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巡山小妖精
665次浏览
2020年08月28日 20:3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xingyunshi-开卷有益的名言


鲁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备课
全册备课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
这个基本理念出发,本册教材设计了八个专题,除去第八组,共有29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14篇,略读课文 15篇。
二 、学情分析。
1、学生思想状况
本班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欠缺,由于少数差生的因素,学习风气不浓。
2、学生语文学习状况
本班学生语文学习水平良莠不齐,差生占班级学生总人数约25﹪, 优生较少,大多数学生没有自己独立的阅读理解的能力。
值得庆幸的一点是:多数学生机械性的记忆较好 ,语文的学习成绩整体一般。
三、教学目标
1、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2、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自主学习
3、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和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 阶段性目标,关注学生经过小学阶段最后半年的学习,
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 < br>2、其次,教学每一个主题时,更明确本专题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做到“瞻前顾后”——前 面学过的适时总结、
复习、应用,后面要用到的适时做好铺垫。
五、教学措施
(一)精读课文的教学
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是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主要凭借。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指导朗读、默读。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
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本册教学仍要重视朗读训练。
2、把我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阅读教学要注意提示阅读思路,教给学 生阅读方法,并领会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本册教材每个专题都安排了读写方面的内
容,需要重点学习的 有三个:一个是“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第二个是“文章的详写和略写”,第三个是“文章的叙述顺序”。


3.要抓住重点句段,引导学生加深理解。
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可以提示学生用圈点、勾画、批
注等方法,读 、思、议课文中需要重点体会的部分,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4、积累语言,鼓励运用。
(二)略读课文的教学
略读课文具有较明显的独立阅读的性质。安排略读课文,主要是引导 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用于阅读实践,
逐步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略读课文 的教学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二是从
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三)选读课文的教学
教材后附有5篇复习材料,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决定是否选用。如果 选用,可根据课文内容分别插入相关单元,也可在期末
集中安排,作为综合复习材料。在教学方法上,应 以学生自己阅读、自我检测为主,教师的任务是提出要求和酌情检查。
(四)“积累·运用”的教学
“积累·运用”的内容与课文有一定的联系,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读读背背”中分别安排了名言警句、古诗、成语、对联等内容。“读读背背”,重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华 优秀文化和积累语言,
学生只要能做到熟读成诵就行,在理解上不要提过高的要求。练习时,教师不要作 具体的讲解。学生如果提出问题,可作适
当的指点。
“口语交际”要注意激发兴趣,引导互 动交流。交际目标要明确,教学时做到心中有数,适时给予点拨、指导。但对于辩论、
演讲等要专业技能 的口语交际话题,要根据教材,给与一定指导,但不能拔高要求。
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
本册在“积累·运用”中安排的7次习作训练,教学中既要注意体现要求,又要注意活用教材。教师在习 作前的指导和习作后
的讲评,应注意渗透习作要求,落实教学目标。同时,还要结合学生实际,灵活选择 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
( 五)、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2、在教材内容和呈现方式上,体现与初中教材的衔接
3、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4、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自主学习
主要措施: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加 强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他们在实 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比如在学习生字的时候,教师有意识的把生字分
好类,引导学生自己想办 法记住生字,或利用口诀,或把握生字的特点或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
发展 了学生的思维。再比如在说话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想象力,让其自由的表达意思。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语文 实践活动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自主学习和 实践,使学生各方面的语文能力得到锻炼,语文实践活动,内容上要与课
内教学密切联系,形式上要活泼 有趣,使学生乐于参加。可以把表演,竞赛,游戏引进课堂也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让学
生在反复实践 中巩固所学知识,逐步提高语文能力。
3、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
(1)在识字学词方面,培养了独立识字的能力,特别是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的能力。 < br>(2)在阅读方面,注意在讲读课文的教学中教给读书方法,在阅读课文的教学中教给快速默读的方法,而 且在每学一篇课
文前都要进行预习,养成了良好的预习课文的习惯。
4、 深入班级,做好 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学生,注意积累学生思想品德、学习成绩等方面的资料,建立优生档案,将学生的
各 方面情况,包括年龄,性别,爱好,特长,各科学习情况等记录造册,以后定期记录学生的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 做好学
生的工作。
5、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讲明要求,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和情况,指出 其优点和不足,及时表扬和批评。为了防止优生产
生骄傲情绪,要加强对优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正确 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6、根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要求选择教学方法,特别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 积极性、创造性,以便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
完成教学任务。要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以收到 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教学课时安排。
精读课文15篇 ------------------------29课时
略读课文11篇 ------------------------18课时
习作7次 -------------------------------7课时
回顾拓展 ------------------------------16课时
第一单元 人与动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将这种真挚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动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感情。


二、教材解读
本组课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 发生的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情厚意,读起来令人难
以忘怀。教学时,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本组 教材的特点,融会贯通,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三、教学措施
1、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感受动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人与动物的真挚感情
2、配合本组专题,把读与思、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
四、课时分配
《老人与海鸥》《最后一头战象》各2课时
《跑进家来的松鼠》《金色的脚印》各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一》3课时
《回顾.拓展一》2课时
测试讲评3课时

1 老人与海鸥(新授课)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有声有色、抑扬顿挫、企盼”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读通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课文第一部 分,体会老人对海鸥亲人般的感情,揣摩作者是怎样把这种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老人对海鸥亲人般的情感,揣摩作者是怎样把这种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难点:
体会老人对海鸥亲人般的情感,揣摩作者是怎样把这种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方法:
谈话法、以读代讲
教学准备:
制作简单课件,学生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谈话导入: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你看到了 什么?你们知道吗?这尊塑像坐落在云南省昆明市翠湖公园里,但它不是政府拨款
所建,也不是财团出资 ,而是市民自发捐钱塑造的,它成为昆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这位老人与海鸥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
故事 ,使得市民会这样做呢?走进老人与海鸥这个故事,你们就会明白。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学课文。
请同学们带着以下要求轻声快速读课文。
要求读准生字,读通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
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个场景。
(学生读文思考)
2.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字词情况
读完课文的同学,看看你能读这些词语吗?
撮嘴呼唤 翻飞盘旋
抑扬顿挫 扇动翅膀
亲昵说话 肃立不动
啧啧称赞 白色旋涡
指名分别读这两组词,并随机正音:撮 扇(shān) 旋(xuán)


(2) 读着这两组词,想想课文内容,你眼前分别出现了哪两幅场景?
板书:喂 送
(3)在这两个场景中,让你意想不到的是哪个场景?请同学们快速默读 课文14——18自然段,找到你最意想不到的句子
读读。
质疑:读着你找的句子,看看板书,你有什么想问的?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书上有一句话概括地告诉了我们答案。
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读着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1.自读1-12自然段,找重点句段。
同学们很会读,读出了课文中老人对海鸥亲人般的 情感,可是理解人物情感光这样还不行,还得细细品味作者是怎样把这种
情感写具体写真实的。让我们跟 随作者的脚步,到翠湖边去看一看,听一听。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的1到12自然段,找
找哪些地方让 你感受到老人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把有关的句段划出来。
(学生思考)
2学生交流,老师点拨。
预设段落一:
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 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海鸥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
净。老人顺着栏杆边 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1)读读这段话,小组讨论:看看哪些词让你们的心头有一股亲情般的温暖,请圈一圈。(学生交流)
(2)联系上下文找找老人是怎么呼唤的?
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 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
主”……
A、读读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B、是啊,多么朴实的名字,这一个个名字中凝聚着老人对海鸥的关心与呵护。 请你亲昵地呼唤一下海鸥,再请你抑扬顿挫地呼唤一下海鸥。声声呼唤,多像一个父亲在呼唤自己的孩子啊。
(3)海鸥们听见老人在呼唤他们了,你们看,立刻便有一群海鸥——生接读。应谁的声,生——应老人 的声。你们再看,
海鸥吃得多快啊,读——一下子就扫得干干净净。海鸥又不是扫把,怎么能用扫呢?于 是,老人边走边放,海鸥——生接读。
(4)请你再读读这些句子,想一想:老人放饼干是一样的速 度吗?老人有时快有时慢,老人为什么要时快时慢?多有趣啊,
表面上看是海鸥依着老人的节奏起起落落 ,实际上老人依着海鸥时快时慢。老人什么时候放得快,什么时候放得慢?请你们
有节奏地读一读这句话 。
(5)这起起落落的海鸥,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谱成了一篇——生接有声有色的乐谱。在这乐谱 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又听到了什么声音?
(6)让我们一边想象画面一边有感情地读读 老人喂海鸥的这段话。请女同学念海鸥的句子,男同学念老人的句子。
多么美好的画面,多么和谐的 场景,它成了昆明市翠湖公园最美丽的景色。孩子们,如此亲密的关系,这样亲人般相处的场
景,在翠湖 边只上演了一次吗?
是啊,这样美妙的画面上演在十多个冬季,一千多个日子啊。读句子——
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十多年来,无论刮着大风还是 下着大雨,一到冬天——生接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十多年来,无论老人是健
康的还是生 病着,一到冬天——生接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是啊,十多年来,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喂海< br>鸥,深情地呼唤海鸥,给海鸥取名字,跟海鸥说话,与海鸥结下了亲人般的情意。所以,老人去世后,当他 的遗像放在翠湖
边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生读)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 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
生了什么大事 。
……
预设段落二:
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 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
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 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1)再读读这段话,你发现了什么?
(2)补充材料:


出示:被昆明人称为“海鸥老人”的吴庆恒生前孤身一人 每月308元的退休工资有一半以上都用来给海鸥买吃的。老人平时几
乎舍不得花一分钱坐公交车。每天 步行二十多余里,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他往往到中午12点多才能赶到翠湖,
喂一阵海鸥, 老人又得赶在三点前步行回西郊昆明化工厂。四元五角一斤的饼干,老人毫不吝啬买给海鸥吃。他知道那是海鸥最喜欢的美食;他还经常买来鸡蛋为海鸥制作“鸡蛋饼干”;而他自己,唯一的奢侈品是两毛钱一包的金沙 江香烟。
(3)请你再次对课文中的老人样子说说看法。(学生回答)
就是这样一位老 人,十多年来,宁可穿着褪色的旧衣,背着褪色的布包,甚至用着褪色的塑料袋,也要把钱省下来买饼干,
一到冬天,每天步行二十多里,给海鸥送餐去。怪不得朋友告诉我——(生读)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 必来,和海
鸥就像亲人一样。
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老人虽然离去了,但是,我们的眼前时常浮现他喂海鸥的身影,我们的耳畔回响着他呼唤海鸥的声音,我 们还依稀记得他向
别人谈起海鸥时的话语。请同学们也学着老人的样子来谈谈海鸥。
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
“海鸥最重情义,心细着呢。前年有一只海鸥,飞离 昆明前一天,连连在我帽子上歇落了五次,我以为它是跟我闹着玩,后来
才晓得它是跟我告别。它去年没 有来,今年也没有来……海鸥是吉祥鸟、幸福鸟!古人说‘白鸥飞处带诗来’,十多年前,海
鸥一来,我 就知道咱们的福气来了。你看它们那小模样!啧啧……”海鸥听见老人唤,马上飞了过来,把他团团围住,引得路
人都驻足观看。
太阳偏西,老人的塑料袋空了。“时候不早了,再过一会儿它们就要回去啦 。听说它们歇在滇池里,可惜我去不了。”老人望
着高空盘旋的鸥群,眼睛里带着企盼。
请学生读读。
从她的朗读中,你听出了老人对海鸥的——生接(称赞,不舍,喜爱,赞叹……)
眼睛是心 灵的窗户,老人的眼睛写满了对海鸥的爱哪。同学们,你们看,当海鸥快要回滇池歇息去了,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
海鸥,眼睛里带着企盼。他在企盼什么呢?一起带着企盼读读老人下面说的话。
四、小结回顾,理清顺序。
孩子们,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老人生前喂海鸥的场景,快速浏览 课文1到12自然段,我们首先看到了一个衣着朴素的老人,
接着看到老人在喂海鸥,并且听到他深情地 呼唤海鸥,知道他给海鸥取了名,最后我们看到老人在跟别人谈论着海鸥。
板书:喂鸥 唤鸥 谈鸥


十多年的每一个冬天,几千个日子,几万里的路程,老人与海鸥就是这样相依相 伴,在老人的心中,海鸥就像他的——生接
儿女,老人就是他们的——生接父亲。老人与海鸥就是——亲 人。(板书:亲人)
所以,老人去世后,当他的遗像被放在翠湖边时,发生了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 ---生接读。下节课,我们再去细细感受海
鸥对老人的那份震撼人心的情意。
板书设计
1 老人与海鸥
喂海鸥
老人爱海鸥 唤海鸥
谈海鸥
海鸥爱老人 守灵 送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品味感悟课文的优美语言,体会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
处,学习老人保护动物的高贵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重点词
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的感情写真实、
写具体的。
教学重点:
品味感悟课文的优美语言,体会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学习老人保护动物的高贵品质。
教学难点:
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


情,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方法:
读思结合,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师:(出示海鸥老人吴庆恒的塑像)上节课我们初识了吴庆恒老人。他的这尊塑像坐落在云南省昆明市翠湖公园里 ,但它不
是政府拨款所建,也不是财团出资,而是市民自发捐钱塑造的,它成为昆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近这位
可敬的老人,来感受人和海鸥之间的那份浓浓的深情。
二、回顾内容,整体感知。
师:先来回忆一下课文重点为我们描述了哪两个场景?
生答:老人喂海鸥,海鸥送老人。
师:在这两个场景中,你对哪一个场景印象最深刻?使你深受触动?
预设:生答第二个场景。
三、细读课文,感受第二个场景。
1、老师在第一次 阅读课文时,我的感受和你们一样,在安放老人遗相的地方,海鸥的举动太让人惊异了。课文是怎样描写
这个场景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划出:海鸥的哪些举动让你意想不到。
2、反馈交流找到的句子。(我们按顺序交流)
生①: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 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
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生②:鸥群急速扇动翅膀,轮流定在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师:海鸥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这太不符合常理了,是吧?
生③:不一会儿,一 群白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面和后面整整齐齐站成两排,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这样的情景持续了好一会儿,看到的人都无法想象这只是一种巧合。
师:竟在遗像前站成了两行,这样的情形平常生活中你见过吗?
生④:当人们最后不得不去 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向炸了锅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张着嘴鸣叫,翅膀扑的那样近,以至
于收照片 的人下意识的缩紧了身体,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之后,鸥群长时间盘旋在遗像上空,像
是为老人守灵,又像是为老人送行……
四、品重点句,感悟“情理之中”


1、同学们,假如当时你就在翠湖边上,看到这样的情形,你的脑海里会冒出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海鸥会扑到老人的遗像前?为什么海鸥会为老人守灵?
2、这群 海鸥为什么会这样做,知道吗?这位老人究竟为海鸥做过些什么?他与一般人做的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默读< br>课文,用波浪线划下来,待会儿交流。
3、交流:
生: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这位同学划的是老人喂海鸥的片 断,你也画了这部分的请举手。从这个片断中你读出了老佤其他人的哪些不同?先说第
一处。
生:我觉得老人与海鸥很熟悉,只要老人撮嘴呼唤,海鸥就会立即飞来和老人做伴。
师:非常熟悉,老人一呼,海鸥就马上──
生:应声而来。指名读第1、2句。
师:老人的呼唤是一呼百应,联系上下文,老人的呼唤和一般人还有什么不同?
生:在海鸥 的鸣叫声里,老人……公主……从这儿看出老人与海鸥很熟悉,还给它们取了名字,说明老人与海鸥相处了很长< br>的时间。
师:在老人的心中,海鸥就像他自己的──
生:子女;每一只海鸥都有自己的──生:名字。还有谁再读这句话,读出你的体会。
指名读。
师:这哪是在叫啊,这分明是在呼唤,这分明是一首歌。在这首歌里你听出了什么?
生:喜爱。
生:老人看待海鸥就看待子女一样。
生:老人与海鸥亲密无间。
师:请女同学来读第一句,男同学紧跟着读第二句。
师:读到这儿,你还读出了什么不同?
生:海鸥非常信任老人,因为你看,海鸥几下子就把饼干扫得干干净净。
师:带着这种理解,女生再读第1句,男生再读第2句。
师:往下看,还读出了什么不同?


生:放食物的方法也不同。他是顺着栏杆边走边放,不是像一般的人一样随便扔。
师:那就把老人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这句话想像成一幅活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见老人在翠湖边,顺着栏杆……
生:我看到这一切好像是一首会动的音符。
师:这会是怎时怎样的音符?
生:时快时慢的半符。
师:也就是说老人快,海 鸥就快,老人慢,海鸥就慢。我想问问,老人为什么时快时慢呢?老人什么时候会快?什么时候又
会慢呢 ?
生:海鸥多的时候,老人就快。
生:海鸥吃得快的时候,老人就快。
师:什么时候又会慢呢?
生:海鸥吃得有些饱的时候就慢。
师:多有意思啊! 表面上看是海鸥依着老人的节奏在起起落落,而事实上是老人依着海鸥的节奏在边走边放。谁来读读这句
话?
师创设情境,指名读:
海鸥来得多了,吃得快了,谁能欢快地来读读?
海鸥来得更多了,吃得更快了,谁能更欢快地来读读?
海鸥吃得心满意足,老人也放慢了速度,谁能这样来读读。
师生合作读,师读老人的话,生读海鸥的话。(师变化语气来读。)
4、教师小结:老人与 海欧之间的亲情在作者的笔墨里被渲染得如此有声有色,美丽和谐。这多像一幅灵动的画,一首动听
的歌 呀。在这有声有色的乐谱中,你听到了什么?假如你就是老人,你会说什么?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只小海鸥,你又会 说什
么?请选择其中一个角色写几句话。
⑴生自主写话。
⑵交流:
(指名3位写老人的和3位写海鸥的学生进行交流。)
师:老人和海鸥究竟在说什么呢?老人亲切地说──(生答略)
师:老人与海鸥有太多太多 的话要说,他们是这么亲密,这么快乐。这真是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幅画面
吧。


5、老人与海鸥怎么能这么亲密无间这么其乐融融呢?你能从文中找出句子来吗? < br>生找──反馈: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 相伴。
师:十多年的冬天,几千个日子,几万里路程啊,老人与海鸥就是这样相依相伴。在老人心里 ,海鸥就像是他的──
生:儿女;在海鸥的心里,老人就是他的──
生:父亲。老人和海鸥就像一家人。
五、内化感受,运用语言
1、十多年了, 几千个日子,老人每天都来,可有一天老人没来,第二天老人还是没来,直到第三天的时候,老人才步履蹒
跚地来了。(音乐想起)喂海鸥的时候,他坐到了地上,身子弯成了弓一样的弧形。这3天,他只吃了一碗面, 觉得好点了,
就赶来看海鸥了。可这一看就成了决别了。他的家小得只能放下一张床,最值钱的就是一小 袋面粉和6个鸡蛋,那是给海鸥
做鸡蛋馒头的。朋友在翠湖边为老人立了一块墓,很多都在照片上签名, 所有空白的地方都签满了。海鸥呢?这群老人的儿
女呢?它们也来了,让我们再一次读读他们。
2、一群海鸥突然飞来(配乐齐读)──
3、如果你就是“白色旋涡”中的一只小海鸥,你会鸣叫些什么?
生写。
4、交流:
教师小结:此时此刻,假如你就在美丽的翠湖边,你想对遗像中的老人说些什么 ,对那群知恩图报的海鸥说些什么,又想对
围观的群众和地球上所有的人与动物说些什么呢?
对老人深情地说。
对海鸥深情地说
对围观的群众深情地说
对地球上所有的人们和动物深情地说
六、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千言万语都难 以表达老人与海鸥所带给我们的震撼。这不仅仅是个感人的故事,更是一首感恩的歌。在2005年年底时,很< br>多知道这个故事的人们被海鸥老人的行动所感动,在很短的时间里捐款数万元,在云南昆明的南胡公园,在 老人喂海鸥的地
方,为这位可敬的老人塑了一尊像,好让他天天都能看到海鸥,在翠湖边,每到海鸥飞临 翠湖边的季节,就会有许多市民像
当年的老人一样,给它们喂食。老人虽然已经故去,但他关爱动物的善 举将永远在人们中间传承下去!
最后让我们用一首诗来结束今天的学习


永远在一起
怎能忘,那只为了海鸥的每一个冬日,
怎能忘,那天地间有声有色的乐章,
肃立不动的守护,却留不住往日的欢乐,
翻飞盘旋的旋涡,却挽不回亲人的脚步。
让我们对老人深情地说一句:
您,放心吧!一路走好。
让我们对海鸥深情地说一句:
你们,别太悲伤,因为还有我们。
让我们对围观的人深情地说一句:
在我们心里永远铭刻下这动人的一幕。
让我们对地球上所有的人和动物说一句:
我们就像亲人一样,
让我们永远在一起、在一起……
七、板书设计

1 老 人 与 海鸥 亲人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通过自由读、默读、个别读、集体读、引读、选择读、齐读等 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品,读中评,教师不需要太多的言 语,不要太多的解释。读的过程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唤醒学生主
体意识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读书的 主人。
2 跑进家来的松鼠(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松鼠与我们一家建立的深厚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如何将动物与人之间的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松鼠与我们一家建立的深厚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如何将动物与人之间的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教学方法:
练讲结合
以提纲为主线,学生自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从题入手,了解大意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提问: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预设:我家有只松鼠;松鼠是自己跑来的;松鼠活泼可爱……)
3.预习后你一定有了更多收获,现在分组交流,组长记录要点,各组选一名同学汇报预习情况。要求: 不重复前面同学的
发言,可以提出疑问。
二、根据提示,拟订提纲
1.读自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2.指导学生拟订自学提纲。(尽量考虑听说读写多方面的训练。)
三、指导阅读,体会情感
1.快速浏览课文,根据提纲自学课文。
2.分组交流学习情况。
3.集体交流: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可按 课文叙述的顺序汇报,也可先汇报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可先交流事件再谈感受,也可夹叙夹议。)


(预设:松鼠千方百计储存冬粮,把糖、面包皮什么的叼到大柜顶上;松鼠把我们采来的鲜蘑菇晾 上了;天冷了,松鼠用我
们的手套头巾垫窝……从中体会到松鼠的可爱以及家人对松鼠的喜爱……)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朗读。
四、朗读深化,学习表达方法
1.快速阅读,找 出你认为最能表达我们一家与松鼠感情的部分,有感情朗读,想象作者怎样把这种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2.交流作者表达方法。
(要点:通过松鼠在“我”家的几件趣事反映松鼠的可爱,表达作 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这种喜爱之情是隐藏其中的;文中爸
爸的话和作者的议论从侧面反映了作者一家对 松鼠的喜爱。)
3.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及自己观察的情况,进行口语交际训练:XX与XX的故事 (可以是我与小动物也可以是别人与动物
之间发生的真情故事)
板书设计
2 跑进家来的松鼠
储备冬粮
晾晒蘑菇
拿手套、头巾垫窝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真正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通过预习自学、小组交流扫清了字 词障碍,课堂上学生自己拟订自学提纲,
然后自学、交流,教师作为教学的倾听者,当然在学习中作些许 指导,完完全全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
3 最后一头战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写本课的11个生字,掌握课文出现的新词语,理解“威风凛凛、优哉游哉、衰老、炯炯有神 、浴血搏杀”;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最后一头战象在死前 的变化及它所做的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继续练习快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写 中,体会村民对战象的友好、战象对村民的深厚
感情和对逝去的战友的深切怀念,感受人与动物之间以及 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
从课文的相关语句体会人们与战象以及战象对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教学方法:
谈话法
以思促悟
教学准备: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作背景,对战象有一定了解;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大象的相关资料,可以搜集其他关于大象及人与动物的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交流对大象的了解
1.孩子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关于大象的课文 吗?(《与象共舞》)谁来说说大象都可以为人们做些什么呢?(生
自由发言)
2.是啊, 大象可真是人们的好朋友,可以为人们做这么多事情,但是,你听说过大象还能帮助人们战斗吗?这样的大象叫< br>战象(板书:战象),今天咱们一起认识一头经历过战斗洗礼的最后一头战象(补充完课题:最后一头战象 )。
3.齐读课题,简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沈石溪被称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这篇文章写的是他 在1969年到云南插队时亲
身经历的事情。
4.再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文章都写了 些什么吗?(如:为什么只有最后一头战象?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来的?最后一
头战象怎么样了?写了最后 一头战象的哪些事情?)孩子们刚才很会思考,提出了这些很有价值的问题,现在就自己去找答
案吧。
二、速读课文,了解大意
1.快速阅读全文,思考刚才的提问,可在书上进行勾画。


2.学生阅读后解决简单的问题。
3.指名说一说课文写了战象的那些事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成为:英雄垂暮──重披战甲──凭吊战场──庄严归去。
三、再读课文,理解字词,扫除障碍
1.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或者你喜 欢的语句,也可以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学生默读课文)
2.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如 :浴血搏杀、泣不成声……嘎羧为什么不搬东西,整天优哉游哉的?)
3.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4.自己阅读感悟后,小组再合作研读:交流感受特别深的地方,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准备汇报自 主合作。
板书设计:
3、最后一头战象
英雄垂暮
重披战甲
凭吊战场
庄严归去
教学反思
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故事的 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在教学时注意把握时间,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因为
是预习过,教师要 教方法,不要逐字逐句地读,要快速把握段落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说印象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了问题,并一起解决了问题。学到这儿,嘎羧给你留下 了怎样的印象?(预
设:可能有“善良”“怀旧”“坚强”“忠诚”“英勇”等,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 可以做简单的整理,以便明确下一步的研读目标)
二、研读语句,细感悟
1、文中哪些 语句的描写给你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请你快速读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品一品。(学生自由研读,教师巡视,了解学习情况,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


2、小组交流,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
3、集体交流:
(1)从哪些语句感悟到嘎羧“怀旧”“善良”?
生读相应句子汇报:
“第二 天清晨,嘎羧突然十分亢奋,两只眼睛烧得通红,见到波农丁,呕呕地轻吼着,象蹄急促地踏着地面,鼻尖指向堆 放杂
物的阁楼。”(从“呕呕地吼”“急促地踏”感受到战象看到象鞍时的急切心情。)
“ 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象 是见到久
别重逢的老朋友。”(从“呼呼吹去”“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嘎 羧见到象鞍时内心涌动的对辉煌过去的深
深留恋与回味!)
“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 ,绕着村子走了三圈。”(从这里感受到战象也已经对村寨和村寨的人们产生了依依不舍之情,
它也没有 忘记村寨的人们对它的救助,对它的无微不至的关怀。)
“它站在江边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 漾的江面。”“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久久凝望”看出
它一定又看到了 二十六年前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战象们驮着抗日健儿,冒着枪林弹雨,排山倒海般地冲向侵
略者;日寇鬼哭狼嚎,丢盔弃甲;英勇的战象和抗日将士也纷纷中弹跌倒在江里。“亲了又亲”的礁石,也许是 嘎羧曾经奋力
杀敌的一处战场,也许是曾洒满战友鲜血的一处伤心之地;“震耳欲聋的吼叫”,也许是嘎 羧在深情呼唤战友们的灵魂,也许
在诉说它对战友的深深怀念,也许在告诉战友,它也将来陪伴它们…… 这样的悲壮,这样的深情,这仅仅是一头战象吗?这
是一位让人满怀敬仰的英雄,这是一位让人饮泪歌颂 的英雄!从这些都感受到战象对战斗过的地方的留恋,同时也是对救它
的人们的感谢,也是对死去的战象 的深深的怀念。)
(2)汇报能感受到嘎羧“英勇”的语句。
“象鞍上留着弹孔,似乎 还有斑斑血迹──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
贵; 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从这里可以体会到当时战斗的惨烈,战象对战斗记忆犹新,披 挂上象
鞍有一种无比自豪的感情。通过对象鞍和嘎羧的简练描绘,深情地赞颂了嘎羧的英雄形象与气概)
为什么战象见到战斗过的象鞍那么激动?为什么战象披挂上象鞍又显得那么英武豪迈?(可联系前面的威 风凛凛,逐渐衰老
和现在进行对比理解,教师的诱导,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战象对战斗对战友的无比怀念之 情。)


“嘎羧要走的消息长了翅膀似的传遍全寨,男女老少都来给嘎羧送行。许多人 泣不成声。村长在嘎羧脖子上系了一条洁白的纱
巾,四条象腿上绑了四块黑布。”(从“泣不成声”“系 纱巾”“绑黑布”可以感受到村寨的人们对战象已经有了难以割舍的情感,
人们不能忘记战象在战斗中立 下的赫赫战功,人们对战象的将要死去表达了极度的悲伤。顺势再巩固侧面描写)
(3)从哪些地方又感受到这头战象的“忠诚”?
生汇报“战象走向百象冢,和并肩战斗的战友躺在了一起”部分。
以下内容重点体会:
“嘎羧来到石碑前,选了一块平坦的草地,我们躲在远处,看着它的身体一寸一寸往下沉。”从这里你体 会到什么?
“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嘎羧凝望 着天空会想些什么?
(4)课文里还有令你感动、令你深思的语段吗?请有感情地读一读吧。(学生读文)
三、拓展延伸,促升华
1、此时你想用怎样的语言来赞颂嘎羧,赞颂这位可歌可泣的英雄呢 ?请写下你最深切的感受,写下你最诚挚的赞颂吧。(学
生练笔,集体交流)
2、这篇课文与我们刚刚学习过的《老人与海鸥》一课有那些相同的地方?(回答,评议)
3、引导学生从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和课文都有具体的描写两方面进行比较,再次体验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文章 写真实写
具体的方法。
四、推荐作品
像这样写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情 感故事的文章还有很多,孩子们下去可以再看看《第七条猎狗》、《再被狐狸骗一
次》、《义犬复仇》
作业设计:
1.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小练笔:嘎羧告别村寨的场面 ,驻立江滩回想往事的情景,都十分感人。选择一个场景,想象嘎羧内心的感受,并写下
来。
板书设计:


3、最后一头战象
善良 忠诚 英勇 坚强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很典型的长课文短教的范例,文章虽然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 ,但在教学时我则采用直奔中心的方法,抓住重点段
落进行研读。在这一重要环节的实施中,教师可采用 多样化的形式,不一定只是谈感悟再朗读,可以读代讲,鼓励学生用自
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
4 金色的脚印(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2.过程与方法: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教学准备:收集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发生的真情故事。
教学方法:
谈话法
故事深化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以及你的生活经验中,狐狸 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学生简单谈对狐狸的印象。)那
么,通过对第4课的预习,狐狸又给你留下了什 么样的印象呢?请用一两个词或一句话说一说。


2、是什么让同学们对狐狸的印象发 生了那么大的变化?我们一起学习课文《金色的脚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声自读课文及阅读提示,读准字音,读通语句,了解故事大意,并勾画出重要提示。(学生读文)
2.汇报初读情况。
(1) 本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 “阅读提示”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尝试拟订自学提纲。(相机板书关键词)
预设提纲:1.快速 阅读课文,思考①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②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
交流读后的感受。
(3) 说说你还有什么问题?
预设可能提出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帮助救狐狸?课文结尾及题目有什么含义?……
补充 提纲3.解决同学提出的问题;4.思考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三、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1.根据自学提纲独立思考,勾画圈点作批注;思考完毕可与小组同学交流。
2.集体讨论交流:
(1)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老狐狸夫妻俩设“调虎离山 ”之计营救小狐狸;老狐狸深入“虎穴”做窝喂养、营救小
狐狸。)
老狐狸营救小狐狸的过 程中,哪些情景最让你感动?(通过交流,朗读,体会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歌颂爱的伟大。)
(2)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课文的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给你感受最深,有何感受?
(3)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探讨。


“ 金色的脚印”表面意思是阳光照耀下,印在雪地上狐狸的脚印。深层次看,“金色”一般用来形容那些十分珍贵、 有意义或值
得纪念的东西,在这里指狐狸一家得到人们的关心而团聚,又开始了它们美好的生活;这脚印 ,不仅包含着狐狸一家生死相
依的浓浓亲情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友善,也包含着人类对其他生命的珍重与爱 护。
3.教师小结:动物是可爱的,友好的,更有感情的。当人类施惠与它们时,它们会全力报答人 类对它们的爱护和尊重。当
动物对人类流路感情时,一点也不亚于人类对人类流露的感情,而这份感情更 让人感动和珍惜。
四、课外延伸,升华主题
1.你能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人与动物的故事?
(海豚奥利纳;海龟救人的故事;丹顶鹤的故事;小狮子爱尔沙;昆索泼的猴子学校……)
2.课外练笔:(二选一)①你与小动物之间最能体现真情的一个片段;②课文情节生动,有不少的地方都给我们 留下了无
限遐想的空间,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小练笔。如:正太郎在去牧场的路上从悬 崖上摔了下去,失去了知觉,
他是怎样被救的呢?正太郎与小狐狸一家分别的情景一定十分感人,能把它 写具体吗?
板书设计
4 金色的脚印
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互相信任。
教学反思
在这课教学中,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老狐狸为什么要救正太”出现了不同的答案。如(1)正太郎隐瞒了了老狐狸地下搭窝的秘
密。(2)正 太郎把食物送给老狐狸。(3)正太郎与他们有了深厚的感情,如能在无人时一起玩耍。(4)老狐狸救正太郎< br>是为了救小狐狸。针对第四个答案,同学们展开热烈的讨论,有的认为主要是因为感情深,而不是因为要救 小狐狸。通过同
学们辩论,学生终于明白主要还是因为感情深厚的原因。
从以上我深深地感受到,只要信任孩子,大胆让孩子质疑,释疑,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但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不足球,由于大部份时间让学生质疑,释质,而缺少让学生读课文的时间。
回顾·拓展一(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将本组课文与以前学习过的描写动物 的课文从内容和写法上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会在阅读中总结和反 思,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2.积累古诗。


3.通过阅读相关的动物书籍 ,继续了解动物故事,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做好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延伸。
教学重点:
1、将本组课文与以前学习过的描写动物的课文从内容和写法上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内容和写法上的 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会在阅读中总结和反思,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2.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相关的动物书籍,继续了解动物故事,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做好 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延伸。
教学方法:
故事引入法 讲授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准备:
准备丰自恺的《白鹅》、老舍的《猫》、布封的《松鼠》进行阅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
1.我们以前学习过许多描写动物的课文,例如丰自恺的《 白鹅》、布封的《松鼠》、老舍的《猫》,同学们还记得课文的
内容吗?(学生简单交流)
2.现在我们再次阅读这些文章,感受一下课文的内容和写法。(学生再次自主阅读《白鹅》《猫》《松鼠》)
3.我们学习的本组课文也是描写动物的文章,现在同学们再次快速浏览一下,回顾课文的内容和写法。 (学生浏览本组课
文)
4.本组课文和以前学习的描写动物的课文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①小组选择其中的两篇进行合作学习,找出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下表:
课题

内容相同点

内容不同点

写法相同点

写法不同点


②小组长将学习的结果进行总结,准备在全班汇报。
5.班内交流汇报
①名小组长将合作学习的结果汇报给全班同学。
②一名小组长汇报完毕,其他学生互相补充,发表看法。(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6.教师总结
我们阅读课文,要善于比较,在比较中总结,在比较中反思,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第二课时 日积月累
一、 日积月累
引入:以前我们积累了一些古诗,今天咱 们一起再积累一首古诗,它叫《马诗》,我们要比一比,看谁背诵得最快。
①学生自己试读,读准字音,读熟诗句。
②指名读全诗,正音。
③你认为这首诗该怎么读?
④指名读。
⑤这首诗中你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学生提出问题。
⑥交流一下对诗句的理解,能理解多少就理解多少。
⑦老师补充学生不理解的地方。
⑧学生自主背诵,小组内交流背诵的技巧,互相背诵。
⑨学生背诵展示。
二、教学课外书屋
1.老师读《我的野生动物朋友》的精彩片段
2.学生交流听后感受。
3.如果有学生已经看过,可以介绍自己阅读的内容和感受,
4.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一书,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
5.拓展阅读:《动物来自好人这一边》、《我最喜欢的一张照片》、《阿布,我的大象哥哥》


6.交流阅读体会。
7.老师向学生推荐动物文学书目。
中国作家沈石溪的《第七条猎狗》《狼王梦》。
加拿大作家西顿的《小战马》《红脖子》。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荒野的呼唤》《海狼》。
日本作家椋鸠十的《孤岛野犬》《赤鸟》。
3.要求学生课外到图书馆和书店寻找这些书籍,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准备读书交流会。
教学反思
“交流平台”采用表格对比的形式,让人一目了然,教学这一版块要发挥学生的主 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进而让学生明白
同是写动物的课文,着重点和所用的写作手法都可能不一样; “日积月累”重在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不要把弄懂诗意作为重
点;“课外书屋”只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阅 读兴趣,但教师要作好课外阅读的指导,帮助学生拟订阅读计划,并分阶段开展阅读
指导和阅读后的交流 ,使课外阅读得到落实。
口语交际·习作一(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 识与技能:说说自己知道的动物故事,让同学从你描述的故事中体会动物的情感,加深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
2、过程与方法:根据图片报道,进行合理的想象,编写一个故事,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谈自己遇到的有关伤害动物的故事,并分角色进行模拟对话,练习运用自己知道的知 识和充分的理
由劝阻别人不要伤害动物,激发学生关心动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说说自己知道的动物故事,让同学从你描述的故事中体会动物的情感,加深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
2、谈自己遇到的有关伤害动物的故事,并分角色进行模拟对话,练习运用自己知道的知识和充分的理由 劝阻别人不要伤害
动物,激发学生关心动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根据图片报道,进行合理的想象,编写一个故事,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教学方法:
讲述法、情景创设法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动物的故事以及相关资料。
教学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出:
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我 们知道了许多有关动物的故事,我们对动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再来谈论与动物有关的话
题。
二、明确话题要求,自主选择话题。
(1)指名读口语交际的内容,明确每一个话题的具体要求。(学生朗读)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说,做好交流准备。
三、指导口语交际:
话题一
(1)老师讲一个动物故事。学生听后说说自己印象深的部分,或者说说对故事角色的认识。
(2)介绍自己了解到的动物故事。
你知道哪些动物的故事?在众多的故事中,哪一个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你就讲哪一个故事。
(启发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准备交流内容:一是自己家喂养的动物的故事;二是亲戚朋友家喂养的动物的故事 ;三是从
阅读的书籍报刊中知道的动物的故事;四是从电视或网络中看到的动物的故事。)
(3)在进行话题一的交际时注意把故事介绍清楚,小组内的成员可围绕这个故事进行评议和讨论。
话题二:


(1)如果你是小明,你将怎样劝说爸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选择理由进行劝说:一是自己知道的动物是我们人类朋友
的故事;二是伤害动物给我们人类带来的危害; 三是有关动物保护的法律;四是动物给人类带来的好处;五是动物也是有丰
富的感情世界。)
(2)你还知道那些伤害动物的事?遇到这种情况你该怎么做?(启发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择事件:一是 自己身边看
到的听到的事;二是从书籍报刊中看到的事;三是从电视网络新闻广播中看到听到的事。)
(3)这个话题我们可以怎样进行口语交际呢?(启发学生采用情景模拟对话练习,话语要清楚明白,要 有说服力,表演时
要注意体态、表情等。)
四、召开动物故事会
1.选择五个小组推荐的五名同学讲故事。
2.讲完后,学生评价,谈感受。(引导学生会倾听,能针对别人的发言有重点地表达。)
五、模拟场景,分角色进行对话
选择两组分角色进行模拟对话。注意表情、动作、神态。
1.对话完毕,学生评价。(引导学生从倾听、表达、应对等各个方面进行评议。)
2.学生补充有关伤害动物的故事,并谈一谈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做。
六、教师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交流,我们又知道了许多与动物有关的故事,我们还知道目前还存在许多伤害动物的 事件。在今后的生
活中,我们要继续搜集有关动物的故事,我们还要带头宣传保护野生动物,让动物永远 和我们人类友好相处。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教学重在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互动交流。话题 二通过创设情景,为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交际、展开互动交流创造条
件,加之本单元学习完以后,进一步 加深了学生对动物的了解与关心,所以也有话可讲。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适时调控,引
导学生要学会倾听 ,快速把握别人说话的重点,能随机应对,并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形成学生真正的语言交际能力。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一组有关偷猎者残害野生动物的图片和打击偷猎、盗猎的图片。
2.学生看后说一说感受。


3.播放一组野生动物自由自在地生活的画面。
4.看后教师总结:当前世界各国已经把保护动物当作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各国都相应的制定了保护动 物的法律,成立了
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可以说保护动物已经深入人心,今天我再来看一幅与动物有关的图 片新闻。(出示图片)
二、观察图片,畅所欲言
1.从图片中你看到些什么?
2.从图片中,你能想到些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想象交流,为写作做好铺垫。)
三、图文对照,明确要求
1.读读课本中的文字,简要说一说图片内容。
2.明确习作要求:根据图片报道,展开合理想象,然后写一个故事,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3.展开想象,补充情节
教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补充故事情节。
(1)什么时间小鸭子在鸭妈妈的带领下漫步在温哥华街头?
(2)为什么小鸭子在鸭妈妈的带领下漫步在温哥华街头?
(3)几只小鸭子是怎样失足跌入路旁下水道的?
(4)鸭妈妈看到小鸭子跌入下水道,它会怎么想,怎么做?
(5)鸭妈妈是怎样向巡警求 助的?(求助的方法,求助时的表现,如鸭妈妈咬着巡警的裤管不放,把他拉到小鸭子掉下的
下水道旁; 鸭妈妈指挥另外的小鸭子把下水道围成一圈,不停地鸣叫,引起了巡警的注意)
(6)鸭妈妈是怎样带领巡警赶到出事地点的?
(7)巡警奋力搭救小鸭子的场面?其他司机怎么表现的?(神态、动作等)
(8)小鸭子被救出后鸭妈妈会有怎样的表现?


(9)在救助小鸭子的过程中,路人会怎么样?
(10)从这个故事中你会产生怎样的想法?产生怎样的感受?
4、想一想:这张图片要表 达的是什么?(动物间浓浓的亲情,随机应变的能力以及人类对动物的爱护。)根据要表达的中
心确定详 写的情节。
四、组织学生讨论,指导学生写具体
1.自己选择一个需要补充的情节,想一想:如何写具体?
2.发言,依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提醒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点工夫:
(1)将鸭妈妈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写具体
(2)将巡警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写具体
(3)哪些要略写?
五、组织讨论,如何表达真情实感
六、学生自由习作
1.先口述一下故事情节。
2.学生选择几个情节,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情节写具体。
3.学生自由打草稿。教师巡视,参与习作,随时指导、点评。
4.学生习作结束后,修改习作,自己写出自评语。
教学反思:
本次习作是想 象作文,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很重要,对于学生想象的内容,师生要进行适当的评议,是否与图片报道相符,是否符合鸭子生活习性,是否符合生活实际,以引导学生的想象能够更合理。在选择要详 写的情节时,
注意让学生明白与中心有关的详写,无关的略写。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回顾习作内容及习作要求


总体要求:根据图片报道,展开合理想象,然后写一个故事,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具体要求:1.想象是否合理。2.在体现鸭子之间、人与鸭子之间感情的部分是否写具体、生动了。
二、朗读内容具体,表达真情实感的习作
1.教师带领学生欣赏习作,将习作出示在大屏幕上。说说文章好在哪里?哪些地方使你深受感动?
2.找出习作的精彩之处,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的?
3.再看看文章,说说你觉得什么地方不够好,提出修改建议。
4.教师小结:本次习作, 是看图作文。展开合理想象,写一篇内容具体,表达真情实感的作文。小作者之所以写的这么好,
是缘于 合理的想象,将故事情节补充的特别完整,许多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在展开合理想象的同时,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 来,
发表了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
三、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习作
1.对照别人的习作,看看自己的习作那些地方写的比较好。
2.检查一下自己的习作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
3.按照以上要求,看看文章还有没有其它不满意的地方,进行修改。
四、自己修改后,小组内互相交换,再次进行修改,并给修改后的习作写出评价语
教学反思
评改作文是学生习作能力的一方面的体现。本次评改的重点是习作的想象角度和表达情感的方法,是否做 到内容具体,感情
真实。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这两个具体要求进行评改,除了示范评改外,还应加强巡视, 发现学生在自评、互评过程中做得比
较好的应及时向学生反馈,使学生的自评、互评落到实处。

第二单元 艺术的魅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 能: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 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艺术。
二、教材解读
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四篇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的角度折 射出艺术的魅力。
三、教学措施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影视、报刊 等资源搜集有关资料,留心观察身边的艺术,注意了解学生学习某种
艺术过程中的真切感受,在课文中做 相应安排。
四、课前准备
曲子:《高山流水》《月光曲》
挂图:蒙娜丽莎
五、课时分配:
《伯牙绝弦》1课时 《月光曲》各2课时
《蒙娜丽莎之约》 《我的舞台》各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二》《回顾.拓展二》各3课时
检测讲评3课时

5 伯牙绝弦(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方法:
谈话导入 以读促悟
教学准备
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 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
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 依依 明月皎皎 炊烟袅袅 流水淙淙 芳草萋萋 霞光灼灼 春雨绵绵 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
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 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
绝弦》。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 若 泰山 洋洋兮 若 江河 伯牙谓 世 再无知音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 ,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
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 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
(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 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 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理解知己 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 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
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 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
伯牙的琴声还表 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 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 清
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 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
了吗?你将如何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 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 br>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
而不论伯牙志在高 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
7.而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 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
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 (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8.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 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
意的领会, 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9.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 ,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
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 br>10.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学生读。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 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
端的方式表现 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11.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12.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 《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
首短歌 ,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
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 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 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
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 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
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六、作业: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设计
5.伯牙绝弦

伯牙 善鼓琴 所念 绝弦

(知音)

钟子期 善听 必得之 死
课后反思
本课设计时主要抓住重点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体会知己含义,为了使语 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设计了拓展练习,
再围绕“绝弦”,让我们感受到不仅仅是伯牙、子期心灵相 通的情义,最后设计了《高山流水》的音乐欣赏,让从教者与学生
一起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教学时要多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的读、思、悟,要读得充分,读得入理,读出韵味,理
解自然水到渠成。

6 月光曲(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
2、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1、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
2、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方法:
谈话法 读思结合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关于描写月光的词语你知道几个?
生1:月光融融
生2:月光皎洁
生3:月光如水
生4:《静夜思》这首诗中也写到了月光,“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师板书课题。


师:知道的真不少,今天咱们要学的这篇文章也和月光有关。 请同学们读课题生齐读课题。师:贝多芬曾经这样说:“我的音
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 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这篇文章写的就是他与一对穷兄妺之间的故事,描述了他创作
《月光曲》的经过。 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着重思考什么问题?
生1:文章写了他与穷兄妺俩的一件什么事?
生2:是什么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生3:贝多芬在这首曲子里要表达自己的什么感受?
生4:他的这种感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生5: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二、整体感知,畅谈所得
师:同学们很善于动脑筋,下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 心体会,看看自己能体会到什么,有什么疑问?
生自由读。
师:读了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谈一谈?
生1: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很崇拜他。
生2:盲姑娘家很穷,她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生3:贝多芬是一位很善良的人,他对穷人有同情心。
生4:贝多芬演奏的曲子太好了,兄妺俩都陶醉了。
生5:我有个问题:“弹得多纯熟啊! 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而却要再为
她弹一曲呀?师: 问得好,真会动脑筋!
生6:我也有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连招呼也不打,就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生7:老师,我知道为什么?
师:请讲。


生7:这首曲子是他现想出来的,
师:这叫即兴创作。
生7:对,他即兴创作,害怕忘了,所以才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生8:他为什么能够即兴创作?
师:也就是说是什么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呢?问得太好了, 抓住了最关键的问题。现在咱们就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三、分节细读,探究贝多芬创作灵感的产生
师:请同学们先读一读文章的第二小节,仔细体会一下贝多芬的心情。
生读。
师:从“幽静”一词能想像到什么?
生:光线不明亮,只有淡淡的月光,周围很安静。
师:对,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吗?
生1: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他肯定很愉快。
生2: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他肯定很惊讶,很好奇,这么一个小镇上有人在弹我的曲子,他是谁呀?
生3:弹得断断续续的,肯定不熟悉,有没有人教他?
师:体会得好,所以他就——
生:走近茅屋。
师:接下去读第三小节,继续体会他的感情。
生读。
师:从兄妺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姑娘渴望能亲耳听一听贝多芬是怎么弹的。
生2:兄妺俩相互体贴。从哥哥的话中我体会到他很伤心,因为他不能满足妺妺的心愿。妺妺感觉到了, 就连忙安慰他,说
自己不过是随便说说罢罢了,实际上她非常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演奏。


生3:盲姑娘很善良。
师: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 受?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生:很激动,我会进去为他们弹奏一曲。
师:贝多芬说“我的音乐只应当 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姑娘善良的品质和她对音乐的热爱,让
贝多芬为之 激动,正你们所想,他推门进去要为这位盲姑娘弹奏一曲,满足她的心愿。请同学们读课文第四、五、六三个小< br>节。
生读。
师:“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从盲姑娘的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盲姑娘觉得只有贝多芬才能弹得这么好。
生2:从两个叹号可以看出盲姑娘听到贝多芬演奏的音乐太激动了。
师:理解得好!贝多芬 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只是凭技巧,而是凭感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
在这 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他此时的心情一定——
生:很激动师:此时对贝多芬来说,告诉对方自己是谁并不重要,他只想——
生:为姑娘再弹奏一曲。
师:是的,他想为姑娘再弹奏一曲,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就在 他要再弹一曲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情况呢?请读课文第八
小节。
生读。
师:这节课同学们充满了激情,下节课我们再接着学习。
板书设计:
(好奇)听到琴声————走近茅屋 海上升明月——轻柔、舒展(感动)史妹对话————进屋演奏 月下海啸图——急促、
剧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月光曲》,在上节课的学习中你都有哪些收获呢?(指名回答)
二、体会月光曲的内容
1、《月光曲》的内容。


2、借着这清 幽的月光,心情激动的贝多芬开始即兴弹奏了,他的琴声带给这对穷兄妹什么感受呢?练习读课文的第九小节。
生读。
3、请同学们再重点练习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体会怎样读才能读出景物的变化。
生练读,指名读,师范读,生再读。
4、同学们读这几句话,语气由轻而重,由缓而急,你能想像到乐曲的旋律吗?
生:乐曲的旋律也应当由轻而重,由缓而急。
5、能由乐曲的旋律想像到贝多芬弹奏时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吗?谁来表演表演。
生表演,开始动作优雅舒展,面带微笑,后来动作迅速而有力,整个身体都晃动起来。
6、 演得好。能由此领会到贝多芬赋予乐曲的情感吗?请大家结合贝多芬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情感变化再来读一读皮鞋匠 所联
想到的。
生再读。
三、巧设情境,说写训练
1、月光曲多美啊!请同学们读最后一小节。(生读)
2、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陶醉”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
3、等他们醒来之后,兄妹俩会交谈些什么?前后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一会儿给大家表演表演。
(生讨论)表演过程略
四:作业:
1、搜集《月光曲》,认真地欣赏欣赏。
2、练习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3、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贝多芬传》

< p>
联系课文内容,延伸到课外,注重了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我们教学不仅仅让学生学到课本知 识,还要学到课本以外
的知识。目的是促进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课外的 拓展要注意与课文建立密切的联系,不要
任意增加阅读内容。]
教学反思
文中 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 自己
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 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
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 ”,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
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最后,在学 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分层读、
表演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 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只是作为教师的我,情感的融入还不是非常到位。
7、蒙娜丽莎之约(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读读记记“探访、交 涉、风采、赴约、淡雅、捉摸、衬托、幻觉、深远、有朝一日、大样彼岸”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
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如幻 的妩媚微笑,引导
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 魅力。
教学方法:
读思结合,以读代讲
教学准备:
1.课前,安排学生查阅达芬奇的资料,搜集蒙娜丽莎的画册、照片、挂历等,欣赏一下这幅世界名画。
2.教师准备此画的挂图。
3.组织学生事先相互交换传阅,对名画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两节课中,我们欣赏了中外名家所演奏曲子。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幅世界名画《蒙娜丽莎》。
二、介绍达·芬奇
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最著名的巨匠,他不仅是一位天才 的画家,并且是大数学家。科学家。力学家和工程
师,是一位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人。他有着多方面的 才能,对人类作出过多方面的贡献。他不仅会画画,雕塑,建筑房屋,
还会发明武器,设计过世界上第一 个飞行机。他又是一个医学家。音乐家和戏剧家,而且在物理学。地理学和植物学等其它
科学的研究上也 很有成就。他道德高尚,举止温雅,且体格健壮,力量过人,据说他一只手就能轻易地折断马蹄铁。他左右
手都会写字。作画,他用左手写的字是反向的,人们只有在镜子里才能看懂。
达·芬奇出生于佛罗 伦萨附近的芬奇镇,这是一个景色秀丽,风景如画的地方,展现出一派田园风光:山坡上有葡萄园,山
谷 里耸立着四季常绿的树木,潺潺的溪水和叽叽喳喳的鸟叫声构成了一曲欢快悦耳的音乐。在这样美丽的自然环境的 熏陶下,
达芬奇的观察力和感受力都逐渐敏锐和丰富起来。
三、阅读课文,初步感知
1 、看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自己说说有什么感受?
笑得有时觉得舒畅温柔
有时又觉得严肃、安详
有时略含哀伤
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
2 、阅读课文,看看作者的分析。(读课文时要注意字词的读音。)
四、深入分析课文
1 、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说明《蒙娜丽莎》的?(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局部到整体)
2 、阅读课文后,你觉得蒙娜丽莎美在哪里?说说你的理由
3 、蒙娜丽莎的微笑让你感到了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4 、如果单是一幅蒙娜丽莎的肖像画而没有身后的背景作为陪衬,那《蒙娜丽莎》还会有多少神秘感?


在“蒙娜丽莎”之前,肖像画一般是没有背景的,在这里画家打破了一般肖像画的局限性,使人物 处在了远山。丛林。闪光的
水池等背景之中,这一背景朦胧。安静,充满诗意,与蒙娜丽莎的精神生活和 谐一致,更好地衬托了人物的内在气质。更为
有趣的是,当我们集中看左边时,觉得远景下降而人物上升 ,集中看右边时,又觉得远景上升而人物下降,富有变化。
五、拓展延伸。
1 、14 —16 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中心意大利,当时宣扬“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自由。反对人身依附”的人 文主义
思想。
2 、作者达·芬奇,意大利人。整个文艺复兴时期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天才不限于艺术,在数学。机械工程。医学。
地质学。建筑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
3 、《蒙》是达·芬奇最负盛名的肖像杰作。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以 一个年轻女性温雅的
微笑,揭开人性觉醒的旗帜,赞美生命的可爱。集中而又充分地表达了他的人文主义 思想,热情地讴歌美与人生。
板书设计
7 蒙娜丽莎之约
意大利 达芬奇
教学反思
本组走进艺术的课文,由于学生接触不多,教学时,有一 定的难度,如何激发学生的的表达欲望,是我在教学中思考较多的问题.
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相关资 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8我的舞台(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读读记记“降生、模仿、身段、造就、抗议、风度、炼就、毅力、不解之缘、暗无天日、眼冒金星、一反常
态、为所欲为、暑去寒来、不在话下、切切私语、无言以对”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用比较快 的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
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悟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2.体会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教学方法:
问题引路,自学评议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舞台”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作者对“舞台”有怎样的感情?找出文中的句子,用横线划出。
(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3.再找出与这句相照应的句子读一读。(结尾句)
(二)交流、讨论
学生找出以下句子,随机交流。
1.我还没有出生,便和舞台结下了不解之缘。
(1)你从哪里看出舞台和“我”结下了不解之缘?
(2)读了句子,你感受到什么?
是啊,在娘胎时,“我”就“登台唱戏”;一出世,就亮开嗓门唱;这些精彩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我 ”的艺术天分。
2.一次,小花猫看得兴起,竟蹿上了床。我为赶它下“台”,脚下没留神,一个倒 栽葱,摔下床来,直摔得我眼冒金星,半天
没缓过劲儿来。
“我”刚会走路,就在小床上模 仿母亲“演戏”,“我”的观众无处不在,奶奶、爷爷,就连小花猫也成了“我”的观众。一个活泼可
爱 、热爱艺术的孩童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我”的家里是多么热闹,作者笔下的场景是多么生动有趣。谁 能读出有
趣?


指导朗读。
3.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上去看,即使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憋闷的满头是汗,也兴趣盎然。 < br>“兴趣盎然”指我看戏的兴趣很浓,“憋闷”一词写出了“我”热得难受。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对评剧的钟 爱,不难看出“我”的成功
离不开艺术的熏陶,母亲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深深地影响了“我”,小小年纪 就随母亲到处奔波,艺术的种子早已埋在了“我”
的心里,这是多么让人感动的一幕。
那么,你知道文中的“我”──也就是本文的作者的母亲是谁吗?
(三)引入资料
介绍新凤霞,同时推荐新凤霞名言:“台上做戏,台下做人。不屈为至贵,最富为清贫。”
(四)小结
1.“我”在艺术上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特别是离不开母亲的影响,母亲 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但
是,“我”的成功更离不开“我”在艺术舞台上练就的 勇气和力量。
2.快速浏览课文,勾出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我”在艺术生涯中磨练自己的勇气和力量?
全班交流。
3.为什么一向心疼自己的奶奶此时却目不忍视地躲到里屋呢?其中包含着奶奶什么心愿?
4.全班交流。
(五)拓展训练
1.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说说自己在学习成长之路上得到的锻炼和收获。
3.展示自己课外收集的艺术家们不为人知的艰辛的成功之路。
(六)总结全文
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同时,课文还含蓄地阐述了“老实做人,认真演戏”的 道理。


板书设计
8 我的舞台

老实做人 认真演戏
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需要学生课前收集关于评剧艺术方面的资料,为理 解课文做准备。教学时要着眼于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引
导学生感悟戏剧表演艺术给人的神奇魅力,要让 学生通过充分朗读和画找语句来感知课文,并通过朗读或形象描述把自己的
感悟表达出来。
回顾·拓展二(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中展开联想和想 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像自然的融合在一起的。
2、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3、从实际出发,欣赏各种艺术。
4、感受语文的乐趣。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中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像自然的融合在一起的。


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法
教学准备
课外读物中的语文趣味小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交流平台的内容,明白要求
1.在课文中找出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并结合自己的习作谈谈体会。
2.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跟同学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做法和经验。
二、找出课文中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1.找出有关的句段,并读一读。
2.读后体会这些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同桌互相说)
3.全班交流。
①《月光曲》中的联想和想象的句段把《月光曲》那种不断跳跃的音符所蕴涵的生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 ,使我们虽
然没有听到贝多芬的《月光曲》,但已经感受到了乐曲的旋律就像大海一样由弱到强,由轻到 重,起伏不定,扣人心炫,并让
学生明白写文章的时候,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具体,并恰当地加上自 己的想象和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
就会更深刻,更富有感染力。
②《蒙 娜丽莎之约》一文中的联想和想象的句段,把对蒙娜丽莎神秘而迷人的微笑诠释得淋漓尽致,使蒙娜丽莎的永恒美 深深
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让学生明白恰当的联想和想象,会使文章充实,意境更深刻。
4.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习作,举一些运用得比较好的例子,或者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运用这种方法的 。


三、教师创设宽松的交流氛围,让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交流第二个方面的内容
1.学生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说说自己课外是怎样学习语文的。(小组说,集体交流)
2.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学生的成功做法,推广一些课外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有些学生课外 阅读养成好习惯,有些学生生活中交际能力很强,有些学生是有心人,经常采用”采蜜本”摘抄好词佳句,有些学 生
坚持写日记或小练笔,有些学生注重生活中积累语文知识。
3.通过交流让学生知道课外学习语文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随时随地都可以学语文。
教学反思
交流学习语文的好习惯时,要多请学习语文有方法的同学交流,最好让他们把自己 的采蜜本、日记本等拿出来展示,或者介
绍自己如何在生活中积累语文知识的方法,教师要适当梳理。
第二课时
一、学生自己读书中的成语,说说这些成语和什么有密切的联系
(有 关于音乐方面的,有关于绘画方面的,有关于建筑方面的,有关于书法方面的,有的成语可以同时运用到多个领域 。)
二、自己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理解,如查成语词典,还可以请教同学和老师。 < br>三、让学生说说在哪里读到过或听到过这些成语,说说这些成语的出处,还可以让学生自主说一说同类的其 他成语。
四、背一背这些成语,看谁先记下来。
教学反思
教学时要让学生 读准这些成语,对于不理解的成语,让学生自己查字典,还可以让学生说说在哪里读到或听到这些成语,说
说成语出处,再自主说一说同类的其他成语。通过读、议、说、背,使学生积累词汇,丰富语言,加深对本组单 元主题思想
的感悟。
第三课时
一、学生自己读故事,并读懂内容。
二、说说这个故事的内容。再说说自己的理解,有趣在哪里,领悟到标点符号的哪些妙用。


三、再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和受到的启发,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四、拓展练习:你还知道哪些语文趣味故事。
教学反思
教学时应以学生独立阅 读为主,自己读懂故事,并进行简单复述。教师可引导学生把阅读成语故事的兴趣延伸到课外,鼓励
学生 多读书,多积累。
口语交际·习作二(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2、培养口头表达、倾听的能力以及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3、将所学的写作方法运用到习作中。
教学重点
让学生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教学难点
培养口头表达、倾听的能力以及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方法
谈话法
课前准备:
单元导读后,可分组发放《“身边的艺术”调查表》,让学生边学习本组课文边留心积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内容,明要求
1.自己读口语交际的内容.
2.说说有什么要求?(学生向家大介绍自己熟悉的一种艺术形式.艺术品.讲跟艺术有关的故事)


二、创设氛围,激发交流欲望
如:张贴优秀画作,播放经典乐曲,展示泥娃 娃,手工编织,剪纸作品,或者多媒体演示与艺术有关的各种场面,使整个课堂有一个
良好的交际氛围, 从而激发动机,学生想说的欲望.
三、联系生活,创设交际情景
1.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收集的资料将学生分成三组:
艺术形式大观园、艺术品展览厅、艺术故事大联播
2.把学生分好组后,引导学生交流.交 流形式不拘一格,或找同桌.或小组.或班级,也可组成一个个临时的口语交际单位,可
导游介绍.双人 对话.问答,或多人讨论.辩论.评价等.
四、在个人陈述,同桌或小组交流展示“身边的艺术”的基础上,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比赛。 要求:清楚,明白,最好能用上课内外积累的好词好句,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听候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第二课时 习作
一、画面引入
课始,让学生展示充满情趣的学艺画面,并 做简单的介绍。教师相机引导: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艺术成了我们生活中
不可缺少的精神粮食。我 们班的孩子个个多才多艺,见多识广,这是平时生活中我们留下的精彩画面。我提议让照片的主人
来做画 面配音吧!
二、上台介绍
教师可请1到2名学生上台介绍照片内容,细说发生的故事和 自己的感受。(教师将学生述说过程中引用的好词佳句一一板
书,特别是感受和想象部分,要反复强调。 让学生知道在叙事的时候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能使情节展开,内容丰富,更加
生动、感人。)
三、小组交流
1.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带照片或艺术品的内容,将学生分成学艺组、艺术品 欣赏组、艺术欣赏活动组等。
2.组内交流,互相提出优点,指出不足,帮助改进。


3.每组推荐1名代表,全班交流,提出修改建议。
四、指导选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与口语交际内容的联系,选出有价值的题材,鼓励学生用笔反映生活中妙趣横生的艺术 。如:回顾”
六·一”文艺汇演的欢乐,美术课上变废为宝的喜悦以及鼓号队的威武、雄壮等。
五、学生撰写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课时
一、修改习作
教师引 导学生赏识他人习作的成功之处,审视自己习作中的不足,取长补短,”修剪枝叶”甚至重起炉灶。
二、赏析评改
1.学生修改完毕后,可以读一读自己习作中最满意的段落,请其他同学进行赏析。
2.教师选择少量习作展示、点评。
教学反思
教学时要让学生做好充分准备, 有说话的材料,交流时注意要激发交流的欲望,特别要联系生活,写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第三单元 人生感悟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②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③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
②积累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中蕴含的道理,获得人生的启发。
二、教材解读
生活中 平凡的故事常常给我们很多启迪,阅读它们,感悟它们,能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足迹更踏实,步伐更稳健。本单 元
选编的5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


三、教学措施
1、引导学生读书和搜集材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哲理,活的人生启示。
2、引导学生学习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增强语感。
四、课时分配
《文言文两则》 《匆匆》 《桃花心木》《顶碗少年》各2课时
《手指》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三》《回顾.拓展三》各3课时
测评矫正2课时
学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重点;把理解“之”字作为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㈠激趣导入
出示文言警句: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
(请同学们自渎这些警句,再把你的理解讲一讲。)
师:古文与现代文有什么区别?
(有些字的音义不同,言简意赅,语意深远)
今天,我们要学一篇古文,题目叫《学弈》,什么 叫“学弈”?这篇古文全文“之”字出现六次,有三种不同的解释,希
望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多多留意。
现在,老师带你们到一棵古树下去看学下围棋。(出示画面)
㈡看图感知
1、整体感知插图
师:观察这幅图,你能用自己的话把图的内容说出来吗?
2、部份观察插图
师:从人物的外貌、神态来说……
㈢初读课文
师:学古文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那就是诵读。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先各自读读课文。
1、学生各自读(请大胆地读,大声地读)


2、老师范读,学生比较:读古文和现代文有什么不一样?
(一、速度比较慢,二、句中停顿比较多。)
㈣再读课文
1、学生各自练习朗读
师: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入境、如痴如醉、摇头晃脑,甚至连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 老师试读一遍给你
们看(听),待会你们也试一试。
2、继续练读,摇头晃脑地读、试读。
(谁想试读的请站起来,读的像古人的给予充分的肯定。)
㈤自学课文
1、导学:
师:学古文重在理解。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你们是怎样学古诗的,怎样理解的?
2、标记注释,理解内容。
师:学古文,可以对照注释……课文里的注释很多,大家可以“ 对号入座”,把注释的内容简单地标注在课文中相
应字的旁边。注好了连起来读一读,看看该怎么说,句 子通顺不通顺——(学生注释)
3、同桌对说,合作学习。
(1)把刚才解释过来的连起来说,同桌交流。
(2)接着一起研读“之”字的不同解释。
出示带有“之”字的句子:
①通国之善弈者也
②惟弈秋之为听
③一人虽听之
④思援弓缴而射之
⑤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4、汇报交流:说说“之”的意思。
5、还有哪些字不理解,需要帮助解决的吗?(其、以……)
6、解决问题,理解文意。(出示问题)
师:现在老师想提出几个问题来检验你们的自学效果:
①弈秋这两个学生怎样学下围棋?
②这两个学生的表现不一样,他们的学习结果怎样呢?
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④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或有这样的经历)
㈥学讲故事
1、看谁能把故事讲给大家听,用自己的话来讲。


2、学生试讲,大家赏识评价。
3、作业: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板书: 学弈
一人 专心致志
另一人 三心二意
课后反思: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而现代的教育家也在强调:“兴趣是最好的 老师”。在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后,老师
先范读课文两遍,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 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然后领读,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
要把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在 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让学生自由练读,达到熟读成诵。让学生自读自悟,
并结合文后的注释理 解每一话,贯通全文。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意犹未尽。
《两小儿辨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盂、孰、汝”3个字,会写“盂、孰”2个字。
2.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意思。
4.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5.体会两小儿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 于质疑的品质,懂得认识自然,探索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地质疑。
6.感悟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参考注释读懂每句活的意思。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搜集有关太阳离我们远近的科学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 民族是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我们有举世闻名的古代“四大发明”,有着无数的善于观察,勤于思索、勇
于创造的古代科学家、发明家。我们的古人是有着无穷的聪明智慧的。你听,有两个古代的小孩儿,他们 在为太阳争论起来
了。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初读课文,指出朗读有困难的地方。教师帮助解决。
3.再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学生自学。
⑴先找出不理解的词、句,在文中记下来。
⑵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理解它们的意思;如果还有不理解的就记下来。
⑶小组内交流讨论:讲自己对词和句子的理解,再连起来说一说课文的内容;对不理解的地方共同讨论解决。
2.全班交流,理解大意。
⑴学生汇报自学结果,老师对难理解的词句或学生理解有误的地方给以点拨指正。
⑵能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课文的内容。
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还可以分角色读;通过读来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3.教师点拨。
①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辩斗:辩论,争辩。其:他们(指两小儿)。故:缘故,原因。
句意: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②一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以:认为。去:距离。日中:正午,中午。
句意: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一些,而中午时离人远一些。”
③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句意: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中午时离人近。
④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及:到。盂:古代盛饮食的圆口器皿。为:是。乎:是文言助词,表示疑问。
句意:第一个 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上的篷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盘子一样小,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
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⑤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汤,热水。
句意:另一个小孩儿说 :“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暖和,这不是近的时候感
觉热而 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⑥孔子不能决也。
决:裁决,判断。
句意:孔子也不能判断谁是正确或错误。
⑦两小儿笑日:“孰为汝多知乎?”


孰:谁。汝:你。知:同“智”,智慧。
句意:两个小孩儿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文章的主要内容。
孔子在路上遇到两个站孩儿在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 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双方各有根据,争执一下,连孔子也无法裁决。
2.文章层次。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孔子看见两小儿在争辩,向他们询问原因。
第二段(第2—5自然段):重点叙述了两小儿是怎样争辩的。
第一层(第2、3自然段):写两小儿各自的观点。
第二层(第4、5自然段):写两小儿各自的理由和依据。
第三段(第6、7自然段):写孔子和两小儿的态度。
3.再读课文,体会辩斗过程。
(1)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两小儿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并且 都从日常生活中找出有力的
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他们谁也不让准,最后请孔子裁决,可博学 的孔子却也无法作出判断。看来,这是一场势
力相当的辩斗,让我们用朗读再现当时两小儿辩日时的精彩 。
(2)分角色指名朗读课文。
(3)学生分组分角色再读课文。
①师:两小儿都找理由来证明自已的观点是正确的。(生读)
②师:两小儿毫不相让,据理力争。(生读)


③师:两小儿越争越激动,坚持己见。(生读)
(4)师:两小儿你争我辩,双方相持不下 ,只好请博学的孔子来裁决,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孔子这么有学问、有智慧的
人却也不知道这个问题, 当孔子不能决也时,两小儿便情不自禁地笑曰——(生齐读最后两小儿说的话)。
四、明理启智,引导探究
1.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1)学生畅所欲言。
(2)教师归纳。故事体现了两个小孩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以及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2.引导探究:在两千多年前,圣人孔子无法裁决的问题,到了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你能否为两小儿的说法 做一个
公平的裁决呢?让他们心服口服。
从科学角度来说,文中两小儿的说法都是 不对的。因为实际上,早晨与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具体理由
略)
六、课堂小结
大自然充满奥秘,看似平常的自然现象都蕴含着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只要 我们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用心思考,努力
探究,大自然就会带给我们许多惊喜、许多收获,你会感受到 我们的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一直与科学为伴。
七、作业设计
l.比一比,再组词。
辩( ) 盂( ) 孰( )
辨( ) 孟( ) 熟( )
2.背诵课文内容。
课后反思:


在 学生展开辩论之前,总结出多读几遍,结合课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这些方法大大降低了学生疏通文章,理 解内容
的难度,同时,加强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的共同点,即沟通古今联系,利用学生熟知的词汇句式去 学习文言文,激活原有知
识和经验,使之成为认知的起点,新知的生长点,不正是温故而知新吗?深刻理 解重点字词也为后面的辩论赛奠定基础,更
重要的是,真正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对学生升入中学乃至 终生学习都将受益匪浅。
其次,激发朗读古文兴趣。
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文 言文,他们对此既新奇而又有点畏惧,怎样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培养他们乐于主动学
习、积累古诗 文的兴趣呢?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说:“教员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并且维持他们的注意。”< br>所以教学一开始,我就从文章的内容切入,抓住课题中的“辩”字引起学生注意。以“辩论赛”的形式要求 学生展开一场跨越两
千年时空的辩论赛,学生在轻松的情境中把原本很难理解的有很枯燥的文言文变得简 单而又有情趣了。教学中,激烈的辩论
氛围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学生纷纷从开始的慢条斯理到后来的唇 枪舌箭,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
来,接着安排学生从个人辩论到男女生集体辩论 ,最后熟读成诵。
最后,真正感悟人文内涵。
我注意引导学生领悟知识无穷,学无 止境的道理。从两小儿辩斗的情境中,学生体味到了古人善于思考、大胆置疑的学
习态度。古人的榜样作 用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而文本中的“孔子不能决也”让学生联想到了《论语》中的“知之
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学生明白了学无止境的道理。最后,我告诉学生 不管你是学富
五车的孔圣人,还是乳臭未干的小娃娃,面对知识的海洋,都要牢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 无涯”的道理。最后,送一句名句
与大家共勉,“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路,不仅指求 学之路,更指人生之路。
10 匆匆(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 伶伶俐俐 徘徊 赤裸裸
②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熟练的、入情入境的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学习重难点
1、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2、积累语言。
教学方法
读思结合,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
1、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新授课)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凭直觉,你认为你的一生能活多少天?(学生大胆猜想)
我们估算一下,按80岁计算,能有多少天?你们现在已经过了多少天?这些日子里你留下了什么?
通过计算,你有什么感受?
是啊!人的一生确实太短暂了,时间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转眼就没 有了。80年前的一位年轻人也和我们有同样的感觉,这个
人就是朱自清。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 章《匆匆》。(板书课题)
二、自由朗读,读通课文。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究竟写了些什 么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读正确读通顺,注意读好标注拼音的词语,难读的地方要
反复读(学生 自由朗读)
刚才同学们自由朗读,看同学们认真投入的样子,就知道你们肯定读得很好。现在谁能展 示一下,读给大家听听。(指名接
读课文,教师和学生评价)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是啊,告诉我们日子怎么一去不复返呢?
教师指导问号的读法。
大家看“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句话应该怎样读?你能不能试着来读一读。(教师范读 学生练习。)
对了,以后碰到问号的时候就要读出“问”的感觉。
怎样回答这个问题呢?我们要到文章中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三、默读课文,交流感受。
下面我们来默读课文,看能不能读懂文中的每一个自然段。边读边随着作者的描写,想象文中描写的画面 。(学生默读课文)
同学们都读完了,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你想象到了什么?说说自己读文章以后的感受。(学生交流感受)
四、自由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的句子,提出问题。
同学们真不简单,边读边想象就有了这 么真实的感受。对哪些句、段的印象最深呢?对文中的哪些地方还读不明白?
出示要求:自由读课文 ,看能不能读懂文中的每句话、每个词、每个标点符号。画出有关的句子或者自然段。
五、小组交流,解决问题,揣摩朗读。
出示要求:
1、懂的地方通过相互交流能不能弄懂。
2、找出了哪些印象深的句子,设计如何读才能把这些句子读好。
3、组长记录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小组内互相交流。
六、全班交流,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你们小组画了哪些句子?说感受,从这些句子中读出 了什么?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句子蕴含的情感读出来。
教师出示自己的照片,(婴儿、少年、青年、现在)讲述自己的故事,让学生体验时间的流逝。
同学们能不能讲出自己的一些和时间有关系的故事。(学生讲述自己的生活体验)
怎样才能 读好这些句子呢,除了想象作者当时的心情,还要加进我们自己的感受。下面同学们再读一读。(指名读,老师指
导朗读)


举例: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 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
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 ;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
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 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这一段话应该怎样读呢?(从学生的感受入手,指导朗读)
从这些句子中,我们想象到了什么?作者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0 匆匆
来 去
? ?
珍惜时间
第二课时(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 伶伶俐俐 徘徊 赤裸裸
②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熟练的、入情入境的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学习重难点
1、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2、积累语言。
教学方法
读思结合,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
1、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读书体会,感悟写法。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 笔下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也体会到作者感觉时间流逝而自己没有作为的伤
心,还有作者想珍惜时 间的情感。
那作者为什么表达得如此细腻呢?默读课文,看这篇文章有什么特别之处。
2、汇报交流,感受语言。
你认为作者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在哪里?特别之处在哪里?


引导学生找到:“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 开的时候。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
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 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体会句式的运用)
“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体会运用比喻的好处)
教师随机出示一些名家对朱自清文章的评价。
【评论】朱自清的资料摘录
(1 )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 之美,
要算他了。(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2)“现在大学里如果 开现代本国文学的课程,或者有人编本国的文学史,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会写口语,朱先生应该
是首 先被提及的。”(叶圣陶《朱佩弦先生》)
(3)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 的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林非《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
(4)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 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决不放松。可是他的注重语言,绝不是堆砌词藻。(朱
德熙《漫谈朱 自清的散文》)】
朱自清本人对写文章的感受:
——“文章的成功,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
——谈描写“于每事每物,必要剥开来看,拆穿 来看”,“这样可以辨出许多新异的滋味乃是他们的秘密”,只有这样“于人们忽
略的地方,加倍的描写 ,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
3、朗读交流。
除了刚才我们说的这些以 外,这篇文章还有什么妙处呢?我们还要仔细品味一下,请大家自己默读课文,划出你喜欢的句子,
然后 大声朗读画出的句子。
谁能把自己划的句子读出来,说出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老师和其他同学评议并示范。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拓宽学习,加深感受。
从古至今,人们都在感叹时间的流逝,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很多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下面同学们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时间的文章、格言、警句、诗词拿出来。
读给大家听,讲给大家听,说出自己的感受。
【资料准备】
1、“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
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3、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5、人最宝贵的是 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
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 事业—为人
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 然结束他的生命。
三、写感受。
通过大家的交流、讨论,我们对时间的流逝也有了自己的感觉。
下面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写一段话,写出自己现在最想说的话。
学生练习。
全班交流。
四、课下作业。
1、教师推荐《朱自清散文选》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要求学生认真去读。
2、推荐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人教教材小学语文第七册)。继续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 写出自己的体会,
组织一次演讲。
3、同学们也可以自己查询资料,写出《我所了解的朱自清》。
板书设计
10 匆匆
珍惜时间 珍惜生命
教学反思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 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
了作者对虚 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文章创作于二十年代,在表达上与现代文章有所不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文中运用了各种修辞方法, 而且大多数
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适合朗读,因而地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从而体 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课堂实践,我觉得有些环节落实的较好,而有些地方还不尽人意。 首先,能较好地创设情境。上课伊始,引背《长歌行》,并让学生谈感受,激发学生要珍惜时间、及早努力的 情感。然后出
示朱自清二十四岁时写这篇文章前的一段话,让学生明白朱自清二十四岁时已经意识到时光 悄然逝去而无所作为,决心从今
以后要珍惜时间,才写下了这篇《匆匆》。最后播放《匆匆》 FLAS H动画的配乐范读,形象的画面,舒缓的音乐,低沉的
语调,把学生带入一种情境,奠定了整节课那种淡 淡忧伤的基调,学生在这种基调中,很容易入情入境。
其次,精心选用教学语言。本文是一篇脍炙人 口的散文,任何散文都是作者情感地抒发,心灵地倾诉和思绪地流淌,语言都
很美,而这篇散文尤为突出 。因而在课堂上,我所使用的语言也尽量与文本一致,与课堂基调相符。如:“读了这句话,你听
到了作 者在你耳边的低低絮语了吗?”“作者通过写自己的日常生活来将无声无形的时间具体化了。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 它就


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在一个又一个极普通的日子里匆匆流逝了。让我们真切地触摸 到了时间的脚步。”“作者的时间步履匆
匆,那么你的时间又是怎样过去的呢?能像作者这样具体地拣拾 起时间的足迹吗?”……
当然,本节课还有许多不足。
首先,盲目求全。由于追求课堂 的完整,而不能使有些环节落到实处。这篇课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正常的情况下,应该
分二至三课时 完成,但为了显现课堂的整体性,设计了一课时学完,确实密度很大,不够科学。导致有些地方该拓展的不能拓展,该多读的不能多读。如让学生谈作者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这部分是本课的主要环节,应该 让学生充分地
读,充分地说,在读中感悟、理解、领会,领会后再有感情地朗读,并进行拓展练习,但由 于时间所限,匆匆结束。
其次,交流不够。课堂应该成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生与文本交流的平台 ,而这种交流的引发还是离不开提问。因而教师
精心设计的问题,应该成为学生课堂交流的依据。为了找 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在备课时,我采用了课前预习提示中的问题:
想一想,作者在文中向我们看出了一 个什么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作者有没有作出回答。并且在学生确定作者作出了回答后
又追问:作者是怎 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本以为这个问题可以统邻全文,让学生充分交流起来,但在实际上课中,这
种“提问”没有转化成“交流”,同学们没有动起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思良久,觉得所提的“问题”是有 价值的,只是在学
生回答的过程中,我不能融会贯通地迁移、引导,导致师生交流不够充分,没能激发起 学生地交流热情。因而,问题的设计
固然重要,而把握教学时机更重要。
课堂上更多的是教学机智,是动态生成,为了不使每一节课匆匆而逝,我还要不断地深入学习。
11 桃花心木
第一课时(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2、过程与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 文,课前老师介绍同学们阅读了几篇林清玄的作品,读懂了吗?谁来跟
大家聊一聊?
教师小 结:的确,林清玄的散文总是让人在平凡的小事中悟出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桃花心木》。


3、交流学生搜集的关于桃花心木的资料:
课件出示桃花心木的有关图片,学生交流对于桃花心木的了解。
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从作者的笔下进一步了解桃花心木。
教师小结:了解了桃花心木,作者以“桃花心木”为题,你们猜他会写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
1、独立阅读课文
一种植物--桃花心木,一个平凡但却古怪 的育苗人,林清玄会从中悟出什么?边读课文边思考,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做上标
记。
2、自学生字新词,合作解答疑难问题。
3、交流反馈自学成果。
第二课时(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2、过程与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品读课文,感受育苗人的奇怪
1、读课文,画出育苗人让人感到奇怪举动。
2、指导学生用疑惑的语气朗读描写育苗人奇怪的举动的语句。
3、创设情景,学生置疑,引导读书:


⑴看到育苗人有这样奇怪的举动,作者猜想到了什么?
(我起先以为他太懒 ,隔那么久才给树浇水。但是,懒得人怎么会知道有几棵树枯萎了呢?后来我以为他太忙,才会做什么
事 都不按规律。但是,忙的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
⑵这是作者的猜想,你心里又有哪些猜想呢?
⑶假如现在老师就是那位育苗人,就站在你们面前,你想问我什么?
⑷作者和你们一样,也 有一箩筐的问题要问育苗人。指导用疑惑不解的语气朗读:“我不忍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
浇 一次谁?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这么容易枯萎吧?”
⑸一下子提了这么多问题,真让老师有些应接不暇,我毕竟不是那位育苗人,并不了解他的心。让我们一起走进 课文,走进
育苗人,相信这些问题不难回答。
二、研读课文,感悟道理
1、学生默读育苗人的话,和周围的同学讨论问题的答案。
2、以采访育苗人的形式,交流学习成果。
3、投影出示:
不只是树,人也是 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演化了
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指导朗读这段话,在读中交流从育苗人那里悟出的道理,谈出自己不同的感受。
三、美读课文,拓展延伸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
2、假如你就是这“桃花心木”中的一棵。把你对育苗人说的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桃花心木
成材
不确定 独立自主
人 成人
(借物喻人)


教学反思
我教《桃花心木》时,我就有意识地 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我带领学生朗读了这句话以后,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议论:
1、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人的“不确定”又是指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第一题学生能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从而理解人的“不确定”。
第二题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 ,谈了自己知道的在艰苦环境中自强自立的人的事例。知道只有在不确定中,才会对社会环境、
人际关系 等产生切身的感受,才会真正感知“尊重”、“艰辛”、“珍惜”等情感,从而学会与他人合作,体验到奋斗的艰 难,珍惜
来之不易的一切。学生在理解了这句话后又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教者所费时间不多,却使学生从 文和道两方面受到启迪,既
学习了语言,又受了教育,所以联系现实生活来学习语文课程能起到事半功倍 的作用,只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真
正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12 顶碗少年(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虚席、惊羡、歉疚、惊心动魄、陶醉”等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 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方法
提纲自学,集体评议
课前准备:


1.课前选读哲理小故事,试着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2.课文最后一段的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准备一杯水和几枚硬币)在上课之前,我 们大家一起来做一个实验,谁愿意上前面来演示一下,把硬币放在水面上保持5
秒钟不掉下去就表示你成 功了。(请学生上前演示,有不成功的就多给几次机会最终一定要成功)大家都看到了,无论你是
经过几 次最终我们都成功了,这个实验也就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只要你敢于不断地去尝试、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的! )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自由读课文 根据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词语理解情况
优雅 惊羡 颓丧 迷惘 座无虚席 不知所措
(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
3、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分段,总结段意
第一部分:1——5 写顶碗少年不怕两次失败,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瓷碗,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
第二部分:6、7 写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2)自由读第一部分
思考:顶碗少年失败了几次,失败后他是这样做的?最后怎样了?(小组讨论学习)
(3)集体学习:画出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情景,又是谁给了他成功的信心。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朗读课文,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扎实训练
1、自由读第一部分
找一找: “一叠金边红花大瓷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每一次的出现你都有什么感受?(充分地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
2、自由读第二部分
理解所要表达的含义(小组讨论学习)
3、理解句子的含义(出示投影)
“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 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风。”
(学生在小组内结合课文理解、讨论)
4、指导用词语造句
座无虚席 不知所措(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造句)
二、指导朗读、背诵
三、谈一谈:读完课文后你的感受。(根据学生学习课文的情况来说出自己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抄写词语背诵6、7自然段
板书设计:
12、顶碗少年
失误——努力 失误——努力 ====成功
教学反思


讲授这篇文章的时候,有一个小插曲。文章末尾,文中的“我”确信,“他是一个强者” ,所以我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就联系到
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题记,“真正的强者是那些有 自制力的人”,那么文中的少年是不是一个强者呢?在我看来,
这应该不算一个问题,面对两次失误的少 年,最终战胜困难,取得成功,当然是一个强者了,然后顺势请同学们分析少年的
形象,再分析观众和老 者等侧面描写的部分,重、难点就解决了,这显然是我的一厢情愿。有的学生却不这样认为,因为文
中的 观众们在少年第二次失误的时候,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这段文字可以看出 观众们
很不耐烦了,很不满意少年的表现,而这时的少年神态木然,脸上全是汗,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做 些什么,怎么能说他是强
者呢?有的同学则认为他当然是强者,理由与我的观点相同。
怎么 办?不是问题的问题却成了问题。我们先不下定论他到底是不是强者,先看看观众们前后的表现,想想为什么他们 会要
求演下一个节目,体会他们此时的心情。同学们开始认真的读课文,圈划相关的语句,有的开始小范 围的讨论起来了。经过
一番的讨论,同学们发现观众们没有不耐烦,而是担心少年承受不了打击,所以才 会说出那样的话,那是对少年的呵护和关
爱,文章开始部分,观众聚精会神地观看少年的精彩演出,如“ 屏住气”、“目不转睛”等词语,充分表现了观众们的紧张情绪,
而接下来第三次表演中,“场子里惊得 没有一丝儿生息。有一些女观众,索性用手捂住了眼睛……”,“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
掌声”,对这些 语段的朗读和品析,体会到了观众们对少年的爱护、鼓励和赞赏。那么,这是一个怎样的少年呢?(从他精彩的表演和优秀的品质两方面来考虑)在这样一个探讨的氛围中,结束了课文的教学。
真是计划没 有变化快呀!在这样一个动态的、生成的过程中,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小问题成为学生们的大问题,备教材,更< br>要被我们的学生,这样课堂才会成为如来佛手中的孙悟空——万变不离其中。
13 手指(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读读记记“堂皇 渺小 附庸 养尊处优“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课文蕴含的哲理,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2、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
谈话法,提纲自学
教具准备:
故事《五个手指的故事》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伸 开,看看你们的手指形状,你们说,哪根最好看,哪根最有用?同学们的说法各一,我们今天来读
读课文 《手指》,看作者写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已读一遍课文,读不准的字问问周围的同学,把字音读准。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边读边思考)
三、自学感悟,读文明理
出示自学讨论题,先自学再和小组同学交流
1.自读课文,填表格。
手指名称
大拇指
食 指
中 指
无名指
小 指





优 点





缺 点
2.理解句子:“手指的全体,同人的全体一样,五根手 指如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
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3、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你有什么想法吗?
4.有感情地把课文朗读两遍。(学生朗读课文)
5.小组内分角色扮演五个手指,赋予手 指生命和情感,根据你要表达的意图,编个课本剧表演一下。(学生排演)
四、检查自学,深化理解
1.学生汇报对自学题中前三题的理解。
2.指几个小组到前面表演课本剧,其他同学评价 表演,教师根据表演情况点拨,指导重点是学生剧本中蕴含的道理是否正
确。


五、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1.学习本单元课文时,我们基本悟到了读文明理 的方法,下面有一篇短文,请你读一读,想想短文蕴含一个什么道理?
五个手指的故事
“唉!又忙碌了一天,简直把我累死了!”大拇指伸了个懒腰,有气无力地说。
“难道我就不累吗?”大拇指的这句话被不服气的食指给听到了,“我的腰都累弯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这是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小主人玲灵的手指在谈话!
它们的对话,被高个儿的中指,纤细的无名指和瘦弱的小拇指听到了,于是五兄弟开始窃窃私语起来……
“唉!”大拇指又叹了一口气,说道,“要数最累的,那这冠军肯定就是我和食指老弟了。小主人上了高 中后,学习压力大,作
业繁多,每次小主人写作业,我俩都要用力地捏住笔头,跟着小主人不同的作业和 要求旋转,有时是中文汉字,有时是英文
字母,有时是数学符号,有时是美术风景……把我们俩转得头晕 目眩,一工作就是好几个小时。瞧,我俩原先圆凸凸的表面,
都被压扁了。”
“还不止 呢,小主人的握姿又不够正确,总喜欢把你压在我的脸上,害得我都快喘不过气了。”食指气愤地补充道。
“咳!大拇指食指老兄,小主人写字,我必须弓着腰同你们二人合作,用脖子去支撑笔杆,看,这儿都磨 掉了一大块肉。还不
止呢,我还要经常忍受着烧伤的痛苦。”中指禁不住叫了一声,“有一次,要将燃烧 过的试管中的溶液除去,但必须等到试管
不烫后才能用水清洗,否则会使试管破裂,但主人总是迫不及待 地就习惯性地伸出最长的我去触碰那试管壁,在碰到的一刹
那,我的整个身体都像被烙铁烙了一样,有一 种很疼痛的烧灼感!现在想起来还觉得非常可怕呢!”说着,中指竟呜呜地哭了
起来。无名指坐了起来, 帮食指擦干眼泪,接着说道:“咱们都是同病相怜啊!”
“嘿,无名指小哥,你脖子上挂的是什么啊,还挺耀眼的。”小拇指看着无名指上的圆圈问。
“唉,别提了,它可差点要了我的命。您大概有所不知,情人节那天,小主人的男友硬要把这个戒指送给她。小 主人戴上它后,
视它如珍宝,每天抚摸着这个戒指,然后就是一阵幸福地发呆。可是这个戒指,从此以后 ,像个铁环一样套着我,让我动弹
不得,呼吸也变得很困难。这枚戒指对我来说并不是很合身,戴上它时 ,我有些上气不接下气,可是昨天,小主人为了清洗
它,不顾我的感受,硬是把它从我身上扯出。你看, 我身上竟留下了一段深深的勒痕……”还未说完,无名指哽咽了。
“咱们的命真是太苦了!”大家纷 纷说。“可是不管怎么说你们都有显示自己身手的机会,可我呢,主人看不起我,从来不用我,
我觉得自 己好没用啊。”小指伤心地说。


四兄弟安慰它:“你别这样想,平日里似乎没有你独 挡一面的时候,但我们帮助小主人搬东西,提书包,拧毛巾,少了你,那
可费力极了!况且如果少了你, 人们只有4个手指,那是多么别扭、多么难看呀!”小拇指没有回答,似乎陷入了沉思。
屋子里一下 变得寂静了。朦胧的月光透过窗子,怜悯地轻抚着五兄弟的脸,兄弟5人伸展着疲惫的身躯,慢慢地进入了梦乡。
明天也许还会有着更多、更新的任务等待着它们呢……
( 作者:王凡 选自:福州日报 )
2、我们每人都有五官,有一个相声曾经讲了五官争功的故 事。你有兴趣写写它的故事吗?请你以《五官的──》为题,编
一则寓言故事。
板书设计:(学生完成)

手指名称
大拇指
食 指
中 指
无名指
小 指





优 点





缺 点
教学反思
本文虽是一篇略读课文,但由于我十分喜欢和欣赏先生的文风,就当做精读 课文来讲的,课前还请美术老师在黑板上画了插
图。
果然,学生也十分喜欢学习本文。初读 课文,了解大意后,五根手指的特点,学生容易把握,我把重点放在表达方法的体会
上。一是要抓住文章 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进行整体理解。了解课文主要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态和性格,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 那就根根有
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二是要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点的句段 ,进行重点体会。如,描写“大
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一段话,先指导学生理解大拇指的形 状(姿态)特点──不美。具体表现为:身体矮而胖、
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从体形、头形、构造三方面 进行描写,大拇指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然后用关联词“但”一转,写他在
五指中,却是最能吃苦的。具 体描写了拉胡琴、水喷出来、血要流出来时他“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的表
现,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了解了这段话的基本意思,再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画出写大拇指形 状和写“吃
苦”的句子,体会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进行描写,重点体会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课后我还布置了小练笔,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写自己眼中的五根手指,要写出自己的独 特见解。结果很多孩子能模仿
先生的语言风格,幽默地写了自己眼中五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而且很有见 解。如:有的孩子认为中指并不向先生说的那样
“养尊处优”,反而是“忍辱负重”,每天扛着钢笔写个 不停,都累得驼了背。多么生动的比喻啊!由此可见,我们高年级语文
教师应该挖掘不同课文中的写法特 点,让学生在仿写、续写、扩写等活动中,学习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回顾·拓展三(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交流对学过的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 的;也可以交流学习了本组课文,在写作
表达方面有哪些收获。
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3.读懂成语故事《邯郸学步》,理解成语的寓意。
教学重点
①阅读文章要学会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②在习作中运用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①阅读文章要学会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②在习作中运用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
读思结合 创设情景
教学准备
成语故事书。
查阅、搜集资料,了解“日积月累”中六句名言的出处、作者和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小结引入


本组课文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都 能给我们一定的感悟,或都对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启示。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联系生
活实际领悟到了文章 所蕴含的道理,体会到了作者的表达方法,并且在我们的习作中也试着运用了。本组课文学完了,你有
没 有总结过每一篇文章的表达方法有什么不同吗?
二、体会表达方法
1.回想这个单元的课文,都用了哪些表达方法?写出运用这种表达方法的文章的例子。
表 达 方 法
例 文
打比方、一连串的问句、一连串的格式工整的话语、把事物人格化的写法
借物喻人
写一件事情、物件,从中产生感悟、受到启迪
2.除了课文以外,你在课外书上读到的文章还体会到了怎样的表达方法?
表 达 方 法
例 文
第二课时
一、读读文中的古文名句,读不准字音的字问问老师和同学。
二、反复读读这些名句,谈谈自己的理解,和同桌进行交流。
三、主动在班级谈谈自己的理解,接受师生提出的意见,把句子理解正确。
四、练习把这些名句背诵一下,再背给同学们听。
五、你还背过哪些古文名句,背给大家欣赏。
第三课时
一、默读两遍成语故事《邯郸学步》,试着把故事的寓意讲清楚。
二、你还读过哪些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大家一起想想故事中的道理是什么?
三、想生活,谈谈现实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邯郸学步的人和事。
四、拓展阅读,推荐《东施效颦》和《蜥蜴失策》两篇文章,供学生阅读。
五、课下搜集成语故事,准备开个成语故事会。


教学反思
学生的课外积累很不丰富,如何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很重要。
口语交际·习作三(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 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
调要适当;听 他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尊重对方,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根据习作提示,从三个内容中 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围绕所选内容的写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
感情要真实。
3、让学生从令人难忘的第一次的事情中受到启示,感悟人生道理。
4、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根据习作提示,从三个内容中选 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围绕所选内容的写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
感情要真实。
2、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 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
调要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尊重对方,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教学难点
1、让学生从令人难忘的第一次的事情中受到启示,感悟人生道理。
2、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和家人交流自己曾经第一次做过的事 情,注意把事情经过叙述清楚,最好能谈谈自己的想法或得到的启示。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自主研讨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中,是不是有很 多难忘的“第一次”,不同的第一次常常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有成功,有失败;
有欢笑,有泪水;有满 足,也有遗憾……但无论怎样,都是令我们难忘的第一次。你经历过的这些“第一次”哪些最令你难忘
呢 ?就请你把它从记忆的深处挖掘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二、充分准备
想:
1.回忆自己印象中最深刻的“第一次”,想想事情的经过。
2.想想这件事发生时的真实感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说:
1.练习把事情的经过说得完整有条理。
2.练习把自己的感受、感悟说得简单、精炼。
3.练习有感情地叙述“难忘的第一次”
三、小组演练
1.在小组中练习叙述 “难忘的第一次”,请小组同学就表达内容、语言、语气、表情等方面提出意见,叙述者要和提意见的同
学有交流。
2.吸纳同学们的意见,重新组织说话内容和语言。
四、班内交流
1.每组抽签确定一名讲述者轮流到前面讲述。
2.全班同学参与评价内容、情感、表达,纠正语病,也可以向发言的同学提出问题。
3.讲述者要及时、得体地应对同学们的意见、建议和提问。


五、总结点拨
1.小组讨论:要把“难忘的第一次”说好,该注意些什么。
2.教师点拨性小结(针对同学们的表现肯定好的见解,补充没提到的方面,提出建议。)
3.学生结合本次交流所得重新组合发言内容,练习表述清楚。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谈话导入,明确要求
1.上节课,我们交流了自己印象深刻的“第一次”,其实,我们 的生活中不仅有难忘的“第一次”,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
平平凡凡的小事,如果我们留心观察、细 细感受和品味,我们同样也会从中获得感悟和启示。
2.指生朗读习作要求,明确本次习作要求。
①可以记写自己“难忘的‘第一次’”,要写清楚经过和启示。
②可以学习《手指》一文的 写法,选择生活中的一个使你有所感触的事物,要写清楚事物的特点和从中得到的启示。
③可以描写一幅漫画的内容(可以是书上的这幅,也可以是自己带来的),要写清楚图意和自己的想法。
二、自选内容,分组交流
1.学生各自选择自己习作的内容,思考写什么,怎么写?
2.根据所选择的习作内容把学生分组,组内交流习作内容,其他组员及时质疑评价,提出意见或建议。
三、全班交流,拓宽思路
1.每一个内容选择2.3名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要求尽可能把内容说具体。
2.师生评 议:评议要点(1)是否按照具体的要求抓住了重点。(2)表述是否具体、流畅。(3)启发或感悟是否真实。
四、再次明确习作要求,学生习作
1.再次明确写作每一个内容的具体要求。
2.写作内容要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学生各自习作。
4.修改草稿。自己或同学互相修改写作草稿。
5.誊写习作,努力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第三课时 写作讲评
一、小结习作,提出任务
1.总结本次习作总体情况,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明显的同学。
2.提出评议重点:(1)是不是把事情的经过,事物的特点,漫画的图意写具体了。(2)是不是真实 的写出了自己的启示、
感悟和想法。
二、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1.欣赏佳作片 断,共同评议。(选择3―4位学生的习作片断,进行欣赏,说说值得学习的地方,指出其中的不足。)
2.赏析两篇学生的整篇佳作,共同抓住上面两点评议。
三、小组交流,互议互评
1.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
2.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习作。修改中,提醒如语句 、标点、字等也要修改;订正老师和同学对修改提出的意见。
四、拓展练习,强化运用
1.一滴露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片绿叶可以显示大地的生机,一件平凡的小事常常使我们因有所感悟,受到 启发而难
以忘怀。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就一定会有许多感动 、启示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
彩。
2.把自己的习作重新修改一遍后,誊抄后张贴在班级的梦想空间上。
教学反思
部分学生的选材不够新颖,在组织材料方面教师应给与重充分的指导。
第四单元 民风民俗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了解一 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含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2、过程与方法:
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运用、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激发探究不同文化的兴趣。
二、教材解读
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生活丰富多彩,习 俗独特。本组教材就是围绕“中华民俗民风”这
一专题编写的。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各具 特色的民俗民风,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三、教学措施
1、拓展课程资源,加强学科整合。
2、加强教学内容整合。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上。
四、课前准备
Ppt课件
民俗材料
五、课时分配:
《北京的春节》 《各具特色的民居》2课时
《藏戏》 《和田维吾尔》各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四》3课时 检测讲评5课时


14 北京的春节(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②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
③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问题引路,读思结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 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 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
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
把面发;二十九,蒸馒 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 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
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 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 ,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
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 ,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
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 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
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 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 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 的都准备充足;除
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 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说说体
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 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 ,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
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是一种普 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 br>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 没有什么人睡觉,
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 吃团圆饭。)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 。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作业:抄写词语
色味双美 零七八碎 万象更新 男女老少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各形各色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 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 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 耀
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 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
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 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
纱灯、 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 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
型的农业 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 眼,到了残
灯末庙”等。)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 br>(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 简略介绍,使我
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


3.对比写法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 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
有什么启发。(第一段落采用了反话的写法 ,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年的忙碌与热闹,将各种风俗习惯融于其中。第二段则以较
浓的抒情色彩写出的喜庆 与热闹的气氛。)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春节各地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东北地区的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则 上百斤,少的
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
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 将饺子和面条同煮
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 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
万事如 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
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湖南人除夕会吃鸡、 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
面 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2.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 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
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 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
在变成电视机前 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板书设计
14 北京的春节
详写 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略写 腊八、腊月二十三、、正月十九
教学反思


进入五年级下学期以来,感觉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高了一个层次,拥有了比较强的语感,对文章的 理解也不再局限于一个段落,
学会了前后贯通的方法。在《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深深地感 受到了这一点。
教学时,先让学生找出本课的写作顺序,并把它记下来,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课文的大 概内容,把文章的头绪理的一清二楚。
但不足的是教学“除夕”“正月初一”“元宵”三个节日时,这三 个部分有着共同点,而我只是一个个的介绍过去,对它们的内在联
系却只字没提,其实,如果放手让学生 从整体上去看,去悟,去体会,效果远远大于我的讲解,课堂也不会这么乏味,而且
更能让学生明白,作 者是选取了它们的典型特点进行描写的。
对于毕业班的教学,我力求对每篇课文的教学都做到精致细 腻,唯恐漏掉一个知识点,纵观《北京的春节》这堂课,我终于
感觉自己错了,一直指导学生详略得当, 可自己的课堂却略而不略,详而不详,该舍的不舍,该抓的抓不牢,方法单一,学
生学起来也索然无味。 总感觉课文的每个方面都要学生掌握到,词语、重点句子、表达方法、语言特色等等,不舍得撇开,
就讲 解,结果却适得其反,一篇课文下来,虽然学生学习状态很好,兴致很高,但真的能把知识都学会的没几个,可见 ,教
师在教学的时候更要抓住文章的详略,运用多而有效的方法,让自己的教学过程实而有效。 以此为例,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对学生放手,更要对自己放手,该舍的一定要舍,该详的一定要落实到位。

15 藏戏(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过程与方法:
①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独具魅力的藏戏蕴含的文明和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教学难点
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方法


谈话法 小组合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等查询藏戏的由来、历史变化及主要剧目等相关信息;藏戏面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配乐介绍:藏戏是藏族的传 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和道具,仅一鼓一伴奏;复杂到每
个角色都要带着象征身份的面具;它漫 长到要演出三五天还不会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今天,
我们就来了解藏戏 是怎样形成的,有着怎样的特色。
2.板书课题
二、读文,理清思路
1.藏戏同其他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语句。(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演三五天还没有结束。)
三、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
(一)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1.找读前三自然段,说说你都听出了什么。
(藏戏有三个突出特点;世界上这样的剧种很 少,而藏戏是其中之一;连续三个排比式的问句,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其
中还有着民族的自豪感。)
2.练习朗读后,找学生朗读,要求分别读出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的稀少;中国拥有藏戏的自豪。
(二)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1.默读8自然段到最后,找与第一部分相对 应的具体描写。(8—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7—18自
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 有舞台的特点;19-20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2.自由读8—16自然段,说说你进一步了解到了什么。
3.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颜色象征了什么,对角色的什么特征作了夸张。
4. 自由读17和18自然段,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 更是简陋
到了极点。
5.你想看藏戏吗,为什么?(感受藏戏的自然、古朴、神秘这些独特 的魅力。结合看戏人,来体会轻松自然、随心所欲带
给人们的艺术享受。)
(三)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1.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8-16自然段。
2.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生读:17和18自然段。
3.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生读:20自然段。
4.师生合读:21自然段。
四、了解藏戏的形成
1.自读后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2.交流、生发:
(1)以弱抗强的传奇: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 多试图过江的
百姓,被咆哮的灌水吞噬”中带点的词,来体会雅鲁藏布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 姓造福,要与天抗争。这是勇敢的
传奇。
(2)创造奇迹的传奇: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 。通过7位姑娘组成的藏戏班子,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哄笑到献
出人力、物力、财力,在江上 建了58座铁索桥,来体会这种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
(3)艺术的传奇:僧人→藏戏的 开山鼻祖。这人仅由7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
接受并赞叹的剧 种。
五、总结


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 化的奇葩。藏戏,作为藏族的传统剧种,到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有
着无穷的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让 我们再一次齐读开头部分。
六、作业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藏戏的形成及特色。
板书设计
戴面具演出
15 藏戏 没有舞台 传奇来历:为民造福 开创藏戏
三五天没结束
教学反思
课的伊始,我采用 了极富感染力的导语将学生带入情境,学生深受感染,然后也都纷纷介绍了自己收集到的有关藏戏的材料。
接下来学生便带着浓浓的兴趣走进了文本,弄懂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会了相关词语。然后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 行质疑,然
后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最后赏析文章,读一读,谈一谈感受,学生针对此环节谈得感受非 常深刻,并对少数民族的民风、
民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藏戏的特点这一部分,这部分内容是写藏 戏中的面具的,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的角色,代表
不同的感情色彩,代表一定的价值判断和是非观念,我 问孩子们读了这一部分的内容有什么感受,孩子们一下子热情高涨,
兴趣盎然,还充分地读了这部分,轻 松理解了这部分内容。当时,我觉得自己突然间真正体会到了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设
计一些能让孩子们 感兴趣、真正动起来的环节是多么的重要,只有让孩子真正感兴趣,他才愿意去动脑子,去学,才会在学
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才会乐此不疲。这样的学习才能激发孩子今后学习的后劲。
本节课也存在很 多不足,例如质疑的问题不够深刻,学生的参与面不够广,评价不够及时等,我将在以后的课堂中逐步完善。
16 各具特色的民居(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读思结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 片,猜猜这是哪
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 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
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去参观领略一番。(板书课题,齐 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客家民居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 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
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
闽西南粤东北 奇葩 骚扰 夯筑 竹篾 布局均匀 风雨侵蚀 安然无恙 和睦 相处勤俭持家秩序井然
三、了解民居特点
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客家民居
位置
作用
材料
结构
文化特征





2.完成填空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
客家民居
位置
作用
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
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


材料 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
结构
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特征 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画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 三至六层,一百至
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 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
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4.同桌商议,并参考文中插图,画一画客家民居的俯瞰图。(教师出示八卦图,请学生参考比较。)
五、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第二课时
一、回顾学法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客家民居》。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的学习方法。(指生回答)
这节课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傣家竹楼。
二、自读《傣家竹楼》部分
1.自己设计一张表格,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
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介绍傣家竹楼。 (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如
果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 向游客介绍?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参加评比。)
3.评议
三、拓展阅读:这篇文章在介绍永定土楼的特点时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近五 六年来,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慕名前往闽西永定县,参观考察被称赞为“中国古建 筑奇葩”
的闽西土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汉斯·安德烈先生参观了土楼后赞美道:“这是世界上 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
模式。”
永定土楼,特别是圆形住宅(土楼),以悠久的历史 ,宏大的,精巧的结构,独特的风格扬名于世。优美而壮观的永定圆楼,
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有如从地 下冒出来的自然生长的巨大的“蘑菇”,又如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环形的屋顶飘浮在烟雾
中。 仅以永定县苦竹乡井头村的深远楼为例,楼里三圈,直径80米,周长250米。外圈四层,房子260间;中< br>圈二层,房子60间;里圈一层,房子8间。共有房子328间,里头住毒害80户500人。尤其令人不 可思议的是,偌大一
座城堡式的高大建筑,不用一根钢筋,一包水泥,一块砖石,全以一担担黄土堆积而 成,自明清迄今,始终完好如新。
永定圆楼由于土墙环拱,又能保暖隔热,冬暖夏凉,,易于防卫,便于管理。
闽西土楼为什 么能历久不毁,成为我国古建筑艺术的一个奇葩呢?控其奥秘,原来它以黄土为主要原料,佐以沙、石灰,拌掺少量红糖、糯米和木屑、竹条等,经过反复揉打、研舂、碾压,然后夯打土墙,并以木料为梁呆,瓦片为顶 盖,因而异常
坚实牢固。
板书设计
16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傣家竹楼
世界民居奇葩
教学反思
在《各具特色的民居》 这篇课文介绍了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并学习抓
住事 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中我先是放手让孩子自学课文,讨论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各有什么 特点,然后说说你学到了哪些说明方法。接着我出示
讨论题:
1、从客家人的居住情况你们想象下客家是怎么样的一个民族?
2、如果你坐在傣家竹楼闻着阵阵瓜果的香味你会想写什么呢?
然后我和孩子们就围绕着这 几个话题展开了层层讨论,课堂气氛极为活跃,孩子们个个兴高采烈,兴趣盎然的。特别孩子们
在说怎么 写出我们民居的特点的时候,真让人大开眼界。
尽管这课的教学好象偏离了教学的重点难点,但是我 觉得给孩子们带来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是功劳,孩子们也是学有所得的。
17 和田的维吾尔(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并积累“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
2.过 程与方法: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难点
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的以苦为乐的民族风情。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动漫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说说对维吾尔族的了解。(如能歌善舞、热情、漂亮等) < br>2.对维吾尔族除了我们所知道的这些,还有着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现在,我们就走进和田的维吾尔。(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说一说你了 解到了维吾尔族哪些风俗习惯。(如,日常食品馕、烤肉和“库乃其”都是在
沙土坑中烤制成的;把衣服 铺在沙漠上晒干;天生爱花;能歌善舞等。)
2.快速浏览,画出能够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 的语句。(六年前的一个夜晚,我感受了和田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与
乐观;和田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程度 令人惊叹;和田地处大漠边缘,那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豁
达乐观的和田维吾 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3.讨论:最能集中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的是哪一句?( 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板
书:苦甜)


三、深读品悟,感受地域与民族风情
1.默读课文,结合画出的句子,与小组同学交流:和田维吾尔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大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随机指导。
(1)豪气与乐观的维吾尔族
A.轻声读第1自然段,想像这段话所描写的情景:黑夜,铺 天盖地的沙尘暴中传来热烈激昂的歌声。这歌声饱含着对黑暗
与沙尘暴的蔑视,以豪气与乐观超越了可怕 的黑暗与自然。
B.找一找文中的对比:被沙尘暴统治与破坏的夜-热烈激昂的歌声;缩在被窝里惊 恐地竖耳倾听--驾着马车迎风引吭高歌。
这样的对比中不由得让人对和田维吾尔民族的豪气与乐观肃然 起敬。
C.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2)酷爱土地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2.3自然段,和田维吾尔人的生活中,哪些与土息息相关?
A.“民以食为天”, 维吾尔族人的吃几乎离不开土。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的惊叹。(“谁能想到”“谁又能想到”两个感叹句。看图片,认识烤肉、馕、“库乃其”这些美味,以及生产美味的馕坑。)
B.把衣服铺在 沙漠上晾晒。想象那样的情景:在寂静广阔而又单调的沙漠上,各色的衣服犹如巨幅抽象画。而能够在这样
的背景下画出如此有创造力的画家,只能是热爱生活、热爱土地的维吾尔人。
C.和田维吾尔人的 吃和穿,都离不开他们深深热爱的土地。诗人艾青曾深情吟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
土 地爱得深沉。让我们也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内容。
(3)爱美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第5自然段,为什么说爱美是他们的“天性”?
A.画出作者打比方的句子,体会“ 美不胜收”。(巴扎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鲜亮绣花“都帕”,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
犹如天 幕上朵朵鲜艳的彩云,又似花园里一片片随风摇曳的花儿,真是美不胜收;密密的眼帘,深邃的眼睛,像花儿般绽 放
在风沙里。)


B.爱花、种花、绣花,衣着如花,姑娘似花,维吾尔族人 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美丽地生活着,正像坚强的花朵,在最贫瘠
的土地上仍然尽情地吐露芬芳。
(4)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
“没有歌舞,维吾尔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经成了他们日常生 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受任
何限制,想跳就跳;聚餐的目的不在于吃, 而在于载歌载舞。)
四、提升认识,体会写法
1.结合全文,说说对句子的理解,“豁 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生活在沙漠中的和田维吾
尔人,物质条件虽 然很差,但是他们有豁达、乐观的品性;他们热爱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所以无
论生活有多苦,他们仍感觉是甜的。)
2.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地域风情和民族风俗的?(全文和 每段都有中心句子,使文章脉络清晰,易于把握;描写细腻,
语言优美。)
3.选择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或语段抄写下来。
板书设计:
17 和田的维吾尔
苦→甜
热爱生活
教学反思
教学中,通 过抓中心句,重点词去理解,去品读,效果较好。如,在学生交流了自学情况后,就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能够反映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的语句。抓中心带动学习的积极性。了解了维吾尔人的特点是:豪气与乐 观的维吾尔族,
酷爱土地的维吾尔族,爱美的维吾尔族,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
遗憾是作为 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还是阅读课文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还要体现单元训练重点:作者如何表达这< br>一特点的。让学生充分的朗读,在读中品味和田的维吾尔族的独特风俗习惯。还有待于更合理地安排教学时 间,以便给学生
更多的锻炼机会,培养其各种能力。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 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 br>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 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


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 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
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 色。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 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
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 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
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 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 溯到原始社
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 ,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
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 ,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 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
族”。傣族自称“傣仂 ”、“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
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 祝贺。现在,
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5、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 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
定居下来。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僳僳族自 治县。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 会、刀杆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僳僳人具
有“刀山敢 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6、藏族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 ”,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
的主要聚居地, 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 为每年藏历正
月初一的藏历年。
7、壮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 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
中国成 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壮族信仰原
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 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
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 、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鲜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鲜族的 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
的朝鲜族人。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这五大节日 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
端午、秋夕。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 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 中国对台湾省民族
的总称。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
彩。 “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10、纳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 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纳”
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 丽江纳西族的摩梭 人信奉神灵,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有神灵主宰。每年农历七月二
十五日的“转山节” 祭祀狮子山,就是人们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
11、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 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 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 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普遍 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
有关。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 。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
为3天。
12、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还有“蒙撒”、“蒙 撒禅”、“对撒”、“汉撒”
等自称。解放后统称为阿昌族。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 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
原属宗教集会。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 门)、烧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
传统节日。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 节和春节。
13、怒族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称“怒 苏”、“阿怒”和“阿龙”。与僳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
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怒族传统 节日有过年、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其中以过年的节日气氛最浓,既隆重又古朴。
仙女节是云南省 贡山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当地又称鲜花节,於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
14、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 人们”。在北纬52
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仍有鄂温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北极 村”之称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人村。敖包
节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但也举行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因而具 有广泛的群众性。除春节等节日与临近其他民族的节日一样
外,鄂温克族还要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的 “米阔勤”节
15、鄂伦春族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 驯鹿的人们”。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
春族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国成立 后,统称为鄂伦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
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 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腊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鄂伦春的
先人们和火结下 了不解之缘,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对篝火无比亲近。
16、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 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
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河灯节是赫哲 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
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 祷、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
17、门巴族
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 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
“门巴”意为居住在 门隅的人。 门巴族沿用藏历,节日也与藏族相同。节日期间要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相
传藏传佛教的佛祖释加牟尼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念经 祈祷,举行
各种宗教活动。
18、白族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 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白族自称“白伙”、“白尼”、“白子”
等,汉语意 为“白人”。1956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 月街”
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 )等民族节日。
19、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 称为“保安回”。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保安
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甘肃省一带 。保安族通用汉文,多信仰伊斯兰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尤为
藏族人民所喜爱 。保安族的节日同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20、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解放前, 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1953
年,贵州省 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 ,
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 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21、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 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达斡尔”意即“开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纪中叶,
这个民族为维 护祖国统一,打响了武装抗击沙俄入侵的第一枪。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也把春节当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 br>节日。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 越吉利。


22、德昂族
(崩龙族)德昂族原名“崩龙族”。1985年 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崩龙”是他称,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
之二以上的人自称“ 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
江西岸。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 家堂、寨神、
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
23、东乡族
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 古人。聚居
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开斋节又称尔德节,是东乡族 民间的传统节日。按伊斯兰
教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九月是斋戒月份,这一月的开始和最后一天,均以见 新月为准,斋期满的次日,即为节日。因此,
它既是民族节日,也是宗教节日。
24、侗族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现主要 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信
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 系在一起,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
节、吃新节、花炮节等。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 专供比赛用的“ 水牛王”。
25、独龙族
独龙族曾被称为“俅人”、“曲人”等。解 放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望,正名为独龙族。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河谷。本世纪
中叶,独龙族还处于 原始公社的解体阶段,妇女还崇尚纹面的习俗。独龙族过去的宗教信仰尚处在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万物
有 灵阶段,即使是唯一的年节(独龙语: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联系在一起的。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 各地时
间不一),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
26、俄罗斯族
俄 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在封建军阀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被称为 “归化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俄罗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有少量 分布。中国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
与前苏联的俄罗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东正教,俄罗斯族非常重视传统节日 ,尤其以过“复活节”最为隆重。过节前一周,不吃
荤,只吃素。
27、哈尼族
据史书记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哈尼族自称很多,新中国成 立后,统一
称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 扎扎”(五月节)。此外还有“栽秧节”
(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
28、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源远流长。西汉时,天山北部的乌孙即是哈萨克族的先民。这些东 迁的牧民得名“哈萨克”,意即“避难者”或“脱离者”。
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数分布在甘肃阿 克赛和青海等地。哈萨克族过去信仰萨满教,公元十一世纪前后,改信伊斯兰教。


主要节 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还有“那吾热孜”节。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抛撒“包尔沙克”、糖,迎喜事是 哈萨克
族的传统礼俗。
29、基诺族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基诺族自称“基诺”,汉文译称“攸乐”。1979年被国务
院正式确定为 中国的第55个少数民族。基诺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原始宗教,但对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传统节日以过年为重,具体时间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农历腊月间进行。每年阴历九月,基诺族就要过一年一度的新米节了, 当地人称“好希
早”。
30、京族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广 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乡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京族,历史
上自称为“京”、“越 ”或“安南”,1958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 br>天主教。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唱哈节等。其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唱哈节 ”(歌节)。唱哈
多在哈亭举行,哈亭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物。
31、景颇族 < br>景颇族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 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
1953年7月24日建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县,1956年改为自治州。目瑙 纵歌(目脑纵歌)是景颇族人民驱恶扬善,预祝
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之后举行,为 期2—3天。在景颇族的传说中是天上太阳召集地上万物参加的一
种大型歌舞盛会,并由犀牛传播至人间 ,后成为景颇族最盛大的节日。
32、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 多种解释:“四十个部落”、“四十个姑娘”、“山里放牧人”或“草原人”等。柯尔克孜族多数居
住在 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柯尔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诺若孜节,按柯尔克孜族的历法,新月每出 现一
次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即过诺若孜节,类似于汉族的春节.
33、拉祜族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拉祜 ”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
“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 称做“猎虎的民族”。祜族传统节日有拉祜年,也吃扩塔节(即春节)、火
把节、月亮节和尝新节等节日 。其中最隆重的节日是过拉祜年。传说拉祜族兄弟是从葫芦里走出来的。大年初一,拉祜族男
女老幼都要 用葫芦盛水洗手,洗去过去一年的贫困,迎来新一年的五谷丰登。
34、黎族
黎族聚居 在海南岛通什镇等地,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们就在海 南
岛繁衍生息,成为该岛最早的居民。黎族自称“孝”、“歧”、“美孚”等。黎族名称的使用始于唐代 末期,沿用至今。黎族的传统

谜语大全及答案-维稳工作方案


北京育才小学-打比方的句子


网络营销师待遇-评职称个人总结


伊斯兰教圣地-木兰县吧


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系统-泉州财政信息网


镇关西-七一党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关于孔子的歇后语


中学生淘课网-关于环境保护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