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全册)下册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案

绝世美人儿
625次浏览
2020年08月28日 20:2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平安夜英语-中秋节的习俗100字



五年级下册教案




学校
姓名
任教班级


201 至202 学年度第 学期


中心小学 小学学生成绩考查积分册
科目 班级 任课教师






































平时考查
姓名
1


















2


















3


















4


















5


















6


















7


















8



















期中名期终名终
成绩 次 成绩 次 总
















































































































































































































































































































































































































































































































































































































































































































































































































备课要求
一、 认真备课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环节,教师备课要在全面了解教学
大纲,熟悉和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运行。
二、 必须按课时备课,并写明授课的具体时间。
三、 每课时备课必须包括如下环节:
1、课题 2、教学目的要求 3、重点、难点
4、教学过程 5、教具及电化手段 6、作业布置
备课录检查情况记载
检查
时间


















实际
二次课后
备课
备课 反思
节数








































































评语


















检查人签名


五年级: 主编人: 月 日
课题
1.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第 1 课时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 “昼、耘、供”3个生字;正确书写会写
教学目标
要求
字“昼、耘”;正确读写课文中“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
主要意思。
教学重难点 能通过读诗句,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谁来说说, 在你眼中,童年是什么样的呢?(自
由、天真、无忧无虑……)在同学们眼中童年真是多姿
多彩 !是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辛
酸也罢,都是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现在,老师将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去宋代感受一下当时
人们的童年乐趣。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首古诗,标出自己不认识的字
词,与同桌交流。
2.(出示7个会认的字)
(1)学生齐读,注意读准“磬、陂、漪”的读音。
(2)认读多音字“供”。
3.(出示4个会写的字)指名学生读,师正音。
4.学生齐读三首古诗,师正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读完这 三首古诗,结合注释,你从中读懂了什
么呢?(有小孩子在种瓜、小孩子在玩冰、牧童在吹笛
子 ……)大家读懂的还真不少,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第一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 三十一)。(板书诗题)
2.大家从诗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四时、田园、杂兴)
(1) (出示相关资料)《四时田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
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田园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 春、
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这首诗就是
第三十一首。“兴”在这里读四声, “杂兴”就是随兴
而写的诗;“四时”在这里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题目的
意思是:看到一年四季 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的感想。
(2)学生齐读诗题。
3.学生再次齐读全诗,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
诗的意思。
(1)指名学生说说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补充。
(2)理解词语:
杂兴:随兴而写的诗。
昼:白天。
耘田:在田间锄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儿女:男女。
当家: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童孙:孩子们。
解:理解,懂得。
供:从事。
傍:靠近。
阴:树荫。
(3)结合注释,尝试完整地将全诗的意思说出来。(白天
锄地,夜晚搓 麻线,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小孩
子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也在桑树荫附近学着种
瓜。)
4.(播放纯音乐)请同学们伴着这古朴典雅的音乐,一起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边读 边想象,说一说这首诗展现
出了怎样的画面。


(1)诗中先写了哪些人物?( 村庄男女)他们在做什
么?(耘田、绩麻)后面还写了谁?(童孙)他们在做什
么?(学种瓜)
(2)诗中哪些描写让你印象深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
傍桑阴学种瓜。)为什么?(因为这 两句表现了农村儿童
的天真可爱。)从哪里看出来?(小孩子虽然不懂耕织,但
也会学着大人的 样子去种瓜。)这两句除了表现农村儿
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什么?(农家孩子的勤劳好学)
5.(出示相关图片)你能根据图片的提示背诵全诗吗?试
一试。
四、课堂小结。
学到这里,你能说说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吗?(展现
了农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主要表达 了对天真可爱、
勤劳好学的农村儿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洋溢着一 种平和、宁静的气氛。
历来许多诗人以描写乡村生活、田园风光著称,写下了
不朽的诗篇,这样 的诗,就叫田园诗。同学们课下可以继
续搜集、品读更多的田园诗。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辛勤劳动 赞美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天真可爱 喜爱






五年级: 主编人: 月 日
课题
教学目标
要求
稚子弄冰
第 2 课时
1.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能联系注释理解词句意思,感受诗句中对于童年天真快乐生活的
向往。
抓住重点 诗句,品味朗读,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以及诗句中
蕴含的人生哲理,感受孩子无忧无虑、天真浪漫 的心性。
多媒体课件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穿越到了宋代,在诗人范成大 的描绘中,我
们感受到了(农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和(农村儿童的
天真可爱、勤劳好学)。 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这首《四
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再次感受农忙时节农家孩子们
的天 真快乐。
2.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另一位诗人杨万里,去感受一下冬
日里孩子们丰富多彩的生 活吧!(板书诗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古诗,划分节奏。(稚子金盆 脱晓冰,彩丝
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2.题目中的“稚子”是什 么意思?(小孩子)“弄”是一个
动词,意思应该是(玩)。诗题告诉我们,这首诗主要写的
是 (小孩子玩冰)。
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个小孩子到底是怎样玩冰的吧!
(1)齐读诗的 第一、二句,结合注释,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早晨,小孩子把冰从盆里拿出来,把它做成一种打击乐< br>器。)
①从哪里可以看出时间是早晨?(晓)
②小孩子是怎么把冰做成乐器的?(彩 丝穿取:用彩丝穿
起来)(出示图片)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冬日的早
晨,小孩子高兴地 从金属盆里小心翼翼地把冰取出来,仔
细地用彩色的丝线穿起来当作银钲敲。)
③从这两句诗 中,可以看出这个小孩子怎样的特点?(想


象力丰富、动手能力强)
(2)小孩子把冰做成乐器之后,又有哪些举动呢?让我们
一起朗读诗的第三、四句。
①这两句诗写了什么?(小孩子敲打“银钲”,声音悠远动
听。)从哪里看出声音悠远?(穿林响)
②为什么最后一句诗说“忽作玻璃碎地声”?(因为一不
小心冰碎了。)这里的“玻璃”,是不 是指现在玻璃杯、
玻璃窗的玻璃?(不是,是一种玉石。)这里把冰碎的声音
比作了玉石落地破 碎的声音,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
法?(比喻)
③从这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了这个小孩子怎样 的感情变
化?(小孩子瞬间由喜笑颜开变得失望无比。)你是从哪个
字体会出来的?(忽) < br>(3)结合注释和我们的讲解,你能不能试着说出全诗的意
思?(清晨,小孩子从金属盆里把冰取 出来,用彩色的丝线
穿起来当作银钲敲。敲出来的响声像玉磬一样清脆,穿过
树林传得很远,忽 然听见冰碎了,发出了像水玉落地破碎
的声音。)这首诗表现了(小孩子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
特点)。
三、小结。
多么可爱的孩子呀!如果是你,会有这般奇思妙想吗?
板书设计
稚子弄冰 脱晓冰 当银钲 天真烂漫
穿林响 碎地声
活泼可爱







五年级: 主编人: 月 日
课题
教学目标
要求
村 晚
第 3 课时
1.学会生字词,学习诗歌理解内容。
2.个性化体会诗歌情感,用朗读表现自己的理解。
3.提升学生对诗歌的解析能力,并发展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并能背诵这首诗。
2.能想象并说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多媒体课件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一、游戏引入,营造情境
1.师生玩游戏。
师:举个例子,我这儿有个词:树,我给它前面加
个词儿:高大的 树,大家懂了吗?好,现在开始,准备,
想到了就站起来说。
草--青青的草
池塘 --碧绿的池塘
水--清澈的水
山--巍峨的山
落日--红红的落日
放牛娃--快乐的放牛娃
牛--悠闲的牛
……
2.很好,现在换一种方式,把要加的词放在后面,
比如:树--树长得根深叶茂
学生说。
3.我们再加大难度,现在把所给出的词语前后都加
上一些修饰性词语,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学生说。
二、初感诗歌,激发疑问
1.我们今天要去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 风
光。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名字叫--雷


震(板书)。
指名解题: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
(“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
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这首诗老师想请我们班书法最棒的一名同学写在
黑板上。
学生上黑板板书古诗:
其他同学可以先打开书本,自己来读读这首诗,要
求:读流利,有问题可以在书上做个记号。
学生自由读古诗,可分组讨论或同桌共同学习。
2.好,诗已经写完了,现在谁能愿意来为大家读一
下这首诗呢?
(指名读)
读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评点一下朗读情况。
3.激发疑问。
读了这首诗,谁有问题吗?
让学生阐述自己想到的疑问,教师则在黑板的诗歌
上用红粉笔打上相应的记号。
问题假设:
1)诗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样吗?(明白它
们的意思是相同的, 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边上的岸上两
部分)学生找出诗句中和图画上想对应的地方,看看图,
再说 说诗句的意思,理解这一行诗写出了水草丰美的样
子,写得生机勃勃。
2)这一行里的“山衔 落日”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
诗句的意思。(意思是山叼住将要落下去的太阳)为什么
要用“叼 ”字呢?找出和诗句内容相对应的部分,并用
自己的话说一说。
3)理解寒漪,(指的是清凉 的水面波纹。)“浸”是
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的意思。)从图画上能看出这句
诗的内容吗? 为什么?你能相象出这部分的图画吗?


(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比如可以说说图画上没有 的内
容是怎样的)
4)“牧童”是指什么人?(指放牛放羊的儿童,这
里指的是放牛 娃。)“归去”是指去哪里?(去村里)“横
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该词的意思。)看看牧童在< br>牛背上干什么?哪一句诗和这个画面是对应的?(理解
“短笛无腔信口吹”,明白这句的意思是: 手里拿着短笛
不成腔调地在吹。)听一支牧童短笛。
师:好,还有问题吗?(肯定已经没有学 生再有问题
了)如果没有,那我们就要开始运用我们的智慧来解决
这些问题了。
三、指导学法,理解诗歌
1.同学们,研究问题就好比打仗,一切只有运筹帷
幄,最 终方能决胜千里。让我们想一想,怎么才能解决
这些问题呢?谁有好的建议?
让学生讲讲解决的办法。
比如,查字典.同桌讨论.查找课外资料.结合课文
插图其 实,还有很多办法,荀子曾说过:“君子生非异
也,善借于物也”,今天我们周围有许多老师,我们也< br>可以问问他们,更要告诉大家的是,李老师已经为大家
准备好一个网络社区,上面稍微有一些资料 和动画,可
供大家学习时参考,你们可以把自己通过各种不同方式
解决的问题答案回复到社区里 ,这样,我们大家资源共
享了,呵呵~
学生开始尝试通过各种方式解决问题。
2.集体交流。
3.谁能将自己对整首诗的理解说说看?
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四、深入诵读,表达感悟
1.诗歌讲究音律美,我们读诗时应该注意什么呢?(指
名说)


2.提出要求:应该把这首诗的韵脚“陂.漪.吹”读得清
晰.响亮。
3.学生自由练读。
4.指名读,学生评议。
教师根据评议在社区中划分出这首诗的节奏: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5.教师分行领读,学生跟读。
6.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善加积累
《村晚》这首古诗描写了夏末初秋傍晚时乡村的景
色,给人 一种无限的遐想。课前,老师曾让大家搜集了
一些像《村晚》一样描写乡村景色的古诗,并发到了社区中,现在派上用处了,让我们一起来瞧一下吧。
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进行交流:
A.选取你们组喜欢的一首诗,并讨论:你从中感受
到了怎样的美景?
B.尝试着吟诵好这首诗。








五年级: 主编人: 月 日
课题
2.祖父的园子
第 1 课时
1.学会文中的“蚱、晃”等11个会认字,会写“蝴、蚂”等14
教学目标
要求
个会写字;会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
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和结合 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了解祖父的园子里有什么。
教学重难点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
观察生活 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多媒体课件
一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 简介作者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 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
“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
学洛神”。
代表作:《生死场》《呼兰河传》
2.简介《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 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该
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
起来,形象地反 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
情百态。
3.谈话导入:为什么萧红对园子如此的念念 不忘呢?这
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什么呢?这节课让我们随着
作者美好的回忆,一起走近萧 红魂牵梦绕的“祖父的园
子”,感受她的童年生活。(板书课题:祖父的园子)学
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中的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

二次备课
教学准备


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默读课文,想想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祖父
的园子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
方给你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
(1)1—3自然段,写记忆中的园子。
(2)4—15自然段,写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
(3)16—17自然段,写园中的一切都是活的,都是自
由的。
(4)18—20自然段,写在园中玩累了,可以快乐地入
梦。
(板书:记忆中的园 子——在院子里干活、玩耍——园
子里一切都是活的、自由的——玩累入梦)
四、细读课文,初感园子
1.学习课文1—3自然段,了解“我”对园子的印象。
(1)指名读,自由读。
(2)小组交流: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
①祖父的园子里昆虫丰富多彩;“我”说起花园的昆虫,
仿佛一个孩子在掰着手指头,给你显示她的富有,那极
满足和得意的神态跃然纸上。当然,拥有 这样的花园,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确实是值得炫耀的,因为这是多么
富有童话般色彩的一切啊!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写
小昆虫,不仅着眼于它们的色彩──“白、黄、红、金、
绿”一应俱 全,还对蜜蜂的样子和姿态进行了细致入微
的观察,丰富的色彩感和形象感表现了昆虫非常可爱;
祖父的园子充满生机、热闹、美丽……
②“明晃晃”一词,这是园子留在作者记忆中的色彩,
这色彩明亮、健康、活力四射。“红的红”“绿的绿”这


些词语富有感情色彩,从这些 词语中可以看出“我”对
眼中事物的满心喜爱。
③作者用富有诗意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勾勒出老榆树的
高大和不容忽视,也写出了榆树的活力。
④我对园子非常喜爱,难以忘怀;作者描写这么细致,
说明祖父的园子给了“我”一个美好的童 年,让“我”
对那里的一切都难以忘怀。
2.有感情地读这几段话,要求通过适当的语气把自己的
体会读出来。
五、图片展示,欣赏园子
多媒体出示“祖父的园子图片”,学生用感官来感受园子
的热闹和生机勃勃。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作家萧红一道
欣赏了祖父园子里的美丽风景。
2.请同学们课下搜集和积累“圆滚滚”“明晃晃”这类词
语。














五年级: 主编人: 月 日
课题
教学目标
要求
2.祖父的园子
第 2 课时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和对祖父的思念。
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祖父的园子,看到
了里面的小昆虫和大树。现在,我们将进一步认识祖父的
园子,看看祖父的园子里还有什么好玩的、有趣的事物。
二、精读课文,重点赏析。
1.走近祖父,感受祖父的慈爱。(出示第4~15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4~15段,思考这 部分主要写了园中的什
么?(人)主要是谁?(“我”和祖父)“我”和祖父在做什
么呢?(在 园中栽花、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浇水。)
(1)这么看来,“我”是一个很能干的孩子啰?(不是 )为什
么?(因为“我”其实并不懂怎么干活,都是在捣乱。)从
哪里看出来?(重点词:瞎闹 、乱钩、马马虎虎)对于“我”
这种“帮倒忙”的行为,祖父有没有生气?(没有)从哪里
能看 出?(“祖父大笑起来”“把我叫过去,慢慢讲给我听”)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祖父对“我”怎么样?( 疼爱)真是一
位慈爱的祖父,怪不得“我”在园中能如此自由自在。
(2)除了这些,“我” 在园中还有哪些乐趣?(摘黄瓜吃、
追逐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玩)玩腻了,“我”就去帮
祖 父浇菜,怎么浇的?(把水往天上扬,大喊着:“下雨啰!
下雨啰!”)从此处的语言描写,我们不难看 出,“我”此
刻无比快乐。
2.走近园中景物,感受作者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出示
第16~17自然段)
在园中,除了生活是自由的,还有什么也是自由的?
(1)齐读第16~17自然段,回答上面的问题。(一切都是自
由的。)
(2)园 子里太阳底下是怎样的景象呢?(出示句子:凡


是……回答。)齐读这两句话,说一说这 两句话写出了
“我”怎样的内心感受。(“我”对阳光、对光明、对温
暖的向往,在“我”眼里 ,一切都是美好的,都充满活力。)
太阳底下除了这个,还有什么呢?(出示句子:黄瓜愿
意… …问它。)齐读这两句话,说一说这两句话表达了
“我”怎样的内心感受。(“我”觉得黄瓜是自由的, 不
受约束的,可以看出“我”对自由的向往。)
(3)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很多太阳下的景物 ,它们都是什
么样的?找出相关句子,与同学交流。(具体参照第17自
然段)这些事物集中反 映了一种自由快乐的生活状态,可
见,“我”十分向往这种生活,这种生活令“我”感到十
分惬 意。因此,“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
方睡着了”,快乐地进入了梦乡。
三、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阅读“阅读链接”的内容,说说你对课文有什么新的体
会。(从“阅读链接”的内容可以看出,萧红后来无限怀
念祖父,怀念祖父的园子。作者之所以怀念这 个园子,是
因为这个园子里有祖父的疼爱、有快乐的童年。由此可
见,童年这段幸福、自由、快 乐的生活,在她的生命中占
据了重要的位置,以至于让她念念不忘。)
2.童年的生活、童年 的回忆永远铭记在心,但是童年一去
不返,我们也只能时刻回味与怀念了。带着对童年的留恋
与 怀念之情,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参观了祖父的园子,你一定流连忘返 了吧?想一想,你
周围有哪些景物也镌刻着你童年的回忆?试着把它写下
来。
板书设计 祖父的园子
园中景物 充满活力
难忘童年

园中生活 自由快乐






五年级: 主编人: 月 日
课题
教学目标
要求
3月是故乡明
第 1 课时
1.认识“渺、篝”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
内心感受。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了解作者由月亮联想到的往事经历,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多媒体课件
一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学生欣赏新学堂歌,互相交流读诗的感受。
2.教师评议并小结:自古以来,月亮是个永 恒的话题,
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所吟咏的对象,在描写月亮
的诗文中倾注了作者的爱恨情 愁,寄托了作者的悲欢离
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经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季羡
林的《月是故乡 明》,感受文中蕴含在“月”中的思想
感情。(板书课题:月是故乡明)学生齐读课题。
3. (1)你对“月是故乡明”这一题目有哪些了解?
①“月是故乡明”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全 诗为: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 长不达,况乃未收兵。”
②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表现了作者对家人的思
念。
③月亮其实无处不明,但杜甫偏说“月是故乡明”,从
而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由于杜甫的这句诗特别能 引发
人的乡思共鸣,因而被广为传诵。
(2)看到这个题目你都能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相机引导并评议、小结。)
①想到季羡林老人的文章《月是故乡明》的主旨应该是
“思念家乡”。
②想到了与月亮相关的其他诗句,如李白的《古朗月行》
等等。
二次备课


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1.简介作者。
季羡林(1911年8 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
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世界著名语言学大师。
《月是 故乡明》是季羡林先生在耄耋之年,在北大朗润
园,通过对故乡月色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的描写,抒< br>发自己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
文,去细细体味吧。
三、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
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1)认读生字。
①课件出示文中的生字词语。
徘徊 烟波浩渺 篝火 萌动 澄澈 风光旖旎 瑞士 莱
蒙湖
无边无垠 碧波万顷 巍峨雄奇 耄耋 燕园圣地 点缀
②指名多个学生读,指名学生领读,齐读。
③指名学生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
不准确的字音。
(2)学习多音字“燕”
①yàn 鸟类的一科,候鸟,常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用泥
做巢居住,捕食昆虫,对农作物有益。
②yān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南
部。
举例:
a.我现在已经年近老耋,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

b.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3)理解词语:学生自由发 言,全班交流对文中重点
词语的理解,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五年级: 主编人: 月 日
课题
教学目标
要求
3月是故乡明
第 2 课时
1.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
些内心感受。
2.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可分为几部分?
2.提出问题: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
了哪些内心感受?
(1)课 文第1自然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开篇点题,引出
下文)从第1自然段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 爱(故
乡的月亮)。
(2)作者为什么说“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
有点 儿孤单”?(因为太单调了。)所以,古诗文中,月亮
常用什么东西当陪衬?(山、水)想到这里,作者 便回忆起
了小时候的一些趣事。
(3)作者的故乡在哪?(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因为平原< br>地区没有山,所以他从小没有见过山,他想象中的山是
什么样子的?(圆而粗的柱子)多天真的孩 子呀,也正因
如此,他小时候望月,从不与山联系起来,就连诗中说的
情景,他也无法想象。( 补充苏轼《前赤壁赋》资料)
(4)作者没有见过山,那有没有见过水?(有,他故乡的小
村 子里到处都是水。)那么他和水之间有什么趣事
呢?(夏天黄昏后,他就去坑边场院里数星星,在古柳下
摇知了。)还有没有别的趣事?(更晚的时候,去坑边看水
里的月亮,晚上做梦还梦见两个月亮 叠在一起。)从这里
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真的十分喜爱月亮,而且,他总能围
绕着月亮,找到许 多乐趣。
四、精读课文,情感升华。
1.朗读课文思考:
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


受?
(1)往事: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梦月亮。
感受:在作者的故乡,几个大苇坑占了村子 面积的一多
半,坑边的月景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他的童年
带来了无限的乐趣。通过对故 乡往事的回忆,体现了作
者对故乡的眷恋与怀念。
(2)经历:①作者离乡背井,在世界各地 见到过许多美妙
绝伦的月亮,但念念不忘的还是故乡的小月亮。②作者
居住的朗润园景色优美、 环境优雅,是赏月的胜地,但作
者心中所想的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平凡的小月亮。
感受:无论 是在莱蒙湖上、非洲大沙漠中,大海中,还是
在高山上,都看到过美妙绝伦的月亮,甚至作者居住的朗润园这样的赏月胜地见到的奇景,都无法撼动故乡的
小月亮在作者心中的地位,足见作者对故乡月 亮的怀
念,对故乡的怀念。
2.在回忆这些往事的时候,作者多大年纪?(年近耄耋)
耄耋指老年,高龄。耋,七八十岁的年纪。这时,他早已
不在故乡,而是住在朗润园,这里的环境怎么 样?(此地
有茂林修竹……赏月胜地。)多美的景色啊,可是,他仍
然怀念的是故乡苇坑里那个 平凡的小月亮。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这段话只有短短二十多个字,却表达了作者强烈 的情
感,你知道是什么情感吗?(作者渴望回到故乡的迫切心
情和通过月亮寄托的思念之情。)
五、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思乡的诗句,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月是故乡明
不识山 赏月不与山联系 赞美月亮,思念故乡
坑边游戏、赏月梦月






五年级: 主编人: 月 日
课题
教学目标
要求
4.梅花魂
1.认识“葬、腮”等8个生字。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表达了外祖父怎样
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并揣摩
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
多媒体课件
一次备课
重点:自学字、词,了解内容,理清层次。
一、激情引趣,导入 新课。
1.出示梅花图。
2.谈话导入 新课: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梅花吗?
你喜欢它吗? 你喜欢它的什么?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
一个有关梅花的故事。
3.板书课题。理解“魂”的意思,那么“梅花魂”
指的是什么?设疑激趣。
二、初读课文,完成自学要求: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画出最使你感动的语句,体会其中的情感。
4.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二次备课
第 1 课时
教学准备


1.根据回忆内容、非回忆内容给课文分段。
(首尾各为一段,中间为一段,全文分三段。)
2.根据课后思考题1前半题的提示:“课文围绕梅
花写了哪几件事?”给第二段分层。
分为五层:(一层一件事)。
第一层(2自然段):外祖父常常教小外孙女读唐诗
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
第二层(3自然段):外祖父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爱惜。
第三层(4一11自然段):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
过得哭起来。
第四层(12一13自然段):外祖父在离别前把最宝
贵的墨梅图送给外孙女。
第五层(14一15自然段):船快开时,外祖父又递
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绢。
3、自己体会文章开头与结尾之间有什么联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年级: 主编人: 月 日
课题
教学目标
要求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4.梅花魂
第 2 课时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1.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冲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是怎样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
多媒体课件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一、复习回顾,揭示任务。
1.说说课文围绕梅花说了哪几件事?(回顾旧知,做好
铺垫)
(1)读诗落泪;(2)珍爱梅图;(3)不能回国;(4)赠墨梅
卧;
(5)送梅花仇;
2.从题目入手:梅花是一种名花,但为什么说梅花魂
呢?课题“ 梅花魂”与本文所记叙的五件事有什么联
系?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从“爱梅”入手,直奔重点段“品梅”。学习第二、
第四件事,体现“教”学。
1.文中哪件事最能表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第二件事:珍爱墨梅图)
2.指名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情
有独钟?
(1)“外祖父家 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
甚留意。唯独书房罩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
碰 也碰不得”。从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老人
对梅花图的珍爱。
(2)“我不小心在梅 图上留下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
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
管教好 ,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训罢,便用
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通过< br>老人的语言,行动来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
a.体会“轻轻、慢慢”在句子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b.“清白”是什么意思?“沾污”又是什么意思?
c.爷爷是让妈妈管教好我的行为、还是思想?
(思想)从何而知?(“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
吗?”)
3.“这清白的梅花为什么不能沾污?”一向宽容慈爱的
外祖父为什么这次会大动干戈呢?导入 第四件事的学
习。
4.教师范读“临别赠梅图”一事。
(1)老人深情地说的那段话,其中哪几句话点明了梅花
的品格?
(“这梅花,是中 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
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
花开得愈 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
气的呢?”)
(2)由此可见老人爱梅其实爱的是梅花的什么?(梅花
的精神)
(3)电视播放歌 曲《红梅赞》:冰天雪地,傲然怒放的红
梅,优美动听的旋律,深情赞美的歌词。激发学生的情
感,使他们对梅花有了更新、更高的认识。
(4)说说此时,你对梅花有了什么更新的认识?
(5)指名读“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
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 欺凌,从
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
样。”
讨论:
a.梅花的秉性像什么?(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b.此时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借物喻人)
c.由此可见,老人赞梅花,实则赞美的是什么?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6)再次播放《红梅赞》,同时指出:这首歌是电影《江
姐》的主题曲,影片中江姐为了追求革命信仰和崇高理
想,面对敌人的酷刑拷打,毫不动摇,大义凛然 ,最后
含笑走上刑场,倒在一片梅花灿烂的地方。歌曲唱得是
梅花,实在赞美江姐。声情并茂的 导语 使学生深深领


悟:梅花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老人爱梅花,
就 是因为梅花是祖国的象征。
(7)外祖父保存这幅梅花是为什么?(是让自己保存梅
花的秉性 ,也就是中国人的气节。)现在他把它送给外
孙女又是为了什么?(也让外孙女保持这种秉性、这种气节。)这就是题目“梅花魂”的内涵。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此部分内容。
三、总结 方法,帮助学习第一件事。体会“梅花魂”何
在,“中国心”何在!体现“扶”学,培养能力。
1.默读第一件事:吟诗落泪。
2.思考讨论:
(1)“常常教我读唐诗宁词”说明什么?
(老人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不忘中华民族文化 ,
也要让自己的子孙也不忘自己祖国的文化。)
(2)“读到一些诗句就落泪”是因为什么?
a.适当解释说明三句诗的出处、意思及其表达的情
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 节倍思亲。”出自唐朝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意思是:独自一个人
在远方居住,每到 过节的时候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出自王维的《山中
送别》意 思是:明年春天绿草如茵的时候,您回来不回
来呢?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出自北宋
词人秦观的词《浣溪沙》,大意是:在空中随风飘飞的
落花,轻得好像夜里的梦,满天 无边无际落着的雨丝,
细得好像心里的愁。
这些诗大致都体现了一种思乡怀亲之情。
b.明确老人的思乡之情是他落泪的原因。
(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老人的思乡之情。他思念祖
国,却身在异邦,不能回去,所以伤感地流泪了)
四、放手自学第三件、第五件事,体会“梅 花魂”何在
“中国心”何在!体现“放”学,发展能力。
1.从“听到不能回国,外公竟像小 孩子一样,呜呜呜地


哭起来了……”一句,体会老人一直热爱着、思念着祖
国, 却不能回去,他难过地哭了,充分表现了他对祖国
深深的眷恋。
2.从“赤道吹来的撩乱了老 人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
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体会到思乡的深情,
孤独的痛苦 ,一下子把他催老了。
3.从“想不到泪眼蒙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
一个手绢,一 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面绣着血色的梅花。”
体会到老人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眷恋之心让外孙女带
回祖国,成了却自己的心愿。
五、学习最后一段,点明中心,总结全文。
1.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段对全文起到了什么作用?
(点明中心)
2.回顾全文,口头概括本文的中心。
(课文讲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
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你体会到了什么?
(开头和结尾紧密联系。开头讲由梅花 想到外祖父;
结尾又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心。这样前后呼应,首
尾连贯,更加突出了身在异 国的华侨老人思念祖国的思
想感情。)
4.谈谈学完课文,你在写作上的收获。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 1.读诗落泪
2.珍爱梅图
梅花魂 3.不能回国 中国心
4.赠送梅图
5.递梅花巾
照 应





五年级: 主编人: 月 日
课题
口语交际 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要求
1.通过交流,感受童年的美好、纯真,使学生珍惜童年,热爱生
活。
2.指导学生 具体有序地说出自己了解的大人们童年生活中有趣的
事情,表现出学生自己的真情实感。
3.引导学生以自己的耳闻目睹为基础,做到把内容讲清楚,讲具
体。
在学生精彩的 交流中,进行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提高学生
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所说习惯。
多媒体课件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童年,一首欢乐的歌,一个美好的梦,让人亲身经历,永不< br>忘记。那么,在本单元的学习中,童年的趣事、乐事又给你留
下哪些印象呢?
2.小组交流,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3.谈话揭题:人不知不觉就长大了,童年的记忆却伴 随着人的
一生。让我们走进大人们的童年岁月,了解他们小时候的故事。
(板书:口语交际—— 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学生齐读课题。
二、明确交际要求。
(一)阅读课本,了解交际要求。
1. 读教材13页,说说这次口语交际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
求?(小组长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整理。)
2.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交际要求:(1)根据提问对象提出恰当的问题。(2)认真
倾听,在交流时能边听边记录。
3.互相交流,说说这次口语交际可以选择哪些方面的内容
来讲?(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 。)
交际要求
先想一想可以了解谁的童年,如祖父母、父母、邻居,在

针对不同的对象,提出恰当的问题。问之前,先列一个提纲,
把提问对象和问题写下来。下面的表格 仅供参考。
提问对问题一

邻居阿还记得小时候学干过什么傻事?

爸爸
过的那几篇课说过什么傻话?
文?
做过的最勇敢的下课后最喜欢玩
事是什么?
……

3.小组交流:本次口语交际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1)可以从这些方面提问:他们小时候在家庭生活、学
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难忘的事情……
(2)提问的时候,注意使用礼貌用语。
(3)认真、耐心地听别人讲话,一边听一边做简单的记
录,不要随意打断别人。
(4)整理记录。
三、互相交流,汇报交际。
1.小组合作交流。
交流 要求:交流时,可以谈整理后的结果,也可以谈提问
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事,还可以谈你的感受。
2.组内推选代表,参加全班的口语交际活动。
(1)汇报要求:发言的同学要发挥自己的最 高水平,其
他同学要认真倾听,不要中途打断;有疑问或者要提意见的,
等听完之后再举手发言 ;发问和提意见要有礼貌,注意礼貌用
语。
(2)各小组推举代表轮流展示,本组的同学可以 补充,
其他小组可以提问(教师相机指导点拨,重点从语言表达是否
完整和内容是否有条理两方 面来指导,启发引导学生相互补
充,学生相互评价,发现优点和不足)。
3.评议谁最棒。

什么游戏?

问题二 ……


(1)全班评议 ,看讲的同学内容是否符合要求、语言是
否流畅、重点是否突出。
(2)评选出“最自然大方奖”“最佳口才奖”,并宣布
评选结果。
(3)教师小结。
四、欣赏范例。
爸爸的童年趣事
爸爸的童年是充满快 乐的、丰富多彩的,他给我讲了很多
有趣的事情。什么下河摸鱼啊、上树掏鸟窝呀、和小伙伴们一
起捉迷藏等等。其中的一件事令我印象特别深刻。
爸爸十岁左右的时候,快过春节了,奶奶叫爸爸和 他哥哥,
也就是我大伯出去买白糖,他们都高兴得跳了起来,因为爸爸
最喜欢跑腿了,这样,他 们就可以逃出奶奶的视线,无拘无束
地玩耍了。那时买东西都用供应票,买油用油票,买布用布票,买糖用糖票,并且那时候没有商店,买东西只能去几公里外的
供销社。
于是爸爸和大伯就 出发了,爸爸习惯性的把糖票放在帽子
里戴上。在路上,他们俩兴奋地玩着滚铁环,一路上都洒下了他们的欢歌笑语,早把糖票放在帽子里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
这时,他们来到了供销社。售货员说 :“你们要买什么?”
爸爸和大伯异口同声地答道:“我们要买白糖。”售货员又问:
“那你们 的糖票呢?”他摸了身上所有的衣兜,也没找着。
“呀!”“怎么了?”大伯问。“我们的糖票不见了 !”爸爸
回答。大伯也焦急地找起来,把全身都摸了个遍。爸爸急得像
热锅上的蚂蚁,转来转去 急得汗水都出来了。热的爸爸摘下帽
子,糖票掉出来了,“啊!在这里”爸爸兴奋的叫了起来,大
伯甚至跳了起来,就像打完胜仗后的喜悦。
售货员称好糖,用报纸包好( 那时候没塑料袋)系上绳
子。他他俩提着往家赶,又在那儿滚着铁环回家。突然,报纸
破了个小洞,可怜的白糖一路走, 一路撒,而爸爸和大伯并未
发觉到。这时,一个老爷爷路过,看到到这情形,立刻喊道:


“你们俩小兔崽子,糖都漏了,回家还不得挨骂!”爸爸扭头
一看,哎呀!这都已经铺成了一条 长长的“糖路”!这该怎么
办?爸爸灵机一动,他把身上的外套脱下来把糖包好,抱着回
家了。
爸爸的童年是多么有趣,像一幅画卷令我难以忘怀!
1.小组交流对以上交际范例的评价。
2.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五、教师小结,鼓励积累。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上 了一节生动、有趣的口语交际课,
通过交际,我们了解了大人们的童年,感受到了童年的丰富多
彩。如果让我形容童年中的趣事的话,我会把它比喻一朵花,
一朵芳香四溢的花;一个盒子,一个装着许 多秘密的盒子;一
个葡萄架,一个长满了数不清葡萄的葡萄架……就让我们一起
来享受这童话般 的故事吧!(播放歌曲《童年》。)
2.课后作业:
(1)利用课余时间,和自己周围的人进行交流,了解更
多人的童年生活。
(2)搜集和阅读名家描写童年的作品,利用课余时间说
给自己的同学或家人听。
推荐阅读:《笔墨童年》余秋雨










五年级: 主编人: 月 日
课题 习作: 那一刻,我长大了 第 1 课时
1.在习作中记录自己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把事情的经过
教学目标
要求
写清楚,还要把自己受到感触、感到长大的那个瞬间写具体,记
录当时的真实感受。
2.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学会用恰当的方式
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
教学重难点 在习作中把受到触动的那个瞬间写具体。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一、图片导入,引出主题。
(多媒体播放学生婴幼 儿时期的照片,让学生猜猜照片
中的人是谁。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刚才播放照片的时
候,同 学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大家看到自己小
时候的照片,脑海里一定闪现出了一个又一个成长中的< br>故事。老师看到这些照片,也感慨万千。转眼间,同学们
已经从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娃娃,长成 了朝气蓬勃的
少年,长大仿佛就在一瞬间啊!
二、小组讨论,感受成长。
1.小组 讨论:什么是长大?你在哪一刻感到自己长大了?
那一刻你做了什么事情?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你是怎
么想的?先请同学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与全班同学
分享。
2.学生汇报交流内容,师引导学生总结。
长大,不仅是年龄的增长、形体的变化,更重要的 是学会
了思考,学会了反思,学会了孝顺,学会了辨明当前最主
要的任务,懂得了责任的真正内 涵。
(学生互动交流成长故事,一方面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思考问题 ,从而养成说真话、写
真实故事的习惯。另一方面,让学生养成多问为什么的
习惯,从而让学生 明白只有想得具体才能写得具体。)
三、回顾教科书,点拨写法。
1.联系课文《梅花魂》 ,作者写了关于外祖父的几件
事?(读诗词落泪、珍爱墨梅图、因不能回国而哭泣、赠

< br>“我”墨梅图、送“我”绣着梅花的手绢)重点是什么?
作者在写这些事情的时候重点写的是事情 的哪个要
素?(经过)
小结:如何把一件事情写具体:(1)要把“经过”部分分
成 几步,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2)要写清“经过”中的
重要情节、场面,给人如经其事、如睹其物之感 ;(3)要
把主要人物的表现具体清楚地写出来,达到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的效果。
2.联系课文《祖父的园子》第17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思
想感情。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
小结:借助自然景物,移情于景,表达作者对自由的向往
和热爱以及对童年的怀念。引导学生在 课文选段中学到
写作的方法。
3.从刚才的讨论中选择一件令你成长的故事,将故事的
经过写清楚,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佳作共赏。
1.刚才我们获得了写作经验,根据这些经验,我们来欣
赏一篇佳作 ,看看小作者是如何体会成长的。
2.教师出示范文,由学生朗读。教师提问:文章最让你感
动的地方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3.教师点拨总结:文章要想感人,就要说真话,诉真情。
五、写作实践,交流共评。 1.出示写作要求:写一件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
情,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还要把自己受到 感触、感到
成长的那个瞬间写具体,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
2.学生完成习作。
3.学生互评,交流共享。
六、小结。
听了同学们的成长故事,我发现,此时此 刻,同学们真
的长大了,记得有位名人说过:生活是创作的源泉,阅读
是写作的基础。希望同学 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善于观察,
勤于写作,说真话、做真人。






五年级: 主编人: 月 日
课题
教学目标
要求
语文园地一
第 1 课时
1.通过“交流平台”的学习,引导学生 了解和掌握文章中直接抒
发感情和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抒发感情的两种方法。
2.通过“词句 段运用”的学习,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选择情
景进行仿写;了解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学会照样子写一 写。
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文章中抒发感情的方法;学会想象句子
描写的情景,了解句子在表达 上的特点;体会母亲对孩子深深的
爱。积累古诗。
多媒体课件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一、学习“交流平台”。
1.读一读,找规律。
(1)问题引导: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多种多样,有
的比 较直接。有的比较含蓄。读一读上面四个小朋友说
的话,结合本单元的学习,看看你都了解了哪些表达思
想感情的方法?
(2)小组交流。
(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评议,引导交流:
①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和感悟
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表达出来,
加深了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
③抓住文章中直接表达感情的句段,感受作者要表达的
思想感情。
④从课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中,体会到字里行间蕴含着
的思想感情。
2.练一练,学运用。
小组交流:怎样体会到下面各段表达的思想感情?
(1)出示课件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
似的。虫子叫了, 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
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
的。
——《祖父的园子》
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小结:这
段话,就是把 情感寄托在园子里的花朵、鸟儿、昆虫等


事物上,用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作者对祖父的 园子深
沉的热爱和怀念。从文段对花、鸟、虫子等具体事物的
描写中体会到字里行间蕴含着的思 想感情,感受作者对
祖父园子的热爱和怀念。
(2)出示课件3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
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里的月
亮啊! ——《月是故乡明》
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小结:文
章开篇点题,接着由月 过渡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
乡的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过他乡月亮与故
乡月亮的 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结尾处短短几
句话,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抓住文章中直接表达感情的句段,是感受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
3.我拓展,我积累。
在同一篇文章中 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也不是单一
的,为了表达的需要作者可能多种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穿插运用 。一般的表达情感的方法有如下三种:
(1)寓情于景:情感的抒发蕴蓄在景物里,即情
景交融。
例如:老舍《草原》“…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
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
的。羊群一会儿 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
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本段描写的
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作者通过描
写草原秀美的景色流露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2)融情于事:情感的抒发蕴蓄在对事件的叙述
中。
例如:萧红《祖父的园子》中 我和祖父的对话。(从
作者对事情的叙述中让我们感受到祖父对“我”的耐心
和慈爱;感受到祖 父的慈祥、和蔼可亲和疼爱孙女。也
感受到作者对祖父的崇敬和怀念。
(3)借物抒情:情感的抒发蕴蓄在对某一物的介
绍中。
例如:许地山《落花生》中 父亲对“我们”讲的道
理。(文章采用的是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借歌颂花生的


特点告诉我们学不要看不起外表不美,要像花生那样做
普普通通的人,干实实在在的事,在平凡的岗位上 ,为
别人带去更多的好处。)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读下面的例句,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再选
一种情景仿照着说一说。
1.读一读,找规律。
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
敢钻出地面 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
(1)小组交流,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
(2)小组派 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用
排比的方法写出阳光的亮、刺眼,同时又生动的描写了
蚯蚓 、蝙蝠害怕光,富有童趣。
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
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
(1)小组交流,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用
拟人和排比的方法写出了天气的炎热。
2.练一练,学运用。
(1)小组交流:从“慢、冷、吵、静、快、暗”中
选一种情景,仿照上面的句子说一说。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
①今天天气太冷,冷得滴水成冰,冷得小鸟缩成一
团,冷得我浑身哆嗦。
②教室里真 安静啊!静得连一根针掉地上都听得
见,静得连呼吸声都听得见,静得连心跳声都听得见。










五年级: 主编人: 月 日
课题
教学目标
要求
语文园地一
第 2 课时
通过“积累与运用”的学习,理解古诗《游子吟》,体会母亲对
孩子深深的爱。积累古诗。
教学重难点 了解和掌握文章中抒发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一)下面的语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想一想,照样

子写一写。
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
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 ,我都看到过月亮。……对此
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
我那心爱的 小月亮。
(1)小组交流:语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 相机小结:这
是对比。文章中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
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 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
亮。”这样对比描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
更能表达作者对故 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1)小组交流:语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 “这
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母亲这
句朴素的话,与杜甫的“月是故乡明 ”如出一辙。从这
句话中表现出母亲浓浓的爱乡情。
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蓬,远比 不上绍兴
的鸟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
难忘……
(1)小组交流:语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 姑
爹的小船和精致的乌篷船对比,说明承载父爱的小小渔
船的亲切难忘,更显出了父爱之深挚。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
豆,一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 戏了。
(1)小组交流:语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 机小结:这
是《社戏》的最后一段,用简明的语言表达人物的情感。
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 夜似的好戏”与以后所有
的豆,所有的戏相比较,凸显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
趣的童年的美好 回忆。
二、学习“日积月累”。
1.学习生字。
2.(1)师范读,学生跟读。互相交流识记生字。
自由朗读。
(2)解题:
古人把离家在外的人叫“游子”,“吟”是朗诵、唱,
是诗歌的一种形式。
3.简介作者:
孟郊(751年-815年),字东野,唐朝湖州武康(今
浙江德清 县)人,祖籍平昌(今山东德州临邑县),先世
居汝州(今属河南汝州),唐代著名诗人。代表作有《游
子吟》。
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4.简介创作背景:
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
才得到了一个 溧阳县尉的卑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
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这首诗就写于此时。诗人自然
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于山水吟咏,公务
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此篇题下作者自 注:
“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诗中亲切
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 性美——母爱,因
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5.课件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
(1)《游子吟》:题下原注:“迎母溧上作。”当
时作者居官溧阳县尉时所作。
(2)吟:吟诵,诵读。
(3)游子:出门远游的人。即作者自己。
(4)临:将要


(5)意恐:心里很担心
(6)归:回家。
(7)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儿女。
(8)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
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
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 煦的阳
光照耀着子女。
6.课件出示相关图片,学生欣赏图片,看注释,小
组合作,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
7.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慈母用手
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 针
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
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 报答得了像春晖
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8.赏析。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 儿女们。然而对
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
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 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
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
诗人深沉的 内心情感。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
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 读者强烈的共鸣。
教师小结:《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五言
乐府诗。全诗共三句三十 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
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
爱的伟大与 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
深深的爱与尊敬。







五年级: 主编人: 月 日
课题
教学目标
要求
5草船借箭
第 1 课时
1.认识“瑜、忌” 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3个字,会写
“妒忌、军事”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多媒体课件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
话说天下大势,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关于三国的故事,
最著名的莫过于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大家都
看过这本书吗?你最喜欢里面的哪些人物?(生自由讨论
发言)听了大家的发言,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喜 欢诸葛
亮,谁能说说喜欢他的理由?(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今天
我们学的这篇课文也和诸葛亮 有关。(板书课题)看了课
题,大家有什么想问的吗?(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
么要用草船 借箭?借到了吗?怎么借的?)现在就请大家
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一读课文,到课文中去寻找你想知道的答案。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着重指导: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生字,师指导正音。
(2)注意:“ 忌”的上面是“己”,不要写成“已”;“督”


的下面是“目”,不要写成“日”。
(3)(出示生词)指定学生带读。
3.学生正确流利地齐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描写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
和 结果的段落,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些什
么。
起因(1~2自然段);
经过(3~9自然段);
结果(10自然段)。
这篇课文主要讲:周瑜由于妒忌诸 葛亮的才干,与诸葛
亮约定在三天之内造好十万只箭,想借此陷害他。诸葛
亮用妙计向曹操“借 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四、小结。
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但是诸葛亮却将计就计,承 诺
三天就能办好。接下来,他如何在三天内成功造好十万
支箭呢?且看下回分解。







五年级: 主编人: 月 日
课题
教学目标
要求
5草船借箭
第 2 课时
1.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
2.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
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1.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2.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
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次备课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 们已经知道了为什么会发生“草船借箭”这
个故事,并初步了解了四个人物,那么,请你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给故事中的四个人物进行排名,你觉得可以
怎么排?(学生自主排名,展示)
每位同学都给四个人物打了分,尽管答案不同,但是有
一点是毫无异议的: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诸葛亮 排第
一。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真让人佩服。
二、深入体会,感知人物形象。
1.诸葛 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同学们默读课
文,用线画出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从中体会后< br>再小组交流。
(学生读课文并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选
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对天气预测
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 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
出兵,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
施。)
① 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漫天呢?联系上文说说。(“诸
葛亮说:‘只要三天。’”“第一天,不见诸葛亮 有什么

二次备课


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 第三天
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找到文中
这两处,引导学生诵读,要读出诸 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
不迫。从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知道这天有大
雾。)
② 我觉得“第一天……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个句
子写得太啰唆,前两天没有动静,是否可以删去,直 接写
“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
里”?(组织学生讨论)
小结: 不能删,因为通过具体写前两天没动静,我们才能
把时间快速流逝与诸葛亮从容的行为作对比,真正体会
到诸葛亮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
妙算的诸葛亮!
(2)“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
去。”
(把船只用绳索连 接起来,一字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
避免走散,又不留空隙,使受箭面积达到最大。)
(3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
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军士擂鼓呐喊,既是为了造声势,又是为了让曹军明确
射箭的目标和方向。)
(4 )“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
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
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诸葛亮是笑着说这句话的,让我们一起读出诸葛亮的 自
信、镇定。(齐读)诸葛亮在笑什么?这一笑表现了什么?
小声诵读,仔细思考。(自由汇报 )
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是因为诸葛亮深知曹操
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 情况下,不会轻易出
兵,只会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一笑表现了诸葛亮的
自信、大度、胸有成 竹、运筹帷幄。


(5)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出示:“曹
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
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 弓弩手朝
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6)“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 朝西,仍
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都考虑得周密、滴水 不漏,你们说
诸葛亮神不神?(生齐答:神。)妙不妙?(生齐答:妙。)
(7)什么时候曹 操才知道上当了?出示:“天渐渐亮了,雾
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
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了这样一句话:“(生读)诸葛亮神
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1)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
妙计才能实施。
(2)利 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漫天,曹操看
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
(3)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
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3.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用几个词语来概括诸葛亮的
才干。
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这首诗是后人用来赞扬诸葛亮的智慧的。引导 学生齐
读,同时指出:这首小诗精炼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
其中的“骤雨飞蝗”用来比喻曹 军射来那么多的箭。


三、拓展延伸,读后感悟。
1.在学习课文之前,大家 觉得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
神机妙算的人,那么学了课文之后,大家对文中的人物
留下了怎样 的印象呢?
诸葛亮:有胆有识、知人善用、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才智超群。
周瑜:嫉贤妒能,心胸狭窄。
鲁肃:忠厚守信,顾全大局。
曹操:生性多疑,谨慎小心。
2.思考:诸葛亮借箭成功,除了自身才智,还有哪些因
素?(天时、地利、人和)
四、小结。
相信我们每一个同学对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都有自
己独特的体会和理解 。回家以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
妈妈听吧!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起因 周瑜妒才 借机除掉
经过 鲁肃相助 曹操中计 知人识天 神
机妙算
结果 借箭成功 周瑜自叹不如











五年级: 主编人: 月 日
课题
6 景阳冈
第 1 课时
1.认识“倚、著”等19个生字,会写“冈、饥”等15个生字,
教学目标
要求
正确读写“晌午、筛酒”等词语。
2.指导学生遇到难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和阅读经验猜出词语
的大致意思。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和阅读经验猜出词语的
大致意思 ;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动作等了解人物的特点。
多媒体课件
一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教师播放《水浒传》电视剧主题歌曲,请同学们欣赏。
2.播放完毕后教师提问: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 ?
(这是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歌。)你们看过《水浒
传》吗?(学生自由发言)
3 .学生互相交流,说说自己对《水浒传》的了解,可以
简单介绍电视剧中的故事情节,可以说说电视剧中 的人
物形象,可以说说自己观看电视剧的感受,可以说说自
己搜集的有关资料……教师评议并小 结。
4. 简介《水浒传》。
《水浒传》是明代著名小说,又名《水浒全传》《忠
义水浒传》,约成书于元末明初。
成书以前,宋江等三十六人的起义事迹,就已经在
民间广泛传颂。施耐庵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整理加工 和
艺术的再创造。
《水浒传》长于语言技巧和描写人物的笔法。它的
语言平实朴 素、准确、简练而生动,富于浓烈的生活气
息和鲜明的个性。在描写人物上,粗笔浓墨,色彩绚烂,酣畅淋漓,神情面貌如见其人。

二次备课
教学准备


学生阅读,师生交流。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水浒
传》中人物的了解。
5.导入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节选自《水浒传》
第二十三回的课文《景阳冈》。(板书:景 阳冈)学生齐
读课题。
6.简介作者。
施耐庵(约1296-约1370),原名彦端,字肇瑞,号
子安,别号耐庵。泰州兴化人。
7.补充资料:
景阳冈:位于山东省聊城阳谷县城东16公里处的张秋
镇境内,为 《水浒传》描述的武松打虎故地。据史书记
载,这一带沙丘起伏,莽草无涯,古木参天,野兽出没,有九岭十八垌堆之称。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3)借助自己的阅读经验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词
语。遇到难理解的词语,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或结合 字面
意思猜一猜。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
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齐读1~4自然段, 说说课文第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
容。(武松去店里喝酒,酒后不听店家劝告,执意过冈。)
1.大家在读这部分时,有没有遇到什么不懂的词语?说
出来和大家交流。
(筛、客 官、如何、但凡、吊睛白额大虫)大家遇到这些


不懂的词时,会用什么方法理解呢?其实 ,我们可以联系
上下文,比如说,筛了一碗酒其实就是说倒了一碗酒。按
照这种方法,我们就不 难理解这些词语了。
2.我们从这部分的内容了解到,武松赶了几天的路,到
了阳谷县的时候 ,时间已经是(晌午),这时他感到(肚中
饥渴),这时,他望见了一家酒店,酒店门前挂着一面旗,< br>旗上写着(三碗不过冈)。这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一起
接着往下读。
3.武松到了店 里坐下,招呼了店家点了牛肉,又叫了酒,
不过,酒只上了三碗,就不再上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武松没钱了吗?(不是)那是因为什么?(店家说这酒喝
三碗就会醉,过不了前面的山冈)原来, 三碗不过冈是这
个意思呀!那么武松信不信呢?(不信)于是,他前后喝了
(十八碗),多么豪 爽又倔强的性格呀!
四、小结。
喝完了酒,武松想要过冈,店家阻止了,因为——(冈上< br>有老虎)。然而武松还是不信,所以,趁着酒兴,他便上冈
了。上冈之后发生了什么呢?下节课为 大家揭晓!











五年级: 主编人: 月 日
课题
6 景阳冈
第 2 课时
1.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动作等了解人物的特点,了解武
教学目标
要求
松豪放、勇敢无畏的性格。
2.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代
文学作品的兴趣。
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阅读经验猜出词语的大致意思,理解课
教学重难点
文内容, 了解武松的性格和打虎的经过;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
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次备课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上节 课我们学到武松在门前旗上写着“三碗不过冈”
的酒店,喝了十八碗酒,感受到了他豪爽倔强的性格特< br>点。我们把这部分的内容,用一个小标题概括出来,那就
是——喝酒。那么,接下来,他上冈之后 又发生了什么
呢?
二、抓住细节,探究赏析。
1.请同学们齐读文章第二部分,说 一说,这部分讲了什
么。(武松上冈之后,看见官府榜文,才相信有虎,但仍继
续上冈。) < br>思考:为什么他在相信有虎之后,依然敢只身上冈?(喝
了酒胆子大、他本来就不是胆小鬼、好面 子)那么,我们
就把这部分内容用小标题概括为——上冈。
2.很快,武松酒力发作,这时, 他想休息一下。这时,发生
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呢?我们一起来默读文章第三部
分。
(1)武松刚躺下,乱树后就跳出了一只(吊睛白额大虫),
这一吓,武松就清醒了。那大虫如何攻击他 ?武松又如何

二次备课


应对?出示“说时迟,那时快……又闪在一边。”
①找出大虫一开始抓人时的动词。(扑、掀、剪)
②武松的应对。(三闪)
第一回 合对阵,结果怎么样?(大虫劲儿泄了一半)为什
么呢?(因为武松消耗了它的体力,挫伤了它的锐气。 )武
松用“三闪”沉着应战,体现了他的以退为进,有勇有谋。
(2)大虫肯定不甘心,所以 它又开始了第二回合的攻击。
出示:“那只大虫剪不着……只拿着一半在手里。”这
一回合,武 松战绩如何?(哨棒折做两截,只拿着一半在
手里。)
(3)这时大虫又展开了第三回合的攻击。出示:“那只大
虫咆哮着……搭在武松面前。” < br>①武松没了武器,他用什么应对大虫?(赤手空拳)如何
应对?出示:“武松把半截哨棒……只剩 下口里喘气。”
②从武松打虎的动作和经过中,你体会到什么?(武松勇
武过人的英雄形象)
(4)在第三回合中,武松绝境反击,但是这时大虫还没彻
底死去,于是,他又找来了折断的哨 棒,把大虫打死。经
过这番激战,武松已经手脚酥软了。
(5)这一部分,可以用“打虎”作 为小标题。自己练习讲
述这部分的情节给同桌听,可以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
动作,使故事情 节更生动传神。
3.打死老虎之后,武松体力耗尽,而且,天色也已经黑
了,所以,他只能把 老虎的尸体放着不管,自己先(一步
步挨下冈来)——下冈。
三、拓展延伸。
有 人说武松真勇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可又有


人说,武松很要面子,有些鲁莽,不 听别人的劝告,虎口
逃生只是侥幸。你觉得呢?说说你的理由。
(赞成前者:武松性格豪放, 打虎时有勇有谋,从容应对。
赞成后者:武松不听别人善意的劝告,自以为是,好面
子,太鲁莽 ,武器折断时情况十分惊险;在打死老虎之
后,自己也没什么体力了。)
四、小结。
无论如何,武松打虎这一壮举,已经塑造了他勇武过
人的英雄形象,而这一切也归功于作者施 耐庵,正是他
塑造了这样生动传神的形象,有血有肉的英雄,我们才
能读到这精彩刺激的故事。
板书设计:
景阳冈
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豪爽、倔强、无所畏惧、勇敢机智)












五年级: 主编人: 月 日
课题
7 猴王出世
第 1 课时
1.认识“芝、迸”等17个生字。读读记记“灵通、迸裂、造化、
教学目标
要求
喜不自胜、天造地设、抓耳挠腮”等词语。
2.默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语句,能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阅
读经验猜测大体意思。
3.感受石猴集猴、人、神于一体的形象。
教学重难点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 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
些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多媒体课件
一次备课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课件播放大型连续剧《西游记》第一集片段。(学生
欣赏)
2.学生交流自己对电视剧或剧中人物的了解,教师评
议。
3.教师小结:大家对《 西游记》故事都不陌生,里面塑
造了许许多多不同人物的形象。那么在《西游记》中,
你最喜欢 谁?能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来说一说你喜欢的
理由吗?(学生自由发言。)
4.小结导题:很多 同学都喜欢神通广大、能力非凡的孙
悟空,那他最初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节选
自《 西游记》第一回的一篇课文《猴王出世》。(板书:
猴王出世)学生齐读课题。
5.了解《西游记》。
《西游记》为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讲述了唐僧在三
个徒弟 的帮助下,去西天求取真经的故事。
它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座丰碑,被尊为中国古典四大名
著之一。
6.简介作者。 < br>吴承恩(约1500年-1583年),字汝忠,号射阳。淮
安府山阳县人。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 家。

二次备课
教学准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解决字词。
1.学生默读课文,要求:
(1)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
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3)借助自己的阅读经验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 词
语。遇到难理解的词语,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或结合字面
意思猜一猜。
2.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二)再读,理清层次。
1.学生默读课文,想想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叙述的?
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
下了深刻的 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
充。
4.教师总结: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可
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
况。
第二部分(2、3自然段)讲 石猴和群猴一起寻找山
涧源头,来到瀑布旁,石猴第一个跳进瀑布,竟发现了
水帘洞。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写群猴进入水帘洞,拜石
猴为王。
三、再读课文,读懂文意
(一)学习“猴王出世”。(板书:猴王出世)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想
想为什么喜欢。
预设一:
那座山正当顶上,……化作一个石猴。
(1)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这一段以极其精练的语
言写出了石猴的出生环境及经过。) < /p>


(2)仙石的形状是怎样的?(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
有二丈四尺围圆。)仙石 处在什么样的位置?(那座山
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
(3)石头变猴的原因是什么?(盖 自开辟以来,每受
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4)石猴是怎样出生 的?(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
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5)出示“仙石迸裂”的图片,学生体会石猴出世的
神奇。
(6)结合视频,你从 这段话感受到什么?(石猴与其
他众猴不一样,是一块饱受日月精华的顽石瞬间迸裂而
生的。)
(7)指导朗读,读出神奇的语气。
预设二:那猴在山中,……朝游峰洞之中。
( 1)石猴的日常生活情形是怎样的?(食草木,
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 br>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2)教师小结:文章起笔就显得他神异 出众,为后文
甚至全书写孙悟空的神通广大、降妖伏魔埋下了伏笔。
由此也掀开了一部旷世名著 的第一页。
(3)读了这段话,我看到了一只什么样的石猴?(自由
自在、快活逍遥、和善友 爱、顽皮可爱……)
(4)指名读,互相交流,指导学生读出猴的快乐和自
由。
教 师小结:作者写的是一只欢快跳跃的猴子,用的
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或者说,从这样的语< br>言,我们读到了一个活泼可爱、顽皮跳跃的猴子。像这
样内容与语言高度统一,这就是经典。
2.谈话过渡:课文还有哪些这样经典的句子呢?让我们
再次走进文本,感受语言的魅力。
(二)学习“发现水帘洞”。(板书:发现水帘洞)
1.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画出石猴的动作。
(1)小组交流,说说自己从石猴的这些动作中感受到
什么。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①“他瞑目蹲身,将身 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从“瞑”
....
“蹲”“纵”“跳”这些动作,感受到石猴机智勇敢 、敏
捷灵巧、本领高强的特点和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
②从四“看”,感受到石猴动作的敏 捷,观察的细致,
感受到他艺高胆大、聪明心细的性格特点。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2、3自然段,试着用自己的话说
说石猴发现水帘洞的经过。
(三)学习“石猴成王”。(板书:石猴成王)
1.鼓励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第4自然段,画出众猴和石猴
的语言动作。
2.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参与交流,相机引导学生品悟
语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聪明、机敏、爽朗、坦率
(1 )从众猴的动作中可以看出众猴的什么特点?作者
为什么能把众猴的特点表现的这么传神?(从众猴的动
作能够了解到猴性顽劣。因为作者对猴子观察细致,了
解全面,所以文中描写猴子特点的语言, 十分传神。)
(2)从石猴的语言中可以看出石猴的什么特点?(从
他说的话中可以看出石猴 的聪明、机敏、爽朗、坦率;
看出他做事有心计,是天生做首领、头目的材料。)
(3)联系 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人而
无信,不知其可”的意思。(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不
知道他怎么去做人。)联系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
经验说说读这句话的体会。(连群猴都懂得这个 做人的
起码道理,如果作为一个大写的人,反而不讲诚信,这
不是说连群猴都不如了吗?所以作 为一个人,就应该讲
究诚信。)
(5)这石猴因穿越水帘洞的壮举赢得群猴的敬仰、崇
拜,最终被拥戴为王。发挥想象说说当时的情景。(我
们似乎能想象当时的石猴阔步登场,威风、气派 地端坐
在一个石凳上,众猴子一个个伏首称臣的情景。)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石猴因带众猴进


水帘洞,被封美猴王。)
4.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 猴性顽劣,在朗读中表现
出石猴的聪明、机敏、爽朗、坦率,在朗读中表现出石
猴阔步登场的威 风和气派。
四、总结交流,交流写法
1.出示问题:通过学习课文,同学们心中都有了自己 的
猴王形象,在我们有滋有味的品读中,猴王的形象呼之
欲出,这就是名著语言的魅力。作者是 怎样塑造出这样
的猴王形象的呢?
2.小组交流。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 班交流,教师相机相机指
导:通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把石猴写得非常 生动。
4.教师小结:正是因为作者妙笔生花,才塑造出孙悟空
这样呼之欲出、栩栩如生的人 物形象。同学们在写作文
的时候,也应该得当运用这样的方法,是自己的作文语
言更加生动,更 有感染力。
五、课堂总结
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
这石 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
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板书:活泼可爱、敢作敢为)
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
猴王出世 发现水帘洞 活泼可爱、敢作敢为
石猴成王








五年级: 主编人: 月 日
课题
8 红楼春趣
第 1 课时
1.学会课文中的“恰、屉”等9个生字,读准课文中难读的字词,
教学目标
要求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重点语句,通过阅读、想象等策略,< br>大致读懂课文,感受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大致读懂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组织学生交流,
教学重难点
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抓住文中细节描写,品味文章准确生动的
语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风筝图片)大家放过风 筝吗?(放过)和谁一起放
的呢?(父母、朋友等)放风筝好玩吗?(好玩)今天,让我
们走进 《红楼梦》,到大观园里,和宝玉、黛玉等人一起
去放风筝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资料)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默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生字词,与同学交流。
3.(出示生字)学生认读,师指导正音。
4.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是按照什么 顺序记
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大家听到声响,原来是一个大蝴蝶风筝挂在竹梢
上。
经过:大家都拿出各式各样的风筝放了起来。
结果:风筝断线飞走,大家也都回去了。 小结:本文主要讲了黛玉、宝玉等人在大观园放风筝的
故事。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先讲众人被飘 来的风筝
吸引,决定自己也来放风筝;接着讲众人各自取出风筝

二次备课


放起来,唯独宝玉的美人风筝放不起来;最后讲众人剪
断线放晦气,风筝飞得无影无踪。
三、再读课文,理解细节。
1.窗外的大风筝是谁的?(娇红姑娘的。)看到这个风筝,大家是什么反应?(宝玉说给他送回去;紫娟说要拿来
玩;探春怕忌讳;黛玉说把这个送回去然后把 自己的拿
出来放晦气。)这时候,大家都兴奋极了,找出了各自的
风筝。
2.他们的风筝是什么样子的呢?
探春:软翅子大凤凰风筝;
宝玉:美人风筝;
宝琴:大红蝙蝠风筝;
宝钗:一连七个大雁的风筝
果然各式各样,十分有趣。把风 筝拿来之后,大家便放了
起来。正当大家都放飞风筝的时候,宝玉的风筝飞不起
来,这里具体写 出了宝玉的反应。(急的宝玉头上出汗,
恨的掷在地下……我一顿脚跺个稀烂。)好在有黛玉劝
慰宝玉。(那是顶线不好……就好了),不然,他真得闹起
来不可。
3.当风筝都高高飞起时 ,紫娟把风筝递给了黛玉,但是
因为风大,风筝籰子线尽,所以黛玉说(这一放虽有趣,
只是不 忍),这时,李纨安慰黛玉(放风筝图的是这一
乐……带了去就好了)。紫娟更是直接把线剪断,笑说这
一去,把病根儿都带了去了。这也说明,大家都希望黛玉
能够健康快乐。
4.宝玉惋 惜这个风筝的命运(若落在有人烟处……我替
他寂寞),所以,他把他的风筝也放飞,和之前飞走的风< br>筝作伴。
5.在这伤感之际,又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是什么


呢?( 天上几个风筝绞到了一起,都断了线,一起飞走
了。)后来,大家干脆把风筝都放走,各自才散了。果然 ,
不仅风筝赏心悦目,而且放风筝的过程,也充满了趣味。
6.你对哪个人物的印象最深刻呢?和同学交流。
重点引导学生交流总结:
宝玉: 性格率真、心思细腻而且多愁善感。在整个放风
筝的过程中,贾宝玉没有一点儿居高临下的公子哥儿的< br>架子。
黛玉:娇弱、聪明、细心、多愁善感。
四、总结。
大观园中众人 放飞风筝的场景真是热闹,在字里行
间,我们仿佛看到了那满天的风筝,听到了大家的欢声
笑语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阅读链接”的片段,说
说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对放风筝的喜 爱)
相信你一定也爱上了放风筝,找个好天气,和你的父母
或者朋友一起,去放飞自由吧!
板书设计
看见风筝挂竹梢
红楼春趣有趣 喜爱
放飞风筝乐趣多








五年级: 主编人: 月 日
课题
口语交际 我们都来演一演
1.了解课文剧的主要特点及改编的要求。
教学目标
要求
2.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主动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能通过自 己的演绎,学会通过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来反映人
物的性格,从而加深对故事中人物的理解。
选好演出剧本,引导学生创编课本剧;能通过自己的演绎,
教学重难点
学会通过表情 、动作等肢体语言来反映人物的性格,将名著中的
人物性格刻画得生动、形象,从而加深对故事中人物的 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次备课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视频:课本剧《滥竽充数》
2.学生认真观看,看后互相交流:
(1) 你最喜欢哪个演员的出色表演,为什么?
(2)你认为演出最成功的地方在哪里?(引导学生说
出课本剧中很多人物的对话、表情、动作等都是通过书
上的一些叙述性的语言转化的;书上刻画的人物 性格在
表演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3.谈话揭题:漫长悠远的岁月,大千世界的风景,性格< br>迥异的人物,都可以浓缩在小小的舞台上。让我们分小
组,开展一次课本剧表演活动。在舞台上, 尽情地展示
自己,重视那些精彩的瞬间和难忘的对话。(板书:口
语交际——我们都来演一演) 学生齐读课题。
以同类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明确交际要求。
(一)阅读课本,了解交际要求。
1.读教材35页,小组讨论:怎样准备课本剧活动?
(小组长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整理。)
2.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准备活动
(1)选文:从学过的课文中选择最感兴趣的故事。
(2)改编:根据需要对故事内容进行适 当的修改;
设计人物的台词、动作、表情,要尽量符合人物的身份、
性格等。

二次备课
第 1 课时


(3)排练:分好角色,各角色说记台词, 商量该
怎么演;进行排练,可以制作或选用一些简单的道具,
还可以配上音乐。
(二)小组讨论,完成以上活动步骤。
讨论时,大家轮流做主持人,其他组员既要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又要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意见不同时,
要听取最合理的意见,形成一致的看法。
1.选文
(1)提出问题: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取剧本素材,你
会选择哪一篇?(学生 思考后自由发言)教师引导,你为
什么要选择这篇呢?(学生自由发言。)
(2)学生回答后,指名总结适宜改编为剧本的课文
的特点:
①故事性强,情节波澜起伏。
②人物不多,性格鲜明突出
③时空较集中,矛盾冲突尖锐。
④主要通过对话刻画人物。
(板书:选文——故事性强 人物鲜明 时空集中
对话风趣)
2.改编
(1)确定剧本结构。
①问题交流:剧本一般是分幕分场的。就选定的剧
本素材,划 分出场次,想想每一场安排哪些人物、哪些情
节。
②学生将自己的设计写成简单的提纲,与同桌交流
互评,然后选出较突出的方案在班级展示。
③教师点拔
a.定场次:把主要事件发生地作为戏剧场最,把次
要事件推到幕后,使时空集中。
b.定脉络:通盘考虑戏剧冲突的开端、发展、高潮
和结局在整个剧本各场次中如何布局。
c.定人物:根据剧本的情节和结构确定全剧及每场
戏的出场人物及其上下场情况。
(板书:改编(结构)——时空集中 层次分明 人
物有序)
(2)编写人物台词。


①问题交流:在剧本中,故事的发展及人物性格的
展示,一般都依靠人物的对话 来完成。在编写剧本时,把
课文中的人物语言抄入剧本,是否就完成了编写台词的
任务?为什么 ?
②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
议相机引导并小结。
a.人物 说的话,包括对话、独白、旁白。台词要以
课文中的人物语言为基础,进行必要的调整、充实和完
善,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及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
简练明确,要口语化,适合舞台表演。剧本主要 是通过
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
b.人物的心理活动、相互关系,以及幕后发生的 情
节,一般也应通过人物的台词自然地显示出来。
c.必要时,可以使用独白和旁白,独白可 用作人物
的自我介绍或抒发情感,旁白可以串连情节或点明含
义。
(板书:改编(台词)——语言通俗 突出心理 独
白旁白)
(3)设计舞台说明。
①问题交流:什么是舞台提示?你的剧本中将用到
哪些舞台提示?它们有什么作用?
②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的
语言。剧情 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人
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部分语言要简练、扼要、明确。一般出现在每一场的开头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
用括号括起来。
几种常用的舞台提示的作用:
①舞台场景说明,可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及环境。
②服装、道具提示,可暗示人物的身份、性格、爱
好等。
③情绪、动作提示,可辅助台词刻画人物,推动情
节。
(板书:改编(舞台说明)——时间地点 服装道具 情
绪动作)


3.排练
(1)教师导言:如何排练,排练的是否精当,将直
接关系 到舞台演出的效果,也将表达出学生对原作品的
理解和感悟,更能艺术地再现原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br>使学生的再创造的能力得到质的升华。在再三斟酌敲定
剧本的基础上,要采取恰当的排练步骤是关 键的一步。
(2)小组交流:怎样设计排练步骤?小组长整理
并记录小组同学的意见。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引导
并小结:
①首先根据剧本的编排选 演员。主要演员的表演实
力相差无几,可以分为A角,B角,以保证演出的顺利进行
和演出的质 量。
②根据演出需要准备舞台道具,布景的设计,演员
的服装等。
③安排好排练的 场所,规定必要的规章制度,挖掘
学生的不同特长,赋予不同的任务,培养学生自制的能
力以及 精诚合作的精神。所有角色各尽其能,各显其长,
各得其乐。
④各个角色根据剧本联系课文, 深入挖掘人物的内
心世界,真实的再现人物性格发展的轨迹,突出人物的
性格特点,力求栩栩如 生地塑造人物形象。
⑤不断排练,不断改进细节。在小组交流和教师的
指导之下,学生要充分 发挥自身的感悟能力和表演能
力,全身心的投入对人物角色的感悟和理解,充分发挥
自己的创造 能力,培养自己的创新素质。
(板书:排练——精选演员 布景设计 安排场次
塑造形象 改进细节)
三、欣赏范例。
《皇帝的新装》课本剧剧本
人物:
皇帝 宫女 侍从
老大臣 官员 骗子甲
骗子乙 观众甲 观众乙 小孩
(台上布置:台右角放一报架作织机,台正中置一坐椅,
台左角立一衣架,架上挂满各式衣服。 立一镜子,皇帝


正对镜试衣,镜边立一宫女。)
第一场
(老大臣上)
侍从:(立于椅旁)老大臣求见!
宫女:皇帝正在更衣呢!
(老大臣立于台侧,官员上)
侍从:官员求见!
宫女:皇帝正在更衣呢!
(官员立于大臣旁,两骗子上)
侍从:两裁缝求见!
皇帝:快快宣见!(离开更衣处,坐上椅子)
骗子甲乙:参见陛下!(行礼)
皇帝:你们有什么特殊的本事吗?
骗子甲:我们是从遥远的东方专程赶来为陛下效劳
的。
骗子乙:我们能够织出人类所能想到的最美丽的布
料来。
骗子甲:这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地美丽,而且,
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
骗子乙: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是愚蠢得不可救药的
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皇帝:那 可真是理想的衣服!我要有了这样的衣服,
就可以看出哪些人愚蠢,哪些人不称职了。来人呀!多
多地给他们金子,让他们马上开工!
大臣、官员:遵旨!(众人退场,皇帝回更衣室继续
试衣)
第二场
(两骗子上场,来到织机前,做织布的动作。老大
臣上场)
大臣:啊?(吃惊地,用手扶眼镜)我怎么什么也没
看见?
骗子甲:哎呀,老大臣来了!请进!请请请!请走近
一点,仔细地看。
骗子乙:这花纹美丽不美丽?这色彩漂亮不漂亮?
大臣:我的老天爷!难道我愚蠢吗?难道我不称职
吗?我可决不能让人知道这一点!


骗子甲:嗳!您还满意吗?
大臣:满意满意,非常的满意!
骗子乙:您一点儿意见也没有吗?
大臣:没有没有。我一定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实
在太满意了。(大臣下)
骗子甲乙:我们非常高兴!您老慢走!(官员上)
官员:咦?(吃惊,张嘴,揉眼)我并不愚蠢呀 ,大
概是我不配有现在的官职吧!这也真够滑稽的!我决不
能让人看出这一点!
骗子甲:你看这布料美不美?
官员:美!美!太美了!
骗子乙:你还满意吗?
官员:满意!满意!太满意了!我一定如实向皇上呈
报。
骗子甲乙:多谢你啦!(官员下,两骗子继续作出织、
剪、缝的动作)
第三场
皇帝:难道我愚蠢吗?我不够资格做一个皇帝吗?这可太
骇人听闻了!
大臣:陛下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
官员:瞧瞧,多美的花纹!多美的色彩!
皇帝:我十二万分的满意。我要封你们为御聘织师,
我要重重地奖赏你们!
骗子甲乙:谢陛下。(退场)
大臣:皇上赶快更衣吧!
皇帝:好!好!(众人来到镜前为皇帝脱下外套,穿
上“新衣”)
侍从:游行大典现在开始!
(官员持刀在前,大臣举华盖在后侧,侍从托“后
裙”在后,绕场慢行)
(观众甲、乙,小孩上场)
观众甲: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漂亮呀!
观众乙:看!他的后裙多美丽呀!
小孩:咦!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
观众甲:上帝哟!你听听这个天真的声音,有个小
孩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


观众乙:他确实是没有穿什么衣服呀!
皇帝:(惊恐,颤抖)我一定要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
毕!(摆出更骄傲的神气,下场)
1.小组交流对以上交际范例的评价。
(1)我们阅读了《皇帝的新装》的课本剧剧本,在这个剧本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或者你
最喜欢谁?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 br>(2)作者是怎样将这些人物的特点体现出来的?
(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以及故事情节的 合理安
排等方面理解。)
(3)你想当一回自己喜欢的人物吗?(学生自由
发言。)
2.教师小结:希望同学们也能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改
编课本剧,演演课本剧,通过表演让课文中 的人物走上
舞台。
四、自选编写,表演评价,升华形象。
1.自选课文:
(1)自选文中适合编写的课文。
(2)小组内讨论,定出要改编的课文内容。
2.深入课文,编写剧本。
(1)再次细读自己所选课文,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故事
发 生的背景,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初步形成戏剧的画
面。
(2)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剧本,教师巡视,帮助有困
难的小组。
3.小组试演,独自修稿。
(1)分配好角色试演。
(2)组内共同商议修改剧本。
4.展示成果
(1)各组表演。
(2)师生讨论点评各组剧本,重点指出创新和成功之
处。
①讨论欣赏要求,评价方 法:认真欣赏表演者的每
一句话、每个动作、每个神情。准备推选出最佳创编奖、
最佳演员、最 佳评论员。鉴赏整个编排是否有创意。
②先肯定优点再指出不足。着重引导学生从人物的


个性化语言、动作、神情入手;再从是否富有创造性来
评价。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由编导 或表演者来阐述
自己的设计意图。
(3)评选最佳创编奖,最佳演员、最佳评论员。
五、教师小结,拓展延伸。
1.教师小结:课文中的这些人物的形象通过同学们
的通 力合作,倾情演绎,真是生动逼真。不仅是大家对
人物的理解到位,而且体现出同学们相互交流,相互沟
通的价值,这也正是我们口语交际的魅力所在。(板书:
倾情演绎 生动逼真)
2.拓展延伸。
(1)在浩瀚如海的文学、历史名著中,还有许多
栩栩如生的人物、 引人入胜的故事,等着我们去感受,
去细细品位,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 (2)今天的表演只是初步的尝试,同学们可以融
合大家的合理性建议,尝试自己做一回编导,并与 同学
合作进行创编。
①学生积累创作经验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编
写戏剧、小品。
②成立班级话剧团。
鼓励学生进行相应的课外阅读,更深入地了解人物
的特点,为 进一步创编奠定坚实的基础。激活学生学习
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被动的接受
性学习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真正体现教学的艺术不在
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五年级: 主编人: 月 日
课题
习作 写读后感
第 1 课时
1.帮助学生认识读后感这种文体,明确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初步
掌握写读后感的写法。
教学目标
要求
2.按照要求完成习作,在习作中感情要真实具体,增强习作的自< br>信心,激发学生写读后感的兴趣。
3.通过写读后感,提高阅读和作文能力,增长见识,提高认识事
物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按照要求完成习作,在习作中感情要真实具体,增强习作的自信
心,激发学生写读后感的兴趣。
多媒体课件
一次备课
一、交流激趣,导入课题。
1.引导回忆:同学们最近在课内或课外读了哪些书籍或
者文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其他学生进行评议,也可以做补充发
言。
3.教师小结:从交流 中可以看出,有人读《冬阳•童年•
骆驼队》会被深深感动,有人读《红楼梦》会潸然泪下,
有 人读《武松打虎》则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些都是
同学们真实感情的流露。
这节习作课我们 就根据自己的体会,联系生活实际
写一写读后感。(板书:写读后感)什么是读后感呢?
(自由 发言,教师总结。)
4.什么是读后感
我们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时往往会产生自己的阅读感
受,有时一些人物会给你留下很深的印象,有时一些情
节或细节会让你受到触动,有时一些精彩 的语句还会让
你过目不忘。把具体感受或者获得的启示写下来,就是
读后感。写读后感可以帮助 我们深入理解和思考读过的

二次备课
教学准备


内容。
二、阅读范文,了解写法。
1.呈现读后感例文。
2.学生自由朗读范文。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边读边
思考每个段落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一下。
3.小组交流:阅读范文,从写作方面来说,你感受最深
的是什么?
4.小组派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引导。
(1)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①用一句凝练的话写出自己最深的一点感受。(板书:
介绍篇目,点明感受)
②紧扣感受,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板
书:概括内容,紧扣感受)
③自己的体会和认识。(板书:围绕感受,详谈体会)
④联系自己的生活或者是结合社会现象 来谈读书以后
的深刻感悟。(板书:联系生活,再谈感受)
⑤与开头呼应,进一步来强调总结感受。(首尾呼应,总
结感受)
(2)具体写作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①介绍内容时不能过多的重复原文。
②围绕着文章来具体写自己的体会和感想。
三、选择材料,尝试命题。
1.选择材料。
(1)简介文章内容;
(2)选择一两个片段;
(3)写出自己的感想。
2.命题指导。
题目可以是“读《xxx》有感”或“《xxx》读后感”,
也可以将它作为副标题,再自拟主标题。
四、独立习作,教师巡视。


1.明确习作要求。
2.学生独立完成习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提醒学生
格式要正确。
五、全班交际,师生评议。
1.习作完成后自己阅读并修改,保证句子通顺,没有错
别字。
2.以小组为单位, 每个同学把自己的习作在小组里读一
读,小组同学互相评议,提出修改意见。选出最好的一
篇习 作作为小组的代表作。
3.小作者读习作,其他学生认真听读。
4.集体评议,说说习作好在哪里,也可以提出修改意见。
5.根据交流情况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并把修改后
的习作认真誊抄在作文本上。
六、教师小结,鼓励积累。
同学们,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寓意深厚,很
多 文章让我们读了或明白道理、或深受启发。今后,希
望同学们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或文章进行阅读, 读
书时,请同学们时常拿起笔,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做一
个“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人。
板书设计:
写读后感
介绍篇目,点明感受
围绕感受,详谈体会
联系生活,再谈感受
首尾呼应,总结感受






五年级: 主编人: 月 日
课题
语文园地二
第 1 课时
1.通过“交流平台”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古典名著中与现
教学目标
要求
在说法不一样的语言意思的方法。
2.通过“词句段运用”的学习,运用掌握的方法理解古典 名著中
的词语,积累词语;了解古典名著中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通过“交流平台”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古典名著中与现在
说法不一样的语言意思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本单元,我们走进四 大名著,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
汉,叹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残。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梳
理一下 吧!
二、交流平台。
(出示“交流平台”内容)
1.本组课文不同于现代文, 所以一些语句我们理解起来
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如果我们能掌握一些技巧,就能使
阅读更加顺畅 。大家回顾一下,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遇
到不懂的地方,我们都用到过哪些方法来理解?(猜读、
略读、跳读)
2.通过“交流平台”了解猜读的方法。(根据上下文猜
测语句的意思)如何 略读和跳读?(遇到较难理解的语
句,不用反复琢磨,只要知道大概意思就好)
3.除了猜读 、略读和跳读三种方法,我们还可以通过别
的途径来理解课文。(借助资料了解历史背景;结合电
影、电视剧等影视资料)
掌握了以上几种方法,相信大家以后再阅读这类文章
时,一定会更加顺畅。
三、词句段运用。
1.在学习本组课文时,我们还遇到了不少难以理解的词
语。
(出示“榜文、客官、印信”等词语)你能说说这些词语
的大致意思吗?

二次备课


榜文:古代指文告。
客官:旧时店家、船家等对顾客、旅客的尊称。
印信:官府的印章。
驿站:古代人们外出,中途供人短暂停留休息的地方。
伙计:旧时指店员或长工。
郎中:古代的医生。
店家:古代的店主人。
客舍:古代的旅馆。
货郎:古代指卖东西的人。
墨客:古代指文人。
2.(出示第二题句子)读句子,想一想,如何理解加点词
语的意思?
(1)请勿自误:请不要自己伤害自己。
(2)喜不自胜:高兴得自己都觉得受不了。
(3)瞑目蹲身:闭上眼睛,蹲下身子。
(4)拱伏无违:伏在地上,向上朝拜,没有违抗的。
(通过联系前后文可猜出词语的意思;先理解某一个字
的意思,再放回词中整体理解。)
2.练一练,学运用。
(1)小组交流:说说在阅读中遇到的这样的词语,自
己是怎样理解的。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
◊武松用左手紧紧地揪住大虫的顶花皮,空出 右手
来,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平
....
生气力:全身的 力气。平生,一般指一生。)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
......
大虫背后。(说时迟,那时快:表示当时的时间非常短
促。旧时说书人的习惯用语。)






五年级: 主编人: 月 日
课题
教学目标
要求
语文园地二
第 2 课时
1.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理解古诗《鸟鸣涧》,积累古诗。
2.通过“词句段运用”的 学习,运用掌握的方法理解古典名著中
的词语,积累词语;了解古典名著中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掌握理解古典名著中与现在说法不一样的语言意思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一、下面句子描写的都是本单元课文中的人物,读一读,

猜猜写的是谁,说说你的理由。
1.读一读,找规律。
(1)小组交流:猜猜写的是本单元课文中的哪个人物,
说说你的理由。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
①身穿金甲亮堂堂,头戴金冠光映映。手举金 箍棒
一根,足踏云鞋皆相称。一双怪眼似明星,两耳过肩查
又硬。挺挺身才变化多,声音响亮如 钟磬。(从外貌描
写可以猜到是孙悟空。)
②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漂 漂
然有神仙之态。(描写的是诸葛亮,即诸葛孔明。此句
出自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刘备三顾茅庐 第三次拜访诸
葛亮在他的草庐看到他时的描写。)
③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 两弯眉
浑如刷漆。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语话轩昂,
吐千丈凌云之志气。(根据人物的 外貌描写来可以判断
写的是武松。)
2.我交流,我积累。
(1)小组交流平时的积累。
(2)全帮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
①家住沂州翠岭 东,杀人放火恣行凶。不搽煤墨浑
身黑,似着朱砂两眼红。闲向溪边磨巨斧,闷来岩畔斫


乔松。力如牛猛坚如铁,撼地摇天黑旋风。(李逵)
②肉雨屠门奋老拳,五台削发恨参禅。 豹子头刊
金印后, 野猪林伏洒家前。独撑一杖行天下,孰是文
殊孰普贤。(鲁智深)
③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圆睛亮似灯。不黑不青蓝
靛脸,如雷如鼓老龙声。身披一领鹅黄氅,腰束双攒 露
白藤。项下骷髅悬九个,手持宝杖甚峥嵘。(沙悟净)
二、学习“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学习生字。
2.师范读,学生跟读。互相交流识记生字。自由朗读。
3.作者介绍。
王维(699-759),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官至尚书 右丞,世称王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
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擅画人物、丛竹、山水。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
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与孟浩然合 称“王孟”。
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4.教师简介创作背景:
王维的《鸟鸣涧》当作于开元(唐玄宗年号,713
—741)年间游历江南之时,其 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
社会。此诗是王维为友人所居的云溪别墅所写的组诗的
第一首,是诗人寓 居在今绍兴县东南五云溪(即若耶溪)
的作品。
5.课件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
(1)鸟鸣涧:鸟儿在山涧中鸣叫。
(2)人闲:指没有人事活动相扰。闲:安静、悠闲,< br>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桂花:此指木樨,有春花、秋花
等不同品种,这里写的是春天开花的一种。
(3)春山:春日的山。亦指春日山中。空:空寂、空
空荡荡。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 ,好像空无所
有。
(4)月出:月亮升起。惊:惊动,扰乱。山鸟:山中
的鸟。
(5)时鸣:偶尔(时而)啼叫。时:时而,偶尔。


6.欣赏插图,看注释,小组合作,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
7.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8.赏析。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 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
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
些动的景物,既使 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
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
取得 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
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
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
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9.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鸟鸣涧
唐代:王维
人闲 桂花落, 夜静 春山空。
月出 惊山鸟, 时鸣 春涧中。
三、小结。
从古典名著到古诗文,无 不展示着我们灿烂的中华
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文化的长河中,还有许多珍
宝等着我们去 发现、去探究。












五年级: 主编人: 月 日
课题
快乐读书吧 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
第 1 课时
1.引导学生了解耳熟能详的名著故事,并能用自己掌握的方
法阅读更多的名著故事。
2.学生在阅读和交流中了解名著故事的特点,了解名著故事
中蕴含的丰富的知识、情感及道理。
教学目标
要求
3.指导学生掌握更多读懂名著故事的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
外阅读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名著故事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
习惯。
4.通过阅读和交流 ,感受名著故事永恒的艺术魅力。从中了
解更多中国传统文化,启迪智慧,拓宽文化视野。激发学生对中
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通过阅读或听别人讲述名著故事,体会蕴含在名著故事中的
教学重难点
情感;明白名 著故事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掌握阅读名著故事的
方法;通过读或听名著故事,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 爱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诸葛亮足 智多谋,运筹帷幄;黑旋风李逵鲁莽刚猛,是
个大孝子;齐天大圣孙悟空神通广大;大观园里的林妹妹多愁善感……这节课,就让我们漫步中国古典名著长
廊,走近这些人物,品读精彩故事。
二、忆经典,说感受。
1.猜一猜。
事事齐全说汉高。(打《三国演义》一人名)谜底:刘备
借问酒家何处有。(打《红楼梦》一人名)谜底:探春
我有心得。(打《西游记》一人名)谜底:悟能
绿化北京。(打《水浒传》一人名)谜底:燕青
2.读课题。
同学们,文学的经典王国里有那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
让我们一起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
三、读经典,习方法。

二次备课


(一)读《西游记》节选。
1.默读《西游记》节选《猪八戒助力败魔王,孙行者三
调芭蕉扇》。
小组讨论:( 1)铁扇公主和牛魔王不肯借扇子的原因是
什么?(2)各用一个字概括三次借扇的方式方法,并说出< br>每次的结果。(3)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全班交流,总结概括。
(1)不肯借扇子的原因。
铁扇公主:孙悟空坑害了自己的儿子红孩儿;牛魔王:害
子之恨(次要),欺妻之恨(主要)。
(2)第一次借扇:逼;结果:假扇越扇火越大。第二次借
扇:骗;结果:被牛魔王变猪八戒骗 回。第三次借扇:打;
结果:自愿送出扇子灭火。
(3)人物形象总结示例。
孙悟空:机智、聪明、变化无穷、有法力。
提示:引导学生通过故事的概述感受人物形象。
(二)拓展阅读《西游记》节选《大战红孩儿》。
思考:唐僧最终被劫走,红孩儿的阴谋之所以得逞的
原因是什么?
小结:《西游记》以奇妙的 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
突破生死,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
神奇 无比的世界。
(三)了解《西游记》。
1.看封面,了解作者。
师:刚刚我们读 的文章来自《西游记》,从这本书的封面
上可以知道,它的作者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谁能说说
自己对吴承恩的了解?
全班交流反馈。
2.读目录,了解内容。
师:我们一起翻开书,看看目录,这本书总共有多少回?
哪位同学能把这本书的内容概括一下?


3.学生交流。
(《西游记》写的是唐僧、沙僧、猪八戒、孙悟空师徒
四人和白龙马去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
取回了真经的故事。)
师:是啊,他 们一共经历了八十一难,最终“径回东土,五
圣成真”。同学们读完后有什么感想?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奇、妙等)
总结:西天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大都是由动物变化的
妖怪带 来的。性格各异的师徒四人克服重重困难,与这
些妖魔鬼怪作斗争,最终取得了真经。这部小说通过大< br>胆、丰富的艺术想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创造出一个
神奇的神话世界。
四、用方法,爱阅读。
1.阅读《红楼梦》节选。
2.写读后感。
当我 们读到精彩的内容,感想比较深刻的时候,我们可
以用读后感来把读书的情况记录下来。请同学们拿出自
己的笔记本写好读后感。
五、爱阅读,伴成长。
1.推荐古典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
《红楼梦》)
学生交流反馈。
2.说说自己的读书计划。






五年级: 主编人: 月 日
课题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
我爱你 汉字
第 1 课时
1.学生能从总体上明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了解综合性学习的特
教学目标
要求
点,为小学高年级综合性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学会制订活动计划 ,积极、主动地参与活
动,并能通过独立或合作学习,较好地完成任务。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够认真阅读教科书中提供的阅读材料,从中受到启发,搜
集到更多体现汉字神奇、有趣的资料。
多媒体课件
一次备课
一、激情导入,揭示内容。
1.导语:汉字是世界 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和许多其他国
家的文字相比,汉字无论是在字形上还是在读音上都别
具一 格。看,老师在黑板上就写了两个汉字(即“汉字”)。
你们对汉字有哪些了解呢?(学生自由发言,教 师随机点
拨)
2.揭示内容。同学们,通过刚刚的交流,大家已经对汉字
有了初步的 了解,接下来,让我们更深入地走进汉字王
国,一起遨游汉字王国,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了解汉字文化,并为汉字的规范使用做些力所
能及的事吧。
二、合作讨论,制订计划。
1.提示:在我们的教科书中,有对我们进行综合性学习的
指导,让我们一起翻到教科书第43页。
2.学生自由读课文开头的一段话。
3.学生汇报从这段话中了解到的要求。
教师相机强调:(1)自由组成小组;(2)讨论活 动内容:搜
集体现汉字趣味的资料;(3)制订活动计划;(4)活动结束
后展示活动成果。
4.学生自由分组。(教师适当指导:可以分为四大组,第一
组字谜组;第二组歇后语、笑话、 古诗组;第三组绕口令、

二次备课
教学准备


对联组;第四组汉字起源组)
5.“汉字真有趣”活动计划
活动时间: 月 日
活动地点:
活动内容:(1)搜集或自编字谜。
(2)查找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故事等。
(3)了解汉字的趣味。
成果展示:把搜集到的资料编成小报,贴在教室里,举办
趣味汉字交流会。
分工:组长: 搜集资料:
编辑: 抄写:
插图:
6.学生分组讨论活动计划。
提示:讨论时要合理分工,如专人记 录讨论结果、专人负
责整理讨论意见;讨论后,形成完整的计划;可以选择丰
富多样的汇报形式 ,如竞猜、讲故事、朗诵、展览等。
三、讨论交流,完善计划。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
2.师生共同评议。(教师相机引导,提示注意计划的完整 、
合理、科学以及活动形式尽量不要重复)
3.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四、课外实践,完成活动。
学生根据拟定的计划,进行相关的搜集、查找、整理等工
作。
1.提示学生查找图书搜集。
2.提示学生利用网络搜索。
3.提示学生通过请教别人得到相关资料。









五年级: 主编人: 月 日
课题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
我爱你 汉字
第 2 课时
1.学会制定计划,并能统筹安排落实计划的实施;学会撰写简单
教学目标
要求
的调查报告。
2.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如何制订活动计划和搜集材料;感受汉字的有趣,了解汉字
文化,并对汉字的规范使用做一些力所能 及的事。
多媒体课件
一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上 节课我们认真制订了小组活动计划,大家也按
照计划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你们有收获吗?(生自由回答)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字谜的神奇
吧。
二、猜字谜。
1 .现在请大家张开想象的翅膀,一起领略字谜的魅力。请
以小组为单位猜字谜,看哪组猜得又快又多。
2.猜教科书中列出的字谜。
(1)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
(2)四座山来山对山,四个川来川对川,四个日字连环套,
四个口字紧相连。
(3)一点一横长,两点一横长。你若猜不出,站着想一想。
(4)有人不是我,有马飞跑过,有水能养鱼,有土庄稼活。
(5)提取画中的信息:一个人靠在树旁休息。
(6)提取画中的信息:钟指向了十二点。
(7)相传唐伯虎曾在杭州西湖畔卖画。一天,他挂出一幅
水墨画,上面画着一只黑狗,十分可 爱。唐伯虎对人们说:
“这是一则字谜,想购买者,需要付三十两银子,如果猜

二次备课
教学准备


中谜语,就分文不收。”大半天过去了,无人猜 中。这时,
有一位年轻人说:“我猜中了。”唐伯虎请他说出谜底,
他却笑而不答,取下画来便 走。
唐伯虎望着这位年轻人的背影,哈哈一笑,说:“猜中了!
他猜中了!”
你能猜出这是个什么字吗?
3.小组间相互猜字谜。
4.公布答案:(1)日;(2)田;(3)立;(4)也;(5)休;(6)
斗;(7)默。
5.刚才猜的字谜都是书本上的,(1)至(4)是文字谜,(5)
和(6)是图画谜,第(7 )题是故事谜语。大家肯定也搜集或
编写了许多字谜,说出来让大家猜一猜。
6.阅读《门内添“活”字》思考:
(1)杨修通过什么方法猜出了谜底?
答:运 用离合字形析字法。“析字”是根据汉字的结构特
点,采用析形、析义、析音等形式来表情达意的一种方 法。
(2)你还能列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示例:一人一口酥
一天,塞北送给曹操 一盒酥,曹操亲自在盒子上写下“一
合酥”三个字,然后把酥放在了桌子上。杨修进来看见了,
让人拿来汤匙,和众人分着吃完了。曹操问他为什么这么
做,杨修回答说:“盒子上明白地写着‘一人一 口酥’,
我怎么敢违抗丞相您的命令呢?”
三、有趣的谐音。
1.谐音歇后语。
(1)引言: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和谜底的两部分组成的一
句话。这种形象而俏皮的口头用语浅 显易懂,语言幽默,
深受人们的喜爱。
(2)读歇后语。


①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②梁山泊军师——无(吴)用
③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④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⑤咸菜烧豆腐——有言(盐)在先
⑥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3)介 绍:歇后语两部分之间有间歇,说的时候往往只说
前一部分,把后一部分(真意所在)隐去,就可以领会 和猜
想出它的本义。以上六组是谐音歇后语,借助同音联系,
产生俏皮风趣的表达效果。
(4)猜一猜:以下四组都是谐音性歇后语,看哪一小组猜
得又对又快?
①一连三座庙——
②石头蛋腌咸菜——
③霜后的萝卜——
④关公打喷嚏——
宣布答案:①妙(庙)妙(庙)妙(庙);②一言(盐)难尽(进);③动(冻)了心;④自我吹嘘(须)。
(5)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每个小组都搜集了不少谐音歇
后语,哪一组先来出题?
一组出题,其他组成员抢答。
(6)小结:歇后语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
们应该好好继承和发扬。
2.谐音笑话。
(1)读一读《“枇杷”和“琵琶”》。
(2)交流:看了笑话,你有什么感想?
(3)小结:汉语同音字多,不能随意乱用,否则会闹出笑
话。
(4)拓展:小组派代表讲述前一阶段搜集到的谐音笑话。


四、有趣的形声字。
1.默读《有趣的形声字》,概括形声字的特点。 2.介绍:“星”和“凤”原来都是象形字,后来又在象形
字的基础上增加声符创造出来的。“蜀” 和“祭”是在
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形符创造出来的。
3.交流:形声字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 部分表示这个字的
读音,另一个部分表示这个字的意义。表示这个字读音的
部分叫“声旁”,表 示这个字意义的部分叫“形旁”。
4.你还知道哪些形声字?说说它们的特点。
5.以小组为单位介绍。
比如:“草”,“早”是它的声旁,“艹”是它的形旁。
五、畅谈收获。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你有哪些收获呢?
六、布置作业。
把搜集的有关资料,做成一期以“有趣的形声字”为主
题的手抄报。











五年级: 主编人: 月 日
课题
教学目标
要求
我爱你,汉字
1.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2.在书法作品的欣赏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了解汉字的起源,感受汉 字的有趣和神奇;欣赏书法作品,陶冶学
生的情操,提升审美能力;学会制定计划,学会撰写调查报告。
多媒体课件
一次备课
第一阶段 制定计划 开展研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谈话激趣: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
我们每天都在学习和使用汉字,应该增进对汉字的了解,
为汉字的规范使用做点儿力所能及的事。从下面 的建议中
选择一项内容开展活动,尝试着写一份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活动前,先认真阅读提供的 材料。
2.活动建议
(1)搜集更多的资料,围绕汉字的历史或汉字书法,选择
感兴趣的内容写一写。
(2)调查学校、社会用字不规范的情况,如,调查同
学的作业本、街头招牌、书籍报刊。
二、制定计划。
1.读教材中的活动建议,看看可以研究哪些问题。(了解汉
字的历 史、搜集古今中外因为写错汉字或读错汉字而发生
的笑话、造成不良后果的事例、社会用字调查、搜集书 法
作品,学会欣赏作品。)
2.设疑激趣: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你还想查阅哪些
方面的资料?
3.组合小 组:学生按共同研究的内容自愿组合成学习小组、
讨论确定研究专题和研究具体目标。小组内明确分工, 组
织协调。

二次备课
第 1 课时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了解汉字历史:搜集资料了解汉字的演变,绘成表格,
搜集趣事:搜集笑话或趣事。
(2)调查社会用字:去大街、家庭、校园、同学的作业本
等 寻找、拍摄,学会分析问题、学习撰写调查报告。
(3)搜集书法作品:报刊杂志、字帖寻找名家或优秀书法
作品,寻找伙伴优秀的书法作品。
……
4.完成小组活动计划的制定。
________________小组活动计划
组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组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示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自学阅读资料。(汉字字体的演变、甲骨文的发现、书法
欣赏、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 告)
6.小组开展研究:观察了解、请教师长、上网搜索、查阅
资料、互相交流、社会调查等等。








五年级: 主编人: 月 日
课题
教学目标
要求
我爱你,汉字
第 2 课时
1.学会制定计划,并能统筹安排落实计划的实施;学会撰写简单
的调查报告。
2.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学会制定计划,并能统筹安排落实计划的实施;学会撰写调查报
告。
多媒体课件
一次备课
第二阶段:活动展示
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
一、活动一:汉字历史、趣事知多少。
1.问题交流:中国最早的汉字是什么?(学生根据自己
搜集的资料回答问题。)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
较为完整的文字,距今3600多年。甲骨文又称为“ 殷墟
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2.说一说:甲骨文是怎样发现的,听我来介绍。
甲骨文的发现
3.议一议:
(1)汉字的发展历史,你知道多少?各种字体大约是在
什么时候产生的?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配图)
金文又叫钟鼎文,盛行于西周。(配图)
大篆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时的一种文字,小篆是秦代
实行书同文政策时颁行的统一字体。(配图)
隶书产生于秦代,盛行于汉代。(配图)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产生于汉末 ,盛于魏、晋、
南北朝,成熟于唐代,楷书和草书、行书也一直沿用到
今天。(配图)
(2)从这演变过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引导学生了解:
从以上汉字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汉 字字形的总

二次备课
教学准备


变化是由繁到简;同时, 汉字不断趋于定型化、规范化。
汉字的发展是逐步从象形走向符号化,从笔画较多走向
笔画简单 ,使书写更加快速便捷)
展示汉字趣味故事
4.故事串。
(1)谈话激趣:一 个汉字记载一段历史。通过一个个
汉字,我们能够看到祖先是怎样生活的,这种生活又是
怎样变 化的,甚至能够“看”到,他们是怎样思想的。
关于汉字的小故事
团字和圆字的汉字故事
一天上午,“团”在逛街,突然见到了“员”,他热
情地上去打招呼:“你好啊!圆!”
“员”说:“我不认识你啊?”
“团”说:“我们之前还在一起去给人家拜年,祝人
家合家团圆,怎么天气一热,你把外套脱掉了,就不认
识我了?”
(2)教师小结:有人说:“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
汉字不仅是一种符号,而且是包含着我 们民族的思
想智慧,走进汉字的奇妙世界,方能领悟中国古汉字的
神妙话语。
(3 )拓展交流: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搜集阅读古今中
外因为写错汉字或读错汉字而发生的笑话。如一字毁 千
军、一点值万金……
二、活动二:书法作品赏析
1.欣赏教材作品。
阅读课本:欣赏课本上提供的优秀书法作品,说说
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教师点出每种字体的特点,让 学
生初步了解)
2.拓展书法文化。
你知道的书法家有哪些?了解他们有名的碑帖 。(王
羲之《兰亭序》、颜真卿《勤礼碑》、柳公权《玄秘塔
碑》……)
3.读读背背《千字文》。
指导背诵原文。


延伸拓展
海咸河淡,鳞潜羽翔。龙师火帝,鸟官人皇。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让国,有虞陶唐。
吊民伐罪,周发殷汤。坐朝问道,垂拱平章。
爱育黎首,臣伏戎羌。
4.举办小型书法展览。
可以欣赏有书法特长的同学的作品,也可邀请同学
或老师、家长现场挥毫。
5.教师小结:
中国的书法艺术兴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
于异地,留于异 时,于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为意
与声之迹。”因此,产生了文字。 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
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
汉字的刻画符号 ,首先出现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画符号
只表示一个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没有确切的含义。
汉字书法为中国文化的独特表现艺术,被誉为:无
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三、活动三:了解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必要

1.呈现各种民族文字,及各种异体字、不规范字。
2.找同学指出,如果不使用统一文字有什么不方便的地
方。
3.引导同学理解制定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必要性,倡
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
四、活动四:学写研究报告
1.阅读《关于 “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2.互相交流:怎样写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是一种应用文,有约定俗成的格式。研究
报告的一般格式是:
(1)标题。 研究报告的标题常常直接采用研究课题的名
称,这样,显得精确、明了,使别人能对所研究的问题
一目了然。标题下是署名。一般应写明研究人员所在的
单位,如,××学校××班。


(2)前言。报告的第一部分,常常以前言的形式简要地
说明下列内容:课题提出的缘由;研究 这一课题的意义;
该项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有人直接以“问题的提出”
作为这部分的标题。
(3)研究方法。介绍研究是怎样进行的,主要包括:研
究对象的选取、研究的方面、资料的搜 集和处理等。
(4)资料的整理。可以根据资料的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
方法,如表格等。 < br>(5)结果。这一部分将研究结果作为客观事实呈现给读
者。主要包括对资料加工分析和由分析得 出的结论。
五、活动五:调查研究,撰写报告
1.组织活动:带学生去走上街头,调查招牌 、广告等用
字情况;或让学生分析本班同学作文班或作业中的错别
字。
2.指导记录:可以采用记录表的形式,可以拍摄下来,
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记录。
3.撰写报告。
4.小小建议书。
在社会用字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可以给有关部门写一封
建议书,建议改正错别字。











五年级: 主编人: 月 日
课题
教学目标
要求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我爱你,汉字
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第 3 课时
学会制定计划,并能统筹安排落实计划的实施;学会撰写调查报
告。
多媒体课件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三阶段:活动评价
1.互相交流:你在本次综合性学习中最大的收获或最大
的感受是什么?说一说,写一写。
2.小组完成活动评价表。
“我爱你,汉字”活动评价
(1)自评:能提一些好的主意( )
与组员愉快地合作( )
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 )
(2)同学对你在这次活动中表现的评价( )
(3)老师对你在综合性学习过程的评价( )
3.总结本单元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的成果。
运用自己写的文章,加上搜集的资料、 图片,制作
小报、班级举办展览、总结本单元学习的成果。
4.学习中继续探究有关汉字的问题。如识记汉字的方法,
防止错别字的办法等。
5.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总结回顾:同学们,我们又一次经历了综合性学习,
大家通过认真拟订计划,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活动中
不仅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而且受到了情感 熏陶。
希望大家将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到的本领应用到日常
的学习中去。
(2)拓 展延伸:这次综合性学习虽然结束了,但对汉字
的探究并没有结束。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继续探究汉字< br>的相关问题,可以参考教材中的提示,想一想自己最想
探究哪些方面,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






五年级: 主编人: 月 日
课题
教学目标
要求
9 古诗三首 《从军行》
第 1 课时
1.认识“仞、岳”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仞、岳”
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
思想情感。
多媒体课件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第一单元我们学到了
三 首古诗,分别是什么呢?(生答)这三首古诗,都表达了
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天真无邪的童年时 光。但
是,你可曾想过,在这种和平宁静生活的背后,有边关塞
外无数将士在浴血奋战。(我们 把表现这些内容的诗,称
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9课《古诗
三首》。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齐读三首古诗,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出示生字词)着重指导。
(1)学生交流识字,轮流读词,师正音。
(2)注意区分形近字“摩”和“磨”。
3.分小组再次齐读三首古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读完三首古诗,再与前面我们所学的三首关
于童年的古诗相比较,你感受到了什么?(没有轻松愉快
的感觉,语言比较严肃,注重环境描写。) < br>2.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首《从军行》,看看这
首诗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 感吧!
(1)(出示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王昌龄。
(2)齐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题“从军行”,初步理解
古诗内容。
(3)(齐读 古诗第一、二句)我们知道,这是一首边塞诗,
诗的第一、二句,集中写了边塞之景,诗中描写了哪些边


塞的景物呢?(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这些
景物组成了一幅怎样的 画面?(奇丽壮阔,苍凉雄浑)从
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讨论探究:抓住重点词
“暗 ”“孤”)这两句诗突出了什么呢?(环境恶劣;战争
惨烈;戍边将士的孤立无援)现在我们已经抓住了 这两
句的主要情感,谁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青海湖上空
连绵不断的乌云使大雪山都变暗了 ,从这座孤城可以远
远望见玉门关。)
(4)如果你是戍边将士,此刻你身处这样的环境中, 你会
想些什么?(快点回家)那么,诗中的将士又在想什么呢?
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齐读第 三、四句)第三句主要写
了什么?(战士身经百战,连铁甲战衣都磨破了。)然而,
即使战争如 此惨烈,他们还是在心中暗暗发誓——(不
破楼兰终不还),不打败敌人,誓不返回家乡。突出了戍边将士为了保家卫国,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在大敌当前
时决心奋战到底的豪情壮志。
四、小结。
诗人在描写战争时,先描绘边塞风光以渲染战争气
氛,再集中概括戍边 战士长期战斗的艰苦生活及誓死破
敌的豪情。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将士们杀敌卫国的英
雄气概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试着背诵这首诗吧!

板书设计: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 暗雪山 孤城 玉门关
百战 穿金甲 不破 终不还









五年级: 主编人: 月 日
课题
教学目标
要求
9 古诗三首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第 1 课时
1.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
要意思。
2.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从军行》,在那奇丽壮阔的边塞
风光中,感受到了戍边将士誓死破敌 的决心和爱国热情。
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背诵这首诗,体会将士们的英雄气概
和豪情壮志。
2.接下来我们要来学习另外一首诗——《秋夜将晓出篱
门迎凉有感》。
二、初读课文,了解背景。
1.(出示资料)了解诗人陆游。
2.齐读古诗,结合注释初步理解内容。
3.这首诗的诗题很长,它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 时间:秋
夜将晓。地点:篱门外。事情:迎凉有感——一阵凉风吹
来,心中产生一阵伤感。)所 以简单来说,题目交代了这首
诗的(创作背景)。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了什么景?(漫长的黄河向东流入大
海,巍峨的华山直上云天。)从句式上看,你发现 这两句诗
有什么特点?(句式一致。)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对偶)。除
此之外,这两句诗还运用 了什么修辞手法?(夸张)
2.这两句诗写了奇伟壮丽的山河,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

< br>美丽。然而,如此大好河山,却沦于敌手,于是诗人笔锋一
转,写下(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 又一年)。结合注释,
说说你的理解。(宋朝遗民对着这样的河山也只能伤心欲
绝,满怀希望地 望着南方,盼望南宋朝廷的军队收复失
地,如此一年又一年。)
3.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人民的 伤心欲绝?(泪尽)大好河山,
沃土千里,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的生活)。然而,他们的愿
望却 一次次落空,这是多么令人心碎啊!
4.自由读诗,体会其中的情感,并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景 三万里河 五千仞岳
情 遗民泪尽 南望王师

国忧民
失望悲愤

















五年级: 主编人: 月 日
课题
教学目标
要求
9 古诗三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第 3 课时
1. 能借助注释,结合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作者轻快
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风格。
2. 感受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次备课
一、聊聊诗人,导入新课,
1.简介诗人
杜甫(712——7 70)唐代诗人,安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
南巩义市人)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 br>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的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
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 ,诗风沉郁
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2.简介时代背景,揭课题。
公元763 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以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
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在梓
州(现在的四川三台县)听到胜利的消息写的这首诗《闻
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读读古诗,整洁体感知。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全班正音,注意蓟念“

”,涕念“



3.再读古诗,指导学生接古诗的音韵与节奏,读好每一
句全班齐读。
三、自读古诗,理解诗意。
1.指导学生自读自悟,感悟诗意。
(1)学生回忆交流弄懂古诗诗意的方法。(结合注释,反
复读中理解,联系插
图,发挥想象,串联词义等。)
(2)请同学综合运用以上方法,默读弄清诗意,不理解的
可以打上“?”。

二次备课


(3)同桌相互合作,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全班交流自学情况。
(全诗大意:在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 乍听
到这个消息,止不住的泪水撒满了衣裳。回头看妻子和
孩子愁颜不知道到哪里去了,胡乱收 拾着诗书不禁欣喜
若狂。白日里引吭高歌,纵情饮酒,明媚的春光伴我返
回那久别的故乡。立即 动身走巴峡穿巫峡,然后经襄阳,
直奔那旧都洛阳。)
(1)教师评价。(注意侧重学生把握文意的能力,重点评
价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遣词造句的精当。)
(2)带着对诗文的理解齐读古诗。
四、品读古诗,感悟诗境
1.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引导学生想象全诗意境。
2.组织交流,引导学生结合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
情。
(1)诗人听到“收蓟北”时,有何感受?你是从哪些诗句
看出来的?
(教师相机小 结:“初闻涕泪满衣裳”是惊喜的情感洪流
涌起的第一个浪头。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
现。“漫卷诗书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
高洪峰。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时, 自然想
到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当看到亲人们都不在愁眉苦脸,
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 的喜更增加了自己的喜,
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板书:忽传 收蓟北
初闻 涕泪
愁何在
喜欲狂
(2)你还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教师相机小结:“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是诗人喜悦情感的第三
次爆 发。诗人像小孩一样欢乐得手舞足蹈还不尽兴,还


需要“放歌纵酒”才能把喜情抒尽。“ 白日放歌”纵酒,
不是借酒消愁,而是以酒助兴;今日之高歌,不是长歌当
哭,而是快乐地歌唱 。他恨不得立即归去,“即从巴峡
穿巫峡,便下襄阳下洛阳”正是诗人归心似箭的真实写
照。“ 穿”、“下”二字,贴切、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想
象中在险峡穿行疾驰与出峡后顺流而下的畅快之情。全< br>诗用了好些地名,如“剑外”“蓟北”“巴峡”“巫
峡”“襄阳”“洛阳”等,因为贯穿了诗人喜 悦的心情,
并不使人感到丝毫的累赘,相反,使人读来感到格外的
真切,这是诗人爱国热情的自 然流露。)
板书:白日放歌
青春作伴
巴峡——巫峡
襄阳——洛阳
3. 指导学生诵读全诗,读出诗人喜悦的心情。
4. 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五、感悟方法,拓展延伸
1.这首诗是七言律诗,其中第三、四两行,五、六两行
讲 究对仗。这里,“却看妻子愁何在”与“漫卷诗书喜
欲狂”,“白日放歌须酒”与“青春作伴好还乡”, 对
仗十分工整,有极其贴切自然。
2.根据诗意,结合自己的想象写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
喜极而泣 欣喜若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漫卷诗书 放歌、纵酒
巴峡—巫峡 襄阳—洛阳
爱国之情





悲喜交集

爵士音乐节-三句半剧本


山东高考语文作文-乒乓球赛策划


湖南财经专科学校-公务员年度总结


台湾辅仁大学-河南大学民生学院教务管理系统


幸福的眼泪作文-高一数学教学总结


四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双顶径


扣分新规定-西游记中的故事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2014江西高考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