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亡羊补牢
自主招生报名表-如何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教学准备
1
.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能够正确读写。
2.
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则寓言故事。
3.
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2.
教学重点
难点
在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
言的寓意。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1.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你们读过寓言故事吗?
(板书:寓言)
“寓”
,
是寄托的意思(板书);“言”
,
讲道理。寓言的意思
就
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
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启发和教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寓言。
两则就是两篇的意思。我们先
来学习第一篇:亡羊补牢。
2.
读题,谁知道“亡”、“
牢”分别是
什么意思?
(“亡”的意思是失去。“牢”畜的圈。)
3.
谁能连起来把题目解释一下?
(羊丢失以后修补羊圈。)
第1页共3页
二、初读课文。
1.
画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不明白的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解决。
2.
边读边思考,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你有什么不明白的
地方吗?
三、检查复习。
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提醒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读音方面:
“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读“
ju
à
n
”
,
不要读成
“
qu
ā
n
”
.
“窟窿”的“窿”读轻声。
四、学习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1.
出示课件,思考:《亡羊补牢》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不听街坊的劝告,第二天又丢了羊。
他后悔没有听街坊劝告,赶
紧把羊圈修好,从此,再也没有丢羊。)
2.
养羊人对街
坊的劝告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又怎么想的,怎
么做的?结果怎样?
(
1
)读书,小组讨论。
(
2
)班上交流。
开始想:羊丢了,修圈已晚,没用。
后来想:如果现在不补羊圈,就不是丢一只、两只的事,而会
丢得更多。因此现在修还
不晚。做:动手,堵上,修得结结实实。
结果: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第2页共3页
五、小结。
明确寓意。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有了错,只要认真改,就不算晚。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
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
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
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
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
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
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
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
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
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六、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
好。练看,
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
物、观察生活、观
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
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
选择,着
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第3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