有困难的生字。
(3)小组讨论: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大家准确而又快速地记住这些字?
(4)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裹——看图识记(一件衣服,中间包着果子。)
递——编儿歌[弟弟骑着滑板车(辶)。]
堆——对比识记(用手推,用土堆。)
漏——字理识字(出示“漏”的字理图,雨水从房子顶上漏下来。)
懊——笔画识字(课件出示“懊”的笔顺书写动画,学生书空,重点练写右上部分。)
3.借助语境,指导学习多音字“啊”。
(1)多美啊(ɑ)!
(2)啊(à),我爱你,伟大的祖国!
(3)啊(á),你说什么?
(4)啊(ǎ),太不可思议啦!
4.课件再次出示
那条开满鲜花的小路,小路上出现带有生字的句子,引导学生朗
读,要将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1)邮递员黄狗告诉鼹鼠先生,长颈鹿大叔给鼹鼠先生寄来了一个包裹。
....
(2)包裹里有一堆小颗粒,可是包裹破了,看来都漏在来时的路上啦!鼹鼠先生很
...
懊丧
。
..
(3)刺猬太太看到门前开着一大片绚丽多彩的鲜花。
..
(4)原来,长颈鹿大叔寄来的是一包花籽,这是多么美好的礼物啊!
..设计意图: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借助具体的语言环境识记生字,有利于理解
字义。同时,游戏
识记有利于提高识字兴趣,多元化的识字方法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识字
经历,最终实现快乐识字、高效识字
的目的。
四、再读全文,回应质疑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课前质疑的问题。
2.集体交流,回答问题。
问题一:这条开满鲜花的小路在哪儿?(鼹鼠先生去往松鼠太太家的路上。)
问题二:是谁在小路上种满了鲜花?(长颈鹿大叔寄来的包裹,包裹破了,花籽撒
在了路上。)
问题三:大家喜欢这条小路吗?(大家都很喜欢这条小路。)
3.你能试着把动物图片贴到括号里吗?
邮递员( )为鼹鼠先生送来了(
)寄来的包裹单。鼹鼠先生不认识包裹里的小
颗粒,于是去问(
),结果发现包裹破了,小颗粒漏在了来时的路上,( )很懊丧。
春天来了,通往(
)家的路,成了一条开满鲜花的路。( )和( )看到门前的鲜
花,非常惊喜。原来,(
)大叔寄来的礼物是花籽。
设计意图:阅读从问题开始,提出问题就要
解决问题。此环节还帮助学生理清人物
角色,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第二课时的讲述故事打下基础,使学
生获得了对文本的进
一步感知和理解。
五、观察指导,练写生字
1.教师利用课件
演示“鲜”“邮”“递”“员”“原”的书写过程,组织学生仔细观
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把生字按
结构分类。
2.出示半包围结构的字:原、递。
(1)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书写顺序的区别
:原,先外后里;递,先里后外,并告知
学生,所有偏旁是“走之旁”的字的书写顺序都是先里后外。
(2)教师范写,提示书写要点。
“递”:先写“弟”,再写“辶”,“弟”的第一笔点在竖
中线上,第五笔竖折折
钩紧贴横中线,“辶”第二笔写得要短小,最后一笔捺要舒展。
“原”:第二笔撇要写的稍舒展,里面的“白”写得宽、扁。
3.指导书写左右结构的字:鲜、邮。
(1)强调“鱼”作偏旁时,横改为提。
(2)学生练写,交流分享。
4.指导书写“员”。
教师范写指导,提示学生注意上面的“口”要写得扁。下面的“贝”的最后一笔是
点。
5.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集体评议后修改自己书写的生字。
设计意图:书写指
导要尊重学生已有的书写能力,抓住难点之处详尽指导,提高书
写指导的针对性、实效性。
六、课堂小结,阅读分享
1.教师总结学生课堂学习情况。
2.这么美的文章我们把它分享给爸爸妈妈吧!回家把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
设计意图:借助家庭资源,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营造主动阅读的良好氛围。
第二课时
一、借助插图,复习引入
1.导入:(课件出示:一条开满鲜
花的小路)通往松鼠太太家的路开满了鲜花。看!
多美的花朵啊!
2.课件继续演示,每朵鲜
花上出现一个生字:邮、递、裹、寄、局、堆、破、漏、
懊、丧、猬、绚、籽、礼。指名认读生字,并组
词巩固生字。
3.过渡:(课件中,小路上陆续出现刺猬太太、狐狸太太、松鼠太太)小动物们见到这条开满鲜花的小路,会是怎样的心情?快来读一读课文,找一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借助插图,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创设情境,感悟文本
1.学生自由朗读第6~12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能体现小动物们心情的句子。
2.汇报交流,教师相机利用课件出示句子。
(1)啊,通往松鼠太太家的路,成了一条开满鲜花的小路。
(2)看到门前开着一大片绚丽
多彩的鲜花,她惊奇地说:“这是谁在我家门前种的
花?多美啊!”
(3)看到门前开着一大
片五颜六色的鲜花,她奇怪地问:“这是谁在我家门前种的
花?真美啊!”
(4)松鼠太太走
出门,看见门前的小路上花朵簇簇,小松鼠、小刺猬和小狐狸在那
里快活地蹦啊跳啊。
3.指
导朗读:让我们试着用惊喜与赞美的语气读一读吧!(朗读第4句时还要强调
“蹦啊跳啊”,体现小动物
们的快乐之情。)
4.表演朗读:老师给大家准备了松鼠太太、刺猬太太、狐狸太太,还有小松鼠、<
br>小刺猬和小狐狸的头饰,你喜欢哪个人物,就戴上代表那个人物的头饰,用自己的语言
和动作表达
此时的高兴、惊喜的心情吧!
5.看到这条开满鲜花的小路,小动物们乐坏了!可是,大家都在猜想,到底是谁
种的花呢?
6.小组交流:
(1)自己读一读第1~5自然段,再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找一找,到底是谁种的
花?
(2)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7.集体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鼹鼠先生认不出长颈鹿大叔寄来的是什么东西,很奇怪——
他回家后打开包裹,看见一堆小颗粒,可认不出是什么东西。
(2)包裹破了,里面的东西不见了,鼹鼠先生很懊丧——
原来,包裹破了,里面的东西不见了。看来都漏在来时的路上啦!鼹鼠先生很懊丧。
(3)大家知道长颈鹿大叔寄来的是花籽,花籽撒在地上,才有了铺满鲜花的小路,
很兴奋——
我知道了,去年长颈鹿大叔寄给你的是花籽。这是多么美好的礼物啊!
8.想象表达:原本以
为长颈鹿大叔寄来的东西丢了,很懊丧,没想到,却长出了
绚丽多彩的鲜花,面对此情此景,鼹鼠先生会
怎么想?
9.课件再次出示句子:我知道了,去年长颈鹿大叔寄给你的是花籽。这是多么美
好
的礼物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把创设情境与有感情地朗读、感悟文章主题,恰
到好处地融为一
体,读中悟,境中思,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悟文本语言和意境。
三、发挥想象,拓展练习
1.“这是多么美好的礼物啊!”“美好的礼物”指的是什么?生活
中还有什么也
是美好的礼物?
2.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在情境朗读和想象
表达中,学生体验着不同的角色,逐步体会鼹鼠先生
截然不同的情感变化,是学生生命活力的外化,是对
课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的重新组
合和建构。
四、观察指导,练写生字
1.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叔”“局”“堆”“礼”的书写过程,组织学生仔细观察。
2.教师指导书写,提示书写要点:
“叔”:左高右低相错位,第三笔横略向上倾斜,第七笔横撇略高于第三笔横。
“局”:第一笔横折位于上半格居中,内部饱满,第四笔横折钩稍微突出“包围
圈”。
“堆”:单人旁的竖写在竖中线上,直而长,四横之间等距,最后一横稍长。
“礼”:第一笔点从左上格起笔,第二笔横撇的横段稍向上倾斜,最后一笔竖弯钩
要写得舒展。
3.学生先描红再书写,教师巡视。
4.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集体评议后修改自己书写的生字。
设计意图:注重对生字的细节指导,给学生以直观演示,提升书写质量。
五、情感升华,课外延伸
1.情感交流:如果长颈鹿先生也给你寄来一包花籽,你会把花籽种在哪里?
2.教师小结:
美好的环境需要我们共同去努力,共同去创造,愿我们的周围处处
是开满鲜花的小路。
3.动
手操作:用彩笔画一条开满鲜花的小路,把它粘贴在家中醒目的地方,提醒
家人一同关注美好的环境。
设计意图:借助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文本情感的理解和进一步深化。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结<
br>合文本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思维立足文本,活跃起来。
首先,教师给学生准备了松鼠太太
、刺猬太太、狐狸太太,还有小松鼠、小刺猬和
小狐狸的头饰,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喜欢哪个人物,就戴
上代表那个人物的头饰,用自
己的语言和动作表达此时高兴、惊喜的心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立足文字
,体会着文
字中饱含的人物情感,并在想象过程中,建立起小动物欢喜的画面,在此基础上的朗读,必然达到“情动词发”的效果。
其次,了解到花籽是长颈鹿大叔寄
来的以后,提供给学生的是一个启发想象的平台:
原本以为长颈鹿大叔寄来的东西丢了,很懊丧,没想到
,却长出了绚丽多彩的鲜花,面
对此情此景,鼹鼠先生会怎么想?鼓励学生进行自由想象,大胆表达,学
生因为有了充
足的阅读基础,必将有感而发,从而体会文本传递出的“美好的环境能够给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的朴素哲理。
4 邓(dènɡ)小平爷爷植树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课文讲述的是1987年4月5日,83岁高龄的邓小平爷爷在北京天坛公园亲手栽
种
柏树的情景。低年级是学生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
结合上
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在这一理念的指导
下,本篇教案设计注重引
领学生学会抓住课文重点段落和关键词句进行品读,在品读中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总结理解词语的方
法,由“学会”向“会学”过渡。同时,重
视识字教学,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生字的构字规律及和以前所学
汉字的联系,采用多种方
法识记生字。识字、学词、品句、读文相结合,体会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认真态度
和美好
心愿,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课件,搜集歌曲《春天的故事》。
2.制作生字、生词卡片。
学生准备:搜集邓小平爷爷的资料及植树节的相关知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引入,了解人物
1.播放《春天的故事》音
乐视频,引导学生欣赏并交流:歌曲中赞颂的这位老人
是谁?你了解他吗?
2.出示邓小平画像,引发交流:这就是邓小平爷爷,你对邓小平爷爷了解多少?
3.过渡:邓小平是我们国家的老一辈领导人,为我们国家的繁荣富强作出过巨大
的贡献。
4.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细致观察:邓小平爷爷在干什么?
5.导入:这是邓小平爷爷1
987年4月5日亲手栽种一棵小柏树时的照片。今天,
我们一起来学习邓小平爷爷植树的故事。
6.板书题目,学生齐读。
7.认读“邓”“植”。引导学生注意“邓”是后鼻音,“植”是翘舌音。
设计意图:悠扬的
旋律,动听的歌声,意在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激发学生对邓小
平的崇敬之情。通过交流关于邓小平爷爷
的资料,加深学生对邓小平爷爷的认识。通过
题目进行识字教学,降低识字难度,使识字更及时,方法更
有效。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主要讲了邓小平爷爷的什么事?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标出自然段序号,把课文读正确,读流
利。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帮助学生扫除生字读音障碍,对于难读字加强字音上的指
导,为识字学文环节
奠定基础,从而达到把课文读正确的教学目标。
三、品读课文,感受人物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过渡: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1987年4月5日那天,去看一
看北京天坛公园植
树的情景。
2.指名朗读:谁愿意读一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
(1)想一想:“难忘”是什么意思?生活中有没有令你难忘的人或事?
(2)用一用:你能用“难忘”说一句话吗?
3.过渡:为什么说这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呢?读一读下面的内容我们就知道
了。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画出描写邓小平爷爷植树的句
子。
2.边读边学习生字“坛、龄、格、握、致、勃、挖”。
(1)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2)学生朗读句子,找出生字“坛、龄、格、握、致、勃、挖”
,注意生字的读音。
“坛”不要读成tánɡ,“致”是翘舌音。
(3)交流: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龄:“加一加”识记(齿+令=龄)。组词:年龄、学龄。
你还知道哪些人的年龄?为什么说邓小平爷爷是“高龄”呢?
勃:“换一换”识记。“脖”的“月”换成“力”。
握、挖:联系偏旁记忆,都需要用“手”,所以是“扌”。
3.品读关键句子:“只见他手握
铁锹,兴致勃勃地挖着树坑,额头已经满是汗珠,
仍不肯休息。”
(1)读一读这句话,思考
: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先圈一圈,再想一想:
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
2)课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找出体现“满是汗珠”的图片,并利用图片
说一说:什么样子是“
满是汗珠”?邓爷爷植树的时候额头上“满是汗珠”说明了什
么?
(3)想象情境:邓爷爷累
得额头上“满是汗珠”,周围人会怎样劝他休息?和小组
同学演一演。
(4)引读课文:无论
周围人怎样劝说,邓爷爷都——(不肯休息),仍然——(兴致勃
勃地)挖着树坑。
(5)课
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找出能体现“兴致勃勃”状态的图片,利用图片说一
说:什么样子是“兴致勃勃”
?你能利用“兴致勃勃”说一句话吗?
(6)小结:联系生活实际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
7)指导朗读:邓小平爷爷挖树坑时是那么认真,那么用力,额头满是汗珠,仍不
肯休息。请你通过朗读
把邓爷爷的这种态度表现出来吧。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过渡:邓小平爷爷在1987年4月5日这天亲手为树苗挖坑。接下来他又是怎么
做的呢?
2.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画一画描写邓小平爷爷植树的句子。
3.大声朗读画出的句子,一边读一边体会: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句子一:邓爷爷精心地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小心地移入树坑,又挥锹填了几
锹土。 (1)学习生字“选、茁、移、挥、填”,注意生字的读音。“茁”是翘舌音,“填”
读tián,
不要读成tiān。
(2)交流识字方法。熟字加偏旁:选、茁、移、挥、填。换一换:秋——移。动作
演示:挥。
(3)读一读这句话,找出描写邓爷爷动作的词语,用“△”画出来。(挑选、移入、
挥、填)
(4)从描写邓爷爷的这几个动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邓爷爷植树很认真。)
(5)情景表演:运用这几个动词,演一演邓爷爷植树的场面。
句子二:他站到几步之外仔细
看看,觉得不很直,连声说:“不行,不行!”他又
走上前把树苗扶正。
(1)学习生字“扶”。
(2)“仔细”一词是什么意思?你能给“仔细”找一个近义词吗?(细心)
(3)小结:用近义词替换词语是理解词语的一种好方法。
(4)请你用“仔细”说一句话。
(5)仔细读一读这句话,想一想:从“仔细”一词可以看出什么?(从“仔细”一词
可以看出
邓爷爷做事非常严肃认真。)
(6)再读一读邓爷爷的话,说一说你的发现。你知道邓爷爷当时在想什么吗?
(7)你想用哪些词语来称赞邓爷爷?(认真、负责、仔细、一丝不苟)
(8)小结:从邓爷爷的动作、语言中我们感受到了邓爷爷做事一丝不苟、严肃认真
的态度。
(9)过渡:邓小平爷爷亲手栽种的那棵小树会是什么样的呢?你们想知道吗?让我
们下节课一
同去看看吧!
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读,体悟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愫,并
注重朗读指导,通过朗读,让学生把自己的这种情愫表达出来。同时将识字教学
融入其
中,为识字教学提供了及时应用的语言环境。
四、观察临摹,写字指导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学生认读:邓、植、满、休。
2.独立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一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3.教师范写,提示书写要点。
邓:右边是“阝”,不是“卩”,横撇弯钩一笔写成,竖要写得稍长。
植:右边“直”的第三笔在竖中线上,中间三横分布要均匀。
满:左右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
构。左边第一点和右边的“艹”平齐;右部要写得
紧凑,第一笔从竖中线左侧起笔,第六笔为横折钩。
休:右边是“木”,竖在竖中线上,起笔比左边撇要高,落笔比左边的竖要低,撇
和捺要舒展。
4.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5.投影展示,评价奖励。
设计意
图:在写字指导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观察,发现书写规律,提高书写能
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
习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抓住重点
1.课件出示两组字词:
第一组:手握铁锹 兴致勃勃 满是汗珠 不肯休息
第二组:挖 选 移 挥 填 扶
2.学生认读这些字词,针对读不准的地方进行集体订正和交流。
3.小组合作:选择其中一
组字词,将这一组中的几个字词连起来说一说邓小平爷
爷是怎样植树的。
4.汇报交流。
5.复述练习:你能将这两组字词连起来说一说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过程吗?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巩固字词,为进一步的学习课文夯实基础。
二、品读课文,想象画面
1.过渡:邓小平爷爷亲手栽种的那棵小树会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1)课件出示小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交流: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小树的样子
吗?
(2)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
(3)课件出示邓小平爷爷望着小树微笑的图片,观察并交流:
邓爷爷的脸上为什么
会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心中会想些什么?
2.过渡:今天,邓小平爷爷亲手栽种的柏树已经长大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1)课件展示“小平树”的图片,学生观察并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出示重点语句:
今天,邓小平爷爷亲手栽种的柏树已经长大了,成了天坛公园
一处美丽的风景。
(3)讨论:
为什么说邓小平爷爷亲手栽种的柏树成了天坛公园一处美丽的风景?(树
长得茂盛、漂亮;树是邓小平爷
爷亲手栽种的;邓小平爷爷为我们做出了好榜样;很多
人去参观,缅怀邓小平爷爷……)
(4
)课件出示关键语句,教师引读,引导学生串联:邓小平爷爷用行动实践着他的
话。83岁高龄的他——
(出示课件,引读)“额头已经满是汗珠,仍不肯休息”;他——(课
件出示,引读)“精心地挑选了一
棵茁壮的柏树苗,小心地移入树坑,又挥锹填了几锹
土”;那样认真,那样执着,让人感到他不仅是在栽
树,而且是在播下一个心愿,在精
心地描绘美好的未来。所以——(课件出示,引读)“今天,邓小平爷
爷亲手栽种的柏树
已经长大了,成了天坛公园一处美丽的风景”。
(5)如果你来到天坛公园,面对这棵柏树,你会说些什么呢?
(6)让我们带着对邓小平爷爷的尊敬与怀念之情读第5自然段。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紧
扣文本的重点语句自主阅读,体悟字里行间蕴含着的情
愫,引导学生初步体验“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读”
的阅读方法。注重朗读指导,通过朗
读,让学生把自己的这种情感体验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自读自悟、交
流对话、有感情地
朗读、自评互评的过程中,内化语言,培养语感。同时将识字教学融入其中,鼓励学生
采用多种方法在学文中识字学词,为识字学词提供了及时应用的语言环境,提高了学生
<
br>
的语言表达及运用的能力。
三、再读课文,理清内容
1.自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邓小平爷爷植树的。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议朗读情况。
3.小组内交流邓爷爷的植树步骤。
4.全班汇报,归纳总结:
第一步:挖好树坑。第二步:挑选树苗。第三步:移苗入坑。第四步:挥锹填土。
5.按照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过程,讲一讲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读
达到熟读课文的目的,同时帮助学生理清
课文内容。明确邓爷爷的植树步骤,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感
知故事的整体结构。
四、观察指导,练写生字
1.课件出示生字“格、引、注、息”,引导学生认读。
2.引导学生将生字按结构进行归类。
上下结构:息。
左右结构:格、引、注。
3.分类进行书写指导。
(1)上下结构的生字,先指导学生观察字形特点,再相机指导。
息:上窄下宽,“心”宽而扁,稳稳托住“自”,卧钩要卧倒,中间的点在竖中线
上,最后一点
在卧钩右上方。
(2)左右结构的生字,引导学生交流:怎样写好这三个字?
格:左窄右宽,左右等高。“各”上部的横撇、捺稍收,罩住“口”即可。
引:左宽右窄。“弓”上部略低于“丨”,底部左右平齐。
注:左窄右宽。“主”的点沿竖中
线起笔,第一横在横中线上方,中间一横稍短于
第一横,最后一笔横稍长。
4.学生认真揣摩、临写,书写有困难时向同伴或老师请教。
5.教师巡视指导,针对难写笔画为学生做示范。
6.投影展示评价,交流:哪一个笔画或哪一个字的书写值得你学习?
设计意图:复习词语为
再现生字创造了环境,为写字指导做好铺垫。在写字指导中,
通过分类指
导,引导学生总结书写规律,注重书写方法的迁移,从而掌握一类字的书写
方法。此环节重在培养学生认
真观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
五、课外拓展,深化主题
1.交流:请同学们把课前搜集到的关于植树绿化的资料向其他同学介绍。
2.总结:植树是
一种绿化行为,它是一件功在当今利在后代的大事。今天,我们
种植了一棵小树,以后它就会长成一棵参
天大树,会为我们人类做出巨大贡献。因此,
我们要记住邓爷爷的这句话:“植树绿化要世世代代传下去
!”
设计意图:拓展关于植树绿化的内容,从而使学生的思想受到进一步的熏陶。本课
的课外
拓展以课文作为出发点,把学生由课内的学习引向课外的实践,拓展学生的学习
时空,体现“大语文”的
教学理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多媒体画面内容的配合及对相
关资料的拓展,促使学生从邓小平爷爷植树
的实际行动中,有所触动,有所体会,并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问题:为什么这棵柏树
会成为美丽的风景?引发了孩子们的一次比一次精彩的回答:因为这棵树绿油油
的,很
茁壮;因为它像战士一样笔直地站在那里;因为它是邓小平爷爷认认真真亲手栽种的,
邓
小平爷爷的精神很可贵;因为这棵树是邓爷爷为了绿化我们的祖国而种的,我们也要
像邓爷爷一样绿化我
们的祖国。学生能从邓小平爷爷植树的实际行动中,有所感动,有
所体会,我感到很欣慰。
口语交际指导方案
“注意说话的语气”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说话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交流方式,如何让对方听得舒服可是一门学问。这<
br>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聚焦“注意说话的语气”。通过引导语和两组句子的对比朗读、体验
与交流,引
导学生懂得不同的语气会带来不同的交际效果。引导学生提升“说”和沟通
的能力,用恰当的语气使沟通
顺畅、愉快。
教学目标
1.懂得与人交流时说话语气不要太生硬,避免使用命令的语气。
2.注意使用恰当的语气说话,提升与人沟通的能力。(重点)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习惯。(重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能体现说话语气重要的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
学生准备:在家人的帮助下,回忆因为说话语气或态度不好而引起误会、争吵的事
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话题
师(一脸难过):哎,今天早上,我和我的孩子吵架了!
生(睁大了眼睛):老师,为什么?
师(故作叹气):我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我去叫孩子吃饭,结果就……
(生满脸奇怪地等待着老师继续讲述。)
(师播放视频:妈妈叫女儿吃早饭,态度比较强硬,
语气也很急躁,女儿听了妈妈
的召唤,噘起了嘴,坐在原地生闷气。)
(生看得很仔细,一边看一边小声嘀咕:“这位妈妈的脾气太暴躁了,说话不好
听……”)
师(故作疑惑):这就是今天早上发生在我家的一幕,你们看明白了吗?
我的孩子为
什么和我生气呢?
生1:老师,我觉得您叫女儿吃饭,说话的声音太大了,有点像吵架。
生2:老师,我也觉得您说话时态度不好,叫孩子吃饭,就好好说呗!
生3:老师,我妈妈有
时也这样叫我吃饭,我听了也不高兴,大人为什么不能好好
和小孩说话呢!
师(和几个发言的
孩子一一握手):谢谢同学们!你们太了不起了,帮助老师解决了
一个大难题。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孩子
之所以和我生气不吃饭,是因为我说话时的态度
不够好。(板书:注意说话的语气)
师:同学
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因为说话的语气不好,给自己或别
人带来误会或争吵?
生1:昨天晚上,爸爸在打电脑游戏,我想叫爸爸陪我睡觉,就大声地喊他别玩了,
因为嗓门大,态度不
好,被爸爸训了一顿,还被罚以后自己睡觉。
生2:前几天,妈妈说我太懒,光玩不写作业。妈妈说话
时的语气让我觉得她不喜
欢我,我就和她顶嘴了。
师:其实,我知道你妈妈一定很爱你,那样
说你是因为她太着急了。她的语气不好,
就让你产生了误会,对吗?
生2(使劲点了点头):是这样的!
师:因为说话时没有注意语气,与最亲近的人也会发生一
些矛盾。何况,我们有时
是和不熟悉的人接触呢?请大家再看一段视频。
(师播放视频:一个女孩踩了同学的脚,生硬地说“我不是故意的”。)
(生仔细观看,没等看完,就纷纷举手。)
生1:这个女孩踩了同学的脚,应该道歉,但是她道歉时语气不够轻柔,好像要和
人吵架一样。
生2:如果我是被踩了脚的同学,我一定会生女孩的气,她踩了我的脚,
我已经很
不高兴了,她道歉的态度还那么横,一点儿礼貌也没有,我就更生气了。
生3:老师,我明白了——无论和谁说话,都得注意自己说话的语气,要有礼貌才
行。
师: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说话的学问。说话的时候,使用恰当的语气,才能让对
方感到舒服。
设计意图:教师立足生活,构建画面,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注意说话的语气”
的重要性。
二、继续话题,实践体验
师:什么样的语气能让听的人感到舒服呢?我们一起来读下面的句子
,注意语气,
体会有什么不同的效果。
(师利用课件出示一组句子:1.阿姨,让一下!2.
阿姨,请您让一下。3.阿姨,请您
让一下好吗?)
(生自由练习朗读,一边读一边体会语气。)
生1:老师,我读完句子了。我觉得第2句比第
1句有礼貌,因为它用了“请您”,
这样说话,对方会觉得很舒服。
生2:我觉得第3句更好,因为它不仅用了“请您”,还用了“好吗”。
师:大家都喜欢听第3句吗?再读一读,第3句用了什么语气?
(生纷纷读句子,一会儿不约而同地说“请求的语气”“商量的语气”……)
师(面向全体同
学):是的,请求和商量的语气,更容易让对方接受,真诚、有礼貌
的态度一定会让对方听得舒服。 <
br>设计意图:教师口若悬河地讲解,不如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本环节让学生在具体
的案例中真真切
切地体会到语气的重要性。
三、小组活动,表达交流
师:如
果遇到下面的情形,你会怎么说?试一试,根据课件中的情境,选择其中一
组,和小组同伴议一议,演一
演。
(师课件出示教材中3组情境:1.妈妈让我学钢琴,我想学画画。我会跟妈妈说……
2.上学迟到了,老师批评了我。下课后我对老师说……
3.看到同学洗手后忘了关水龙
头,我会跟他说……)
(生选择其中一组情境,自由练习表达,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并指导。)
设计意图:口语交际重在交流平台的搭建,小组合作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交流与表达
的空间。
四、活动总结,给予希望
师:通过小组合作,相信大家都友好而轻松地解决了这些问题。那么
,和他人说话
时该怎样注意语气?把你总结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吧!
生1:和他人说话,语气一定不能生硬,嗓门不能太大。
生2:谁都不喜欢强硬的语气,所以我们说话时不要使用命令的语气。
生3:我来补充,我们说话时一定要真诚,要有礼貌。
生4:我们还要学会用商量的语气和别人说话。
师:老师为每一个发言的同学点赞,也请大家
把这几个同学总结的经验记在心中,
并运用到以后的说话中。从今天的这一刻开始,请大家注意说话的语
气!
设计意图:课堂上,明确说话语气的重要性;提醒学生课后运用恰当的语气说话,
让生活
变成口语交际更广阔的平台。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因此,培养学生的口语交
际能力是符合小学语文学科的
性质的,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依据小学生的认
知特点,充
分利用教材的优势,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设计出面向全体学生,能激发全员参与
热情的训练方法,扎扎实实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1.创设“想
说”的氛围。因为生活环境和语言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生胆小、害羞,
没有当众大胆、清楚表达的习惯和
胆量,所以,本节课,教师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的一
个小片段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思维动起
来,进而让学生的嘴巴动起来。
2.点燃“说”的激情。口语交际就是让不敢说的同学“想说”,不善
说的同学“爱
说”。本节课,教师用富有感染性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感画面,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融入角色,并在交流过程中用自己的语言帮助学生找到情感共鸣点,使他们在言之有物、言
之有序的基础
上做到言之有情。同时,借助具体案例,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领悟到
对话的应答性,体验到人物对话
由于情境、身份、说话内容的不同,而变换语气、语调。
语文园地一指导方案
教学目标
1.借助公园导览图感知识字的趣味,并准确识记“亭、咨、询”等10个生字。(重
点) <
br>2.根据春天里天空、阳光、田野、微风、柳条、草坪的特点,根据语境补充合适
的词语,围绕春
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感悟。(重点)
3.感知句子的主干部分和修饰部分,从而明确什么是完整、具体的句子。(重点)
4.通过观察和比较,进一步掌握半包围结构的字的书写特点,注意不同部分的伸
展。(重点)
5.积累背诵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节选)》,感受中国古诗的趣味和魅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公园导览图,制作字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识字加油站
1.回忆交流:假日,家人带你去公园了吗?第一次
去公园,怎样做到不迷路,还
能看到每一处景点呢?
2.引导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公园导览图,向大家介绍:
(1)这是哪个公园的导览图?
(2)导览图上有哪些主要内容?
3.课件出示教科书中的导览图,请学生观察并交流:导览图上标注了哪些地方?
4.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合作,认读生字。
(1)小组伙伴一起认一认这些生字,认字多的伙伴当小老师,教一教认字少的伙伴。
(2)如果伙伴遇到了困难,就把这张生字卡片单独拿出来,大家一同商议记住它的好
办法。
(3)如果伙伴经过努力,还有认不准的字,就告诉老师,老师在课件中,将这个字变
大,变成
红色。
5.汇报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识记课件中变大、变红的生字。
“剧、餐、厅”可
以用生活识字法识记。教师在课件中呈现露天剧场和餐厅的图片,
学生反复认读这三个字。
“
咨”和“询”可以借助形声字识字法集中识记。“咨询”是向对方询问一些问
题,需要张口说话,所以“
咨”下面是“口”;同时,“咨询”也是一种语言表达,所
以“询”是言字旁。
“管”和“塔”可以借助形近字对比法识记。“管——馆”“塔——搭”。
“亭”和“宝”可
以采用字理识字法识记。“亭”的上部与“高”的上部相近,表
示“亭”是很高的建筑,“亭”的下部是
“丁”,表示亭子下面的柱子像钉子一样是直
直的。“宝”,房子中有一块玉,表示家中有“宝”贝。
“理”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王+里=理”。
6.学生到自己准备的公园导览图中找一
找这十个字,认一认,读一读。还可以认
识导览图中的其他字。
二、借助图片,想象表达——字词句运用
1.自由交流:春天早已来临,春天里的天空、阳光
、田野、微风、柳条、草坪具
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2.课件出示春天的田野图,请学生观察图片,根据图片中事物的特点填空。
________的天空 ________的阳光
________的田野
________的微风
________的柳条 ________的草坪
3.学生自由朗读这些短语,一边读一边想:春天里的这些事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4.拓展语言:你能利用几组短语,说一段赞美春天的话吗?
5.过渡:春天来了,种子该发芽了!
6.课件出示句子:种子睡在松软的泥土里。指名朗读句子,齐读句子。
7.读句子做游戏:老师提出不同的问题,你能用自己的朗读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吗?
(1)什么睡在松软的泥土里?
(2)种子睡在哪里?
(3)种子睡在什么样的泥土里?
8.合作实践:自己写一个完整的句子,像老师这样提一提问题,请同伴回答。
三、观察比较,对比书写——正确书写汉字
1.课件出示“底、原、处、递”四个字,请学生观察字形特点,并分类。
2.教师总结:四
个字都是半包围结构,“底、原”包围部分在左上部,“处、递”
包围部分在左下部。
3.教
师利用课件展示“底、原、处、递”四个字的书写过程,并重点引导学生观
察包围部分的书写特点,然后
交流自己的发现。
4.集中交流:左上包围的字,书写时包围部分的撇画要写得伸展;左下包围的字,
书写时包围部分的捺画要写得伸展。
5.学生先观察书中田字格里的四个例字,再描红,最后练写两个。
6.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重点评议包围部分的书写情况。
四、借助动画,积累诵读——完成日积月累
1.课件播放草原风光片,引导学生欣赏并交流:看到这么美丽的画面,你想到了
哪些古诗?
2.学生交流与草原相关的古诗,教师相机在课件中呈现《赋得古原草送别》(节选)。
3.学生自由诵读。
4.教师播放《古诗新唱》音频文件,引领学生唱《赋得古原草送别》(节选)。
5.齐声背诵古诗。
五、学习分享,拓展延伸
1.和家人一同认一认公园导览图,把自己新认识的字抄写在识字本中。
2.和家人一同查找描写草原的诗歌,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图画导入,引发阅读的兴趣
1.导入: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大熊猫最喜欢吃什么吗?(竹子)
2.语言交流:竹子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教师随机画出笋芽儿图。
3.学生欣赏教师在黑板上画的笋芽儿,她还有个可爱的名字,谁知道叫什么呢?(笋
芽儿)
4.教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提醒学生注意儿化音。
5.过渡: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走
进万物复苏的春天,走进这美丽的竹林,看
看可爱的笋芽儿是怎样一步步长成健壮的竹子的。
二、初读课文,感知阅读的乐趣
1.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上面的音节,或者问一问同学、老师。
2.小组合作,分自然段轮流朗读课文,相互纠正字音。
3.自己默读一遍课文,一边读一边想:笋芽儿是怎样长大的?
4.集体汇报交流:春雨呼唤
笋芽儿,笋芽儿醒了;雷公公呼唤笋芽儿,笋芽儿一
个劲儿地向上钻;妈妈给笋芽儿穿上一件件衣服,笋
芽儿钻出了地面,笋芽儿在大家的
关怀下,长成了一株健壮的竹子。
三、精读感悟,体验阅读的乐趣
(一)品读第1、2自然段。
1.过渡:春雨怎样唤醒了笋芽儿?谁来读读有关的自然段。
2.学生读第1、2自然段。
3.引发交流:“沙沙沙,沙沙沙……”这是什么声音?(下雨的声音,春雨姑娘呼
唤笋芽儿的
声音。)
4.发挥想象:这是春雨姑娘在呼唤笋芽儿。她怎样呼唤笋芽儿?想一想,说一说。
5.指导朗读春雨姑娘的话,读出低声呼唤的语气。
6.过渡:笋芽儿醒来了吗?自己读一读第2自然段。
7.学生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圈出表示笋芽儿动作的词语。
8.学生模仿笋芽儿,做一做动作,表演读第2自然段。
(二)品读第3、4自然段。
1.过渡:(课件播放打雷的声音)听,这是什么声音?雷公公是怎样唤醒笋芽儿的?
2.学生想象雷公公呼唤笋芽儿的话。注意说话时声音要粗重。
3.对比朗读,女同学模仿春雨,男同学模仿雷公公,要读出低声呼唤和粗重嗓音
的不同。 <
br>4.引发想象:笋芽儿听到了雷公公的呼唤,是怎样做的?先读一读第4自然段,
再用自己的语言
说一说,用自己的动作演一演。
5.拓展表达:笋芽儿为什么会一个劲儿地向上钻?笋芽儿在向上钻的
过程中会遇
到什么困难呢?
6.教师引读:
泥土把笋芽儿的背压弯了,但笋芽儿仍然——一个劲儿地向上钻。
石头把笋芽儿的头压痛了,但笋芽儿仍然——一个劲儿地向上钻。
树根、草根把笋芽儿缠疼了,但笋芽儿仍然——一个劲儿地向上钻。
7.自由表达:看着一个劲儿地向上钻的笋芽儿,你想说些什么?
8.教师小结:老师希望你
们像笋芽儿一样,冲破种种困难,奋发向上,成为不怕
困难的、勇敢的孩子。
(三)品读第5自然段。
1.过渡:妈妈看到孩子使劲儿往上钻,她会怎样说,怎样做呢?谁
来给大家读一
读第5自然段。
2.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妈妈给笋芽儿穿上一件又一件衣服的过程
,引导学生对照课
件朗读妈妈的话。
3.引读:每穿一件衣服,妈妈就会说一遍“别着凉”,这样一遍一遍地说就叫
——(唠叨)
4.生活交流:你的妈妈平常对你唠叨什么?你从妈妈的唠叨中感受到了什么?(爱)
(四)品读第6自然段。
1.过渡:在春雨姑娘和雷公公的呼唤下,在妈妈的关心下,笋芽儿
钻出地面了吗?
她看到了怎样的世界?
2.自己读一读第6自然段,圈画出笋芽儿钻出地面后见到的事物。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
利用课件出示笋芽儿见到的事物,并请学生欣赏画面,用
一段通顺的话描述笋芽儿见到的美丽的世界。
4.教师在课件插图上呈现第6自然段,配乐,引导学生齐声朗读这段话。
(五)品读第7自然段。
1.模拟采访:笋芽儿,在温柔的春雨姑娘的滋润、雷公公的呼唤、
妈妈的关爱、
太阳公公的照耀下长大了。你此时的心情怎样?
2.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小笋
芽儿,现在你终于长成了一株健壮的竹子,你可以
自豪地说——(我长大啦!)
四、实践拓展,延伸阅读
1.画一画可爱的笋芽儿,如果能画出她长大的过程就更棒了。
2.写一写你最想对笋芽儿说的话,如果能写出你对笋芽儿的喜爱之情就更精彩了。
快乐读书吧指导方案
“读读儿童故事”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
阅读儿童故事,产生阅读儿童故事的兴趣,能自己阅读自己喜欢的故
事,了解故事的内容。
2
.初步学会看书的目录,能从目录中大致了解书中主要写了什么,要读的内容从
哪一页开始。(重点)
3.在充分的阅读中,感受课外阅读的快乐,乐于与家人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难
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音频选段及相应课件。
学生准备:准备《神笔马良》《七色花》和《愿望的实现》等儿童故事书,带到学
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借助音频,激发情感
1.激趣: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有声故事。
2.播放《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音频选段,引导学生认真倾听,边听边思考:这
个片段的主人公是谁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三口之家?
3.学生交流汇报:
故事的主人公是大头儿子。他是个活泼
可爱的大头的小孩,又聪明又淘气,心地善
良,鬼点子很多,是家里的开心果。
小头爸爸:上
班族,非常爱家庭、爱老婆、爱儿子。是个称职的父亲,能陪孩子玩
游戏,是孩子忠实的伙伴。小头爸爸
的耐心和细心是罕见的,他能和儿子钻进一个特大
的纸壳子里,玩两座小房子的游戏。在给予大头儿子足
够想象空间的同时也满足了自己
的一颗童心。他还爱藏私房钱,围裙妈妈发现会很生气。
围裙
妈妈:家庭主妇,任劳任怨,擅长烹饪,深爱着儿子和老公。是爸爸和儿子的
连接点。也是父子俩的主要
话题来源,经常是父子俩一起出谋划策讨围裙妈妈开心。
4.小结:我们在读儿童故事的时候,要看一
看故事里的主人公是谁,他们有什么
特点或者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印象。
5.引言:《大头儿子
在森林里》讲述了半夜里小木屋的屋顶被刮走了,小鸟们从自
己的窝里飞出来,落到屋顶的树枝上挤在一
起;大头儿子想到森林深处去游玩,为了不
迷路,小头爸爸用小木板设了一个路标,他们回来的时候,却
发现路标被顽皮的猴子给
拿走了;后来他们走了很多路才找到小木屋,他们结识了很多有趣的朋友,大头
儿子和
小头爸爸在离开森林前,搭起了一架架小梯子,让小动物可以随心所欲地爬上去,在树
叶
床上翻筋斗……这样,森林就变得热闹起来了的事。他们还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让
我们一同走进这本书
吧!
二、借助书籍,体验阅读
1.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书——《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引
导学生观察封面、封底
和书脊,读一读书名和作者。
2.教师简介作者:郑春华,女,195
9年生,浙江淳安人。中国作协会员。1980年
开始儿童文学创作。出版有儿童诗集《甜甜的托儿所》
《小豆芽芽》《圆圆和圈圈》。童
话集《郑春华童话》等。尤其是她创作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系列
读物,被改编成
动画片播放,深受广大小读者的喜爱。
3.学生观察封面上的人物形象,根据
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猜测这是一个什
么样的三口之家。
4.学生打开《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读一读序言,看一看目录。
5.集体交流:你能根据
序言和目录,说一说或者猜一猜《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
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吗?
6.小结:我
们在读儿童故事的时候,可以先读一读序言,看一看目录,它们会告
诉我们书里大致写了什么内容。
7.教师引导学生再读一读目录,看一看标题,思考:哪些题目最吸引你?
8.学生对照目录
,确定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找到相应段落,自由阅读。阅读时
可以先通读,再选择喜欢的段落复读,最
后想一想片段中的人物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
9.学生汇报交流:你读的片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在
这个片段中,哪个人物给你
留下的印象最深?
10.教师小结:一个片段一个故事,通过平常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说出了很多有教
育意义的道理。
三、丰富书籍,拓展阅读
1.过渡:你还读过哪些有趣的儿童故事?我们一起来分享吧!
2.学生带着自己准备的儿童
故事书《神笔马良》《七色花》《愿望的实现》等,站
到台前,为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看的儿童故事:
(1)可以展示书的封面,给大家介绍书名、作者。
(2)可以结合封面或插图中的图画介绍主人公的样子、性格特点。
(3)可以借助投影仪为
大家展示书的目录,结合目录给大家讲一讲这本儿童故事书的
主要内容。
(4)可以从目录中选择最喜欢的章节,给大家读一读。
(5)可以跟大家说一说自己读完这本故事书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生活阅读
1
.请爸爸、妈妈带你到书店的儿童故事书区逛一逛。先根据目录了解故事的主要
内容,再选择最喜欢的书
带回家阅读。
2.与爸爸妈妈一起读自己喜欢的儿童故事书,给他们讲一讲故事的主要内容,还
可以把喜欢的故事情节读给他们听。
5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文是一首儿童诗,以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音韵,娓
娓地向我们讲述了雷锋叔叔的
感人事迹,平凡世界中的不平凡。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教育学生懂得奉献爱
心,助人为
乐。《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目标中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
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诗歌要熟读成诵,在诵读中张开想象的
翅膀。因此本课
的教学,以“读”为手段,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
读中思考,在朗读和背诵中触摸雷
锋昨天的足迹,寻找今天的“活雷锋”,沿着雷锋叔
叔的足迹,伸出热情的双手,捧出春天般温暖的爱心
。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课件,搜集有关雷锋的故事。
2.准备生字卡片、生词卡片。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拼读生字,自主朗读课文。
2.学唱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搜集雷锋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出示雷锋照片
)同学们,你们认识他吗?(板书:雷锋)关于雷锋,你们
都知道什么呢?
2.雷锋简介。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谈雷锋的生平事迹,教师相机补充。
3.学习生字“锋”。
(1)指导学生读好“锋”的字音。
(2)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锋”字。
①可用形声字识记法。
②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
③比一比并组词:锋( ) 峰( )
4
.过渡:雷锋叔叔已经离开我们很多年了,可是现在仍然有很多人还在怀念他、
寻找他,有很多人还在这
样呼唤他:“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
者一起去寻找雷锋叔叔的足迹,好吗?(板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5.师生齐读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不容
易集中,因此
要分散进行识字的指导。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识记生字,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另外,关于“雷锋叔叔,你都知道什么呢”问题的设置,为学生的交流
搭建了平台,
一方面检查了课前搜集资料的情况,另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雷锋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清字音,注意老师朗读的速度。
2.出示自读要求,引导学生自读。
(1)大声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画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3)把不理解的词句和问题标出来。
3.小组内检查自主学习情况。
(1)学习小组交流学习经验,并互相出示句子、词语考查对方的学习情况。
(2)再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
(3)认为能够把课文读流利的同学可以读给小组其他同学听。
(4)小组交流生字记忆方法。
4.检查反馈。
(1)通过“你指我读”“开火车读”“对口形猜字”等方式检查识字情况,教师相
机正音。
重点强调:“曾、蒙、泞、荆、莹”都是后鼻音;“曾”是平舌音,在本课中读cénɡ;
“泞
”读四声,不要读成二声;“棘”读二声,不要读成四声。
(2)齐读课文,借助图片理解“荆棘”“泥泞”。
(3)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泞”的偏旁是“氵”,与水有关。
加一加识字:“瓣”=辛+瓜+辛
熟字比较:莹——萤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中
,教师紧扣“会读、会认”两个要求,鼓励学生运用多
种方法识字,调动
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通过组内合作识字,使学生养成交流习惯,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逐步培养学
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雷锋叔叔到
过哪里?他做了什么好事?边想边做
上记号。画出有关的句子反复读几遍。
2.学生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指导学生归纳主要内容,完成填空。
雷锋叔叔去过____
____,帮助了________;他还去过________,帮助了________。
设计意
图:低年级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因此教师设计填空题来
引导学生投入文本阅读,在阅
读中抓住主要内容,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四、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这节课要练写的生字:冒、留、弯、背。
2.学生自主观察这些字的特点及其在田字
格中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
发现这些都是上下结构的字。)
3.学生尝试给这些生字组词,扩充词汇量。
4.学生说说怎样记住这些生字,或者互相提醒需要注意的地方。
5.指导书写。
(1)书写“冒”字,提醒学生注意上边的“”要宽,下边的“目”要窄。
(2)教师范写“
留”,提醒学生左上方的点要小,下面的“田”整体要写的匀称,
略小于上面部分。
(3)教
师范写“弯”,第二笔横要长一些,强调“弓”的最后一笔竖折折钩要写得
稍大一点,让整个字显得稳重
。
(4)教师范写“背”,注意“月”做偏旁时撇变竖。
(5)学生按照正确的笔顺进行描红,再在田字格中各写一遍,要求做到正确、美观。
在写的时候要注意写字姿势,做到“三个一”。
设计意图:低年级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写
字习惯的培养,本环节先指导学生观
察字的结构及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掌握汉字书写规律,感受汉字的
形体美。再指导学
生写字,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能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1.课件出示词语:
雷锋 曾经
蒙蒙 泥泞 顺着 弯弯 年迈 踏着 荆棘 花瓣 晶莹 寻觅
需要 献出
(1)指名朗读。
(2)鼓励选择其中的几个词语说一句话。
2.导入:雷锋叔叔已经离开我们很多年了,我们去哪里找他呢?让我们一起来读
课文吧。 <
br>设计意图:通过认读词语,强化生字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选词说话既检查了学生
对生词的掌握情
况,同时把学生带进了对课文内容的学习中。
二、朗读感悟,体验内化
1.教师范读。 <
br>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我们”在哪里找到了雷锋叔叔的足
迹?雷锋叔叔在
那里做了什么?
(1)自由交流,理解“足迹”。
(2)完成填空:雷锋叔叔在________,________。
(3)同桌互相问答。
(4)指导学生想象:通过文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5)指导交流,指导学生进行画面描述。
①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在泥泞的路上怎么走路,感受雷锋的辛苦。
②想象有荆棘的路是什么样的,体会雷锋的辛苦。
③指导学生说说迷路的孩子和年迈的大娘会对雷锋叔叔说些什么,雷锋叔叔又会说
些什么。
(6)教师相机讲故事:雷锋雨夜送迷路的孩子和雷锋背大娘回家。
(7)此时此刻,如果雷锋叔叔就站在你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8)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2、4小节。
(9)指导学生分男女用问答的形式来朗读课文。
3.理解“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
(
1)小组合作,仿照第2小节或第4小节,想象:我们还能在哪里找到雷锋叔叔的
足迹?雷锋叔叔在那里
做了什么?
(2)汇报交流。
(3)指导学生说说雷锋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一个时时处处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
人。)
(4)结合交流,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幻灯片出示句子:哪里需要献出爱心,
雷锋叔
叔就出现在哪里。)
(5)学生对比读下面这两句话:
“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
“雷锋叔叔走到哪里,就把爱心洒向哪里。”
(6)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说说身边的“雷锋”。
(7)雷锋叔叔已经离开我们很多
年了,课文里所说的“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指
的是什么呢?“终于找到了”,“我们”找到的是当年
的雷锋叔叔吗?(指哪里需要献
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到哪里伸出援助之手。这里的“雷锋叔叔”指的
是像雷锋叔叔
那样乐于帮助他人的人。)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韵味,读出呼唤的语气
和回忆雷锋事迹时的深情,从
而领悟作者对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
5.指导背诵。先小组内朗诵,分节朗诵;然后练习背诵。
6.引导积累:雷锋做了无数的好
事,他的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我们一起来读
读这样几句话——
(1)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2)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
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
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3)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
设计意图:朗读训练是阅
读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朗读训练有多种形式,本环节教
师采用示范读、学生想象读、男女生问答读等形
式,使学生对雷锋有更深的了解,更深
刻地领悟人们对雷锋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昨、洒、温、暖、锋。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它们都是左右结
构的字。)
3.学生尝试给这些生字组词,扩充词汇量。
4.学生说说怎样记住这些生字或者互相提醒需要注意的地方。
5.教师根据学生的书写实际,提示书写要点。
“昨”:“日”写得要瘦小一些,“乍”的第
三笔是竖,应写在第二笔横的起笔往
右一点的位置。
“洒”:右面的“西”里面不要多写一横,注意与“酒”的区别。
“温”:右边部分的“日”要写得稍窄,下面的“皿”要写得稍宽。
“暖”:“爰”要写得稍大,长撇要撇出去支撑“日”的右下角,最后一笔捺要写
得自然稳重。
“锋”:右下部“丰”第二横短,第三横略长。
6.学生练写,力求把字写得规范、美观。教师巡视,鼓励写得好的学生,奖励小
星星。
7.反馈交流,展示评议。
设计意图:在指导书写的时候,教师的引导作用之一就是指错纠偏
,这些字的右半
部分容易写错,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点拨和示范。
四、课外延伸,积累语言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实践活动:举行“雷锋叔叔知多少”的故事会。
设
计意图:此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能力。同时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机会,
让学生接触丰富的语文学
习资源,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借助资料,多角度了解人物。这首诗中,作者寻找雷锋、呼唤雷锋,其实就是<
br>在寻找雷锋精神,呼吁人们要向雷锋学习。二年级的学生还小,雷锋生活的年代离他们
太遥远了,
他们几乎不知道雷锋是谁。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认识雷锋,体会雷锋的品质,
我让学生回去搜集有关雷锋
的资料,通过查阅资料、听家人介绍等方式,初步了解雷锋,
使学生从心里敬佩雷锋,走近雷锋,感受雷
锋精神;然后通过寻找身边的雷锋,升华对
雷锋精神的认识,从而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向雷锋学习。 2.强调朗读,以“读”贯穿全文。多种形式、扎实有效地读,将学生对文本的理
解和感悟在一次次
读、一次次交流中落实到具体的语言文字上,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
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受到情感的
熏陶和精神的洗礼。
6 千人糕(ɡāo)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课以
爸爸和“我”的对话为线索,记叙了“千人糕”的制作过程。“千人糕”实
际上就是外形普通、口感平常
的米糕,文中为了强调普普通通的米糕的制作材料、生产
过程需要经过很多人的劳动才能完成,称之为“
千人糕”。作者在娓娓的叙述中引导学
生懂得“尊重劳动成果,团结协作力量大”的道理,这正是学生体
验情感的绝佳文本。
教学时,我以主人公“好奇——醒悟——激动”的情感变化为线索,以体验朗读、情
境
朗读、对话朗读为主要方法,引领学生在情感与文本的碰撞中获得思想的熏陶和感染。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完成预学案作业。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入课,引发质疑
1.教师板书课题,指导学生齐读课题,认读“糕”字。
2.交流:你吃过或者见过哪些“糕”?
3.课件出示各种“糕”的图片,并引领学生朗读这些词语,巩固“糕”字。
发糕、年糕、蛋糕、芙蓉糕、绿豆糕、马蹄糕、糯米糕、桂花糕。
4.请学生再读课题,思考:看到题目,你的头脑中产生了哪些问题?
预设:什么是千人糕?千人糕是一千个人制作出来的吗?
5.导入:是啊,到底什么是千人糕
呢?千人糕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让我们一同
走进课文,找一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借助多张
糕点的图片,丰富学生对“糕”的意义的理解,并通过生字的
反复再现,巩固“糕”这个生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先圈出来,再多读几遍。
(2)和同桌一
起分自然段朗读课文,遇到读得不通顺的句子,可以请同桌示范朗读,
自己再练读几次,努力将每个句子
,每个段落都读得通顺、流畅。
2.教师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集体纠正字音。
3.学生
再次通读全文,一边读一边想:米糕为什么被称为“千人糕”?相机指导
学生了解“千人糕”的制作过程
,理清文章脉络。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相互示范、相互纠正,促进学生的朗读能力的提升。同时抓住<
br>课前质疑,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得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三、借助朗读,随文识字
1.指名朗读第1~3自然段,引导学生想一想,听爸爸说吃“千人糕”,“我”的
心情是怎样的?(好奇)
2.交流:“我”为什么会这么好奇?你能猜出“我”当时是怎样想的吗?
3.学生交流后,教师相机利用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
孩子想:这糕要很多很多人才能做成,一定特别大,也许比桌子还大吧?
4.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识记“特”字。
(1)教师利用课件,将“特”字变大、变成红色,指名读准字音。
(2)怎样记住这个字呢?请同学们想一想。
预设:
用换一换的方法识记“特”:诗——特。
(3)请同学们把自己当成文中的“我”,体会“我
”当时好奇的心情,有感情地朗
读第4自然段。
(4)进行评价读。生生互评,师生共评。
5.过渡:千人糕,真的是很多很多人做成的吗?真的比桌子还大吗?快看,爸爸
把“千人糕”
端出来了!
6.课件出示千人糕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交流:看到真正的千人糕,你有什么感受?
7.学生交流后,教师相机出示第5自然段,指名朗读。
爸爸端来一块糕,那糕看上去跟平时
吃的糕没什么两样。难道它的味道很特别吗?
孩子急忙尝了尝,笑了:“这就是平常吃过的米糕嘛!您给
我买过。”
8.识记“买”字。
(1)找出生字:在这个自然段中藏着一个会写字,你能把它找出来吗?(买)
(2)指名认读“买”:你知道“买”的反义词是什么吗?(卖)
(3)同时出示“买”和“卖”,引导学生比较两个字,思考区别识字法的优点。
(4)(教
师利用课件出示“买”和“卖”的字理图)讲解:“卖”比“买”多出的部
分像一只脚走出一个场地,表
示“往外出”,而“买”表示“往里进”。
(5)如果你就是故事中的“我”,当时你是怎样的心情?
请你模拟人物当时的心情
有感情地读一读这段话。
设计意图:借助具体的语言环境识记生字,
有利于理解字义。同时多元化的识字方
法丰富学生的识字经验,提升学生识字效率。
四、观察指导,练写生字
1.教师在田字格内板书“能”“桌
”“味”“买”四个字,引导学生观察并指出
容易写错的笔画。
2.教师针对学生指出的易错笔画,进行范写,再次提示书写要点:
“能”:第三笔是竖,不能写成撇;右边的“匕”要先写撇,再写竖弯钩。
“桌”:上窄下宽,第一笔竖与中间部分相连,“木”占下格。
“味”:口字旁要写在横中线上面,右边是“未”不要写成“末”。
“买”:注意下面“头”的三点位置及大小的不同之处。
3.学生练写,完成课后写字表中“能”“桌”“味”“买”四个字的书写。
4.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作品,师生集体交流:
(1)说一说哪一个生字的哪一个笔画写得好,再仔细看一看他是怎样写的。
(2)看一看哪一个生字的哪一个笔画写得不够好,提出自己的建议。
5.根据同学和老师的评议和建议,自己再写一写。
设计意图:针对难点分析,立足难点思考书写方法,提升写字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
性。
五、课堂小结,课外收集
1.教师总结同学们课堂学习情况,鼓励学生继续用心品读课文。
2.布置作业:千人糕到底是怎样制作出来的?请家人帮忙,利用上网、查阅书籍
或者参观问询
的方式了解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借助家庭资源展开拓展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米糕的制作经过,为下节
课
理解“千人糕经过千万人的劳动”作铺垫。
第二课时
一、借助资料,引入新课
1.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齐读课题——“千人糕”。
2.交流:千人糕到底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请你们结合查找的资料给大家讲一讲。
3.过渡:课文中,爸爸是怎样讲述千人糕的制作过程的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
借助上节课的拓展作业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实现课外与课内的相互
促进,相互融合。
二、图文结合,随文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第6~9自然段,画出描写千人糕制作过程的句子,再仔细读一读
这些句子。
2.汇报交流:制作千人糕的过程中需要哪些劳动。教师相机指导,引导学生从以
下几个方面交
流体会,并指导朗读相应的句子。
预设一:农民种的稻子加工出大米。
(1)教师指名朗读
“是啊,大米是用农民种的稻子加工出来的。农民种稻子需要种
子、农具、肥料、水……”
(2)同桌交流:单单是农民种稻子就能产出大米吗?
(3)你能根据自己了解的资料,把省略号的部分补充出来吗?
(4)教师小结:光是做千人糕的大米,就需要无数人的劳动。
预设二:农民种甜菜、甘蔗,工人熬甘蔗汁、甜菜汁,做好后还要人包装、送货、
销售。 (1)课件出示:“糖呢,是用甘蔗汁、甜菜汁熬出来的……这些又需要很多人的劳
动。”指名朗读
。
(2)这几段话中藏着几个生字,请你把它们找出来。
(3)学生交流,教师利用课件将下面生字变大,变成红色,呈现出来。
课件出示:粉、糖、蔗、汁、菜、熬、算、销、劳。
(4)学生自由认读生字,先读生字上的
音节,再读生字,然后读带有生字的词,最
后读一读带有生字的句子。
(5)小组合作交流:怎样才能准确记住这些生字,把你识字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
熟字加偏旁:采——菜
换一换:削——销 份——粉
熬:形声字,上边的“敖”表
音,下边的“灬”表义,“灬”是由“火”演变的,
把蔬菜等加水放在文火上久煮为“熬”。
(6)教师利用生字卡片,抽读这些生字,检查学生的认读情况。
(7)学生齐读这几段话,
然后交流:从这几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制作千人糕需
要很多人一起劳动)
3.拓展交流
:结合我们课前查找的制作千人糕的资料,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
告诉大家?
4.观察课文中插图,对照插图,说一说制作千人糕的过程,再把你的感受简单记
录在插图旁边。
5.引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是啊,一块小小的米糕,竟然需要很多很多人的劳
动!
怪不得父亲说——
6.学生分角色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认读生字“的”“确”和“应”。
提醒学生:“的”是多音字,在本课读“dí”,“的确”就是确实的意思。
7.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全文,要读出“我”好奇、醒悟、激动的心情变化。
设计意图:在
情境朗读中,学生体验着不同的角色,逐步走进“我”的情感变化之
中,感受着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观察交流,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要求会写的生字“具、甘、甜、菜、劳”,圈出容易写错的笔画。
2.教师范写,提醒书写要点:
“具”:里面的三短横距离均等,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
“甘”:居于田字格的中央,
左竖从左上向右下略微倾斜,右竖从右上向左下略微
倾斜,形成一种开合呼应关系。
“甜”:书写时尽量向中间靠拢,避免结构松散。
“菜”:“艹”的横要写得稍长一点儿,下面“采”的横要紧靠横中线,撇捺左右
舒展。
“劳”:中间的秃宝盖要写得宽一点,支撑起整个字的间架。
3.学生自主完成其他生字的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书写成果,针对同学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5.学生根据老师的评议和讲解再次书写。
设计意图:本课生字书写难度不大,教师可以充分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自
主观察,自主交流,自主练写,自主修正。
四、拓展延伸,制作卡片
1.拓展延伸:我们生活中每一件物品都需要许许多多人的共同努力
才能得到,请
你举出一个例子(我们穿的衣服、用的文具等),说一说这些物品要经过哪些劳动。
2.教师总结:我们生活中很多物品是很多劳动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
才有了“千
人糕”“千人笔”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创造美好的世界。
3.制作卡片:可以
把今天的感受写成一句话,记录在卡片上,随时提醒自己,并
在以后的生活中,珍惜每一样物品。
设计意图:学习道理的目的是在生活中践行道理,此环节设计就体现了这一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文本所承载的
内容、所表达的观点和情感,
而是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观点和情感进行独立体验,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
、情感经验、
语文经验亲近并思考文本。
一、角色扮演,体验人物情感。文章中孩子的情感经
历了多次变化,每一次情感变
化都建立在与父亲交流后的心理活动中。教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借助生活
经历,把自
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设身处地地感知人物所处的情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感受是
真实的,是深刻的。
二、以“读”为主线,贯穿始终,读中感悟,以悟促读。抓住文中的重点句,例
如
孩子的语言、爸爸的语言,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再通过
角色扮
演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把课文的人物形象、情感、语言三者融为一体。
7 一匹出色的马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短小而优美的散文,以春天的郊外为背景,以一个孩子
的口吻讲述了一家
四口郊游,返回时“妹妹”求父母抱,却得到“一匹出色的马”快乐回家的故事。文中
写景与叙事交融,巧妙地将自然风景和生活情趣融为一体,把我们带进了
一个生机盎然、
满含亲情和关爱的家人郊游情景中。因此,本教案设计力主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设<
br>身处地地感受妹妹的心理变化,在情境中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情境中引导学生的
阅读实践,
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文本的体验与思考。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完成预学案作业。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直接入课
1.教师板书课题,指生齐读课题。
2.指名读“匹”,注意“匹”的读音是“pǐ”,不要读成“pī”,并用“匹”组
词,或说一句完整
的话。
3.学生交流:怎样记住这个字?
预设:字谜识字法——左方块儿,小儿藏。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直接入课,提高课堂的实
效性。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画出读不准的生字。
2.小组合作,识记初读课文时圈画的生字。
(1)自我认读:自己借助拼音,读一读圈画的生字。
(2)自我检测:拿出字卡,逐一认读,挑出认不准的字卡。
(3)组长整理:组长搜集同学认不准的字卡,整理出大家都认不准的生字。
(4)小组商议:怎样才能记住这几个生字。
3.集体汇报:小组长将小组没有解决的字,贴在黑板上。
4.集体商议:已经认识黑板上这些字的小组,把识记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教师
相机补充。
(1)“毯”运用字理识字法识记: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字理图,左边形体
像毛发,表
示用毛织成的坐具或卧具,右边是两堆火,表示坐在毛毯上比较暖和。
(2)“恋
”可以用换一换的方法识记:“变”下面的“又”换成“心”,“恋”表
示心里舍不得。
(3)“跨”可以用形声字识字法识记:声旁是“夸”,形旁是
需要用脚,是表示动作的词。
(4)“葱”可以用编歌谣的方法识记:心上长草,中间匆忙。
(5)“求”可以用熟字减偏旁的方法识记:球——求。
(6)“异”可以用形近字比较的方法识记:异——导,给形近字组词。
5.学生回忆同学和老师分享的识记经验,认读自己不认识的生字,并组词加以巩
固。
设计意图:针对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识记方法,丰富学生的识字经验。
三、再次读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一想,每一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学生不出声地读全文,然后想一想:这匹出色的马指的是什么?(一根树枝)
设计意图:通读全文,抓住关键问题,引领学生建立文本的整体印象。
四、观察指导,练习写字
1.课件集中出示“匹、妹、波、纹、像”5个字,引导学生观察生
字的结构特点。
(第一个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后四个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2.教师范写,提示书写要点。
“匹”:“匚”叫作三框儿,笔顺为一 匚。
“妹”:“女”作偏旁,最后一笔横不要越过“丿”,右边是“未”,第一横短。
“波”:右边的“皮”第一笔为横钩,第二笔的撇要注意穿插到“氵”的右下。
“纹”:右边的“文”的撇穿插到“纟”的右下。注意是“纟”,不是“氵”。
“像”:右半
部分“象”的第六笔撇从“口”中间穿出去,弯钩及接下来的两撇一
捺要左右平衡,把字写正。
3.学生再次观察课后的写字表,看清楚每一个字的每一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然后先描红,再练
写。
4.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表示“跨”
5.学生根据老师的建议再写一写。
设
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易错笔画,突破写字难点。同时针对学生书写能力有所增
强的特点,引导学生自主
观察、自主书写,提高学生书写的主动性。
五、课堂小结,课外巩固
1.教师总结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
2.布置作业:自己当小老师,利用字卡教家人识记本课
生字。可以一边认字,一
边组词,一边用组过的词语说句子。
设计意图:以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巩固生字的兴趣,反复再现中提高识字的准确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直奔主题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复习:“一匹出色的马”指的是什么?
3.导学:爸爸为什么要给妹妹一根树枝,让妹妹
当马呢?妹妹看到这匹马是怎样
的表现?这匹马把妹妹带回家了吗?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探索答案吧!
设计意图:这几个问题实际上浓缩了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学生带着问题走进
课文,能够准
确把握文本内容。
二、朗读交流,感知全文
1.学生带着课前老师提出的几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答案。
2.指名朗读第1~3自然段,其余的同学思考:读了这几个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引导,重点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第一方面:第1自然
段点明了事情的时间是一个春天的傍晚,地点是在郊外,人物
是“我”、妈妈、爸爸和妹妹。
第二方面:郊外的景色很美。
(1)从哪里可以看出郊外的景色很美,请你再读一读前3个自
然段,一边读一边画
出描写景色的句子。
(2)指名朗读圈画的描写景色的句子,教师相机利用课件出示这些句子:
①河水碧绿碧绿的,微风吹过,泛起层层波纹。
②路的一边是田野,葱葱绿绿的,非常可爱,像一片柔软的绿毯。
(3)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这两个句子,你的头脑中会出现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4)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想象出来的画面。
(5)教师小结:这些描写景色的句子,能让我
们透过文字,看到一幅幅美丽的风景
画。这就是景色描写的妙处。
(6)指导朗读:你喜欢这些美景吗?带着你的喜爱之情读一读这两个句子吧!
(7)指生读,生生互评。分组读、齐读。感受景色之美。
第三方面:“我们”一家人很喜欢这里的景色。
(1)从哪里可以看出,“我们”一家人很喜
欢这里的景色,再次读一读前3个自然
段,找一找。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利用课件出示句子:
①河岸上垂下来的柳叶,拂过妈妈和爸爸的头发,我和妹妹看着都笑了。
②春天的郊外,景色
异常美丽。我们一边看,一边走,路已经走了不少,却还恋恋
不舍,不想回去。
(3)(课件
出示郊外的美景图片,配乐)引读:河水碧绿碧绿的,微风吹过,泛起层
层波纹。路的一边是田野,葱葱
绿绿的,非常可爱,像一片柔软的绿毯。处于这样美好
的景色中,你的心情会怎样?那么就带着喜悦、留
恋之情读一读这两句话吧!
4.过渡:此时的妹妹,沉浸在美景之中,多么高兴!该回家了,这时的妹
妹又是
怎样的表现呢?请大家继续来读一读第4自然段。
5.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然后交流:妹妹此时是怎样的表现?
6.情境表演:你小的时候,
是不是也遇到过和妹妹同样的情况,那个时候,你是
怎样恳求妈妈的?当时你是什么样的表情?会做什么
动作?语气又是怎样的呢?联系
当时自己的表现,演一演第4自然段。
7.过渡:妹妹走不动了,妈妈也抱不动她,这个时候,爸爸想出了什么妙招?
8.指名朗读
第6自然段,学生交流爸爸的妙招:爸爸拾起了一根又长又细的枝条,
把它递给了妹妹,告诉妹妹这是一
匹出色的马。
9.借助情境,展开想象:枝条怎么能成为一匹出色的马呢?妹妹难道不认识马吗?请你扮演妹妹,告诉大家,你看到那匹“马”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妹妹一定认
识马,只是她
年纪小,很天真,觉得把枝条当作马,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10.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多么可爱
的妹妹啊!在她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可爱,
那么美好!所以,她高兴地跨上“马”。
11.从课文中可以看出“我”的爸爸是一个怎样的爸爸?
(不迁就、很有教育方法的爸爸)
设计意图:文中的妹妹在学生心中是一个熟悉的形象,他们的弟弟妹妹甚至自己,
也常常发生这
样的故事。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创设情境把学生扮演成文中的妹妹,拉
近了学生情感与文本情感的距离
,达到了“感同身受”的教学效果。
三、观察指导,练习写字
1.课件出示“恋、景、舍、
求”四个字,请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上下结构
的字:恋、景、舍。独体字:求)
2.教师范写,提示书写要点。
“景”:上面的“日”写得稍小而扁,下面的“京”第二笔横
是这个字的主笔,要
写得稍长些,最后两点相对。
“舍”:“人”要写得舒展,注意下半部分不能写成“舌”。
“恋”:第三笔和第四笔都是竖,注意这个字的六个点画,每一个点的位置及互相
之间的协调。
“求”:独体字,注意占格。最后一笔是右上的“点”。
3.学生再次观察课后的写字表,看
清楚每一个字的每一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然后先描红,再练写。
4.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5.学生根据老师的建议再写一写。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是二年级的学习重点,引导学生关
注易错笔画,突破写字难
点。同时针对学生书写能力有所增强的特点,引导学生自主观察、自主书写,提
高学生
书写的主动性。
四、联系生活,拓展交流
1.自由交流:同学们,在你的身边有类似的有趣的故事吗?简单地说给大家听一
听。
2.故事分享:把自己看到的或经历过的这些有趣的童年趣事说给家人听,也请大
人们讲一讲他们小时候经历过的有趣的事情。
设计意图:课内与课外结合,引导学生体会天真的童心世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要先入境,方能入情。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考虑到了情境体验对于情感理<
br>解的重要作用。
1.借助想象再现情境。借助景物描写体现人物心情是本文的一个重点,教学过
程
中,我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朗读中感知文字中蕴含的景物,并对这些景物的特点有一
个整体
的印象;然后,借助音乐,运用有感情朗读,将学生带进文字描绘的画面中;接
下来,引导学生将这些头
脑中的画面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最后,借助画面建立的美
感,引导学生诵读。这种建立在想象基础上
的情境再现,使文字与情感完美融合。
2.借助表演再现情境。妹妹因为年纪小,走不动,向爸爸、妈
妈求助的画面,以
及妹妹看到那根又长又细的枝条兴奋地骑上当马的画面,都是文章的“留白处”,引领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用自己的神态、动作、语言再现画面,趣味中感知妹妹的天
真与可爱
。这样富有情趣的设计不是比一味地讲解、分析更深入人心吗?
语文园地二指导方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知的词语中准确识记“程、魔”等11个生字。(重点)
2.引导学生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观察到的景物。(重点)
3.结合具体句子,体会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里有不同的意思。(重点)
4.注意抓住人物的
特点来介绍外貌,还可以列举“我”和好朋友在一起时的活动
来体现朋友之间的情感。
5.交流书写成果,分享书写经验,提高书写能力。(重点) 6.积累以“奉献”为主题的谚语,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验相互帮助的道理,同时
激发学生主动积累
语言的兴趣。
7.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感知老师的辛苦,表达学生对老师的敬爱。(重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制作谚语书签。
学生准备:搜集名片,制作字卡,观察好朋友的外貌,或者带一张好朋友的照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话题交流,学习“识字加油站”
1.谈话交流:同学们,你们的爸爸、妈妈或其他亲人都是做什么工作的?
2.课件出示“教
师、工程师、魔术师、建筑师、理发师、演员、营业员、服务员、
裁判员、饲养员”等图片以及对应文字
。
3.创设情境:在老师的身边,很多亲人都有不同的职业,你愿意帮助老师看一看,
他们都
是什么职业吗?
4.学生观察并认读职业名称。
(1)自己读一读这些词语,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上面的音节,或者看一看对应的
图片。
(2)同桌合作,互读词语并纠正字音。
5.指名认读词语,针对读不准的生字,集体商议识记的好方法。
预设:
“程”可
以用生活识字法,教师组织学生在教室、课本以及书包等处,找一找“课
程表”,反复认读这个字。
“魔”借助形近字对比识记,“魔——摩——磨”。
“建”可以用减一减的方法识记,“健——建”。
“饲”可以借助形声字识字法识记,声旁是
“司”,饲养动物需要食物,所以是食
字旁。
“养”可以用数笔画的方法识记,课件出示“养”的书写过程,学生书空。
6.学生齐读这些
词语,再进行语言交流:你的亲人中有这些职业的人吗?用一个
完整的句子介绍一下。
7.拓展活动: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名片,识记交流。
(1)从名片中找到今天学习的11个生字。
(2)名片中还有哪些不同的职业?读一读。
(3)从名片中,你又认识了哪些生字,介绍给同学。
二、借助图片,学习“字词句运用”
(一)体会比喻的修辞方法。
1.课件出示春天的田野图。引导学生观察并交流画面内容。
2.教师在学生自由交流的过程中,相机出示句子:
(1)田野葱葱绿绿的,像一片柔软的绿毯。
(2)天上的云雪白雪白的,好像一群小绵羊。
3.学生朗读这些句子,并交流自己读句子之后的感受。
4.教师小结: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来描写景色,会把景物的样子、形态说得更形
象。
5.学习表达:大家看,山坡上还有又粗又壮的大树呢!它们像什么?请你来说一
说。
6.组织学生再次观察插图,尝试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说一句话。
(二)结合句子比较多义词。
1.课件出示两组句子,读一读,体会一下加点词语的意思。
第一组:
这糕要很多很多人才能做成,一定特别大。
..
难道它的味道很特别吗?
..
第二组:
一块平平常常的糕,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
..
鼹(yǎn)鼠(shǔ)先生经过狐狸太太家,正巧(qiǎo),狐狸太太走出门。
..
2.集体交流:同样一个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意思一样吗?
3.教师小结。
第一组,第一句中“特别”表示“格外”;第二句中“特别”表示“与众不同,不
普通”。
第二组,这两个句子中的“经过”的意思都是“通过(处所、时间、动作等)”。
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意思,只有多读句子,才能体会词语的不同意
思。
三、对比交流,明确“写话”要求
(一)引导交流,明确训练目的。
1.过渡:每
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朋友,他是谁?长什么样子?你们经常一起做什么
事?快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2.课件出示三个男孩的图片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描述,猜一猜他们分别是谁的好
朋友。
(1)淘淘的好朋友,剃了光头。眼睛很大,睫毛像小刷子一样长长的,密密的。
(2)君君的好朋友,脸圆圆的,笑起来有两个酒窝,眼睛一笑,就眯成了两条小细
缝儿。
(3)大宝的好朋友,眉毛很粗,两条眉毛中间还有一个痦子。
3.学生猜测,并交流自己猜测的理由。
4.教师小结:只有抓住人物的外形特点来介绍,才能让别人知道你介绍的好朋友
是哪一位。
(二)观察实践,介绍朋友外貌。
1.学生回忆或看照片,想一想:自己的好朋友外貌上有什么明显的特点?
2.指名交流,如
果介绍的人物是大家认识的,可以猜一猜同学介绍的是谁。如果
介绍的人物是大家不认识的,可以把照片
展示给大家,让大家说一说介绍的内容是否体
现了好朋友的特点。
3.根据评议时大家提出的
意见或建议,再来回忆一下自己好朋友的外貌,用准确
的语言说出他的外貌特点。
4.过渡:
好朋友的外貌是我们熟悉的,我们和好朋友之间经常做的事情,也是我
们清楚的。请你想一想,你和好朋
友之间经常做什么事情?
5.学生自由交流,教师适时补充,引导学生把句子说清楚,说完整。
(三)练习写话,落实写话要求。
1.写一写自己的好朋友,
写清楚他是谁?长什么样子?你们经常一起做什么事?
可以采用书中表格的形式,填写内容,也可以将这
三个方面连成一段话,完整地写下来。
2.学生动笔实践,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四、展示书写,交流经验
1.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同学的写话片段,重点展示书写美观的片段。
2.请同学们观察这几个同学的书写,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3.小组展示:你最近有没有自己比较满意的书写作品,展示给小组同伴,听一听
他们的想法。
4.经验交流:你是怎样把字写得美观漂亮的?
预设:
(1)我在写字时注意观察每一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观察得越仔细,字就写得
越漂亮。
(2)我在写字时还特别注意了书写姿势,姿势正确,字才会写得更端正。
5.请大家选择一
个最喜欢的句子,美观大方地抄写在田字格中,注意回忆同学总
结的经验,并用上这些经验。
6.将同学的书写作品集中展示在黑板上,学生参观、学习。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将家人最有特点之处,写成一句话,要把字写得漂亮、工整。
第二课时
一、交流诵读,积累佳句
1.教师将教材“日积月累”中的三句谚语制成书签,送给每个同学。
2.引入交流:瞧,在你们的书桌上,有一个漂亮的小书签。读一读老师写在上面
的话。
3.学生自主认读,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上面的音节,努力把每句话读通顺。
4.指名朗读
书签,教师相机将谚语出示在屏幕上:这是我国古老的谚语,其中蕴
含着深刻的道理。
5.齐声诵读。
6.思考并交流:你知道这些谚语是什么意思吗?
预设:
(1)把玫瑰花送给别人,自己手上也会留下玫瑰花的香气。也就是说,
帮助别人自
己也会快乐。
(2)平时愿意帮助别人,自己有急事的时候,别人才会来帮忙。
(3)与其在别人好的时候祝贺他,不如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帮助他。
7.集体交流:老师把
这些谚语写在书签上,送给大家,是想告诉大家什么道理呢?
(我们要懂得关爱他人、帮助他人。)
8.背诵并积累这几句谚语。
二、阅读诗歌,体会情感
1.读花名猜特点:同学们
,你们见过紫丁香吗?没有见过紫丁香的同学,只要你
再读读它的名儿,老师相信你准能猜出它的特点来
。
2.(课件出示紫丁香图片)简要介绍:这就是紫丁香,每当春暖花开的时候,丁香
树上就
开满了一朵朵紫色的小花,那淡淡的花香陶醉了许多人。
3.出示自读要求,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1)自由朗读诗歌,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画出生字、生词,多读几遍。
(3)把不理解的词句或问题做上标记。
4.指名分节朗读,提醒学生认真听,注意生字的读
音,“倦、困、踮”的读音是
难点,“倦、困”比较拗口,“踮”要防止学生读成diàn。
5.学习第1小节。
(1)指生朗读诗歌第1小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从这一小节中你读懂了什么?
(2)汇报交流。
预设:
①我知道是“我们”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
②我知道“我们”是悄悄走进小院的。
(3)轻声齐读第1小节,边读边想象小院是什么样子的。
6.学习诗歌第2~4小节。 <
br>(1)自由朗读诗歌第2~4小节,想一想:小朋友们为什么要栽下这株紫丁香呢?把
表达小朋友
们心愿的句子用“____”画出来,读一读,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组织交流。
句段一:老师,老师,就让它绿色的枝叶,伸进您的窗口,夜夜和您做伴。
①指生朗读后自由说说自己的感受。
②“夜夜”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让绿色的枝叶,夜夜和
老师做伴?(老师工作非
常辛苦,每天晚上都要为“我们”备课和批改作业,非常疲惫,有了绿色枝叶的
陪伴,
老师就不孤独了,不寂寞了。)
③多么善解人意的一群小伙伴哪!让学生齐读这句话,
要将这份情意、心愿通过朗
读表达出来。“老师,老师”可以稍微读得急切一点。
句段二:老师——绿叶在风里沙沙,那是我们给您唱歌,帮您消除一天的疲倦。
①指生朗读后自由说说自己的感受。
②“疲倦”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一个与它意思相近的词语
吗?将“疲倦”换成
“疲劳、劳累”,让学生比较朗读,体会到“疲倦”读起来押韵。
③想象:绿叶的沙沙声仿佛是在唱一支怎样的歌?老师听了这首歌会怎样?
④这里的开头为什
么不连着写两个“老师”呢?你读着读着,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夜渐渐深了,小伙伴们不再争先恐后了
,怕打扰了老师,所以轻轻地向老师诉说着。)
⑤多棒的一群小朋友哇,谁来轻轻地向老师诉说这份心愿呢?指导朗读。
句段三:老师——满树盛开的花儿,那是我们的笑脸,感谢您时时把我们挂牵。
①指生读后自由说说自己的感受。
②结合自己的经历想一想,老师经常挂牵着“我们”哪些事
?(作业会不会做,在
食堂里有没有吃饱,天气寒冷时有没有感冒……)每当这个时候,老师会怎么做?
(引导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联想,练习说话,感受老师对我们的挂牵和关爱。)
③那满树盛
开的花儿,就是“我们”的张张笑脸,代表着“我们”对老师的感谢。
“我们”会怎么感谢老师呢?老师
听了又会怎么说呢?
(3)指导朗读:一株紫丁香是同学们的一份心意,它来到了老师的身旁,夜夜陪
伴
着老师,为老师消除疲倦,也表达对老师的感激。听,他们正在深情地呼唤着老师……(配
乐
朗诵诗歌第2~4小节)
7.学习诗歌第5小节。
(1)引发交流:夜深了,连那星星都困
得眨眼睛,可“我们”的老师在干什么呢?
你想对老师说什么呢?
(2)过渡:是呀,同学们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语言,表达了对老师深深的爱。
(3)课件出示
课文中的句子,指导学生朗读:夜深了,星星困得眨眼,老师,休息
吧,让花香飘进您的梦里,那梦啊,
准是又香又甜。
(4)想一想,老师在梦里会梦见什么。
三、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学习了《一株紫丁香》,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老师说,请你想一想,写在卡片上,
送给老师。
1 神州(zhōu)谣(yáo)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文是一首篇幅
短小却内涵丰富的歌谣,气势恢宏,赞美了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
化灿烂,山川壮美,风景如画。因此,
本设计充分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其中的韵律美
和祖国的山川美,并以歌曲和图片启发学生想象,感受黄
河奔腾、长江汹涌、长城蜿蜒、
珠峰高耸的壮美。从而推动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情感进行交流,不仅
观其“言”,
还品其味,悟其神。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本板块主题是识字,所以本课设计重点是识字、写字,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识字,同时以课件辅助
理解文中的“
涌”“耸”等新接触的、难理解的字,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
字写字的效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字卡、词卡。
2.祖国名山大川风景视频。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完成预学案作业。
2.搜集祖国各地风景图片、少数民族资料。制作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动画渲染,激趣导入
1.导入:瞧,这是什么?它像什么?(播放动画:中国地图)对,我们伟大的祖国
就像一只昂首挺
胸的“大公鸡”。请你告诉全世界人民,我们的祖国的全称是——(动
画定格,出现:中华人民共和国)
学生齐读。祖国妈妈还有很多响亮的名字,你知道哪
些?(课件出示:神州、华夏、中华。)
2.揭题: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儿歌——《神州谣》。(相机板书课题:神州谣)
学生齐读课题。
3.过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有滋有味地读读这首《神州谣》,了解一下我们祖国的
各种风土人
情吧!
设计意图:用音乐渲染的动画导入,既能激发学生心中的学习激情,又开门见山,
直入
主题,让学生对“神州”有个初步的认识。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引导学生交流自主识字、读文的方法。
2.根据学生交流,课件出示“学习小助手”。
引导学生自学:
自学提示: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同桌交流识字方法。
3.同桌互相检查认读本课生字。
4.教师检查字词学习情况。
(1)开火车朗读词语:
神州珠峰台湾海峡大陆情谊奋发繁荣
①相机强调“州”“荣”是翘舌音;“谊”读四声。
②依次单击词语出现对应的图片,学生看图片读词语。
(2)朗读词语中的生字。
州 峰 湾 峡 陆 谊 奋 繁 荣
(3)小组赛读生字,相机强调“耸”是平舌音;“与”在本课读三声。
涌 耸 隔 与 浓
齐
5.导学:同学们想用哪些好的识字方法来记住这些字?
6.学生交流多种识字方法,教师适时补充。
(1)偏旁归类识记。如,“涌、湾、浓”都是
三点水旁,“隔、陆”都是耳刀旁,
“峰、峡”都是山字旁。
(2)利用熟字识记。
加一加:“耸、湾、峡、浓、奋”(用部件组合)。
换一换:“涌、峰”,如,“通——涌”“锋——峰”。
减一减:“与”可联系“写”来识记。
意思相对:“浓——淡”“水——陆”。
4.学生分句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
设计意图: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引导学生梳理学习方法。建立在预习基础之上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最大
限度地为学生
提供自主识字的平台,并通过识字方法的交流,实现方法共享、经验互补、提高识字实效的目的。
三、细读感悟,随文识字
1.导学:自由朗读第一、二句,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朗读第一、二句。
3.字理识记象形字“州”。
(1)“州”和“川”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2)出示“州”的字形演变过程,渗透汉字文化。
(3)给“州”扩词。
(4)
导学:我们的祖国为什么又称为“九州”“神州”呢?传说大禹治水将中国分
为九个区域,并指点名山、
大川作为各州疆界,所以后世相沿称中国为“九州”。我们
的祖国风光秀丽神奇,物产丰富,人民生活幸
福,像人间仙境,是大家向往的地方,所
以又称为“神州”。
(5)拓展:“州”现在用来表示地名,你们知道哪些城市的名字中带有“州”的?
4.相机理解词语“山川”。
(1)出示词语:山川。指学生朗读词语。
(2)你们知道它的意思吗?
(3)你知道祖国的哪些名山大川?说说你的感受。
5.相机识记生字“峰”“耸”。
(1)出示词语:珠穆朗玛峰、耸立。(指学生开火车朗读词语)
(2)鼓励学生说说自己对珠穆朗玛峰的了解。
(3)教师补充并出示高耸入云的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同时介绍珠穆朗玛峰的相关知
识。
(4)学生识记生字“峰”。结合山名识字:峰——珠穆朗玛峰、香炉峰、飞来峰。
(5)一个“耸”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长、耸”写出了长城蜿蜒盘旋,珠峰巍峨峻拔。
(6)指导朗读“珠峰耸”。
6.相机识记生字“涌”。
(1)换一换的方法识记“涌”:“通——涌”。
(2)结合课文说说:“涌”是什么意思?通过“涌”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换成“流”行不行,为什么?
(4)欣赏一段黄河奔涌、长江翻滚的视频。体会“奔、
涌”形象地写出了黄河之水
奔腾不息,一泻千里。
(5)指导朗读“黄河奔,长江涌”。
(6)说说还在什么地方见过水涌动的情景。
(7)在《黄山奇石》这课中,有块奇石叫“猴
子观海”,其实“猴子”观赏的不是
大海,而是翻滚的云雾。在风的推动下云雾像大海一样翻滚,我们就
用“风起云涌”来
形容这样的美景。
7.欣赏感悟:神州大地,山川壮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1)播放黄河、长江、长城、珠峰的相关图片。
(2)此时,你们最想说的是什么? (3)出示资料,教师简要解说: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奔流不息,气势
磅礴;长城像一
条巨龙在群山之间蜿蜒盘旋;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的最高峰。神州大地,
多么壮美!把这份感受融入句子里
,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4)男女生对读第2小节。
8.试着背诵第2小节。
设计意图: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引领学生在情
境中识字。如
教学“涌”字时,当学生识记生字后,教师及时出示“涌”的视频,形象而直观地加深了对字义的理解,继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说“涌”之现象,进而理解“风起云涌”,
使字义的教
学入木三分。引导学生列举众多名山和大川,不仅深刻理解了“山川”的本
义,而且巧妙地感受到了文中
的“山川美,可入画”。学生在神奇的汉字文化中徜徉,
在久远的古文化中穿梭,时而感悟,时而惊喜,
这样的教学不仅高效,而且极具可持续
的发展。
四、观察生字,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写字小助手”的写字提示,组织学生展开同桌互助写字活动。
看一看:仔细观察写字表中的字,将容易写错的笔画圈出来,并给同桌讲一讲圈画
的理由。
想一想:怎样才能写好圈画的笔画呢?和同桌商议一下。
练一练:针对自己圈画的书写难点做书空练习。
2.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下列生字的书写重点。
预设:
(1)“州”字在书写时第
一个点向左外。第二笔是撇,中竖稍短,右竖稍长,三个
点的朝向有变化。
(2)“峡”中的“山”靠左上,“夹”的两点呈内八字形,最后撇、捺写得舒展。
(3)“
族”中的“方”的笔顺是点、横、横折钩、撇。右上部的撇、横不要漏掉,
最后一笔为捺。
(4)“谊”右边的“宀”稍扁,覆盖“且”,最后一笔横较长。
3.利用生字书写动漫演示
“州”字的笔顺和书写,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
置和笔画特点,尝试完成写字表中的练写内容,写
好后再对照范字改一改。
4.教师示范书写生字,强调关键笔画的书写。
5.学生自由练写,教师巡视,予以面对面指导。
6.投影仪展示学生书写成果,集体进行评
议:哪个地方写得好?你又有什么好的
建议?
设计意图:本课
生字的书写难度不大,以学生自主练写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实现
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机结
合。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搜集祖国的名山大川图片、资料,并制作词语卡。
2.你想当小导游吗?把搜集到的资料介绍给你喜欢的人听。
设计意图:以实践活动激发学生
了解祖国名山大川的兴趣,并在实践中积累、应用
词语,与课内外学习有机结合。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图片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认读,并口头组词。
2.请学生欣赏视频:介绍台湾岛;各民族载歌载舞的歌曲视频《爱我中华》。
3.导入:我
们的祖国不仅有风景秀丽的山河,还有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在中华
这个大家庭里,我们快乐地生活着。
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神州谣》。
设计意图:加强复习,夯实所学,为进一步学习、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运用多媒体
让学生了解台湾岛、了解我们多民族的国家,把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直观的表象,化难
为易。
二、细读感悟,学文识字
1.导学:自由朗读第3、4小节,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朗读第3、4小节。
3.相机指导学习第3小节。
(1)学生朗读第3小节并汇报读懂的内容,互相补充。 (2)指生开火车朗读词语“台湾岛、大陆、海峡”,相机识记生字
“湾”“岛”“峡”“陆”。
(3)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如,结合地名识字,湾——台湾、大亚湾;峡
——三峡、
刘家峡;
(4)引导学生理解“岛”和“峡”。
①请大家看
看这两幅图(一幅三峡图、一幅海岛图),说说“岛”和“峡”跟“山”
都有什么关系?
②导
学:两块大陆之间夹着的海面,称为“海峡”,如“台湾海峡”;“岛”表示
水中之山,多是鸟栖息繁殖
之地,后引申为海洋或河流、湖泊里四面被水围着的陆地。
比如“台湾岛”。
(5)看图理解
“隔”的意思,把“台湾岛、大陆、海峡”这三个词语放到合适的位
置,对照课文,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6)相机学习“隔”字。鼓励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识字,用“隔”组词。
(7)不只山有阻隔作用,海也会阻隔。请大家再看看祖国的版图。相机学习生字
“与”。
(8)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小节。
4.相机指导学习第4小节。
(1)学生朗读第4小节并汇报读懂的内容,互相补充。
(2)出示56个民族的青年朝气蓬勃的彩装照片,同时播放《爱我中华》这首歌曲。
(3)相机识记生字“谊、浓、齐、奋、繁、荣”。
①指生开火车朗读词语“繁荣”“情谊浓”。
②用“繁荣”说说祖国的哪些方面很繁荣。
③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4)播放中华儿女建设中华的视频。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4小节。
5.第3、4小节连读并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
:本环节将识字与学文紧密结合,在学习过程中,遵循学生识字的心理特
征,将其放在语境中,通过鲜明
的画面与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巩固生字,背诵积累
1.集中呈现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做归类游戏,根据结构归类。
3.竞赛背诵课文。
4.出示词语:
华夏儿女 炎黄子孙 神州大地 巍巍中华
民族团结 世界大同 奋发图强
繁荣昌盛
(1)学生自读,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同桌互读,及时纠正读错的字音。
(3)小组内比读,看看哪组读得最准。
(4)全班比赛记忆,看谁记得多,记得牢。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复习,夯实生字基础。这样有韵味的小文的背诵积累及
书后词语的读背,
都有利于丰厚学生的积淀。
四、指导书写,提高能力
1.出示本节要求会写的生字:湾、岛、民、齐、奋。
2.指导书写。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字,小组内交流怎样把字写正确、美观。
(2)教师指导生字书写要点。
“岛”笔顺是撇、横折钩、点、竖折折钩、竖、竖折、竖。第
四笔竖折折钩要写得
宽而扁,包围住左下方的“山”。(学生书空)
“湾”右上两竖较短,两点呈八字分开,右下“弓”三笔写成。(学生书空)
“民”竖提要直,斜钩呈弓形,写舒展。(学生书空)
“齐”下部撇、竖两笔从横中线下方起笔,分列竖中线两侧,竖收笔较低。
“奋”上部要写得宽,“田”要写得小,稍扁,“大”罩住“田”。(学生书空)
(3)课件
利用动画演示会写字的笔顺和书写,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笔
画特点,尝试完成写字表中的练
写内容,写好后再对照范字改一改。
3.学生自由练写,教师巡视,予以面对面指导。
4.投影仪展示学生书写成果,集体进行评议:哪个地方写得好?你有什么好的建
议?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观察生字,注意间架结构,总结怎样书写正确美观,初步感
受汉字的形体美,同
时也能激发学生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
习惯,提高书写质量。
板书设计
山川美
情谊浓
神州谣
共繁荣
教学反思
本课文字虽少,内涵却极为
丰富。朗读起来,每一句都气势磅礴、掷地有声。整篇
课文洋溢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感和浓郁的时代气
息,体现了盼望祖国繁荣昌盛的强烈
愿望。回顾这节课,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
1.《语文课
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参与的
精神。本节课,教师始终做到是学
习的促进者,而非带领者,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
学习活动中。
2.能够借助想象、借助图
片、借助简笔画及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感知生字的意思,借助联想和视频等感悟词语的
精妙,同时将识字与学文有机结合,学
生在神奇的汉字文化中徜徉,在久远的古文化中穿梭,时而感悟,
时而惊喜,这样的教
学不仅高效,而且极具可持续发展,是在为可持续的发展奠基。
总之,本
课教学,基于汉字学基础,基于学生年龄特点与知识能力水平,巧妙运用
汉字学知识,有筛选地、适时适
度地渗透于识字教学,引导学生在汉字这个古老的文化
大花园中穿梭、徜徉、欣赏、感悟、惊叹,使学生
对生字的感受、理解、记忆、运用精
妙融合。学生既认识了生字,又受到了汉字文化的熏陶浸润。
2 传(chuán)统(tǒnɡ)节日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传统节日》是一篇以我国传统佳节为题材的韵文,生动地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
的传统节日。韵文既
巧妙地写出了节日的特点,又散发着浓厚的人文气息,是学生识字
的好载体。结合文本特点与学生特点,
本节课的设计重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旨在通
过学生自学生字,随文巩固生字,使识字学文有机结合;
在通过简笔画、多媒体等多种
形式有效整合,促进学生高效识字的同时,
加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突出学科人文性的
特点;通过学生仿写、讲神话故事等形式,内化并升华文本内
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包含各个传统节日的场面及传说的相关图片的多媒体课件以及字
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做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辨猜节日,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
2.游戏:下面我们就做个“听词猜节日”的游戏,比一比:谁听得认真,猜得准。
贴春联
放鞭炮 (春节)
吃粽子 赛龙舟 (端午节)
吃月饼 赏明月 (中秋节) 3.揭题:从悠悠远古到现代文明,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中华民族形成了
许多特有的传统节
日、独特的民风民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
统节日。(板书课题:传统节日)学
生齐读课题。
4.过渡:中国都有哪些传统节日,过节这一天又有哪些习俗呢?让我们一起走近
中国的传统节日。
设计意图: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有很多节日学生并不陌生,设计“听词猜节日”的游
戏环节,既拉近了学生与课堂所学知识的距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未成
曲调先有
情”。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引导学生交流自主识字、读文的方法。
2.根据学生交流,出示自学方法。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同桌交流识字方法。
3.集体检测。
(1)开火车朗读词语:
牛郎织女 贴窗花 赛龙舟 艾香 月饼 赏菊
祭扫 乞巧
①相机强调“传、舟、赏”是翘舌音;“艾”是零声母音节。
②依次单击词语对应的图片,学生看图片读词语。
(2)定位朗读词语中的会认字。
郎 贴 舟 艾 饼 赏 菊 祭 乞 巧
(3)小组赛读其余会认字。
巷 宵
堂 传 统
4.学生分句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预习和自学情况,
有梯度地由词到字进行检测和订正字音,再
将生字送回课文检测,将识字学词落到实处。而看图片读词语
使学生在初步理解词语意
思的同时加深了对词语的认识。
三、细读感悟,识字学文
(一)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提到哪几个传统节日,每个传统节日都有什么习
俗?用“____”
画出传统节日的名字,用“ ”画出节日的习俗。画好后和小组同学
读一读,说一说。
(二)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文中提到的传统节日,并说说节日在哪一天。
2.教师相机板书节日名称。相机学习“宵”。
(1)学习“宵”字。
①学生朗读词语“元宵”后,交流识记方法。
②教师边画简笔画边讲解“宵”字的由来:金文
小),造字本义:在小阁楼过夜。
③学生扩词。
(宀,房屋,阁楼)(肖,
(2)引导学生知道七夕节又称“乞巧节”。相机学习“乞、巧”。
①学生交流识记方法。
②教师重点结合字理教学生区分“乞”与“气”。“乞”与“气”同源,后分化。
乞,甲骨文写
作“”,金文写作“”,篆文写作“”。隶书“”将篆文字
形中表示呼吸的“气”减去一横,表示呼吸局
促,意即求人“气短”。造字本义:低声
下气,开口向人索要、求讨。飘逸、扩散的气流为“气”;短气
为“乞”。
③学生扩词。
④教师讲解“乞巧节”:就是七夕,源于中国,该节日来自牛郎与
织女的传说,在
农历七月初七庆祝,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
br>为主,所以,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
3.教师小结:这些从远古先
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
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相机学习“传、
统”。
4.这些节日里人们都有哪些习俗呢?我们按课文介绍的先后顺序,找出相关的句
子读一读。
5.导学:先读读描写节日的句子,再说说这个节日有哪些习俗。
6.学生学习汇报。
(1)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
①学生朗读句子后说节日习俗。
②教师
出示和句子对应的多幅图片。最后出示各种窗花的图片,图片定格为人们在
贴窗花。相机学习“贴”字。
学生交流识记方法后教师讲解:(贝,钱财)
(占,获得),造字本义:典当财物,以获得现金。后来演
变到现在,表示把一种东西粘
在另一种东西上。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④你是怎样过春节的?把你过春节的习俗仿照课文的样子说一说。
春节到,
人欢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学生朗读作品。
(2)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
①学生朗读句子,说说元宵节的节日习俗。
②导学:你们参加过元宵节的活动吗?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③你还在什么时候看到过“大街小巷人如潮”的景象?相机理解“大街小巷人如
潮”。
④指生开火车朗读词语“大街小巷”后,相机识记生字“巷”。
⑤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指名读,分小组读,齐读。
(3)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
①学生朗读句子,说说自己知道的清明节的习俗。
②你知道清明节还有哪些习俗吗?
③教师结合图片讲解: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
还有踏青、荡秋千、蹴
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
防止
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增强体质。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
大
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
游玩的欢笑声,是一
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了一个牵一发而
动全身的大问题:“课文提到了哪几个传统
节日,每个传统节日都有什么习俗?”引领学生充分地与文本
对话,在多元对话中进行
自学。然后以“你最喜欢哪个节日就汇报哪个节日”展开学习活动,将识字与学
文有机
结合。教师边画简笔画边讲解生字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理解了字义,又在潜移默化中识
记
生字,将生字的学习情境化、趣味化,激发了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
四、观察指导,练习写字
1.课件出示“写字小助手”,组织学生展开同桌互助学习活动。
写字小助手
看一
看:仔细观察写字表中的“贴、街、敬、转”,将容易写错的笔画圈出来,并
给同桌讲一讲圈画的理由。
想一想:怎样才能写好圈画的笔画呢?和同桌商议一下。
练一练:针对自己圈画的书写难点做书空练习。
2.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交流成果,并相机指导下面几个生字的书写要点。
预设: “贴”:贝字旁的撇是竖撇,最后一笔是点,要收在竖中线左侧,避让“占”。(学
生书空“贴”字
,重点强调右下“口”的写法。)
“街”:左中右三部分要紧凑,注意穿插避让,左、中高,右边低。
右部第一横和
中部第一横起笔高度大致相同。第九笔是提。(学生书空)
“敬”:右边首笔撇的收笔、末笔捺的起笔在田字格的中心,末笔捺写得舒展。
“转”:左部
的笔顺是横、撇折、竖、提;右部的第二横在横中线上,注意第三笔
的写法。(学生书空)
3
.利用生字书写动漫演示4个会写字的书写笔顺,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
置和笔画特点,尝试完成
写字表中的练写内容,写好后对照范字改一改。
4.学生自由练写,教师巡视,予以面对面指导。
5.投影仪展示学生书写成果,集体进行评议:哪个地方写得好?你又有什么好的
建议? 设计意图:本课指导书写的字虽然各有特点,但是书写难度不大。在强调注意点后
重点指导“街、转
”的写法,实现了“有侧重,有提升”的目标。
五、布置作业
1.搜集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资料,并制作词语卡。
2.把搜集到的资料介绍给周围的人听,并选择制作成小报。
设计意图:以实践活动激发学生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兴趣,并在实践中积累、应用
词语,将课内外学习有机结合。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谈话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认读,并口头组词。
2.
导入:上一节课我们详细了解了我国三个传统节日及其习俗,我们感受到了我
国传统节日的丰富多彩,感
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谁还记得课文中对这三个节日
的描写?背一背文中的句子。
3.过渡:这节课,我们来了解其他几个传统节日,看看谁读懂了文中的
介绍,谁
还能对课文中的介绍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加强生字复习和课文朗读检测,夯实基础
知识,为新课做好铺垫。同时
予以学生言语上的激励,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分句感悟,识字学文
(一)导学:自由朗读第4~8句。边读边想:最喜欢哪个节日?这
个节日有哪些习
俗?想好后先跟小组同学读一读,说一说。
(二)汇报交流。
1.赛读喜欢的节日。
2.导学:你最喜欢哪个节日就汇报哪个节日,先读读描写节日的句子
,再说说这
个节日有哪些习俗。
3.学生按喜欢的节日汇报。
(1)过端午,赛龙舟,粽香艾香满堂飘。
①学生朗读句子后说节日习俗。
②教师出示和句子对应的赛龙舟、在屋里包粽子和挂满艾蒿的图片。相机识记生字
“舟、堂”。
舟:学生自由识记后,教师边画图边讲解甲骨文的字形,像船形。两边像船帮,中
间三条线代表
船头、船舱和船尾。先秦多用“舟”,汉以后用“船”渐渐多起来。本义:
船。(播放赛龙舟的视频,深
入理解。)
堂:学生自由识记后,引导学生和“棠”区分开。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2)七月七,来乞巧,牛郎织女会鹊桥。
①学生朗读句子后说节日习俗。
②指生开火车朗读词语“牛郎织女”。
③学生自主讲述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教师相机补充。
④相机识记生字“郎”。可以用换一换的方法识记,如:朗——郎。
⑤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过中秋,吃月饼,十五圆月当空照。
①学生朗读句子后说节日习俗。
②指生开火车朗读词语“月饼”。说说你都吃过什么馅的月饼。
③学生交流识记生字“饼”的
方法后,教师进行讲解。饼,篆文(食物)
(并,连),造字本义:粘连成块、便于抓食的干粮,可用面
粉、米粉、薯粉等多种食物
原料做成。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
①学生朗读句子后说节日习俗。
②教师简介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③指导学生朗读词语“踏秋、赏菊、登高”。说说你在重阳节时做过其中的哪件事。
④重点朗读词语“赏菊”。相机识记生字“赏、菊”。
学生交流识记方法后,教师引导:“赏
”和我们今天学的哪个字比较相像?有什么
相同点和不同点?区分“赏”“堂”。
⑤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5)转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团圆真热闹。
①学生赛读句子。
②男生读一句,女生读一句,边读边想:你发现了什么?
③引导学生按顺序排列这些节日。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设计意图:本环
节将识字与学文紧密结合,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地指导学生读文、
学词、记字。在读一读、记一记、说一
说中将字词教学落到实处;在讲神话故事、讲汉
字演变中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愿望和热情。
三、巩固生字,背诵积累
1.集中呈现生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再齐读。
2.做归类游戏,根据结构归类。
3.竞赛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复习,夯实生字的识记。
四、指导书写,拓展延伸
1.指导书写。
(1)出示剩余的生字:舟 艾 热 团 闹
①指生朗读并组词。
②指导学生关注:
舟:笔顺是撇、撇、横折钩、点、横、点。
首笔撇从竖中线起笔,第二笔撇和第三
笔横折钩均写长,横压横中线,两点上下对称。(学生书空)
艾:草字头横平且长,撇捺要写得舒展。
热:上下宽度一致。上部“丸”笔顺为撇、横折弯钩
、点。四点底宽而扁,第一点
与另外三点的方向不同。四个点间距均匀,高度一致。
团:先外后内最后封口。“才”的竖钩压竖中线;最后一笔是横。
闹:先外后内。“门”的点
在左上格,“市”的点、竖均在竖中线上。“门字框”,
第一笔是点,最后一笔是横折钩。
(
2)课件书写动漫演示会写字的笔顺和书写,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笔
画特点,尝试完成写字
表中的练写内容,写好后再对照范字改一改。
(3)学生自由练写,教师巡视,予以面对面指导。
(4)投影仪展示学生书写成果,集体进行评议:哪个地方写得好?你又有什么好的
建议?
2.布置作业:我国很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找找资料,做成小报或按
课文仿写。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书写指导是教学的重点,从引导分析到指导书写细致到位;
布置的作业将
课内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既了解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又进行了小练
笔、小制作,提升了学生的能力
。
板书设计
元宵节
清明节
活动丰富多彩
传统节日
端午节
传
统气息浓厚
乞巧节
中秋节
重阳节
春节
教学反思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
美好记忆,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精华,积淀了博大
而精深的文化,传递着我们中华民族感恩、爱国、爱老敬
老等优良传统。过节,对于每
一个孩子来说都是一件高兴的事,是个让人感兴趣的话题。本节课我感到较
为成功的地
方是:
1.教师发挥主导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读一读、说
一说中
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学生带着问题自己读课文,在小组中运用多种方法识记
生
字。
2.在教学中,我积极探究教法和学法,努力做到“四让”:目标——让学生明确;
过程
——让学生参与;新知——让学生发现;内容——让学生自选。在学法基础上,我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充分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使教师的“教”和学
生的“学”都达到了质的飞跃。
3.在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大量的图片,以及赛龙舟的视频,在课堂上展示给学
生看,更加直观、形
象地表现节日的快乐气氛,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
的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3 “贝”的故事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识字教学要注意学生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
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
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
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
教学效率。因此,本课的教案设计中,我重点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
生自
主识字,合作学习。通过反复朗读、在读中想象、讲解字理等形式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通过
“联系生活实际”“欣赏图片说话”等形式,为学生搭建理解词语和运用词语的平
台,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将“学”与“用”有机结合。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课件:“贝”字的字理演变图,大海退潮的视频,生字卡、词语
卡。
2.搜集有关汉字的故事。
学生准备:尝试朗读课文,圈画生字并认读。查找资料,收集汉字小故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导
入:你去过海边吗?你在那里看到过什么?(多媒体出示大海退潮时的情景,
并定格到贝壳图片。)你喜
欢它们吗?说说你见过的贝壳都是什么样的,它带给你哪些
快乐。
2.揭题:这一个个色彩斑
斓的贝壳不但漂亮,还有一个个美丽的故事。这节课我
们就一起走进“贝”的故事。
3.教师板书:“贝”的故事。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美丽的海滨,漂亮的贝壳,承载着
孩子们一个个瑰丽的梦。新课伊始,
引导学生交流在海边的所见所感,直接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而
多媒体演示更使没
有去过海边的孩子在了解海趣的同时充满遐想,在潜移默化中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为
新课学习做好有效铺垫。
二、整体感知,初步识字
1.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根据自学提示,自主识字,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提示:
①自由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用自己掌握的方法自学字词。
②边读边想:课文有几个自然段?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2)小组合作互相读词,互相纠正读音。在小组中交流自己记住生字的好方法。
2.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读准生字的读音。
平舌音:随 损 财
翘舌音:珍 饰 赚
多音字:漂
3.出示词语,学生自主认读。教师提示“甲骨”一词两个字都是三声,注意“甲”
的变调。
甲骨文 贝类 漂亮 珍贵 饰品 随身携带 容易 钱币 钱财 赚钱 赔钱
购买 贫困
4.自学反馈。
(1)先请四名同学合作读,再请一名同学领着大家读。
(2)把大屏幕上的生字的拼音去掉,再连词读。先自己小声练读,再开火车读。
(3)把大屏幕上的生字变成红色,指名连词读、单个读。
(4)只剩下生字,指生读并组词。
5.交流自己识记生字的好方法,教师相机指导。 (1)利用图片或实物识记。出示甲骨文的图片或视频,认识“甲、骨”;出示由贝
壳做的饰品,认
识“饰、品”;出示人民币,认识“币”。
(2)归类识记。“财、赚、赔、购、贫”都是贝字旁的字。
(3)利用熟字识记。“甲、币”两字可以用“加一笔”的方法识记:日—甲、巾—
币。
(4)相同结构归类的方法识记。“品”字则可以对比熟字“晶、森、众”记忆。
(5)组词识记。如:
随:随身、随手、随从;
类:人类、分类、种类;
珍:珍惜、珍爱、珍宝;
贫:贫苦、贫穷、贫困。
6.把这些生字送回到课文中,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7.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
课文介绍了“贝”字的由来、演变及发展,共有2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
学的重点。本环节设计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教师只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进行点拨指导,帮助学生
由读文、读词、识字,再到读文,
层层夯实。
三、观察字形,指导书写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贝 壳 甲 骨 钱 币 与 财 关
(1)学生朗读生字并组词。
(2)引导观察“会写字”中的9个字,发现规律。
2.同桌相互交流:在书写这些生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3.本节课指导书写“贝、甲、与、币、关”。
(1)贝:竖与横折的折段一样长,撇从竖中线起笔向左下格撇出,最后一笔是长点。
(2)
甲:“曰”要写得扁而宽,第四笔横写在横中线上,末笔悬针竖写在竖中线上,
要写得挺拔有力。
(3)与:第一笔是横,第二笔竖折折钩的第一折写在横中线上;上横稍短,下横稍
长。
(4)币:起笔是撇,“巾”的末笔竖写在竖中线上。
(5)关:第二笔是撇,第二横长,写在横中线上,撇、捺要写舒展。
4.教师范写,学生临摹感悟。
5.同桌间交流反馈,根据反馈结果,再临摹。
6.通过实物投影,让学生评价展示的写字作业,说说自己的建议。
设计意图:“识写结合”
是识字、写字的有效途径。本环节的教学注重教师“导”
的作用,即引导学生分析字形,掌握书写的要点
,又注重同桌间的学习交流,“扶”和
“放”有机结合。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学生谈收获。
2.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
(2)朗读课文。
(3)搜集汉字故事。
设计意图:作业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现,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结合
的有效途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夯实基础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
(1)比一比谁眼明手快:迅速在课文中找出本课生字。
(2)男女生开展“词语接龙”认读比赛,读课后练习中的词语。
2.导入:汉字是我们汉民
族的文字,我们的祖先在造字的时候赋予了每一个汉字
独特的意义,你发现汉字里的秘密了吗?让我们到
课文中去找一找吧!
设计意图: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学生对生字识记得快,忘记得也快。这就需
要教师有目的地帮助学生强化巩固生字,夯实语文基础知识。此环节的设计不仅巩固生
字词语,
还为学习新课做了铺垫。
二、朗读感悟,随文识字
(一)默读课文,想一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想好了先和小组同学说一
说。
(二)引导朗读,感悟第1自然段。
1.指生朗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分别讲了
什么内容?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在学生朗读并汇报第一句的内容后,指导学生抓住“水里、贝壳”进行朗读指
导。
(2)在学生朗读并汇报第二句的主要内容后,教师相机指导理解词语“甲骨文”并
识记生字。
①出示词语“甲骨文、贝类”,学生开火车领读词语。
②出示图片并讲解甲骨文:
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
③教师边画简笔画边讲解“甲”的演变。
甲骨文,像纵横交叉的握柄。“甲”字的甲骨文(囗,抵御矛枪的硬牌,表示可持握的护牌)。造字本义:(“十”的变形,握柄)+
古代士兵作战
时手持的用来保护身体的硬牌,装有握柄,可以抵御矛枪进攻;士兵一手
持甲牌抵御防守,一手持戈戟展开进攻。
④教师边出示字源边讲解“骨”的演变。
“骨”的甲骨文字形“”,上部“”像人体均匀排列的肋骨;下部“”
像肉,表示“骨”与“筋肉”相连
。造字本义:与肌肉、筋脉组织所相连的保护性支架。
⑤观察课文中的插图,了解“贝”的变化,指生
朗读第1自然段的第二句话。你知
道“贝”字的由来了吗?(“贝”字就是根据贝壳的形状演变而来的。
)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三)引导朗读,感悟第2自然段。
1.指生朗读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段共有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内
容?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在学生朗读并汇报第一句话的内容后出示词语“漂亮、珍贵、饰品”。
①指生开火车朗读词语。
②出示各种各样的漂亮贝壳图片。
③欣赏后指导学生用“漂亮”说句话。
④指导学生区别“漂”与“飘”,识记“漂”字,并巩固它的3个读音。
⑤出示各种贝壳制成的饰品,相机指导学生理解“饰品”的意思。相机识记生字
“饰”。
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句话。
(2)在学生朗读并汇报第二句话的内容后出示词语“随身携带、容易、损坏、钱币”。
①指生认读词语。
②指导学生看看自己身上都带了什么,理解词语“随身携带”,相机识记生字
“随”。
③教师分别拿一张纸币和一个贝壳,引导学生造句,要用上“容易、损坏、钱币”
等词语。
④相机识记生字“易、损、币”。
⑤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句话。
(3)在学生朗读并汇报第三句话的内容后出示汉字“财、赚、赔、购、贫、货”。
①指生朗读汉字并组词。
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几个汉字有什么共同特点?
③讲解“贝”字作为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
④你还知道哪些带贝字旁的字?
⑤出示课后习题“看图,猜猜加点字的偏旁与什么有关”。
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句话。
(4)指生分句朗读第2自然段。
设计意图:
本环节设计将识字与学文有机结合,重点指导学生用结合图片、联系生
活实际等方法来理解词语“甲骨文
、随身携带、饰品”;结合对“甲骨文”词义的理解,
借助汉字演变识记生字“甲、骨、贝”等,体现了
学习方法和识字方法的多样化。
三、巩固练习,指导书写
1.出示课后习题中的词语,学生开火车领读。
2.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贝 壳 甲 骨
钱 币 与 财 关
学生朗读生字并组词。
3.本节课指导书写“壳、骨、钱、财”。 <
br>(1)壳:上面是“士”,不是“土”,“士”的竖写在竖中线上,秃宝盖的横钩在
横中线上,最
下边的“几”的撇和横折弯钩要写得舒展。
(2)骨:上半部分的笔顺是竖、横折、横折、点、横钩。
(3)钱:第五笔是竖提。注意右边是两短横、一短撇,而不是三横。
(4)财:“贝”末两笔撇尖低,点高。
4.教师范写,学生临摹感悟。
5.同桌间交流反馈,根据反馈结果,再临摹。
6.通过实物投影,让学生评价展示的写字作业,说说自己的建议。
设计意图:写字指导是低
年级学习的重要环节。教师范写,及时展评反馈,表扬优
点,指出不足,这些都是对学生写字的引导。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总结全文。
汉字是美妙的、有趣的、灵动的。希望同
学们课后搜集有关汉字的故事,领略中国
汉字的美妙神奇。
2.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汉字的故事。
(2)把“贝”的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设计意图:学语文是为了用语文。将课堂学习的收
获与喜欢的人分享,是对所学的
积淀,而课外搜集汉字故事更是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板书设计
“贝”的故事
字的起源
特点:漂亮 珍贵 饰品
用途:饰品 钱币 偏旁
教学反思
1.识字写字扎实。
本课教学中,我安
排大量时间指导学生识字写字,结合本课特点,在学生理解“甲
骨文”的意思后,我出示“甲、骨”的简
笔画,学生既加深了对甲骨文的理解,又能够
高效识记生字“甲、骨”。同时,我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随
文识字,做到了“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对学生书写指导到位。
2.词语理解多元。 学生对“甲骨文”一词很陌生,但是,甲骨文作为汉字的起源,一种民族文化,却
是学生应该了解的
。教学中,我通过图片讲解什么是甲骨文及通过简笔画讲解“甲、骨、
贝”的汉字演变,让学生在看一看
、想一想中感悟到词语的意思。“饰品、漂亮”等词
以图片的形式呈现,让学生直观理解词语意思的同时
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
4 中国美食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民以食为天,饮食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本
课识字教
学,课文以菜单的形式呈现,从菜肴到主食都是学生经常见到的、经常听说的美食。这
篇课文是低年级识字学词的有效载体。因此,本节课的设计从读一读词语,到用一句话
夸一夸你喜欢的菜
肴或主食,再到课外找一找美食制成图片和词语卡,将识字学词与口
语表达、生活实际有机结合,旨在激
发学生识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完成预学案。搜集中国的美食,制作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播放《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片段,请学生欣赏。
2.导入:同学们,听着这欢快的歌曲
,看着这满眼的美食,你有什么感受?你的
家乡有哪些美食?
3.揭题:想要吃美食我们首先
要了解美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美食》。教师
板书课题“中国美食”,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视频导入,渲染气氛,简单明了,直奔主题。从兴趣入手,以“吃”作
为切入点,通过视觉盛
宴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同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揭示课
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主看图读词语,圈画并自学生字。
2.小组合作学习,互教生字。
3.集体检测。
(1)开火车朗读词语。
凉拌菠菜 香煎豆腐 红烧茄子 烤鸭
水煮鱼
葱爆羊肉 小鸡炖蘑菇 蒸饺 炸酱面 小米粥
蛋炒饭
①相机强调“煮、蒸、粥”是翘舌音;“煎、饺、酱”是三拼音节。“炸”是多音
字,在“爆炸
”一词中读zhà。
②依次单击词语出现对应图片,学生看图片,读词语。
(2)定位朗读词语中的生字。
菠 煎 腐 茄 烤 煮 爆 炖 蘑 菇 蒸 饺 炸 酱
粥 蛋
(3)小组赛读生字。
菠 煎 腐 茄 烤 煮 爆 炖 蘑 菇 蒸 饺 炸 酱
粥 蛋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预习和自学情况,从词到字依次检查认读情况,以学生自学为
主,
教师指导为辅,加强学生对生字的识记。
三、品味菜肴,巩固识字
(一)自由朗读菜品名称,把自己最喜欢的菜肴读给同桌听,并用一句话夸夸这道菜。
(二)汇报交流。
1.导学:你最喜欢哪个菜肴就汇报哪个,先读读你喜欢的菜肴,再用一句话夸夸
这道菜。
2.学生汇报自己喜欢的菜肴。
预设:(1)凉拌菠菜。
①学生朗读词语“凉拌菠菜”,在夸赞后,交流“菠”的识记方法。
②教师出示“菠”和“波
”两个字,引导学生说说异同。明确“菠菜”是一种植物,
所以“菠”是草字头。
③导学:本课还提到了哪些素菜?
④相机出示词语:茄子、蘑菇。
⑤多种形式朗读词语。重点强调这两个词语尾音都读轻声。
⑥交流识记“茄、蘑、菇”的识记方法。
⑦你还知道菠菜的哪种做法?报报关于菠菜的其他菜名。
(2)香煎豆腐。
①学生朗读词语“香煎豆腐”,并用一句话夸赞。
②导学:你还吃过哪道带有“煎”的菜?相
机讲解:煎是一种烹饪方法,锅里放油
加热后,把食物放进去,使表面变得焦黄。
③交流识记“煎”的方法。教师结合字理讲解四点底是“火”转变来的,表示“火”。
④导学:本课的生字中,还有哪个字和“煎”部首相同?
⑤出示词语“水煮鱼”,学生读词,并交流识记“煮”字。
(3)烤鸭。
①学生朗读词语“烤鸭”,并用一句话夸赞。
②导学:“烤”也是烹饪方法的一种,是用明火
或隔火高温烹制。除了“烤”,文
中还提到了哪些烹饪方法?
③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板书:爆、炖。
④导学:认真观察这几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⑤小结:这几个字都是形声字,都是火字旁,和“火”有关。
⑥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⑦多种形式朗读词语:红烧茄子、烤鸭、葱爆羊肉、小鸡炖蘑菇。
3.赛读喜欢的菜肴的名字。
(三)找朋友游戏。
小组内一个人拿菜肴图片,一个人拿词语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向同学
介绍自己喜欢的菜肴的形式,使学生在游戏中读词学字,激
发了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识字效果事半功倍
。读一读词语,夸赞一下喜欢的菜肴,将
学字学词与口语表达有机结合。
四、观察指导,练习写字
1.课件出示“写字小助手”,组织学生开展同桌互助学习活动。
写字小助手
看一看:仔细观察“会写字”中的“烧、烤、炒”,将容易写错的笔画圈出来,并
给同桌讲一讲圈画的理由。
想一想:怎样才能写好圈画的笔画呢?和同桌讨论一下。
练一练:针对自己圈画的书写难点做书空练习。
2.教师重点指导下面3个火字旁的字。 <
br>烧:第六笔斜钩从竖中线起笔,要舒展,“兀”的撇穿插到“火”的下方,竖弯钩
要写舒展。(学
生书空“烧”字,重点强调撇的写法)
烤:“考”的长撇要穿插到左边“火”的下方,第九笔短横压横
中线,最后一笔是
竖折折钩。(学生书空)
炒:右边“少”第
一笔落笔在横中线上,右点稍高,最后一撇要舒展,穿插到左边
“火”的下方。(学生书空)
3.动漫演示“火字旁”的书写方法。
4.课件利用动画演示3个会写字的笔顺和书写,学生
观察生字在格中的位置和笔
画特点,尝试完成练写内容,写好后再对照范字改一改。重点指导“烤”的书
写。
5.学生自由练写,教师巡视,予以面对面指导。
6.投影仪展示学生书写成果,集体进行评议:哪个地方写得好?你又有什么好的
建议? 设计意图:本节课指导书写的字都是火字旁的字,教师通过动漫演示重点指导学生
写好火字旁,然后
有侧重地指导书写这三个生字。
五、布置作业
1.收集中国菜肴的图片、资料,并制作词语卡。
2.把搜集到的菜肴介绍给你的同学听,并仿照课文制作成图片和词语卡。
设计意图:以实践
活动激发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美食的兴趣,并在实践中积累、应用
词语,将课内外学习有机结合。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谈话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认读,并口头组词。
2.导入:中国幅员辽阔,是世界上最重
视“吃”的国家,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
成了博大精深的“食文化”。长期以来,各地由于选用不同的原
料、不同的配料,采用
不同的烹调方法,形成了各自的独特风味和不同的菜系。菜肴的名称也别具特点,
富有
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给人以美好的回味。不过这美食里面,不可忽视的还有餐餐不能少
的主
食,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一点也不比菜肴逊色的主食。
设计意图:加强生字的复习和词语的朗读检测,夯实基础知识,为学习新课做好铺
垫。
二、品尝主食,巩固识字
(一)学生朗读四个表示主食的词语。
(二)导学:和同桌读一读、说一说自己喜欢的主食,并用一句话夸夸自己喜欢的主
食。
(三)汇报交流。
1.赛读喜欢的主食。
2.导学:你喜欢哪个主食就汇报哪个,先读读你喜欢的主食,再用一句话夸夸这
个主食。
3.学生汇报自己喜欢的主食。
预设:(1)蒸饺。
①学生朗读词语后并用一句话夸赞。
②导学:你都吃过什么馅儿的蒸饺?
③交流识
记“饺”和“蒸”的识记方法。教师相机讲解:“蒸”指利用锅里沸水产
生的热气催熟食物。四点底也是
“火”的意思。
④导学:你还知道蒸什么?
(2)炸酱面。
①学生朗读词语后并用一句话夸赞。
②指生开火车朗读词语“炸酱面”。
③相机识记生字“炸、酱”。
④识记“炸”的另一个音并组词。
⑤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词语。
(3)小米粥。
①学生朗读词语后并用一句话夸赞。
②指生开火车朗读词语“小米粥”。说说你都吃过什么粥。
③学生交流识记生字“粥”的方法。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词语。
(4)蛋炒饭。
①学生朗读词语后并用一句话夸赞。
②指生开火车朗读词语“蛋炒饭”。
③学生交流识记生字“蛋”的方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将识字与看图及生活紧密结合,在读一读、记一记、说
一说中将
字词教学落到实处;在夸一夸中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并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三、巩固生字,背诵积累
1.集中呈现生字,先指名读、开火车读,再齐读。
2.做归类游戏,根据部首归类。
(1)学生依据部首归类。
(2)集中出现火字旁和四点底的字。
(3)引导学生说说制作哪些食物时需要用到这些方法。
3.动手查一查。
A.灶
焰 B.烫 煲 C.焦 烹
(1)用部首查字法查查这几组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查字典后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复习
,夯实生字的识记,加深对部首火字旁和四点底的
感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和主动识字的兴趣。
四、指导书写,拓展延伸
1.指导书写。
(1)出示剩余的生字:鸭、鸡、肉、饭、茄、蛋。
①指生朗读并组词。
②指导学生重点关注:
鸭:“鸟”的短撇落笔在竖中线上,最后一横不与右边笔画相连。
鸡:“又”的第二笔是长点;“鸟”的竖折折钩的竖笔压竖中线,左右写紧凑。
肉:外面的框
要写方正,能包住里面两个“人”。两个“人”的撇均从竖中线起笔,
捺都变成点。(学生书空)
饭:“饣”撇长、横钩短;“反”的第一笔撇短,第二笔撇长,末笔捺从中心点起
笔,写舒展。
茄:“艹”的横要长,两竖往内收;“加”的“力”和“口”在竖中线两边左右对
称。
蛋:上部笔顺是横钩、竖、横、撇、捺,捺要写得平而舒展;下边是一个虫字,稳
稳托住上方。
(2)教师利用课件动画演示会写字的笔顺和书写,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和笔画特点
,尝试完成写字表中的练写内容,写好后再对照范字改一改。
(3)学生自由练写,教师巡视,予以面对面指导。
(4)投影仪展示学生书写成果,集体进行评议:哪个地方写得好?你又有什么好的
建议?
2.拓展延伸。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菜肴,并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设计意图:夯实学生书写指导
是教学的重点,从引导分析到指导书写细致到位;拓
展延伸环节既给学生课外搜集的作业搭建了展示和交
流的平台,又促进对中国美食的了
解,同时识字学词,一举多得。
板书设计
中国美食
菜肴 主食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突出了三个亮点:一是多学科课程很好地整合了起来;二是切合了学<
br>生学习的心理需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并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气氛一
直很热烈;
三是通过读一读、夸一夸、找一找等环节,将识字与说话,识字与生活有机
结合。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
深刻认识到: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实际需要、实际
能力出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要培
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我
们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快乐学习
、高效学习!
炸 煎 炒
炖 煮 烤
……
米:饭 粥
面:饺子 面条
……
口语交际指导方案
“长大以后做什么”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