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1页
辽朝皇帝列表-我与网络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在天晴了的时候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
识字,会认“润、爽、柔、炫耀、
怯、绽、饰、曝、涉”等生字及其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并由读到写,学会一
种景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有感情朗读,逐层次理解重点字词,关键句子,体会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组春的图片,师:看着这明媚的春光,你想到了哪些词语?也可以说说自
己的感受。
2、师:春光明媚,正是我们出去走走的好时候,你有这样的经历吗?向大家介绍
一下吧
。(学生自由介绍)
3、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的诗歌——《在天晴了的时候》。(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词和不理解的词、句。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词,朗读,识记。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
1
润过 凉爽 温柔 炫耀 尘垢 胆怯 绽透 饰彩
曝着阳光 涉过
(2)提出不理解的生字、词,作上记号。
(3)指名朗读,纠正。要求读通顺。
3.指名读,想一想,诗歌写了什么内容呢?(雨过天晴
的时候,风景很美,告诉大
家可以到大自然中去走走)
三、品词析句,欣赏美景
1、轻轻读一读全诗,想想诗中描写了哪些雨过天晴的景物?把这些景物圈起来。
(教师板书)
小路 小草 小白菊 凤蝶儿……
2、雨过天晴,一切都是新的,小路、小
草、小白菊,还有凤蝶儿,这些都是多么
美好的景物啊!请默读诗歌,想一想:你最喜欢哪一样景物?为
什么?可以写一写自己的
感受。
(1)默读,写感受
(2)同桌交流
(3)大堂交流
△小路:凉爽又温柔师:走在这样凉爽
而又温柔的小路上,呼吸着野外的新鲜
空气,孩子们,你想说些什么呢?
指导朗读
△小草:新绿师:小草儿已没有了往日的尘垢,这时候看起来是这样的生机勃勃,听一听,小草在说些什么呢?
指导朗读
△小白菊:不再胆怯,试试寒,试试暖,一瓣瓣地绽透
2
理解“绽透”(看图片)
指导朗读
△凤蝶儿:自在闲游(看图片)指导朗读
小练笔:
抖去水珠的凤蝶儿,
在木叶间自在闲游。
瞧,
有的落在娇艳的花朵上,
在和花儿说着悄悄话呢;
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美读诗歌的第一自然段
4、雨过天晴,一切都是新的,除了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这些景物,你觉
得还会有什么呢?(小
蚂蚱、小蚂蚁、小花、小鸟、蝴蝶……)
你会学着诗歌的样子,也来当一回小诗人吗?
师:勤劳可爱的小蚂蚁,
在泥路上来回穿梭,
亲昵地拥抱着,
快乐地问候着;
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孩子们,你们的想象丰富极了,你们用最纯真的心灵写着属
于自己的诗歌,在天
晴了的时候,让我们一起到小径中去走走吧。让我们一起读一读第二自然段。(齐读
)
五、小结
这一堂课,我们随着诗人戴望舒去欣赏了大自然,我们也用自己的
想象让大自然
更丰富起来,这个周末,孩子,你想去哪里呢?我们也来写一首《在天晴了时候》,然后<
br>在周末怀着快乐心情,出发!
4
2、三月的原野
教学目标:品味文中描写原野景色的句子,体会春天到来时人们的欣喜之情。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你喜欢春天吗?你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现在,让我们一起走出家门
,走进大自
然,去寻找春天的踪迹,共同领略著名女作家萧红笔下的春天的原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朗读的情况。
3.默读课文,读后汇报: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还有哪些问题。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2.交流学习结果,读准下列生字并组词:
胀、欣、籽、鸦、棉、粪、觅、巷、咩、坎
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的?
3.你有哪些词语不理解,请找出来,可以查阅字典、词典或其他工具书,也可以仔
细读读相关语句琢磨琢磨,还可以和同学、老师讨论交流。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朗
读课文,校正读音。
5
四、作业:带着自己的理解熟读课文。
6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春,
预示着生机,预示着活力。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这节课我们继续走
进三月的原野,来感受北国的
春天。(板书课题)
二、理解感悟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文中哪些句
子可以看出北国的春天到来了。画一画,
读一读,想一想初春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读完后有什么样的感受
,说一说。
三、交流阅读体验
(1)从小草的描写感受到春来了[课件出示语句]
“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妈妈惊
喜地说:‘那一定是向阳的地方!’”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读到了什么。
抓住“透出”“转折”
“欣幸”等词语感受小草表现出的顽强的生命力。从孩子和母亲对话里读到了什么
?想到
了什么?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引导学生体会人们尤其是孩子的那份惊喜,指导学生有
感情地朗读。
师:从对小草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严冬悄然退去,春意已近。我们仿佛听到了
春天的脚步声。春天给土地、植物、动物、人类都带来了希望。文中哪些景物也给我们带
来了这
样的感受?
(2)“抢根菜的白色的……日子一寸一寸的都有意思”。
理解“天气一天暖似一天……”这句话,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师生交流。从河冰发了、
7
苦闷而又奔放的流,乌鸦觅食,飞舞的杨花等,我们看到了生命,看到了希望
,也仿佛看
到了从大地下涌出的勃勃生机,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
作者对初春田野上的景物进行了仔细的观察才把景物写得如此生动、具体。作者是怎
么观察的呢?
你看,有动态的:羊羔的叫声,河冰在流,乌鸦、杨花在飞;有静态的:小草、蒲公
英;有
颜色:绿色的小草,白色的抢根菜籽儿,变黄的榆树;还有石子打船的声音。
真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
(3)指导鉴赏、背诵课文。
四、激发观察兴趣,寻找身边的春天
1.师: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春
天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
你睁开发现的眼睛,带着一颗细腻的心去观察,去体会,那么在校园,在公园,
在山林,
在路边,甚至在自家的周围……你都会发现春天的踪迹:一阵春风、一场春雨、一棵小草、一个嫩芽、一朵小花、一个风筝、一只蝴蝶、一条小虫,等等。从这些,你都会感受到阳
气升了,春
天来了,以及春天里人们所特有的勃勃生气。
2.作业:寻找春天,注意事物的特点。
8
第三课时
一、全班交流,练习口语表达
1.师:读了《三月的原野》这篇文章,
不禁会使人赞叹:好一派生机呀!在寻找了
春天之后,或许你从心底里萌发出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感慨,或
许你这才真正理解诗句“春
江水暖鸭先知”,或许你还想了很远很远……来,展开你的想象,发出你的感
慨,说出你
对春天的认识吧。
2.学生说自己寻找到的春天,教师相机指导,学生之间也可以提出疑问或建议。
二、尝试拓展阅读,积累语言
推荐拓展阅读:朱自清的散文《春》。课后搜集、阅读与春天有
关的文章、诗歌、
谚语等,并进行交流。把自己的感受记在本子上,也可以写一篇观察日记。
板书设计:
草
惊喜 蒲公英
河冰化了
2
三月的原野
9
可热了 强烈
呼唤 杨花装满了
心坎
10
3、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2、让学生了解《清明》和《
惠崇春江晓景》两首诗诗句的意思,能够描述两首诗所
描绘的场景,体会诗人的心情,并熟读成诵。
3、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清明》和《惠崇春江晓景》两首诗诗句的意思,能够描述两首诗所描绘
的场景,体会诗人的
心情,并熟读成诵。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大家喜欢读古诗吗?(学生汇报)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两首
11
古诗。介绍两首古诗的作者杜牧和苏轼,揭示题目。
我们先来学习古诗《清明》。(师板书课题)说一说有关清明这个节气、节日。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师:自由读诗,要求读准。
①指名读诗。
②范读 ③分组读诗。 ④齐读古诗。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雨纷纷、欲断魂。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4)师归纳,生质疑:
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这时他的
心情如何?
(5)师生交流。
(6)指导朗读:想象诗句的意境,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7)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
系上
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2、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
(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2)学生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想象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牧童遥指杏花村”的“遥”妙
12
在何处?
体会作者的心情,指导诵读古诗。在这一过程,教
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当时那种“抽
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无限惆怅的心情。
3、描述全诗的画面,背诵古诗。
4、出示填空,反馈所学知识。
“清明时节雨
纷纷”这句诗出自()朝的()所写的《》。全诗通过描写的景色和
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心情。
5、学生小结学法: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
四、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清明》,默写《清明》。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清明》所描写的场景。
板书设计
清明
[唐]杜牧
解题目
清明时节雨纷纷, 景:雨纷纷
知作者 路上行人欲断魂。
人:欲断魂
释词句 借问酒家何处有, 情:怅然若失
懂诗意 牧童遥指杏花村。
品诗味
13
14
第二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惠崇是北宋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二、复习学法
三、自主学习,深入探究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字音、停顿、语调、语速等)。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减低想象难度。
蒌蒿:长在河滩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
中产卵。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15
(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
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
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
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所进行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
水暖、蒌蒿满地、芦
苇冒尖,也就是河豚洄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五、指导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
六、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惠崇春江晓景》。
2、完成课后练习,做一课一练。
板书设计
惠崇春江晓景
桃花开放
鸭子戏水 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蒌蒿满地
芦苇发芽
16
选读一
昆明的雨
教学目标:
1.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春天的雨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各抒己见)
17
2.昆明是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的雨会是什么样呢?今天我们就随同
作家汪曾祺一
同来欣赏课文《昆明的雨》。(板书)
3.请学生读读课题。通过文题你明白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读中感悟
1.请同学
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并借助字典给
予解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给予指正。
4.学生自由练读。
5.现在同桌之间赛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好。
6.同学们通过这次读书,又读懂了什么?(学生讨论)
7.教师小结: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四
十年前作者到过昆明,写出了对昆明雨的怀念,
请同学们思考,文中写了雨中的哪些景物?
三、理清文章脉络
学生讨论汇报,教师板书。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8
第二课时
一、抒情导入,揭示课题
昆明的雨是这样的美妙,这样的舒服,这样的令人兴奋。这节课
,我们继续学习《昆
明的雨》。教师板书课题。
二、复习课文内容
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
文章中写到了雨中的哪些景物?
三、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中写了雨中的果儿和花儿。昆明的雨给作者留下了
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用文中的
句子来回答。(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兴奋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昆
明的雨的喜爱。
品读对果儿、花儿的描写:
1.指名读文章。
19
2.从哪些词句看出作者对昆明雨的喜欢与怀念之情,画一画,然后想一想,学生交流。
3.你能通过读把它表现出来吗?指名读。
四、反复诵读,体会升华
昆明的雨是那样令
人神往,似乎就是一个画中的故事,是一段让人怀念的时光。让我
们尽情地赞美昆明的雨吧!
五、作业 1、抄写课中划记的词语。 2、做一课一练。
语文乐园一
教学目标:
1、熟读词语超市中出现的词语,懂得词语的意思,能够正确地加以运用。
2、体会金钥匙中的写作方法,练习把对景物的感受和想象写出来。
3、通过阅读欣
赏短文,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的观察和
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
物的习惯和技能。
4、学写写景为主的习作。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技能。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2、体会“金钥匙”中句子表达的效果,习作时写出景物的特点。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词语超市
1、学生自由读一读“词语超市”里的词语。
2、教师出示词语,指名读一读,教师适当正音。注意“胀”即是卷舌音,又是后鼻
20
音;“寻”不能读成“xuán”。
3、全班一起读一读。
4、教师开火车检查读。
5、引导学生观察这些词语,说说识记的方法或书写的注意事项。
6、学生书写词语,教师根据巡视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再强调。
二、金钥匙
1、教师出示下列句子,学生读一读。
“看山间移动的暗绿——云的脚迹——它也在闲。”
2、教师指名反馈:这句话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教师:作者为什么能够把天晴后的云描述得这样形象生动呢?(仔细观察)
4、教师小结:是
呀,细心观察,用心创作,就能写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东西来。请同
学们读一读本组课文,画出给你留下深
刻印象的语句。
5、集体反馈:这些语句为什么能够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6、教
师小结:同学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你不仅能看到事物的特点,还能发现
事物微妙的变化。有了对事
物直观、具体的认识,我们就能把它们描述得更加具体、更加
生动。
三、语文故事
1、集体背诵古诗《清明》。
2、教师导:杜牧的《清明》诗写得轻巧自然,读来琅琅上口,广为
传诵,便有了《趣
改清明诗》的故事。请同学们读一读。
3、指名反馈:人们把古诗《清明》改成什么样子呢?
4、指导学生读好修改后的诗。
21
5、引导学生观察修改后的诗和原诗的区别。
6、教师:那么它们所表达的意思和意境相同吗?我们一起来理解改后的诗的意思和
意境。
7、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理解。
8、集体反馈。
9、教师小结:文中改后
的诗意虽然没有大的变化,但流露出来的意境以及作者的心
境就有所不同了。老师再给同学们推荐几则后
人修改的《清明》。
有人巧妙断句将其改为一首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
家何处?
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还有人另作断句,便改成了一篇优美、隽永的散文:清明
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
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有一剧作者曾略添数字,并变换一下形式,将《清明》诗改成了一出精巧古雅的戏曲
小品:
时间:清明时节布景:雨纷纷地点:路上
(幕启)行人欲断魂:借,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10、教师小结: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像这样有趣的改变还有很多,有兴趣
的同学可
以再找一找这样的趣事。
第二课时
四、自主阅读《记金华的双龙洞》
1、师导:同学们,本组课文把我们带入了色彩缤纷的
春天。今天我们要阅读的短文
是《记金华的双龙洞》,写的也是春天游双龙洞的见闻。它是一篇游记,和
我们学过的写
22
景文章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一起去读一读。
2、教师出示导读提纲,学生自读短文。
(1)找出描写春天的语句,读一读。
(2)思考:渴望问世按什么顺序介绍双龙洞的?
(3)小组内讨论:作者介绍了双龙洞的哪些?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3、集体反馈,整体感知。
(1)指名画出描写春光的句子。
(2)教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四月浓浓的春意?
(3)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
(4)教师:这些春天的景色是作者在路上看到的。到了金华的双龙洞,作者是按照
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入山——洞口i——外洞——乘船进内洞——内洞
4、小组深究,深入感悟。
(1)以小组为单位,再读短文,完成表格。
(2)集体反馈。
地点
入山
洞口
外洞
乘船进内洞
内洞
景物
特点
(3)品读句子,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23
5、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6、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同学们,春
天的景色优美,我们不仅要细心观察,还应该及时地记
录自己的所见所闻。就像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
,作者就按照自己游览的顺序,及时把
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了下来。
7、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超市中要求抄写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3)做一课一练。
第三、四课时
一、审题,了解要求
1、指名读题目,其他人思考这次作文的内容和要求。
2、指名反馈,教师归纳小结。
(1)写作内容:写下你在某个地方见到的春景,或者第一次去某个地方的所见
所闻,
或者在某个景点的所见所闻。
(2)表达要求:题目自拟,突出景物特点,有意思的地方细致
写,有一定的顺
序,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想。
二、说一说,拓展思维
1、教师:春天到了,你们都游览过哪些景点?简要地说一说自己的所见所闻。
2、指名说说。
3、引导学生回顾:我们来给刚才所出现的景物进行分类,你们准备怎么分?
4、集体反馈。
24
5、根据题目的要求,我
们不一定都要写景,还可以写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你
们在游览过程中发生过哪些有趣或难忘的诗吗?
6、学生交流,拓展素材。
三、指导写作
1、表达有序,观察细致。
2、把握写景顺序,写出层次,注意过渡语句的衔接。
3、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学生练习写作,教师个别辅导
五、赏析、修改习作
六、布置作业
4、刷子李
教学目标:
1
.认识生字。读读记记“师傅、刷浆、包袱、透亮、清爽、搜索、威严、露馅儿、
发怔、发傻、半信半疑
”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一位普通的手艺人高超的技艺和风度。
3.练习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练习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1.教师了解冯骥才和《俗世奇人》,搜集相关资料,提供同类文章《泥人张》《快手
刘》等。
25
2.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同时阅读人物描写出色的文章,积累优美词句及写作方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今天,我们将结识一位手艺人,他就是——《刷子李》。[板书课题]
2.解题:怎么叫刷子李呢?(姓李,专干粉刷这一行)
3.简单介绍作者冯骥才及本文出处。
本文选自《俗世奇人》,其中所述之事,多以清末民国初年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
天津卫
,天津的旧称,“卫”是明朝的军事建制。冯骥才偏爱写“俗世奇人”,自有他的道
理:“码头上的人,
不强活不成,一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如刷子李、泥人张等。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通读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2)画记生字、新词,不明白的地方进行圈点批画。
(3)找出文中自己感兴趣的方言,多读几遍,谈谈自己的理解。
2.学生独立自学。
3.全班交流。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学生评价。(读准字音,读正确、流畅)
(2)黑板出示词语
,指名认读。师傅、刷浆、包袱、透亮、清爽、搜索、威严、
露馅儿、发怔、发傻、半信半疑。
(3)交流难写字的字形如何记忆。
(4)词语理解。
26
(5)理解练读有特色的天津方言:“任吗甭放”“赛升天一般美”“未准”。
4.再读课文,初识“刷子李”。
引导学生提问:(1)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2)要读懂本文,你会设计一些怎
样的问题来帮助同学?
(引导学生围绕中心提问,作为自学要求。如:从哪些地
方看出刷子李技艺高超?)
5.教师归类补充“自学要求”。
(1)“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些地方?“奇”在哪儿?
(2)找出精彩语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
6.作业:
(1)复习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结识了冯骥才笔下的一位“俗世奇人”—
—刷子李,今天我们就
一起走近这位奇人,见识一下他的高超技艺。
二、结合词句,精读课文
1.上节课师生共同提出的自学要求:“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
些地方?找出
精彩语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
2.阅读课文,勾画圈点做批注,老师巡视,发现问题,点拨指导。
3.交流自学心得。
刷子李的技艺高超,也就是他的“奇”表现在哪些地方?着装奇、规矩奇、技艺
27
奇。
4.你觉得从哪段最能看出他技艺的奇?(6段)
(1)生精读此段,边读边找,看看哪些语句能表现他的奇?
①动作奇:悠然摆来悠然摆
去(哪儿是在刷墙?是在干脏活?分明是在跳
舞。)让生读,读出悠然的韵味。全班齐读感受。
②声音奇:清脆、啪啪。(这简直是在演奏)
③颜色奇:匀匀实实,透亮清爽(厚薄均匀,不稠不稀,不拖泥带水)。
(2)作者是用什么感情来写的呢?用赞叹的语气读此段。
5.刷子李不仅技艺奇,他的着装、规矩也更是奇,从哪看出来?
(1)“黑衣黑裤”“干活前,……穿上这身黑,就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2)“每刷完一面墙……再刷下一面墙。”
(3)“只要身上有白点儿,白刷不要钱。”
(4)“一天只刷一间屋子”
6.你喜欢这个人吗?为什么?
7.思考:作者还用什么方式,衬托出了刷子李的“奇”?
曹小三心理:半信半疑——佩服得五体投地——灰心失望——烟洞,令人拍案
称奇。
8.学生再次阅读,积累精彩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1)交流精彩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2)摘抄精彩语句,尝试点评。
三、推荐阅读,课外延伸
1.教师推荐:《泥人张》《快手刘》等。
28
2.学生推荐课前找到的同类文章。
四、作业设计:
小练笔:选择身边一个熟悉的人进行片段描写,写出他的主要特点
(一个即可)。
板书设计 4 刷子李
(刷子李:手艺高超)
半信半疑→→→→佩服得五体投地
(曹小三:亲眼见证)
5顶碗少年
教材分析:
本篇课
文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情节简单而又一波三折,十分吸引学生;文章表述层次
清楚,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
易;作者对人物神态,动作和外貌的描写生动细腻,适于学生
学习写人文章的方法,并作语言的积累。文
章语句优美,适于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学生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有过一定的失败体验,
课前又做过相关调查,掌握了有关资料,很可能
与顶碗少年在某些地方产生共鸣,容易激发起学生向顶碗
少年学习百折不挠的精神的热
情。
教学理念: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激情。
抓住人物语言,进行积累。
29
教学目的:
1.读懂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问题。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
退缩,
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2.结合课文内容以及收集到的资料信息,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6、7自然段。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问题。懂得不论
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
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内容以及收集到的资料信息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
一位普通的顶碗少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过去了二
十多年仍记忆犹新。
我想,这位少年同样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同回到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
场,
去感受那激动人心的一幕。
二、指导深入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顶碗少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再次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并对上节课内容进行回顾。]
可用以下问题进行启发:
少年两次失败,当时情况如何?观众反映怎样?
少年表现有何变化?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课文。
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小组学习探究,也可先自学,再小组合作。
[用学生喜欢的方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0
教师在新的学期面对新的学生要教一些合作学习的方法。
强调不必把问题一一思考解答,可选择感兴趣的去品读思考。]
3.集体交流
[小
组合作进行汇报,要注意小组组员之间的合作关系,避免成为“一言堂”。发言的
人要能够代表本小组的
不同意见,要逐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的本领,并要养成倾听别人
发言的习惯。]
学生结
合自己找的重点句谈想法,并注意“推己及人”想象顶碗少年两次失败时的想
法,并探讨他能够取得最后
成功的原因。
可通过以下两题进行读中想象:
(1)如果你是这位少年,面对两次表演失败会想些什么?
(2)老者可能会对我说些什么?
4.有选择的朗读:抓住印象最深的场面,反复朗读,想象当时的情景,和同学交流
感受。
三、通读深入探究:
1.思考:假如你在现场,你会想什么?说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只要坚持下去,不屈不挠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2.重点理解结尾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1)自读思考作者有哪些想法?。
(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谈体会。
人生会有许多挫折,即使在最困难的
时候,也不要丧失信心,不要退却。要看到光明,
要以极大的韧性去战胜困难,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3)背诵第6、7自然段。
31
A.朗读第6、7自然段,想主要写了什么?
第6自然段有两个意思:
(1)深信当年那位顶碗少年已成为一名称职的杂技艺术家。
(2)那一夜顶碗少年的演出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第7自然段用文学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深切感受。
B.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背诵。
C.同学互背。
D.看谁背得又多又对。
四、有感情通读全文,进一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课外延伸:
1.学习了这篇课文,对你今后做事有哪些启发?想一想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2.你还了解哪些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人物和事迹,给大家讲一讲。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词句。
2.选做:写一写读后的感想。
6
体育颂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认识12个生字。
2.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掌握课文的叙述方法,具体通过几方面赞扬体育精神的。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觉体育运动的激昂。
4.激发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自主搜集、整理有关奥运知识的资料,拓展阅读的外
32
延。
教学重难点
1.能够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掌握课文的叙述方法,具体通过几方面赞扬体育精神
的。
2.感悟文章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体育精神的本质。
教学准备
有关于相关体育比赛的图片、规程。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师介绍,导入新课。
《体育颂》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法国顾拜旦。他是现
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他在1896
-1925年任国际奥委会主席。1925年后任终身名誉主席。
任职期间,对奥林匹克运动
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时,针对当时体育竞赛
中的种种弊端,
发表了著名诗作《体育颂》。在这篇文章中,他热情地讴歌体育,赞美体育能带给人的力
量、坚强、勇气、美丽、成功、光荣、国家荣誉等。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走近体育。
二、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教师板书词语)
猝然晨曦逾越畸形深思熟虑继往开来日新月异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三、我们大致了解了
课文的内容,请同学们交流你们查找到的有关奥运和作者的资料,学
生展示自己在课前查阅的有关奥运会
及顾拜旦的相关资料并做简要的介绍。
33
四、自由的朗读课文,注意把握文章的情感。
(课文应用高昂、激越、赞美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才能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感情。)
五、快速画出课文中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第二课时
一、讨论导入:
2008年奥运会刚刚过去,我想奥运会上运动员们精彩的一
个一个瞬间,一定还留在
你的脑海里。你怎样看待体育精神呢?
二、分段读课文,回忆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赞扬了体育精神。
(1.体育是生命的动力。2.
体育能塑造美丽。3.体育能体现正义。4.体育能使人
赢得荣誉。5.体育能培养人的勇气。
6.体育能给人带来乐趣。7.体育能增强体质。8.体育可以推动进步。9.体育可
以促进和平。)
三、以第一自然段为例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讲了什么内容。
2.你有哪句话读不懂吗?试着提出问题。
3.讨论解决。如:“你猝然降临在灰蒙蒙的林间空地
,受难者激动不已”。受难者为
何激动?(体育给地球和全人类带来希望的阳光,带来生命的活力) <
br>四、自由读下面几个自然段,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个自然段,讲一讲你读懂了什么,为什
么喜欢。
五、为什么读了这篇文章,我们都能受到震撼?感受本文的写作特点:
(1)语言隽永,
句式整齐,读来琅琅上口,韵味无穷,如“想起你,内心充满欢喜,
血液循环加剧,思路更加开阔,条理
……
34
(2)拟人和排比等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使文章具体、形象、生动,
一气呵成、有气势。
(3)运用第二人称,使文章亲切而热烈,情真而意浓。
(增强学生对文章的赏析能力)
六、小练笔:
你自己最喜欢哪种运动?为什么喜欢这种运动?请写一写。
七、作业:预习下一篇课文。
板书设计(一)
体育是生命的动力。
体育能使人体匀称、变得美丽。
体育能体现正义,体现公平合理。
体育能培养敢于搏击的勇气。
体育能使人赢得荣誉。
体育能给人散心解闷,带来乐趣。
体育能增强体质,矫正畸形,防病于未然。
体育可以推动进步,使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体育可以促进和平,增进各民族间的联系。
板书设计(二)
美丽、正义、勇气、荣誉、乐趣
体育颂
35
培育人类的沃土、进步、和平
选读二
有个男孩爱唱歌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能顺畅、有感情地朗读文章。
2.按时间顺序,理清文章条理。
3.真切感受施光南对音乐的执著与热爱。
教学重点:
抓住重要词句,体会施光南对音乐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乐欣赏,导入新课
1.欣赏音乐片断《祝酒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希望的田野上》。
2.同学们,这些优
美动听的音乐都出自一人之手,他就是我国伟大的音乐家施光南。
从小他就喜欢唱歌,喜爱音乐。今天我
们就一起走近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结识这位爱唱歌
的男孩儿。
3.施光南简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6
1.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通读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2)画记生字、新词,在不懂的词语上做记号。
(3)想想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独立自学。
3.小组内交流。
(1)互相抽查生字、新词。
(2)分自然段检查课文的朗读。
(3)交流想法。
4.全班交流。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学生评价。(字音准确,朗读流利)
(2)黑板出示读错的字音,不容易理解的词。
(3)交流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浏览课文,理清思路
文章从哪些阶段分别体现了施光南对音乐的喜爱?
(襁褓之中、四岁时、五岁时、十岁时、高中毕业)
四、再读课文,自学感知
1.从文中的那些词句看出施光南“爱”唱歌,“爱”音乐?
要求:(1)默读课文,动笔圈点批注。
(2)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3)学习小组同学相互交流。
2.班级内交流。
37
五、结合内容,思维拓展
正因为有了这份执著与热爱
,有了这份勤奋与努力。施光南终于成为了一代著名
音乐家。同学们,学习了这篇文章,你应该从施光南
身上学到什么呢?
语文乐园二
教学目标:
1、熟读词语超市中出现的词语,懂得词语的意思,能够正确地加以运用。
2、体会金钥匙中的写作方法,懂得在开篇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阅读短文《万年牢》。
4、完成习作:写自己喜欢的一项活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巩固生字,了解开篇设置悬念的作用。
2、难点:把活动的过程说清楚,写具体。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词语超市
1、学生自由读一读“词语超市”里的词语。
2、教师出示词语,指名读一读,教师适当正音。
3、全班一起读一读。
38
4、教师开火车检查读。
5、引导学生观察这些词语,说说识记的方法或书写的注意事项。
6、学生书写词语,教师根据巡视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再强调。
二、金钥匙
1、教
师导读:课文《刷子李》一开头就写刷子李的手艺如何让人叫绝,而且还自
己给自己定下一个规矩:只要
身上有白点儿,白刷不要钱。我们一起把课文《刷子李》的
第一自然段读一读。
2、引导学生读全文,想一想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3、指名反馈: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4、教师小结:是呀,一篇文章的开头精彩,
文成一半。开篇设置悬念,让读者充
满疑惑,能够有效地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三、猜字谜
1、教师导:同学们,你们都喜欢猜谜语吧。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猜一猜字谜。
2、学生独立阅读谜面,想一想。
3、指名反馈,并说说自己的判断理由。
4、拓展练习,猜字谜。
一月七日:脂
开门红:红日
七十二小时:晶
第二课时
四、自主阅读
1、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质疑,教师归纳。
39
短文中,题目“万年牢”是什么意思?
2、学生带着问题自读。
3、指名反馈:题目“万年牢”是什么意思?
4、引导再读短文。思考:爸爸做的冰糖葫芦为什么能够蘸得均匀,吃一口让人叫
好,不
怕冷不怕热不怕潮?
5、指名反馈:
(1)爸爸用的是最好的材料。
(2)煮糖用铜锅。
(3)爸爸蘸糖的手艺好。
6、教师:“万年牢”其实在作者的心中有多重的意思。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短文
最后一个自然段。
7、指名反馈:“万年牢”在作者心中还有什么意思?
8、出示句子,引导学生各抒己见。
9、教师:读了这篇短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10、课堂小结:同学们,做人就应该这样,认真生活,认真做事,认真做人,决
不能做违背良心的事情
。
11、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超市中要求抄写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短文《万年牢》,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3)做一课一练。
第三、四课时
一、审题,了解要求
40
1、指名读题目,其他人思考这次作文的内容和要求。
2、指名反馈,教师归纳小结。
(1)写作内容:写一次自己最喜欢的活动。
(2)表达要求:题目自拟,突出活动特点,有意思的地方细致写,有一定的顺
序,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想
。
二、说一说,拓展思维
1、教师:同学们,课外活动是丰富多彩的。你们平时课余都参加一些什么活动呢?
2、指名说说。
3、学生交流,拓展素材。
三、指导写作
活动是有组织、有目的、有许多人参加的一系列行为的总称。怎样把活动写得生
动精彩呢?
1、按照顺序,写出过程。
(1)活动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员。
(2)活动的具体内容。
(3)参加活动过程的心理感受和外在反应。
(4)参加活动后的收获或感受。
2、抓住重点,有详有略。
3、抓住关键,畅谈感受。
四、学生练习写作,教师个别辅导
五、赏析、修改习作
六、布置作业
41
7
奇异的琥珀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叫《奇异的琥珀》。(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你们知道什么是琥珀吗?(琥珀是古代松树脂的化石,可以做装饰品。)
三、指导学生自学,理解课文内容
42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么形
成的,它有什么价值。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交流。
(1)这块琥珀是什
么样子的?(这块琥珀是透明的,一个苍蝇一个蜘蛛好好地
躺在里面,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根毫毛。)
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从这块琥珀,可以
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从这块琥珀还可以知
道,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有苍
蝇和蜘蛛了。)
(2)课文中哪一部分讲了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从“一个夏天”到“那些松
脂球成了化石”。)
(3)请同学们把讲这块琥珀形成经过的部分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把形成经过
说一说。
(4)课文的其他部分是讲什么的?(第一自然段讲故事发生的时间;从“海风
猛烈地吹”到“这是很少
见的”,讲这块琥珀怎么被发现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讲这块琥
珀的样子和它的价值。)
(5)请四个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练习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板书:
7、奇异的琥珀
43
思考: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
它是怎么形成的
它有什么价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教学难点: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
教学过程:
一、老师谈话引入
时间的估算有科学依据,那作者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测是否合情合理呢?
二、学习课文
(一)理解松脂球形成的各种条件,体会作者推测的合理性。
1.同学们默读课文,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
①第一个条件必须是夏天,只有夏天的天热。
②夏季也有阴天、雨天,因此要有阳光,而且强烈。
③阳光不强,松脂可能渗出但不可能大滴大滴地掉呀!
板书:阳光强烈
2.请同学们找找看,文中有几处是描写太阳的,各是怎样写的,气温的变化集中
44
体现在哪几个词上。(有三处:①太阳暖暖地照着,②太阳照得火热,③晌午
的太阳光热
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气温的变化通过“暖暖”“火热”“热辣辣”可以看出来。)
3.师问:阳光热度的变化点明了当天的炎热,为两只小虫遭遇不幸作了铺垫。那
么还需要
什么条件呢?(①苍蝇必须飞在松树上,只有松树才有松脂。②必须发生在松
树林,而且必须落在一棵老
松树上,因为树多,才会有多年生的老树,只有老树才会掉大
滴大滴的松脂。③不凑巧也不行。必须是蜘
蛛刚扑到苍蝇身上,吧嗒,松脂滴下来了。)
板书:蝇、蛛、巧遇、松脂滴
4.由此可见,作者在推测过程中已经把各种可能都考虑到了。还有必需条件吗?
(“松脂
继续滴下来”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必须有,如果就那么一滴,
俩家伙目标一致,没准儿还能挣扎出
来。如果不重重包裹也许无法形成球,球太小了,也
许经不起几千年几万年时间的腐化、风化。)
板书:松脂继续滴
(二)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去理解课文内容。
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
事情节不但
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层,找找看,哪些
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要
点:
①“展开”“飞舞”“穿过”“飞进”这几个词,把小苍蝇的快乐劲儿写出来了。
②作者把蜘蛛写活了,“慢慢地”“小心地”,简直是鬼鬼祟祟,偷偷摸摸。
③前三个小节衔接得非常紧,太阳暖,苍蝇才会出来飞,闻到香,才会飞进松
树林,飞累了,想歇会儿,
它歇了,蜘蛛乘机想吃掉它。
45
④“乐
极生悲”也许有点道理,这两个家伙,一个想美美地歇歇,一个想饱餐
一顿,哪能想到大祸就要临头!
⑤“刚好”这个词用得好,说明事情发生得太巧了。
⑥“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这句话很幽默,这两
个家伙太可怜了。
(三)了解化石形成所需的条件,体会想象的合理性。
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要有什么条件。
(松脂球变成化石需要4个条
件,“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过
去了”“又是几千年过去了”,这说明时间长;“陆地渐
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说明
地壳发生过变化,水把森林淹没了,树腐烂了,松脂球被淹没了,这又
是2个条件。)
板书:松树林松脂球
三、谈收获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又初步体会到了作者推理的严密,
真是收获不小哇!
四、总结课文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7 奇异的琥珀
地壳运动
松脂球 → → 化石
漫长岁月
46
8 松鼠
教学目标
1.识1
1个生字。正确读记“乖巧、驯良、清秀、矫健、机警、玲珑、躲藏、追
逐、强烈、溪流、警觉、触动、
锐利、错杂、狭窄、勉强、遮蔽”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松鼠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3.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4.能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某一种动物的特点进行说明。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中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介绍的也是一种小动物,它是谁呢?别着急,它
来了(用多媒
体播放“松鼠”),看完之后,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刚认识的这位朋友,说说你最喜欢它
47
什么?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那
么,大家想不想了解更多关于这位朋友的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法国著名
博物学家布丰的一篇文艺性
说明文──《松鼠》。请谁来给大家简介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或
松鼠的情况。
二、整体感知,明确目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读阅读提示,想想:这篇文章要我们了解什么?
反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松鼠?想想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什么相
同与不同?
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对松鼠的喜爱?)
三、合作探究
1.你能用一句话或几个词语概括出松鼠的特征吗?
明确:(松鼠是种漂亮的小动物,它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2.小组讨论: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松鼠?
(课文第一自然段首先从总体入手,介绍松鼠是一
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
驯良,很讨人喜欢。接着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势几个方面
具体来写
松鼠漂亮的外形特征。第二自然段从松鼠的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活动时间──夜晚(不骚扰人类)等两个方面着重介绍了其性格特征──驯良。第3.4自然段侧重写
了松鼠的
行动特征──乖巧。一从它横渡溪流时的情景来表现它的智慧;二从“有人触动
大树”时的反应来表现它
的警觉;三从储备食物过冬来表现它的聪明;四从蹦跳的动作来
表现它的轻快;五从不高兴时发出的恨恨
声来表现它丰富的感情。作者还列举了松鼠搭窝
48
的
经过,从选址、建造、居住及窝口的特点等方面来表现它的聪明、勤快,进一步突出了
它的乖巧。最后在
第5自然段补充介绍了松鼠的生育情况,何时换毛及喜欢洁净的特点。)
(2)想想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松鼠》一文以准确性说明为
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
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鲸》有很大不同。从说明的角
度来看,《鲸》侧重于介绍
鲸的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而本文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从表
达的方法来
看,《鲸》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而本文主要是采用比喻、<
br>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上来看,《鲸》的语言精炼平实,而本文的语
言生动传
神,极具文学色彩。)
(3)你喜欢松鼠吗?请你结合课文介绍的顺序说说松鼠在哪些方面讨人喜欢?
3.经过小组讨论后,有没有还未解决的呢?说出来,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互
相质疑,解疑)
4.能言善辩
下列有两段同样是介绍松鼠的文字,试与原文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
在高处活动,因为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
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它过水的时候,用
一块树皮当做船,用自己的尾巴当做帆
和舵。它十分警觉,只要有人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
出来。松鼠的窝搭在树
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一胎能生三四个。
松鼠亦
称灰鼠,哺乳纲,松鼠科。体长20—28厘米;尾蓬松,长16—24厘
米。体毛灰色、暗褐色或赤褐
色,腹面白色。冬季耳有毛簇。林栖,用树叶、草苔筑巢,
或利用鸦、鹊的废巢。嗜食松子和胡桃等果实
,有时食昆虫和鸟卵。年产1—4窝,每窝
产5—10仔。分布于我国东北至西北,以及欧洲各地。毛皮
可制衣,尾毛可制笔。
49
五、拓展延伸
1.学习了本文之后,你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地介绍动物呢?(讨论)
(A、准确、生动的语言;B、合理清晰的结构;C、鲜明的事物特征;D、恰
当选用说明方法。)
2.仿造《鲸》的表达方法,改写本文或仿造《松鼠》的表达方法,改写《鲸》。
六、作业布置
改写
9 居里夫人和她的老师
教学目标
1.识写生字词。
2.了解居里夫人并读懂文中所写的居里夫人关心、敬爱老师的几件事。
3.让学生懂得尊敬老师、爱戴老师是一种美德。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居里夫人并读懂居里夫人关心、敬爱老师的几件事,激发学生学习居里夫人
尊敬老师的美好品质。
50
教学难点
用居里夫人的事业上的成就与她敬师爱师的事相对比,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居里夫
人的美好品质。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识写生字词。
2.了解居里夫人并读懂文中所写的居里夫人关心、敬爱老师的几件事。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居里夫人并读懂居里夫人关心、敬爱老师的几件事。
教学难点: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居里夫人的美好品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伟大的女士,她是一位
波兰科学家,曾经两次
获得诺贝尔奖金,她就是居里夫人。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她的文章《居里夫人和
她的老
师》。猜一猜,文中可能写些什么内容?
二、新授课
(1)自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可以查阅字典,也可以和同学交流交流,还可
以问老师。
51
(2)指名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提问:本文写了居里夫人和她的老师之间哪几件
事?
要点:一、居里夫人将自己的象牙项链送给老师做旅费回乡。二、成为伟大的科
学家后,居里夫人写信邀
请老师到家中做客。三、在盛大的典礼上,居里夫人穿过人群,
把老师接到主席台上。
三、悟中心
由这几件事,你读出了什么?(居里夫人尊师敬师的美好品质)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板书:
9、居里夫人和她的老师
欧 俄 控 届 副 署 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读懂文中所写的居里夫人关心、敬爱老师的几件事
2.让学生懂得尊敬老师、爱戴老师是一种美德。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居里夫人关心、敬爱老师的几件事,激发学生学习居里夫人尊敬老师
的美好品质。
52
教学难点:用居里夫人的事业上的成就与她敬
师爱师的事相对比,进而激发学生学习
居里夫人的美好品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复习
回顾一下,这篇文章表现了居里夫人什么样的品质?是通过哪几件事来写的?
三、新授课
1.教师提问,引发学生思考:文章哪里写出了居里夫人对老师怀着真挚的情感?
请学生
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相关语句,在书边做简单的批注。
2.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意见。
3.组织学生交流阅读收获。
要点:
(1)“下了课,玛
妮雅走进欧班老师的房间,从脖子上解下一串象牙项链,默
默地放在老师的手里,然后用法语说了句‘为
了第厄普’……”从这一段话可以看出,一
个幼小的孩子能为老师着想,能体会到老师的难处,能把自己
的心爱之物送给老师做旅费,
可见对老师的情感多么真挚。
(2)“欧班老师简直不
敢收下,以为是邮局弄错了。一位全世界都在传颂的伟
大科学家,怎么会给一个又老又穷、默默无闻的教
师写信呢?直到邮差肯定没有错,她才
用颤抖的手拆开了信封。”
这一段用一个反问句写出了居里夫人虽已成名却不忘恩师。
(3)居里夫人在典礼中对老师表示敬意,足见她们的真挚感情。
53
(4)“幸福的泪水挂满了老人的双颊,她的学生对她还是那么热爱,那么尊敬!”
这一段表面是在写欧班老师,实则写居里夫人,通过老师的表情和心理,
赞扬了这位伟人的崇高品质。
4.指导朗读。
抓住让人感动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地读。
5.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6.布置作业。
搜集名人尊师敬师的故事,下节课开个故事会。
四、板书设计
9 居里夫人和她的老师
热爱 尊敬
居里夫人→→→→→欧班
(伟大克科学家)(贫困的教师)
选读三
生命交响曲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
2、学习加小标题写作的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语感。
54
教学重点:
学习加小标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加小标题的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欣赏音乐片断《祝酒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希望的田野上》。
2、同学们,这些优
美动听的音乐都出自一人之手,他就是我国伟大的音乐家施光
南。从小他就喜欢唱歌,喜爱音乐。今天我
们就一起走近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结识这位爱
唱歌的男孩儿。
3、施光南简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通读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2)画记生字、新词,在不懂的词语上做记号。
(3)想想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独立自学。
3、小组内交流。
(1)互相抽查生字、新词。
(2)分自然段检查课文的朗读。
55
(3)交流想法。
4、全班交流。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学生评价。(字音准确,朗读流利)
(2)黑板出示读错的字音,不容易理解的词。
(3)交流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浏览课文,理清思路
文章从哪些阶段分别体现了施光南对音乐的喜爱?
(襁褓之中、四岁时、五岁时、十岁时、高中毕业)
四、再读课文,自学感知
1、从文中的那些词句看出施光南“爱”唱歌,“爱”音乐?
要求:(1)默读课文,动笔圈点批注。
(2)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3)学习小组同学相互交流。
2、班级内交流。
五、结合内容,思维拓展
正因为有了这份执著与热爱,有了这份勤奋与努力。施光南终于成为了一代著名
音乐家
。同学们,学习了这篇文章,你应该从施光南身上学到什么呢?
语文乐园三
教学目标:
1、熟读词语超市中出现的词语,懂得词语的意思,能够正确地加以运用。
2、了解说明事物,既可以从肯定方面说明,也可以从否定方面陈说。
56
3、阅读语文故事《语言的魅力》以及短文《猫》。
4、习作:介绍一种熟悉的动物或者植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把熟悉的动物和植物清楚、具体地表达出来。
2、难点:在介绍动物或植物时能够流露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教学课时: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语海拾贝部分。
教学重点、难点:
1、熟读词语超市中出现的词语,懂得词语的意思,能够正确地加以运用。
2、了解说明事物,既可以从肯定方面说明,也可以从否定方面陈说。
教学过程:
一、词语超市
1、学生自由读一读“词语超市”里的词语。
2、教师出示词语,指名读一读,教师适当正音。
3、全班一起读一读。
4、教师开火车检查读。
5、引导学生观察这些词语,说说识记的方法或书写的注意事项。
6、学生书写词语,教师根据巡视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再强调。
二、金钥匙
1、学生自由读一读,思考:今天的“金钥匙”又给了我们一把学习语文的什么钥
匙?
57
2、指名反馈:(说明事物,为了让人认识更全全面,除了从肯定方面说明,还可
以从否定方面陈说)
3、指名反馈:文中列举了什么事例对这一说明事物的方法进行介绍呢?
4、教师:你能不能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
5、拓展练习:
(1)猫十分喜欢吃鱼,从来不吃。
(2)妈妈性情温和,从不。
6、教师
小结:同学们,说明事物的方法很多,无论大家从哪个角度出发,只要表
达合理,能真实地反映事物的特
点就可以了。
三、语文故事
1、学生自由阅读故事,思考: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指名反馈: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出示:
(1)我什么也看不见!
(2)春天来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4、学生一起读一读这两句话。
5、师导:这两句话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老人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可是却出
现了两种不同的结果。
6、指名反馈:师导:当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时,人们。
师导:当加上“春天来了,可是”时,人们。
7、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截然不同的结果?
8、集体反馈,教师小结。
58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超市里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短文《语言的魅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阅读《猫》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猫的性格以及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猫的图片
教学过程:
自主阅读
(一)看图片,激发阅读兴趣。
1、出示图片,学生欣赏。
2、教师:我们班有谁喜欢猫呢?为什么?
3、教师导读: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也很喜欢猫,他笔下的猫是什么样子的呢?我
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初读感知,把握课文条理
1、引导学生读“阅读提示”。
2、教师:从“阅读提示”中,我们知道了作者分别为我们介绍了大猫的古怪和
小猫的可爱。请同学们自
读课文,做下面两件事情。
(1)找出介绍大猫和小猫的相关段落。
(2)想一想:大猫的古怪表现在哪里?小猫的可爱又表现在哪里?
3、集体反馈。
(1)指名反馈:哪些自然段介绍大猫?哪些自然段介绍小猫?
59
大猫:第1-5自然段。
小猫:第6-7自然段。
(2)指名分段读短文。
(三)再读感悟,体会猫的性格
1、引导学生把刚才自读的情况和同学交流:
大猫的古怪表现在哪里?小猫的可爱又表现在哪里?
2、集体反馈。大猫的古怪:既怪又贪玩
;既贪玩又尽职;高兴的时候对谁都温
柔可亲,不高兴的时候一声也不出;既胆小又勇敢,母猫对小猫很
尽责,公猫则毫不关心。
小猫的可爱:腿脚还不稳,就学会淘气;贪玩,一玩起来就没完没了;抱着
花枝打秋千。
(四)品读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1、教师导读:那么,作者是怎样把猫的古怪和可爱展现在
读者眼前的呢?请同
学们再读课文,好好地品味一下老舍的语言特点。
2、指名反馈:你们发现了老舍先生语言上的什么表达特点?
(1)通过性格的截然相反比较突出猫的古怪。
(2)处处流露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
3、教师: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
(1)学生反馈语句。
(2)教师根据句子引导学生分析、感悟,体会情感。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语句。
(五)总结全文。
(六)作业布置
60
1、熟读课文,课外阅读描写小动物的文章3篇,思考每篇文章的写法有什么异同,
做简单的纪录。
2、抄写文中划记得词语。
(七)教学后记:
第三、四课时
教学目标:习作:介绍一种熟悉的动物或者植物。
教学重点:把熟悉的动物和植物清楚、具体地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在介绍动物或植物时能够流露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发兴趣
1、教师:同学们,读了《松鼠》和《猫》,你们一定喜欢上这两种动物了
吧。大
自然中还有许多各种各样的动物和植物,你们都知道哪些呢?
2、教师小结:同
学们一谈到动物和植物就滔滔不绝、喜形于色,今天,我们就来
写一写自己熟悉的动物或植物。
二、读提示,明确要点
1、指名读题目,其他人思考这次作文的内容和要求。
2、指名反馈,教师归纳小结。
(1)抓住特点写。
(2)写动物可以写它的外形、动作、习性等。
(3)写植物可以写它各部分的样子、习性、生长过程、用处等。
(4)可以写自己和动物或植物之间的小故事。
三、指导表达
61
(一)怎样写植物
1、写好植物的形态。
2、按照一定的顺序写。
3、可介绍有关植物方面的知识。
4、恰当地运
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来描写植物,可使植物更加形象、
生动,语言更加鲜明活泼。
5、要真实地抒发感情。
(二)怎样写动物
1、要抓住动物的特征。
2、要表达自己的感情。
3、语言要准确、生动。
四、学生练习写作,教师个别辅导
五、赏析、修改习作
六、布置作业
10 蒲公英不说一语
教学目标
1.识记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
教学重点
在反复诵读诗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美妙的画面,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62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或图片。
教学时数:1课时
一、情境导入,渲染气氛
(播放课件或图片)
同学们,你们对这飞舞飘洒的蒲公英一定不陌生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
有关蒲公英的小诗。
(板书:《蒲公英不说一语》)
二、理解诗歌
(一)初读,整体感知。
1.自己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认生字,并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找伙伴们读,要读得正确、流利,读后说说读懂了什么。
3.指名读,师生交流,感知诗的大概内容。
(二)精读,细细品味。
1.我们再来细细地读读这首小诗。想一想课文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喜
欢吗?
2.把你所感受到的和周围同学交流交流。
3.汇报。
(1)第一小节,生
动描绘了蒲公英飘洒飞舞的形态,引导学生抓住“远了又远
了”“近了又近了”“一絮又一絮”“淘气”
等词语,让学生想象这美妙迷人的画面。
(2)第二小节,写出了满天满地的“蒲公英”与孩
子们尽情嬉戏的欢快场面。
“落、染、碰、沾、不弃也不离”这些词语形象准确,情真意切,充满了童趣
。
(3)第三、四小节,一问一答,再次表达了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结尾一句“蒲
63
公英不说一语眨眨眼与我亲昵”,既照应了文题,同时眨眼、
亲昵的动作也为读者展现
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这样的画面。)
(三)有感情地朗读,组织交流。
1.这样迷人和谐的画面,真让人喜欢,融入自己的感受把这首诗美美地读读吧!
(学生练读)
2.指名读文,请同学们评价。
(引导学生用欢快的、轻松的语调朗读诗歌)
3.让我们把这首充满童趣的儿童诗记在脑海里,让这温馨的画面永远留在心中。
(练背,指名背)
11 古诗二首
望庐山瀑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活动:1)学生自读(初读课文)要求正确、
流利。学生自读后质
疑不懂的读音,老师带领学习“疑”字。2、)同桌自读古诗。学生
给古诗找停顿处“|”,重音处“。
”老师范读,通过范读,帮助学生确定停顿处及重音处。
3)同桌互读,老师巡视指导,给有困难的学生
予帮助。4)指名读古诗,学生读后老师
组织学生进行评价。
2、能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
意思。活动:1)学生汇报预习成果,学生抓住对字词句
的理解说自己已经学会了什么?老师鼓励学生大
胆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引导学生概括出
瀑布“急、高”的特点。2)学生质疑,老师组织解疑,帮助学
生体会瀑布的磅礴气势。
64
3:体会大自然的
美。活动1)联系已经学过的课文《庐山的云雾》,用富于吸引力的
语言引出庐山瀑布,学生带着向往的
心情欣赏瀑布图片。看后说初看庐山瀑布给你怎样的
感觉。2)小结时,让学生有感而发。引导学生体会
祖国山河的壮丽及对大自然的神往。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师
:庐山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本学期我们学了一篇和庐山有关的课文《庐山
的瀑布》,庐山的云雾千姿
百态,瞬息万变,令人流连忘返,有谁知道庐山还有哪些景物
也吸引来了四方游客。
生1):庐山的瀑布。
生2);庐山还有幽谷。
生3):庐山的溪流也很吸引人。
2、师: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庐山的瀑布,看后说庐山的瀑布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庐山的瀑布让我感受到“飞流直下三千尺”。
师:对,“飞流直下三千尺”就是唐代诗人李白
欣赏庐山瀑布时写下的一首流传千古
的诗《望庐山瀑布》中的一句。
老师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师:为什么不是“看庐山瀑布”而是“望庐山瀑布”?
生:“望“是从远处看瀑布,瀑布很高,所以是“望”。
师:“望庐山瀑布”中的“望”为什么要读重音?
生:作者是站在远处看瀑布,而不是随意站在一个地方看,所以“望”得读重音,读
出瀑布的高、大。
二、初读课文
65
1、自读古诗(要求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字音多读几遍。(生投入、认真地读古
诗)
2、师:有不认识的字吗?
生:(指着“疑”字问)这字怎么读?
是组织学生学习“疑”字的读音、书写、和理解“疑”在这首诗中的意思。
三、精读古诗
师:从昨天的预习中,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许多学生都高高地举起了手,想把自己预习的知识与大家分享)
生1:“日照香炉升紫烟”中的
“香炉”指香炉峰;“烟”指云烟;这句诗的意思是太
阳光照在香炉峰上,峰上升起了紫色的烟雾。
生2、“飞流直下三千尺”并不是瀑布有三千尺高,二是夸张的写,意思是瀑布很高、
很长
。(老师板出“高、长”)
师:从“飞流直下你可看出瀑布水流速度很——————?
(众人抢答道“很急、很快”。师随机板书;急、快)
生3:疑是银河落九天,指怀疑瀑布是从天的最高处落下来。
师:我们知道庐山的于雾的特点是千
姿百态,瞬息万变,那庐山的瀑布的特点是什么
呢?你能从那些词句看出来。
生很快从板
书中总结出瀑布的特点是高(长)、急(快)。并抓住“望“”飞流直下“落
九天”“三千尺”“遥望”
来说明瀑布的急、高。
四、质疑、解难。
师:学了这首古诗,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生:“挂前川”是什么意思?
66
老师抓住“川”组织学生理解
“挂前川”
指瀑布像挂在眼前的河流。(但看学生似乎还想象不出河流挂在前方的景
象,眉头依然紧锁,老师灵机一
动,让学生画一画可帮助理解)
师:根据你们对古诗的理解画一画。(生投入地画了起来)
(老师出示了一幅画有李白站远处的观瀑布图。)
师:李白为什么要画那么小?
生1:因为李白站得很远。
生2:因为瀑布很长很高,才显得李白很小。
生3:李白站的远,远看瀑布才能看到瀑布的全貌。
师:从诗中那些字或词你知道李白站在远处呢?(以画悟诗)
生:“遥看”、“望”都可看出李白站在远处看瀑布。
师:结合古诗来看,老师认为他画的不完整,还缺少些什么呢?
生:(学生很快找到答案)缺少“
太阳”“紫烟”。因为古诗中“日照香炉生紫烟”的
“日”指太阳,“生紫烟”指升起紫色的云烟。
五、指导有感情朗读
师:我们除了抓住字词来理解古诗,还可以有感情朗读古诗来帮
助理解。注意停顿的
地方用“”标出,读重音的地方标“·”,要读出瀑布的高和急。
1、师范读。
2、同桌练读。
3、挑战老师,(赛读)
六、谈学后感
师:这学期我们学习了让人流连忘返的庐山的云雾。迷人的南沙群岛,今天又学习了
67
气势磅礴的庐山的瀑布,看了这些美景你有什么话要说?
生1)祖国的景色真美。
生2)大自然真神奇。
生3)我们要好好学习,把祖国秀丽景色的地方开发更美、美好。本课充分体现了三
维目标的融合。
生4)我们应当环保小使者,让大自然美丽的山水永远不被破坏。
生5)我们应认真学习,把祖国的建设得更加美丽。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一、目标设置合理,为完成目标老师设计了相应的活动,活动紧扣目标,为目标服务。
课后
,学生不仅达成了预设的目标,还有生成性的目标。再谈读后感环节,目标要求学生
体会大自然的美。学
生畅所欲言。本课充分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融合。
例:师:学了这首诗,你想说什么?
生1)祖国的景色真美。
生2)大自然真神奇。
生3)我们要好好学习,把祖国秀丽景色的地方开发更美、美好。
生4)我们应当环保小使者,让大自然美丽的山水永远不被破坏。
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美,还想到了环保及现在学习的重要性。
二、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理
解中读,理解和读拧在一块,相辅相成。《语文课程标
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
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读中
有所感悟、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促进读,逐步受到情感的熏陶。
读和理解相互交融,相
辅相成。
68
例1)师:“望庐山瀑布”中的“望”为什么要读重音?
生:作者是站在远处看瀑布,而不是随意站在一个地方看,所以“望”得读重音。
例2)师:“飞流“是什么意思?
生:水流的速度很快。
师:“直下”呢?。
生1:水直直流下来,水流很快。
生2:山很陡,水只能直直流下来。
例3)师:那如何读好“飞流直下“呢?
生1)要读出水流速度很快,应用较快的速度读“飞流直下”。
生2)要读出瀑布水流快、急得气势。
学生恍然大悟用急速且响亮地声音读道“飞流直下三千尺”。
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学生形成
自学习能力打下基础。俗话说:教师教学应“授
之于渔”而不是“授之于鱼”。在学习中,通过老师的引
导,学生清楚地知道理解古诗的
两个方法:1)抓住古诗的字、词、句的意思来帮助理解古诗;2)有感
情朗读也是理解
古诗的好方法。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时,强调注意古诗的停顿处,重音处及声调的快慢
、
轻重、强弱等。凭这学生对古诗到位的理解。学生抓住瀑布“急、高”的特点,注意诗中
停顿
处及重音处。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将瀑布毫无无阻挡、倾泻而下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学生既掌握理解体
会课文的两种方法,也掌握了朗读的技巧。整节课教师思路清晰,能引
导学生在畅所欲言的氛围中概括出
瀑布“急、高”的特点,再围绕这两个特点回归古诗,
从古诗中找字、词来说明、理解、体会这两个特点
,真正落实到字、词的训练。最后,紧
扣瀑布的“急、高”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既扎实地掌握了字
词,有利于培养了学生
的语感。
69
三
、将画和诗相互验证(互为证明)。老师请学生以诗为依据,画一画庐山的瀑布,
因学生对是诗已有了一
定的理解,能准确的画出在陡峭的山壁上,瀑布倾泻而下的磅礴气
势。老师出示一幅幅学生的作品让学生
欣赏,从画中体会挂前川的美景,为让学生明白李
白是站在远处观瀑布,才能看到瀑布挂前川的全貌。老
师出示了一幅画有李白站远处的观
瀑布图。
师:李白为什么要画那么小?
生1:因为李白站得很远。
生2:因为瀑布很长很高,才显的李白很小。
生3:李白站的远,远看瀑布才能看到瀑布的全貌。
师:从诗中那些字或词你知道李白站在远处呢?(以画悟诗)
生:“遥看”、“望”都可看出李白站在远处看瀑布。
师:结合古诗来看,老师认为他画的不完整,还缺少些什么呢?
生:(学生很快找到答案)缺少“
太阳”“紫烟”。因为古诗中“日照香炉生紫烟”的
“日”指太阳,“生紫烟”指升起紫色的云烟。
老师在引导学生画画时,紧密结合古诗,做到画是为了更好理解诗,从诗找到画的落
脚点。
这样诗画互为证明,使学生更好理解古诗意思,凭借画来检测学生对古诗理解的程
度如何,这一环节老师
引导的到位、有效。
四、鼓励学生有超越意识,体会成功感。老师范读古诗后,鼓励学生挑战老师
,赛读
古诗。老师肯定学生的朗读及敢于挑战的勇气,让学生体会到成功感。
题西林壁
教学目的:
70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课时:一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教学步骤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
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
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
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
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
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
诗题)
三、讲解
71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
中是很
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
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
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
,请读一遍。同学们
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
四项
学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
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
拆分法,所谓
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
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
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播放
庐山风景。
72
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7、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
这首诗的
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
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
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
来朗诵这首诗。(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
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
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
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
《题西林壁》)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
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
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
,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
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
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
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
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
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
缘身在
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
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
山的一个——部
分)
73
9、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10、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
,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
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
给同学们讲一
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1、结束
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学习要求)生检<
br>查。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
察,不能只
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
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
理,学道理。好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观察的
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
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 同,观
74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效果察
不同。
12 童年的朋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认识生字3个,会写6个字,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形影不离”的意思。
2、
联系课文内容,体会联想句的作用。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感受文中“我”与伙伴小熊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体会联想句的作用。
教学准备:学生回忆童年美好时光、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式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多彩的童年生活,在这段最美好的时光里,总是少不了“朋友
”
的陪伴。你有哪些童年的朋友呢?为什么你觉得他是你的朋友?
是啊,这个“朋友
”可能是你儿时的玩伴,也可能是你养过的小鸡、小猫、小狗,
或者是一只小熊、一个布娃娃。今天,老
师要介绍一位苏联作家——维•德拉贡
斯基,让我们听一听他的童年回忆。(板书:童年的
朋友)
二、初读课文,把握脉络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75
汇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识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
我们中国的汉字有一类叫做形声字
,它的字形中一部分表示这个字的读音,一
部分表示这个字的意义。例如:这课生字中的“瘾”,就是这
样的形声字,了解这些可以
帮助我们很好地记住它们的字音、字形和意思。
你还发现哪些生字也是形声字,如何记住它们?
2.学生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童年的朋友”指的是谁?它和作者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指的是“我”童年时的玩具小熊。
课文讲“我”想用童年的朋友旧玩具熊作为
练习拳击的沙袋。但是在“我”准备练习前,回忆起以往与“
小熊”朝夕相处的点点滴滴,
于是“我”自责不该忘却“小熊”曾经带给自己的快乐,改变了主意,“再
也不想当拳击
家了”。)
三、细读课文,品味感受
(一)默读课文,说说作者当时有一个怎样的心愿?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1.学生带着问题读文,思考。
2.汇报:(迫不及待地要当一个拳击手)
3.朗读课文,要读出作者对当拳击手的渴望。
过渡:这么强烈的愿望,在当那可爱的旧玩具
小熊——“我”儿时的好伙伴充
当了练拳的“梨”后,被放弃了。
(二)精读课文重点段,想一想,是什么让“我”又改变了想法?在文中勾画出重点
的词句,细细品味。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画重点词句。
2.汇报交流:
76
作者与“小熊”之间深厚的情谊。想想:课文中哪
个词语写出了作者和小熊之
间的关系?(形影不离)“形影不离”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些句子具体描写
了“我”和
小熊形影不离?你能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吗?带着你的感受读读。(指导学生读出“我”内心的不平静,既有回忆美好往事的甜蜜,又有自责。)
3.回想起这些温馨的画面,作者犹豫了。根据课文的内容想象一下,补充下面一段
话。
小熊用那一大一小的眼睛对我笑着,而我却想拿它练拳击,我真的很。我想对
小熊说:“。”
(三)学习最后一段。
故事的结果,大家预料到了吗?(指名读文)说说你的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回顾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珍惜所有带给我们快乐
感受的事物。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理解内容,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体会“我”内心情感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内容
1.指名朗读课文。
2.说说这篇文章让你感受到什么?(可自由讲,稍作点拨)
二、重温重点段的描写,进一步体会感情
77
1.让我们再一次去感受作者与玩具“小熊”之间的亲密情谊,感受那丰富多彩的童
年生活。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后三个自然段)
2.童年的美好回忆是最珍贵的,我想作者肯定还有
很多话没有说,经历了这次情感
的转变,替作者想一想,小熊现在怎样,他会怎么说呢?(请你试着仿照
课文写法,合理
想象)
三、总结全文,迁移训练
1.同学们,童年生活
的回忆是美好的,让我们珍惜所有带给我们快乐感受的一切事
物吧,也许是一些人,也许是那些可爱的玩
具,也许是几本精彩的故事书…
2.布置作业:
说说自己童年的朋友是谁?
写一个发生在自己和他(它)之间的一个故事。可以
展开恰当的想象,把你们之间的感情体现出来。
有时间可以当场练笔。
选读四
小船,小船
教学目标
1.本文篇幅较长,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及心理的描写,感受师生间浓浓的情谊。
3.引导学生以良好健康的心态,面对挫折,面对生活。
78
教学重点:文中对人物的心理刻画十分细腻,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体会这样描写的作
用。
教学准备:准备《每当走过老师窗前》的音乐磁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板书课题:《小船,小船》)
1.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的脑海中会浮现什么样的景象?
(鼓励学生从各个角度说出自己的想法。)
2.课文围绕着“小船”究竟向我们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同学们轻轻把书翻开
读读吧。
二、整体感知
(一)解决字词
1.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文中不懂的生字、新词。
2.交流汇报自己所理解的字词。
(二)初步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小船,小船》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
名叫“芦芦”的残障孩子与他的新老
师由先前的陌生排斥到最后接纳亲近的情感故事,展现了师生间质朴
纯真的情谊,同时也
让我们感受到对待生活应有积极的态度。)
三、理解探究
1.(1)故事中出现了两位老师,她们的性格一样吗?请你默读课文,画一画,想
79
一想。
(2)学生自读,勾画。
(3)汇报
先前的刘老师:性格柔弱,温柔和善,处处对孩子小心,充满怜惜,深得<
br>芦芦的喜爱。小玲老师:性格开朗,活泼直率,大大咧咧,不认为芦芦需要同情,把他当
正常的人
看待。
2.(1)怀着对刘老师深深的喜爱,面对这样一个“不一样”的小玲老师,芦芦是怎样一步步接受并喜欢上她的?请同学们细读文章,勾画出文章的重点词句,并用心体会。
(2)学生自学。
(3)把你感受到的和小组同学交流交流。
(4)汇报。(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去细细体会,感受师生间
的情谊。)
重点体会下面几组句子:
①小玲老师说:“这样不好,将来大了,还总要捧着哄着呀?”
芦芦缩在屋角,动也不动。
(小玲老师的直率中透露着对学生
真切的关怀,一种面对挫折的积极态度,
但一向被怜惜的芦芦却不为所动。)
②“哪儿来这么大气性。”小玲老师说,“算了,算我不好,认个错,行了吧?”
芦芦心里想:“这算什么呢?哪有老师向学生认错的,这不是在耍我吗?”
(敢于向学生认错,再一次展现了小玲老师爽朗的性格。)
③“芦芦,你真的不走哇?”
小玲老师的声音忽然变了,变得有些垂头丧气
的,“好吧,你不出来,我就坐在门口等。我不去上课,让
同学们都等着你,只要你过意
80
得去。”
……他心慌意乱,不知道怎么办好了:“这算什么呢?怎么能这样呢?怎
么能这样……”
(小玲老师那近乎孩子似的做法,令人“心慌意乱”。这真是一个“不一
样”的老师,但细细品味也不难
感受到老师对学生的那份责任,那份关爱。)
④芦芦坐不住了……小玲老师连忙抢上前,
高高兴兴地驮起芦芦:“芦芦,
你是个倔脾气,我也是个倔脾气。你到底没倔过我。走吧,咱们上学去,
大家都把这件事
忘了,好不好?”
芦芦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这是个什么样的老师呢?又叫人伤心,
又叫人喜欢……”
3.有感情地朗读
①边读边理解,边理解边读,指导学生想象人物的不同心理,读出不同人物不同
的思想感情。
②分角色朗读课文,在读中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学习了全文,你喜欢这个“不一样”的小玲老师吗?说说你的理由。
2.芦芦和小玲老师在
以后相处的日子里,又发生了很多感人和有趣的故事,请同学
们在课下把原著找来读一读吧!
语文乐园四
81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所学的生字词语,积累“睫毛”等词语。
2、了解环境描写在习作表达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写作时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进
行适当的环境描写。
3、积累名人名言,培养积累语言的习惯。
4、教育学生珍惜友谊,与同学团结友爱,互相尊重。
5、习作:写一写自己的朋友,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时数: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语海拾贝部分
教学重点:
1、巩固复习所学的生字词语。
2、了解环境描写在习作表达中的作用
3、积累名人名言,培养积累语言的习惯。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写作时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进行适当的环境描写。
教学过程:
一、词语超市:
1、要求学生自读词语,巩固对所学字词的认读。
2、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检查个别读的情况。
3、强调部分生字的读音。
4、再读词语,读中巩固。
二、金钥匙:
82
1、引导学生读一读下面的语段。“东边的天空火红火红的……闪出一种紫色……”
2、启发:
这个语段写了什么》它出了给我们介绍了阳光照在芦苇上的美丽景色以
外,还告诉我们什么?(故事发生
的地点和时间)
3、作者在交代时间和地点的同时,为什么要对景色进行这样具体的描写呢?(
学
生自由地说一说,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赞颂了刘老师热爱学生、无
私奉
献的美好品质,在这里是想通过景色的美丽来衬托人物心灵的美。)
4、小结:写作的时候,对
周围景物、环境的描写,有助于读者了解事情发生的时
间、地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学们在进行创
作的时候,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
适当的环境描写。
三、名人名言:
1、 学生自由读。
2、 指名读一读,说一说自己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3、 学生自由反馈。
4、师:世界各国的名人对友谊有着不同的认识,他们的名言时刻警醒着
我们,要
珍惜友谊!希望同学们牢牢记住这些话,用它们来激励自己。
5、学生熟读成诵。
四、作业布置
听写生词,背诵并默写名人名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阅读短文《“差生”档案》
教学重点难点:教育学生珍惜友谊,与同学团结友爱,互相尊重。
教学准备:收集贝多芬等人的资料
83
教学过程:
一、 阅读短文《“差生”档案》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学生质疑:“差生”为什么加上了引号?档案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二、
自主阅读,解答疑难。
三、 集体反馈,畅谈感想。
1、“差生”档案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这些所谓的“差生”是谁?
3、他们真的是“差生”吗?你知道他们哪些成就?
4、现在,你知道差生这个词为什么要加引
号了吗?(他们并不是差生。虽然小时
候他们有这样那样的比别人落后的地方,但是后来经过努力,他们
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
献。)
5、老师为什么要把这份档案给蔡林?她想告诉蔡林什么呢?
6、小结:是呀,同学们,在困难
面前,我们不能退缩,不能被自己打败,我们要
鼓起勇气,面对困难,不懈地努力!
第三、四课时
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朋友”。
教学重点: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流露出自己和朋友的真挚情谊。
教学难点:读写结合,在读中感悟,在写中实践。
教学准备:收集关于友谊的故事和名人名言。
84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拓展思维。
1、《童年的朋友》为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2、小结:同学们,小熊陪着“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成了“我”的好朋友。
3、
们都有哪些好朋友呢?(学生自由地说一说。)
二、明确内容,指导选材。
1、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自己的“朋友”(板书),可是这里的“朋友”为什么加
上了引号呢?
2、 要求学生读一读习作提示第一点。
3、指名反馈:因为这里的“朋友”不只是真实的朋友,还包括和自己有感情的小
动物或小物品等。
4、师:你们能列举一些你的朋友吗?(指名说)
三、把握要求,指导写作。
1、师:从同学们的口中,老师知道带给你们快乐的不仅有自己身边的朋友,还有
一些不
会说话的玩具、动物,它们共同建构了你们快乐的童年。怎样才能把自己的朋友介
绍给大家呢?
2、学生自由读习作提示2-4点。
3、
指名反馈:你掌握了哪些写好本次习作的技巧呢?
(1) 突出特点。
(2) 写出相处的故事,表达出情感。
(3) 写认要注意刻画出人物的动作和语言。
(4) 写物要注意观察,适当地运用拟人的手法进行介绍。
85
4、 齐读习作提示。
四、
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五、评议习作,修改习作。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写毛笔字“松”“种”“精”,学习并掌握部首“木”“禾”“米”的写法。
教具准备:毛笔、墨水、纸
教学过程:
一、观察、掌握部首书写要点
1、教师出示“松”“种”“精”,学生读一读。
2、引导学生观察,找出这三个字的部首。
3、指名反馈。
4、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部首,发现他们的共同点。(这三个字笔画中都有横、竖、
直撇、点)
5、指导学生写好这三个部首。
6、指名读一读要点提示,教师边示范边调。
7、学生动笔练习写部首。
二、读贴,指导学好字。
1、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指名说一说,教师强调“精”右边的“青”横画多要把横画间的距离缩短。
三、学生写字,教师巡视辅导。
四、课堂小结
86
今天,我们不仅学习了部首“本”“禾”“米”,还学习了“松”“
种”“精”的书
写要点,希望同学们回去后能够好好练习。
13飞夺泸定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正确读写:“湍急、
高山峻岭、增援、妄想、诡计、击溃、
心惊胆寒、红褐色、震耳欲聋、疯狂、政委、千钧一发、号召、浩
浩荡荡、狼狈、奔赴”
等词。
2、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时代背景,理清文章层次。
一、揭题,了解时代背景。
1、《飞夺泸定桥》关键词是什么?“飞”、“夺”各是什么意思?
2、简介时代背景。
泸定桥在四川泸定县大渡河上,1706年建成,是四川西康的交通要道。1935年5
月
,北上抗日的红军来到大渡河边。这里水流太急,不能架桥,渡口只有几只小船,往返
一次就需要几十分
钟,几万红军如果只靠这几只小船来渡河,要用多少天啊!能否及时度
过大渡河,对红军至关重要,关系
到红军能否北上抗日,关系到红军的生死存亡,关系到
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为了迅速渡河,粉碎国民
党反动派妄想把红军消灭在大渡河边的
阴谋,必须火速夺下泸定桥。
87
二、检查预习。
1、生字词:撤che 召zhao读音
“关键、千钧一发、水流湍急、诡计、震耳欲聋”的意思。
2、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重点写的什么内容?
3、小组讨论,理清层次。
第一部分(1),讲红军北上抗日,必须夺下泸定桥。
第二部分(2),讲红四军团接到夺下泸定桥的命令。
第三部分(3—5),讲红军跟敌人的援兵抢时间,赶在前边到达泸定桥。
第四部分(6—8),讲红军英勇夺下泸定桥。
第五部分(9),讲红军主力顺利度过大渡河,奔赴抗日最前线。
文章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
的,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但是,文章只要按“起因”、
“经过”、“结果”的结构来分,也可以。
三、同桌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结合课文,理解题目中的“飞”、“夺”是什么意思。我军为什么要“飞夺”,是
怎么“飞夺”的?
2、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一、指导自学,讨论交流。
1、自读课文,讨论有价值的问题。
88
2、交流:A、“飞夺泸定桥”题目中的“飞”、“夺”是什么意思?
B、我军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他们究竟是怎么“飞夺”的?
二、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1、题目“飞夺”的含义。
“飞”就是抢夺,“夺”就是攻下天险。“飞夺”就是神速地,像飞一样地攻下天险。
2、交流“飞夺”的原因。
A、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只有”说明泸定桥是红军北上抗日的必经之
路,所以红军
北上必须夺下泸定桥。读读第一自然段。
B、读读第二自然段,弄清抢时间的原因。
(1)哪句话直接告诉我们,画下来。
(2)抢在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画出有关词语。板书:20多小时,120
公里。
3、我军究竟是怎样飞夺泸定桥的?
A、默读第4、5自然段,思考:红军战士是怎么抢时间到达
泸定桥的。红军战士在
夜间行军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么克服的?
(1)、分别用“”和“~~~~”画出有关句子。
(2)、理解“困难”、“克服”:
困难:A、饥饿和疲劳B、对岸敌人出现火把C、下雨火把被浇灭。
克服:A、不顾吃饭B、冒雨前进C、点火赛跑D、智斗敌人E、敌宿营,我照进。
B、画出我军抢时间的词。
“抛”说明红军在抢时间,抢在敌人援兵前面到达泸定桥。
(1)、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红四军团的战士们为什么能将敌人抛在后面,抢先到
89
达泸定桥?(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
(2)、读第6自然段,说说为什么夺泸定桥是攻天险?
读有关词句。
(3)、“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敌人为什么这样说?这里的“飞”和题目中的“飞”
意思一样吗?
敌人喊的“飞”指“飞行”,题目中的“飞”表示神速,极快。这里的“飞”说明敌
人凭借
天险疯狂的态度,暗示红军战士想过桥,除非能插上翅膀,否则,决不可能。
(4)、读7、8自然段,谈谈我军是怎样攻下天险的泸定桥的?
画出夺桥动作的词(拿着、背着、带着、冒着、攀着、冲到、穿过、冲进、搏斗)
敌人在桥头放起火来,为什么称当时为“千钧一发”红军是怎么做的?画出有关词语。
“千钧一发
”:千钧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情形极其危险。突出队员刚冲到对岸,
敌人在桥头放起大火,突击队
员被大火包围,形势万分危险的时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件什么事?紧扣文章题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
什么?
2、谈谈学习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英雄事迹后自己的感受。
四、巩固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琢磨表达方法。
14 长征
教学目标:
90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2、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教学方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来源于生活而远远高于生活,是毛泽东《七律长征》的
真实体现。我们曾经拜读过他
的《沁园春雪》,领略了他的雄韬伟略。而这首二万五千里长征现实生活的
概括,提炼而
来的《七律长征》又有怎样的气魄呢?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它。根据题目,我们了解到<
br>这是一首写于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谁能说得更好,更具体呢?交流、总结
二、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汉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
顾长
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情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
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
诗篇。
三、文体介绍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
四、六、八句要押
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四、检查预习
91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逶迤(wēi yí )磅礴(páng bó )岷山(mín )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五、指导朗读,
1、要求: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
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齐读课文。
六、整体感知
要求: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
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
感情基调。讨论交流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
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
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
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
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
,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
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
的岷山,红
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七、文本赏析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
92
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
亘古未有
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
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
切艰难困苦
,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
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
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
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
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
敢于藐视并战胜
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
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
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
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
路程,是全诗
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
br>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
面军、二
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
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
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
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
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
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八、合作探究。
1、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
“征难图”?
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
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
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
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
93
事例的描述,对共
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
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
体会。
2、面对这长征途中的的困难,红军的态度如何?通过哪些字词反应出来?
明确:“更喜”“尽开颜”从这几个字上体现了红军一种乐观主义精神。
体会重点字句
3、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你了解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
应该用
什么字来概括?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红军有没有退却,从哪里可以断定?体现出
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
和意志?
明确:“难”、“不怕”“只等闲”、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4、其实当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可毛泽东却说:“三
军过后
尽开颜”,这是为什么?
明确:因为毛泽东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
堵截,克服
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从而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红二、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无比信任。
5、从最初的“不怕”“只等闲”到最后的“更喜”“尽开颜”我们可以体会到全诗怎
样的感情基调?
明确:轻快豪迈、气度不凡
九、总结归纳
1、主题:本诗是
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
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
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
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
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
力。
94
2、艺术特色: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A、本诗以“万水千山”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通
过
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凸现长征精神;B、依据生活的真实顺序叙述长征途中的典型场景和
史实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首联直接抒情除外)——“腾”“走”以动写静、“暖”“寒”
赋予云崖、铁索
以感情色彩、“更喜”“开颜”将雪山之貌与红军之情相交融;
(2)本诗巧用夸张手法——颔
联,体现了诗人的奇特想象、博大胸襟和英雄气魄,
体现了诗作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
十、课堂巩固
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翻越五岭
长 疾跨乌蒙 气势磅礴
巧渡金沙江
语言
征 飞夺泸定桥 含义丰富
喜踏岷山雪
高度的艺术概括
性
15 延安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95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革命圣地延安以及当年毛主席
在延安生活的情景,体
会作者对延安对领袖的无比热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读文本,通过文本想象作者所描绘
的画面美,从而感
受到作者对延安对领袖的无比热爱。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作者对延安对领袖的无比热爱。
(2)激励学生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革命圣地延安以及当年毛主席在延安生活的情景
难点:感受文章中的思想感情。
课时:一课时
教具准备:
1. 生字词语灯片。
2. 搜集延安的图片资料以及当年毛主席在延安的相关资料。
教学设计:
一、
介绍延安,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延安”:延安位于陕西北部,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是中华民
族的发
祥地,它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2.引导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资料:通过课前资料的搜集,你们对延安有其他的补充
96
介绍吗?(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3.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杜鹏程一起走进革命岁月中的延安,走进我们的伟大革命
领袖毛泽东。
二、提纲导路,学生自读
1.教师出示自读提纲,学生自读课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读通顺。
(2)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
(3)想一想作者抓住了哪些人物和景物来描写?
(4)画出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
2.学生按要求自读。
3.集体反馈,检查字词。
(1)教师出示生字灯片,指名读。特别是“滨、粱、窜”的读音。
(2)出示词语,多种形式读。
四季常青 庄严美丽 万古不朽 丰衣足食 山清水秀
青山绿水
朴实优美 广阔深刻 万丈高楼
4.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学生的读通情况。
三、大胆想象,感受画面美
1.激
发:同学们,这篇课文就像一首小诗,充满着诗情画意。相信你们刚才读文的
时候,脑海里已经呈现出许
许多多美丽的画面。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吗?
2.学生大胆描绘自己想象到的画面。教师适当评价,引导:
你是从文中哪些语句想象出这样的画面的?把这些语句读一读。评议。
小结:延安的景物延安的人
97
3.
学生自由感情朗读。
四、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1.同学们了解了延安景色的美
好,也了解了延安人民生活的情景以及党中央和毛主
席在延安坚持革命工作的情景,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讨论: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延安精神到底是什么呢?(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
五、课后作业
1.从课文中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有感情地再次读读课文。
板书设计:
选读五
六月雪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
革命战士面对困难毫不畏惧的英雄气概
和伟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学习课文按照时间顺序记叙的方法。
3、自主识字,积累词语。
98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学习课文按照时间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革命战士面对困难毫不畏惧的英雄气概和伟大
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1、
让学生课前查阅有关红军爬雪山时的历史资料。
2、
准备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相关影片剪接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先请大家观看一段录像。(放红军爬雪山的影片。)
2.
看过这段影片,你想到了什么呢?(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谈出红军在长征途中所
遇到的艰难险阻。)
3. 李白曾经说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要翻越这茫茫的大雪山,简直比蜀道还
难
。可红军战士怕了吗?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六月雪》。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 大声读课文,画出你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多读几遍,想办法认识它
们,理解它们。
2. 谁有不会读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同学之间互帮互助。(教师在检查学生通读课文
情
况时,重点理解体会“白雪皑皑、绝壁、山涧、偎依、瞬息万变、迷漫”等词语的读音
和意思。比较生僻
的词语特别记一记。)
99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1.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2. 说说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四、同桌互相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
自己印象最深、最感动的段落、语句是什么?分学习小组自由交流感受。
2. 分组汇报:教师
引导学生按照课文内容顺序进行汇报。特别是引导学生抓住文
章中的语言文字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
如:“……道旁绝壁上悬着的石块,若不注意,
撞下来就有砸破脑袋的危险…..”通过这段环境描写,
说明当时环境十分恶劣,从而体现
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
3.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令
人感动的事件,让学生体会那位贵州籍同志只是无数革命
先烈中的一个代表。及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
五、回读全文,体会全文的思想感情
六、总结全文
读着这些文字,感受当时的情景,我们都很振奋。愿长征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七、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语文乐园五
教学内容:
本语文乐园包括“词语超市、金钥匙、咬文嚼字、自主阅读和语文生活”五部分
内容。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