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卷分析
结婚对联大全-周记作文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卷分析
一、学生考试成绩总体情况
本
班共有46人,参考人数46人,总分2079分,平均分
45.2分。最高分:93分,最低分:4分
,及格人数是17人,
及格率37.0%。其中85分以上的人数共8人,优秀率17.4%,
70—84分的有5人,60—69分的有4人,20—59分的有16
人,19分以下的有13人,本
学期从青岭、抱朗学校转来4
名学生,只有1人及格,其他3人20分以下。总体来看,
学生成
绩很不理想,有待提高。
二、试卷题型分析
本次考试内容为六年级上册数学1—4
单元的内容,试卷
紧扣教材,抓住重点,同时注重了各知识点的考查。试题主
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基础知识题、计算题、作图题和应用题,
试题量适中,题型多样。
三、卷面情况
第一大题:填空题。应得:1012分,实得:458.5分,得
分率:45.3%。
本题共有11小题,错的较多的是第2、6、10题,学生的
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固。
第二大题:判断题。应得:230分,实得:137分,得分
率:59.6%。
本题共有5小题,虽然平时题型都讲过,但错误率还是很
第1页共5页
高,要多练。
第三大题:选择题。应得:230分,实得:95分,得分率:
41.3%。
本题共有5小题,错的最多的是第5题:小狗的重量比小
猫多16,则小猫的重量比小狗少(
)。平时练的太少,解
题方法没有掌握,几乎没人做对。
第四大题:计算题
1、直接写出得数。应得:184分,实得:94分,得分率:
51.1%。
2、解方程。应得:276分,实得:113分,得分率:40.9%。
从做题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解方程的方法没有
掌握,以及分数加、减法的计算不过关。
3、化简比。应得:184分,实得:55分,得分率:29.9%。
没想到学生失
分这么严重,好多学生求比值,也许教给学
生用求比值的方法来化简比,学生混乱了,还是教他们用比<
br>的基本性质来化简吧。
4、计算题。应得:828分,实得:394.5分,得分率:47.6%,
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待提高。
第五大题:按要求操作。应得:276分,实得:129分,
得分率:46.7%,
本题学生失分严重,说明学生的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第六大题:解决问题。应得:1380分,实得:569.5分,
第2页共5页
得分率:41.3%。
本题共有6小题,这学期学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按比例
分配应用题、工程问题都考到,平时这些应用题都练了很多,
还是不尽人意,可以看出学
生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等等都有待提高。
四、存在的问题
1、学生知识缺陷多,一时难以补救。
2、计算能力较差。
3、平时太依赖老师,不爱动脑,没有认真审题,马虎不
认真。】
3、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学生缺乏上进心,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五、改进措施
1 、利用早读、课前5分钟抓口算练习,力求提高学生
的计算能力。
2、在教学中,以旧带新,能补则补。
3、加强学生的日常养成教育,培养学生
良好的学习习
惯和学习态度,着重培养学生审题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解
题习惯。
死
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
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
的、阻碍学生能
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
第3页共5页
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
硬背”与提高学
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
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4、加强培优补差工作,因材施教,努力提高学生的数
学成绩。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
“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
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
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
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
考官也为“老师”,
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
一说是比
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
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
亥革命后,
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考试成绩, 期中试卷, 基础知识, 填空题, 应用题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
不辍,一般在几年内
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
句酌,琅琅上
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
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
提起
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
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
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
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
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
第4页共5页
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
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
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
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
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
“为什么”。根本原因还
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
抄人
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
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
一律便成了中
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
技方面下功夫,必须
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
足够的“米”。
第5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