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

余年寄山水
706次浏览
2020年08月28日 20:4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九一八事变时间-太原市招生考试网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

《草原》
教学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课型
精读课文
是否集体备课

教材
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主要记述了作者到内蒙古
草原访问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盛情款待来访各
族同胞的动人情景,反映了各族 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


全文按照访问的顺序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 1自然段),
讲作者初次见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和感受。这一部分是写景,作者用简练、
生动的文 笔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讲
作者访问草原的经过。作者按照“远道迎客 ——蒙古包外——蒙古包内
——联欢话别”的顺序,描写了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款待远客的情景。这一部分是叙事,语言朴实、流畅,耐人寻味。
教学
目标
1、学会本课9个一类生字,积累词语,运用关联词语造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 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
热情好客,体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培养热爱中华民族
大家 庭的思想感情。
教学
重点


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读书,用心感受和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和
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2、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
难点
体会文章按照空间位置、事情发展、思想感情三条叙述的特点。
教学
准备
1、布置同学搜集老舍先生的简历和他的作品。 2、搜集有关草
原的文字资料、图片、歌曲等。
预设过程
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
1、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带情入境。


2、同学们有到过或者见过大草原吗?草原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
过度:今天,我们就和老舍先生一起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看看在作者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2、 速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况?
板:风景美人情美
过度:草原的风光和人情都这么美好,那么就构成了一幅草原风情
画。
板:草原风情画
3、 默读课文,对全文质疑
这样用音乐、图像渲染的情境 ,能带给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使学
生“入其境,爱其美”,在感到喜悦、快乐的同时,让学生谈谈自己 欣赏
后的感受。此时,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也就油然而生。
学生对于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为后面的品读词句做好铺垫。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 过度:指导朗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作者在写草原美景的
同时,还
2、 自由读,边读边划抒发了自己的感情的句子。
3、 学生汇报。
4、 找出句子,抓对比。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
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1) 指导朗读。
(2) 理解“高歌”和“低吟”两种不同的情调。
(3) 理解“奇丽”,为什么他要吟这么一首诗?





5、 者先是想高歌,后来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为什么会产生
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呢?如果把这两个抒情的句子调换一下位置,让他
先“低吟”,后来他越看草原越高 兴,然后“高歌”,行不行?
提示:“高歌”和“低吟”都是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往往都 会受到外
界的影响,那作者看到了什么,使他产生了这种情感,而要用这种方式
表达?(讨论) 6、 学生汇报。
点拨1:我们归纳一下,作者一开始看到了草原的什么?它的整体
给人什么感受?(出示图)
板:开阔 点拨2:
1)他当时的心情怎样?(激动、兴奋)
2)指导朗读
3)换词理解“清鲜”、“明朗”。
过度:接下来他看到了草原的什么?(部分)那他的感情起了什么
变化?
指导朗读,读出草原的柔美。


点拨3:注意作者第二次写景的部分, 他先总的说了一句“在天底下
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茫茫”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里这样说呢?感
情朗读。
点拨4:接下来分了两部分来写,先写了(草原的颜色),再写了
(小丘的线条)。
指导朗读:(1)先读这两部分,然后选你喜欢的读给大家听。
句1:“四面都有小丘,……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随机出示图:绿草衬白羊,多么雅致、清丽。指导朗读。
这里把_____ 比作________,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句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随机出示图、出示两种风格的国画,理解“勾勒”、“渲染”。
点拨5:这样柔美的 线条,缓缓地高起来,又缓缓地低下去,就像
(波浪)。所以作者沿着这波浪般的线条,一直远望,就觉 得好象整个
绿色的草原在流动,所以作者说……


指导朗读。
7、 自由读第二次写景的部分,读出柔美的感觉,把自己读沉醉。
四、 总结:作者情 景交融的描绘,我们看到了蒙古族同胞生活在
风景如画的草原上,使人向往,令人感受到无限的乐趣。
1、 看图,听音乐。
2、 口语训练:做小导游,向你的朋友介绍一下内蒙草原的如画美
景。
五、 布置作业
1、 向你的爸爸、妈妈介绍一下内蒙草原的自然风光。
2、 背诵第一自然段。
学生深情并茂的诵读,将使他们对草原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再次得
以升华。
使学生 不仅理解了原文描写的羊群的静态和动态的美,而且拓展
了自己的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了美的意境,同 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
创新能力。


板书设计
草原
风景美
草原风情画
人情美
作业设计
1、 向你的爸爸、妈妈介绍一下内蒙草原的自然风光。2、 背诵第
一自然段。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提倡阅读教学要加强朗读、默读的指导。老舍笔下的《草
原》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 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因此我在教学
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从以上教例可以看出同样的课文,同 样
的段落,先前虽然对学生强调要读出你喜欢的语气来,当琅琅书声充溢
每一个角落,其神色、 声调,却不尽人意。后来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
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草原 上空气新鲜,天空
明朗”,“绿得无边无际”,“绿油油的草原上飘动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


人,在有了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美读品悟,学生的情感
被激发读起来抑扬 顿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达到“正确、流利、有
感情”的朗读要求,给人美的享受。由此可见,认知 是情感的基础,情
感是认知的手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草原》
教学课时
第2 课时
教学课型
精读课文
是否集体备课

教材
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主 要记述了作者到内蒙古
草原访问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盛情款待来访各
族 同胞的动人情景,反映了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 全文按
照访问的顺序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 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作者初
次见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和感受。这一部分是写景,作者用简练、生动的
文笔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讲作者访
问草原的经过。作者按照 “远道迎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联
欢话别”的顺序,描写了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款待远客的 情景。这一
部分是叙事,语言朴实、流畅,耐人寻味。
教学
目标
1、学会本课9个一类生字,积累词语,运用关联词语造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 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
热情好客,体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培养热爱中华民族
大家 庭的思想感情。


教学
重点
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读书,用心感受和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和
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2、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
难点
体会文章按照空间位置、事情发展、思想感情三条叙述的特点。
教学
准备
1、布置同学搜集老舍先生的简历和他的作品。
2、搜集有关草原的文字资料、图片、歌曲等。
预设过程


设计意图
一、复习引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草原》这篇课文 。现在让我们回忆一下,通过
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课文的哪些内容?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课文的线索:草原美景-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盛情款待-联欢
话别;学生可从课文写了作者 老舍先生第一次随作家代表团去访问内蒙
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感 受到草
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草地辽阔,有很多的牛羊,草原很大很美很绿
等)
师: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草原去感受草原美景吧。(课件播放草原
美景部分)
通过回顾让学生巩固旧知识,并为新课打下基调
二、学习远迎客人
师: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蒙古族同
胞对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是怎样迎接的,( 板书:看画面)请看画面。(出
示课件迎客画面)下面大家自己读书希望能做到边看边想边划出你感受< /p>


或体会最深的句子,在书旁写出你的感受。(板书:读课文划句子谈体
会)
学生汇报(说说你的收获吧。懂得几十里外迎接、骑马带路是蒙古
人的特点,看出主人迎客的隆 重热情,“飞”反映了主人迎客心情急切。)
(从“来到几十里外欢迎客人,立刻扭拨转马头, 欢呼着,飞驰着
在车左右与前面引路”等地方体会主人的热情礼重。指导两个比喻句。
幻灯出示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
河!用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比喻河;2、 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
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用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比喻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的蒙古
族同胞。小结:这些比喻的特 点恰当生动,使被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地
呈现在我们面前,建议大家把它背熟并抄写在笔记本上。)齐读 。
三、自主合作学习后三部分内容 课文又是怎样写我们的亲切
相见、主人热情款待 及蒙汉同胞联欢的呢?同学们,书要自己读,以下
几部分内容让大家自主学习。怎么学?让我们看看刚才 是怎么学的呢?
(总结学法:看画面 读课文 画句子 谈体会)


同学 们可选你最感兴趣的部分内容学习,喜欢一个人静静看的就自
个儿学,喜欢跟同学共同研究的同学可几个 人商量好学习内容,自主组
合一个小组。自己先看,有了一点心得以后,就互相讨论,学完一部分
内容弄懂后再去学习另一部分。
我们先来看画面吧(播放课件) (在汇报介绍过程中随机出 示有
关课文片段,以幻灯画笔指导,在学习热情款待部分可让学生说说自己
有没有类似的经历)
师:说说你的学习收获吧(从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用富有
草原特色的食物奶茶奶豆腐手 抓羊肉奶酒等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招待
我们,干部老翁这些有地位的人给我们敬酒,鄂温克姑娘给我们唱 歌,
小伙子给我们表演赛马踤跤等,饭后进行一系列的联欢活动可见主人的
热情好客豪爽)
播放《草原迎宾曲》---听了这首歌,你心里最想说的一句话是
什么?
师: 通过这几部分内容的学习,我们体会到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
使我们深受感动。(归纳板书:自然美 人情美 草原)如果说草原美
景是自然美,那么蒙古族同胞对我们这些来自汉族的客人这样热情而不


辞劳苦远道迎接,这般的盛情款待,这又是怎样的一种美呢?(人情美,
从中可看出 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民族团结。)自然美人情美,这
一切都是辽阔美丽的草原所赋予的,这也就是 让作者流连忘返不忍离去
的原因,文中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的这一心声?
幻灯出示指导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 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
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师总结:是啊, 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
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难以忘怀,这都是因为我们 蒙汉民族都是生
活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的兄弟民族,我们各民族都是互利互助团结友
爱的民族 。 四、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1、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古大草原看到的景 象,
时间已过了几十年了,然而,今天的草原是什么样?这里老师收集到一
些图片资料我们来看 看,也许从这些图片中你也可以想像出未来的草原
又会是什么样的?(出示)看了这些图片你心里想说些 什么?


2、让学生现场为内蒙古草原设计一段精彩的导游词(广告词),
喜欢哪一部分就设计哪一部分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
请到我们草原来,草原之花永盛开
大草原,乳飘香,人情美,客常在
草原大,草原美,草原的牛羊肥
五、总结再现草原美
同学们,虽然很 多同学都没有真正到内蒙古美丽的草原,但今天我
们的心已经到过了,感受到了,让我们聆听一首草原的 赞歌,来结束我
们今天的学习,好吗?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 老舍笔下的草原那如诗如画的意境,品读
之后,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再次展现一组配乐草原风光图画,在 优美的
旋律中再现草原美景,一定能牵动学生内心的情感。这一整体回读,也
将使学生与文本、 作者再次产生共鸣,在脑海中形成一幅蓝天共碧草一


色,牛羊与骏马齐 的美丽画卷。在此意境中,学生定能身临其境地体
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激起他们对草原的无限热爱。
板书设计
看画面
读课文划句子谈体会
作业设计
为内蒙古草原设计一段精彩的导游词或广告词
教学反思
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上朗读,真情能够流露其中。特别是有
的课文、段落或者某些句子含义深刻,学生如果对课文内容没有理 解,
情感就不容易参与朗读。只有学生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展开丰富的联想
和想象,得到生动形 象的感受和真切的情感体验,才能将自己的情感融
入课文,和作者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达到理想的朗读效 果。这是使我想
起叶圣陶先生说过“吟咏的时候,对研讨所恃,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
亲切地体 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性成为读者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


的境界。”所以,在阅读教 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
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那么就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丝绸之路》
教学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课型
略读课
是否集体备课
教材
分析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 特的视角,生动描绘
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
文化 ,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
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 的友谊之路。
教学


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
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
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
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
难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价值
教学
准备


1.预习课文。 2.鼓励学生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预设过程
设计意图
一、谈话引入1、导语 :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
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 路,传播
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
文明交往的通道 。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
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2、齐读 课题。3、读了课题,
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提问,板书比较主要的问题。如:为什么称
作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由
学生互相解答)4、带着同学们的问题 ,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
找到答案。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选择一种 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
读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多读一读。

< p>
2、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如果能说说
理由,就更好了。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1、出示句子:“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
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2、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3、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
的?
4、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
5、集体交流新课标第一网
(预设:学生会找出中国使者和安息国互相交流的地方。找到中国
使者为安息国带去了“绫罗绸 缎”,而安息国则将自已国家的”驼鸟蛋”,
以及特色文化“魔术”、“杂技”等献给了中国。如果个人 学生没有找到,
可以再讨论)


(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1、安息国与 中国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
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 ,体会一下两国人民
的心情。
2、小组汇报表演,再读文章。
3、通过分角色朗读,你体会到了两国人民怎样的心情?学生充分
交流。
( 预设:学生通过文章对两国人民一些动作表情的描写,例如:安
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 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
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 ;安息国将
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4、引读:这一场景的实现,多亏了一条道路呀!──一条道路将远
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 是一条伟大的路。
(三)结合资料,深入理解


1、其实,今天我 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
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你还知道些什么 呢?把你搜集
的资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
2、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3、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 流。由于公元前1世纪,古
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中国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从而,出现了中
国的丝绸热效应。从此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就设有专售中国丝绸
的店铺。而当时中国的丝绸,全 部都是经过这一条道路进入罗马城内的,
而这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就是著名的──张骞。
4、齐读课文13自然段
5、你有什么体会?
6、再读13自然段。
7、回答课前两个问题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因为在这条道路上,主要的贸易物品是丝绸。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同时板书。
四、小结 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
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 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
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 风
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齐读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自然段。
多种形式的朗读感 受语言的特点,感悟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和西
部辉煌的历史,激起自豪感。尤其是文中中国与安息国交流 一幕的描写,
语言生动形象,人物具体可感,当时情景如在眼前,我指导学生分角色
朗读。不但 活跃课堂,而且加深印象
板书设计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丝绸之路 东西方经济
交流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这一篇略读课文,生动再现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
幕 ,再现了西部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让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个较深刻的
印象,对其中叙述的故事产生兴趣从 而加深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教学这一课,我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理解
一些重点语句的能力。此外,文中还出现了较多的四字词语,其中“栩
栩如生、美轮美奂 ”是学生必须理解但又较难掌握的,教学过程中应注
意提点。
从文章的叙述 看来,如果单纯让学生在读过文章之后就概括,有一
定的难度。因为课文不仅历史和现实交错,而且其时 的历史相对遥远。
鉴于此,听过罗老师的课后受到一定的启发,采用板书填空的方法,让
学生在 认真读过文章之后把空缺的重要部分补上去,文章的主要内容就
出来了。而在领悟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时 ,让学生依据课文中间部分的
内容进行分角色表演,调动了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整个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小组表演获得极大成功。只是课堂太活了,一时难以收回来,
影响了上课的整体效果。这 点,是教学本课较成功中的一处败笔。看来,
如何做到收放自如,要下的功夫还很多。继续努力!
《白杨》


教学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课型
精读课文
是否集体备课

教材
分析
《白杨》这是 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
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 。作者借白杨,热
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
奉献精 神。
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
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 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


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 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
疆建设者的心愿。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
交融在一起。车窗外的白杨─ ─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亲眼中的
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父亲心中的白杨── 就是扎根
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
作者的人物描写非常传神,对父子三人进行了 语言描写和神态刻
画,孩子天真烂漫,父亲严肃而又不失亲切。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
没有 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
现感情的波澜。选编这篇课文,
教学
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
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 的希望。
教学


重点
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联系上下文,理解
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
三是 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
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
难点
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
相似之处。
教学
准备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预设过程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在祖国 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
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 茫戈壁滩上
的白杨。
2.看课题激疑: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
不理解的词用“?”划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
请教老师或同学。
二读: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 ~~”
标出。
(1)学生找出三个问句后全班交流。


(2)课件出示三个问句。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三读:默读课文,把找出的三个问句当成思考题,想一 想,你能在
文中找到答案吗?请边读书边思考边在文中做适当的批注,把解决不了
的问题做个记 号。
(1)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老师巡视、点拨。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 的一般意义,又理解
了它的特定含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鸣,使
语言 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文和道达到完美统一,收到了一举两得
的效果。
三、初步感知,交流体会


(1)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能从课文的字面上大体知道意思就可
以了。
(2)指导学生初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示范书写
(1)教师示范 “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陷”的右下部不好
写,注意与“滔、焰”区别。
(2)学生在写字本上抄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完成抄写本
教学反思
语文课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首先须突 出“读”的训练。可根据课
文内容精心安排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默读、齐读、有感情
朗读等多种形式,特别是重点段落的反复朗读,会大大增加学生感受语


言的机会,促进 理解,促使感情共鸣,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
通过口诵心惟,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课堂采取 多种教学手段,以自己
的激情去调动学生的感情,做到了在教学语言上花气力,在体会感情上
下 功夫,在课堂气氛上用心计。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解词析
句,读读议议,既理解了语言文字的 深刻含义,又受到了文章感情的陶
冶,同时也提高了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其次,要进行思维训练。本文理
解中心思想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层层深 入,思维也渐渐深入,对问题的认识就会逐渐
深化。尤其是通过本课所设计的根据三个“只知道”,推想 出“三个不知道”
的训练,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化对思想内涵的理解深度。再
次应说 、写并举。理解白杨的特点,要通过抓关键词句完成
《白杨》
教学课时
第 2 课时
教学课型
精读课文


是否集体备课

教材
分析
《白杨》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
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
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 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
奉献精神。
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文章由 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
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
后 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
疆建设者的心愿。在作者的描写和叙 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
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
交融在一起。车窗外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亲眼中的
白杨──不择环境,不惧 灾害,茁壮成长;父亲心中的白杨──就是扎根
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


作者的人物描写非常传神,对父子三人进行了语言描写和神态刻
画,孩子天真烂漫,父亲严肃而 又不失亲切。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
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 化来体
现感情的波澜。选编这篇课文,
教学
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 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
想感情;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 ,建设边
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
教学
重点
一是让学生继 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
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 颂边疆建设者的;
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
点感悟 其内在品质;


教学
难点
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
相似之处。
教学
准备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预设过程
设计意图
第二课时
一、抓住“沉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白杨 》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想想“沉思”是
什么意思?快速浏览课文,请找一找“沉思”这个词在课文中出现 了几
次?用“Δ”号标出,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
二、抓“沉思”一词学习课文
(一)学习爸爸第一次沉思的内容。
1.默读1~4小节,想一想爸爸第一次是看到什么而陷入沉思。
2.课件展示,带学生入境。
出示课件:画面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荒无人烟、飞沙走石的情景 ,
老师画外音:看!这就是车窗外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
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 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
车在前进呢!这就是铁路沿线的一行白杨树!(画面上出 现一排挺直的
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一位旅
客正望着这 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就在这时,兄妹俩的一番对话打断
了他的沉思。
3.学习文章的5~13小节,分角色朗读,以读代讲。


(1)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 们分角色把兄妹俩的对话读一读。男
同学扮演哥哥,女同学扮演妹妹,老师就读爸爸说的话和叙述部分。 注
意要把兄妹俩争论时那份天真、固执的语气读出来。
(2)学生分角色朗读。
4.学习文章第14小节,细细品读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三句话。
过渡:哥哥最后一个问话: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引出爸爸
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出示课件: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
长出粗 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
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 摇。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轻声读一读这段话,运用“抓关键词品读”
的方法想一想你从 每一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2)学生抓关键词品读这三句话。


①学生品读“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一句后,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品读
“从来”一词后,老师启发学生:你从中读出了白 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你能读出白杨高大挺秀的特点吗?
②学生品读“哪儿需要它,它 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
的枝干。”一句后,老师更进一步引导理解,老师启发学生:从这一 句
话里你又能读懂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你能把白杨生命力如此顽强的特点读出来吗?
③学生品读“不管遇到风沙还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
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 ,也不动摇。”
◇启发学生:从这一句话里你还读懂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你能读出白杨树坚强不屈的品格吗?
◇当堂完成课堂小练笔:为了让同学们更好 地感悟白杨树坚强不屈
的特点,咱们来做一个小练习。
(3)有感情朗读第14小节。


5.学习第15小节,抓三个“只知道”体会爸爸的心。
过渡:爸爸的这番话 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
表白着自己的心。那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板书:画上 一颗心的图
案。)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在心形图案上画一个“?”)
出示课件: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
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 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
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1)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后启发学生: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
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去工作。你 们知道吗?请把爸爸的经历和白杨联系起
来考虑,谈谈自己的看法。
(2)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
(3)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 地方,爸爸为什么要把孩子
带到艰苦的地方去呢?
(4)小结:看来,你们都知道了兄妹俩的 三个“不知道”,那么,你
们是不是已经明白了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学。
(二)学习爸爸第二次沉思的内容。
出示课件: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 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
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 br>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鼓励学生针对这段话大胆质疑。
2.归纳学生的质疑难点并让学生自读自悟自解疑难。
设想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
(1)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爸爸会想些什么?
(2)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3.学生交流讨论。
4.理解爸爸的心。
(1)出示“心”在字典里的两种解释:①指心脏。②指思想、感情等。
(2)请学生为文中“爸爸的心”选择正确的解释条后用“心”字来扩
词,老师相机板书:心情 、心思、心愿。
(3)学生用上“心情、心思、心愿”这三个词来领悟“爸爸的心”。
(4)老师小结:
爸爸的心首先指的是一种心情,他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向孩子们介绍
白杨;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思,当他深情地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时他
就怀着这份沉甸甸的心思,孩子们 不知道,而你们已经从孩子们的三个
“只知道”中知道更多的内含了;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愿,那就 是──
(学生回答:希望孩子也能和他一样建设边疆、扎根边疆。)同学们这
回对爸爸的心还有 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指板书回答,并擦掉心中的
“?”号。)
三、想象拓展,布置课后小练笔


1.大胆想象四十年后,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的第三次沉思。
老师启发:学 完《白杨》一课后,我们难忘当年在那趟西行的列车
上,爸爸那番意味深长的话。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 ,在一架西行的波
音七四七客机上有不少来自国内外的志士仁人,他们正准备奔赴西部边
疆。飞 机内还坐着当年的爸爸,他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带着两个
在新疆出生的小孙孙刚从上海探亲归来, 此时他搂着两个小孙孙,俯视
着舷窗外的茫茫戈壁,又陷入了沉思。同学们想想,这位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四十年后可能在沉思什么呢?这位爷爷和两个小孙孙之间又
会有一段怎样的对话呢? 要进行思维训练。本文理解中心思想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学生由浅
入深、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学生 对课文的理解层层深入,思维也渐渐
深入,对问题的认识就会逐渐深化。尤其是通过本课所设计的根据三 个
“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的训练,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强化对思想内涵的 理解深度。再次应说、写并举。理解白杨的特点,要
通过抓关键词句完成。


串联了整堂课的教学环节。同时,填补了文本的空白,挖掘内涵,
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 ”,推想出了三个“不知道”。既理解了课文的思
想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布置小练笔作业:同学们可根据以上的设想大胆展开想象,完成小
练笔作业《第三次沉思》
教学反思
应该说,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白杨的特点,体会出白杨
的象征意 义,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已基本达到了。但由于时代的间隔,当
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作到 设身处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
一难点,上接“特点”,下连“三个只知道”,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
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杨的象
征意义。进而引导学生从 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这样,
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 义,又理解了它
的特定含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教学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课型
略读课文
是否集体备课

教材
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生 应该结合前两篇课文,凭借阅读提示的
内容,去自行读书、思考、讨论、交流,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好 自主
学习的情境,尊重个性的学生差异,鼓励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推进学
生自学。理解含义深 刻的句子,体会条理清晰的表达方法,称赞挑战极
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是学习这篇文章的主旨 。


教学
目标
1.默读全文,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
到了哪些困难。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建设者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
热情。
3.认识本课14个生字,搜集和交流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
资料。
教学
重点
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
难,感受新一代 建设者遇到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艰巨与顽强毅力。
教学
难点
理解冰碴子、冻土区、高原缺氧、混凝土喷射等术语的含义。


教学
准备
青藏铁路有关资料图片,西藏风光短片、课件。
预设过程
设计意图
一、视频《天路》引读
1.师:同学们,听过《天路》这首歌吗?它深 情歌唱了铁路工人修
建青藏铁路的感人事迹。来,随着这动听的歌声,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青藏 铁路。(播放《天路》配乐的青藏铁路施工画面)
2.师:这就是青藏铁路,1958年,在毛主席的 关怀下开工,但是
半个世纪过去了,这条铁路还没有进入西藏,直到今天,西藏依然是中
国惟一 不通铁路的省份。这到底是为什么?是什么困难阻挡了这条铁路
的前进?请同学们跟着筑路工人走进青藏 铁路施工现场,大声朗读课
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画面,你看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
什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二、初读感受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检查个别难读的字音是否读准。如械(xiè),
不读jiè“狰狞”读准 后鼻韵。
2.师:读着课文,想着青藏铁路的施工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心里有什么感 受?(学生自由交流)
3.师:这是一条艰难的铁路,(师生补充资料,结合看屏幕上的青
藏 铁路示意图:青藏铁路要经过海拔4767米的昆仑山,要经过海拔
40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全长1142公里,要经过550公里
的永久性冻土区。解释冻土区:一年四季覆盖着坚硬的冰,有些 坚冰厚
度达一百多米,是高原地区修建铁路遇到的最大难题。)而风火山是最
难的难题,但是最 终,这只巨大的拦路虎却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4.(屏幕出示句子:“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 下了高傲的头。”)
你们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1)为什么说风火山是只巨大的拦路虎?( 因为这里有三大难关:
多年冻土区,恶劣天气,极度缺氧)
(2)为什么风火山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①因为科技人员找到了喷射混泥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冻土区。


②因为青年突击队员顶住了恶劣的天气,继续顽强的工作。
③因为科技人员建起大型制氧站,攻克了极度缺氧难关。
(3)你们说这是一批什么样的建设者?(勇敢的、坚强的、智慧
的,不怕苦不怕累……) < br>(4)是啊,他们的确是一批勇敢坚强、充满智慧的青年突击队员。
你们谁想成为这样的一名突击 队员?我们就请这位突击队员来读1~2
自然段,要读出你们的决心来。
(5)同学们,让我 们也象这位突击队员一样“严阵以待”,准备迎接
风火山的挑战。(齐读1~3自然段)
4.师读:“然而,一次次爆破,……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1)西方的媒体说明了什么?
(2)他们认为不可能,那你们认为可能吗?
(3)我们的青年突击队员是如何把外国人认为 不可能的事情变成
可能的?让我们把自己当作中央电视台的一名记者,走进工地,去采访
筑路工 人攻克风火山的艰难历程。


三、读后采访
1.合作要求:
(1)自己边读边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工程的艰难和建设者的
勇气与智慧。
(2)根据采访提纲上的问题提示,把自己的同桌当作青年突击队
员互相采访。
(3)按“冻土区”“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分成三个事件,做三次报
道。
2.采访提纲
(1)你们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
(2)这些困难给你们造成了什么影响或者后果?
(3)你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四、现场报道
1.攻破“多年冻土区”。(结合看课件中的图)


(1)请某个学生做现场报道,其他人补充评价。
(2)理解“下马威”。
①什么是下马威?
②风火山给青年突击队员什么下马威?新课标第一网
③这些下马威可能给工人和工程带来什么危害?
④但是,这一切难得倒我们的筑路大军吗?为什么?
(3)是的,因为这群勇敢坚强的青年突 击队员心中装着一个坚定
的信念:“把铁路修到拉萨去!”(齐读第7自然段)
2.克服“恶劣天气”。(结合看课件中的图)
(1)请某个学生做现场报道,其他人补充评价。
(2)想象“七零八落”“不翼而飞”和“劈头盖脸”是什么样子。
(3)导读第8自然段前5句(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跟读后半句,
强调突出作用)


(4)看图,想象工人们在这样恶劣的天气面前可能会怎样?
(5)是啊,房 子吹倒了,屋顶掀翻了,头砸破了,脸流血了,冷
啊!疼啊!可是,当队员们想到西藏人们贫困的日子和 迫切的期待,他
们咬紧牙关,在心里一遍一遍地呼喊:“把铁路修到拉萨!”(齐读两遍)
3.解决极度缺氧。(结合看课件中的图)
(1)请某个学生做现场报道,其他人补充评价。
(2)什么是“杯水车薪”?为什么会杯水车薪?
(3)看图,想象工人背着氧气瓶在隧道里工作是什么样?
(4)胸闷,头痛,呕吐,四肢无 力……生命受到严重威胁,这是
多么可怕的难关啊!但是建筑大军硬是让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 br>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为什么?他们的胜利依靠的是什么?
①是工人们的勇气和毅力。
②是科技人员的智慧。
③是党中央的关怀。


④是西藏人们的支持。
……
(5)因为,“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铁路工人的坚强决心,也是全
国人们的 共同心愿。同学们,带着全国人民的心愿,让我们大声地呼喊
出铁路工人的决心。(齐读10~11自然 段)
以配有《天路》音乐的青藏铁路画面引入,对青藏铁路初步了解。
在悦耳的歌声里,学生一点点静下心来,沉浸其中。
带着对青藏铁路何以如此艰难的疑问,跟随筑路工人走进工地自
由朗读课文;
走出课文,初步感受铁路的艰难,感受风火山的可怕,感受建筑
路工人的勇气与毅力
四、总结升华
1.(屏幕出示最后一个句子:青藏铁路这条“铁龙”在不断地向前,
向前,拉萨已经遥遥在望……)从最后的省略号里,你们读懂了什么?
(介绍青藏铁路最新进展:工程进 展顺利,全线路基、桥涵、隧道等主
体工程基本完成,累计铺轨743公里,今年年底铁轨将铺到拉萨, 明年


7月进行列车试运行。届时将开通拉萨至西宁、北京、成都、上海、广
州等 多条线路,并装备当今世界最豪华的旅游列车。到那时,从拉萨乘
座火车到北京,仅需48小时。) < br>2.想不想坐上这趟列车去拜访神秘的青藏高原?来吧,跟老师一起
踏上这段神奇的天路。(播放 西藏美丽的风光,配上李娜的《青藏高原》,
最后画面定格在一个西藏小女孩站在铁轨边上,眺望拉萨的 方向。)
3.同学们,为了建设这条铁路,40多万各族同胞远离亲人朋友,奋
战在这荒凉恶 劣的高原,多少年轻的生命永远地长眠在皑皑的雪山下,
还有多少人奉献着自己的热血和青春,但是正因 为有了他们的付出,才
可能彻底改写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西藏才可能真正走向繁荣富裕。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练笔:面对着这样一群铁路工人,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文章篇幅较长,语句拗口难懂。另外,文中
出现的一些专业术 语学生也很难理解。这些“拦路虎”对学生整体把握课
文的主要内容,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加 了不少难度。在课前


我指导学生收集了有关西藏及青藏铁路的资料,让他们对文章的背景 有
一个大概的了解。在教学时,我先播放《天路》以配有《天路》音乐的
青藏铁路画面引入,对 青藏铁路初步了解。在悦耳的歌声里,学生一点
点静下心来,沉浸其中。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 指导学生按阅读提示的要求,自读自悟,然后
交流讨论。让学生在共同的学习中把握文章的重点,知道青 藏铁路到底
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又是怎样克服 困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在交流反馈的时候,我先出示
青藏铁路示意图,讲解青藏铁路途经的地方,让 学生对青藏铁路有一个
直观地了解。然后让学生说说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
不 简单,不容易。这些困难,建设者们又是怎样克服的呢?学生在默读
课文的过程中已经找到了相应的答案 ,回答很踊跃,但让学生理解建设
者们不怕困难,乐于奉献的精神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这个环节时 ,
我重点抓了“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这句话。这句话既是课文的题目,又
在文中一咏三叹, 反复出现了四次。要在青藏高原修铁路,让火车开到
拉萨,当时国内外都是一片质疑声。而这句朴素无华 的话语充满着信心
与决心,在文中的四次出现均使用了感叹号,充分反映了建设者们排除
万难、 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著精神。我让学生找出这句话,在创设的语


境中让学生反复朗读,使 他们充分感受到建设者们“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的信心和决心。学生在读这个简短有力的句子时,铿锵 有力,掷地有声,
它既是筑路大军的誓词,也是同学们对建设者们的赞叹。
《口语交际.习作一》
教学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课型
口语交际
是否集体备课

教材
分析
通过策划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 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在口语交
际中领悟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并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


教学
目标
1、懂得在信中有条理地表达内容,并写出真情实感。2 、掌握信封
的写法,学会评改习作,并通过书信来与人交往和分享习作的快乐。
教学
重点
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
教学
难点
把自己的设想及策划有条理地写出来
教学
准备
各地风土人情方面的图片。


预设过程
设计意图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大中华》。
2.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师补充叙述: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江南水乡,塞外风光 ,西部高
原,浓郁的地理特色,迥异的风土人情,作为中国人,我们无比自豪和
骄傲! < br>3.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全国各地的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
部分山川风物的图片、文字资料 。
二、出谋划策,建立联系
1.走出我们现有的空间,走进更广阔的世界,站得更 高才能看得
更远,你们想结交更多的朋友,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吗?想更深
入地了解他们 那里的风景和物产吗?今天我们就来策划一次和远方的
小伙伴的“手拉手”活动。 板书:策划“手拉手”活动


2.要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我们首先要做的准备工作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建立联系
3.远方的小伙伴和我们相隔遥远,千山万水把我们阻隔 ,我们怎
样才能和他们建立联系,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呢?请大家出谋划策。
4.学生分小组交流探讨。
5.学生集体交流。
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方式:网络报刊杂志各类书籍电视栏目……
三、集思广益,开展活动
1.与远方的小伙伴建立起联系之后,我们就要着手思考如何开 展
“手拉手”活动来增进彼此的了解了。相信大家一定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
解,就请大家先在组 内商量和交流。
2.学生分小组商量。 (教师参与各小组的探讨活动中,要对
活动的 可行性以及可以为对方做些什么有益的事来进行具体的指导。)
3.学生全班交流各小组的策划情况。


教师适时点评并板书: (1)你们的策划让人感动,看,有充满关怀的支助活动,有情真
意切的书信往来,有简洁流畅的情 况介绍,有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还
有方便快捷的网上交流……
板书:支助活动书信往来情况介绍联谊活动网上交流……新课标第
一网
(2)每 一项活动的开展,都蕴涵着同学们的想法和思想。但是每
一项活动都应该有其可行性,请你就自己活动设 计的可行性方面来谈一
谈。 学生交流活动设计的可行性,对其他同学进行启发。
(3)面对不同地区的小伙伴,我们可以为对方做些什么事呢?
学生自由交流。
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地大物博,激发民族自豪感。
四、深入探讨,课外延伸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是否想把自己精心的策划的活动付诸
实践呢?


2.备课的时候老师在报刊杂志、网上、电视节目和搜集了一些小
伙伴的联系地址,你愿意把 自己的“手拉手”活动构思告诉他们,与他们
一同架起友谊的长桥吗?
出示联系地址:xx市xx区xx小学六年级xx(《小艺术家》)
3.经过 刚才的商量,你们一定还有很多与小伙伴建立联系的方法,
请大家课后再收集一些,然后我们下节课把自 己的建议告诉他们。愿我
们的“手拉手”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让我们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课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倾听 ”、“表达”的能力,还以培养学
生的“交流”能力为己任。教学过程中采用种种步骤和具体方法、策略 既
促使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也促使学生学会“交流”。教学步骤也要体
现学生从不会 “交流”到会“交流”、从不善于“交流”到善于“交流”的过程。
这是口语交际课的重要特点,也是它 的价值所在。让他们在相互评议中
形成“我说你听、我评你改”的良好局面。纵观这两堂课,也确实达到 了
这一根本目标。


《口语交际.习作一》
教学课时
第 2 课时
教学课型
习作
是否集体备课

教材
分析
通过策划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在口语交
际中领悟与人 交往的方式、方法,并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
教学
目标


1、 懂得在信中有条理地表达内容,并写出真情实感。2、掌握信封
的写法,学会评改习作,并通过书信来与 人交往和分享习作的快乐。
教学
重点
在习作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
教学
难点
把自己的设想及策划有条理地写出来
教学
准备
各地风土人情方面的图片。
预设过程
设计意图


一、回忆格式,明确写法
1.交流书信的写法及格式。
2.学生自读教材第二自然段。
3.你认为重点应该放在哪个部分?
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介绍自己(略)
说出想法(略)
提出建议(详)
4.在上节课的口语交际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并作出
精心的策划,要让别人明白自己的想法,就必须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
写。
二、尝试习作,发表见解
1.学生自己写信。
2.教师稍作巡视后也同学生一道写作。


三、交流赏析,学会评改
1.教师根据巡视式的观察,指名几个学生读习作草稿,全班同学
互评互改。
评价方向: (1)叙述清楚且有条理。
(2)提出的建议具有可行性。 (3)语句准确,想法合理。 (4)
学生个体的进步。 (5)书信的格式正确。
2、.结合评改中的出现的典型问题,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草稿。
3、小组交流评改。
4、教师评改后小结作文情况。
教师把自己的下水作文读给学生听,请学生作出评价,并与 学生的
习作进行对比,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四、学写信封,鸿雁往来


1.同学们不仅精心策划了“手拉手”的活动,还认真写出书信。大家
想结识远方小伙伴的真 情溢于言表。那我们就一定要把这些信寄给远方
的小伙伴。
2.学生读教材第三自然段,初步感知信封的写法。
3.出示信封格式图,具体了解如何写信封。
4.教师把课前准备好的信封、信笺和邮票发给学生。学生根据要
求填写信封并贴上邮票。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再次誊抄习作和寄
信。)
五、总结
古时候,人们把朋 友见互通书信称之为鸿雁往来。看,这一封封信
就像一只只鸿雁,它们将把你们的心愿带到大江南北,长 城内外,不论
相隔多么遥远,我们和远方小伙伴一定会在“心连心,手拉手”的活动中
不断成长 ,收获美好幸福的明天!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 br>学生这次习作写得不错,就连柯耀程都敢说:“老师,我觉得这次
习作的是历年来最好的一次了。 ”除了以上的指导方法外,有一点让我
感触很深的是:老师的面对面的批改学生的习作,老实态度和蔼, 抱着
为帮助学生的态度,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帮助。学生自然会很主动、
很积极去修改。有 人说优秀的文章是改出来的,说得很有道理。不过这
样做要用很多的时间。
《回顾.拓展一》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课型
是否集体备课
教材
分析
结合本单元“走进祖国西部”的专题学习,交流课内外的学习与活动,
在交流中积累学习方法并理性的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进行改
进。引导学生交流在课内 外学习中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


对西部建设、发展的看法或者建议,激发学 生努力学习、建设西部的豪
情。
教学
目标
1、从课文中汲取写法特点, 在交流探讨中提高习作水平。2、引导
学生就自己的某一点体会畅所欲言,学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培养
语言表达能力。3、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词,并能谈谈对诗词的理
解和体会。
教学
重点
学会总结与回顾,并能理性的分析学习所得,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
难点


从三个角度来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成果,在丰富的形式中交
流、汇报。
教学
准备
1、搜集有关西部情况介绍、发展状况、西部建设等方面的图片和
文字资料。
2、阅读并背诵古诗词。3、搜集与诗词有关的趣味语文故事。
预设过程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想一想,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自由地进行课堂交流。


3.选择重点展开讨论。
(1)说说对西部的认识和感受。教师可以帮助 学生理清思路,让
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西部的认识,比如:西部的历史;西部的自然环境;
西部 的发展。
(2)说说对课文写法特点的认识。 ①《白杨》这篇文章在写
法上有什么特 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以白杨的品格来比喻、
暗示西部建设者的品质等。) ②《草原》这 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
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篇。(景色的铺陈,直抒胸臆的抒情等。)
(3)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体会。 ①找一找在这组课文中
有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简要的说说其中的含义。 ②说说你是怎样去
理 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个别字记
词的含义等。)
二、日积月累
1.导入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积累
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中唐时期素有诗豪之称的大诗人刘
禹锡写的《浪淘沙》。


2.学生自由朗读,如果有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
“九曲 黄河万里沙”,写黄河弯弯曲曲地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
“浪淘”,波浪翻卷;“风簸”,风浪滚 动。“浪淘风簸自天涯”,写黄河波涛
汹涌,来自天边。“如今直上银河去”,是诗人一种浪漫的想象, 说黄河
一直走到银河那里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夸张地说可以到达牛郞和织
女的家了。前两 句描写黄河奔腾万里的雄浑气势;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
法描写黄河源远流长,仿佛是从银河里流下来的。 此诗写九曲黄河
的雄伟气势,并展开奇特的想象,表现作者的向往与追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引导学生课外找一些刘禹锡的诗来读一读
第二课时
趣味语文
1.谈话导入。
师:批改作文时,常发 现有些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使用随心所欲。或
一“,”到底,或通篇不用,想起来了就随手点一下,说明这 些学生对标
点符号极不重视。今天我们来读一则关于标点符号的故事,读完之后,
谈谈你的感想 。


2.学生读文中故事。
3.交流读后感受。
4.教师提供故事:
有一个富翁生性吝啬,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供给很微薄。当< br>时,这位教书先生一口应允了。但借口恐怕口说无凭,写了一张没有加
标点符号的合约:“无鸡鸭 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根据自
己主观愿望。理解为“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 足矣。”欣然
签字。那知吃第一顿饭时,教书先生就大喊大叫:“怎么尽是素菜,没
有荤菜?我 们不是约定了‘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的么?”弄得这个富翁哭笑不得,只好照 合约上的办。
5.动手练习加标点,使之成为不同意思。 ①下雨天留客天留我
不留 ②过路人等不得在此小便 ③某家有少女人材十分丑陋全
无一双好脚 ④今年好倒霉少不得打官司
6.小结。 标点一定要恰当,它就像一个人的五冠,不能因为它
不是字就显得无足轻重,标点错了,意义也就变了。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边评边说。通过评议 ,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点,明白自己的不足,
以便在今后的交际活动中改进。
《古诗词三首》
教学课时
共2 课时
教学课型
精读课
是否集体备课

教材
分析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 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
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 /p>


童真、童趣。《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
淡、惬意的 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教学
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 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
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
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
教学
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


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
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
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预设过程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有人说,童年 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
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
能 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
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
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
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 ⑴ 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
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⑵ 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
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
情感? ⑶ 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⑷ 把想象到的画面
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2、交流反馈: ⑴ 学习《牧童》: ① 理解字词。
② 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
然后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
非常惬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 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
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③ 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⑵ 学习《舟过安仁》: ① 理解字词。 ② 品
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
到了什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
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
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
③ 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
那悠闲的画面。
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 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教师 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
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 的学习情趣。)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
出节奏。)
(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
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 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这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孩子,展现的是美好的童年,离学生的
实际生活并不遥远,理解起来也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足的时间,小组
合作,自主学习。)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
陶醉。一个“横”、“弄”、“卧”,更 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对于学生来说,
这就是他们所期盼的无拘无束的生活。这个小牧童,就是他们理想 的化
身,因此,引导学生置换成牧童,设身处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
从而更好地领略诗境 、领悟诗情。)
(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
风,听到了 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
喜欢呢?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学了这两首诗,学生一定有很多感触,因此配上轻快的音乐,
让学生美美诵 读,然后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可对诗中的儿童说,对家人
说,对老师说……既可给学生倾吐的机会,又可 拓宽思维、丰富体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 》和《舟
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
认识另外几个男 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
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⑴ 自由读词,读准字音。
⑵ 合作探究,理解字词。


⑶ 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
律节奏。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⑴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
蓬。”
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⑵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
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
⑶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
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醉”。)



1、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
2、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3、总结: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 妇恩爱,孩子勤劳,生
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
发了学习兴趣。)
(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
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
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 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从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学生兴趣浓厚。
三个 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
象自然。老夫妇的亲密无间,配合学生 的大胆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
肯定。这样,更加拉近了学生与词中人物的距离,贴近了人物的心理,< br>丰富了人物的内涵,使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 文景象描述出来。
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
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关 注什么。如果教师更多地关注诗义的疏
通和诗句的积累,就会无暇顾及诗歌的文化底蕴;如果教师更多地 关注


共享,就会强调课堂的交流;如果教师更多地关注生成,就会想方设法
寻求 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好一个“醉”字!“谁醉?”“为什么醉?”
学生一遍遍诵读过后,显然知 道是老两口醉了,并想象了这样那样的理
由。(注:“教参”上也认为是老两口醉了。)可是老师认为不 仅如此,
一句提醒“陶醉的仅仅是老两口吗”,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了。在结合当时
的背景介绍, 查阅了诗人的资料后,孩子们知道陶醉的不仅仅是老两口,
还有诗人,明白了他写词的目的,懂得了为何 称他为爱国诗人,一切都
是水到渠成。这时,“为什么醉”已显而易见,学生学习探究过程中高涨
的热情已化为动态的生成。
《冬阳·童年·骆驼队》
教学课时
共2 课时
教学课型
精读课
是否集体备课


教材
分析
本文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
课题“冬阳 ·童年·骆驼队”是全文的文眼,“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
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 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
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三个词语的结合,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 年印
象,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感空间。全文语言平实质朴,
通过怀想童年趣事 ,使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
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学习这篇课文 ,要把握课文主要
内容,进一步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懂得珍惜童年、珍惜时光;学会抓
住重点 词句,体会文章传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围绕“骆驼队”,表达
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
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关注,想象课文描写的童
年生活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


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抄
写喜欢的句子。课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
重点
从作者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
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收集作者的相关信息。
预设过程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营造氛围 1、时光悄悄流逝,留下许多美好的
回忆,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 深处。你还记得小时候哪些有趣的事呢?
(《送别》的音乐轻轻响起。)
2、看来 ,幸福的童年真是各有各的幸福。这节课,我们再一起走
进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
出示课题, 生齐读课题。 冬阳,童年,
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从这三个词 语当中,你仿佛看到了
怎样的画面?
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
二、交流信息,了解作者与背景 1、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结合“资料袋”,总结出示。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⑴ 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
流利。 ⑵ 思考: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
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2、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⑴
注意“嚼”字的读音和写法。 ⑵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四个


片断。四、品读课文,体会童年趣事 1、刚才我们一 起说了作者童
年的往事,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那就拿起笔来,把你觉得最有趣的一
件事用笔划 一划,然后在旁边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或一个词写下你的感
受。 ⑴ 再读课文,边读边划,体会感悟。 ⑵ 汇报、交
流: ① “学骆驼咀嚼” : A、那样丑的脸,那样长
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
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
动。) B、“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想到这时候我龇牙咧嘴的样子,怪怪的、傻傻的,
体会我看得很投入。) C、教师范读,学生想象。
D、生交流:
想象到的“我”学骆驼咀嚼的画面。
E、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② “想象驼铃用处”:
A、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 br>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B、骆驼队伍过来时,你
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 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


铛、铛地响。“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 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体会“我”对骆驼的关注。) C、“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
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从“想象铃铛用
处”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 D、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在这
里,爸爸会想些什么?笑的是什么?
E、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
是的……”
想一想: “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不同的想法。从中你感受
到了什么?
F、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五、总结学法,布置作业 1、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反复品读→画词句、谈感受→感情朗读。 2、仿照课
文第四自然段,写写自己观察小动物的一个场面。
(深情的音乐在教室里缓缓流淌 ,营造出淡淡的怀旧情思。教师细
腻真挚的语言,“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敞开心扉,或是一件傻事, 或


是一个教训……都如同一坛陈年老酒,历久弥新,不经意间,把大家融
进了课 文的意象和情感空间。)
(借这三个意象鲜明的词语,学生联想到冬日的暖阳,一队队的
骆 驼,清脆的驼铃,好奇的孩子……虽说与真正理解课文还有一定的差
距,但为下面的深入学习作出了铺垫 。)
(随着老师舒缓的朗读,学生身临其境。把自己当作文中的“我”,
就站在骆驼的面前 ,看着骆驼咀嚼草料。有的觉得好笑;有的觉得很有
趣;有的觉得很傻,却又傻得可爱,深刻体会“我” 看得入神,喜爱之情
也就不言而喻了。)
(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地去理解。因为上文 学习已明白了
“我”对骆驼的喜爱,所以这里才会有不同于大人客观实际的想法,可能
出于对骆 驼的喜爱,而更多地加上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如:不希望骆驼
遇到危险;不希望骆驼旅程太孤单;希望铃 铛可以给骆驼和拉骆驼的人
增加情趣等等,进一步说明了“我”对骆驼的喜爱。同时,也令人深切感受到了“我”的天真、可爱。)
第二课时
一、回顾学法,复习导入新课标第一网 回忆本课主要内容,复
习学习方法。


二、迁移学法,回忆童年 1、“想替骆驼剪毛”: 冬天
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暧和……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
清脆。 读读这段话,从这段话里又看出了什么? ⑴ 看
出“我”很爱整洁,想把骆驼弄干净一点。 ⑵ 从这个片断中体会
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 ⑶ 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追问骆驼去处”: ⑴ 自由朗读这个片段。 ⑵ 从“总
是问,总是问”联系全文内容,想想,“我”可能还会问些什么?
⑶ 从“追问骆驼去处”这个片段体会到“我”的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
爱。 ⑷ 分角色感情朗读。
三、继续品读,怀念童年 这么多的为什么,长大后的“我”还会
再问吗?“学骆驼咀嚼”、 “想替骆驼剪毛”这些事还会再做吗?请找出文
中相应的自然段。 1、自由朗读,体会情感。 2、全班交流:
⑴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
一 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① 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每个人都得长大,童年也就一去不还了。
② 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长大后却离
我们渐行渐远。 ③ 那些童年往事仅管傻,仅管幼稚,却都是
我们最美好的回忆。 ⑵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 见冬阳


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触景生情,就又想起了那段难忘的童
年生活。) ⑶ 细细品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作者情感。 ⑷
带着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四、总结全文,珍惜童年 正是和这篇课文一样,《城南旧事》
写出了我们每个人的共同感受 ,所以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后来,它被
拍成了电影,又深受观众的喜爱。 (再次响起《送别》。) 让
我们伴着深情的音乐,再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两段话。
五、练习设计 1、读一读,写一写: 毡帽、装卸、咀
嚼、沙漠、寂寞、棉袄、袍子、傻子。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再
回答问题。 课文以________为线索,回忆了童年生活
中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几个片段,
表现了_________。 “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缠着大人追问却又常被敷
衍的经历都不陌生。学生从自 己的角度出发,想象当时的“我”还会问什
么,在尽情提问中不知不觉地更接近了文中的主人公。)


(联系全文内容,联系自己生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充分品读感
悟,降低理解难度,获得真切感受。)
(照应开头,再次深化本课主旨。在配乐朗读中,共同把情感推
向了高潮。)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2、写一段自己
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 3、推荐阅读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
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 请。领悟作者围绕关于“骆驼队”的回忆来
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
因此,设计了以 下教学环节,首先我用《城南旧事》的主题歌《送
别》倒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然后通过对上一 节可内容的回顾,
即在“林海音的童年记忆中拿些片段令人难忘呢?”引出了本节课中的牵
一发 而动全身的问题“在这些记忆的片段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片段有感
情的多读几遍并批注自己的体会。”在 这一过程中我紧紧抓住几个重点


句子,通过对重点句子的,品,读。进而体会出作者对童 年生活的无限
怀念,和眷恋之情。领悟作者围绕关于“骆驼队”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
的表达方 法。并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用自己的笔书写自己的多
彩童年。 我觉得本课我的成功之处在于 ,首先运用歌曲倒入新课,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另外,我觉
得我抓住了一个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在这些记忆的片段中选择你
最感兴趣的片段有感情的多读几 遍并批注自己的体会。”这个问题的提
出为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都起到了 决定
性的作用。不足之处我觉得,可能是由于我的经验不足,因此在各环节
的处理上显得有些生 硬,对学生回答的评价还过于简单。
《祖父的园子》
教学课时
共1 课时
教学课型
略读课
是否集体备课



教材
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节选自著名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全篇以轻快、
优美的文笔详 尽地展现了祖父园子的勃勃生机。园子里的所有生命都是
那么无拘无束;祖父又是那么宽厚仁爱;尤其是 童年的“我”,在这园子
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 学习这篇课文,要放手让学生完全自主地
阅读,读懂课文内容,明白祖父的园子不仅是童年的乐园,而且是学习
的课堂;懂得大自然处处皆学问, 习得知识的途径有很多种;学习作者
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
目标
1、会认读8个生字及“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熟读课文,
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 园子里的生活情景,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
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3、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摘录文中优美的句子。 4、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
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
重点
体会作者从哪些情景表现“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 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
难点
领悟作者如何表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
准备
让学生了解作家萧红,读一读她的有关文章。
预设过程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随着台湾作家林海音一
起感受了她在北京城南的那段 美好时光。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另一位女
作家萧红,走进《祖父的园子》,一同感受她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
读通课文。思考:你觉得祖父 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试着用一个词
语概括,并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谈谈理解。
三、研读课文,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刻的情
景,体会“我”的心情:
学生自主学习。 2、汇报交流: ⑴ 对园子的
印象(1~3小节):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什么
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花
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① 从这几
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 有感情的朗读,读出热闹和生机勃勃的感觉。 ⑵ “我”
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4~15小节): “伏在”、“乱

钩”,说明“我”的举止很天真可爱,说明了园子不仅是童年的乐园,而且
是学习的大课堂。
① 小结: “我”在园子里到底是玩还是干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
么? (“我”在园子里干活就是玩,玩就是干活,反正都充
满了欢乐。) ② 选择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我”的
快乐。
⑶ 感受园子里所有生命的自由(16~17小节): ①
思考: 从这两段话中读出了什么?是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
② 交流、讨论: 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都是自由的。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
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
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 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
有人问它。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
也没有人管。 ……
③ 重点朗读17小节,体会其中的自由和快乐。


⑷ 有感情地朗读后面三段话,通过适当的语气把“我”的快乐心情
读出来。
四、回归全文,领悟写法新课标第一网 思考: 作者为什
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作者留心
观察生活,用心 感受生活,并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把“我”──一个小
孩做的、想的、说的如实地写下来。这些事, 只有小孩会这样做,这样
说,具有真情实感。作者的描写具体生动,用了一系列的动作、语言,
心理描写,使我们好像真正走进了园子,看到了“我”一样。因此,我们
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 生活中的人、事、物。)
五、练习设计 1、理解下列句子: ⑴ 这榆树在园子的
西 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
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 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⑵ 凡
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
响;叫一两声,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 2、读了这篇课文,最
大的感受是什么? 3、扩展练习: 我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
个__________________。


(本课清新活泼的笔调定会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定会对祖
父的园子产生深刻、美 好的第一印象。所以,开篇的第一个问题也正是
顺应了学生当时有话要说的心理,而且,对整体把握全文 也起着至关重
要的作用,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祖父的园子里昆虫丰富多彩;昆 虫非常可爱;祖父的园子充满
生机、热闹、美丽……我对园子非常喜爱,难以忘怀。)
(这 几个小节围绕着“我”错把谷穗当野草割掉的趣事展开,通过对
话表现“我”的年幼无知和天真顽皮,也 表现出祖父对“我”的喜爱和呵护。
一老一少,形象鲜明,语言生动,特别是人物心理很耐人寻味。教学 中,
还可安排角色表演的形式,激发兴趣、丰富内容、加深体验。)
(写园子里植物和动物 的自由自在,表达“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的快乐心情;所以,在“我”的眼里,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 由、快乐的,
都是那样美好,充满活力。)
(理解作者在这一小节排举了大量事物,花费大 量笔墨细致描写
的用意,充分感受园子中所有生命的自由自在。)
(这篇课文为什么能给人 带来强烈的震撼,使人心驰神往?缘于
作者敏感的心灵,细腻的笔触,她选举的例子看似一件件平常的小 事,

情人节创意-医药策划


我们这帮人作文-三下乡总结


成都医学院地址-理想国际教育


新疆成人高考报名网站-小学教师年度考核总结


黑板上的记忆-自传怎么写


留学英国一年的费用-暑假趣事


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英文合同范本


我是歌手台湾-上海高考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