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案
有哲理的文章-竞选部长演讲稿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全 册 教 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单元教材解读: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号角的吹响,西部又一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问题。本组教材就是围绕着“走进西部”这一专题进行编写的。这一组教材共选编了4
篇课文,其中两篇精读
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
反映了西部的神奇,西部的开发与建设,西部的昨
天和今天。比如老舍的《草
原》就描绘了内蒙古的草原的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丝绸之路
》
再现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那一幕,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
亚欧互通有无的
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中西方文化的
友谊之路。《白杨》则通过在通往新疆的火
车上,父与子两代人的交谈,借助
白杨,讴歌了一代又一代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记叙了
在艰苦的条件下,西部建设者们攻克难关创造奇迹的经过。
本单元以走进西部作为
专题进行研究,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有关
西部的资料,了解西部,培养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
;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把
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三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一些
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
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为了更好的使学生《走进西部》,课后安排了阅读连接,此外教材还安
排
了词语盘点、口语交际与习作的训练项目,再回顾与拓展中设置了交流平台、
日积月累和趣味
语文,为同学们的知识拓展搭制了平台。学习整组教材,学生
既要把具体的景、人、事和作者所要表达的
思想感情结合起来,还要借助一些
课外资料认识西部,了解西部,加深对西部的自然风光及建设者热爱之
情。所
以在整组的教材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多方位、多渠道的了解西部,还要联
系上下文,
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文章句式及语言的优美,提高理解语言及写作
的能力。
1.草原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中,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手
段,也是学生必具的语文能力。这
篇文章可以说是大作家老舍,描写草原的一篇力作,本文语句优美、行
文流畅、
结构清晰,写作手法独特新颖,是品读入境的好文章。教学中,从读入手,以
读,贯穿
本文教学的始终,体现读中悟、读中想、读中感的设计理念,既读出
景美、人美、情更美的草原风貌,又
要读出热情友好的蒙古情操。同时借助相
关的课外资源,体会作者行文中运用的表达方法,理解含义深刻
的句子也是本
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还要借助可感句式段落,及时组织学生练笔。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
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
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民
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3、感受文章的语言特
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4、背诵1、
2 自然段。
教学重点
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激发学生的热爱西部
之
情和珍爱蒙汉的民族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以及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
2、有关美丽的草原的风光片和能抒发美丽辽阔草原歌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引入 ,创设情境
1、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如《美丽的草
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体
现草原辽阔风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
2、同学们,听了这首
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
课前你们收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在
你们心目中的印象吗?
(学生尽情说一说,可以描绘草原的一碧千里
,也可以描绘草原绿毯如毡,
还可以说一说这里牛羊成群盛景、民族风俗等等。)
[运用情景
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大草原中,使他们对草原有个初步的认识,知
道草原是辽阔美丽的,而且具有民族特色
,这种初步的认知可以使很多的同学
产生对草原的向往,也有利于进入文章的情景之中。]
3
、作家老舍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也是一位文学产量较高的作家,深受人
们的爱戴,那么当我们的作家老舍
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
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
看一看。( 板书
课题:草原。)
4、即将来到草原的你,见了这个题目,最想了解草原的什么?
预测:
(1)草原的景色如何?
(2)草原的人们怎么样?
(3)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有何感受?
………
二 初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
1 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很多,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好奇,一起来到
草原。边读边想,课
文描写了草原的什么?
(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 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3
学生自学课文生字,新词。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也可以和同座交流)
4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
(1)读生字和词语。
A认读几个容易读错的字和纠正几个易写错字:
蒙的读音是“ měng
”,“好客”中的“好”读作.“hào ”,“同行”中
的“行”读作“xíng” ,“似乎”中的
“似”读作“s씓毯”的最后一笔为
点,“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
B理解以下几个词语:
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
气清
新,一碧千里,翠色欲滴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
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是可
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害。
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向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二 再读课文,理清行文线索。
1
认真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草原这篇文章的。读书时,一定要读
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
3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及时引导,概括内容如下:
这篇文章作者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
。首先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
美景,使作者感到一种境界的美。( 板书:风景之美 )接着又展示了一
幅人
们欢迎远方客人的隆重场面,最后把酒话别,直至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
碧草话斜阳”
收束全文。
[形成文章的结构和线索,使同学们初步感知文章的
写作脉络,以便于使他
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有物可寻,有章可遵。]
三、
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
1、作者老舍初到草原的感受是独特的,你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
br>课文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草原之美的?划出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词句,印象
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并批注。
3、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归纳出
草原的“可爱之美,自然之美,意境之美”。
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然。
A能不能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B“茫茫”是什么意思?同是写
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
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
(2)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向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
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
云际。
A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
B“翠”是
什么颜色?那为什么不说绿色要说“翠色”呢?区别在哪里?学
过国画的同学能给我们解释一下什么是“
用绿色渲染”吗?
G轻声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
样的画面?
(3)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吟
一首奇丽的小诗。
A是什么使人惊叹?是什么使人舒服?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境界
吗?
B“奇丽”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
限乐趣。
A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
B你认为有那些草原的乐趣?
四、课件演示,再现草原之美
1、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感受到的草原之美,那么真实的草
原又是什么
样子的呢?你们想看一看吗?(播放草原的有关录像资料)
2、谈一谈,看完录像的感受。
3
指名再来读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画面的内容。
4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诵下来。
【借助感性的画面内容 直观场境 把学生带入情景之中
有一种身临其境
的感觉】
五、升华情感,滞留问题。
1同学们都谈出了真实的感受
,老师也看出,你们对草原充满无比热爱之情,
那么这篇课文,作者是怎样用生动的笔触表达情感的呢?
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找一些描写草原美景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 ,进入美丽的草原。
1、复习有关词语:教师出示:地毯 渲染 勾勒 低吟
襟飘带舞、马蹄、
礼貌、拘束、摔跤、偏西、天涯。
学生正确朗读。
2、
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3、初入草原,我们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受,那就是草原的风景之美,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是抓住哪些方面来写了草原的美景的?
【通过回顾,重温辽阔草原美丽风景,激发学习兴趣】
二 、由景及人, 感受草原的另一番景象。
我们已经感受了草原的美景,其实最让人感动的
不仅是草原的景美,这里
的人们还非常的热情,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草原,感受那里的另一番景象
。
自学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自己读后的感受。
汇报:这两自然段,主要写了草原人民热情迎接: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很
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
以。
( 抓住这句话感受草原的宽广和草原行车的洒脱。)
2
像一阵风吹来似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服,群马疾驰,襟飘带舞,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
( 身着盛装是蒙古人民的一种热情的待客方式,他们策马疾驰而来,充分
看出他们的热情。)
3 寂静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也不知是谁
的手,总是热乎的握
着,握住不散。握手在握手,笑了再笑等等。
(声音的嘈杂,草原的热闹,手与手的握住不放,都可以看出草原人民的热
情。)
板书 襟飘带舞 策马疾驰 握手不放 笑了再笑
【合作交流,给予学生学习空间,培养自学交流能力】
4 同学们
这种热情,真是让人感动不已, 你体会到了吗?那么你能够带
着蒙古人民的热情来读一读吗?
5指导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以景激情 用情品读 情景一致 】
三
、情感升华 体会蒙汉情深
1、
多么美丽的草原之景!多热情的草原人民呀!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
文,感受他们把酒话别的激动场面。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点拨:
(1)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引导想象: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会说
什么,做什么?
(2)主人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招待宾客。客人会怎样感谢?
(3)干部和老翁这些有身份的人给客人敬酒。说说你的祝酒辞。
(4)鄂温克姑娘给客人唱歌,小伙子表演赛马摔跤等。用自己的话去赞美
他们。
(
5)投影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你从这句话中又读出了什么?
4、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场面。要求读出自己的体验和个性的理
解。师生评议朗读。
四 品味全篇 总结写法
1 直抒胸臆:
2 精描细写:
3写实质朴 不加雕琢:
五 回顾情境 置留作业
如果你就是随从老舍先生一同进
入蒙古草原的其中一位,那么,步入此情
此景的你,当时会有怎样的心情呢?拿出你心中的彩笔,尽情释
放,写出你的
感受,好吗?请课后认真完成。
教学后记:
《新课程标准》提倡阅
读教学要加强朗读、默读的指导。老舍笔下的《草原》
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
,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
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从以上教例可以看出同样的课文,同样的段落,先前虽然
对学生强调要读出你喜欢的语气来,当琅琅书声充溢每一个角落,其神色、声
调,却不尽人意。后来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了
课文内
容,感悟到“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绿得无边无际”,“绿油油
的草原上飘动的白色花朵”景
色十分迷人,在有了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自
读自悟、美读品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读起来抑扬顿挫,
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
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给人美的享受。由此可见,认知是情感的基础,情感是认知的手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生在理解课文
内容的基础上朗读,真
情能够流露其中。特别是有的课文、段落或者某些句子
含义深刻,学生如果对课文内容没有理解,情感就
不容易参与朗读。只有学生
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得到生动形象的感受和真切的情
感体验,才能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和作者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达到理想的
朗读效果。这是使
我想起叶圣陶先生说过“吟咏的时候,对研讨所恃,不仅理
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
容与理性成为读者的东西,这是
一种可贵的境界。”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
的情感
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那么就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2.丝绸之路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自学文章,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突出自主学习
的独立性,是独
立阅读文章所要达到的训练目的,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激发学
生
自主学习的兴趣。收集资料,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查阅课外资料的本领,另一
方面,也锻炼学生的动手整理
能力。本节课的教学,应该在大量的交流材料中
展开,学生可在材料的交流中,初步了解丝绸之路,由抽
象变具体,在通过对
文章的理解,进一步完成学习内容。
本文语言生动,史实与想象互相印证,叙述与明理相得益彰,要结合课文
适时指导朗读。搭建资料平台
,创设自主空间,感悟文章所写,激发热爱之情,
可以作为本课的教学设计线索。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
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
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学习过渡段以及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2、激发学生热爱西部的思
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
资料。
教学时数 1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侯、鸵鸟、匕首、贸易、芝
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的灿
烂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
重要作用。
3、激发学生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 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你们知道
了有关丝绸
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以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并对认真搜集资料的
学生给予鼓励。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
洲的一条交通大道。
2 这篇文章的题目《丝绸之路》,那么看了这个文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呢?
预测:
﹙1﹚什么是丝绸之路?
﹙2﹚那是一条怎样的路?
﹙3﹚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
【课外与课内结合,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提出问题。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
的要求。】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想,此时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丝绸之路上看看,好,现在我们
就一同进入课文之中。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
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
这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感性的认识。引起学生学
习的兴趣。)
1、 自读课文。要求: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 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作者先描写了陕西西安市的巨型浮雕,然
后阐明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最后遐想不同两国互赠礼品的友好场面)。
三、感悟课文,积累语言。
学习第1、2自然段:
1、
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
体会到什么?
2、 全班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中国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绸之国”; 3)从“目瞪口呆”、“赞不绝口”等人们的神态表情中能体会到中国的丝
绸是多么的绚丽夺目,使
人惊讶、赞叹……
(使同学们知道我国被外国人称为“丝绸之国”,中国丝绸再外国享有很
高的知名度。
学习3―7自然段:
1、默读课文3―7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
中
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从哪儿能体会到?
2、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1)从“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能看出张 骞开辟
丝绸之路困难重重;
(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从“他耐心地、不露声
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
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
中,体会到张骞开
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4)从“张骞向汉武帝
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
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
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
颇丰。
[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
所付出的艰
辛,感受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4、指导学生认识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
系紧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第三自然段最后
一句话是
疑问句“中国丝绸究竟是怎样运到欧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话回答并
解释了这
个问题。
(3)设计提问: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
么关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
了开辟的过程。
(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
来,
即前半部分讲的是上面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后半部分则和下面自然段的内
容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
之为“过渡段”。)
(5)齐读3―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学习第8自然段: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画下来。
2、全班交流: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发展的纽带。
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四 师生总结 ,明确文章主旨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
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
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
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
来;它更是一座友谊的
桥梁,使中、西亚各国人民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国的骄傲。
五 品读文章,置留作业,激起热爱西部之情。
丝绸之路给我国的经济
带来许多好处,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回家问问爸爸、
妈妈,他们对丝绸之路了解多少,把他们不知道的讲
一讲,他们会夸奖你的。
练习设计:
1请你仿写文中这样的词语。
如栩栩如生、( )、 (
)、 ( )、( )
( )、 ( )、( )、 (
)、( )。
2
望着这座雕像,我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
听到了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1﹚画出句子中的有关联想的内容。用————标出。
摹写句子:
﹙2﹚望着高
高的五星红旗,我仿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
4 如果你是导游,你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吗?现在你就
带着小朋友
走向世界各地,向它们介绍一下。把你的导游词写下来。
教学后记: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
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
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
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
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
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
类文明发展的
纽带”。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以一位导游的身份介绍丝绸之路、交流
资料等,以此来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
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人人参与,
让学生在有效地参与,自主阅读,不断探究;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
实践活动中,
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
通过教学效果我觉得本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问题入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问题
是学习的先导,在起始环节我设
计了让学生看课题质疑。由于同一课题具有多义和多方面理解的性质,既
可以
这样考虑,也可以那样考虑,学生经过思考后,就围绕课题提出了如下问题:
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2、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感悟: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学习
语文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
极主动地去学习。语文教学应以使学生爱学语文、
乐学语文为基本追求,所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
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
重要前提。因此,我设计了课前搜集资料、以一位导游的身份给大家介绍丝绸之路等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感悟课文内容,这也是
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学
生在反复复述课文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了张骞的爱国
情怀,与此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3.白杨
设计理念:
整篇文章清新流畅自然,行文之中人物描写非常传神,语言描
写及神态的
刻画,符合人物的特点,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
是以神
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波澜。教学中,在把握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同时,体会
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的特点。并理解托物
言志、借物抒情、意寓含蓄、心境悠远的人物展现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
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
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
似之处。
2
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
戍边的生产建设兵
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新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
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激趣引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大戈壁吗?(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
地,是一
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然而,在这没有山,没有水也没
有人烟的
荒凉大戈壁上,却生长着一棵棵高大的身影,你知道他们是什么吗?
它们就是挺拔的白杨。今天我们就随
着作者,到这荒凉的戈壁滩看一看。教师
板书:白杨
【学生带着对戈壁的好奇之心,进入课文,产生激情,收到引情激趣的效
果】
二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自学生字生词。
1师此时你一定在想,荒凉的戈壁究竟是什么样的?白杨为
什么会在那里生
长呢?在这里生长的白杨树会有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并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座交流一下这篇文章
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2 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1 ) 对一些词语的理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
境恶劣,没
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
杨树,在那
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2)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
“疆”字不要丢“土”,与“僵”
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
、横。
(3) 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
杨,展开议论的事。
(4) 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
的白杨讨论白杨的
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 细读品味 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
学习课文的一至三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1)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
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
(明确白杨的生命力极强)
(2)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
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及其恶劣。)
(教师引导,学生头脑中产生飞沙走石的画面)
(3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
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
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
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不择环境 坚
强 不软弱
从来都那么直)
(4)教师出示相关的课件或图片,学生以图片为栽体,进一步感受白杨树
的坚强。
(5)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6)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学生感受到白杨树生活环境的恶劣及性格的坚强,为以后的言物喻志打
下伏笔】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1)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
(2)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3)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
(4)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
三 提出疑问 置留作业
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白杨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
境生活
呢?爸爸介绍了白杨,真的是单纯的在介绍白杨树吗?课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下节课我
们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直奔情境
1、复习有关词语:戈壁 清晰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大伞 抚摸、介绍、边
疆 、陷入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二 剖析实质 表达心声
爸爸只是向孩
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他要
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呢?
学习第10 至12 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
1 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说说
表白是什么意思,解释说明;也, 说明
爸爸说树即说人。
生思考: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和 同学
们讨论一下。
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
爸爸看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
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言志,
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
动摇。
2
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
活环境又会怎样呢?
(1)生讨论汇报 抓住爸爸和白杨特点的相似之处。
(2)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建设兵团或支边人员的有关影视资料。
(学生感受同时产生联
想,感受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
建设边疆,无私的奉献着自己一切的场景。)
【抓住事物间的相通之处,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3 西部需要开发,祖国需要建设,那么需
要的就是向爸爸这样的边疆的建
设者,正是他们才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不知道此时的你,面对如
此高
尚的爸爸,想说说些什么呢?把你的心理话说给你的同学听好吗?
三 再现希望
体会写法
1 学习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你能理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的
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身边,几棵小树正在迎风成长起来”这句
话的含义吗?
预设:
(1)高大的白杨指爸爸自己,身边的几棵小树即指他的孩子们。
(2)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扎根边疆,成为边疆的建设者。
(3)这是爸爸的愿望,更能体现爸爸的高尚情操。
………
2
带着对父亲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3 体会写法
白杨树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质特点,他们不怕环境的恶劣,默默的为大地
和人类奉献着自己的一
切,作者借助白杨的这个特点,明写白杨,暗写自己和
与自己一样的边疆戍卫者。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
言志,借物喻人。
(明确什么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四 感情朗读
收束全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让我们
再一
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真真切切的奉献精神吧。指名感情朗读课文。
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的
写作手法好吗?
【以读启思,读中体验,读中表达情感】
练习设计
1
读拼写词语:
Qǐng xī yǔ sǎn fumo
jièshào biānjiāng
﹙ ﹚ ﹙
﹚ ﹙ ﹚ ﹙ ﹚
﹙ ﹚
xiǎnlòu
﹙ ﹚
2 根据原文内容填空: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 ),长出粗壮的枝
干,不管(
) ,不管( ),它总是 ( ) ,
那么(
),不软弱,也不( )。 突然,他的嘴角又 ( ),
那是因为他(
)的右面,在一棵( ) 身边,( ) 正迎着
风沙 ( )。
3 小练笔: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可以用上“哪儿……
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4
这篇文章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请你把它工工整整的抄写下来好
吗?
教学后记:
本文取材于六十年代支边一事,写一位新疆工作的父亲,带子女去
新疆,
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
设新疆的志
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哪里扎根、
发芽、成长。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
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
来比喻支边者的高尚品格。这样,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
点所在。因此,
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
这
一写法是本课之教学目标。要完成这一教学目标,一要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爸
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二
要抓课文中的联系点,即把白杨品格和爸爸心愿
联系起来。这就是为本课教学树起的“靶子”,本课的教
学定位、定向于此。 在
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突出以下几点
思路,教路、学路、文路和谐统一,同
步进行
课文的作者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
点———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一
顺序来组织文路的。文中巧妙地运用了三个问句,承上启下,串联全文,句
句
递进,引向深入。第一问句“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引出白杨,理解其“高
大挺秀”
的形象;第二问句“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理解其“生命力强,
坚强不屈”的特点;第三问句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理解其象征意
义。教学中,应把三个问句作为“突破口”,并围绕
三个问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
的情感共鸣,使之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抓联系,挖掘内涵,深入理解体会文中寓意
应该说,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
白杨的特点,体会出白杨的象征意
义(爸爸的心愿),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已基本达到了。但由于时代的间
隔,当今
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作到设身处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应
采用
“上钩下连”的方法,上接“特点”,下连“三个只知道”,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
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
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杨的象
征意义。进而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
三个“不知道”:只知道爸爸在新
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而
不知道父母是边疆的建设者;他们“只知道爸爸
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而不知道父母带他
们来新疆安家落户、扎根边疆的心愿,让他们在这里念小学、中学、大学,将来成为第二代、第三代……的建设边疆的接班人;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
地方”,而不知道边
疆还十分荒凉贫瘠,需要付出几代人艰辛的劳动,才能建设
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这样,由表层
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
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
加之
激起的情感共鸣,使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文和道达到完美统一,可
收到一举数得
之效。
三、重训练,以读为本,兼顾听、说、写的训练
语文课要上成语
言文字训练课,首先须突出“读”的训练。可根据课文内容精
心安排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默
读、齐读、有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
特别是重点段落的反复朗读,会大大增加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促进
理解,促
使感情共鸣,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通过口诵心惟,达到深化理解
的目的。
其次,要进行思维训练。本文理解中心思想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学生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学
生对课文的理解层层深入,思维也渐渐深
入,对问题的认识就会逐渐深化。尤其是通过本课所设计的根据
三个“只知道”,
推想出“三个不知道”的训练,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化对思想内涵的理解深度。再次应说、写并举。理解白杨的特点,要通过抓关键词句完成。即找
出“哪儿……哪儿……
”,“不管……不管……总是……”这两个句式归纳出白杨的
特点,并相机用这两个句式练说;等到理解
了白杨的象征意义这段文字后,再
带着对边疆建设者的崇敬与爱戴,让学生用这两组句式去写话,以提高
他们的
写作能力;进而可放手让学生畅谈“你父母对你的希望是什么?你如何去实现
它?”从而
潜移默化,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生应该结合
前两篇课文,凭借阅读提示的内容,去
自行读书、思考、讨论、交流,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好自主学习
的情境,尊
重个性的学生差异,鼓励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推进学生自学。理解含义深刻
的句子
,体会条理清晰的表达方法,称赞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
是学习这篇文章的主旨。
教学目标:
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条理清晰的表达特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
子。
3.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
的英勇气概。
4 继续增加对西部开发的了解。
教学重点
1、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
2、学习本课条理清晰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增进对西部的进一步了解,培养对西部的感情。
教学准备:1
布置学生查找有关青藏高原、青藏铁路及拉萨等方面的资料。
2 教师收集有关图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引发兴趣
观赏了一碧千里的大草原,游览了神秘的丝绸之路,祖国的西部真是景色
奇丽,蔚为奇观。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西部的雪域圣城──美丽的拉萨。
(出示拉萨的图片或影象,师简介拉萨概况,学生初步感受。)
课前同学们收集了有关资料,现在就你们收集的资料,你也来谈谈你心目
中的拉萨好吗?
学生交流资料内容,了解拉萨这个城市。
师:在人们的心目中,“出国易,入藏难”。拉萨地
处偏远,交通闭塞,
给物资流通,文化交流带来了重重困难,是全国唯一一座未通火车的城市。为
了造福广大人民,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党中央决定在2001年的10月18
日开始,把铁路修
到拉萨去。
板书文题 师生共同读题
[从介绍拉萨这个城市入手破题,引发学生学习的
兴趣,同时使学生了解拉
萨概况,知道修建青藏铁路的目的。]
二、结合阅读提示,明确学习目的
2.师生交流,明确学习内容。
(1)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将收集到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讲给同学听。
三、初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脉络
1.学生自学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作以批注。
2.检查学生自学生字,生词的情况。
3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成为文章的主线,文章中四次出现。
四、再读课文,画出含义深刻句子
师: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那么,在修建
过程中,
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生自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
并体会含
义深刻的句子,和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五、共同探究, 体会修筑困难
出示句子:“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学生交流,教师主要抓住以下几点随机点拨。)
1
“正在修建的是一条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冰土铁路。”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什么是“冻土”“海
拔”。
②联系资料谈谈高原冻土给施工带来了哪些阻碍?
(3)从“昼夜”“反复”,你体会到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4)指导朗读第5
6 自然段,感受那种战风雪,斗严寒,在生命禁区的
高原,进行施工的现场。
[借助一些图
片资料,能够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施工现场的严峻,进一步体
会“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何等不容易的事
。”]
2.“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①理解词语:哪些词语体现了科技人员的艰辛?
②想象“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情景。
(3)指导朗读第8
9自然段,感受天气恶劣,又特别,又凶险,又繁重
的施工现场。
进一步使学生体会到“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一些感性的材料,使学生的联想,入情入境,激起深切体会】
六 品读文章
称赞挑战精神 置留作业
1 再一次感读全文,要把自己的豪迈建立在建设者的勇克难关,顽强
拼搏
之上,共奏生命强音,谱写铁路建设史的新篇章。
2 把此时你最想表达的感情表达出来。和同座商量一下,尽情抒发你对建
设者们的崇尚、爱
戴、赞美之情吧。
3 青藏铁路的竣工,将引起西藏的巨大变化,我们不能忘记曾在这片冻
土上挥洒血泪的建设者。如果要在铁路经过的海拔最高处为建设者立一块丰碑,
你会在上面写下什么呢
?(生动笔写)
【读写结合,既使学生感情积蓄到一定程度得到及时宣泄,也是加强理解,
内
化情感,升华情感的手段。】
教学后记:我在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一课时,就明显感觉到人文性
和工
具性的不平衡。我初读课文时就发现该课中难理解的词语特别多,例如:分外
妖娆、狰狞、
杯水车薪、始料不及等,这些词语对理解课文产生了一定程度的
影响。起初,我想把这些难理解的词语单
独抽出来布置学生回家查字典,先从
字面上理解词语意思。以前也试过这种方法,可到了正式讲课要理解
词语时,
学生就只会拿着从各类词典上抄来的答案照念,他们是否真正理解词意?能否
将其运用
到习作中?这些都是未知数。
鉴于之前的做法不甚妥当,我便尝试改进,决定在授课过程中穿插讲解词
语意
思,尝试让学生学会使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猜测词意。可这样一来,课堂教
学时间会大大
流失,一节课下来,学生也只是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理解了
几个词语的意思,而重点句子的理解和情
感的升华并不到位。这样一来,一篇
略读课文就要分成一个半课时甚至两个课时。
这就有悖于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
了。
以上是强调工具性而不能顾及人文性的做法。若要强调人
文性,我在实践中也
发现了问题:学生只是一味套用前面课文中学到的一些精神、品质、道理等。
比如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课,当我问及“建设者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时,学
生的第一反应就是“
坚强不屈”。此外,就再也找不出词语来谈感受、谈体会了。
更让我觉得纳闷的是考试时的基础题往往就
会考到略读课文中的四字词语,如
果老师不讲,学生全然不知这些词语是从哪出来的。
为了在略读课文教学中平衡人文性和工具性,我还尝试过在学习课
文前让学生
初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哪怕是一个字或一个词。可我发
现学生
在老师期待的目光下提出的问题都是很简单的,要么是课文注释中有答
案,要么是前后文有答案,要么是
常识性问题(比如“拉萨在哪里”),要么是自
己早已理解的词语仍要提出来给其他同学做答。真正能提
问题、会提问题的学
生屈指可数。
种种尝试都让我感受到略读课教学的难度不亚于精读课教学
,最关键的因素是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使人文性和工具性达到平衡状态。
口语交际·习作一
设计理念:
这次口语交际和习作,要给同学们充分的发挥空间,
让同学们自己去策划
去开展。教师只要给同学们营造一个能够令学生感兴趣并积极去参与的气氛,
就可以让学生去讨论,去策划。这种策划可以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解决,通过学
生自己的主持记录汇报发
言,形成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
的口语表达和设计策划能力。在口语交际内容的基础
上,教师还要帮助学生选
材引路,指导写出真实想法,完成合作学习,合作策划,合作表达的结果。
教学目标
1.开展一次策划交友活动的话题,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在口语交际中领悟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并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
3.利用书信开
展交际活动,在信中有条理地进行表达,写出真情实感,培
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
4.掌握信封的写法,学会评改习作,并通过书信来与人交往和分享习作的
快乐。
教学重点:
1 营造氛围激起活动热情。
2 能够在表达中理清思路。
教学难点:把自己的设想及策划有条理地写出来。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准备:了解一些遥远地方小学的情况及他们对交友的渴望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气氛 激起热情
1.读一则来自远方的学校的报道。展示那个地区的风貌。
2.你有什么感受?你还知道哪个地区的风土色彩吗?
(生尽情的说一说。)
师补
充叙述: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江南水乡,塞外风光,西部高原,浓
郁的地理特色,迥异的风土人情,作
为中国人,我们无比自豪和骄傲!
3.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全国各地的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部
分山川
风物的图片、文字资料。
【从各地风土人情入手,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策划方案 展开活动
1.各地的风格迥然,你们想结交更多的异地朋友,了解他们的学
习、生活
情况吗?想更深入地了解他们那里的风景和物产吗?今天我们就来策划一次和
远方的小
伙伴的“手拉手”活动。
板书:实施“手拉手”活动
2.要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我们首先要做的准备工作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建立联系
3.远方的小伙伴和我们相隔遥千山万水,我们怎样才能和他
们联系起来
呢?怎样才能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呢?
4.学生分小组交流探讨。汇报交流结果。
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方式:网络 报刊杂志 各类书籍
电视栏目……
【集思广益 畅所欲言 展现热闹的策划场面 】
三、确定方式,开展联系
1.既然我们已经确定与远方的小伙伴建立起联系,那么我们该如何开展“手
拉手”活动来增进
彼此的了解了?现在大家集思广益,确定交际方法,相信大
家一定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就请大家先在
组内商量和交流。
2.学生分小组商量。
(教师参与各小组的探讨活动中,要对活动的可行
性以及可以为对方做些
什么有益的事来进行具体的指导。)
3.学生全班交流各小组的策划情况。
教师适时点评并板书:
(1)学生的策划可
以有充满关怀的支助活动,有情真意切的书信往来,有
简洁流畅的情况介绍,有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还
有方便快捷的网上交流……
板书:支助活动 书信往来 情况介绍 联谊活动 网上交流……
(2)同学们设计的活动方案都不错,但要开展好每一项活动,都要有一个
可行性的计划,现在就请你
谈一谈你自己设计的活动的可行性。
学生交流活动设计的可行性,对其他同学进行启发。
(3)学生自由交流,其他同学帮助完善设计的可行性。
四、深入探讨,课外延伸
1
你是否想把自己精心策划的活动付诸实践呢?那么我们利用书信把这
个活动告诉他们好吗?
2
.备课的时候老师在报刊杂志、网上、电视节目和搜集了一些小伙伴的联
系地址,你愿意把自己的“手拉
手”活动构思告诉他们,与他们一同架起友谊
的长桥吗?
教师提供联系地址:
3.经过刚才的商量,你们一定还有很多与小伙伴建立联系的方法
,请大家
课后再收集一些,然后我们下节课把自己的建议告诉他们。愿我们的“手拉手”
活动开
展得有声有色,让我们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
【设计好策划的内容,决定付诸行动
,为行动的实施作好准备】
第二 三课时(习作)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
br>古时候,人们把朋友见互通书信称之为鸿雁往来。看,这一封封信就像一
只只鸿雁,它们将把你们
的心愿带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不论相隔多么遥远,
我们和远方小伙伴一定会“心连心,手拉手”建立
相关的联系的。记得在上节
课我们已经讨论过活动的方案了,今天就开始行动,第一步──写信,建立联
系。
二、分组讨论 确定写信内容
1.小组讨论:信的内容包括哪几方面?
向对方介绍自己的情况:可以包括学习、生活、学校、班级等的情况。
详细地进行介绍一下自己班级所策划的活动方案。
提出自己对这次活动方案的实施建议。
并希望活动开展成功及建立永久联系。
…………
2.回忆书信的格式及封皮的填写
(1)书信的格式:书信由称谓、正文、敬语、落款及时间四部分组成。分
别回忆这四部分的写
法。
(2)信封的格式:左上方写收信人所在的邮政编码,上方写收信人的地址,
中间写收信
人的姓名,姓名写得大一些。信封的右下方写寄信人的地址、姓名
和寄信人所在的邮政编码。
回忆书信写法
三、付预行动 开始写信
1
.写信方式:可以小组合作写信,分工合作,一人写一个部分。比如有的
写自己的情况介绍,有的写活动
设想,有的对对方的请求等,最后一起修改合
成一份完整的信;也可以自己独立完成。
2.开始写信。
四、自行修改 完成初稿
(1)自行修改
(2)简单整理 形成初稿
五 小组合作 在修改中完善
1.小组合作互相评议
2 互相找出写作中的优点,发现不足。
3再读一读,一同修改:是否有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文章内容是否饱满。
六 再行整理
写成书信 进行邮递
1 把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部分或整篇文章与大家一同分享。
2
工工整整的写在稿纸上 。
3 邮递出去。
【把策划的内容,以书信的形式传达给远方的朋友,和他们建立联系,培
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回顾·拓展 一
设计理念:
借助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展开
交流与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
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交流、自主体验,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
上教师相机指导,
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内外资料的引用和延伸,也是在本课教学中,
不可忽视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本单元“走
进祖国西部”的专题学习,交流课内外的学习与活动,
在交流中积累学习方法,不断进行改进。
2.引导学生交流在课内外学习中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西
部建设、发展的看法或者建
议,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西部的豪情。
3.从课文中汲取写法特点,在交流探讨中提高习作水平。培养学生的语言
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词,并能谈谈对诗词的理解和体会。
5
引导学生感受标点符号的作用。
教学重点:学会总结与回顾,并能理性的分析学习所得,不断改进学习方
法。
教学难点:从三个角度来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成果,在丰富的形式
中交流、汇报。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西部情况介绍、发展状况、西部建设等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2.阅读并背诵古诗词。
3.搜集与诗词有关的趣味语文故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在西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徜徉
,草原的风光,
丝绸之路的广倪,白杨树的高大挺拔,无一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回忆一
下
,学习了这组课文,你有哪些体会哪些收获。
2.学生进行自由地交流。
3.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抓住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交流。
<
br>(1)首先谈谈对西部的认识和感受。可以从西部的历史,西部的自然环境,
到西部的建设与开发
,直至对西部的未来及发展作以大胆的想象。
(2)谈谈对这组课文的写作手法的认识。
①
《白杨》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借
物言志,以白杨的品格来比喻、
暗示西部建设者的品质等。)
②《草原》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篇。
(景色的铺陈,直抒胸臆的抒情等。)
(3)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体会。
①找一找在这组课文中有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简要的说说其中的含义。
②说说你是怎样去理
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
理解个别字词语的含义等。)
4
除此之外,在学习上你还有其他的收获,说一说和同学们共同分享。,
【回忆本组课文内容,产生联系,互动交流学习成果,品尝收获的感受】
二、日积月累
1.设计情景 激情引入。
教师感情朗读《浪淘沙》,学生边听边初步感受这首诗的意境,可以让同
学们猜猜作者。
介绍唐代诗人刘禹锡。很多同学都知道他,可以让同学们把知道的和同学
们说一说。
【在教师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初步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2.学生自由朗读,如果有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
“九曲黄河万里沙”,写黄
河弯弯曲曲地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浪
淘”,波浪翻卷;“风簸”,风浪滚动。“浪淘风簸自天
涯”,写黄河波涛汹
涌,来自天边。“如今直上银河去”,是诗人一种浪漫的想象,说黄河一直走
到银河那里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夸张地说可以到达牛郞和织女的家了。
前两句描写黄河奔腾万里的雄浑气势;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源远流
长,仿
佛是从银河里流下来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九曲黄河的雄伟气势,并展开奇特的想象,表现
作者的向往与追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引导学生课外找一些刘禹锡的诗来读一读。
【通过到课外查找诗词,及对这些诗词进行背诵和朗读,不仅可以增加学
生对诗词的积累,同时也助于
语文视野的开阔。】
第二课时
趣味语文
1.谈话导入。
师
:老师在批改作文时,发现有些学生对标点符号极不重视,一个“,”
可以通用全篇,或通篇文章没有标
点符号,今天我们来读一则关于标点符号的
故事,读完之后,谈谈你的感想。 教师出示这则故事。
【利用故事,引入本课教学】
1.学生读文中故事。
2.交流读后感受。可以抓住以下几个方面交流。
在什么场合下书法家忘写了“间”字?疏忽
了这个“间”字,会有什么后果?
又是怎样解的围呢?【通过学习这个故事,使学生感受到标点符号的作
用,在
教学中,教师也可随机点点诗词的不同之处】
4 资料补充。
.教师提供故事:
有一个富翁生性吝啬,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供给很微薄。当时,这<
br>位教书先生一口应允了。但借口恐怕口说无凭,写了一张没有加标点符号的合
约:“无鸡鸭亦可无
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根据自己主观愿望。理解
为“无鸡
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欣然签字。那知吃第一顿饭
时,教书先生就大喊大叫:“怎么尽
是素菜,没有荤菜?我们不是约定了‘无
鸡鸭也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么?”弄得这个
富翁哭笑不得,
只好照合约上的办。
(引导学生说一说读后的感受,进一步说明了标点符号的作用。)
5
进行操作练习,亲自感受标点符号的作用。
动手练习加标点,使之成为不同意思。
①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②过路人等不得在此小便
③某家有少女人材十分丑陋全无一双好脚
④今年好倒霉少不得打官司
【训练学生的思维,进一步使学生感受标点符号的作用】
6.小结。
标点符号,在语文的学习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标点一定要恰当,标点错了,
意义也就变了。
教学建议:
1 、在教学交流平台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交流要结合具体课文加以体会,并鼓励学生在今后习作中尝试运用
2 、在完成日积月累的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读通读顺,
教师相机指
导。对于这首诗的意思,学生只要粗知大意即可,不要求串讲,最后再让学生
熟读成
诵。
3 、趣味阅读的教学要突出阅读内容的趣味性, 教师可让学生讲一讲读了
这个故事知
道了什么,也就是把握主要内容。然后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这个故事
的趣味性,品读故事中的诗和“词”,
最后可向课外拓展,激发学生的积累兴
趣。并让学生将原诗诵下来。
资料补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省),一说
是彭城(今江苏
徐州)人。唐代著名的诗人和思想家。他是与白居易齐名的诗人,称刘、白。
他
们都注意向民歌学习。他一生所到之处很多,曾深入民间,学习民歌,并且
创造了不少新词,在文人词发
展上起了一个重要作用。
附 刘禹锡的诗一首: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第二单元
单元教材解读:
本组教材以“永远的童年”为专题,安排了三首古诗词,
两篇精读课文,
两篇略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的美好,享受童年,珍惜童年,并在阅读中
结
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词句,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丰富语言积累;更重
要的是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
用心感受生活,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配合本组专题,在课后安排了“综合性学习”“阅读链接
”,在“语文园
地”里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等多项训练内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
把自己生活中难以忘怀的事、真实的感受说出来、写下来,和同学一起分享;
阅读中外伟人、名家的童年
故事(或励志名言),开拓视野、增进了解、激励
自我。
学习这组课文后,可以组织学生围绕
“永远的童年”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
学习,加强教材的整合和课内外的融合,努力把书本与生活结合起来
,使学生
对生活充满热爱。
5.古诗词三首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
复诵读,
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
动作的关
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
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
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
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
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
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
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1.了解诗人的生平。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
童年是
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
今天,咱就
一起来试试。
[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
点明
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
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
是使风”。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
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
解,充实诗歌的内涵
,使学生易学、乐学。]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
解。
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
意。
(2
)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
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
感?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这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孩子,
展现的是美好的童年,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
不遥远,理解起来也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足的时间,小组合
作,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
2. 交流反馈。
学习《牧童》。
(1)理解字词
(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
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
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
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
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一个
“横”、 “弄”、
“卧”,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
他们所期盼的无拘无束的生活。这个小牧童,就
是他们理想的化身,因此,引
导学生置换成牧童,设身处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
从而更好地领略诗境、
领悟诗情。]
(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学习《舟过安仁》
(1)理解字词
(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
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
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
看出)
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
[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
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
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而诗人又<
br>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3)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
的画面。
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
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学了这两首诗
,学生一定有很多感触,因此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美美
诵读,然后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可对诗中的儿
童说,对家人说,对老师说……
既可给学生倾吐的机会,又可拓宽思维、丰富体验。]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
留下
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
兴趣。]
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
乐?村居》。
[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
有关知识。]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2)合作探究,理解字词。(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
互讨论)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在读通课文
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
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醉”。)
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
[从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
学生兴趣浓厚。三个儿子的
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老夫妇的
亲密无间,配合学生的大胆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肯定。这样,更加拉近了
学生与词中人物的距离,贴近了人物的心理,丰富了人物的内涵,使形象更加
真实、丰满。]
(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
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
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
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
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结:乡村
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
怪令人陶醉。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
现出来吗?
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练习设计:
1.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3)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读了这三首古诗词,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到怎样的乐趣?
3.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等经典文学作品,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
力。
教学建议:
1.三首古诗词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学生理
解;语言生动形象,提供了极大
的想象空间。教学中可安排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三
首古
诗词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个性体验,
感受童年生活
的情趣和快乐;并逐步掌握诗词学习的主要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2.本课教学可重点抓住人物动作破
解诗词文义,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
情感。采取诵读、想象、吟唱、绘画、改编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
学习古诗词
的兴趣,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3.“三分文章七分读”,古诗词教学尤应采
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引
导学生读出诗歌的音律美;领略诗词的意境美;领悟诗词的情感美,在熟读
的
基础上,把古诗词正确地背诵下来。
补充资料:
1.作者生平:
吕岩:字洞宾,唐代京兆人。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诗以善写田园著称,
南宋四大家之一。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词艺术风
格多样,而以豪放为
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2.杨万里其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
桑茶坑道中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①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教学后记:对正在
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是最贴近自己的,本册的《古
诗词三首》为大家展示了千年以前的儿童生活,
虽然年代久远,但童真童趣依
然,极易引起孩子兴趣,产生共鸣。
诗词的意境大多是可意会不
可言传的,于是在学《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时,
我用了直观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情。
“茅
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普通的农家小院图,学生感受到一种平凡、美好,
从词中读出“村居”的美好画
面进行描述,进入词中要表达的意境;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出示一个天真孩童卧在溪边剥
莲蓬图画,看
图描叙小儿“卧剥莲蓬”的动作、神态,品味“无赖”,体会孩童的天真可爱。联系
生活中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理解到这是一种喜爱。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给孩子出
示了一对白发夫妇面带醉意的
画面,让学生说他们会用乡音亲热的说些什么呢?孩子们有猜测是谈论丰收
的、谈论他们可爱的小儿子的、谈论大儿子能干、谈论二儿子懂事…. 之后再
品味了“醉”
字,难道仅仅是因为酒而醉吗?我让学生看着画面去体会,学生很自
然地说出他们看着三个儿子都那么可
爱,生活那么平静,是为这种幸福的生活
而陶醉。
乡村生活虽简朴但却不失优美,夫妻恩爱,
孩子勤劳可爱,温馨的生活令人
陶醉。最后我让学生一边想象画面,一边有感情的朗读。
用画
意解诗情,以更直观的形式让学生理解诗人精心营造的意境,体会字里
行间传达的情意,更好的理解了诗
词。
6.冬阳●童年●骆驼队
设计理念:
本文为学生把握文章写作结构,体会文章思想情感,习得文章写作方法提
供了很好的典范。教学中,可从课题入手,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营造情感基调;
通过自主学习一件件趣事
,理清文章脉络;抓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逐渐加
深情感体验;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回忆自己曾做过
的傻事、趣事,曾有过的
奇思、妙想,充分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认识的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文。
2.
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
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
情。
3.背诵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
旧事》。
教学重点: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
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歌曲《送别》,简单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营造氛围
1.时光悄悄流逝,留下许
多美好的回忆,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深处。你
还记得小时候哪些有趣的事呢?(《送别》的音乐轻轻响
起)
[深情的音乐在教室里缓缓流淌,营造出淡淡的怀旧情思。教师细腻真挚的
语言,“一石
激起千层浪”。学生敞开心扉,或是一件傻事,或是一个教训……
都如同一坛陈年老酒,历久弥新,不经
意间,把大家融进了课文的意象和情感
空间。]
2.看来,幸福的童年真是各有各的幸福。这
节课,我们再一起走进台湾著
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冬阳,童
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从这三个词语当中,你
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借这三个意象鲜明的词语,学生联想到冬日的暖阳,一队队的骆驼,清
脆的驼铃,好奇的孩子……虽说
与真正理解课文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为下面的
深入学习作出了铺垫。]
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
二。交流信息,了解作者与背景
1.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结合“资料袋”,总结出示。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思考: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
然段?
2.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1)注意“嚼”字的读音和写法。
(2)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四个片断。
四.品读课文, 体会童年趣事
刚才我们一起说了作者童年的往事,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那就拿
起笔来,
把你觉得最有趣的一件事用笔划一划,然后在旁边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或一个词
写下你的
感受。
(1)再读课文,边读边划,体会感悟。
(2)汇报、交流
A.“学骆驼咀嚼”
①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
牙和
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从骆驼咀嚼
的样子中体会
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
②“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想到这时候我龇牙咧嘴的样
子,怪怪的、傻傻的,体会我看得很投入。)
③教师范读,学生想象。
④生交流:想象到的“我”学骆驼咀嚼的画面。
[随着老师舒缓的朗读,学生身临其境。把自
己当作文中的“我”,就站在
骆驼的面前,看着骆驼咀嚼草料。有的觉得好笑;有的觉得很有趣;有的觉
得
很傻,却又傻得可爱,深刻体会“我”看得入神,喜爱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
⑤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B.“想象驼铃用处”
①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
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
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②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
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
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
?”我不懂的事就要
问一问。(体会“我”对骆驼的关注。)
③“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
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
情趣。”(从“想象铃铛用处”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
童心的天真、
幼稚。)
④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在这里,爸爸会想些什么?笑的是什么?
[女儿的话可能也勾起了父亲的童年回忆,天真、可
爱的想法可能也令他似
曾相识。所以,从他的话中体现出对女儿的宽容、呵护。]
⑤我的幼稚
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
(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不
同的想法。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地去理解。因为上文学习已明白了“
我”对骆
驼的喜爱,所以这里才会有不同于大人客观实际的想法,可能出于对骆驼的喜
爱,而更
多地加上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如:不希望骆驼遇到危险;不希望骆驼
旅程太孤单;希望铃铛可以给骆驼和
拉骆驼的人增加情趣等等,进一步说明了
“我”对骆驼的喜爱。同时,也令人深切感受到了“我”的天真
、可爱。]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五.总结学法,布置作业
学生归纳,教师总结:反复品读→画词句、谈感受→感情朗读。
2.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写自己观察小动物的一个场面。
第二课时
一.回顾学法,复习导入
回忆本课主要内容,复习学习方法。
二.迁移学法,回忆童年
A.“想替骆驼剪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暧和……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
更清脆。
读读这段话,从这段话里又看出了什么?
(1)看出“我”很爱整洁,想把骆驼弄干净一点。
(2)从这个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B.“追问骆驼去处”
(1)自由朗读这个片段。
(2)从“总是问,总是问”联系全文内容,想想,“我”可能还会问些什
么?
[孩
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缠着大人追问却又常被敷衍的经历都
不陌生。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想象当时的“我”还会问什么,在尽情提问
中不知不觉地更接近了文中的主人公。]
(3)从“追问骆驼去处”这个片段体会到“我”的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
(4)分角色感情朗读。
三.继续品读,怀念童年
这么多的为什么,长大后的“我
”还会再问吗?“学骆驼咀嚼”、“想替
骆驼剪毛”这些事还会再做吗?请找出文中相应的自然段。
(1)自由朗读,体会情感。
(2)全班交流:
A.“夏天过去,秋天过去,
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
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①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每个人都得长大,童年也就一去不还了。
②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长大后却离我们
渐行渐远。
③那些童年往事仅管傻,仅管幼稚,却都是我们最美好的回忆。
B.“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
,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
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当“我”又看到
冬阳下的骆驼队,
触景生情,就又想起了那段难忘的童年生活。)
C.细细品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作者情感。
D.带着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联系全文内容,联系自己生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充分品读感悟
,降低理
解难度,获得真切感受。]
四.总结全文,珍惜童年
正是和这篇课文一
样,《城南旧事》写出了我们每个人的共同感受,所以
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后来,它被拍成了电影,又
深受观众的喜爱。(再次响
起《送别》)
让我们伴着深情的音乐,再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两段话。
[照应开头,再次深化本课主旨。在配乐朗读中,共同把情感推向了高潮。]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2.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
3.推荐阅读小说《城南旧事》。
练习设计:
1.读一读,写一写。
毡帽、装卸、咀嚼、沙漠、寂寞、棉袄、袍子、傻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再回答问题。
课文以 为线索,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 、 、
和
几个片段,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如何理解?
教学建议:
1.开篇创设情境。本文平实
质朴的语言中蕴涵着作者浓浓的感伤和对童年
的深深怀念。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拉近
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提供充足的阅读时间,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片段,充分品读、圈划、想象、体会、交流,笑谈趣事之
趣,品悟无奈和感伤。
3.重视感情朗读。
4.借鉴作者借一件件小事抒发感
情的写法,学习作者观察仔细,描写生动,
抒情自然的写作特色。课后,可安排一个小练笔,同学之间互
评互议,自主交
流。
补充资料:
时代背景:
《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
小说,它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描绘了20世纪20
年代,主人公小英子在北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向我
们展示了一个孩子眼中
的老北京,一段上个世纪初北京人的生活。
教学后记:在学习这篇课文
时,我一方面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进一
步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懂得珍惜童年、珍惜时光;另一方
面,我让学生学会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围绕“骆驼队”,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因为本文平实质朴的语言中蕴涵着作者浓浓的感伤和对童年的
深深怀念。因此,我在
努力尝试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此外,我还提供充足的阅读时间,放手让学生自
读自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
础上,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片段,充分品读、
课文围绕骆驼队
,回忆了小英子童年的几件事。为了让学生走进这些童年的回
忆,我通过抓重点词句,来引导学生体会作
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作为我本课时
的教学目标。
教学时我紧紧抓住冬阳、童年、骆
驼队这三个词导入,直奔重点,抓住有
趣,让孩子笑谈童年趣事,学生在读读、谈谈、悟悟的过程中,感
受到作者的
童年,到课末我又以板书进行画面再现的精美总结,学生以不同的理解纷纷感
怀逝去
的有趣童年,其理解的深度、情感的厚度、心灵的广度, 似乎就是在不
知不觉间、在读读说说间那么自
然而然地发生了,我要说,其课如茶,但品起
有味。
任何一节课,都有美中不足的地方,这是一篇具有诗情画意的、又充满童
<
br>趣的文章,我们只有用一颗童心去感悟,去发现,文章才能彰显童真的美好,
我在抓有趣这方面,
有些欠缺,如果把孩子的那份有趣再体现出来,作者那妙
不可言的童年将更加生动、更加美好!
学生的朗读不到位,有个别组的学生朗读融不进自己的感情,以致与导致对
课文理解不够
深刻。如读骆驼咀嚼的那句学生不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学生心中
无画面,学生心中的情和境,也就无法在
语言中表达出来。指导学生的朗读要
求教师必须有极深的功底。学生的朗读不到位,有个别组的学生朗读
融不进自
己的感情,以致与导致对课文理解不够深刻。如读骆驼咀嚼的那句学生不能想
象当时的
情景,学生心中无画面,学生心中的情和境,也就无法在语言中表达
出来。指导学生的朗读要求教师必须
有极深的功底。
7*.祖父的园子
设计理念:
鼓励学生在前两课同类题材的学习基础上,把阅读方法运用于阅读实践。
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前的“学习提示”,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把
握文章重点,体会作者情感
。并注意与大家交流、讨论,积极吸取别人的合理
见解,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使语文课堂变
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
教学目标:
1.会认读8个生字及“蚂蚱、樱桃
、蚌壳、瞎闹、倭瓜、水瓢”等词语,
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熟读课
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园子里的生活情景,体会“我”
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文中优美的句子
4.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从哪些情景表现“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
乐无忧的心情。学
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如何表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让学生了解作家萧红,读一读他的有关文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随着台湾作家林海音一起感受了她在北京城南的
那段美好
时光。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另一位女作家萧红,走进《祖父的园子》,一同感
受她的童
年生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思
考:你觉得祖父的园
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并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谈谈理
解。
[本课清新活泼的笔调定会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定会对祖父的园子
产生深刻、
美好的第一印象。所以,开篇的第一个问题也正是顺应了学生当时
有话要说的心理,而且,对整体把握全
文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谓是“牵
一发而动全身”。]
三。研读课文,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刻的情景,体会“我”的心情。(学生自主
学习)
(2)汇报交流:
A.对园子的印象(1—3小节)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什么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
停在上面一动不
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①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祖父的园子里昆虫丰富多彩;昆虫非常可爱;祖父的园子充满生机、热
闹、美丽……我对园子
非常喜爱,难以忘怀。)
②有感情的朗读,读出热闹和生机勃勃的感觉。
B.“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4—15小节)
“伏在”、“乱钩”,说明“我
”的举止很天真可爱,说明了园子不仅是
童年的乐园,而且是学习的大课堂。
[这几个小节围
绕着“我”错把谷穗当野草割掉的趣事展开,通过对话表现
“我”的年幼无知和天真顽皮,也表现出祖父
对“我”的喜爱和呵护。一老一
少,形象鲜明,语言生动,特别是人物心理很耐人寻味。教学中,还可安
排角
色表演的形式,激发兴趣、丰富内容、加深体验。]
③小结:“我”在园子里到底是玩还是干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我”在园子里干活就是玩,玩就是干活,反正都充满了欢乐。)
④选择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我”的快乐。
[“捡了这个,扔了那个,心里却又想
着另一个”,这种微妙的心情,是每
个孩子共有的心理特点,因此,这一环节应重视孩子的朗读体验,读
出孩子所
特有的俏皮可爱。]
C.感受园子里所有生命的自由。(16—17小节)
①思考:从这两段话中读出了什么?是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
②交流、讨论:
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
意,就是一
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
问它。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
(写园子里植
物和动物的自由自在,表达“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快
乐心情;所以,在“我”的眼里,园子里的一
切都是自由、快乐的,都是那样
美好,充满活力。)
③重点朗读17小节,体会其中的自由和快乐。
[理解作者在这一小节排举了大量事物,花费
大量笔墨细致描写的用意,充
分感受园子中所有生命的自由自在。]
D.有感情地朗读后面三段话,通过适当的语气把“我”的快乐心情读出来。
四。回归全文,领悟写法
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作者留心观察生活,
用心感受生活,并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把“我”
—一个小孩做的、想的、说的如实地写下来。这些事
,只有小孩会这样做,这
样说,具有真情实感。作者的描写具体生动,用了一系列的动作、语言,心理<
br>描写,使我们好像真正走进了园子,看到了“我”一样。因此,我们也要做生
活的有心人,留心感
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这篇课文为什么能给人带来强烈的震撼,使人心驰神往?缘于作者敏感的
心灵,细腻的笔触,她选举的例子看似一件件平常的小事,却往往最易打动人,
印证了“生活就
是写作的源泉”,对我们的写作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兴趣的,还可以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课文中体现童真童趣的句段。
3.课外阅读有关童年生活的文章,如高尔基的《童年》,为口语交际学习
作准备。
练习设计:
1.理解下列句子。
①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
,来了雨,榆树先冒烟。
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②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
声响;叫一两声,好像
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
2.读了这篇课文,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3.扩展练习。
我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 。
教学建议:
本文作者主要回忆了童年时代在祖父园子里的快乐生活,充满了童真、童
趣,饱含真情实感。
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广泛交流。可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前的“学
习提示”,先通读课
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再潜心默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
的情景,自读自悟,体会作者心情。然后,全班
交流,畅谈自己的感受。最后,
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积极运用于写作实践。
补充资料:
萧红:现代著名作家,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人。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
版第一本作品合集
《跋涉》。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
红,l940年发表了著名长篇小说《呼
兰河传》。
教学后记:《祖父的园子》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语言幽默,富有诗意,真实
地再
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讲述了作者在祖父园子里的一些故事,读起来仿佛
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在作者笔
下,园子里的小动物,小昆虫,花草树木都像
是有生命的,有自己的思想,生活自由自在。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整节课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质
疑课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
探究解决问题,而后,通过品读感悟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的特点,整节课学
生
的积极性很高,真正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
课伊始,学生就课题提出了以下质疑:祖父的
园子里有什么?在园子里发生了
哪些有趣的事?祖父的园子是什么样的?祖父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叫
祖父
的园子?这些问题都比较有价值,也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然后,我们以小组
合作的形式探
讨交流,学生都真正参与之中了,在全班交流时,大部分学生都
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也真正体会到了
祖父园子里的自由、快乐,以及我对
祖父的怀念。
在接下来的品读感悟中,学生融入了自己的
感情,在美丽的文字间徜徉,真正
领略了语文的诗情画意。
8.童年的发现
设计理念:
课题中的“发现”一词是本文的文眼,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疑
问,然后进行梳理明确主要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我”
发现了什么,
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理清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教学目标:
1.认读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
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
者童年求知若渴、寻
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
发现了什么,
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2.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
想感情,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
教学难点: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
着受到驱逐和迫害
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1.回忆自己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
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质疑,激发兴趣
难忘的童年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得成
长着,有笑,也有泪;有喜,也
有忧……今天我们学习《童年的发现》,不知它又能带给我们哪些感受。
(出
示课题)
从课题中,你最想了解什么?
[从课题着手,学生提出自己最想了解
的问题,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较高的
阅读能力,因而学生通过自行梳理,确定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如:“
我”的发
现是什么?是怎么发现的?即明确了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
二.紧扣“发现”,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
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
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
折合成一个
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3.仔细读读这几句话,理解句子意思,并带上自己的理解转述这几句话。
4.联系整段话,反复朗读,体会当“我”发现这个规律时,是怎样的心情。
(格外高兴、得意……)
[前后几句连起来理解,抓住“绞尽脑汁”、“想啊想啊
”、“嘿”、“哈”
等词语体会发现的来之不易,从而更能体会出发现后的兴奋之情,才会发出“如此简单明了”、“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的感慨。]
5.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三.围绕“发现”,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
怎样找到答
案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谈谈自己的体会。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并讨论交流不
理解的问题。
2.探讨交流,理清脉络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
有“飞
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借这些优美的词句,闭上眼
睛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体会“我”在梦中
飞行的无比快乐和惬意。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是
否有类似的经历,
进行大胆的想象和扩充,并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那么为什么
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
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怎么会是鸟?”
[找出这些问题之间
的关系,明白后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从
一个又一个的追问中,感受到“我”强烈的好奇心
和求知欲。想象当时的情景,
分角色朗读对话,读出人物的心情,加深对人物的印象。]
(3
)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
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以至于
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
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
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
发现将来的人应具备的某些特征。”
[用心朗读这句话,想象“我“研究一条鱼的样子,会翻来覆去
地看些什
么?想些什么?初步感受“我”执着探究的精神。]
(4)“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四.转述发现,小结课文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我”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
精神。
五.布置作业
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的朗读。
第二课时
一.回忆导入,激趣朗读
“我”的发现有趣吗?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二.再读课文,体味感受
学生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被是怎样被证实的。
2.引导理解“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
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
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
情不自禁”地笑出
了声音。这里丝毫没有恶意。那么,为什么老师会以为“我”不怀好意呢?
3.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
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
的意思。
(1)结合自己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2)引导学生结合课前
收集的资料,通过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
遭遇,用自己的话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3)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三.结合课文,赏析作者
从“我”的发现和发现过程,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找出
相关
的句子来理解,并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1.“我”是一个富于幻想的孩子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2.“我”是一个执着探索的孩子
“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
妙的问题……
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
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3.“我”是一个幽默风趣的孩子
“听完这句话,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大笑……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幸亏他没有容我解
释……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
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四.联系生活,总结交流
1.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
[鼓
励学生多角度地理解、体会,如:“发现童年的胡思乱想,异想天开也
是一种发现、创造”“童年很美好
,可以漫无边际的幻想”“我们也要培养大
胆创新、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
2.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交流。
五.布置作业
1.写一写自己的“发现”。
2.收集同学间的发现,看看谁的发现最有意义。
练习设计:
写出近义词:祸患——
迷恋—— 妨碍——
写出反义词:轻盈—— 澄澈-——
理解句子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
的风险。”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
教学后记:《童年的发现》课文的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充满童真童趣,贴
近学生
的生活,所以我在上课前以为学生自学时一定有话可说,我也就放心地把课堂
交给学生。
于是,整堂课都是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进行:
开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课题的板
书,引发学生的思考;并以此作为
切入点提出两个问题:
①
你从作者的发现过程中能发现什么?
② 对“我”的遭遇你有何想法?学生便开始分组读议。
借用文中的一句话“孩子的想象力是惊人的”,我想说孩子的领悟力也是惊
人的。他们在阅
读时能从文中领悟出许多让人欣喜的东西,像沈志伟谈对课文
最后一句“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
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的理解时认为这是“我”的自嘲;盛建平则能引经据典地联系到中外一
些科学
家的遭遇。但在同学们叙述、争论时,我总感觉到不够尽兴。学生的一些感悟
好象都程式
化,所说的都与教学参考差不离,似乎与我想要的有一定的距离。
我想要的应该是精彩纷呈的“哈姆雷特”。
反思这堂课,没有正确处理好课堂上的老师引导作
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
系是症结所在。像这样的课堂能不能“放任自流”?该如何理解学生能悟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我觉得老师还是应该学会在课堂上“寻找矛盾”、“挑起
矛盾”。
这里给我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考问题: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了,老师是不是
“就放心地把课堂交出去了呢?”在分组读议的过程中,教师该提出怎样的问
题引导
学生的讨论更深入,以至于“能够尽兴”呢?这就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
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应怎样发挥才
能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不会降低任务水平,真
正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呢?这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
中我还将作更进
一步的探索。
9*.儿童诗两首
设计理念:
在儿童的眼睛里,世界是那么美丽;在他们的世界里,生命是那么自由,
所以,在他们看来,梦想可以无
限飞翔,快乐可以无限传达。因此,教学中应
放手让学生朗读,让他们读个够,读个透,结合诵读,以自
己的生活体验感悟
文本,体会诗歌情感,并且鉴赏诗歌写法,用诗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丫”“汲”,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
梳妆、水
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
受童年幸福
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背诵喜欢的诗歌,感悟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比较两首儿童诗表达方式上的区别,领悟儿童诗的写法。
课前准备:1、找几首儿童诗读一读;2、了解《水浒传》里面的英雄人物。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学习《我想》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此时,如果有一位神仙站在你面前,能帮你实现一个愿望,那你最大的
愿望是什么呢? <
br>[这是一个让人感兴趣的话题,尤其是孩子们,这一环节能令他们畅所欲言,
一吐为快。孩子的愿
望是那么多,又那么美好,教师从中更真切地了解学生的
内心世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2
.是啊,美好的愿望有那么多,要是都能一一实现那该多好啊!这不,有
一个孩子就把自己的愿望写进了
诗里,他的愿望是什么呢?赶紧去读读吧。(生
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诗歌)
(二)初独诗歌,明白大意
指名分小节读诗(注意“丫”、“汲”的读音)。
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并想一想,孩子的愿望是什么?
交流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师随机板书)
(三)精读诗歌,进入情境
1.那么多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说说理由。
2.诵读最神往的愿望,品读这一节诗句,想象画面。
[读通诗句,读好诗句,调动多种感官
体验诗歌描绘的意境,学生大胆想象:
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会是怎样的情景、怎样
的感觉;把眼
睛装在风筝上,还会看到什么,把自己种在土地上,还会变成什么……]
3.想象“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愿望?
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析诗歌,领悟写法
1.生自由朗读全诗,体会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每一小节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
每一小节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
,悠──”“长呀,──”这样的语
句。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4.全体齐读。
二、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一)自由读诗
生自由朗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的打上“?”。
(二)理解大意
1.指名生读诗,其余生边听边试着在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主要内
容。
2.生个别回答,教师随机板书:“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
3.分组读诗,生概括全诗大意。
4.学生质疑,释疑。
(三)赏析诗句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
2.欣赏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
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
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
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天真有趣。
3.感情朗读。
(四)鉴赏写法
1.默读两首诗,比较这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2.
交流感悟。
3.小结:
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
较跳跃。
第二首,主要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
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4.模仿这两首诗中的其中一首,记录下自己的童年梦想与童年趣事。
5.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6.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三。总结延伸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
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
忆,或者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
与大家分享。
教学后记:课前认真读了
诗歌,觉得很有趣,高洪波老师的《我想》写了一个
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表达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以
及对美的追求和向往。语
言优美明快,孩子气十足,动词用得很准确。而张继楼的《儿童的水墨画》则<
br>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诗里洋溢着儿童
生活的快乐,读着它
,孩子嘴边的笑意,阵阵欢乐的歌声,仿佛就在眼前闪烁,
就在耳边充盈。诗歌用了打比方的方法,极具
形象感。这样的诗歌内容非常贴
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容易唤起他们内心深处的美好的记忆,更容易产
生情
感的共鸣,也更容易出让我找到几乎消失殆尽的自信,重新找到在讲台上激昂
文字的快感和
课堂里指点江山的潇洒吧!上课玲响了,带着满心的自信走进了教
室,孩子们还好,两天的休整让他们个
个精神抖擞,如花的小脸写满动人的笑
靥。今天的课堂应该有很多无法预约的精彩,我不禁这样想。在简
短的导入新
课、自由练读后,我安排了男女生、师生间的赛读环节。想象中的火爆场面没
有出现
,许是年级高了,许是手段过于程式化,孩子们参与的热情并不高,稀
稀拉拉的几只小手也让我的热情骤
降,草草结束了这个环节之后,后面的教学
效果似乎就此注定了。“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还
是稀稀拉拉的几
只手。)
“怎么了?没有什么话要说?
那再给你们两分钟。”(两分钟后,举手的同学
还是不多。)为了完成后面的教学任务,已经不能再等了
。请了两个同学发言,
两位的感受大同小异:“我感受到了儿童的想象里很丰富。”“我感受到了儿童的想象很天真。”两位发言后再无举手,冷场的课堂也让我的热情降至冰点。
“没有了吗?诗歌的
语言呢?诗歌的最后一段呢?你们有没有类似的想法?”
孩子们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哦,老师觉得…
…”此时的课堂又成了我的一
言堂,滔滔不绝的我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一股脑地全说了出来,至于学生的
感
受似乎已经很难顾上了……“都说儿童的世界就是想象的世界。同学们,你们
有什么奇妙的想
法呢?请你也以《我想》为题试着写一节小诗。”这也是我课
前颇为得意的设计,满心以为有了前面的阅
读感悟做铺垫,孩子们的笔下会盛
开出更多的智慧的花朵。然而,孩子们的思路似乎总是打不开,老师围
绕高洪
波诗歌的体例进行模仿,期待中的精彩还是没有出现,苍白无力的语言哪里还
有儿童的率
真与灵性?下课了,我逃也似的跑出教室,回到办公桌前久久无
语……也许是我高估了学生的理解水平,
也许是自己对诗歌教学的精髓直到现
在还没有搞明白,如果预设得再充分些,教学机智再灵活些,这种状
况也许会
得到改变。比如在学生说到“儿童的想象很天真,很丰富”时,不忘追问一句
“从哪儿
读出来?”,再相机指导一下“请带着你的想象把这份天真表达出来。”
学生参与的热情会高涨些吧!比
如在学生思路打不开,能够多一点耐心,让他
们带着“你觉得这首诗作者的想法美在哪?”再次走进诗歌
,充分找一找“美”
之所在,学生的感悟就会更深入一点了吧!比如在学生写之前,给他们一点回
忆的时空,找几个孩子谈谈自己的想法,打开他们的思路,他们所写的内容就
会闪烁着智慧与灵性了吧
!比如……太多的比如让我不禁头涔涔了,这些可都
是备课的时候就该想到的呀!
:
口语交际·习作二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
本能力,还要具备交际能力、
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这些通过的形成,主要靠
语言实践,教师应在听说读的实践中,通过“感受——领
悟——积累——运用”,
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习得和积淀语感,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学会倾听、交流、互动。
2.通过交流,感受童年的美好、纯真,使学生珍惜童年,热爱生活。
3.指导学生具体有序地写出童年有趣的事情,表真情实感。
4.围绕是否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是否表达了童年生活的有趣,认真修改
自己的习作。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讲述童年故事,收集反映童年难忘的生活片断,通过交流,拓
展学生的思路,使他们从不同角度讲述自己童年的故事,在交流中表现童年生
活的丰富多彩,进一步感
受童年的美好、纯真,激发学生珍惜童年,热爱生活
的情怀。
难点:把故事讲述具体,清楚,
并能注意表达方式,使其能引起听众的兴
趣。并在活动中进一步提高交际与习作的能力。
教学准备:1.有关童年的音乐磁带。2.收集有关童年的碟片及照片。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引导回顾,体验童年情趣
1.回顾学过的《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童年的发现》
等课文
,说说这些文章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2.你能说说这些场景为什么能使你印象深刻吗?(有趣、天真、可爱……)
[对学生进行口
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回忆已学的课文来导入本组
专题,同时又为下面的口语交际设下铺垫。]
二、打开记忆闸门,回忆自己童年
1.我们的童年生活又是怎样的?是不是也有很多有趣、天
真、可爱的故事?
让我们静静地回到回忆的深处,去找回我们的童年。
2.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童年难忘的故事。要求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
3.学习小组内相互说说自己最难忘的事情。
[教师以饱含深情的导语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
引发学生回忆生活,打开
话匣子。通过自主回忆,再小组交流,让学生在碰撞中击活思维的火花。]
三、课堂交流,分享童年
1.评选出最难忘的童年故事(在学习小组内进行)。
2.班级交流最难忘的童年故事。组内其他的同学说说推荐的理由。
3.师生共同评议,并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
[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同
时,让其他学生在参与评
议中进一步学会交际语言,达到口语交际的目的。]
四、修改提高,难忘童年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修改,把童年故事说得更清楚更具体。
2.开展童年故事会。
3.从内容、态度、表情达意等角度评选“最佳”童年故事。
[以学生喜爱的讲故事形式,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活动,既体现了评文
教学的以
人为本,给学生以自主空间,又满足学生交流的愿望。]
五、课外延伸,生活中说。
让学生回家以后,和爸爸、妈妈共同回忆自己童年发生的有趣的事。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 同学们,还记得《童年》这首歌吧!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
那许许多多的童年往事,会
不时地在我们的眼前浮现,你看,那会飞的梦,那
冬阳下的骆驼队,那一声“精彩”和“糟糕”……今天
,老师让同学再来回忆
一下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往事,并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板书:童年趣事)
[情境激趣,引发期待,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
二、自由交流,拓展思路
可以分两种方案进行:
方案A: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
明确图画内容。再引导学生把自己看到的、
想到的用自己的话,编成一个内容具体的故事。
方案B:
小组交流,说说自己以前的有趣的事情。(内容不限,可以是发生在学校
的
趣事,也可以是发生在家里的趣事。)
三、班内交流,评价指导
1.指名学生叙述刚才准备的有趣的童年往事。要求把故事的过程说具体、
清楚。
2
.组织评价:“他说的童年往事是不是有趣?”“他是不是把故事发生的
过程说。鼓励学生在习作中用上
平时积累的词语,选择喜欢的表达方式。具体
清楚?”或者“你说的什么地方你最欣赏?”“你还有哪些
地方没有听清楚?”
“你对怎样说得更好有什么建议?”等。
[重视习作的交流和评议,意在让学生在反思中提高自我修改能力。]
四、明确要求,草拟作文
1.读“作文内容”,明确这次作文给我们提了什么要求。
2.把自己的童年趣事写下来。
3.交流习作,提出修改建议。写好之后,可以同学之间互相
交换着看,并
展开评价,欣赏写得好的地方,指出不足之处,提出修改建议。
五、小结谈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仿佛又回到了有趣的童年。由于时间关系,大家
还没有把全文改完,可
以在课后继续修改完,让老师和同学们最后也能分享到
你们的童年趣事。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一、导入课题,组织典型作文的讲评
1.
同学们,老师阅读了同学们的作文,就好像走进了你们的童年,感受到
了大家童年的纯真和美好。
2.出示教师事先从学生的初稿中发现典型。
3.用投影仪展示优秀习作,可以让作者朗读。
4.师生共同评议。
(他写的童年往事是否有趣,他是否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
这篇习作在语
言运用方面,你最欣赏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欣赏?还有什么建议?)
[组织学
生交流自己的习作,通过师生评议,达到进一步指导的目的,并
结合评议,修改自己的习作。评议的重点
,是事情写得是否真实具体,语言是
否通顺,是否表达出了自己的真实情感。]
二、组内评改
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要求学生先在小组内读自己的习作,再指出自
己习作
的优点和不足,然后让其他同学评一评优缺点,提出修改建议。
三、佳作欣赏
1.小组推荐优秀习作,让大家赏析。
2.作者谈自己在修改习作过程中的收获。
3.朗读作品,佳作上墙。
回顾·拓展二
设计理念: 本块“回顾?拓展二”,重积累,重阅读,重拓展。因此,引导学生读中理
解,读中感悟,并适当地
拓展阅读视野,以引导学生读好书,好读书,读成本
的书,在读书中积累语言,在读书中体会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回顾与整理,并能就自
己喜欢的段落入情入境
地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积累名言警句,初步了解名言警句的意思。
3.激发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兴趣,积极开展课外阅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入情入境地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对名言和诗句的理解,能用名人名
言导行。
教学准备
1.高尔基的《童年》。
2.收集有关少年应该立志、好学、惜时、求索的名人名言等以供交流。
教学设计
一、交流平台
(一)交流感受
1.同学们,最近几
天,我们学习了几篇描写童年的课文,这些课文深深地
感染了我们。小林和小东也被哪些事感染了,并留
下了深刻印象。请大家自由
阅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看看他们交谈的内容。你对哪些话有同感呢?
2.学生阅读。
3.全班交流汇报,说说自己的独特发现与体会。
4.你读本单元课文,还有哪些发现,哪些独特的感受,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5.教师小结:
作者写的都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我们读课文时,就要入情
入景,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传达出作者的真
情实感。本单元的每篇课文都值
得我们有感情的再读一读,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的
朗读。
(二)交流读书方法
1.说说我们应该怎样读好这样的课文呢?
2.全班交流。
3.归纳读书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读正确、读通顺;深入
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读的
时候脑海中要呈现出课文描写的场景;把自己融入故事情境中,或者联系自己
的生活实际,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读出来。)
二、日积月累
1.读“日积月累”,读准确,通顺。
2.自由诵读,初步理解句子含义。
3.指名读,注意朗读的节奏、韵律。
4.交流句子含义。第一句:君子处世,就应该像天一
样,自我力求进步,
永不止息。第二句:不一定年龄大的人才有理想,一个没有远大的志向的人,
即便是活到很大的岁数也是虚度光阴。第三句:不要虚掷光阴,否则到老的时
候,后悔也无济于事。第四句:时间是过得很快的,一转眼就告别少年时光了,
但要
掌握一门学问却是很难的,所以请珍惜时间,不要浪费光阴。第五句:追
寻真理的道路是很漫长的,我将
不断地追寻、探索。第六句:不积累半步一步
行程,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不汇集涓细的水流,就无
法形成江河大海。
5.指名背诵,要求读出感情。
6.从这些句子中你受到什么启示,你会在怎样的情况下使用这些话语,为
什么?
7.练习背诵。
8.外收集有关励志、劝学的名言警句。
[教学时,着重指导学生
练习多层次朗读,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对
句子意思的理解,不做过多的要求,对学生提出的疑问,
可简要给予解释。]
三、课外书屋
1.引入:给学生介绍高尔基和他的自传体小说──《童年》,有听说过这
本书吗?
2.请学生谈谈对《童年》这本书你都了解了些什么?你还知道什么?
(介绍《童年》的内容
简介以及其他与之相关两部作品──《在人间》与
《我的大学》。大致了解高尔基其人其事,激发学生的
阅读兴趣。)
3.师生根据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推荐其他名人、伟人传记,并介绍其主要
内容
,将书目板书于黑板上,供学生阅读时参考。
4.学生讨论如何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5.教师小结。
10 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参考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
2、理解课文,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的回答的巧妙之处。
3、认识3个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感受文言
1、出示课题“杨氏之子”,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说明:“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2、读读课题,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学生可能回答:不太好懂;像古诗的语言……
教师小结: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
3、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
4、自由的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别和不同。
学生可能的回答:很难读通顺;有些字没见过,不好认;意思不懂;句子
很短……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教学:
(1)学习生字“惠、曰、禽”,认读多音字“为(wèi)”、“应(yìng)”。
(2
)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字词,讲解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比较的知
识,比如:有些古汉字在现代汉语
中不常用;文言文中多是单音节词等。
二、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随机检测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
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师重点指导:
“为设果,果有杨梅。”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课文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
的小孩九岁了。孔君平去看望小
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
果中
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小孩应声回答:
“我没听
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三、质疑问难,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
夫子家禽。”
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
时会用怎样的语气?
(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
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
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
战性。)
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
语气。
二、深入理解,体会语言
1、思考: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
(1)“应声答曰”说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没有正
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而是巧
妙的从“夫子家”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的家禽,杨梅当然就不是我们
家的。
2、讨论:
(1)杨氏之子这样的回答,你觉得好不好?
(2)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说话的例子,说一说。
三、拓展延伸,综合学习
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要求。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
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教学后记:学习激趣的重要性毋庸
置疑。学生初次学习文言文,我没有鼓吹学
文言文有多么困难,而是鼓励学生与古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走进古人的多
彩生活,去读懂古人的心灵密码。学生整节课兴致勃勃,纪律好,热情高涨。
读正确、读流利是理解的基础和前提,白话文如此,古文亦如此。本节
课花了10分钟用来让学生自由读
课文、个人读以及正音、划分停顿节点等,直
到所有学生准确而熟练地读出全文。此时我没有作任何讲解
,但想必学生对全
文的大概意思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当学生的理解遇到障碍的时候
,教师要发挥应有的作用。或者作启发,
让学生于迷茫处拨云见日;或者降低难度,于可接受处跳摘桃子
;或者适当讲
解,于困顿处指点迷津。学生在说杨氏子回答的妙处时,仅停留在表面,说孔
君平
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
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我及时地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一般用在对手甚至敌人方面,这里显然不合适。小孩知道这
一点,孔君平是他
父亲的朋友,乃长辈,因此说话是注意了语气的。于是,我不失时机地出示: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和“孔雀是夫子家禽”,学生通过比较一下子感受到,
孩子没有生硬地直接说“
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
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
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
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
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
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
的敏捷,
语言的机智幽默。自此,教学重点与难点均得到了突破。
在大多情况下,课
文只是一个例子。《杨氏之子》作为第三单元的选文,
编者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体会语言的精妙,告诉学
生口语表达要注意措辞和语
体区别等;但它又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对学生进行文言文启蒙是再好不过的
。
因此,我并没有满足于只学这一篇,在课堂上还学习了《世说新语》中的另外
两篇,既满足了
学生的求知欲,又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11 晏子使楚
教学目标:
1、了解宴子出使楚国国,有力的反击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的故事,由衷的佩服宴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2、理解宴子说的话,体会宴子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
3、认识8个生字,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释课题,导入课文
1、出示课题“宴子使楚”。理解“使”,出使。
2、介
绍宴子。说明“子”是古代对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说说,
你知道中国古代还有哪些著名的人物
。比如:孔子、孟子等。
3、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
(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2)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2、课堂交流
(1)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
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
护了齐国的尊严。(学生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读一读难读的句子。
3、尝试给课文分段
(1)那些段落是写三件事的?
(2)分段
三、再读课文,走近宴子
1、大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让你感到最气愤的是什么?让你感到最高兴的
又是什么?
2、课堂交流,并朗读相应的课文。
(1)最气愤的是楚王“想乘机侮辱宴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2)最高兴的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宴子了。”
3、从楚王的变化中,你能说说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1、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
(1)找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
(2)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让学生自
由说理)
转折点:由狗洞推想到狗国,向楚王质问:楚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
(3)晏子面
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请选择合
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
样选择? (怒发冲冲地 心平气和
地 冷静地)。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一)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二回合较量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说说你最喜欢读哪句话?为什么?
2、课堂交流,随机点拨。 <
br>(1)“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
连成一片云;大伙儿甩
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插肩,脚碰脚。
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A
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齐国首都临淄的人多。
B 这句话为后文做好伏笔,引诱楚王上当。
(2)“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了。
”
A 理解这句话的推理,隐含了“楚国是一个下等国家”。
B
体会宴子的智慧和说话的技巧。他为什么不明说?
3、有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二)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三回合较量
1、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找出宴子说的话,想想说的是什么意思?
2、出示:“淮南的柑橘
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柑橘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
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
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
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1)理解:水土不服
A 柑橘因为水土不服,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
B
齐国人因为水土不服,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
(2)这段话中隐含了什么意思?(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
3、有感情的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感情朗读,理解宴子
1、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宴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临危不惧 口齿伶俐 热爱祖国 足智多谋
能言善辩……
2、想象一下,宴子长什么样?面对楚王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让学生充分的说,并能结合课文的有关语言说出理由。
3、尝试分角色朗读课文。先分组准备,再课堂朗读。
三、观照全文,理解结构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开头、中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抓住重点句:
“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宴子,显现楚国的威风。”
“从此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宴子了。”
理解首尾呼应的关系。
2、比较课文中间每一次较量中楚王前后态度的对比,理解和开头结尾的关
系。
四、作业
1、
2、
摘录宴子反驳楚王的话。
排练课本剧。
教学后记:成功之处:
本课为第二课时,重点研读三个故事中体现的晏子语言的精妙
之处。教学设
计采用的是先拢后收,先果后因,先找后议的方式,意图从教学设计中就能突
出本
科的教学研读重点,即体会晏子语言的高妙之处。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课文
先找出三次交锋中楚王故意侮辱
晏子的内容及结果,突出楚王的骄横、傲慢、
阴险,并让学社提前看到就是这样一个咄咄逼人的楚王却在
晏子面前一败涂地。
究竟为什么,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悬念,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
把焦点对准了晏子的言行。在进一步深入的阅读理解中,学生就很容易把握住
晏子的机智体现,从而完
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不足之处:应该说本课在教学设
计上可圈可点,但在实施教学中因学生有些回答没达
到预期效果,所以教师的
引导便显得有些过急,并因此挤掉了大量
的自读体会、分角色朗读表演的时间。
而这又导致下面的深入理解没达到预期的精彩,老师牵的过多,没
放开手充分
教给学生,应加强对课堂和学生的调控能力。
12
半截蜡烛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2、默读课文,明
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
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
德国鬼子的仇恨。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课前准备:
1、
2、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基本情况。
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1、出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写法上很特殊的课文——《半截
蜡烛》,
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2、学生读课文,自由交换意见。
3、课堂交流每个人自己的看法。
学生的意见会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1)课文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2)整篇课文是对话的形式。
(3)课文的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4、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一种新的文体——剧
本。
二、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现在我们知道我们今天读的是
剧本,读剧本和读课文有点不一样,你能
读懂这个剧本吗?轻声地读一读。想想这个剧本讲了一个怎么样
的故事?
2、课堂交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大意。具体的说法可以有很
多种,不要过于强调概括和简练,只要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转述出来,并能说
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和事
情经过,都应该得到鼓励。
3、说说读剧本和读课文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从剧本里读懂这个故事的?
学生可能会有各种
回答,教学重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阅读感觉和体验,重要
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不一定能明确的说出)读剧
本更要联系上下文,联系具
体的情景。
三、深入阅读,感受形象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保护半截蜡烛的?找出有关
的句子,读一读。
2、想象体验:半截蜡烛被点燃了,正在一点一点的熔化,如果秘密被德国
鬼子发现,那会怎样呢?
想象的空间很大,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德国鬼子对伯诺德一家的
迫害;(2
)德国鬼子对地下活动的破坏等。
对学生的想象要有引导,要求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而不是用概念化的语言来
描述自己的想象。
3、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
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
昏暗的小蜡烛熄了。”
4、在这样的情况下,杰克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
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火吧。” 5、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
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6、自由组合成小组,尝试表演这段故事。
四、内化形象,感悟语言
1、闭上眼睛
,想象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谁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试着
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脑中的这个人物形象,
写一写。
2、交流每个人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并说一说,你的印象来自于课文中的
那些词句
,有感情的朗读。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1、阅读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2、说说课文和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各有什么特点。
教学后记:《半截蜡烛》课文生动
记叙了二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
法国女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门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
,巧妙周旋,并
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故事。文章故事情节性强,跌宕起伏,人物刻画手法丰富,
语言细腻。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就是要积极创设情境,通过反复、多形式
的朗读,引导学生从伯诺德
夫人一家与德军的斗争中感受人物品质,从语言、
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中丰富人物形象。
导入课文后,我设计了一个大问题:请同学们细细读读文章的3至7自然段,
看看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
是如何与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的?其中,你
最佩服谁?为什么?以这个问题作为突破口,展开重
点部分的教学。在交流时,
引导学生通过文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等描写,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临危不惧
、
镇定自若、勇敢机智的高贵品质。同时,也要让学生感受到德国军官的蛮横、
凶残。在这一过
程中,可以通过换位创设学习情境:假如你就是伯诺德夫人(杰
克
或杰奎琳),在当时的情况下,你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然后通过角
色朗读,加深体验。整个学习
过程中,我想要抓住两条线,即蜡烛的变化和人
物心理的变化。教学完重点部分,再引导学生思考:既然
明知传递情报的工作
如此危险,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什么还要义不容辞地参加呢?从而让学生感受到
一家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此外,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围绕 “为了保护这半截蜡烛,伯诺德夫
人一
家三口是怎样做的”这个问题来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从通过人物
的神态、语言
、动作等重点词语品味伯诺德夫人一家的聪明、机智及面对敌人
时的镇定自若,领悟这半截蜡烛牵动着情
报站的安危,关系到这一家三口的安
危。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写
放进来,不
一定当堂写,可以课内说,课外写。但是写必须依据文本,加强指导。如教学
课文的
最后一句话:“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此时读者
那悬到嗓子眼的一颗心终于落了地
。峰回路转,化险为夷,伯诺德夫人一家三
口侥幸躲过一劫。这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望着这盏在最
后一级楼梯熄灭
的蜡烛,他们的心情怎样?学生回答如释重负,然后请学生想象一下此时伯诺
德
夫人、杰克和杰奎琳会想些什么,并想象一下人物的神态和动作,进行说话
练习,并提醒学生一定要注意
当时的场合进行合理的想象。
13 打电话
教学目标:
1、边听录音边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和语言特色。
2、通读课文,体会故事中的人说话啰嗦的特点,明白简洁明快地说话的重
要性。
3、能对相声感兴趣,喜欢听相声,试着说相声。
课前准备:
1、相声《打电话》录音。
2、其他相声节目的录音。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出示课题。
1、文艺节目可以分成歌舞类、语言类等,其中语言类节目中有一
种很受欢
迎的艺术形式是相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则相声——《打电话》。
2、说说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要求或希望。
二、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
1、边浏览课文,边听相声《打电话》的录音。
2、说说各自听后的感受。学生的感
受可能来自于相声本身的特点,更多的
可能是来自于这则相声的内容,教师都要充分的肯定。
3、边看课文边思考:相声有什么特点?
教学中不一定要给学生一个标准的答案,可以根据学
生的理解随机引导概
括,比如:相声是两个人说的(其实还有一个人说的单口相声和多个人说的群
口相声);相声的语言很幽默,引人发笑;相声不仅是说,还要唱……
三、默读课文,体会相声中人物说话的特点
1、默读课文,相声中的那个人是怎样打电话的?找出“打电话”的句子。
2、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读,有什么感受,举例说明?
(1)“你贵姓呀?哦,老胡呀。呃,不是老胡?
老张呀。哎呀,我没听……呃,不是老张,是老刘呀。呃,不是老刘。
是耗子呀。……
……
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
——说话绕圈子。
(2)“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我的未婚妻,他是女的呀。”
——明知故说。
(3)“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吗?学习吗?不学习呀。开会
吗?……不开会。”
——没话找话。
(4)“……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是一块六,我给
了他五块,他找我三块四。”
——东拉西扯。
……
3、联系生活的具体情境,思考如果生活中说话啰嗦,会有什么后果。
四、熟读课文,尝试表演相声
1、
2、
3、
教学后记
《打
电话》这节课题材非常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通过这节实践课,
学生不但增长了知识,更学习
了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通过教学,我有如下几
点的体会:
1、能上出活动课的特点。 <
br>首先是“活”,能主动引导学生灵活处理问题,活跃数学思维,课堂学习气氛浓
厚,师生共同探究
,学生参与度高。再是动,这节课不仅关注结果,更要关注
过程,关注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表现,能否积
极动手、动脑、动口,把问题解
决好。在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畅所欲言,想说就说,想写就写,想画就画
,有
争有辨,在愉悦的环境中探索知识,心情舒畅。
2、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打电话,学生熟悉、感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对打电话方案
的设计改进,都让学生结合
知己的生活实际,使整节课的知识发展都在老师的
引导下,让学生合作完成。能看出老师是教学的组织者
、学生的引导者、研究
选择课文中的某一段,练习朗读。
自由组合,学说相声。
听听其他的相声选段。
的参与者。在课堂上我能随时把
握学生的学习水平与进度,不失时机的对学生
进行帮、放,例如关于7名小演员的通知示意图的教学时,
当学生用一个一个
打电话通知或平均分组的方法发通知时,教师就用投影仪把他们的想法展示出
来,并让学生看图说事,当学生在填图中发现这样分组不省时时,就自己画起
图来,有所创新地改进画图
方法,这样让学生自己有序的学习画图,这种方法
更能让后20%的学生也能接受。这里也体现了数学方
法的多样性,和方法的优
化。
3、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
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的
情感,使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愉悦中,把知识的探讨引
向深入。例如在教学通知15名小歌手的过程中
。把15名学生平均分成3组发
通知时,需要7分钟,学生同样用分组法研究,把时间艰难的一分钟一分
钟的
缩短,最后只需5分钟。每缩短1分钟,学生就为自己的成功高兴一次。又如
学生把不同的
分组法,用表格的形式展现出来的时候。要充分让学生通过观察
分析寻找规律的过程去体验数学的乐趣。
再将学生发现的问题应用到实际中去。
如在6分种内最多能通知到多少名小观众的问题中,就是学生利用
已有知识与
技能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学的开心,为以后学习数学知识埋下了快
乐的种
子。培养了学生对未知领域的一种勇于探索的精神。
当然,我也从中发现自己存在着不少急需改进的方面:
1、钻研教材还不够深入,使得课堂设计不够紧凑。
2、教学过程中的高潮把握时机的能力不
强,使得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突出
重点,没有让学生感受到特别之处。
3、教学过程的有效性还比较弱,课后发现有部分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掌握情况不
是很理想。 <
br>4、数学的思想方法在课堂中展示的不够清晰,使得学生对打电话本课的教学目
标达成的程度不高
。
口语交际三 劝说
教学目标:
1、回忆和了解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和情境,充分考虑对方的身份和地位,能
有针对性地得体地劝说。
2、了解和感悟劝说的策略和技巧,能态度真诚的劝说他人。
课前准备:
影视片中的“劝说”片断录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意义
1、播放影视片中的“劝说”片断录像。要求学生认真看,仔细听。
(1)片断一:《汉武大帝》中张骞劝说月氏国出兵攻打匈奴的场面。
(2)片断二:《成长的故事》中父母劝说杰克不要撒谎的场面。
播放录像前,先说明当时的具体情况。
2、在这两个录像片段中,你看到的,听到了什么?
(1)张骞劝说月氏国出兵攻打匈奴。
(2)父母劝说杰克不要撒谎。
教师小结:在日常生活中,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劝说”,劝说和鼓励
是相对的,
劝说往往要求对方改变某一种做法或想法,劝说可能成功,也可能
失败,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劝说是
否真诚,是否讲究策略,是一个重要的
原因。
二、联系生活,明确情境
1、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你是否有过劝说他人或被他人劝说的经历?描
述一下当时的情况。
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说清楚劝说的语言,即“怎么说的”“说了什么”。
2、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需要我们劝说?
(1)阅读课文中的一段话,打开学生的思路。
(2)自由地说说。
三、自由练说,模拟表演
1、你最想对谁,对那种情况进行劝说?想一想,该怎样说效果会更好?
2、学生轻声地练说。
3、师生模拟表演。
(1)学生说明当时的情况。
(2)教师扮演被劝说对象,学生扮演劝说者,模拟表演。
(3)师生共同评价模拟表演的情况。
教师可在模拟表演的过程中,或者在评价中随机地指出
或引导学生指出劝
说是要注意的事项:说话态度要真诚;不同的劝说对象要有不同的语气,比如
对长辈要尊敬;在不同的情况下用不同的语气,比如紧急的情况就不能慢条斯
理;一般要分析原因,指出
改正的方向等。
四、修改提高,分组表演
1、根据刚才的提示,对自己的劝说进行修改,争取取得好的劝说效果。
2、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分组模拟表演,相互交换角色。
3、课堂展示,共同评议。
五、联系生活,课外延伸
提高自己劝说的意识,在真实的情境中尝试进行劝说。
习作三 写发言稿
教学目标:
了解发言稿的一般写法,能根据具体需要,具体情
境,写一份内容具体,
感情真实,语句通顺的发言稿。
课前准备:
不同类型的发言稿若干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说说你听到过的最精彩的、印象最深的发言。
2、今天,我们要学写发言稿,想一想你在哪些场合需要准备发言稿。
(竞选班干部,运动会上代表运动员发言,领奖时发言等)
二、明确情境,试写发言稿
1、假如班里要改选班干部,你打算竞选班长,怎么来写发言稿呢?
2、讨论:这份发言稿,至少要说明白什么?
(1)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我要竞选班长。
(2)要讲清楚自己的优势:我为什么能当班长。
(3)要讲清楚我的打算:我当班长会怎么做。
3、尝试写一份竞选班长的发言稿。
三、共同评议,修改发言稿
1、同桌相互读读各自写的发言稿,相互探讨,提出修改意见。
2、选择三位同学的发言稿,展示评议。
(1)评议标准:有没有把意思表达清楚,即有没有
说清:“我要竞选班长”、
“我为什么能当班长”和“我当班长会怎么做”。
(2)评议过程:一项一项的对照,同时评价语言是否通顺。
3、各自根据评议的要求修改自己写的发言稿。
第二课时
一、对照比较,发现问题
1、教师发一份事先准备的发言稿(见附件),让学生和自己的发言稿比较,
发现什么?
2、课堂交流,各自的发现。
教师要在学生发言时,随机归纳:
(1)发言稿的格式:称呼、问候、致谢等。
(2)发言稿的语言风格:诚恳,坦率,简洁等。
(3)发言的吸引力:条理清楚,有创意等。
3、学生根据新的发现,各自修改自己的发言稿。
二、尝试发言,不断完善
1、学生自由准备发言。
2、课堂模拟竞选,学生上台发言。
3、师生共同评议。
评议的重点:
(1)发言稿的语言是否适合发言: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口语化等。
(2)发言人的情绪状态等。
4、学生再次修改发言稿。
三、拓展延伸,学写其他发言稿
1、学生阅读其他情况下的发言稿,说说有什么发现。
2、课堂交流:
(1)发言稿的共同特点:①观点鲜明。对问题持什么看法,要明确表态。
②条理清楚。一篇发言稿要
谈几方面的问题,每一方面问题要讲哪些条目。都
要安排得有条有理,让人听起来容易抓住重点。 ③语
言简洁明快。发言是直接
面向听众,所以,发言的语言一定要简洁明快,尽量不使用冗长罗嗦的句子,<
br>更不要使用一些深奥难懂的词句,话要说得准确、易懂,最好运用大众语言。
(2)不同发言稿内容有区别,对象不同,有不同的特点。
3、尝试写一写其他的发言稿。
4、课堂交流、评议。
附1:竞选班长的发言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我今天走上讲台参
加竞选班长职务,我相信凭着我的勇气和才干,
凭着我坚强的毅力和勇于拼搏的决心,这次演讲带来的必
定是下次的就职演说。
我叫杨也,是一个“三心二意”的学生,这里的“三心二意”可不是做事
不专心,随随便便的意思。“三心”是指进取之心、平和之心、宽容之心;“二
意”指的是创意和诗意
。因为有了“进取”之心,才能使我不断进步、不断完
善自我、在保证学习成绩优良的前提下高质高效完
成班级工作。有了“平和”
之心,无论成功与失败,我都会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有了“宽容”之心,才
使我胸怀宽广、虚怀若谷,接受同学的意见,与他人合作把班内活动处理好。
那“二意”呢?增
一份创意我们能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展示我们班独一无二的
风采;添一点诗意我们能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
处变不惊,临乱不慌,从容不迫。
对待班内活动,我又将如何做呢?首先,我认为,一个好班级必须要
做到
合理分工,让最合适的人去做他最擅长的事,从而建立一个合理有序的班集体。
其次,我会
努力做到将大家团结在一起,互相帮助、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增强
班队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加班级
工作的透明度。最后,我将力求提高工
作效率,使班级各项工作都有效的进行,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到最好
。假如我能
当选,我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制订好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保证班级工作在最短
的时间
内顺利步入正轨。
也许有时候我太活跃了,但是我相信,有了同学们对我的信任,我一定会
扬
长避短,改掉自己的缺点不断完善自我。
希望大家支持我,谢谢!
附2:运动员代表发言稿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在这百花争艳的春天,
在这充满团结、奋进、友谊氛围的美好时刻,我们
共同迎来了我校首次体育盛会——长风小学首届趣味运
动会。我代表全体运动
员向本届运动会的召开致以热烈的祝贺!对前来参加大会的各位领导、家长、
p>
同学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发展体育运动
,弘扬体育精神对学校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对学校的发展
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今年,是我校落实素质
教育,实现由新校向强校转变,
稳步持续发展的一年。过去的一年里,学校的体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在刚
刚闭幕的区运会上,我校取得了乙组总分团体第二的好成绩,此外,还夺得了
多项竞赛的冠
亚军。在这里,我代表全体运动员向所有关心、支持体育工作,
并为学校体育工作做出辛勤奉献的领导、
老师们表示衷心地感谢!
本届趣味运动会是创造性体育盛会;是增加了解、增进友谊、加强团结
、
促进发展的盛会。在本届运动会中,我谨代表全体运动员宣誓:听从指挥、服
从裁判,在比赛
中坚韧顽强、拼搏进取、赛出风格、赛出水平、赛出成绩。
最后,祝我校首届趣味运动会圆满成功!
第四单元
单元教材解读:
本
组教材以“他们令我们感动”为专题进行编排,向我们讲述了一些感人
至深的故事。《再见了,亲人》中
的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令
人难以忘怀;《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红军战士忠于党、关心同
志胜过自己的高
尚情操催人泪下;《桥》中老支部书记在生死关头,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壮
举
使人心潮难平;《梦想的力量》中那个年仅六岁的孩子的美好梦想让人感受
到善良与同情心会凝聚和迸发
出巨大的力量。
这4篇课文有散文、有小说,内容生动、人物鲜明,表达了作者丰富美好
的情
感。课文在表达方法上各具特色。比如,《再见了,亲人》将抒情叙事相
互交织,感情真挚强烈;《金色
的鱼钩》先倒叙,再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
楚了鱼钩的来历,并通过具体的事例,赞美了老班长的高尚
品质,抒发了作者
对革命前辈的怀念之情;《桥》在环境的描写上、语言的使用上以及文章的结
尾都极具特色,蕴含着作者丰富、强烈的感情。
编排这组教材的
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的同时,
思想受到感染熏陶,情感得到陶冶升华,感受到
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
二是要引导学生懂得在阅读的时候既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
思想
感情,又要注意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三要引导学生课外搜集一些感人的
故事,为口语
交际和习作的教学做一些准备。
14 再见了,亲人
设计理念:
语
文课堂是情感的课堂,本案以“感动”这条情感主线展开教学,努力构
建开放的课堂格局,让学生入情入
境地读好课文,使孩子们在“感动”中感受
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在“感动”中让学生体会重点语句
及反问句等一些
特殊句式对表达情感的作用,达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噩耗、刚强、雪中送炭、<
br>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
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
际主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教学难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
的教育。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开展读书活动,了解志愿军抗美援朝,英勇牺牲的战斗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激发兴趣
1.每个同学都在爱的海洋里成长,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他们是
怎样关心爱护你的?
这些有血缘关系、关系亲密、给了你无限帮助的人,我们都称之为“亲人”。
2.我们中国人
民与邻国的朝鲜人民跨越国界,并无血缘关系,可是当年,
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却把朝鲜人民称为至亲至爱
的亲人,分别时情真意切地说“再
见了,亲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学习魏巍写的《再见了
,亲人》。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学生简介时代背景,教师作适当补充。
二、初读感知大意
1.提出初读要求: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及难读的句子多
读几遍。
(2)思考:课文中“亲人”指谁,想想他们的哪些事感动了你?
2.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反馈、交流
(1)教师抽读生词,
强调“妮”(ní)、“谊(yǐ)”、“耗”(hào)
等生字读音,注意“噩”、 “嫂”的写法。
(2)学生汇报:课文中的“亲人”有——大娘、小金花、大嫂
用课文的语句说出她们为志愿军战士所做的感人的事。
三、品读感悟亲情
1.是什
么使不是亲人的两国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最使你
感动的小故事,划出让你特别感动的内
容,抓住词句说说体会,并把自己的体
会用朗读表达出来。
2.学生交流,抓重点词句感情亲情:
(一)“志愿军与大娘”之情:
(1)句子: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这真是雪中送炭
哪!
A.
引导学生抓住“带着”、“顶着”、“冒着”、“穿过”等词语,想象
当时这样做的危险和艰难,从而体
会大娘为志愿军不顾生命危险的精神。
B.抓住“雪中送炭”这个成语来体会,先理解字面意思,再理
解成语的含
义,接着联系句子具体谈谈这个成语“雪”、“炭”分别指什么,最后想象“雪”
—
—志愿军当时的困境及困境会给他们带来的后果,从而进一步体会大娘想志
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为
他们而将自己生命置之度外的品质。
C.感情朗读:朝鲜大娘愿意为志愿军付出生命,给了志愿军及时
的帮助,
她把志愿军看成比自己还要重要的人,能不算“亲人”吗?读出你的感动吧!
(2)句子: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您为了我们失
去了惟一的亲人。
A.引导学生抓住“惟一”、“丢”、“背”等词来体会,先理解“惟一”
的意思,再谈谈“惟
一的亲人”对大娘意味着什么,接着体会大娘这一“丢”
丢下的是什么,“背”起的又是什么,从而理解
大娘对志愿军的感情胜过亲人。
B.感情朗读:朝鲜大娘为救志愿军不顾最亲最爱的小孙孙,这能不算“亲
人”吗?
[这两句教学不一定按以上顺序,根据学情而定。学生还可能谈到大娘洗
补衣服几夜不眠、大娘八年来像
慈母般地关心战士们等情节让人感动,老师都
要予以肯定。]
(3)朗读比较,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师引:大娘为志愿军所做的一切,怎么能不感人呢?难怪志愿军对大娘说
一一
“这比山还高比没得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出示句子)
A.请学生改成陈述句。
B.比较两句话,哪句更能体现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深情?
C.情境引读:
师:在五次战役的时候,是大娘带着全村的妇女送打糕,所以——生接读
师:在敌机来的时候,大娘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而丢下了自己的小孙孙,
所以——生接读 [设计理念:比较反问和陈述的语气,指导朗读反问句的语调,采取不同
形式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这个
反问句,体会反问句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二) “志愿军与小金花”之情:
(1)句
子:你回来以后,焦急地等待着妈妈,可是……小金花,你是多么
刚强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
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
A.引导学生抓住“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等词句<
br>体会小金花内心失去妈妈的悲痛。
B.感情朗读,演读。
C.“妈妈牺牲不落泪”,可“跟志愿军告别却哭成泪人”,你感受到什么?
D.再读句子。
(2)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方法同上)。
(三)“志愿军与大嫂”之情:
(1)句子: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伤好以后,您只
能靠着双拐走路了。 A.可抓住三个“挖”来理解它们的不同背景,再想像这三个“挖”字背后,
大嫂是怎么想的,又是
怎么挖的,从而理解大嫂不顾生命危险为战士们挖野菜
的可贵品质,感人至深。
B.感情朗读
(2)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方法同上)。
3.朗读体会惜别深情
(1)师引:现在志愿军就要同她们分别了,此时此刻,战士们是
怎样抒发
自己那依依惜别之情呢?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来读一读,想想怎样读出句子
中的感情
。(生自由读)
(2)评读。(注意体会与大娘告别的不舍,对小金花的疼爱,对大嫂的不
忍心。)
4.感情朗读1-3自然段,升华情感
(1)选择自己体会最深的一个自然段朗读,注意表达出志愿军的思想感情。
(2)激情配乐朗读:
A.在这分别的日子,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想
到大
娘为给我们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想到大娘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时,我
们再也忍不住
了,动情地对大娘说――(配乐齐读第一自然段)
B.当我们看到泪流满面的小金花,想到她说要为妈
妈报仇时的情景,禁不
住对小金花说:――(配乐齐读第二自然段)
C.当我们面对拄着双拐
,背着孩子,走过崎岖的山路,送了我们几十里的
大嫂,想到她为了给我们挖野菜而倒在血泊里的情景时
,我们再也忍不住了,
深情地对大嫂说――(配乐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抒情赞颂亲人
1.前来送行的人只有三个吗?课文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呢?
2.这三个人代表着千千万万的
朝鲜人民。光她们三个就为志愿军战士做了
那么多的事,付出了那么多的血汗,可想而知,当年的朝鲜人
民为志愿军付出
了多少代价,怎么不令人感动呢?说出你们的感动,说出心中的赞扬,最好能
合
适地选用反问句。
[设计意图:情感喷涌时,让学生适时地抒发,并尝试用反问句来表达情
感
,既能让学生抒发自己对朝鲜人民的赞美之情,又加强学生对反问句表达效
果的认识。]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