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最新版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翻过那座山-假文盲作文500字
2020最新版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认识的数都是一些较大的数;一般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少.为增强学生的感
性认
识;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教材中多次安排了数一数的活动.分三次数数;力图通过数一数
的过程;使学
生进一步理解各计数单位的关系.体会到十进制的特点.从数数的过程中;体会大
数的意义;收集一些数
据;加深对大数的理解;从而引出大数的读写的方法.数据改写的活动应
尽可能创造条件在一定的实际情
景下进行.有些数据不需要用精确的数表示;需要用与精确数不
同的近似数表示;表示的仅是某一对象的
一定范围.由此使学生体会到近似数的意义及作用;同
时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体会大数的实际意
义.
2.通过操作活动;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亿以
内的数及比较
它们的大小.
3.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4.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三、单元教学重点:多位数的读、写和比较.
四、单元教学难点:
1、多位数的读、写和比较.
2、多位数的改写以及近似数的判定.
五、教学建议: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
大数的必要
性;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
读、写;能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方法;认识近似数;能求一个
数
的近似数;能对大数进行估计.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本单元学生认识的数都是一些较大
的数;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少.为增强学生的感
性认识;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教材中多次安排了数
一数的活动.第一次数数;通过数小方块的
过程;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
2、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大数的读写.
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见比较大的数.
因此;当学生初步认识了大数以后;可以组织学生在
各种媒体上收集一些数据;并说一说这些数据的实际
意义;以加深学生对大数的理解.接着;可
以对学生收集的一些数据进行讨论;从而引出大数的读写方法
.教材中安排的“人口普查”的一
些数据;仅表示数据在日常生活中某一方面的作用;在教学中可以运用
这些数据开展活动;也
可以直接讨论学生收集的数据;然后引出读法与写法.
3、结合实际背景;帮助学生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数据的改写是对数据表示形式的变
化;它的大小并没有发生变化.对此;在改写过程中应向
学生说明改写后为什么要写计数单位的道理.如
9600000=960万;等号左边的数是以“个”为
单位;一般以“个”为单位就不写计数单位了;
而等号的右边是以“万”为单位;如果这个计
数单位不写;那么就会变成以“个”为单位;两者之间相差
很大.这些道理;可以结合的情境加
以说明;以减少学生在改写过程中出现错误.
4、在观察比较中;引导学生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近似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
与精确数不同;表示的仅是某一对象的一定范围.
本单元的学习是使学生在体会近似数的作用及意义的同
时;掌握(以四舍五入法为主的)求近似
数的方法.
本单元计划课时7课时.
1 14
第一课时 数一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生活中的多位数;明确级、数位、计数单位的概念;掌握十进制计数
法;
知道十万是个很大的数.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观察、动手及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渗透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思想;使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良
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明确“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对应关系.
2、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发现法.
学法:动手操作法
教学准备
计数器;相关数据资料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说出万以内的计数单位.(板书:个、十、百、千)
(2)提问: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
(3)一和十、十和百、百和千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4)读出下面各数
4958、 3026、 4005、 7000
板书出各数字的数位.
(5)从右到左说出3876各数字的数位.
再说一说万以内数的读法:从高位起;按照数位
顺序读;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
几;就读几百……;中间有一个0或几个0;只读一个“零”
;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
数.例如;首都北京
市人口有一千二百万;光的速度每秒三十万千米等.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像这样比较
大的数.(板
书课题:数一数)
二、自主学习
认识“十万”
笑笑和淘气数小正方体的情境;学生读图;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1)、数一数下面共有多少个小方块,并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2)、一个大方块有
一千个小方块,十个大方块有一万个小方块;一百个大方块有多少个小
方块?
(3)、当数到九万时;如果再加上一万是多少?思考讨论;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
三、反馈交流
(1)、万位满十了怎么办?(小组讨论)
万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就是“十万”;10个一万就是“十万”.
板书:十万
(2)、说一说:你知道十万有多大吗?
(3)、10个十万是多少万?10个百万是多少万?
四、精讲点拨
提问:
1辆轿车如果卖十万元;2辆能卖多少元?你是怎么想的?说出想法后用计数器验证.
五、当堂训练
1.说一说;拨一拨.
2 14
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在多次尝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归纳“满十进一”的方
法.
2.第2、3题是直接对抽象的数进行数数;在数的时候首先需要学生审题;明白数数的要点;
其次学生在数到“满十进一”时;教师作一些追问;以明确什么时候进位;什么时候是按顺序
数.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布置作业
1.每人收集5个生活中的大数;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2.在计数器上拨数、读数.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大数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计数
单位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认识更大的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新的计数单位“百万、千万、亿”.
知道亿以内数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及我国的计数习惯(四位一级).
3.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初步感知十万等数的大小;并能在感知中体会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数位顺序表的形成和数感的培养.
教学难点:各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及亿以内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请同学们默读下面一段话.(出示主题图)
如果把全国每年生产的一次性筷子头尾相连;相当于绕地球赤道330圈;制造这些筷子需
3 14
要砍伐25000000棵大树;使森林面积减少20
00000平方米.据统计;我国13亿人口中在校中小
学生约2.2亿;按每人每学期课本平均重15
00克计算;如果课本能循环使用5年;可节约5280000
吨文化纸.生产这些纸要耗费30000
00亩木材、528000000吨纯净水、6335000万吨煤、1584000
万吨化工原料.
师提问:这是老师搜集整理的资料;看完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发现都可以说一
说.
2、发现问题.
(1)小调查.会读的同学请举手;有困难的同学也请举手.(老师统计、分类)
(2)小汇
报.请有困难的学生代表上台说一说;(学生可能会指着25000000和2000000等
较大的数
说;这个数我不会读.)
(3)小交流.请会读的同学来读一读;读完后;教师提出问题:25000
000和2000000是怎
么来的;它们各表示什么意思呢?(学生对这两个问题是比较陌生的;比较
困惑的;此时;让
孩子们独立地去阅读教材已是水到渠成.)
3、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来认识这些比较大的数.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阅读的情境中
;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问题
的兴趣;诱发学生独立阅读文本(自学或预习)的
动机;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并
通过小资料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十万”
(1)提出自学要求.请同学们带着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自学课本第2和
第3页;边看边
思考;100000元它表示什么?1000000元呢?你还看懂了什么? (2)教师巡视.走近那些自学有一定困难的学生;适时、适度地与他们进行交流、指导.及
时地了
解大部分同学的想法;并把他们的看法进行分类;作出如何引导的策略.
(3)100000元是怎么
来的?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回答这个问题;
只要是他们的描述有一定的理由;
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保护了
学生学习的
积极性;更激发了他们积极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愿望.
(4)如果10
000可以在计数器上这样拨(如下图);那么100000怎么拨呢?你能继续拨
下去吗?(学生可能
会在万位上拨10个珠子;也有的学生会从中发现“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的数学思想并在十万位上拨1
个珠子;此时;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是很有效
的.)
老师小结:万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就是“十万”;10个一万就是“十万”.
板书:十万
[设计意图]利用计数器上动态拨珠的过程;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万”以及“万”和“十
万
”之间的关系.
(5)师出示相关数据资料:
十万名学生大约组成2000个班级.
十万张纸摞在一起大约有3层楼高.
十万步大约在400米的跑道上走130圈.
十万天大约是274年.
[设计意图]以资料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对“十万”有更形象的认识
.有助于学生对“十万”
的理解和运用.
4 14
2、认识“百万、千万、亿”
(1)出示汽车图并提问:
师:1辆轿车如果卖十万元;2辆能卖多少元?你是怎么想的?
生:说出想法后用计数器验证.
(2)师提问: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呢?10个一千万呢?
生:根据老师的提问在计数器上拨珠回答.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3)最后指出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和以前学的个、十、百、千一样;都是计数单位.
[设计意图] 利用类推引出其他计数单位;揭示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引导他们充分利用知
识
的迁移规律探索和学习新知识;突出规律性.
三、方法应用
(1)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
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这里面有什么规律吗?我
应该怎样记?)
(2)师:是啊!有
什么规律呢?让我们一起来整理数位顺序表吧!从这个表中;你发现了
什么?
(3)生可能会从中发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4)师:刚才我们提
出了许多问题;但有些还没有解决.小组同学分工合作;每人做一道;
看哪个小组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最准
确地完成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解决刚才提出的众多问题中还
未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
给出亿以内数级和数位顺序表;让学生利用数位顺序表说出每个数位上的数表
示多少;理解“位值”的概
念.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谈话:能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你高兴吗?说说有什么收
获!希望你们能用今天学习
的知识解决更多的生活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师生共同总结本
节内容.让生再次回忆本节课所学的所有知识点;再次将
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
五、课堂练习:练一练
板书设计:
数一数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计数单位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人口普查(读多位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亿以内的数的读数方法;能正确读出亿以内的数.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结合相关数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5 14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数方法;能正确读出亿以内的数.
2.掌握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
学法:小组合作;讨论归纳.
教具准备:
计数器;整数数位顺序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昨天;我们在数学课上认识了比较大的数;还记得有几位吗?谁能说一说都有哪些计数单
位?
指名回答:我们认识了9个计数单位分别是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从右往左)
亿 千万 百万 十万 万 千
百 十 个
我们在三年级时学过了万以内数的读法.你们还记得吗?能读出这些数吗?
742 4600 8000 10000 3215 509
5009 7010
提问:谁能说一说读这些数的方法?你们想知道你们收集到的比万大的数
如何读吗?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写法
二、自主学习
1、展示收集的数据.
例如:长江流域的面积是1807199平方
千米;赤道长40076千米;马里亚纳海沟距离海平
面11034米;2000年我国进行的第五次人
口普查显示:全国总人口约为1295330000人.祖国大
陆约有1265830000人;北京市
约有13820000人;天津市约有10010000人.
1.读出上面的数据.
三、反馈交流
研究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1)介绍数位.
这些数都是
由几个数字排成一横行;也就是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顺序排列起来了;各个数
字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如
4958;是由4个千;9个百;5个十和8个一组成的.8个一是在右边
第一位;就是个位;5个十在
右边第二位;就是十位;9个百在右边第三位;就是百位;4个千
在右边第四位;就是千位.个位、十位
、百位、千位都叫数位.
(2)展示数位顺序表.把上面板书的计数单位加上横线和竖线;在每个计数
单位下面分别
加上“位”字;成为一个数位顺序表:
千 百 十 千 百 十
亿
万 千 百 十 个
…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3)计数单位和数位之间的关系.
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几?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多少?万位呢?千万位呢?
小结:也就是说;几
个一就写在个位上;几个十就写在十位上;几个百就写在百位上……
几个千万就写在千万位上.
追问:同一个数字;把它写在不同的数位上;它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学生答:不相同;因为数位不同;计数单位就不同.
四、精讲点拨
(1)认识数位分级.
按照我国计数习惯;从右起每四个数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
6 14
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万”.
在已写出的数位顺序表上面板书:个级、万级;制成下表:
…亿 级 万 级
个 级
千 百 十 千 百 十
亿 万 千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2)学习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在上表的下方依次把学生分类的数据板书出来.如:
亿级 万级 个级
…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位 万 万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1 2 9
5 3 3 0 0 0 0
1 2 6 5 8 3 0 0 0 0
1 3 8 2
0 0 0 0
1 0 0 1 0 0 0 0
1 8 0 7 1 9 9
4 0 0 7 6
1 1 0 3 4
指导:1265830000
先读亿级;十二亿;再读万级;六千五百八十三万;合在一起读作:
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学生尝试读出:1295330000和6780000、13820000.
提问:以上这
些数中的0都在什么位置?读数时读0了吗?质疑:1807199这个数读不读这
个0呢?
同桌之间交流.
这个数读作:一百八十万七千一百九十九.所以零不读.
提问:0在什么位置时不读出来呢?
小组交流.
小结:当0在级的末尾时不读出来.
五、当堂训练
研究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
指导:40076
先读万级;四万;再读个级;零七十六;合在一起读作:四万零七十六.
强调:百位上的零必须读出来.
学生尝试读出:11034、10030040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亿
以内的数位顺序;并知道从右起每四位一级;分作个级、万级、亿级.
还学会了含有三级数的读法.
七、布置作业
1. 教材第7页第1、2题
板书设计:
…亿
级 万 级 个 级
千百十千百十
亿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万万万
位位位位位位
位位位位位位
7 14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国土面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继续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位的认识;掌握较大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体会将某些数据单位改写的必要性;能有万、亿为
单位表示大数
.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比较多位数大小的方法.
2、能正确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和不同的数打交道;现在请你们任意说出一个数.
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数;教师板书5个
提问:如果将这些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你会吗?说说你是怎么样想的?
二、自主学习
1.出示例题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2000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你会比较这些城市
人口数量的多
少吗?
学生默读例题;理解题意
北京 13820000人
天津 10010000 人 香港 6780000人
澳门 440000人
大陆 1265830000人
提问:这一组数据;你能找出最大的那个数吗?为什么?
2.反馈交流
观察例题;根据人口数量;将四个城市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理由.学生2人一
组;说一说;
议一议.
按数位多少进行分类:北京、天津为第一类;香港是第二类;澳门是第三类.
提问:通过这次分类;你能知道什么?
小结:我们按数位的多少进行分类后发现;数位少的这个数就小;数位多的这个数就大.
质疑:北京和天津的人口都达到了八位数;这怎么比出大小呢?
3.精讲点拨
位数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板书:13820000、10010000
提问:这两个数都是八位数;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怎么样比较大小呢?先比较哪位上的数?
提问:这两个数左起第一位千万位上都是1;怎么比?
探索:看左起第二位;第一个数左起第二位百万位上的3比第二个数百万位上的0大;所
8 14
以13820000›10010000
五、当堂训练
1、教材第9页第1题
2、练习册第6页第1题
六、课堂小结
(1)比较两个数据的大小有几种情况?位数不同的怎么比?
(2)如果位数相同怎么办?先要从哪一位比?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怎么比呢?
七、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国土面积
9600000>1660000>1220000>450000>100000
1=100亿
9600000=960万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近似数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经历生活数据收集的过程;理解近似数表示的必要性.
2.过程与方法:探索“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精确值的近似数.
教学重难点: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启发.
学法:分析思考;实践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展示收集的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
交
流收集的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并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
数据进行分类;
在各种分类中重点讨论精确数与近似数这两类数的特点;并让学生再举例说一
说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近似数
.
二、自主学习
1、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出示说一说中的数据;使学生通过比
较、分析;了解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的方法.结合是试
一试第2题的讨论;体会如何根据不同需要求近似
数.
三、精讲点拨
做试一试第1题:汇报时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
试一试第2题
: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需要根据情况取不同精确程度的近似数.在本题中;可先
让学生说一说三个近似值的
精确程度;再出示下面的两个小问题;供学生讨论.在讨论时重点让
学生理解取近似值是根据实际的需要
来确定的.
四、反馈交流
讨论:重点可讨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五、当堂训练
1、练一练1、2、4
2、从报纸中找5个精确数;5个近似数;你认为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用近似数.
六、课堂小结
1、四舍五入的方法
9 14
2、要求不同;一个数可有几个近似数.
板书设计:
近似数
“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方法与注意事项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从结绳计数说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计数方法的演变过程;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数学思想.
2.过程与方法:经历计数方法的演变过程;体验数学一一对应的思想、化繁为简的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激发学习知识
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让学生对“数”有进一步的理解认识.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活动激趣.
学法: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远古的时代;是用什么办法来计数的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各抒己见.
远古时代;为了记下猎物的多少;人们用石子或结绳计数;这节课我们就从结绳计数说起.
板书课题——从结绳计数说起
二、自主学习
教材第一幅图石子计数与结绳计数都是“逐一计数”;体现了一一对应的思想.
第二幅图中对
比羊群的计数是“按群计数”;体现了数学中化繁为简的思想;也是进位制的
“原形”.
第三幅图和第四幅图展示了一些古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计数符号.
三、当堂训练
书写“十进制数位顺序表”.
四、课堂小结
从古至今;人类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不同
的进位制.现在应用最广泛的十进位制起源于古代人
们用双手十指计数的方法;成语“屈指可数”就是这
样来的.但超过十的数;双手的手指用完时;
就在地上搁一块石头或一根树枝代表十个;让手指伸直再数
.经过长期实践和总结经验;就产生
了十进制.
板书设计:
从结绳计数说起
古埃及象形文字
玛雅数字
10 14
中国算筹数码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练习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重难点:
1、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法与学法:
教法:组织练习;引导思考.
学法: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多位数的读、写的练习
练习一第1题:先回顾计数单位的顺序;再
根据书中的数据说说它们是几位数;最高位在
什么位上;并进行读、写.
二、多位数的改写
练习一第2题:先复习多位数的不同数位上数字的不同意义.再进行数的改写.
三、读写游戏.(练习题3)
同桌间进行的游戏:第1步 一个同学读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
读的数写数;经过几次读数;
两人可交换角色;第2步一个同学写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写的数读数;然
后交换角色进行.在
同桌练习的基础上;可选派代表在全班进行比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多位数比大小
做第4题;完成后说说比较的方法.
五、结合练习册;教师可加强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巩固.
六、课堂作业
教材第15页第5、6、7题.
七、思维拓展
教材第15页第8题.
板书设计:
练习一
亿级 万级
个级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计数单位
1 2 6 5 8 3 0 0 0 0 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1 3 8 2 0 0 0 0 一千三百八十二万
教学反思
11 14
第二单元 线与角
一、学生情况分析:
“角的认识”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接触;本单元认识的角主要是平角与周
角;因此在教学
过程中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因为线段、射线与直线以及平行线、垂线都是比较抽
象的平
面图形;所以应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一些经验;也便于学生直观地认识这些图形.
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线段、射线与直线的认识;平行线
与垂线的认识;平角、周角
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对于这些内容;教材都加强了操作活动的练
习;使运动的物体
与静止的图形结合在一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直线、射线与线段;掌握线段的量度与表示方法.
(2)、理解与认识平面上平行与垂直的特征;能画平行线与垂线.
(3)、理解与认识几何角的特征;会运用量角器量度角的大小与画角.
(4)、平移——能辩认移动的方向(上下左右);能确定移动的距离(几格).
2、能力目标:
(1)、运用实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2)、在实际情境中;以具体图形为背景;认识较抽象的平面图形.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加深对线段、射线、直线与平行线;垂线、角等知识的理解;感受到
数
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单元教学重点:
1、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
2、认识平行线;会利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3、认识平角和周角;理解各种角的形成过程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4、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5、建立角的各种概念;正确地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
6、辨认各类型的角;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
五、单元教学难点:
1、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的特征.
2、利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3、认识平角和周角;理解各种角的形成过程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一课时
线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过程与方法:会永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12 14
体会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会永字母正确
读出直线、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
的线段.
教学难点
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演示讲解.
学法:观察思考;归纳思考.
教具准备
直尺;三种不同颜色的线;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出示一幅画面;师生谈话:这幅图的名字是“欢乐的世
纪坛”.大家仔细看;你能从中找到
我们学习的线段和射线吗?
学生说完后;电脑演示;抽象出不同的射线和线段.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线.板书:线的认识
二、自主学习
1、电脑出示“看一看”的三幅画.
第一幅图:笔直的铁轨一眼望不到边;我们就可以把它看成什么线?电脑操作;引出两条
直线.
第二幅图:马路上的白线条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的四条边是什么线?电脑操作引出四条
线段.
第三幅图:各种城市里的灯光;灯所发出的光线又是一种什么线;和前两种线一样吗?抽
象出一
些射线.
三、反馈交流
1、比较三种线的特征
(1)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
拿出三张纸分别对折;请学生观察折痕.
提问:这三条折痕是直的吗?(都是直的)
拿出一张纸;在折痕中间画A.B两点;再连接AB两点.明确告诉学生;这是一条线段.
拿
出第二张纸;同前一张一样;画出线段AB.然后问学生:如果沿着这条线段的A.B两点向
反方向无限
延伸;会得到一条什么线?(直线)
拿出第三张纸;还是先画好线段AB.然后问学生;如果只沿B点
向反方向无限延伸;会得到
一条什么线?(射线)
(2)比较三种线的特征.
提问: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线段、直线和射线是什么样的?
四、精讲点拨
1、三种线的读法.
直线和线段都有两种读法;而射线只有一种读法;它的读法是从端点读起.
2、画直线.
(1)过一点;画直线.
体会: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2)过两点.画直线.
学生尝试;感悟到过两点只能画出一条直线.
质疑:过三点.可以画几条直线?
五、当堂训练
1、教材第17页“试一试”第一题.
2、教材第17页“试一试”第二题.
13 14
3、数一数有几条线段.
(1)
有( )条
(2)
有(
)条
说说你是怎样数的.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三种线;都是哪三种?
这三种线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板书设计:
直线、线段与射线
直线: 射线:
线段:
无限长 无限长
有限长
无端点 只有一个端点 有两个端点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相交与垂直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
2、会用三角尺画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用三角尺画垂线.
2、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操作;归纳概括.
学法:操作思考;理解运用.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量一量
两条直线相
交有各种不同的情况;在学习时;先让学生用小棒或铅笔摆出各种相交的图形;
从而引出相交的概念.
14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