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

别妄想泡我
747次浏览
2020年08月28日 20:0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格尔木新闻-小手拉大手歌词


1.古诗三首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3课时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稚、漪”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教学

目标

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桑、晓”;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

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

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 “昼、耘、供”3个生字;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
正确读写课文中“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

目标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通过观察插 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5.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其对古诗词的热
爱之情,从而使其 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具
准备
课件:作者简介、词语解释、有关图片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在学习课文和课外阅读中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现在老师给同学们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你最喜欢的一首
导入

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朗诵给大家听。
( 8 )
分钟

2.学生自愿举手朗诵古诗。
3.教师评议。

4.【出示课件2】谈话揭题:我国宋代有一位诗人,叫范成
设计意图


大。他十分喜爱农村一年四季的生活,写了很多描写农村四
季的诗歌。今天我们 来学习其中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一个场
景的一首。(板书: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5. 朗读诗题,理解题意:指名学生读课题。(引导学生理解:
“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的意思是兴致 ;“杂兴”的
意思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诗中表示的是一年四季。整
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 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
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6.了解诗人。【出示课件3】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 字
致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平江
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 臣、文学家、诗人。
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初读诗歌,读准生字。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出示课件4】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重点指导读准
“昼、耘、供”。
(3)【出示课件5】指导书写会写字“昼、耘”。
①学生观察生字,交流生字的书写特点。
②老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
③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新课

教学

④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学生习字,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

( 28
借鉴。
)分钟

2.理解词语。
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
的理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熟读古诗。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
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白天 出去给田里锄草,到了
夜晚回家搓麻绳,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儿童不


明白怎么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 赏析诗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板书: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出示 课件6】
(1)小组交流:这两句诗写了什么内容?(农民劳动的繁
忙景象。)(板书:辛勤劳动)
(2)想象交流:
①“昼”和“夜”分别指什么?(白天和晚上。)
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农活?(插秧、
收割、犁地、积肥……)。 ③看到此情景作者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农家男女
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你们虽然辛苦, 但生活是快乐的。)
(3)指导朗读。(读出对“村庄儿女”的敬重和赞美之情,
读出诗的节奏。)(板书:赞美)
①指名读,师生评议。
A.读出农民的辛苦。
B.读出农民的忙碌,表现繁忙的劳动场面。
C.读出农家生活的和谐。
②反复读:自由读、指名读、教师读、学生再读、齐读。
(4)教师小结:从短短的诗句里我 们感受到了农民劳动的
辛苦和劳碌,但在当时这种男耕女织的生活却是诗人这种文
人墨客所向往 的。忙碌了一天,晚上一家人各自做着各自的
事情,这种温馨,使人们劳动的疲倦和劳累一扫而光,这种
快乐与满足就是人们从劳动中得到的。再次齐读课文,试着
把这种满足与快乐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
2.赏析诗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板书: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 学种瓜。)【出示课件10】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抓住儿童神
态、 动作,想象儿童会说些什么。用自己的话描述自己想象
到的当时的情景。
(2)你们了解了这 些孩子的什么特点?(天真、勤劳、好
学、可爱、爱劳动……)(板书:天真可爱)
(3)教 师引读:在当时的农村不只是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各


尽其能,做着分内的事,就连那小孩也 ——“童孙未解供耕
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4)【出示课件12】小组交流:从“童孙”“学种瓜”中
你感受到了什么?
①孩子们很懂事:父母的勤劳感染了村庄的“童孙”,孩子
们也喜欢上了劳动。
②孩子们的快乐:他们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心里也想到了丰
收时收获的快乐。
③孩子们的可爱:从孩子们的神情、动作感受到他们的童真
童趣,俏皮可爱。
(5) 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孩子们的自豪;读出孩子
们的快乐;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读出小孩子的聪 明好学;
读出作者对他们的喜爱之情……(板书:喜爱)
3.了解写法。
(1)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什么为写作题材?(农村生活。)
(2)作者是怎样描写农家生活的 ?(作者抓住农家生活的
片段,运用通俗的语言,如“耘田、绩麻、村庄、儿女、
童孙、耕织、种瓜”等词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教师小结: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 平白、朴实、自然的
语言勾画出质朴的乡村生活的画面,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
息。
五、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
一首 田园诗,是其所创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中的一
首,诗人抓住村庄男女的劳动局面描写,男的外出 劳作,女
课堂小
结及拓
展延伸
( 4
)分钟

的 在家忙碌,就连孩子们也深受家长勤劳品质的影响,学着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真实地再现夏日乡村农忙 时的质朴生
活。那生活充溢着辛劳,也充溢着恬适。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 ),对劳动人民的( ),
以及对乡村生活的( )。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
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
喜爱 赞美 热爱
2.学生自由阅读。【出示课件13】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3.搜集并阅读《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其他诗句。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板书
内容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辛勤劳动 赞美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天真可爱 喜爱

第二课时

1 .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稚”字音,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晓”;
正确读写课文中“稚 子”等词语。
教学

目标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凭借语言文字注 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 言美和内蕴美。
5.领悟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欢乐。

教具
准备
课件:作者简介、词语解释、有关图片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了解我国古代诗人杨万里吗?
2.学生交流与杨万里有关的资料。
导入

3.教师评议。【出示课件3】学生自由阅读。
( 8 )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
分钟

字廷 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
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合称 南宋
“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
杨万里一生写作勤奋,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

设计意图


千二百首。有《诚斋集》行世。
4.引导学生交流读过的杨万里的诗。【出示课件4】
宿新市徐公店
宋代: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舟过安仁
宋代: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4.谈话揭题:以上两首诗都与儿童生活有关。《宿新市 徐
公店》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诗中描绘了儿童
捕蝶的欢乐场面,作者将儿童的天真 活泼、好奇好胜的神
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舟过安仁》浅白
如话,充满情趣, 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
稚的行为——以伞当帆来使船前进。其行为中透出了只有
儿童才有的奇思妙想,体现了两小童的可爱与聪明。今天
我们再来学习杨万里描写儿童生活的另一首古诗 《稚子弄
冰》。(板书:稚子弄冰)
5.朗读诗题,理解题意:指名学生读课题。(“稚子” 在
这儿的意思是幼小的孩子;“弄”是“玩”的意思。整个
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幼小的孩子 玩冰。)
6.了解写作背景。【出示课件4】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春,杨 万里当时在
常州任上。打春牛是古时的习俗,立春前一日,用土牛打
春,以示迎春和劝农。这首 诗写儿童看到大人们鞭打春牛
的场面后进行模仿的情景,这一场景引起诗人对丰收的联
想。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新课

1.初读诗歌,读准生字,指导书写 。
教学

( 30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分钟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出示课件5】重点指导读
准“稚”。


(3)指导书写会写字“晓”。
①学生观察生字,交流生字的书写特点。
②老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
③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④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学生习字,在相互交流中引
导学生相互借鉴。
2.理解词语: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
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出示课件6】
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
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出示 课件7】:清晨,满
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用彩线串
起,当做银钲。提 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
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
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水玉破碎的声
音。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指名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闭眼想象,然后找同学说
一说,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场景。全班同学 齐读诗歌。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1)作者在这首诗中抓住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
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 者的眼光欣赏
稚子的情趣。
(2)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出示课
件8】
①心态上:虽然在寒冷的天气里“弄冰”,但孩子兴趣浓
厚。
②色泽上:“金”盆“彩”丝串“银”冰。(板书:色泽
上——金盆 彩丝 银钲)
③形态上:是用“金盆”脱出的“银钲”,圆形。(板书:


形态上——圆形)
④声音上:有 “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
碎地声”的清脆。(板书:声音上——玉罄穿林响 玻璃
碎地声)
(3)全诗形色兼具,赏心悦目;声意俱美,悦耳赏心。
绘声绘色地表 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板书:以冰为钲 自得其乐)
(4)【出示课 件11】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
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许多的相通之处,正是因
为这样,孩童的“脱冰作戏”场景在老人的 眼里才有依依
情趣。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学生练习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2.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课堂小
结及拓
1.《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全诗
展延伸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

( 2
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分钟

2.搜集并阅读杨万里的其他诗句。
稚子弄冰
宋代:杨万里
板书
内容
色泽上——金盆 彩丝 银钲
形态上——圆形
声音上——玉罄穿林响 玻璃碎地声
——以冰为钲、自得其乐


第三课时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生字“漪”,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六、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 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5.领悟作者的感情。

教具
准备
课件:作者简介、词语解释、有关图片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设计意图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学生交流: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2. 学生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引导,导入课题【出示课件
2】:我们今天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 ,这段
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名字叫——雷震。(板
书:村晚 宋代 雷震)
3.简介作者。【出示课件3】学生自由阅读。
雷震,宋朝,生平不详。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
导入

( 3 )
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
分钟

咸淳元年(1265年)进士。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4.理解课题。
(1)指名解题。
(2)小组交流: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
(3)全班交流,教 师小结:“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
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5.谈话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雷震一起去欣赏乡
村傍晚的景色。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初读诗歌,读准生字,指导书写 。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新课

教学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出示课件4】重点指导读

( 33
准“漪”。
)分钟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
诗中词语的理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
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出示 课件5】:绿草长满
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远远的青山,衔
着通红的落日,一 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让人感到
寒意的粼粼波光。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
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出示课件6】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观察图片后自
由朗读全诗。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出示课件8】 < br>(1)交流学习: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板
书: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
①从首句中的“草满池塘”你了解到什么?(是说节令已
在春末,池塘里的青草已经长满。)
②从“水满陂”你又了解到什么?(是说正逢多雨季节,
因此水涨得很高。)
③诗中 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样吗?(它们的意思是
相同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边上的岸上两部分。)
④鼓励学生找出诗句“草满池塘水满陂”中和图画上相对
应的地方,看看图,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绿草长满了池
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
⑤从“草满池塘水满陂”一句你感受到什么?(水草丰美,
生机勃勃。)
⑥次句“山衔落日浸寒漪”主要写了什么?(写远山落日。)
⑦“山衔落日浸寒漪”这一行里 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
思?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远远的青山,衔着通红的落
日。)
⑧为什么要用“衔”字呢?(用一个“衔”字,形象地展
现出落日挂在山头上的情景。) ⑨“寒漪”指什么?(指的是让人感到寒意的的水面波纹。)


⑩“浸”是什么意思? (倒映在水中的意思。)
⑪从图画上能看出“山衔落日浸寒漪”这句诗的内容吗?
你能想象出 这部分的图画吗?(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比
如可以说说图画上没有的内容是怎样的。)
⑫教 师小结:这首诗写景文字集中在一、二两句,写的是
山村晚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 来,
描绘了一幅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
背景。(板书:山村晚景)
(2)交流学习: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①在这样宁静优美的背景中,主人公 --牧童登场了。一名
同学读这句诗,其他同学闭眼想象画面。“牧童”是指什
么人?(指放牛 放羊的儿童,这里指的是放牛娃。)
②“归去”是指去哪里?(去村里)
③“横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该词的意思:横骑
在牛背上。)
④看看插图上 的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吹笛子)哪一句
诗和这个画面是对应的?(“短笛无腔信口吹”)
⑤你是怎样理解“短笛无腔信口吹”一句的?(拿着一支
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⑥从诗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你感受
到牧童的什么性格特点?(调皮可爱,天真 活泼,淳朴无
邪。)(板书:天真可爱)
4.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朗读,教师小结:这 首诗摄
取的画面不大,写景则集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
上,又都紧紧围绕着“村晚”二 字落笔,把人引入了江南
优美的田园之中,使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着向
往。诗家有“一 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交流了解朗读节奏。
2.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六、【出示课件13】总结课文主旨。
《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 /p>


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
草的池塘、似被山含住的 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
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诗人即景
而写, 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
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七、课堂总结,拓展阅读【出示课件14】
1.《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四周长满青草的池
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
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 凉的池水波纹中。
课堂小
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诗
结及 拓
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展延伸

(4)分
2.对比阅读。【出示课件15】


所见
作者:袁枚 (清)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3.搜集并阅读描写儿童生活的其他诗句。
村晚
宋代:雷震
板书
内容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山村晚景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天真可爱





2.祖父的园子
课题

祖父的园子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1.学会文中的“蚱、晃”等11个会认字,会写“蝴、蚂”等1 4个会写字;会读
“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
教学

目标

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 容,说说园子里有什么,“我”在园子里做什么,祖父
的园子有什么特别之处。
3.体会“我 ”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和对祖父的思念。感受作者童
年生活的情趣。


4.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

重点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 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
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
教学

难点
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第一课时
1.学会文中的“ 蚱、晃”等11个会认字,会写“蝴、蚂”等14个会写字;会读
教学

目标

“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和结合
课文理解不懂的 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了解祖父的园子里有什么。
教具
准备
课件:萧红及其作品《呼兰河传》简介、词语解释、有关图片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 简介作者【出示课件2】
萧红(1911-194 2),原名张廼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
“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代表作:《生死场》《呼兰河传》
2.简介《呼兰河传》【出示课件3】
导入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
( 7 )
分钟

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
来,形象地反 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
态。
3.【出示课件4】谈话导入:为什么萧红对 园子如此的念
念不忘呢?这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什么呢?这节
课让我们随着作者美好的回 忆,一起走近萧红魂牵梦绕的
“祖父的园子”,感受她的童年生活。(板书课题:祖父
的园子) 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出示课件5】自学课文中的生字词,可以用笔 在文中
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祖父的
园子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
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出示课件6】:
新课

教学

( 31
)分


(1)1—3自然段,写记忆中的园子。
(2)4—15自然段,写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
(3)16—17自然段,写园中的一切都是活的,都是自由
的。
(4)18—20自然段,写在园中玩累了,可以快乐地入梦。
(板书:记忆中的园子——在 院子里干活、玩耍——园子
里一切都是活的、自由的——玩累入梦)
四、细读课文,初感园子
1.学习课文1—3自然段,了解“我”对园子的印象。
(1)指名读,自由读。
(2)小组交流: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 < br>①祖父的园子里昆虫丰富多彩;“我”说起花园的昆虫,
仿佛一个孩子在掰着手指头,给你显示她 的富有,那极满
足和得意的神态跃然纸上。当然,拥有这样的花园,对于
一个孩子来说,确实是 值得炫耀的,因为这是多么富有童
话般色彩的一切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写小昆虫,
不仅 着眼于它们的色彩──“白、黄、红、金、绿”一应


俱全,还对蜜蜂的样子和 姿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丰
富的色彩感和形象感表现了昆虫非常可爱;祖父的园子充
满生机 、热闹、美丽……
②“明晃晃”一词,这是园子留在作者记忆中的色彩,这
色彩明亮、健康、 活力四射。“红的红”“绿的绿”这些
词语富有感情色彩,从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我”对眼中
事物的满心喜爱。
③作者用富有诗意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勾勒出老榆树的高
大和不容忽视,也写出了榆树的活力。
④我对园子非常喜爱,难以忘怀;作者描写这么细致,说
明祖父的园子给了“我”一个美好的童 年,让“我”对那
里的一切都难以忘怀。
2.有感情地读这几段话,要求通过适当的语气把自己的体
会读出来。
五、图片展示,欣赏园子
【出示课件7】多媒体出示“祖父的园子图片”,学生用
感官来感受园子的热闹和生机勃勃。

课堂小
结及拓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 了生字词,并跟随作家萧红一道欣
展延伸
赏了祖父园子里的美丽风景。
( 2
2.请同学们课下搜集和积累“圆滚滚”“明晃晃”这类词
)分钟

语。

第二课时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说说“我”在园子里做什么,祖父的园子有什
教学

目标

么特别之处。体会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和对祖父的思念。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2.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出示课件10】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朗读课文1—3自然段。
2.谈话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
导入

( 2 )
分钟

课文的1—3自然段,了解了祖父的园子里有什么,
感受到祖父的园 子的热闹、生机勃勃,以及作者对园
子的满心喜爱之情。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作家萧
红走进 祖父的园子,去感受一下“我”在祖父的园子
里的童年生活的快乐。 (板书:热闹 生机勃勃 满
心喜爱)

二、细读品味,体会文意
(一)走进“园子”,感受童趣。
1.在祖父的园子里,有一位小女孩,她顽皮可爱,读
文章4—15自然段,标出她做了哪些趣 事,认真体会。
2.小组交流,小组长根据交流情况做好记录。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价,相
机引导。
(1)讲解“我”和祖父种小白菜。【出示课件3】
①“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 溜平”“东
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把菜种盖上,反
新课

教学

( 34
)分钟

而把它踢飞了”这些描写准确地表现了种小白菜给
“我”带来的乐趣。
②指导朗读,读出“我”的调皮。
(2)讲解“我”帮祖父铲地【出示课件4】
① “我”是怎样铲地的?(用锄头乱钩一阵,往往把
谷穗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谷穗留着。)
②指导朗读,表现出铲地给“我”带来的乐趣。
(3)讲解“我”在园子里的玩耍【出示课件5】
①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什么?(感受到作者 和大多数
孩子一样活泼好动,做事不专一。感受到园子里的植
物和动物给“我”带来极大的快乐 。)
②指导朗读,读出“我”的活泼好动。
(4)讲解“我”帮祖父浇水【出示课件6】


①同样是浇水,“我”和祖父有什么不同?(祖父是
往菜 上浇,“我”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
天空一扬。)
想象一下,小萧红大喊着“下雨 啰!下雨啰!”的神
情是怎样的?(激动地、欢快地、开心地、天真烂漫
地……)
( 3)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我”的动作,神情,
在读中表现出“我”的激动、欢快、开心、天真烂漫… …
读出作者的快乐和顽皮。(板书:快乐和顽皮)
(二)走近祖父,感受慈爱。
1 .作者在园子里是那样的淘气,那样的调皮,祖父是
怎样对待她的,阅读课文5—14自然段,标出有关 句
段,细读感悟。
2.小组交流,小组长根据交流情况做好记录。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价,相
机引导以下问题。【出示课件9】
(1)从“慢慢”你感受到什么?(感受到祖父对我
的耐心和慈爱。)
(2)文段描 写了祖父的几次笑?(三次)分别是怎
样的笑?(大笑起来──笑够了──还在笑)你从祖
父的 笑中感受到什么?(感受到祖父的慈祥、和蔼可
亲、疼爱孙女。)
(3)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4.在祖父的园子中,“我”爱胡闹,祖父从 来不恼,
正是有了祖父的慈爱,在他宽容、耐心、呵护下,我
才可以纵情地在园子中嬉戏!这座 园子在“我”的眼
中、在“我”心里又是怎么样的呢?(这是一座乐园,
更是一座爱园。) < br>5.教师小结【出示课件10】:在祖父的园子,慈爱的
祖父让“我”自由快乐,对“我”倾注了 爱心和耐心,
给了“我”心灵的自由。祖父的爱放飞了“我”孩子
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 围下,才有了“我”的


自由、快乐而又幸福的童年。
(三)走进景物,感受童年生活的自由自在。
1.自由读课文16、17自然段,看看能了解到什么?
感受到什么?
2.小组交流,小组长根据交流情况做好记录。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价,相
机引导以下问题:
【出示课件11】
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别大的,……好像站在对面的
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1)“太阳光 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
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
来。”一 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运
用了夸张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太阳光之强,富
有童趣。)
(2)“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
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 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
来。”一句的意思是什么?(天气非常晴朗,一切都
是光明的。) (3)从“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
两声,好像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一 句中,
你感受到什么?(祖父的园子里充满活力。)
(4)你从这段话感受到什么?(祖父的园子里充满
光明、健康、漂亮,充满活力。)
【出示课件13】
花开了,……太阳也不知道。
(1)“花开了,……都是自由的。”

运用了什么样
的修辞手法?(拟人、 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
现了什么?(园子里所有的事物都是勃勃生机和美丽
无比的。)
【出示课件16】


(2)“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
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一句在这段话中起什
么作用?(承上启下。)表现了什么?(表现了作 者
对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3)这段话主要描写了什么?(描写倭瓜上 架上房、
黄瓜开花结瓜、玉米生长和蝴蝶飞舞自由自在、无拘
无束。)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 感情?(作者把自
己自由快乐的心情寄托在它们身上,通过拟人化的描
写,表现自己自由快乐的 童年生活。)
(4)互相交流,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别之处?(在
祖父的园子里,就连动物和 植物都是自由的,无拘无
束的。)
(5)教师小结:这些富有孩子气的语言,同样富有
诗情画意,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描绘出来了,在
她的心中,倭瓜、黄瓜、玉米、蝴蝶都是有灵性的 ,
都是做得了自己的主的,是自由快乐的,不受约束的,
由着自己的性子生长的。它们的事情, 人不去干涉,
太阳也不过问。这样的感受,当然与作者的自由快乐
是分不开的,用自由而富有灵 性的心感知到的事物,
才会如此无拘无束!
4.指导朗读:把自己当成园子里的一只蝴蝶、或 者一
朵花,或者一棵树,来讲述你的快乐和自由吧!(学
生自由朗读课文16、17自然段。) (板书:快乐和
自由)
(四)学习课文18—20自然段。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18—20自然段,通
过适当的语气把“我”的快乐心情读出来。(板书:
快乐)
三、回顾总结,延伸拓展。
1.【出示课件17】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祖父的园
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祖父的园子”是一幅色彩


明丽、富有童话色彩的画,这里是“ 我”童年生活的
地方,它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不只是园子,还有
慈爱的祖父,他给了“我” 心灵的自由,放飞了“我”
的心灵,舒展了“我”的人生。)(板书:无穷的乐
趣)
2.有自由的园子真好,有爱的园子真好。在作者短暂
而坎坷的人生旅途中,对于人间的“温暖与爱”怀 着
“永久的憧憬与追求”的萧红常常会忆起呼兰河城,
因为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她的祖父,有她 和祖父的园
子。所以,作者用一颗真诚的心,用一本《呼兰河传》
记录了曾经生活的点点滴滴。 (板书:眷恋童年 怀
念祖父)
四、回归全文,领悟写法
1.小组交流: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
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2. 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
结: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并真实地表< br>达自己的感受,把“我”做的、想的、说的如实地写
下来。作者的描写具体生动,用了一系列的动 作、语
言、心理描写,读了课文,我们好像真正走进了园子,
看到了“我”一样。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祖父的园子》节选自萧红的回忆性长
篇小说《呼兰河传》。课文描写了“我”童年时代跟
课堂小结
及拓展延


( 4 )
分钟

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的情景,表现了祖父的园子是
“我”童年快乐、自由的家园,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
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
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
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文章文字虽然浅显,但意境很
美。
2.布置作业:课后读一读《呼兰河传》,和小伙伴交


流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场景。





板书

内容


祖 记忆中的园子——热闹 生机勃勃 满心喜爱

父 在院子里干活、玩耍——快乐和顽皮 眷恋童年




园 园子里一切都是活的、自由的——快乐和自由 怀念祖父


子 玩累入梦——快乐

3.月是故乡明
课题 月是故乡明 课型 略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1.学会文中的“徘、徊”等16个会认字,读准多音字“燕”等;会读“烟波浩
教学

目标

渺、篝火、萌动、澄澈、风光旖旎”等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3.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了解作者由月亮联想到的往事经历,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了解作者由月亮联想到的往事经历,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会文中的“徘、徊”等16个会认字,读准多音 字“燕”等;会读“烟波浩
渺、篝火、萌动、澄澈、风光旖旎”等词语。
2.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导入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 7 )
分钟

1.课件出示:【出示课件1】

设计意图


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学生欣赏新学堂歌,互相交流读诗的感受。
3.教师评议并小结:自古以来,月亮是个永 恒的话题,千
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所吟咏的对象,在描写月亮的诗
文中倾注了作者的爱恨情 愁,寄托了作者的悲欢离合,展
示了他们的人生经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季羡林的《月
是故乡 明》,感受文中蕴含在“月”中的思想感情。(板
书课题:月是故乡明)学生齐读课题。
4. (1)你对“月是故乡明”这一题目有哪些了解?
①“月是故乡明”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全 诗为: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 长不达,况乃未收兵。”
②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表现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
③月亮其 实无处不明,但杜甫偏说“月是故乡明”,从而
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由于杜甫的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的
乡思共鸣,因而被广为传诵。
(2)看到这个题目你都能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相机引导并评议、小结。)
①想到季羡林老人的文章《月是故乡明》的主旨应该是“思
念家乡”。
②想到了与月亮相关的其他诗句,如李白的《古朗月行》
等等。
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1.简介作者。
【出示课件3】
季羡林(1 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
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世界著名语言学大师。 《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先生在耄耋之年,在北大朗
润园,通过对故乡月色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的 描写,抒
发自己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


文,去细细体味 吧。
三、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
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1)认读生字。
①课件出示文中的生字词语。【出示课件6】
徘徊 烟波浩渺 篝火 萌动 澄澈 风光旖旎 瑞士 莱蒙

无边无垠 碧波万顷 巍峨雄奇 耄耋 燕园圣地 点缀
②指名多个学生读,指名学生领读,齐读。
新课

教学

准确的字音。

( 31
(2)学习多音字“燕”

)分
①yàn 鸟类的一科,候鸟,常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用泥做


巢居住,捕食昆虫,对农作物有益。
②yān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南
部。
举例:
a.我现在已经年近老耋,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

b.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3)理解词语:学生自由发 言,全班交流对文中重点词
语的理解,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出示课件7】
四、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月是故
乡明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
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③指名学生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


4.教师总结:
(1)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对“月是故乡明”
这句思乡名句作了简单解释。
(2)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是对故乡与童
年的回忆。
(3)第三部分(第5 —6自然段)写作者离开故
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
表达自己对故乡的 思念。
(4)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是对前面的呼应,
也是作者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在 他乡对故乡
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然迸发。
五、图片展示,欣赏故乡的明月。
多媒体出示多幅图片“故乡的明月”,字幕出示课文
内容,【出示课件11】学生用感官来感受 “月是故乡明”,
朗读字幕。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课堂小
结及拓
展延伸
( 2
)分钟

1.这一节 课,我们初读了《月是故乡明》这篇课文,学习
了文中的生字词,并跟随作家季羡林一道欣赏了“故乡的
明月”。
2.请同学们课下搜集和积累与月亮有关的诗词和文章进
行阅读,和同学进行分享。

第二课时

1.细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2.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

目标


教学设计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指名学生分自然段合作朗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

设计意图



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月是故乡明》


这篇课文,了解了“月是故乡明” 这句话的出处,

学习了文中的生字词,并跟随作家季羡林一道欣赏了
“故乡的明月”。
3.当你遥望 夜空,看见朗朗明月时,心中一定也引起
无限遐想,也一定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
导入

( 2 )
分钟

(1)说说面对月亮你都想起过那 些诗句?(“海上
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
珠月似弓。”“春风又绿 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2)当你面对 明月,想起古人的诗句时,你是否想
到了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学生自由发言。)
4. 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月是故乡明》这篇课文,
了解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体会作者寄托在
明月中的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希望同学们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会独立阅读与思考, 通过交流,
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二、细读品味,体会文意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出示课
件3】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

新课

教学

( 34
)分钟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并小结。
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1)这段话和课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在全文起
什 么作用?(这一自然段是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
乡名句的简单解释。开篇点题,总结全文,引起下文,
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课件出示:【出示课件4】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
儿孤 单。……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
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
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
引导并小结。
①但是,如果只有 孤零零一个月亮,……什么“山高
月小”“三潭印月”,不可胜数。(过渡,由月到山、
水,从 而引出了下文中故乡的水。)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山高月小”
分别出自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所作的散文前、后《赤
壁赋》。
③“三潭印月” 是西湖十景之一,被誉 为“西湖第
一胜境”,三潭印月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风景秀丽、
景色清幽,尤三潭印明月的景 观享誉中外。
④这部分课文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由月亮总
有陪衬,引出下文作者对故 乡苇塘上和水中月亮的描
述和怀念。)
⑤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2.课件出示:【出示课件9】
至于水,我故乡的小村子里却到处都是。……天
天盼望着黄昏早早来临。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
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
引导并小结。
①作者回忆了幼年 时在故乡的哪些趣事?(躺在坑边
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点起篝火摇树捉知了。)


②作者说“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句中的“此”是
指代什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句中的“ 此”是指
代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点起篝火摇树
捉知了。它更突显“我”对童年和 家乡的眷念。)
③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躺在坑边场院
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点 起篝火摇树捉知了这些童年
趣事呢?(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这
些童年趣事都跟 月亮有关,更能表达出对作者故乡的
思念。)
④“八月湖水平”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望洞 庭湖
赠张丞相》。作者对洞庭湖,进行了泼墨山水般的大
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 与壮伟景观,
取得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家乡几个大苇坑的烟波浩
渺与洞庭湖的“八月湖水平” 相比较,显出作者心目
中,苇坑也是阔大的。
⑤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3.课件出示:【出示课件13】
到了更晚的时候,……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
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
引导并小结。
①在这部分课文中 作者又回忆了幼年时在故乡的哪
些趣事?请作简要概括。(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
坑边,抬头 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
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
觉 ,梦中见两个月亮叠加在一起。)
②作者说“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
晶莹澄 澈”。由现实到梦境,作者这样写想表达什么?
(表达自己儿时对家乡的热爱;表达此时对家乡的眷念。)
③这些童年趣事都与什么有关,表达出了怎样的情感


呢?(这些童 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这些童
年趣事都跟月亮有关,更能表达出对作者故乡的思
念。)
③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4.学生默读课文2—4自然段,教师小结:
作者 在第2—4自然段描写了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
第2自然段是一个过渡,由月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对家乡一
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只在故乡待了六年 ,但
儿时的记忆连同那少年的梦境与感受仍记忆犹新,数
星星,捉知了,看月亮,坑边玩,梦月 亮。这些充满
童趣的生活画面构成了美丽纯洁的乡村生活图景,经
过几十年后一位耄耋老人的叙 述显得更加动人。(板
书: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课件出示:【出示课件17】
在这期间,我曾到过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的
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
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
引导并小结。
①作者离乡背井, 漂泊天涯期间曾到过将近三十个国
家,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作者列举了哪里的月
亮?(在风 光旖旎的瑞士莱蒙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
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
山 上,我都看到过月亮。)作者喜欢哪些月亮吗?(喜
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
美妙绝伦的,我都非常喜欢。)
②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色,作者还写到了那么多地
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
的小月亮相形见绌?(这是对比。文章中明确提到了


“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
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 。”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
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
及对故乡的思念之 情。)
③从“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会想到故乡苇坑上
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不管 我离开我的故乡多
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你又感受到什么?(感
受到作者对故乡月色的 喜爱,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
故乡的思念之情。)
④作者为什么说“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 掉你”?
(因为“我的小月亮”勾起“我”对童年的趣事的回
忆;使“我”想起故乡。)
⑤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
爱,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课件出示:【出示课件23】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
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
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
引导并小结。
①“朗润园”和“ 燕园”是什么地方?(a.朗润园今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校内。b.燕园位于北京的
海淀 ,名字来源于燕京大学。)
②作者描述“朗润园”和“燕园”这些赏月胜地在文
中起什么作用 ?(作者拿赏月胜地朗润园与故乡的小
月亮对比,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③从“我现在已经 年近耄耋”一句你感受到什么?(随
着年月的增加,作者的思乡之情更加强烈。)
④从“荷塘 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一句你又感
受到什么?(这也是对比,又是衬托,在作者看来朱
自 清《荷塘月色》的美景也不足以与故乡的“小月亮”


相媲美。)
⑤“然而,每 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
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表达了作者什么
样的 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对
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⑥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
爱,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学生默读课文5—6自然段,教师小结:
这部分课文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 乡月
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故乡
的小月亮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 馨的回忆外,
作者还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对比来表现,从济南到北
京,一直说到世界上三十多个 国家,要说景色,比故
乡那只有在童年看来才有浩渺之势的苇坑美得多的
怕不是一处两处,但在 作者看来,哪一处的月都不及
故乡,故乡的月亮越美,越发勾起作者的乡思之情。
正如作者所说 ,“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
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板
书 :作者离开故乡之后对故乡的思念。)
(四)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课件出示:【出示课件27】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
啊!
2.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
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并小结。
(1)作者为什么说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
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因为故乡的月亮总是能勾
起“我”对 童年趣事的回忆,使“我”总是能够想起
故乡,也更让“我”眷恋祖国。)
(2)课文的结尾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最后一自


然段是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品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 br>忆和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
自然迸发。虽然短短几句话,却把全文的情感 推向了
高潮。)(板书:呼应前文,情感迸发。)
(3)指导朗读,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回顾总结,延伸拓展。
1.作者在文章中主要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
样的 思想感情?(是季羡林先生在耄耋之年仍怀念自
己的家乡, 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通过对故乡月色的描写,抒发了作
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板书:对故乡 永远
的思念与牵挂。)
2.多媒体再次出示多幅图片“故乡的明月”,字幕出
示部分 课文内容,【出示课件28】学生朗读字幕,感
受“月是故乡明”。 < br>3.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阅读全文,要把自己融入
课文描写的情景,读着读着仿佛是自己躺在 坑边场院
的地上数星星;在古柳树下点篝火摇树捉知了;在大
苇坑边望月游玩;在梦中见到两个 月亮叠在一起,清
光更加晶莹澄澈。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 总结: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就是以“月”
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
课堂小结
及拓展延


( 4 )
分钟

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
远的思念与牵挂。
2.布置作业:
(1)抄写文中体现作者童真的句段。
(2)自己利用图书馆、网 络等各种资源,收集体现
“人与月”这一主题的各种艺术形式诗文或图片,和
同学们分享。




板书

内容

是 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
故 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乡 作者离开故乡之后对故乡的思念
明 呼应前文,情感迸发
4.梅花魂
课题

梅花魂 课型 略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葬、腮”等13个生字 ,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
确读写“梅花魂、缕缕幽香、腮边、白杭绸、甚至、华侨、衰老、手绢”等词 语。
教学

目标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写了外 祖父的哪几件事,感受外祖父对祖
国无限眷恋的思想感情。
3.通过情境感悟、小组合作学习 等方法学习课文,领悟梅花那种不畏“风欺雪压”
的品格,学习梅花的这种品格。
教学

重点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 ,感受外祖父对祖国
无限眷恋的思想感情;通过情境感悟、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学习课文,领悟梅花那种不畏“风欺雪压”的品格,学习梅花的这种品格。
领悟梅花那种不畏“风欺雪压”的品格,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
教学

难点
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葬、腮”等13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正
确读写“梅花魂、缕缕幽香、腮边、白杭绸、甚至、华侨、衰老、手绢”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 【出示课件2】课件出示梅花的图片,并配字 幕:墙角
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
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 花隐隐飘来阵阵的香气。
2.播放完毕后引导谈话:
同学们,欣赏了优美的梅花图片,阅读 了图片下的字
幕,你想到了哪一首古诗?(梅花(宋)【王安石】墙角
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从这首古诗,你了解到什么?(这首诗着意写梅花“凌
寒独自开 ”的品格,写它的沁人心脾的“暗香”。这里写
的梅花,正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导入

3.总结导题:在我国,梅花,因为它所代表的品格,历来
( )
这节课,我们就和作家陈慧瑛一起,
分钟

都为文人墨客所钟爱。
通过一篇课文,了解发生在一位华侨老人身上的与梅花有
关的几件事,感受这位华侨老人的思想感情。( 板书课题:
梅花魂)学生齐读课题。
4.交流解题:
(1)你能说说你对课文题目 的理解吗?(本文中的“魂”
是指崇高的精神。“梅花魂”就是梅花崇高的精神。)
(2)弄 懂了课文题目的意思,再来说一说,通过学习这
篇课文,你想了解些什么?(梅花具有什么样的崇高精< br>神?作者围绕梅花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新课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做上标记。
教学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
)分钟

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出示课件7】
(1)课件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指名领读,全班齐读。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


确的字音。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描写了与梅花有关的外祖父
的哪几件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
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因梅花而想到外祖父。
第二部分(第2—15自然段):回忆与 梅花有关的一些往事,
表现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第一层(第2—3自然段):写外祖 父教“我”读唐诗宋词
和他所珍藏的梅花图,表现了外祖父时刻思念祖国。
第二层(第4—15自然段):写临别回国前,外祖父送给
“我”梅花图和绣着血色梅花图案 的手绢。赞扬梅花的高
贵品质,抒发了老华侨热爱祖国的情怀。
第三部分(第16自然段): 照应开头,写从梅花想到外祖
父眷恋祖国的心,赞扬华侨的爱国精神。
四、细读课文,了解事情。
1. 课文主要写了外祖父的几件事?
(1)学生用较 快的速度再次阅读全文,圈画出文中描写
与外祖父有关的几件事,也可以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了解
和体会。
(2)小组交流,互相评议,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
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引导并根据交流
结果归纳。
【出示课件10】
①外祖父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还常流眼泪。
②外祖父对墨梅图分外珍惜,“我”不小心弄脏,他竟大
发脾气。
③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了。


④外祖父将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了“我”。
⑤分别那天,外祖父又把绣着血色梅花图案的手绢送给
“我”。
2.以上五件事中,哪件事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中的五件事,独立思考,作
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2)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重点
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3 )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从
“‘我’不小心弄脏,他竟大发脾气”这件事可以 看出外
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课堂小
结及拓
1.这一节课,我们 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了一位华
展延伸
侨老人的五件事,初步感受到这位漂泊他乡的华侨 老人挚

( )
爱梅花、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
分钟

2.学生自由读课文。

第二课时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感受外祖父
教学

目标

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思想感情。
2.通过情境感悟、小组合作学习等方 法学习课文,领悟梅花那种不畏“风欺
雪压”的品格,学习梅花的这种品格。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说说课文描写的外祖父的五件事,
导入

( )分
其他学生进行评议,也可以做补充发言。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 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
词,了解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五件事,初步感受到这位


设计意图

五、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漂泊他乡的华侨老人 挚爱梅花、眷恋祖国的思想感
情。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通过情境感悟、小组
合作学习等方 法学习课文,领悟梅花那种不畏“风欺
雪压”的品格,学习梅花的这种品格,深入体会外祖
父对 祖国无限眷恋的思想感情。
3.【出示课件3】故乡的梅花又开了。一年一度,那
朵朵冷艳、 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漂泊他乡、
葬身异国的外祖父。(学生朗读,交流感悟。)(板
书 :引起下文。)
二、感悟爱梅,感受品梅。
(一)感悟外祖父珍爱梅花。
1.引导交流:课文中的哪件事最能表现外祖父对梅花
的喜爱?(板书:珍爱墨梅图)
2.课件出示有关内容。【出示课件4】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心里又害怕又奇
怪:一幅画而已,有什么稀罕的呢?
3.指名读这段话。小组交流:外祖父对梅花的热爱从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
新课

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老干虬枝的墨梅图,
教学

( )
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偶尔摆弄古玩老人
分钟

也不甚在意和分外爱惜墨梅图家人碰也碰不得形成
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老人对梅花图的珍爱。
(2)“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
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 有生以来,
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
的梅花,是能玷污的吗?’训罢 ,便用保险刀片轻轻
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①通过老人的语言“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
是能玷污的吗?”来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
a.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
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 、不厌其烦


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感受外祖父对“我”的慈爱,
从对比中感受到 外祖父对墨梅图分外爱惜。
b.指导学生用严厉的语言读好外祖父的话,从严厉的
语言中感受到外祖父对墨梅图分外爱惜。
②通过老人的行动“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
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来体会他对梅 图的珍爱。
a.体会“轻轻、慢慢”在句子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感受到外祖父对墨梅图分外爱惜。
b.指导朗读,读好“轻轻”“慢慢”,在朗读中表现
出外祖父对墨梅图分外爱惜。
4.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5.交流过渡:
(1)问题交流:“看见慈祥的 外祖父大发脾气,我
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幅画而已,有什么稀罕的呢?”
你能揭开作者心中的 疑问吗?(学生各抒己见。)
(2)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有关内容,解开作者心中
的疑问。
(二)感受外祖父品味梅花。
1.引导交流:课文中的哪件事最能解开作者心中的疑
问?(板书:赠送梅图)
2.课件出示有关内容。【出示课件7】
“是啊,……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3.探究交流。
(1)外祖父赞美梅花的这段话讲了哪几层意思?(第
一层是赞扬梅 花那种不怕严寒、不怕“风欺雪压”的
品格;第二层是说我们中华民族具有梅花那种“顶天
立地 ,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第三层是对外孙女的
勉励,希望她学习梅花的品格。)
(2)外祖 父说的这段话中的哪几句话点明了梅花的
品格?(“这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
抵 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
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 /p>


魂、有骨气的!”)
(3)外祖父珍爱梅花是因为梅花色彩鲜艳吗?(不是。)老人爱梅其实爱的是梅花的什么?(梅花的精
神。)
(4)课件突出显示“几千年 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
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
样的欺凌,从来都是 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
就像这梅花一样。”引导学生自由朗读并交流:
①梅花的秉性 是什么?(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
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这也是谁的秉性?(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
②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借物喻人。)
③从外祖父对赞美梅花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 看到老
人赞梅花,实际上是在赞美什么?(中华民族顶天立
地的精神和不肯低头折节的气节。)
(5)从“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
有梅花的秉性才好!”一句中你感受到什么 ?(这句
话说出了外祖父把墨梅图送给外孙女的目的——也
让外孙女保持这种顶天立地、不肯低 头折节的秉性和
气节。这就是题目“梅花魂”的内涵。)
4.读了外祖父的这段话,谁能把对 课文题目完整地、
准确地理解说给大家听?(《梅花魂》中的魂,在这
里指精神。梅花魂,即梅 花的精神。梅花的精神就是
那种“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
是顶天立地,不 肯低头折节”的精神,这也正是中华
民族的民族精神。)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鼓励学生试着
用外祖父的语气读好这段话。
6.谈话过渡,从外祖父分外珍爱墨梅图我们感受到一
个华侨老人对祖国深厚的爱。你还能从课文的哪些 描
写中感受到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学生各抒
己见,教师小结:教“我”读唐诗宋词经 常流下眼泪;


外祖父因为不能回国而呜呜地哭了;送“我”上船时
泪眼蒙眬。)
三、读“三哭”,悟真情。
(一)一哭:【出示课件10】
我出生在东南亚的星岛,……老人总是摇摇头,
长长地叹一口气,说:“莺儿, 你还小呢,不懂!”
1.学生默读上面一段话,指名说说这段话主要写了什
么?(板书:吟诗落泪。)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探究:
(1)从外祖父“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感受到了什么?(外祖父时刻不忘自己是中
国人,不忘中华民族文化,也要让自己的子孙也 不忘
自己祖国的文化。表达了外祖父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的目的还在 于借诗句表达
他对家乡的思念。)
(2)你能说说对课文中提到的诗词的理解吗?(这
些诗词大致都体现了一种思乡怀亲之情。)
(3)读到一些诗句“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
在我的腮边、手背”是因为什么?(因为这 些诗句触
动了外祖父的思乡之情。教“我”读着诗句,他心里
涌动的是对家乡、对家乡亲人的怀 念,他思念祖国,
却身在异邦,所以伤感地泪水就不知不觉流了下来。)
3.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外祖父思念祖国的思想
感情。
(二)二哭:【出示课件15】
有一天,妈妈忽然跟我说:“莺儿,我们要回中
国去!”
…………
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鸣呜呜地哭了起
来……
1.学生默读上面一段话,指名说说这段话主要写了什
么?(板书:不能回国。)

< p>
2.互相交流自己的感受。(从外祖父因为不能回国体
而难过地哭了,感受到老人一直热爱 着、思念着祖国,
感受到外祖父对祖国深深的眷恋。)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这段话,在分角色朗读中表达
出自己的感受。
(三)三哭:【出示课件16】
回国的那一天正是元旦……
……递给我一块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
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1.学生默读上面一段话,指名说说这段话主要写了什
么?(板书:递梅花巾。)
2 .从“赤道吹来的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
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一句体会
到什么?(体会到是思乡的深情和不能回国那孤独的
痛苦,一下子使外祖父变老了许多。) < br>3.读“想不到泪眼蒙眬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
我一块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 血色的
梅花。”一句话,思考:外祖父让“我”带回的只是
一块手绢吗?(外祖父让“我”带回 的不只是一块手
绢,外祖父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眷恋之心让“我”带
回祖国,了却了自己的心愿 。)
4.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一位华侨老人对祖国的
眷恋。
四、学习最后一段,点明中心,总结全文。
1. 【出示课件17】
当年的我,……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
祖国的赤子心哪!
2.学生齐读课文 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这段在全文中
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照应开头,点明中心。) (板
书:照应开头)
3.再读这段话,结合全文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
的思想感 情?(课文讲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


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了 一位华
侨老人的中国心。)
4.女生朗读课文的开头,男生接读课文的结尾。
五、学习写法。
1.快速默读全文,感受课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1)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小组同学的发言。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
引导并小结。
①文章抓住外祖父 的五件事进行叙述,在叙事中表达
了外祖父喜爱梅花、赞颂梅花品格以及通过梅花寄托
的热爱祖 国之情。
②语意含蓄,感情深厚,借物抒情,充分地揭示了课
文题目“梅花魂”的含义。 < br>③文章在写法上首尾呼应,结构非常严谨。开头写由
梅花想到外祖父,接着回忆几件具体的事情反 映外祖
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结尾又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
国心。这样前后呼应,首尾连贯,更 加突出了身在异
国的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板书:眷恋祖
国)
2.指导朗读。
(1)谈话引导:本文语句含蓄,感情深沉,首先要
通过反复朗读,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再在理解的基础
进行有感情朗读,更好地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朗读
时应注 意语调舒缓,语速不能太快。
(2)学生练习感情朗读全文。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梅花魂》一课以梅花为线索,课文由故乡梅花
及拓展延


的开放引出了对挚爱梅花的外祖父的回忆,然后具体
( )
叙述了反映外祖父喜爱梅花、思念祖国的几件事,从
分钟

中表现了这位老人对梅花的挚爱,表达了身在异国的
华侨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
1.课堂总结:


2.作业。
(1)故乡,祖国,让多少 身居在外的旅人、游子产生
了无尽的思念与眷恋;几千年来,多少文人墨客吟诵
出了无数思乡爱 国的诗篇。请收集并诵读有关的诗文,
并和同学进行分享。
(2)学唱歌曲《我的中国心》《红梅颂》。



引起下文
吟诗落泪
板书

内容

珍爱梅图
梅花魂 不能回国 眷恋祖国 首尾呼应
赠送梅图
递梅花巾
照应开头

口语交际 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课题

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课型

口语交际
授课
时间
1课时


1.通过交流,感受童年的美好、纯真,使学生珍惜童年,热爱生活。
2.指导学生具体有序地说出自己了解的大人们童年生活中有趣的事情,表现出学
教学

目标

生自己的真情实感。
3.引导学生以自己的耳闻目睹为基础,做到把内容讲清楚,讲具体。
4.在学生精彩的交流 中,进行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
教学

重点

通过收集反映大人们童年难忘生活的片断,讲述大人们 的童年故事,使学生
感到童年的纯真、美好,激发学生珍惜童年,热爱生活的情怀。

把故事讲述清楚,讲具体,并能注意表达方式,使其能引起听众的兴趣。引
教学

难点
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提高交际与习作的能力。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 童年,一首欢乐的歌,一个美好的梦,让人亲身经历,
永不忘记。那么,在本单元的学习中,童年的趣事 、乐事
导入

又给你留下哪些印象呢?
( 4 )
2.小组交流,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分钟

3.谈话揭题:人不知不觉 就长大了,童年的记忆却伴随着
人的一生。让我们走进大人们的童年岁月,了解他们小时
候的故 事。(板书: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学生齐读课题。
二、明确交际要求。
(一)阅读课本,了解交际要求。
1.

读教材13页,说说这次口语交际 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
求?(小组长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整理。)
2.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出示课件3】交际要求
(1)根据提问对象提出恰当的问题。
(2)认真倾听,在交流时能边听边记录。
3.互相交流,说说这次口语交际可以选择哪些方面的内容
新课

来讲?(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
教学

【出示课件4】交际内容
( 30
先想一想可以了解谁的童年,如祖父母、父母、邻居,
)分


在针对不同的对象,提出恰当的问题。问之前,先列一个
提纲,把提 问对象和问题写下来。下面的表格仅供参考。
提问对象 问题一 问题二 ……

设计意图


邻居阿姨 还记得小时候干过什么傻
学过的那几篇事?说过什么
课文?
爸爸
傻话?
做过的最勇敢下课后最喜欢
的事是什么? 玩什么游戏?
……
3.小组交流:本次口语交际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1)可以从这些方面提 问:他们小时候在家庭生活、学
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难忘的事情……
(2)提问的时候,注意使用礼貌用语。
(3)认真、耐心地听别人讲话,一边听一边做简单的记
录,不要随意打断别人。
(4)整理记录。
三、互相交流,汇报交际。
1.小组合作交流。
交流要求:交流时,可以谈整理后的结果,也可以谈
提问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事,还可以谈你的感受。
2.组内推选代表,参加全班的口语交际活动。
(1)汇报要求:发言的同学要发挥自己的最 高水平,其
他同学要认真倾听,不要中途打断;有疑问或者要提意见
的,等听完之后再举手发言 ;发问和提意见要有礼貌,注
意礼貌用语。
(2)各小组推举代表轮流展示,本组的同学可以 补充,
其他小组可以提问(教师相机指导点拨,重点从语言表达
是否完整和内容是否有条理两方 面来指导,启发引导学生
相互补充,学生相互评价,发现优点和不足)。
3.评议谁最棒。
(1)全班评议,看讲的同学内容是否符合要求、语言是
否流畅、重点是否突出。
(2)评选出“最自然大方奖”“最佳口才奖”,并宣布
评选结果。
(3)教师小结。
四、欣赏范例。
爸爸的童年趣事
爸爸的童年是充满快 乐的、丰富多彩的,他给我讲了
很多有趣的事情。什么下河摸鱼啊、上树掏鸟窝呀、和小
伙伴们 一起捉迷藏等等。其中的一件事令我印象特别深
刻。
爸爸十岁左右的时候,快过春节了,奶奶 叫爸爸和他
哥哥,也就是我大伯出去买白糖,他们都高兴得跳了起来,


因为爸爸 最喜欢跑腿了,这样,他们就可以逃出奶奶的视
线,无拘无束地玩耍了。那时买东西都用供应票,买油用
油票,买布用布票,买糖用糖票,并且那时候没有商店,
买东西只能去几公里外的供销社。 < br>于是爸爸和大伯就出发了,爸爸习惯性的把糖票放在
帽子里戴上。在路上,他们俩兴奋地玩着滚铁 环,一路上
都洒下了他们的欢歌笑语,早把糖票放在帽子里的事情忘
得一干二净。
这 时,他们来到了供销社。售货员说:“你们要买什
么?”爸爸和大伯异口同声地答道:“我们要买白糖。 ”
售货员又问:“那你们的糖票呢?”他摸了身上所有的衣
兜,也没找着。 “呀!”“怎么了 ?”大伯问。“我们
的糖票不见了!”爸爸回答。大伯也焦急地找起来,把全
身都摸了个遍。爸 爸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转来转去急得
汗水都出来了。热的爸爸摘下帽子,糖票掉出来了,“啊!
在这里!”爸爸兴奋的叫了起来,大伯甚至跳了起来,就
像打完胜仗后的喜悦。
售货员称好糖,用报纸包好( 那时候没塑料袋)系
上绳子。他他俩提着往家赶,又在那儿滚着 铁环回家。突
然,报纸破了个小洞,可怜的白糖一路走,一路撒,而爸
爸和大伯并未发觉到。这 时,一个老爷爷路过,看到到这
情形,立刻喊道:“你们俩小兔崽子,糖都漏了,回家还
不得挨 骂!”爸爸扭头一看,哎呀!这都已经铺成了一条
长长的“糖路”!这该怎么办?爸爸灵机一动,他把身 上
的外套脱下来把糖包好,抱着回家了。
爸爸的童年是多么有趣,像一幅画卷令我难以忘怀!
1.小组交流对以上交际范例的评价。
2.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课堂小
结及拓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了一节生动、有趣的口语交际课,
展延伸
通过交际,我 们了解了大人们的童年,感受到了童年的丰

( 6
富多彩。如果让我形容童年中的趣事的话,我会把它比喻
)分钟

一朵花,一朵芳香四溢的花;一个盒子,一个装着许多秘
五、教师小结,鼓励积累。


密的盒子;一个葡萄架,一个长满了数不清葡萄的葡萄
架……就让我们一起来享受这童 话般的故事吧!(播放歌
曲《童年》。)
2.课后作业:
(1)利用课余时间,和自己周围的人进行交流,了解更
多人的童年生活。
(2)搜集和阅读名家描写童年的作品,利用课余时间说
给自己的同学或家人听。
推荐阅读:《笔墨童年》余秋雨

板书
内容
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习作 那一刻,我长大了

课题

那一刻,我长大了

课型

习作


授课
时间
1课时


1.在习作中记录自己成长过程中 印象最深的事情,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还要把
自己受到感触、感到长大的那个时刻写具体,记录当时的 真实感受。
教学

目标

2.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 社会,学会用恰当的方式感恩父母、感恩
老师、感恩社会。
3.体验“长大”的自豪,理解“长大”的内涵。
4.养成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并能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习作。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在习作中记录自己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 的事情,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还要
把自己受到感触、感到长大的那个时刻写具体,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 。
在习作中把受到触动的那个时刻写具体。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交流激趣,导入课题。
导入

( 4 )
1.引导回忆:同学们,随着时间的流逝,你们都发生了很
设计意图


分钟

多的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你们都长大了。谁能说说从哪
儿可以看出自己长大了?
2.学生自由发言,其他学生进行评议,也可以做补充发言。
3.教师小结:从交流中可以看 出,同学们身体长高了,学
会了很多知识,学会了关心别人,学会了体贴父母……所
有的这一切 都足以证明——你们长大了。
4.观看视频,引发交流:
(1)我长大了,学会做许多的事 情了,你们看,这些小
朋友能做什么事呢?【出示课件3】播放录像视频
(2)我们也长大了 ,又会做什么事情呢?老师为你们准
备了许多的星星,你觉得你能得到哪颗呢?(设计表格)
【 出示课件4】(自信、环保、文明、爱心、体育、勤学、
家务……)
5.教师评议,导入课题 :翻阅影集、日记、成长手册……
回忆一下自己的成长历程,有没有某一个时刻、某一件事
让你 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这节习作课我们就根据自己
的体会,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成长中的自己。(板书: 那
一刻,我长大了)
二、课件展示,引导选材。
1.【出示课件5】
(1)今年我过生日,妈妈给我切蛋糕的时候,我发现她
的眼角出现了浅浅的皱纹。
(2)今天爷爷走了很远的路,给我买了一双心爱的球鞋。

接过爷爷递过来的球鞋,感觉手上沉甸甸的……
新课

教学

(3)上个星期,第一次在班里当众发言,我很紧张。看
( 33
到同学们鼓励的目光,我忽然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分
2.小组交流:你从哪里可以看出上面资料中的“我”在那


一刻长大 了?结合课文插图,联系自己的成长经历,你还
能从哪些地方看出一个人在那一刻长大了?(小组长分类
整理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分类总
结。
(1)品德方面:看到出现皱纹的妈妈,懂得了关心父母;


看到为自 己操劳的爷爷懂得了关爱老人;看到生病还坚持
上课的老师,懂得了尊敬老师;得到同学帮助的那一刻,
懂得了关爱同学;获得同学掌声的那一刻,我对自己充满
了信心,也懂得了要欣赏和鼓励别人; 帮助低年级的小同
学修好文具盒,那一声谢谢让我感受到助人后的愉悦……
(2)学习方面: 课堂发言受到老师表扬的那一刻,懂得
了要努力学习;克服困难,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那一刻,
懂得了要学会独立思考;读书交流会上得到同学们掌声的
那一刻,懂得了要主动探索新知识……
(3)能力方面:学会了一项新技能,为自己感到自豪;
放学了,爸妈没来接我,独立回家的那一刻, 内心充满了
喜悦;晚上自己在家没有感觉害怕,得到爸妈赞许的那一
刻内心非常激动…… (4)友情方面:原谅朋友过失,看到朋友激动表情的那
一刻,我真正感受到对待朋友要宽容;把自 己的钢笔借给
朋友,听到谢谢的那一刻,我懂得了要帮助别人……
4.独立思考: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寻找让自己觉得忽然
长大了的某一个时刻、某一件事情。
5.小组交流:小组同学互相介绍让自己觉得忽然长大了的
某一个时刻、某一件事情。
6.全班交流,教师评议。
三、互相交流,拓展思路,指导命题。
1.小组交流:怎样根据要求写出感人的文章?
2.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并板书:
(1)选择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
(2)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3)要把自己受到触动,感到长大的那个时刻写具体。
(4)在习作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3.指导命题:
(1)可以用“那一刻,我长大了”做为习作的题目。
(2)可以根据选取的材料进行命题。
(3)可以根据自己最深的感受对习作进行命题。
(4)可以把自己受到的教育或启发做为习作的题目。


四、欣赏范文,把握技法
【出示课件10】
那一刻,我长大了
人生中总会有一些难忘的事情,我也不例外。而使我
终生难忘的,却是一次不愉快的回忆。
那一次,我独自走在放学的路上,看见道路的一旁有
一棵梨树。上面那黄嫩嫩、水灵灵的梨 儿,使我不禁心中
一阵欢喜。我记得这梨树好像是小卖部的主人老王伯伯种
的。“没关系,反正 树上这么多梨呢!”我心里想着,手
不知不觉的伸了上去,摘下了两个硕大的梨子、我小心地
把 梨装进书包里,满心欢喜,像一只小鸟似的飞回了家。
爸爸打开门,一眼就看到了我的包鼓起的那 一大块
儿。“那是什么?”爸爸把声音压的很低。“梨!”我欢
快地告诉爸爸。“哪儿来的?” “在老王伯伯的那棵梨树
上摘的。”我满不在乎地回答。“你为什么偷别人的东西?”
爸爸的眼 神像箭一般,让我不敢看一下。我马上感觉到形
势不妙,老老实实站到了爸爸面前,恨不能把头低到胸脯
上,等待着一场暴风雨的来临。谁知,爸爸心平气和地说:
“乱拿别人的东西不是一个好习惯, 现在的小偷就是小时
候像你一样,爱偷别人的小玩意儿,现在是两个梨,将来
就可能是一筐梨, 甚至是更贵重的东西!快给人家还回
去!”爸爸的声音虽不高,每一个字却像一条鞭子,抽打
着 我的心。“爸爸……”“快去!”爸爸用两个字拒绝了
我的请求。我的话还未说出口,就被这两个字顶了 回去。
我手中拿着这两个梨,它们仿佛有千斤的重量,压着
我的心。我实在没有勇气面对 小卖部的老王伯伯。我走到
梨树边,四处张望没有一个人,才放心地把梨子放在了树
下的草地上 。风吹着梨树的叶子沙沙地响,那千斤的重量
也随风而去,我心里轻松多了,几乎是一路唱着歌回到了< br>家。
那一刻,我发现自己好像长大了不少,觉得自己突然
成熟了许多。我永远不会 忘记爸爸对我的教诲,每次想起
我都会提醒自己:“做一个光明正大的人,做光明正大的


事,我长大了,我再也不是小孩子了!”
1.我当小评委:学生欣赏范文,说说什么地方写得好?(小
组交流,汇报发言。)
2.师生交流,教师小结,把握技法。
(1)开头用简洁的语言直接引出主题,干脆利落。
(2)习作选取了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写清了
事情的经过。
(3)习作通过细致描写自己的心理活动,记录了当时的
这是感受:
(4)总评:本 文作者能选取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
来叙述,写清了事情的经过,把自己受到触动、感到长大
的那个时刻写具体,记录了当时的真实感受。
五、独立习作,教师巡视。
1.明确习作要求。
2.学生独立完成习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提醒学生格
式要正确。
六、全班交际,师生评议。
1.习作完成后,自己阅读并修改,保证句子通顺,没有错
别字。
2.以小组为单位 ,每个同学把自己的习作在小组里读一
读,小组同学互相评议,提出修改意见。也可以大家一起
帮助修改,并选出最好的一篇习作作为小组的代表作。
3.课件出示教师巡视时发现的优秀学生习作。
(1)学生自由阅读。
(2)自由发言,进行评议,发现亮点,提倡借鉴。
4.课件出示教师巡视时发现的存在普遍性问题的学生习
作。
(1)学生自由阅读。
(2)自由发言,进行评议,发现问题,提出建议。
(3)集体交流,进行修改。
5.小组交流。
(1)把自己独立修改后的习作读给小组同学听,和同学
一起分享当时的快乐心情。


(2)互相评价:从哪里感受到了当时的快乐心情,哪些
地方没听明白。
七、自我修改,誊抄习作。
1.请同学们根据交流情况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试着用好
修改符号。
2.小组内交流再次修改后的文章。
3.把自己的习作认真誊抄。
八、教师小结,鼓励积累。
今天,老师非常高兴,因为从短短的一节课,我看到
课堂小
结及拓
常发言。这不正是长大的表现吗?老师衷心地祝贺你们,
展延伸
你们——长大 了!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过欢乐,有过

( 3
烦恼,学会了本领,拥有了愿望。老师祝愿你们能学会更
)分钟

多的本领, 用双手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让我们自豪地喊
一声:“那一刻,我长大了!”(学生深情地大声说:“那
一刻,我长大了!”)

那一刻,我长大了
板书
内容
(1)选择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
(2)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3)要把自己受到触动,感到长大的那个时刻写具体。
(4)在习作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了每个同学都在长大!因为你们会倾听、肯思考、勤举手、

语文园地一
课题

语文园地一

课型

练习
授课
时间
1课时


1.通过“交流平台”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和掌 握文章中直接抒发感情和在不动
声色的叙述中抒发感情的两种方法。
教学

目标

2.通过“词句段运用”的学习,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选择情景进行仿写;了 解
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学会照样子写一写。
3.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理解古诗《游子吟》,体会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
积累古诗。
教学

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文章中抒发感情的方法;学会想象 句子描写的情景,了
解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体会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积累古诗。


教学

难点
了解和掌握文章中抒发感情的方法。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学习“交流平台”。
1.读一读,找规律。
(1)课件出示:【出示课件2】
①读到《月是故乡明》中 “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这句话时,我能直接感受到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② 读《祖父的园子》时,我从描写园子里的花朵、鸟儿、
虫子等事物的句子中,体会到了字里行间蕴含着的 对祖父
和园子深沉的爱与怀念。
③我在读《月是故乡明》时,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
体会到了作者的怀乡之情。
④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表达出来,
加深了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
导入

(2)问题引导: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多种多样,有
( 18
的比较直接。有的比较含蓄。读一读上面四个小朋友说的
)分钟

话,结合本单元的学习,看看你都了解了哪些表达思想感
情的方法?
(3)小组交流。
(4)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评议,引导交流:
①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和感悟作
者的思想感情。
②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表达出来,
加深了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
③抓住文章中直接表达感情的句段,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
想感情。
④从课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中,体会到字里行间蕴含着的
思想感情。
2.练一练,学运用。

设计意图


小组交流:怎样体会到下面各段表达的思想感情?
(1)【出示课件3】 < br>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
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 ,要做什么,
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祖父的园子》
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小结:这段
话,就是把情感寄托在园子里的花朵、鸟儿、昆虫等 事物
上,用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作者对祖父的园子深沉的热
爱和怀念。从文段对花、鸟、虫子 等具体事物的描写中体
会到字里行间蕴含着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对祖父园子的
热爱和怀念。
(2)【出示课件4】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
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
——《月是故乡明》
小组 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小结:文章
开篇点题,接着由月过渡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
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
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结尾 处短短几句话,把
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抓住文章中直接表达感情的句
段,是感受作者思想感 情的重要方法。
3.我拓展,我积累。
在同一篇文章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也不是单一的,
为了表达的需要作者可能多种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穿插
运用。一般的表达情感的方法有如下三种 :【出示课件5】
(1)寓情于景:情感的抒发蕴蓄在景物里,即情景交融。
例如:老舍《 草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
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
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本段描写 的是作者


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作者通过描写草原秀
美的景色流露 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2)融情于事:情感的抒发蕴蓄在对事件的叙述中。
例如:萧红 《祖父的园子》中我和祖父的对话。(从
作者对事情的叙述中让我们感受到祖父对“我”的耐心和
慈爱;感受到祖父的慈祥、和蔼可亲和疼爱孙女。也感受
到作者对祖父的崇敬和怀念。
(3)借物抒情:情感的抒发蕴蓄在对某一物的介绍中。
例如:许地山《落花生》中父亲对“ 我们”讲的道理。
(文章采用的是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借歌颂花生的特点
告诉我们学不要看不 起外表不美,要像花生那样做普普通
通的人,干实实在在的事,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别人带去
更 多的好处。)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读下面的例句,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再选一种情
景仿照着说一说。
1.读一读,找规律。
【出示课件7】
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 得蚯蚓不敢
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
(1)小组交流,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
新课

教学

( 22
)分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用排比的< br>方法写出阳光的亮、刺眼,同时又生动的描写了蚯蚓、蝙
蝠害怕光,富有童趣。
【出示课件8】
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
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
(1)小组交流,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用拟人和
排比的方法写出了天气的炎热。
2.练一练,学运用。
(1)小组交流:从“忙、冷、吵、静、快、辣”中选一
种情景,仿照上面的句子说一说。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
①今天天气太冷,冷得滴水成冰,冷得小鸟缩成一团,冷
得我浑身哆嗦。
②教室里真 安静啊!静得连一根针掉地上都听得见,静得
连呼吸声都听得见,静得连心跳声都听得见。
(二)下面的语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想一想,照样子
写一写。
【出示课件9】
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
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 …对此之下,
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
的小月亮。
(1)小组交流:语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 这是对比。
文章中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
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 心爱的小月亮。”这样对比描
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
的眷恋, 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出示课件10】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1)小组交流:语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 “这里的
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母亲这句朴素
的话,与杜甫的“月是故乡明 ”如出一辙。从这句话中表
现出母亲浓浓的爱乡情。
【出示课件11】
虽然姑爹小 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蓬,远比不上绍兴的
鸟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
忘……
(1)小组交流:语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 机小结:姑爹的小
船和精致的乌篷船对比,说明承载父爱的小小渔船的亲切
难忘,更显出了父爱 之深挚。


练习:
【出示课件12】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一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1)小组交流:语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 这是《社
戏》的最后一段,用简明的语言表达人物的情感。所谓“那
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 戏”与以后所有的豆,所有的
戏相比较,凸显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的美好
回忆。
三、学习“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学习生字。【出示课件14】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1)师范读,学生跟读。互相交流识记生字。自由朗
读。
(2)解题:
古人把离家在外的人叫“游子”,“吟”是朗诵、唱,
是诗歌的一种形式。
3.简介作者:
孟郊(751年-815年),字东野,唐朝湖州武康(今浙
江德清 县)人,祖籍平昌(今山东德州临邑县),先世居汝
州(今属河南汝州),唐代著名诗人。代表作有《游 子吟》。
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4.简介创作背景: 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
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 流离生
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这首诗就写于此时。诗人自然不把
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 于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
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此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


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
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 引起了无数
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5.【出示课件14】课件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
(1)《游子吟》:题下原注“迎母溧上作。”当时作者
居官溧阳县尉时所作。
(2)吟:吟诵,诵读。
(3)游子:出门远游的人。即作者自己。
(4)临:将要。
(5)意恐:心里很担心。
(6)归:回家。
(7)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儿女。
(8)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
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
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 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6. 【出示课件15】课件出示相关注释,小组合作,交流
体会诗句的意思。
7.小组派代表参与 全班交流,教师小结:慈母用手中的针
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
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
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 的慈母恩
情呢?
8.赏析。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 br>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
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 诗描写的就是这
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
的内心情感。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
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
10.教师小结:《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五言乐
府诗。全诗共三句三十字,采用白描 的手法,通过回忆一
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


大 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
与尊敬。
11.延伸阅读:
母爱是世界最纯朴无私的爱,是文人笔下永远的话
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多少名人志士,都深刻 地
意识母爱的真挚,他们用不同的诗句,表达着赞美母爱的
共同的心声。你知道有哪些诗句吗?
岁暮到家岁末到家
[清]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译文:母亲爱子女的心是无穷无尽的,我在过年的时
候到家,母亲多高兴啊!她正在为我缝棉衣 ,针针线线缝
得密,我寄的家书刚收到,墨迹还新。一见面母亲便怜爱
地说我瘦了,连声问我在 外苦不苦?我惭愧地低下头,不
敢对她说我在外漂泊的境况。
十五
[宋]王安石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
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译文:母亲在月圆之夜听到 杜鹃的声音,就想起离乡
在外的儿子,虽然南北相隔,但是仍然深深牵挂。
5.草船借箭
课题

草船借箭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 、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
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军令状、自有妙用、神 机妙算”等词语。
教学

目标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3.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
4.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
的兴趣。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教学

重点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
3.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
的兴趣。

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
教学

难点
法。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 .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
推却、都督、迟延、探 听、幔子、私自、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层次,理解课文内容,了 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教具
准备
课件: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演义》及作者简介、词语解释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设计意图

1.(1)【出示课件1】教师播放 电视剧《三国演义》
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请同学们欣赏。
(2)播放完毕后出示歌词:【出示课件2】
(3)学生阅读歌词,说说对这首歌的了解。(这是电
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
(4)学生互相交流,说说自己对歌词的理解,教师评
议并梳理词意:滚滚长江向东流,不再回头,多少 英雄像
导入

翻飞的浪花般消逝。争什么是与非、成功与失败,都是短
( 8 )
暂不长久。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地日升日落。江上白
分钟

发渔翁,早 已习于四时的变化。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
地畅饮一杯酒,古往今来的纷纷扰扰,都成为世人下酒闲< br>谈的材料。
(5)问题交流:歌词里说“浪花淘尽英雄”,你最
崇拜《三国演义》中的 哪个英雄?(学生自由发言。)【出
示课件3】老师相机呈现三国人物形象。
(6)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节选自《三国
演义》的一篇课文《草船借箭》。(板书:草船借箭)学
生 齐读课题。


2. 简介《三国演义》。【出示课件4】
《三国演义》全称《 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部长篇
历史小说,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三国演义》是中国古
代长篇 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齐名。
学生阅读,师生交流。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三国演
义》中人物的了解。
3.简介作者。【出示课件5】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号湖海散< br>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山西
太原人。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
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三、再读感知,整体感知
(一)理清顺序。
新课

教学

( 32
)分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叙述的?是
按照什么顺序将故事串接起来的?哪些地 方给你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全班交流,教师订正。
(二)了解起因、经过、结果。
1.快速浏览课文,试着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小组同学的意见。
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
【出示课件6】
(1)故事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用十天内造十万只
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


(2)故事的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
只箭。
(3)故事的结果: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叹不如。
四、细读课文,了解起因
1 .教师简介“草船借箭”的时代背景。东汉末年,曹操、
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称为“魏、蜀、吴”三国 。当时,
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
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 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
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
发生的。
2.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第一、二自然段,看看从这部分课文
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4.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人物对话
交流自己的感受。
5.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
(1)从这部分课文中,你了解到什么?(周瑜要陷害诸
葛亮。)
(2)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周瑜为什么还
要害诸葛亮?【出示课件7】
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学生齐读)。
从这句话你了解到周瑜的什么特点?(嫉贤妒能。)
(3)周瑜要害诸葛亮,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词句了解到
的?(他们的对话。)【出示课件8】
①当时,周瑜是吴国的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水上交战
用什么兵器好吗?(周瑜是知道的,他 明知故问。)
②周瑜这样问的目的是什么?(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
意欲加害诸葛亮。这是 周瑜设好圈套,明里共商军事,暗
里设陷阱害人,明知故问。)
(3)周瑜设计想陷害诸葛亮,他是怎样一步一步达到自
己的目的的?【出示课件9】
①“公事”是什么意思?(朝廷之事;公家之事。)“推
却”又是什么意思?(借理由推托、拒绝。) 为什么不能


推却?(诸葛亮回答“用弓箭最好”,这正中周瑜下怀,
于是假借“ 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
②从这段对话中你觉得周瑜是个怎样的人?(周瑜是个具
有险恶用心的人。)
③同桌 一起交流,想象周瑜当时的心理活动。【出示课件
9】(请同学根据自己的课文内容的理解,选择描写人 物
说话时动作和神态的词语填入括号里。)
④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⑤再读加入描写人物语言和神态词语的语段,总结下列问
题:【出示课件10、11】
A. 周瑜设计想陷害诸葛亮,诸葛亮是怎么做的?
B.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不揭 穿他,反而接
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还要立下军令状,说三天造好十
万枝箭呢?从中可看出诸 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
状,三天造不好,甘 受惩罚。”……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
走了。
⑥指名读这段话。
⑦当周瑜听说诸葛亮 三天能造好箭,还立下军令状,他的
心里为什么很高兴?(周瑜知道在当时,三天肯定造不出
十 万枝箭,既已立下军令状,完不成是要杀头的。周瑜以
为他的计谋要成功了,所以很高兴。)
⑧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说三
天造好十万枝箭呢?(诸葛亮为顾全联吴抗曹的 大局,不
计个人得失。)
⑨从学习中你了解到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胸有成竹,
顾全大局。)
⑩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出示课件12】
(4)教师小结:学了这部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 葛亮,
顾全大局;而周瑜却妒忌诸葛亮,心胸十分狭窄,阴险狡
诈。
(5)指导朗读 :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要读
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如读出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


杀机;读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
容镇定,胸有成竹。 6.谈话过渡:从课文第1~2自然段的学习中,我们了解
到:周瑜想害诸葛亮,他步步紧逼,把诸 葛亮圈入了他设
置的圈套。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
让周瑜的计划得逞了。 (板书: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
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
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1.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
教学

目标

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 br>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2.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
作品的兴趣。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是按照事
情发 展的顺序来叙述的,并且理清了文章的结构,了
解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导入

( 4 )
分钟

①草船借箭的原因是什么?
②通过第1~2自然段的学习,我们还了解到什
么?
③这部分课文的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
的原因?
2.谈话过渡:从上节课的 学习中,我们还了解到
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周瑜是怎么“叹”的?快速浏

设计意图


览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来。【出示课件2】(诸葛亮
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惊人的机智,巧妙
的谋划。形容 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
略。)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你
默读课文,圈画批注出来。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
现在借箭准备和借箭过程。
二、了解“借箭准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诸葛亮请谁帮忙做借箭前的准备?(鲁肃)
2.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于向 他求助?
(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顾全大局。)
3.从哪里可以看出鲁肃为人忠厚,顾全 大局?请默读
课文3~5自然段,把书上有关句子标出来。
4.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相机指导。【出示课件4】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 么用,回
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
..
子、翎毛、胶漆这些 材料。
新课

教学

( 33
)分钟

启发学生自由读这段话,从“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感受鲁肃十分诚信、顾全大局、对诸葛亮赞 赏与默默
支持。从“果然”一词也能够看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
为人。
5.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做哪些准备?【出示课件5】
(1)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做好哪些准备 ?(二十条
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
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 的两边。)
(2)诸葛亮为什么对鲁肃说“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
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 完了。”?(诸葛亮知道
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
(3)从中你能感 受到什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知人善用。他早在立军令状


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
三、精读“借箭经过”,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指名读课文6~9自然段,标出能表现诸葛亮“神
机妙算”的有关语句。
2.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从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
的“神机妙算”?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指导。
【出示课件6】
第一天,不见 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
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
亮秘密地 把鲁肃请到船里。
(1)读一读,说说你从这段话知道了什么?(诸葛
亮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候 有大雾,他在等雾。)
(2)诸葛亮那个时代有没有天气预报啊?(没有)
这又说明了什么? (这就说明了诸葛亮懂天文,识气
象。)
(3)除了这儿,你还能从哪儿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
算?【出示课件8】
这时候大雾 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 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1)从“大雾漫天”你了解到什么?(了解到当时
的天气情况:到处都是大雾。)
(2)从天气的变化中你感受到什么?(选择这样的
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3)从“诸葛亮笑着说”你感受到什么?(诸葛亮
镇定自若,是因为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 用兵谨慎,
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这
一笑,笑出了诸葛亮的自信,笑 出了诸葛亮的大度,
笑出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笑出了诸葛亮的运筹帷
幄,笑出了诸葛亮的神机 妙算,笑出了英雄本色。)
(4)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摆开”的


目的是什么?(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
空当,使受箭面积增大。)
(5)军士 为什么要“擂鼓呐喊”?(这样做既是为
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
力 ,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
方向。)
(6)从这段叙述中你对诸葛亮又 有了什么了解?(诸
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抓住曹操谨慎、多疑的性
格特点,利用大雾的天 气,前去“借箭”。)
(7)指导朗读,读好鲁肃和诸葛亮说话时的语气。
【出示课件14】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1)“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
安排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 持
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调头的
时间。)
(2)你对诸葛亮又 有了什么新的了解?(“把船掉
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显示了诸葛亮过人的
智慧。“逼 近曹操受箭”,进一步说明诸葛亮对曹操
生性多疑、小心谨慎的性格了如指掌。此行“借箭”,
轻轻松松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支箭。诸葛亮谋划之周
密,安排之巧妙,不仅显示出诸葛亮丰富的天文知识,
也体现了诸葛亮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4.自由读课文3~9自然段,总结“借箭的经 过”。
(板书: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
万只箭。)说说从哪些地方看出诸葛 亮神机妙算?
(1)小组交流。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出示课件15】
①算好天气:第三天有大雾。
②算好受箭方法:把船一字摆开,两面受箭。


③算好鲁肃:忠实守信。
④算好周瑜:嫉贤妒能,阴险狡诈。
⑤算好曹操:谨慎多疑。
四、了解“借箭结果”,感受人物形象
1.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结合课文说感受。
(1)小组交流: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出示课件18】
①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
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②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
而诸葛亮宽厚待人,顾全大局。
③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
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3.指名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4.教师小结:草船借箭的前前后后,的确说明了诸葛亮神机妙算。“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
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这句话照应了课文 开头
的第一句话。(板书:结果——诸葛亮借箭成功,周
瑜自叹不如。)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
顺序进行叙述 。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
课堂小结
及拓展延
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 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


周瑜自叹不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
( 3 )
楚楚。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
分钟

结尾与开头照应。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
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2.作业:运用学会的阅读方法,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三
国演义》中自己感兴趣的章节。
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


草船借箭
板书

内容

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
葛亮。
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
结果: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叹不如。

6.景阳冈
课题

景阳冈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1.认识“倚、著” 等19个生字,会写“冈、饥”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晌午、
筛酒”等词语。
2.指导学生遇到难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和阅读经验猜出词语的大致意思。
教学

目标

3.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弄清楚;能用自己的 话
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
4.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动作等了解人物的特点,了解武松豪放、勇敢无
畏的性格。
5.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

重点

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阅读经验猜出词语的大致意思 ,理解课文内容,了
解武松的性格和打虎的经过;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指导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和阅读经验猜出词语的大致意思;
教学

难点
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动作等了解人物的特点。
第一课时
1 .认识“倚、著”等19个生字,会写“冈、饥”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晌午、
教学

目标

筛酒”等词语。
2.指导学生遇到不明白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和阅读经验猜出词语的大致意思。
3.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弄清楚,了解武松打虎
的经过。
教具
准备
课件:歌曲《好汉歌》、《水浒传》及作者简介、词语解释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课件1】教师播放《水浒传》电视剧主题歌曲,
请同学们欣赏。
2.播放完毕后教师提问: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 ? (这
是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歌。)你们看过《水浒传》吗?
(学生自由发言)
3 .学生互相交流,说说自己对《水浒传》的了解,可以简
单介绍电视剧中的故事情节,可以说说电视剧中 的人物形
象,可以说说自己观看电视剧的感受,可以说说自己搜集
的有关资料……教师评议并小 结。
4. 简介《水浒传》。【出示课件3】
《水浒传》是明代著名小说,又名《水浒全传》《忠
义水浒传》,约成书于元末明初。
成书以前,宋江等三十六人的起义事迹,就已经在民
间广泛传颂。施耐庵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整理加工 和艺术
导入

的再创造。
( 8 )
《水浒传》长于语言技巧和描写人物的笔法。它的语
分钟

言平实朴素、准确、简练而 生动,富于浓烈的生活气息和
鲜明的个性。在描写人物上,粗笔浓墨,色彩绚烂,酣畅
淋漓,神 情面貌如见其人。

学生阅读,师生交流。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水浒传》
中人物的了解。
5.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节选自《水浒传》
第二十三回的课文《景阳冈》。(板书:景阳冈)学生齐< br>读课题。
6.简介作者。【出示课件5】
施耐庵(约1296-约1370),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
安,别号耐庵。泰州兴化人。
7.补充资料:【出示课件6】
景阳冈:位于山东省聊城阳谷县城东16公里处的张
秋镇境内,为《水浒传》描述的武松打虎故地。据史书记
载,这一带沙丘起伏,莽草无涯,古木参天,野 兽出没,
有九岭十八垌堆之称。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出示课件7】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3)借助自己的阅读经验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 词语。
遇到难理解的词语,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或结合字面意思猜
一猜。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
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想 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叙述的?是
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
深刻 的印象?
新课

教学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 32
4.教师总结: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
)分
1~4自然段: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


5~7自然段:武松不听劝告,执意上冈。
8~12自然段:武松赤手空拳打死打虎。
13自然段:武松打虎后下冈。
(板书: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四、细读课文,了解喝酒
1.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第1~4自然段,标注出人物对话,
着重标注武松的语言,看看从这部分课文能了解到什么。
2.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3.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人物对话
交流自己的感受。
4.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出示课件10】
(1)从这部分课文中,你了解到 什么?(①武松进店饮
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②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
(2)课文是怎样表现武松豪放、倔强性格的?(通过语
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学生分角 色朗读课文第1~4自然段,师生评议,
教师小结【出示课件11】:这是武松在酒店饮酒时及饮完酒后与酒家说的一些话。表现其豪放、倔强的性格。后来,
当酒家好心劝阻他不要独自晚上过冈、以 防猛虎伤害时,
武松更是出语豪壮,一连两个“不怕”把武松浑身是胆的
英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 致。这种性格为下文他勇猛打虎的
行为做了铺垫。(板书:豪放 倔强)
(4)指导朗读:学生自由组合练习分角色朗读。
5.谈话过渡:从课文第1~2自然段的学 习中,我们了解
到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他真的遇到老虎
了吗?下节课我们继续 学习。

第二课时

1.能简要地说一说故事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
教学

目标

2.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动作等了解人物的特点,了解武松豪放、勇< br>敢无畏的性格特点。
3.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
作品的兴趣。。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是按照事
情发 展的顺序来叙述的,并且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学
习了课文第1,2自然段。
导入

( 3 )
分钟

2.通过第1,2自然段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什么?(武
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
3.从这部分课文我们了解到武松的什么特点?(豪
放、倔强)
4.谈话过渡【出示 课件2】:酒家说冈上有虎,经常
出来伤人。真的有虎吗?武松遇到虎了吗?会不会发

设计意图


生危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下文。
二、学习课文3,4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3,4自然段,说说这部分课文主要写
了什么?(武松上冈,见了官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虎,
但决定继续上冈。)
2.从这部分课文中,你又了解到武松的什么性格特
点?(板书:倔强、固执和无畏)
3.作者是怎样表现武松的性格特点的?(作者通过心
理活动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4.找出描写武松心理活动的句子,读一读,深入体会。
【出示课件3】
这部分课文 对武松的心理描写非常贴切、真实。
这时的武松已经知道冈上有虎,心里也有一点怕。但
武松毕 竟是英雄好汉,也出于自尊心和面子,他不愿
新课

教学

( 30
)分钟

下冈。“怕甚么!且只顾上去,看怎地!”,这里虽
有犹豫,但更 多的仍然是“勇往直前”的豪气,充分

体现了武松的倔强、固执和无畏的英雄气概。
7.指导朗读,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的性格
特点。
三、学习课文5,6自然段。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5,6自然段,标出自己感受最
深的部分反复阅读。
2.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指导。
讲解5,6自然段【出示课件5】
(1)读一读,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说说你从
这段话知道了什么?(学生阅读。)
(2)小组交流,小组长汇总学生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相机
引导:
①作者是怎样描写老虎抓人的?(一扑:把两只爪在


地下略按一按, 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
一掀: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一剪:把这铁
棒也似 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
②“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似半天里起了个霹
雳,振得那山 冈也动。”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夸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从老虎的吼声巨大
感受 到老虎的凶猛。)
③“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 一句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把“虎尾”比作“铁
棒”。)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从中感受到“虎尾”
的有力,老虎 具有很强的攻击力。)
④你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老虎的凶猛。
【出示课件7】凶猛(突出显示)
略按一按 望上一扑 撺将下来 把前爪搭在
地下 腰胯一掀 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
剪 一扑 一掀 一剪 一兜兜将回来
⑤面对凶猛的老虎,武松是怎么做的?(一闪,闪在
大虫背后。武松一 躲,躲在一边。却又又闪在一边。)
⑥面对凶猛的老虎,武松是否胆怯了?(不是,武松
在消 耗老虎的体力,挫败老虎的锐气,等待时机进行
反击。)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原来大虫抓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了
一半。那只大虫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 回来。
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就双手抡起梢棒,使尽平生气
力,从半空劈下来。)
⑦从武松沉着应战的动作描写中你感受到了武松的
什么特点?(板书:机智灵敏、有勇有谋)
【出示课件8】机智灵敏、有勇有谋(突出显示)
翻身下来 拿在手里 闪在青石旁边 一闪,闪
在大虫背后 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 却又闪在一边
抡起梢棒 从半空劈下来
(4)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老虎的凶猛,表现


出武松的机 智灵敏、有勇有谋。
(5)教师小结:这是写大虫进攻的“三招”及武松
沉着应战的“三闪” 。大虫抓人有“三招”:一扑、
一掀、一剪。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大虫把腰 胯一掀,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把这铁棒
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这
“三闪”,消耗了猛虎的体力,挫伤了它的锐气,以
至于“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了一半”。“般” ,
指种、样。从这里可以体现出武松的以退为进、机智
灵敏、有勇有谋。
讲解5自然段【出示课件9】
(1)“武松将半截梢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
虫 顶花皮揪住,一按按将下来。”这句话中的“势”
是指什么?(那只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就势”是什么意思?(借着老虎的姿势。)
从这里你又了解到什么?(了解到武松的有勇有 谋。)
(2)《景阳冈》一文的重点是“武松打虎”,而“打”
则是“重中之重”。作者写武 松打虎,生动又传神,
虎虎有生气。先是他的“闪、躲”,这是面临猛虎的
锋芒毕露而机智避让 的“闪、躲”,说明他有勇有谋、
智勇双全。接着,武松“抡起梢棒,使尽平生力气,
从半空劈 下来……”“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
“只顾乱踢”,“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力气只顾打”。这里运用了哪些表示“打”的词语?
你能找出这段话中描写武松打虎的动作的词语吗 ?
从中感受到什么?
【出示课件11】勇武过人(突出显示)
“抡”“劈”“揪” “按”“踢”“提”“打”。
把武松打虎的场面写得有声有色,神奕飞动,跃然纸
上。
【出示课件12】英雄气势(突出显示)
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就双手抡起梢棒,使尽平


生气力,从半空劈下来。
武松把半截梢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
花皮揪住,按下地去。
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
武松……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尽平生之力只
顾打。
(3)指导朗读,读出武松的勇武。
(4)教师小结:这里的“抡、劈、揪、按、踢、提、
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 象生动地凸
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勇
武过人的高大形象。
4.自由读课文,5,6自然段,了解武松打虎的过程。
四、学习课文第7自然段。
1.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结合课文说感受。
【出示课件13】
(1)一场鏖战,耗尽了武松的精力,所以在打死了
老虎后,他先坐在青石上歇了一会儿,随后,便“一
步步挨下冈来”。这一段里,哪个字用得准确?(挨)
(2)为什么说“挨”字用得准确?( 这个“挨”字,
精确地写出了武松在同猛虎搏斗后,手脚酥麻,筋疲
力尽的状态。这样描写非但 无损英雄的形象,反而会
使人物更加朴实丰满,更加逼真可信。这就是古典名
著语言的精妙。)
(3)“天色看看黑了,倘或又跳出一只大虫来,我
却怎地斗得他过?且挣扎下冈子去,明早却 来理会。”
表现了武松的什么特点?(板书:机敏。)
3.指名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在朗读中表现出武松
的筋疲力尽。
课堂小结
及拓展延
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课堂总结【出示课件16】:
( 7 )
《景阳冈》出自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第
分钟


二十三回。全文叙事有头有尾,情节完整,引人入胜。
作者运用了多种表 现方法来刻画人物,特别是在
动词的运用上,很有特色,对表现武松打虎时的惊心
动魄的场面, 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文章大大增色。
2.拓展延伸【出示课件17】:
(1)在《水浒传 》这部小说中,作者还刻画了许许
多多人物,并且这些人物都有表现自己特点的绰号,
如及时雨 宋江、玉麒麟卢俊义、智多星吴用、黑旋风
李逵、浪里白条张顺等。请你选自己喜欢、熟悉的人
物了解他的绰号,感受施耐庵是如何既传神又真实地
塑造人物形象的。
景阳冈
板书

内容

喝酒——豪放、倔强
上冈——倔强、固执和无畏
打虎——机智灵敏、有勇有谋
下冈——机敏

7.猴王出世
课题

猴王出世

课型

略读课文
授课
时间

1课时
1.认识“芝、迸” 等16个生字。读读记记“灵通、迸裂、造化、喜不自胜、天
造地设、抓耳挠腮”等词语。
教学

目标

2.默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语句,能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猜测大体
意思。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4.感受石猴集猴、人、神于一体的形象。
5.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

重点

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
教学

难点
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设计意图

1.【出示课件2】课件播放大型连续剧《西游记》第一集
片段。(学生欣赏)
2.学生交流自己对电视剧或剧中人物的了解,教师评议。
3.教师小结:大家对《西游记》 故事都不陌生,里面塑造
了许许多多不同人物的形象。那么在《西游记》中,你最
喜欢谁?能用 几句简单的话语来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
吗?(学生自由发言。)
4.小结导题:很多同学都喜欢神通广大、能力非凡的孙悟
导入

空,那他最初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节选自
( 8 )
《西游记》第一回的一篇课文《猴王出世》。(板书:猴
分钟

王出世)学生齐读课题。
5.了解《西游记》。【出示课件4】
《西游记》为明代 小说家吴承恩所著。讲述了唐僧在
三个徒弟的帮助下,去西天求取真经的故事。
它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座丰碑,被尊为中国古典四
大名著之一。
6.简介作者。【出示课件5】
吴承恩(约1500年-1583年),字汝忠,号射阳。淮 安
府山阳县人。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解决字词。
1.学生默读课文,要求:
(1)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
字词障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3)借助自己的阅读经验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 词语。
遇到难理解的词语,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或结合字面意思猜
一猜。
2.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二)再读,理清层次。
1.学生默读课文,想想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叙述的?是
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
深刻的 印象?
新课

教学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 29
4.教师总结【出示课件7】: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
)分
来叙述的,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
第二部分(2、3自然段)讲石猴和群 猴一起寻找山涧
源头,来到瀑布旁,石猴第一个跳进瀑布,竟发现了水帘
洞。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写群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
为王。
三、再读课文,读懂文意
(一)学习“猴王出世”。(板书:猴王出世)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想想
为什么喜欢。
预设一:【出示课件8】
那座山正当顶上,……化作一个石猴。
(1)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这一段以极其精练的语言
写出了石猴的出生环境及经过。) < br>(2)仙石的形状是怎样的?(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 教师巡视指导。


有二丈四尺围圆。)仙石处在什么样的位置?(那座山正
当顶 上,有一块仙石。)
(3)石头变猴的原因是什么?(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
真地秀,日精月 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4)石猴是怎样出生的?(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
石 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5)【出示课件8】 出示“仙石迸裂”的图片,学生体
会石猴出世的神奇。
(6)结合视频,你从这段话感受到什 么?(石猴与其他
众猴不一样,是一块饱受日月精华的顽石瞬间迸裂而生
的。)
(7)指导朗读,读出神奇的语气。
预设二:【出示课件9】那猴在山中,……朝游峰洞
之中。
(1)石猴的日常生活情 形是怎样的?(食草木,饮
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
友,猕猿为 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2)教师小结:文章起笔就显得他神异出众,为后文甚
至全书写孙悟空的神通广大、降妖伏魔埋下了伏笔。由此
也掀开了一部旷世名著的第一页。
(3)读了这段话,我看到了一只什么样的石猴?(自由自
在、快活逍遥、和善友爱、顽皮可爱……)
(4)指名读,互相交流,指导学生读出猴的快乐和自由。
教师小结:作者写的是一只欢快跳 跃的猴子,用的语
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或者说,从这样的语言,
我们读到了一个活泼 可爱、顽皮跳跃的猴子。像这样内容
与语言高度统一,这就是经典。
2.谈话过渡:课文还有哪些这样经典的句子呢?让我们再
次走进文本,感受语言的魅力。
(二)学习“发现水帘洞”。(板书:发现水帘洞)
1.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画出石猴的动作。
(1)小组交流,说说自己从石猴的这些动作中感受到什
么。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小结。【出
示课件10】 ①“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从“瞑”
....
“蹲”“纵”“跳”这些 动作,感受到石猴机智勇敢、敏
捷灵巧、本领高强的特点和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
②【出示 课件11】从四“看”,感受到石猴动作的敏捷,
观察的细致,感受到他艺高胆大、聪明心细的性格特点 。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2、3自然段,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
石猴发现水帘洞的经过。
(三)学习“石猴成王”。(板书:石猴成王)
1.鼓励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第4自然段,画出众猴和石猴的
语言动作。
2.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参与交流,相机引导学生品悟语
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出示课件12】聪明、机敏、爽朗、坦率
(1)从众猴的动作中可以看出众猴的什么特点? 作者为
什么能把众猴的特点表现的这么传神?(从众猴的动作能
够了解到猴性顽劣。因为作者对 猴子观察细致,了解全面,
所以文中描写猴子特点的语言,十分传神。)
(2)从石猴的语言 中可以看出石猴的什么特点?(从他
说的话中可以看出石猴的聪明、机敏、爽朗、坦率;看出
他 做事有心计,是天生做首领、头目的材料。)
(3)联系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人而无
信,不知其可”的意思。(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
他怎么去做人。)联系课文内容,结合 自己的生活经验说
说读这句话的体会。(连群猴都懂得这个做人的起码道理,
如果作为一个大写 的人,反而不讲诚信,这不是说连群猴
都不如了吗?所以作为一个人,就应该讲究诚信。)
( 5)这石猴因穿越水帘洞的壮举赢得群猴的敬仰、崇拜,
最终被拥戴为王。发挥想象说说当时的情景。( 我们似乎
能想象当时的石猴阔步登场,威风、气派地端坐在一个石
凳上,众猴子一个个伏首称臣 的情景。)【出示课件13】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段话的意思。(石猴因带众猴进
水帘洞,被封美猴王。)
4.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猴性顽劣,在朗读中表现出
石猴的聪明、机敏、爽朗、坦率,在朗读中表现出石猴阔
步登场的威风和气派。
四、总结交流,交流写法
1.出示问题:通过学习课文,同学们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猴
王形象,在我们有滋有味的品读中,猴王的形象呼之欲出,
这就是名著语言的魅力。作者是怎样塑造出这 样的猴王形
象的呢?
2.小组交流。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 相机相机指导:
通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把石猴
写得非常生动。 4.教师小结:正是因为作者妙笔生花,才塑造出孙悟空这
样呼之欲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同学 们在写作文的时
候,也应该得当运用这样的方法,是自己的作文语言更加
生动,更有感染力。
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课堂总结:【出示课件14】
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
课堂小
结及拓
展延伸
( 3
)分钟

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
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板书:
活泼可爱、敢作敢为)
2.拓展延伸:


开展《故事大王》活动。先在课后试着阅读西游记的
一个章节,然后向同学们讲讲这个片段,最后评出故事大

王。
猴王出世
板书
内容

猴王出世 发现水帘洞 活泼可爱、敢作敢为
石猴成王


8.红楼春趣
课题

红楼春趣

课型

略读课文
授课
时间
1课时
1.学会课文中的“恰、屉”等9个生字,读准课文中难读的字词,正确、流利地
朗读课文。
教学

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重点语句,通过阅读、想 象等策略,大致读懂课文,
感受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品味本文语言,初步学习鉴赏小说的技巧,激发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教学

重点

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大致读懂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分析鉴赏小说中人物形象。抓住文中细节描写,品味文章准确
生动的语言。初步学 习鉴赏小说的技巧,激发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大致读懂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组织学生交流,了解小说中
教学

难点
人物形象。抓住文中细节描写,品味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设计意图

1.【出示课件2】播放《红楼梦》插曲。师生交流,了解
《红楼梦》的故事梗概和主要人物。
2.老师朗诵:(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 ,
谁解其中味。)曹雪芹在《红楼梦》的第一回里这样说。
是啊,几百年来,有多少人在探索着 《红楼梦》的秘密,
导入

可是,有谁能了解其中的滋味呢?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其
( 8 )
中一个片段,去了解宝玉、黛玉等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
分钟

事。(板书课题:红楼春趣)学生齐读题目。
3.谈话激趣:《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的 故事,在我
国广为流传。黛玉很小的时候,母亲去世,父亲把它送到
荣国府,与外祖母贾母一起 生活。宝玉是黛玉二舅父的儿
子,也是贾母的宝贝孙子。课文讲述的就是宝玉、黛玉等
在大观园 里放风筝的故事。本文选自清代曹雪芹的《红楼
梦》第七十回,题目为后人所加。(板书:放风筝)


4.简介《红楼梦》。【出示课件3】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 》,以贾、王、
史、薛四大家族背景,既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
主线,描写了大观园内 外一系列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同
时,又通过对这些爱情悲剧产生的社会环境描绘,昭示了
当时 社会的世态风貌。可以说,《红楼梦》是当时社会生
活的百科全书。
5.简介作者。【出示课件4】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
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
大官僚地主家庭,因家庭的衰败饱尝人世辛酸, 后以坚韧
不拔之毅力,历经多年艰辛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
伟大作品《红楼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解决字词。
教师先范读,之后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正确,通顺,
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不懂的地方标下来和同桌交流。
1.阅读要求【出示课件6】:
(1)自由读文,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读准字音,读
通句 子,把课文读通读顺,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新课

教学

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 29
(3)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和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分
(4)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主要人物?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


记出来。
2.指名多个学生合作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够准
确的字音。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圈画文中描写的人物,以及人物外貌 、
语言的句段,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交流资料,说说读对文中人物的了解。
【出示课件7】文中登场人物的图片及简介。
(2)自学生字新词(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生 字新词,借


三、了解内容,感受人物。
(一)自主阅读。
1.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在阅读中了解故事内容,感
受人物形象。【出示课件10】
(1)课文中的人物很多,你觉得中心人物是谁?
(2)本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表现了什么?
(3)你对课文中的哪一个人物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2.小组同学互相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
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班内汇报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并小结。
(二)了解故事内容。
第一部分(1—2自然段)主要叙述看到了挂在树上的
风筝,黛玉等人决定拿出风筝放晦气。
1.【出示课件11】
一语未了,……断了绳,拿下他来。”
(1)从“众人吓了 一跳”你感受到什么?(从对众人的
神态变化的描写中感受到众人的注意力集中。)
(2)“ 丫鬟们出去瞧时,帘外丫鬟嚷道:‘一个大蝴蝶风
筝挂在竹梢上了。’”丫鬟的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借
用人物语言引出风筝,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的故事。)
(3)从“众丫鬟笑道:‘好一个齐 整风筝,不知是谁家的,
断了绳,拿下他来。’”一句中众丫鬟的话中你了解到什
么?(挂在树 梢上的风筝很漂亮。)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2.【出示课件12】
宝玉等听了,……我且拿起来。”
(1)从宝玉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宝玉认出了树梢上
的风筝是谁的。)
(2)从紫鹃的话中你又读懂了什么?(紫鹃想把风筝据
为己有。)
(3)指导朗读,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好人物语气。
3.【出示课件13】


探春道:“紫鹃也学小器了。……咱们也放晦气。”
(1)从探春的话中你了解到什么?(了解到放风筝放晦
气是一种风俗。)
(2)从黛玉的话中你又感受到什么?(黛玉寄人篱下,
多愁善感,所以提出放风筝放晦气。)
(3)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4.学生自由朗读第一部分内容,注意读好人物对话,注意
人物对话时的语气。
第二部分(3—6自然段)主要叙述了贾宝玉和众姐妹、
丫头们放风筝的欢乐场景。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自己从放风筝的过程中了解到什
么?感受到什么?(可以把自己了解到的和感 受到的标一
标、写一写。)
2.小组交流,整理记录。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1)从对人物的动作描写中感受到众人虽然忙乱,但都
很欢乐。【出示课件14】
这里小丫头们听见放风筝,……一面拨起籰子来。
(指名朗读。)
(2)感受到人们的和谐和快乐。【出示课件15】
宝钗等都立在院门前,命丫头们在院外敞地下放去。
(指名朗读。)
(3)细致的对 话描写和神态描写中流露出和谐、欢乐的
气氛,也让人感受到众人盎然的兴致。【出示课件16】 宝琴笑道:“你这个不大好看,不如三姐姐的一个软
翅子大凤凰好。”……宝玉又兴头起来,也打发 个小丫头
子家去,说:“把昨儿赖大娘送的那个大鱼取来。”(指
名朗读。)
(4) 从人物的语言描写中感受到小丫头惋惜的心情,探
春的上解人意,宝玉的兴致高涨。【出示课件17】
小丫头子去了半天,……便叫:“放起来。”(指名
朗读。)
(5)从宝玉的动作和 神态描写中,感受到众人都高兴地


把风筝放了起来,唯独宝玉的风筝放不起来,怕被人嘲 笑
而着急的心情;从宝玉的语言中又让人感受到一个可爱的
公子哥的形象。【出示课件15】
此时探春的也取了来……他便恨的摔在地下,指着风
筝说道:“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 稀烂!”(指
名朗读。)
(6)从黛玉的动作描写中了解到黛玉的娇弱,从众人的
语 言和动作描写中感受到人们对黛玉的祝福。【出示课件
19】
黛玉见风力紧了…… “林姑娘的病根儿都放了去了,
咱们大家都放了罢。”(指名朗读。)
(8)【出示课件20】
……那风筝都飘飘飖飖,……一会儿就不见了。(指
名朗读。)
①“飘飘飖飖”是什 么意思?它的近义词有哪些?把这个
词语换成“别的近义词好不好?(飘飘飖飖”在文中指风
筝 在风中随风飘动。它的近义词有飘飘洒洒、飘飘悠悠、
摇摇荡荡、摇摇晃晃、飘飘忽忽、飘飘荡荡等。“ 飘飘飖
飖”写出了风筝在天空中飘飞的姿态美,换成其他词语不
能表达出这样的意思。)(板书 :姿态:飘飘飖飖)
②“鸡蛋”“黑星儿”描写了什么?风筝为什么由“鸡蛋”
变成了“黑星 儿”?(“鸡蛋”“黑星儿”描写了越飞越
高、越飞越远的风筝的形状。因为风筝越飞越高、越飞越远,看到的形状很快发生了变化——变小、变模糊。)
③这段话中描写时间变化的词语有哪些?( “一时”“展
眼”、“再展眼”)从这些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中你了解
到了什么?(风筝随风飞 去后很快消失。)(板书:形状:
鸡蛋、黑星儿)
④谈谈自己对句子的体会。(风筝被绞断了 线,随风而去,
越飞越高。开始,他们看到的风筝只有鸡蛋大小;后来,
风筝迅速飞去,人们只 能看到一个小黑点;最后,风筝在
天空中消失。这个句子写出了风筝在天空中迅速飞去直到
消失 的过程,抓住了风筝的姿态和形状,写得十分生动具


体,表达了贾宝玉等放风筝时异常欢 快的心情。)
(9)【出示课件21】
众人仰面说道:“有趣,有趣!”(教师范读。)
这段描写把放风筝这一场景的描写把故事推向高潮。
从对众人的语言、动作中感受到放风筝给众 人带来的无比
的快乐。
(三)感受人物形象。
1.小组交流,文中的哪个人物给我 留下的印象深刻?你觉
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挑选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
并说出印象深刻 的理由。)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并小结。
(板书:贾宝玉、林黛玉、丫头们)
(1)【出示课件22】
宝玉细看了一回,只见这美人做的十分精致,心中欢
喜,便 叫》:“放起来。”(读一读,感受贾宝玉的率直
纯真。)
他便恨的摔在地下,指着风筝说道 :“若不是个美人
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读一读,感受贾宝玉借助风
筝表达的自己关爱女 性的品质。)
(2)【出示课件23】
黛玉笑道:“可是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放
晦气。”(读一读,感受林黛玉的多愁善感。)
黛玉见风力紧了…… “林姑娘的病根儿都放了去了,
咱们大家都放了罢。”(读一读,感受林黛玉的娇弱。)
(3)【出示课件24】
丫头们听见放风筝,巴不得一声儿, 七手八脚,都
忙着拿 出来:也有美人儿的,也有沙雁儿的。丫头们搬高
墩,捆剪子股儿,一面拨起籰子来。(读一读,从小丫 头
们的心理活动描写“巴不得”和动作描写“手忙脚乱”中
感受她们的快乐和活泼。)
众人皆仰面说道:“有趣,有趣。”(读一读,感受
众人热爱美好事物的心情。)
( 三)指导朗读:在朗读中了解放风筝的过程,感受人物


的心情,了解人物的特点,感悟作 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课堂总结:通过阅读我们了解了文章中 贾宝玉和众姐
妹、丫头们在大观园中放风筝的欢乐情景,感受到了他们
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学会了借助人物语言、动作、
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板书:对自由生活
课堂小
结及拓
2.拓展延伸:
展延伸
(1)提出要求:下面是《红楼梦》中描写“凤辣子”的

( 3
一个片段,作者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真
)分钟

可谓是妙笔生花,仔细品味语言的精彩,你能从中看出人
物的性格特点吗?
(2)学生阅读。
3.布置作业:课下希望同学们从《红楼梦》中选取自己喜
欢的部 分阅读,读出《红楼梦》中悠久的历史,读出《红
楼梦》中灿烂的文化,读出作者表现人物特点的独到之 处。
8.放风筝
板书
内容
贾宝玉 姿态:飘飘飖飖
林黛玉 放风筝 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丫头们 形状:鸡蛋、黑星儿
的热爱和向往)
口语交际 怎么表演课本剧


授课
怎么表演课本剧

课型

口语交际
时间
1.了解课文剧的主要特点及改编的要求。
教学

目标

2.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主动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 能通过自己的演绎,学会通过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来反映人物的性格,从而
加深对故事中人物的理解。
4.进一步了解、阅读名著,激发学生对文学名著的喜爱之情。
课题

1课时


分组进行剧本的交流和讨论,选好演出剧本,引导 学生创编课本剧;能通过
教学

重点

自己的演绎,学会通过表情、 动作等肢体语言来反映人物的性格,将名著中的人
物性格刻画得生动、形象,从而加深对故事中人物的理 解;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和
表演能力。
教学

难点
动作等肢体语言 来反映人物的性格,将名著中的人物性格刻画得生动、形象,从
而加深对故事中人物的理解。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 【出示课件1】视频:课本剧《滥竽充数》
2.学生认真观看,看后互相交流:
(1) 你最喜欢哪个演员的出色表演,为什么?
(2)你认为演出最成功的地方在哪里?(引导学生说出
导入

课本剧中很多人物的对话、表情、动作等都是通过书上的
( 4 )
一些叙述性的语言转化的;书上刻画的人物性格在表演中
分钟

展现得淋漓尽致。)
2.谈话揭题【出示课件2】:漫长悠远的岁月,大千世界
的风 景,性格迥异的人物,都可以浓缩在小小的舞台上。
在那里我们可以尽情展现自己,重现课文中精彩的情 节和
难忘的对话。(板书:口语交际——怎么表演课本剧)学
生齐读课题。
二、明确交际要求。
(一)阅读课本,了解交际要求。
新课

教学

组长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整理。)
( 30
2.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分
【出示课件3】准备活动


(1)选课文:学过的课文中,哪一篇适合演课本剧。
1.读教材35页,小组讨论:怎样准备课本剧活动?(小

设计意图

选好演出剧本,引导学生创编课本剧;能通过自己的演绎,学会通过表情、

(2)分角色:不同身份、性格的角色,适合分配给谁。
(3)怎么演:怎么演好故事中的每 个角色。可以从角色


的台词、表情、动作等方面进行计论。如,怎么把课文中
叙 述的语言改为人物的对话,表演时可以加上哪些表情和
动作,需要准备哪些服装和道具。
(二)小组讨论,完成以上活动步骤。
【出示课件5】
讨论时,大家轮流做主持人 ,其他组员既要清楚表达
自己的想法,又要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意见不同时,要
听取最合理的 意见,形成一致的看法。
1.选文
(1)提出问题: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取剧本素材,你会选 择
哪一篇?(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教师引导,你为什么要选
择这篇呢?(学生自由发言。)
(2)学生回答后,指名总结适宜改编为剧本的课文的特
点:【出示课件6】
①故事性强,情节波澜起伏。
②人物不多,性格鲜明突出
③时空较集中,矛盾冲突尖锐。
④主要通过对话刻画人物。
(板书:选文——故事性强 人物鲜明 时空集中 对话风
趣)
2.改编
(1)确定剧本结构。
①问题交流:剧本一般是分幕分场的。就选定的剧本素材,
划 分出场次,想想每一场安排哪些人物、哪些情节。
②学生将自己的设计写成简单的提纲,与同桌交流互评,
然后选出较突出的方案在班级展示。
③教师点拔【出示课件7】
a.定场次:把主要事件发生地作为戏剧场最,把次要事件
推到幕后,使时空集中。
b.定脉络:通盘考虑戏剧冲突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在整个剧本各场次中如何布局。
c.定人物:根据剧本的情节和结构确定全剧及每场戏的出
场人物及其上下场情况。


(板书:改编(结构)——时空集中 层次分明 人物有序)
(2)编写人物台词。
①问题交流:在剧本中,故事的发展及人物性格的展示,一
般 都依靠人物的对话来完成。在编写剧本时,把课文中的
人物语言抄入剧本,是否就完成了编写台词的任务 ?为什
么?
②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
引导并小结。【出示课件8】
a.人物说的话,包括对话、独白、旁白。台词要以课文中
的人物语言为基础,进行必要的调整、充实 和完善,表现
人物的性格、身份及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
要口语化,适合舞台表演 。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
发展,表现人物性格。
b.人物的心理活动、相互关系,以及 幕后发生的情节,一般
也应通过人物的台词自然地显示出来。
c.必要时,可以使用独白和旁 白,独白可用作人物的自我
介绍或抒发情感,旁白可以串连情节或点明含义。
(板书:改编(台词)——语言通俗 突出心理 独白旁白)
(3)设计舞台说明。
①问题交流:什么是舞台提示?你的剧本中将用到哪些舞
台提示?它们有什么作用?
②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的语
言。剧情 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人物的
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部分语言要简练、扼要、明确 。
一般出现在每一场的开头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括
起来。
【出示课件10】几种常用的舞台提示的作用:
①舞台场景说明,可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环境。
②服装、道具提示,可暗示人物的身份、性格、爱好等。
③情绪、动作提示,可辅助台词刻画人物,推动情节。
(板书:改编(舞台说明)——时间地点 服装道具 情绪
动作)


3.排练
(1)教师导言:如何排练,排练的是否精当,将直接关系
到舞台演出的效果,也将表达出学生对原作品的理解和感
悟,更能艺术地再现原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使 学生的再
创造的能力得到质的升华。在再三斟酌敲定剧本的基础
上,要采取恰当的排练步骤是关 键的一步。
(2)小组交流:怎样设计排练步骤?小组长整理并记录
小组同学的意见。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引导并小结:
【出示课件11】
①首先 根据剧本的编排选演员。主要演员的表演实力相差
无几,可以分为A角,B角,以保证演出的顺利进行和 演出的
质量。
②根据演出需要准备舞台道具,布景的设计,演员的服装
等。
③安排好排练的场所,规定必要的规章制度,挖掘学生的
不同特长,赋予不同的任务,培养学生自制的 能力以及精
诚合作的精神。所有角色各尽其能,各显其长,各得其乐。
④各个角色根据剧本联 系课文,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
界,真实的再现人物性格发展的轨迹,突出人物的性格特
点,力 求栩栩如生地塑造人物形象。
⑤不断排练,不断改进细节。在小组交流和教师的指导之
下,学 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感悟能力和表演能力,全身心
的投入对人物角色的感悟和理解,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 能
力,培养自己的创新素质。
(板书:排练——精选演员 布景设计 安排场次 塑造形
象 改进细节)
三、欣赏范例。
《皇帝的新装》课本剧剧本
人物:
皇帝 宫女 侍从
老大臣 官员 骗子甲
骗子乙 观众甲 观众乙 小孩


(台上布置:台右角放一报架作织机,台正中置一坐椅,台左角立一衣架,架上挂满各式衣服。立一镜子,皇
帝正对镜试衣,镜边立一宫女。)
第一场
(老大臣上)
侍从:(立于椅旁)老大臣求见!
宫女:皇帝正在更衣呢!
(老大臣立于台侧,官员上)
侍从:官员求见!
宫女:皇帝正在更衣呢!
(官员立于大臣旁,两骗子上)
侍从:两裁缝求见!
皇帝:快快宣见!(离开更衣处,坐上椅子)
骗子甲乙:参见陛下!(行礼)
皇帝:你们有什么特殊的本事吗?
骗子甲:我们是从遥远的东方专程赶来为陛下效劳
的。
骗子乙:我们能够织出人类所能想到的最美丽的布料
来。
骗子甲:这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地美丽,而且,
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
骗子乙: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是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
都看不见这衣服。
皇帝:那可真 是理想的衣服!我要有了这样的衣服,
就可以看出哪些人愚蠢,哪些人不称职了。来人呀!多多
地给他们金子,让他们马上开工!
大臣、官员:遵旨!(众人退场,皇帝回更衣室继续试
衣)
第二场
(两骗子上场,来到织机前,做织布的动作。老大臣
上场)
大臣:啊?(吃惊地,用手扶眼镜)我怎么什么也没看
见?


骗子甲:哎呀,老大臣来了!请进!请请请!请走近一
点,仔细地看。
骗子乙:这花纹美丽不美丽?这色彩漂亮不漂亮?
大臣:我的老天爷!难道我愚蠢吗?难道我不称职吗?
我可决不能让人知道这一点!
骗子甲:嗳!您还满意吗?
大臣:满意满意,非常的满意!
骗子乙:您一点儿意见也没有吗?
大臣:没有没有。我一定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实在
太满意了。(大臣下)
骗子甲乙:我们非常高兴!您老慢走!(官员上)
官员:咦?(吃惊,张嘴,揉眼)我并不愚蠢呀 ,大概
是我不配有现在的官职吧!这也真够滑稽的!我决不能让
人看出这一点!
骗子甲:你看这布料美不美?
官员:美!美!太美了!
骗子乙:你还满意吗?
官员:满意!满意!太满意了!我一定如实向皇上呈报。
骗子甲乙:多谢你啦!(官员下,两骗子继续作出织、
剪、缝的动作)
第三场
皇帝:难道我愚蠢吗?我不够资格做一个皇帝吗?这可
太骇人听闻了!
大臣:陛下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
官员:瞧瞧,多美的花纹!多美的色彩!
皇帝:我十二万分的满意。我要封你们为御聘织师,
我要重重地奖赏你们!
骗子甲乙:谢陛下。(退场)
大臣:皇上赶快更衣吧!
皇帝:好!好!(众人来到镜前为皇帝脱下外套,穿上
“新衣”)
侍从:游行大典现在开始!
(官员持刀在前,大臣举华盖在后侧,侍从托“后裙”


在后,绕场慢行)
(观众甲、乙,小孩上场)
观众甲: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漂亮呀!
观众乙:看!他的后裙多美丽呀!
小孩:咦!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
观众甲:上帝哟!你听听这个天真的声音,有个小孩
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
观众乙:他确实是没有穿什么衣服呀!
皇帝:(惊恐,颤抖)我一定要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
毕!(摆出更骄傲的神气,下场)
1.小组交流对以上交际范例的评价。
(1)我们阅读了《皇帝的新装》的课本剧剧本,在这 个
剧本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或者你最喜欢
谁?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 br>(2)作者是怎样将这些人物的特点体现出来的?(引导
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以及故事情节的 合理安排等方面
理解。)
(3)你想当一回自己喜欢的人物吗?(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小结:希望同学们也能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改编课本
剧,演演课本剧,通过表演让课文中的人物 走上舞台。
四、自选编写,表演评价,升华形象。
1.自选课文:
(1)自选文中适合编写的课文。
(2)小组内讨论,定出要改编的课文内容。
2.深入课文,编写剧本。
(1)再次细读自己所选课文,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故事发
生的背景,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初步形成戏剧的画面。
(2)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剧本,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
的小组。
3.小组试演,独自修稿。
(1)分配好角色试演。
(2)组内共同商议修改剧本。
4.展示成果。


(1)各组表演。
(2)师生讨论点评各组剧本,重点指出创新和成功之处。
①讨论欣赏要求,评价方法:认真 欣赏表演者的每一句话、
每个动作、每个神情。准备推选出最佳创编奖、最佳演员、
最佳评论员 。鉴赏整个编排是否有创意。
②先肯定优点再指出不足。着重引导学生从人物的个性化
语言、 动作、神情入手;再从是否富有创造性来评价。也
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由编导或表演者来阐述自己的设 计
意图。
(3)评选最佳创编奖,最佳演员、最佳评论员。
五、教师小结,拓展延伸。
1.教师小结:课文中的这些人物的形象通过同学们的通力
合作,倾情演绎,真是生动逼真。不仅是大家对人物的理
解到位,而且体现出同学们相互交流,相互沟 通的价值,
这也正是我们口语交际的魅力所在。(板书:倾情演绎 生
动逼真)
课堂小
结及拓
展延伸
( 6
)分钟

2.拓展延伸【出示课件16】。
(1)在浩瀚如海的文学、历史名著中,还有许多栩栩如< br>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等着我们去感受,去细细品
位,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 游记》等。
(2)今天的表演只是初步的尝试,同学们可以融合大家
的合理性建议,尝试自己 做一回编导,并与同学合作进行
创编。
①学生积累创作经验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编写戏
剧、小品。
②成立班级话剧团。
口语交际——怎么表演课本剧
选文——故事性强 人物鲜明 时空集中 对话风趣
板书
内容
结构——时空集中 层次分明 人物有序 倾情演绎
改编 台词——语言通俗 突出心理 独白旁白
舞台说明——时间地点 服装道具 情绪动作 生动逼真
排练——精选演员 布景设计 安排场次 塑造形象 改进细节


第二单元 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
快乐读书吧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耳熟能详的名著故事,并能用自己掌握的方法阅读更多的名著故事。
2.学 生在阅读和交流中了解名著故事的特点,了解名著故事中蕴含的丰富的知识、情感
及道理。
3 .指导学生掌握更多读懂名著故事的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课外阅
读名著故事的兴趣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通过阅读和交流,感受名著故事永恒的艺术魅力。从中了解更多中国传统 文化,启迪
智慧,拓宽文化视野。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或听别人讲述名著故事,体会蕴含在名著故事中的情感;明白名著故事这种文
学体裁的特点, 掌握阅读名著故事的方法;通过读或听名著故事,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
爱之情。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并阅读名著故事,搜集与名著有关的资料。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图片:课件出示名著中的与典型人物有关的事件图片。
2.谈话引导:你认识图片上的哪个人物?你了解他的性格特点或品质吗?
3.自由交流:学 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引导,课件出示:诸葛孔明足智多谋,运筹帷幄;
黑旋风李逵鲁葬刚猛,是个大孝 子;齐天大圣孙悟空神通广大;大观园里的林妹妹多愁善
感……
4.揭示课题【出示课件3】 :在我国传统文化这一历史长河中像这样性格鲜明的人物浩
如烟海,那些经典的名著故事等着我们去阅读 探究,就让我们一起漫步中国古典名著长廊,
走近这些人物,品读精彩故事吧。(板书:快乐读书吧—— 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
5.明确任务【出示课件4】:今天,就让我们看看快乐读书吧中出现了哪 些名著故事,
交流我们了解的名著故事。
二、回顾交流,深入了解名著故事。
1. 【出示课件5】中国古典小说是文学中的一种样式,一般是描写人物故事,塑造多种
多样的人物形象,同 时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中国古代经典的小说,有《三
国演义》、《水浒传》、《西游 记》、《红楼梦》等代表作。


2.小组交流:古典名著有哪些主要特征?(引导学生了解即可)【出示课件6】 (1)故事中的人物都有其典型的性格,而且性格单一。所有的人物行动、情节都跟人物
性格的塑造 有关。如《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只有忠诚勇猛的性格,无论是外部特征--刚硬
的扎须,还是外在的行 动——大吼三声都只是为其勇猛的性格服务的。能在矛盾冲突中塑造
人物,《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 冲就是很好的例证。
(2)情节曲折、故事完整。比如《西游记》就描写了从取经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故 事,其
中唐僧师徒所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这样曲折的情节,让故事更吸引读者。
(3)语言准 确简洁、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如《水浒传》中对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的描
写就是一例。
(4 )情节离奇,多有巧合。如《水浒传》中的林冲一节,处处设置巧合。巧合的设置使
故事情节变得更加离 奇。
(5)分章回。古代小多都是分章回的,一般每一章回的题目,都是对仗的。
3.把你 读过的名著故事进行分类,看一下可以分成哪些主要类别。【出示课件10】(中
国名著是博大精深、源 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之一,是世界文化的一朵璀璨的遗迹。中国名著是
指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文学价值 、脍炙人口的经典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包括了诗、词、
戏曲、小说、散文、学术杂书典籍历史传记等等形 式。)
4.在第二单元的学习中,我们阅读了名著故事《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等,你读后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出示课件11】(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的
描写; 情节曲折、故事完整;语言准确简洁、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
5.认识好处:你认为小学生读名著有哪些好处呢?【出示课件12】

阅读是可以 获取更多知识的重要方法,小学生阅读名著的好处是可以让自己的知识面更
加的丰富。不同的名著对于小 学生为说会认识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土风情,会了解不
同国家的各种知识。所以说,小学生阅读名 著的好处就是让自己的知识面更广了。
小学生在看名著时,不仅仅可以感受到故事带来的正能量,而且 作者的写作手法也可以
熏陶小学生,从而让小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
小学生阅读名著会带 来的好处就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读一些名著可以让小学生拥有高
尚的道德情操以及民族自尊、自信、自 强的精神;可以拥有节俭、尊师敬业的精神等。
三、品读欣赏《西游记》。
1.谈话激趣: 漫漫取经路上,有妖魔鬼怪,有刀山火海,也有师徒四人坚定的背影和永
不停歇的脚步。现在,就让我们 随着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的脚步,体验《西游记》
中险境迭出的取经之旅。三打白骨精、大战 红孩儿、女儿国遇险、真假美猴王、三借芭蕉扇
--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会吸引我们一口气读下去。


请看第六十一回“猪八戒助力败魔王,孙行者三调芭蕉扇”中,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与同< br>样变幻多端的牛魔王斗法的精彩情形。
2.【出示课件14】
“猪八戒助力败魔王,孙行者三调芭蕉扇”的多幅插图,字幕出示:
这大圣收了金箍棒,捻诀念咒,摇 身一变,变作一个海东青,飕的一翅,钻在云眼里,
倒飞下来,落在天鹅身上,抱住颈项嗛眼。那牛王也 知是孙行者变化,急忙抖抖翅,变作一
只黄鹰,返来嗛海东青。行者又变作一个鸟凤,专一赶黄鹰。牛王 识得,又变作一只白鹤,
长唳一声,向南飞去。行者立定,抖抖翎毛,又变作一只丹凤,高呜一声。那白 鹤见凤是鸟
王,诸禽不敢妄动,刷的一翅,淬下山崖,将身一变,变作一只香獐,乜乜些些,在崖前吃< br>草。行者认得,也就落下翅来,变作一只饿虎,剪尾跑蹄,要来赶獐作食。魔王慌了手脚,
又变作 一只金钱花斑的大豹,要伤饿虎。行者见了,迎着风,把头一幌,又变作一只金眼狻
猊,声如霹雳,铁额 铜头,复转身要食大豹。
牛王着了急,又变作一个人熊,放开脚,就来擒那狻
猊。行者打个滚, 就变做一只赖象,鼻似长蛇,牙如竹笋,撒开鼻子,要去卷那人熊。
——选自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第六十一回

(1)引导学生通过字典,查找生字,疏通文意。
(2)小组交流,体会故事情节的离奇曲折。
(3)引导学生试着复数这个故事。
3.学生自由阅读故事精彩选段,互相交流阅读感悟。
4.【出示课件16】章回体小说 < br>古代长篇小说多是章回体小说。这些作品里,一回或若干回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小故事,
连起来就 串成了一个长篇故事。
我很喜欢读每一回的“回目”,只要看一下这些题目,就可以猜出这一回主要讲 了什么
故事。【出示课件17】
引导学生读读下面回目,猜一猜讲的是什么故事。
①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②乱蟠桃大圣偷丹 反天宫诸神捉怪
③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
三、小结:我希望大家有时间读一读古典名著,了解动人 的情节,结识精彩的人物,感
悟美好的情感。
【出示课件18】“相信你可以读更多”中图片


习作 写读后感
课题

写读后感

课型

习作
授课
时间
1课时


1.帮助学生认识读后感这种文体,明确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初步掌握写读后感的
写法。
教学

目标

2.按照要求完成习作,在习作中感情要真实具体,增 强习作的自信心,激发学生
写读后感的兴趣。
3.通过写读后感,提高阅读和作文能力,增长见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4.养成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并能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习作。
5.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1.认识读后感这种文体,明确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初步掌握写读后感的写法。
2.按照要求 完成习作,在习作中感情要真实具体,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激发学生
写读后感的兴趣。
在习作中感情要真实具体。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交流激趣,导入课题。
1.引导回忆:同学们最近在课内或课外读了哪些书籍或者
文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其他学生进行评议,也可以做补充发言。
3.教师小结:从交流中可以看 出,有人读《冬阳•童年•骆
驼队》会被深深感动,有人读《红楼梦》会潸然泪下,有
导入
人读《武松打虎》则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些都是同学
( 4 )
分钟

们真实感情的流露。
这节习作课我们就根据自己的体会,联系生活 实际写
一写读后感。(板书:写读后感)什么是读后感呢?(自
由发言,教师总结。)
4.【出示课件4】什么是读后感
我们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时往往会产生自己的阅读
感受,有时一些人物会给你留下很深的印象,有时一些情


设计意图

河南美术高考网-班委职责


宁波中考分数线-财务会计实习周记


会计从业资格证试题-中央政治常委简历


木兰辞全文-留学预科班


立秋的古诗-建筑合同范本


常熟教育信息网-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经典语录


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报告表


八月十五的来历-教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