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余年寄山水
999次浏览
2020年08月28日 07:1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蚂蚁的启示-感恩祖国的话



一、学科:语文
二、课例名称:xx的“野”
三、执教老师:xx
四、指导教师:xx
五、课型:新授
六、年级:六年级
七、教材版本:人教版
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其它方法,自学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
方法;体会作者通过丰富的想 象和联想来表达对索溪峪野性美的独特感受。
4、领略索溪峪的野性美,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崇尚纯真 的思想感情,激发
对大自然美好景观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 学能力和理解能力,朗读能力也在逐
渐提高,并有一定的语言积累,能用较准确的语言表述自己的理解和 感悟。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描写索溪峪美景的作品。本文恰当地运用了先概括叙
述再具体描写 的表达方法,布局谋篇层次井然。作者对索溪峪的景物观察细
致,想象丰富,构思精巧。多种修辞手法的 综合运用,文章言辞精美,文采飞
扬,妙趣横生,读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1 7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 述再具
体描写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来表达对索溪峪“美”的独特感
受。 教学方法手段: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演示,通过抓关键词句,感受索溪
峪的自然风光美,理解课文 ,品味独特有趣的写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板书设计:xx
xx的“野”{水野→人野
物野
九、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 br>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
味。今天,让我们通过课 文走进大自然,领略索溪峪的独特魅力。
(二)解题。
1、
2、
3、齐读课题:索溪峪的“野”,根据字形猜猜“峪”是什么意思?“野”为什么
加上引号呢?
出示课件。
引号的作用:表示引语;表示特定称谓;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表示否
定和讽刺。4、
5、你认为课题的引号起什么作用?由学生尝试理解并作出选择。
既然是强调,我们应该怎样读好这个课题?指导读好课题。
2 7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大意。
1、让我们走进课文, 尽情感受索溪峪的“野”。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词语
多读几遍,读通读顺。概括课文写了索溪峪哪些方 面的“野”。
2、
3、学习生字词语。
课件出示文中词语,指导学生正确认读。
断壁悬崖拔地而起摇摇晃晃望而生畏让人胆颤千峰万仞绵亘蜿蜒浩气长舒
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直插 云天横拦绿水旁逸斜出相对相依婷婷玉立窈窕淑女怦怦
直跳返璞归真惊险磅礴
4、课件出示索溪峪的风光图片,提问:看到这样的景象,你会用刚才所读
的哪些词语来形容?
5、提问:课文写了索溪峪哪些方面的“野”?
学生归纳,相机板书:xx水野物野人野
(四)品读课文。
1、索溪峪的山是“野”的,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
段,在关键词句下面作上记号。
2、品读句子(课件):“索溪峪的山,是天然的美,是野性 的美。”提问:
什么是天然的美,野性的美?
学生自由表达,教师相机引导。3、索溪峪的山 是野的,它的天然的美,野
性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A、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课文中用哪 些词语来表现山的“惊险”?如果你
身处“一线天”、“百丈峡”这样的深山峡谷之中,抬头仰望,你会 有怎样的感受?
带着理解读出惊险的感受。
3 7



B、这种美是一种磅礴的美,作者用哪些词语表现山的“磅礴”?如果你置身
于“十里画廊”、 “西海林峰”这样的景象之中,你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怎样的感叹?
说说感受。
C、这种美是一 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为表现山的这种美,作者运用
了哪些修辞手法或写作方法?读一读,找一找 ,说一说。
4、总结:刚才我们通过找相关句子,抓关键词语,感受了索溪峪山
的野性之美。来,让我们先练一练,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这一部分。
(五)指导自学。
1、索溪峪的“水野”、“物野”、“人野”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请同学们自学
课文3、4、5自然 段。按我们刚才的方法,找到相关句子,抓住关键词语,通
过品读、想象等学习理解。然后交流学习收获 。
2、通过说感受、展示读等形式交流反馈,教师相机指导。
(六)揭示中心,领悟写法。
1、你能用一个字概括这篇课文吗?
引导学生概括:(“野”)
2、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结构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领悟、发现。3、教师归纳总结。
(七)欣赏美景(课件),加深感受,升华情感。
1、这么xxxx,想不想去欣赏欣赏?
2、播放欣赏xxxx风光。
3、结合课文和风景视频谈谈感受。
4、有人认为为了更好地观赏风景,在秀美的山峰上修筑“观光电梯”,你有
怎样的看法?
4 7



4、总结:像索溪峪这样的大自然杰作,其 魅力就在于:天然美,野性美!
有句话说得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谢谢同学们,下课。)
十、教后反思
《索溪峪的“野”》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作者用充满激情和童趣的语言描绘了索溪峪的“野”性之美,读来赏心悦目。为了更好地通过文章领略索溪峪
的美,体会作者对大 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利用图片,xx词意。
本文描 写索溪峪的绮丽风光,运用了大量的优美词语。为了理解词语,而
又不觉枯燥乏味,我指导学生正确地认 读文中词语之后,出示一些各具情态的
索溪峪风光图片,引导学生通过景象加深理解所学词语。像“拔地 而起”、“绵亘
蜿蜒”等难以理解的词语都能借助形象的图片直观理解。这样,变生硬抽象的解
词为生动形象的感悟,能增强学生的对语言的感知和领悟。(二)找词画句,
赏文体情。
本文 巧妙地运用了先概括叙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布局谋篇层次井
然。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找关键词句、 画重点句,迅速理清文章的主脉,领会
作者表达的情感。找到关键词就能把握作者行文的感情基调,品读 重点词句,
既学习作者具体描写的方法,又达到与作者情感共鸣的目的。如品读描绘山景
的文章 ,先让学生说说对“索溪峪的山,是天然的美,是野性的美”这句话的理
解,然后再找找这种美具体表现 在哪些方面?是怎样具体描写的?通过找词画
句,学生领略了索溪峪山之惊险美、磅礴美、随心所欲、不 拘一格之美,并指
导学生通过朗读把这些美读出来。这样,教学就化难为易,变枯燥的分析为自
主品味,能有效帮助学生准确抓住文章重点,领会其中蕴涵的趣味和文味。就
连平日阅读能力稍欠的学生 也能享受到阅读的快乐。
(三)扶放结合,学用自如。
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积累,拥 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教师的任务就是
调动学生运用已有的和新获的阅读方法,主动攫取知识,赏析文章。
5 7



针对本文的特点,我设计的教学是由扶到放 。先引导学生赏析描写山景的
文章,再放手让学生按照同样的方法,“通过关键词句感受索溪峪的野性之
美”,自学描写索溪峪水“野”、物“野”、人“野”的文段。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
习的主动 性和积极性,又可以通过自学培养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赏析能力、
表达能力等综合语文素质,真正变被 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还
通过集体交流,师生讨论等形式,达成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局 面。通过这样
的教学,我发现学生的能力不可小估,只要打开他们思维的禁锢,并给予他们
无限 的信任,学生们就能打开想象的翅膀,创造性地学习语文。
(四)课件激情,畅抒胸臆。
索 溪峪风光秀丽,是人类宝贵的自然遗产,学生们通过阅读文章可以大致
领略索溪峪的风采神韵,但多数同 学没有亲眼见识过。要想真正领会到索溪峪
野性美的精髓,有必要通过课件来帮助学生“身临其境”,所 以我精选了一些最
典型、最符合课文描绘的索溪峪的真景,制作成精美的课件,帮助学生深刻学
习领会课文。
(五)一些遗憾
因为是录像课,由于课时限制,也为了展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 程。教学节
奏快了一点,教学容量大了一点,学生反复品读的时间少了一点。
十、课例点评
营造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阅读场景,唤起学生饱满的热情,让其享
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是 这节课的特色之一。整堂课以读为主线,教师引导学生
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阅读课文,让学生读 懂文意,读出情感,读出神
韵。一开课教师就紧扣“野”字,让学生在读文中初步感知山野、水野、物野 、
人野的课文内容;然后逐段引入,环环入扣:或精读品味,或略读感悟,或点
拨引导,或补白 想象……教学丝丝入扣,情感步步升华。
习得方法,培养习惯,发展能力,是这节课的又一特色。在教 学中教师注
重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其积极主动地投
入学习 。教师十分重视方法的引导,注意用问题引路,用方法助学,用朗读示
范,用话语点拨,用评价激励。如 :出示引号的几种用法,让学生辨析课题中
6 7



引号的作用;以看图说词语教会学生准确用词;在朗读重点语句中让引导学生
自己体悟发现写作方法,在 引读段落中体会课文的层次和结构等等。教学中教
师还注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引导想象,让学生 与文本对话,注重体验
感悟。如:置身于山道的惊险之中,你会有什么感觉?课文学到这儿,索溪峪的“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此时你想说些什么?不仅调动了学生
的积极情感,同时还 能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而且,教师始终关注学生,
发现问题及时点评引导,注意用赏识的态度给予 中肯的评价,体现了教师的课
堂驾驭能力和教学机智。
7 7

葛朗台-南林大教务网


任命书范文-质量月总结


出版社招聘-我成长我快乐作文


悄然无声-梁山108将结局


俄罗斯学院-上海职业能力考试院


世界十大特种部队-教师个人总结范文


广东理综-科技工作总结


哪个专业就业前景好-衢州学院招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