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套

别妄想泡我
855次浏览
2020年08月28日 11:5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感恩季-阅兵仪式观后感


2020年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套

第一单元计划 大数的认识
1.本单元教材内容
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起始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
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 学生必须掌握的最
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本单元由“亿以内数的认识”和“亿
以上数的认识”两 个部分组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安排如下
表:
课 题
主题图
内 容
出现5个省(市)、自治区的总人口数,
让学生初步感知大数,了解中国的人口
状况,渗透国情教育。
亿






亿以内

数的写

北京天坛图。呈现首都北京市人口数。
亿以内
数的读

例2
例1
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类推
每相邻两个计算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
数级、数位。
读含两级的数。
写含两级的数。通过电视新闻呈现亿以
例3 内的数,让学生对照数位表写出相应的
数。渗透环保教育。
例4 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改
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介绍古时人们的记数法、记数符号(数

例5 将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例6
数的产生


字),介绍阿拉伯数字,自然数。
十进制计数法 介绍数位顺序表,由万级数位扩展到亿
级数位;介绍十进制计数法。
例1
亿以上
数的认

例2
读含三级的数。
写含三级的数。
将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
例3 将非整亿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改
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
计算工具的认识
用计算器计算

介绍算盘、电子计算器。
律。

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探索计算规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 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
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
道亿以内 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
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 确地读写大数,会比
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
“亿”作单位的 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
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
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3.教学重难点
亿以内数的读法及写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第二单元计划 角的度量



1.本单元教材内容:
认识射线和直线,由射线引出角的定义

从比较角的大小引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认识平角和周角,以及平角、周角、锐角、钝角和直角
之间的关系

画指定度数的角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
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2)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
3.教学重难点
注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数学规律。通过画
射线、直线,测量角 ,操作活动角,用三角板拼角,用
纸折角等多种方式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第三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1、本单元教材内容
口算
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
100以内)
几百几十的数乘一位

三位数乘两位数
三位数乘两位数
因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的

数中间、末尾有零的
笔算
速度、时间和路程和关

积的变化规律
估算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
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推出
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 进行计算。


(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理解时间、速度和路
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
(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3、课时划分
9课时
(1)口算 2课时左右
(2)笔算 7课时左右








第四单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本单元教材内容
垂直与平行
例1.认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
特殊位置关系:平行和垂直。
例2.学习画垂线,认识“点到直
线的距离”。


例3.学习画平行线,理解“平行
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平行四边形
和梯形
例1.把四边形分类,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和梯
形的特征, 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
方形的关系。
例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学习画高,梯形的各部
分名称。

2、重难点、关键
重点:垂直与平行的概念;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难点:画垂线、画平行线、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画平行
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关键:加强作图的训练和指导,重视作图能力的培养。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
尺画垂线和平行线。
(2)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进一步
体会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课时划分
6课时
(1)垂直与平行 3课时左右
(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3课时左右



第五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


1、 本单元教材内容

口算除法
除数是两位数
用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例1。

两、三位数除以两位
商一位数
商两位数
商的变化规律
数。例2—例
的除法
5。
笔算除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例

例7。
6。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商
一位数)。
(2)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了解商的变化规律。


(4)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
估算的思路。
(5)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3、教学重点
(1)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掌握“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

4、教学难点
掌握“四舍五入”的试商的方法。

5、课时划分
14课时
(1)口算除法 2课时左右
(2)笔算除法 10课时左右
(3)整理与复习 2课时











第六单元 统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 、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
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
的密切联系 。
(2)让学生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
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 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
析。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
学习 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
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用。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
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
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
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 学生
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第八单元 总复习

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
和复习,进一步巩固 数概念,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发展空间观念、统计观念,获得自身数学能力提高的成
功体验,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第1单元 大数的认识
1-1亿以内数的认识
月 日 第 课时
内容:P2-4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 的数;●使
学生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类推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 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揭示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的过
程,掌握数位顺序表,理解位值的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的意 识和能力。
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难点:掌握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具:图片和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我们以前都认识过哪些数?
2、数数:1)从689一个一个的数到712。 2)从420
一十一十的数到540 3)从91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
4)从20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
3、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比较大的数?
4、出示图片: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 们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北京
市人口:13819000人,请学生试着读一读。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更大的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
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请学生拿出计数器,一千一千地数,当数到10个一
千时问: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多少?
强调:千位上的10个珠子怎么办?
2、请学生10个10个地数,当数到10个一万时问: 是
多少?利用计数器问:怎么表示10个一万?
3、照这样继续数下去。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
是多少?10个一千万是多少?。
师: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都是计数
单位。
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
4、把所学数位按数位顺序表排列起来
亿级 万级 个级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万 万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1 3 8 1 9 0 0 0


表示8个十万
每个计数单位都要占一个位置,按照我国计数的习惯,
每4个数位是一级。
说一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三、巩固新知
1、 “做一做”的1题数数
2、 “做一做”的2题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万以
上的数。









1-2亿以内数的读法的练习
月 日 第 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一的:3-5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及其意义。
2、熟练地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重点:正确熟练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了解计数单位和数位的意义。
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亿






7′ 1、谁能说出亿以内数的计数1、学生说出计数
单位和数位?

单位和相对应的
数位。
教学
时间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2、亿以内的数位是怎样分级2、学生说出个级
的? 和万级。
3、小黑板出示:读出下列各3、学生读数:
数。
32680 145800 5205000
(要求:说出万级和个级上
32680读作三万
二千六百八十
145800读作十四
各有什么数,分别读作什么,万五千八百
然后再合起来读) 5205000读作五
百二十万五千



6′ 1、投影出示:分别说出下面1、学生先讨论再
每个数中的“2”在什么数位回答:
上,表示什么? 72650中2在千











72650 5624500
2845000




位上,表示2个
千;
5624500中2在
万位上,表示2
个万;
2845000中2在
2、说出下列各数是由几个千百万位上,表示
万、百万、十万、 万……组
成的。567000
7035000
40080000 30200000
2个百万。
2、学生讨论回
答。




16′ 1、小黑板出示:读出下列各1、学生先分级再

4050000 90083000
38000400


2、投影出示:
读数。
405 0000
9008 3000
3800 0400
2、学生先分小组
回答然后全班交
(1)56850549是( )位数,流。
最高位是( )位,从左往
右起,5分别表示
( )请读出万级




上的数。
(2)在54后添( )个0,
这个数是五十四万。在63后
添( )个0,这个数是六千3、同桌两人组成
三百万。要把12345变成一数,另一人读数。
千二百三十四万,应该( )。
在96中间添( )个0,这个
数才是九百万零六。
3、游戏:用0、1、3、5、7
组成四个不同的五位数,再
读出来。









1-3亿以内数的写法
月 日 第 课时


教学内容:第6页:例3、例4和练习二的:1~5题。
教学目标:
1、根据数位顺序的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会进行简单的概括、
推理。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每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数位表。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容 间


6′ 1、万以内的数是怎样写的?1、学生在自备本
请写出下列各数:
四千零七十 七百八十 四
千零三
2、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新22一、教学例3:
上写数后交流。
课 ′ 1、板书:七万 三千零八十1、学生试写。
八万。问:这些数怎样写?



2、问:这些数的最高位在哪2、学生根据自己
位上?万位上是几?其它数的写法回答。


位分别是几?怎样写?板书:
七万写作70000
三千零八十八万写作
30800000
七百零八万写作7080000。



3、学生归纳:有
3、想一想:整万的数怎样写? 多少万,就在万
一千五百六十九万写作: 级上写多少,再
六百七十二万三千一百一十写个级的4个0。
三写作;

4、学生练习。

5、板书例4。问:这些数既有
万级又有个级,应先写什么再3、学生相互评
写什么?
6、检验。

7、含有两级数应怎样写?
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数位没有单位,怎么办?


议。
4、学生归纳:
先写万级再写个
级。
哪一位上一个单
位也没有,就在
那一位上写0。

5、练习:做一做中的练习。


5、学生练习。




7′ 练习二:6、7





1-4亿以内数的写法的练习
月 日 第 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二的:8~11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
2、熟练地写含有两级的数。
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数位表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容 间


1、小黑板出示:写出下列各1、学生写数:
数 十二万写作:




十二万 三百零五万
四千零六万五千



120000
三百零五万写
作:3050000
四千零六万五千
写作40065000
2、这些数你是先写哪一级
的?再写哪一级?

2、学生回忆亿以
内数的写法。
3、请你回忆一下数位表,你
能说出数位表在写数时能给3、学生自由说一
你什么帮助?





说。
1、投影出示:写出由下列各1、学生写数
数组成的数。 (3人上黑板写)
(1)四百万 八十万 五万和
三千
(2)六千万、九万和五百
(3)八千万和四十
学生说一说万级
和个级上的数是
怎样确定的。
反馈:这些数的最高位是什么
数?怎样写出这些数?

2、写出下列各数:
2、学生写数后大
家评议。

四千二百万、四千零七万五千


七百、十二万五千、一百七十
万、四十九万一千三百


提出要求:
同桌两人在零、个、十、百、学生游戏。
千、万、十万、百万、千万、
亿插入一些数字,请同桌写出
这个数。看谁会写?


练习二: 10、11



1-5、6比较数的大小(2课时)
月 日 第 课时
月 日 第 课时

教学内容:书第13~15页的例4、例5、例6,练习三
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会将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3、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亿以内的数的万位后
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教学重点、难点: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位的尾数,


求出近似数。
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容 间






1、投影出示:在○里填上
“>”、“<”或“=”。
999○1010 601○564 687
○678
1、说一说各是怎
样比较的并说出
四位 数与三位数
比较,四位数比
2、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三位数大;两个
3、教学例4。
板书例4
第一组数:454800和48500
三位数比较,百
位上数大的那个
数就大;百位上
4、归纳方法:(要求从不同 数的数相同,十位
位和相同数位两种情况说明) 上数大的那个数
5、练习:完成相应的做一做。 就大。
3、学生根据以前
所学知识先试做
后看书检验。
4、学生小结:
把 1、提出自学要求:整万的数,1、学生自学。]





















为了读、写简便,我们常常把
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
的数。怎能样改写,请大家自2、万位在右起第
学课本。
2、问:怎样改写的?
3、板书例5
让学生把例5补充完整
4、巩固练习:完成相应的做
一做。
五位,整万的数
万位后面有4个
0。把4个0去掉,
加上一个“万”
字就行了。
1、小黑板出示:求出下列数
的近似数:4926 9375
2、你们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
行四舍五入的?
1、学生写出近似
数。 2、用四舍五入法
省略一个数千位
指出:比万大的数,我们也可后面的尾数,要
以 用同样的方法来求它的近
似数。
3、板书例6: 12756
根据百位上的数
进行四舍五入。
3、学生试求近似


1389000。 数。
问:12756是根据哪一位上的几个学生说说:< br>数进行四舍五入的?那么省省略千位后面的
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时,要根据尾数时,是根据
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
呢?
百位上的数进行
四舍五入的,所
强调指出: 要省略某一个数位以84380省略万
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只要位后面的尾数
根据要省略的 尾数的最高位时,要根据千位
来考虑就可以了,不要管尾数上的数进行四舍
的后几位是多少。
1389000,怎样省略万位后面
的尾数,求出近似数?
4、巩固练习:完成相应的做
一做。
五入。
多名学生说出方
法。
4、学生练习后说
一说求近似数的
方法。








1-7综合练习
月 日 第 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三的:6~8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亿以内数的认识。
2、正确地读、写出亿以内的数、比较数的大小和写出
近似数。
3、能使用数据说明问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正确地读、写出亿以内的数、比较数的大小
和写出近似数。
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容 间




101、小黑板出示: 1、学生读、写数。
′ 读出下列各数
6678905、9043000、7890000
写出下列各数
二十万、三十八万零九百、三
百零五万零五十

2、你们能说一说数位和计数

2、多名学生回
答。


单位的区别和联系吗?请背
出数位表。

3、投影出示:一个数的百万


3、学生在自备本
上做。(四人在黑
位和十万位上都是5,千位上板上做。)
是3,其他各位都是0。
(1)这是几位数?请写出这
个数。
(2)最高位是什么位?读出
这个数?
(3)省略万位后的尾数,求
出它的近似数。
评议(要求学生说一说做题时
是怎样想的。




171、投影出示: 1、学生分小组讨
论后做题。



学生说出自己的
想法。
′ 下面□里可以填哪些数?
19□785≈20万、60□907≈60

9□8765≈1000000、9□4765
≈900000
其中最大或最小是几?





2、学生练习。


2、用0、1、7、4、8能组成
最大和最小的五位数各是多
少?









8′ 练习三:6、7、8



大数的改写
月 日 第 课时

内容:P14-15的例5、例6
教学目标:●掌握将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
数的方法,能正确地改写整万的数。●掌 握将非整万的数用
“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的方法,能
正确地“略写”非 整万的数。●理解、掌握“四舍五入”法


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利用教材 提供的素材,增强学生
的科普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
重点:大数的改写和略写。
难点: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
作单位的近似数。
教具:多媒体课件、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 旧知铺垫
用幻灯出示下面题目。
1、写出下面各数
一百二十万二千三百 二百零四万五千 三千零二十万零
六百八十 五千八百万零七百 三百六十四万八千
2、读一读下面各数。
2000000 3500000 10200000 86000000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例5。
(1)出示挂图或电脑课件展示人体血液的构造,介绍红
细胞、白细胞的作用。
说明在一滴血液中含有多大数目的红细胞和白细胞,教师
出示板书。
一小滴血含有:红细胞:5000000个 白细胞:10000
个。
(2)让学生读一读这两个数。再看看这两个数有什么特
点。
学生交流后,教师说明:这两个数都是整万的数。什么是
整万的数呢?
像:20000 350000 1000000 1020000……都是整万的
数。
像:20035 356000 1000005 1025600……都是非整万
的数。


(3)明确告诉学生:在生 产、生活中人们为了方便读写,
常常将万后面的4个0省略掉,换成一个“万”字。用万字
来代 替数末尾的4个0,这样就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了以“万”
作单位的数。
(4)改写。
板书出示:500|0000个 =500万个
强调:把个级的4个0省略掉,在500后面写上“万”
字。这样照样读作:五百万个。
想一想:10000个=1万个。先让学生来说,然后教师添
上板书“1”。
(5)即时尝试。
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80000
300000 18000000
学生独自改写。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是否记住写“万”
字,并当作要点进行强调。
2、教学例6。
(1)电脑课件展示太阳和地球图,让学生观察、收集消
息,了解太阳和地球的大小关系。 < br>(2)让学生读出太阳和地球的直径分别是多少,并说一
说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的多少倍。这时学生 感到直接说出这两
个大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比较困难。
(3)启发学生想到:用“万”作单位的数进行比较会比
较方便。
(4)观察这两个数有什么特征?
通过观察学生发现这两个数都是非整万的数,很显然我们不能想例5那样将它直接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那怎么办呢?
(5)介绍“四舍五入”法及如何用“四舍五入”法将非
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教师:有一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什
么是“四舍五 入”呢?如:12756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
以“万”作单位的数。
①找准万位上的数。板书:12756
②看万位右边第一位上的数,是2。
③说明:根据“四舍五入”法规定,像这样小于5,把
它和右边的数全舍去,改写成0。
板书:12756≈10000。
说明:因为得出的是近似数,所以必须用“≈”,不能
用“=”。
④再把100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板书10000=1万(说明:这里两个数是相等的,只能用
“=”)
想一想:这样将1389000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
作单位的近似数。
先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教师再逐步引导。
①找准万位上的数:1389000
②看万位右边的第1位上的数。大于5向前进1,再把
它和右面的数全舍去,改写成0。
板书:1389000≈1390000
③再把板书1390000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板书:1390000=139万
教师: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的多少倍?
⑺即时尝试
把下面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
数。 1264008 1328543 1209000
先由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教师讲评,如果学生直接 “略
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也可以,但要强调加上“≈”。
如:1264008≈126万 1328543≈133万
三、课堂活动
1、课文第14页的“做一做”。


通过练习,一方面是让学生用刚 学到的知识进行改写,
进一步掌握新知;一方面通过提供的有关地理知识素材,使
学生了解我国 的地理知识,扩大视野。
2、课文第15页的“做一做”
通过让学生分别求出同一个大数的 不同的近似数,练习
使用“四舍五入”求近似数,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近似数的
理解。
四、巩固练习
课文练习二的第3~8题。






2-1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
月 日 第 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9-20页数的产生、自然数和整数、
十进制计数法及数位顺序。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简单了解数的产生,认识自然数的含义。知
道自然数是整数的一部分。
2.使学生认识多位数的计数单位,理解十进制计数法
及数位 的含义,掌握数位的顺序和数级 的概念,能根据数
位或数级的顷序,初步认识一个具体的数中各个数位,以及
数的组成。
教具准备:计数器,多位数的卡片,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一、教学数的产生
1.复习。
(1)提问:你能从右往左说出万以 内数的数位顺序吗?谁
能从右往左说一说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
(2)读出下面各数,并说一说每个数的组成。10000
4000 4500 4530 4532 2060 2006
2.教学数的产生。
(1)自然数的产生。 (2)说明数的产生。
3.教学自然数。
(1)说明自然数。
有了数字,就可以用数来表示物体的个数。
提问:如果一个物体也没有,用哪个数表示?
追问:什么样的数叫做自然数?你能再说出几个自然数
吗?
(2)教学自然数的特征。
提问:自然数是怎样排列的?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相差几?
有最大的自然数?为什么?
想一想:自然数的个数是怎样的?
追问:哪些数是整数?
二、教学十进制计数法
1.教学计数单位。
(1)复习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
我们在前三年多里学的整数 ,都是万以内的数。万以内
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指板书的个、十、百、千、万)想一
想,这 些计数单位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提问:根据上面的关系,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
多少?
(2)教学万以上的计数单位。
①说明: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要用到比万大的
数,从今天起,我们要学习比万大的多位数。
老师举出一些比万大的数的例子。


②从以前学习的一万开始,还可以继续数下去。
出示计数器,拨上一万。提问:现在计数器上表示多少?
我们可以一万一万地数下去。
追问:10个一万是多少万? 现在我们一起十万十万地
数。
追问:10个十万是多少万? 一百万一百万地数。10个
一百万是多少万?怎样拨珠?现在万 位是“1”,是1个多少?
接下去一千万一千万地数。数到10个一千万时,说明向前
一位亿位 上进1,是一亿。这时计数单位是什么?
提问:刚才数数时,有哪些计数单位?每位满几就向前
一位进 l?
③我们还可以这样数下去。师生共同一亿一亿地数到十
亿、
提问:10个一亿是多少 亿?十亿十亿地数到一百亿。提
问:l0个十亿是多少亿?谁能说一说,这里数数时有哪些计
数 单位?
①小结:现在,你能按顺序说出有哪些计数单位吗?
让学生看着计数器的数位按顺序说——说有哪些计数
单位。
2.说明十进制计数法。
刚才我们数数时,每一位上的计数单位满几就要向前一
位进l?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 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说明: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都是十进关系。像这样
每相邻的两个计数 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的计数方法,叫做
十进制计法。
追问:怎样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在十进制计
数法有哪些计数单位?
三、教学数位顺序表
1.讲解数位。
(1)提问:阿拉伯数字有哪几个?
说明:要把一个数写出来就要用到数字。例如386,是一


个数,它要用三个数字3、8、6。
追问:这个数是多少?用了哪几个数字?
板书1529。提问:这个数是多少?用了哪些数字?这个数
从右往左有哪些数位?每个数位上 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指出: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每个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
的顺序排列起来, 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2)下面数里各有哪些数位?每个数位上的数字各表示
多少? 2625 313
说明:数字2在十位上表示2个十,在千位上表示2个
千;数字3在个位 上表示3个一,在百位上表示3个百。一
个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数的大小也不同。
2.教学数位顺序表。
(1)认识数位顺序。
除了已经知道的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 外,多位数的数位
也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请看整数的数位顺序。
提问:从右往左除了已经学习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外,依次还有哪些数位? 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追问:从右往左,第五位是什么数位?第九位呢?
(2)认识数级。
说明: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位是一级。
提问:从数位顺序表上看,依次有哪些 数级?个级有哪
些数位?万级有哪些数位?亿级呢?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指名学生说一说,从右往左,哪些数位是个级?哪些数
位是万级?哪些数位是亿级?
追问:你发现每个数级的数位排列有什么规律吗?
(3)请你按数级从右边起,说说每个数级各有哪些计数
单位。
(4)做“练一练”。
3.认识多位数的组成。
(1)下面的数各是几位数,按数级分各有哪几个数级?你
是怎 样分的?


3248 143248 1263248 41263248
(2)先把下列各数按数级分一分,再说一说各有哪些数
位,最 高位是什么数位。
4253643 62538 234567321 4561732150
(3)下面各数亿级、万级、个级上的数各是多少?
263004 2063245 12304325
引导学生先分数级,再启发学生说出每一数级上各是多
少。
(4)从左往右,先根据数位的顺序,指导学生说一说下
面各数的组成;再根据数级的顷序,告诉学生每 一数级上各
表示多少,并让学生说一说。 3400 2603400 623054000
四、小结和练习







3-1亿以上的数的读法
月 日 第 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21页。
教学目标:
1、认识亿、十亿、百亿、千亿。
2、能正确地读出亿以上的数。
3、通过归纳亿以内数的读数规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
能力。


教学重点:整理数位顺序表和亿上数的读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拨数器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容 间


5′ 一、要求同学说出万以内数的一、学生口答:
计数单位。

二、投影出示:
个、十、百、千。
二、多名学生口
答:
1、10个亿( );10个十亿是1、十亿、百亿、
( )十个百亿是( )
2、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
的进率是几?
千亿
2、是十。
三、一名学生读
三、小黑板出示:读出下列各数,另一名学生
数。
47690000、7002000
新10一、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
二、学生按要求
写“读作……”
授 ′ 法
二、提出要求:在拨数器上一拨珠九千万。
千万一千万地拨,一直拨到


九千万。 是一亿,千万位
问:九千加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向亿位进
满十怎么办?(板书:亿) 一。
在拨数器上一亿一亿地拨珠,学生按要求拨珠
一直拨到九亿。 九亿。
问:九亿加一亿是多少?亿位
满十怎么办?(板书:十亿) 是十亿,亿位满
(用同样的方法认识百亿、千十向十亿位进
万亿。)
板书:十亿、百亿、千亿
一。

指出:亿、十亿、百亿、千亿学生认识计数单
都是计数单位。
亿






10一、教学例1
位。

1、学生拨出六十
一亿
学生读出六十一
′ 1、要求学生在拨数器上拨出
六十一亿
引导学生先按个级的方法读
六十一,再在后面加个“亿”亿。
字。
2、要求学生在拨数器上拨出
一百亿四千万二千并按刚才
的方法读出这个数。
3、要求学生读出“做一做”

2、学生读出一百
亿四千万二千。
3、学生读数并相
互纠正。


中的练习题中的数。
4、小结:亿级上的数和个级
上的数的读法有什么区别和
联系?


4、归纳:
同:亿级数要按
个级数的读法来
读。
异:亿级数要在
后面加一个“亿”
字。


5′ 略




3-2亿以上的数的写法
月 日 第 课时
教学内容:第22页:例2
教学目标:
1、根据数位顺序的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上的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会进行简单的概括、
推理。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上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每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数位表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容 间


6′ 1、万以内的数是怎样写的?1、学生在自备本
请写出下列各数:
四千零七十 七百八十 四
千零三

2、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新22一、教学例2:
上写数后交流。
课 ′ 1、板书:三亿 三十亿九千1、学生试写。
万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问:这些数怎样写?


2、学生根据自己
2、问:这些数的最高位在哪的写法回答。
位上?万位上是几?其它数
位分别是几?怎样写?板书:
三亿写作300000000
三十亿九千万写作
3090000000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写作3、学生归纳:有


7

多少亿,就在亿
级上写多少,再
3、想一想:整亿的数怎样写? 写8个0。



4、学生练习。
4、重点分析“七千零三亿零
二十万”这一中间有零数的题


5、练习:做一做中的练习。







7′ 略
4-1计算工具的认识、电子计算器的
使用
月 日 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算术型计算器表面各按键的功能.
2.了解算术型计算器工作的基本过程.


3.掌握算术型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计算器的键盘结构,掌握计算器的使用
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投影下列题目。
57+26= 82-49= 12×27= 351÷13=
36+47= 41-18= 26×28= 544÷16=
师:哪个同学和老师比赛?看谁做的快?
师:同学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做的 又对又快吗?这节课
老师就把这中间的奥妙告诉你们,相信你们知道后比老师做
的还快.这节课 我们一起学习电子计算器的使用.
(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计算器的认识
1.师:关于计算器,同学们都知道哪些知识?(学生
自由发言)
2.师:大家说的 都不错,下面我们请计算器博士给大
家介绍一下电子计算器方面的知识.(演示动画“电子计算
器”)
3.师:听了计算器博士的介绍,我们对于电子计算器
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那么 如何使用呢?我们继续研
究.(学生拿出准备的计算器)
4.出示思考题
(1)计算器包括哪些按键?
(2)这些按键的功能是什么?(学生通过实验自己验
证)
5.汇报结果
(1)哪些是数字键?按下数字键在哪里显示?他们什


么关系?
教师任意报数,学生练习输入(教师强调输入要从高位
输起)
(2)要完成加减乘除运算并显示计算结果,还需要什
么键?(四则运算键和等号键)(板书)
练习12÷4 (说出过程)
(3)A.如果发现输入错误,怎么办?(清除键)(板
书)
例如:9-3,
按键,教师强调:清除键只清除错误输入的4,前边输
入的数据仍然保留.
B.如果一道题计算完毕,需要计算另一道题,这时应
该怎么办?
C.如果需要清除前边的所有数据,应该怎么办?为什
么?
师:下面我们通过几道四则运算式题,检验一下大家的
学习效果.
(二)计算器的应用
1.出示例1:用计算器计算389+260(板书)
学生自 己试做,然后汇报过程.(教师可继续演示动画“电
子计算器”,利用其中的计算器进行演示)
教师关键要强调输入数据和使用运算键的方法.
练习:
750+1473= 2983-627= 32×68=
1548÷43= 49×39= 17805-3976=
小结:加、减、乘、除的单项运算,只要选择相应的四
则运算符号就可以了
2.出示例2:计算68+5×25(板书)
单数组学生用笔算,双数组学生用计算器计算.然后汇
报结果.
练习:


783+56×21 57+272÷17 94+184×3
3.出示例3:用计算器计算3024÷(167-83)
三、巩固反馈
1.用计算器计算.
48+97 146-89 301+274 1952-764
102×63 4608÷36 27×39 1596÷38
2.用计算器计算
591-243+207 52×34+625 3815÷35-27
32×59-1034 8004÷92+76 8027-7570-84
3.有一批货物,用一辆载重8吨的货 车15次可以运完;
如果改用一辆载重12吨的货车,多少次可以运完?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用计算器计算时我
们要注意什么?根据你所了解和掌握的关于计算 器的知识,
你能设想一下未来计算器的发展趋势吗?
五、课后作业
1.用计算器计算.
69000+135000= 352400-168000=
300760-259065= 920084+1540217=
2.用计算器计算.
203-2584÷76= 2405÷(85-48)=
35×(729÷27)= 7641-56×82=
2412÷(288÷8)= 470+21×19=
















活动课 1亿有多大
月 日 第 课时
教学内容: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课文第33—34
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让 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
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通过学习、交流,使学
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向他人学习、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
习惯。
重点:理解大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难点: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1亿有多大。
教具准备:一叠纸张(1000张)、直尺等。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
老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许多大数。今天,老师想问同学
们一个问题—你能想象1亿有多大吗?引发学生 猜想。学生
根据不同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可能会结合不同的量进行
猜测。


学生回答的内容可能有:1亿大米能装满一间房子、一
整车吧;1亿米在体育场上要 跑一万圈,10万圈吧;1亿本
书摞起来有一座山那么高吧。
二、探究活动
1.首 先确定研究方案,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研究选择测量“1亿张纸摞起来的高度。”
2.思考如何进行测量。
提问引导:找出1亿张纸摞起来直接进行测量行吗?不
能直接测量怎么办?
学生想到,可以先测量一部分,再推算出整体是多少。
“一部分应该取多少张呢?学生:100张、1000张、10000
张。
教师:有 没有想到取115张、1021张呢?接着说明,为
了计算方便,应该取整百、整千、整万的数量。
3.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分别用100张和1000张纸的高度为基数进行测量。
⑴教师取几份100张纸给部分学生测量高度,然后学生
分小组推算1亿张纸的高度;
⑵教师把1000张纸给其他的学生测量高度,让他们也
分小组去推算1亿张纸的高度。 由于学生测量时的误差,得出的结果也不相同,另外部
分学生对推算的方法、过程也不一定理解、掌 握,所以,教
师有必要进行全班讲演。
以100张为例。测量高度:约1厘米。(为了计算的方
便,预备的纸张要有所选择)
提问引导:1000张呢?——10厘米
10000张呢?——100厘米——1米
100000张呢?——10米
1000000张呢?——100米
10000000张呢?——1000米
100000000张呢?——10000米


⑶推算结果。
1亿张纸的高度是1万米。老师:你知道1万米有多高
吗?
你记得世界上最高的山峰 “珠穆朗玛峰”有多高吗?这
里学生感受到1万米比珠穆朗玛峰还高,也就是说如果有1
亿张这 样的纸摞起来,它的高度将超过珠穆朗玛峰。
以1000张为例。测量高度:约9厘米。照此推算:1万
张的高度为9000米。
老师:为什么选择不同的基数进行测量,推算的结果就
不同呢?
为了让学生理解“基 数越大,误差越小”的道理,教师
可以打个比方;如果取1亿张还有误差,还有误差吗?
三、自主活动:让学生自己选择不同基数的物品进行测
量、推算,进一步感受1亿有多大。



第一单元考试也评讲
教学目的:●检测学生对第一单元的掌 握情况。●查漏
补缺。●针对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的情况进行重点讲评。
教学过程:
月 日 第 课时
测试。

月 日 第 课时
着重要讲的内容:
1、关于“读作”与“写作”,要区分开来。
2、某个数位上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
3、“四舍五入”法中不到“万级”和“亿级”的数改
写为以“万”和“亿”为单位的近似数。
4、写数时“0”的多少,什么时候补“0”。


5、改写为以“万 ”和“亿”为单位的数时,是看“千
位”和“千万位”上的数。
6、在表格中,已经出示了单位,改写数时不能再写单
位。
















第二单元 角的度量

1直线、射线和角
月 日 第 课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


知道三者之 的和别。●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
角的各部分名称。●培养学生关于线段、射线、直线和角 的
空间观念。
重点:建立射线的概念。 难点:使学生理解角的
边是两条射线
教学过程:
一、认识射线和直线
1.认识线段的特征。(下面的板书填在一个表里)
出示线段(长4分米)。提问:谁来告诉大家,黑板上的
图形叫什么?(板书:线段)
提问:线段要怎样画?(按学生的回答画线段)。画线段
时,开始和结束都要注意什么?
指出: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我们可
以用直尺量出线段的长度。
谁 能来量一量黑板上的线段,告诉大家,它的长是多少。
现在看老师再来画一条5分米长的线段。
2.认识射线。
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老师延长第二条线段)就
得到一条射线。(板书:射线)
把射线与线段比一比,它有什么特点?
指出:射线也是直的,它只有一个端点。另一方没有端
点,可以无限地延长下去,是无限长的。
直尺或三角尺可以画出射线:先点一点,再沿着尺的一
边画射线。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条射线 。
谁再来说一说,射线有哪些特点?射线可以量出长度吗?
为什么?
指出: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是无限长的,所以不能量出
它的长度。3.认识直线。
现在,我们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边说边把第三条线
段延长就得一条直线。(板书:直线)
大家把直线和线段、射线的特点比一比,有什么相同和


不同的地方?直线有哪些特点?
谁来说一说,用直尺或三角尺怎样画直线?要 不要点上
点?为什么?直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条直线。 4.提问:射线、直线是怎样得到的?线段、射线和直线
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你能从延长线段得出直线这样的过程说一说,线段和直
线什么关系吗?直线和线段又有什么共同 特点?
5.做“练—练”第1题。小黑板出示,让学生判断,
要求说明理由。
二、认识角
1.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初步认识过角。谁能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见
到过的角?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进一步学习角。
2.认识角和各部分名称。
角是怎样的图形呢?现在仔细看老师画三个角,联系刚
才学的知识,想想角是怎样组成的。
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问题,看第110页上面的三节。出
示小黑板上的三个问题:
角是怎样组成的? 角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请你分别
填在书上的括号里。 角用什么符号表示?
提问:角是怎样组成的?
从这点(在黑板上点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画一个角? 这
个点叫做角的什么?这两条射线呢?
谁能来写一个表示角的符号?教师说明角的符号“∠”
的写法,并举例写成∠1,领学生读“角 一”。
提问:如果写数字2,应该怎样读?
3.做“练—练”第2题。学生拿出三角尺放在 课桌上,
一边指顶点和边,一边自己说出名称。出示三角尺,并且手
指每个角的三个部分,学生 齐说各部分名称。
三、课堂小结












2、角的度量
教学内容:教材第37~38页角的度量第5~7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量角器,知道 量角器的刻度结
构,能按不同向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排列顺序,知道角的大
小的计量单位“度” 认识的角的大小。●使学生初步掌握量
角的方法,初步学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红色木条做的一个角,师生每
人准备一个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用小黑板出示,指名学生口算得数。
2.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角。
3.引入课题。也许有的同学会说我们可以用尺子进行
测量线段的长度,如果能像量线段那样,能用一种单位去量
一量,知道一个角的大小,那该多好啊。那么 ,究竟用什么
去量呢?量出的结果用什么做单位呢?怎样去量角呢?这些就
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内 容——角的度量。(板书课题)
二、认识量角器
1.认识角的计量单位。
说明:量角的大小,要用到量角器。这就是一个量角器。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量角器。


提问:量角器是什么形状的?我们来看这个半圆,从0
开始到180为止。这个 半圆被平均分成了多少份?
说明: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叫做
1度的角 。也就是说,计量角的单位是“度”。(板书:度)
写“度”可以用一个小圆圈来表示,此为“1度”, 我们这样
写。(板书:)领学生读“1’。
追问:计量角的单位是什么?1‘的角有多大?指 出:计
量角的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
2.认识量角器的结构。
(1)把 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是1‘,这样的10份
所对的角是10度的角,这样的60份所对的角是6 0度的角,
这样的90份所对的角是90度的角。
(2)请同学们继续观察,量角器上这个小 圆点叫做量角
器的中心。再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几圈刻度?外圈的刻度
0~180‘是按怎样 排列的?内圈呢?
指出: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外圈刻度从左往右按顺时
针方向从0~180 ,内圈刻度从右往左按逆时针方向从0~180。
同学们看明白了吗?
(3)外圈的刻度线,从左边起看到o’刻度线了吗? 拉
出10、30、90、120、180,让学生说出是多少度。
提问:谁能从左边起找出外圈50的刻度线,请你拉这
根线来表示。谁再来找出90的刻度线?
再请哪位同学来找出外圈125的刻度线?180呢?外圈的
刻度会找到吗?
(4) 从右边起,内圈的刻度怎样找呢?现在谁用线来拉一
拉,表示出内圈0的刻度线?45呢?80?)90 呢?
再指名学生用拉线的方法找出140、180的刻度线。内
圈的刻度会找了吗?
(5)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量角器。与老师这里的一样吗?
你的量,角器上的中心在哪里?
大家一起来找量角器上的刻度。从左边起,找0刻度线、


10刻度线 、135刻度线、180颗度线。再从右边起,找0、
10、135、180 刻度线。(老师巡视)
三、教学角的量法
1.自学课本。我们已经认识了量角器,能指出量角器
上的度数。 怎样用量角器量一个角的度数呢?请大家看课本。
从111页倒数第二行看起,到例1完。看完后告诉老 师,量
角要分几步,哪几步?
2.提问:量角要分几步进行?哪两步?指出:可以把量
角的方法归纳为“两重合,一看数”。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两重合:量角器中心和角的顶点重
合,o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
一看数:看角的另一条边对的刻度数。
3.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来量这个角的度数。 先要把量角
器放在角的上面,然后做到“两重合”。
再看另一条边对的刻度数。现在知道这个角多少度吗?
你是怎样看出来的?为什么要看内圈?
四、课堂小结









3、量角的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116页练习二十二第8一12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量角的方法,能正确、熟
练地度量不同方位的角的度数。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角的量法。
提问:谁来说一说,度量角的方法是怎样的?(板书:两
重合一看数)
2.量出下面角的度数。(用投影仪)
提问:刚才量角用的是哪一圈的刻度?请你们拿出自己
的量器,沿内圈的0刻度线起,10、20……一起数到180。
再沿外圈,从0刻度线起,10、20……一起数到180。
3.下面的图形都是角吗?为什么?
4.揭示课题。
上面量的角,都有一条边是水 平方向并且向右的,如果
把角方向改变一下,像这里图中的角,我们也可以按照“两
重合,一看 数”的方法量出它的大小,这就是今天量角的练
习内容。(板书课题)通过练习,要进一步掌握“两重合 ,一
看数”的量角方法,能正确、熟练地量出各种角的度数。
二、量角练习
1.量出下面角的大小。
投影出示:
老师作示范量角,强调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 点重合,
o刻度线与一条边重合,再让学生读出角的大小的刻度。
在学生读刻度时,提问学生要从量角器哪一边起,看哪
一圈的度数。
指出:量上面这 些角的度数,还是要按照“两重合,一
看数”的方法来量角。在看刻度数时要特别注意,先弄清要
看哪一圈的刻度,再读出是多少度。
2.练习四第4题。
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练习四第4 题,先想一想,每个角
的度数要从量角器哪一边看起,看哪一圈的,再告诉大家,
每个角是多少 度。
指名学生口答角的度数。


请同学们再看一下,这里用量角器 量角时,量角器的半
圆是对着角的哪个方向的?
指出:在把量角器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o刻 度线和角
的一条边重合时,量角器的半圆要对着角的“开口”。
3.练习二四第7题。 (1)现在请同学们按上面的方法,自己来量下面第9题
里的角。量角器按书上的位置放,注意半圆 对着角的“开口”。
量出度数后,写在角的下面。(老师巡视指导)
(2)这几个角是怎样量的呢?现在请同学们跟老师再量
一遍,看自己量得对不对。
用投影仪投影出第7题,逐个量角,得出每个角的度数。
提问:你能说一说刚才按怎样的方法 量角的吗?摆量角
器时,量角器的半圆要怎样摆?读数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三、课堂小结 < br>这节课练习了什么内容?量角的方法是怎样的?按照这
样的方法量角,还要注意哪两个问题?(半 圆对着“开口”,
读数看清是哪一圈。)









4、角的分类和画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41—4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角的分类,掌握直角、 平角、周角和锐
角、钝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什么角;帮助学生建立不


同的角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能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能用量角器画
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投影出示)
提问:谁来说说量角的方法是哪几步?
上面哪个角是90?哪个角小于90?哪个角大于90?
2.引入新课。
我们看到 ,角是有大有小的。那么,根据角的大小能不
能把它们分成几类呢?可以不可以根据角的大小把它画出来
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角的分类和画法。(板书课题)
二、教学角的分类
1.认识直角的度数。
(1)提问:你还能说一说见过的哪些角是直角吗?(板书:
直角)
(2)请你指一指三角尺上的直角。
直角是多少度呢?请大家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尺上的直< br>角,然后告诉老师,你量出直角是多少度。
直角是多少度?(板书:直角是90)
提 问:数学书封面的一个角是多少度?课桌面的一个角
是多少度?黑板面的一个角是多少度?为什么这些角 都是90?
你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每一个角都是多少度吗?为什
么?
(3)画出下列图形。
提问:这个角多少度?为什么?你是怎样知道它是直角
的?
指出:我们已经学过,凡是标有这个符号“司”的角就
是直角。
2.认识平角。
(1)再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的图形叫做角?


请看老师来画一个 角。先点一个点,再用直尺,从这点
出发向相反的方向画两条射线。
提问:这个图形是角吗?为什么?(边提问边在上面表示
出)
(2)谁来指一指,这个角的顶点在哪里,两条边在哪里?
这个角与以前看到过的角比较,你能看出它的两条边有
什么特点?
现在请大家看一看 ,这个小木条组成的角,(把两条小
木条旋转成一个平角)它的两条边也有什么特点?
像这样,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的角,就叫做平角。(板
书:平角)
(3)一个子角是多少度可以怎样知道呢?
请大家一起来量黑板上的平角,看看是多少度。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个平角,再量一量自己画的平角
是多少度。
提问:你们量得平角的度数都是180吗? 指出:平
角是180。(板书:平角是180)
(4)你能想出一个平角的度数等于几个直角的度数吗?
请同学们每人拿出准备的一张纸,先对着折一下,再对
着折一下,使刚才折出的边重合。
提问:现在折出的这个角是什么角?它是多少度?
现在我们把第二次折的打开,现在以折痕相 交的点作为
顶点,这是一个什么角?它由几个什么角组成?
提问:1平角等于几个直角?(板书:1平角=2直角)
请你们在课本第113页上“1平角=( )直角”的
括号里填上数。
3.认识锐角和钝角。
(1)我们已经知道了直角和平角,还知道了直角是90,
平 角是180。请同学们仔细比较下面角的大小,你能不能根
据这些角的大小,把它们分成几类呢?
小黑板出示图:提问:你把这里的角分成几类?你是怎


样分的?
(2)同学们分得很好。现在来看一下,∠1、∠5是什么
角? ∠2、∠6的大小有什么特点? ∠3、∠4有什么特点?那
么,像∠2、∠6这样小于90‘的角叫做 什么角呢?像∠3、
∠4这样的角,不光大于90,而且小于180,它们又叫做什
么角呢?请 同学们自己看课本第113页最后两节。先量一量
这里每个角的度数,再看一看各叫什么角。
(3)提问:谁来说一说,看书后你知道了什么?(板书:
锐角钝角)
小黑板出示锐角、钝角的定义,让学生读一读。
4.认识周角。
(1)如果把这一条边继续按这样的方向旋转,这是不是
一个角?这个角从哪条边到哪条边?
把这一条边继续按这样的方向旋转,(演示)当两条边重
合时,这还是一个角。(用手势指示: o);提问:想一想,
从刚才开始到旋转成现在的角,这一边绕端点旋转了多少?
指出:这一条边绕它的端点旋转了一周,所成的也是一
个角。这样的角,我们把它叫做周角。
(2)现在我们用这里的两根小木条的角来旋转,如果把
每根小木条都看作一条射线,看看每次 得到怎样的角。
依次演示出直角、平角,分别让学生说一说各是什么角。
如果把这条射线继续旋转,(演示)这是不是一个角?(用
手势指示:)为什么?
我 们继续把这条射线绕着端点旋转,(演示)当这条射线
绕着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叫做什么角?
(3)根据刚才用小木条角旋转成的周角,周角可以这样
画出来。(画图)
指着图说明:一条射线绕着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这个
角,是周角。
每个同学自己说一说,什么样的角叫做周角,再看一看
书上怎样说的,然后告诉老师。


出示周角定义。
(4)说明:周角是360。(板书:周角是360)
请大家把周角的度数与直角、平角的度数比一比,一个
周角等于几个平角?等于几个直角? < br>(5)用小木条组成的活动角演示,从锐角起,旋转出锐
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让学生说 明每次是什么角,
为什么。
5.组织练习。
(1)“做一做”第1题。请同学们说一说第1题里每个
角各是什么角,为什么。
三、教学角的画法
1.自学画角的步骤。我们已经能根据角的度数判断它
是什么角了 。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呢?
请同学们看书第114页上的内容。看完后告诉老师,画 角要
分几步?哪几步?
2.提问:画角要分几步?哪三步?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先画射线;(2)两个重合,
对准点点;(3)再画射线。
3.画角。
提问:例4的要求是什么?画65 的角要怎样画?(学生回
答,老师在黑板上按步骤画出65 的角)
小结画指定度数角的步骤。
4.组织练习。
(1)“做一做”第2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画在练习本上。
用量角器检查板演画出的角是否正确。
四、课堂小结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46页例1及相应
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
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通过问题情境自主掌握整数乘法的一般口算方
法。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口算方法。
1、课件分别出示45页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引导
学生理 解用复合名数表示的数学术语“速度”的含义。
2、根据图里的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让学生
独立口算。16×3=
(师巡视,注意统计不同口算方法的种类)
4、汇报交流。

二、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算法的特点。
1、出示题目: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160×3= ,独立计算后小组交流。


2、引导学生对比16×3= 和160×3= ,让学生从
16和160的关系中,总结出几百几十与一位数相乘的
口算方法。
3、将第1题增加1个条件“30小时行多少千米?”
16×30=
4、让学生在与“16×3”的对比中归纳出简便算法。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六第1题。
让每位学生独立口算,将得数写在该题(树叶)的
旁边,然后让 部分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及时反馈
学生口算情况。
2、练习六第2题。
可向学生展示两种花卉的部分品种,引发学生的生
活美感。
3、练习六第3题。(开放题)
在反馈时,引导学生学会有序思考的方法。
还可利用本题资源,扩大解题视野。

四、课堂小结。(略)

教学反思:





口算乘法的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十二的第4~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让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
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
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
教具准备: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投影出示第4题:
2、问:你能说一说口算时是怎样想的?
学生口算
3、比一比,谁算得快?(小黑板出示第八题)
学生比一比谁算的快并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二)综合练习
1、要求学生完成第5题。
你说出口算的过程吗?
学生表述口算的过程(多名学生说一说)。
2、观察这道题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学生先填空后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小结: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
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三)提高练习
1、要求学生完成第6、7题。(学生在书中完成第
6、7题,说一说解题的思路。)
①第6题要教会学生如何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②做7题时先让生读题,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
引导学生跳出常规思维进行创新
16÷4=4(元),理由:“买3送1”相当于买4少收
16元,则平均每棵少收4元。


2、小结。

教学反思:







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49页例1及相应
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
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笔算方法。
1、出示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
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 大
约有多少千米?
2、独立列式:145×12=
3、请学生估一估145×12的大致范围。
4、尝试算出145×12的结果,并对照估算 的情况,
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
5、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应说以下 几点:(1)
先算什么;(2)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3)
最后算什么。
6、师生共同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的


过程。
7、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自己运算的结果。

二、巩固练习
1、课本49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完成后,可能计算器自行检
验。
2、练习七第3题。
164×32= 54×145= 254×36=
217×83= 43×139= 328×25=
提示学生:怎样列竖式可使计算方便些?让学生在
自主探索、对比的基础上反思,明白在列竖式时,上
面一行写三位数,下面一行写两位数,这样计算比较
方便。同时提醒学生书写要工整,数位要对 齐,计算
要仔细。
3、练习七第2、4题。
这两题的知识背景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学生练习
后,让学生根据每题的知识背景简单说一说自己的感
受。

三、课堂小结。(略)

四、教学反思:






笔算乘法的练习


教学内容:第50-52页练习八的2、4、5、8-11题。
教学目标:1、知道用乘法解答应用题可把两个因
数交换位置。2、正确解答应用题。
教学重点:正确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理解应用题中有关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小黑板出示笔算题:
134×16 246×34
学生笔算(两名学生板演)。
让学生笔算过程。
2、口算:
14×7 25×3 160×5 23×100
60×70 21×300 18×50

(二)练习
1、投影第2题: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绕地
球一周要用 114分钟,绕地球59周要用多少分钟?比
5天时间长些还是短些?
2、问:怎样列式表示什么?5天时间有几分钟?
学生试做(一名学生板演)。
114×59=6726(分钟)
114
× 59
60×24×5=7200
7200>6726
问: 59 114
×114和 × 59比,哪一种计算更简便?
多名学生回答(个别学生会列这种式子:。
59


× 114
学生比较后得出:114
× 59
笔算时比较简便。
1、练习:完成4、5题。 学生练习(两人板
演)
2、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二、作业:练习十三:8-11题。








因数中间或尾末数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P53例2及练习八1—4
教学目标:
1、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竖式的简便写法及计算方

2、口算、笔算交互进行,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例题情景:
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
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
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2、学生根据题意,独立写出解题算式,独立进行
计算
3反馈第(1)题: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
4、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和积进行讨论
①、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
对位问题
②、怎样确定积的末尾零的个数
5、反馈第(2)题: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
二、质疑与小结
1、因数末尾有0如何列竖式简便?应注意什么?
两个因数末尾都 有0的简便算法是“先把0前面的
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则在积的末
尾添写 几个0。
2、因数中间有0,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用0乘这一步可以 省略。但
要注意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
和那一位对齐。
三、知识反馈:
1、学生试练P53做一做

2、比较 哪个算式简便,
360 360
为什么?
×25 ×25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八:1、2、3、4
2、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讨论订正
五、全课小结
六、教学反思














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教学内容:P54 例3及练习八 5-9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并用统一的符号写
出一些交通工具的速度。
2、通过 解决简单行程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速
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
路程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例题情景:特快列车每小时行的路程是40
千米。
2、问: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3、再出示:特快列车的速度是40千米时
4、师说明:也可以这样写。
5、让学生观察:哪种方法简便?怎样用复合单位
来表示速度?


6、汇报成果:可以用所走的路程时间单位来表示
速度。
7、练习:让学生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
集体讲评。

二、初步探究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
1、出示例3情景图
2、让生独立解决第(1)(2)小题
3、出示:
(1)80×2=160(千米)让生说出每个数各代表什
么量?
(2)2×80=160(千米)
4、小组讨论、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有什么
关系?试着写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式。
5、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作品:速度×时间=路程

三、深入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1、出示练习八第8题情景图
2、让生独立解答,全班讲评订正。
3、让生思考讨论:(1)(2)题的算式是根据什么
关系式得出的?你有什么发现?
汇报展示成果: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
速度
发现:只要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便能求出第三个
量。

四、巩固练习
练习8 5、6、7、9
生独立完成,全班讨论订正。

五、总结交流,汇报收获。



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
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 情。●尝试用简洁
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初步获得探索规律 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
力。
教学用具:投影仪、计算器、写有试题的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
何变化的规律”
1、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怎么变
化。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 么?
6×2=( ) 8×125=( )
6×20=( ) 24×125=( )
6×200=( ) 72×125=( )
(1)组织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先把在上面算式中
独立发现的规 律说给同伴听。学生也许是就题说题,如,左
边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20是2的10倍,120也 是12
的10倍;右边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24是8的3倍,
3000也是1000的3 倍。


(2)组织全班交流。在小组交流基础上,引导学生根
据上面 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将发现的上述规律用一
句话概括出来:“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 干倍时,
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2、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又怎么
变化。
(1)请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80×4=( ) 25×160=( )
40×4=( ) 25×40=( )
20×4=( ) 25×10=( )
(2)引导学生讨论 上面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
与第(1)组算式的讨论过程相同,最后引导学生概括:“两
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也缩小相同的倍
数。”
3、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并用简洁的话
语表示出来: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
缩小)若干倍,积 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4、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P59、3
(2)举例说明 积变化规律。各写两组算式,一组3个,
展现积分别随一个因数扩大、缩小的变化情况。
5、应用规律。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九第1、
2、4题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它们的积
变化的规律。”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①请学生完成下列计算,
并在组内述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18×24= 105×45=


(18÷2)×(24×2)= (105×3)×(45÷3)
=
(18×2)×(24÷2)= (105÷5)×(45×5)
=
②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发现的规律,
然后指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概括。
(2)应用规律解决问题:①在○中填上运算符号,在
□中填上数
24×75=1800 36×104=3744
(24○6)×(75×6)=1800 (36×4)×(104○
4)=3744
(24○3)×(75○□)=1800 (36○□)×(104
○□)=3744
②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4倍,
宽扩大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 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
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









乘法估算
教学内容:P60-63的内容
教学目的:
让学生学会乘法估算方法,并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估算方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教学例5
(1)投 影出示例5图,让学生说说题意,明确此
题并不用求出准确数,只要估算就行了。教师板书:
4 9×104≈
(2)学生讨论估算方法
(3)汇报:
生:49≈50 104≈100
50×100=5000,应该准备5000元。
生:49≈50 104≈110
50×110=5500,应该准备5500元。
(4)比较
师:谁的估算好一些?为什么?
生:第二种估算方法好一些。
要求带多少钱,在估 算时要把近似数取大些,才不
会造成钱不够的现象,所以这道题用第二种估算好一
些。
2、P60的“做一做”
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估算方法。

二、巩固练习
1、P61、1、2、3、4
学生的估计方法可能不一样,只要是正确的都给予
肯定,不作统一要求。

三、布置作业
P62、6,P63、8、11

教学反思:










练习课
教学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及符合应用的
练习。(课 文第62-63页的第7-11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
算 、笔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运算。●使学生进一步
理解关于两位数相乘时,积随两个因数的变化而 变化的规
律。●通过应用知识解决稍复杂问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知识
应用的能力,并感受解题策 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教具准备:幻灯或实物投影仪、电子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
1、课文第62页的第7题。
第7题是整数四则运算的口算的复习,题目主要是以本
单元乘法口算方法为主,添加几题前面学过的加、减和除法
口算。练习时,要求做到人人参与,并统计大 多数学生完成
全部12题所需的时间,了解学生口算的熟练程度。
练习过程做到:
(1)以幻灯或电脑课件呈现算式,算式逐一呈现。
(2)为体现人人参与,算式可重复呈现。
(3)学生口算时,要求语言表达完整。
(4)对口算比较慢的学生,老师要给予特殊照顾,复
习口算的方法,提高他的口算水平。
(5)最后老师进行简要评价。
2、课文第63页的第8题。

< br>第8题是本单元的笔算练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
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因此,老师应该要求学 生全面理解掌握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步骤及计算中的注意点,提高
学生笔算的技能。本 道题突出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笔算,
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笔算正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难点。因
此,通过练习能够使学生进一步排除难点,更好地掌握三位
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1)学生独立笔算。
(2)老师巡视,注意观察学生竖式书写是否规范、工
整,特 别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对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笔
算能否正确处理。
(3)反馈练习结果:
反馈时,主要要求学生说明因数中间的0或末尾的0在
笔算时的不同操作办法。老师用实物投影 仪展示两道题目,
帮助学生理解:
如: 7 0 8 6 4 0
× 2 5 × 1 2
3 5 4 0 1 2 8
1 4 1 6 6 4
1 7 7 0 0 7 6 8 0
(4)学生用计算器检验笔算结果。没有计算器的,老
师要求同学之间互相帮 助,合作交流,完成任务。
3、课文第63页的第9、10两题。这两道题是应用积的
变化规 律进行计算的练习。第9题是两数相乘时,其中一个
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十倍、一百倍时,观察积 的变化。
过程要求:(1)列出原算式:63×4=。(2)改变因数,再分
别计算出它们的积 。(3)利用算式进行对比。(4)回答说明
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情况。让学生说一说是哪个因数变化
了,怎么变的,积又是怎么变的。
第10题,是在第9题的基础上进行变式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样要求学生说一说,是哪一个因数变


化了,怎么变的,积又是怎么变的。
4、课文第63页的第11题。第11题 是综合应用所学知
识解决稍复杂问题的练习。练习时,老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
角度去思考问题, 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解题过程要求做
到:(1)认真审题,弄清题意。(2)回答:从题中你能得到
哪些信息?(3)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提供多种解法。











第二、三单元测试题
月 日 第 课时
教学目的:
●检测学生对第二、三单元的掌握情况。
●查漏补缺。
●针对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的情况进行重点讲评。
教学过程:
1、学生测试。
2、批阅。
3、讲解。(利用其他时间进行)










第四单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认识垂直和平行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7册
P64-65例一、做一做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
初步认识平行、垂直。●通过讨论交流 ,使学生独立思考能
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
与思维中渗透分 类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
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
行与垂直。
教具准备:铅笔、小棒、量角器、三角板、直尺、手工
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提出问题:两根铅笔落在地
上后可能会形成哪些图形?
二、探索比较,掌握特征
(一)动手操作,反馈展示
1、独立思考,把可能出现的 图形用铅笔摆一摆,小组
讨论,一共有几种摆法?组长做记录,画于纸上。
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3、集中显示典型图形,强化图形表征。
(1)一小组到投影仪下展示其记录单。
(2)除了这几种情况,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二)小组讨论交流,探索特征


1、这些图形,同学们能不能对它 们进行分类呢?可以
分成几类?为什么这样分?(生自由发言)
2、师引导根据研究需要,按 照“相交”和“不相交”
的标准进行分类。将学生的分类结果画在黑板上。
不相交: 相交:



3、师: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画长一些会怎样?量一量两
条相交直线做组成的角分别是多少度?
4、由小组同学在原记录单上动手合作操作,并进行讨
论、汇报。
5、师生共同总结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画长一些仍不相
交,这两条直线叫平行线,也可以说它们相互平行;相交的
两条直线形成的四个角,如果都是90度,就说这两条直线
相互垂直,其中一条叫另外一条的垂线,这两 条直线的焦点
叫做垂足。
6、生齐读P65平行和垂直概念,并画下来。
7、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认识平行与垂直。(揭示课
题)
三、解释应用,巩固新知
1、我们天天都在和垂线与平行线打交道:书本面相邻
的两 边是互相垂直的,相对的两边是互相平行的。
2、P64主题图,找一找,图上有哪些平行和垂直的现象?
3、做一做1 找一找、想一想还有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
垂直的,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
4、做一做2 摆一摆。(请个别同学到投影仪下摆一摆)
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平行。看一看这两根小
棒平行吗?
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垂直。看一看,这两根
小棒有什么关系?


5、P68练习十一第3题:折一折(生动手操作,请个别
学生上台展示)。
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折两次,使三条折痕互相平行。 把
一张正方形纸折两次,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
四、全课总结,完善认知:同学们,你觉得这节课里你
表现怎样?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一第一、二题,及练习册相应练
习。









2、过直线上(外)一点画直线的垂线

教学目标:●使学生巩固理解和掌握垂直、 互相垂直、
垂线等概念。●初步掌握画垂线的方法。●培养学生画图的
能力。
教学过程:
复习准备:(1)巩固理解垂直的意义。
①教师演示:教师用两条着色不同的毛线表示两条直
线,粘在黑板上,使它们相交。

2
教师标出∠1、∠2、∠3、∠4。 1
3
问:两条直线相交成几个角?
②教师转动其中一条线,使学生一个角变为直角。


4
提问:与刚才比较,角的个数有没有变化?角的大小有
没有变化?其余3个角是什么角? ③小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
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外一条的垂线,这两条 直线的交点叫
做垂足。(教师在图上直接标出垂直符号。)
反馈:观察下面向组图形,看哪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
哪两直线是互相垂直的?



① ② ③

问: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关键是什么?引导学生明确:
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关键是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这两条直
线就叫互相垂直,与两条直线放置的方向没有关系。
二、新授:
教学垂线的画法。教师首先说明画垂线在生活中有广泛
的应用,例如工人 师傅做门、窗,经常要画垂线。他们用角
尺在工件上画垂线。最后说明画垂线主要有两种情况:
(1)通过直线上的一点画与这条直线垂直的直线。教师
演示:先横着画一条直线,在直线上点个点, 说明要过直线
上的这一点画一条垂线。画的方法和步骤:
第一步: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直 线重合。第二步:
沿着直线向右移动三角板,使直角顶点与直线上的点重合。
第三步:沿另一条 直角边画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所画直
线就是原直线的垂线。
(2)过直线外一点画与这条直线垂直的直线。
边板演,边讲解。方法和步骤:第一步:把三 角板的一
条直角边与直线重合。第二步:沿着直线向右移动三角板,
使另一条直角边与直线外的 点重合。第三步:沿另一条直角


边通过直线外的点画一条直线。
所画直线就是原直线的垂线。由学生归纳画垂线的方
法。
3、理解垂线的性质,建立 距离的概念。(1)过A点向这
条直线画4条不同长度的线段。(2)测量每条线段的长度。
( 3)你所画的线段之中,哪一条最短?(4)哪条线段是这条直
线的垂线?
学生通过用三角板检测得出:从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
画的线段中,垂线最短。
教师 指出: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线段中,垂
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三、巩固练习
1、P68练习十一第4题 画一画(1)过A点画直线的
垂线。
2、第(3)题:运用画垂线的方法画长方形、正方形。
画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想一想: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是什么?边画边介绍画
法。
同学们在本上试画一个边长为3厘米的正方形。教师巡
视指导。
四、全课小结 1、什么情况下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什么叫做垂线?两
条垂线的交点叫做什么?2、从直线外的一点 引向这条直线,
可以画多少条垂线?什么样的线段最短? 3、什么叫做距
离?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一第6、7、8题及练习册相应练
习。












第三课时:画平行线
教学目标:画平行线、画长方形的方法(课文第67页
例3,练习十一的第3、4(2)(3)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平行线。●
使学生能利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正确画出长方形。●理解“平
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重、难点:学画平行线、画已知长与宽的长方形。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画平行线

课题




画平行线67页 课型 新授
知识与技能:
1、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熟练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2、会利
用 画垂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3、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平行线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作
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
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巩固对平行线的认识,会用三角尺和直尺准确的画出一组平
行线。
准确的画出垂线和一组平行线。会利用画垂线和画平行线的
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直尺或三角板
教师导学 学生活教学意图

重点
难点
教具









线?
一、 复习导入
1、回忆一下,什么叫平行

2、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边
是互相平行的。
我们怎么样才能画出一组
平行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画平行线
板书课题:画平行线
二、探究新知
1.可以用直尺和三角尺画
平行线。
步骤:
1).用左手固定直尺,用
右手将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贴
着直尺, 沿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
线。
2).将三角尺紧贴着直尺
移动位置,再画出一条直线 ,这条
直线与第一步画出的直线平行。
可以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检
验两条直线是不是互相平行。
2大家用自己手中的直尺和三角板自己画一组平行线,然后
小组内的同学互相检查,对方画的
是否平行。
3、小组活动:
在你所画的这组平行线之
间画几条与平行线垂直的线段,量
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你能发现什
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全班汇报
小结:平行线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学生汇

学生举
生活中的实例。







学生认
真观察后叙述
画平行线的步





学生画
一组平行线,组
内的同学互相
检查。


小组讨
论后全班汇报

复习
所学的平行
线知识,,为
学习新知识
作准备。









使学
生掌握画平
行线的方法,
培养学生作
图的能力。



通过
动手操作,
使学
生理解平行
线间的距离
是相等的



4. 小组讨论:怎样画一
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长方形的对边是互相平行
的。
相邻的两条边是互相垂直
的。
可以用垂线或平行线的方
法来画。
全班汇报组内研究的画法:
先画一条长 3厘米的线段,
再过两个端点在线段的同侧分别
画两条与它垂直的2厘米长的线
段,最 后把两条线段的端点用线连
接起来。
三、巩固新知:
1、独立画一个边长是4厘
米的正方形。
2、利用所学的画平行线和
垂线的方法,自己设计一幅图画。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画平行线,你有什
么体会
五、作业68页4题

学生讨
论画法
可以用
垂线或平行线
的方法来画。


说画长
方形的步骤。






使学
生会利用画
垂线的方法
准确的画出
长方形。






通过
练习,能够把
学到的知识
进行及时的
巩固复习。













3、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意义及特 征,
了解其特性,能够正确画出底所对应的高。●通过观察、动


手操作,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意义及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几何图形,观察一下这些图形有什
么共同特点?

在明确它们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基础上概括出:由四
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四边形。
教师提问:我们学过哪些四边形呢?
学生举例:说说哪些物体表面是平行四边形?
教师出示下图,让学生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

(二)学习新课
1.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意义.
首先出示一组图形;
教师提问:这些图形是什么形?它们有什么特征?

(1)看到这个名称你能想到什么?(板书:平行、
四边形)
教师提问:你认为什么是四边形?你学过的什么图形
是四边形的?
(2)动手测量
指名到黑板上用三角板检验一下,每个图形的对边怎
样.
其余学生用三角板检验课本 151页3个图形的对
边.然后再用尺子度量一下第组对边的长怎样.
(3)抽象概括
根据你测量的结果,能说说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吗?
小组先讨论,再让到黑板上测量的同学说出检验与测


量的结果,从而 引出平行四边形的确切定义.(板书:两组
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教师强 调说明:只要四边形每组对边分别平行就能确
定它的两组对边相等,因此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两组对边
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4)反馈: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
演示课件“平行四边形”出示反馈练习
2.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特性
(1)教师演示
教师拿一个长方形木框,用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
角,向相反方向 拉.引导学生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
成了什么图形?什么没有变?
学生明确:两组对边边长没有变,变成了平行四边形,
四个直角变成了锐角和钝角。
(2)动手操作.
学生自己动手,把准备好的长方形框拉成平行四边
形,并测量两组对边是否还平行.
(3)归纳平行四边形特性.
根据刚才的实验、测量,引导学生概括出:平行四边
形具有不稳定性.(板书:易变形)
(4)对比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
形不同,容易变形,也就是具有不稳定性.
这种不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你能举出实际
例子来吗?
(如汽车间的保护网,推拉门、放缩尺等.)
3.学习平行四形的底和高
(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教师边演示边说明:
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 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
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平


行四边形的底.
(2)找出相应的底和高 继续演示课件“平行四边形”
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有几条高?它位相对应的底各是
哪条线段?
使学生明确:从B点画高,它的底是CD;从D点画高,
它的底是BC.
(3)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继续演示课件“平行四边
形”出示底和高
教师说明:平 行四边形高的画法与三角形画高的方法
基本相同,都用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方法.从
一条边上任意一点都可以向它的对边画高,但通常是从一个
角的顶点向它的对边画高.这里高要画在平 行四边形内,不
要求把高画在底边的延长线上.
同学动手画71页“做一做”
继续演示课件“平行四边形”出示做一做
①教师利用长方形框,拉动长方形的边,使其变成不
同的平行四边形.(还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
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异同点.
使学生明确:相同点是两组都分别平行,所以 长方形
也具有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也属于平行四边形.不同点是长
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所以 把长方形看作是特殊的平行四
边形.
②引导学生比较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相同点和不
同点.
使学生明确:正方形也是两 组对边分别平行,四个角
也是直角,正方形也可看作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因为长方
形和正方形 都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四个角是直角的共同
点,而正方形还有四条边相等的这一特征,因此正方形可看
作是特殊的长方形.
③这三种图形之间的关系可以用集合图来表示:
“平行四边形”出示集合图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

2.指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并画出相应的高.

3.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4.数一数下图中有( )个平行四边形.

(四)教师小结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平
行四边形的意义,特征及特性)
2.组织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质疑,并解疑.
3.教师提问:我们已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是 平行
四边形吗?它们有什么关系?(因为长、正方形也具备平行
四边形的特点所以长、正方形是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五)布置作业
1.用一套七巧板拼出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2.在下面每个平行四边形中分别画出两条不同的高.










4、梯形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7册


P71例二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梯形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沟通梯形与
其它平面图形的联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的思想,培养学生初
步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梯形的概念,认识梯形的底和高并会画
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整理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掌握各种图形
的特征及其异同点.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准备
1.说一说学过的四边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演示课件“梯形”
教师导入:图3有几条边?几个角?这个 四边形像什
么?(梯子)这就是梯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什么叫做梯形?
(板书课题:梯形)
(二)探究新知:
1. 认识梯形
(1)出示图形 继续演示课件“梯形”出示梯形实
物图
教师提问:①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外面
的形状都像什么?(梯子、木箱、槽子)引导学生看出它们
的外形.
②这样的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出示下图

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测量,全班同学测量书上144页此图.
(2)交流测量结果.
通过检查测量使学生明确:有一组对边是平行的,但长


度不相等,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3)概括梯形的定义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板书)
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
结合图 形说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根
据图形的位置,一般在上面的叫上底,在下面的叫下底. 习
惯上上底画得短些,下底画得长些.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
腰.从上底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引一 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
线段叫做梯形的高.高的画法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高的
画法相同.
想一想:能不能在梯形的腰上画高?
引导学生明确:梯形的高只能从相互平行的两条边中任
一边上的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
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
3.教学等腰梯形
(1)教师演示
拿一等腰梯形,对折一下,你发现两腰有什么特点?(两
腰相等)
(2)学生测量
量一量等腰梯形两腰的长度,结果怎样?(两腰相等)
(3)概括定义.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板书)它是梯形的一
种特殊情况.用图表示:
“梯形”出示关系图

4.四边形的关系
分组讨论: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你可以把四边形分成
几类?每类各有什么图形?
引 导学生明确: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可分成两类:一类
是两组对边平行,其中包括有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 四边形;
另一类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其中有梯形和等腰梯形.


(三)巩固练习
1.用钉子板围成不同的梯形
①任意梯形②倒立梯形③上底为3高为3的梯形
2.用七巧板拼梯形.
(1)用两块拼一个梯形(2)用三块拼一个梯形

小组讨论:我们学过的四边形有着密切的关系,你能看
图说出它们的关系吗?
4.找出下图中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每种图形有几个?

(四)质疑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梯形的定义及各部分名称和认识特殊的梯形)
2.对于今天所学的知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质疑、解疑
(五)布置作业
1.指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画出下面梯形的高.







第五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口算除法

教学内容:课本78页例题1(用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
十)练习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

2、学生通 过解决实际问题探讨口算方法,通过实践练
习活动熟悉、掌握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
3、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习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教学新知
1、让学生看课本插图,根据图中的对话,完整地编一
道应用题。
生自由发言:国庆 节很快就要到了,学校准备买一些气
球分给各个班级。如果用80个气球,要给每班20个,可以
分给几个班?
2、让学生口算,并鼓励算法多样化,并让学生说说你
是怎么想的?
80÷20=( )个
3、《做一做》练习90÷30= 60÷30= 80÷40=
4、想一想:83÷20≈( ) 80÷19≈( ),
这两道题和例题有什么区别?联系?能否用曾经学过的估
算和今天刚学习的除法来解决?
83÷20≈80÷20=4 80÷19≈80÷20=4
5、让学生自学79页(2)如果有120面彩旗,每班分
给3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级?
120÷30=( )面,口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6、想一想:122÷30≈( ) 120÷28≈( )

(二)反馈练习
1、《做一做》180÷30= 240÷40= 420÷60=
184÷30≈ 240÷37≈ 420÷58≈

(三)深化练习
1、完成课本练习十三第1题:小组间开展“夺红旗“竞


赛。并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
2、完成课本练习十三第4题:估算与 口算结合,老师
把题目写在口算卡片上,采取抢答的形式。
3、独立完成课本练习十三第2、3、5题。








口算除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第80页练习十三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
十数的口算方法。
2、通过练习,巩固学生估算的方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类推、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1、口算。(你是怎样口算的?说出口算过程)
30÷10= 60÷30= 80÷40= 240÷60=
210÷70 300÷50= 270÷90= 630÷70=
2、口算。(完成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三的第1题)学生
独立完成后老师讲评。
注意:第一行的乘法算式是第二除法口算的思考过程。
3、出示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三的第2题。要求学生根据
画面内容,口头编一道除法应用题。
想一想,该怎样列式?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应用题还
要记住写答案)


4、出示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三的第3题。
提问:“限载40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学生编题,独立完成。
5、完成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三的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提问:“≈”表示什么?第一行的口
算和第二行的口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
6、完成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三的第5题
提问:“大约”表示什么?为什么这道题要用“大约 ”?
(因为有的月份是三十一天,有的是三十天,还有的是二十
八天或二十九天,为了计算方便 ,都取三十天,所以要用“大
约”)
学生独立列式,老师讲评。
7、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笔算除法(除数接近整十数,商一位)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4页例3、做一做,练习十五第1~
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除数是接近整十数两位数的笔算过程,
初步掌握用“四舍”“五入”法试商的方法, 会用这两种试
商法进行有关的笔算。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
联系。
2、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用“四舍” “五入”的试商方法并能
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试商方法和调商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购书的录像或画面、练习十五
第1、3题),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
1、 30)600 40)95 80)382 选
一题,说说笔算过程。
2、口算下面各题。
20×4 30×6 50×5 80×4 40×6 90
×5 70×3 60×7
3、写出与下面各数接近的整十数。
31 46 52 63 87 21 74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1)呈现购书的录像或画面,请学生描述购书的情况。
之后,请学生提出问题。
(2)请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解决“一本《作文选》多


少元?”的方法,从而列出算式84÷21。2、教学用“四舍”
法试商。
教师谈话:我们已学过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数21
不是整十数,怎样想商呢?
(1)学生独立计算。
(2)组织交流。
学生有可能用口算答出84除以21商4 ,甚至没有一个
学生把21看做20来想商。此时应肯定学生正确完成了计算。
接着,有谈话 引出试商:要想算84里面有几个21,既
要看十位,又看个位。这道题中84、21都比较小,同学们
一眼就看出商4。如果被除数、除数比较大,不能一眼看出
该商几,该怎么办呢?我们来想一想 ,除数是整十数来试商,
是不是会比较方便些。下面咱们就用21)84尝试一下。
(3)师生共同经历试商过程。
请学生说应把21看作几十试商。之后,试除……
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知道:用20试除得到的商4
称为“初商”。“初商”是否合适,必须进行检验 。
(4)完成例3下面“做一做”的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订正时提问:
“谁能说一说你是把除数看成什么试商的?是怎样想
的?”
“观察一下例题和做一做 中的题目,除数个位上的数分
别是几?这3道题都是用什么方法试商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 答,概括说明:除数的个位数为1、2、
3、4的两位数,一般情况下,可以用“四舍”法把除数个位< br>上的数舍去,看作整十数试商。
3、教学用“五入”法试商。
(1)接着上面的购书情境和问题,引出第(2)个实际
问题。由学生说出算式:
196÷39
(2)尝试试商,完成计算。


让学生想一想把39看作多少来试商?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用 学过的方法,把
39看作30来试商,商6大了,再改商5;另一种把39看作
40来试商,商 4小了,改商5。之后,教师将196改为194
让学生用上述的两种方法试商,看看试商情况。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把196÷39的两种试商过程
写在黑板上,并让学生把这道题做完。
(3)做例3下面的“做一做”的第2题。
先让学生做,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把除数看作几十来
试商的,是怎样想的。
教师概 括说明:除数的个位数为5、6、7、8、9的两位
数时,一般情况下,可以用“五入”法把除数个位上 的数舍
去,同时向前一位进1,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试商。
4、引导概括
引导学生结 合上面的两种情况,概括出:除数是两位数
的除法,一般按照“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 br>整十数来试商。
三、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请学生独立填写,填写后,组织交流。根据交流中出现的不同填法,比如20×( )<
85,( )里可以填1~4各数(当 然也可以填0,但无实际意
义)。教师要特别指出: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想商时,
要选择 除数与1~9中哪个数相乘的积小于并且最接近被除
的数。
2、完成练习十五第2题。请学生口答或直接把各题的
准确商写在书上。
3、完成练习十五第3、4题。
四、总结。
1、请学生讨论、交流:怎样试商,怎样检验初商是否
合适?
2、教师强调:


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除数个位上是1、2、3、4
时,可以 把尾数舍去,把它看作整十数试商。除数的个位数
为5、6、7、8、9的两位数时,试商时,用“五入 ”法把除
数个位上的数舍去,同时向前一位进1,把除数看作整十数
试商。试商是不是合适,要 用它和除数相乘的积与被除数比
较进行检验才能确定。


教学反思:













用接近整十数除商一位数试商方法的灵
活运用
教学内容:第85页例4、做一做及练习十五5~8题
教学目标:●学生对除数十位上的数较 小,个位上的数
又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学会灵活运用试商方法。●初步培
养学生观察、比较、 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会灵活运用试商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沟通。


1.让学生口算。
14×5 15×8 16×4 25×4 24×5
26×3 15×6 14×7 15×6+15
25×8-25
2.在下面的 里填上“<”或“>”。

25×6 160 15×9
120
3.笔算下面各题。

33)2 8 0 38)1 8 0

独立试做,反思做法,达到灵活运用
让学生观察复习3得两道题是用什么方法试商的?各有
什么特点。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4。
(1)出示例4:学校礼堂每排有26个座位,四年级共
有140人 ,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几人?
(2)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列出算式140÷26=
(3)让学生利用学过的试商方法进行试商。完成后说
说有什么感觉?
(4)小组讨论有没有别的试商方法。然后进行小组汇
报交流。
(5)教师把学生说 的几种情况板书,让他们比较那种
方法简便一些,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选择合适你自己
的 试商方法。
学生观察、比较哪一种方法简便些?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例题和“做一做”的 题目中除数
有什么特点?这类题目用什么方法试商简便些?
使学生认识到:遇到除数是14、15、16、24、25、26


商是一位数的除法,可以利用口算直接想出商几,这样试商
比较简便。
三、练习
练习十五第5—12题
第5题,全班共同练习,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
的。
第6题,运用所学知识解 决解决实际问题。练习时,让
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做
完后,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引导讨论“两题之
间有什么联系?”
第7~11题,实际应 用的题目。学生通过计算解决实际
问题,既巩固了计算的方法又体会了计算的意义和作用。
第12题,是开放题。让学生自主选择条件,独立解答,
再互相交流思路。
四、总结。(略)
教学反思: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使 学生掌握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
法;●巩固学生的口算及估算;●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共同探
索知识的精神;●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
问题,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商是一位数的除法


口算1:用课件出示如下几题,学生抢 答(开始上课,抢
答题目,用于调动学生本节课学习的情绪)。
180÷30= 420÷60= 240÷80=
183÷30≈ 420÷59≈ 240÷77≈
2.( )里最大能填几?
40×( )<316 90×( )<643 20×
( )<165
30×( )<282 50×( )<408 80×
( )<505
笔算:指名学生板演,教师出示如下几题:
22
64
40
204
51
350
74
444

师:选一题,说产笔算的方法
师强调以下几项注意点:
①要看被除数的前一位或两位;
②商的书写位置;
③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呈现问题(课件出示例5情景图)
出示例5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及描述例5第(1)
题。
2.请学生思考,根据条件,用什么方法解决“可以组成
多少组?”的问题,从而列出算式:
576÷18=________(组)
师板书 18
576

3.组织学生讨论小精灵的问题:“先算18除什么数?“”商
怎样写?”学生可以独立尝试计算,也 可以讨论交流。
4.请学生汇报尝试及讨论的结果,注重学生“说”,即
说一说笔算过程。
5.出示例5第(2)题,如何解决“平均每天收集废电池
多少节”这个问题,要求学生独立尝 试完成。
930÷31=________(节)


6.讨论这题 中新出现的问题,除到十位余下数是〇怎么
办?学生通过讨论和计算,弄明白高个位应该写〇的道理(师引导)。
7.讨论比较除数是一位数笔算方法及除数是两位数的
笔算方法的异同。
8.师生共同归纳总结: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
法笔算方法。
三、课堂练习:
1.练习十六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2.练习十六 第2题,请学生口答并说一说自已试商及
完成本题的方法,在班级里交流。
四、作业:练习十六 第4题和第8题
五、总结
1.小组讨论怎样笔算?
2.师强调商是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中的几个要点:
①试商 ②商的书写位置 ③余数比除数小







第二课时 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十六的有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巩固商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及有关综合练习;
3.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练习十六 第5题,不用坚式计算,判断商是几位

郑州华信学院-社会实践活动心得


爱尔兰留学网-学生自我介绍


手链编织方法-学习名人名言


新华中学-教导处教学工作总结


湖南司法警官学院-校庆策划书


读懂母亲-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川大锦江学院-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


北京教育考试网-安全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