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认识梯形》教学设计
母爱是什么-我的一天作文600字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学科
该内容总课时
数学
1课时
教学内容
(课名)
翻转课时
认识梯形
1课时
一、学习内容分析
1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第五单元第二节.
2、
在学科中的位置
《梯形》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学内容,
是在学生掌
握了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之上学习的认识梯形。《平行四边形与梯形》这一单
元是
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梯形在这里是第一次正式出现,在整个小学阶段属于
最后一类直线型平面图形,与
前面已学的各种图形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本节课
除教学梯形的特征外,还注意说明它与四边形的联系和
区别,既是前面所学知识
的延续,又是对四边形进行综合的分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3
、
教学内容特色,难点,重点
教学特色: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通过
观察.分类.比较.操作等方法进行自主探
究,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在讨论中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梯形各部分名称,会画梯形的高.
教学重点:知道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的特征.
二、学习目标分析
依据本节课的教
材地位、课程标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和学情实际,我确
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1)
知识与技能:依靠学生自学掌握梯形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学生动手操
作、小组内合作,探究出梯形的基本
特征,学会画高;对所学过的平面图形进行
分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类、比较
、操作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
有关梯形的知识以及梯形与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
(3)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激
发学生学习热情,在高涨的情绪中渗透对
比、分类的数学思想。
通过分类比较能够在合作中准确的将梯形分类.设计有梯度的达标检测题.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等平面图
形的本质特征和平行及平行线间的距离,平行四边形高的画法等相关内容,为本
课教学作好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准备。梯形虽然是学生初次接触的图形,但在生
活实际中,学生已建立
了一定的表象。
可能出现的问题:对于梯形高的概念的理解和画法上存在一定的难度。针对这<
br>一情况,尽力创设一个民主开放的课堂,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发现梯形的特征,
通过小组探究、
交流学习,形成一个互动有序、收放自如、活而不乱的课堂秩序。
四、课前任务设计
观看微课,完成自主学习部分内容.
完成自主检测单.
五、课上任务设计
一、复习导入,提出问题
(1) 同学们你们熟悉四边形吗?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四边形,老师
要考考你
们了,我出图形,你们说特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这是?(梯形)
这节
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四边形中的梯形。
(2)出示目标,引领学路
在本节课中已经设
计了教学目标,再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转化成学生
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每一个学习环节中能够带
着任务去学习,知道要学什么,
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预习检测,提出质疑
二
、
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以小组合作、操作探究为主,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转换,进一步加深了对梯
形本质属性的理解。
刚才大家已经找出了不是梯形的四边形,把不是梯形的四边形剪一剪,同学
们能不能想
办法从这些图形里面(只剪一刀)变出梯形呢?把剪好的梯形展示在
白板上,粘贴出你喜欢的姿态。请同
学们先自己想一想、试一试,然后进行小组
交流。
活动小结: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才是梯形的主要特征.
三、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通过预习大家对梯形各部分的名称已经有一定的了解,观察形态各异
的梯
形,能不能找到梯形所对应的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讨论明确,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
形的底,较短的那条是上底,长
的那一条叫下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腰。
我们会画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高,那我们应该如何画梯形的高?
小组讨论汇报要点:
1、用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和梯形的下底重合。
2、找到梯形上底上任意一点,沿着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向下底做垂直线段。
4、分类比较,梳理关系
将梯形进行分类,各小组利用折、量、画的方法继续寻找梯
形身上的特征。
发现直角梯形有两个角是直角并且有一个钝角一个锐角。等腰梯形两腰相等,两
底角相等。
六、教学设计反思
梯形是四边形学习中比较特殊的
图形,特殊在只有一组对边平行,要抓住教
材的关键点,在剪梯形环节中要利用不同的四边形,破坏一组
对边平行,创造一
组对边平行等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到了梯形与其它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
对梯形的特征研究,设计了动手操作环节,让学生探究并感受知识的形成过
程,可分别采用了剪、折、画
、找、分的方法即:剪出梯形、折等腰梯形、画梯
形高、找梯形不同点、把梯形分组等一系列的过程,可
以使学生通过观察、分类、
比较、操作、思考等探究活动初步感知梯形“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边不平行
”
这一重点内容。
在建立图形表象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展示自己的梯形并说出剪的依据,由
不是梯形变成梯形的过程中,学生的感受深刻,对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更深入的认
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