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期中试卷
小学生150字日记-台湾大学排行榜
人教版2019年一年级数学期中试卷
一、填空:(20分)
1、按规律写数。
2、填一填。
二、数学乐园。(10分)
1、把前3个圈起来,把从右起第5个涂上颜色。
二、计算。(30分)
1、把同样多的连起来。
2、2+6= 17-7= 9-2= 5+9=
8-4= 5+5= 9+6= 7+8=
5-0= 8+6= 13+6=
3、在○里填在+或-。
7○8=15 13○3=10 9○9=0
4、在○里填上、或=。
19○20 3+5○8 17○9+7
2○1
4+0○4-0 5+7○14-3
5、连线。
13 9+9
2+9 11
18 10-4 8+7 15
6 9+4 9-0 9
三、看图写算式。(20分)
第1页共3页
1、○○○○○○○○
2、△△△△△△△△△
3、 □○□=□○□=□
4、把同样多的连起来。 <
br>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
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
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
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
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
授”和“学
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
特别是汉代以
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
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
称教师为
“院长、西席、讲席”等。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
初的
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
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
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
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
识
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
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
“先生坐,何至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
策》中
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
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
生”的称呼更接
第2页共3页
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
,并非具学问
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
有“从于先生
,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
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四、看谁
最聪明。(10分)
1、在3、4、5、8这四个数中选出三个数,组成四个算式。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
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
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
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
单,
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
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
换,可以在每天课
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
记本上抄写,教
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
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
不小的财
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
便会随心所欲地“提
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第3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