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完整教案-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

余年寄山水
548次浏览
2020年08月28日 19:5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北京市育才学校-迈阿密牛津大学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 草 原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
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
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 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
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 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
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 现地写下来了。
二、学生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
再讲词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
强艺术 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


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
曲折折绕弯 ;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
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 。涯,水边。)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 当的指
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 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
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 的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
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 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
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第1段:看到了草 原的美丽景色。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
茫茫、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第2段:初 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疾驰、迂回、
洒脱、襟飘带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第4段 :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拘束、
羞涩、鄂温克。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天涯、斜阳。)
七、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第1段。
板书设计:
1 草原
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课文第1段写 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
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
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
(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
羊 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 br>(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
美丽景色的 ?
(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 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
个句子:①“在天底下, 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
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 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
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 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感受?
(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
丽” 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
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 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二、讲读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
(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 物与环
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 语句看
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
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洒脱”是什么意思?(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
(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 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十分静寂。 )
(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
方开 始变化的?
(草原的环境有了变化,从见到一条河开始变化。)
(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
(说明有人了。)
4、讲读第2层。
(1)指名学生读第2层。
(2)“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 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
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
(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三、作业。
1、背诵课文第1段。
2、练习课后作业第1、3题。
板书设计:
1 草原
从上到下的顺序 动态的描写方法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导入。
课文第1、2自然 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
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 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二、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
的?怎 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
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 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 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
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 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
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 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
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 攀谈,依依不舍
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
好处?
(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
姑娘们还要唱民歌; 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
风俗习惯。)
三、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
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 族人民感
情深厚。)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小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


< br>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
也写出 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豪爽。
作者描写了草原的美丽 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
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烈 欢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作业。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
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
板书设计:
天:清鲜、明朗
景美 天底下:小丘 平地、羊、马 、牛
1草原
人美 :热情好客、会心感人
教学反思:















2 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七个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采用探 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
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 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
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
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
与文明 。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
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 走近──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自由提问,板书比较主要的问题。如: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有什么
价值或意义?对于比 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互相解答)
4、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太通顺的地
方多读一读。
2、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如果能说说理由,就更好了。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1、出示句子:“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
的路。”
2、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3、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的?
4、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
5、集体交流



(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1、安息国与中国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两 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小组内进行分角
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 。
2、小组汇报表演,再读文章。
3、通过分角色朗读,你体会到了两国人民怎样的心情?学生充分交流。
4、引读:这一场景的 实现,多亏了一条道路呀!──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
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三)结合资料,深入理解
1、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 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样
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你还知道些什么呢?把你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 吧。
2、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3、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 和大家交流。由于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
穿着中国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从而,出现了 中国的丝绸热效应。从此以后罗马城内
的豪华市区,就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店铺。而当时中国的丝绸,全 部都是经过这一条道路
进入罗马城内的,而这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就是著名的──张骞。
4、齐读课文13自然段
5、你有什么体会?
6、再读13自然段。
7、回答课前两个问题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因为在这条道路上,主要的贸易物品是丝绸。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同时板书。
四、小结
古代的丝 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
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 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
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 动人的一幕幕。齐读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自然
段。
板书设计: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2丝绸之路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教学反思:






















3 白 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 国需要,
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2、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 一段: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
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曾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白杨礼赞》,文中赞美了 白杨力争上
游的品格,并借白杨歌颂了有着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大家打开书预习内容,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
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清晰介绍新疆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 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字音易错的:清晰;字形易错的:
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 别。
2、读课后题4“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对词义加以理解。
3、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4、默读课文,回答思考题。
①把书上内容与自己已有知识相结合,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读一读你刚才所画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五、练习读熟课文,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全文并练习背诵。
板书设计:
3 白杨
清晰 新疆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茅盾的《白杨礼赞》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和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那
么袁鹰的《白杨》要 歌颂白杨的什么品格呢?下面我们就学习《白杨》这篇文章,(板书
课题:白杨)
二、指名朗读全文
1、思考:从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2、讨论得出答案,老师板书:(①外表:挺直、粗壮;②内在: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
根,坚强、不软弱 、不动摇。)
3、结合课文前后内容谈谈你对白杨的特点的理解。
4、朗读这段话,体会白杨的品格。(有感情地朗读)
5、练习背诵此自然段。
三、细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1、默读课文,自学。(投影出示)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 士”是什么意思?本课指的是什
么?这位旅客为什么“出神”?)[讨论后板书:边疆建设者]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表白了自己的心。(从课文的哪
些地 方可以看出爸爸“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他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愿?)[讨论后板书:
扎根边疆、建设 边疆]
(3)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课文第一处



讲到“沉思”,爸爸在沉思什么?这里爸爸又在沉思什么?)
2、小组讨论解答。
3、大家分析解答。
4、朗读这几句话,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四、老师:望着窗外的卫士,爸爸想着、想着,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
为什么呢?学生接着 回答。然后
1、指名一人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大家分析其中的深刻含义。
2、“微笑”又说明了什么?(板书:无私奉献的精神。)
3、朗读训练,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五、朗读全文,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六、确定中心思想,完成课后练习三(选择中心)
说明:课文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方法。(板书:借物喻人)
七、总结深化
本文作者 袁鹰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热情赞美了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边疆建设者,他
们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 感染了在座的同学们,也感染了老师。希望我们共同努力,
创造祖国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八、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熟课文。
板书设计: 3、白杨
白杨树:不择环境 生命力强
爸 爸:扎根边疆 无怨无悔
借物喻人 表达心声 提出希望
教学反思:
4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教学目标:
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
勇气概。
教学重点:
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入课题
观赏了一碧千里的大草原,游览了神秘的丝绸之路,祖国的西部 真是景色奇丽,蔚为
奇观。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西部的雪域圣城──美丽的拉萨。
(大屏幕展示拉萨,师简介拉萨概况)
指名谈拉萨印象。
师:在人们的心目中,“ 出国易,入藏难”。拉萨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给物资流通,
文化交流带来了重重困难,是全国唯一一座 未通火车的城市。为了造福广大人民,促进各
民族共同繁荣发展,2001年,党中央作出了指示:
(揭题,读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二、读懂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1、自读阅读提示,看看学习这篇文章有几个方面的要求。
2、交流。阅读提示中共有3个要求。
(1)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将收集到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讲给同学听。
三、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1、自学课文:请按阅读要求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作批注。
2、检查自学:自学生字,生词的情况。
3、整体感悟:你觉得阅读提示中哪个问题对读懂全文最 重要?(第二问)有一句话
在文中反复出现,强调了这一点。这句话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四、直击重点,自学探究
过渡:是啊,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
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自读课文,勾出课文相关语句,联系实际或 资料进行
批注,小组交流。(学生自学勾画,小组讨论交流)
五、想象情境,领悟内涵
出示句子:“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学生交流,教师主要抓住以下几点随机点拨。)
1、研读“困难1”
(1)了解困难:“正在修建的是一条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冰土铁路。”
(2)体验困难: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什么是“冻土”“海拔”。
②联系资料谈谈高原冻土给施工带来了哪些阻碍?
(3)克服困难:
“科技人员昼 夜在隧道里实地考察,发现冰岩温度的变化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
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 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①体验情感:从“昼夜”“反复”,你体会到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②补充资料,深化认识:课件《生命禁区的早晨》。
(4)感情朗读,激发情感。
战风雪,斗严寒,在生命禁区的高原,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施工,当我们体会到这些,
你会怎样读这段话 ?(指导朗读第5、6自然段)
师:所以,面对困难,谁不知道──“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2、研读“困难2”
(1)了解困难;“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2)体验困难:把对你触动最大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并联系实际或结合资料进行想
象。
(3)克服困难:
①理解词语:哪些词语体现了科技人员的艰辛?
②想象“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情景。
(4)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师:天 气恶劣,繁重危险,多么特别,多么凶险的施工!当我们体会了这些,你又会
怎样读这段话呢?(读第8 、9自然段)
师:所以,──“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六、拓展教学资源,丰富形象
1、拓展资源:青藏铁路工程足以让世界震惊。老师从网上获得 了一些资料(大屏幕
出示,老师讲述《建设者的“苦”“笑”“酷”》)
师:既然这项工程难 度之大,让人难以想象,为什么还要坚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小结: 正是建设者挑战极限,勇创第一的精神,正是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气
概,才有了一次次实验,一 次次攻关,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成功。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一
次次呼喊出同一个心愿──“把铁路修到拉 萨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2、联系生活,激发豪情:这就是壮丽的青春,这是一曲新时代的“青春 之歌”,他们



奏响了生命的最强音,他谱写了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新篇章!告 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在2005
年10月15日,青藏铁路提前三年全线竣工,将在今年7月1日正式通 车,(大屏幕出示
中国铁路交通图,红线标出青藏铁路走向。指名介绍)
青藏铁路的竣工,将 引起西藏的巨大变化,我们不能忘记曾在这片冻土上挥洒血泪的
建设者。如果要在铁路经过的海拔最高处 为建设者立一块丰碑,你会在上面写下什么呢?
(生动笔写)
七、总结
板书设计: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无私奉献
建设者 乐观向上
科学创新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策划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在口语交际中领悟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并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
3、懂得在信中有条理地表达内容,并写出真情实感。
4、掌握信封的写法,学会评改习作,并通过书信来与人交往和分享习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
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
教学难点
把自己的设想及策划有条理地写出来。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大中华》。
2、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师补充叙述: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江南水乡,塞外风光,西部高 原,浓郁的地理特
色,迥异的风土人情,作为中国人,我们无比自豪和骄傲!
3、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全国各地的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部分山川风物的图
片、文字资料。
二、出谋划策,建立联系
1、走出我们现有的空间,走进更广阔的世界,站得更高才 能看得更远,你们想结交
更多的朋友,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吗?想更深入地了解他们那里的风景和 物产吗?
今天我们就来策划一次和远方的小伙伴的“手拉手”活动。
板书:策划“手拉手”活动
2、要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我们首先要做的准备工作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建立联系
3、远方的小伙伴和我们相隔遥远,千山万水把我们 阻隔,我们怎样才能和他们建立
联系,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呢?请大家出谋划策。
4、学生分小组交流探讨。
5、学生集体交流。
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方式:网络报刊杂志各类书籍电视栏目„„
三、集思广益,开展活动
1、与远方的小伙伴建立起联系之后,我们就要着手思考如何开展“手拉手”活动来
增进彼 此的了解了。相信大家一定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就请大家先在组内商量和交流。
2、学生分小组商量。
(教师参与各小组的探讨活动中,要对活动的可行性以及可以为对方做些什 么有益的
事来进行具体的指导。)
3、学生全班交流各小组的策划情况。
教师适时点评并板书:
(1)你们的策划让人感动,看,有充满关怀的支助活动,有情真意切的书 信往来,有
简洁流畅的情况介绍,有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还有方便快捷的网上交流„„



板书:支助活动书信往来情况介绍联谊活动网上交流„„
(2)每一项活动的开展,都蕴涵着同学们的想法和思想。但是每一项活动都应该有其
可行性,请你就自 己活动设计的可行性方面来谈一谈。
学生交流活动设计的可行性,对其他同学进行启发。
(3)面对不同地区的小伙伴,我们可以为对方做些什么事呢?
学生自由交流。
四、深入探讨,课外延伸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是否想把自己精心的策划的活动付诸实践呢?
2、经过刚才的商量,你们 一定还有很多与小伙伴建立联系的方法,请大家课后再收
集一些,然后我们下节课把自己的建议告诉他们 。愿我们的“手拉手”活动开展得有声有
色,让我们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习作一
策划“手拉手”活动
建立联系方式:网络、报刊、杂志、各类书籍、电视栏目„„
支助活动、书信往来、情况介绍、联谊活动、网上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习作
一、回忆格式,明确写法
1、交流书信的写法及格式。
2、学生自读教材第二自然段。
3、你认为重点应该放在哪个部分?
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介绍自己(略)
说出想法(略)
提出建议(详)
4、在上节课的口语交际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并作出精心的策划,要让
别人明 白自己的想法,就必须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写。
二、尝试习作,发表见解
1、学生自己写信。
2、教师稍作巡视后也同学生一道写作。
三、交流赏析,学会评改



1、教师根据巡视式的观察,指名几个学生读习作草稿,全班同学互评互改。
评价方向:
(1)叙述清楚且有条理。
(2)提出的建议具有可行性。
(3)语句准确,想法合理。
(4)学生个体的进步。
(5)书信的格式正确。
2、教师把自己的下水作文读给学生听,请学生作出评价,并与学生的习作进行对比,
激发 学生习作的兴趣。
3、结合评改中的出现的典型问题,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草稿。
4、小组交流评改。
5、教师评改后小结作文情况。
四、学写信封,鸿雁往来
1、同学们不仅精心策划了“手拉手”的活动,还认真写出书信。大家想结识远方小
伙伴的 真情溢于言表。那我们就一定要把这些信寄给远方的小伙伴。
2、学生读教材第三自然段,初步感知信封的写法。
3、出示信封格式图,具体了解如何写信封。
4、教师把课前准备好的信封、信笺和邮票发给学生。学生根据要求填写信封并贴上
邮票。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再次誊抄习作和寄信。)
五、总结
古时候,人们 把朋友见互通书信称之为鸿雁往来。看,这一封封信就像一只只鸿雁,
它们将把你们的心愿带到大江南北 ,长城内外,不论相隔多么遥远,我们和远方小伙伴一
定会在“心连心,手拉手”的活动中不断成长,收 获美好幸福的明天!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习作一

注意: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信封的格式

教学反思:


















回顾•拓展一
教学目标:
1、结合本单元“走进祖国西 部”的专题学习,交流课内外的学习与活动,在交流中
积累学习方法并理性的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 不断进行改进。
2、引导学生交流在课内外学习中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西部建设 、
发展的看法或者建议,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西部的豪情。
3、从课文中汲取写法特点,在交流探讨中提高习作水平。
4、引导学生就自己的某一点体会畅所欲言,学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培养语言
表达能力。
5、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词,并能谈谈对诗词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重点:
学会总结与回顾,并能理性的分析学习所得,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
从三个角度来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成果,在丰富的形式中交流、汇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一)内容回顾,资料交流。
1、教师用课件展示本组四篇课文内容,并配以旁白:在近两个周的 时间里,我们与
蒙古族同胞共话夕阳,我们走进了古老苍凉的雪域高原,观赏了风沙漫卷的茫茫戈壁上顽
强生存的白杨。驼铃声声的丝绸之路,西部的旖旎风光还历历在目,西部建设者可歌可泣
的故事 还萦绕在我们脑际。
2、相信你们收集到的资料更多,能介绍给我们大家吗?
3、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图文资料,并谈谈自己对西部的感受。(可以利用展示台)
教师可从以下方面引导:
西部的过去、现在、未来
西部的建设与发展
西部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
西部的旅游与开发
西部的人的生存状态、生活环境
西部的教育,西部孩子的学习与生活
„„
(二)回眸课文内容,揣摩写作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草原》和《白杨》,并思考这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小组交流:
(1)把这两篇课文中你最喜欢的部分或者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推荐给大家,并说说
原因。
(2)你认为这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分别说一说。
(如:场面描写人物对话的描写
借物喻人(借赞扬白杨树来赞扬西部建设者)
景色描写中的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
3、全班交流、点评。
(三)畅所欲言,尽情交流。
1、在学习中你一定还有其他的收获,也可以同大家交流交流。
2、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自己在课内外学习和收集资料中的一些感受,谈自己在学习
上的收获。
3、总结: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在我们、你们、他们的共同努力下,西部必



定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西部必将会迎来灿烂辉煌的明天!
二、日积月累
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然后谈谈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2、请学生把课前收集的一些古诗同大家一起交流、欣赏,互相激励和启发。
3、建议学生有感情的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
4、安排时间让学生把喜欢的古诗或诗句摘抄到好词佳句本上。
三、趣味语文
1、阅读趣味语文故事,想想讲了什么,故事的趣在何处?
2、交流:
(1)故事讲了什么,它有趣在什么地方?
(2)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3、分组讲讲你课外收集到的趣味语文故事。然后把评出的最有趣的一个故事推荐给
全班同学。
4、全班交流学生推荐的趣味语文故事。
5、师生共同推荐课前搜集的诗词名篇。喜欢的学生可诵读或者吟唱。
四、总结
中 华文化博大精深,徜徉在精彩的名篇佳作里,品读着精妙的语言文字,感受着它们
传递出来的情感,我们 不禁流连往返。
西部,这片沃土,我们将会用更美的语言来赞美它,歌颂它!
板书设计:
回顾•拓展一
中国西部

教学反思:




















5古诗词三首
第一课时 《牧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 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
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 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
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 做过县令。
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板书设计: 牧童
牧童卧
黄昏 月明



草、笛、蓑衣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 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
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 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
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 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
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 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
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 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
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 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
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 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
板书设计:
舟过安仁

小童:淘气可爱、天真顽皮
快乐美好的童年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清平乐•村居》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
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 题目。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
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 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本来是一种
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
“村居”才是这 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
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 的著名作品。
二、初读,正音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茅、檐、相、媚、翁、媪、亡赖、剥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
4、且读且点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解意



1、自由读文,自主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老师引导学生解释重点词语: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
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
翁媪:老翁、老妇人。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
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小组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
分醉意 ,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 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
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4、再读全文,学生质难问疑
(营造民主课堂,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争议之处,还可以展开讨论)
四、精读、悟情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2、请学生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3、学生配乐自由读,边读边悟。
4、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宁、悠闲、快乐、恬静、幸福的平淡农村生活让人陶醉使人向往。
五、熟读,成诵
1、小组内互读,把所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
3、熟读成诵。
板书设计:
清平乐 村居
大儿——锄
翁媪 中儿——织
小儿——剥




教学反思:




6冬阳•童年•骆驼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从作者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歌曲激情,解释课题
1、上课前,咱们先一起来听一支歌,会唱的跟着一起唱,认真 听注意歌词。(课件播
放歌曲:《童年》)
2、谁能说说歌词都写了什么?(生自由说,师板书题目)
3、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题目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
隔符号)。
老师读题目,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在温 暖的冬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旁边静
静地看着。)
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编织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会令我们产生许多遐想。每个人都
有美好 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
在我们的记忆里,今天 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齐读课题。
二、交流信息,简介作者与背景
1、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教师总结,出示:



“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 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林海音是我国现
代著名作家。她原籍台湾,1918年出生于日本,童年时随父母回 国住在北京城南,1948
年举家迁回台湾。林海音女士根据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成了《城南旧事》 一书,深受
读者喜爱。《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正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
①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②思考:
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①注意指导学生区分文中两个“嚼”字的不同读音。
②课文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
片断: 先讲冬天“我”看骆驼咀嚼(4自然段);再讲了“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5
—9自然段);然后 讲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10自然段);最后讲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
(11—14自然段)。
四、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学习“学骆驼咀嚼”的片断
①反复读第4自然段,细细地品味,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
会感悟 ,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课件出示: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 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
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后来磨去 ,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
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②全班交 流。(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抓住最后一句从
作者学骆驼咀嚼,体会童真童 趣、体会“我”的傻样)
③总结学法:反复读、品味→画词句写感受→有感情朗读。
2、分小组合作学习后三个片断
①从后三个片断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片断,用上述方法分小组合作学习。
②同兴趣的同学自愿结合小组,互相交流、探讨。
③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五、学习最后两段,体会怀念之情



这些童年生活的片断,像一朵朵洁白 的浪花,翻滚向前汇成了一条记忆的长河,以至
于多年以后仍然记忆犹新。
1、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2、你读懂了什么?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3、引导学生理 解“童年一去不还”和“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童年“一去不还”是
因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 来了”,说明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我”已长大,不再
是童年了;“童年重临我的心头”,这个“童年” 是指童年时那段有趣、难忘的生活,是因
为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时,触景生情,不禁想起儿时 的那段难忘的生活)
六、拓展延伸──说童年
童年是美好的,光阴是宝贵的,这正 是这篇课文要向我们诉说的。而你此时是不是也
想起了自己许多有趣的经历呢?(鼓励学生说自己的童年 趣事)
七、总结全文
1、(歌曲《童年》再次响起)教师总结:“钓龙虾”、“捉 知了”、“学游泳”„„甚至
咱们还煮过西瓜。回想起童年多彩多姿的故事,每个人脸上都会露出一抹甜 甜的笑,因为
童真,因为幼稚,更因为它匆匆易逝。孩子们把握好自己的美好时光,让我们生活的每一< br>天都色彩斑斓,也让它成为明天最美的记忆。
2、(课件出示书的封面)最后,在这欢快的 旋律中老师给你们推荐两本书,一本是林
海音的《城南旧事》,另一本则是高尔基的《童年》,这两本书 都非常的棒,大家可别错过
了这写好书。
板书设计:
6冬阳•童年•骆驼队
看骆驼咀嚼
童年重 想象骆驼系铃铛
临心头 冬春之交骆驼脱毛
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

教学反思:








7祖父的园子
教学目标:
1、会认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 ,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
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仔细阅读课文,了解 内容,体会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教学重点: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 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
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童年冬日下的一队队骆驼,给作者留下了 难忘的记忆,下面这篇课文中的哪些童年生
活的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
板书课题:祖父的园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找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
3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与同桌探讨,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4、 分小组讨论,交流,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祖父的园子里快乐玩耍的哪些情景?
5 、全班汇报交流,师根据学生交流。板书:
1 观赏小昆虫,大榆树
2 跟随外祖父栽花,拔草,种菜,铲地
3 误把狗尾草当谷穗留下不铲除
在祖父的园子里玩耍的情景:4 摘吃黄瓜,追逐蜻蜓,捉玩蚂蚱
5用瓢舀水往天空扬
6 沐浴阳光,感受花、鸟、果、虫的自由



7 用草帽遮脸睡觉
三、体会作者在园子里的心情
1、 默读课文,体会“我”在 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用笔勾
出相关句子,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体会。
2、 全班交流
让学生通过找句子,谈体会,有感情朗读,体会到“我”在园子里的 心情,达成共识:
“我”在祖父的园子里是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我”的童年生活是多彩有趣的,令 人
向往的。
四、领悟表达特点
讨论: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通过交流,老师点拨,使学 生明白,作者留心观察生活,并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
达自己的感受是写好童年生活的根本原因,要求 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
人、事、物。
五、课外延伸
课外阅读有关写童年生活的文章,如高耳基的〈童年〉,为口语交际学习作准备。
板书设计:

生机勃勃
7祖父的园子 快乐
自由

教学反思:











8 童年的发现
教学目标:
1 、学会14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妨碍、
厘米、羞愧、幸亏、 驱逐、随心所欲、运转自如、绞尽脑汁”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是否有过童年的发现,将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
学生甲:我发现蜗牛爬行后的地方都会留下一条延线。
学生乙:我发现小鸟在睡觉时一会儿睁眼,一会儿闭眼。
学生丙:我发现了彩虹。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作者的发现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1、自由读全文。思考: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
(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2、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祸患:灾难。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绞尽脑汁:费思虑,费脑筋。
眉目:事情的头绪。
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
困窘:为难。
驱逐:赶走。
3、按照课文的不同内容给文章分段。
第一段(1、2自然段)主要讲了“我”在九岁时发现了达 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然而这一发现却给“我”带来了惩罚。
第二段(3—13自然段)“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问过老师后仍没有找到答



案,“我”便自己观察,思考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
第三段(14—19自然段)四年 后,在生物课上当老师讲到人的起源时,“我”想到了
自己的发现便笑出了声。老师认为“我”的笑不怀 好意,便把“我”轰出了教室。
三、细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内容。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 ,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
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
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
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 ,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他善于观察,喜欢问为什
么,并有着执著的精神。)
3、 课文最后说:“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
害的风险。”试举例说 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师简介有关史料:
布鲁诺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 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
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 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
布鲁诺为了他的发现,为坚持真理而献出了生命。
(2)学生简介他们收集的资料。
4、通过学习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在日常 的生活中要养成缌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
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板书设计:
8童年的发现
发现规律——找到答案——得到证实
教学反思:
9 儿童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
虎牙、水墨画” 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
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
儿童诗的兴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童年图,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9 儿童诗两首(板书)分享童年的快乐
二、初读儿童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2、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三、再读儿童诗,交流学习
1、再读诗,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
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诗
你最喜欢哪首诗?为什么?
预设:《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 上,想把脚丫
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童年美好幸福。表示动作的< br>词既准确又形象,如“安、接、装、种、悠、长、望、飞”
《童年的水墨画》使我感受到童年快乐
3、小组内读诗,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五、感情朗读,背诵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六、拓展延伸
1、交流课前搜集的儿童诗。
2、学写儿童诗
3、办儿童诗主题手抄报
板书设计:
9儿童诗两首
小手——安在桃树枝上
脚丫——接在柳树根上
我想 眼睛——装在风筝上
自己——种在土地上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二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1、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2、通过相互交流,感受童年生活的纯真、美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3、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的习惯。
4、打开学生思路,为后面的习作做准备。
教学准备:
1、《童年》歌曲。
2、能勾起对童年生活美好回忆的照片、物品。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引发情感体验。
播放歌曲《童年》。师: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 福和欢乐;童年是一幅画,
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让我们把 童年生活中
难以忘怀的事说出来,和同学共享。
2、同桌间就近交流。
以 同桌同学为一组,就自己的照片内容互相说说照片中相关的人和事,或者由一件物
品引起的相关回忆。要 求:口齿清楚,条理清晰,让对方听了以后能明白说的是一件什么
事。
学生充分参与交流 。教师以一个听众的身份加入学生们的学习中去,成为学生学习的
伙伴。转变角色,进入交际情境,在其 间教师可以点拔,引导。
3、全班汇报。
(1)在学生充分参与交流的基础上,让一 对同桌同学到讲台前汇报。要求其他同学认
真听,看看台上的同学说说得是不是比较有条理。
组织学生评议。评议着重围绕是否有条理展开,同时,对是否恰当运用礼貌用语和体
态语也应予以一定的 评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2)另请一对同桌同学汇报,除了上述要求外, 还要求讲得生动有趣。
学生练说,先后两次指名汇报,组织评议。评议时,以是否有条理和是否生 动有趣两
点要求为侧重点,但应兼顾语言的规范性,以及听说态度等。
4、自由组合,深入练说。
让学生三三两两,自由组合,互相说说自己有趣的往事。随后,以小组为单位,到讲
台前汇报。
5、课外延伸,生活中说。



让学生回家以后,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共同回忆自己童年发生的有趣的事。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习作二
说童年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习作)
教学目标:
1、学会记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也可以写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么。
2、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体现个性化。
3、记事的内容具体,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中心明确。
教学准备:
1、搜集小时候的老照片或珍藏的能引起童年趣事的有关物品。
2、师准备范文一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话题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
同学们,大家都会唱《童年》这首歌吧!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 美好的童年,你看,
那会飞的梦,那冬阳下的骆驼队,那一声“精彩”和“糟糕”„„今天,老师让同学 回忆
一下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事,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
二、明确范围,简要指导
1、指名读“作文内容”,思考这次作文给我们提了哪几点要求。
2、拿出事先准备的老照片,围绕老照片或珍藏的有关引起童年回忆的物品的前前后
后发生 了哪些有趣的事呢?(可以同桌互相交流)
3、教师简要提示。
①要突出“趣”字 。(要有稚趣,要有意思,要有发现,要有反思„„)②要符合我
们生活的实际特点而展开。要说实话、 真话、心里话,可以是玩赛车,可以是捉迷藏,可



以是异想天开做傻事„„
三、范文引路,讨论写法
1、教师念范文《童年趣事》。(学生人手一份)。
范文略
2、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长汇报,师生共同评议、补充)。
(1)文章给人的感觉真实吗?有意思吗?有趣吗?
(2)范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里活动的描写怎样?那些地方值得你借鉴和学习?
“好笑”、“有意思”中蕴涵什么呢?你有体现你个性的有趣的事吗?如果有请马上写
下来。
五、快速习作,教师巡视
1、教师按以往快速作文的惯例,再次让学生明确写作的范围,并要求在 20分钟内完
成450字左右的文章。
2、在教师的巡视中,对于极少数作文方面存在问 题的同学适时降低作文要求,只要
抓住“有趣”二字,写出自己的感受就行,并在黑板上挂出有关的好词 佳句供这部分同学
参考。
六、学生自改,二次作文
1、学生自改。在自改 过程中,学生重新感受写作的过程,在查缺补漏中完善了自己
的作文,享受了习作过后的愉悦感。
2、二次作文。在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对于能把事情写清楚,很有个性化、真实性的
作文和 比较存在问题或问题较大的作文师生集体评改(不少于各2遍),随后学生第二次
作文。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习作二
写童年 突出“趣”
教学反思:

回顾•拓展二
教学目标:
1、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回顾与整理。
2、积累名言警句。
3、激发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兴趣,积极开展课外阅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学生自由阅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弄清他们交 谈的内容。你对哪些话有同感呢?
在四人小组内,结合本单元的课文例子来讨论。
2、学生汇报:略。
3、教师引导学生说自己的独特发现与体会。师:你读本单元课文,还有哪些 发现,
哪些独特的感受,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4、生再交流。师生共同评议。
5、教师小结:作者写的都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我们读课文时,就要入情入景,读
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传达出作者的真情实感。本单元的每篇课文都值得我们有感情的再读
一读,请同学们选者自己喜欢的段落 ,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二、日积月累
1、自由朗读句子,读通顺、流畅。
2、指名朗读、齐读。
3、比赛:看谁在最短的时间里,背的句子多。交流评比。
4、谈理解:学生自由读背后,对句子会有体会,教师引导学生谈对句子的理解。教
师适当 评价,不要讲得太多,学生有疑则答。在各小组交流基础上,全班交流,弄懂大致
意思即可。
5、生交流:我在哪里见过这些词句?我曾经用过这些词句吗?师生集体评议。
6、诵读练习:这些句子能背了,能诵吗?引导学生诵读。
7、课外要求:课外看看这些名句出自 哪篇文章,找来读一读。如“莫等闲,白了少
年头,空悲切”出自《满江红》,课外读一读《满江红》全 文。
三、课外书屋
1、教师诵读,激情引入:教师深情地朗读苏联作家高尔基的小说《童年》的片段,
激发学生的兴趣。
2、师:刚才的文章怎样?知道是谁写的吗?待学生回答,教师点明:这是苏联作家
高尔基 的著名小说《童年》。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童年》这本书。大家有兴趣读吗?本
周,我们将开展一个读 书交流活动,主要就围绕这部书来进行,现在我们就分头准备吧!
3、我们先集中看看这部书的精彩片段吧!老师用课件呈现《童年》的四-五则精彩
片段。
4、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5、待学生分头读书后,组织 开展读书交流评比活动。注意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交流
收获与体会。如果学生没有这本书,交流其它反映 童年生活的书籍也可以。
板书设计:
回顾•拓展二
积累词语、名句

教学反思:
















10 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六个生子,以及新词;
3、 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地巧妙艺术;
4、 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教学重点:
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地巧妙艺术;



教学难点:
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地巧妙艺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课前背诵
《竹石》《赠花卿》,带领学生走进古文
二、 导入新课
你知道哪些古代聪明的儿童?(引导学生走进聪明机智的儿童)。今天我们来走进刘
义庆的《世说新语》 再认识一个聪明机智的儿童——《杨氏之子》(杨修)
学生理解课题《杨氏之子》,之是什么意思?
三、 学习新课
(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找同学介绍《世说新语》,教师全面介绍,引导学生课下借阅
2、 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 检查字词,指名朗读课文
4、 分男女读课文,齐读课文
5、 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6、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二)理解语句
1、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甚”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读?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为什么把这句话放在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2、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呼”是什么意思?再句中应该怎样读出感情?
这句话的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
3、 为设果,果有杨梅。
“设”应该怎么解释?
谁为谁设果?可以看出孩子是个怎样的孩子?
4、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以”“示”“曰”“君”各是什么意思?



从而可以看出孔君平是怎样的一个人?
应该怎么读出来?
5、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应声”“未”“闻”“夫子”应该怎么解释?
从应声可以体会到孩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根据练习2 回答。
这样回答有什么好处?你会怎么回答?
(三)感情朗读,试着背诵
四、 总结拓展
1、 你在这节课中收获到了什么?
2、 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回答?(教师举例)
板书设计:
10 杨氏之子
杨梅——君家果
聪慧
孔雀——夫子家禽

教学反思:



11 晏子使楚
教学目标:
1、学会读懂句子含着的意思。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17个词语的意思。
3、能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
4、了解晏子出使楚国,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
齐国的尊严。
教学重点:
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晏子反驳楚王的话,逻辑关系严密。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
⑴、使:出使。
⑵、简介晏子。(见“背景知识3”)
⑶、简介“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
二、按要求自学课文。
⑴、轻声读,读通文中的两个长句子。
(“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脚碰脚。”“淮南的柑桔„„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
⑵、自学生字 ,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大夫敝国、国势、安居乐
业,饮酒取乐。
⑶、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三、检查自学情况。
⑴、指名朗读,检查长句子和是否读通,随机正音。
⑵、区别“大(da )夫”与“大(dai )夫”。
(前者指古代官职的名称,后者指医生。)
⑶、注意“敝、臣”的笔顺及“淮、尊”的字形。
⑷、指名说说对思考题的理解。
(只作为检察学生对内容的理解程度,不要求学生回答完全正确。)
四、学习1、2、3、自然段。
⑴、读课文,思考:
①、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划出文中有关句子。
②、晏子反驳楚王,结果如何?文中哪一个词最能说明这一问题?(“只好”)
③、晏子并没有要 求一定要开城门,而当接待的人把他的话传给楚王后,为什么楚王
“只好”吩咐开城门?
⑵、讨论后教师作如下板书:
⑶、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用“因为„„又因为„„所以„„的句势写话。
⑷、扣“只好”,明关 系。(楚王如果坚持要晏子钻狗洞,也就承认了“楚国是狗国”;
楚王当然不会承认,所以“只好”吩咐 大开城门。)
⑸、小结:从中,你对“晏子”有什么进一步的认识?



五、做作业本上1、2题。
板书设计:
11 晏子使楚
因为„„又因为„„所以„„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4自然段
⑴、默读思考,从哪几个词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的态度?
(从“瞅”、“冷笑”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十分轻蔑。)
⑵、划出楚王侮辱晏子说的话,说说他的话中之“话”。
⑶、划出晏子反驳楚王说的话,说说他的话外之“话”。
⑷、根据晏子说的话,仿照前一节课老师 的板书,学生自己板书归纳,理解句之间的
逻辑关系,写出“结论”。
⑸、教师点拨:如 果楚王认为晏子是下等人,也就等于承认楚国是下等国家;楚王想
不承认,当然他的“难道齐国没有人了 吗?”也就是废话,所以他“只好”陪着晏子笑。
二、学习第5自然段。
⑴、划出楚王侮辱晏子的话,说说楚王怎样侮辱晏子。
⑵、划出晏子反驳楚王的话,理解两个“水土不同”的不同意思。
(前者指气候、水分,土壤不同,后者指社会风气、社会环境不同。)
⑶、重点指导学生填些“结论”。(楚国的环境不好社会风气差或楚国是搁强盗国。)
⑷、教师点拨:晏子先举例,再针对楚王的侮辱,运用同样的推理,驳得楚王“只好
赔不是”。
三、课堂小结:根据课文,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了晏子的过人才智?(让学生自
由发言。)
四、作业本上3、4题。



板书设计:
11 晏子使楚
两个“水土不服”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6自然段。
⑴、这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放在课文结尾有什么作用?
(点明事情的结果,照应开头,说明楚王改变了对晏子的态度。)
⑵、改双重否定句为肯定句,比较语意。
(“从这以后,楚王很尊重晏子了。”书上原句比改后的句子意思更肯定,语气更强烈。
二、深刻认识“晏子”。
学习课文后,你喜欢晏子吗?为什么?
(有过人的才智,善变的口才,不畏强权,热爱自己的国家。)
三、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分段,再写段意。
第一段(1、2自然段):楚王仗着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出使到出国的晏子。(起因)
第二段(3至5自然段):晏子针锋相对,三次反驳了楚王对它的侮辱,维护了齐国的
尊严。(经过)
第三段(第6自然段):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结果)
四、课堂作业:完成作业本三第5、6题。
板书设计:

11晏子使楚
不尊重——不敢不尊重
(反驳)
楚国是狗国



楚国是下等国
楚国社会风气不好

教学反思:













12 半截蜡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绿线中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课文分 段,归纳段落大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一说伯诺德夫人
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
4、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
敏、 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
教学难点:
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的提示,理解人 物
的心理和行为。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板书课题:半截蜡烛
2、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为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
么特别的地方吗?
3、师质疑: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
文。
二、初读感知
1、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2、通过读课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
3、本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讲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大
致情况。
三、检查生词的掌握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要求读准确,特别强调“烛”、“诺”、“遭”“盯”“琳”等字的读
音。
2、提醒字形:你认为哪些字需要我们在书写时特别留心?
3、描红、临写3个你认为易写错的生字。
四、理清课文脉络
1、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
的?
2、根据以上回答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五、学习第一段。
1、轻声读课文,画出不太理解的词语。
2、学生质疑词义。
3、教师质疑: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绝密情报的收藏工作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4、绝密的情报要用绝妙的办法来收藏。伯诺德夫人想到了什么“绝妙的主意”?妙
在哪里?
5、出示句子。在你认为重要的词语下面画上着重号。
为了情报的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 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
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 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
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指名朗读,齐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讨论交流:
⑴伯诺德夫人机智沉着。
⑵伯诺德夫人对情报收藏工作十分负责任。
⑶办法巧妙。
板书设计:
12 半截蜡烛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词。
二、理清故事情节,引入编排课本剧程序。
1、学生深入读文,弄清故事情节。
2、指导学生用图画和文字表现故事情节。
用向上的斜线表示危机出现,向下的斜线表示危机过去。
学生初画:
再教育适应的位置加上简单的文字,说明危机出现、过去的原因,可以吗?
学生补充文字:燃 吹 燃 端 回 拿
点 熄 重 走 夺 上 楼
图上好像还差点什么,再补上半截蜡烛就显得更清楚了,怎么画呢?(注意画出蜡烛
长短、烛焰 的变化。)
燃 吹 点燃 端 夺 拿
点 熄 重新 走 回 上楼
3、引入编排课本剧的程序
瞧!课文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很有 戏剧性。正好,课文后面安排了编排
课本剧的作业。(指名读题目)
“默读课文,圈出描写伯诺德夫人全家人的动作、神情、语言及心理活动的有关语句。



先读一读,再和小组同学合作,将故事编排成课本剧演一演。
4、指导编排的程序
编排课本剧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编写剧本(现成的语文)、物色演员、准备道具。
这里, 对演员的要求特别高,不但要演好语言、动作,还要演好表情,以表现内心的活动,
而这一切只有在“剧 本“(课文)中细细地体会。
现在我们就按题目的要求来编排课本剧,为了编排的方便,我们把戏 分为三场,分别
对课文第二、三、四段。
三、第一场戏的编排指导
1、默读课文,思考:这场戏的中心人物是谁?该怎样演好这一角色?
2、找出反映中心人物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句子,圈出关键词语,反复朗读。
3、其他角色该样演?
4、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入角色。
四、第二场戏的编排指导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场戏的中心人物又是谁?该怎样演好这一角色 ?找出表示
中心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如果让你来演杰克,你打算怎样演?
学生讨论,逐一明确。
3、其他角色怎么演?
4、继续读课文,圈出关键词语,边读边体会伯诺德夫人此时的心情。
5、齐读第三段课文。
五、第三场戏的编排指导。新课标1
1、默 读课文,思考:这一场戏的中心人物是谁?怎样来演?找出表示中心人物的语
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从 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交流所画的句子,反复品味。
2、如果你演杰奎琳,怎么演?
3、理解“娇声”:甜美可爱的童声
提问:杰奎琳为什么“娇声地”对司令官说话?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练习杰奎琳的内心独白。
5、分角色朗读第四段。
6、教师小结:这是一个了 不起的家庭:一家三口怀着对祖国的热爱,与敌人展开了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最终凭着他们勇敢与机智 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六、指名表演课本剧,同学评议。
七、作业。
回家给父母讲讲《半截蜡烛》的故事,讲清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 br>军周旋的,注意把人物的心理活动补充进去。
板书设计: 12 半截蜡烛
守住情报
母亲镇定
儿子搬柴
女儿端走
(机智勇敢 热爱祖国)

教学反思:

13 打电话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浏览的阅读方法。
2、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认识到说话要简明扼要、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认识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在看今年 春节联欢晚会的时候,注意到大兵和赵卫国合说的相声〈谁让
你是优秀〉了吗?,那这个相声给了你一种 什么样的感受?
的确,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就一块 来
感受我国著名相声演员马季郭启儒合说的相声〈打电话〉的魅力。
二、明确学习目标
阅读课前提示:想想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弄懂哪些问题?
(1)浏览全文,想想说的是件什么事?



(2)故事里的那个人说话的特点是什么?
(3)这个相声对你的启发是什么?
(4)说说这个相声或听听其他相声,感受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
三、根据目标学习全文
1、自己浏览全文,想想说的是件什么事?
交流:(这个相声主要讽刺了一个在公用 电话亭打电话,缺乏公共道德的年轻人。一
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小事,结果被这个人东拉西扯,说了两个多 小时,既误了自己的事,又
耽误了别人的时间。)
2、再读课文,想想故事里打电话的年轻人说话的特点是什么?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说话啰里罗嗦、废话连篇。)
3、这个相声对你的启发是什么?
交流,小结:打电 话要抓住要点,简洁明了,这样不仅节约时间,也是对别人的一种
尊重,是文明行为的表现!
4、现在请同学们分角色读读这个相声,来感受感受相声语言的艺术风格。
(1)同桌分角色读
(2)找伙伴分角色读
(3)师生分角色读读
5、找学生上台试着说一说这个相声
6、听两个精彩的相声段子
7、看一个你们自己搜集的相声。
四、交流相声语言特点
学了这个相声,听了相声,看 了相声,你现在觉得相声的语言怎样?(通俗、贴近生
活、幽默、有很浓的讽刺意味)
五、演一演
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相声演一演,评一评谁具有相声演员的风采。
六、总结
我希望同学们记住这个相声段子,时时提醒自己文明地与人交流,交流时注意自己的语言要抓住要点,简洁明了。
七、作业
1、课余与父母共同看相声、演相声。
2、创作一个短小的相声段子。



板书设计: 13打电话
打电话——相声
说话罗嗦 通俗易懂
废话连篇 风趣幽默
耽误事情 语言夸张

说话要明白简练 给人启迪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交际中学会怎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说别人,了解规劝语言的特点,
体会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2、让学生学会写发言稿,体会发言稿在生活中的作用。
3、继续引导学生练习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具体清楚,把句子写通顺。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规劝语言的特点,体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学会根据具体情景、具体需要写发言稿。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创设情景、激发劝说欲望
1、学生表演
爷:坐在椅子上,抽出一支烟点着)饭后一支烟,胜过活神仙! (吸了一口,咳嗽。)
颖:爷爷,您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爷:什么日子?
颖: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这一天,全世界的人都不能吸烟。
爷:谁规定的?谁能管了全世界?



颖:联合国规定的。
爷:联合国能管了咱们中国?
颖:爷爷,抽烟的害处很大,我求您别抽了!
爷:没事! 我抽了几十年了,身体不照样好好的?咳,咳„„就是有点小咳嗽。
颖:反正抽烟没一点好处。
爷:颖颖,天不早了,你该上学了;我呢,到公园溜达溜达。
2、提出问题:这个模拟表演为什么颖没有说服爷爷?
3、让学生回忆被别人劝说的事情,思考自己是怎样接受别人意见的。
4、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 总结:在劝说别人时,以理压人、说软话求人都不大可能
奏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对方心服口服 。另外,劝说还要注意对象、场合、方式
方法。
二、交流、体会劝说语言特点。
1、小组交流。假如你是颖,你会怎么劝说爷爷?在小组内讨论、表演。
2、全班交流。把每个小组的方法进行交流,比较,说说哪种说法更容易奏效,体会
劝说的艺术。
三、拓展、运用。
1、小组交流。
师:刚才大家帮颖解决了难题,可 是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问题。如:爸爸烟瘾很大、
妈妈多次劝爸爸戒烟,可他就是不听;走在大街上, 好朋友把果皮随手乱丢,其实不远处
就有果皮箱;剧院里,大家都在静静地看戏,可身旁的两个人就是说 个没完没了;邻居的
大哥哥一放学就玩电子游戏,顾不上吃饭,既影响学习,又伤身体„„遇到类似的情 况我
们应该劝说别人。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先说说你打算针对什么事进行劝说,再商量
一 下怎样劝说会更有效。
2、模拟表演。请若干小组上讲台进行模拟表演。
3、全班评议。让学生评一评谁的劝说效果好,为什么好?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习作三
劝戒烟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习作)
一、了解发言稿
1、课前让学生收集发言稿,如:班委竞选发言稿、班队会发言 稿等,课堂上让学生
在全班朗诵自己所收集的发言稿。
2、师在全班朗诵课前搜集到的发 言稿。如:开学典礼上校长的发言、值周老师的发
言新生入队时新生代表的发言,教师节表彰的先进教师 的发言,厂长任职时的任职演说。
以此调动起学生的经验积累,使学生从感性上了解发言稿,体会到发言 稿的作用。
二、明确发言稿的写作特点。
1、请写过发言稿的学生讲一讲他们在写 某一发言稿的时候要写进哪些内容?(如:
为竞选准备的发言稿,要讲清楚为什么竞选这个岗位,自己有 哪些优势,如果竞选成功怎
样为同学服务)
2、师举例讲一讲在写某一发言稿的时候要写进哪些内容。
3、请学生根据以上例子归纳总结发言 稿的写作特点:发言稿的内容要根据具体需要、
具体环境而定。(师予以帮助)
三、尝试习作。
1、让学生根据习作提示自己选择写作情景。
2、明确习作要求:①内容具体、适合当时需要;②感情真实;③语句通顺。
3、学生根据自选情景写作。
四、评改、交流
1、全班学生互评互改。
评价方向:不必拘泥于字数多少,以符合当时的发言要求为评价标准,以发言稿内容
是否具体、语言是否 通顺为评价重点。
2、教师根据巡视观察指名几个学生读习作草稿,让学生结合评改中出现的典型问题
自己修改作文草稿。
3、小组交流评改。
4、教师评改后小结作文情况。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习作三
写发言稿

教学反思:



回顾•拓展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围绕语言艺术这个专题,交流读了那些具有艺术魅力语言后的感 受与体
会。比如,语言的精练简洁,语言的幽默诙谐,语言的生动得体。
2、引导学生读书后要乐于和善于跟别人交流,在交流中达到互相启发、相互学习的
目的。
3、引导学生交流对剧本和相声这两种艺术形式的认识和了解。
4、让学生积累形式不同的对联,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优美。
5、启发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 成果,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
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围绕语言艺术这个专题,交流在读了那些具有艺术魅力语言后的感受与体
会。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喜欢的对联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一)结合本单元内容,自由交流。
请两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
听了这段对话,你想说些什么?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感受。
全班自由交流。



(二)展开话题、深入交流。
师:小林和小东学了本组 课文有这么多收获,老师相信在座同学的收获肯定也不
少,那就把你们的收获说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根据学生交流的话题,教师相机引导,使话题展开;并就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引
导学生深入交流。
鼓励学生把课内和课外的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是仅仅拘泥于几篇课文。
二、日积月累
1、学生自由读对联。
2、把你喜欢的对联读给同桌听,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3、齐读对联,然后全班交流你的发现。(简要说说特征)
4、鼓励学生背诵喜欢的对联。
5、交流课前搜集的对联。
6、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练习写对联。
三、展示台
1、学生课前准备相关展示。
2、小组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内表演,组员给予意见。
3、全班交流。小组推荐组员上台展示。
4、评价:让学生选出自己心目中喜欢的节目,并说说原因。
板书设计:
回顾•拓展三
对联

教学反思:















14 再见了,亲人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
情谊、混进、争吵 、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
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感悟志愿军战士依依难舍之情。
教学难点:
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唆使南朝鲜李承晚集团进 攻
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9月15日又纠集15个国家的雇佣军,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在朝鲜
仁 川登陆,不顾中国人民的一再警告,把战火引向中国的边境,轰炸中国的安东(今丹东)
等地。中国人民 响应毛泽东同志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组织中国人民志
愿军,由彭德怀出任志愿军总司 令。于10月25日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
击美国侵略军。在中朝人民的沉重打击下,美 帝国主义连遭失败,于1953年7月27日,
被迫在朝鲜停战协议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遵照党中央 的指示,分期分批撤出朝鲜回国。
1958年是最后一批。)
二、审题,提问题。(这话 是谁说的?——“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既可理解为志愿
军对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说的话,又可理解 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送行时说的话。在什
么地方说的?怎么说的?为什么志愿军和朝鲜人民要互称亲人呢 ?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



说明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的? „„)
三、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四、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 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生字“锁、暂、糕、阻、
谊、捣、谣、侦、混、吵、耗、嫂”的读音);
五、自学第一部分。
⑴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一是 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
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 是在
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他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
⑵结合 课文说说“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朝鲜大娘在志愿军战士战
斗了三天三夜,已经饿到 极点的情况下,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给战士送打糕吃。总结出,
“雪中送炭”是指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 帮助时给予帮助。)体会“唯一”的含义。(隐含
着大娘付出的代价是多大呀。)
⑶这篇 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感情真挚强烈;同时又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
话的口气写的,语言十分亲 切感人。朗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对大娘,应该怎么读?
(如对长辈慈母,应怀着敬重的情感朗读。 )在朗读的过程中,还要读好祈使句、疑问句、
感叹句、反问句。例如:“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 ”(祈使句,恳求大娘不要再送。)
要读出恳求的语气,读时句尾声调要下降。“能支持得住吗?”(疑 问)读时句尾语调要上升,
要带上关切的感情。读感叹句时,句尾语调先上升后下降,“这真是雪中送炭 呀!”读反问
句时应注意重音,“你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记?”应把“怎么能 ”
读得重一些,表达出更加肯定的意思。
⑷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板书设计:
14再见了,亲人
战役 友谊 跺脚 噩耗 硝烟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背诵第一部分。



二、听写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
察员、雪中送炭。
三、学习第二、三部分。
⑴回忆学习第一部分的方法——①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 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
事;②结合课文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③感情朗读;④背诵。
⑵自学。用自己的话说说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做了些什么? 结合课文重点理解“同
归于尽”、“噩耗”、“代价”等词语。
⑶分组交流、讨论。
⑷大组交流、讨论。
四、学习第四部分。体会“亲人”“亲爱的土地”的含义。(朝 鲜人民关心爱护志愿军,
甚至为他们献出生命,所以称为“亲人”。为什么叫“亲爱的土地”?因为在朝 鲜的土地上,
中朝人民曾经并肩战斗。这片土地上,不仅洒下了朝鲜人民的鲜血,而且洒下了志愿军的< br>鲜血,所以叫“亲爱的土地”。正因为中朝人民的战斗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所以说“我们
的心永远 跟你们在一起”。)
五、体会前三段开头和结尾的写法。
(1)画出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开头和结尾写法相似的句子。
(2)开头句子是:“大娘,停住您送别 的脚步吧!”“小金花,„„再给我们唱个《捣米
谣》吧!”“大嫂,请回去吧!”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 关心体贴之情都尽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
了。
(3)这三段的末尾是:“您说,这比山还高比 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怀?”“可是
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您为 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
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4)先将反问句转 换成陈述句,体会二者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反问句表达的情
感比陈述句更强烈。)
(5)反复朗读体会这两种句式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对金花,如对下辈女儿,应怀着
亲切的情感朗读 ;对大嫂,如对同辈亲属,应怀着关切的情感朗读。)
六、以《梦中见到阿妈妮》或《小金花来到我们中间》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板书设计:
14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伟大友谊,鲜血凝成



教学反思:


15 金色的鱼钩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课文。
2、认识本课12 个生字和新词,理解“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的意思,能用自
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
3、体会红军战士团结友爱、顾全大局、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品读重点语段,体会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语、
鱼钩是什么颜色的?可是,一篇文章的题目却是<<金色的鱼 钩>>,这是怎么回事呢?(板
书:金色的鱼钩)
二、检查预习
1、 听课文录音,把自己读错的字标出来、之后,多读几遍、
2、 联系课文说说词语的意思(单击课前预习中的字词练习)
3、 说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环境、指名说,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4、 你划下了哪些令你最感动的句子?
三、 分段、
1、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 (一件是讲老班长煮鲜鱼野菜汤给三个病号吃,他自己没
吃一点鱼;一件是讲快走出草地时老班长牺牲了 、)
2、 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说说段意、(第一段,1--- 2自然段;第二段,3---22
自然段;第三段、23---33自然段;第四段,34自然段、
四、 通过自学,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1、 齐读第一段、说说关于老班长的描写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 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注意体会人 物当时的思想感情,看你从文中体会到什么?(学生发
言,教师和其他同学补充或提出异议)
可引导讨论:



(1) 你觉得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老班长对我们非常负责?
(2) 当小梁发现老班长不吃鱼汤却嚼草根, 咽着鱼骨头时,老班长地神态有什么变化?划
出有关词句、(单击课前预习中的内容理解2)
(3) 想象一下,老班长的神态变化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内心活动?(单击课前预习中的内
容理解3
(4) 划出小梁神态变化的句子,想象一下,他当时心情怎样?(单击内容理解4)
(5) 写老班长的一忧一喜,为什么忧,为什么喜?这说明了什么?(单击内容理解5)
板书设计:
15 金色的鱼钩
第一段:1---2自然段;
第二段:3---22自然段;
第三段:23---33自然段;
第四段:34自然段、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 总结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二、学习第三段、
1、 默读课文第三段、
2、 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 老班长始终不肯吃鱼,仅仅是因为鱼太少了吗?
(2) 为什么说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3) 课文最后一句有什么含义?在写法上有什么作用?
(4) 课文写老班长,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作题?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 你认为最能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的一段话找出来,试着读一读,其他同学讨论交流,
可以补充改正、最后 ,把全文有感情地朗读下来、



四、巩固练习、
板书设计:
15金色鱼钩
金色的鱼钩——老班长
长满红锈 忠于革命
闪着光芒 舍己为人
教学反思:

























16 桥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深刻感受老汉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
的人格与精神。
2、积淀情感,让学生在塑造的情境与氛围中感情朗读课文,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
3、在语言情境中,体验生命的意义,促进生命的成长。
教学重点:领悟老汉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
教学难点:突出对比,营造氛围。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聊天
1、说说表示很高兴的成语。
2、说说表示很害怕的成语。
二、营造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
1、出示课件(带声音的洪水肆虐的情景)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或想到了
什么?
2、假如这样的情景就发生在你的身边,你会有怎样的反应?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请五名同学,按顺序,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2、纠正读错的字音。
3、出示生字卡片,读生字。
4、本文的主人翁是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四、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
2、思考、讨论: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五、学习课文,感受洪水肆虐的危急与人们的恐慌:
1、自由读文,把文读通,把文中能带给你害怕感受的句子多读几遍。
2、随机交流:哪处让你最害怕,就读那一处。(随机询问:你干吗害怕?)
点拔语(可随机改变):(1)第一句:像泼,像倒,大雨滂沱,能读得这么轻吗?



(2)第二句:洪水已经追着你的屁股了,还能这样无动于衷吗?
(3)第三句:一会儿工夫,从脚,到膝盖,到大腿,洪水真是肆无忌惮,把你看到的
洪水读出来。
(4)第四句:此时此刻,洪水像什么?把你看到的就像魔鬼一样露着狰狞面目的洪水
读出来。
3、洪水中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从哪里体会到?
4、想象一下:你拥我挤、跌跌撞撞的人们像疯了似的折回来,会是怎样的表现?
5、人们就是这样被 逼入了危险的绝境,读一读。(出示──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
座窄窄的木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 逼近。)
板书设计:
16 桥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感受老汉伟岸的形象与不朽的精神
1、描写老汉的哪些句子深深地触动了你的心?默读5至12自然段,在字里行间做上
记号。
(随机要求学生品味与放声朗读)
2、随机交流
(1)出示第五自然段:A、轻轻地 读,用心体会:你还从中读懂了什么?B、不说话的
老汉会在想些什么?
(2)过渡:沉着、镇静、心系群众的老汉在下段的哪处地方得到了充分体现?
(生读第六自然段描写老汉的部分)
(3)第八自然段:
A、读着读着,哪个字一下子映入你的眼帘?为什么?(拖)
B、老汉如果不拖,会是什么后果?



C、把人们又将逼入危险的绝境,读一读:(出示──东西没有路。只有 北面那座窄窄
的木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逼近、逼近。)
D、把老汉逼退危险的句子读出来。
E、拖出的是一个小伙子,留下的却是。
让我 们再看看老汉。(再出示第五自然段: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
部书记,那个不久就要退 休的老汉。像一座山。)a、轻轻地读,你又该怎样读他?b、随机:
像一座山,为什么读得那么响?
(4)第十二自然段:
A、在死亡的边缘,哪些词让你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
B、容不得多想,老汉一瞬间闪过脑海最强烈的念头是。
C、朗读导语:容不得多想,请你用读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容不得多想,请你再如
点力气去推── 容不得多想,请大家竭尽全力去推──
3、学习结尾部分:
(1)就这样老汉最终 没有留下,谁来读读结尾刻骨铭心的时刻?(指名读)一起记住
这永不磨灭的瞬间(齐读)
(2)让我们再看看老汉,(出示第五自然段: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
部书记,那个不 久就要退休的老汉。像一座山。)a、请你再轻轻地读读老汉。b、当你读到
哪里的时候,心会久久难以 平静?(木桥前、就要退休的老汉)c、随意指学生回答:①就
在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完全可以一走 了之,但是老汉──②就在木桥前,没腰深的水
里,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老汉──③就在木桥前,没 到胸膛的水里,完全可以一走了
之,但是老汉── ④就要退休的老汉,真的完全可以不必费心费力啊,但是── ⑤就要
退休的老汉,真的完全可以毫无争议地先走一步啊,但是──
d、这是怎样的老汉啊?(指名学生回答)读这样的老汉──
4、感受文章真正的结尾: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到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的儿子。
(1)师配乐朗诵
(2)出示上述结尾和第八自然段:把两段话联系起来轻声读,你想说什么?
(3)这只是简单的一 “拖”吗?为什么不简单?(点拨语:普天之下,哪个父亲不爱
自己的儿女,既然是儿子,可以选择不拖 ,为什么还要拖?)
(4)这是怎样的老汉啊?(指名学生回答)



(5)(出示第五自然段: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就
要退 休的老汉。像一座山。)读这样的老汉──
5、出示:洪水吞没了木桥,吞没了儿子,吞没了老汉,但吞不没的是什么?
(1)自由站起来汇报。
6、最后出示第五自然段: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
就要退 休的老汉。像一座山。
激情导语:①我们什么都可以忘,但不能忘了这样的老汉──
②洪水吞没的是老汉的身躯,但永远吞不没的是这生的希望给别人,死的危险自己扛
起来的老汉精神!
③洪水吞没的是老汉的身躯,但永远吞不没的是这无私无畏,顶天立地的共产党员的
人格!
二、品味练笔
此时此刻,一位优秀的老共产党员感人的一幕幕深深的打动了我们。请同学 们用精彩
的文字表达你此时的感受,讴歌这位舍己为人的英雄。
板书设计:
16桥
山 洪
老汉──────── 人们(揪出小伙)
桥窄(党员排后)
教学反思:







17梦想的力量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放弃、下 旬、募捐、水泵、颠簸、节奏、簇拥、迫不
及待、辛辛苦苦、一声不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练习快速阅读,并能简要地复故事。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从字里行间感受瑞恩心灵的得仅仅有梦想是不
够的, 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梦想成真。
4、领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瑞恩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梦想的力量”所蕴含的深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梦想”。请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梦想”。
过 渡语:“梦想”可能是我们心中最深切的、最美好的渴望。人世间的很多奇迹都源
于梦想,并经过不懈的 努力使梦想成真。人应该有梦想,并为自己梦想的实现作出努力。
2、同学们,现在请你告诉大家:你的梦想是什么?
小结:同学们的梦想都非常美好!希望你们能 够时刻记住自己的梦想,并使梦想转化
成前进的动力。因为梦想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让你创造出无法 想象的奇迹。(板书,
完成课题)
3、现在就请同学们来阅读一个真实的故事,去感受梦想的力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把自己认为不好理解的段落认真读一读。
3、接读课文,纠正字音。
4、重点理解以下词语:
筹齐:筹集齐全。本课是指瑞恩筹集到了可以打一口井的钱。
募捐:广泛征集捐款或物品。
颠簸:上下震荡。
羞涩:难为情,态度不自然。
簇拥:(许多人)紧紧围着。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一声不吭:吭,出声,说话。“一声不吭”是指一直沉默不语,一句话也没有说。



5、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通过记叙6岁的加拿大男
孩瑞恩 ?希里杰克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修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
而不懈努力终于使梦 想成真的经过,体现了瑞恩的一颗善良、坚定执著的、金子般的美好
童心。)说一说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 方。
三、读文交流,体会作者情感
1、(小组内交流学习所得,讨论自己疑惑的问题。)
想一想,瑞恩的梦想是什么?他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的?
2、文中有哪些地方出乎你的意料?在 这些出乎意料之处你想到些什么?从而深刻体
会瑞恩以及文中其他人物的精神品质。指导学生抓住重点段 落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3、引读课文,尝试回答上面的问题。
引读课文,深入体会以下句子的含义。
①一声不吭的瑞恩突然说:“那我来攒钱买钻井机吧。”他 的声音很小,但很坚定,“我
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②是呀,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
四、联系上下文,体会题目的含义
五、回读全文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感受最深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六、拓展,深化主题
学生畅谈自己的体会,可以联系课文内容来谈,还可以扩展开去,结合自己的 实际来
谈,从而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升华自己的思想认识。
板书设计:
17梦想的力量
挖井(喝上干净水)
瑞恩──────────→非洲的孩子
自己挣、得到帮助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四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或者经历过的感动的事,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
语言表达能力。
2、在口语交际中感受人与人之间令人感动的真情。
3、懂得人与人之间有许多值得感动或难忘的事,学会感恩,并写出真情实感,分享



习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
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完整清楚的叙述出这件感动或难忘的事。
教学难点
善于表达,说话有顺序,条理清楚,有重点。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感恩的心》。
2、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师补充叙述:我们的身边,时时会发生许多令人感动的事,它让我 们感到人世间最美
好的是真善美的情感,让我们终身难忘。当我们被一幕幕事情感动着,我们的心灵正一 次
次得到洗涤。
3、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一些感动画面或场景,营造表达氛围。
二、抛砖引玉
1、谈话,拨动“琴弦”
同学们,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我想你曾开心 地笑过,痛苦地哭过;也曾感动过,懊悔
过;更沐浴过爱的圣洁,遭遇过烦恼与无奈„„这些情感是什么 造成的呢?你若能把这令你
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说出来,定能感动听众。老师我也有种种的情感体验, 特别是我亲
爱的学生最让我感动。
观看一则公益广告:一个五六岁的男孩,用稚嫩的双手颤巍巍的打来一盆洗脚水,要
给他妈妈洗脚。
看一部电影简介:一个穷苦的学生为了完成学业,背着病患的父亲去上学。
2、阅读 87页口语交际内容提示,说说你通过阅读明白了什么?想一想你喜欢选择什
么内容来和同学交流?
3、学生整理自己的材料。
4、小组交流:
(1)交流自己感动的事。
(2)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畅,感情要真实。
5、全班交流
学生开展口语交际活动,要求说话有顺序,条理清楚,有重点。让学生”说自己最难


< br>忘、最动情的事”,让学生打开记忆的大门提取“存货”,发言交流。教师适当进行点拨。
(教师 多作鼓励性点评)
(三)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习作四
交流感动的事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习作
一、激发兴趣,学习例文
1、同学们,我们的生活是五彩 缤纷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一定经历了很多事情,
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同学,她 准备把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一件让人感动
的事讲给大家听,你们爱听吗?
2、听例文《天使就在我的左右》录音:
这位同学经历了一件什么事?他的感受是什么?
3、同学们,刚才我们在这篇文章中体会到了作者巧妙的运用了在叙事中抒情的方法,
让读 者深受感动,这就是我们这次习作中他们需要尝试的地方。
(1)板书:在叙事中抒情
(2)阳光使鲜花开放,雨露使禾苗茁壮,真情使人心灵激荡。写事时,恰到好处地
表达真情实感,能够 增加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产生共鸣。
(3)过渡:在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会有喜怒哀乐,在 写事中,如果能恰到好处
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就会吸引读者。
二、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老师知道,你们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一定经历过一些事情, 让自己深受
感动,大家愿意把这件事告诉老师和同学吗?我们今天就来进行一次作文《记一件令人感动的事》
2、板书课题



3、读课题
三、审清题意,明确要求
1、看了这个题目,你想告诉同学什么?(①从题目看,这是一篇记事的 文章;②题
目中的“感动”,应把自己的感受最深的部分写详细、写生动)
2、习作要求告诉我们可以选择哪些事来写?
生活中所发生的令人感动的事,包括难忘的的事。
3、引导小结,明确范围:生活中有些让人感动的人和事,往往都是作文的材料,能
反映一 个人的精神面貌,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能感受到。
四、指导选材、拓展思路
1、提示问题,打开思路
①谁做过哪些好事?怎样做的?为什么做?为什么让你感动?
②你经历过什么难忘的事,让你倍受感动?
③家里发生什么事使你高兴?其中让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
④你做错过什么事情?受到老师教育并从错事中记住教训?
⑤有什么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同学之间的真挚友情使你感动?
„„
2、指名学生回答
指名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值得回忆,印象深刻的事,从不同角度鼓励学生举例子 ,激
发学生作文的兴趣,丰富学生写作内容。
五、提出要求、独立试写
1 、一般对我们小学生来说把文章写具体是最基础的,只有写具体了,才能生动,只
有生动才会吸引人。那 么怎样才能把事情的过程写得具体一些?
板书:写法: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
2、学生独立习作(教师巡视,重点帮助习作有困难的学生。)
3、按这次习作的重点讲评。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习作四
记一件令人感动的事
教学反思:
























回顾•拓展四
教学目标:
1、结合本单元的专题学习内容,交流课内和课外令 人感动的人和事,在交流中受到
方法的启示。初步学习理性地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并进行改进。
2、引导学生朗读、积累关于永不放弃的相关成语。
3、展示、交流本单元课文学习的收获,用多种方式进行展示。
教学重点:
结合本单元内容 ,交流学习活动,在交流中受到方法的启示。初步学习理性地分析总
结自己的学习,并进行改进。
教学难点:



交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可以 用多种方式进行展示,汇报自
己这一阶段来的学习收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在学习小组里,从课文学习、语言积累、写字、口 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几个方
面,结合课内学习交流自己的体会和提高。
形式A:小组内,从上述几方面按顺序逐一交流,学生之间互相补充。
形式B:每个小组,按上述几方面进行分配交流,小组汇报,各小组之间互相补充。
2、就本组课文学习,交流表达思想感情的不同方法。
(1)在这一个单元的学习中,你在课外阅 读了哪些文章、书籍?你知道有哪些表达思
想感情的方法,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2)谁愿把你感受最深的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
(3)你是如何获得这样的收获的?把你的方法讲给大家听,让别人也学到好方法,行
吗?
3、教师引导全班交流,共同回顾。
注意:教师可以请学生在小组内提出自己觉得欠缺的地方,请大家帮助。
二、日积月累
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然后谈谈各自对这些成语的理解。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给成语分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正确使用这些成语。
2、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一个成语,运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3、请学生在摘抄本上,分类摘记一些自己喜欢的成语。
三、展示台
1、组织学生读课外阅读中令人感动的文章,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并说说自己的收
获与体会。
2、教师根据口语交际和习作中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多分析归纳
习作中的表达方法。
四、成语故事
1、阅读成语故事,想想讲了什么,成语的寓意何处?
2、交流:
(1)故事讲了什么,“程门立雪”的寓意是什么?



(2)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3、分组讲讲你课外收集到的成语故事。然后把评出的故事大王推荐给全班同学。
4、全班交流收集到的成语故事。
5、总结:
俗话说,积少成多,积沙成塔。徜徉在成 语故事里,品读着精妙的语言文字,感受着
耐人寻味的寓意,让我们受益匪浅。
板书设计:
回顾•拓展四
成语故事

教学反思:








18将相和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
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 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能抓住人物特点,搞清各 段之
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一故事。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教学难点:



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板书课题提问分析检查预习情况
1、 将相和:廉颇和蔺相如同心协力。比喻文官武将团结一致,共同把国家的事情办
好。
2、 简介导入:这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
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 的矛盾为背静,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写了三个小故事。哪三个
小故事呢?
二、 学生默读课文(自学)
1、 掌握生字词;
2、 给课文分段,弄清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
三、 检查自学情况
1、 生字:指导读准“允”,指导书写“廉”。
2、 课后第4题的词,理解带点的词。
3、 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
4、 提问分段(按故事分三大段)
四、 学习第一段:完璧归赵
1、 齐读第一节,思 考:这节与下面三个故事有什么联系?(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
和背静。三个故事都是在这样的历史背静 下发生的。)
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
赵国处在秦齐两大国之间,因此军事、外交方面的措施,关系国家兴旺的重大意义。
2、 指名读2、3节,解释“和氏璧”;
思考回答:赵王接到信为什么非常着急?
3、齐读4、5节
蔺相如是怎样说的?指名读第6节
4、 蔺相如是怎样造成秦国理屈,完璧归赵的?
(1)出示挂图,学生自渎8、9节,把画中蔺相如的动作词打点;
(2)指名口述过程
(3)这表明蔺相如有怎样的精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5、 结果怎样?齐读第10节
(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
大夫:官职,分上、中、下三等,上大夫为最高一级的大夫。
五、小结“完璧归赵”的前因后果
(起因是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结果由于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而完璧归赵。)
六、 自学下两个故事,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板书设计:
18 将相和
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 指名说说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的前因后果。
二、 明确本课学习内容。
阅读思考:(小黑板)
1、 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2、 弄清每个小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3、 蔺相如、廉颇是怎样的人?
三、 学习第二段
1、 学生默读、思考
2、 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质疑解难:瑟——古时候的一种弹奏乐器。
缶——瓦制的器皿。(瓦罐)
我们把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为几个重点讨论。(出示小黑板)
(1) 谁为什么提出渑池会?



(2) 赵王决定怎样?
(3) 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4) 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3、 逐问题讨论
答(1):指名读11节,此时将相关系怎样?(和)
答(2) :指名说(秦王叫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表示秦赵地位不平等,以此侮辱赵国。
蔺相如逼秦王击缶,也叫 人记录,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答(3):指名读14节(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是为了维护赵国尊严。)
答(4):(因为秦王知道了赵国文官蔺相如的厉害,所以他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4、 弄清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齐读第15节蔺相如立了什么功?(他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所以赵王封他为上卿。
四、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个故事。
1、 学生小声自渎,思考总要求。
2、 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互问)
归纳问题(出示小黑板)
(1) 廉颇为什么不服气?
(2) 蔺相如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避着廉颇?
(3) 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
3、 小组讨论
4、 逐问题讨论
答(1):指名说读第16节(蔺相如职位比廉颇高。)
答(2):指名说(蔺相如避着廉颇)为 什么?指导读蔺相如说的一段话,体会他是为
了赵国,心胸开阔。
答(3):(出示挂图)指名读第18节(诚意和好、勇于改过)
5、 说一说故事的前因后果
结果中哪个词点了题意?(同心协力)
6、 说说蔺相如、廉颇是怎样的人?(见板书)
蔺相如为什么会机智勇敢、心胸开阔?(爱国)
廉颇为什么会勇于改过?(爱国)
7、 思想教育:我们平时,只有全班同学团结一心,才能把班级工作搞好。
五、练习:指名说原因、结果,然后同桌互说。



板书设计:
18、将 和 相

廉颇 不和 蔺相如

知错就改 机智勇敢不畏强暴
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教学反思:







19 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
有识、足智多谋。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
结果, 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 听等8个词语,
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
多谋。
教学难点:
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我们已 经学过一个《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是——《赤壁之战》,那个故事是以周
瑜、黄盖为主的。今天我们又学 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揭题、读题。
2、审题。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3、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用陈述句表达。
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2、我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出示课后题1(2))
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草船借箭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的经过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惜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节)、二(3-- 5节)、三(6-9节)、四(10)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l句。
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节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1)指名2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人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2)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
葛亮对 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1)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2)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最好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我的陷阱。”
生:“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我意”„„
(3)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1)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
(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2)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交流:“我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1)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
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
(2)讨论、交流。
6、 小结,我们看到 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
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 之心。
7、 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
是这样吗?
思考: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
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 胜利考虑,不顾个
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 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



续学习。
板书设计:
19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 上节课我 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习了课文的第
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 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
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
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全文第一句。)指名回答。师: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
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 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
句话。(全文末尾一句。)
二、整体进入学习二—四段
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指名2人对读。(首尾呼应。)
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
2、板:神机妙算
用词素合成的方法如何解释?
出示: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
决定策略。
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
3、默读课文二- 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
用“—”划下。



交流出示小黑板:
(1)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枝箭。
(2)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我的计划就完了。
(3)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4)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诺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5)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6)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夭亮了就回去。
三、学习“知周瑜”
1、默读小黑板上第②句,用“如果„„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
(1)指名读第三节。
(2)口头完成填空。
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
事。
两人一组讨论填空、交流。齐读。
板:知周瑜心
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指名读句:“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1)比较句子。
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希望你借给我一些船,“每只船上要有军士与许多草把子。
两句句子有什么区别?用哪句好?为什么?
第一句用了具体数字,写出了诸葛亮对船的具体要求。用第一句好,表现了诸葛壳对
计划早已成竹在胸。
(2)齐读此句。
师:这排的一千多个草把子的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的——(生)“草船”。
四、学习“知鲁肃”
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齐读小黑板上第③句。
2、理解这句句子。
(1)“显然”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事实与所说或所科的相符。)
(2)“事实”是什么?“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



(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诸葛让鲁肃不要提此事。)
问:相符吗?(相符)用上“果然”表现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
(3)齐读句子体会。
3、师介绍: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
为人, 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现了诸葛亮——板:知
鲁肃人
4、到现在,借箭的计划已有条不紊地准备就绪。齐读第二段体会。
五、学习“识天象”
1、师:(指小黑板上①④句)诸葛亮曾担保三天管保有十万枝箭,可第一天没有动静,
第 二天仍不见动静,直到(引读)——
2、指名读6-7节,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出发?
板:四更时候(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
(1)板:大雾弥漫
(2)这时候江上大多弥漫到了什么程度?(引)——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3、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
出示: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
先默读6、7节,然后四人一组讨论用多种方法来补充完整句子。
所以选择第三天四更出发。
所以把船靠近曹军水寨。
所以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所以曹军才不派兵出来。
4、显然,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的变化正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 也是诸葛亮
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分出发的原因。
(1)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这一时间出发的?(三天前立军令状时。)为什么?
(2)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预测到三天后有一场漫天大雾,这要归功于他识天象,了
解天气变化情况。
板:识天象
(3)齐读小黑板上第①、④句,体会诸葛亮识天象的神机妙算。
5、正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在天还没亮时,把船靠近曹军水寨,并怎样布船?
引读书 中有关句子。(船头超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1)看示意图1。(显示出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这样布船的目的是什么?(准备受箭)
(2)引读,可这样布船,船队离曹太近了,鲁肃不禁吃惊他 说:(引)“„„”,可诸葛
亮却笑着说:(引)“„„”。
六、学习“知曹操”
1、这是诸葛亮的预料,事实又是怎样的呢?引读——(曹操在营寨里„„箭好像下
雨一样。)
2、“虚实”是指什么?
“虚”与“实”是一对反义词,“虚实”表示内部的实际情况。
文中指哪一方面看不清哪一方的虚实?
用“~~~”划出诸葛亮一方的内部实际情况。
“20只船„„排在船上的两边。”(第四节)
3、这样少的兵士,船上又没有什么武器,曹操丝毫不用害怕,可他为什么不敢派兵?
口头完成填空。
出示:
曹操之所以不敢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别人还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
曹操是 一个生性多疑的人。
4、现在你们看事实与诸葛亮的预料又一一相符,这就可用上刚才我们学的一 个词?
(果然)请根据这一内容用“果然”造句。
5、诸葛亮能预料得如此之准,就是因为他知道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
板:知曹操性
6、这时曹操是怎么做的,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
指名一人读曹操的句子,大家齐读诸葛亮的句子,配合读第8节。
7、看示意图2: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师:这时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这是为什么?(一边受满了
箭,让另一边再来受箭。)
这不禁使我们想到诸葛亮向鲁肃借 草船时说:“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船
的两边)我自有妙用。”
现在你能说说这个“妙”,妙在何处吗?
排在两边的草把,更利于多受些箭,用青布幔子遮着,让敌人看不清虚实„„
六、学习“晓地利”



1、过渡:当曹军一万多个弓弩手,一齐朝草船上射箭,箭好像下雨一般 时,诸葛亮
和鲁肃正在船中饮酒取乐。因为诸葛亮这样说——(引)小黑板上第6 句。
2、天亮了,诸葛亮的船队是怎么回去的呢?默读第9节,找出一个词来概括。板:
顺风顺水
3、第三次出示图片投影1。
(1)根据“顺风顺水”这个词再次默读第9节,想想水往哪个方向 流,当时的风向
又是怎样的?(请学生在示意图上用箭头表示。)→
(2)师介绍:长江 江水正是由西向东流,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时刻,二十条船像飞
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曹操追也来不及了。
(3)诸葛亮能利用顺风顺水的条件是巧合吗?
这表现了诸葛亮知晓地理的优势,并能利用它。
板:晓地利
4、齐读第9节。
八、学习第四段
1、学习了借箭经过,我们看到诸葛亮他知周瑜心、知鲁肃人,知曹 操性,可算是知
人心;他预料四更时刻大雾弥漫,应称是识天象;他更会利用顺风顺水应赞为晓地利,从
这三方面看,诸葛亮其无傀为“神机妙算”,难怪周瑜最后也自叹不如。
2、齐读第四段。
九、复习复述
你能不能以“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为中心句把二—四段进行简要复述?四人一组讨论
准备。
十、分角色朗读全文,思考
1、全文用什么形式来到划人物的性格?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周瑜是个怎样的人?
而诸葛亮呢?
2、引导归纳中心,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
有胆有识,神机妙算。
板书设计: 19草船借箭
周瑜心
知人心 鲁肃人
神机妙算 曹操性
识天象 四更时候大雾弥漫



晓地利 顺风顺水
教学反思:





20 景阳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读武松打虎的部分。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听写词语
抵御、推辞。侮辱、拒绝、和氏壁、绝口不提
(听写后,同座同学相互检查批改)
二、启发谈话,导人新课
前面学过的两篇课文 ,讲的都是我国古代的事情,今天我们要学的“景阳冈”讲的也
是我国古代的故事。课文是根据明代著名 小说《水浒传》中的片段改写的。(板书:景阳
冈)
提问:哪位同学能把《水浒传》向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景阳冈》讲的是谁的事?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
1、提出自学要求::用比较快的速度把课文默读一遍,按 照事情经过把课文分成四段,
再做“思考•练习”1的填空题。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交流。
(1)请学生说说是怎样分段的,每段讲的是什么。



(2)请学生说说是怎样填写“思考•练习”1的。
四、抓住重点,进一步理解课文
1、各自朗读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部分,想象武松是怎样打死猛虎的,
2、抓住重点语句,理解打虎的经过。
(1)、原来大虫抓人,只有一扑、二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就泄了一半。
指导学生理解:‘般’是什么意思,大虫抓人只有哪“三般”?为什么“三般”都抓
不住武松?
在学生理解语句意思的基础上,(适当演示一下,以加深理解。)
(2)、武松把半截 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指导学生
理解:“就势”是什么意思?武松是 “就”着什么“势”把大虫揪住的?
五、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武松是怎样打死猛虎的。
六、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武松打死猛虎这一部分。
板书设计:
20 景阳冈
武松打死猛虎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二、指名说说每段的大意
三、练习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1、挂出写有“思考•练习2”的小黑板。
2、同座互相讨论题目中列出的事情的前因后果。
3、全班讨论交流。
(1)“店家只给武松筛三碗酒”的原因和结果。
(原因:“三碗不过冈”。)
(2)武松不听劝告上景阳冈的原因和结果。



(原因:“这条景阳冈少也走过一二十遭,几时听说有大虫!”——不相信有大虫。
“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不怕老虎。
结果:打死了猛虎。)
(3)、武松提不动那只被他打死的老虎、的原因和结果。
(原因:原来武松使尽了力气,手脚都酥软了。“——打虎时用尽了力气。
结果:“先下冈去,明早再来理会。”)
四、指导有感情朗读
1、挂出绘有 武松打虎情景的挂图,说说这一部分该怎样读。(要读出老虎的凶猛和
垂死挣扎,读出武松的勇敢、机智 、沉着,节奏稍快些,反映当时的紧张气氛。)
2、学生自己练习。
3、鼓励学生当众朗读,对读得好的进行表扬。
五、布置作业
预习读写例话《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板书设计:
20景阳冈
一、进店(详)喝酒谈虎——神态
二、上冈(略)心理活动
性格 豪放 无畏
三、过冈(详)老虎 扑 掀 剪
武松 闪 闪 闪
按 踢 打
四、下冈(略)
教学反思:













21 猴王出世
教学目标:
1、学习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体会石猴性格特点。
3、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体会古典名著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感受孙悟空最初的形象,体会石猴的特点,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理解难懂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示课题
1、创设情境
2、揭示课题《猴王出世》
3、课题质疑
二、初读(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1、初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找出最难读,最难读懂的句子。
2、交流自学情况。
3、指导朗读方法。
例1:“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例2:“石猴喜不自胜,忽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
三、再读(快速浏览)课文,整体了解
1、再读课文,思考:猴王是怎样出世的?
2、反馈交流
四、三读(跳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1、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对猴王的印象。
2、反馈交流
例: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



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勇敢无畏,身手不凡„„)
3、小结
五、四读(美读)课文,感受阅读乐趣
1、请同学自己选择其中最喜欢的句子与同桌交流。
2、学生自由读,师巡回指导。
3、赏读,指名读。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体会古典名著的语言美。
六、课外拓展,总结升华。

板书设计:
21猴王出世

勇敢无畏 充满自信
石猴 美猴王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五
教学目标:
1、能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编排课本剧,学习运用个性化语言、动作、神情展现人物
特点。培养学生的想 象能力、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2、学习缩写,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适当删减,做到意思准 确、完整,语句连
贯通顺;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创设情境,感知角色形象
1、播放《草船借箭》,观前布置思考问题。
(1)你最喜欢哪个演员的出色表演,为什么?
(2)你认为导演最成功的地方在哪里?
2、学生自由讨论。
可以从人物的 语言或动作是否体现人物的个性特点谈;可以从故事情节的安排谈;可
以从服饰道具的使用谈。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欣赏中体验,在欣赏中学习,由此激发学生
编排课本剧的兴趣。
二、赏析课文,体味角色形象
1、这一组我们学习了四篇课文《将相和》《草船借箭》《 猴王出世》《景阳冈》,你最
喜欢的人物是谁?为什么?
2、作者是怎样将这些人物的特 点体现出来的?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以及故
事情节的合理安排等方面理解。
三、探究编排,表演角色形象
1、老师以《草船借箭》为例引导学生如何编排课本剧。
(1)请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主要人物并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的相关语句。
(2)学生简要交流。
(3)课文中有些人物神情并没有直接提供,作为编导该怎么办?引导学生根 据人物特
点以及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想象他们的神情。如: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你们认为他们的表情可能是怎样的?



(4) 课文中有些人物语言是运用专署的形式出现,并没有直接引用,作为编导该怎么
办出示一段话──鲁肃答 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
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 、胶漆这些材料。如果你是编导,遇到这种转述
的句子,怎么办?(改编为直接叙述的句子,还可以进行 合理的增补,从而更好地体现人
物的特点。)
教师小结:编排课本剧不能仅仅停留于课 本,为了更好地体现人物的特点,还要进行
必要的改编,形象地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展现给观众。 有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课外
阅读进行拓展创编。
2、自主选择,分组创编。
(1)按照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分成四大组,推选出一个责任编导,负责执笔、汇总大
家的意见。
(2)每个人选择一个角色,将自己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情了解透彻。
(3)交流讨论 各自的角色体验,小组内进行整体性创编。(根据故事情节,安排好各种
人物的对白、出场顺序以及剧本 内容。)
分小组的讨论、发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讨论探究,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品味成功。
3、欣赏表演,评价表演。
(1)讨论欣赏要求,评价方法,准备推选出最佳创编奖,最佳演员、最佳评论员。
(认真倾听、欣赏表演者的每一句话、每个动作、每个神情。欣赏整个编排是否有创
意。)
(2)分组表演。先由编导简要介绍表演篇目、演员阵容、服饰道具,再进行表演。
(3)评价表 演。(先肯定优点再指出不足。着重引导学生从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动作、
神情入手;再从是否富有创造 性来评价。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由编导或表演者来阐述
自己的设计意图。)
4、评选最佳创编奖,最佳演员、最佳评论员。
四、拓展延伸,丰富角色形象
1、鼓励 学生进行相应的课外阅读,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特点,为进一步创编奠定坚
实的基础。(如《三国演义》 《水浒转》《西游记》等)
2、融合大家的合理性建议,尝试做一回编导,并与同学合作进行二次创编。
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被动的接受性学习为主动的探究
性学习,真正体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 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习作五
编排课本剧

教学反思:




第二三课时(习作指导)
一、谈话引入
下周班队课我们班要进行一次读书交流 会,这次交流会要求每位同学抓住要点将自己
喜欢的篇幅较长的文章,简要地介绍给大家。要介绍得好, 首先要学会缩写。什么是缩写,
怎样缩写呢?
二、揭题,了解要求
看习作要求,读一读,说说你明白了什么?画出来,并标出序号。
A、什么叫缩写B、缩写的具体要求C、缩写后的字数要求。
三、结合《景阳冈》缩写,掌握缩写的要领
1、读《景阳冈》原文与缩写稿,自学思考。
(1)说一说《景阳冈》一文有哪些要点。
(2)比较一下,缩写以后保留了哪些内容,删除了哪些内容。
(3)保留的部分是怎样连接成文章的?
2、全班交流讨论,初步掌握缩写的方法。
四、选出自己准备缩写的课文,交流讨论怎样缩写
1、每位同学将准备缩写的文章(《草船借箭》、《金色的鱼钩》或其他文章)多读几遍,
理出要点。
2、小组讨论交流。
(1)所选的文章分为几部分,哪些部分可以删掉?哪些部分可 以一带而过?哪些部
分应重点写,为什么?
(2)保留的部分怎样改写,怎样连缀成文。
3、全班交流,教师总结点拔。



4、试写初稿,教师指导点拔。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习作五
缩写课文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回顾•拓展五



1、交流阅读名著的收获。
2、积累有关四大名著的歇后语。
3、了解《西游记》。
教学重点:积累有关四大名著的歇后语。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一)交流讨论
1、在本组学习过程中,你喜欢那一个人物,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2、分小组就共同感兴趣的人物交流分析:这个人物的外貌、性格、语言等等
3、喜欢他是为什么?除了课文中的这些情节,你在课外阅读时,还有哪些有关于他
的描写?
4、全班交流
5、性格比较:廉颇与蔺相如
他们各自的性格怎样?有什么特点?除了书上的这个故事,你平时阅读中还发现他们
俩有什么特点?
6、作者是怎样围绕这样的性格特点来写的呢?用了哪些事例、人物的语言又是怎样
的?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二)小结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同 的人,他的经历不同,对书中任人物的
理解也就不一样,关键在于要读出自己的理解。
二、日积月累
1、学生自渎课文歇后语。
2、与同桌互读,争取背诵。
3、谈谈自己对歇后语的理解。
4、情景造句练习。
5、列举自己知道的有关四大名著的歇后语。
三、课外书屋
1、介绍《西游记》
2、交流自己对《西游记》的认识。
3、教师介绍《西游记》在世界上,特别是在东亚、东南亚的影响。



4、谈谈自己在看《西游记》过程中的趣事。
板书设计:
回顾•拓展五
阅读名著
四大名著歇后语

教学反思:




















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活动目标:
1、通过综合性学习, 了解从古至今信息传递的方式发生的变化及这些变化对人们生
活、工作、学习的影响。



2、解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能正确利用媒体,学会选择信息,趋利避害。
3、初步养成留心信息的好习惯,逐步学会搜集信息运用信息,善于和别人交流信息。
活动资源:
1、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学生多途径搜集到的有关信息传递的故事。
2、搜集的有关沉迷于网络的严重危害的事例。
活动开展: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活动内容
1、导语:同学们,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老师让你们收集感动 中国2005的有关人物
的信息,你们的信息找到了吗?你们是通过哪些方式获得的呢?(生答) 2、师小结:同学们刚才谈到了自己获得信息的方式,很不错。同学们都知道,现在
我们已进入了2 1世纪,也进入了一个信息时代,真可以说信息和我们息息相关。现代社
会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传递的 速度越来越快,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那么我们
应该怎样去获取更多的信息,从古自今,信息传 递方式有了怎样的发展,这对我们的生活
到底有怎样的影响呢?今天开始我们就将开展综合性学习,去了 解信息传递的改变对我们
生活的影响。(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第六组课文。)
二、阅读单元导语,进一步感受信息技术的神奇
1、生自读单元导语,要求读通顺,读准确。
2、小组讨论:
①本组教材对我们的总的要求是什么?
②什么是综合性学习?
三、阅读活动建议
1、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活动建议,快速地浏览阅读材料。
2、小组内讨论:
① 活动建议中提出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② 在活动时,我们可以参考哪些资料?怎样去获取这些资料?
3、班上交流。
四、制定活动计划,根据活动建议及本班实际情况,确定开展哪些活动。
1、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
2、让学生回顾并讨论活动计划的写法。



3、班上交流活动计划的写法,师引导并明确其写法。(活动计划包括:活动 时间、
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展示活动成果的方法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组活动计划
组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工:
记录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收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整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示活动成果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师指导学生 在小组内完成活动计划的制定。(要求:讨论时要作好分工,如专人记
录讨论结果,专人负责整理讨论意 见,并形成完整的计划。)
五、讨论交流,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
2、师生共同评议。(教师相机引导,提示注意计划的完整 、合理、科学以及活动形式
尽量不重复)
3、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六、课外实践,搜集、查找、调查或其他活动收集并整理资料。
板书设计:
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
教学目标:
1、流利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2、了解古代和现代社会有哪些传递方式
3、比较古代和现代传递信息方式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有一个远在北京的亲戚,他想知道我们重庆这两年发生了哪些变化 ?
我该如何让他知道咱们这儿的信息呢?
2、生各抒己见。
3、师:刚才 同学们给老师提了这么的好建议,我一定会把信息及时告诉他的。可是,
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可没有现在 这么先进的传递方式,那他们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二、初读材料,知晓大意
1、自 由阅读《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说说古人是靠哪些方式传递信息的呢?(古代
采用烽火、人报信、漂流 瓶的形式传递信息)
2、你还知道哪些从前人们传递信息的故事呢?
3、读读《因 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并结合上一个故事,看看人类历史上从远古到当
代信息传递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远古:口耳相传或借助器物。
古代:靠驿差长途跋涉。
近代:依靠交通工具的邮政系统。
现代:电报、电话。
当代:计算机网络
三、再读材料,比较差异
1、再将两篇故事连在一起读一读,并 思考:比较古代和现当代的不同传递方式,古
人的方式有什么缺点?
2、师:是啊,古代的人们已重视信息的传递,但他们的方式速度慢,有时还会误事。
3、从古至 今传递信息的方式的发展变化,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明白,人类在追
求高效率信息传递方式的步伐从 未停止过)
4、再读读《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的第二段,比较一下,因特网和所有的传递方< br>式比,其优越性在哪里?
5、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6、生交流反馈。
(传递的信息量大、信息多样化,传递速度极快)
7、是啊,因特网真神奇啊,它将──(生齐说)世界连成一家!
四、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用过哪些信息传递方式,你比较喜欢用哪一种呢?为什

长沙雅思-领导讲话学习心得


地区划分-灭火器维修


保护地球的名言-自我评鉴


好书伴我成长-浙江考试教育网查分


会计从业资格试题-洪博培


反省-包钢一中


开学第一课教案-半年度工作总结


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入团申请书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