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二次备课
歌颂老师的文章-经营理念口号
第
一 单 元
本单元围绕主题“质朴纯真”编排,展现古今中外对这一美好品质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学后
如沐春风,
令人清新抒怀。从故事情节中把握,从人物形象中感受,从浸透着情感的关键词句中体会,应
是本单元阅
读教学的关键。“能说会写”栏目要求围绕单元主题真情表达、真诚倾吐,指导学生树立“吐
真言,表真
情”的写作态度,从课文中汲取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语文七色光”栏目安排有语文基础知
识和基本技
能训练、积累、扩展、阅读、综合性学习等内容,教
学中应注意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
导练、导学相结合。
1 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学目标
1.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2.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
教学重、难点
1.在阅读理解中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2.学习小说构思技巧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体味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3.体会破折号的不同作用,积累喜欢的词句。
4.能够独立认识“艾、琼、珊”等6个生字
,会写“艾、珊、联、筹”等7个生字,在书写中体会汉字
的优美。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作家欧·亨利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一起去感受用生命铸就生命的动
人故
事。(板书: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师简介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按要求学习。
2.检查多音字读音:
3.概括段意
4.默读课文,思考问题:最后的常春藤叶与文中的人物有着怎样的关系?
5.谁是文章的主人色呢?
6. 文章并没有用过多的笔墨对他进行描写,而我们以前学习的
文章都对主人公进行了细致地描写,这就
是我们要学习的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
用。
三、梳理情节,分析人物
1.最后的常春藤叶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关系到她的生死)?相机解释“肺炎”。
2.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出来的?用笔画出来。
这悲凉的景物描写与琼珊有什么关系?
3.带着悲凉的情感朗读句子。
4.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贝尔曼的句子。
(1)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关心、同情)
(2)你能不能用你的朗读读出这样的感受?指名让学生朗读。
(3)此时的
贝尔曼听了琼珊的事他没有说什么,只是担心地凝视着窗外风雨中的常春藤。你能想到他在
担心什么吗?
(4)你能不能通过朗读读出贝尔曼当时的心情?
小结:在那个凄风苦雨的夜晚,连雨具也没
有带,急切地为琼珊画上那片生命之叶,生怕在此期间琼珊会
出什么事情,多么可敬的一个老人啊!
四、填补空白,丰满想象
1.多么不平凡的一片叶子,多么不平凡的贝尔曼!但整篇文章对贝
尔曼的描写并不多,甚至连最感人的画
叶子的镜头都没有写,同学们,你能发挥想象来填补这段情节的空
白吗?
2.学生练笔,讨论交流。
五、探究主旨,情感升华
1.贝尔曼老人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那么最后人们是如何评价这幅画的?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2.为什么称得上是杰作,而且没有加引号?
3.现在你是否知道文章为什么取题“最后的常春藤叶”?
解释破折号。(贝尔曼老人的杰作就是最后的常春藤叶。)
小结:对于琼珊来说最后的常春藤
叶是她的精神支点,她重新燃起了生命的火炬。对于贝尔曼老人来说,
是他艺术的升华,是爱的结晶,是
体现贝尔曼老人人生价值的不朽杰作。
名言共勉:“活着是要有些精神的,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
境绝望的人。有了精神,我们才能积极乐
观地生活,才能有目的地生活。”
2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在诵读和融情想象中,体会诗人的不同情感和主客之间质朴、纯真、浓厚的感情。
2.通
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
从而完
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4.借助注释中的注
音和字典能读准多音字“还”“舍”和课后的“黍、郭、圃”等7个生字,会写“邀、
至、桑”等10个
生字。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唐诗中饱含的“情”和宋诗中蕴含的“理”。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看注释、查字典,读通古诗,初步了解诗意。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设疑,揭示课题
1.同学们都经历过出门做客和招待客人的事吧
?我们来聊聊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出门做客或招待客人的情
形。
2.大家印象最深的是好吃的、
好玩的,还有相聚时的开心、快乐,是吗?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长空,走进
唐宋时代,去看看留在那些著名
的诗人心中的又是什么情形呢?(齐读课题)
二、读准诗句,切入主题
1.读准古诗,随机解字。
2.切入主题,锁定内容。
三、交流方法,理解诗意
1.自读古诗,交流字词。
2.思考方法,归纳整理。
想一想,对于注释中没有解释的字词,除了查字典,你有什么办法了解意思?
3.以《过故人庄》为例,运用方法。
(1)自己读读《过故人庄》这首诗,试着运用这些方法理解不懂字词的意思。
(2)知道了
字词的意思后,当我们说诗句的意思时,有时还需要把字词位置换一换,这样才能使诗句意
思更加通顺。
比如:“独钓寒江雪”我们说整句话意思的时候词语的顺序应该为“独雪寒江钓”。
大家自己练说一遍。
(3)指名说诗意,教师随机评价,指正。
(4)指几名学生读,评价,齐读全诗。
4.迁移学法,自学其它两首古诗。
四、比较同异,赏读两诗
五、小结学法,诵读古诗
1.再设情境,齐诵古诗。
2.小结学法,教学期待。
这节课,我们借助不同的方法解决字词、疏通诗意,比较欣赏了古诗的异同。今后为我们学习古诗积累了方法,相信大家都能自学成才。
快乐读书屋一
修鞋姑娘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修鞋姑娘的真诚与善良。
4.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根据题目质疑)请你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充分读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把生词多读几遍。
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划出课文中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体会。
三、细读课文,感悟升华
四、回顾课文,总结收获
课文学完了,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想。
信箱里的花束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培养学生助人为乐和关心他人的品质。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本课1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助人为乐和关心他人的品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信箱是用来干什么的吗?
可是
有一位年老的女教师却在信箱里收到一束鲜花。这束花是谁送的呢?这美丽的鲜花包含着什么样
的感情吗
?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去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
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把语句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教师巡视)
2.指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研读课文
1.自学课文,明确结构。课件出示问题:
(1)娜塔娅为什么要帮助阿姨送信?
(2)娜塔娅为什么要把一束鲜花放在女教师的信箱里?
2.品读课文第一部分。
(1)默读课文,娜塔娅为什么要帮助阿姨送信?找出课文中相关的语句,用笔画出来。
(2
)“她见女邮递员正在擦额上的汗水”,娜塔娅看到这种情景,心里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说的,怎样
做
的?
(3)用“因为……所以……”说说娜塔娅为什么要帮邮递员阿姨送信。
(4)分角色朗读。
3.品读课文第二部分。
课件出示问题:
(1)默
读课文思考:女教师看到信箱里的一束美丽的野花,表情是怎样的,心情又会怎样?用笔画出课
文中的有
关句子。
(2)娜塔娅为什么要送花给女教师?
(3)娜塔娅、信件杂志和报纸会给女教师带来什么呢?
(4)课文是怎样写娜塔娅给女教师带来希望和快乐的?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想一想:你喜欢娜塔娅吗?为什么?
3.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喜欢娜塔娅的原因。
五、拓展阅读
阅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中的文章《明年,也许》。
能说会写
感 动
教学目标
1.通过讲述、交流感人的事,激发学生追求真诚、善良、纯朴等美好品质。 2.表达能做到有条理,突出重点;能通过语言和表情打动、感染听众;能尊重对方,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br>并能抓住要点。
教学重、难点
表达有条理,突出重点;能通过语言和表情打动、感染
听众;能尊重对方,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抓住要
点。
课前准备
师生分别收集一些令人感动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引入话题
同学们,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结识了一群朴实、善良的人们,说说他们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
象?
不论是最后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还是信箱里的一束花;不论是朋友间的把酒畅谈,还是修鞋姑娘的诚实友善,这其中都包含着人与人之间一种温暖的感觉,那就是——感动(板书)。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这个话题。
二、明确要求,自选话题
1.自读文字说明,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和要求。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提示。
(3)师生讨论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和要求,是讲让你感动的品德高
尚的人的事;结合插图人物语言,
明确这样的人可以是你生活中的,也可以是你在读物或影视作品中看到
的。
2.学生谈一谈自己对“感动”的理解。
3.教师设计并深情讲述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或播放一段《感动中国》节目的片断。
4.让学生谈谈听了这个故事的感受,再说对“感动”的理解。
5.自选话题,讨论怎样说。
回忆自己经历过的或耳闻目睹的感人故事,并思考:
(1)怎样才能把事情说清楚?
(2)怎样才能突出让人感动的情节?
(3)怎样才能打动听众?
6.师生讨论,归纳讲述要点。
(1)讲故事要有条理,突出重点。
(2)通过生动的语言、表情感染听众。
(师将归纳的要点一一板书)
三、互相讨论,交流启发
1.同桌交流。
注意:在倾听时要认真、耐心;在表达时
注意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并能吸收同桌同学在表达、表情
等方面的长处,发现问题
提出建议。
2.小组交流。
在交流中,继续吸纳别人的优点,改进自己的不足,最后评选出
小组内最优秀或进步最大的同学,推荐参
与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从“是否把事情说清楚”“是否打动听众”等方面进行评价。
四、总结
今
天我们共同聆听了许多让人感动的故事,希望这种温暖而平实的感觉能常常陪伴在我们的身边,感
受温暖
,丰富情感。更希望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诚信、善良、淳朴,把这种温暖、平实的感动送给我们身边
的人。
写自己经历过的事情
教学目标
1.按照“写清楚事情的经过”和“表达出真情实感”的要求完成本次习作。
2.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的经历,客观反思,陶冶情操。
3.学习修改习作的方法,并锻炼学生自己修改习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写清楚事情的经过,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的经历,表达出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习作
前,请学生再次重温课本内容,再回忆一件自己经历过的事情,进而对自己经历的事情进行反思,受
到启
发和教育,使学生获得写作的第一手材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交流感受,引出课题
1.唤醒记忆。
品德高尚的人具有友好、善良、淳朴、真诚的品质。本单元诗文中的人物,都
有着淳朴的情感,善良的
心灵。他们做的事情令人感动,令人赞美。现在,就请同学们回忆本单元的课文
,把自己的学习收获向大
家汇报,交流一下自己学文后的感受。
学生汇报。
2.交待任务。
今天的习作课,就请同学们回忆一件自己经历过的事情,把自己的做法与诗文
中的人物相比,看看做得
怎么样,然后写下来。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审清题意,明确要求
1.出示习作要求。
2.明确习作要求。
自由读,指名读,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习作要求,并加以归纳。
习作要求:
(1)写自己经历过的事情;
(2)要结合本单元诗文中的人和事,对自己的做法和表现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
(3)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弄明白本次习作的内容和要求,是学生写好习作的基础。]
三、引导交流,掌握写法
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课文,进一步体会写法。
1.怎样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写
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发生、发展及结果;突出事情的经过,把人物的表现写具体(语言、
行为
、神态、心理等)。
2.怎样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
真实地写出自己当时的做法,特别是想
法;要把本单元诗文中的人物作为评价的标准,对比自己当时的
做法和想法,或是对自己进行肯定,或是
找差距、找原因。
3.怎样才能表达出真情实感。
所写的事情必须真实;要选取自己印象最
深的、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当时引起自己情感变化最强烈的事
情;要如实写出自己当时的心理活动和现在
的反思。
四、构思选材,讲述经历
现在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经历的事情,无论是让你欣慰和骄
傲的,还是懊悔和惭愧的,只要在那件事中,
你有感悟,有收获,就可以写出来。要谈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使他人从中受到启迪。
1.学生独立构思选材。(可静静地思考3分钟)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要对同桌所选择的事情进行评价,提出意见。
3.指名讲述自己经历的事。其他同学根据刚才讨论的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五、列出提纲,快速成文
1.学生列出提纲。
2.围绕所发生事件,把自己的感受、评价写出来。
3.选择典型的习作提纲,指名读。大家
围绕刚才讨论的三个方面再来评价。教师借机对学生的习作选
材、写作思路进行再次指导。
4.学生动笔习作,老师巡视指导,对于写作有困难的学生要进行重点指导。
六、品读赏析,体验成功
1.自读作文,扫除最基础的错别字、病句等。
2.学生自评。说说自己的这篇习作哪些地方最有新意、最深刻,哪些地方需要修改。
3.指名读习作,集体评议。
过渡:同学们都顺利地完成了习作,但这还不能称之为“成果”
,充其量只能说是“半成品”,因为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1)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中等生文章现场展示,指名评一评。
提示学生,应主要围绕习作要求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对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意见。
(2)在小组内学生互相读文章,像全班交流那样,提出修改意见。
(3)学生根据伙伴的意见,再读自己的文章,作适当的修改。
(4)请学生誊清习作。
(5)指名朗读修改后的习作,进行佳作欣赏。
语文七色光一
教学目标:
1.在字词的运用中抓特点、找规律、培养语感。
2.在趣味练习中感受汉语的魅力、
3.积累词语和格言、陶冶情操、培养美好品质。
教学内容:语文七色光1、2、3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给词语注音:
( ) ( ) ( ) ( )
樱桃 大概 鞠躬 篝火
( ) ( ) ( ) ( )
邀请 桑麻 缘故 腊月
二、探究新知
1.区别形近字并组词、选择其中两组词语各写一个句子。
(见教材第16页)
2.先组词,区别字形与字义。
3.选择其中一组造句,全班交流。
4.按教材要求完成第2题。
5.从本单元课文中选取一些描写人物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归类整理,看谁找得多。
6.日积月累,这是一组有关美好品质的词语,先读一读, 背一背,然后写下来。
7.引导学生活学活用,内化词语。
三、朗读知识短文《赤子之心》
1.
读文,鼓励学生把孟子的话背下来。
2. 介绍“赤子之心”的含义、出处和用法。
3.
介绍孟子的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四、动脑筋练习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第 二 单 元
本单元以“大海之歌”为主题
,编排了《我爱大海》《沧海日出》两篇主体课文;在“快乐读书屋”
中选编了《探索海底世界》和《归
航》。教学本单元课文,要紧紧抓住“大海之歌”这一主题,整合全单
元的教学资源,把阅读与感悟、阅
读与习作、口语交际以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一是要引导学生
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大海,激
发热爱大海的情感;二是要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
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
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不断积累语言材料,
增强语感;三是要引导学生了解
一些基本的、适用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
生搜集有关资料,通过网络、影视、报刊等资源更多地了解大海,认识
大海。可将搜集到的有关大海的景
象、海洋的物产、海洋资源等方面的内容,在教学中作相应安排,为在
“能说会写”和“语文七色光”中
的学习、交流做好准备。
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使本单元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我爱大海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感受大海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3.学生感受能力需要培养
教学重、难点:感受大海的特点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海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大海的美景。(播放课件)欣赏过后你觉得大海可
以用那些词来概述?
二、课文新授
1.初读课文,初步认识大海的容颜。
(1)注意准确的把握故事结构。
(2)根据课后思考题填空。
在课文中作者按照( )顺序,写了大海的( )
以及人们对于大海的( )。读了课文,你觉得大海的容颜是( )的。
2.精读课文,触摸大海的灵魂。
第一步:默读课文,感受大海的形象。
你对哪个时段的大海印象最深?画出这个时段写大海颜色、动态和人们感受的语句。说说你的感受。
第二步:品读想象,理解海的特点
1. 读一读大海给你的印象?
2.
如果你是航海人,在这样的海里会产生什么感受?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展开联想。
第三步:诵读课文,铭刻对海的记忆。
1. 选择段落读
2. 背诵
3. 领悟表达方法
(1) 朗读课文
(2)
你从课文中学到哪些表达方法?结合课后练习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样写的好处。
总结:大海有哪些特点?
板书: 3.我爱大海
清晨沉静
我爱大海{ 中午变化无穷
夜晚…恐怖
浩瀚无际 变幻无穷
4.沧海日出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从课文中感受沧海日出的美和壮观,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3.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读课文感受沧海日出的壮观和美丽,学习描写日出景色的方法。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大海在你心中有哪些印象?
二、导入新课
1.唤起探求美的欲望。上节课我们感受到了大海的浩瀚无际和变幻无穷,大海的浩淼和日出的壮丽融合
在
一起又是怎样一番美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沧海日出的壮美景色。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美的文章。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
(2)用简洁的话概括出课文,并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3.默读课文,展开美的想象。
(1)
默读课文,边读边展开想象,说说在读文时脑海里呈现出了哪些画面,给这些画面取个名字作批
注。
(2)诵读课文品味咀嚼美的语言。
(3)感悟大海的壮观:1.齐读;2小组读;3个人读;4教师范读。
(4)回归全文交流,倾诉美的感受。
A.抓住课后的思考题,说说沧海“美”在那里,“壮观”在那里。
B.整体交流自己阅读心里感受,使学生的审美享受在交流中和倾诉中得到升华。
(5)揣摩语言,学习体会“美”的表达。
组织学生讨论:
1.从课文中,我们学到那些描述日出的方法。
2.交流后,写一些自己看到的日出。
三、巩固练习:朗读全文。
四、作业;画一画《沧海日出图》。
板书设计:
沧海日出
1. 美极了(1)颜色 (2)动态美
2.
壮观极了(1)日出(2)仙境
快乐读书屋二
探索海底世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的兴趣与欲望。
3.认识生字、自选积累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重、难点:朗读课文,体会海底世界的奇异和美丽。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让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海洋世界。
(2) 同学们,浩瀚的大海总能给人带来美得享受。你们想知道神秘的大海深处是怎样
的吗?现在就让我
们去探索美丽奇异的海底世界!(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
2.读文前提示,明确学习任务。
自由读文前提示,读后交流,提示告诉了我们学习本文要了解哪些内容?
3.指名分段读文,思考文章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4.读后交流。(1)人们潜海用的工具;(2)海底的生物;(3)海底的美丽景色。
三
、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 人类是借助哪些工具探索海底世界的?
大海是美丽而神秘的,
它深不可测,可自古以来,人们对探海就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么人类是怎样来探索
海底世界的呢?
小组内自学第一部分(1、2自然段)
汇报交流
2. 学习第二部分(3自然段)
作者先告诉我们海底生物的品种多之后,举例说明有哪些,这样写就是总分的写法。下面老师读总起的句子,同学们读分述的句子,注意用不同的语气读出不同的海洋生物的特点。
四、学习第三部分(4自然段)
丰富的海洋世界给海底带来了无限的活力,海底的迷人景色一
定会让你心旷神怡。(出示课件:海底
世界的美景。板:海底美景)。
1.自由读。想想作者是抓住哪些景物来描写海底世界的五彩缤纷和绮丽神奇的?(珊瑚和鱼群)
2.再读填空
珊瑚的颜色( ),形状( ),把海底点缀得像(
);鱼群穿梭( ),上下( ),
变幻( ),蔚为壮观。
3.有感情读,说说你还见过海底哪些美丽的景色?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我们
饱览了丰富的海洋生物,欣赏了美丽的珊瑚和鱼群,让我们带着探索海底世界的热情齐读最后
一个自然段
。
2.课文用了两个问句总结全文,会给我们留下怎样的思考?
六、总结延伸,鼓励读书
海底世界是神秘的、诱人的,这节课我们所了解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等你们有了渊博的知识就能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为了更好的了解海底世界,大家课后可以找《海洋深处的秘密》《海底两万里》来读读。
板书: 探索海底世界
面罩、氧气袋等
潜水工具 水肺
潜水器
探索 ( )的世界
海底世界 海洋生物
海底景色
归 航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
文内容,了解渔民们在归航途中遭遇的艰险,体会渔民们不怕困难和艰险,勇敢战斗,执著
前进的精神,
并从中获得人生启示。
3.认识“橹”、“谙”2个生字,自选和积累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体会渔民们不怕困难和艰险,勇敢战斗,执著前进的精神,并从中获得人生启示。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可以利用课文前的导语,揭示课题。
2.整体感知课文内
容。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读文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的主
要内容批注在课本上。
3.朗读精彩段落,体会课文内涵。可以分三步开展:首先,学生选自己认为最精彩的段落,自由地朗<
br>读;接下来,指名朗读精彩段落,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当时的情景;然后,请学生说说从朗读中体会到了<
br>什么,说的时候,可以结合具体的句子来谈。这一环节主要以朗读感悟为主,重在指导学生读出感受来。
4.讨论:是什么使渔民们战胜了困难,顺利归航?你从课文中得到了哪些启示?要注意引导学生归纳:
在困难和危险面前,一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二要朝着既定目标勇往直前,不能妥协;三要用智慧
来战胜困难。
5.积累内化。
a.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b.把自己当作文中渔民的一员,同桌之间相互讲一讲自己归航途中与风浪搏斗的情景。
6.词句积累。
课文中有一些用得比较好的词语,可以让学生做自选词语练习,积累下来。
能说会写
我所了解的大海
教学目标:
1.通过搜集资料、调动经验、互动交流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亲近大海、亲近自然地思想情感。
2.能就一个或几个方面有条理地表达所见、所闻、所思。
3.能认真倾听同学发言,尊重、理解对方,并能就同学发言的内容作合理的补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大海。
2.能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大海,各抒己见。
教学过程:
1.创设交际情境。可以用
多媒体(或者图片)展现大海的画面,播放歌唱大海的歌曲,教师用充满激
情的话语,激发起学生对大海
的向往和遐想,揭示交际的话题。
2.小组交流。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交流时要说明自己是怎样了
解大海的。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不
能走过场。学生可以展示自己搜集的大海图片,可以播放拍摄的DV作
品,可以背诵描写和歌颂大海的诗
文,还可以吟唱表现大海的歌曲。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
,推荐展示比较有特色的同学在班级交流。学生小
组交流的时候,老师可以是倾听者,也可以参与某个小
组交流。
3.全班交流所了解的大海。请小组推选的同学到讲台前面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大海,大家可以
随时补充,
要引导学生展开评价,注意鼓励。不仅评价讲述的内容,还要评价说话者的仪态、语言等等。
这一过程中,
要充分体现交际的功能,体现师生之间的交往和互动。
4.自由交流自己所了解
的大海。要照顾大多数的学生,给那些想说而没有机会说的同学以机会。自由
发言阶段,要体现互动,注
意评价。
5.拓展延伸,为写大海作铺垫。通过交流我们了解的大海,你对大海有什么新的认识,有怎
样的理解,
有什么向往,可以让学生围绕这个话题,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可以精心设计集体背诵
与大海有关
的诗文和共唱歌曲等环节,在群情激昂中结束本次交际活动。
习作二
写一写对大海的了解和向往
教学目标:
1.通过习作,提升学生对大海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对大海的向往之情。
2.学习用不同
的习作形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做到想象丰富合理,表达清楚、具体、生动,有真情
实感。
3.学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从实际经历和认识出发写出对大海的理解
和感受,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有创意地
表达。
教学准备:关于大海的阅读材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词语引领,揭示主题。 1.词语交流。经过近两星期的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你积累了哪些与大海有关的词句?可以说说形容大海的四字词语,也可说说带海字的四字词语或诗句。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教师可补充本单元《语文七色光》中“日积月累”里的词语。例:
风平浪静 惊涛骇浪 海市蜃楼 沧海桑田 汹涌澎湃 天涯海角
翻江倒海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2.明确任务。这次习作让我们“写一写对大海的了解或向往”。
二、话题引领,确定题材。
1.尝试选材。上节课,同学们交流了对大海的了解和向往,这节课先请同学们用100字左右的一段话
写
下与大海亲密接触的感受,对大海的了解或向往。
2.话题引领。请有需要帮助的同学可参考一下提供的关于大海的话题。
(1)大海,我想对你说……
(2)我爱你,大海——
(3)假如我是大海……
(4)我向往大海的……
(5)我心中的大海是……
(6)站在大海面前
3.交流点评。学生自由发表写作片断,学生共同点评,要求说出最喜欢
哪些同学的写作片断。教师从内
容生动、感受深刻、情感真实、设想新颖等方面做点拨性评价。
三、示范引领,指导写具体。
1.明确重点。师:不管是写事情经历,还是写向往抒发感情,
都必须通过详尽的材料来具体表达,打动
读者。
师:如何使自己对大海的了解和向往写具体呢,请同学们来阅读几篇文章。
2.经典引领。阅读著名诗人金波的诗歌,看看如何把想去看大海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的。
《我们去看海》
交流指导:诗歌中间两节主要写什么?这与诗歌抒发的感情有什么联系?(通
过赞美大海和大海带给
我们的欢笑写出对大海的向往。)
3.确定体裁。
诗人金波
把对大海的向往以诗的形式表现出来,你认为你确定的写作内容适合用以下哪种写作形式来表
现? 记叙文、诗歌、散文、读后感、调查报告、建议书、倡议书……(交流中联系原有学习明确各种体裁的写作特点。)
四、明确要求,学生习作。
学生阅读教材中的习作要求,自由习作。
第二课时
一、学生习作,教师巡视。
延续原有写作状态,学生进行共达四十分钟的静心写作,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二、习作点评,指导修改。
1.阅读学生习作,提出评价要点。
根据本次习作要求,师生讨论出习作评价要点:
(1)是否写出对大海的了解和向往。
(2)是否抓住一点写具体,从而表现对大海的情感。
2.出示学生习作,师生共同讲评。
三、自主修改,同伴合作。
1.学生根据评价要求自我评价,做修改,进行二度创作。
2.学生间相互交流,提出修改意见,相互促进。
四、鼓励发贴,阅读交流。
师:
同学们,作文是表达每一个作者的心声,期望引发读者的共鸣。为了使你的习作得到更多的读者,
老师建
议同学们把习作发表于校园博客等网络天地里,你会得到更多读者的意见,这样一定能使自己的作
品在文
学的海洋里得到锤炼提高。
语文七色光 二
教学目标:
1.学习修改错别字,培养学生正确用字的能力;学习两种不同形式的反义词,积累词语。
2.积累与大海有关的成语和诗句。
3.了解海洋颜色方面的知识。
4.在了解海洋资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改正错别字,积累词语和句子。
教学过程:
1.练。
“把下面两组词语
中意思相反的用‘——’连起来。”本题提供了两种不同形式的反义词练习,一组
是四字词语,一组是两
字词语。先让学生自己找一找,连一连,然后教师再提供相关练习,进行拓展训练。
要让学生明白,找反
义词也是积累词语的重要方法。
2.日积月累。
本题主要训练学生积累一首金波先生写的有
关大海的诗歌。先请学生读一读这首诗,再讲一讲它主要
写了什么。最后,要求学生背诵这首诗。
我们去看海
3.知识窗。
(1)请学生自由读一读这则知识短文。
(2)请学生自由找一找相关的介绍海洋知识的短文读一读,扩大知识面,丰富积累。
4.大家一起来。
这是一项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紧扣本单元的主题设计。教学时,可以围绕教材设计的活动展开。 (1)课外搜集。在学习课文时就可以把任务布置下去,查找有关海底景物和海洋资源的资料。可以组
建合作小组,合作开展搜集活动。
(2)交流汇报。用自己的话语向大家介绍自己搜集了解的海底景
物或海洋资源或展示自己搜集的图片
资料。
(3)编辑墙报。组织学生把有价值的资料集中起来,编辑后,办一期墙报。
第三单元主题:
本单元教材以“艺术家”为主题编写,选篇的4篇课文用生动的笔触,真实地
向大家展现了艺术家的
生活趣事,这4篇课文,表现了艺术家身上高超的艺术才华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教学目标:
1.做好读的知道和训练。
2.要把握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抓住课文的情节主线------
读课文、品文字中去。
3.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训练。
教学课时:10课时
5“贱卖海张五”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文化背景领悟文章的内涵,让学生对民间文化能有所了解,激发学生热爱民间艺术的美好情感。
3.品味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细致入微的描写方法。
4.认识三个字,正确书写11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品味
文章富有特色的语言,想像故事发生时的场景,体会“泥人张”技艺高超,不畏强权的高尚品格。
2.学习作者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方法。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教学课件
2.搜集“泥人张”相关的背景资料
教学目标:知识:读记“角色、阔绰、横冲直撞、大名鼎鼎、大模大样、来来往往等词语。
能
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
细
致入微的描写。
情感:领悟文章内涵,让学生对民间文化有所了解,激发学生热爱民间艺术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富有特色的语言,想象故事发生时的场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2.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错。
二、品读课文,分析感悟性格特点。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全班分两组,第一组学生找出哪些词或句子描写了泥人张,并读一
读、品一品,通过这些动作、神态细致
入微的描写,表现了泥人张什么特点;第二组学生找出哪些词或句
子描写了海张五并分析这些语言、动作
和神态描写,说明了海张五什么性格特点。
3.设疑解疑,启发思考。
⑴艺高胆大的泥人张是怎么“回报”海张王的?
(用高超的手艺讽刺了海张五)
⑵有哪些传神的动作描写?
三、整体回顾
1.分析课文后,学生再有滋有味地把课文读一遍
2. 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读读写写。
3. 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四、反馈练习
填空:课文第8自然段有关动作的词语填写,体会这些词语运用的妙处。
五、布置作业
1. 简要写一写自己所了解的“泥人张”。
2. 排练这个小故事,在活动课上表演。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深入地学习了这篇课文,不畏强权的泥人张用高超的手艺讽刺了横行霸道
的海张五,非常让人
敬佩,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学习泥人张高贵的品格,热爱民间艺术
。)
板书设计:
泥人张:不畏强权、技艺高超
智斗
海张五:财大气粗、横行霸道
6月光曲
教学目标
1.通过本
课教学,使学生了解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认识到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
乐家。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美和音乐美,从而受到美的教育。
3.理解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运用“幽静”、“断断续续”、“仿佛”等词语造句。
4.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掌握文章的思路;分清课文中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
联
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第二大段的第二层,贝多芬进到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两首曲子,特别是
贝多芬弹第二首曲子的经过,
是本文的重点。
分清事物和联想是本课的重点训练项目。
难点:课文中对《月光曲》内容的描述,意境较深,是本文的难点。
课前准备
《月光曲》的音乐录音两段。
教学活动
一、激趣导入 ,板书课题。
放录音《月光曲》。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谁知道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叫什么?(对,《月光曲》。)《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传说《月光曲》。板书课题。什么
叫传说呢?“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意思是可能是这样,也可能不是这样。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三、配乐朗读,学生自悟。
(1)说说课文写的是什么
事,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写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小镇上为皮鞋匠兄妹
弹琴的事,主要是写贝多芬
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景中创作的?把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
》的内容找出来,做上记号,然
后读一读。
三、研讨探究
(1)学习第一段。 <
br>齐读课文,思考:从这一段中你学懂了什么?(学懂了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了解到作家生活的年<
br>代,引出《月光曲》的传说。)
(2)学习第二段。
①指名读第一、二层,思考回答:
a.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散步?是什么吸引了他的注意?
b.从兄妹俩的谈话中,你能看
出什么?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他会怎样想?怎样
做?
c.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什么?一曲弹完了,为什么又弹一曲?
②出示幻灯片:阅读重点段第8、9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问题:
a.贝多芬看到了什么?
b.贝多芬按起琴键来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看到的有什么联系?
c.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d.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③指导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第二层。
(3)找出八、九自然段中哪些是看到、听到的实在事物
,哪是由实际事物产生的联想。分别用“~~”“—
—”标在书上。
(4)说说贝多芬创作《
月光曲》时感情的变化过程。(贝多芬同情穷兄妹俩,贝多芬被盲姑娘所感动,即
兴弹奏《月光曲》,抒
发自己遇到知音而激动的思想感情。)
(5)学习第二部分第三层。
(1)齐读第10自然段。
(2)默读、思考:
①穷兄妹俩完全被音乐陶醉了,想想他们会是什么样子?
②此时的贝多芬又怎样?情感有了什么变化?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10自然段。
(3)回归全文,归纳中心。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默写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阅读短文,说说哪些是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
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分别用“~~”“——”标
出来。
浓重的大雾弥漫在天地之间。我坐
在汽车上,雾钻进车厢。路边的树木只能看出个黑影子,分辨不出是什
么树。我的脑海里忽然展现一个奇
特的想法:瞧,这云雾弥漫的情景不正像王母娘娘的蟠桃园吗?我们在
这山雾中穿行,不正是在腾云驾雾
吗?要是去寻访九天仙女,不知能否找到?再瞧瞧我们乘坐的汽车,多
像一艘舫行在茫茫大海中的轮船,
正劈风斩浪,奋勇向前。
快乐读书屋三:
常香玉的“小气”与大方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学习常香玉对自己、家人“小气”和对国家、人民慷慨解囊的崇高品质。
3.认识“姆、慷、慨”等5个生字,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
从具体的事例中感受艺术家的崇高品质。
教学准备
搜集关于常香玉的生平资料和故事。
教学过程
一、播放戏曲,揭示课题
1.播放戏曲《谁说女子不如男》片段。
同学们,你们看过这段戏吗?你们知道这是谁演唱的吗?她就是我国著名豫剧大师常香玉。
2.请大家介绍一下课前搜集的有关常香玉的资料。
3.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快乐读书屋三”,读一读《常香玉的“小气”与大方》这篇
课文。(师
板书课题)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在读中认识生字,并将生字所在的词语画上记号,读一读。在认识生字
的基础上,读通全文,把课文读通
顺。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3.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汇报交流。
师生共同归纳:课文是围绕“小气”和“大方”这一对反义词来写常香玉的故事的。
三、自读自悟,理解内容
“小气”和“大方”表现出常香玉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1.小组合作讨论。
(1)课文通过哪些具体事例描写了常香玉的“小气”与“大方”?
(2)你从常香玉身上感受到了哪些可贵的品质?能用一句话来表达对艺术家的赞美 吗?
2.汇报。
有感情地朗读5自然段,要读出赞美之情。
四、了解对比的写法,指导写作
1.默读课文,看一看这篇文章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2
.这篇文章始终采用对比的手法(对私和对公、小气和大方),在对比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常香玉勤俭
节约、严格要求自己,慷慨大方,忠心为国为民的高贵品质。
3.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适当采用这样的写作手法。
五、课外延伸
阅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中的文章《青藏铁路建设者的“哭”“酷”“苦”》,并交流读后的感受
达•芬奇学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学习达•芬奇对自己的绘画事业精益求精的精神。
3.认识6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从达•芬奇的成长经历中感受艺术家的崇高品质。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达•芬奇的生平资料和故事。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质疑。
(2)请学生自由读文,注意读准生字的
读音,在读中认识生字,并将不认识的生字所在的词语画上记号,
读一读。在认识生字的
基础上,通读全文,把课文读流利。
(3)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写在课本上。
(4)
从达•芬奇的成长过程看,你认为他成为著名画家的最决定性的因素是什么?有感情地朗读第七自然
段,
读出赞美的语气。
(5)请学生谈谈从达•芬奇的成长过程中,获得了哪些人生的启示。
3
4
我喜欢的一位艺术家
教学目标
1.结合本单元主题,查找一位艺术家的资料,将他的故事及自己读后的感受、启发等讲清楚。
2.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
3.指导学生学习正确评价他人的发言。
教学重、难点
1.围绕话题,将自己要说的内容讲清楚。
2.学习倾听和评价他人的发言。
课前准备
学生查找、搜集自己喜欢的艺术家的资料及图片。
教学过程:
1.导入。可以出示多位艺术家的照片,激发学生交际的兴趣。
2.学生讲述、交流。
(1)分组讲述、谈谈自己喜欢的一位艺术家。
(2)全班交流。
活动要求:发言
人要将这位艺术家的故事讲述清楚,说出自己喜欢这位艺术家的理由;其他同学要认真倾
听,等他人讲完
后再发表自己的见解。
(3)师生评议。
教给学生正确评价他人的发言,如:讲的内容好在
哪里,讲清楚了没有,有什么欠缺等;还要注意评价时
客观公正、态度诚恳。
(4)总结与展示。
教师总结。学生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图片在班级展示角张贴展示,促进交流。
我喜欢的一部艺术作品
教学目标
1.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部艺术作品,将自己喜欢的
理由,它好在哪里,及对自己兴趣爱好、思想情感等方
面的影响写清楚。
2.在习作的过程中接受艺术熏陶,陶冶情操。
3.学习习作评价,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和良好习惯。
课前准备
1.习作前让学生查找自己喜欢的一部艺术作品的资料,做到有话可写。
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记住达•芬奇的名言:“好,但还要做得更好。”
课外阅读更多有关达•芬奇的故事。
2.教师准备范文或其他相关介绍性的文章。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明确习作要求。
2.范文引路,指导习作方法。
(1)介绍清楚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及自己喜欢的理由及其对自己的影响。
(2)可配合图片介绍。
(3)按一定顺序分段叙述。
3.学生习作。
4.交流,评议习作。
指名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自评哪些地方写清楚了、自己较满意,哪些
地方还有欠缺、并尝试修改;师生
评议,要围绕话题、客观公正;学生互提修改意见。
5.学生修改习作,誊正习作。
语文七色光 三
教学目标
1.区别几组形近字,学习使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两组关联词语造句。
2.积累与艺术相关的几句名言。
3.了解“神秘”的东方艺术——书法,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形式的喜爱。
4.关注艺术方面的新闻报道,培养关心艺术、欣赏艺术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两组关联词语的正确使用。
2.了解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培养欣赏艺术作品的兴趣。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准备几条与艺术相关的名言。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1.练。
(1)比一比,注音并组词。教学要引导学生先注意观察,每组字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2)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3)读例句,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各造一个句子。
2.日积月累。
这是三句与艺术相关的名言,学生在读背名言的同时,就像走近艺术家的心灵
,和艺术家进行亲切的对话。
这里选录的贝多芬和冼星海两位艺术家的话,都体现了艺术家忧国忧民、服
务百姓的高尚情怀。除此之外,
教师还可搜集艺术家的名言与学生交流,以下几例可供参考:
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在于一旦长大后如何仍不失为艺术家。——毕加索(西班牙)
诚实是艺术的最大要素。只要总对自己诚实,艺术就总在那里。——柯尼利亚(德国)
“艺术
”是大自然的美经过提炼而产生的。在充满自然界最初的美的艺术中,“大自然”的确通过一个人
的意志
发挥作用。——爱默生(美国)
艺术乃德行的宝库。
——巴尔扎克(法国)
3.知识窗。
(1)请学生自由读一读《“神秘”的东方艺术——书法》。
(2)请学生谈一谈,你喜欢哪些书法作品。
4.窗外事。
本次的窗外事栏目,围
绕搜集有关艺术的新闻展开,让学生在生活中切切实实地关注艺术、尊重艺术。教
学时,可以在本单元学
习前就布置相应的课外搜集任务,基本程序是:学生课外收集与艺术有关的新闻—
—交流搜集到的新闻—
—互相评价搜集到的新闻,谈自己对某一艺术形式的感受。课堂上要避免学生只谈
演艺明星,要引导学生
从多种艺术角度谈感受。
第四单元
本单元课文围绕“祖国建设”这一主题,编排了《摘掉石
油工业落后的帽子》和《昨天,这儿是一座
村庄》两篇主题课文;在“快乐读书屋”中选编了《大漠升起
蘑菇云》和《中国魔稻》。《摘掉石油工业落
后的帽子》赞扬了以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自力更生、艰
苦奋斗的“铁人”精神和为祖国建设无私奉献
的豪情壮志,是他们摘掉了我国贫油的帽子。《昨天,这儿
是一座村庄》是一首现代诗歌,用简洁优美的
语言叙述了深圳奇迹般的发展,充分反映出我国改革开放以
来,伟大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大漠
升起蘑菇云》描绘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盛况。《
中国魔稻》讲述了我国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
自主培育杂交水稻,为人类带来了福音。这几篇课文从不同
的角度反映出祖国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字里
行间处处流露出伟大建设者们的豪情壮志!“能说会写”紧
扣“祖国建设”的主题,安排了口语交际和习
作,让学生搜集祖国建设方面的新人新事,记录祖国建设给
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语文七色光”中的“日
积月累”、“知识窗”、“大家一起来”也围绕单元的主
题编排了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单元的学习内容成
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7
摘掉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的内容,使学生知道大庆油田在我国工业
中的重要地位。了解大庆人艰苦创业的事迹,
学习大庆人艰苦奋斗、勇于探索,为祖国建设无私奉献的精
神。
3.学习课文中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作用。
教学重、难点:
了解我国是如何摘掉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的,理解“铁人”精神的含义。
教学准备:
有关石油的图片资料以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出示课件:石油)这种黑色的液体是什么?
生:石油
师:石油能做什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联系,我国的
石油工作发展怎么样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第七课《摘掉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遇到不
认识的字,或者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问问同学也可以
问老师。
2.默读课文,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同时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3.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1.石油究竟是什么呀,为什么课文的第一句话说“石油是一种宝贵的能源”?谁能说一说?
师:原来石油有这么大的用处,所以这一段的最后作者说(课件出示:石油是工作的血液,一个国家缺少
石油,就像是得了贫血症的病人,不但整个国家的经济会瘫痪,而且国家安全也将受到严重的威胁。)
师:读一读这句话,这是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
师:在这句话里把石油比作(血
液),把缺少石油的国家比作(贫血病人),甚至于会瘫痪,可见石油确实
很重要。
2.石油这么重要,那么在旧中国石油工业是一个什么样的的情况呢?
生:汇报(板书)
师:由于缺少石油,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有什么不便?(学生回答)
中国幅员辽阔,却缺少石油,每个中国人的心情怎么样(心酸,沉重),谁能读一读(指导阅读)
3.中国幅员辽阔,难道就真的没有石油吗?(学生回答)
师:是的,我国科学家经过大量的
考察研究,终于发现了一个大油田正逢建国10周年,于是这个大油田
就命名为“大庆”,发现了大油田
无疑是个天大的喜迅,人们马上投入到了开发大庆油田的战斗中去。(课
件:开发大庆油田记录片)在这
当中有一个人物特别值得我们认识,是谁呢?
生:王进喜
师:是的,就是被称为铁人的“王进喜”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铁人。(课件)
师:正是因
为经历了这些事情,所以他暗暗下定了决心,是什么决心呢?(我一定要为中国人民争口气,
把石油工业
落后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教师指导阅读)
4.他的决心有没有实现?那么在这一过程中他和他的
战友们是一帆风顺的吗?他们又遇到了什么困难?
读读课文的第6自然段,然后用笔划出来。再在小组内
相互交流一下。
生:汇报
师:是的,他们遇到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但困难并没有压倒他
们,反而让他们的工作精神为之振奋,
请大家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影像资料)
师:看了这些,此时你有什么感想,你想说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师: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怎么做?(学生自由发言)
师:是的,正是他们的奋不顾身,让我
们看到了真正的“铁人”,那老师想问问大家,究竟什么是铁人精
神?
(心系国家,不怕困难,忘我工作,艰苦奋斗,这就是铁人精神)
5.其实在大庆,像王进喜
这样的石油工人还有很多,他们就是以这种铁人精神,战严寒,斗酷暑,克服
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高质
量的建成了我国最大的油田——大庆油田。
6.由没有石油到基本自给,此时人们的心情怎么样(高兴
,兴奋),那谁能怀着这种心情读一读课文(7
自然段)
7.继大庆油田之后,我国相继又出现了许多大油田(课件)
这些油田的出现让我们国家终于
摘掉了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由年产几百万吨到年产上亿吨,这是多么了
不起的变啊!(
板书)
那么老师想问问大家摘掉这顶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究竟靠得是什么?(地质学家大量的考察,工
人们为国
争光的决心以及艰苦奋斗不畏牺牲的精神、、、、、、)(课件,工人们开发石油的影像资料)
8.在开发石油工作过程中可以说贡献最大的就是我们的石油工人师傅们,是他们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
我们的国家,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四、小结:正是这些伟大的石油工人让我们摘掉了这顶落
后的帽子,他们不怕困难,奋不顾身的身影永远
定格在了你我的心中,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些可敬的石油工
人吧!
第二课时
一、通读全文,加深理解。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了“铁人”精神在我国石油工业建设中的作用,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体会。
二、夯实基础,积累内化
1.指导写字。重点指导“液、症、滋、幅、欺、辱“等字。
2.选择填空。
果然 竟然
(1)(
),地质工作者很快在我国东北的松嫩平原上发现了一个大油田。
(2)没想到,一向默默无闻的小军( )在作文报上发表了自己的作文。
汇集
汇聚
(1)昔日荒凉的大草原上,( )了几万人的石油大军。
(2)正月十五的晚上,赏灯的人们( )成了海洋。
3.准确理解特定词语。“铁人”指的是_____;“铁人”精神指的是____。
4.摘一摘自选词语,填在课后练习中。
5.从课文中找出运用了列数字说明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三、拓展阅读,掌握方法
1.阅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中《铁人王进喜》一文,谈谈读后的收获。
2.用列数字的方法介绍一种事物的特点。
板书:
摘掉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
发现油田 开发油田
不怕困难 艰苦奋斗
无私奉献
8 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深圳经济特区和祖国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整首诗,感受、积累诗歌优美的语言。
3.通过联系上下文及具体情
境,品味诗句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诗中设问、比喻、拟物等修辞手法的
表达效果。
4.认
识生字“翩”,正确书写“渺、庞、焕”等8个生字。读准“模样”“和着”两个词语中的多音字。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了解深圳经济特区和祖国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化。
2.感悟积累诗歌优美的语言,体会诗中设问、比喻、拟物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准备
1.深圳今昔变化的多媒体资料(图片、视频)。
2.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照片。
3.歌曲《春天的故事》及伴奏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谈话导入,释疑课题
1.我想请同学们谈谈,过去的2008年,你有什么感受?(激发
学生打开话匣子,畅所欲言,围绕2008
年经历发生的事情谈谈自己感兴趣或者感触深的事,教师予以
肯定和评价。)
2.引出并板书课题,齐读。
3.释题。“这儿”指的就是深圳。
二、初读诗歌,感知大意
1.初读课文。要求把诗中的生字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反馈,指名逐节读诗。(指导学生读好模mú样、和hè着、边陲、灶、庞等字词。)
3.感知大意。再读课文,想一想整首诗写了哪些内容?出示提示填空:
这首诗一共个小节。
前面节描写了深圳的模样。接着节描写了深圳的面貌。最后告诉我们,是使这座村庄
发生了的变化。
4.交流填空,理解“昨天”和“今天”,就是过去和现在的意思。“昨天”和“昔日”是近义词。
三、诵读诗歌,读出诗味
1.指导朗读的节奏。同学们,现代诗和古诗一样,在朗读时我们也
要注意停顿,这样才能更好地读出诗
的节奏感。(出示范例,教师范读。)
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生活,∥多少年来一个模样。贫穷落后困扰着人们,
现代文明∥是那样遥远,渺茫。
……
2.指导个体读,齐读。
3.揭示
停顿规律。你觉得在诗句中哪些地方我们需要停顿?(句与句之间的停顿、节与节之间的停顿,
句中联系
紧密的词语和词组后面可以根据语气或者语意的需要停顿。)
4.指名分节朗读。
5.体会诗句的韵律美。引导学生发现偶句押韵的规律,读一读押韵的词语,
模样、渺茫、灶旁、夕阳……
要求读得响亮、清晰。
6.齐读整首诗,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四、细读诗句,勾勒画面
1.指名读诗中描写深圳昨天的内容(1、2两节)和描写深圳今天的内容(3~7小节)
2.默读思考,分别找出一个词语来概括两部分的内容。(板书:贫穷落后、焕然一新。)
3
.贫穷落后、焕然一新这是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但是它真真切切地发生在同一个地方——深圳。让我
们
一起走进这两幅画面,细细地看一看其中的变化。
五、对比阅读,感受变化
1.理解“贫穷落后”。
(1)过去的深圳,人们的生活是那样的贫穷落后,
哪些词语让你深刻地感受到了?(根据学生回答,随即
板书田间劳作、灶旁煮饭、草堆打滚、溪边挑水)
(2)交流理解“一担担摇晃的夕阳”的含义。姑娘挑回的是一担担的水,为什么要写成是摇晃的夕阳呢
?
(夕阳映照着溪水,随着扁担晃晃悠悠,日复一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多少年来他们的生活就是这
个
模样,不曾改变。现代文明离他们是那样遥远、渺茫。)
(3)联系下文“只求三餐眼看脚下”理解现在的贫穷落后。
3.理解“焕然一新”。
(1)理解“焕然一新”是指改变旧面貌,出现崭新的气象。
(2)填空提示,体会变化。现
在的深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分节出示填空)
昨天的泥泞古道,今天变成了();
昨天(),今天变成了();
()把这里装点得像仙境一样。
昨天,小伙子们跟着阿爸在(),
今天,他们(),他们();
昨天,孩子们在(),
今天,他们(),()里充满着欢声笑语;
昨天,姑娘们(),今天,她们()。
他们不再贫穷落后,
他们不再是()的农民,
他们过得也不再是只求()的生活
而这一切巨大的变化,只不过用了()。
(3)交流,朗读。
(4)用上诗句中的词语,自己来说说是哪些变化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4.交流感受。读了这
些你感受到了什么?(让学生体会“短短的几年”写出了变化之快,词语“奇迹般”
表现了深圳昨天和今
天的变化之大,进而感受改革开放以后深圳日新月异的变化。)
六、对比朗读,感悟变化
1
.指名读1~7节。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描写过去贫穷落后时的沉缓,读出描写现在焕然一新后的高昂、
欢快。
2.对比朗读、配乐朗读。
3.交流“再不是只求三餐眼看脚下,探寻的目光已越
出国界投向四方。”的含义。(理解人们不仅仅追求
吃饱穿暖,他们的目光和理想变得更加远大。) <
br>4.我们再来仔细地默读诗句,想一想,你能发现究竟是哪些方面悄悄发生了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填空<
br>来体会城市外观的变化,人们生活工作方式的变化,人们心理的变化)
5.改革开放短短几年的
时间不但改变了深圳的城市面貌,更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目光和心灵。所
以诗中这样写道:“这就
是昔日……”(引读最后一节诗歌)
第2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谈谈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二、总结提升
1.总结:今天的深圳是如此美丽,如此壮观。它不仅向全世界
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这一政策的强大活力,
也让十三亿炎黄子孙沐浴在生机盎然、蓬勃向上的美妙春光里
,小渔村变成大都市是一个神话般的美丽的
春天的故事。
2.配乐,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3.再读课题,升华含义。
昨天,这儿是();今天,这儿是()。
昨天,中国();今天,中国()。
4.试背全诗。如果不能背全诗,能背多少,就背多少,
课下完成背诵任务。三、落实识字学生独立完成书
写。
教师提示:
1.幢,读音是“zhuàng”,不要读错。
2.渺,中间是“目”,不要写成“日”。
3.燕,上边不是“艹”,是“廿”。
四、拓展迁移,以情促写。
1.带着对春天
的畅想,我们看看自己的家乡这30年来的变化(出示相关图片和资料进行介绍说明),你
能用自己的笔
把它写下来吗?
2.引导学生根据图片和资料,以诗歌的形式,简要地写写家乡的变化。
板书设计: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昨天 今天
改革开放
贫穷落后 翻天覆地
焕然一新
快乐读书屋四:
大漠升起蘑菇云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蘑菇云吗?44年前的10月16日,在中国西部
戈壁大漠的上空升起了壮丽的
蘑菇云,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全世界为之震惊,所有的中国人为之
自豪,中华民族又一次创造了
一个伟大的奇迹。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出自豪的语气。
二、初读感知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认读文中的生字词“矗立、凝结、凝固、黯然失色、晴天霹雳、欢呼雀跃、讹诈”
3.默读课文,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读书所得,说说各自读懂什么了,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4.集体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原子弹爆炸成功的背景资料。
三、自读自悟
1.默读课文,思考:中国第一次核试验发生在什么时候?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2.学生交流
(1)画出描写原子弹爆炸时情景的语句,读一读。
(2)作者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写出了原子弹爆炸时的情景。用“。。”标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并按照顺序说
一说原子弹爆炸的全过程。
随着( ),接着( )。很快(
),紧接着( ),( )以后,形成
了一个巨大的蘑菇状烟云。
人们看到
人们听到
人们感觉到
(3)学生汇报
(4)读一读描写人们欢呼雀跃的语句。
(5)想象一下当时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3.学生自由读最后二个自然段。思考:我国研制原子弹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1)说一说自己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2)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读一读。
四、课外延伸
(1)说一说现在的中国在国防科技方面还取得了哪些辉煌的成就?
(2)看图片,说一说如今的中国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五、推荐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合办一期“巨龙在腾飞”为主题的版报。
板书:
大漠升起蘑菇云
1964年10月16日——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1967年6月17日 ——第一颗氢弹爆炸
粉碎垄断、加强国防、维护和平
两弹元勋——邓稼先
用于核能发电。
中国魔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主动随文识字,认识“瞩、煌”等6个生字,积累词句。
2.理解杂交水稻的培育经过,感悟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杂交水稻这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激发学生爱科学、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
1.普通水稻、杂交水稻挂图;
2.课件:袁隆平相关资料、图片介绍;课文重点语句。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出示“普通水稻”和“杂交水稻”对比图片,让
学生对比并大胆猜测:普通水稻亩产300公斤,
杂交水稻的亩产能达到多少公斤?
2.利用猜测,激发兴趣引出课题——中国魔稻(板书课题)。
3.进入“快乐读书屋”:“为什么叫它魔稻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感知
1.默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6个生字读准,认清字形。
2.同桌互读,注意随文识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全班交流体会:为什么叫它魔稻呢?引导学生能抓住重点句子把话说清楚。(第1自然段)
4.指名逐段展示朗读,引导学生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每个自然段,我们抓住哪个词语就能概括整段的内容呢?(抓住“主持研究、攻克世界
难题、重大贡献、高度评价”等关键词语概括)
三、阅读理解
1.自主阅读,解决问题:人们对中国魔稻——杂交水稻有怎样的评论?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2)课件显示,体会情感:
杂交水稻是中国人继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之后,创造的又一个奇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姆博先生称赞“他是继……‘第二次绿色革命’”。
国际水稻研究所
所长、印度的前农业部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
音”。
人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发出这些感慨的?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指导朗读。
(3)教师小结:人们对杂交水稻的评价,说明了杂交水稻培育成功的重大意义。
2.深入体会:袁隆平培育成功的杂交水稻为什么会得到人们如此高的评价?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问题答案。(第3自然段,杂交水稻的研究培育经过。)
(2)这段文字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理解“公认”“世界难题”。
(3)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
,小组讨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杂交水稻研究是公认的世界难题?小组汇报。
(4)抓住“苦苦寻觅
”“一千多个品种”“成千上万组杂交组合试验”等重点词语,想象袁隆平进行试验
的艰辛过程,进行说
话练习,并指导朗读。
课件显示(袁隆平试验的图片),进行说话练习:我仿佛看到;我仿佛听到;我仿佛看到;我仿佛听到。
3.升华情感,指导朗读: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解决了什么样的世界难题?
(1)学生默读课文,讨论回答。
(2)课件显示(人们对杂交水稻评价的语言):人们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做出这些评论的?
学生交流讨论并发言。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再读这些文字。
(3)课件出示:袁
隆平杂交水稻不断发展,亩产从300公斤达到900公斤,有望突破1000公斤。
现在,你想对袁隆平说些什么?
四、落实识字,拓展阅读
1.出示本课要求认识的字,引导学生巩固识字。
2.读《小学生语文阅读资源》中《串红,
红艳艳》一文,读后说说从我几次给串红安家的过程中,体会出
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通过上网、查资料等方法了解袁隆平,制作袁隆平小档案
板书设计:
中国魔稻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水稻专家)
研究经过
重要价值
高度评价
能说会写四
祖国建设跨骏马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事例说说自己的感受。
2.搜集祖国建设方面的材料。
3.培养热爱祖国成就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围绕话题,将重点事情说清楚,并谈出自己的感受。
课前准备:相关媒体资料
课
时:1课时
过 程
一、兴趣导入,引起兴趣
同学们,在祖国的建设与发展
中,取得的成就不胜枚举,有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请同学们就自己了解的
资料互相交流,畅所欲言。
二、探索新知
1.分小组交流,谈感受。
2.教师巡视指导。
3.各小组推荐两名同学带着资料及图片在班上发言。
4.有意识的推荐人选,侧重介绍某一方面。
可以介绍从报刊、网络、电视等媒体搜集到的资料。
5.学生同桌交流。
6.指名学生谈感受。
三、课堂总结:学生总结自己了解到的知识,并将搜集到的资料及图片在班级展示,促进集体交流。
板书设计:
祖国建设跨骏马
要求:
1.围绕话题谈感受。
2.采用具体事例说清楚。
3.相关的资料。
家乡的变化
教学目标:
1..通过写具体事例反映身边环境、日常生活的变化,表
现祖国建设突飞猛进的发展,表达自己内心的喜
悦和赞叹之情。
2..指导学生评价和修改习作。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选取典型事例,写清这些变化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好处,写出真情实感。
2.训练学生正确评价和修改习作。
教学准备
调查资料:
1.近3年以来家庭年收入、人均收入;
2.跟家长一起到超市去,记录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3.上网查询,看看一年中我们的祖国、自己居住的城市发生了哪些重大的变化。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回顾导入,点明主题
1.回顾导入。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4篇展示祖国建设的文章,课后同学们还搜集了许多关于祖
国建设飞速发展的资料,在
上节口语交际课上进行了交流,通过交流你们有什么感受?
2.自由交流,激发学生的喜悦之情和自豪感。
3..点明主题:日新月异的祖国建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呢?
二、自主读书,明确要求
1.独立读一读书中的提示,看看本次习作都有哪些要求。
2.说说本次习作的要求。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归纳整理,列出习作要求。
(1)抓具体事例;(2)用数字说明;(3)写带来的好处;(4)文题自拟,文体不限。
三、展示变化,感悟发展
1.展示家庭变化,感悟家庭发展:
(1)小组交流,展示调查资料一——近3年来家庭收入、人均收入情况。
(2)进一步展示变化:几年中,你们家里生活条件在哪些方面有变化?
(3)感悟家庭生活变化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家庭生活发生了变化,你有什么感受?
2.展示身边变化,感悟社会发展:
(1)全班交流,展示调查资料二——逛超市时的见闻和感受。
(2)生生交流,进一步展示变化:除了刚才说的,再想一想,我们身边还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小组内互相交流,再全班汇报。
(3)感悟身边环境变化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好处:城市的发展
、环境的改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
呢?
3.展示祖国建设变化,感悟社会发展:
(1)全班交流,展示调查资料三:一年中,我们的祖国、我们居住的城市发生了哪些变化?
(2)生生交流,进一步展示变化。
(3)感悟祖国建设发展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好处:祖国建
设的发展是多方面的,科技发展、城市建设、新
农村建设、政策变化等,这些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
些好处呢?
四、提出要求,审视主题
这节课,就让我们用自己手中的笔写一写这些变化吧。
你可以选择一个方面的一件或几件事来说明,也可
以选择不同方面的事例来表现主题。
五、选择材料,明确思路
要结合本次习作的要求,对习作内容进行构思、准备。
1.明确选材。
小组交流讨论,明确选材。教师巡视指导。
2.明确思路。
写之前,好好想一想,
自己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怎么写清楚这些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好处,这些好处
怎样展示出来,开头写
什么,最后写什么。
六、用心思考,完成习作
1.对个别学生的精彩表现给予表扬,以对其他同学有所启示。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个性表达。
2.学生动笔完成习作。
第2课时
一、直接引入
上节课我们共同感受了
祖国建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同学们还动笔记录下这些变化,写出了自己的感
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
起分享一下吧!
二、生生交流,师生评价
1.互相评价。
同学们可以和自己的同
桌交流,也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交流,还可以选一个你认为写作水平比你高的同学
交流学习。记住,在这
个过程中我们要取长补短!
2.自评自改。
读了别人的习作,听了别人对你的习作提出的建议,现在请你动手改一改自己的习作吧。
3.共同评价,共同修改。
教师挑选几篇有代表性的习作读给学生听,让学生评价、修改,然后教师点评,学生再次修改习作。
三、佳作赏析,佳作评选
1.每个小组评选一篇最佳习作,面向全班交流,让大家获得启发。
2.小组自由评选。
可以评选最佳开头,最佳结尾、最佳选材、最佳语言、佳句赏析等,发现每个人习作中的闪光点。
四、拓展延伸,激励发展
1.学生修改后认真誊写作文。
2.举办佳作展览会。
语文七色光四
教学目标
1.区别平、翘舌音,边音和鼻音,读准汉字的读音;学会在语言表达中正确使用关联词语。
2.积累背诵有关“国家建设”主题的名言名句。
3.了解“五年计划”的意义和作用。 <
br>4.开展以“放眼世界,建设祖国”为主题的信息交流会,激发学生从小学好本领,将来投身祖国建设的<
br>紧迫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易混音的读音训练;关联词语的运用。 2..搜集关于建设祖国的名言名句和有关资料,开展以“放眼世界,建设祖国”为主题的信息交流活动。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关于祖国建设的名言名句和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
同学们,会唱《七色光》吗?你们知道吗,语文学习中也有七色光,是什么
呢?(拼音、字词、句子、阅
读、口语交际、综合学习)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语文七色光,感受语文七色光独特的魅力。
二、进入“练一练”
1.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1)下面这些词语的读音你能读准吗?
出示8个词语,学生在书上完成注音。
(2)谁能读出这些词语?
指名让学生读准这些词语,核对注音是否正确。
(3)教师领读,指名再读。
(4)补充练习:
讹()诈血()液滋()味一幢()幢
(5)你觉得还有哪些字
的读音需要注意?(学生交流发言,教师提醒大家在平时阅读、说话时注意把字
音读准。)
2.读一读,给下面的句子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这些句子需要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请同学们自己试一试吧!(学生自己试着填写关联词语。)
(2)谁告诉大家,你选择了哪一组关联词语?
指名读句子,并说一说为什么选择这一组关联词语。
(3)变化方式训练,明确关联词语表示的是什么关系。
把下面每组的两个句子用关联词语连在一起,变成一个句子。
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内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国际上的同行赞誉他为“杂交水稻之父”
今天天气异常寒冷
他坚持拖着伤残的腿去补习班上课
(4)自己选择一组关联词语试说一句话,同桌两个人互相说一说。
3.运用修改符号修改短文。
(1)下面这段文字中出现了许多问题,认真读一读,看你能不能发现?
学生自由读短文,发现问题。
(2)指名发言,指出短文中问题所在。
(3)全班交流说一说应该怎样修改。
(4)明确修改符号,学生动手在书上修改。
三、激发兴趣,进入“日积月累”
语文七色光里还有一个让我们增长知识,积累语言的栏目,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日积月累”。
1.出示“日积月累”中的两句话及作者。
2.提出要求:读流利,注意不认识的字要查字典,不懂意思的词语查字典或者联系句子理解。
3.小组内交流,说一说句子的意思,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小组背诵。
5.教师提供素材,学生进一步积累。
大屏幕出示:
一个青年人,总有自己的学习目的。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建设祖国,振兴中华。——钱学森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四、布置综合实践内容
第2课时
五、走进“知识窗”
七色光里知识多,七色光里收获忙,下面让我们再走进“知识窗”去看一看吧!
板书:五年计划
1.学生自由读知识窗中的文章,读后说说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2.小组交流,交流时先说书中的内容,再说自己搜集、了解的内容。
3.小组代表发言,说出小组内所了解的五年计划。(通过代表发言,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积累。)
六、大家一起来
1.导入,明确活动内容。
本次活动的内容是要求大家通过多种途
径搜集相关资料,放眼世界,把你对其他国家的生产、建设、科技、
环境保护、人民生活等方面的了解,
介绍给大家,然后谈谈你的认识和感想。
2.同桌交流搜集的材料。
3.组内资料交流。
4.小组按内容选派代表交流。(交流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说了解,更重要的是要谈出认识和感想。)
5.整理充实资料。(让学生根据交流,充实自己的资料)
七、总结,布置作业
每个人把课上交流的资料整理出来,办一期以《放眼世界,建设祖国》为主题的板报。
第五单元
本单元主题是“相互联系”。编有主题课文《桃花心木》和《“美极了”与
“糟透了”》,“快乐读
书屋”《韩信巧布背水阵》和《寓言两则》。这四篇课文,内容涉及古今中外,
题材广泛,充满哲理,发
人深思,从多个角度解释了十五之间存在着地多种形式的互相联系,有助于培养
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和辨
正地看待事物的能力。在“能说会写”板块中编有“怎样对待鼓励和批评”和“
发现生活中的道理”,是
对单元主题的延伸和拓展,引导学生在讨论、辩论中明白事理,在习作中观察生
活、体会哲理。“语文七
色光”栏目安排有语文知识的积累、扩展阅读和综合性学习等内容,注重工具性
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建议本单元教材教学时间为9—11课时。
9.《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体会文中深刻的人文道理,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2.能独立认识4个生字,会写本课的6个生字及出现的新词。
教学重难点:
结合
生活实际独立思考,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了解树木成长和人的成长之间的相似之处,是学生
受到生活与成长的启示。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查阅树种桃花心木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昨天的预习,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桃花心木这种树种。这是一种
世界名贵名贵的木材之一。
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课文是写了它的什么内容?
二、初读,整体感知观其貌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要求:字字入目,做到三不:不加字、不减字、不错字。
2.小组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插秧 汲取 枯萎 侥幸 规律 出租
重点读准“汲取”和“侥幸”的字音并理解意思。
3.教师请13名同学按段读课文。
(师生共同正音,并对他们积极读书的态度予以表扬。)
课文中直接描写桃花心木的语句是在第几段?(1-2段)
种桃花心木的是一个高大的人,这个人的做法用书中的一个词来形容,是什么(板:奇怪)
三、细读探究
(一)感悟“奇怪”
种树人都有哪些奇怪的地方?在书上画出来。(汇报3—7自然段)
(二)感悟种树人的话
1.这位种树人有这么多奇怪的表现,作者心中这么多的疑问,而种树
人是怎么回答的?(8-9自然段)
2.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3.如果你是种树人,老师就是文中的“我”,你能回答好“我”的问题吗?
(1)“种树不
像种菜或种稻子......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在理解这段话的含义后试着用“之
所以.
....是因为.....”回答问题。
(2)种树人说:“如果每天给它浇水会怎样?”
师:这下我明白了,难怪种树人会隔三差五地给树浇水,不是没有规律,而是在模仿老天下雨;起先我还
以为你懒呢,原来是为了让桃花心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起先我还以为他忙,原来是想让桃花心木
长成百年的大树。真是以为了不起的种树人!种树人是想让树苗在什么环境里生长?(板书:不确定)
四、说话训练
种树人与“我”的对话被一棵棵桃花心木苗听得清清楚楚。它们会想些什么呢?会对种树人说些什么?
请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我是一棵( ),我会想( )
五、点名道理、明确写法
过渡:不只是桃花心木苗,本文的作者听了种树人的这番话,也是非常感动。
齐读10自然段。
1.作者是用种树人的故事来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的。在一件小事中写一件大
家都知道的道理,就叫做借事喻
理。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写的?你能发现吗?
2.结合板书说,
他先写种树人的奇怪表现,这叫设疑,通过种树人的话解答了疑问,最后我们悟出了一个
人生哲理。(板书解疑、悟理)
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桃花心木》通过一件生活中的小事,让
我们感受到,在不确定的生活中,我
们要会培养一棵独立自主的心。这样的人生哲理我们要记在心里,转
化为我们的行动,像桃花心木一样,
成就百年的基业。
附:板书设计
9
桃花心木
奇怪 不确定 独立自主
设疑 解疑 悟理
10 《“美极了”与“糟透了”》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
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的两种不同评价中饱
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和联系,并联系实
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两种不同评价方式间的联系,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
母的两种不同评价中
饱含的爱。
教具准备:多媒体软件。
教学教程:
一、 创设情境,引导质疑
师:同学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多姿多彩的童年,童年生活将永
远留在自己的记忆里,有的甚至对自己
的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童年曾经发生
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给他的成长带来
什么影响呢?我们共同学习课文《“美极了”与“糟透了”》。
看到课题你想了解什么?(生答:“美极了”和“糟透了”这对截然相反的评价针对什么说的,分别是由谁说的?作者有什么感受?这两句话给他的成长带来什么影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选择方法朗读课文,当读到你喜欢的段落时你就站起来读。
三、仔细品读,读中体会情感
(一)、学习“童年的故事”这部分内容
1、让学生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童年的故事”这部分内容,并勾划出感受最深句,想想从中体会
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教师适时点拨,进行“学法指导”。
a.读了第一自然段,我体会到母亲很兴奋。
师:你体会得多好,能不能把你的经验向同学们介绍一下,是怎么体会到母亲的兴奋?
(从“眼睛发亮、兴奋地嚷、赞扬、拥抱”体会到的)
师:原来你是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的。你能不能学着母亲的语气,兴奋地嚷着——
(生有感情地朗读)
引导:要知道,当时“我”才几岁?——是啊!七八岁就
能写诗,多了不起啊,作为一个母亲,看到
自己的孩子七八岁就能写诗,该是何等地兴奋、激动呢? <
br>小结:这一段短短几句话,通过母亲的神态、语言、动作,把母亲看到“我”写了第一首诗的那种兴
奋、欣喜和自豪表现得淋漓尽致。全班同学齐读一遍,读出母亲的那种兴奋、自豪。
b.“我”的心情是既腼腆又得意洋洋。
师:“腼腆”是什么意思?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感受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答。)
师: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会,你对课文的理解会更透彻。生活中,大家肯定有过被人赞扬的时候,所以,这种既腼腆又得意洋洋的感受相信对每个同学都不会陌生。
c.“迫不及待”——我想早点让父亲看到我写的诗。
师:我巴不得立刻与父亲分享这份喜悦。因此,朗读这段话的速度应该稍快一点。(生朗读这段话)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一个七八岁的小孩正满怀信心地期待父亲的到来。
3、分角色朗读父母亲的对话。
师:同学们掌声是对你们朗读的最好评价。
找出父母亲对话过程中,“我”的神态变化的语句。
根据同学的回答打出相应课件。
①我把头埋得低低的, 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很长的时间。
②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③我再也受不了了,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痛哭起来。
这几句话准确地写出了作者当时的心里感受。体会“我”神态的变化,并通过朗读表现出这种变化。 <
br>通过反复朗读,大部分同学此时已能够体会到“美极了”是母亲赞赏“我”八岁能写诗,是为了鼓励
“我”;“糟透了”是父亲对诗本身的批语,是为了警告“我”别太骄傲了。
(二)学习“长大的认识”这部分内容
师:默读“长大的认识”这一部分。读完后,有疑难的
提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交流,能解决的小组里自
行解决,小组里解决不了的,小组长做好记录,提出来,全
班同学一起来探讨。
估计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有:
①长大后,作者为什么体会到自己当初是多么幸运?
②单凭母亲的这种爱,为什么会把人引入歧途?
③为什么说“美极了”也好,“糟透了”也好
,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
“爱”?
1、自由读书,小组讨论。
2、交流汇报,互相启发。
小结:母亲的鼓励使我一如既往地写作,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
作的源泉;父亲经常用“糟透了”
来评价我的作品,是他这种警告的力量,使我保持清醒的认识,让我得
以不断地提高。
3、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进一步深化阅读感受。
四、总结提高,升华认识
师:作者长大后,越发体会到自己是多么幸运,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
庭里,既有母亲慈祥、赞赏的爱;
又有父亲严厉、深沉的爱。我们班每个同学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生活
中你都感受到哪些不同的爱,谈一
谈,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
1、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不同的爱。
(慈祥的爱 鼓励的爱
宽容的爱 深沉的爱 期待的爱 严厉的爱 “恨铁不成钢”的爱……)
2、交流分享。
师
:大家谈很好,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会。一个人的生活中,既需要有人用鼓励的话语来为你
增强信
心,也需要有人用警告的言辞来鞭策你进步,你才能不断进取。
五、积累词语,欣赏佳句
1、这篇课文写得很美,你一定很喜欢文中的一些语句、段落,喜欢它,就多读几遍,把它背下来。
2、课后找一找描写“父爱”或“母爱”的文章,读一读。
板 书 设 计:
“美极了”与“糟透了”
鼓励 赞扬 严格 批评
韩信巧布背水阵
教材说明:课文讲述了公元前204年10月,汉军大将韩信率军巧布背水阵,诱敌深入,同时骑兵迂回,偷袭赵军营垒,全歼赵军的故事。
学情分析:学生对《三国演义》了解不是太多。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梗概,知道韩信取信的原因,从中体会韩信对兵法的灵活运用。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重点:了解梗概,把握细节,会讲这个故事。
教法:本课教学中我采用整体阅读法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提出问题“交战双方是谁?你
认为哪一方会赢?说出你的理由。”在教师的引导下读课文,剖析重点句、段的内涵,使其为突出文章中
心这个“整体”服务。最后再回到整体进行强化训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成知识向智能的转
化。
1、课前交流
相信同学们在电视中一定看过有关战争的影片,那么你能不
能说一说一场战役的胜利跟哪些因素有关系?
(学生自由发言)看来大家一致认为兵多、将勇是取胜的重
要因素,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历史战
役的文章--------《韩信巧布背水阵》看一看这次
战役中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2、自读自悟: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
4自然段:要求读准字音,句子读通顺。
(2)回答问题:交战双方是谁?你认为哪一方会赢?说出你
的理由。(教学预设:学生会认为赵军会赢,
因为赵军的兵力远远超过汉军的兵力。目的:搭建起学生与
文本对话的平台,巧妙的引导学生学习文本,
激发学生读文的兴趣、学会发表自己的见解。)
(3)师:大家一致认为韩信会输,快速扫读课文5---
7自然段,看一看我们的猜测对不对?师追问:一
起告诉我,在战役中哪一方获胜了?(生齐答) 讨论:围绕“临时拼凑起来,才几万人的汉军为什么会打败20万人赵军”这句话组织学生讨论,交战双方兵力悬殊,但是韩信居然取得了胜利,为什么?请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教学目的:引发思索,在读、思、议的过程中,学生走进课文,与文中人物、事件开始初步对话。)
韩信、张耳退守到河边
后,汉军知道背后便是河,无路可退,因此全军将士拼死作战。赵军始终无法战胜
他们。这时,韩信半夜
派出的两千轻骑兵,趁赵军全部出来追逐汉军的机会,冲入赵军营垒,把赵军的旗
帜统统拔掉,插上了汉
军的旗帜。
(4)出示“布阵要尽可能做到右后靠山,前左临水。”“陷之死地而后生
,置之亡地而后存”师问:这
两句话有联系吗?学生自由发言。师追问:你认为韩信布的背水阵“巧”在
哪?学生自由发言。 (教学预
设:1、布背水阵使赵军轻敌、使士兵拼死作战;
2、半夜派出的两千轻骑兵,趁赵军全部出来追逐汉军
的机会,冲入赵军营垒。)
(5)出示韩信的有关资料,增加对人物的了解。
韩信熟谙兵法,是继孙武之后,最为卓越
的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
灵活用兵的将领,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
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 2)结合搜集到的资料和合理的想
象创造性的复述课文。为后世留下了大量
的军事典故:背水为营,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作为
统帅,他率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
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著有兵法三篇。
(6)果你是一名士兵,你喜欢韩信吗,为什么?(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
师:通过学习请你谈一谈韩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写一写、说一说。)
(教学目的:引发思索,在读、思、议的过程中,学生走进课文,与文中人物、事件开始初步对话。)
3、练讲故事
(1)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复述课文。
(
4.检查识字
5.布置作业
积累:布阵要尽可能做到右后靠山,前左临水。
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板书:
韩信巧布背水阵
巧 : 置兵---------背水阵----------后生
(死地)
寓言《南辕北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句意,读懂《南辕北辙》的故事内容,体会其中的道理。
2、通过自学质疑、讨论解疑、兴趣表演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素养。
教学重点:理解《南辕北辙》故事内容,认识其中的道理。
教学难点:体会、领悟道理。
教学过程:
一、自学质疑
1.自由阅读,个人质疑。
①可质疑词句意以及个人想了解的问题。
②个别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阅读。
2、学生说问题,教师归纳问题。
词义:盘缠硬要问题:南辕北辙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南辕北辙》中那个做车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朋友又是怎么想的?谁想法对?为什么?
3、组织阅读课文。
①齐读
②自由读
③个别指导
二、讨论解疑
1、随机阅读,结合课文,联系实际理解词义。
盘缠(路费)硬要(一定要)
2、通读课文,进一步认知课文。(读中思考问题)
3、学习小组组织讨论。
⑴组长负责结合组员。
⑵针对问题讨论,组长归纳小组意见。
⑶选代表作答。(可以把这个机会让给胆小的同学,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小组汇报、讲读课文
1、组员汇报形式(自由选):读文作答口头说答自由表演
2、评点讲析
⑴动画演示故事梗概。(结合演示评析学生作答内容,加深对课文的了解。)
⑵自由阅读、分角色阅读,理解问题。
A角色:坐车人
B角色:朋友
⑶结合课件动画、生活实际,认知坐车人和朋友谁对谁错。
课件片段说明(动画展示)北▲
结果:离楚国越来越远
南▼(楚国)
3、引申阐发道理
⑴总结故事内容,复述故事。
⑵讲说道理,理解南辕北辙词义。
本来要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⑶结合实际、课件演示深刻理解故事。
告诉我们做事要明确方向,如果方向错了,无论条件多好,也不能到达目的。
四、兴趣表演、加深理解
1、自由阅读,指名复述。
2、小组结合,导演故事。
①分担角色
②人物语言、动作、表情
3、总结小评,启发教育。
做事要明确方向不能背道而驰。听取别人善意的意见。
五、作业布置
1、把《南辕北辙》故事讲给别人听。
2、搜集古代寓言故事。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积累成语的兴趣。
初步按触文言文,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4、仿编成语故事,培养学生学习成语故事的兴趣,发展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及模仿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成语故事的寓意,创编成语故事
教学准备:课件自相矛盾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课前活动:分两组比赛,说一说“自”字开头的成语。
一、积累成语,揭示课题。
1、同学们,在课前的比赛中,大家说了许多“自”字开头的成语,老师今天也给大家带来了许多这样的
成语。
(灯片展示:有关“自”的成语20个。)
自给自足 自觉自愿 自力更生
自告奋勇 自强不息 自食其力 自愧不如
自由自在 自知之明 自不量力 自欺欺人 自暴自弃
自鸣得意 自以为是
自我陶醉 自相残杀 自高自大 自作聪明 自吹自擂 自相矛盾
2、齐读成语。
3、引入课文,板书课题,简介矛与盾(矛:长矛,古代用于进攻的武器;盾
:盾牌,古代用于防守的武
器。)
4、播放《自相矛盾》的FLASH
二、精读《自相矛盾》。
1、喜欢这个故事吗?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
指名读课文,正音。
2、谁能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人,他先
夸他的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
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哑
口无言。)
3、“夸口”什么意思?(说大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学生勾画相
关语句,指名
朗读,学生评议。
师:谁来学着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
4、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
指导读好问话。(设置孩子、中年人、老人,让学生品味语气。)
5、在大家的追问中,那
个楚国人只能——“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能换一
个词语来替代吗?(哑口
无言)他为什么张口结舌?
那个人售物时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
6、现场表演:如果你是那位卖矛与盾的人,要想把自己的东西卖出去,你会怎样推销自己的矛与盾?
(四人一小组,商量商量,说一说,最好演一演。)
7、通过学习课文和他们的表演中,你明白了什么?
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如果有会有怎样的后果?你应该怎么办?
三、初识古文,激发兴趣。
1、我们知道有些成语是出自古代的寓言和历史书
籍,今天我们学习的一则成语就出自于古代思想家韩非
子写的一本书里。
韩非子简介
韩非,先秦时期韩国公子,是我国
先秦时期著名政治理论家,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子:古代对
有学识男子尊称。
让我们来看看原文是怎样写的: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
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2、练读原文
3、对比读现代文。
4、看着原文复述课文。
四、仿编成语故事。
1、播放自相矛盾现代版
2、四人小组编成语故事。
3、交流,评价。
五、教师总结。
能说会写 怎样对待鼓励与批评
教学目标:1.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2.讨论或辩论能够做到有条理、有观
点、有事例依据;能通过语言和表情打动、感染听众,
倾听时能够尊重对方,抓住要点。
3.通过讨论或辩论,形成对待鼓励和批评的正确看法。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2
教学过程:
1.学生自读文字说明,归纳出谣讨论的问题:怎样对待批评和鼓励、结合生活实
际谈谈当你
受到了鼓励或批评时会怎样。
2.引导学生明确讨论要求: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观点,结合亲身体验和感受加以说明。
3
.组织学生讨论。对讨论中如何有条理、有观点、有事例依据地表达,如何尊重观点不同的
发言,如何从
同学的发言中学到优点等,教师相机指导。
4.讨论总结。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总结。如讨论的结果、讨论时的表现等。
发现生活中的道理
教学目标:1.写清楚自己遇到过的一件事情和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2.善于观察生活,善于思考,能够发现平凡生活中蕴含的道理。
3.学习修改习作的方法,联系独立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学重、难点:选择自己遇到过的一件事情写下来,写清楚自己的看法。
教学流程:1.明确要求。
学生自读文字,归纳本次习作的要求:一是学会全面、联系地看问
题;二是选择一件遇到过的可以说明一
定道理、反映事物间内在联系的事情来写;三是要
写清楚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2.回顾写法。
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中的课文,体会写法。
(1)怎样选择一件遇到过的、可以说明一定道理、反映事物间内在联系的事情来写?
从本单元的课文中学习作文的选材方法。可以围绕动植物的成长变化来写。
(2)怎样写清楚对事情的看法?
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来揭示。
3.起草习作。
鼓励学生先把自己的选材构思说给大家听,相互启发,相互完善,再动笔来起草习作。
4.习作讲评。
讲评要引导学生参与,相机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指导他们抓住习作要求来评
价,也可以设计一定的评价
提纲或要点,引导、规范学生最初阶段独立评价。
语文七色光 五
教学建议:1.在词句训练中,抓特点,找规律,培养语感。
2.积累成语和名言,了解语言这种文学体裁的相关知识。
3.阅读小幽默,感受阅读带给人的快乐。
教学过程:
1.练
第一项训练是读拼音,填汉字。可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再互相订正更改。对写错的字可以总结原因,多
写几遍。
第二项练习是补充成语,先添填空,补充完整成语,在讲述和这些成语有关的寓言。 第三项是关于三中类型问句的辨析。多读中体会表达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增强学生对不同问句类型的语感。
2.日积月累
先指导学生读准这些成语、名言的字音,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在相互交流对
成语、名言的理解;最后
多读几遍。
理解拓展训练:根据下面句子描述的情境。填写恰当的成语或名言。
(1)看待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情,既要看到好的、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坏的、不利的一面。这就叫做(
)
地看问题。
(2)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过程和规律,补课一蹴而就。学习也是一样,
平时不注意积累巩固,临
到考试,再搞突击复习,是一种( )的做法。
(3)处事公道,为
大家谋利益,大家就拥护你;存有私心,为自己谋私利,大家也会把你赶下台,这就
是古人所说的“(
)”。
3.知识窗。
关于“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的文学小常识,可以让学生读一读,引用自
己知道的寓言故事,体会寓言具有
“寓较深刻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的特点。
4.开心一笑。
读一读,乐一乐,议一议这个小幽默讽刺了哪种类型的人,说明了什么道理。
评一评,谁讲的幽默笑话又有趣又说明了一定的道理。
第六单元
本
单元是以“城乡美景”为主题编写的,选编的四篇课文以优美的文字、独特的视觉,分别描绘了如
醉如染
的三峡之秋、如诗如画的天山牧场,绚丽奇异的西双版纳密林,以及古人诗中的景色。此外,还编
排了一
些与专题相关的学习内容:“能说会写”要求学生以“我最喜欢的景物描写”为话题,与同学交流
自己读
过的描写景物的古诗文的看法和感受,并且尝试运用本单元课文的某些写景方法,描写一处自己喜
爱的景
物;“语文七色光”中,编排了与景物描写有关的造句,按春、夏、秋、冬分组搜集整理积累古诗
词中写
景的佳句,介绍了“词”这种文体,设计了“让我的家乡景更美”的语文实践活动。
本单元的课文所描
写的景象、景观,画面清晰优美,语言色彩浓郁、明媚。因此,教学应从以下几
个方面着手:
第一,朗读入情。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真切地感受课文,因声明义,领略课文的精妙之处,增强语感,
以
声传情,加强情感和美的熏陶。
第二,体悟入情。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是理解感悟的过程,要充分发挥
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主
动、积极的思维中,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和个人独特感受。
第三,想象入景。要使本单元课文 所描述的自然景观、景象在头脑中形成有声音、有色彩、有动有静<
br>的立体画面,必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从字里行间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瑰丽。
第四,积累入心。
本单元教学继续重视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句意思,揣摩、品味语言,积累
词句,提高理解和运用
语言文字的能力。
11 三峡之秋
教材简析:
《三峡之秋》是五年级下册第六单
元的一篇主体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城乡美景”。本课抓住三
峡的特点,以时间为序,描写了三峡在中
秋这一天从早到晚的景色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
爱和赞美之情。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语文学习方式的改变,要以读为本,通过读使学生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本课
力求创设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读、思、议、想、说的过程中,了解
三峡秋色的景物特点,感受三峡之秋的美。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部分段落。
2、边读边想象三峡秋天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对秋之三峡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细致入微地观察自然、观察生活的方法,积累、揣摩语言,领悟作者形象、生
动
的描写方法。
4、认识2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读记“橘柚、巨蟒、谷壑”等词语,读写“陡
峭、消逝、金
鳞、拥向、轻缓、汽笛、朦胧、倾泻”等词语,积累优美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在读中想象三峡之秋的美景,学习按照时间顺序观察与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1课时
一、激发期待,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三峡”两个字)同学们你对它有哪些了解?(生汇报课前查找的资料)
2、
看来三峡真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啊!有如此之多的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千古传颂的诗词文章。老师知
道有一位叫方纪的现代作家也同他们一样把自己的情感流露笔端写了这样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课题)
3、想看看三峡的秋天吗?(播放三峡秋景)看完交流:你眼中的三峡秋色什么样?
4、这么美的三峡秋色还想看吗?打开书,跟随作者一起走进三峡之秋,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觉得作者眼中的三峡秋色是什么样的?用书中的一个词概括。(成熟
2、作者是怎样看到这种成熟的呢?(轻声读第一自然段)
3、作者抓住了橘柚的变
化让我们感受到三峡成熟的秋天的气息。浏览全文,作者又以怎样的写作顺
序来体现这种成熟之美呢?(
相机板书)
三、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一)直入重点,体会情感
1、(
速读课文)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哪段时间的景色?(夜)我们那我们走进月夜,看作者眼
中的三峡月
夜蕴含着怎样的一种成熟之美?
2、自由读课文5、6自然段。思考:作者在这部分重点写了哪些景
物?这两种景物有什么特点?找到
相关词句、段落画下来可以多读几遍。
3、汇报交流句子,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1)学生汇报句子。(描写江面的语句)
(2)汇报交流:哪些词读的特别有味道?理解、体会这些词给你怎样的感受?
(3)想象:这些句子浮现在你脑海中一幅怎样的图画?(宁静)
(4)那作者眼中的三峡月夜仅仅只是宁静之美吗?其他同学还体会到了什么?(神秘)
(5)你是怎样体会到的?(汇报句子、理解重点词语)
(6)当一轮明月渐渐升高,此时的三峡又展现在作者眼前一种怎样的美呢?(多媒体出示句子)
(7)自由读读这个句子,同桌两人交流交流你又看到了怎样的美?你是怎样感受到的?(理解词语)
(8)指导朗读句子,多媒体辅助教学。相机引导背诵。
(二)总结学法,合作学习
1、三峡那静谧的月夜陶醉了你,陶醉了我,更深深地陶醉了作者。那早晨、中午、黄昏时的三
峡
在作者眼中又是怎样一种成熟之美呢?相信大家根据老师提供的学习提示小组合作学习就会体会到那不
同的美。(多媒体出示)
2、参照这样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其它三个时间段。
3、汇报学习结果。(相机板书:明丽、平静、热烈)
四、
总结课文,情感升华
1、(总结板书)同学们,无论是明丽的早晨、热烈的中午、平静的黄昏,还是
静谧的夜,在作者眼
中这都是三峡秋色的成熟的美。那作者为什么要按时间变化的顺序来写这篇文章呢?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呢?
2、是啊!课文诗一般的语言营造了诗一般的
意境,描绘出诗一般的画面,真可谓是文中有画、画
中有文。作者所写的这一天为何如此之美?这是怎样
一个特殊的日子呢?原来这一天——(引读)
3、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一天来写?他的内心是
怎样一种情感呢?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中用心来读
读课文,细细的体味。(配乐学生默读)
板书设计:
早晨:明丽
11、三峡之秋﹛中午:热烈 ﹜喜爱
(成熟)
黄昏:青色透明
夜:宁静神秘
第2课时
一、
读课文,回归整体
a) 有感情朗读课文。
b)
学完课文后你感受到三峡哪些美可以称得上是成熟的美?
二、交流方法,背诵课文
1、学生交流背诵的好方法。
2、小组内检查背诵。
三、 积累词句,指导书写
1、 流本课好词佳句。
2、按字型结构分类,指导几个难写的字。
3、学生练写。
四、拓展延伸,扩展阅读
学生生阅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中相关文章。
五、作业超市(任选其一)
1、办关于三峡的手抄报。
2、编写介绍三峡秋景的广告词。
3、办一期“三峡风景图片展”。
12古代诗词曲四首
教材简析:
本课中四首诗词曲以写景为主,作者以优美的文字、独特的视角分别描绘了梅子黄时的三衢道、春雨
添花的小溪深处、新月初上的浔阳、暖日和风中的庭院楼阁。所描写的景象、景观,画面清晰优美;所使
用的语言或色彩浓郁,或简练朴实,是学生积累词句,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极好凭借。
设计理念:
1.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使学生增强语感,真切地领略课文的精妙之处,受到美的熏陶。
2.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四首古诗词曲。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认识“矫、鸿、淀、阑”4个生字,会写“鹂、藤、准”等8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诗词的意境,理解、感悟、体会这几首诗词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搜集与这四首古诗词曲有关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古代诗词曲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今天我们就来欣赏
其中以描绘美景为主题的四首古诗词曲。(板书课题)以朝代化分,这节课先来看宋代的两首诗词。
[简明扼要地介绍古代诗词曲在我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提高学生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题
1.自由读《三衢道中》和《好事近·梦中作》两首诗词,注意读准字音。自己读熟练后再读给同桌
听。
2.指名分别读两首诗词。注意生字“鹂”“矫”“藤”的发音。
3.结合注释和搜集的资料说一说两首诗词的写作背景。
[多种形式的读文,促使学生多次与生字见面,在读中识字,在读中感知诗的大意。]
三、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一)学习《三衢道中》。
1.带着问题,再读古诗《三衢道中》。
(1)作者是什么时间游于三衢山中?他的行程路线怎样?
(2)沿途作者都看到了什么?结合插图想象画面,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3)想一想作者的心情怎样?
2.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3.全班交流。
(1)梅子黄时,正值雨季,而天气却(学生填空:日日晴),给人以之情(喜悦)。
(2)读第2句“小溪泛尽却山行”,说说这句话写了什么?(一“溪”、一“山”、一“泛”、一“行”,不仅表明作者的行程,还透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3)哪句话是写作者沿途所见?(出示3、4句)想象交流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4.带着喜悦之情配乐诵读。
[用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就是理解感悟的过程。]
(二)学习《好事近·梦中作》。
1.结合注释,自读自悟。
(1)这首词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
(2)自己试着讲讲词的意思,把不懂或讲不清的地方记下来。
2.小组合作探究。
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同学交流,不明白的地方展开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1)从什么地方读出是写作者梦中所见的浓浓春景?
(2)词人看到的景物各是什么样的?(指导读诗句)
(3)想象《好事近·梦中作》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讲一讲。
一句:一场春雨催开了山路上烂漫的山花,山花使满山春色动起来了。
二句:小溪深处,有成百上千的黄鹂飞鸣于林间枝头。
三句:飞鸟迎面扑来,盘曲伸展,有如龙飞蛇舞,转眼间烟消云散,又是碧空万里。
四句:在古藤树下,举杯豪饮,醉卧树阴下,完全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力量
和教师的引领作用,解决遇到的难题。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大自然的
神奇与瑰丽。]
四、图文对照,熟读成诵
1.看图读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2.指名带着感情配乐诵读两首诗词。
3.你喜欢这两首诗词吗?为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4.在齐诵中结束本课。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增强语感,增加积累,真切地感
受到诗词所描写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板书设计:
12 古代诗词曲四首
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黄——日日晴
溪—泛、山—行
不减——添〖〗
喜悦之情 〖〗好事近·梦中作
(宋)秦观
梦中春景
忘我之情
壮观神奇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有感情地背诵《三衢道中》和《好事近·梦中作》两首诗词。
2.如果说两首宋代诗词所
描绘的景象令你喜悦、向往,那么这节课要学习的两首元曲,更能使你如
痴如醉、快乐无比。
[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元曲的兴趣。]
二、学习《塞鸿秋·浔阳即景》
1.指名读这首元曲,随机纠正字音。(“淮”“淀”“鸿”)
2.
自由读曲,多读几遍,看看自己发现了什么。(每句一景,千姿百态、各放异彩;用了6个比喻;
7句中
6句押“ɑn”韵。)
3.作者初秋傍晚登浔阳城楼,都看到了什么?(再读本曲,想象有声有色
、有静有动的立体画面,
与身边同学交流。)
4.把自己想象到的景象与全班同学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一句:月光下,长江犹如平铺着的一条白色的绸带,无数靛青色的山峰肃穆地矗立在江边。
二句:江面上几艘帆船远去快如箭,一泓山泉从高山上飞流直下如闪电。
三句:晚霞收尽,水汽凝成了白色的露珠,一轮新月就像打开的扇子。
四句:一行寒雁飞过看上去宛如一缕细线。
5.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欣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由指名读正音到自由读寻求发现,
再到想象、交流,最后到有感情朗读,层层推进,让学生在读中
感知、感悟,在熟读中成诵。]
三、学习《天净沙·春》
1.春天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交流自己对春天
的印象)下面学习的《天净沙·春》这首
曲就展现了春天迷人的画面。
2.自由读全曲,自学生字。
3.作者是抓住春天里的哪些景物特征来描绘春天?请把你眼中的春景图跟大家描述一番。
(老师板书:山、日、风、阑干、楼阁、帘拢、杨柳、秋千、莺、燕、桥、水、红)
4.试着说说这首曲的意思。
5.配乐朗读。
[在学习了前三首诗词的基础上,鼓
励学生自学,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对文
本的个性化解读。]
四、积累内化,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读一读、背一背古代诗词曲四首,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出示填空的课件,将古诗词句补充完整。
3.在自己最喜欢的诗词旁用自己的话写下阅读感受,与同学交流。
4.为自己喜欢的诗词曲配画或改成一个写景的片断,师生共享。
[让学生在入情入境地诵读中积累语言,品味、感受语言的优美,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五、巩固识字,写字
1.采用符合学生实际的形式,巩固识记生字。
2.指导写字,辨析易混淆的字,如“藤—腾”“淮—准”“啼—蹄”等。
板书设计:
12
古代诗词曲四首
塞鸿秋·浔阳即景 天净沙·春
(元)周德清 (元)白朴
白如练青如淀 山、日、风,阑干、楼阁、帘栊
疾如箭飞如电
杨柳、秋千
初学扇来如线 莺、燕,桥、水、红
快乐读书屋六
迷人的天山牧场
教材分析:
这
是一篇略读课文,写的是天山及天山牧场天晴、下雨、黄昏及傍晚不同时候迷人景色,表达
了作者对天山
牧场十分热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横亘、连绵不断、驰骋、暮霭”等词语的意思。勾画文中的比喻句。
2、了解天山牧场在天晴、下雨、黄昏及傍晚时的迷人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获
得美的
享受,陶冶学生审美情操。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能熟读(部分做到背诵)1、2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天山牧场在天晴、下雨、黄昏及傍晚时的迷人景象。
难点:体会课文运用了大量比喻表现天山牧场迷人的美。
课前准备:
下载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下载草原及牧场风光的图片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谈话导入
(运用多媒体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在土壤肥沃,牧草
茂密,野花芳香,空气新鲜的
天山,有一片迷人的牧场,想去看一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中《迷
人的天山牧场》。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交流课文中勾画出的生字词,提醒同学注意事项。(音、形、义)
2、找出在预习中较难的段落或句子练习读通读顺。
3、扩大视距,默读全文,首先思考如何
运用题目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哪些地方写天山?哪些地
方写牧场?(教师板书:远看天山
走进牧场)写了牧场哪些时候的景观?(板书:晴天、雨天、
黄昏、傍晚)。
(三)、重点探究、细读感悟
1、出示自学提示:
(1)、选学一个自然段,找出这段中描写哪些景色?
(2)、勾画该段中的比喻句。运用“
把……比作……”和“用……比喻……”认识勾画的比喻
句。
(3)、组内赛读,选派小导游介绍牧场的迷人景色。
2、小组汇报
(四)、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听了以上导游的介绍,虽然我们人没到牧场,但心已到那了。游
客们假如我们现在就到天山牧
场,看着这迷人的景色,指板书小结。你们最想说一句什么话?只是想到牧
场的美吗?我们祖国这
么大,有《桂林山水》、《善卷洞》《金华的双龙洞》、《西双版纳密林器奇观》
等等,像天山牧
场这样的美景各地都有。我们看到牧场的风光,就会想到祖国各地风光,用一句话表达对
祖国大好
河山、秀丽风光的赞美呢?
看来,我们不仅爱上了天山牧场,更爱上了祖
国的大好河山,相信课后这个作业同学们一定
非常有兴趣完成,收集描写祖国河山的成语(或四字词)。
板书设计:
晴天
迷人的天山牧场 雨天
黄昏
傍晚
作业:
收集描绘祖国大好山河的词语。
西双版纳密林奇观
教材分析:
这是
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写了西双版纳原始森林中独木成林、树上植物园、神奇的树木、天然水壶等
奇特景观
,抒发了作者对西双版纳密林神奇景观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在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按照“总-分-总”的思路给课文
分段,学会抓住景物特点具体
描写的写作方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概括能力与总结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西双版纳的奇异景观
2、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按“总-分-总”的思路进行描写的方法。
设计理念:
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语文课
上,老师曾带着同学们游览了四川的九寨沟、广西的桂林山水,今天老师还想带着同学们
去旅游,去之前
请同学们先看一段影片,影片中景色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你知道这是哪里吗?请
同学们说说看。
(学生说出自己看到的景色)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同走进西双版纳,去看看那里的密林奇观。
二、探究新知
课前老师请同学们预习并搜集有关西双版纳的资料,现在请你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跟同学们交流一
下。
1、初读课文
(1)同学们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
(2)请同学们带着你想知道的问题自由的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然后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2、教学第二部分(直入重点段)
(1)在众多的奇观中,你们最喜欢看哪一处奇观呢?
请同学们快找一找文中的哪个自然段写了独木成林这处奇观。
请同学们快读一读这个自然段,找一找这一段有几句话,哪句是中心句?
(2)(出示独木成林的图片)同学们请看,这就是独木成林,这样奇异的景观怎样形成的呢?
(3)看到这样奇异的景观你当时的心情如何?请你用这样的感情来读一读这一段。
(4)请同学们
用这样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树上植物园这处奇观,学完后小组汇报你们的学习成果。
(出示图片:树
上植物园)
通过学习你们发现2——5自然段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点吗?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写
作方法运用到
写作当中去。
4、教学第一部分
西双版纳的密林不止是美
丽的,更是神奇令人向往的,你们知道它在哪儿,还有哪些资源吗?请同学
们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你读
了这个自然段后获得了哪些信息?
5、课后延伸
(1)谁愿意当导游带着同学们走
进西双版纳呀?带着同学们走进西双版纳,去欣赏那里的密林奇观好
吗?
导游领入。(边导游,边播放密林奇观)
(2)亲爱的小游客们,看到这么神奇的景观你想对人们说些什么呢?
三、总结
这节
课老师和同学们一同走进了西双版纳,看到了那里神奇的景观,而且我们还学到了先概括后具体
的写作方
法,下课后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描写一处你喜欢的景物。
板书设计:
15 西双版纳密林奇观
独木成林
西双版纳 树上植物园 美丽神奇
密林奇观 神奇的树木
令人向往
天然水壶
能说会写六
我最喜欢的景物描写
《我最喜欢的景物描写》是本单元“能说会写”中的口语交际
内容。教材上的提示由两部分构成:第
1部分的3段文字,一是启发学生回忆读过的描写景物的诗文;二
是对口语交际的形式和具体要求提出了
建议。第2部分是4幅插图,通过淙淙的流水、青翠的山林、亭台
楼阁、名山大川,让学生感受祖国河山
的壮美,激发口语交际的欲望。
设计理念:
本设计以激发学生情感体验为基础,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注重听、说的双向互动,引导学生在
具体
的交际情境中积极地说,认真地听,正确地评价,学会欣赏,主动参与,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
力。
教学目标:
1.能有条理地把自己最喜欢的景物描写叙述清楚并能说出喜欢的理由。
2.在交流中要善于思考,敢于交际和评价。
3.让学生学会欣赏,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有条理地阐述自己喜欢的景物描写的理由,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与感受。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安排学生准备自己最喜欢的描写景物的诗词或文章。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情感
1.同学们,在本单元中,我们学
了几篇描写祖国风景名胜的文章,使我们从中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
壮美。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大自然,
去欣赏那美丽的景色。(课件展示:茂密的森林、辽阔的草原、壮
丽的名山大川)看到这些美丽的景致总
会激起我们不一样的情怀。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些美丽风景是我
们读过的哪篇诗文中所描写的?作者是
怎样描写的?每次读到这样的诗文,你有什么感受?(指名说一说)
2.同学们,美的诗文仿佛能
让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给人以莫大的享受。这节课,我们就来说说
自己最喜欢的景物描写。(板书课
题)
二、自主读书,明确要求
1.我们已经读过许许多多描写景物的诗文。那么
,怎样才能将你最喜欢的景物描写叙述清楚,使别
人和你一样感受到其中的美呢?请同学们读一读书上的
几段话,想一想,我们应该从哪几方面来说。
2.指名说,通过师生交流明确本节口语交际的具体要求:
(1)交代自己所读的诗词或文章题目。
(2)说说诗词或文章描写了什么景物。
(3)举例说说你为什么喜爱这样的景物描写。
三、双向互动,分层训练
1
之窗,自由地练习说一说你最喜欢的景物描写,要说清楚喜欢的理由和感受。
2
喜欢的美景通过你的叙述让别人也喜欢,也陶醉。同桌说时,另一名同学认真听,并互相提一提意见。
3.指名说。请几位同学分别说一说,大家要注意倾听,听完后给予补充完善。
4.
组内交流说。刚才几名同学分别叙述了自己最喜欢的景物描写,并能够从诗词或文章的字、词、
句中说出
自己喜欢的理由和感受。你还想了解更多的描写风景名胜的诗文吗?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组成小组
进行交流
,把你最喜欢的景物描写声情并茂地展现给大家。交流时,要使用优美的词语,表达出真情实感,
可以加
上动作和表情。
小组内交流:
5.同学们在自主交流中都很认真,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景物描写与大家共同分享。
(1)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讲述。
(2)师生共同评价。
评价要点:
①景物描写叙述得清楚,并能说出喜欢的理由。
②有自己的见解,能表达真情实感。
③声音洪亮,态度自然、大方。
四、总结学情,升华延伸
听了同
学们精彩的叙述,老师也深受感染。不同的景物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描写方式;
<
br>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感受。但不管描写的是什么景物,采取的是什么方式,最重要的是要表达自己真实的<
br>感受,抒发自己真实的情感。课后请同学们仿照自己喜欢的描写景物的诗文,把自己喜欢的某处景物(图<
br>片也可)试着写一写。
我最喜爱的景物
教材简析:
《我最喜爱的景物》是本单元“能说会写”中的习作训练。习作内容紧扣本单元“城乡美景”这一主
题,
要求学生尝试运用本单元的某些写景方法,描写一处自己喜欢的景物。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
引
导学生回顾本单元诗文,品析诗文中自己喜欢的景物描写,从中归纳方法;第二部分,是两段文字,对
本
次习作的内容和要求做了提示;第三部分,是一幅插图,为习作创设了情景。
教学目标:
1、观察生活中的景物,在享受观察的乐趣中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2、乐于习作,能抓住景物的特点有条理地叙述自己的真情实感。
3、善于交流和评改,在习作中激发潜能,丰富积累,陶冶情趣。
教学重、难点:
抓住景物特点观察与描写,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
景色优美的风景短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
的海洋,都令我们心旷神怡;寒
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令我们感慨不已。
如何利用
我们手中的笔来描绘自然美景,使没有看过这些景色的人,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呢?这堂课,
就请同学们
在老师的指导下,描绘出《我最喜欢的景物》。(教师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唤醒记忆
1、播放一组自然景物短片,学生说说观看短片的感受,教师相机将学生说出的一些好词写在黑板上:
如
“碧波荡漾”、“ 潺潺流水”、“青翠欲滴”、“随风舞动”等。(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让学生进一
步
体验观察的乐趣,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激起学生
说的兴趣,将自己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说出来,为
习作能力弱的同学提供素材。)
2、师生交
流:说说你都去过哪些地方,欣赏过哪些美景?你最喜欢的是哪里的景物?(注重让学生观
察生活中的景
物,从而抓住景物的特点尽情的表达,在学生说的同时,教师应该相机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表
达,同时鼓励
学生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3、小组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向学习伙伴介绍自己最
喜欢的景物。(说是写的基础,
全班性的交流,参与的学生面比较窄,小组交流,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
参与的机会,在比较宽松的氛围
中大胆交流,为写奠定基础。)
三、明确要求,提示写法
1、学生自由读课本100页的文字,说说本次习作有哪些要求?
2、教师根
据学生的回答板书:①按一定的顺序去写,②运用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表现景物特点;③用
生动的语言表达
赞美之情。(板书的内容,既是习作要求,又是方法提示,给学生习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3、回顾
课文:说说本单元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景物描写是哪几处,作者运用了哪些巧妙的方法,将美
景呈现在我们
眼前的。
4、学生回答,领悟写法,教师板书:修辞手法、时间顺序、游览顺序、总分结构等。(学生
的学习,
最初是从模仿开始的,在他能将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模仿得很像之时,这种模仿其实已经内化为一
种学习的
技能了,所以,作文教学不必避讳模仿。)
5、今天我们就来向这些作者学习,用其
中你最喜欢的方法,把印象最深的一处景物写下来,表达自
己对它们的喜爱和赞美 之情。
四、学生动笔,完成初稿
1、根据要求,教师指导编写提纲。(明确写作重点,围绕主题选材,做到详略得当
,表达富有真情。)
2、学生根据提纲完成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第2课时
一、交流评析,指导修改
1、交流评改要求。
①叙述有条理,有顺序。
②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
③语言生动、形象,感情真挚。
2、指名朗读,按要求集
体评议。(本设计以具体的例文作蓝本,引导学生评析作品,以具体的步骤
为引导,指导学生如何修改。
这就为学生的评析、修改提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评析、
修改文章。激发学生学会欣
赏别人习作中的优点,有礼貌的指出不足之处,鼓励被评议的学生虚心接受建
议。)
二、
互相修改 ,共同提高
1、学生认真在小组修改、也可以同座互改。(要把习作的方法内化成学生自身
的实践能力,学会评
析和修改是习作教学中两个不容忽视的环节。)
3、
再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小组的同学听听,请同学提提意见,大家互相讨论怎样进行修改。
2、先朗读自己的习作初稿,修改文章中的错别字和病句。
二、展示赏析 ,体验成功 1.经过认真修改,你的习作一定有许多成功的方面,请你读几个精彩的片断给同学们听听,让同
学
们共同分享你成功的喜悦。
2、学生互相交流赏析习作,重点说出同学习作中你认为写得最好的地方,并说说好在哪里?
3、抄写作文
语文七色光六
教材简析:
本次“语文七色光”
围绕“城乡美景”这一单元主题共安排了4项内容。第1项“练一练”中有3个
练习:一是根据“多音字
”的不同读音进行组词;二是“形近字”的辨析和组词;三是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第2项“日积月累”是
读记描写四季的诗句。第3项“知识窗”是关于词语的小常识。第4项“大家一起
来”是以“让我的家乡
景更美”为主题搞一次社会调查活动。
教学目标 :
1.辨别多音字的读音并根据不同的读音组词;形近字的辨析和组词;用加点的词造句。
2.积累背诵古诗词中写景的佳句。
3.了解“词”这种文体。
4.开展以“让我的家乡更美”为主题的社会调查活动。
教学重、难点:
1.仿照例句,用带点的词造句。
2.搜集、背诵古诗词中写景的佳句。
教学准备 :
1.让学生课前搜集关于描写春、夏、秋、冬的诗词名句。
2.观察家乡(学生所在的村庄、城市或社区等)景物状况,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并作出文字记录。
3.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欢迎你们来到语文七色光训练营,这里有几
道关口,困难重重,你们有信心战胜这些困难
吗?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闯关成功。为自己加油吧!
二、第1关:“四季古诗知多少”(日积月累)
1.老师知道同学们非常喜欢古诗,有许多写
景的诗句,因琅琅上口、形象生动而流传千古。课前老师
让同学们搜集描写四季的古诗名句,现在请把你
们搜集的写景的诗句说给同学们听。
2.你喜欢描写哪个季节的古诗?选择你最喜欢的诗句有感情地读读。
3.默读日积月累,说一说文中诗句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你是怎么知道的?
课件出示答案:
春季: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夏季:黄梅时节蒙蒙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有约》)
秋季:红烛秋风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冬季:乱云低薄幕,急雪舞回风。(杜甫《对雪》)
4.请同学们把搜集的诗句按春、夏、秋、冬四季进行分组整理,然后全班交流。
5.选择你喜欢的诗句摘抄在词句积累本上。
三、第2关:“智慧大比拼”(练一练)
上一关中我们对古诗中的写景佳句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接下来让我们到“智慧大比拼”中一显身手吧,相信你能行!
1.根据多音字的不同读音组词。
(1)学生读题,明确要求。
(2)学生根据平时的积累独立完成。
(3)同桌交流、汇报,揣摩记忆方法。
(4)拓展练习:(课件出示)
①给加点的字注音:
万点繁星如同撒(
)在天幕上的颗颗夜明珠,闪烁着银辉。
趁孩子们在草地上撒(
)欢,妈妈们聊起了天。
他在工作时晕( )倒了。
姐姐一坐船就晕(
)。
②给下面的多音字组词:
转zhuǎn()
zhuàn()塞sè
()
ài ()倒dǎo ()
dào ()磨mó ()
mò
()
2.比较形近字的异同,再组词。
(1)这些汉字同学们都认识吗?同桌互相读一读。
(2)教师指名读。
(3)你有什么好办法区分它们吗?
(4)各小组派一名组员汇报讨论结果。
(5)请同学们把组的词工工整整地写在书中的括号里。
(6)你还知道哪些形近字?小组内交流。用你喜欢的方法区分开。
3、小结。
同学们,你们不但组对了词,还找到了区分形近字的好方法,这样我们就可以认识更多的汉字,丰富
我们
的知识。
4.读句子,用加点的词造句。
(1)学生读句子,并说说读后的感受。
(2)师生共同总结这些句子中带点词的用法。
(3)学生练习造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使造出来的句子能体现阅读和生活相结合的独特体验。
(4)指名说自己造的句子,师生评议。
(5)把造句誊写在作业本上。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在七色光训练营里连闯了两关,同学们学得很认真,相信你们一定有很大的收获。七色光训练营欢迎同学们休息好再来!
第2课时
一、导入
七色光训练营欢迎同学们的再次光临,希望你们比上节课表现得更出色。
二、第3关:“知晓‘词’意”(知识窗)
同学们非常喜欢古诗,相信你们一定也非常喜爱词,最初的词,都是配合音乐来歌唱的。
1.了解“词”这种文学体裁。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浅说“词”》。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师简要向学生介绍著名的词派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如
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李清照
的《醉花阴》等)
(4)课件出示辛弃疾的《西江月》和马致远的《天净沙》供学生理解感悟。
三、社会实践:大家一起来
同学们在七色光训练营里顺利地闯过了3关,
真是获益匪浅,接下来让我们放松心情,走进社区,
了解我们的家乡。(课件播放一段社区景物的录像)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文字材料,出示相应景观照片。
2.师简要介绍调查报告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将收集的文字材料整理成调查报告。
3.同学
之间分成小组互相讨论,你认为哪里的景物很美,哪里的景物还不够完善或遭到了破坏,你对
保护、美化
、完善景物有什么建议?
4.每4人小组讨论,写一份保护、美化、完善家乡美景的倡议书。
5.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同学们,我们的闯关游戏胜利结束,通过这次语文七色光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说一说。
2.请利用课余时间把你的倡议书张贴到学校或社区的公告栏里,为美化家乡出一份力。
补充资料: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
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3
教学目标:
激光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灼、凸、咝”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溅、啪、震”等5个生字。
3.在阅读中体会作者使用的表达方法,积累词句。
4.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抓住文章要点,激发学生对科学事业的崇敬与热爱。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激光的特点和用途。
2.学习作者的说明方法。
教学准备
1.关于介绍激光特点及其用途的图片或投影片、录像片等。
2.让学生搜集有关激光的资料。
3.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激光吗?激光是一种人造
光,是最亮的光。在我们的生活中激光的用途非同
一般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激光的世界,去探索一
下激光的奥秘,好吗?(板书课题:13 激光)
二、初读感知,把握文章要点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通顺。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边听边思考: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三、理解课文,了解激光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激光的特点?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激光的用途?
(教师及时引导与点拨)
2.研读课文1、2自然段,了解激光的特点。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1、2自然段,说说激光有哪些特点?请你划出相关的句子。
激光的特点:①方向性强。②亮度高。
(2)哪些句子分别写激光的这两个特点,请你来读一读。
“比如说,太阳、电灯发的光都是向四面八方照射的,散的;手电筒和探照灯虽然能将光集中起来向
一个方向发射,然而经过一段距离,还是向四面八方散射开去。激光却能始终集中向一个方向发射。”
“如果我们眼睛盯着电灯看,会感到刺眼;盯着太阳看,会感到发晕;如果眼睛对着激光看,就会造
成严重的损伤乃至失明。”
(3)认真读,仔细想,看看这两句描写激光特点的句子,是
运用了什么方法突出了激光的特点的?(对
比)你能具体说一说吗?(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3.研读课文3~5自然段,合作学习掌握激光在军事、工业、医学上的用途。
(1)学生速读课文
3~5自然段,填写课后习题1表格中的相关栏目。小组内交流:文中都介绍了激光
在哪几方面的用途?
(2)学生汇报激光的用途。读出相关的句子。
军事上:“许多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
、物力,研究激光在军事上的应用。正在研制的有激光枪、激光
炮等。”
工业上:“用它来
切割钢板,在钢花四溅的咝咝声中,钢板一分为二,割缝又细又直,没有一点儿变形。”
“如果用激光来
钻孔,在一闪一闪的啪啪声中,钻石上的小孔就钻成了。”
医学上:“外科医生的手术刀,通常是钢制的,现在也可以用激光来代替。
教师适时简要说明激光在
这些领域里的作用。例如,激光武器的特点:射击速度快,无惯性。激光钻孔
的原理:光束聚集,使金属
表面焦点温度迅速上升,每秒可达100万度,可使金属汽化,留下小孔。
4.研读课文第6自然段,了解激光在测量方面的应用
指名读课文第6自然段,思考并回答怎样应用激光来测量远距离的?
(先利用激光制作测距仪,然后说怎样测量)
5.研读课文第7自然段,了解激光的其他用途。
指名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简单说一说激光的其他用途。
四、回归整体,深入体会
请同学们再读全文,感受作者是怎样写激光特点和作用的。
第2课时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激光的特点和它在
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用途。它的发明,
为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
,进一步了解有关激光的知识,同时
拓宽我们的知识视野。
二、再读课文,迁移练习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师生评议。
2.自由朗读全文,然后在课本上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激光的资料
,鼓励学生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来介绍激光。在交流中感受科学
的奥秘,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教师随机播
放介绍激光的科普片。(片段)
三、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读。
损伤灼伤凸透镜咝咝声钢花四溅轴承啪啪声地震
2.指导写字:损溅轴啪震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看清字形,掌握每个字的结构。
(2)分别组词。
(3)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重点指导“溅、震”两个字的结构。
四、学习写法,拓展练笔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作者是怎样写激光的特点和作用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行文:分—总结构,条理清晰。
写法:课文中用人的眼睛对着电灯、太阳、激光产生的后果做比较
,能使我们更具体地体会到激光的
亮度。
2.仿照“激光是最快的刀”一段课文,用“字
典是我最……”做开头写一段话,说明字典的特点和用
途。
五、总结全文
同学
们,这篇说明文让我们领略了激光的神奇与奥妙,其实在自然界有许多奥秘等待我们去发现,去
创造,希
望你们在学好知识的同时,善于了解一些高科技技术或高科技产品,拓宽视野,相信不远的将来,
你一定
会有好的发明与创造。
21世纪的能源
教学目标:
1.能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并能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新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了解21世纪将普遍使用
的原子能、太阳能、地热等3种新能源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原子能、太阳能和地热这3种新能源的特点。
教学难点:归并重点段的段落大意。
教学准备
让学生课前阅读有关能源的科普读物,收集21世纪的新能源的资料。
教学流程
一、字词导入
14
1.老师板写词语:翱翔、奔驰、遨游
(1)这三个词怎么念?板写:áo
(2)比较“翱翔”这两个字,你发现什么?
(3)翱翔原指鸟在空中自由地展翅飞翔。遨游指自由漫游。
2.请选择一个词语,结合三幅图,说一句话。
(课件展示飞机、火车和轮船的图片)
二、学习设问句,出示课题
1.关于这三张图片,老师准备了一段话,请一生有感情地来朗读。
(课件展示:飞机在蓝天翱翔靠什么?火车在原野奔驰靠什么?轮船在大海遨游靠什么?)
2.评价:他读得真有感情,读出了疑问的语气。
(或:你能用疑问的语气再读一读这段话吗?)
3.自己试着用疑问的语气读一读。
4.通过预习课文,你知道这些都靠什么吗?(课件展示:它们靠的都是能源。)
5.我们
把这种自己提出问题并且自己作出回答的句子叫做设问句。设问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我们来齐读
一遍。
6.能源就是能够产生能量的物质,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你知道了当今我们使用的能源主要有哪些吗?
(现
在使用的能源主要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7.过度:
一份资料显示,全世界
的石油储量只能再用40几年,天然气还可以用60几年,而煤炭储量按照现在的
使用情况只能够用10
0年左右。当这些能源用光的时候,飞机还能翱翔吗?火车还能奔驰吗?轮船还能遨
游吗?
8.21世纪我们有哪些新的能源可以得到利用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1世纪的能源》,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新的能源,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朗读3分钟,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板书:原子能、太阳能、地热
四、学习原子能
1.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原子能的特点的呢?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汇报,教师课件展示:
(1)1吨铀所产生的能量,大约相当于100万吨煤。
(2)一个功率10万千瓦的火力发电厂,一天要烧掉上千吨煤,如果改用铀,只要0.5千克就够了
3.自由读一读这两句话,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要点:
(1)铀,银白色的金属。是产生原子能的主要原料。
(2)10万千瓦这些能量正好够10
万盏1千瓦的灯泡点一小时,而这些能量如果改用铀来提供,只要这么
点就够了。(出示银白色金属实物
)因此,课文介绍了原子能具有的特点是:威力最大(板书)。
(3)这两个句子用了数字来说明,很
具体,很有说服力。并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说明了原子能的能源是
很大的。
(板书:列数字,作对比)
4.有了威力巨大的原子能,一些以前办不到的事
,都将变成现实。请用“——”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读一读。
(学生找出介绍原子能用途的句子,并自由朗读)
课件展示:
比如潜艇可长期在深
海里潜行,十几年不用换燃料。我们还将看到更多的使用原子能推动的巨型船舰
出现在海洋上。据估计,
21世纪原子能发电将占世界整个发电量的13甚至12。
5.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随机板书:潜艇 、巨型船舰、发电站
6.看相关的图片,补充说明。
(1)中国
的094型核潜艇是世界领先的核潜艇,可以在深海里潜行,十几年不用换燃料。现在只有美国、
俄罗斯
、英国、法国和中国拥有核潜艇,而且只有中国的核潜艇没有出过事故。世界公认中国的核潜艇技
术是全
世界首屈一指的。知道了这个消息,此时此刻,你心里最想说点什么?
(2)美国的 “小鹰”号航空
母舰,长323.6米,舰宽39.6米,大约有18层楼房那么高,目前,只有美
国、俄罗斯、英国、
法国、意大利、巴西、印度、泰国和西班牙拥有航空母舰。很遗憾,我们国家还没有
这样的巨型船舰。知
道了这个消息,此时此刻你心理又在想什么?
(3)中国目前有4座核电站。浙江1座,广东2座,江苏1座。
7.原子能的威力很大,可
是核废料的处理是个世界性的难题,如果没有控制好,造成了核泄露,那后果也
是很严重能的,你可以利
用课余时间去收集资料,了解核泄露的危害。
8.那有没有一种一点污染都没有的能源呢?
五、学习太阳能
1.板书太阳能的特点:清洁。
2.课文是怎样介绍太阳能的特点的,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课件展示:
据估计,地球表面从太阳获得的总能量,比目前全世界各种能源产生的能量总和还大1万倍。
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价格低廉,而又不会带来污染。
3.读一读这两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要点:
(1)太阳的能量很大。
(2)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换成另外一个简单点的词说一说。
4.看来太阳能的好处还真多,我们现在利用太阳能主要来做什么呢?
板书:发电站。
5.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了太阳能呢?
6.欣赏各种太阳能在生活中具体运用的图片,并做简单的介绍。
7.太阳能是很清洁的,一点污染都没有,可是它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啊?你知道是什么吗?
(1)晚上没有阳光怎么办? 结合示意图学习:
把太阳能收集器送到离地面23000千米
高的固定轨道上。这样,收集器在一天中就有23小时沫浴在阳光
之中,不断地接受太阳能,再用微波把
能量送到地面。
(2)太阳能电板很昂贵,比如,我们现在使用的太阳能热水器还需要两千元左右,如
果说能造出只要200
元的热水器,或者更便宜的,那就可以使更多的家庭用上了。
8.那有没有很便宜的能源呢?
六、学习地热
1.热能这部分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呢?板书:便宜。
2.是怎样做具体介绍的呢:
课件展示:
我们生活的地球就像一个大锅炉,越往地下越热。距地面5千米深处的温度可达300摄氏度以上。
3.看图示理解“大锅炉”。板书:打比方(补充介绍地球内部的构造等)
4.可是,目前我
们还不能好好利用地热,主要是用来供热取暖。(板书:供热取暖)你知道我们现在已经
广泛利用地热来
做什么吗?(课件展示:温泉图)
七、总结
1.刚才我们学习的是本课的3段重点段,在给
课文分段时我们可以把重点段合成一段,你能把这三段的意
思合起来说一说吗?
机动提示:
本段主要写 、 和 。
2.21世纪的能源还有哪些呢?
齐读:21世纪,潮汐的涨落,海水表面和深部的温差,呼啸的大风,都将被人类利用起来发电。
3.比较这3种能源和前3种能源在介绍上有什么不同?(有详有略)
4.请向大家汇报你从课外收集的关于其它能源的资料。
5.请你用一句珍惜能源方面的话来结束今天的课堂。
板书设计:
翱翔、奔驰、遨游
列数字 举例子 打比方
原子能 威力最大 潜艇
巨型船舰
发电
太阳能 清 洁
发电站
地 热 便 宜 供热取暖
青霉素的发现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霉、弗、溶”等7个生字。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弗莱明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青霉素的发现经过,学习弗莱明的探究精神。
课前准备
教师与学生共同收集有关生理学家弗莱明以及青霉素应用方面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
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认识了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如放射
元素镭的发明者居里夫人,发现万有
引力的牛顿等。今天老师还要向大家介绍一位让每个
人都为之骄傲的科学家,他就是英国生理学家弗莱明,
你们知道他发明的是什么吗?是挽救无数人生命的
药品——青霉素。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弗莱明发现青霉
素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2.默读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青霉素发现的经过?
三、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1.出示自学提示:
(1)边读边想,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一共做了几次实验,结果如何?
(2)边读边画,把体现弗莱明认真钻研精神的语句画出来。
(3)边读边品,有感情地品读这些语句,体会弗莱明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此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为今后的独立阅读打下基础。]
2.学生自学。
3.学生汇报学习收获。
学生一边汇报,教师一边出示重点语句:
(1)“这太奇怪了!葡萄球菌怎么会不见了呢?难道绿色霉菌与葡萄球菌相克?”弗莱明这样
问自
己。他决定重新做一次试验。(从这两个问句中,让学生感悟到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位真
正科
学家必备的素质。)
(2)“弗莱明先培养出绿色霉菌,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得
到了一小瓶澄清的绿色滤液。然后又将
绿色滤液滴在长满葡萄球菌的菌丛上,几个小时以后,他发现原先
长得非常茂盛的葡萄球菌已经完全消失
了。”(按照“先……经过……然后……”的顺序,来说明弗莱明
的试验研究是有条不紊的,行动是果断的。)
(3)“那么这种绿色滤液对其他细菌有没有作
用呢?”弗莱明又一次问自己。这种念头在脑海里一
出现,弗莱明就马上着手试验。(弗莱明从葡萄球菌
到肺炎菌再到链球菌,一项接一项的试验,把研究向
纵深推进。)
4.弗莱明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发现青霉素的?此时你最想对弗莱明说些什么?
[通过细读弗莱
明反复试验,发现青霉素的过程,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弗莱明的探究精神和锲而
不舍的科学态度。]
四、课内延伸,加深感悟
1.你知道青霉素都能治疗哪些疾病吗?
2.还有哪些科学家也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汇报课前搜集的资料)
3.出示有关科学的名言警句:
科学是讲求实际的,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付出艰巨的劳动。——郭
沫若
科学的永恒性就在于坚持不懈地寻求之中,科学就其容量而言,是不枯竭的,就其目标而言,
是永远不可企及的。——卡冯伯尔
五、再读课文,学习生字
1.再读课文,圈画出要求会认的字及词语。
2.出示本课的生字词语,指名读、齐读。
六、拓展阅读,丰富知识
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中的《神奇的纳米》和《信息
高速公路:新世纪的生存之道》两篇课文,
并交流读后的收获。
七、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马克思曾经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
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
到光辉的顶点。许多科学发明、科学创造都是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开始的,老师
相信,只要同学们勤于观察,
善于思考,勇于创造,也能成为一名发明家。
《20世纪的10大发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课文中的七个生字。
2.培养学生理解感悟能力。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科学家的智慧和伟大。
重、难点:学习课文内容,了解这些发明的重要作用,学习文章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与初读
学生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其间穿插生字的认读,从整体上了解文内容。
二、领悟内容
(1)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这些发明对人们生活的改变,给人们带来的便利。
(2)请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发明朗读感悟。
(3)体会用词的准确,语言简洁准确是科技类课文方面的特点。
三、积累迁移
课
文中有些字的字音容易读错,可让学生先自主交流认读,注意提醒“纽”、“杉”“械”等字的读
音。
二、 实践拓展
三、作业:自选
板书设计:
在二十世纪有许多科学发现
1、 拉链 2、集成电路 3、飞机 4、飞艇
20世纪 5、水中呼吸器 6、石膏绷带 7、尼龙
10大发明 8、火箭
9、电视 10、电冰箱
能说会写
《科学改变了生活》
教学目标:1、能有序地将自己所了解的科学改变了生活的事情讲给同学听。
2、在交流中培养对科学的兴趣,激发探究欲望。
3、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情趣。
教学重、难点:较具体完整地讲述科学改变了生活的故事。
教学过程:谈话导入
1
、同学们,现代科技的发展不断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将围绕“科学改变生活”这个话
题,谈
谈身边的科学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2.以点促面打开思路
生活中许多方面都可以让我们体会到
科学给人们带来的好处。现在来说说,你了解的是哪个方面给人
们生活带来的好处?
3、学生构思,拟定提纲。
今天,看看谁能把你了解到的科学带给人类的好处
说给大家听。可以是访问时听到的,也可以是查阅
时看到的,还可以谈谈你的感受。
(提纲提
示:概括交代自己打算交流的方面,访问了谁或查阅了什么;过去的生活方式;科技发展给
现在带来的好
处;访问、调查后的感受。)
4、在小组内交流发言。
5、小组推荐,全班交流。
6、小结:我们了解到科技带来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板书: 科学改变了生活
以点促面
拟定提纲
全班交流
《如果发明****有多好》教学设计
目
标:1、联系实际生活感受,发挥想象,抓住特点,写出自己设想的这项发明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2、想象大胆,表达有条理。
3、写好后认真读一读,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习作的能力。
重、难点:抓住这项发明想象,描写表达真情实感。
过 程:
1、情境创设、激发想象
(课件)若干年前,没有飞机、汽车,没有电话、手机,没有电扇、空调,电视等。
2、交流点拨、激发想象
(1)同桌交流,确定自己的习作题目。
(2)班级交流,相机点拨。
(3)抓住特点,深入想象。
你想发明什么?
这项发明的外观和原理的介绍。
这项发明的主要特点和性能。
具体想象它给未来生活工作中带来的方便和好处。
3、完善想象,拟定初稿。
4、交流初稿,指导评改。
(1)交流评改方式。
(2)出示精彩新颖的文题。
(3)同桌互换,从字、词、句、段中修改。
5、交流,评改。
《语文七色光七》
教学目标:1、分辨形近字的用法,理解词语的意思;认识简单复句,体会关联词对准确表达的作用。
2、积累背诵有关赞美科学、热爱科学的名言。
3、阅读了解与自然科学有关的短文,激发同学努力学习科学知识。
教学重、难点:1、理解常用关联词的用法,并学会运用。
2、积累有关赞美科技、热爱科学的的名言。
教学过程:
一、练
(1)选择括号里合适的字组词。
(2)写出与下面的词意思相近的词。
(3)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并用填上的词语造句。
以上练习由学生独立完成,在班内交流。
二、日积月累
引导学生积累关于热爱科学,尊重科学,赞美科学的名言,重在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学会搜集。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交流课前的积累,并稍作理解,最后,可以布置学生统一积累,熟记一定
的
名言,并试着运用。
板书: 语文七色光七
耐(磨
摩) 简陋——
丝(稠 绸)
关注——
腐(蚀 浊) 培育——
(讫 迄)今
梦想——
时 间:
一、 组词
梁( ) 奖( ) 凉( )
粱( ) 酱( ) 晾( )
二、填数字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 )( )声。
春露雨添花,花动( )山春色。
江帆( )片疾如箭,山泉( )尺飞如电。
三、添动物名
行到小溪深处,有( )( )千百。
( )(
)一字来如线
啼( )舞( ),小桥流水飞红。
四、填写成语
杯弓( )影 叶公好( )
刻舟求( ) 水滴(
)穿
亡羊补( ) 滥( )充数
五、小练笔
写一篇有关科技的想象文。
15 北京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从课文中感受北京话的魅力,体会作者对北京话的深厚感情,激发学生对北京的向
往
之情。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北京话的喜爱的。
4
.认识3个生字,正确书写9个生字。重点理解“陶醉、诱惑、包容、改造、歧视、汇集”等词语的
意思
,自选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北京话的喜爱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播放侯宝林相声《北京话》,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2.教师学说几句北京话,激起学生兴趣,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3.指名接读课文,注意纠正生字新词的读音。
4.默读全文,归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三、精读品味,体会情感。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读勾画:从哪些地方你感到作者很喜爱北京话?用“ ﹏”勾画。
2.学生自学勾画。
3.重点指导朗读句子:我像一滴方言的水珠,融入北京话的汪洋大海之中。(让学生充分读,充
分
感受。)
(二)学习2~3自然段。
1.自读讨论:从哪些地方你再次感到作者很喜爱北京?在小组内交流。
2.相机重点指导:
①体会北京话很重要的句子:“北京话也是一种汉语方言——不过是最接近普通话的方言”的含义。
②在3自然段中找出作者学说北京话失败的心情的句子,各种形式读,体会。
③课件出示作者抒发感情的句子,“听觉中的北京……北京话是不朽的。”
重点理解:深远、广博、传承的含义。
讨论:为什么北京话不朽的?
3.汇报交流,指导有感情地配乐朗读。
四、揣摩写法,拉近距离。
1.教师小结。
2.回顾全文:作者喜爱北京话的原因是什么?
3.作者用了哪些好方法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4.小结,梳理写作思路。
5.指名交流资料:在我们家乡的话中与普通话有哪些不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从
课文中感受北京话的魅力,体会作者对北京话的深厚感情,激发学生对北京的向
往之情。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北京话的喜爱的。
4.认识3个生字,正确
书写9个生字。重点理解“陶醉、诱惑、包容、改造、歧视、汇集”等词语的
意思,自选积累课文中优美
的语句。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北京话的喜爱的。
教学过程:
一、回顾全文。
指名配乐朗读作者喜爱北京话的句子。
二、指导写字积累。
1.重点指导:“效”、“隙”、“痕”、“朽”的书写。
2.摘抄喜爱的词句,并说说理由。
三、巩固练习。
将破折号的几种作用出示,让学生分别选择文中的破折号所起的作用。
四、实践活动。
1.自读《感受北京话》。
2.课后作业,学说几句北京话,在班会中展示。
第16课《烤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流
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在阅读中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
北京的风情特点的,学习作
者的写作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学感悟课文能力,提升朗读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烤鸭了解北京的饮食文化,增长见识,激发对祖国首都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教
学重、难点:了解挂炉烤鸭的烤制过程,体会作者对全聚德烤鸭的偏爱。理解重点句子,揣摩并学
习作者
的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2008年,
奥运会在北京的成功举办,让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这里,北京成了世界的焦点,
多少外国人都在通过各
种渠道了解中国、了解北京。那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对我们的首都北京更应多一些
了解,今天我们就先来
了解北京的饮食文化中最具北京特色的一道名菜——烤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6
课
《烤鸭》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读顺。
学生读完后,
教师介绍填鸭:填鸭,饲养鸭子的一种方法,用人工填喂法育出的鸭子称北京填鸭。北京填
鸭生长期较短
,只需60--65天,就发育5—7斤重,45天前的雏鸭自由取食,最后15—20天则由人工把
做
成长条形的饲料从鸭子嘴里填进去,每6小时填喂一次,每昼夜4次。
(三)、精读课文
1.快速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介绍几种烤鸭?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焖炉烤鸭
挂炉烤鸭
师:哪一种详写,哪一种略写?(焖炉烤鸭略写,挂炉烤鸭详写)
2.学习第二自然段
我们由略到详学习,先来看看焖炉烤鸭,自读第二自然段,画出重点句子
,简要说说焖炉烤鸭。(出示焖
炉烤鸭图片)
详写的是挂炉烤鸭,在了解挂炉烤鸭之前,我们必须来了解一下全聚德。
3.学习第三自然段
请你自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画,说说通过读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
4.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正因为讲究德行、聚拢德行、买卖公道的诚信经营,全聚德从一家小
小的铺子,发展到现在全国最大
的餐饮集团之一。出示课件介绍:这是全聚德最早的牌匾,这是古朴典雅
的前门店,充满着“名人文化”
味道的和平门店,王府井文化载体的王府井店,奥运体育主题的亚运村店
,以及“国门第一店”的国门店,
全聚德的烤鸭也因此成为了北京的三大名菜之一,那他的挂炉烤鸭是怎
样烤制的,有什么特色呢?
学生自由的读课文。
学生读后全班交流挂炉烤鸭是怎么烤制的?有什么特色?
小组交流
交流后,教师读烤制过程学生闭上眼睛想象。
出示:如此烤出的鸭子像枣红色的绸缎一样光洁、善良、诱人;口感细腻、香酥、皮脆、肉嫩。
师:这是一个比喻句,从这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烤鸭颜色好,让人垂涎欲滴,而且口感好)
出示烤鸭图
师:通过学习第四自然段,我们透过文字看到了烤鸭的全过程,作者为什么会写得
这么好?学生回答教师
总结(仔细观察、有序表达)板书
师:作者的描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全聚德烤鸭的什么感情?(喜爱)
让我们再来通过文字记住烤鸭的制作过程,也来学习作者的有序表达。
找生读第四自然段中的烤鸭烤制部分。
5.学习第五自然段
师:口感细腻、香酥、皮脆、肉嫩,那北京人怎么吃烤鸭呢?自读第五自然段,学生汇报。
出
示:技艺娴熟的片鸭师傅能将一只熟鸭均匀地片成大小薄厚一致的108片,且每片上都有皮、有肥肉、
有瘦肉。
从这句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片鸭师傅手艺高超,北京人对吃讲究)
(四)拓展延伸,强化主题
1.即兴表演:向外国友人介绍北京烤鸭。(教师饰演外国友人,学生饰演全聚德烤鸭店的服务员。)
2.你还知道北京有哪些美食吗?(学生说一说)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些。(边播放课件,教师边介绍
北
京的美食)欣赏了这么多美食,你想说点什么?
3.自由交流。
(五)、总结、推荐阅读
1.总结。
全聚德以其独特的烤鸭制法,演义了一段精彩
的烤鸭历史,让人们深深地沉浸在烤鸭那诱人香味中的
同时,还在尽情地品味着祖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实,要想更多地了解祖国的饮食文化,最好的办法
还是多读书。
2.推荐。
在此向大家推荐两篇文章,一是梁实秋的散文《雅舍谈吃》,二是袁家芳的《“草根”老北京的饮食
文
化》(课件出示文章题目),课余时间请大家阅读。
板书设计
焖炉烤鸭
16、烤鸭
挂炉烤鸭
仔细观察
有序表达
快乐读书屋八 颐和园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
葱郁、掩映、朱
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本课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课前准备:
1.颐和园风光图或录象片。
2.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情引入,导入新课:
她,
构思巧妙,建筑精致,全国各地有名的园林都能在此看到影子,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她,
被誉为“世界几大文明的有力象征”,是中国的“世界遗产”之一,园内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
录”之中。她,就是北京的颐和园。今天,我们一起来细细游赏这个美丽的大公园。
板书课题,读课题,认读“颐”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先请你们自
己跟随课文去游览颐和园。(老师要求同学们带着问题去观赏美景,既游览了美景,又自己
解决了问题。
)
1.请生自己提出自学的要求,师归纳总结: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标出生字在文中的位置,理解词语意思并想办法记住生字。
(3)在文中标出作者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色。
(4)有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多读几遍课文,联系上下文,争取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它弄懂。
2.指名朗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3.指名小组合作学习。
(1)议议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2)认真读每个自然段,想想作者抓住了每个景点的什么特点来向大家介绍?
(3)议议自学中不理解的地方。
4.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师: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介
绍颐和园的?(生说,师板书:长廊——万寿山脚下——佛香阁前——昆明湖)
你怎么知道的? 师小结:文中四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都写出要游览的地方,因此这篇课文是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
1.游览了颐和园,你觉得颐和园给你留下的总的印象是怎样的?(板书:大、美)
课文哪一部分很明确地为我们指出来?(引导学生找出第一、六自然段)
2.这是什么写法?(首尾照应)
3.指导朗读。看到这么大和美的颐和园,你的心情怎样?
(生说:惊喜、喜爱)我们就带着这种心情来朗
读这两段吧!
4.师:各位“游客”,带上摄
像机或者照相机,让我们一起走进颐和园吧。你最想在哪里“留影”,就把描
写那里风景的段落练习有感
情地多读几遍吧!
学生自主选择段落,练习有感情朗读,教师巡回指导。
5.师:你最想在哪儿“留影”呢?为什么?(生自由说,师点拨)
(1)有的想在长廊留影,为什么?(出示长廊课件)
师:一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
殿,来到了长廊,啊!好美呀,你们最想把长廊的哪儿拍摄下来?(生
说:柱子、栏杆、横槛、花木)
这一切都向我们展示了长廊的特点是(板书:长、美),文中用了具体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这一特点。
谁来向游客介绍这么美、大的长廊?该用什么语气?(喜欢、惊奇)(指导朗读)
(2)有的想在万寿山脚下留影,为什么?(出示课件:佛香阁、排云殿)
用上面学过的方法
学习这一段,并突出佛香阁、排云殿的特点(板书:闪闪发光、金碧辉煌)朗读时读重,
表示强调。
(3)有的想在佛香阁留影,为什么?
师:一转眼,我们
就登上了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前向下望,哇,我留影的背景好美呀,赶快向大家
介绍一下吧!(板书:葱
郁的树丛,黄绿屋顶,朱红的宫墙,昆明湖的静、绿,古老的城楼,白塔)
师:这些景点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从远到近)谁来介绍一处景点,按从远到近的顺序。
师:这些景色中那些词用得好?(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形容词)
文中“滑”这个动词,为什么不用“划”?
生谈,师引导:“滑”字让昆明湖更静、更美,让人回味无穷。我们来读读。
(4)有的想在昆明湖留影,为什么?
(自学这一处美景,师板书:桥洞多,石柱多,石狮子多,且姿态不一)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游览了颐和园,在各处留影了吧!感觉怎样?我们带着对颐和园的喜爱来读一读全文吧!
4.再次感受颐和园的美。
美丽的颐和园让我们流连往返,我们把刚才拍摄的颐和园的录象,大家一起来共享一下吧!(师放录象)
四、创设情景,拓展练习
这一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游览了颐和园的美,所以作者在课文最后发出感叹“颐和园
到处有美
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究竟颐和园还有哪些美丽的景点?你们能
根据自己
对颐和园的了解,来当当导游,向大家介绍一下,介绍时,请用今天学过的游览的顺序来介绍。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也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景。
1998年,颐和园被列入
“世界遗产”,誉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那你们还了解哪些“世界遗产”
呢?请同学们去了解了解。
六、作业。
1.回家,用游览的顺序,把颐和园介绍给爸爸、妈妈。
2.用游览的顺序,向你的朋友介绍一处自己熟悉的景物。
院 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小小四合院里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和睦相处的那份温馨。
3.体会作者抓住具体事情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4.认识2个生字,读写本课生词。
教学重、难点
体会邻里之间的互相帮助,和睦相处以及作者对四合院的留恋。
教学过程:
(1)学生自由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认识生字,找画词语,把课文读熟,读流利
。从整体上感知课
文的主要内容,并给课文分段,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2~4自然段,即课文的第二部分
。
(2)抓住重点段,学生自读体会。
①自读第二~四自然段,想想小小的
四合院为什么给作者的印象是那样的丰富多彩,那么神奇迷人。
②学生讨论,交流。作者通过回忆小时候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来表现他对四合院的怀念之情。
重
点体会“吃枣子”这件事。抓住“那枣子的脆甜,深深的沁入院子里每一个人的心脾。”这句话,
不单单
是枣子的甜沁入心脾,更是邻里之间的那种友爱让人甜入心窝。
你儿时也有过类似的生活环境吗?谈一谈。
③让学生选择自己觉得最温馨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作者抓住具体的事例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3)体会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的作用。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要加上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呢?
(4)进行阅读整理。回归整体,再读读课文,体验那份温馨与感动。
3.语文实践。
查找一些关于北京四合院的资料,了解一下具有老北京特色的建筑。
能说会写 我所了解的北京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口语交际,让学生了解我国首都北京的历史文化、风景名胜及现代化建设成就。
2.让学生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情达意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首都的感情。
教学准备
课前,请没有到过北京的同学通过读
诗文、看图片、看电视、上网、问别人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去了解
北京;请到过北京的同学准备相关的资料
,如日记、照片、影像资料等。学生在准备时,教师也要做相关
准备,如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一些相关
的诗文和图片等。
教学过程:
1.创设交际情境。
在古老悠扬的民族器乐伴奏下,教师激情导入,营造良好交际氛围。导语:
有人说,北京是一
本厚厚的线装书,书里有周口店的北京猿人,有数百年来的帝王将相,有世世代代
劳动人民伟大的创造。
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读到红墙、黄瓦,读到京剧、茶馆,读到胡同、四合院。
也有人说,北京是一幅
多彩的画,画里盛开着鲜花,飘动着车流和人群,散发着浓郁的现代气息。从
这幅画上,我们能看到高楼
大厦,闪烁的霓虹灯,彩虹般的立交桥……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北京,把自己所了解的北京在一起相互交流,彼此分享!
2.话北京。
(1)请同学们将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老师指导学生按历史文化、风景名
胜、现代化建设成就
这三类,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指名上台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北京。
3.游北京。
导语: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了几位小导游,他们将带领大家走进古老而年
轻的北京城,让我们
一起随他们亲历北京,漫游北京!
(1)有条件的可以播放有关北京风光的课件或者展示图片。
(2)请了解北京的同学或者去
过北京的同学任“导游”,其他同学任“游客”,“导游”在结合课
件介绍的过程中,“游客”可随时提
问,“导游”灵活安排介绍和答问两方面的内容。
4.梦北京。
导语:同学
们的介绍,让我由衷地感到北京不愧是一座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浓郁现代气息的大都市。
随着北京200
8年奥运会的临近,世界各国人民的目光,也越来越多地聚集于北京。到那时,我们心中向往
和期待的北
京又会是怎样的呢?
学生描述自己心中未来北京的样子。
5.颂北京。
导语:古
老的北京,在不停地书写着新的一页,不停地画着新的图画。让我们用美好的语言来赞颂祖
国的首都北京
。
学生自由写话,交流、朗诵。
真想去北京
教学目标
1.通过习作,提升学生对北京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对祖国首都北京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2.学习用不同的习作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表达清楚、具体、生动,有真情实感。
3.修改、交流自己的习作。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对北京的了解。
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明确习作目的。本次习作要求学生写关于北京的习作,学
生可以写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可以写
自己对北京的了解,还可以写对北京的向往,总之,只要是关于北京
的内容,就都可以写,训练的难度不
大。指导时,尽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了解或切身经历来写,也可以展
开想象写。
(2)注意读、说、写三者结合。学生的亲身经历、阅读和交流是本次习作的基础,训练时
要把前边
的阅读和口语交际活动联系起来,不要孤立地进行习作训练。
(3)开放习作的形式
。学生自拟题目,不拘形式,自由表达。可以写成简短的记叙文,也可以写成
诗歌和散文,鼓励学生有创
意地表达。
(4)在习作的字数上不能提过高的要求,给学生一个宽松的表达环境。同时要引导学生修
改习作,
交流习作。
教学过程:
(1)激发习作兴趣。
播放歌曲《故乡
是北京》,激起学生对北京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待学生的情感充分调动起来后,教师
激情启发:
同学们,北京是我们祖国的首都,是祖国的心脏。我们曾经阅读了一些讲述北京的文章,我们还通过
其
他途径了解了北京,有的同学还到过北京。现在,请你们把自己对北京的了解和认识向大家汇报一下,
把
自己向往北京,真想去北京的心情表达出来。
学生自由交流。学生可以结合自己阅读的文章来谈,可以
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谈,也可以结合在口语交
际课中的了解来谈。教师要给那些想说,但没有机会说的同学
创造条件,请他们交流。学生在交流的过程
中,教师要时刻鼓励学生。
(2)明确习作要求。
指名读书中要求,使学生明确这次习作就是把大家刚才说的写下来。要充分表达出向往北京的心情。
(3)提示习作方法。
让学生明确,本次习作可以写成简短的记叙文,也可以
写成诗歌和散文,还可以写说明文,或者用言
论的形式来写,提倡自由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教师可以用如下的几种话题形式,开启学生的思路:
①北京,我想对你说……
②我爱你,北京——
③我真想去北京……
④我终于到了心中向往的北京……
⑤我在北京了解到……
⑥×××来到北京城……
如果学生有与北京实际接触的亲身
经历,则可以让学生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在此基础上写出对北京的
向往之情。
3.指导修改习作。
(1)朗读习作。推荐有代表性和有特色的作品朗读,看谁哪些地方写得
清楚、生动;感受写得深刻
感人;哪些地方尚存不足,需要修改和完善。
(2)学生自评。让
读习作的同学自我评价,说说自己的这篇作文哪些地方最满意,最有新意,最深
刻,哪些地方需要修改,
让学生体验习作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3)师生评价。师生共同评价他人的习作。看文章内容介绍得是
否明白、生动,是否联系自己的生
活把感受写得深刻了。在评价他人习作中,分享他人习作给自己带来的
快乐。
(4)师生互改。老师给学生面改,学生相互交换修改。
(5)抄写到习作本上。
语文七色光 八
教学目标
1.辨析形近字,并正确使用;体会比喻的修辞手法;学习使用分号的用法。
2.积累与北京有关的诗词。
3.了解关于北京的知识,扩大知识面。
4.以“话说北京”为主题,办一期墙报。
教学重、难点〕
体会比喻的修辞方法,学习写好用好比喻句。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搜集与北京有关的诗文、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1.练。
(1)辨字组词。
a.先让学生自己辨析每组汉字形体上的异同,然后组词语。
b.拓展训练。
(2)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加点的部分在句子中的意思和这样写的好处。 <
br>a.读读句子,体会比喻的效果。要让学生认识到,打比方可以引起联想,会使句子更生动、更形象,将意思表达得形象、贴切。
b.反复朗读,在读中训练语感,同时提醒学生在习作
中运用这种表达手段。不能停留在简单的读写比
喻句训练上。
c.扩展练习,让学生找一找课文中类似的句子。并练习说比喻句。
(3)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仔细体会分号的用法。
a.学生读一读,加一加;
b.朗读,体会分号的用法;
c.进行相关的一些训练。
2.日积月累。
先请学生读一读歌词,说说从歌词中了解了什么,再听一听歌曲原唱,并学着唱一唱。然后,请学生
朗
读交流自己搜集的写北京的诗文。
下面是《北京颂歌》的歌词,可以推荐给学生读一读,唱一唱。
北京颂歌
作词:洪源
灿烂的朝霞,升起在金色的北京。
庄严的乐曲,报道着祖国的黎明。
啊——北京啊,北京——
祖国的心脏,团结的象征。
人民的骄傲,胜利的保证。
各族人民把你赞颂,你是我们心中一颗明亮的星。
火红的太阳,照耀在中南海上。
伟大的首都,你亦是党中央所在的地方。
啊——北京啊,北京——
五星红旗向你飞舞,四化开拓为你高唱。
捷报来自边疆海港,喜讯传遍村镇城乡。
啊——北京啊,北京——
我们的红心和你一起跳动,我们的热血和你一起沸腾。
你迈开巨人的步伐,带领我们奔向美好的前程。
3.知识窗。
(1)请学生自由读一读这则知识短文。
(2)请学生读读自己搜集的有关北京的资料。
4.大家一起来。
引导学生展开实践活动。
(1)活动主题:话说北京。
(2)活动过程:调查、收集关于北京的文字、图片资料;相互交流;小组合作,办墙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