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萌到你眼炸
500次浏览
2020年08月28日 20:3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离婚起诉书怎么写-自主招生考试




1 古诗三首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进入新课
1.四季美景皆可入诗,宋 朝有位诗人就写了一组田园诗,描绘
了一年四季的乡村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一首——《四时田园
杂兴》(其三十一)。
2.板书诗题,读题释题。
(1)指名朗读诗题,读准“兴”的读音。“兴”是多音字,在这
里读四声。
(2)出示注释,借助注释理解诗题。
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四时:一年四季。
题目意思:(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产生了许多的感
想。
3.简单介绍诗人。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诗人信息。
(2)教师补充出示诗人相关资料:范成大,南宋诗人,字致能,



号石湖居士。他是一位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热爱劳
动人民的士大夫。他忧国恤民的一贯 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
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选入
本课的这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三十 一首。
4.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通过理解重点字词,逐一突破,使得学生能快速理解古诗题目的意思,从而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争取读出古诗
的韵律。
2.借助注释理解古诗。
(1)同桌交流读,互相纠正对方读音。
(2)指名读诗,相机正音。
①读准“昼”“耘”这两个字的音。
②学习多音字“供”,分别用“供”的两个读音进行组词。
③朗读古诗。
3.教师范读古诗,读出节奏。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4.学生模仿老师的样子,读古诗,读出节奏。
5.识记生字:昼、耘、桑
(1)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三个生字的。如,“昼”:旦
字头上一把尺。
编顺口溜、字谜等是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2)形近字组词。
(3)交流书写注意点。 < br>“昼”上下结构,注意“旦”在“尺”的下面,书写时“旦”不
要过大。“尺”一撇一捺要舒展。
“耘”左右结构,要注意左窄右宽。
“桑”上下结构,上面三个“又”写得要小,捺变成点。
(4)学生临写生字各一遍。
设计意图:虽然高年级识字已经不是教学重点,但是我们仍然要
把识字写字落到实处,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写生字,仔细观察,
牢记生字特点,掌握书写 要点,把字写规范,写正确。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认真听老师 朗读时的语音、语调,一边
听一边想,古诗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情景,自己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
的。圈出关键字词。
抓住关键字词可以充分感知这首诗的情趣。
2.引导学生交流填空: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 )季节的情景 。(夏
初)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可以看出来。(也傍桑阴
学种瓜)(提示:这句诗中的“桑阴”表示桑树已经长成,说明这是夏
天。)
3.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
来的?
(人物:村庄 儿女、童孙;村庄儿女白天耘田,夜晚绩麻;童孙
在桑树荫下学种瓜;从第二、四句诗可以看出来。)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诗文大意,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放手让学生
从读入手,借助插图,从诗句的 字面意思着眼。
四、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出示注释:
昼:白天。
耘田:在田间除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解:理解,懂得。
供:从事。
傍:靠近。
2.指名尝试归纳全诗大意: 村里的男女白天在田间锄草,晚上
把麻搓成线。小孩子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像大人那样,在桑树荫下学< /p>



着种瓜呢!
3.诗的第一、二句写了什么?(村庄儿女辛勤的繁忙的情景。)
4.说一说:村庄儿女平时 除了诗中提到的劳动,还会忙些什么?
(犁田、插秧、积肥、收割……)
5.这些村庄儿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勤劳、质朴)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句诗,读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赞扬与
敬重。
7.小组学习三、四句。
(1)自由读句子。
(2)想象画面,说说孩子们在学种瓜的时候,会说什么,做些什
么。
(3)说说这是一群怎样的孩子。(活泼、可爱、机灵、勤劳)
8.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设计意图: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能让学 生在读
中感悟古诗的意思,再通过想象,使古诗中的画面重现,进而体会作
者的情感。
五、总结全诗,布置作业
1.总结: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描写了农家夏日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还流露出对热爱劳
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之情。
2.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3.课外延伸:阅读范成大田园组诗中的其他诗。
设计意图:《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 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
田园诗,共60首,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
民的生 活。推荐给学生阅读有助于学生对本诗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诵读古诗,导入新课
1.齐背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2.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找资料知诗人;读古诗晓节奏;
读注释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
3.导入:上节课 ,我们通过运用这样的方法了解了《四时田园
杂兴》(其三十一)的诗意,感受到乡村儿童的勤劳质朴。 今天,我们
就继续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稚子弄冰》和《村晚》。看看在不同
的诗人笔下,乡 村儿童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因此,老师应该帮助学生提炼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在学习方法的帮助下自主学
习,培养自学能力。
二、自主学习,理解古诗
(一)学习《稚子弄冰》。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借助注释理解古诗,不理解的字词圈出来,查查字典,或者



和同学讨论。
3.读准“稚”“钲”“磬”“璃”等字的音。注意前两个字都
是翘舌 音,“磬”是后鼻音,“玻璃”的“璃”读轻声。
4.借助资料介绍诗人: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与 陆游、尤袤、
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诗人”。他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
千二百首,被 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活泼自然,富
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不仅有那些吟咏 江风山月的写景抒
情作品,还有不少抒写爱国情怀的诗篇。
5.理解诗题:幼小的孩子玩耍冰。
6.自读古诗,思考:哪些地方让你觉得十分有趣?这首 诗中的
儿童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结合诗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出示填空,帮助学生理解:
这是一群__________的小孩子。从____________看出来。
7.理解诗句“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1)“脱”“穿取”两个词语让你仿 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看到:一早小孩子正忙着把金属盆里的冰取出来,用彩色的丝线穿
在 冰上把它当成钲来敲。听到:小孩子们闹嚷嚷的声音。)
(2)出示“钲”的图片,认识“钲”这种金属打击乐器。
8.理解诗句“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1)读了这两句诗,你又仿佛看到什 么?听到什么?(看到:小孩
子正在拿着冰敲打,就像在奏乐一样。听到:小孩子们的笑声;冰忽



然碎掉,就像玉石摔碎的声音;小孩子们的惊呼声、沮丧声……)
(2)出示“磬”的图片。了解“磬”是一种用玉或石制作成的打
击乐器。
(3)说 说小孩子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一开始的高兴——玩耍时
的兴奋——冰碎掉后的沮丧、失望)
9.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10.背诵全诗。
(二)学习《村晚》。
1.交流对诗题的理解。(农村晚景。)
2.交流对诗人的了解。(雷震,宋朝诗人。生平不详。)
3.读读诗句,画出描写景色的诗句,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4.交流理解诗句。
(1)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①读准“陂”的字音。
陂:池岸。
漪:水中的波纹。
②理解“浸”。图文对照,感受水面呈暗绿色,水面隐隐约约出
现 “山衔落日”的倒影。这就是“浸”。
③结合课文插图说说这两句诗描述的情景。(池塘堤岸上长满了
绿油油的草,池塘里涨满了水。落日西沉,挂在半山腰,好像被山含
住了。)
要在朗读中体会儿童心情的变化。



④说说乡村的傍晚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仿佛一幅恬静疏淡的
山水画。)
(2)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①这两句诗中描写的牧童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联系诗句具体
谈一谈。
②读诗句,说一说看到的是怎样的牧童。(调皮天真、自由自在、
怡然自得、悠闲自在……)
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想象一下:牧童还会怎么坐着?(想怎么坐就怎么坐。)
信口吹:随口吹。
想象一下:牧童会吹什么呢?(想怎么吹就怎么吹。不成曲调。)
5.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感受乡村晚景的恬淡,牧童的活泼。
设计意图:从字词出发,以“趣 ”为着眼点,关注诗句中儿童的
生活,想象有趣的画面和灵动的声音,感受儿童的心理,从中品味儿童生活的快乐。再通过指导,让学生去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和儿童形
象,进而理解诗意。
三、重点指导,识字写字
1.引导观察生字“稚、漪”,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2.指导书写“晓”,强调注意点: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3.学生描红临写。
4.师生反馈点评。



设计意图:认认真真写字是小学课堂中必须 要坚持的一项基本任
务。我们在课上要给予学生观察、描红、临写的时间,让学生识准字,
写好 字。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1.复习两首古诗,背诵。
要将三首诗中的儿童形象进行对比,感悟古诗的语言魅
力。
2.说说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写了哪几个儿童形象。
3.布置作业:
(1)搜集和儿童相关的古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2)读诗句,想画面,根据诗句内容,展开想象,选择一首改写
成短文。
设计意图 :联系课文内容,发挥学生的想象,进行改写练习,既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又训练学生 的写作能力和创新
能力。
板书设计






2 祖父的园子
教案设计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本课课件、准备生字词卡片。
2.萧红及其作品《呼兰河传》的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阅读《呼兰河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认识作者,导入新课
1.导入:同学们,有一位作家被大文豪鲁迅称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你知道她是谁吗?(萧红)
2.学生展示课前资料,交流自己了解到的萧红的资料。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出示《呼兰河传》,简单介绍。
5.引导学生质疑:这是个怎样的园子?萧红为什么对这个园子
念念不忘?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借助鲁迅对萧红的评价,
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一边读一边圈出生字,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确,不理解的词
语做标记。
(2)把课文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标上自然段的序号。
(3)小组合作识记生字:①朗读生字,相互正音;②交流识记生
字的好方法。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词语: 每一条是一种类别,教学的时候,要注意哟。
①蜜蜂 蝴蝶 蜻蜓 蚂蚱 蚯蚓 蚌
②小白菜 谷穗 倭瓜 黄瓜 樱桃
③拔草 铲地 下种 栽花
④戴着草帽 拴着一条腿 嗡嗡地飞着
⑤胖乎乎 圆滚滚 明晃晃 蓝悠悠 毛嘟嘟
(2)指名分词条读,强调个别字的读音,要注意读准翘舌音和后
鼻音。
(3)读好叠词。
(4)小老师领读,学生齐读,读准字音。
(5)引导学生说说 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课文中的生字。如,加一加
识记“逛、拴、啃、嘟、倭、啰、锄、樱”;熟字换偏旁法 识记“拔



—跋”“割—瞎”;部首归类法识记“蚌、蝴、蚂、蚱”;形近字比
较法识记“樱、瓢”。
(6)写好字。
①观察生字,重点指导“拔、割、承、逛”,“承”的笔顺要注
意,先中间,后两边。
②练写生字。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五年级学生已经有
了一定 的自学能力,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自学字词,让学生分享自己的
识字方法,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生字的识记。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分别找出相关段落。
2.根据内容进行分段。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园子里的昆虫和树。
第 二部分(第4~14自然段):“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栽花、拔
草、种小白菜、铲地、浇水,表现了“ 我”的童年生活的自由自在。
第三部分(第15、16自然段):写园子里的一切都活了,都是自
由的。
第四部分(第17~19自然段):写“我”在园子里快乐地玩耍,
累了就找个地方睡着了。
设计意图:领会课文主要内容,根据梳理的事件进行分段,从而
理清脉络,为下面深入理解课文 内容打好基础。



四、走进园子,感受生机
1.出示词语:蜜蜂 蝴蝶 蜻蜓 蚂蚱
(1)读读描写这些昆虫的语句,说说它们给你怎样的印象。这是
一个怎样 的园子?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
(2)交流:
①昆虫种类多,很好看。有白、黄、大红色的蝴蝶;有金色的蜻
蜓;有绿色的蚂蚱。
②昆虫很可爱。
③整个园子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
(3)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这一部分的文字优美动人,在朗读的时候配上音乐就更好
了!
2.出示词语:樱桃树 李子树 大榆树
(1)读读描写这几棵树的语句,说说它们给你怎样的印象。
(2)出示相关语句:
句子一:到我有记忆的时候,园子里就只有一棵樱桃树、一棵李
子树,因为樱桃和李子都不大结 果子,所以觉得它们并不存在。
句子二: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
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
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交流:句子一中说樱桃树和李子树不大结果子,所以觉得它们不



存 在。句子二用富有诗意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勾勒出大榆树的高大和
不容忽视,体现了大榆树的活力。
(3)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3.出示词语:蚯蚓 蝙蝠
(1)出示相关语句,引导学生说一说:课文是怎么描写它们的?
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蝙蝠不
敢……
交流:园子里充满生机与活力。
(2)有感情地朗读第15自然段。
4.小结:作 者的描写有声有色,有静有动,一个生机勃勃、充
满活力、丰富多彩的园子呈现在大家眼前,让大家浮想 联翩。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想象画面,在
朗读中感悟作者的情感。
五、走进园子,感受自由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其他描写园子景物的段落(第16自然段) ,
认真读一读。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圈画关键语句,旁边写写
自己的感受。
2.交流填空:
这是一个(自由)的园子。
3.(1)引读第16自然段。
师: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生: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师:倭瓜愿意——
黄瓜愿意——
玉米愿意——
蝴蝶随意地飞——
(2)说说哪个词让自己特别关注。(愿意,共有6个“愿意”。)
(3)看到这么自由的园子,你想到了哪些词语?(自由自在 无忧
无虑 随心所欲)
设计意图:通过引读,让学生感受到这一段落中六个“愿意”传
递的“无忧无虑、随心所欲”。通过一 次次引读,学生体会到这座园
子的特别之处,感受到作者对园子的无限留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回忆课文内容
1.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2.有感情地朗读第1~3自然段;第15、16自然段。
3.导入:在祖父的园子里,童年的萧红做的哪些有趣的事让她
久久不能忘怀?
设计 意图: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出相关问题,点出本节课的学
习任务,简单明了,有感情地朗读相关段落, 为下面的情感投入做了
铺垫。
二、合作交流,感受快乐自由


< br>1.小组合作,阅读第4~14自然段,思考:“我”和祖父在园
子里做了什么?圈一圈,画一画 。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2.交流填空:
祖父( ),我也( )。
3.交流自己觉得最有趣的一件事,并说说有趣在哪儿。
(1)“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 跟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
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
有时不但没有把菜种盖上,反而把它踢飞了。”
①说是在帮祖父种菜,其实是在——瞎闹。
②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调皮劲儿。
(2)“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 。我认
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作
谷穗留着。”
①说是在帮祖父铲地,其实是在帮倒忙。
②有感情地朗读。
(3)“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而不见蚂蚱了。”
①说说读到这段文字,你想到了什么故事?(《小猫钓鱼》)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 < br>(4)“玩腻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过
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 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
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



①同样是浇水,“我”和祖父有什么不同?
②展开想象:此时的“我”是怎么喊的?
③有感情地朗读。注意描写动作的词句。(拼尽了力气,把水往
天空一扬,大喊)
4.说说你通过读文字,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天真可爱、
自由活泼)
5.面 对这样顽皮淘气的小萧红,祖父是怎样做的?你觉得祖父
怎么样?(祖父大笑起来……祖父把我叫过去, 慢慢讲给我听。)这是
一位什么样的祖父?(慈爱)
6.出示《呼兰河传》中的文字(课后“阅读链接”)。教师激情
朗读。
7.课外延伸:
萧红一生悲苦,8岁丧母,父亲因她是女孩歧视她,继母更不喜
欢她 ,她是在阴影中长大的。但她从祖父那里享受到了快乐的童年,
享受到了爱。无论她经历怎样的逃亡和饥 饿,无论她面对怎样的不幸
与苦难,祖父的爱就像一束阳光温暖着她,她在《呼兰河传》里深情
地写下了“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了憎恶与冰冷之外,还有温暖
与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与爱的方面 ,怀着永远的憧憬和追求”。
设计意图:通过读描写“我”在祖父的园子里的活动的文字,让
学生来充分感受作者的自由、快乐。通过原著文字的插入,很好地帮
助学生体会祖父对萧红的爱,体会这 个园子对于萧红的精神意义,体



会萧红对祖父的怀念的感情。
三、品读文字,体会借景抒情
1.作者写自己的快乐与自由,为什么要写那么多小昆虫、植物
的自由?
2.交流:
作者用植物、小动物的自由来突出“我”的自由。心中是幸福的,
看到的就是——幸福;心中是 自由的,看到的就是——自由。作者通
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写出自己生活的快乐、自由、幸福,园子里 一
切景物的自由都在传达着作者的自由!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融情于
景,把她的情感寄托在植 物身上,把她的自由寄托在小动物的身上,
真是一种很重要的写法,理解了这种写法,再读课文就会有更 深的体
会。
3.出示句子:“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1)作者仅仅是想表达天空又高又远吗?
(2)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天高任鸟飞。透过这 样的景物描写,我
们更能看到作者快乐、自由的心境。)
设计意图:学习课文,我们不仅要让 学生懂得课文讲了什么,还
要指导学生感受语言特色,通过朗读、品析体会语言的生动,学出“语
文味”。
四、总结回顾,课外拓展延伸
1.总结回顾。通过学习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2.这篇课文选自《呼兰河传》。著名作家茅盾这样评价这本书
—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让我们
走进《呼兰河传》,去感受萧红吧!
设计意图: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有大语文观,要激发学生阅读名
著的兴趣。通过著名作家的评价 ,更能激发学生对原著的阅读愿望,
从而更好地感受和体会这座园子对萧红的精神意义。
板书设计


慈祥 生机勃勃



怀念与留恋 祖父的园子


和蔼 自由快乐


教学反思
1.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本课的教学 中,我引导学
生从字里行间悟出趣、悟出情。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者对童年美好生
活的眷恋和对 祖父的怀念。通过朗读,让学生知道:让作者感到自由
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慈 爱的祖父给了萧红
爱与温暖,给了萧红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
了爱心和 耐心。他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
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正是 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
所以在她的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2.有效补充原著,注重课内外有效衔接。为了将学生领进文学
的乐园,在教学中多次穿插《呼兰河 传》中的章节,有效地激发了学
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更好地帮助学生体会文中快乐与自由背后蕴藏的



深沉情感。
3
*
月是故乡明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这篇课文季老以“月亮”为线索,回忆了自己的经历与往事,字
里行间流淌 着浓浓的思乡情。本案以学生自学探究为主,在自读自悟
中与作者一起回忆往事,感受那份浓郁的思乡之 情。通过自主体会和
合作交流的方式去理解内容,多元感悟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情感的方
法。整个 设计的重点是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同时积累文章中的经典
词句,丰富学生的积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收集季羡林的相关资料,查找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美文。
2.制作相关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1.结合预学卡预习课文。
2.收集有关思乡和月亮的诗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诗词导入,渲染情境
1.激趣:(教师出示海面上一轮明月的图片。)看到此情此景,



同学们想到了什么?
2.过渡:是啊,古往今来,月亮常常寄托了中国人的思乡之情。
如我们很小就会背的《静夜思》(学生齐背)。再如“诗圣”杜甫写的
《月夜忆舍弟》(出示古诗):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教师配乐吟诵。
(2)指两名学生吟诵。
(3)全班一起吟诵。 多种形式诵读相关诗句,丰富积淀的
同时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3.揭题: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也有一份“明月情结”。(板
书题目:月是故乡明。)
4.走近作者。
(1)关于季羡林,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2)教师相机补充:
季羡林是语言学家、史学家、佛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是
精通12种语言的翻译家,曾任 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



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 长等。他在多个领域,创获良
多,是享誉国际的东方学大师。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
心影》《朗润集》等。
5.导入: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品读季羡林先生的这篇《月是故
乡明》。
设计意图: 通过背诵古诗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
生情动词发时出示题目,然后自然过渡到本文,激起 学生阅读本文的
强烈愿望。
二、通读课文,检查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出示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
(2)读到生字、新词或优美的语句,及时用笔圈画出来,然后多
读几遍,作好批注。
2.运用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等方法理解词语,小组内相互交流。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填写课堂活动卡。
4.检查必会字词。
(1)检查读音(出示词语)。
徘徊 烟波浩渺 篝火 萌动 晶莹澄澈
.......
风光旖旎 瑞士 莱芒湖 无边无垠 碧波万顷
......
巍峨雄奇 燕园 点缀其间
...
①学生开火车朗读词语。



②依次在加点字的头上出现其读音:
pái huái miǎo ɡōu ménɡ chénɡ chè yǐ nǐ ruì
lái yín qǐnɡ é yān zhuì
③单独出现生字,学生开火车读。强调“旖、旎”都是三声;“徘、
徊 ”都是二声;“缀”是翘舌音;“峨”读é,是零声母音节。
④单击“燕园”跳出,强调多音字“燕”的读音。
“燕京、姓燕”中的“燕”读一声,表示地名和姓。
“燕子、燕尾”中的“燕”读四声,表示 鸟类的一科,候鸟,常
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用泥做巢,捕食昆虫。
指导学生运用“读词语,想画面”的方法理解词语。
(2)理解词义(出示词语)。
烟波浩渺 晶莹澄澈 风光旖旎
无边无垠 碧波万顷 巍峨雄奇
①开火车读词语。
②选择喜欢的词语读一读,然后说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③出示相应画面,引导学生连一连。
(3)读句子,巩固字词。
①出示句子:
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
派,但也颇有烟波浩渺之势。
....
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



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 ,在碧
.........
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
.......
5.积累四字词语(出示词语)。
不可胜数 顶天立地 恍然大悟 无法想象
乐此不疲 清光四溢 相映成趣 离乡背井
漂泊天涯 年事已高 茂林修竹 绿水环流
一碧数顷 荷香远溢 宿鸟幽鸣 良辰美景
①开火车读词语。
②交流不理解的词语。
③同桌比赛积累词语。
设计意图:在学生通读课文之后,分 两个层次检查字词,一是必
会字词,二是文中的四字词语。在读一读、想一想、连一连、说一说
和背一背中加深学生对词语的感悟,既丰厚学生的积淀,又为学文打
下基础。
三、细读品析,体会情感
1.“月”是作者表达感情的媒介,作者的这种感情,在课文中
哪一段表达得比较明显直接?
(1)学生汇报后出示句子: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
(2)学生开火车读句子。
(3)引导学生思考:读懂了什么?



(4)小结:可以说,文章的标题就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同学们在
今后的写作中要学习这种命题 的方式。
2.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月”为线索,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
思念之情。默读课文 ,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抒发
了哪些感受。自己想一想,写写批注,完成学习卡,然后 再和小组同
学交流。
指导学生结合表格梳理课文,读懂文本。
活动卡一:
童年趣事
时间
事件
心情
活动卡二:
作者经历
经典词
地点







作者感受






预设一: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
(1)交流汇报,完成活动卡一第一部分内容。



童年趣事
时间
事件
知了
心情 乐此不疲 盼望
黄昏后
数星星 点篝火 摇


(2)相机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到了夏天,黄昏后,我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
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 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
黄昏早早来临。
(3)学生继续汇报,完成活动卡一剩余内容。
童年趣事
时间
事件

心情 乐此不疲 盼望
黄昏后
数星星 点篝火 摇知
看明月 梦明月
更晚的时候
(4)引读:如果你是文中的“我”,此刻会是何 种心情呢?虽然
不过是普普通通的几个大苇坑,却在月光中摇曳着作者童年的梦。因
为——
出示句子:
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



派,但也颇有烟波浩渺之势。
预设二:作者的经历。
(1)交流汇报,完成活动卡二第一部分内容:
作者经历
地点
故乡








经典词句
孤零零 孤
作者感受
恍然大悟 无法想
①相机引导学生思考:在与济南的对 比中,作者的无法想象是遗
憾吗?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②学生汇报后,出示句子:
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
③小结:对比中突出了作者对故乡的一往情深。
(2)学生继续汇报,完成活动卡二第二部分内容。
作者经历
地点
故乡
北京、济南、将近三十
经典词句
孤零零 孤单

风光旖旎 无边无垠 美妙绝伦 永远忘
作者感受
恍然大悟 无法想



个国家

碧波万顷 巍峨雄奇

不掉

①相机出现各国望月的图片和背景音乐。激发情感:在作者的眼
中,异国他乡的月亮美吗?
②出示故乡的月亮,激发情感:异国他乡的月亮虽美,但是对比
之下呢?
出示句子:
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
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故乡 多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我的
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③小结:是啊,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显现出来。
(3)学生继续汇报,完成活动卡二剩余内容。
作者经历
地点
故乡
北京、济南、将近三
十个国家
经典词句
孤零零 孤单
作者感受
恍然大悟 无法想象
风光旖旎 无边无垠 美妙绝伦 永远忘不
碧波万顷 巍峨雄奇
茂林修竹 绿水环流

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
朗润园
荷香远溢 宿鸟幽鸣
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
的小月亮。



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再读句子,你能读出什么?
出示句子:
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
个平凡的小月亮。
②学生读句子谈感受。
(4)引读:从济南到北京,一直说到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再到燕园胜地,要说月亮,各处的月亮都比故乡那苇坑上的小月亮美得
多,但是在作者眼里,哪一处的 月亮都不及故乡的月亮美,故乡的月
亮越美,越能勾起作者的乡思乡愁。所以——
出示句子: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
3.小结: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 事物,但都是紧紧围绕
月亮展开的。这就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设计意图:教学中采 用先读后填再议的方法,从读中想象,结合
问题指导朗读和表达感受,让学生的思绪与课文一起飞扬,从 中受到
情感教育,进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四、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1.从古到今,思乡就是一个不变的话题。你还知道哪些思乡的
古诗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2.组内分享阅读。
3.集体分享经典句子。



设计意 图:作者的经历和感受贯穿全文。在赏析中加深学生对思
乡类文章的感悟,拓展阅读,丰厚积淀。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情境渲染,激发情感。
通过吟诵古诗 ,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初步将学生带进学习环
境中,在交流季老的资料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为学习新课
做好了情感铺垫。
2.积累词语,丰厚积淀。
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积累四字词语,在扫除阅读障碍的同时,
丰厚学生的积淀。
3.多元阅读,情感升华。
结合两个学习卡指导学生多元感悟文本,在抓关键句、品关键词< br>中进行体会,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使得
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

4
*
梅花魂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课文用倒叙的方式给孩子们勾画出了一位远在异乡的老华侨
——“我”的外 祖父与梅花之间的那份深情。整篇文章以梅花喻人,
以梅花魂喻国人之气节。透过“我”的记忆,追溯了 “我”与外祖父
之间发生的五件事,虽然在叙述上有详有略,但无论是外祖父赠梅、
望梅,还是 护梅,其实都是在揭示梅花魂,影响“我”要做一个具有
梅花秉性的人。教学当中要以“情”作为教与学 双边活动的“催化
剂”,让学生在亲历中感悟语文学习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情感
变化的过 程,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
用情感驱动语文知识。同时引导学生抓住文中 细致描写外祖父爱梅花
的每个动作、神情,在阅读中从细微处体会出这位老人爱梅花,在梅
花身 上寄托了这份爱祖国的情谊。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收集有关爱国、思乡的诗文,准备歌曲《我的中国
心》的视频。
2.制作相关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1.结合学生活动卡预习课文。
2.收集有关梅花、爱国、思乡的诗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趣揭题
1.激趣:(出示梅花图片或视频资料 )古往今来赞美梅花的诗文
很多,请大家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赞美梅花的诗词。
(1)学生背诵赞美梅花的诗词。
(2)简单说说对梅花的印象:梅花具有不畏严寒、不怕风 欺雪压,
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秉性。
2.揭题:一位老华侨对梅花更是情有独 钟。这节课我们就一起
来学习一篇和梅花有关的文章——梅花魂。(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过渡:课文题目中的“魂”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一起到课
文中去寻找答案。
指导学生抓住题眼“魂”展开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赏析、背诵相关诗词来渲染气氛,铺垫基调,激< br>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魂”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继续学
文埋下伏笔。
二、检查预习,巩固字词
1.检查生字读音。
(1)出示词语:
葬身异国 腮边 虬枝 玷污 郑重 秉性
......
撩乱 凉飕飕 码头 手绢 华侨 眷恋
.......
(2)学生开火车读词语,相机出现加点字的读音。
(3)出示生字,小组内检查正音。



葬 腮 虬 玷 郑 秉
撩 飕 码 绢 侨 眷
2.理解词语。
(1)出示词语:
颇负盛名 训斥 玷污 郑重 秉性 眷恋
(2)学生朗读词语。
(3)引导学生交流对词语的理解。相机出示:
颇负盛名:颇,很。名气很大。
训斥:训诫和斥责。
玷污:弄脏;使有污点。
郑重:严肃认真。
秉性:性格。
眷恋:(对自己喜爱的人或事物)深切地留恋。
(4)选择喜欢的词语说句话。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对生字新词的理解掌握情况,为学文扫清障
碍。
三、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默读课文并完成学生活动卡,在印象深刻的地方写写批注,
然后和小组同学交流。
(1)学生默读课文,完成活动卡,教师相机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相机思考: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试着用



小标题概括。
(3)指名汇报,其他学生补充,教师相机引导归纳整理小标题:
读诗落泪 珍爱梅图 无望痛哭 相赠梅图 赠送手绢
2.学习“读诗落泪”,感悟情感。
(1)出示第2自然段,引导学生读文思考,再说一说自己读懂了
外祖父怎样的情感,并和大家 分享收获。
(2)学生代表汇报,其他学生补充,教师相机指导。
出示句子:
每 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 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
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这时候,我会拍着手
笑 起来:“外公哭了!外公哭了!”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叹一口
气,说:“莺儿,你还小呢,不懂!”
①指生朗读诗句,说说对诗句的理解。
②指导朗读诗句,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③融情想象:如果此刻你就坐在外祖父怀中,看到此情此景,你
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④作者和外祖父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同桌分角色读一读,
再想一想。
⑤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体会人物
情感。



⑥面对吟诗落泪的外祖父,年幼的莺儿不懂,你懂吗?
⑦导读: 是啊,这些诗词句字字写的都是乡思、乡愁,怎能不引
发外祖父的思乡情呢!他由诗句想到自己,思乡之 情不能自已,因而
潸然泪下。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些诗词句。
3.学习“珍爱梅图”,感悟情感。
(1)过渡:文中哪件事最能表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2)出示第3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从哪里读懂了外祖父对梅花
的情有独钟,并和大家分享。
(3)小组长汇报,其他学生补充,教师相机指导。
句1: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 弄,老人也不甚在意。
唯独书房里那一幅老干虬枝的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①指导学生朗读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指导学生抓住“不甚在意”“唯独”“分外爱惜”“碰
不得”等关键词谈感受。
②出示几件古 玩的图片和墨梅图,引导学生再读句子,在我们常
人眼中,哪个更珍贵一目了然,然而外祖父却分外珍惜 那幅老干虬枝
的墨梅图。带着此刻的感受再来读读这部分。
③小结:这里作者用对比的写法表现了老人对墨梅图的珍爱。
句2: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 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
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母亲:< br>“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能玷污的吗?”训罢,便用刀片



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①指导学生读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指导学生抓住描写老人的语言、动作的词句来体会他对墨梅
图的珍爱。
②引导学生体会“轻轻、慢慢”在句子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③导学:外祖父是让母亲管教好 “我”的行为还是思想?“我”
只是不小心弄脏了那幅老干虬枝的墨梅图,外祖父竟然觉得“我”玷污了它,如果你就是作者,会怎么想呢?
(4)小结:是啊,小小的作者看到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 气,心里
也是又害怕又奇怪:一幅画而已,有什么稀罕的呢?我们从外祖父的
言谈举止中感受到 他对墨梅图的珍爱。
4.学习“相赠梅图”,感悟情感。
(1)外祖父为什么这么稀罕梅花呢?
(2)学生汇报。
句1:这梅花,是我们中 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
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 秀
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
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 ,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
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 样。一
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①导学: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几层意思?



②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补充。
③小结:这段话说了三层意思,开始赞美的是梅花的精神, 接着
赞美了中华民族出现的有梅花精神的人,最后说中国人要有梅花的秉
性。
④指导学生朗读。
(3)至此,你读懂外祖父为什么稀罕梅花了吗?他稀罕的到底是
什么?
①学生汇报,其他学生补充:外祖父稀罕的是梅花的精神。
②小结:梅花魂其实就是中华民族的魂,也是每一个有气节的中
国人的魂!
5.学习“无望痛哭”“赠送手绢”,感悟情感。
(1)指导学生默读相关段落,读懂外祖父其实也是一个具有梅花
魂的人。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句1: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①导学:这是外祖父第二次落泪,为什么委屈得像个孩子呢?
②小结:是啊,老人一直思念着 祖国,却不能回去,他难过得哭
了,充分表现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句2:想不到眼含 泪水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
——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①导学:外祖父递给“我”的只是一块手绢吗?



②引读:外祖父 递给“我”的是对祖国的一片眷恋之心。自己回
不去,只能让外孙女把自己对祖国的思念带回祖国,了却 自己的心愿。
你瞧,此刻他泪眼蒙眬。此刻——
出示句子:
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
衰老了许多。
①看着眼前的外祖父,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是否被触动了?说说
自己此刻的心情。
② 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激情小结:是啊,思乡的深情,孤
独的痛苦,一下子把外祖父催老了。我们看 到的是外祖父不变的中国
心!就像《我的中国心》这首歌中所唱的一样:洋装虽然穿在身,我
心 依然是中国心!
6.读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说说它们有什么联系,你从中体会
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教学中将对情感的品悟贯穿整个学习过程。采用读议
结合的方法,指导学生在层层递 进中体会外祖父的情感,并学习“前
后照应”的写作手法,体会这种写作手法的好处。
四、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1.激发情感:“故乡”“祖国”这两个滚烫的词语,勾起多少身居异乡的游子无尽的乡思与眷恋。几千年来,多少文人墨客吟诵出
了无数思乡、爱国的诗篇,你会 吟诵哪些?



2.课后拓展:学生展开比赛,吟诵熟知的有关诗篇。
设计意图:在吟诗诵文中拓展阅读,丰厚积淀。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 br>1.教者从课题“梅花魂”着眼,以理解“魂”的内涵为突破口,
寻找贯串全文的“梅花魂”所在 ,这样的教学构想,抓住了课文的关
键,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教学时,让学生从文中 叙述的几件事中,寻找能表现老人爱
祖国、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习惯。
3.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创
设情景、激发情感,为突破教 学重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4.针对本文内容含蓄、思想深刻的特点,采用了多种形式朗读
来 配合教学,让学生从读中悟情悟理。
口语交际指导方案
“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这次口语交际的主题是“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可通过组织学



生 对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邻居进行采访,从而走进他们的童年
岁月,了解大人们小时候的故事。在活 动中,引导学生懂得要针对不
同的对象提出不同的问题,懂得在提问的时候要注意礼貌,认真、耐
心地听别人讲话,边听边作简单记录。提问后,整理自己的记录,和
同学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情况和自己 的感受。在交流中培养学生良好的
倾听习惯,做到不随意打断别人说话,锻炼学生口语交际的综合能力。
教学目标
1.围绕话题设计问题,学会针对不同的对象提出恰当的问题。(重
点)
2.认真、耐心地听别人讲话,不要随意打断别人,不明白的地
方或感兴趣的内容可以适当追问 。
3.认真倾听,边听边作简单记录,并且对记录的结果进行整理,
做到有条理地表达。(重点)
4.整理记录,和同学分享了解到的情况和自己的感受。(重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课件,准备相关物品和资料。
2.歌曲《童年》的视频。
学生准备:列出问题清单,记录、整理采访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主题
(播放歌曲《童年》)
师: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幅画,
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
童年是美好的,你想知道大人们的 童年是怎样的吗?让我们走进他们
的童年岁月,了解他们小时候的故事吧!(板书:走进他们的童年岁< br>月)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歌曲导入,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
学习氛围,自然揭 示课题,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谈话交流,畅所欲言
师:大家都想了解谁的童年生活?为什么?
生1:我想了解我爸爸的童年。因为我看他的资料 袋里有许多证
书,我很想知道他小时候是不是学霸。
生2:我想了解我爷爷的童年。我想了解他小时候经历的艰苦岁
月。
生3:我想了解隔壁王阿姨的童年,想知道她小时候什么玩具都
没有,她都玩些什么。
师:刚才大家都交流了自己想要了解的人,那你知道该问些什么
吗?你是怎么做的呢?
生1:我像书上那样,列了问题清单,把自己想要提的问题先罗
列出来。



生2:我想了解爸爸小时候的学习生活,我就设计了这样几个问
题:
(1)您还记得小时候学过的哪几篇课文?
(2)您小时候最喜欢哪门功课?
(3)您每天放学做完作业后会做什么?
生3:我想感受一下爷爷的童年生活。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您小时候都玩过什么玩具?怎么玩的?
(2)您小时候做过的最勇敢的事是什么? < br>师:大家的问题提得很好,能根据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问题,并
且梳理了问题,使得自己的采访更 有条理。
设计意图:教师对学生进行了有目的的引导,使学生懂得围绕自
己的采访主题设计问 题,并且能够根据不同的对象进行不同的提问,
从而使学生的采访主题突出,条理清晰。
三、指导交流,整理记录
师:采访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大家来看一看(课件出示):
(1)有针对性地提问,列出问题清单。
(2)认真耐心地听别人讲话,边听边作简单记录。
(3)整理记录,和同学分享自己的感受。
生1:还可以谈谈自己整理之后的结果,可以谈提 问过程中印象
深刻的事,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想。
生2:声音要响亮,仪态自然大方。



生3:听的时候要认真,不能随意打断别人的交流。
师:那就说说你们是怎么采访的吧,大家互相点评一下。
生1:我采访了我的爷爷,问他童年 玩什么。他告诉我,他小时
候很穷,没有钱买玩具,但农村的孩子什么都可以玩:到路边去采了
草和小伙伴斗草;和小伙伴一起捉迷藏。他做过的最勇敢的事情就是
捅了一个蜂窝,还采到蜜了呢!真是 一个十足的野孩子!我听了好羡
慕啊,爷爷小时候虽然穷,但是他自由,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生2:我采访了我的爸爸,问他小时候读书怎么样,是学霸还是
学渣。爸爸说,他小时候学习成绩非常好 。那时候并没有什么补习班,
但是他上课认真听讲,做作业认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成绩数一
数二。唉,想想自己,觉得好惭愧啊!
师:同学们交流得很好,先说采访了谁,再说采访了什么内容 ,
接着说自己记录到的内容,最后谈谈自己的感受,条理非常清晰。
设计意图:通过编写提纲 ,可以让学生的采访更有针对性,更有
条理,为养成良好的说话和倾听习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客观评 议
中完善自己的表达,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认真倾
听的良好习惯。学生之间 相互检查,互相矫正,彼此互补。
教学反思
童年,本来就是学生美好生活的一部分。他们正 处于童年时期,
让学生去了解大人的童年生活,这无疑增加了一种趣味性。孩子总是
非常渴望了 解关于大人的世界,他们应该有许多想说的话,想讲的故



事。因为是身边人 的生活,孩子们交流起来,必然流露出自己的真情
实感。我努力创设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就是要让学生 放松下来,讲
述自己真实的生活。本次口语交际,我让学生从衣、食、住、行等多
方面去采访, 通过采访,走进大人的童年岁月,实现“双向互动”。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 互动过程。这就指
明了“双向互动”是口语交际的主要特点。我组织教师点评,学生互
评,在生 与生、生与师的口语交流实践中,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相
互补充,不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同时也让学 生明白,他们正当童年,
应该懂得童年的宝贵,学会珍惜。

习作指导方案
“那一刻,我长大了”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内容是写一件自己成长过程中印 象最深刻的事情,把事
情的经过写清楚,把感到自己长大了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记
录当 时的真实感受。把写好的草稿给同学读一读,评一评,看看有没
有把“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再根据同 学的意见改一改。
教学目标
1.回忆自己的成长之路,从丰富多彩的记忆中选择一件自己印
象最深刻的事情来写。
2.要把自己受到触动、感到长大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



包括把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和心理活动写清楚。(重点)
3.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重点)
4.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写作的习惯。
5.认真读一读,找出不足,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回忆自己成长中的小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照片,感受成长
1.出示学生提供的婴儿期、一年级刚入学、三至五年级各阶段
的照片,猜猜他是谁。
2.说说看了照片,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从学生提供的照片入手,通过自己和身边同学的 成长
照片,引导学生感受情景,感受成长,激起学生多彩的回忆,为下面
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做 好铺垫。
二、围绕主题,自主交流
过渡:看到这些照片,看着照片上的你们由懵懂到脱去稚 气,我
感受到了你们正在成长。那么,你是经过哪件事,才觉得自己真的长
大了呢?



预设一:
生1:有一天晚上,妈妈打电话让我送一包东西到另外 一个小区
的爷爷家。我第一次走了夜路。这个时候,我觉得自己长大了。
生2:有一天,我一个人照看3岁的弟弟,成了合格的“小保姆”。
我觉得我长大了。
小结:当自己能肩负责任、有所担当的时候,就是成长。
预设二:
生1:今年我过 生日,妈妈给我切蛋糕的时候,我发现她的眼角
出现了浅浅的皱纹。我的内心汹涌澎湃……我觉得,我应 该长大了。
生2:今天爷爷走了很远的路,给我买了一双心爱的球鞋。接过
爷爷递过来的球鞋 ,我感觉手上沉甸甸的。我发现我突然长大了。我
要说:“爷爷,谢谢您!我要好好学习,将来报答您! ”
小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当你能感受到亲人、老师、
朋友对你的帮助,懂得感恩 的时候,就是成长。
预设三:
生1:有一天晚上,爸爸打电话给我,告诉我他临时有加班任 务,
晚上不回家了,让我一个人洗漱睡觉。我吓坏了,但是最终我鼓起勇
气,战胜了恐惧,那一 次,我没有哭。这时候,我发现自己长大了。
生2:三年级的时候,第一次在全校开学典礼上发言,我 很紧张。
看到同学们鼓励的目光,我又有了信心……
小结:成长,不仅仅是年龄的增长,还有心理的成长。自己能克



服恐惧,能鼓起勇气,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变得勇敢、坚强、自信,
这种变化就是成长。 设计意图:师生互动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
学会观察生活、思考问题,懂得作文 要有可贵的“真实”。
三、讨论交流,指导写作
1.怎样才能把自己的成长故事写下来呢?
2.讨论交流,学习写作方法。
(1)联系《城南旧事》片段(《爸爸的花儿落了》),说说 英子是
怎样感受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是小孩子了,作者抓住了哪些细节进
行描写。
(2)归纳写作要点:
①记录成长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②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些细节,把当时感到自己长大
了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写生动 。
③写出当时自己的真实感受。
3.学生尝试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 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联系课外阅读链接中的选段,
把从中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迁移。教材中的阅读材料 ,既是阅读的延
伸,又是写作的借鉴,对写作的指导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分享评议,自主修改
1.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同学听,分享给同伴。



2.评一评:
(1)是否把让自己感到长大了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
(2)交流细节描写。
(3)提出修改的建议。
3.反复朗读,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
4.在自己修改的基础上,互相交流,合作修改。
5.誊写作文。要求:认真书写,誊写清楚。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 完善自己的习
作。在与他人的交流中,用自己的经验进行赏析,为下面的进一步修
改打好基础, 提高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
五、范文引路,精益求精
1.观摩范文。(课件出示范文引路)
2.对照范文,看看有哪些地方值得学习。
3.再次修改。
设计意图:学习借鉴优秀习作,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进一步提高
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
范文引路
那一刻,我长大了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发生过很多事情,有的随着时间的飞 逝消失在
了记忆的长河中,有的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每每想起依然
会受到触动。那天 晚上的经历就是如此,它让我在一夜之间长大了。





那 天夜里,已经十点了,我却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
因为我同桌买了一个电话手表,非常有意 思,我也想要一个。

终于,
外面传来了开门声,是妈妈加班回来了!我连忙起身,想 告诉妈妈我
的想法。
刚走到卧室门口,我就听到了妈妈疲惫的叹息声。这时,爸爸说:
“把这份工作辞了吧,总是这么晚才下班,太辛苦了。”妈妈又叹了
一口气,说:“可是这份工作的工 资高啊,如果辞了,我们每个月的
收入就不够用了。女儿爱面子,同学有的东西她都要有,还得更好才< br>行!”“是啊,这孩子花钱大手大脚惯了,小时候还好,现在越来越
大,花费也越来越多了……” “是啊!”妈妈附和着,“我们多辛苦
一点儿,孩子就能有更好的条件。”


透过门缝,我看到妈妈疲惫地坐在沙发
上,脸上还挂着一抹无奈的笑。看着妈妈的样
子,我心 里异常难过,眼泪也不由自主地流了
出来。都怪我平时太不懂事了,爸爸妈妈为了
我这么辛苦地 工作,我却一点儿也不体谅他
们,反而提出了很多过分的要求,爸爸妈妈告诉我要节俭、不能攀比,我还跟他们顶嘴,真是不应该啊!我已经上五年级了,也该长大了!


想到这里,我轻轻地拉开了房门,说:“爸爸妈妈,我以前真是



太 任性了,对不起。从今以后,我一定会改掉花钱大手大脚的毛病,
给你们减轻负担……”话没说完,妈妈 就冲上来,一把抱住了我:“孩
子长大了,懂事了。”
从那以后,我再没有跟爸爸妈妈提出过 任何过分的要求,也不再
和同学攀比了,因为从那一刻开始,我长大了。


行文写法赏析
❶开头展开回忆,自然引出了下文。
❷交代了事情的起因,“我”看到同桌有电话手表,自己也想要
一个。
❸对话描写侧面表现出了“我”的任性和乱花钱的坏习惯,为下
文写“我”的反省做了铺垫。
❹小作者通过对妈妈的神态和自己的心理活动等细节的描写,写
出了自己的愧疚感,也把自己受 到触动的瞬间展现得生动可感。
❺结尾写出了小作者经过这件事之后的变化,点明了主题。
总评:1.习作能够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清整件事的经过,
思路清晰;同时,首尾照应,都点明了 本文的主题,使结构更完整。
2.习作能够运用对话、神态、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来充分展现让小作者受到触动的那一瞬间,细节描写读起来令人感同身受。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 力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去发现自己
印象深刻的成长故事。在交流中激发学生分享的兴趣,增强 学生的情



感体验。在写作中让学生仿照所学课文,注重对所写人物进行动作 、
神态方面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富、生动。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在习作中自 由表达,让学生“我手写
我口,我口述我心”。成长的瞬间、成长的故事并不一定是轰轰烈烈
的 。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通过点评式的总结引导,让学生感悟到:
成长的瞬间很多都藏在日常的生活细节 里,只要认真观察生活,就能
发现这样的素材。再通过交流故事细节,实现了情景再现,很好地激
发了学生的真实情感。使学生懂得:要打动别人,首先要打动自己,
而能打动人心的就是最真挚的情感 。
语文园地指导方案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了解体会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重点)
2.能够想象句中描写的情景,并仿写,进而掌握把一件事的重
点部分写具体的方法。(重点)
3.体会对比的特点,再运用对比的方法仿写。
4.积累背诵古诗《游子吟》。(重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准备《游子吟》古诗朗读动漫,制作相关课件。
学生准备:熟读课文《月是故乡明》和《祖父的园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 们,这一单元的课文都饱含着浓浓的情。今天,我们就一起
来交流如何体会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二、交流平台
1.指导学生先读一读之前学过的《月是故乡明》和《祖父的园
子》这 两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文章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想好
后先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2.小组交流汇报,其他学生补充。
3.引导学生谈感受,看看和你的感受有何异同。
(1)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交流结果,指名读。
生1:读到《月是故乡明》中“我的小月亮,我 永远忘不掉你”
这句话时,我能直接感受到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生2:读《祖父的园 子》时,我从描写园子里的花草、虫子、鸟
儿等事物的语句中,体会到了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我”对祖父 和园子
深沉的爱与怀念。
生3:我在读《月是故乡明》时,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我”,
体会到了作者的怀乡之情。 < br>生4: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表达出来了,
也加深了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



(2)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教师相机引导学习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的方法。
方法一: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我”。
方法二:有感情地朗读。
方法三:通过直抒胸臆的句子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方法四: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
①学生交流自己还在哪篇文章中把自己想象成了文中的“我”,
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
②交流自己都在哪些文章中运用了有感情地朗读的方法,把自己
体会到的感情表达出来,加深对课文思 想感情的体会。
4.小结: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法有很多,通过本单元
课文的学习, 我们先初步掌握以上几种,在进一步的学文中要深入体
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和文本对话中加深对体 会课文表达思想感
情的方法的理解,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
三、词句段运用(一) < br>1.过渡:一篇篇文章的情感浸润着我们的心田,让我们在情感
的海洋中幸福前行。接下来,让我 们一起做个“我说你猜”的游戏,
看看谁最聪明。
2.出示游戏规则:读句子,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猜一个最能
表达这个句子情景的字。
3.屏显句子:



◇ 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
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
◇ 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
得不知如何是好。
(1)学生读句子,想象句中描写的情景,然后思考一个最恰当的
字来概括句意,并说明理由。
(2)同桌之间交流答案。
(3)指导学生汇报第一个句子的答案——亮。
①学生汇报答案。
②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说说理由。(人睁不开眼睛,蚯蚓不敢钻出
地 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
③引导学生找一种事物形容太阳的亮。
④教师指导学生接龙汇报。
(4)指导学生汇报第二个句子的答案——热。
①学生汇报答案。
②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说说理由。(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
出 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
③教师指导学生抓住事物对“热”的不同反应接龙。
4.小 结:第一个句子是写太阳的光芒亮,然后围绕“亮”写了
“人”“蚯蚓”“蝙蝠”的不同反应;第二个句 子是写天气热,然后
围绕“热”写了“鸡”“狗”“蝉”对“热”的不同反应。我们在描



写事物的时候,可以先找出这个事物的特点,然后通过不同事物的反
应把这个特点写具体。
5.练笔,进一步内化感悟,加深学生对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1)屏幕出示关键字:忙 冷 吵 静 快 辣
(2)出示练笔要求:选一种情景仿照着说一说。
①学生自主仿说,组内交流。
②选择最有代表性的全班交流。
③修改自己的仿说。
第二课时
一、词句段运用(二)
1.激趣:下面的这几句诗,你能填上吗?
课件依次出示:
不知细叶谁裁出,( )。
( ),缘愁似个长。
( ),恨别鸟惊心。
(1)学生填空,朗读诗句。
(2)导学:想一想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学生汇报后,相机出示:比喻 夸张 拟人
(4)小结:瞧,比喻、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方法的运用,使诗句的
表达更生动了。
2.学习“对比”的表达方法。



(1)出示文中的句子,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语句在表达上有什么
特点?
(2)学生读句子,思考表达特点,然后小组讨论。
(3)集体汇报交流。
①第一句把不同地方的月亮和故乡的月亮对比,表达出对故乡月
亮的喜爱之情。
②第二句把杭州小山上的桂花和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对比,突出对
家乡的思念之情。
③第三句把绍兴别致的乌篷船和姑爹的小渔船对比,突出对姑爹
小渔船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3.小结:通过对比方法的运用,突出对最在乎的事物的喜爱和
怀念之情。
4.小练笔:照样子写一写。
(1)学生自主练说,尝试写一写。
(2)组内交流,推选有代表性的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二、日积月累
1.过渡:母爱是伟大的,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以其深厚
的文化 底蕴,创造出无数赞颂母爱的名篇,更是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
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非常熟悉的古诗 ——《游子吟》。
2.了解题目。



(1)课件出示:“吟”是 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与歌曲相似。我
们还学过相关题材的诗,如,《暮江吟》《石灰吟》等。
(2)教师强调:游子吟,就是出门远行的人的吟诵、吟咏。
3.了解背景。
(1)学生汇报。
(2)教师补充:
孟郊,唐代诗人,一生穷困潦倒,直到46岁 才中了进士,50岁
时做了溧阳县尉,这是个小官。他时常思念家中年迈的老母亲。一天,
明月 当空,他望着家乡的方向,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想起年轻时几次
赴京赶考,出门前老母亲都忙前忙后为他 准备行装。他清楚地记得第
三次进京赶考的前一天晚上,母亲在昏暗的油灯下为他缝制衣服的情
景。他深感母爱的伟大,回房提笔写下了这首历代传诵的名作——《游
子吟》。
4.初读古诗。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2)同桌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齐读。
5.理解诗意。
(1)引导学生读古诗,想象画面。边读边和同桌合作,尝试画一
画。
(2)学生到黑板前展示绘画,并说明理由。
(3)指生结合画面和诗句,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内容。



(4)想一想:最能表达诗人感情的是哪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感情?
6.播放视频讲解动画。
7.练习背诵。
(1)自由练习背诵。
(2)接龙背诵。
(3)齐声背诵。
(4)配乐背诵。
三、布置作业
1.把学到的古诗背给家人听。
2.搜集描写母爱的故事。
5 草船借箭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课教学设计意在指导学生“课内得法,课外活用”。引导学生
先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侧重抓住人物各自的
语言描写,精细剖析描写人 物特点的句子,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与思
想。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可以结合看过的电影、电视剧、阅读经 验等,
借助相关资料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初
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 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三国中的人物的故事及本课的视频资料,制作相
关课件。
学生准备:1.搜集三国中的人物的故事,观看“草船借箭”的视
频资料。
2.阅读 《三国演义》第42至第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
国的形势及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学情,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看过《三国演义》吗?你了解《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人物、故事?(学生自由说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
里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对《三国演义》并不陌生,通过谈话了解学生的
学情,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二、初读感知,合作学习
1.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谁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是怎样借箭的?最后借
到了箭没有?
2.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实



际上就是在弄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3.学生按照要求练习朗读课文:
(1)圈出自己不认识的字;遇到难读、难懂的语句,多读几遍。
(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3)在感兴趣的语段旁写出自己的疑问或感受。
4.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互助学习,扫清字词障碍。
(2)练习把长句子读通顺,其他成员对其进行指导与帮助。
(3)交流自己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或感受。
5.生词检测,针对重点字进行指导。
(1)出示本课词语,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周瑜 妒忌 都督 幔子 水寨 擂鼓 呐喊 弓弩 丞相
(2)强调:“擂”读léi;“寨”读zhài;“弩”读nǔ;“丞”
读chénɡ。
(3)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指名说一说生字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重点指导:
忌:上边是“己”,不是“已”。
督:下边是“目”。
寨:下边不要少写一横。
(4)学生自主练习书写“鲁”“遮”“插”等字。
6.过渡:诸葛亮神机妙算,周瑜自叹不如,两人对话暗藏玄机,



“草船借箭”将乾坤扭转。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弄
清“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情况下,扫清了字词障碍,通过合
作学习与探究交流,激发学 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
力。
三、练习朗读,了解故事
1.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诸葛亮的人物品质。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画出周瑜和诸葛
亮的话。
(2)在小组内练习朗读对话,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
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重点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第2自然段,进入情境才能读懂人
物的内心世界。
(3)小组推荐,全班进行朗读比赛。
(4)小结:人物的语言体现其个性,请同学们谈一谈周瑜和诸葛
亮留给自己的印象。
2.弄清“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草船借箭”的段落并做好标记。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部分,理清“草船借箭”的起
因、经过和结果分别是什么。
引导学生按照诸葛亮借箭前的准备及借箭过程中的安排来



概括。
(3)师生共同概括出“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学生在小组内练习讲一讲“草船借箭”这个故事。
3.小结:同学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 与学习、交流思想,老师为
你们有这样好的学习习惯而高兴!老师为你们加油!
设计意图:围 绕着本课的教学重点,首先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初
步感受并概括人物个性;然后引导学生朗读“草船借箭 ”部分,帮助
学生理清“草船借箭”的来龙去脉,更好地把握全文的思路结构,为
精读课文做好 准备。
四、畅谈收获,布置作业
1.学生交流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布置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阅读《三国演义》第42至 第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
国的形势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设计意图:要想透彻地 理解课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
指导是一方面,为学生布置朗读作业也是一个帮助学生消化、巩 固课
文内容的过程。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三国演义》中的部分篇章,
了解三国当时的形势, 为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做好
铺垫。
第二课时



一、复习梗概,明确目标
1.学生复述“草船借箭”的故事梗概。(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
结果的顺序来介绍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概括主要内容的好方法。)
2.导入:《三国演义》中 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我们一起来
深入研读《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进一步了解人物特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故事内容,练习讲故事的目的是巩固第
一课时对“草船借箭”的全过程的掌握 情况,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做
准备。同时,交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有助
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品析语言,了解人物
1.研读人物语言。
(1)学生默读课文,找到文中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句子。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
2.体会周瑜的性格特点。
(1)多媒体课件出示句子:“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了。水上交战,
用什么兵器最好?”
①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
②研读指导。(周瑜早有预谋,却不露声色,笑里藏刀。)
③小结:周瑜明里共商军事,暗里设陷阱害人。
(2)课件出示句子:“对,先生跟我想的一 样。现在军中缺箭,
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①“不要推却”是什么意思?(不要拒绝。)
②发散思维训练: 如果你是诸葛亮,听到周瑜这样对你说,你心
里会怎样想?(可能会想:周瑜早有预谋,有意刁难,我还 是先应承
下来再说。)
③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你从周瑜的话里发现了什么?(造箭必
须得诸葛亮来完成,完不成就定罪于他。)
(3)课件出示句子:“十天造得好吗?”
① 课文中提到了造箭用的竹子、翎毛、胶漆等材料,要造好十万
支箭的话,十天能完成吗?(即便十天能够 完成,但是周瑜有意刁难,
故意不为诸葛亮准备齐全造箭用的材料,诸葛亮最终也是不可能完成
任务的。)
②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周瑜的险恶用心。
(4)课件出示句子:“是他自己说 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
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
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①“迟延”是什么意思?(本文指周瑜吩咐军匠故意拖延时间,
不给诸葛亮准备齐全造箭用的材料,让他完不成任务。)
引导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了解人物关系及其性格特点。
②学生说一说周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嫉妒心强,心胸狭窄,
阴险狡诈。)
3.体会诸葛亮的性格特点。



(1)多媒体课件出示句子:“怎 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
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
①“军令状”是什么意思 ?(军令状是指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
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受罚。)
②诸葛亮立 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高兴?(周瑜以为诸葛亮已经
中计,三天内他必造不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必死无疑 。)
③朗读指导。(诸葛亮已经知道了周瑜的险恶用心,且化解危机
的计策早已成竹在胸,所 以他十分自信地立下军令状。朗读时,应以
自信的语气来读。)
(2)课件出示句子:“你借 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
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
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
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
①联系后面的内容说一说诸葛亮为什么这样做。(这是诸葛亮为
借箭所做的准备,但为防周 瑜破坏,才叮嘱鲁肃保密。)
②通过这段描写,说一说诸葛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诸葛亮
有计谋,有胆略,知人善用。)
(3)课件出示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
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 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
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
引导学生结合诸葛亮的每一步做法深入解析,从而全面感受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①诸葛亮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选择“大雾漫天”这样的天
气 ,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江上的人连面
对面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 动”,只叫拨水军弓弩手朝他
们射箭。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增大。军士“擂鼓”“呐喊”,
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 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
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
②诸葛亮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考虑周全,安排巧妙。)
(4)课件出示句子:诸葛亮笑 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
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①说一说 这“笑”的含义。(这一笑,笑出了诸葛亮的自信,笑
出了诸葛亮的大度,笑出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笑 出了诸葛亮的运筹
帷幄,笑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笑出了诸葛亮的英雄本色。)
②指导朗读。
(5)课件出示句子:“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
尾朝 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①诸葛亮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 ,船
尾朝西”,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船
能顺风顺水返回,省去 掉头的时间。)
②诸葛亮留给你的印象是什么?(诸葛亮谋划周密,安排巧妙,



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6)多媒体课件出示句子:“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①“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指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指
十分高明、巧妙的计谋。) < br>②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识破周瑜的险恶用心,
将计就计;对借箭的缜密考虑和周 到安排;通晓天文知识;知道鲁肃
忠厚守信,知道曹操谨慎多疑,能做到知人善用。)
4.教师播放《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视频片段,学生观
看并交流观后感。
5 .鼓励学生课后观看与“草船借箭”相关的电影、电视剧,加
深对课文的理解,增添阅读的乐趣。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分析人物的个性与心
理,是掌握人物性格特点的一个好方法 ,其过程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
质疑问难、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视频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阅读兴趣。
三、链接阅读,感受特点
1.默读课后阅读链接。
2.引导 学生在课文中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再读一读。(学生对比
阅读第7~9自然段,初步感受古典名著的语言 特点。)
3.激发阅读兴趣。
(1)读课文前,你对课文中的人物有什么了解?读课文后,你对



哪些人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你还想了解哪些关于他们的故事?
(2)《三国演义》中所刻画 的人物都有着鲜明的个性,请大家多
注意搜集阅读,用心体会人物特点,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链接的对比阅读,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古典名
著语言的特点。同时,激发学生的阅读 兴趣,鼓励学生拓展阅读,对
人物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了解更多人物的特点。
四、布置作业,阅读积累
1.搜集《三国演义》里的经典故事,读一读。
2.给自己喜欢的人物做介绍名片。
设计意图:作业的布置实际上是对本课所学的课外拓展, 帮助学
生将课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进行内化。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在本节课
中,教师着力引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方 法。如抓住体现人物言行的句
子来感受人物的鲜明形象特点,看看文中的人物说了些什么,做了些



什么,为什么这样说、这样做。研究后,再来谈谈对人物的认识。学
生学 习兴趣浓厚。同时,引导学生借助相关的资料来阅读,如了解三
国时代的一些历史背景来更好地理解故事 的内容,可以结合看过的电
视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不仅仅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也体验了
阅读方法。这样逐步落实语文要素,从而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6 景阳冈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本学段目标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
概,简单描 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
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本方案通过对 武松“喝酒”“上
冈”“下冈”等情节的描写,引导学生抓住“武松打虎”的经典动
作,感受武 松作为英雄的光辉形象,同时又抓住武松作为平常人的一
面,让学生感受到名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真 实丰满。同时通过巧
妙的拓展,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相关PPT;准备“武松打虎”经典动画、四大名
著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阅读《水浒传》部分章节;搜集施耐庵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录音,导入新课 < br>1.导入:(播放《好汉歌》)一曲热血满满的《好汉歌》,一段梁
山英雄的快意恩仇。这节课, 让我们走进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
浒传》,去结识豪气冲天的梁山好汉。(板书课题)
2.《水浒传》这本书的作者是施耐庵,这本书讲的是北宋末年以
宋江为首的108位好汉在水泊梁山起 义的故事。水浒传中的108位好
汉,你都知道哪些?
可以事先准备一些耳熟能详的好汉的名字、绰号。
3.揭题:这么多的英雄好汉,施耐庵却用大量的篇 幅和文字来
描写武松。看来,武松确有过人之处。今天我们就走进课文《景阳冈》,
一起来认识 这位景阳冈上的打虎英雄——武松。
设计意图:用一曲荡气回肠的《好汉歌》营造浓浓的教学氛围,< br>吸引学生,唤起学生的相关记忆,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再引导学
生说说自己熟悉的好汉,这样 让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
凸显“走进文本”与“走出文本”相结合的新课程理念;最后,趁 热
打铁,引导学生学习文本,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去欣赏武松的
人格魅力和打虎的精彩过 程。
二、检查预习,扫除障碍
1.快速读文,了解课文大意。



2.读准字音,师生互动,解决字音障碍。
“冈”读一声gāng。
“坠”读zhuì。
“哮”读xiào,不读xiāo。
“锤”是翘舌音,读chuí。
“绰”在文中读chāo,“拿起”的意思。
“泊”是多音字,在“梁山泊”一词中读pō,还有一个读音是
bó,是“停靠”的意思。
“呵”在文中读ā,同“啊”。
3.学写生字。
(1)小组合作,交流易错字的书写要领。
(2)对于难写的字,全班进行交流。
(3)教师出示生字书写动漫,指导写字。
(4)自主练写自己认为不好掌握的字。
4.这篇课文中,有些词句不太好理解,指导学生弄懂词句的意
思。
(1)课件出示“筛酒”,指名读。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斟酒)
你是怎么知道的?
(2)过渡:联系上下文推想是帮助我们理解词语的好方法,接下
来请同学们继续猜想其他词语的意思 。
可以安排自由交流环节,说说自己弄懂的词语或不明白的词



语。
(3)课件出示“榜文”,指名读。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古代指
文告。)
(4)官府的榜文上写着什么呢?请同学来读一读。
出示语段:
阳谷县示:为这景 阳冈上新有一只大虫,近来伤害人命。见今杖
限各乡里正并猎户人等,打捕未获。如有过往客商人等,可 于巳、午、
未三个时辰,结伴过冈。其余时分及单身客人,白日不许过冈。恐被
伤害性命不便。 各宜知悉。
①指导学生读好语段。
②理解词语:“大虫”——老虎,“各宜知悉”的意思呢?
③看到这样的警示,你觉得这大虫会怎么样?
(5)店家是怎样提醒武松的?“坏了”是什么意思?(“坏了”
即“伤害了”)
出示句子:
如今前面景阳冈上,有只吊睛白额大虫,晚了出来伤人,坏了三
二十条大汉性命。
(6)指名读句子,猜猜“梢棒”的意思。(行路防身用的棍棒。)
出示句子:
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梢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
从半空劈将下来。



设计意图:学生对古代白话文还是有一些阅读障碍的,此环节的
教 学设计,一来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二来是帮助学生理解文言词
语,扫清阅读障碍,为下文的学习做铺 垫。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 全班交流:课文先讲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过景阳
冈;接着讲武松上冈,见了官府榜文,才知真 的有虎,但决定继续上
冈;然后讲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最后讲武松
一步 步挨下冈子来。
3.讨论分层理解。(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全文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武松进店喝酒,不听店家劝告要过
冈。
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武松上冈后的思想变化。
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武松打虎的经过。
第四部分(第8自然段):武松打虎后一步步挨下冈子来。
引导学生能将故事的内容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
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设计意图:快速浏览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是高年级学生必
备的能力,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是为了训练学生这一方面的能力。课文
较长,用划 分段落、概括小标题的形式可以帮助学生迅速理清文章脉



络,为下文的学习做铺垫。
四、品读课文,初识英雄
1.过渡:对课文中的武松, 人们有不同的评价。有人说武松真
勇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有人说他鲁莽,不听劝告。默< br>读课文第1~7自然段,思考武松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一边读一
边做批注。
要联系课文,充分交流,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老师只
需适时地点拨、总结。
2.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感受武松的爱面子、要强、
多疑。
武松的多疑表 现在“便真个有虎,老爷也不怕。你留我在家里歇,
莫不半夜三更要谋我财,害我性命,却把大虫吓我? ”本来店家是一
片好心,他反倒怀疑店家是要害他性命。
武松的爱面子、要强表现在“我回去 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
难以转去。”武松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当好汉,一个是保住自己的
性命。他竟然把好汉的名声看得比性命还重要,他的爱面子、要强一
目了然。
3.对比朗读,感受武松的性格特点。
(1)“酒家道:‘俺家的酒……更不再问。’”如果 武松不是个
倔强、爱面子、要强、多疑的人,他会作何反应?(他吃了三碗后便
不会再问)可是 他的真实反应呢?(齐读)



课件出示:
武松笑道:“原来恁地。我却吃了三碗,如何不醉?”
(2)店家诚心诚意,如果武松不倔强 、不爱面子,该怎么来回答?
——(他就会先谢过店家,然后下冈去了。)可是武松什么反应呢?(齐< br>读)
课件出示:
武松道:“休要胡说。没地不还你钱,再筛三碗来我吃。”
(3)“酒家道:‘如今前面景阳冈上……一齐好过冈子。’”店
家如此好心,如果武松不倔强、不爱 面子、不多疑、不胆大、不那么
要强,应该会是怎样的反应?——(武松可能会说:“多谢店家的好意,我心领了。”)可武松真实的反应是什么呢?(齐读)
课件出示:
武松道:“便真 个有虎,老爷也不怕。你留我在家里歇,莫不半
夜三更要谋我财,害我性命,却把大虫吓我?”
(4)武松行了约四五里路,看到“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
往客商,可于巳、午、未三个时辰, 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误”这样
的警示,如果武松这个人不要强、不爱面子、不多疑,他的反应会是什么呢?——(肯定回去了。)可是武松真实的反应是什么呢?(齐读)
课件出示:
武松看了,笑道:“这是酒家诡诈,惊吓那等客人,便去那厮家
里宿歇。我却怕甚么!”



(5)武松一直走到庙前,看见庙门上贴着一张印信榜文,才真的
相信景阳冈上有大虫。如果武松这个人不爱面子、不要强,看到盖有
官府印信的榜文,他的反应会是怎样 的呢?——(赶紧回去。)可是武
松呢?(齐读)
课件出示:
武松想:“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
(6)小结:武松有很多机会选 择不上冈,可是他就是这么要强、
多疑、胆大,所以他上了冈,打了虎。下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武松打< br>虎”的精彩片段,感受武松的神勇。
设计意图:默读、批注等阅读策略的运用有助于帮助学生潜 心学
文、感悟形象。引导想象,如果武松不倔强、不要强、不多疑,面对
店家该作何反应,再对 比现实中武松的反应,领悟武松上冈打虎是性
格使然,是必然的结果。
第二课时
一、打虎现场,感受武松的过人之处
1.导入:历史上打虎的英雄有很多,但是我们最喜欢看 的还是
武松打虎。为什么呢?因为他在喝了十八碗酒之后,又赤手空拳打死
了老虎。说明他确实 有过人之处。(板书:过人之处)朗读课文中有关
武松打虎的精彩场面,思考他的过人之处是什么。
2.自读课文,圈画批注。
3.学生交流,教师适时总结。


< br>(1)很多人说武松身手敏捷、反应快,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闪)
引导学生抓住“闪”字,体 会武松的过人之处。
课件出示:
武松见了,叫声:“呵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梢棒
在手里,闪在青石边。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武松却又闪在一边。
初见老虎,武松一闪再闪,你怎么看?
预设:
①一般人见到老虎早吓得腿软了,武 松却能在情急之下快速反
应,第一处“闪”体现了武松胆识过人,反应过人。
②从第二处“闪 ”可以看出他很谨慎。不了解敌人,上来就硬拼,
是莽夫的行为。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看来武松不 仅胆识、反应
过人,而且智慧过人。从“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也可以看出他武
功高强,“闪 ”到大虫背后可以看出他的智慧。
③“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武松一闪再闪,是为了消耗老虎的体力,说明
武松了解老虎的习性。
④小结:一个“闪”字让我们感受到了武松的胆识过人、智慧过
人、武艺高强,他真是一个神勇的英雄 !
(2)聚焦“打虎”场面,体会武松的过人之处。



①过渡: 此时此刻,那大虫已经气性先自没了一半,武松还要不
要闪下去?狭路相逢勇者胜,此时,不是老虎死就 是武松亡。所以此
刻武松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打虎。
②出示武松打虎的动画片,对照课文 片段,圈出描写武松打虎的
动词。(轮、劈、跳、丢、揪、按、踢、按、提、打。)
③一连串的动作,打得很解气,谁来读出这个精彩的场面?(指
名读)
④武松又轮, 又劈,又揪,又按,这么多动作,是在乱打一气吗?
你是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读读“就势”这个词。( 生读)这个词是什
么意思?(顺着动作姿势上的便利紧接着做另一个动作)不同情况下,
采取不 同的打法,武松真是打得巧,打得妙,打得有智慧啊!齐读打
虎场面,感受当时场面的激烈。
⑤师生一起加上动作表演读。
⑥小结:太精彩了!就是这一打,让武松成了家喻户晓的打虎英
雄。这惊心动魄的打虎场面,是武松打得好,还是作者写得巧、写得
妙呢?单一个打,就有了不 同的动作,不同的方式,看来这精彩的描
写太重要了。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交流 ,再抓住重点动作深入品
读,使学生的感悟层层深入;对“闪”字的咀嚼琢磨,使学生深刻认
识 到武松的神勇智慧,提升了语言品析能力。有感情地读、加上动作
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将无声的视觉语 言转化成有声的听觉语言,帮



助学生加深了阅读体验。
二、通览全文,感受武松的平凡之处
1.通过阅读武松打虎的精彩片段,我们感受到了武松有 那么多
的“过人之处”,可他终究还是血肉之躯,一个平常人。请你浏览全
文,看看可以从文章 的哪些地方看出他也是一个平常人。
(1)学生通览全文,思考。
(2)小组交流。
课文中还有很多细节描写,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武松的平凡之
处,要充分放手,让学生尽情地交流。
预设:
“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明他当时非常紧张。
“武松见了,叫声:‘呵呀!’”“呵呀”说明武松吓了一跳。
“武松放了手,来松树边寻那 打折的棒橛,拿在手里,只怕大虫
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他怕老虎又站起来,说明他心里还是留< br>着点儿防备的。
“……就血泊里双手来提时,那里提得动?原来使尽了气力,手
脚都疏 软了。”虽然他把老虎打死了,但他自己也使尽了气力。说明
武松毕竟是血肉之躯,前面他是在恐惧中憋 着一股劲儿,等这股劲儿
泄了,整个人就快瘫软了。
…………
2.打虎片段,让我们认识了神勇无比的英雄武松,可是从同学



们 找出的这些细节中,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平凡的武松。作者为什么
要这样写呢?你还敬佩这样的武松吗? (这样的武松才让人觉得真
实,因为优点而亲切可敬,因为缺点而真实可爱。)
设计意图:此 环节设计是帮助学生认识到武松不仅是一个顶天立
地的英雄,同时也是一个会紧张、害怕的凡人,从而感 受到名著之所
以有魅力,是因为里面的人物是鲜活真实的。
三、课外拓展,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1.在《水浒传》中,作者施耐庵把大量的篇幅和文字给了武松。
出示涉及武松的回目,齐读。
第二十三回:横海郡柴进留宾 景阳冈武松打虎
第二十六回:郓哥大闹授官厅 武松斗杀西门庆
第二十八回:武松威镇安平寨 施恩义夺快活林
第二十九回:施恩重霸孟州道 武松醉打蒋门神
第三十回:施恩三入死囚牢 武松大闹飞云浦
第三十二回:武行者醉打孔亮 锦毛虎义释宋江
2.明末清初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这样评价武松——
课件出示:
武松天人者,固 具有鲁达之阔,林冲之毒,杨志之正,柴进之良,
阮七之快,李逵之真,吴用之捷,花荣之雅,卢俊义之 大,石秀之警
也。
3.通过读回目和金圣叹的话,你读懂了什么?(武松真是个很厉



害的人,他兼具了梁山其他好汉的优点。)
4.总结延伸:水浒一百单八将,个个性格鲜明、 丰满、真实。
金圣叹评价武松的同时,也让我们对其他英雄人物有所了解,比如鲁
智深的豁达明 理,林冲的神勇,杨志的正气,柴进的善良,阮小七的
敏捷,李逵的直爽豪迈,吴用的才智,花荣的风度 ,卢俊义的大方轩
昂,石秀的机警谨慎。你想全面地了解这些英雄人物吗?让我们一起
走进这本 书,去领略经典的魅力吧!
设计意图:此处的拓展,是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满足
《 语文课程标准》对本学段阅读总量的要求。
板书设计
景阳冈
要强 爱面子 多疑(凡人)
机智 功夫高 神勇(英雄)
教学反思
《景阳冈》一文改编自中国 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的第
二十三回。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武松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
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经过。赞扬了武松豪爽倔强、沉着机智和英勇无
畏的性格。课文可分为“喝 酒”“上冈”“打虎”“下冈”四部分。
本课的教学突出之处在于:
一、巧抓动作,感悟形象。
在教学“打虎”这一部分时,我先让学生体会“闪”字之妙,从



武 松只闪不攻体会到武松的机敏智慧。然后让学生找出描写武松动作
的句子,如“双手轮起梢棒,尽平生气 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
来”“把大虫顶花皮揪住,一按按将下来”“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
眼睛里只顾乱踢”“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
这里的“抡”“劈”“揪”“按”“ 踢”“提”“打”几个动词,字
字千钧,虎虎生风,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一来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二来体会在不同的情况下武松采用的不同打法,折射出武松有勇有谋
的高大形象。
二、巧妙拓展,课外延伸。
这组课文采用以篇章带名著的编排方式,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感< br>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课
堂教学引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 中去亲近名著、阅读名著。所以课前的
歌曲导入、课后补充的《水浒传》中其他的写武松的回目,以及金 圣
叹对武松的评价,都激发了学生阅读原著的好奇心,将课堂的学习延
伸到课外。
7
*
猴王出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 强调:应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以及运
用多种阅读方法的能力。本课教学设计即从培养学生独立阅 读能力的
角度入手,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领悟阅读方法,



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能力。首先,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生字词的问
题,掌握课文大意,明确课 文结构,为接下来的分析课文作好准备;
然后,借助“阅读小锦囊”引导学生自学;最后,教师检测学生 的自
学情况,并抓住课文的关键语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研读。这将是一个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的精致的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课件。
2.准备《西游记》的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西游记》及相关人物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导 入:你们看过《西游记》吗?你们知道孙悟空是从哪儿来
的吗?他又是怎么成为美猴王的呢?今天我们就 学习《猴王出世》,
了解石猴成为猴王的经过。
2.指名读学习提示,了解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1)默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语句,可以猜猜大致意思,然后继
续往下读。
(2)读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



王的。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学情,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明确学习目标 ,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检查生字词语的认读情况。
(1)指名朗读生字词,掌握生字读音:
芝兰 遂 迸裂 山涧 獐鹿 猕猿 耶
拖男挈女 瞑目 石窍 楷书 镌刻
抓耳挠腮 顽劣 呵
(2)学习多音字“呵”。
(3)指名朗读句子。
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
有灵通之意。(读通并理解)
(4)理解难懂的词句。
①理解难懂的词语。
猜测、理解。
喜不自胜:胜:能承受。高兴得自己都受不了。形容喜悦到了极
点。
瞑目:闭上眼睛(多指人死时心中没有牵挂)。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信:信用。其:那。可 :可以,行。语出
《论语·为政》。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去做人。
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和自己的阅读积累来



拱伏无违:伏在地上,朝上礼拜,没有违抗的。
序齿:同在一起的人按照年纪长幼来排次序。
②理解较难懂的句子。
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
之意。(这块石头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时就有了,日久天长,有了灵气。)
我们今日赶闲无事,顺涧边 往上溜头寻看源流,耍子去耶!(我
们今天闲着没事,顺着这溪涧向上寻找溪流的源头,去玩了!)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1)默读课文,找到自己认为最难读的段落或句子,做好标记。
(2)朗读自己认为最难读的段落,其他成员予以帮助。(断句,纠
正字音,读出相应的语气, 领读段落中难读的词语,等等。)
(3)小组内练习朗读难读的句子,其他成员认真听读,适时鼓励、
表扬或提出意见。
3.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
仙石孕育出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 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
洞,被群猴拜为猴王的故事。)
4.根据自读提示,学生在小组内划分课文段落结构。
(第1自然段写石猴出世;第2自然段 写石猴发现水帘洞;第3、
4自然段写石猴是如何成为猴王的。)
设计意图:预习是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的最好方法。课前已经布置
学生进行预习,因本文语言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有些词语晦涩难



懂,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结合阅读经验来猜测理
解,从而掌握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三、自主阅读,感受形象
(一)研读“石猴出世”。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感受作者语言的魅力。
2.你认为这段话中的哪一句写石猴写得特别生动?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相机出示: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
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 ,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
朝游峰洞之中。”
3.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石猴在山中 怎样的生活状态?
(石猴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日常生活:玩耍、饮食、交友、起居。)
4.读到这里,石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自由自在、快活
逍遥、亲和友善、顽皮可爱)
5.指导朗读。(石猴出世后,感觉周围的世界都是新奇的、可爱
的、自由的,应读出石猴的快 乐和自由。)
6.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在这句话的语言文字上,从写法的角度,
品味这句话的语言规律。
(1)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指导朗读:“食草木,饮涧泉,采
山花,觅树果。”
(2)巧妙使用动词。再读,注意动词的使用。



(3)小结:吴 承恩先生写石猴,遣词造句非常讲究,里面有很多
的秘密。就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认识了一只顽皮可爱 的石猴,语言
与内容高度融合就叫经典。
7.过渡:就是这只活泼可爱的石猴,他还很聪明、 勇敢、有担
当呢!快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吧!
引导学生边读边联系孙悟空的形象展开想象。
(二)赏读“石猴称王”。
1.课件出示“阅读锦囊”:
(1)本文运用了大量动作描写来表现石猴勇敢、聪明的性格特 征,
请找到具体的语句,细细品味。
(2)将自己最感兴趣的语句读给同桌听,并说一说感兴趣的原因。
(3)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小组合作,根据“阅读锦囊”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3.全班交流,重点语句扫描:
(1)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 观看,
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①指导朗读。(这句话通过动作描写,写出 了石猴的勇敢无畏。
注意表示动作的词语,朗读时应该稍微加重语气,读出石猴的活泼、
灵敏。 )
②让学生找一找描写石猴动作的字词。(瞑、蹲、纵、跳、睁、
抬、观看)



③边读边演,体会石猴的顽皮可爱。
(2)那些猴有胆大的,都 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
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也都进去了。
①读一读这句话,想象一下他们的动作。
②“伸头缩颈”“抓耳挠腮”“缠一会”,从这几个 词语中,你
体会到了什么?(那几只胆小的猴子非常想进去但又不敢进去的着急
模样。) ③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为了突出石猴勇敢、胆大的个性,
也为后文的“大闹天宫”等故事埋 下伏笔。)
(3)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
们才说有本事 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
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 眠稳睡,各享成家
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①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石猴的哪些个性特征?(做事有心计、爽
朗、坦率、勇于担当重任)
②指导朗读。(读出石猴做事争强好胜的语气。)
4.观看视频《猴王出世》片段。
5.小结:这只来历不凡、接受了日精月华的石猴身上充满了神
奇的色彩。他聪明、勇敢、有心计,是 《西游记》中的重要人物。希
望大家能阅读这部名著,感受名著的无限魅力。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巧妙地设计了“阅读锦囊”,引导学生从



析 词解句、体会写法、感受形象等方面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性自主阅
读。学生的自主阅读是一种有章可依、 有法可循的活动,而不是盲目
的、低效的活动。“阅读锦囊”是阅读方法的引领。
四、归纳方法,推荐阅读
1.回忆一下,在阅读课文时,我们运用了哪些方法?(学生汇报,
教师相机梳理。)
2.小结:在本篇略读课文中,我们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
的阅读经验等方法来猜测语句的意思, 同时,通过品味关键词句体会
石猴的形象特点。掌握这些方法,有助于我们进行古典名著的阅读。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西游记》的资料。
4.搜集《西游记》里的故事读一读,再讲给他人听。
5.总结:《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四大 名著之一。从19世纪开始,
《西游记》被翻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语言流行于世,深
受人们的喜爱。希望同学们都能读一读原著,切身感受古典文化,感
受经典的魅力。
设计意 图:课前学生搜集的关于本课的材料,放在这个环节交流,
目的是帮助学生提升认识,内化感悟的过程。 学生在了解了石猴出世
的经过后,再了解相关资料,可以促使学生更广泛更深入地阅读,然
后再 布置作业,实在是一种巧妙的思维延伸。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抓住关键句,深入理解课文。
在课堂教学中,以往都是教师担起讲解体现 作者情感或是表达课
题内容的关键语句的重任。但现在的学生已经处于第三学段,我们应
该学会 适当地放手,尤其是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例如在本课教学中,
教师就完全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 围绕“阅读锦囊”展开对课
文的学习。这当然包括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学生有了丰富的阅
读经验,已经能够快速地找到可以体现课文主题的语句,我们要相信
学生的思维能力,给他们展现自我的 机会。任何一篇课文的学习,都
离不开对关键词句的精读钻研,所以这是一项必须培养学生具备的能力,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8
*
红楼春趣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篇课文节选自《红楼梦》,讲述的是宝玉、黛玉等人在大观园
里放风筝的 故事。学习本文旨在引导学生初步学会阅读古典名著的方



法。所以教学中指 导学生能够大致读懂就可以。基于此,在教学中要
在扫清阅读障碍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结合 重点语句品析
宝玉的性格特点,使学生知道可以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等感
知人物的性格 特点,然后用这种方法品析其他人物,激发学生的阅读
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有关放风筝的诗文。
2.制作相关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放风筝的诗文和《红楼梦》中的其他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激趣揭题
1.激趣:它是中国古今第一奇书,是中国古典 小说的金字塔。
毛泽东称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还称赞它是“中国的第
五大发明” 。鲁迅说:“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了。”你知道这
是哪本书吗?
《红楼梦》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可见一斑。
2.揭题:《红楼梦》中的许多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 今天这节
课我们就一起来读读其中的一个故事《红楼春趣》。教师相机板书课
题。



3.学生简介《红楼梦》,教师相机补充。
4.引导学生读题质疑。
(1)读了题目,你能知道什么?
(2)这篇故事讲述的是什么趣事?
5.导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红楼春趣》,品读字里行间的
精彩。
设计意图: 通过猜一猜的形式引入《红楼梦》这部经典名著,既
加深了学生对其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的了解,又在补 充介绍中加深认
知和感悟,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检查预习,巩固字词
1.指导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故
事。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补充完善: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宝玉、黛玉等人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事。
3.检查生字读音。
出示词语:
恰似 窗屉子 嫣红 忌讳 晦气 高墩 宝钗 敞地 晴雯
.........
袭姑娘 豁喇喇
...
(1)学生开火车朗读词语,相机出示加点字的读音。
(2)出示生字,小组内检查正音。
恰 屉 嫣 讳 晦 墩 钗 敞 雯 袭 喇



4.强调生僻字的读音。
出示词语:
拨起籰子 豁喇喇 铰断 飘飘飖飖
....
(1)学生试读词语,在学生读不准时相机出示加点字的读 音,相
机指导学习多音字“喇”。
(2)同桌赛读词语。
5.理解词语。
窗屉子 忌讳 晦气 齐整 籰子
(1)学生朗读词语。
(2)学生试读词语后,引导学生找到词语所在的句子,交流对词
语的理解。
窗屉子
一语未了,只听窗外竹子上一声响,恰似窗屉子倒了一般,众人
...
吓了一跳。
①指生读句子,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②出示窗屉子的图片。
忌讳 晦气
你们一般有的,这会子拾人走了的,也不嫌个忌讳?
..
可是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放晦气。
..
①指生读句子,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②指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语的意思。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语的意思。
③指生分别用“忌讳”“晦气”说话。
齐整 籰子
好一个齐整风筝!
..
丫头们搬高墩,捆剪子股儿,一面拨起籰子来。
..
①指生读句子,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②出示籰子的图片,指导学生理解“籰子”的意思。
设计意图:多种方法检查学生对生字新词的理解掌握情况,为学
文扫清障碍。
三、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一)再读课文,能够大致读懂就可以。结合活动卡,画出人物,< br>在印象最深的地方写写批注,然后和同学交流: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
印象最深?并说说理由。
指导学生结合关键词句品鉴人物。
印象最深的人物


关键词句


印象深刻的理由


(二)学生默读课文,完成活动卡,教师相机巡视指导。
(三)全班交流,相机导学。
1.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试着画出人物的关系链。
2.学生汇报,其他学生补充。



3.重点结合语句指导学生品析人物——贾宝玉。
句1:宝玉又 兴头起来,也打发个小丫头子家去,说:“把昨日
赖大娘送的那个大鱼取来。”小丫头去了半天,空手回 来,笑道:“晴
雯姑娘昨儿放走了。”
句2:宝玉道:“再把大螃蟹拿来罢。”丫头去了,同 了几个人,
扛了一个美人并籰子来,回说:“袭姑娘说:昨儿把螃蟹给了三爷了,
这一个是林大 娘才送来的,放这一个罢。”宝玉细看了一回,只见这
美人做的十分精致,心中欢喜,便叫:“放起来! ”
(1)引导感悟:贾宝玉顽皮、好说话,一点儿也没有公子哥的架
子。大鱼风筝被晴雯放走 ,自己却从未放一遭也不气恼;看见美人风
筝做得十分精致,心中欢喜,便叫“放起来”。
(2)你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宝玉没有公子哥的架子?
(3)结合学生汇报出示:
句3:宝玉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就落下
来,急的头上的汗都出来了。众人都笑他 ,他便恨的摔在地下,指着
风筝说道:“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
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感受人物的性格特
点。
(1)这段话对宝玉进行了哪些描写?除了感受到他没有公子哥的
架子,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2)小结:从贾宝玉的言行举止中,我们可以看出,贾宝玉完全



没有公子哥的架子,十分率直、纯真。
4.小结学法:我们在品析人物时,可以抓住人物的动 作、语言
和神态等,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
5.指导学生用刚才的方法品析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
6.总结:这段话抓住风筝的形状和姿态写出宝玉等人放风筝的
快乐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 br>设计意图:教学中指导学生抓住宝玉的动作、语言和神态等体会
其性格特点,然后让学生用这种方 法去品析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使
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初步学习品析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四、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1.“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放风筝是孩子们小时候最大的快乐。下面请大家读
读林庚的《风筝》,然后和小组 同学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2.指导学生全班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拓展阅读,进一步感受放风筝的乐趣。
板书设计


林黛玉

红楼春趣

快乐自由

探春等姐妹


丫鬟等


教学反思
1.抓住“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这一问题展开教学,
贾宝玉



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2.针对文本特点,重点指导学生品析宝玉的性格特点 ,从而懂
得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等可以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
口语交际指导方案
“怎么表演课本剧”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课本剧表演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 养阅读兴趣;增强学
生的写作、表演能力,是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
的有效 途径。本次口语交际是组织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用感情饱
满的台词、丰富的肢体语言、适当的服装道 具,将剧本中的形象、情
节演绎出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按照“选课文——分角色——怎么
演 ——共表演”的顺序来表演课本剧,将静态的课文变成动态的表
演。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本剧的特点,精心选择适合表演的课文。
2.能初步把握人物形象、性格特点,讨 论交流角色的台词、表
情、动作,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重点)
3.分组讨论,确定导演,演员和剧务组等人员。
4.准备道具进行排练。培养表演和组织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印发《负荆请罪》课本剧剧本、PPT。



学生准备:阅读《负荆请罪》剧本;准备表演相关道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视频,激兴趣
师:今天老师请同学们观看电视剧《水浒传》中“景 阳冈”的经
典片段。(大屏幕播放)同学们看得都很入神。同学们想不想自己也来
演一演,过一 把演员的瘾哪?(板书课题:我们都来演一演。)
师:我们的课本上有不少课文的人物形象描写得栩栩 如生,故事
情节曲折生动。如果我们在理解课文、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
进行再创造,把 它搬上舞台,进行表演,使课文中的人物展现在我们
的面前,是不是很有趣?
设计意图:观看影视剧,激发学生当演员的兴趣。
二、细读文,选剧本
师:要想演 好课本剧,我们先得看看剧本有什么特点。大家先来
看一下课本剧《负荆请罪》。(课件出示)
(生自读剧本。)
生1:这上面都是廉颇和蔺相如两个人的对话啊。
生2:方括号里主要交代舞台的布景和人物活动情况。
师:对,剧本的主体部分就是人物对话 ,也叫台词。括号内交代
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那大家看看,我们这学期学过的课文中,



哪一篇适合演出课本剧呢?
(生浏览课文,在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共识)
生1:《猴王出世》比较适合。
生2:《景阳冈》比较适合演出课本剧,因为它的篇幅不太长 ,
人物也不多,场景变换也不多,就在店内喝酒的部分有对话,可适当
改编,进行课本剧表演。
师(竖起大拇指):你真行!看得真透彻!那我们就来演一演这出
课本剧。
生:我还看到了,剧本上除了有台词,括号里还有动作和表情以
及出场顺序等。
师:是的,这就涉及我们进一步的讨论——怎么演了。
设计意图:要表演课本剧,先要让学生明确剧本的特点,才能选
好剧本。
三、细琢磨,怎么演
师:一部好的课本剧上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来琢磨。就比如,
台词也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台词的语言要能充分表现人物的身
份和性格,还要求通俗、自然、简练 、明确、响亮,适合于舞台表演。
生:可以进行适当的改编,语言既要忠于原文又要敢于创新。是
吧?老师。
师:你说的太好了,我们就再读读课文《景阳冈》,试着讨论一
下,该怎么演。

贵州财政网-运营总监职责


材料科学与工程排名-祝酒辞


2018江苏高考数学-总代理


中国人事局-教师年度考核述职


建军90周年大阅兵-医生个人年终总结


湖南高考分数线查询-国庆节的活动


广东高考理综-工程造价实习报告


凤仙花的作文-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