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萌到你眼炸
814次浏览
2020年08月28日 20:3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司考帝国-东京地震


1 草原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
子。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
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 感情。
3、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
句子,背诵课文 第一、二自然段。
重点: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草原风光图。
2、蒙古族音乐和民歌。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想象美丽的草原
1、出示课题:草原。介绍作者老舍。回忆曾经学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
2、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学生可以有个各种不同的描述,语言表述要流畅,还可以说说怎么会获
得这样的印象。比如:
(1)草原是辽阔的,一望无际……
(2)草原是美丽的,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野花……
(3)草原是充满生机的……
二、初读课文,走进文中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2、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同时朗读相关的
句段。
学生 可以自由表达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会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要让学生主要的和次要的,引导 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
(1)课文中的草原是美丽的。
(2)课文中的草原是热情的。
1 118
教学札记:


朗读相关的句段时,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 感受和课文的语言的一致性,
另一方面要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 是绿的,
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
的绿毯绣上 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
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 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理解草原的“绿”。
◇说说“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意思。
◇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想象“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
云际”,说说你好象看到 了什么。
◇出示草原风光图片,看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②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
了白色的大花”。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
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
◇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
◇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
③如果你当时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会低音一首怎样的小诗?试着写
一首小诗。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 118
教学札记:


2、抄写第一自然段中优美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 ……车
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
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
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一 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
情景,说说 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也 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
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不停地握手。
◇听到了不停的欢笑。
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
举杯,我们在回敬。”
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
二、品读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香 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
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 分别了。如果这时你也在场,心情将
是如何呢?
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逐句逐字地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
3 118
教学札记

教学札记:


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 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
大草原;“话斜阳” 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
亲切地交谈着
②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 思:蒙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
离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 ③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如何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
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 的话。
板书:
天:清鲜、明朗
景美 天底下:小丘 平地、羊、马 、牛
1草原
人美 :热情好客、会心感人
教学反思():






教师签名:
2 丝绸之路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
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 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8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
路的故事。
重点: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
部的情感。
难点: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
2、“丝绸之路”地图。
4 118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话说“丝绸之路”
1、出示课题,阅读课后的“资料袋”。
2、学生出示搜集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丝绸之
路。
二、走近“丝绸之路”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把文章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丝绸之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在课文中寻找一
句合适的话来说明。
3、课堂交流。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不同的句子来说明“丝绸之路”,教学中
可要求学生做到:
(1)把句子读通顺。
(2)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可能会找到这些句子:
(1)“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
这是一条运送货物的路。
(2)“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
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 中的悠悠驼铃声……”——这是一条繁忙的路。
(3)“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 一起,这真是一条
伟大的路呀!”——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4)“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上 对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
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这是一条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 路。
三、走进“丝绸之路”
1、朗读课文第2——13自然段,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个怎么样的场景?
用一两句话概括。
2、课堂交流,指导要点:
(1)时间:公元前115年。可以从现在推算时间,让学生感受年代的久
远。
(2)地点:伊朗高原北部。出示“丝绸之路”地图,让学生寻找到从西
5 118
教学札
记:


安到伊朗高原北部的路线和距离,感受到路途遥远。 < br>(3)人物:安息国的将军、中国使者。重点介绍博望侯张骞,可以从课
文中的一句话“张骞在此 之前,已于公元前139年和119年两次历尽艰险出
使西域。”导入,联系课外搜集的资料向学生介绍 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和贡献。
(4)事情:安息国将军热情迎接中国使者,双方交换礼物。
(5)连成一两句话说一说。
3、默读课文第2——13自然段,想象:安息国的将军和中国 使者见面的
时候,是怎样的场面?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并说说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隆重。
① 找出有关句子:
◇“将军其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
◇“‘列队欢迎!’将军发出命令。骑兵 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出
夹道欢迎的阵式。乐队奏起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②想象当时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3——7自然段。
(2)热情。
①找出有关句子:
课文第8——12自然段。
②朗读这几个自然段。
③说说当时双方为什么表现得这么热情?
◇因为这是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因为双方交换了许多批次没有见过的东西,很高兴……
◇因为他们把东西方连接起来了……
……
④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8——12自然段。
板书: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2丝绸之路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教学反思():


6 118
教学札记:






教师签名:

3 白杨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 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
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的远大
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
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
的那段话。
重点: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
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 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难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
课前准备
白杨、戈壁滩的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1、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
2、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①联 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②把爸爸
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3、检查自学情况
7 118
教学札
记:
教学札记:


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 课文理解词义。字音易错的:清晰;
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荒凉、寸草不生、贫瘠……
2、读一读你刚才所划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A、理解:
不要求非常深入理解,只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致的说说从字面
上体会到白杨的生长环境十分的 恶劣,感受到白杨十分的坚强就可以了。
B、朗读: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 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
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 说
的话?(赞美、骄傲的语气。)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
四、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
爸爸仅仅是在赞扬白杨吗?他的话中似乎还有更深的含义,这节课我们
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吧。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轻轻闭上眼睛听录音,看看在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板
书并理解:高大挺秀)。
2、为什么会感受到白杨是高大挺秀的?
(戈壁的荒 凉,寸草不生,而白杨在那里是如此的挺拔,在满眼没有绿
意的戈壁上,白杨越加高大挺秀了。)
3、爸爸看到白杨,有什么感受?引读第一段。(体会“高大挺秀”的感
情色彩)
4、当哥哥和妹妹在议论白杨时,什么问题使爸爸变得严肃起来(默读4
—13节)?
教学札
8 118
记:


三、理解研读,深悟课文 1、找到爸爸说的话,弄清有几句,并想想这几句概括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请一名学生朗读并一同归 纳,板书:
枝干挺直
白杨 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坚强
2、默读,把表现白杨生命力强的词语勾划出来,理解这三句话怎么表现
白杨生命力顽强的。
3、有感情地朗读,注意体会重点词语的感情。
4、体会句群关系,重点读第三句。
5、换人称读:用爸爸的话来赞美白杨。把“它”换作“你”。
6、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 白杨树吗?把16和14节对比着默读,爸爸
要表达什么呢?他和白杨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服从需要
扎根边疆
无私奉献
7、默读最后一段话,想想爸爸为什么开始沉默,后来又微笑?爸爸的希
望能实现吗?为什么?
(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适应那里的艰苦的生活,一定能
像白杨一样很顽强地生活 下去。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
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板书:
3、白杨
介绍白杨 表白 欣慰
风沙刮来,白杨
雨雪打来,白杨
面对干旱,白杨
面对洪水,白杨
教学反思():




9 118




教师签名:

4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青藏铁路的基本情况和修建铁路的艰难。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感受建设者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
发的满腔热情。
3、认识本课14个生字,搜集和交流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重点:了解青藏铁路的基本情况和修建铁路的艰难。
难点:感受建设者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
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2、西藏的风光图片。
3、青藏铁路地图。
4、青藏铁路全线贯通的庆祝场面。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播放西藏的风光图片,和学生一同感受西藏的纯净、美丽和圣洁。
2、老师讲述:西藏地 处青藏高原,交通落后,“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
直是西藏人民的期盼,也是全国人民的愿望。随着西部 大开发号角的吹响,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正在变成现实。出示课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3、有感情地朗读课题。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生字字 音,思考: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
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
(1)出示:“一条长长的‘铁龙’,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
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 …这就是造福广大人民的青藏铁路。”
10 118
教学札记:
教学札
记:


(2)观察地图,理解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读了全文,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就可闻的某一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可
能有:
(1)青藏高原气候恶劣,天气说变就变;
(2)开凿风火山隧道面临着重重困难;
(3)高原缺氧是施工的一个很大的障碍;
(4)科技人员和建筑工人不断献给困难挑战;
……
4、根据大家的发言,再次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概括成
一句话。
在修筑青藏铁路的过程中,筑路大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使风火山隧道
全线贯通。
三、精读课文,用心感受
1、“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了很多次,默 读课文,
在课文中画出这句话。
2、自由朗读课文,想想面对着风火山这只拦路虎,筑路大军 会在什么时
候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
3、课堂交流,教师指导:
(1)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会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①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说一
说。
◇难以控制隧道施工温度。
“由于温度太低,混凝土无法凝固。他们拿来暖风机,给隧洞增温 ,洞
壁的冰岩又遇热融化,造成洞壁塌滑。”
◇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
“风火山一带经常狂风大作……转眼之间乌云压顶,大大小小的冰雹劈
头盖脸地砸下来。”
“尽管对缺氧已有准备,施工中出现的情况还是始料未及……筑路大军
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
11 118
教学札记:


②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第8自然段。
③面对着困难,他们会怎么样说这 句话?有感情地朗读“把铁路修到拉
萨去!”要读出怎样的语气?
坚定有力,显示筑路大军在困难面前不惧怕,不后退的决心。
(2)在战胜困难的时候,他们会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①他们是怎样战胜困难的?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说
一说。
◇“科 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
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 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
凶一时的冻土。”
◇“指挥部的灯火彻夜通明。能不能建一 个大型制氧站?……风火山,
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地下了高傲的头!”
②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第9自然段。
③战胜困难的时刻,他们会怎么样说这句话?要读 出怎样的语气?有感
情地朗读。喜悦自豪,充满信心的语气。
第二课时
一、想象一下,筑路大军还会在什么时候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
话?
(1)风火山隧道全线贯通的时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1自然段。
(2)青藏铁路全线贯通的时刻。
①播放录像:青藏铁路全线贯通的庆祝场面。
②如果你是筑路大军中的一员,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③此时此刻,应该怎样来朗读“把铁路是到拉萨去!”?有感情地朗读。
二、课外延伸,情感升华
交流搜集到的关于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三、作业
1.摘抄好词佳句
2.说说筑路大军在筑路中遇到哪些困难
教学反思():

12 118
教学札
记:







教师签名:
口语交际一 我们的“手拉手”活动
教学目标
1、策划一次和远方小学生的“手拉手”活动,商量、讨论活动的方案。
2、能有条理、较为具体地说出自己的活动方案。
重点、难点:能有条理、较为具体地说出自己的活动方案。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手拉手”活动的一些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展开讨论,明确目的
1、看课件:中国其他城市的小学生的一些情况。(发达地区的和偏远山
区)
2、你希望自己有一个在远方的同龄朋友吗?那如何才能联系上呢?
3、学生小组讨论:用哪些方式才能与素不相识的远方小学生建立联系?
可以通过远方的一个朋友介绍认识;
可以通过爸爸妈妈来联系;
可以通过媒体来认识;
可以通过学校与学校之间建立联系
二、合作讨论,汇集精华
1、联系上以后,我们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呢?同学合作讨论,策划活动方
案。
2、老师到各组听取方案,参与讨论、合作。3、全班交流活动方案:
A、首先写信,建立联系。
B、比较熟悉后,发出邀请,一同参与活动
C、若对方生活困难,我们就对他给予生活上的资助 D、……
13 118
教学札记:


三、选择方案,付之行动
1、同学们逐一讨论刚才提出的方案,选择最可行的活动。
2、走好第一步:确定对象,用书信建立联系。
习作一 给手拉手的小伙伴写信
教学目标
1、能通过书信的方式与他人沟通,并把“手拉手”活动开展下去。
2、能在信中把自己对活动的打算做具体清楚的描述,同时能合理地提出
可行性建议。
重点:能通过书信的方式与他人沟通。
难点:能在信中把自己对活动的打算做具体清楚的描述。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已经讨论过活动的方案了,今天就开始行动,第一步——写
信,建立联系。
二、讨论内容,激发写作灵感
1、小组讨论:信的内容包括哪几方面?
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情况(学习、生活,生活的小环境、大环境)
把自己班级策划的方案详细地进行介绍。
提出自己认为比较可行的建议。
希望以后能如何进一步地相互了解。
想了解对方的哪些情况。……
三、动笔写作,开启心扉
1、写信方式:
(1)小组合作写信,分工合作,一人写一个部分。
(2)自己独立完成。
2、开始写信。
3、交流写信的格式。
4、交流第一部分内容:自我介绍
在交流中知道自己还需要如何修改,如何补充材料,才能让对方更了解
14 118
教学札
记:


自己,了解我们的大家庭。
第二课时
一、继续写作,在交流中充实内容
1、交流第二块内容:活动的方案
学生各抒己见,边讨论边修改,把自己的内容改得更加丰满。
2、注意信封的写法。
(1)信封的格式:左上方写收信人所在的邮政编码,上方写收信人的地
址,中间写收信人的姓名,姓 名写得大一些。信封的右下方写寄信人的地址、
姓名和寄信人所在的邮政编码。
(2)注意检查信的书写格式。
二、合作交流,在修改中完善
1、小组合作写信的 同学,把自己所写的一个部分与其他几位同学合起来,
再读一读,一同修改:是否有错别字,语句是否通 顺,文章内容是否饱满。
2、课堂交流。
把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部分文章与大家一同分享。
小组合作写的文章就把自己组认为比较有新意的语句读给大家听。
第三课时
誊写作文:
要求:书写整齐干净。
第四课时
讲评作文:从好的和差的两方面讲评,注意以鼓励为主。
教学反思():






教师签名:
5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5 118
教学札记:


1、诵读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5个生字,理 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
在诗句中的意思,背诵和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教学准备:投影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回顾激趣
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关于描写儿童的诗,你还记得吗?试着背一背。
二、初读诗文,展现画面
1、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
2、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精读诗文,走近画卷
1、你最喜欢哪首古诗?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
词,逐句解决。
3、老师参与学生的研究。
四、品读诗文,走进画卷
1、学习第一首诗。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朗读。
释义:六七里方圆的 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
微的晚风传来。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 然而乐,感受到
的是一种野趣。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
意思,然后朗读。
释义: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
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 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
惬意。
16 118
教学札
记:


(3)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 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
里看出来的?一个“弄”,一个“卧”。(可爱、调皮、疲倦)
(4)、再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把两句诗意连起来说,并加上自己的想象。
2、学习第二首诗。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说说诗意,你好象看到了什
么?
释义: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
到了什么?
(释义: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是在
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 。)
“张、使风”描绘出两个淘气、可爱、天真的孩子。
(3)朗读诗句,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五、再读诗文,感受意境
1、比较两首诗的人物,你更喜欢哪位诗人笔下的“顽童”?为什么?
2、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想象画卷
1、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的记叙文或者散文。
2、默写《牧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初知“美”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释题:
(1)介绍作者辛弃疾。
(2)简介宋词以及词牌名:清平乐。
(3)村居,词的题目。“居”什么意思?(居住) “村居”呢?(居住
在乡村)
二、初读,走近“美”
1、 听朗读录音,看图画。
17 118
教学札记:


2、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做到字字读准,句句
通顺。
3、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4、学生再读。读读、看看、想想。读懂的记下来,不懂的做记号。
5、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 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
可以相互讨论,可以看图、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三、品读,感受“美”
1、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先说前面的,再说后面的, 依
次说。注意说话要有条理,先说字意、词意、再说句意。)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看图知道。你感到了什么?(简朴的乡
间生活,但很美。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 受。)学生朗读。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学生自由的轻声读这句,感
受到了什么: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大概刚喝了酒,他们亲热相
待,用乡音聊天说话。)
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
呢?
(3)一 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
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4)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
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 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
子。)
(5)读读看,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6)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
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 —“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
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
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2、用生动的语句将你欣赏到的这副画面描绘给大家听听。
3、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 出来吗?(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
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四、再读全词,回味“美”
18 118
教学札
记:


1、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
心情怎么样?(要求找 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2、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继续品
味“醉”字。)
3、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
面之中。
4、配乐朗读或背诵。
板书:
牧童卧
黄昏 月明
草、笛、蓑衣
清平乐. 村居
大儿——锄
翁媪 中儿——织
小儿——剥
教学反思():






教师签名:
6 冬阳·童年·骆驼队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关注,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
画面。
2、能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能有感情
地朗读课文。
3、认识“毡、嚼、傻”等生字,积累课文中有意蕴的句子,了解小说《城
南旧事》。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关注。
教学难点: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
19 118
教学札记:


课前准备
1、歌曲《送别》
2、电影《城南旧事》片断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播放电影《城南旧事》片断,配歌曲《送别》,了解小说《城南旧事》。
这是根据我国当 代作家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拍摄的电影《城南旧
事》的片断,这是一部怎样的小说呢?阅读课文后 面的“资料袋”。
2、电影中的主题曲是《送别》,唱出的不仅仅是对离去的朋友的不舍,
也 唱出了对美好童年的深深依恋。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冬阳·童年·骆
驼队》。
3、读课题,闭上眼睛想一想,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三个词语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组合出无数的画面,教师要鼓励学生流畅地
说出自己的想象。
二、自由畅读,步入童年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准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的读音。
2、说说课文写了作者童年时的哪些事情?并个别朗读相应的课文。
(1)看骆驼咀嚼。
(2)看骆驼脱皮毛。
(3)关于铃铛的遐想。
(4)怀念骆驼队。
3、再读课文,觉得最好玩,最有趣,最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
三、深入阅读,品味童年
1、作者的童年生活中最有意思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
读。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 样长的
牙,那样安静的态度……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①读读这个句子,从这些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20 118
教学札
记:


◇“我”观察很仔细:“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 错着磨来磨去,
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我”看的时候很投入:“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我”很喜欢骆驼:尽管骆驼很丑,但是态度很安静;而且“我”愿
意长时间的看着它。
……
②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你会呆呆地看一样东西,会不由自主地动起
来,你有 过这样的经历吗?同桌相互说一说。
③想象作者面对骆驼,呆呆地注视的情景,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
(2)“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
是的……增加一些行 路的情趣。’”
①读读这段话,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学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和体会,但一定要在课文中找到依据,比
如:
◇“我”很喜欢骆驼,不希望它遇到什么危险,他是不会遇到狼的。
◇“我”很同情骆驼,他 要走那么多的路,一定很孤单,铃铛不但可以
给寂寞的旅客增加情趣,也可以给骆驼增加情趣。
◇“我”可能把自己也当作了骆驼,觉得自己更知道骆驼的心思。
……
②比较句子
◇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我幼稚的心灵中有一个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课文中为什么用“充满”而不用“有一个”?“充满”说明什么?
◇说明“我”常常在想这个问题。
◇说明“我”已经想了很久,深思熟虑了。
……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骆驼也脱掉了它的旧驼毛袍子啦!……因为太不整齐了。”
①读读这句话,从这句话里你又看出了什么?
◇“我”很关心骆驼。
◇“我”很喜欢骆驼。
21 118
教学札记:


◇“我”很善良。
……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四、作业
1、摘录写有情趣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继续品读,感悟童年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到底是什么让“我”如此的想念童年和童年的
生活?在课文中找出有 关的句子朗读体会。
2、学生品读感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或者看法。
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
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不是的,爸!他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
的情趣。”
◇“我真想拿把剪刀替他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
……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2)童年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
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我站在骆驼面前,看他们咀嚼的样子……”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②把两句话联系起来,你心里有一种什么感觉,体会到什么?
◇童年的傻事多么美好。
◇“我”的心中充满了留恋。
……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句子。
(3)童年很快就过去了,过去就不会回来了。
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
还了。”
22 118
教学札
记: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 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
缓悦耳的骆驼声。童年又重领于我的心头。”
②细细地品读这些句子,从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淡淡的忧伤
◇暖暖的心情
◇失落和怀念
……
③带着自己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二、吟诵课文,回味童年
1、轻声吟诵课文,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感情。
2、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板书:
6冬阳·童年·骆驼队
看骆驼咀嚼
想象骆驼系铃铛
童年重 冬春之交骆驼脱毛
临心头 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
教学反思():






教师签名:
7 祖父的园子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的园子里的生活情景,感受
童年生活的情趣。
2、揣摩、品读重点句段,体会我在园子里的心情,选择课文段落能有感
情地朗读。
3、认识“蚱、嗡、啃、樱”等几个生字,正确书写“蚂蚱、樱桃、蚌壳”
等词语,摘录描写优美的句子 。
23 118
教学札记:


教学重点: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的园子里的生活情景。
教学难点:体会我在园子里的心情,选择课文段落能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准备: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介绍作者。
1、出示课题:祖父的园子,读读注释。
2、介绍作者。萧红,现代著名作家,原名张乃莹, 黑龙江呼兰人。1933
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 》,
开始用笔名萧红,l940年发表了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思考:祖父的园子给你留下 的是
什么印象?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理解和体验,只要能 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词句,言
之有理的,都应该鼓励。学生可能的会有这样的印象:
(1)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好玩的地方。
(2)祖父的园子里充满了快乐。
(3)祖父的园子非常美丽。
(4)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很自由的地方。
……
2、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反复地朗读。
三、走进园子,品味童年
1、默读课文,园子里的哪些情景给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2、课堂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
(1)园子里有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①朗读第一自然段,想象描写的情景。
②用一个词概括园子里的蜜蜂、蝴蝶、蜻蜓、蚂蚱给你留下的印象。
(充满生机、热闹、美丽……)
③有感情的朗读,读出热闹和生机勃勃的感觉。
(2)我和祖父在园子里边干活边玩。
①默读课文4——15自然段,画出“我”干活和玩的句子,细细地读读
24 118
教学札
记:


这些句子,想象我是怎么干活,怎么玩的。
◇“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的瞎闹……”
◇“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
◇“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我跑过去摘下来,吃黄瓜去了……”
◇“祖父浇水,我也 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
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 ”
……
②讨论:我在园子里到底是玩还是干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干活就是玩,玩就是干活,反正都充满了欢乐。
③选择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我”的快乐。
(3)园子里的花、鸟、虫子、倭瓜等。
①朗读课文第17自然段,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从哪些句子里读出
来的?
②课堂交流。引导学生关注下面的句子,在反复地朗读中体会院子里的
那份自由。
◇“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
◇“愿意接一个瓜,就接一个瓜”
◇“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
……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其中的自由和快乐。
板书:
祖父的园子──“我”的乐园
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表达感受
教学反思():





25 118
教学札记:



教师签名:
8 童年的发现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以及发现的过程。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 文,体会“我”童年时的天真可爱以及求知若渴、
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3、认识本课 7个生字,能用具体事例说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体会
课文语言的幽默活泼的风格。
教学重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以及发现的过程。
教学难点:体会“我”童年时的天真可爱以及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
象的精神。
教学准备:挂图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教师介绍有关胚胎发育的科学知识。
2、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九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 育的规律,猜测一下
他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
二、循题读文,理解“发现”
1、自由朗读文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
段。
3、反复朗读课文的第13自然段,在这段话中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
的发现的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
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 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
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4、仔细地读读着几句话,并用自己的话转述。
5、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有没有这样一句话: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
是表达更简洁。
26 118
教学札
记:


“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6、朗读这两句话,比较两句话表达上的不同,体会表达的具体和概括。
三、循果查因,了解过程
1、默读课文,思考:“我”那非凡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
2、根据学习计划,分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计划:
(1)找出有关的句段。
(2)理解有关的句段,把它概括成一句话或一个词语。
(3)在白纸上画出简单的发现流程图。
3、小组汇报,课堂交流。
(1)“我” 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
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 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老师请教,老师给我们解答。
(3)老师的解答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对“九月怀胎”进行思考,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有了伟大的
“发现”。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描写“我”的发现的句子。
2、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感悟“发现”
1、默读课文,思考:从“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中,你觉得 “我”是
一个怎样的孩子?并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依据,画出相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大概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随机指导。
(1)“我”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孩子。
①“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轻声朗读这段话,闭上眼睛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
◇如果你也做了这样一个梦,或者你真的能飞了,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高兴、惊喜、新奇……)
◇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②“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27 118
教学札记:


◇朗读这段话,哪些地方是“我”的幻想?
◇当“我”发现或者是幻想了这样一个规律时,“我”是怎样的心情?
(格外高兴、得意……)
◇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我”是一个喜欢刨根问底的孩子。
①“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 解答这个奇妙的问
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找一找“我”问了几个问题?把问题画出来。
◇想一想,这些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个问题套着另一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
◇想象当时的情景,分角色朗读这段话。
②“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 鱼身上发现将来的
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想象“我”研究以条鱼的样子,朗读这句话。
◇你觉得“我”会翻来覆去的看些什么?会想到一些什么?
(3)“我”是一个幽默的孩子。
①“幸亏他没有容我解释……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
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 和迫害的风险。”
◇你觉得这段话哪些地方很幽默,为什么让你读着想笑?
◇举例说说“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
害的风险。”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举例,比如:哥白尼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
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 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
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
◇你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我们无论想做一件什么事情,还是要做一件什么事情,都要冒 着危险,
都要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
②“听完这句话,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大笑……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的幽默和机智。
板书:
8童年的发现
发现规律——找到答案——得到证实
28 118
教学札
记:


( )
( )的费奥多罗夫
( )
教学反思():






教师签名:
9 儿童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
活和美好的愿望。
2、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了解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
童诗。
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教学难点:了解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教学准备:投影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朗读诗歌
1、出示课题《儿 童诗两首》,说说你知道那些儿童诗。可以说说诗歌的
题目,也可以背诵其中的一两句。
2、朗读课文,能把诗歌流畅的朗读下来。
二、比较朗读,理解诗歌
1、反复朗读两首儿童诗,比较:这两首儿童诗有什么不同?
2、在充分朗读、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
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我想》是一首诗歌,《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
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区别:组诗有小标题;每一节诗歌写的是不同的内
29 118
教学札记:


容……
(2)《我想》是押韵的,《童年的水墨画》不押韵。
引导学生朗读这两首诗,体会押韵和不押韵的区别,了解儿童诗可以押
韵也可以不押韵。 (3)《我想》描写的是“我”的一些美好的愿望,《童年的水墨画》描写
的是童年的生活学习场景 。
①说说《我想》描写了“我”的哪些愿望?
◇“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
◇“我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
◇“我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
◇“我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
②说说《童年的水墨画》描写了哪些学习生活场景?
◇在街头看书
◇在溪边钓鱼
◇在江上游泳
③朗读诗歌,体会描写的愿望和场景
第二课时
一、感情朗读,体会意境
1、指导学习《我想》
(1)朗读诗歌,想象体会“我”的愿望。
①朗读诗歌,说说“我”的那么多愿望中,那一个最令你神往?
②默默诵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
◇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你有什么感受?比如:“牵着万缕阳光”是怎样的感觉?“成为柳絮和
蒲公英,飞呀,飞”是怎样的感 觉?
③有感情的朗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
(2)想象一下,“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美好的愿望的?具体
说说。
◇春暖花开的时候,坐在绿绿的草地上……
◇在阳光下,春风中起舞……
30 118
教学札
记:


……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指导学习《童年水墨画》
(1)朗读诗歌,比上眼睛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①静静地在街头阅读《水浒传》。
②鱼儿钓上来了,鱼在草地上蹦跳。
③在江面上打水仗。
……
(2)细细朗读有关的诗句,体会其中的快乐。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二、诵读诗歌,感悟语言
1、自由诵读诗歌,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特别的句子。
(1)“牵着万缕阳光,悠啊,悠——悠出声声春的歌唱”
(2)“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3)“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
2、说说这些诗句特别在什么地方?
(1)很有韵味。
(2)语言中有图画。
3、朗读或背诵这些诗句。
三、作业
1、选择背诵诗歌。
2、写一首儿童诗。
板书:
9儿童诗两首
我 想
小手——安在桃树枝上
脚丫——接在柳树根上
眼睛——装在风筝上
自己——种在土地上
教学反思():


31 118
教学札记:






教师签名:
口语交际二 难忘童年
教学目标
1、回顾本组课文内容,感受童年 的快乐,勾起对往日美好生活的回忆。
2、能清楚、具体地说自己童年生活中难以忘怀的事情。
教学重点:感受童年的快乐,勾起对往日美好生活的回忆。
教学难点:能清楚、具体地说自己童年生活中难以忘怀的事情。
教学准备:录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回放,回顾往事
播放歌曲《送别》,在歌曲声中回顾本组内容。
指名请同学分别说一说《冬阳·童年·骆驼队 》、《祖父的园子》、《童年
的发现》讲述的内容。
二、打开记忆,回忆童年
1、 我们的童年生活中有喜有乐,有悲有痛,你记忆深处留下的是什么故
事呢?老师先说一个自己记忆最深的 童年故事。
2、请同学们也来说一说,要求:清楚、具体。
3、同学们自由和同桌说自己最难忘的事情。
4、课堂交流,老师、同学及时做出评价。
三、积累内化,升华主题
1、请同学朗诵在上《儿童诗两首》时所写的小诗。
2、老师推荐书目:《盛世繁花》、《一路风景》、《雾都孤儿》。
习作二
教学目标
1、看图作文——一场球赛。要求把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写下来。内
容 具体,语句通顺,并加上个性化的题目。
32 118
教学札
记:


2、学会记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也可以写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么。
3、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
体现个性化。
教学难点:学会记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教学难点:内容具体,语句通顺,并加上个性化的题目。
课前准备
1、搜集小时候的老照片或珍藏的能引起童年趣事的有关物品。
2、准备范文一篇。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出话题。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你看,那会飞的梦,那冬阳下的
骆驼队,那一声“精彩”和“ 糟糕”……今天,老师让同学回忆一下童年那
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事,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
二、明确范围,简要指导。
1、指名说说,思考这次作文给我们提了哪几点要求。
2、拿出事先准备的老照片,围绕老照片或珍藏的有关引起童年回忆的物
品的前前后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 事呢?(可以同桌互相交流)
3、教师简要提示。
①要突出“趣”字。(要有稚趣,要有意思,要有发现,要有反思……)
②要根据我们的特点 而展开。要说实话、真话、心里话,可以是钓龙虾,
可以是恶作剧,可以是有趣的经历……
4、全班交流:有趣的经历和故事(共同讨论,选材是否新颖,是否能突
出“有趣”。)
三、范文引路,讨论写法。
1、读范文《童年趣事》。(学生人手一份)。
2、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长汇报,师生共同评议、
补充)。
(1)文章给人的感觉真实吗?有意思吗?有趣吗?
(2)范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里活动的描写怎样?那些地方值得
33 118
教学札记:
教学札
记:


你借鉴和学习?
(3)“好笑”、“有意思”中蕴涵什么呢?你有体现你个性的有趣的事吗?
四、写出“有趣”,写出个性
1、请同学们把自己想好的题目告诉大家。(材料可以是课文图 中的内容)
(“虎口”脱险、夏天的“雪花”、龙争虎斗……)
2、用心写一段开头。
3、全班交流自己写的开头,修改。
第二课时
一、用“情”写,写出“童趣”
1、朗读自己上节课写的开头,然后继续快速作文。
(可以选择自己的材料,可以选择课文中的《球赛》)
2、再次让学生明确写作的范围,并要求在20分钟内完成450字左右的
文章。
3 、在教师的巡视中,对于极少数作文方面存在问题的同学适时降低作文
要求,只要抓住“有趣”二字,写 出自己的感受就行,并在黑板上挂出有关
的好词佳句供这部分同学参考。
二、用“心”改,改出水平
1、请划出你自认为写的比较好的句子与大家共享。
2、再次修改。
在自改过程中,学生重新感受写作的过程,在查缺补漏中完善了自己的
作文,享受了习作过后的愉悦感。
3、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对于能把事情写清楚,很有个性化、真实 性的作
文和比较存在问题或问题较大的作文师生集体评改,随后学生修改作
文。
第三课时
誊写作文:干净、整齐,标点符号准确。
第四课时
讲读课文
一、 总结本次作文的优点和不足。
二、 读两篇佳作,讨论其优点及不足。
三、 读两篇较差的习作,提出改进意见。
34 118


教学反思():






教师签名:
10 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参考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
2、理解课文,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的回答的巧妙之处。
3、认识3个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的回答的巧妙之处。
教学难点:参考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
教学准备: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感受文言
1、出示课题“杨氏之子”,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说明:“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2、读读课题,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学生可能回答:不太好懂;像古诗的语言……
教师小结: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
3、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
同。
4、自由的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别和不同。
学生可能的回答:很难读通顺;有些字没见过,不好认;意思不懂;句
子很短……
35 118
教学札记:
教学札
记: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教学:
(1)学习生字“惠、曰、禽”,认读多音字“为(wèi)”、“应(yìng)”。
(2 )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字词,讲解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比较的
知识,比如:有些古汉字在现代汉语 中不常用;文言文中多是单音节词等。
二、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随机检测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
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师重点指导:
“为设果,果有杨梅。”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课文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 的小孩九岁了。孔君平去看望
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
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小孩应
声回答:“我没听 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三、质疑问难,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
子家禽。”
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
会用怎样的语气?
(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
子,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 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
气有挑战性。)
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
的语气。
36 118
教学札记:


二、深入理解,体会语言
1、思考: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
(1)“应声答曰”说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没有正 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而是
巧妙的从“夫子家”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的家禽,杨梅当然就不是我们
家的。
2、讨论:(1)杨氏之子这样的回答,你觉得好不好?
(2)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说话的例子,说一说。
教学反思():






教师签名:
11 宴子使楚
教学目标:
1、了解宴子出使楚国国,有力的反击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 尊
严的故事,由衷的佩服宴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2、理解宴子说的话,体会宴子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
3、认识8个生字,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宴子出使楚国国,有力的反击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
的尊严的故事。
教学难点:理解宴子说的话,体会宴子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释课题,导入课文
1、出示课题“宴子使楚”。理解“使”,出使。
2、介绍宴子。说明“子”是古代对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说说,
37 118
教学札
记:


你知道中国古代还有哪些著名的人物。比如:孔子、孟子等。
3、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
(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2)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2、课堂交流
(1)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
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学生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读一读难读的句子。
3、尝试给课文分段
(1)那些段落是写三件事的?
(2)分段
三、再读课文,走近宴子
1、大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让你感到最气愤的是什么?让你感到最高兴
的又是什么?
2、课堂交流,并朗读相应的课文。
(1)最气愤的是楚王“想乘机侮辱宴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2)最高兴的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宴子了。”
3、从楚王的变化中,你能说说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1、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
(1)找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
(2)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让学生
自由说理)
转折点:由狗洞推想到狗国,向楚王质问:楚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
(3)晏子面 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请选择
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 样选择? (怒发冲冲地 心平
气和地 冷静地)。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札记:
38 118


一、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一)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二回合较量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说说你最喜欢读哪句话?为什么?
2、课堂交流,随机点拨。 < br>(1)“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
就连成一片云;大伙儿甩 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插肩,脚碰
脚。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A 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齐国首都临淄的人多。
B 这句话为后文做好伏笔,引诱楚王上当。
(2)“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了。 ”
A 理解这句话的推理,隐含了“楚国是一个下等国家”。
B 体会宴子的智慧和说话的技巧。他为什么不明说?
3、有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二)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三回合较量
1、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找出宴子说的话,想想说的是什么意思?
2、出示:“淮南的柑橘 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柑橘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
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 国人在齐国能安居
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1)理解:水土不服
A 柑橘因为水土不服,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
B 齐国人因为水土不服,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
(2)这段话中隐含了什么意思?(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
3、有感情的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感情朗读,理解宴子
1、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宴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临危不惧 口齿伶俐 热爱祖国 足智多谋 能言善辩……
2、想象一下,宴子长什么样?面对楚王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让学生充分的说,并能结合课文的有关语言说出理由。
3、尝试分角色朗读课文。先分组准备,再课堂朗读。
教学反思():
39 118








教师签名:
12 半截蜡烛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2、默读课文,明 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
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 德国鬼子的仇恨。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教学重点: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
课前准备: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基本情况。
2、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1、出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写法上很特殊的课文——《半截蜡烛》,
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有哪 些特别的地方?
2、学生读课文,自由交换意见。
3、课堂交流每个人自己的看法。
学生的意见会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1)课文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2)整篇课文是对话的形式。
(3)课文的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4、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一种新的文体——
剧本。
40 118
教学札
记:
教学札记:


二、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现在我们知道我们今天读的是剧本,读剧本和读课文有点不一样 ,你
能读懂这个剧本吗?轻声地读一读。想想这个剧本讲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
2、 课堂交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大意。具体的说法可以有
很多种,不要过于强调概括和简练, 只要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转述出来,并
能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经过,都应该得到鼓励。
3、说说读剧本和读课文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从剧本里读懂这个故事
的?
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回答,教学重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阅读感觉和体验,重
要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不一定能 明确的说出)读剧本更要联系上下文,联
系具体的情景。
三、深入阅读,感受形象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保护半截蜡烛的?找出有
关的句子,读一读。
2、想象体验:半截蜡烛被点燃了,正在一点一点的熔化,如果秘密被德
国鬼子发现,那会怎样呢?
想象的空间很大,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德国鬼子对伯诺德一家
的迫害;(2 )德国鬼子对地下活动的破坏等。
对学生的想象要有引导,要求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而不是用概念化的语言
来描述自己的想象。
3、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
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
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
4、在这样的情况下,杰克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
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火吧。”
5、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 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
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教学札
6、自由组合成小组,尝试表演这段故事。
41 118
记:


四、内化形象,感悟语言
1、闭上眼睛,想象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谁给你留 下了最深的印象?试
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脑中的这个人物形象,写一写。
2、交流每个人印 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并说一说,你的印象来自于课文中
的那些词句,有感情的朗读。
板书设计:
燃 吹 点燃 端 夺 拿
点 熄 重新 走 回 上楼
教学反思():






教师签名:
13 打电话
教学目标:
1、边听录音边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和语言特色。
2、通读课文,体会故事中的人说话啰嗦的特点,明白简洁明快地说话的
重要性。
3、能对相声感兴趣,喜欢听相声,试着说相声。
教学重点: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和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能对相声感兴趣,喜欢听相声,试着说相声。
课前准备:
1、相声《打电话》录音。
2、其他相声节目的录音。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出示课题。
1、文艺节目可以分成歌舞类、语言类等,其 中语言类节目中有一种很受
欢迎的艺术形式是相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则相声——《打电话》 。
42 118
教学札
记:


2、说说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要求或希望。
二、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
1、边浏览课文,边听相声《打电话》的录音。
2、说说各自听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来自于相声本身的特点,更多
的可能是来自于这则相声的内容 ,教师都要充分的肯定。
3、边看课文边思考:相声有什么特点?
教学中 不一定要给学生一个标准的答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随机引导
概括,比如:相声是两个人说的(其实还 有一个人说的单口相声和多个人说
的群口相声);相声的语言很幽默,引人发笑;相声不仅是说,还要唱 ……
三、默读课文,体会相声中人物说话的特点
1、默读课文,相声中的那个人是怎样打电话的?找出“打电话”的句子。
2、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读,有什么感受,举例说明?
(1)“你贵姓呀?哦,老胡呀。呃,不是老胡?
老张呀。哎呀,我没听……呃,不是老张,是老刘呀。呃,不是老
刘。
是耗子呀。……
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说话绕圈子。
(2)“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我的未婚妻,他是女的呀。”——
明知故说。
(3)“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吗?学习吗?不学习呀。开
会吗?……不开会。”
——没话找话。
(4)“……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是一块六,我
给了他五块,他找我三块四。”
——东拉西扯。
3、联系生活的具体情境,思考如果生活中说话啰嗦,会有什么后果。
教学反思():




43 118
教学札
记:




教师签名:
口语交际三 劝说
教学目标:
1、回忆和了解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和情境,充分考虑对方的身份和地位,
能有针对性地得体地劝说。
2、了解和感悟劝说的策略和技巧,能态度真诚的劝说他人。
教学重点:了解和感悟劝说的策略和技巧。
教学难点:能态度真诚的劝说他人。
课前准备:
影视片中的“劝说”片断录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意义
1、播放影视片中的“劝说”片断录像。要求学生认真看,仔细听。
(1)片断一:《汉武大帝》中张骞劝说月氏国出兵攻打匈奴的场面。
(2)片断二:《成长的故事》中父母劝说杰克不要撒谎的场面。
播放录像前,先说明当时的具体情况。
2、在这两个录像片段中,你看到的,听到了什么?
(1)张骞劝说月氏国出兵攻打匈奴。
(2)父母劝说杰克不要撒谎。
教师小结:在日常生活中,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劝说”,劝说和鼓
励是相对的, 劝说往往要求对方改变某一种做法或想法,劝说可能成功,也
可能失败,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劝说是 否真诚,是否讲究策略,是一个
重要的原因。
二、联系生活,明确情境
1、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你是否有过劝说他人或被他人劝说的经历?
描述一下当时的情况。
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说清楚劝说的语言,即“怎么说的”“说了什么”。
2、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需要我们劝说?
44 118
教学札
记:


(1)阅读课文中的一段话,打开学生的思路。
(2)自由地说说。
三、自由练说,模拟表演
1、你最想对谁,对那种情况进行劝说?想一想,该怎样说效果会更好?
2、学生轻声地练说。
3、师生模拟表演。
(1)学生说明当时的情况。
(2)教师扮演被劝说对象,学生扮演劝说者,模拟表演。
(3)师生共同评价模拟表演的情况。
教师可在模拟表演的过程中,或者在评价中随机地指出 或引导学生指出
劝说是要注意的事项:说话态度要真诚;不同的劝说对象要有不同的语气,
比如 对长辈要尊敬;在不同的情况下用不同的语气,比如紧急的情况就不能
慢条斯理;一般要分析原因,指出 改正的方向等。
四、修改提高,分组表演
1、根据刚才的提示,对自己的劝说进行修改,争取取得好的劝说效果。
2、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分组模拟表演,相互交换角色。
3、课堂展示,共同评议。
五、联系生活,课外延伸
提高自己劝说的意识,在真实的情境中尝试进行劝说。
习作三 写发言稿
教学目标:
教学札
了解发言稿的一般写法,能根据具体需要,具体情境,写一份内容具体,
记:
感情真实,语句通顺的发言稿。
教学重点:了解发言稿的一般写法。
教学难点:能根据具体需要,具体情境,写一份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
通顺的发言稿。
课前准备:
不同类型的发言稿若干份。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45 118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说说你听到过的最精彩的、印象最深的发言。
2、今天,我们要学写发言稿,想一想你在哪些场合需要准备发言稿。
(竞选班干部,运动会上代表运动员发言,领奖时发言等)
二、明确情境,试写发言稿
1、假如班里要改选班干部,你打算竞选班长,怎么来写发言稿呢?
2、讨论:这份发言稿,至少要说明白什么?
(1)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我要竞选班长。
(2)要讲清楚自己的优势:我为什么能当班长。
(3)要讲清楚我的打算:我当班长会怎么做。
3、尝试写一份竞选班长的发言稿。
三、共同评议,修改发言稿
1、同桌相互读读各自写的发言稿,相互探讨,提出修改意见。
2、选择三位同学的发言稿,展示评议。
(1)评议标准:有没有把意思表达清楚,即有没有 说清:“我要竞选班
长”、“我为什么能当班长”和“我当班长会怎么做”。
(2)评议过程:一项一项的对照,同时评价语言是否通顺。
3、各自根据评议的要求修改自己写的发言稿。
第二课时
一、对照比较,发现问题
1、教师发一份事先准备的发言稿(见附件),让学生和自己的发言稿比
较,发现什么?
2、课堂交流,各自的发现。
教师要在学生发言时,随机归纳:
(1)发言稿的格式:称呼、问候、致谢等。
(2)发言稿的语言风格:诚恳,坦率,简洁等。
(3)发言的吸引力:条理清楚,有创意等。
3、学生根据新的发现,各自修改自己的发言稿。
二、尝试发言,不断完善
1、学生自由准备发言。
2、课堂模拟竞选,学生上台发言。
46 118
教学札记:


3、师生共同评议。
评议的重点:
(1)发言稿的语言是否适合发言: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口语化等。
(2)发言人的情绪状态等。
4、学生再次修改发言稿。
三、拓展延伸,学写其他发言稿
1、学生阅读其他情况下的发言稿,说说有什么发现。
2、课堂交流:
(1)发言稿的共同特点:①观点鲜明。对问题持什么看法,要明确表态。
②条理清楚。一篇发言稿要 谈几方面的问题,每一方面问题要讲哪些条目。
都要安排得有条有理,让人听起来容易抓住重点。 ③语 言简洁明快。发言是
直接面向听众,所以,发言的语言一定要简洁明快,尽量不使用冗长罗嗦的
句子,更不要使用一些深奥难懂的词句,话要说得准确、易懂,最好运用大
众语言。
(2)不同发言稿内容有区别,对象不同,有不同的特点。
3、尝试写一写其他的发言稿。
第三课时
一、课堂交流、评议。 誊写习作。
第四课时
讲评习作 附1:竞选班长的发言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 家好,我今天走上讲台参加竞选班长职务,我相信凭着我的勇气和才干,凭着我
坚强的毅力和勇于拼搏的 决心,这次演讲带来的必定是下次的就职演说。
我叫 ,是一个“三心二意”的学生,这里的“ 三心二意”可不是做事不专心,
随随便便的意思。“三心”是指进取之心、平和之心、宽容之心;“二意 ”指的是创意和
诗意。因为有了“进取”之心,才能使我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我、在保证学习成绩优< br>良的前提下高质高效完成班级工作。有了“平和”之心,无论成功与失败,我都会用一
颗平常心来 对待。有了“宽容”之心,才使我胸怀宽广、虚怀若谷,接受同学的意见,
与他人合作把班内活动处理好 。那“二意”呢?增一份创意我们能创造性地开展活动,
展示我们班独一无二的风采;添一点诗意我们能 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处变不惊,临乱不
慌,从容不迫。
47 118
教学札
记:


对待班内活动,我又将如何做呢?首先,我认为,一个好 班级必须要做到合理分工,
让最合适的人去做他最擅长的事,从而建立一个合理有序的班集体。其次,我 会努力做
到将大家团结在一起,互相帮助、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增强班队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增加班级工作的透明度。最后,我将力求提高工作效率,使班级各项工作都有效的进行,
在最短的时间 内做到最好。假如我能当选,我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制订好工作计划和实施
方案,保证班级工作在最短的时 间内顺利步入正轨。
也许有时候我太活跃了,但是我相信,有了同学们对我的信任,我一定会扬长避短 ,
改掉自己的缺点不断完善自我。希望大家支持我,谢谢!
教学反思():






教师签名:
14 再见了,亲人
教学目标:
1、结 合课文认识“役、妮”等八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
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 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作者围绕中 心选择
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3、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的感情,体会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
重点: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难点: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课前准备
了解抗美援朝战争,搜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发生的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48 118
教学札记: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入,激发探究兴趣
1、出示题目:“亲人”是什么意思?(有血缘关系的,关系亲密的人)
谁是我们的亲人?
2、课文中的“亲人”指谁?(指大娘、小金花、大嫂,指朝鲜人民)这
句话离别的话是谁说的 ?
3、介绍时代背景: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地踏过鸭绿
江,开赴朝鲜 ,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抵抗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在极端
困难的条件下,中朝两国人民终于打败了美 国侵略军。1958年10月撤离朝
鲜。在漫长的八年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 、生死
与共。当我们打败了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终于不
顾人们深重的 感情而来临时,志愿军战士深情地说——引读课题:再见了,
亲人
4、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 、大嫂,与志愿军战士并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
那为什么把他们也称为“亲人”呢?——激发学生读课文 的兴趣。
二、深入研读,展示探究过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哪些事例说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1)大娘为志愿军战士洗衣服,几夜无眠;
(2)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3)小金花,为救老王,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
(4)大嫂,为挖野菜,炸伤了腿。
2、走进情境,感受体验。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哪里看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 士?划
出相关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①交流。学生说句子,自由谈体会。
②重点出示: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
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哪里写出了“雪中送炭”的困难和危险 ?大
娘她们仅仅是为我们送来打糕吗?还为我们送来了什么?(鼓励、希望、信
49 118
教学札
记:


心……)
抓住动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
想象一下,说说大娘还会为我们做哪些事?
也许大娘做的事还有更多更多,这一切,怎么不使 我们感动和敬佩呢?
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③引读:是啊,素不相识的大娘虽然不是我们 的母亲,但却像母亲一样,
甚至胜似母亲。因此,在离别的一刻,我们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生读)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师引,大娘,
您就是我们的“亲 人”,就是我们的母亲!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最感动人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随机理解词语:同归于尽、噩耗
②重点指导:小金花的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她的死重于泰山。但小金
花为什么没有哭呢? < br>出示句子:“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
说:‘妈妈,这个仇我一 定要报!’”
失去妈妈的痛,对敌人的恨,这两种情感是多么真切,对比又如此强烈。
有感情地朗读。 ③引读:刚强的小金花,在失去妈妈的一刻,她没有哭,但当与志愿军
叔叔离别时,她却哭了,她与 志愿军战士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所
以,当志愿军叔叔与小金花离别时,关心地说——(生读) “可是今天,跟志
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3)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小组交流
体会。
②重点交流,出示句子:
“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 光
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
到前沿阵地上挖野菜,会有哪些危险?那大嫂为什么还要去挖呢?这说
明了什么?
50 118
教学札记: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③引读:为了给战士们挖蔬菜,大嫂却为此付出了双腿残疾的代价,所
以在志愿军心目中,这位大嫂虽然 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所以,在离别的
一刻,战士们满怀真情地说——(生读)“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 高的代价,难
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再读课文,加深体验:
1、在这些感人的故事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个人的事迹呢?有感情地读一
读。
2、交流展示朗读。
3、读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说。
4、是的, 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渡过,八年的峥嵘岁月共同走过,血与肉
凝成的深情厚谊怎能不感天动地?怎能不牵 肠挂肚啊!让我们齐声读——再
见了,亲人!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领悟写法
1、选择你最感动的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分别读不同的故事。
3、这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这三个自 然段虽内容有别,但写法相似,这三个朝鲜人民的代表人物都
为志愿军付出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说不尽 的关心帮助,付出了鲜血甚至生
命“这样高的代价”,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每一段最后的一个反 问句,
都强烈地表达了我们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
三、刨根究底,再读再悟
1、可亲可敬的朝鲜人民,为什么要像亲人一样对待我们志愿军战士呢?
再读课文,找出句子体会。
2、交流:
◇“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
空 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关在一所 小房子里,
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
◇“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我们缺少野菜……”
51 118
教学札
记:


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3、志愿军战士踏上异 国他乡,与朝鲜人民共同浴血奋战;朝鲜人民关心
志愿军战士,军民一家人,同甘共苦,都是为了什么? (为了共同的敌人,
为了共同的心愿——和平,这就是爱国主义,这就是国际主义精神。)
四、创设情境,体验朗读
1、当离别的抽泣声与长鸣的汽笛交织在一起时,当我们从车窗伸出 手、
探出头跟朝鲜亲人再见时,当列车的轰鸣一声紧似一声时,你的心情是怎样
呢?请通过第四 、五、六自然段的朗读来表现出你的心情。
2、指名读——互评——齐读。
3、读了这几自然段,你觉得当时的场景可以用哪几个词来形容?(难舍
难分、依依不舍……)
4、正是因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两国人民生死相依,
患难与共。所以说这种 友谊是伟大的友谊,这种感情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
感情。
板书:
14再见了,亲人
战役 友谊 跺脚 噩耗 硝烟
小金花
再见了,亲人 大嫂
大娘
教学反思():






教师签名:
15 金色的鱼钩
教学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课文。
2、抓住描写老班长的外貌、动作、语言等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
命、舍己为人的精神。
52 118
教学札
记:


3、认识本课12个生字,理 解“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的意思,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教学 重点:抓住描写老班长的外貌、动作、语言等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
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课前准备:挂图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初读课文
1、出示课题:金色的鱼钩。
(1)朗读课题,应该强调哪个词?
(2)读到“金色”这个词语,你想到了什么?
教学札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语感,说自己想到的,教师可以引导:光明、灿烂、
记:
永垂不朽等。
2、快速默读课文。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语言表达可以多种多样,也不要求过分简练,大致的意思是:在二万五
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 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
光荣牺牲的故事。
(2)读了课文你有哪些疑问?
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重点出示两个问题:
①为什么说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②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为题?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默读课文,思 考: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当“我”和
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跟不上队伍时,老班长接受 了一个什么任务?当时指导
员是怎么嘱咐的?
2、出示句子:“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 ,是保姆,是勤务员,无
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上级”就是“领导”,“上级”怎么会又是“保姆”和“勤务员”呢?
指导员的意思是什么?
53 118


老班长既是“上级”,要在遇到困难时安抚小战士的情绪,要 不断鼓励病
号战胜困难,走出草地,要在重重困难面前想方设法。又要像“保姆”和“勤
务员” 一样时时处处关心照顾小战士们。
3、同学们,要完成这一任务容易吗?再读课文,想想老班长在完成任务
时要碰到哪些困难?
4、为了完成他既是“上级”,又是“保姆、勤务员”的任务,老班长是
怎么做的?
学生抓住课文句子和内容自由讨论。
5、这是一位怎么样的老班长?
舍己为人,忠于革命,忠于职守……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课文主要是抓住 老班长的什么来表现他既是“上级”,又是“保姆、
勤务员”的呢?(外貌、动作、神态等)
2、小组合作学习,请再读课文,找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划下来,
深入体会理解。
交流,品读:
小组汇报,出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重点讲解:
◇“炊事班长快 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
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为什么不到四十岁的炊事班长会显得那么苍老?这说明了什么?
◇“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 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
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 ,失声喊起
来:‘老班长,你怎么……’”
老班长吃得多吗? “嚼”字写出了什么?(食物少,难吃,硬)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说说: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3、研读“笑”意。
◇“他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唉!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
又跑了!’”
◇“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疙瘩。”
◇“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鱼汤这么少,为什么老班长还“笑着说”?从“笑”到“收敛了笑容”,
54 118
教学札记:


再到“露出了一丝笑意”,你读懂了什么?
4、长时间 的辛苦劳累,长时间的饥饿折磨,终于把老班长累跨了,饿跨
了。他终于支撑不住昏倒在黑水潭边。同学 们,当我好不容易钓到了小鱼,
做好了救命的鱼汤送到老班长面前时,老班长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出示句子:“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
鱼汤,头一句话就说: ‘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
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
“奄奄一息”是什么意思?既然是“奄奄一息”了,为什么他说的话中
还用了两个“!”?
是的,生命垂危的老班长,即使在最后一刻,也没忘记要鼓励三个小战
士克服困难走出草地,也 没忘记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也没忘记一个共产党
员忠于职守的职责。多么可敬的老班长啊!
5、把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用最富深情的朗读来体现。
第二课时
四、前呼后应,解困释疑
1、出示最后一段话。思考:“我”为什么要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 心地
包起来?“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象征着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一个小小的鱼钩,象征 着老班长那忠于革命,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金
子般的心,也象征着千百万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所以, 这篇课文要以“金
色的鱼钩”为题。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话。
3、总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辈用他们的青春
与热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 活,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五、作业
1、复述课文。
板书: 15金色鱼钩
(长满红锈)
老班长───────── 三个小同志
灿烂光芒
教学反思():


55 118
教学札
记:






教师签名:
16 桥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描写的故 事,体会课文中的老汉在生
死关头,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2、理解描写老汉在关键时刻的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感受一个老共
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3、认识本课6个生字,了解和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描写的故事,体会课文中的老汉在生死关头,舍己为人
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描写老汉在关键时刻的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
课前准备:挂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以“桥”引入,初步感知
1、谈话引入课题。
我们在四年级学习 过一篇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
课文是《桥》,也是一座生命桥。出示课题——《 桥》。
2、自学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写了怎么样一件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村 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
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二、再读课文,感受“感动”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的凶猛的句子?
2、交流:
56 118
教学札记:


(1)出示句子进行对比: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 哮着,像一群受惊的
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
挡。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2)理解:“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的?理解“势不可挡”
(3)知道学生读出洪水的凶猛。
(4)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凶猛?找出来说一说,读 一读。(随机
理解词语:跳舞、狞笑)
3、过渡: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 ,却一脚踏在水里。
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他们找到了吗?(找到了,北
面那座窄窄的木桥。)这是一座普通的桥吗?不,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因为
它窄窄的身躯上将承载一百 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于是,急于
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4、 讨论: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
是怎么的结果?(学生自由猜测可能 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
5、是的,在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他是 怎
么做?怎么说的呢?请再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说一说。
(1)先村民到木桥前,便于指挥。
(2)号召党员同志排后,体现党员同志的先进性。
(3)不顾私情,支持让非党员村民先行,先人后己。
(4)舍己为人,壮烈牺牲。
6、你觉得这是一名怎么样的老汉?
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换来了一百多号村民的生命,用 自己的行动实
践了共产党员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第二课时
一、抓住言行,研读体会
1、指名读第七到第二十三自然段,找出描写老汉动作、 神态、语言的句
子,仔细读一读,然后再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2、课堂交流,教师随机指导。
57 118
教学札
记:

< p>
(1)出示句子:“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
人们。他像一座大 山。”
①老汉“不说话”,却使人们停住了脚步,不再疯一样地拥上木桥。老汉
真是“一座山 ”吗?为什么?
老汉先村民到来到木桥前,却没有夺路而逃生,真是一个为村着想,为
民着想 的好书记,怪不得他受人“拥戴”,老汉在村民中的威信“像一座山”。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拥戴。 老汉为什么会受村民“拥戴”呢?想象老
村书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事例。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2)出示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 ,吼道:
‘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①比较句子: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
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 像只豹子。
◇老汉突然跑上前,从队伍里拉出一个小伙子,叫道:“你还算是个党员
吗?排到 后面去!”老汉凶得很。
“冲、揪、吼、像只豹子”写出了什么?(动作果断,不容置疑。)
②老汉明知道这是自己的儿子,是自己生命的后代,为什么还一定要小
伙子排到最后去?这是一个怎么 样的老汉?(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
殉私情,舍己为人)
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出示句子:“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①老汉如果能喊,要喊的是什么?写下来。
交流朗读学生所写的句子。
②这是一位怎么的老汉?
老汉是村支书记,也是一位父亲,他血气方钢,他也充满父爱。但是 ,
当个人与大家的利益相冲突时,他毅然选择的是“先人后己”!所以,在
生命的最后一刻,他 想说的太多太多……
3、再读加深感受:再选择第七到二十三自然段中令你最感动的句子,
有感情地朗读。
二、启发想象,体验感悟
58 118
教学札记:


1 、洪水退了,村民们得救了。但老汉却与自己的儿子却永远离开了
自己的亲人。齐读最后四自然段。 < br>2、同学们,老汉牺牲后,村民们会怎么做,怎么说?想象当时的一
个场景,以不同的身份,写个 片断。参考题目:
爷爷,我们想您! 老支书,慢走!
挥泪送别老支书! 我们永远纪念您!
洪水退后……
16桥
山 洪
老汉──────── 人们(揪出小伙)
桥窄(党员排后)
教学反思():






教师签名:
17 梦想的力量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瑞恩的梦想和他 为实现梦想而做出的努力,体会瑞恩
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心灵。
2、能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体会 到“梦想的力量”,感受人们对非洲人民
的同情和爱,能画出有关的语句,并用自己的话说说。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瑞恩说的话。
教学重点:了解瑞恩的梦想和他为实现梦想而做出的努力,体会瑞恩为他人
着想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能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体会到“梦想的力量”。
课前准备:
搜集资料了解非洲缺水的状况。
课时安排:1课时
59 118
教学札
记:


教学过程:
一、“梦想”的质疑
1、出示课题:梦想的力量
2、读了课题,有什么想知道的?
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师要梳理归纳:
(1)谁的梦想?
(2)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梦想?
(3)梦想是怎么实现的?
(4)这个梦想究竟有什么力量?
二、“梦想”是什么
1、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读通课文。
2、尝试理解“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梦想?”
(1)默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又干净的水喝。”
◇“他们不应该过这样的生活……我一定要为他们挖一口井。”
◇“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2)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梦想?”
瑞恩的梦想在不断地变大,从挖一口井到要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
洁净的水。
三、“梦想”怎样实现的
1、默读课文,思考:瑞恩的梦想是怎样变成现实的?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意见,进一步深入理解。
(1)瑞恩为攒够这七十块钱,做了很多额外的家务活。
①在课文中找出瑞恩做家务活的句段,大声朗读。
“瑞恩的第一项工作是为地毯吸尘……瑞恩把得到的钱,都放进了那个
饼干盒里。”
②好玩是孩子的天性,瑞恩还是一个孩子,是什么使他放弃玩耍的机会,
做那么多的家务活。当时瑞恩心 里会怎么想的?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瑞恩的同情心感动了很多人,得到了同学、老师和其他很多人的支
60 118
教学札记:


持。
①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
◇“一周以后,瑞恩受到了一张25元的支票……瑞恩筹齐了大一口井的
钱。”
◇“瑞恩的老师没想到……是瑞恩和同学们更非洲的孩子们通上了信。”
②当人们在报刊、杂志、电视电台中听到瑞恩的故事后,他们会怎么想
的?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两段话。
3、再次默读课文,深入地思考:是什么是瑞恩的梦想成真?
实现梦想不仅仅是钱,更是人们的同情心和爱心。
四、“梦想”的力量
1、默读课文,思考:瑞恩的梦想到底有多大的力量?
2、课堂交流。
(1)打好了瑞恩的第一口井。
①朗读课文第14自然段到第16自然段。
②当瑞恩来到非洲后,站在“瑞恩的井”边时,他会像些什么?
③瑞恩和他的父母为什么而激动?为什么而幸福地流泪?
④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是啊,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
谁不流泪呢?”
(2)“瑞恩的井”基金会成立,已经为非洲打了30口井。
3、讨论:你还认为“梦想的力量”大在哪里?
梦想的力量,能够唤起人们的爱心,能够为非 洲人民带来生存的希望,
能够为非洲建设作出贡献。
板书:
17梦想的力量
挖井(喝上干净水)
瑞恩──────────→非洲的孩子
自己挣、得到帮助
教学反思():



61 118
教学札
记:





教师签名:
口语交际四 感动
教学目标:
1、围绕“感动”这个话题,诉说故事,畅谈想法,感动心灵。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敢于 表达自己的想法的习惯,做到表达时有条理、
有感情;在听他人说话要认真,有耐心。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的习惯。
教学难点:做到表达时有条理、有感情;在听他人说话要认真,有耐心。
课前准备:
1、公益广告片段;刘翔的图片;音乐《丹顶鹤的故事》;
2、搜集古今中外让自己感动的故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交流感受
1、播放电视广告。配音:每天晚上,年轻的妈妈打好热腾腾的水, 给年
迈的老奶奶洗脚。她日复一日不变的行为,温暖了奶奶苍老的心灵。她不知
道,无意中,她 教会了自己的孩子——感恩。
2、 看了这则公益广告,你有什么感受?
二、开拓视野,感受“感动”
像电视广告中这样的令人感动的故事还有许多许多。古代历史上 就有许
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请同学们来说说这些故事。
1、讲古代感动的故事。如黄香温席、孔融让梨……
2、随机设问:你为什么而感动? 3、不仅我国古代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古今中外更是层出
不穷。小组说说感动的故事 。推选其中说得最好的一位同学来讲讲。
4、不仅有许多感动的故事,我们的生活中更不乏感动的图片或音乐。
5、配乐引出《丹顶鹤 的故事》:有一个女孩,她从小就爱养丹顶鹤,在
她大学毕业以后,她仍回到她养鹤的地方。可是有一天 ,她为了救那只受伤
62 118
教学札记:


的丹顶鹤,却滑进了沼泽地,就再也没有上来。(音乐响起)
6、听了这个故事和音乐,你有什么感受?
7、出示刘翔的图片。这是谁?你喜欢他吗?说说他的故事。
再听刘翔获冠时响起的国歌声。 同学们,当我们再回到二年前的希腊雅
典,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你感动吗?为什么?
8、小结:感动是人的情感的自然流露。因为我们善良,所以我们学会了
感动,学会了感恩。
三、互动交流,重温“感动”:
1、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你是否经历过让自己感动的事呢?
指名说话。
一位同 学说完后,请其他同学当记者,现场进行“答记者问”。引导学生
说最感动的地方,说清感动的原因。
2、组织小组进行“感动2005”比赛活动(根据上课时间自由调整),评
选出最让人感动的 小故事。引导学生拟定评选条件:把感动的事件说清楚,
说具体;表达时口齿清楚,声音响亮。
3、开展活动。在音乐《感恩的心》中结束。
习作四 感动
教学目标:
1、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一件令人感动的小事记下来。内容要具体,
语句要通顺,感情要真实。
2、能把一件事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力争写得具体、生动。
教学重点:选一件令人感动的小事记下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感情
要真实。
教学难点:能把一件事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
课前准备:例文一篇。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例文:
1、怎么样才能把一件感动的事写具体呢?
出示例文《感动的心》
63 118
教学札
记:


(1)自由读故事,划出让自己感动的地方。
(2)交流:课文是怎么把这些感动的地方写具体的?
夜,深了,端茶、喂水还在进行着, 疯女人还在不停地说着。忽然,她
对着一位二十多岁的乘务员叫了一声“妈妈”,那位乘务员居然毫不犹 豫地
答应着,就是这一声“哎”,却深深地感动了一个神经不正常人,它让一个
疯女人说出了一 声久违了的“谢谢”。
为什么用上“居然”?去掉行吗?为什么?
(3)再读文章,哪些句子写得特别有感情,划下来,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4)交流朗读, 小结:抓住故事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来具体
描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就能把文章写具体。
二、指导写作
1、选择自己最感动的故事的片断,写下来。
2、交流写作:请学生 把自己写的片断展示出来,读后,请同学评一评,
哪里写得好?哪里还可以改进?
3、按方法小组评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完成习作:
教学札
记:
1、 把这篇文章全部写下来。题目自定。
2、 教师巡回指导。
二、 讲评习作:
1、 指名读,说说写得好的地方,再提出修改意见。
2、 独立修改。
第三课时
誊写习作:干净、整齐。不写错别字,
第四课时
讲评作文。
教学反思():



64 118





教师签名:
18 将相和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
教学札

3、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
的联系。
教学难点: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3、 快速浏览全文,把“将”、“相”的名字用________画下来。同时想一
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 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三、理清层次
1、这三件事情分别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的?根据提纲给课文分段,
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2、交流。
65 118
记:


第一段(1~10)自 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
了大功。
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
又立新功。
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四、深入研读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
到了不和。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
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
不满……)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 能将国
将不国了。你现在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为
了劝好,老师 建议大家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
能耐?
3、出示学习提示: < br>(1)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
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
(2)学习建议:建议大家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
情朗读,然后采用 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3)友情提醒:你可以直接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 如的特点;
也可以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对比,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4、学生自主研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感悟体会
1、说说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 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
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 璧
66 118
教学札
记:


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
“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2)“蔺相如一看秦王这 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
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不畏权势
三、角色体验
1、导入: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2、读一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
3、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 荆条,亲自到蔺相
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廉颇负荆请
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我想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
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 来。
4、学生写作,交流。
5、想象说话: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 会说些什
么?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
蔺相如的属 下看到大将军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今天的你看到了这动
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 点滴滴,又想说什么?请你任意选
择一个角色说一说。自由准备--同桌互说 ---指名说
6、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
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 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
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板书 11、将相和
廉颇 蔺相如(齐心协力)爱国
完璧归赵 立功 机智勇敢
渑池会见 再立功 心胸开阔
居功自傲 负荆请罪 勇于改过
(原因) (结果) (品质)
67 118
教学札
记:


教学反思():






教师签名:
19 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本课的情节,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
2、了解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
因、经过及结 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 、探
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解本课的情节,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是由于他
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课前准备:
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
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名著,了解大势
教师介绍名著《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
师生合作介绍“草船借箭”前的三国形势,以及周瑜妒忌甚至要加害诸葛亮
的表现。
二、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68 118
教学札记:


1、出示课题:草船借箭
2、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
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问题:
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
有?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用陈述句表达。
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2、给文章分段:一(l、2节)、二(3-- 5节)、三(6-9节)、四(10)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主要内容。
四、自读第2至第5自然段,指导感情朗读。
1、找出这几段的特点。(以对话形式出现,且无提示语。)
2、根据人物对话内容,揣摩人物思想状况、性格特点,自加提示语。
3、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注意读出语气,探究人物特点。(通过感情朗
读,感受人物形象。)
五、读第6至第9自然段,了解借箭经过。
1、先说经过。出示示意图(图略),自己读书,自己画图,说明理由(也
就是因果关系。)
2、分析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
(1)雾的作用。(冬季,雾在四更最浓。)
(2)船的作用。(草人——雾中似人;相连——空隙较小,易于受箭,
正反都可受箭。)
(3)曹操多疑之心。(不仅不轻易出动,令弓弩手射箭,不调六千名弓
弩手,使箭更多。)
(4)士兵作用。(擂露呐喊,虚造声势,引敌射箭。)
(5)水的作用。(冬季刮西北风,使船 回去时“顺风顺水”。这时文章第
二次提“冬季”;等到曹军发觉时,船已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
总结: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诸葛亮都考虑到了,基于这
些周全的考虑,诸葛 亮作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叫——“神机妙算”。而周瑜
都没想到,当他知道这一切时,一定是——“自 叹不如”。
69 118
教学札
记:


第二课时
一、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关键的词语。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学习,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神
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1、要求学生划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讨论交流。
知天文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
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吃惊)
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
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 已料到的。)
②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
呢?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 么动静;
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
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③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写 得太罗嗦,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没动静有什
么好写,完全可以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 密的把鲁肃请到船
里。这样写即清楚有简练。行吗?好吗?为什么?
(组织讨论,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④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
懂地理
(1)划出诸葛亮的借箭的路线,说说理由。
出示:“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 亮下令把船头朝西,
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出示:“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
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2)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
朝西?
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
70 118
教学札记:


识人心 (1)识曹操
出示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
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听到 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
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 朝他们射箭,
不让他们靠近。”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 多,但只有这个
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他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笑自己
的神 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
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 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2)识鲁肃
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 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
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请同学们仔细的讨论一下。
板书:













神机妙算






知人心

识天象
晓地利
周瑜心
鲁肃人
曹操性
四更时候大雾弥漫
顺风顺水
教学札
记:
教学反思():






教师签名:
20 景阳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读武松打虎的部分,从中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
教学难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71 118


课前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人新课
前面学过的两篇课文,讲的都是我国古代的事情,今天我们要学的“ 景
阳冈”讲的也是我国古代的故事。课文是根据明代著名小说《水浒传》中的
片段改写的。(板 书:景阳冈)
提问:哪位同学能把《水浒传》向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景阳冈》讲
的是谁的事?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
1、提出自学要求:用比较快的速度把课文默读一遍,按照事情经过把课
文分成四段,
2、请学生说说是怎样分段的,每段讲的是什么
三、 打虎前抓喝酒,写语言见特点
1、快速默读这一部分,并画出武松的语言。通过武松的语言,体会武松
有什么特点。
2、引导,并板书
豪爽、 倔强、 勇敢、
酒量惊人、 胆量过人。
3、你是通过哪些句子体会到武松具有这些特点?
(1)豪爽
“这酒真有气力”。
(2)倔强
“原来这样。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
“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
(3)勇敢
“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这是店家的诡计,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我怕什么!”。
(4)酒量惊人。
“武松前后共吃了十八碗。”
“但凡客人来我店,吃了三碗的,就醉了,过不得前面的山风。”
教学札
记:
教学札
72 118
记:


(5)胆量过人。
“武松笑道:‘……你别说这样的话来吓我。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武松看了看笑道:‘……我怕什么!’”
“细想了一回,说道:‘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
“武松自言自语道:‘……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
4、小结通过语言来体会人物特点的方法。
四、景阳冈打虎时,抓动作见特点
1、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是通过他的什么来写的?(动作)
2、引导板书
力量超人 机敏胜人
(1)力量超人。
“武松双手抡起哨棒,……把那树连枝带叶打了下来。”
“……把那条哨棒折成两截……”
“……揪……按……提……打……”
(2)机敏胜人。
引导从武松三次“闪”突出武松的“机智”或“机敏”。
体会“闪”对表现武松的形象的好处。
写作方法指导。在写作时,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刻画 ,会使你笔下的
人物更加栩栩如生,文章也会更具感染力。
五、打虎后速下冈,抓心理见特点
1、反复读文,理解作者写这段的用意提问:
假如武松在下冈途中又碰上老虎,是老虎被武松“制服”,还是武松被老
虎“制服”?
2、引导学生读书,寻找相关信息,提出自己的观点,说说理由
板书:一、进店(详)喝酒谈虎——神态
二、上冈(略)心理活动
老虎 扑 掀 剪 性格
三、过冈(详)武松 闪 闪 闪 豪放
劈 跳 掀 无畏
按 踢 打
四、下冈(略)
教学反思():

73 118







教师签名:
21 猴王出世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理解“石猴”勇敢顽强、一心想着大
家的品质,受到教育。
3、体会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
丰富想象力。 < br>教学重点: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理解“石猴”勇敢顽强、一心想着
大家的品质,受到教育 。
教学难点:体会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
民的丰富想象力。
课前准备: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揭题,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人物?
2、谈谈你对人物的了解。
3、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新课
文,了解孙悟空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二、初读感知
1、大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边读边想,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交流自学情况。
三、朗读感悟
1、自由读课文,你喜欢那些句子,画下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把
74 118
教学札记:
教学札
记:


它们有感情的读出来。
2、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这些段落。
交流时教师相机点拨,让学生领悟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
重点:
(1)四面更无树木遮阳,左右倒有芝兰相衬……通灵之意
(这几句交待顽石生成的环境,文字清新,很美)
(2)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朝游峰洞之中。
(这几句写石猴活动,机灵可爱,语言对仗工整很有意思。)
(3)“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这一段写石猴入洞的情景,敏捷可爱。)
教学反思():






教师签名:
口语交际五 让名著中的人物走上舞台
教学目标
1、能通过自己的演绎,将名著中的人物性格刻画得生动 、形象,从而加
深对故事中人物的理解。
2、学会通过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来反映人物的性格。
教学重点:能通过自己的演绎,将名 著中的人物性格刻画得生动、形象,从
而加深对故事中人物的理解。
教学难点:学会通过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来反映人物的性格。
课前准备:“负荆请罪”的教学录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主题
75 118
教学札
记:


这个单元的课文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今天的口语交际,我们就来
演演课本剧通过我们的表演来再现 名著中的人物。
二、角色选择
1、你最喜欢哪部名著?为什么?〈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
楼梦〉
2、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或者你最崇拜谁?你想通过自己的表
演来当一回你喜欢的人物吗?
三、观看录象,引入情境
1、播放录象,思考:
(1)廉颇和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2)你从哪里体会到的?(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
2、同学们,刚才我们看了录象,这段录象我们书中的课文里也描绘到了,
你能比较一下两者的 关系吗?(录象中很多人物的对话、表情、动作等都是
通过书上的一些叙述性的语言转化的;书上刻画的 人物性格在录象中展现的
淋漓尽致。)
四、分角色准备
1、如果让你来演这个故事,你觉得需要哪些准备?
师生探讨:
(1)可以将文中的叙述性语言改编成人物的对话。
(2)可以利用提示语加上表情或动作。
(3)根据实际情景可以准备些简单的服装、道具。
2、
进行排练
五 班级表演
1、班内表演。
2、全班同学评议,评出“最佳表演家”。
标准:(1)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再现故事场景。
(2)入情入境,将人物形象展现逼真。
六、老师总结
这些人物的形象通过同学们 的演绎,真是生动逼真。在浩如烟海的文学、
历史名著中,还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 等着我们去感受,
76 118
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可以自由组合,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
教学札
记:


去细细品位。
习作五 缩写课文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明确这次习作训练的要求和内容,初步懂得缩写方法;
2、找出与文章的主要内容关系密切的句子:重点指导一个自然段的写法,
学生作片断练习。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明确这次习作训练的要求和内容,初步懂得缩写方法;
教学难点:找出与文章的主要内容关系密切的句子
课前准备:
搜集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故事。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缩写目的
我们以往的作文,都是要求写把文章写具体,这是一种作文能力,但是仅学会写具体还不够,还要学会写得简洁。这也是一种写作能力。写文章,
应需要具体就具体写,需 要简洁就写得简洁。这次作文,是缩写课文,就是
训练我们把长文章压缩成短文章。
二、明确缩写要求
1、读课文中的(习作要求),想想:缩写要达到什么要求?
2、引导板书:
缩写成的短文不能改变原文的主要内容。
文章的语句简洁、通顺、连贯。
三、学习习作提示,掌握缩写方法
1、怎样缩写课文呢?
2、同桌互相讨论
3、小结:跟简要复述一样,保留原文的主要内容,把课文中的某些细节
或某些情节删掉。
4、看课文中的习作提示,边读边想边划:
怎样压缩才能使缩写后的文章保留原文的主要内容? 用“——”划出句
子。
77 118
教学札
记:


四、尝试取舍
1、快速默读《景阳冈》,划出需要保留的内容。
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武松打虎时的过程)
哪些内容是在叙述“武松打虎时”的,需要保留?用“[ ]”划出来。哪
些情节可以删去?
2、讨论上面思考题。
(1)指名说说划出的需要保留的内容。
(2)师生小结:应保留的内容有:
武松打虎空拳打死猛虎的过程;武松的有关动作和语言;店家等相关人
物的反映。
3、学生对照自己划的内容,作适当增删。
五、集体交流
1、讨论:这一段中,哪些可压缩?
根据学生讨论,板书:
可压缩:具体描写老虎的反映的词、具体描写武松动作的词。(即动作前
的修饰)
2、片断练习。
缩写“武松打虎时”的经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讲评第一课时写的片断。
1、出示学生写的缩写片断。
2、重点讲评以下几方面:
(1)修改后的段落是否保留原文的主要内容?
(2)该压缩的是不是都压缩了?
(3)语句是否简洁、通顺、连贯?
二、学生修改片断。
1、听老师、同学讲评片断后,修改自己写的片断。
2、四人小组对照上面3点要求评价同学的片断。
三、缩写全文
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中的习作内容和习作要求,进一步明确缩写要求。
78 118
教学札
记:


教师强调删去次要内容,保留主要内容。
2、学生按要求缩写全文,教师作巡回指导。
四、拓展延伸,缩写课外故事。
1、学生独立地阅读课外搜集的一个故事,简要复述的主要内容。
2、明确在缩写课文时的共同点:
(1)缩写成的短文不能改变原文的主要内容。
(2)文章的语句简洁、通顺、连贯。
3、尝试缩写课外小故事。
4、课堂交流、评议。
第三课时
誊写习作
第四课时
讲评习作
教学反思():






教师签名:
第六单元
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以及对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影响。
2、了解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能正确使用媒体,学会选择信息,趋
利避害。
3、逐步学会搜集信息,善于和别人交流信息,初步养成留心信息、运用
信息的好习惯。
4、初步学会根据目的搜集和处理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5、认识19个生字。
79 118
教学札记:


教学重点:了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以及对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影响。
教学难点:逐步学会搜集信息,善于和别人交流信息,初步养成留心信息、
运用信息的好习惯。
课时安排:1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主题,激发兴趣
1、师生共同回忆五年级时进行过的“遨游汉字王国”的综合性学习的经
历。
(1)历数开展过的活动。
(2)说说在活动中感觉最快乐或最难忘的事。
(3)谈谈开展综合性学习要注意的事项。
2、揭示主题。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开展一次新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
息世界。
(1)说说对“信息世界”的了解。
(2)谈谈你对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期待,或者说你希望在这次活动中能开
展哪些活动。
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尽可能的纳入到即将制定的活动计划中去。
二、浏览教材,交流感受
1、自由浏览整组教材,感兴趣的地方可以读得仔细一些。
2、交流浏览教材后的感受。
(1)浏览了教材,你知道了一些什么?
(2)你产生了哪些困惑或疑问?
(3)你认为这次综合性学习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教师要注意倾听,特别是学生的困惑、疑问和活动建议,这些要成为最
终的活动的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分组讨论,制定计划
1、重点阅读:单元导语、两个活动建议以及最后的结语。
(1)自由阅读,你认为有价值的可以画下来。
(2)课堂交流:单元导语、两个活动建议以及最后的结语给了我们哪些
启发?
80 118
教学札
记:


2、根据“自由组合,适当调整”的原则,组成3——5人的学习小组。
3、分组制定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计划。
(1)组内充分讨论:想开展哪些活动?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2)组内达成共识,填写活动计划表。
小组:“走进信息世界”活动计划
小组成员:
活动时间








活动内容




活动地点




活动形式 预期的成果




四、交流计划,取长补短
1、分组交流各自的活动计划,要求:
(1)清晰地汇报各项计划中的活动,随时回答同学的提问;
(2)认真倾听别的组的活动计 划,及时记录与自己组的计划不一样的内
容,需要的话可以向回报的小组提出疑问。
2、分组修改各自的活动计划。
(1)分析其他组提出的活动建议是否有价值,是否可行。
(2)修改小组活动计划。
3、公布活动计划。
可以采用适当的形式公布各组的活动计划,比如:张贴,装订成册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的电
脑魔术 师》和《网上呼救》,能选择阅读材料中的信息,了解古今信息传递方
式的变化以及现代信息传递的特点 。
2、认识这几篇阅读材料中的7个生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要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交待任务
1、教师例举生活中传递信息的生动事例。
2、其实从古代到现代,信息传递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一起来阅
81 118
教学札
记:


读《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 、《神奇的电脑魔术师》
和《网上呼救》等四篇阅读材料。
二、快速阅读,了解概况
1、默读阅读材料,思考:
(1)材料中提到的古代的信息传递方式有哪几种?有什么特点?
(2)现代的因特网传递信息有什么特点?
边读边思考,在材料中画出有关的句子,并做好标注。
2、课堂交流
(1)学生自 由发言,特别要关注学生对上面两个思考题的认识来自于材
料中的哪些语句。比如:
古代信息传递方式的特点:
①速度慢。典型语句:
◇“哪知瓶子在海上足足漂了359年,到1852年才被人发现。”
◇“但是有个叫斐迪辟的士兵,从马拉松平原出发,一刻不停的跑了40
千米……”
②不精确。典型语句:
◇“各路诸侯看到烽火,以为有敌人入侵,火速率兵出击。”
◇“……然而诸侯们望见熊熊燃起的烽烟,却以为是周幽王故伎重演,
个个按兵不动。”
……
因特网传递信息的特点:
①速度快。典型语句:
◇“计算机把全世界连成一家,‘天涯若比邻’已经不再是梦想。”
②多媒体。典型语句:
◇“这个小学生为了通过电脑教表姐学唱,除了把歌词、各谱写在电脑
屏幕上,还通过多媒体的 录音技术把自己的歌声录在上面……”
③不受地域阻隔。典型语句:
◇“他赶紧问:‘你在什么地方?’答案是‘芬兰’。”
2、再次阅读材料,思考:信息传递的方式是怎样变化的?
(1)重点阅读《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画出关键词语。
(2)尝试填写:
82 118
教学札
记:


古代:驿差长途跋涉—→近代:( )—→现代:( )—
→当代:广播、电视和( )。
3、根据课堂讨论,填写下面的表格。

古代信息传递方

现代信息传递方

种类

特点


三、联系生活,了解现状
1、说说你在生活中接触到那些信息传递方式?举一个例子。
2、想想这些信息传递方式带给你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阅读《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
的电脑魔术师》和《网上呼救》,进一步了 解现代信息传递方式的特点,体会
信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感受《网上呼救》中紧张的气氛,体会桑恩热心救人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阅读材料,体会影响
1、默读四篇阅读材料,联系材料中的具体事例说说信息是如何影响和改
变人们的生活。
2、小组讨论。
3、课堂交流。
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阅读材料,感受信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比
如:
(1)信息传递错误导致了西周灭亡。——《烽火戏诸侯》
(2)信息的及时传递“大大增强了希腊人抵抗波斯侵略军的信心。”—
—《“我们胜利了”》
(3)信息传递方式的进步,不仅可以传递文字信息,还可以传递多媒体
信息。——《 神奇的电脑魔术师》
(4)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使许多原来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实行超远距
83 118
教学札记:


离的救助。——《网上呼救》
……
二、重点阅读,深入体会
1、重点阅读《网上呼救》。
(1)默读课文,思考:
①苏珊是在怎么样的情况下呼救的?
②桑恩救援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2)边读材料边思考,在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说说。
(3)课堂交流。
①苏珊当时的紧急情况:
“图书馆里一片寂静,这一层只有她一个人。李他最近的电话在外面 的
走廊上,靠瘸着的腿走到那里是办不到的。”
如果你就是苏珊,你能怎么办?
如果没有网络,结果会怎么样?
②捕捉文中的有关信息,理清桑恩救援的过程:
网上呼救—→打电话给县政府—→打电话给救援中心—→救援人员赶到
学校
(4)这一次跨越大西洋的不可能的救助行动,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学生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回 答,教师要善于总结,引导学生发现信息传递
方式的进步,使不可能的事成为了可能。
2、重点阅读《神奇的电脑魔术师》。
(1)默读材料,说说电脑能变哪些“魔术”?
(2)教师展示电脑制作的多媒体作品,让学生感受信息传递的进步。
三、学科整合,延伸体验
1、结合信息技术课,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如在电脑上欣赏照片、 音乐、
动画,收发邮件、贺卡等,亲身体验多媒体电脑和网络的神奇,感受现代信
息传输的方便 快捷。
2、谈谈电脑和网络给自己和家人生活、学习、工作带来的变化。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调查全家人在一天中获得的信息及渠道,能对记录进行分析,能自己发
84 118
教学札
记:


现调查和分析的结果。
课前准备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设计好调查记录表,要求简单明确,便于记录。
如:
家庭信息调查表
年 月 日
家庭成

获得的信息

爸爸


妈妈




2、做好调查,填写好调查表。
教学过程
一、说说调查的过程
1、说说你是怎样进行调查的?
引导学生注意同学间不同的调查方式,比如:有的用访谈的方 式,一边
与家长交流,一边记录;有的家长分别填写,学生整理汇总等。
2、说说调查的快乐和烦恼。
二、交流调查的结果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相互传阅或者逐个汇报,交流调查的结果。
2、推荐组内“最有价值的信息”。
3、全班交流“最有价值的信息”。
三、分析调查结果
1、教师说明分析调查结果的重要性,让学生觉得有必要进行分析。教师
可进行实例分析,如:
85 118
获得信息的渠










教学札
记:


家庭信息调查记录表
调查日期:2005年9月28日 调查人:502班 殷晨

家庭成

获得的信息
中国男排以0:3负于日本队
爸爸 郊区有300多户农户要求作房屋拆迁评估
全国人大举行《个税法》听证会
天气预报:明天晴
妈妈 星光街开了一家大型水果超市
杭州西湖边万人免费品茶
柿子和桂圆嫁接在一起结出柿桂果
我 失去双臂的男孩制成飞机模型
一只北极熊来到杭州动物园
信息来










教学札
记:
(说明:获得信息的渠道分类:①亲自看到或听到;②电话或短信;③
报刊和书籍;④广播和电 视;⑤网络;⑥其他。)
调查后的分析:
(1)通过这次调查,我知道信息无处不在,只要 稍加留意,就能获得很
多信息,对生活有帮助。如妈妈知道了明天天晴,准备洗晒衣服。
(2)从家中每个人了解的信息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如爸爸喜欢体育 和了解国家大事,妈妈关心跟家庭生活有关的信息,我比
较注意有趣的信息。
(3)我们家的 信息主要来自广播、电视和报纸,也有一些是直接看到或
听到的,来自网络的信息不多,因为爸爸妈妈都 没有上网的习惯,家里也没有
装宽带网,上网不方便。
2、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1)可以统计和分析一家人一天内获得了哪些方 面的信息;这些信息是
通过什么渠道获得的,哪些渠道多,哪些渠道少;不同的人感兴趣的信息相同86 118


吗等。
(2)写好书面的“调查结果分析”。
3、尝试对学习小组内同学的调查表综合起来进行分析。
主要分析:获取信息的渠道的比例
4、全班汇总交流调查分析结果,判断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5、讨论:我们今天的调查结果和分析结果有什么作用?
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推测作用,比 如:企业如何选择最佳的广告渠道;
如何最快地获得有效的信息等。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把握自己》,认识沉迷于网络的危害,坚定把握自己,告别网吧
的决心。
2、了解演讲稿的一般特点,能写一篇简短的演讲稿。
3、认识7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教师谈网络的负面影响。
2、出示:“把握自己”。
二、阅读理解
1、默读阅读材料,想一想:从这篇演讲稿中,你明白了什么?
(1)沉迷于网络的危害:
①影响学习成绩。
②影响身体健康。
③导致犯罪
……
(2)青少年要调整好心态,不要被他所控制、所奴役。
2、课堂讨论。
(1)怎样理解“网络能造就人才,也能诱使许多对事物辨别能力差的人
走向无底深渊。”
①师生共同历数“网络英雄”和他们的故事。
②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沉迷于网络的危险。
87 118
教学札记:


③小结:网络中有份丰富的信息资源, 有效的利用资源就能获得成功,
被不良信息捕获就会发生悲剧。
(2)面对网络怎样才能“把握自己”。
①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②教师宣读“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三、了解特点
1、自由朗读演讲稿,想想:演讲稿有什么特点?
2、小组讨论。
3、课堂交流。
(1)有很强的针对性,有明确的听众。
(2)有鼓动性,竭力说服听众。
(3)摆事实,讲道理。
……
4、有感情的朗读这篇演讲稿。
四、写演讲稿
1、学习小组内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
◆ 小学生应当多看电视
◆ 小学生应当少看电视
◆ 玩网络游戏好处多
◆ 玩网络游戏害处多
◆ 上网聊天多交朋友
◆ 上网交友危险大
◆ 我相信媒体上的广告
◆ 媒体上的广告不可信
2、根据讨论的结果,尝试写一篇简短的演讲稿。
3、课堂交流。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能明确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能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论证自 己的观
点,参加辩论“怎样正确利用媒体”的辩论赛。
教学过程
88 118
教学札
记:


一、明确任务,选择立场
1、交待辩论赛的一般规则和比赛办法。
2、出示辨题
辨题1:正方:小学生应当多看电视 反方:小学生应当少看电视
辨题2:正方:玩网络游戏好处多 ∕ 反方:玩网络游戏害处多
辨题3:正方:上网聊天多交朋友 ∕ 反方:上网交友危险大
辨题4:正方:我相信媒体上的广告 ∕ 反方:媒体上的广告不可信
3、选择辨题和立场,组成四场比赛的正反双方阵营。
二、小组讨论,充分准备
1、同一观点的同学组成一个辩论队,组内讨论:
(1)主题观点的陈述。
(2)支持自己的观点的事实。
(3)反对对方观点的事实。
(4)总结观点的陈述。
2、根据同学的个性特点,做好分工。
三、展开辩论,陈述观点
学生分成四组展开辩论,要求学生善于倾听,并能适时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课堂小结。
主要总结学生在辩论中的观点。

第七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两篇研究报告,了解研究报告的基本特点,认识5个生字。
2、确定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明确目标
1、我们身边充满了信息,信息对我们有什么用呢?
2、我们遇到一些问题,可以搜集处理信息,撰写研究报告来解决。
二、阅读报告,了解特点
1、通读两篇研究报告,学习生字。
2、说说这两篇研究报告主要研究的是什么问题。
89 118
教学札
记:


3、在这两篇研究报告中,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1)观察记录天气(风向)的变化。
(2)了解有关知识。
(3)收集相关的资料。
……
4、小结:研究报告最主要的特点是要在掌握尽量多的信息的前提下,进
行分析研究。
三、开拓思路,确定主题
1、教师举例说明生活中值得研究的问题很多,打开学生的思路。比如:
(1)牛顿发现苹果掉在地上,通过研究,发现了万有引力。
(2)瓦特观察水壶中的水开的情景,通过研究,发明了蒸汽机。
……
2、学生分组讨论可以研究的问题。
3、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4、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值得研究的主题,比如:
(1)本班同学视力保护情况调查和分析
(2)菜场使用塑料包装袋的情况调查
(3)我家节约用水的调查
(4)校门口交通情况的调查和建议
(5)究竟有没有“UFO”
(6)火星上有没有生命
……
5、学生竞争选择研究主题,组成研究小组。
四、制定计划,明确任务
1、出示研究计划的范例。比如:

第二小组研究计划
2、小组讨论,制定研究计划。
研究课题:我班同学视力保护情况调查
教学札
记:
3、课堂交流各组研究计划。
研究方法:1 发调查表,做统计。
五、课外作业
按照研究计划,搜集研究资料,越多越好。
3 访问家长,了解同学们在家保护视力的情况。
2 观察同学的读写姿势。
第八课时
分 工:组 长:叶 青
90 118
调查统计:楚 雪 杨芳芳
观察记录:王天韵 何 阳


教学目标
学习小组内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学习根据研究的问题处理信息。
教学过程
一、组内交流信息
1、以研究小组为单位,每人简要的说说自己搜集到的相关的资料。
2、组内汇总搜集到的所有的资料。
二、学习处理信息
1、阅读研究报告《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1)这篇研究报告中是怎样处理搜集到的信息资料的?找到有关的内
容,仔细阅读。
(2)课堂交流:
①搜集到的信息是要分类的,可以按照信息的不同方面分类。
②搜集到的信息是要筛选的,有些要去掉。
2、对组内成员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
(1)讨论确定分类的标准。
(2)阅读资料,分类。
3、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
(1)明确筛选的标准:①是否与研究的课题有关。有关的保 留,无关的
删除。②这个资料已有还是没有。没有的留下,已有的删去。
(2)阅读资料,讨论筛选。
三、形成初步观点
1、充分阅读资料,想想是否可以形成自己的观点,组内成员充分讨论。
2、如果不足以形成自己的观 点、作出结论,需要继续搜集资料;如果资
料已经足以形成自己的观点,太多也不必要。要注意是否有不 同的看法,把
不同的观点保留下来。
四、补充搜集资料
1、根据讨论的结果,明确需要进一步补充搜集的资料是那一些方面的。
2、分头继续搜集。
五、课外活动
进一步搜集资料,分类、筛选资料,讨论形成自己小组的观点。
第九课时
91 118
教学札
记:


教学目标
研读两篇研究报告,了解撰写研究报告的撰写研究报告的基本方法,讨
论撰写研究报告。
教学过程
一、研读研究报告,领悟写作要点
1、认真研读两篇研究报告,思考:两篇研究报告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和不同点?
2、小组讨论。
3、课堂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归纳:
(1)相同点:
①两个研究都有明确的结论。
②都有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过程。
(2)不同点:
①《奇怪的东南风》的写作思路:记录信息—→分析信息—→请教别人
—→得出结论。
②《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的写作思路:问题的提出—→
调查方法—→调查情况和资料整 理—→结论。
③两篇研究报告的语言个有特点:前一篇语言更形象生动一些;后一篇
更严肃一些。
二、充分讨论,准备撰写研究报告
1、根据前一阶段搜集整理的资料,小组内讨论:
(1)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拟定研究报告的标题
(2)我们的研究的结论是什么?
(3)我们有哪些治疗?可以怎样表达?
(4)我们采取哪一种研究报告的写法?
2、课堂交流讨论结果,相互借鉴启发。
3、取长补短,进一步讨论。
三、小组合作,撰写研究报告
1、确定组内执笔的同学。
2、一边讨论一边拟写初稿。
第十课时
92 118
教学札
记:


教学目标
继续撰写研究报告,修改完善研究报告。
教学过程
一、继续撰写研究报告
二、组内讨论修改研究报告
1、研究报告的标题是否表述清楚?
2、有关的信息资料表达是否明确?
3、语言是否通顺?
4、是否还可以用图表等方式更清晰直观的表达信息?
……
三、修改制作研究报告
小组合作誊写或打印研究报告,并做好装帧美工等工作。
第十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交流汇报各研究小组的研究报告,总结综合性学习的收获。
课前准备
各小 组做好汇报准备:(1)人员分工,确定主报告人;(2)准备好要展
示的材料;(3)在教室内做好必 要的布置等。
教学过程
一、交流汇报研究报告
1、支持人宣布汇报展示活动开始,说明有关的注意事项。
2、各小组轮汇报展示。
(1)小组内的主报告人汇报研究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①研究的主题。
②调查研究的过程。
③研究的结论。
(2)同一小组的成员对汇报进行补充或发表意见。
(3)听众提出疑问,请汇报人或其他成员解答。
各研究小组一次轮流汇报。
二、评价研究成果
1、全班同学对各研究小组的研究报告及其汇报作出评价,如,打分、评
93 118
教学札
记:


星级等。
2、教师作出综合评价。
第十二课时
畅谈综合性学习体会
1、自由交流: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师生共同提出今后活动的方向。
(1)经常浏览报刊、杂志、书籍、网络,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随时
保存有价值的信息,建 立自己的信息库,比如:简报本、信息卡片等,并能
对其中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类,以便今后查找。
(2)经常和其他人进行信息交流,养成在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合理的使
用各种信息的习惯。
(3)经常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并试着写写研究报告,到时候
还可以汇编自己的研究 报告集。
教学反思():






教师签名:
22.人物描写一组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能从课文的词句中感受小嘎子、严监生、凤辣子等鲜明的
人物性格,并结合自己的想象 和生活经验还原人物形象,能对人物作出自己
的价值判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从课 文中找到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的词句,细心揣摩,体会这些词句在表现人 物性格中的作用,尝试写一段人
物描写。
3、认识课文中的14个生字,摘录课文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句子。
94 118
教学札
记:
教学札记:


教学重点:读课文,能从课文的词 句中感受小嘎子、严监生、凤辣子等鲜明
的人物性格,并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生活经验还原人物形象。 < br>教学难点:能从课文中找到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
特点的词句,细心揣摩 ,体会这些词句在表现人物性格中的作用。
课前准备
了解《小兵张嘎》、《儒林外史》、《红楼梦》的故事梗概。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通读课文
1、出示课题《人物描写一 组》,说说以前学过的课文或读过的课外读物
中哪些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一说是怎样描写的。
2、朗读课文,认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二、默读课文,畅谈感受
1、默读课文,寻找印象深刻的段落,多读几遍。
2、说说读了课文后的感受,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1)可以说说对课文中的人物的评价,比 如:小嘎子很机灵;凤辣子很
泼辣;严监生很吝啬……
(2)可以说说对课文中的人物的言行 的感受,比如:严监生临时前“伸
着两个指头”这个动作,课文中反复出现,充分说明严监生的吝啬……
(3)可以说说课文的语言在表现人物性格特点上的作用,比如:“凤辣
子”这个名字很能反映 她的性格……
三、深入研读,感受人物
1、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人物,深入阅读短文,在阅读中尝试完成下面的
学习任务。
(1)在短文中找出特别能反映人物性格特点的词句,画下来,反复朗读。
(2)你所阅读的 短文中的人物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用一两个词语概
括,标注在相应的文字边上。
(3)想象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头脑中形成图像,尝试有感情地朗读。
2、研究同一篇短文的同学自由组成小组,相互讨论切磋研读成果。
第二课时
95 118


一、课堂交流,分享成果
(1)交流《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学习情况。
教学札
①小嘎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说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说说
记:
你对这些词句的理解。
“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她猴儿
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上风。”——可以看出小嘎
子的机灵和“狡猾 ”。
……
②读读这些句子,想象句子所描写的形象,有感情地朗读。
(2)交流《临时前的严监生》的学习情况。
①严监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说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说说
你对这些词句的理解。
“……总部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越发指得紧了。”
“……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没了气。”
——从这个简单的动作中,可以看出严监生人都将死,仍恐费了灯油,
是多么吝啬。
……
②读读这些句子,想象句子所描写的形象,有感情地朗读。
(3)交流《“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的学习情况。
①“凤辣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说说 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
说说你对这些词句的理解。
“一语未完,只听后院中有笑语声, 说:‘我来迟了,没得迎接远客!’”
——认未到而声先至,其他人“个个皆敛声屏气”,唯有她“放诞 无礼”,活
脱脱的泼辣相。
……
②读读这些句子,想象句子所描写的形象,有感情地朗读。
二、反思形象,感悟写法
1、快速阅读三篇短文,你认为哪个人物形象在你头脑中留下了最鲜明的
印象?为什么?在文中找出理 由,做好标注。
96 118


2、交流讨论,学生只有发言,讲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教师可随机点拨。
点拨的要点:
(1)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的描写符合人物的身份。如:小嘎子的动作
就是一个小孩子才会做的,他的想法也是小孩子简单的“狡猾”等。
(2)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特定 的情境相结合,突出了人物形象。如:严
监生临死前伸出两个指头,“凤辣子”在众人面前风风火火的语 言,都有力地
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3)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具有很强的代表 性,很典型。如:
“凤辣子”一下子转悲为喜时,一前一后说的话,就是典型的人物语言;严
监 生那伸着的两个指头等。
第三课时
一、创设情境,尝试描写
(1)小结描写人物 的方法:要有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动作、语言和心
理活动的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要典型 。
(2)回忆生活中影响深刻的人物,设想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描写一个
人物活动的片断。
(3)讲评学生描写的片断,也可以让学生相互评点。
二、作业
摘录课文中描写人物性格的句子。
教学反思():






教师签名:
23 刷子李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刷子李”高超的刷墙技艺,想象“刷子李”刷墙时
的风采。
97 118
教学札
记:
教学札
记:


2、能抓住重点句段反复朗读,体会文章是怎样表现“刷子李”的技艺高
超的,感受独特的语言韵味。
3、认识课文中的6个生字,摘录描写精彩的句子。
教学重点:了解“刷子李”高超的刷墙技艺,想象“刷子李”刷墙时的风采。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是怎样表现“刷子李”的技艺高超的,感受独特的语言
韵味。
课前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课时
一、解课题,初识“刷子李”
1、出示课题“刷子李”,说说从课题中你可以看出一些什么?
可能的答案:(1)课文描写的是一个姓李的人;(2)这是一个用刷子干
活的人;(3)这个 人刷墙特别好,所以才叫“刷子李”……
2、刷墙特别好的,姓李人叫“刷子李”,这是一种很有趣的称呼。你还
知道类似的称呼吗?
比如:做豆腐特别好的,姓王的人叫“豆腐王”,剃头特别好的,姓陈德
任叫“剃刀陈”……
二、读课文,了解“刷子李”
1、自由朗读课文,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说说“刷子李”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学生可以自由说说初读课文后的感受,谈谈初步印象,可以用自己的话
说,也可以用课文里的话来说。
3、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最能表现“刷子李”技艺高超的句子,做好标
记。
4、课堂交流,用一个词来说说“刷子李”的粉刷技艺高超到了什么程度,
并在课文中找出理由。
学生可以多个词语来形容“刷子李”的粉刷技艺高超,比如:出神入化、
天衣无缝、出 乎意料、不可思议……
理由主要有以下这些,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调整教学顺序 。
教学时要把理解、朗读结合起来。
(1)“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
98 118
教学札
记:


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上啪地清脆一响 ,极是好听。”——
通过动作和声音的描写,写出了“刷子李”刷墙时动作熟练优美。
(2)“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
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一个“天衣无缝”,一个比喻,写出了
“刷子李”粉刷的墙面十分平整,质量很高。
(3)“这时候,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
一模一样。”——这段话可以和 文章开头的一段话联系起来,理解“刷子李”
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真的没有白点,不可思议 。
……
5、选择最有兴趣,认为写的最好的句段有感情朗读
6、。
教学反思():






教师签名:
24 金钱的魔力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故事发生的情境,能从内心批评和唾弃托德和老板在
金钱面前的丑恶嘴脸。
2、通过对描写人物的语言的揣摩,把握托德和老板的特点,感受课文神
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的传 神之处。
3、认识课文中的4个生字,积累有关语言。
教学重点:了解故事发生的情境,能从内心批评和唾弃托德和老板在金钱面
前的丑恶嘴脸。
教学难点:把握托德和老板的特点,感受课文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的传神之
处。
教学准备:
99 118
教学札
记:


课前介绍《百万英镑》的故事梗概。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了解故事
1、出示课题“金钱的魔力”。
2、自由读课文,思考:从课文的描写中看,金钱到底有怎样的魔力?
3、课堂交流。 学生可能有各种回答,都是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应该尽量承认他们的有
限合理性,但是一定要围绕课 文,从课文中得出结论。比如:金钱可以让一
个人的笑容凝固;金钱可以一下子改变一个人的态度;金钱 可以让一个流浪
汉受人尊重……
同时,还要让学会生朗读相应的课文,以检测学生认识生字,读通课文
的情况。
二、再读课文,谈谈感受
1、默读课文,思考:
(1)读了课文,你对托德和老板 有什么感受?用一个词来表达你的感受。
比如:讨厌、喜欢、厌恶等。
(2)你的这种感受来自于什么地方?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说说理
由或有感情地朗读。
2、小组讨论,形成组内意见,推选人员代表小组发言。
3、课堂交流,谈谈感受。
一般情况下,学生一致的感受是讨厌或厌恶,但也不能排除有些学生有
不同的感受,但要让学生把话说 完,注意学生分析的理由是否言之有理,同
时也要注意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
理由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
(1)托德:从刻薄的嘴脸到一脸的窘况,主要集中在托德笑容的变化。
(2)老伴:从耻高气昂到过分殷勤,主要集中在他说的一场段话中。
4、讨论,我们为什么要厌恶或讨厌他们呢?托德和老板有什么特点,可
以用哪些词语来概括。
三、研读重点,体会语言
1、读读课文中有关段落,想一想:在这篇课文中,你觉得托德和老板这
100 118
教学札
记:

沈阳体育学院教务处-分数乘法教案


李在元-祖国在我心中诗歌


会计从业资格证成绩查询-预可研报告


天津财大-获奖感言怎么写


高考历史-重庆三本大学


假文盲作文400字-英雄事迹读后感


活动简报模板-西餐厅常用英语口语


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端午节小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