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绝世美人儿
785次浏览
2020年08月28日 20:0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巩义市财政局-伯明翰大学排名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组
1 草原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
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
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 段。
课前准备
1、草原风光图。
2、蒙古族音乐和民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想象美丽的草原
1、出示课题:草原。介绍作者老舍。回忆曾经学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
2、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学生可以有个各种不同的描述,语言表述要流畅,还可以说说怎么会获得这
样的印象。比如:
(1)草原是辽阔的,一望无际……
(2)草原是美丽的,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野花……
(3)草原是充满生机的……
二、初读课文,走进文中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2、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同时朗读相关的句
段。
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会是多种多样的,教

1



师要让学生主要的和次要的,引导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
(1)课文中的草原是美丽的。
(2)课文中的草原是热情的。
朗读相关的句段时 ,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和课文的语言的一致性,另一
方面要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 是绿的,小
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
绣上 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
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 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理解草原的“绿”。
◇说说“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意思。
◇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想象“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说说你好象看到 了什么。
◇出示草原风光图片,看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②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
色的大花”。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
◇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
◇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2



……
③如果你当时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会低音一首怎样的小诗?试着写一首
小诗。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抄写第一自然段中优美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 ……车跟着
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
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
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一 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
说说 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也 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
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不停地握手。
◇听到了不停的欢笑。

3



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
我们在回敬。”
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
②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4)“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
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 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
会心的微笑。”
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②理解“会心”,“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
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二、品读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 是多么激动人
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如果这时你也在场,心情将是如何
呢 ?
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逐句逐字地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 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
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 色的大草原;
“话斜阳” 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

②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
呢?所以到了夕阳已 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
③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如何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
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
三、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1、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
题呢?

4



文章前面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从风光美,从人 情美,表现
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体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 丝绸之路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
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8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
的故事。
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
2、“丝绸之路”地图。
教学过程
一、话说“丝绸之路”
1、出示课题,阅读课后的“资料袋”。
2、学生出示搜集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
二、走近“丝绸之路”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把文章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丝绸之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在课文中寻找一句合
适的话来说明。

5



3、课堂交流。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不同的句子来说明“丝绸之路”,教学中可
要求学生做到:
(1)把句子读通顺。
(2)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可能会找到这些句子:
(1)“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这
是一条运送货物的路。
(2)“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
听到了飘忽在大漠 中的悠悠驼铃声……”——这是一条繁忙的路。
(3)“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 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
的路呀!”——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4)“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上 对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
丰富多彩,美轮美奂。”——这是一条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 路。
三、走进“丝绸之路”
1、朗读课文第2——13自然段,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个怎么样的场景?用
一两句话概括。
2、课堂交流,指导要点:
(1)时间:公元前115年。可以从现在推算时间,让学生感受年代的久远。
(2)地点: 伊朗高原北部。出示“丝绸之路”地图,让学生寻找到从西安
到伊朗高原北部的路线和距离,感受到路途 遥远。
(3)人物:安息国的将军、中国使者。重点介绍博望侯张骞,可以从课文
中的一句话 “张骞在此之前,已于公元前139年和119年两次历尽艰险出使西域。”
导入,联系课外搜集的资料 向学生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和贡献。
(4)事情:安息国将军热情迎接中国使者,双方交换礼物。
(5)连成一两句话说一说。
3、默读课文第2——13自然段,想象:安息国的将军和中国使者见面的时

6



候,是怎样的场面?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并说说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隆重。
① 找出有关句子:
◇“将军其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
◇“‘列队欢迎!’将军发出命令。骑兵 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出夹道
欢迎的阵式。乐队奏起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②想象当时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3——7自然段。
(2)热情。
①找出有关句子:
课文第8——12自然段。
②朗读这几个自然段。
③说说当时双方为什么表现得这么热情?
◇因为这是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因为双方交换了许多批次没有见过的东西,很高兴……
◇因为他们把东西方连接起来了……
……
④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8——12自然段。
4、说说“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1)朗读:“从那以后,一队对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 贸大道上行进……变
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2)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说。
四、延伸“丝绸之路”
1、学完了课文《丝绸之路》,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2、想想:现在的我们能为“丝绸之路”做些什么?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一个关于“丝绸之路 ”的调查小报告或者搜集资料做一
份关于“丝绸之路”的介绍。

7




3白 杨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 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
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 奉献精神。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
的精神。
2.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 最后一段: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
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 欣慰。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当代著名作家茅 盾曾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白杨礼赞》,文中赞美了白
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并借白杨歌颂了有着白杨 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今天,我们
来学习另一位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大家打开 书预习内容,
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8



2.通读课文: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②把爸爸 向孩
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清晰介绍新疆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 文理解词义。字音易错的:清晰(x9),
不读(x@);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 与“僵”区别。
2.读课后题4“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对词义加以理解。
3.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4.默读课文,回答思考题。
①把书上内容与自己已有知识相结合,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读一读你刚才所画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五、练习读熟课文,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全文并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爸爸的心愿。
2、揭示中心,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揭示中心,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高贵品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茅盾的 《白杨礼赞》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和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
人民,那么袁鹰的《白杨》要歌颂白 杨的什么品格呢?下面我们就学习《白杨》

9



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白杨)
二、指名朗读全文
1.思考:从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2.讨论得出答案,老师板书: (①外表:挺直、粗壮;②内在:哪里需要就
在哪里扎根,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3.结合课文前后内容谈谈你对白杨的特点的理解。
4.朗读这段话,体会白杨的品格。(有感情地朗读)
5.练习背诵此自然段。
三、细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1.默读课文,自学。(投影出示)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 ”是什么意思?本课
指的是什么?这位旅客为什么“出神”?)[讨论后板书:边疆建设者]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表白了自己的心。(从课
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爸 爸“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他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
愿?)[讨论后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课文
第一处讲到“ 沉思”,爸爸在沉思什么?这里爸爸又在沉思什么?)
2.小组讨论解答。
3.大家分析解答。
4.朗读这几句话,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四、老师:望着窗外 的卫士,爸爸想着、想着,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
笑,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接着回答。然后
1.指名一人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大家分析其中的深刻含义。
2.“微笑”又说明了什么?(板书:无私奉献的精神。)
3.朗读训练,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4.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0



五、朗读全文,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六、确定中心思想,完成课后练习三(选择中心)
说明:课文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方法。(板书:借物喻人)
七、总结深化
本文作者 袁鹰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热情赞美了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边疆建
设者,他们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 感染了在座的同学们,也感染了老师。希
望我们共同努力,创造祖国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八、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熟课文。
板书设计:

3、白杨
白杨树:不择环境 生命力强
爸 爸:扎根边疆 无怨无悔
借物喻人 表达心声 提出希望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教学目标:

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

11



朗读课文。
3.体会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
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教学重点:
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含义
深刻的句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入课题
观赏了一碧千 里的大草原,游览了神秘的丝绸之路,祖国的西部真是景色奇
丽,蔚为奇观。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西 部的雪域圣城──美丽的拉萨。
(大屏幕展示拉萨,师简介拉萨概况)
指名谈拉萨印象。
师:在人们的心目中,“出国易,入藏难”。拉萨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给物< br>资流通,文化交流带来了重重困难,是全国唯一一座未通火车的城市。为了造福
广大人民,促进各 民族共同繁荣发展,2001年,党中央作出了指示:
(揭题,读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设计意图:本文无情节、趣味性弱。从拉萨入手破题 ,一是为了化繁为简,
由易到难,二是为了学生了解拉萨概况,知道修建青藏铁路的目的。)
二、读懂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1.自读阅读提示,看看学习这篇文章有几个方面的要求。
2.交流。阅读提示中共有3个要求。
(1)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将收集到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讲给同学听。
(设计意图:课内阅读课文就是要检验 学生能否运用在精读课文时学到的
学习方法进行阅读。阅读提示作为编者写在教材前的话,有提示全文, 引领阅读

12



的作用。应重视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能读,会读。)
三、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1.自学课文:请按阅读要求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作批
注。
2.检查自学:自学生字,生词的情况。
3.整体感悟:你觉得阅读提示中哪个问题对读懂全文最 重要?(第二问)
有一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强调了这一点。这句话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四、直击重点,自学探究
过渡:是啊,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 的事!在修建过
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自读课文,勾出课文相关语句,
联系实际或资料进行批注,小组交流。(学生自学勾画,小组讨论交流)
五、想象情境,领悟内涵
出示句子:“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学生交流,教师主要抓住以下几点随机点拨。)
1.研读“困难1”
(1)了解困难:“正在修建的是一条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冰土铁
路。”
(2)体验困难: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什么是“冻土”“海拔”。
②联系资料谈谈高原冻土给施工带来了哪些阻碍?
(3)克服困难:
“科技人员昼 夜在隧道里实地考察,发现冰岩温度的变化规律。经过反复观
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 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
土。”
①体验情感:从“昼夜”“反复”,你体会到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②补充资料,深化认识:课件《生命禁区的早晨》。
(设计意图:文本中呈现的严峻现实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去甚远,突破难点的

13



关键的体验,图片资料的价值,在于“形象大于思维”。活生生的人物能让学 生
加深感受,缩短时空距离,震撼心灵,荡涤灵魂,深化认识。)
(4)感情朗读,激发情感。
战风雪,斗严寒,在生命禁区的高原,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施工 ,当我们体
会到这些,你会怎样读这段话?(指导朗读第5.6自然段)
师:所以,面对困难,谁不知道──“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
单的事!”
2.研读“困难2”
(1)了解困难;“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2)体验困难:把对你触动最大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并联系实际或结合资
料进行想象。
(3)克服困难:
①理解词语:哪些词语体现了科技人员的艰辛?
②想象“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情景。
(4)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师:天 气恶劣,繁重危险,多么特别,多么凶险的施工!当我们体会了这些,
你又会怎样读这段话呢?(读第8 .9自然段)
师:所以,──“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设计意图 :对形象的感受应该重于对观点的感悟,这是语文的学科特点。
本环节抓住两个片段辐射开去,把朗读、 想象、体验、感受以及情感的升华结合
起来,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披文以明理,体验以入情,更具有震撼 人心的力量。)
六、拓展教学资源,丰富形象
1.拓展资源:青藏铁路工程足以让世界震惊 。老师从网上获得了一些资料
(大屏幕出示,老师讲述《建设者的“苦”“笑”“酷”》)
师 :既然这项工程难度之大,让人难以想象,为什么还要坚持“把铁路修到
拉萨去”?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小结:正是建设者挑战极限,勇创第一的精神,正是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

14



拼搏的气概,才有了一次次实验,一次次攻关,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成功。突 击
队员和科技人员一次次呼喊出同一个心愿──“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把铁路修到
拉萨去!”
2.联系生活,激发豪情:这就是壮丽的青春,这是一曲新时代的“青春之
歌”,他们奏响了生 命的最强音,他谱写了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新篇章!告诉大
家一个好消息,在2005年10月15日, 青藏铁路提前三年全线竣工,将在今年
7月1日正式通车,(大屏幕出示中国铁路交通图,红线标出青藏 铁路走向。指
名介绍)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引导学生关注青藏铁路的现在和 未来,
让他们比普通公民对铁路建设有更深刻的理解,懂得西部大开发这一国计关乎民
生,期待 进而激发学生“拳拳童心,胸怀祖国”的豪情。)
青藏铁路的竣工,将引起西藏的巨大变化,我们不能 忘记曾在这片冻土上挥
洒血泪的建设者。如果要在铁路经过的海拔最高处为建设者立一块丰碑,你会在< br>上面写下什么呢?(生动笔写)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既使学生感情蓄势到一定程度得到及时 宣泄,也是
加强理解,内化情感,升华情感的手段,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
七、总结
板书设计:
4、把铁路修到拉萨地去

困难一 无私奉献
建设者 乐观向上
困难二 科学创新





15




口语交际•习作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策划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在口语交际中领悟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并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情
感。
3.懂得在信中有条理地表达内容,并写出真情实感。
4.掌握信封的写法,学会评改习作,并通过书信来与人交往和分享习作
的快乐。
教学重点
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
教学难点
把自己的设想及策划有条理地写出来。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大中华》。
2.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师补充叙述:我们的祖 国幅员辽阔,江南水乡,塞外风光,西部高原,浓郁
的地理特色,迥异的风土人情,作为中国人,我们无 比自豪和骄傲!
3.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全国各地的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部分山川
风物的图片、文字资料。
二、出谋划策,建立联系
1.走出我们现有的空间,走进更广阔的世界,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你

16



们想结交更多的朋友,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吗?想更深入地了解他们那 里
的风景和物产吗?今天我们就来策划一次和远方的小伙伴的“手拉手”活动。
板书:策划“手拉手”活动
2.要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我们首先要做的准备工作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建立联系
3.远方的小伙伴和我们相隔遥远,千山万水把我们 阻隔,我们怎样才能和
他们建立联系,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呢?请大家出谋划策。
4.学生分小组交流探讨。
5.学生集体交流。
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方式:网络报刊杂志各类书籍电视栏目……
三、集思广益,开展活动
1.与远方的小伙伴建立起联系之后,我们就要着手思考如何开展“手拉手”
活动来增进彼 此的了解了。相信大家一定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就请大家先在
组内商量和交流。
2.学生分小组商量。
(教师参与各小组的探讨活动中,要对活动的可行性以及可以为对方做些什
么有益的事来进行具体的指导。)
3.学生全班交流各小组的策划情况。
教师适时点评并板书:
(1)你们的策划让人感动,看,有充满关怀的支助活动,有情真意切的书
信往来,有简洁流畅的情况介绍,有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还有方便快捷的网上
交流……
板书:支助活动书信往来情况介绍联谊活动网上交流……
(2)每一项活动的开展, 都蕴涵着同学们的想法和思想。但是每一项活动
都应该有其可行性,请你就自己活动设计的可行性方面来 谈一谈。
学生交流活动设计的可行性,对其他同学进行启发。
(3)面对不同地区的小伙伴,我们可以为对方做些什么事呢?

17



学生自由交流。
四、深入探讨,课外延伸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是否想把自己精心的策划的活动付诸实践呢?
2.备课的时候老师在 报刊杂志、网上、电视节目和搜集了一些小伙伴的联
系地址,你愿意把自己的“手拉手”活动构思告诉他 们,与他们一同架起友谊的
长桥吗?
出示联系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回民小学六年级黎明(《小艺术家》)
重庆市垫江县第四中学初一(3)班王加佳(《创新作文》初中版)
重庆市九龙坡区铁马小学五(2)班刘易(我的好友的女儿)
深圳市南头小学四二班何晔(深圳南山实验学校校园网页)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师范学校附小六一班(电视栏目报道)
3.经过刚才的商量,你们一定还有很 多与小伙伴建立联系的方法,请大家
课后再收集一些,然后我们下节课把自己的建议告诉他们。愿我们的 “手拉手”
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让我们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

第二课时 习作
教学目标:
激发兴趣,进行习作指导。
教学重点:
指导书信的格式。
教学准备:
课件(出示信封和书信的格式。)
教学过程:
一、回忆格式,明确写法
1.交流书信的写法及格式。
2.学生自读教材第二自然段。
3.你认为重点应该放在哪个部分?

18



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介绍自己(略)
说出想法(略)
提出建议(详)
4.在上节课的口语交际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并作出精心的策
划,要让别人明 白自己的想法,就必须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写。
二、尝试习作,发表见解
1.学生自己写信。
2.教师稍作巡视后也同学生一道写作。
三、交流赏析,学会评改
1.教师根据巡视式的观察,指名几个学生读习作草稿,全班同学互评互改。
评价方向:
(1)叙述清楚且有条理。
(2)提出的建议具有可行性。
(3)语句准确,想法合理。
(4)学生个体的进步。
(5)书信的格式正确。
2.教师把自己的下水作文读给学生听,请学生作出评价,并与学生的习作
进行对比,激发 学生习作的兴趣。
3.结合评改中的出现的典型问题,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草稿。
4.小组交流评改。
5.教师评改后小结作文情况。
四、学写信封,鸿雁往来
1.同学们不仅精心策划了“手拉手”的活动,还认真写出书信。大家想结
识远方小伙伴的 真情溢于言表。那我们就一定要把这些信寄给远方的小伙伴。
2.学生读教材第三自然段,初步感知信封的写法。
3.出示信封格式图,具体了解如何写信封。
4.教师把课前准备好的信封、信笺和邮票发给学生。学生根据要求填写信

19



封并贴上邮票。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再次誊抄习作和寄信。)
五、总结
古时候,人们把朋友见互通书信称之为鸿雁往来。看,这一封封信 就像
一只只鸿雁,它们将把你们的心愿带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不论相隔多么遥远,
我们和远 方小伙伴一定会在“心连心,手拉手”的活动中不断成长,收获美好幸
福的明天!






回顾•拓展一
教学目标:
1.结合本单元“走进祖国西部”的专题学习,交流课内外的学习与活动,
在交流中积累 学习方法并理性的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进行改进。
2.引导学生交流在课内外学习中 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
西部建设、发展的看法或者建议,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西部的 豪情。
3.从课文中汲取写法特点,在交流探讨中提高习作水平。
4.引导学生就自己的某一点体会畅所欲言,学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5.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词,并能谈谈对诗词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重点:学会总结与回顾,并能理性的分析学习所得,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从三个角度来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成果,在丰富的形式中
交流、汇报。
教学时间:两课时

20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西部情况介绍、发展状况、西部建设等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
料。
2.阅读并背诵古诗词。
3.搜集与诗词有关的趣味语文故事。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一)内容回顾,资料交流。
1.教师用课件展示本组四篇 课文内容,并配以旁白:在近两个周的时间里,
我们与蒙古族同胞共话夕阳,我们走进了古老苍凉的雪域 高原,观赏了风沙漫卷
的茫茫戈壁上顽强生存的白杨。驼铃声声的丝绸之路,西部的旖旎风光还历历在< br>目,西部建设者可歌可泣的故事还萦绕在我们脑际。
2.相信你们收集到的资料更多,能介绍给我们大家吗?
3.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图文资料,并谈谈自己对西部的感受。(可以利用展
示台)
教师可从以下方面引导:
西部的过去、现在、未来
西部的建设与发展
西部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
西部的旅游与开发
西部的人的生存状态、生活环境
西部的教育,西部孩子的学习与生活
……
(二)回眸课文内容,揣摩写作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草原》和《白杨》,并思考这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
点。
2.小组交流:

21



(1)把这两篇课文中你最喜欢的部分或者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推荐给大
家,并说说原因。
(2)你认为这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分别说一说。
(如:场面描写人物对话的描写
借物喻人(借赞扬白杨树来赞扬西部建设者)
景色描写中的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
3.全班交流、点评。
(三)畅所欲言,尽情交流。
1.在学习中你一定还有其他的收获,也可以同大家交流交流。
2.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自己在课内外学习和收集资料中的一些感受,谈自
己在学习上的收获。
3.总结: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在我们、你们、他们的共同努力下,
西部必定会有 翻天覆地的变化,西部必将会迎来灿烂辉煌的明天!
二、日积月累
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然后谈谈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2.请学生把课前收集的一些古诗同大家一起交流、欣赏,互相激励和启发。
3.建议学生有感情的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
4.安排时间让学生把喜欢的古诗或诗句摘抄到好词佳句本上。
三、趣味语文
1.阅读趣味语文故事,想想讲了什么,故事的趣在何处?
2.交流:
(1)故事讲了什么,它有趣在什么地方?
(2)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3.分组讲讲你课外收集到的趣味语文故事。然后把评出的最有趣的一个故
事推荐给全班同学。
4.全班交流学生推荐的趣味语文故事。
5.师生共同推荐课前搜集的诗词名篇。喜欢的学生可诵读或者吟唱。

22



四、总结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徜徉在精彩的名篇佳作里, 品读着精妙的语言文字,感
受着它们传递出来的情感,我们不禁流连往返。
西部,这片沃土,我们将会用更美的语言来赞美它,歌颂它!








第二组
5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诵读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5个生字,理 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
诗句中的意思,背诵和默写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激趣
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关于描写儿童的诗,你还记得吗?试着背一背。
二、初读诗文,展现画面
1、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
2、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3



三、精读诗文,走近画卷
1、你最喜欢哪首古诗?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
逐句解决。
3、老师参与学生的研究。
四、品读诗文,走进画卷
1、学习第一首诗。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朗读。
释义:六七里方圆的 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
晚风传来。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 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
野趣。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
思,然后朗读。
释义: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
在院子里,悠然自得 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3)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
看出来的?一个“弄 ”,一个“卧”。(可爱、调皮、疲倦)
(4)、再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把两句诗意连起来说,并加上自己的想象。
2、学习第二首诗。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说说诗意,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释义: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
了什么?
(释义: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是在遮雨,
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 。)

24



“张、使风”描绘出两个淘气、可爱、天真的孩子。
(3)朗读诗句,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五、再读诗文,感受意境
1、比较两首诗的人物,你更喜欢哪位诗人笔下的“顽童”?为什么?
2、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想象画卷
1、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的记叙文或者散文。
2、默写《牧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初知“美”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释题:
(1)介绍作者辛弃疾。
(2)简介宋词以及词牌名:清平乐。
(3)村居,词的题目。“居”什么意思?(居住) “村居”呢?(居住在
乡村)
二、初读,走近“美”
1、 听朗读录音,看图画。
2、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做到字字读准,句句通
顺。
3、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4、学生再读。读读、看看、想想。读懂的记下来,不懂的做记号。
5、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 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
相互讨论,可以看图、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25



三、品读,感受“美”
1、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 自己的收获。(先说前面的,再说后面的,依次说。
注意说话要有条理,先说字意、词意、再说句意。)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看图知道。你感到了什么?(简朴的乡间
生活,但很美。特 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学生朗读。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学生自由的轻声读这句,感受到
了什么: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大概刚喝了酒,他们亲热 相待,用乡
音聊天说话。)
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
(3)一对白发夫 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
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4)追 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
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 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5)读读看,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6)同 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
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 ,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多幸
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2、用生动的语句将你欣赏到的这副画面描绘给大家听听。
3、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 出来吗?(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
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四、再读全词,回味“美”
1、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有勤劳可爱的 儿子,心
情怎么样?(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2、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继续品味
“醉”字。)
3、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

26



之中。
4、配乐朗读或背诵。
四、课外拓展,延伸“美”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记叙文。






6 冬阳·童年·骆驼队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关注,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
面。
2、能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能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
3、认识“毡、嚼、傻”等生字,积累课文中有意蕴的句子,了解小说《城
南旧事》。
课前准备
1、歌曲《送别》
2、电影《城南旧事》片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播放电影《城南旧事》片断,配歌曲《送别》,了解小说《城南旧事》。
这是根据我国当代作家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拍摄的电影《城南旧事》

27



的片断,这是一部怎样的小说呢?阅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袋”。
2 、电影中的主题曲是《送别》,唱出的不仅仅是对离去的朋友的不舍,也唱
出了对美好童年的深深依恋。 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
3、读课题,闭上眼睛想一想,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三个词语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组合出无数的画面,教师要鼓励学生流畅地说出
自己的想象。
二、自由畅读,步入童年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准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的读音。
2、说说课文写了作者童年时的哪些事情?并个别朗读相应的课文。
(1)看骆驼咀嚼。
(2)看骆驼脱皮毛。
(3)关于铃铛的遐想。
(4)怀念骆驼队。
3、再读课文,觉得最好玩,最有趣,最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
三、深入阅读,品味童年
1、作者的童年生活中最有意思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 样长的牙,
那样安静的态度……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①读读这个句子,从这些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我”观察很仔细:“他们咀嚼的时候, 上牙和下牙交错着磨来磨去,大
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我”看的时候很投入:“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我”很喜欢骆驼:尽管骆驼很丑,但是态度很安静;而且“我”愿意长
时间的看着它。
……
②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你会呆呆地看一样东西,会不由自主地动起来,

28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同桌相互说一说。
③想象作者面对骆驼,呆呆地注视的情景,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
(2)“我幼稚的心灵中却 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
的……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①读读这段话,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学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和体会,但一定要在课文中找到依据,比如:
◇“我”很喜欢骆驼,不希望它遇到什么危险,他是不会遇到狼的。
◇“我”很同情骆驼,他 要走那么多的路,一定很孤单,铃铛不但可以给寂
寞的旅客增加情趣,也可以给骆驼增加情趣。
◇“我”可能把自己也当作了骆驼,觉得自己更知道骆驼的心思。
……
②比较句子
◇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我幼稚的心灵中有一个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课文中为什么用“充满”而不用“有一个”?“充满”说明什么?
◇说明“我”常常在想这个问题。
◇说明“我”已经想了很久,深思熟虑了。
……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骆驼也脱掉了它的旧驼毛袍子啦!……因为太不整齐了。”
①读读这句话,从这句话里你又看出了什么?
◇“我”很关心骆驼。
◇“我”很喜欢骆驼。
◇“我”很善良。
……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四、作业

29



1、摘录写有情趣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继续品读,感悟童年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到底是什 么让“我”如此的想念童年和童年的生
活?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朗读体会。
2、学生品读感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或者看法。
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
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不是的,爸!他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
趣。”
◇“我真想拿把剪刀替他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
……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2)童年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
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我站在骆驼面前,看他们咀嚼的样子……”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②把两句话联系起来,你心里有一种什么感觉,体会到什么?
◇童年的傻事多么美好。
◇“我”的心中充满了留恋。
……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句子。
(3)童年很快就过去了,过去就不会回来了。
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30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 又听见缓缓悦
耳的骆驼声。童年又重领于我的心头。”
②细细地品读这些句子,从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淡淡的忧伤
◇暖暖的心情
◇失落和怀念
……
③带着自己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二、吟诵课文,回味童年
1、轻声吟诵课文,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感情。
2、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三、拓展延伸,珍惜童年
1、作者的童年如此有趣,那么同学们的童年又有什么记忆最深的事情吗?
学生们说说自己童年最有趣的事情。
2、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
3、推荐阅读《城南旧事》。





7 祖父的园子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的园子里的生活情景,感受童
年生活的情趣。
2、揣摩、品读重点句段,体会我在园子里的心情,选择课文段落能有感情
地朗读。

31



3、认识“蚱、嗡、啃、樱”等几个生字,正确书写“蚂蚱、 樱桃、蚌壳”
等词语,摘录描写优美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介绍作者。
1、出示课题:祖父的园子,读读注释。
2、介绍作者 。萧红,现代著名作家,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人。1933年
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
始用笔名萧红,l940年发表了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思考:祖父的园子给 你留下的是什
么印象?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理解和体验, 只要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词句,言之有
理的,都应该鼓励。学生可能的会有这样的印象:
(1)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好玩的地方。
(2)祖父的园子里充满了快乐。
(3)祖父的园子非常美丽。
(4)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很自由的地方。
……
2、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反复地朗读。
三、走进园子,品味童年
1、默读课文,园子里的哪些情景给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2、课堂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
(1)园子里有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①朗读第一自然段,想象描写的情景。
②用一个词概括园子里的蜜蜂、蝴蝶、蜻蜓、蚂蚱给你留下的印象。
(充满生机、热闹、美丽……)

32



③有感情的朗读,读出热闹和生机勃勃的感觉。
(2)我和祖父在园子里边干活边玩。 ①默读课文4——15自然段,画出“我”干活和玩的句子,细细地读读这些
句子,想象我是怎么干 活,怎么玩的。
◇“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的瞎闹……”
◇“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
◇“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我跑过去摘下来,吃黄瓜去了……”
◇“祖父浇水,我也 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
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 ”
……
②讨论:我在园子里到底是玩还是干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干活就是玩,玩就是干活,反正都充满了欢乐。
③选择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我”的快乐。
(3)园子里的花、鸟、虫子、倭瓜等。
①朗读课文第17自然段,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从哪些句子里读出来
的?
②课堂交流。引导学生关注下面的句子,在反复地朗读中体会院子里的那份
自由。
◇“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
◇“愿意接一个瓜,就接一个瓜”
◇“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
……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其中的自由和快乐。
3、默读课文,思考:“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呢?可以从哪里感受到?

33



4、找出表现“我”心情快乐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四、积累语言,留住记忆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或几个自然段背诵。
2、摘录句子





8 童年的发现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以及发现的过程。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童年时的天真可爱以及求知若渴、寻
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 br>3、认识本课7个生字,能用具体事例说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体会课
文语言的幽默活泼的风 格。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教师介绍有关胚胎发育的科学知识。
2、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九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 育的规律,猜测一下他
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
二、循题读文,理解“发现”
1、自由朗读文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
3、反复朗读课文的第13自然段,在这段话中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
现的句子。

34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 长的时间。现在,这一
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 br>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4、仔细地读读着几句话,并用自己的话转述。
5、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有没有这样一句话: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
表达更简洁。
“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6、朗读这两句话,比较两句话表达上的不同,体会表达的具体和概括。
三、循果查因,了解过程
1、默读课文,思考:“我”那非凡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
2、根据学习计划,分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计划:
(1)找出有关的句段。
(2)理解有关的句段,把它概括成一句话或一个词语。
(3)在白纸上画出简单的发现流程图。
3、小组汇报,课堂交流。
(1)“我” 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
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 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老师请教,老师给我们解答。
(3)老师的解答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对“九月怀胎”进行思考,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有了伟大的“发
现”。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描写“我”的发现的句子。
2、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

第二课时

35



一、精读课文,感悟“发现”
1、默读课文,思考 :从“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中,你觉得“我”是一
个怎样的孩子?并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依据,画出 相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大概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随机指导。
(1)“我”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孩子。
①“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轻声朗读这段话,闭上眼睛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
◇如果你也做了这样一个梦,或者你真的能飞了,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高兴、惊喜、新奇……)
◇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②“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朗读这段话,哪些地方是“我”的幻想?
◇当“我”发现或者是幻想了这样一个规律时,“我”是怎样的心情?
(格外高兴、得意……)
◇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我”是一个喜欢刨根问底的孩子。
①“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 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
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找一找“我”问了几个问题?把问题画出来。
◇想一想,这些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个问题套着另一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
◇想象当时的情景,分角色朗读这段话。
②“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 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
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想象“我”研究以条鱼的样子,朗读这句话。
◇你觉得“我”会翻来覆去的看些什么?会想到一些什么?
(3)“我”是一个幽默的孩子。

36



①“幸亏他没有容我解释……我明白了——世界上 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
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你觉得这段话哪些地方很幽默,为什么让你读着想笑?
◇举例说说“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
风险。”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举例,比如:哥白尼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
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 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
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
◇你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我们无论想做一件什么事情,还是要做一件什么事情,都要冒 着危险,都要
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
②“听完这句话,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大笑……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的幽默和机智。
二、联系生活,向往“发现”
1、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
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自由的讨论,教师要鼓励支持。比如:
(1)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仔 细观察的好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
思考,要大胆创新,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2)童年的胡思乱想就是一种“发现”。
(3)童年很美好。
……
2、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写一写自己的“发现”。



37





9 儿童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
和美好的愿望。
2、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了解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
诗。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朗读诗歌
1、出示课题《儿童诗两首》,说说你知道那些 儿童诗。可以说说诗歌的题目,
也可以背诵其中的一两句。
2、朗读课文,能把诗歌流畅的朗读下来。
二、比较朗读,理解诗歌
1、反复朗读两首儿童诗,比较:这两首儿童诗有什么不同?
2、在充分朗读、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
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我想》是一首诗歌,《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
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区别:组诗有小标题;每一节诗歌写的是不同的内
容……
(2)《我想》是押韵的,《童年的水墨画》不押韵。
引导学生朗读这两首诗,体会押韵和不押韵的区别,了解儿童诗可以押韵也
可以不押韵。 (3)《我想》描写的是“我”的一些美好的愿望,《童年的水墨画》描写的
是童年的生活学习场景 。
①说说《我想》描写了“我”的哪些愿望?

38



◇“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
◇“我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
◇“我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
②说说《童年的水墨画》描写了哪些学习生活场景?
◇在街头看书
◇在溪边钓鱼
◇在江上游泳
③朗读诗歌,体会描写的愿望和场景
三、感情朗读,体会意境
1、指导学习《我想》
(1)朗读诗歌,想象体会“我”的愿望。
①朗读诗歌,说说“我”的那么多愿望中,那一个最令你神往?
②默默诵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
◇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你有什么感受?比如:“牵着万缕阳光”是怎样的感觉?“成为柳絮和蒲
公英,飞呀,飞”是怎样的感 觉?
③有感情的朗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
(2)想象一下,“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美好的愿望的?具体说说。
◇春暖花开的时候,坐在绿绿的草地上……
◇在阳光下,春风中起舞……
……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指导学习《童年水墨画》
(1)朗读诗歌,比上眼睛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①静静地在街头阅读《水浒传》。
②鱼儿钓上来了,鱼在草地上蹦跳。

39



③在江面上打水仗。
……
(2)细细朗读有关的诗句,体会其中的快乐。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四、诵读诗歌,感悟语言
1、自由诵读诗歌,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特别的句子。
(1)“牵着万缕阳光,悠啊,悠——悠出声声春的歌唱”
(2)“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3)“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
2、说说这些诗句特别在什么地方?
(1)很有韵味。
(2)语言中有图画。
……
3、朗读或背诵这些诗句。
五、作业
1、选择背诵诗歌。
2、写一首儿童诗。





口语交际二 难忘童年
教学目标
1、回顾本组课文内容,感受童年的快乐,勾起对往日美好生活的回忆。
2、能清楚、具体地说自己童年生活中难以忘怀的事情。

40




教学过程
一、歌曲回放,回顾往事
播放歌曲《送别》,在歌曲声中回顾本组内容。
指名请同学分别说一说《冬阳·童年·骆驼队 》、《祖父的园子》、《童年的发
现》讲述的内容。
二、打开记忆,回忆童年
1、 我们的童年生活中有喜有乐,有悲有痛,你记忆深处留下的是什么故事
呢?老师先说一个自己记忆最深的 童年故事。
2、请同学们也来说一说,要求:清楚、具体。
3、同学们自由和同桌说自己最难忘的事情。
4、课堂交流,老师、同学及时做出评价。
三、积累内化,升华主题
1、请同学朗诵在上《儿童诗两首》时所写的小诗。
2、老师推荐书目:《盛世繁花》、《一路风景》、《雾都孤儿》。




习作二
教学目标
1、看图作文——一场球赛。要求把看到的、想到的、 听到的写下来。内容
具体,语句通顺,并加上个性化的题目。
2、学会记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也可以写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么。
3、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体
现个性化。


41



课前准备
1、搜集小时候的老照片或珍藏的能引起童年趣事的有关物品。
2、准备范文一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出话题。
同 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你看,那会飞的梦,那冬阳下的骆驼
队,那一声“精彩”和“糟糕” ……今天,老师让同学回忆一下童年那充满稚趣
而又很有意思的事,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
二、明确范围,简要指导。
1、指名说说,思考这次作文给我们提了哪几点要求。
2、拿出事先准备的老照片,围绕老照片或珍藏的有关引起童年回忆的物品
的前前后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 事呢?(可以同桌互相交流)
3、教师简要提示。
①要突出“趣”字。(要有稚趣,要有意思,要有发现,要有反思……)
②要根据我们的特点 而展开。要说实话、真话、心里话,可以是钓龙虾,可
以是恶作剧,可以是有趣的经历……
4、全班交流:有趣的经历和故事(共同讨论,选材是否新颖,是否能突出
“有趣”。)
三、范文引路,讨论写法。
1、读范文《童年趣事》。(学生人手一份)。
2、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长汇报,师生共同评议、补
充)。
(1)文章给人的感觉真实吗?有意思吗?有趣吗?
(2)范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里活动的描写怎样?那些地方值得你

42



借鉴和学习?
(3)“好笑”、“有意思”中蕴涵什么呢?你有体现你个性的有趣的事吗?
四、写出“有趣”,写出个性
1、请同学们把自己想好的题目告诉大家。(材料可以是课文图 中的内容)(“虎
口”脱险、夏天的“雪花”、龙争虎斗……)
2、用心写一段开头。
3、全班交流自己写的开头,修改。

第二课时
一、用“情”写,写出“童趣”
1、朗读自己上节课写的开头,然后继续快速作文。
(可以选择自己的材料,可以选择课文中的《球赛》)
2、再次让学生明确写作的范围,并要求在20分钟内完成450字左右的文章。
3、在教师 的巡视中,对于极少数作文方面存在问题的同学适时降低作文要
求,只要抓住“有趣”二字,写出自己的 感受就行,并在黑板上挂出有关的好词
佳句供这部分同学参考。
二、用“心”改,改出水平
1、请划出你自认为写的比较好的句子与大家共享。
2、再次修改。
在自改过程中 ,学生重新感受写作的过程,在查缺补漏中完善了自己的作文,
享受了习作过后的愉悦感。
3 、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对于能把事情写清楚,很有个性化、真实性的作文
和比较存在问题或问题较大的作 文师生集体评改,随后学生修改作文。





43



10 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参考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
2、理解课文,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的回答的巧妙之处。
3、认识3个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感受文言
1、出示课题“杨氏之子”,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说明:“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2、读读课题,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学生可能回答:不太好懂;像古诗的语言……
教师小结: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
3、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
4、自由的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别和不同。
学生可能的回答:很难读通顺;有些字没见过,不好认;意思不懂;句子很
短……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教学:
(1)学习生字“惠、曰、禽”,认读多音字“为(wèi)”、“应(yìng)”。
(2 )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字词,讲解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比较的知
识,比如:有些古汉字在现代汉语 中不常用;文言文中多是单音节词等。
二、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随机检测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44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
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师重点指导:
“为设果,果有杨梅。”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课文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 的小孩九岁了。孔君平去看望小孩
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 果中有杨
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小孩应声回答:“我
没听 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三、质疑问难,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
子家禽。”
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
会用怎样的语气?
(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
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 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
性。)
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
气。
二、深入理解,体会语言

45



1、思考: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
(1)“应声答曰”说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没有正 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而是巧
妙的从“夫子家”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的家禽,杨梅当然就不是我们 家的。
2、讨论:
(1)杨氏之子这样的回答,你觉得好不好?
(2)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说话的例子,说一说。
三、拓展延伸,综合学习
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要求。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
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11 宴子使楚


教学目标:
1、了解宴子出使楚国国,有 力的反击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的故事,由衷的佩服宴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2、理解宴子说的话,体会宴子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
3、认识8个生字,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46




一、解释课题,导入课文
1、出示课题“宴子使楚”。理解“使”,出使。
2、介绍宴子。说明“子”是古代对对有学 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说说,
你知道中国古代还有哪些著名的人物。比如:孔子、孟子等。
3、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
(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2)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2、课堂交流
(1)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学生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读一读难读的句子。
3、尝试给课文分段
(1)那些段落是写三件事的?
(2)分段
三、再读课文,走近宴子
1、大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让你感到最气愤的是什么?让你感到最高兴的
又是什么?
2、课堂交流,并朗读相应的课文。
(1)最气愤的是楚王“想乘机侮辱宴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2)最高兴的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宴子了。”
3、从楚王的变化中,你能说说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1、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
(1)找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

47



(2)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让学生自由
说理)
转折点:由狗洞推想到狗国,向楚王质问:楚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
(3)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 ,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请选择合适
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怒发冲冲地 心平气和地 冷
静地)。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一)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二回合较量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说说你最喜欢读哪句话?为什么?
2、课堂交流,随机点拨。 < br>(1)“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连
成一片云;大伙儿甩 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插肩,脚碰脚。大王
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A 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齐国首都临淄的人多。
B 这句话为后文做好伏笔,引诱楚王上当。
(2)“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
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了。 ”
A 理解这句话的推理,隐含了“楚国是一个下等国家”。
B 体会宴子的智慧和说话的技巧。他为什么不明说?
3、有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二)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三回合较量
1、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找出宴子说的话,想想说的是什么意思?
2、出示:“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柑橘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

48



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 一
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1)理解:水土不服
A 柑橘因为水土不服,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
B 齐国人因为水土不服,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
(2)这段话中隐含了什么意思?(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
3、有感情的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感情朗读,理解宴子
1、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宴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临危不惧 口齿伶俐 热爱祖国 足智多谋 能言善辩……
2、想象一下,宴子长什么样?面对楚王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让学生充分的说,并能结合课文的有关语言说出理由。
3、尝试分角色朗读课文。先分组准备,再课堂朗读。
三、观照全文,理解结构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开头、中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抓住重点句:
“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宴子,显现楚国的威风。”
“从此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宴子了。”
理解首尾呼应的关系。
2、比较课文中间每一次较量中楚王前后态度的对比,理解和开头结尾的关
系。
四、作业
1、摘录宴子反驳楚王的话。
2、排练课本剧。




49



12 半截蜡烛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2、默读课文,明 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
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 德国鬼子的仇恨。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课前准备: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基本情况。
2、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1、出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写法上很特殊的课文——《半截 蜡烛》,
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2、学生读课文,自由交换意见。
3、课堂交流每个人自己的看法。
学生的意见会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1)课文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2)整篇课文是对话的形式。
(3)课文的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4、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一种新的文体——剧
本。
二、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现在我们知道我们今天读的是剧本,读剧本和读课文有点不一样 ,你能
读懂这个剧本吗?轻声地读一读。想想这个剧本讲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

50



2、课堂交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大意 。具体的说法可以有很
多种,不要过于强调概括和简练,只要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转述出来,并能说清< br>楚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经过,都应该得到鼓励。
3、说说读剧本和读课文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从剧本里读懂这个故事的?
学生可能会有各种 回答,教学重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阅读感觉和体验,重要的
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不一定能明确的说出)读剧 本更要联系上下文,联系具体的
情景。
三、深入阅读,感受形象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保护半截蜡烛的?找出有关
的句子,读一读。
2、想象体验:半截蜡烛被点燃了,正在一点一点的熔化,如果秘密被德国
鬼子发现,那会怎样呢?
想象的空间很大,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德国鬼子对伯诺德一家的迫
害;(2 )德国鬼子对地下活动的破坏等。
对学生的想象要有引导,要求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而不是用概念化的语言来描
述自己的想象。
3、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
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
暗的小蜡烛熄了。”
4、在这样的情况下,杰克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
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火吧。”
5、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 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
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6、自由组合成小组,尝试表演这段故事。

51



四、内化形象,感悟语言
1、闭上眼睛,想象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谁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试着
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脑中的这个人物形象,写一写。
2、交流每个人印象最深的人物形 象,并说一说,你的印象来自于课文中的
那些词句,有感情的朗读。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1、阅读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2、说说课文和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各有什么特点。





13 打电话

教学目标:
1、边听录音边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和语言特色。
2、通读课文,体会故事中的人说话啰嗦的特点,明白简洁明快地说话的重
要性。
3、能对相声感兴趣,喜欢听相声,试着说相声。

课前准备:
1、相声《打电话》录音。
2、其他相声节目的录音。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出示课题。

52



1、文艺节 目可以分成歌舞类、语言类等,其中语言类节目中有一种很受欢
迎的艺术形式是相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 课文就是一则相声——《打电话》。
2、说说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要求或希望。
二、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
1、边浏览课文,边听相声《打电话》的录音。
2、说说各自听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来自于相声本身的特点,更多的
可能是来自于这则相声的内容 ,教师都要充分的肯定。
3、边看课文边思考:相声有什么特点?
教学中 不一定要给学生一个标准的答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随机引导概
括,比如:相声是两个人说的(其实还 有一个人说的单口相声和多个人说的群口
相声);相声的语言很幽默,引人发笑;相声不仅是说,还要唱 ……
三、默读课文,体会相声中人物说话的特点
1、默读课文,相声中的那个人是怎样打电话的?找出“打电话”的句子。
2、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读,有什么感受,举例说明?
(1)“你贵姓呀?哦,老胡呀。呃,不是老胡?
老张呀。哎呀,我没听……呃,不是老张,是老刘呀。呃,不是老刘。
是耗子呀。……
……
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
——说话绕圈子。
(2)“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我的未婚妻,他是女的呀。”
——明知故说。
(3)“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吗?学习吗?不学习呀。开会
吗?……不开会。”
——没话找话。
(4)“……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是一块六,我给了他五块,他找我三块四。”

53



——东拉西扯。
……
3、联系生活的具体情境,思考如果生活中说话啰嗦,会有什么后果。
四、熟读课文,尝试表演相声
1、选择课文中的某一段,练习朗读。
2、自由组合,学说相声。
3、 听听其他的相声选段。


口语交际三 劝说

教学目标:
1、回忆和了解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和情境,充分考虑对方的身份和地位,能
有针对性地得体地劝说。
2、了解和感悟劝说的策略和技巧,能态度真诚的劝说他人。

课前准备:
影视片中的“劝说”片断录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意义
1、播放影视片中的“劝说”片断录像。要求学生认真看,仔细听。
(1)片断一:《汉武大帝》中张骞劝说月氏国出兵攻打匈奴的场面。
(2)片断二:《成长的故事》中父母劝说杰克不要撒谎的场面。
播放录像前,先说明当时的具体情况。
2、在这两个录像片段中,你看到的,听到了什么?
(1)张骞劝说月氏国出兵攻打匈奴。

54



(2)父母劝说杰克不要撒谎。
教师小结:在日常生活中,在很多情况下, 我们需要“劝说”,劝说和鼓励
是相对的,劝说往往要求对方改变某一种做法或想法,劝说可能成功,也 可能失
败,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劝说是否真诚,是否讲究策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二、联系生活,明确情境
1、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你是否有过劝说他人或被他人劝说的经历?描
述一下当时的情况。
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说清楚劝说的语言,即“怎么说的”“说了什么”。
2、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需要我们劝说?
(1)阅读课文中的一段话,打开学生的思路。
(2)自由地说说。
三、自由练说,模拟表演
1、你最想对谁,对那种情况进行劝说?想一想,该怎样说效果会更好?
2、学生轻声地练说。
3、师生模拟表演。
(1)学生说明当时的情况。
(2)教师扮演被劝说对象,学生扮演劝说者,模拟表演。
(3)师生共同评价模拟表演的情况。
教师可在模拟表演的过程中,或者在评价中随机地指出 或引导学生指出劝说
是要注意的事项:说话态度要真诚;不同的劝说对象要有不同的语气,比如对长辈要尊敬;在不同的情况下用不同的语气,比如紧急的情况就不能慢条斯理;一
般要分析原因,指出 改正的方向等。
四、修改提高,分组表演
1、根据刚才的提示,对自己的劝说进行修改,争取取得好的劝说效果。
2、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分组模拟表演,相互交换角色。
3、课堂展示,共同评议。
五、联系生活,课外延伸

55



提高自己劝说的意识,在真实的情境中尝试进行劝说。






习作三 写发言稿

教学目标:
了解发言稿的一 般写法,能根据具体需要,具体情境,写一份内容具体,感
情真实,语句通顺的发言稿。

课前准备:
不同类型的发言稿若干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说说你听到过的最精彩的、印象最深的发言。
2、今天,我们要学写发言稿,想一想你在哪些场合需要准备发言稿。
(竞选班干部,运动会上代表运动员发言,领奖时发言等)
二、明确情境,试写发言稿
1、假如班里要改选班干部,你打算竞选班长,怎么来写发言稿呢?
2、讨论:这份发言稿,至少要说明白什么?
(1)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我要竞选班长。
(2)要讲清楚自己的优势:我为什么能当班长。

56



(3)要讲清楚我的打算:我当班长会怎么做。
3、尝试写一份竞选班长的发言稿。
三、共同评议,修改发言稿
1、同桌相互读读各自写的发言稿,相互探讨,提出修改意见。
2、选择三位同学的发言稿,展示评议。
(1)评议标准:有没有把意思表达清楚,即有没有 说清:“我要竞选班长”、
“我为什么能当班长”和“我当班长会怎么做”。
(2)评议过程:一项一项的对照,同时评价语言是否通顺。
3、各自根据评议的要求修改自己写的发言稿。

第二课时
一、对照比较,发现问题
1、教师发一份事先准备的发言稿(见附件),让学生和自己的发言稿比较,
发现什么?
2、课堂交流,各自的发现。
教师要在学生发言时,随机归纳:
(1)发言稿的格式:称呼、问候、致谢等。
(2)发言稿的语言风格:诚恳,坦率,简洁等。
(3)发言的吸引力:条理清楚,有创意等。
3、学生根据新的发现,各自修改自己的发言稿。
二、尝试发言,不断完善
1、学生自由准备发言。
2、课堂模拟竞选,学生上台发言。
3、师生共同评议。
评议的重点:
(1)发言稿的语言是否适合发言: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口语化等。
(2)发言人的情绪状态等。

57



4、学生再次修改发言稿。
三、拓展延伸,学写其他发言稿
1、学生阅读其他情况下的发言稿,说说有什么发现。
2、课堂交流:
(1)发言稿的共同特点:①观点鲜明。对问题持什么看法,要明确表态。 ②
条理清楚。一篇发言稿要 谈几方面的问题,每一方面问题要讲哪些条目。都要安
排得有条有理,让人听起来容易抓住重点。 ③语 言简洁明快。发言是直接面向
听众,所以,发言的语言一定要简洁明快,尽量不使用冗长罗嗦的句子,更 不要
使用一些深奥难懂的词句,话要说得准确、易懂,最好运用大众语言。
(2)不同发言稿内容有区别,对象不同,有不同的特点。
3、尝试写一写其他的发言稿。
4、课堂交流、评议。

附1:竞选班长的发言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我今天走上讲台参加竞选班长职务,我相信凭着我的勇气 和才干,
凭着我坚强的毅力和勇于拼搏的决心,这次演讲带来的必定是下次的就职演说。
我叫 杨也,是一个“三心二意”的学生,这里的“三心二意”可不是做事不
专心,随随便便的意思。“三心” 是指进取之心、平和之心、宽容之心;“二意”
指的是创意和诗意。因为有了“进取”之心,才能使我不 断进步、不断完善自我、
在保证学习成绩优良的前提下高质高效完成班级工作。有了“平和”之心,无论
成功与失败,我都会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有了“宽容”之心,才使我胸怀宽广、
虚怀若谷,接 受同学的意见,与他人合作把班内活动处理好。那“二意”呢?增
一份创意我们能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展 示我们班独一无二的风采;添一点诗意我
们能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处变不惊,临乱不慌,从容不迫。 < br>对待班内活动,我又将如何做呢?首先,我认为,一个好班级必须要做到合
理分工,让最合适的人 去做他最擅长的事,从而建立一个合理有序的班集体。其

58


< br>次,我会努力做到将大家团结在一起,互相帮助、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增强班队
内部的凝聚力和向 心力,增加班级工作的透明度。最后,我将力求提高工作效率,
使班级各项工作都有效的进行,在最短的 时间内做到最好。假如我能当选,我一
定要在第一时间制订好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保证班级工作在最短 的时间内顺利
步入正轨。
也许有时候我太活跃了,但是我相信,有了同学们对我的信任,我一 定会扬
长避短,改掉自己的缺点不断完善自我。
希望大家支持我,谢谢!

附2:运动员代表发言稿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在这百花争艳的春天, 在这充满团结、奋进、友谊氛围的美好时刻,我们
共同迎来了我校首次体育盛会——长风小学首届趣味运 动会。我代表全体运动员
向本届运动会的召开致以热烈的祝贺!对前来参加大会的各位领导、家长、同学
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发展体育运动,弘扬体育精神对学校培养新世纪合格 人才、对学校的发展建
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今年,是我校落实素质教育,实现由新校向强校转变,稳步< br>持续发展的一年。过去的一年里,学校的体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在刚刚闭幕
的区运会上,我校 取得了乙组总分团体第二的好成绩,此外,还夺得了多项竞赛
的冠亚军。在这里,我代表全体运动员向所 有关心、支持体育工作,并为学校体
育工作做出辛勤奉献的领导、老师们表示衷心地感谢!
本届趣味运动会是创造性体育盛会;是增加了解、增进友谊、加强团结、促
进发展的盛会。在本届运动会 中,我谨代表全体运动员宣誓:听从指挥、服从裁
判,在比赛中坚韧顽强、拼搏进取、赛出风格、赛出水 平、赛出成绩。
最后,祝我校首届趣味运动会圆满成功!



59




14 再见了,亲人
教学目标: < br>1、结合课文认识“役、妮”等八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
雪中送炭、同归于尽、 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学 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
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3、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 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体会强
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

课前准备
了解抗美援朝战争,搜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发生的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入,激发探究兴趣
1、出示题目:“亲人”是什么意思?(有血缘关系的,关系亲密的人)谁是
我们的亲人?
2、课文中的“亲人”指谁?(指大娘、小金花、大嫂,指朝鲜人民)这句
话离别的话是谁说的 ?
3、介绍时代背景: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地踏过鸭绿江,
开赴朝鲜 ,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抵抗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在极端困难的条
件下,中朝两国人民终于打败了美 国侵略军。1958年10月撤离朝鲜。在漫长的
八年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 、生死与共。当我们打败
了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
临时,志愿军战士深情地说——引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4、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战士并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

60



那为什么把他们也称为“亲人”呢?——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
二、深入研读,展示探究过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哪些事例说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1)大娘为志愿军战士洗衣服,几夜无眠;
(2)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3)小金花,为救老王,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
(4)大嫂,为挖野菜,炸伤了腿。
2、走进情境,感受体验。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哪里看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 士?划出
相关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①交流。学生说句子,自由谈体会。
②重点出示: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哪里写出了“雪中送炭”的困难和危险 ?大娘她
们仅仅是为我们送来打糕吗?还为我们送来了什么?(鼓励、希望、信心……)
抓住动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
想象一下,说说大娘还会为我们做哪些事?
也许大娘做的事还有更多更多,这一切,怎么不使 我们感动和敬佩呢?一起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③引读:是啊,素不相识的大娘虽然不是我们 的母亲,但却像母亲一样,甚
至胜似母亲。因此,在离别的一刻,我们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生读) “您
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师引,大娘,您就是
我们的“亲 人”,就是我们的母亲!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

61



①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最感动人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随机理解词语:同归于尽、噩耗
②重点指导:小金花的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她的死重于泰山。但小金花为
什么没有哭呢? < br>出示句子:“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
‘妈妈,这个仇我一 定要报!’”
失去妈妈的痛,对敌人的恨,这两种情感是多么真切,对比又如此强烈。有
感情地朗读。 ③引读:刚强的小金花,在失去妈妈的一刻,她没有哭,但当与志愿军叔叔
离别时,她却哭了,她与 志愿军战士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所以,当志
愿军叔叔与小金花离别时,关心地说——(生读) “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
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3)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小组交流体会。
②重点交流,出示句子:
“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 光了,
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
到前沿阵地上挖野菜,会有哪些危险?那大嫂为什么还要去挖呢?这说明了
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③引读:为了给战士们挖蔬菜,大嫂却为此付出了双腿残疾的代价 ,所以在
志愿军心目中,这位大嫂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所以,在离别的一刻,战
士们满 怀真情地说——(生读)“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
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再读课文,加深体验:
1、在这些感人的故事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个人的事迹呢?有感情地读一读。
2、交流展示朗读。

62



3、读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说。
4、是的,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渡过,八年 的峥嵘岁月共同走过,血与肉凝
成的深情厚谊怎能不感天动地?怎能不牵肠挂肚啊!让我们齐声读——再 见了,
亲人!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领悟写法
1、选择你最感动的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分别读不同的故事。
3、这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这三个自然段虽内容有别,但写法相似,这三个朝 鲜人民的代表人物都为志
愿军付出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说不尽的关心帮助,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这样
高的代价”,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每一段最后的一个反问句,都强烈地
表达了我们对朝 鲜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
三、刨根究底,再读再悟
1、可亲可敬的朝鲜人民,为什么要像 亲人一样对待我们志愿军战士呢?再
读课文,找出句子体会。
2、交流:
◇“五次 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
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
◇“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关在一所小房子里,有一
个班的鬼子看守 着。”
◇“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我们缺少野菜……”
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3、志愿军战士踏上异国他乡,与朝鲜人民共同浴血奋战;朝鲜人民关 心志
愿军战士,军民一家人,同甘共苦,都是为了什么?(为了共同的敌人,为了共
同的心愿— —和平,这就是爱国主义,这就是国际主义精神。)
四、创设情境,体验朗读

63



1、当离别的抽泣声与长鸣的汽笛交织在一起时,当我们从车 窗伸出手、探
出头跟朝鲜亲人再见时,当列车的轰鸣一声紧似一声时,你的心情是怎样呢?请
通 过第四、五、六自然段的朗读来表现出你的心情。
2、指名读——互评——齐读。
3、读了这几自然段,你觉得当时的场景可以用哪几个词来形容?(难舍难
分、依依不舍……)
4、正是因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两国人民生死相依,患
难与共。所以说这种 友谊是伟大的友谊,这种感情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五、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齐声朗读课文。
2、这篇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吻来说的,但是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 民
肯定也有千言万语要表达。想一想,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
大嫂三者之 中的人以角色,以他们的口气,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
六、作业
1、背诵喜欢的段落。
2、摘录使自己感动的句子。






15 金色的鱼钩
教学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课文。
2、抓住描写老班长的外貌、动作、语言等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
舍己为人的精神。

64



3、认识本课12个生字,理解“喜出望外、奄奄 一息”等词语的意思,能用
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初读课文
1、出示课题:金色的鱼钩。
(1)朗读课题,应该强调哪个词?
(2)读到“金色”这个词语,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语感,说自己想到的,教师可以引导:光明、灿烂、永
垂不朽等。
2、快速默读课文。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语言表达可以 多种多样,也不要求过分简练,大致的意思是:在二万五千里
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 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
的故事。
(2)读了课文你有哪些疑问?
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重点出示两个问题:
①为什么说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②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为题?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默读课文,思 考: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当“我”和两个
小同志病得实在跟不上队伍时,老班长接受 了一个什么任务?当时指导员是怎么
嘱咐的?
2、出示句子:“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 ,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
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上级”就是“领导”,“上级”怎么会又是“保姆”和“勤务员”呢?指导
员的意思是什么?
老班长既是“上级”,要在遇到困难时安抚小战士的情绪,要不断鼓励病号

65



战胜困难,走出草地,要在重重困难面前想方设法。又要像“保姆”和“勤务 员”
一样时时处处关心照顾小战士们。
3、同学们,要完成这一任务容易吗?再读课文,想想老班长在完成任务时
要碰到哪些困难?
4、为了完成他既是“上级”,又是“保姆、勤务员”的任务,老班长是怎么
做的?
学生抓住课文句子和内容自由讨论。
5、这是一位怎么样的老班长?
舍己为人,忠于革命,忠于职守……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课文主要是抓住 老班长的什么来表现他既是“上级”,又是“保姆、勤务
员”的呢?(外貌、动作、神态等)
2、小组合作学习,请再读课文,找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划下来,深
入体会理解。
交流,品读:
小组汇报,出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重点讲解:
◇“炊事班长快 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
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为什么不到四十岁的炊事班长会显得那么苍老?这说明了什么?
◇“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 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
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 ,失声喊起来:‘老
班长,你怎么……’”
老班长吃得多吗? “嚼”字写出了什么?(食物少,难吃,硬)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说说: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3、研读“笑”意。
◇“他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唉!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
跑了!’”

66



◇“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疙瘩。”
◇“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鱼汤这么少,为什 么老班长还“笑着说”?从“笑”到“收敛了笑容”,再
到“露出了一丝笑意”,你读懂了什么? 4、长时间的辛苦劳累,长时间的饥饿折磨,终于把老班长累跨了,饿跨了。
他终于支撑不住昏倒在 黑水潭边。同学们,当我好不容易钓到了小鱼,做好了救
命的鱼汤送到老班长面前时,老班长又是怎么说 ,怎么做的?
出示句子:“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
汤, 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
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 走出草地去!’”
“奄奄一息”是什么意思?既然是“奄奄一息”了,为什么他说的话中还用
了两个“!”? < br>是的,生命垂危的老班长,即使在最后一刻,也没忘记要鼓励三个小战士克
服困难走出草地,也没 忘记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也没忘记一个共产党员忠于职
守的职责。多么可敬的老班长啊!
5、把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用最富深情的朗读来体现。
四、前呼后应,解困释疑
1、 出示最后一段话。思考:“我”为什么要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
来?“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象 征着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一个小小的鱼钩,象征着老班长那忠于革命,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金子 般
的心,也象征着千百万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所以,这篇课文要以“金色的鱼钩”
为题。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话。
3、总结: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 辈用他们的青春与
热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五、作业
1、复述课文。

67







16 桥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描写的故事,体会课文中的老汉在生死
关头,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2、理解描写老汉在关键时刻的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感受一个老共产
党员的光辉形象。
3、认识本课6个生字,了解和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一、 以“桥”引入,初步感知
1、谈话引入课题。
我们在四年级学习 过一篇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
文是《桥》,也是一座生命桥。出示课题——《 桥》。
2、自学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写了怎么样一件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村 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
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二、再读课文,感受“感动”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的凶猛的句子?
2、交流:
(1)出示句子进行对比: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

68



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2)理解:“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的?理解“势不可挡”
(3)知道学生读出洪水的凶猛。
(4)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凶猛?找出来说一说,读 一读。(随机理解
词语:跳舞、狞笑)
3、过渡: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 ,却一脚踏在水里。
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他们找到了吗?(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这是一座普通的桥吗?不,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因为它窄窄
的身躯上将承载一百 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
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4、 讨论: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
怎么的结果?(学生自由猜测可能 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
5、是的,在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他是 怎么
做?怎么说的呢?请再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说一说。
(1)先村民到木桥前,便于指挥。
(2)号召党员同志排后,体现党员同志的先进性。
(3)不顾私情,支持让非党员村民先行,先人后己。
(4)舍己为人,壮烈牺牲。
6、你觉得这是一名怎么样的老汉?
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换来了一百多号村民的生命,用 自己的行动实践了
共产党员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第二课时
一、抓住言行,研读体会
1、指名读第七到第二十三自然段,找出描写老汉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

69



仔细读一读,然后再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2、课堂交流,教师随机指导。
(1)出示句子:“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 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大山。”
①老汉“不说话”,却使人们停住了脚步,不再疯一样地 拥上木桥。老汉真
是“一座山”吗?为什么?
老汉先村民到来到木桥前,却没有夺路而逃生, 真是一个为村着想,为民着
想的好书记,怪不得他受人“拥戴”,老汉在村民中的威信“像一座山”。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拥戴。老汉为什么会受村民“拥戴”呢?想象老村书
为村着想,为民着想 的事例。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2)出示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 一个小伙子,吼道:‘你
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①比较句子: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 br>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突然跑上前,从队伍里拉出一个小伙子,叫道:“你 还算是个党员吗?
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很。
“冲、揪、吼、像只豹子”写出了什么?(动作果断,不容置疑。)
②老汉明知道这是自己的 儿子,是自己生命的后代,为什么还一定要小伙子
排到最后去?这是一个怎么样的老汉?(坚持原则,秉 公办事,不殉私情,
舍己为人)
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出示句子:“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①老汉如果能喊,要喊的是什么?写下来。
交流朗读学生所写的句子。
②这是一位怎么的老汉?

70



老汉是村支书 记,也是一位父亲,他血气方钢,他也充满父爱。但是,
当个人与大家的利益相冲突时,他毅然选择的是 “先人后己”!所以,在生命
的最后一刻,他想说的太多太多……
3、再读加深感受:再选择第七到二十三自然段中令你最感动的句子,有
感情地朗读。
二、启发想象,体验感悟
1、洪水退了,村民们得救了。但老汉却与自己的儿子却永远离开了 自己
的亲人。齐读最后四自然段。
2、同学们,老汉牺牲后,村民们会怎么做,怎么说?想象 当时的一个场
景,以不同的身份,写个片断。参考题目:
爷爷,我们想您!
老支书,慢走!
挥泪送别老支书!
我们永远纪念您!
洪水退后……
四、领悟写法,激发情感
1、自由朗读全文,想想课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根据学生的理解和领悟,随机指导学生在课文中发现。
(1)巧妙的设置悬念。讨论:课文为什么最后才交代老汉与小伙子的
关系?
(2)用环境描写烘托紧张的气氛,突出人物形象。
(3)语言简练,语句简短。
……
五、作业
1、摘录课文中有特色的句子。
2、排演课本剧。


71




17 梦想的力量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瑞恩的梦想和他为实现梦想而做出的努力,体会瑞恩为
他人着想的美好心灵。
2、能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体会到“梦想的力量”,感受人们对非洲人民的同
情和爱,能画出有关的语句,并用自己的话说说。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瑞恩说的话。

课前准备:
搜集资料了解非洲缺水的状况

教学过程:
一、“梦想”的质疑
1、出示课题:梦想的力量
2、读了课题,有什么想知道的?
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师要梳理归纳:
(1)谁的梦想?
(2)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梦想?
(3)梦想是怎么实现的?
(4)这个梦想究竟有什么力量?
二、“梦想”是什么
1、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读通课文。
2、尝试理解“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梦想?”
(1)默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又干净的水喝。”
◇“他们不应该过这样的生活……我一定要为他们挖一口井。”

72



◇“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2)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梦想?”
瑞恩的梦想在不断地变大,从挖一口井到要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
的水。
三、“梦想”怎样实现的
1、默读课文,思考:瑞恩的梦想是怎样变成现实的?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意见,进一步深入理解。
(1)瑞恩为攒够这七十块钱,做了很多额外的家务活。
①在课文中找出瑞恩做家务活的句段,大声朗读。
“瑞恩的第一项工作是为地毯吸尘……瑞恩把得到的钱,都放进了那个饼干
盒里。”
②好玩是孩子的天性,瑞恩还是一个孩子,是什么使他放弃玩耍的机会,做
那么多的家务活。当时瑞恩心 里会怎么想的?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瑞恩的同情心感动了很多人,得到了同学、老师和其他很多人的支持。
①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
◇“一周以后,瑞恩受到了一张25元的支票……瑞恩筹齐了大一口井的钱。”
◇“瑞恩的老师没想到……是瑞恩和同学们更非洲的孩子们通上了信。”
②当人们在报刊、杂志、电视电台中听到瑞恩的故事后,他们会怎么想的?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两段话。
3、再次默读课文,深入地思考:是什么是瑞恩的梦想成真?
实现梦想不仅仅是钱,更是人们的同情心和爱心。
四、“梦想”的力量
1、默读课文,思考:瑞恩的梦想到底有多大的力量?
2、课堂交流。
(1)打好了瑞恩的第一口井。

73



①朗读课文第14自然段到第16自然段。
②当瑞恩来到非洲后,站在“瑞恩的井”边时,他会像些什么?
③瑞恩和他的父母为什么而激动?为什么而幸福地流泪?
④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是啊,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
流泪呢?”
(2)“瑞恩的井”基金会成立,已经为非洲打了30口井。
3、讨论:你还认为“梦想的力量”大在哪里?
梦想的力量,能够唤起人们的爱心,能够为非 洲人民带来生存的希望,能够
为非洲建设作出贡献。
五、作业
1、摘录瑞恩说的话。
2、瑞恩满怀希望的去募捐,当他得知七十块钱只够买一个水泵时,幼 稚的
他并没有失望,他只是兴奋地说:“那我再多干些活挣更多的钱吧!”虽然这非常
非常难, 但瑞恩依然执着地做着。他的执着感动了妈妈的一位朋友。她决定帮帮
这个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他把瑞恩 的事写成了文章。
如果你就是妈妈的朋友,你会在文章中写些什么呢?请结合上下文,结合自
己的感受,写一段话。参考题目:《执着的瑞恩》、《瑞恩的梦想》、《瑞恩的井》……
也可以自己命题 。






口语交际四 感动
教学目标:
1、围绕“感动”这个话题,诉说故事,畅谈想法,感动心灵。

74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的习惯,做到表 达时有条理、
有感情;在听他人说话要认真,有耐心。

课前准备:
1、公益广告片段;刘翔的图片;音乐《丹顶鹤的故事》;
2、搜集古今中外让自己感动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交流感受
1、播放电视广告。配音:每天晚上,年轻的妈妈打好热腾腾的水, 给年迈
的老奶奶洗脚。她日复一日不变的行为,温暖了奶奶苍老的心灵。她不知道,无
意中,她 教会了自己的孩子——感恩。
2、 看了这则公益广告,你有什么感受?
二、开拓视野,感受“感动”
像电视广告中这样的令人感动的故事还有许多许多。古代历史上 就有许多令
人感动的故事,请同学们来说说这些故事。
1、讲古代感动的故事。如黄香温席、孔融让梨……
2、随机设问:你为什么而感动? 3、不仅我国古代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古今中外更是层出不
穷。小组说说感动的故事 。推选其中说得最好的一位同学来讲讲。
4、不仅有许多感动的故事,我们的生活中更不乏感动的图片或音乐。
5、配乐引出《丹顶鹤 的故事》:有一个女孩,她从小就爱养丹顶鹤,在她大
学毕业以后,她仍回到她养鹤的地方。可是有一天 ,她为了救那只受伤的丹顶鹤,
却滑进了沼泽地,就再也没有上来。(音乐响起)
6、听了这个故事和音乐,你有什么感受?
7、出示刘翔的图片。这是谁?你喜欢他吗?说说他的故事。
再听刘翔获冠时响起的国歌声。同学们,当我们再回到二年前的希腊雅典,

75



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你感动吗?为什么?
8、小结:感动是人的情感的自然流露。因为我们善良,所以我们学会了感
动,学会了感恩。
三、互动交流,重温“感动”:
1、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你是否经历过让自己感动的事呢?
指名说话。
一位同 学说完后,请其他同学当记者,现场进行“答记者问”。引导学生说
最感动的地方,说清感动的原因。
2、组织小组进行“感动2005”比赛活动(根据上课时间自由调整),评选
出最让人感动的 小故事。引导学生拟定评选条件:把感动的事件说清楚,说具体;
表达时口齿清楚,声音响亮。
3、开展活动。在音乐《感恩的心》中结束。








习作四 感动
教学目标:
1、在口语交际的基 础上,选一件令人感动的小事记下来。内容要具体,语
句要通顺,感情要真实。
2、能把一件事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力争写得具体、生动。
课前准备:例文一篇。


76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文:
1、怎么样才能把一件感动的事写具体呢?
出示例文《感动的心》
(1)自由读故事,划出让自己感动的地方。
(2)交流:课文是怎么把这些感动的地方写具体的?
夜,深了,端茶、喂水还在进行着, 疯女人还在不停地说着。忽然,她对着
一位二十多岁的乘务员叫了一声“妈妈”,那位乘务员居然毫不犹 豫地答应着,
就是这一声“哎”,却深深地感动了一个神经不正常人,它让一个疯女人说出了
一 声久违了的“谢谢”。
为什么用上“居然”?去掉行吗?为什么?
(3)再读文章,哪些句子写得特别有感情,划下来,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4)交流朗读, 小结:抓住故事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来具体描
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就能把文章写具体。
二、指导写作
1、选择自己最感动的故事的片断,写下来。
2、交流写作:请学生 把自己写的片断展示出来,读后,请同学评一评,哪
里写得好?哪里还可以改进?
3、按方法小组评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完成习作:
1、 把这篇文章全部写下来。题目自定。
2、 教师巡回指导。
二、 讲评习作:
1、 指名读,说说写得好的地方,再提出修改意见。

77



2、 独立修改。

附:例文
感动心灵 今年七月,我到北京参加第三届全国“少年之星”创新作文大赛颁奖大会,
在返程的北京西站——重 庆T9次列车13号车厢上,发生了惊人的一幕。
像晴天霹雳,一个疯女人搅乱了旅客们的兴致。
她一上车就说个不停,开始,人们似乎没 有察觉到她的反常,不一会
儿,就发现她是一个神经不正常的人。有人报告了列车长,列车长带着两名乘 务
员立即来到了13车厢,并在13车厢的旅客中找到了一位医生,那位医生很乐意
地为这位病 人看病,并将自己随身带的安定药给那位病人服下。
为了照顾好这位疯女人,列车长决定 ,派两名乘务员日夜守护在她身
边,以确保病人和乘客的安全,那位医生也把自己的下铺让给了那位病人 ,自己
就睡在那位病人的中铺,以便随时照顾她。
就这样,乘务员、医生、乘客他们并没有嫌弃那位疯子,而是用爱心
演绎了一段人间真情。
列车长和乘客们开始为这位疯女人的命运担忧起来,她是哪里人?家
在哪里?为什么没有人护送?列车长 说:“从她的行李中没有找到可以证明她身
份的证件,她既然上了我们的这次列车,我们就要对她负责, 保证安全地把她送
到重庆站,然后再想办法联系家人。”
乘务员轮流照看着这位疯 子女人,他们既要耐心地听她说个不停,又要
防备她对乘客的伤害,列车每到一站,乘务员都要特别小心 ,将她紧紧地拉住,
以防她下车跑了。一位乘务员阿姨说:“我当了二十几年乘务员,遇到这种特殊的旅客还是第一次,我们要尽力照顾好她。”他们为她买来了方便面、面包等。
乘务 员们的爱心深深地感动着乘客们,几位好心的乘客也毫不犹豫地
加入到看护那位疯女人的队伍中,他们有 意地去和她说话,然后给她东西吃,给
她水喝。在他们爱的呵护下,那疯女人似乎有一些清醒了,她说她 叫穆仕晴,三

78



十三岁,在北京做清洁工,家在贵州, 其它什么都不知道了。
夜,深了,端茶、喂水 还在进行着,疯女人还在不停地说着。忽然,她对着
一位二十多岁的乘务员叫了一声“妈妈”,那位乘务 员居然毫不犹豫地答应着,
就是这一声“哎”,却深深地感动了一个神经不正常人,它让一个疯女人说出 了
一声久违了的“谢谢”。
爱是多么伟大,她可以让没有正常思维的人心灵感动。
用爱抚平寒冷的心扉,让心灵去感动心灵,使黑暗的世界打开一扇光明的大
门。








18 将相和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79



“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3、 快速浏览全文,把“将”、“相”的名字用________画下来。同时想一想,
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 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三、理清层次
1、这三件事情分别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的?根据提纲给课文分段,说
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2、交流。
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
大功。
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
立新功。
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四、深入研读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
了不和。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
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
满……)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 能将国将
不国了。你现在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为了劝好,
老师 建议大家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

80



3、出示学习提示:
(1)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 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
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学习建议:建议大家先划出重点 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
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 3)友情提醒:你可以直接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也可以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 相如作对比,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4、学生自主研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感悟体会
1、说说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 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
‘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 璧就要向柱
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
“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2)“蔺相如一看秦王这 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
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不畏权势
三、角色体验

81



1、导入: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2、读一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
3、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 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
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廉颇负荆请罪一直< br>被后人传为美谈,我想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
当时说的话还原出 来。
4、学生写作,交流。
5、想象说话: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 会说些什么?
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
属 下看到大将军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今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
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 点滴滴,又想说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
说。自由准备--同桌互说 ---指名说
6、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
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 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
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四、总结提升,课后延伸
1、请同学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收获。
2、感兴趣的同 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
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后来怎么也逃脱 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19 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本课的情节,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82



2、了 解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
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 义。
3、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
8个词 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课前准备
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
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名著,了解大势
教师介绍名著《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
师生合作介绍“草船借箭”前的三国形势,以及周瑜妒忌甚至要加害诸葛亮
的表现。
二、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出示课题:草船借箭
2、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问题:
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
有?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用陈述句表达。
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2、给文章分段:一(l、2节)、二(3-- 5节)、三(6-9节)、四(10)

83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主要内容。
四、自读第2至第5自然段,指导感情朗读。
1、找出这几段的特点。(以对话形式出现,且无提示语。)
2、根据人物对话内容,揣摩人物思想状况、性格特点,自加提示语。
3、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注意读出语气,探究人物特点。(通过感情朗读,
感受人物形象。)
五、读第6至第9自然段,了解借箭经过。
1、先说经过。出示示意图(图略),自己读书,自己画图,说明理由(也就
是因果关系。)
2、分析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
(1)雾的作用。(冬季,雾在四更最浓。)
(2)船的作用。(草人——雾中似人;相连——空隙较小,易于受箭,正反
都可受箭。)
(3)曹操多疑之心。(不仅不轻易出动,令弓弩手射箭,不调六千名弓弩手,
使箭更多。)
(4)士兵作用。(擂露呐喊,虚造声势,引敌射箭。)
(5)水的作用。(冬季刮西北风,使船 回去时“顺风顺水”。这时文章第二
次提“冬季”;等到曹军发觉时,船已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
总结: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诸葛亮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
全的考虑,诸葛 亮作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叫——“神机妙算”。而周瑜都没想
到,当他知道这一切时,一定是——“自 叹不如”。

第二课时
一、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关键的词语。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学习,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神机妙
算)
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84



1、要求学生划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讨论交流。
知天文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
会是怎样的心情?(吃惊)
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
葛亮在三天前就 已料到的。)
②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 么动静;
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
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③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写 得太罗嗦,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没动静有什么好
写,完全可以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 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
写即清楚有简练。行吗?好吗?为什么?
(组织讨论,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④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
懂地理
(1)划出诸葛亮的借箭的路线,说说理由。
出示:“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 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
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出示:“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
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2)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
西?
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

85



识人心
(1)识曹操
出示:诸葛亮笑着说 :“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
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 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
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 让他们
靠近。”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 地
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他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笑自己的神机
妙算,笑曹操 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
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 笑,宽厚的笑。)
(2)识鲁肃
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 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
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请同学们仔细的讨论一下。
三、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特征。
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而周 瑜嫉妒
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课文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
师生对 话,体会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还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周瑜分别是个怎样的人。
四、总结全文。
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
宽宏大度、谦虚 礼让的大将风度。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
的周瑜不得不叹服。(出示;诸葛亮神机 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86



20 景阳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读武松打虎的部分,从中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人新课
前面学过的两篇课文,讲的都是我国古代的事情,今天我们要学的“ 景阳冈”
讲的也是我国古代的故事。课文是根据明代著名小说《水浒传》中的片段改写的。
(板 书:景阳冈)
提问:哪位同学能把《水浒传》向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景阳冈》讲的是
谁的事?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
1、提出自学要求:用比较快的速度把课文默读一遍,按照事情经过把课文
分成四段,
2、请学生说说是怎样分段的,每段讲的是什么
三、 打虎前抓喝酒,写语言见特点
1、快速默读这一部分,并画出武松的语言。通过武松的语言,体会武松有
什么特点。
2、引导,并板书
豪爽、 倔强、 勇敢、
酒量惊人、 胆量过人。
3、你是通过哪些句子体会到武松具有这些特点?
(1)豪爽
“这酒真有气力”。
(2)倔强

87



“原来这样。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
“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
(3)勇敢
“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这是店家的诡计,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我怕什么!”。
(4)酒量惊人。
“武松前后共吃了十八碗。”
“但凡客人来我店,吃了三碗的,就醉了,过不得前面的山风。”
(5)胆量过人。
“武松笑道:‘……你别说这样的话来吓我。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武松看了看笑道:‘……我怕什么!’”
“细想了一回,说道:‘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
“武松自言自语道:‘……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
4、小结通过语言来体会人物特点的方法。
四、景阳冈打虎时,抓动作见特点
1、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是通过他的什么来写的?(动作)
2、引导板书
力量超人 机敏胜人
(1)力量超人。
“武松双手抡起哨棒,……把那树连枝带叶打了下来。”
“……把那条哨棒折成两截……”
“……揪……按……提……打……”
(2)机敏胜人。
引导从武松三次“闪”突出武松的“机智”或“机敏”。
体会“闪”对表现武松的形象的好处。
写作方法指导。在写作时,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刻画 ,会使你笔下的人物
更加栩栩如生,文章也会更具感染力。

88



五、打虎后速下冈,抓心理见特点
1、反复读文,理解作者写这段的用意提问:
假如武松在下冈途中又碰上老虎,是老虎被武松“制服”,还是武松被老虎
“制服”?
2、引导学生读书,寻找相关信息,提出自己的观点,说说理由
六、课外讨论
提出 有争议的问题:有的同学说:“现在要保护老虎,武松打虎这样的故事
不该再读了,你同意吗?”






21 猴王出世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理解“石猴”勇敢顽强、一心想着大家
的品质,受到教育。
3、体会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
富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揭题,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人物?
2、谈谈你对人物的了解。

89



3、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新课文,
了解孙悟空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二、初读感知
1、大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边读边想,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交流自学情况。
三、朗读感悟
1、自由读课文,你喜欢那些句子,画下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把它
们有感情的读出来。
2、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这些段落。
交流时教师相机点拨,让学生领悟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
重点:
(1)四面更无树木遮阳,左右倒有芝兰相衬……通灵之意
(这几句交待顽石生成的环境,文字清新,很美)
(2)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朝游峰洞之中。
(这几句写石猴活动,机灵可爱,语言对仗工整很有意思。)
(3)“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这一段写石猴入洞的情景,敏捷可爱。)
四、课外阅读扩展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西游记》,准备好召开一个《西游记》故事会,
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90




口语交际五 让名著中的人物走上舞台

教学目标
1、 能通过自己的演绎,将名著中的人物性格刻画得生动、形象,从而加深
对故事中人物的理解。
2、学会通过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来反映人物的性格。

课前准备:“负荆请罪”的教学录象

一、谈话引入主题
这个单元的课文 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今天的口语交际,我们就来演演
课本剧通过我们的表演来再现名著中的人物。
二、角色选择
1、你最喜欢哪部名著?为什么?〈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
梦〉
2、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或者你最崇拜谁?你想通过自己的表演来
当一回你喜欢的人物吗?
三、观看录象,引入情境
1、播放录象,思考:
(1)廉颇和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2)你从哪里体会到的?(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
2、同学们,刚才我们看了录象,这段录象我们书中的课文里也描绘到了,
你能比较一下两者的 关系吗?(录象中很多人物的对话、表情、动作等都是通过
书上的一些叙述性的语言转化的;书上刻画的 人物性格在录象中展现的淋漓尽
致。)
四、分角色准备

91



1、如果让你来演这个故事,你觉得需要哪些准备?
师生探讨:
(1)可以将文中的叙述性语言改编成人物的对话。
(2)可以利用提示语加上表情或动作。
(3)根据实际情景可以准备些简单的服装、道具。
2、
行排练
五 班级表演
1、班内表演。
2、全班同学评议,评出“最佳表演家”。
标准:(1)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再现故事场景。
(2)入情入境,将人物形象展现逼真。
六、老师总结
这些人物的形象通过同学们 的演绎,真是生动逼真。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历
史名著中,还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 等着我们去感受,去细
细品位。





习作五 缩写课文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明确这次习作训练的要求和内容,初步懂得缩写方法;
2、找出与文章的主要内容关系密切的句子:重点指导一个自然段的写法,
学生作片断练习。

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可以自由组合,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

92



课前准备:
搜集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缩写目的
我们以往的作文,都是要求写把文 章写具体,这是一种作文能力,但是仅学
会写具体还不够,还要学会写得简洁。这也是一种写作能力。写 文章,应需要具
体就具体写,需要简洁就写得简洁。这次作文,是缩写课文,就是训练我们把长
文章压缩成短文章。
二、明确缩写要求
1、读课文中的(习作要求),想想:缩写要达到什么要求?
2、引导板书:
缩写成的短文不能改变原文的主要内容。
文章的语句简洁、通顺、连贯。
三、学习习作提示,掌握缩写方法
1、怎样缩写课文呢?
2、同桌互相讨论
3、小结:跟简要复述一样,保留原文的主要内容,把课文中的某些细节或
某些情节删掉。
4、看课文中的习作提示,边读边想边划:
怎样压缩才能使缩写后的文章保留原文的主要内容? 用“——”划出句子。
四、尝试取舍
1、快速默读《景阳冈》,划出需要保留的内容。
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武松打虎时的过程)
哪些内容是在叙述“武松打虎时”的,需要保留?用“[ ]”划出来。哪些情
节可以删去?

93



2、讨论上面思考题。
(1)指名说说划出的需要保留的内容。
(2)师生小结:应保留的内容有:
武松打虎空拳打死猛虎的过程;武松的有关动作和语言;店家等相关人物的
反映。
3、学生对照自己划的内容,作适当增删。
五、集体交流
1、讨论:这一段中,哪些可压缩?
根据学生讨论,板书:
可压缩:具体描写老虎的反映的词、具体描写武松动作的词。(即动作前的
修饰)
2、片断练习。
缩写“武松打虎时”的经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讲评第一课时写的片断。
1、出示学生写的缩写片断。
2、重点讲评以下几方面:
(1)修改后的段落是否保留原文的主要内容?
(2)该压缩的是不是都压缩了?
(3)语句是否简洁、通顺、连贯?
二、学生修改片断。
1、听老师、同学讲评片断后,修改自己写的片断。
2、四人小组对照上面3点要求评价同学的片断。
三、缩写全文
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中的习作内容和习作要求,进一步明确缩写要求。教师

94



强调删去次要内容,保留主要内容。
2、学生按要求缩写全文,教师作巡回指导。
四、拓展延伸,缩写课外故事。
1、学生独立地阅读课外搜集的一个故事,简要复述的主要内容。
2、明确在缩写课文时的共同点:
(1)缩写成的短文不能改变原文的主要内容。
(2)文章的语句简洁、通顺、连贯。
3、尝试缩写课外小故事。
4、课堂交流、评议。







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

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以及对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影响。
2、了解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能正确使用媒体,学会选择信息,趋利
避害。
3、逐步学会搜集信息,善于和别人交流信息,初步养成留心信息、运用信
息的好习惯。
4、初步学会根据目的搜集和处理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5、认识19个生字。


95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浏览整组教材,明确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制定活动计划。
教学过程
一、揭示主题,激发兴趣
1、师生共同回忆五年级时进行过的“遨游汉字王国”的综合性学习的经历。
(1)历数开展过的活动。
(2)说说在活动中感觉最快乐或最难忘的事。
(3)谈谈开展综合性学习要注意的事项。
2、揭示主题。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开展一次新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
世界。
(1)说说对“信息世界”的了解。
(2)谈谈你对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期待,或者说你希望在这次活动中能开展
哪些活动。
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尽可能的纳入到即将制定的活动计划中去。
二、浏览教材,交流感受
1、自由浏览整组教材,感兴趣的地方可以读得仔细一些。
2、交流浏览教材后的感受。
(1)浏览了教材,你知道了一些什么?
(2)你产生了哪些困惑或疑问?
(3)你认为这次综合性学习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教师要注意倾听,特别是学生的困惑、疑问和活动建议,这些要成为最终的
活动的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分组讨论,制定计划
1、重点阅读:单元导语、两个活动建议以及最后的结语。
(1)自由阅读,你认为有价值的可以画下来。

96



(2)课堂交流:单元导语、两个活动建议以及最后的结语给了我们哪些启
发?
2、根据“自由组合,适当调整”的原则,组成3——5人的学习小组。
3、分组制定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计划。
(1)组内充分讨论:想开展哪些活动?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2)组内达成共识,填写活动计划表。
小组:“走进信息世界”活动计划
小组成员:
活动时间





四、交流计划,取长补短
1、分组交流各自的活动计划,要求:
(1)清晰地汇报各项计划中的活动,随时回答同学的提问;
(2)认真倾听别的组的活动计 划,及时记录与自己组的计划不一样的内容,
需要的话可以向回报的小组提出疑问。
2、分组修改各自的活动计划。
(1)分析其他组提出的活动建议是否有价值,是否可行。
(2)修改小组活动计划。
3、公布活动计划。
可以采用适当的形式公布各组的活动计划,比如:张贴,装订成册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活动内容




活动地点




活动形式 预期的成果





97



1、阅读《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的电 脑
魔术师》和《网上呼救》,能选择阅读材料中的信息,了解古今信息传递方式的
变化以及现代 信息传递的特点。
2、认识这几篇阅读材料中的7个生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要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交待任务
1、教师例举生活中传递信息的生动事例。
2 、其实从古代到现代,信息传递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一起来阅读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 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的电脑魔术师》和《网
上呼救》等四篇阅读材料。
二、快速阅读,了解概况
1、默读阅读材料,思考:
(1)材料中提到的古代的信息传递方式有哪几种?有什么特点?
(2)现代的因特网传递信息有什么特点?
边读边思考,在材料中画出有关的句子,并做好标注。
2、课堂交流
(1)学生自 由发言,特别要关注学生对上面两个思考题的认识来自于材料
中的哪些语句。比如:
古代信息传递方式的特点:
①速度慢。典型语句:
◇“哪知瓶子在海上足足漂了359年,到1852年才被人发现。”
◇“但是有个叫斐迪辟的士兵,从马拉松平原出发,一刻不停的跑了40千
米……”
②不精确。典型语句:
◇“各路诸侯看到烽火,以为有敌人入侵,火速率兵出击。”
◇“……然而诸侯们望见熊熊燃起的烽烟,却以为是周幽王故伎重演,个个
按兵不动。”

98



……
因特网传递信息的特点:
①速度快。典型语句:
◇“计算机把全世界连成一家,‘天涯若比邻’已经不再是梦想。”
②多媒体。典型语句:
◇“这个小学生为了通过电脑教表姐学唱,除了把歌词、各谱写在电脑 屏幕
上,还通过多媒体的录音技术把自己的歌声录在上面……”
③不受地域阻隔。典型语句:
◇“他赶紧问:‘你在什么地方?’答案是‘芬兰’。”
2、再次阅读材料,思考:信息传递的方式是怎样变化的?
(1)重点阅读《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画出关键词语。
(2)尝试填写:
古代:驿差长途跋涉—→近代:( )—→现代:( )—→当
代:广播、电视和( )。
3、根据课堂讨论,填写下面的表格。

古代信息传递方


现代信息传递方


三、联系生活,了解现状
1、说说你在生活中接触到那些信息传递方式?举一个例子。
2、想想这些信息传递方式带给你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阅读《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的


种类 特点

99



电脑魔术师》和《网上呼救 》,进一步了解现代信息传递方式的特点,体会信息
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感受《网上呼救》中紧张的气氛,体会桑恩热心救人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阅读材料,体会影响
1、默读四篇阅读材料,联系材料中的具体事例说说信息是如何影响和改变
人们的生活。
2、小组讨论。
3、课堂交流。
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阅读材料,感受信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比如:
(1)信息传递错误导致了西周灭亡。——《烽火戏诸侯》
(2)信息的及时传递“大大增强了希腊人抵抗波斯侵略军的信心。”——《“我
们胜利了”》
(3)信息传递方式的进步,不仅可以传递文字信息,还可以传递多媒体信
息。——《 神奇的电脑魔术师》
(4)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使许多原来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实行超远距离
的救助。——《网上呼救》
……
二、重点阅读,深入体会
1、重点阅读《网上呼救》。
(1)默读课文,思考:
①苏珊是在怎么样的情况下呼救的?
②桑恩救援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2)边读材料边思考,在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说说。
(3)课堂交流。
①苏珊当时的紧急情况:
“图书馆里一片寂静,这一层只有她一个人。李他最近的电话在外面的走廊

100

乡村四月翁卷-南宁中考招生信息网


三亚城市学院-有理数教案


古典文学作品-赣江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梦想秀李晓娇-建造师证书查询


加盟代理合同-陕西公务员局网


植树造林作文-开工申请报告


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生-我的新班级


辽源市职业技术学院-过年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