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设计 (1)
沙特阿拉伯国王科技大学-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统编教材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二学期
全册教案
备课人:
教学设计目录
第一单元 .........................................
........................... 3
1 古诗三首 .........
..................................................
... 3
2 祖父的园子 ................................
............................ 8
3 *月是故乡明 ......
..................................................
.. 11
4* 梅花魂 .................................
............................. 14
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 19
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
..................................................
21
语文园地一 .....................................
........................ 23
第二单元 .............
..................................................
.... 26
5 草船借箭 ...............................
.............................. 26
6 景阳冈 ......
..................................................
....... 28
7 *猴王出世 ...........................
................................. 31
8 *红楼春趣 .
..................................................
......... 34
口语交际:我们都来演一演
............................................... 37
习作:写读后感 ......................................
................... 39
语文园地二 .................
............................................ 42
快乐读书吧: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
...................................... 44
第三单元
..................................................
................. 47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 ............
....................................... 47
汉字真有趣 ........................................
..................... 47
我爱你,汉字 ..............
............................................. 52
第四单元 .........................................
.......................... 57
9 古诗三首 .........
..................................................
.. 57
10 军神 ..................................
.............................. 64
11 青山处处埋忠骨 .
..................................................
... 68
12 清贫 .................................
............................... 72
习作:他陶醉了 ...
..................................................
.... 75
语文园地四 ................................
............................. 78
第五单元 .........................................
.......................... 81
13 人物描写一组 ......
..................................................
81
14 刷子李 ....................................
.......................... 85
习作例文: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
......................................... 89
习作: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
............................................. 91
第六单元 .........................................
.......................... 95
15 自相矛盾 ........
..................................................
.. 95
16 田忌赛马 ................................
............................ 97
17 跳水 ........
..................................................
..... 103
习作:神奇的探险之旅
..................................................
107
语文园地六 ....................................
........................ 110
第七单元 ............
..................................................
.... 113
18 威尼斯的小艇 ...........................
............................ 113
19 牧场之国 .....
..................................................
.... 117
20 金字塔 ..............................
............................... 119
口语交际:我是小小讲解员
.............................................. 120
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 123
语文园地七 ........................................
.................... 126
第八单元 ................
..................................................
129
21 杨氏之子 ..................................
......................... 129
22 手指 ..........
..................................................
... 135
23 *童年的发现 ............................
............................ 140
习作:漫画的启示 ....
..................................................
145
语文园地八 ....................................
........................ 147
第一单元
1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昼、耘”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能通过读诗句,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4.能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2.能通过读诗句,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谁来说说,在你眼中,童年是什么样的呢?(自由、天真、无忧无虑……)在同
学们
眼中童年真是多姿多彩!是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辛酸也罢,都
是我们生命中最珍
贵的记忆。
现在,老师将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去宋代感受一下当时人们的童年乐趣。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首古诗,标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与同桌交流。
2.(出示7个会认的字)
(1)学生齐读,注意读准“磬、陂、漪”的读音。
(2)认读多音字“供”。
3.(出示4个会写的字)指名学生读,师正音。
4.学生齐读三首古诗,师正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读完这
三首古诗,结合注释,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呢?(有小孩子在种瓜、小孩
子在玩冰、牧童在吹笛子……)大
家读懂的还真不少,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一首古诗: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板书诗题)
2.大家从诗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四时、田园、杂兴)
(1)
(出示相关资料)《四时田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田园诗,
共六十首,描写农村
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这首诗就是第三十一
首。“兴”在这里读四声,“杂兴”
就是随兴而写的诗;“四时”在这里表示的是一年四季。
题目的意思是: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
产生的感想。
(2)学生齐读诗题。
3.学生再次齐读全诗,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1)指名学生说说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补充。
(2)理解词语:
杂兴:随兴而写的诗。
昼:白天。
耘田:在田间锄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儿女:男女。
当家: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童孙:孩子们。
解:理解,懂得。
供:从事。
傍:靠近。
阴:树荫。
(3)结合注释,尝试完整地将全诗的意思说出来。(白天锄地,夜晚搓麻线,农
家男女各
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小孩子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也在桑树荫附近学着种瓜。)
4.(播放纯音乐)请同学们伴着这古朴典雅的音乐,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边读边
想象,说一说这
首诗展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1)诗中先写了哪些人物?(村庄男女)他们在做什么?(耘田、绩麻)
后面还写了谁?(童
孙)他们在做什么?(学种瓜)
(2)诗中哪些描写让你印象深刻?(童
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为什么?(因为
这两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从哪里看出来
?(小孩子虽然不懂耕织,但也会学着大
人的样子去种瓜。)这两句除了表现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
现了什么?(农家孩子的勤劳
好学)
5.(出示相关图片)你能根据图片的提示背诵全诗吗?试一试。
四、课堂小结。
学到这里,你能说说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吗?(展现了农村紧张繁忙的劳
动生活,
主要表达了对天真可爱、勤劳好学的农村儿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乡村是那么恬美
、秀丽,洋溢着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氛。历来许多诗人以描写乡村生
活、田园风光著称,写下了不朽的诗
篇,这样的诗,就叫田园诗。同学们课下可以继续搜集、
品读更多的田园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穿越到了宋代,在诗人范成大的描绘中,我们感受
到了(农村紧张繁忙的
劳动生活)和(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勤劳好学)。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这首《
四时田园
杂兴》(其三十一),再次感受农忙时节农家孩子们的天真快乐。
2.接下来,让我
们跟随另一位诗人杨万里,去感受一下冬日里孩子们丰富多彩的生活
吧!(板书诗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古诗,划分节奏。(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
钲。敲成玉磬穿
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2.题目中的“稚子”是什么意思?(小孩子)“
弄”是一个动词,意思应该是(玩)。诗题
告诉我们,这首诗主要写的是(小孩子玩冰)。
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个小孩子到底是怎样玩冰的吧!
(1)齐读诗的第一、二句,结合注
释,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早晨,小孩子把冰从盆里拿
出来,把它做成一种打击乐器。)
①从哪里可以看出时间是早晨?(晓)
②小孩子是怎么把冰做成乐
器的?(彩丝穿取:用彩丝穿起来)(出示图片)你眼前浮现
出怎样的情景?(冬日的早晨,小孩子高兴
地从金属盆里小心翼翼地把冰取出来,仔细地用
彩色的丝线穿起来当作银钲敲。)
③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这个小孩子怎样的特点?(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强)
(2)小孩子把冰做成乐器之后,又有哪些举动呢?让我们一起朗读诗的第三、四句。
①这两
句诗写了什么?(小孩子敲打“银钲”,声音悠远动听。)从哪里看出声音悠远?(穿
林响)
②为什么最后一句诗说“忽作玻璃碎地声”?(因为一不小心冰碎了。)这里的“玻璃”,
是不是指现在
玻璃杯、玻璃窗的玻璃?(不是,是一种玉石。)这里把冰碎的声音比作了玉石
落地破碎的声音,这是运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③从这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了这个小孩子怎样的感情变化?(小孩子瞬间
由喜笑颜开变
得失望无比。)你是从哪个字体会出来的?(忽)
(3)结合注释和我们的讲解
,你能不能试着说出全诗的意思?(清晨,小孩子从金属盆里
把冰取出来,用彩色的丝线穿起来当作银钲
敲。敲出来的响声像玉磬一样清脆,穿过树林传
得很远,忽然听见冰碎了,发出了像水玉落地破碎的声音
。)这首诗表现了(小孩子天真烂漫、
活泼可爱的特点)。
三、小结。
多么可爱的孩子呀!如果是你,会有这般奇思妙想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学习新知识前,我们先请两位同学背诵一下前面学的两首古诗
——《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稚子弄冰》。
2.前面我们已经跟着两位诗人,从夏
季到冬季,体会到了农村童孙的勤劳好学和弄冰
稚子的顽皮聪明,现在让我们随着另一位诗人雷震,去感
受乡村傍晚的童真童趣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古诗,说一说:诗题“村晚
”告诉我们什么?(地点、时间)地点在哪里?(乡村)时
间呢?(傍晚)所以诗题的意思就是(乡村的
傍晚)。乡村的傍晚发生了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
看吧。
2.出示相关资料,了解作者。
3.再次齐读全诗。
(1)说说前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草、池塘、水、陂、山、落日、寒
漪)7个景物的描
写,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出示图片,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水草长满了池塘,池
塘里的
水几乎溢出了塘岸。青山衔着红彤彤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粼粼水波中。)所以,这两
句诗写的就是乡村落日之景。
(2)此时,谁出现在这如画的美景中了?(牧童)他在做什么?(骑
着牛,随意吹着短笛)从
哪里看出来随意?(短笛无腔信口吹)怎么理解这句诗呢?(无腔:没有曲调;
信口:随口。意思
就是短笛是随口吹奏的,没有曲调。)所以后两句诗的意思就是(回家的牧童悠闲地横
坐在
牛背上,拿着短笛随意吹着不成调的曲子)。
(3)通过感受诗中的场景,你觉得牧童的
童年生活怎么样?(无忧无虑)这首诗表达了诗
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对
闲适自由、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的
喜爱与向往之情。)
(4)再次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三、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多姿多彩、无忧无虑的童年,你的
童年又是
什么样的呢?课后写下来吧!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 祖父的园子
教学目标
1.认识“蚱、啃”等9个生
字,读准多音字“晃”,会写“蝴、蝶”等13个字,会写“蝴
蝶、蜻蜓”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出示蝴蝶、蚂蚱、
倭瓜等园中景物的图片)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学生答)
如果现在你有一个大大的园子,里面
就有这些动物、植物,你会喜欢吗?(喜欢)为什么
呢?(因为动物很可爱,因为有吃不完的瓜果,因为
可以在园子里玩……)是啊,如果有一个
这样的园子,老师也会流连忘返呢!不过,今天我们要去游览的
,不是我们自己的园子,而是
萧红笔下“祖父的园子”。(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学生汇报,师指导识字:
(1)多音字“晃”:
huǎng(明晃晃)
huàng(晃动)
(2)正确区分“拔”(拔萝卜)与“拨”(拨打)。
(3)承:注意中间有三横,不要写成两横。
3.(出示生字)指名学生带读,注意读准字音。
4.(出示“蝴蝶、蜻蜓、蚂蚱”等词语)学生齐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给课文标上自然段并划分段落。思考:你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
怎样的园子?(
充满快乐的、自由的、美丽的园子)
2.小组讨论: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在祖父的园子里的哪些场景?
3.全班交流:记忆中的园子(第1~3自然段);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
玩耍(第4~15
自然段);园中的一切都是健康的、漂亮的、自由的(第16~17自然段);在园中
玩累了,可
以快乐地入梦(第18~20自然段)。
4.(出示第1~3自然段)
(1)学生齐读,说说祖父的园中有什么。(昆虫)有哪些昆虫?(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这里着重
写了哪种昆虫?(蜜蜂)作者先是运用了ABB式的叠词,再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
了蜜蜂的可爱,同
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2)除了昆虫,园中还有什么?(树)哪些树?(樱桃树、
李子树、大榆树)着重写了(大榆
树)。(出示与大榆树相关的句子)仔细默读上面的句子,找出作者描
写大榆树时所运用的修
辞手法。(拟人、比喻)有什么作用?(勾勒出大榆树的高大和不容忽视,也写出
了大榆树的
活力。)
(3)再次齐读第1~3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此刻你正漫步园中,看到
这些富有生机的景
物,是多么陶醉啊。
四、小结。
祖父的园子里有蝴蝶,有蜜蜂,
还有大榆树,真是生机勃勃,但是不是只有这些呢?还需
要我们进一步去发现。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祖父的园子,看到了里面的小
昆虫和大树。现在,
我们将进一步认识祖父的园子,看看祖父的园子里还有什么好玩的、有趣的事物。
二、精读课文,重点赏析。
1.走近祖父,感受祖父的慈爱。(出示第4~15自然段) <
br>学生齐读第4~15段,思考这部分主要写了园中的什么?(人)主要是谁?(“我”和祖父)
“
我”和祖父在做什么呢?(在园中栽花、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浇水。)
(1)这么看来,“我”是
一个很能干的孩子啰?(不是)为什么?(因为“我”其实并不懂
怎么干活,都是在捣乱。)从哪里看出
来?(重点词:瞎闹、乱钩、马马虎虎)对于“我”这种
“帮倒忙”的行为,祖父有没有生气?(没有)
从哪里能看出?(“祖父大笑起来”“把我叫过
去,慢慢讲给我听”)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祖父对“我”
怎么样?(疼爱)真是一位慈爱的祖
父,怪不得“我”在园中能如此自由自在。
(2)除了这些,“我”在园中还有哪些乐趣?(摘黄瓜吃、追逐蜻蜓、采倭
瓜花、捉蚂蚱
玩)玩腻了,“我”就去帮祖父浇菜,怎么浇的?(把水往天上扬,大喊着:“下雨啰!下
雨啰!”)
从此处的语言描写,我们不难看出,“我”此刻无比快乐。
2.走近园中景物,感受作者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出示第16~17自然段)
在园中,除了生活是自由的,还有什么也是自由的?
(1)齐读第16~17自然段,回答上面的问题。(一切都是自由的。)
(2)园子里太阳
底下是怎样的景象呢?(出示句子:凡是……回答。)齐读这两句话,说一
说这两句话写出了“我”怎样
的内心感受。(“我”对阳光、对光明、对温暖的向往,在“我”
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都充满活力。
)太阳底下除了这个,还有什么呢?(出示句子:黄瓜愿
意……问它。)齐读这两句话,说一说这两句话
表达了“我”怎样的内心感受。(“我”觉
得黄瓜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可以看出“我”对自由的向往
。)
(3)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很多太阳下的景物,它们都是什么样的?找出相关句子,与同学
交流。(具体参照第17自然段)这些事物集中反映了一种自由快乐的生活状态,可见,“我”
十分向
往这种生活,这种生活令“我”感到十分惬意。因此,“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
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
”,快乐地进入了梦乡。
三、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阅读“阅读链接”的内容,说说你
对课文有什么新的体会。(从“阅读链接”的内容
可以看出,萧红后来无限怀念祖父,怀念祖父的园子。
作者之所以怀念这个园子,是因为这
个园子里有祖父的疼爱、有快乐的童年。由此可见,童年这段幸福、
自由、快乐的生活,在
她的生命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以至于让她念念不忘。)
2.童年的生
活、童年的回忆永远铭记在心,但是童年一去不返,我们也只能时刻回味与
怀念了。带着对童年的留恋与
怀念之情,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参观了祖父的园子,你一定流连忘返了
吧?想一想,你周围有哪些景物也镌刻着你童年
的回忆?试着把它写下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3 *月是故乡明
教学目标:
1.体会作品表现的人对家、家园和故乡的刻骨铭心的依恋之情极其深刻内涵。
2.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评点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
和质疑,
与作品展开对话。
3.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你自己对故园的情怀。
一、导入:
(课间播放梅艳芳的《床前明月光》)
上课!(起立、问好)欣赏了这首美丽的歌曲,我们再来欣赏一首诗歌朗诵。
(播放诗歌朗诵《乡愁》)
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是?这让我们想起了?诗歌是?谁能告诉我它们共同的主题是
什么? 很好,思乡之情。古往今来,思乡的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达思乡之情
的散文。请大家
先看课本前面的目录,找出你认为最能表达思乡之情的文本。(学生查阅,
有的说是《我心归去》有的说
是《乡土情结》《月是故乡明》……)最富有诗情画意的是
《月是故乡明》。
看人看眼睛,读
文读题目。我们还是先看文章的题目——月是故乡明。看到这个题目
你都能想到什么?
1、有可能想到主旨是“思念家乡”。
2、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3、有可能联想到其他诗句:李白的《静夜思》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同学们,诗
文鉴赏有三点不可忽视:题目、作者和注释。了解了题目,我们再来看作
者。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
季羡林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
二、作者简介:
北京大学
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山东
清平(今临清)县人。193
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
立高中任教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
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
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辞掉剑桥大学的约聘,毅
然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
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1995年11月,“北京大学季羡林海外
基金会”成立。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
么还念念不忘那个小山村?
三、下面,就让
我们走进这篇散文,走进季老的内心世界。现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
文。(分男生、女生部朗读,读的同
时请把你认为优美的段落作上标志)
同学们读得不错,男生声音洪亮,女生感情细腻。这里有几个词语需要特别注意。
浩渺 篝火
旖旎绝伦 惆怅 耄耋
嚼烂 慨然 恍然大悟 离乡背井
(学生认读)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哪些段落写得非常优美?
(学生站起来朗读并稍加分析,3-4个人)
我也找了两段,大家看看能不能把空填上? <
br>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________的瑞士莱芒湖上,在________的非洲大沙漠中,在<
br>________的大海中,在________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___
_____
的,我都异常喜欢。此地既然有___,有___,有___,有___,有___,每逢望
夜,一轮当
空,月光闪耀于_____之上,上下___,______,而且______,____
__,真不能不说是赏月
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这么好的段落大家应该记住,现在,我
们试着不
看课本,一起来读一下。(学生齐读)
跟生字词语一样,希望同学们课后还
要再复习巩固,不妨把它背下来。同学们,朗读
有助于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但要真正解读一篇文章,我们
还必须深入分析,学会质疑,学
会鉴赏。同学们请结合背景资料,(提前印发《季羡林的故乡情》)默读
课文,有不明白的
地方提出来,你认为好的(或不好)的地方找出来。(学生活动)(学生质疑,学生自
主解
答)(教师穿插点拨)问题:
1.既然作者如此热爱想念自己的家乡,
为什么他不常回家看看呢?学生甲回答:季老
年龄大了,农村的条件比较艰苦,回家不方便……。学生乙
回答:季老的家乡没有亲人了,
所以没有回去的必要了……。学生丁回答:季老思念的是他童年的那个家
乡,而不是现在
的……大家的回答都有可能,我们的理解,只是从文章本身出发来分析。我们的分析与季
老的内心所想是否完全一致呢?就很难肯定了。所以,我有一个建议:季羡林老先生就在
北大,
大家可以写封信给季老,谈谈一个中学生对他的文章的理解。我相信,他一定会乐
于解答的。当然了,更好的是拼搏三年,到北大与季老当面讨论。
2.他的家乡没有山,为什
么还写山呢?生答:过渡,文章第二自然段中说中国古代
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下面提到了山
,还写了水……
3.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那些童年趣事呢,是不是多余?生答:
这些童
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捉知了、看月亮、做梦、捡鸭蛋都跟月亮。
4.
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色,作者还写到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
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
小月亮相形见绌?生答:这是对比,文章中明确提到了“对比之
下……”。我觉得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
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
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个同学的回答非常好。是
啊,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
比才能显现出来,故乡的小月亮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馨的回忆外
,作者还通过与
其他场景进行对比来表现,从济南到北京,一直说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要说景色,比
故乡那只有在童年看来才有浩渺之势的苇坑美得多的怕不是一处两处,但在作者看来,哪
一处的
月都不及故乡,故乡的月亮越美,越发勾起作者的乡思乡愁。正如作者所说,“然
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
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老师提问:那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呢?同学们齐读一下。(倒数第二段)
故乡不
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
内容的情感和记忆。所以,
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
起乡思之情,即平常我们所说的——借物抒
情。因此,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
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在《月是故乡明》中,这
种事物就是——月亮!那我想
问: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什么是它的抒情线索呢?
很好,
是月亮!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但却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
这就是散文——形散神不散
的特点。
(解惑结束后,重申三个问题:对比、借物抒情、形散神不散。)
四、总结文本:
大家已经讨论得很充分了。我有一个小小的疑问:作者为什么要用杜
甫的诗作为题目呢?由于杜甫这句诗
是千古名句,特别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被广为传诵。
用它来做题目,更能表达作者的乡思之情。本文的哪
一段中有一句话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
的解释?正如作者所说“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正是说明它表达
了一种普遍的感受。
所以,季羡林老先生即使功成名就,即使身在他乡,还念念不忘自己的故乡。季羡林
先生
走出了鲁西北那个小村庄,走出了国门,但没有走出那植根心底的爱国情结;他走进燕园,
走上了大学的讲台,但没有走出那融入生命的乡土情结;他走上了社会的高层,步入了人
生的辉煌,但没
有走出那刻苦名新的平民情结。有评家称他为“平民中的大师,大师中的
平民”。(为一名大学生看行李。)
五、写作实践:同学们,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应
用知识,提高能力。现在我们一起来
做个训练——写作实践。
有许多事物能唤起我们对家乡的
怀念:老树、老街、老房子、门前的池塘、一塘的荷
花……想想夕阳的余晖和袅袅的炊烟,想想母亲呼唤
儿女的声音……请置身于某个情境,
写一个片断。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4* 梅花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 12 个生字,会写 14
个生字。正确读写“缕缕、幽香、漂泊、唯独” 等词
语。读读记记“颇负盛名、玷污”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课文,解决生字词。
2、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
情是怎样
表达出来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2、体会外公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题
1、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个有关梅花的故事。
2、板书课题。查字典理解“魂”的意思。那么“梅花魂”的“魂”指的是 什么?
二、出示自学目标
1、掌握课文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出示自学指导: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习情况
1、检测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检测方法:学生上台板演生字、新词;板演内容由老师提问易
错、重点生字、新词,
或者让学生提问自我认为的易错生字词;板演后,学生集体纠正,师适时点拨。如
“魂”
“幽”“葬”“衰”等,要提醒学生注意各个部件的组成。
2、体会、讨论理解词语的含义:畏惧、颇负盛名、眷恋、稀罕 。
3、检测课文阅读情况:(1)找一两名优秀生进行阅读课文,然后再随机找两名后进
生进行阅读, 其
他学生认真听,随时发现问题,给予帮助。(2)同桌互读。(3)再读课
文,理清叙述的顺序。讨论作
者回忆了外祖父生前的几件事?”从这些事中体会到了什么?
第一 (第 2
自然段):外祖父常常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 流出眼
泪。(板书:读诗落泪)
第二 (第 3 自然段):外祖父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爱惜。(板书: 珍爱梅图)
第三 (4 一 11
自然段):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起来。(板书: 不能 回国)
第四 (12 一
13 自然段):外祖父在离别前把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外孙女。(板书: 赠
墨梅图)
第五 (14 一 15 自然段):船快开时,外祖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绢。(板书:
送梅花巾)
4、小结
六、当堂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重点写“幽”、“甚”、“衰”)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梅花魂》。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
的含义。
3、体会外公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三、出示学习指导:
1、通过读课文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
2.同桌或者小组同学讨论课 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3、同桌讨论体会外公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8
分钟后看谁学得最好!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查自学情况。
1、说说课文讲了外祖父的哪五件事?(板书)
2、读了这五件事,你感觉到这位老人的一颗怎样的心?从文中的哪些词语
知道?(出
示最后一段,释“眷恋”一词。)对这个句子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 来。
3、问题:从哪儿可以看出外祖父那眷恋之心?默读课文,可以在旁边写上 批注。
六、谈谈体会
1、学习第一件事。(1)出示句子:“我很小的时候……泪珠落在我的腮边
、手背。”(2)
思考讨论: ① “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说明什么?(老
人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不忘
中华民族文化,也要让自己的子孙也不
忘自己祖国的文化。)②“读到一些诗句就落泪”
是因为什么?
a、适当解释说明三句诗的出处、意思及其表达的情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出自唐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意思
是:独自一个人在远方居住,每到过节的时候格外思念故
乡的亲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出自王维的《山中送别》,意思是:明年春天
绿草如
茵的时候,您回来不回来呢?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出自北宋
词人秦观的词《浣溪沙》,大意是:
在空中随风飘飞的落花,轻得好像夜里的梦,满天无边无际落着的雨
丝,细得好像心里的
愁。
这些诗大致都体现了一种思乡怀亲之情。
b、明确老人的思乡之情是他落泪的原因。(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老人的思乡之情。他
思念祖国,却身在
异邦,不能回 ,所以伤感地流泪了)
2、学习外祖父的另两处落泪(即第三 、五件事)
(1)从“听到不能回国,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
一句,体会
老人一直热爱着、思念着祖国,却不能回去,他难过地哭了,充分表
现了他对祖国深深
的眷恋。
(2)从“赤道吹来的撩乱了老人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
下子衰老
了许多。”体会到思乡的深情,孤独的痛苦,一下子把他催老了。
(3)从“想不到泪眼蒙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个手绢,一色
雪白的细
亚麻布上面绣着血色的梅花。”体会到老人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眷恋之
心让外孙女带回祖
国,了却自己的心愿。
3、交流学习第二件事。
(1)师:从外祖父的三次落泪中,我们感受到外祖父的爱国之心。课题写
梅花,梅花与外祖父有什么关系?读读第三自然段,看体会到什么。
(2)从哪些地方
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情有独钟?①“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
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
里那 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从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
现老人对梅花图的珍爱。②“我不小心在梅图上留下脏
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
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
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训罢,
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
净。”通过老人的语言、行动来 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
a、体会“轻轻、慢慢”在句子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b、“清白”是什么意思?“沾污”又是什么意思?
c、爷爷是让妈妈管教好我的行为、还是思想?(思想)从何而知?(“这清
白的梅花,
是沾污得的吗?”)
d、指导朗读,读出对梅图的珍爱。
4、“这清白的梅花为什么不能沾污?”一向宽容慈爱的外祖父为什么这次会 大动干
戈呢?教师范读“
临别赠梅图”一事。(1)老人深情地说的那段话,其中哪几句话点明了
梅花的品格?(“这梅花,是中
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
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 骨气的!”)(2)<
br>由此可见老人爱梅其实爱的是梅花的什么?(梅花的精神)(3)播放梅花凌寒独放的图片,
出示
古诗王安石的《梅花》、《墨梅》,难怪外
祖父这样赞美梅花,读句“这梅花,是中国
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 开花。她却不一样,愈
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
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
(4)师:这仅仅是在赞美梅
花吗?是在赞美什么?齐读句子““几千年来,我
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
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
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
就像这梅花一样。”
再次讨论:
a、梅花的秉性象征什么?(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b、此时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借物喻人)
c、由此可见,老人赞梅花,实则赞美的是什么?(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5)历史上有气节的人物有哪些?
(6)饱含深情读“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 不管历尽
多少磨难,不管受
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
样。”
(7)外祖父保存这幅梅花图是为什么?(是让自己保存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中 国人的
气节。)现在他
把它送给外孙女又是为了什么?(也让外孙女保持这种秉性、这种气节。)
这就是题目“梅花魂”的内涵
。
△学习最后一段
1、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段对全文起到了什么作用?(点明中心)
2、回顾全文,口头概括本文的中心。(课文讲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
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 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
3、文章的开头和
结尾有什么联系?你体会到了什么?(开头和结尾紧密联系。开头讲
由梅花想到外祖父;结尾又从梅花想
到外祖 父的爱国心。这样前后呼应,首尾连贯,更
加突出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思念祖
国的思想感情。)
七、当堂训练
1、抄写课文中让你感动的语句。
2、填写基本功。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教学目标:
学习与人交谈的礼仪,懂得如何围绕主题与他人交流,并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整理的记录有条理地表达。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记者采访的视频)看完这段采访视频,大家认为采访需要注意哪
些技
巧?(要有礼貌;提出有用的问题;认真听别人说完;提出新的问题,并耐心等待别人回答。)嗯,看来大家都明白了!今天,我们也要来当一回小记者,不过,我们不是去采访同学,而是
去采访
我们的父母、邻居等大人,采访的主题就是“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板书课题)
二、明确要求。
1.个人展示,明确交际要求。
老师邀请一位同学上台来介绍自己采访所用的“问题清单”,
说说采访内容。如果其
他同学认为他的采访内容符合主题,而且对其采访的内容也非常感兴趣,请鼓掌表
示支持。
如果听完以后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或是觉得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可以大胆举手提问。
2.评价交流,提高口语水平。
(1)鼓励上台展示的同学,大方
表达,讲的时候可以出示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帮
助其他同学更好地了解采访内容。
(2)请同学说一说支持的理由。
(3)在评价交流中进一步肯定采访的重点:可以从不同方
面提问,也可以围绕一个话题
提出更多的问题。
(4)思考总结。
小结:最好给大家介绍内容全面而且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不要只局限于一两个方面。
三、规范语言,有序表达。
1.回顾教科书提供的信息,明确采访时的技巧:要认真、耐心地
听别人讲话,一边听一
边做简单的记录,不要随意打断别人,不明白的地方或感兴趣的内容可以适当追问
。
2.照顾在口语交际方面存在困难的学生,可以提供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一定的句
式辅助。
四、模拟演练。
1.现在大家手中都有了问题清单,请以老师为采访对象,来模拟一下采访的情景吧!
生:老师您好!请问您小时候在哪里上小学?
师:××学校。
生:那您最喜欢哪个学科呢?
师:我最喜欢的学科是××。
生:为什么呢?
师:因为这个学科的老师很和蔼,上课很有趣。有一次……(老师讲起小时候的故事来)
生记录。
2.现在,大家了解采访的流程了吗?(了解了)刚刚老师所说的信息,大家有没有
记录
呢?(有)那么,对于老师所说的童年记忆,你们有什么感受呢?(学生自由回答)
3.学生自由模拟练习。
五、小结。
想要了解别人的故事,就必须先了解与人交流
和倾听故事的技巧。作为小记者的同时,
不要忘记你也是一名倾听者。大家今天回家之后,去采访一下你
的爸爸妈妈或者家里其他
长辈吧!记得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板书设计
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认真倾听
有条理地表达
教学反思
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
教学目标:
能将从某件事、某个瞬间中受到的触动、得到的成长具体真实地记录下来。
教学重难点:
能自主修改作文,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作文。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出主题。
(多媒体播放学生婴幼儿时期的照片,让学生
猜猜照片中的人是谁。学生发言,教师引
导。)刚才播放照片的时候,同学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大家看到自己小时候的照片,
脑海里一定闪现出了一个又一个成长中的故事。老师看到这些照片,也感慨
万千。转眼间,
同学们已经从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娃娃,长成了朝气蓬勃的少年,长大仿佛就在一瞬间
啊!
二、小组讨论,感受成长。
1.小组讨论:什么是长大?你在哪一刻感到自己
长大了?那一刻你做了什么事情?事情
的经过是怎样的?你是怎么想的?先请同学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
后与全班同学分享。
2.学生汇报交流内容,师引导学生总结。
长大,不仅是年龄的增长、
形体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反思,学会了孝
顺,学会了辨明当前最主要的任务,懂得了
责任的真正内涵。
(学生互动交流成长故事,一方面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思考
问
题,从而养成说真话、写真实故事的习惯。另一方面,让学生养成多问为什么的习惯,从而
让
学生明白只有想得具体才能写得具体。)
三、回顾教科书,点拨写法。
<
br>1.联系课文《梅花魂》,作者写了关于外祖父的几件事?(读诗词落泪、珍爱墨梅图、
因不能回
国而哭泣、赠“我”墨梅图、送“我”绣着梅花的手绢)重点是什么?作者在写这
些事情的时候重点写的
是事情的哪个要素?(经过)
小结:如何把一件事情写具体:(1)要把“经过”部分分成几步,按照
一定的顺序来写;(2)
要写清“经过”中的重要情节、场面,给人如经其事、如睹其物之感;(3)要
把主要人物的
表现具体清楚地写出来,达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
2.联系课文《祖父
的园子》第17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
思想感情的?
小结:借助
自然景物,移情于景,表达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热爱以及对童年的怀念。引
导学生在课文选段中学到写作
的方法。
3.从刚才的讨论中选择一件令你成长的故事,将故事的经过写清楚,表达自己的真情
实感。
四、佳作共赏。
1.刚才我们获得了写作经验,根据这些经验,我们来欣赏一篇佳作,看看小
作者是如何
体会成长的。
2.教师出示范文,由学生朗读。教师提问:文章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说说你的理
由。
3.教师点拨总结:文章要想感人,就要说真话,诉真情。
五、写作实践,交流共评。 1.出示写作要求:写一件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还要
把自己受到
感触、感到成长的那个瞬间写具体,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
2.学生完成习作。
3.学生互评,交流共享。
六、小结。
听了同学们的成长故事,我发现,此时此
刻,同学们真的长大了,记得有位名人说过: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希望同学们在今后
的生活中,善于观察,勤于写作,
说真话、做真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学习更多方法,更好更快地掌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情感。
2.学习描绘情景
的方法,学会更直观地描写情景;掌握通过两种事物对比,突出表现其
中一个事物的方法。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游子吟》,理解诗中内容,想象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情景,体
会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描绘情景的方法,学会更直观地描写情景;掌握通过两种事物对比,突
出表现其
中一个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游子吟》,理解诗中内容,想象诗中描写了怎
样的
情景,体会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本单
元我们认识了古代诗人笔下天真可爱的孩子们,与萧红一起游览了祖父的园子,
欣赏了季羡林先生故乡的
月亮,感受到老华侨浓浓的爱国之情。那么,我们在学习课文的过
程中,都用到了哪些方法来理解和体会
情感的呢?
二、交流平台。
1.齐读教科书第15页“交流平台”中四位同学说的话,说一
说你有什么收获。(我们
可以通过想象,从作者的角度思考,体会作者的情感;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来把握
情感;可以
通过抓重点语句的方法体会情感;可以通过抓住细节描述,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这些方法都能让我们又快又准地把握文章情感,以后在做阅读理解时,也可以运用
这些方法。
三、词句段运用。
1.(出示相关句子)
(1)请两位同学读上面的两个句子,并
说说这两个句子在描写情景的时候,用到了什么
手法?(先总写事物特点,再具体表现)这样的手法有什
么作用?(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体会
到所描写的情景。)细细品读,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有没有一种
身临其境的感觉?(有)你感
受到了什么?(太阳光的强烈和天气的酷热)
(2)按照这种描
写的方法,从下面6个词中选一种情景写一段话,注意要直观表现出所
写情景的特点。
例:慢——蜗牛在树下往上爬,它爬的真慢啊,等它爬到树梢的时候,花谢了,叶黄了。
2.(出示相关句子)
(1)学生默读,与同桌交流,这4个句子都有什么特点?(通过两种
事物的对比,凸显其中
一种事物的特点。)
(2)你能仿照这种方式写一写吗?
例:这里的饭菜再香,也比不上妈妈做的菜香。
不管你们说得多好,我还是觉得,这个玩具不如我家里那个好玩。
3.上面的两种描写方法,
一种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情景的特点,一种让我们一目了然
地把握所写事物,这两种方法在以后的写作中
要记得运用,这可以让你们的作文既直观易
懂又不失技巧。
四、日积月累。
1.齐读《游子吟》,师正音。
2.(出示作者资料)了解诗人孟郊。
3.诗题告
诉我们什么信息?(游子:离家远游的人。吟:诗歌体裁的一种。)这里的游子
指的是(诗人)。 4.我们了解了诗人的相关资料,知道诗人仕途失意,颠沛流离,在这种时候,他更觉得
亲情可贵,
于是,他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母亲在做什么呢?(缝衣服)从哪里得知?(慈母手中
线,游子身上衣。)
怎么缝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为什么要密密缝?(因为害怕缝得
不牢固儿子回来时衣服已经
破了。)因此,慈母手中的针线,是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
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
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于是,诗人不由感慨:(谁言
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寸草指(小草,比喻微小)
,三春晖是(春天的阳光,这里指母爱),所以
这里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意思是——谁说子女
那像小草一样的孝心,能够报答得
了春晖般的慈母恩情呢?
5.这首诗中,作者回忆了一个极
其平常的情景,描写了一位慈母为儿子缝制衣服的画
面,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亲深
深的爱与尊敬。
6.带着对母爱的赞美和尊敬,让我们再次一起有感情地朗诵这首《游子吟》。
五、小结。
童年的一个个场景,就像一支支动人的歌,不论我们用多少笔墨,都写不尽这首动听的
乐曲。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5 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
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感受诸葛亮的“神
机妙算”及周密安排。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事情的起因及经过。
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课前热身:
学生准备:
有条件的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或者在网上观看电视剧《三
国演义》草船借箭部分;自学
生字词,理清课文层次。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感悟精彩
1、创设意境,渲染气氛。播放一段《三国演义》主题曲。
2、调动积累,尝试交流,整体感知。
3、围绕课题质疑。
二、把握脉络,心理入境
1、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学生自主读书,理解文章的脉络,大
体了解事情的起
因、经过和结果。
2、解疑,汇报交流。学生说清事情的起因和结果后。播放
录像《草船借箭》片段,
并提出观看要求,再放第二遍,学生复述经过。
3、由一张剧照(幻灯片)导入文章中心句。
三、切入中心,领悟“神妙”
1、画出课文的中心句,同时课件出示中心句。
2、品读感悟,这篇课文写了诸葛亮的很多内
容,现在请你们仔细读一读,把你认为
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画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
神在哪里,妙在哪里。
3、学生自主学习,边读边画边体会。
4、交流、对话。
四、深入研读,感受人物形象
1、概括出人物特点,
2、围绕初步概括出的人物特点,开展阅读活动,不断深化对人物特点的认识。
3、探究课文描述“诸葛亮识人心”的内容,你会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来探究?
学生汇报后,老师总结。
4、确定各自的学习方式。以“读”“演”为主。
5、师生互动交流。
以“感受诸葛亮的‘笑’”为例,教学设想如下:
师:本文诸
葛亮说有十几处,唯独有一处是在诸葛亮说的前面加了一个“笑”字,诸
葛亮“笑着说----”咱们一
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诸葛亮的这一笑中包含了很多的内容,值得研究,他在笑谁
,笑什么?好好揣摩
揣摩。(老师幻灯出示句子)
生:(自由读)
角色扮演、扮读。
师:诸葛亮在笑曹操,因为他太了解曹操了。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
生:表演,并读句子。
师:他还可能笑谁,这又是什么笑?怎么笑?怎么读?
生:表演,并朗读。
五、朗读诗歌,体味经典
周瑜妒忌诸葛亮,逼亮立下军令状。
孔明识破陷害计,神机妙算应周郎。
巧用天时与地利,周密安排不慌忙。
擂鼓呐喊骗曹操,箭如雨下插满舱。
按期交箭服周瑜,诸葛美名天下扬。
六、链接名著,拓展文本
1、阅读课本选读教材“空城计”,可以谈谈体会。
2、
常言道:“有借有还。”那么,诸葛亮此次“借”来的箭是怎么“还”回去的,请
同学读读《三国演义》
原著。
七、布置作业
1、收集三国人物卡片。
2、搜集三国人物歇后语。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6 景阳冈
教学目标
1.认识“筷、恰”等1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泊”,会写“冈、饥”等15个字
,会写
“一饮而尽、性命”等9个词语。
2.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词句试着猜一猜。 3.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理清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讲讲武松打虎的故事,注意
加上适当的
语气、表情和动作。
4.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中的武松作出自己的评价,并说明理由。
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中的武松作出自己的评价,并说明理由。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播放《好汉歌》,导出名著《水浒传》)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片段,感受
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足
智多谋。今天,让我们来走进四大名著中的另外一部——《水浒传》,看看今
天,我们在景
阳冈上,会遇到谁?(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出示生字词)指导学生识字。
(1)学生自由练习读生字,练习完毕,随机指名检查练习成果,指导正音。
(2)注意:
多音字“泊”读bó时,多是动词,停泊;读pō时,指水域,如湖泊,所以,梁山泊中的“泊”
应该读“pō”。
3.浏览全文,了解文章内容。
(1)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
件什么事。(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喝了酒之
后趁着酒兴上了冈,遇见老虎并与之搏斗,最后杀死老
虎并挨下冈来。)
(2)根据故事情节,你认为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四个部分)如何划分?第一
部分:喝
酒(1~4自然段);第二部分:上冈(5~7自然段);第三部分:打虎(8~12自然段)
;第四部分:下
冈(13自然段)。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齐读1~4自然段
,说说课文第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武松去店里喝酒,酒后不听
店家劝告,执意过冈。)
1.大家在读这部分时,有没有遇到什么不懂的词语?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筛、客官、如何
、但凡、吊睛白额大虫)大家遇到这些不懂的词时,会用什么方法理
解呢?其实,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
比如说,筛了一碗酒其实就是说倒了一碗酒。按照这种方
法,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些词语了。
2
.我们从这部分的内容了解到,武松赶了几天的路,到了阳谷县的时候,时间已经是
(晌午),这时他感
到(肚中饥渴),这时,他望见了一家酒店,酒店门前挂着一面旗,旗上写着
(三碗不过冈)。这是什么
意思呢?让我们一起接着往下读。
3.武松到了店里坐下,招呼了店家点了牛肉,又叫了酒,不过,酒
只上了三碗,就不再上
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武松没钱了吗?(不是)那是因为什么?(店家说这酒
喝三碗就会醉,
过不了前面的山冈)原来,三碗不过冈是这个意思呀!那么武松信不信呢?(不信)于是
,他前
后喝了(十八碗),多么豪爽又倔强的性格呀!
四、小结。
喝完了酒,武松
想要过冈,店家阻止了,因为——(冈上有老虎)。然而武松还是不信,所
以,趁着酒兴,他便上冈了。
上冈之后发生了什么呢?下节课为大家揭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到武松在门前旗上写着“三碗不过冈”的酒店,喝了十八碗酒,
感受到了
他豪爽倔强的性格特点。我们把这部分的内容,用一个小标题概括出来,那就是——喝酒。那么,接下来,他上冈之后又发生了什么呢?
二、抓住细节,探究赏析。
1.请同学们
齐读文章第二部分,说一说,这部分讲了什么。(武松上冈之后,看见官府榜
文,才相信有虎,但仍继续
上冈。)
思考:为什么他在相信有虎之后,依然敢只身上冈?(喝了酒胆子大、他本来就不是胆小鬼、好面子)那么,我们就把这部分内容用小标题概括为——上冈。
2.很快,武松酒力发作,这
时,他想休息一下。这时,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呢?我们
一起来默读文章第三部分。
(1
)武松刚躺下,乱树后就跳出了一只(吊睛白额大虫),这一吓,武松就清醒了。那大虫
如何攻击他?武
松又如何应对?出示“说时迟,那时快……又闪在一边。”
①找出大虫一开始抓人时的动词。(扑、掀、剪)
②武松的应对。(三闪)
第一回
合对阵,结果怎么样?(大虫劲儿泄了一半)为什么呢?(因为武松消耗了它的体
力,挫伤了它的锐气。
)武松用“三闪”沉着应战,体现了他的以退为进,有勇有谋。
(2)大虫肯定不甘心,所以它又开始
了第二回合的攻击。出示:“那只大虫剪不着……
只拿着一半在手里。”这一回合,武松战绩如何?(哨
棒折做两截,只拿着一半在手里。)
(3)这时大虫又展开了第三回合的攻击。出示:“那只大虫咆哮着……搭在武松面前。”
①
武松没了武器,他用什么应对大虫?(赤手空拳)如何应对?出示:“武松把半截哨
棒……只剩下口里喘
气。”
②从武松打虎的动作和经过中,你体会到什么?(武松勇武过人的英雄形象)
(4)
在第三回合中,武松绝境反击,但是这时大虫还没彻底死去,于是,他又找来了折断
的哨棒,把大虫打死
。经过这番激战,武松已经手脚酥软了。
(5)这一部分,可以用“打虎”作为小标题。自己练习讲述
这部分的情节给同桌听,可
以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动作,使故事情节更生动传神。
3.打
死老虎之后,武松体力耗尽,而且,天色也已经黑了,所以,他只能把老虎的尸体放
着不管,自己先(一
步步挨下冈来)——下冈。
三、拓展延伸。
有人说武松真勇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可又有人说,武松很要面子,有些鲁莽,
不听别人的劝告,虎口逃生只是侥幸。你觉得呢?说说你的理由
。
(赞成前者:武松性格豪放,打虎时有勇有谋,从容应对。赞成后者:武
松不听别人善意
的劝告,自以为是,好面子,太鲁莽,武器折断时情况十分惊险;在打死老虎之后,自己
也没
什么体力了。)
四、小结。
无论如何,武松打虎这一壮举,已经塑造了他勇武
过人的英雄形象,而这一切也归功于
作者施耐庵,正是他塑造了这样生动传神的形象,有血有肉的英雄,
我们才能读到这精彩刺
激的故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7 *猴王出世
教学目标
1.根据阅读提示,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体会石猴性格特点。
2.品味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领略经典魅力。
3.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课前准备
这是一篇近代白话文,语言风格与现代白话文有较大差异,一些字词的用法与意思也
和现在不一样。所以课前要求学生充分预习课文,读通课文,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教学过程
一、漫谈“悟空”,激发学习兴趣
1.看过《西游记》吗?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
的是哪个人物?(孙悟空)你能
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来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孙悟空吗?
2.同学们
,这个嫉恶如仇、英勇无畏、而又极具反抗意识的孙悟空从哪儿来?又是怎
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
就学习《猴王出世》(板书课题)。
3.师:书上课题后面有一个①,这种
叫注释。这是一篇近代白话文,读起来与我们现
代白话文有很大不同,一些字词的用法与意思也和现在不
一样,所以课文中有比较多的注
释帮助我们读懂课文。
[设计意图:孙悟空是家喻户晓的神话
人物,学生通过电视、书籍已经对他有了初步
的了解,漫谈悟空引发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本文的语言
风格与现代白话文有较大差异,
因此渗透学会读“注释”的方法读懂难读难懂的字词句很有必要。]
二、自主合作,整体感知内容
1.四人小组合作
(1)合作逐段读课文,扫清朗读障碍,并用4个字为每个自然段概括主要意思。
(2)讨论课前预习课文时画出不懂的地方。
(3)学习“阅读提示”,快速浏览课文: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交流反馈。
3.师小结:一蹦蹦出一只石猴,一跳跳出一个猴王。
[设计意图
:采用整体阅读来教学略读课文,在教学方法和策略上更应该放手,自读
自悟、伙伴合作、集体交流等方
法应该成为略读课文教学的主要方法。]
三、聚焦语言,解读石猴形象
1、默读读文。思考:石猴是凭借什么成为猴王的?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2、抓住重点语句,引导学生了解石猴出世并成为美猴王的经过。
(1)那石猴在山中行走跳
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
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
朝游峰洞之中。
①读,你仿佛看到了石猴在干什么?
②提问:你发现这句话有哪些特点?
③你读到了一只怎样的石猴?写在句子旁边,指名板演。
(2)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石猴勇于担当责任,勇敢地担当起了探险的责任。)
(3)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
瀑布泉中。忽睁眼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
明明朗朗的一座铁板桥。”
(这一段写石
猴入洞的情景,敏捷可爱。瞑、蹲、纵、跳等一系列的动作写出了石猴
敏捷的身手,表现了他过人的本领
。)
(4)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
出得去,不伤身体着,就拜他威望。我如今进进出出,寻了这一个洞天与诸位安眠稳睡,
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石猴的聪慧、机敏。他不仅有过
人的
勇气与本领,还很有心计,天生就是做首领的材料。至此,一个天设地造的神猴就走
完了从石猴到猴王的
过程。)
3.总结石猴形象。
[设计意图:通过抓重点语句感受石猴的丰富形象的环节,充
分发挥学生的学的自主
性,符合略读文章的特点,即教略学不略。]
四、拓展延伸,推进后续阅读
1.孙悟空真是一个勇敢、机灵、才智过人。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其他的西游记故事吗?
2.读《西游记》,准备好召开一个《西游记》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3.摘抄喜欢的语句,积累到“采蜜集”本上。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讲讲自己知道的西游记
中的故事,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激
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8 *红楼春趣
教学目标:
1.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2.通过品读《西江月》和“宝玉摔玉”的情节去领会宝玉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西江月》和“宝玉摔玉”的情节去领会宝玉的精神世界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林黛玉走进了贾府,从此遇见自己一生的知己——贾宝玉。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学习宝黛初会。
二、文本探究——宝黛初会
1.找出集中描写宝黛初会的段落。(13—14)
2.宝黛初会时有一个眼神的交会,二人各有何表现?
黛玉一见,便大吃一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好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
到如此!”
宝玉看罢,因笑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二人感觉相同,似曾相识,但反映不同,一个“笑”,一个“惊”)
投影:
宝玉一见,便大吃一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好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
到如此!”
黛玉看罢,因笑说:“这个哥哥我曾见过的。”
这样改动一下可以吗?
明确:不可以。二人的语言行动反映了各自的性格、身份、地位。
黛玉:含蓄委婉,初到贾府,寄人篱下,说话行事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宝玉:贾母的心肝宝贝,贾府未来继承人,说话行事毫无顾忌。
4.文章中还有哪些句子表现出林黛玉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黛玉笑
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
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
望舅母容谅。”
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
曾读,只上了一
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三、人物探究——初识黛玉
1.两人的这一对
视如电光火石般震撼了心灵,在宝玉的眼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林黛
玉呢?(请一学生朗读)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
点,娇喘微微。闲静
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
分。
肖像描写:轻灵秀气、美貌多情、多愁多病、聪慧敏感
2.为什么宝玉眼中的黛玉竟然没有任何关于服饰的描写?
明确:黛玉的美不止在外表,更美在精神气
质,美在灵秀气韵。宝玉看黛玉不会关注
衣裙妆饰等俗物。
3.黛玉在贾府见到了那么多人,其他人眼里的黛玉又有什么特点呢?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
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
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体弱多病
王熙凤:“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标致美丽
小结:众人看黛玉,是从长辈的角度关心黛玉的身体;
王熙凤夸赞黛玉,是为了奉
承贾母。因此,黛玉之美,只有在宝玉眼中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四、人物探究——初识宝玉
1.宝黛初会,林妹妹在宝玉心里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那么宝玉在林妹妹眼里又是什么
样子的?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
袖,束着五
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
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
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
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英俊多情的富贵公子
2.黛玉之前在心里猜想,
“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为什么
她对宝玉有这种印象?
王夫人:孽根祸胎,混世魔王
黛玉母亲:极恶读书,顽劣异常
3.文中的《西江月》二词也对宝玉进行了评价,请齐读:
无故寻
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
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
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
古
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裤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a.你从这两首词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宝玉?
b.这两首词对宝玉的评价是褒赞还是贬低?
小结:从封建社会的卫道士眼中看来,宝玉的确是一个不喜读书,不求上进的无用之
人。他怕读
被统治者奉为儒家经典的文章,却爱读《牡丹亭》《西厢记》等弘扬人性的“禁
书”。他不愿走科举之路
,不愿意和官场上那些勾心斗角的俗人往来。而从作者来看,其
实是高度赞扬了宝玉的纯真本性。《西江
月》评宝玉,似贬实褒。
ppt投影:
“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就和他生分了。”
----《红楼梦》第三十二回
可见在鄙弃功名利禄这一方面,宝玉和黛玉的价值观是高度一
致的,达成了人生意识
上的共鸣。他们的精神世界是脱离尘俗纷扰的,是纯美干净的。(ppt展示宝黛
共读、黛玉
葬花的图片)但是这样纯美的世界,能为外界世俗社会所容吗?
五、合作探究——宝玉摔玉
1.就在这看似平静的初会之时,这两种世界的冲突却一下子表露
出来了,宝玉做了一
件大家都没想到的事——摔玉。宝玉为什么会摔玉?
“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都不择”
“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
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
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自己有“宝贝”,姐妹们也应该有——追求男女平等)
小结:宝玉生活的时代,是个男尊女卑的时代
,这单从宝玉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就可
看出。我们不妨看看中国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是男人的世界
,《水浒传》中本来就为
数不多的女子,不是不守妇道的潘金莲就是母夜叉孙二娘,而《西游记》中的女
子,美则
美矣,可大多是妖怪。只有《红楼梦》中的女子,几乎都是美丽聪颖、冰清玉洁的。作者
曹雪芹借宝玉这一形象,用饱含深情的笔墨谱写了一曲女性的赞歌。
2.宝玉“衔玉而诞”,这种天
生的与众不同让贾府众人对他抱有非常大的期望,期望
他能够光耀门楣。这块玉,无形中成为了世俗社会
给他的沉重的包袱,束缚了他的自由。
所以,宝玉摔的不仅仅是玉,更是世俗社会给他的沉重的包袱,这
是一次和世俗社会的冲
突。
3.可以这一次冲撞的结果如何呢?
——失败了,在贾母的半哄半劝下又把玉戴上了。暗示着宝玉高洁脱俗的精神世界终
究难和污浊
的现实世界抗衡。
六、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分析宝黛初会的情节,分析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
人物形象,并探究了
二人的精神世界。可是《红楼梦》中的精彩可不仅仅在于此,我们只是想通过今天这
节课
的学习,为同学们打开一扇窗,让同学们喜欢上《红楼梦》,真正走进《红楼梦》的世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我们都来演一演
教学目标
1.掌握将课文改写成剧本的方法,设计符合人物身份的台词、动作等。
2.学会分配角色,排练的同时学会进入角色,通过动作、表情等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掌握将课文改写成剧本的方法,设计符合人物身份的台词、动作等。
教学难点:学会分配角色,排练的同时学会进入角色,通过动作、表情等展现人物的性
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的几篇文章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就是它们都节选自古典文学
名著。这些名著里的人物都刻画得形象鲜明,让我们认识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
人物。如果
我们想把感受到的人物形象展示给没有看过原著的人,让他们也能够和我们一样如临其境、<
br>如见其人,就需要借助舞台表演的形式来实现。今天我们就来演一演这些故事。
二、集思广益,探究演法。
1.学生分组讨论选定故事。
2.准备剧本。
(1)剧本开头应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需要的道具。
(2)将课文中叙述的语言改成人物之间的对话。
(3)根据对话和语境,加上合适的表情和动作。
(4)准备简单的服装、道具。
(5)确定上场、下场的语言、动作、表情。
(6)学生自由分配角色,各角色说记台词,商量要怎么演。
如:改写《草船借箭》第一部分故事。
时间:白天
地点:周瑜帐中
人物:周瑜、诸葛亮
道具:桌椅、纸笔、酒壶酒杯
(周瑜妒忌诸葛亮才干,一天,他把诸葛亮请到帐中议事)
周瑜:(严肃)今日请先生到帐中
,是为了和先生商议军事。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了,敢
问先生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诸葛亮:(不紧不慢)我认为用弓箭最好。
周瑜:(点点头)对,先生之言,正合我意,真是
英雄所见略同。但今军中缺箭,劳烦先生
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诸葛亮:(若有所思)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这十万支箭何时用?
周瑜:(试探)十天造得好吗?
诸葛亮:(假装皱了皱眉头,挥挥手中的羽扇)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周瑜:(笑里藏刀)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
诸葛亮:(毫不犹豫)只要三天。
周瑜:(心中窃喜,故作严肃)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诸葛亮:(十分自信)怎么敢跟都
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大笔一挥,立下军令状)
周瑜:(
看了看军令状,满意地点点头,收好军令状。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先生果然言
而有信,我这里略备了一
些酒菜,先生请。
诸葛亮:(喝了几杯酒)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
边搬
箭。我先告辞。(退下)
3.预演排练。
(1)学生自由排练,注意人物细节。
(2)上台表演,展示成果。
(课件出示排练要求)
“让名著中的人物走上舞台”的排练要求:①每小组选导演一名、主要
演员四名、别
组取经员一名、道具服装一名。②取经人员到别的小组取经,汇报亮点,根据情况调整本小
组演出计划。
三、表演展示,交流评价。
1.每一个小组派出导演到前排组成评审
团,评审团要对每一个小组的表演情况打分,
满分10分。评委主要从人物语言的运用和动作表情的配合
是否符合人物的性格等方面来
打分,本小组演出的时候导演去现场指导,不参与打分。
2.其
他小组的同学认真欣赏表演者的每一句话、每个动作、每个神情,看看谁的表演
最到位,看看哪个小组的
整体编排最有创意。
3.最后评选最佳创编组、最佳演员、最佳导演、最佳道具师、最佳评论员。
四、总结经验,拓展延伸。
在浩瀚如海的文学、历史名著中,还有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引人
入胜的故事等着我
们去感受,去细细品味,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今天的表演只是初步
的尝
试,同学们可以整合大家的合理建议,尝试自己做一回编导,并与同学合作进行创编,在下
一次的课上给大家展示。
板书设计
我们都来演一演
选文—改编—排练
教学反思
习作:写读后感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写读后感的兴趣。
2、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写读后感的写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
4、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在习作中体现个性,学会生活,学会创造。
写作教学重点:
1、写读后感是如何选择感受点。
2、如何在读后感中体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
导写过程:
一、交流激趣,初识读后感。
1、“同学们,你们平时都特别喜欢读课外书,哪些文章给你们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
些什么感受?”
小结:像这样在读过一篇文章获一本书之后,把自己获
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道德教
育、启迪说出来或写下来,就是读后感。
2、“同学们课前搜集了不少关于读后感的资料,现在让我们来一次“信息交流会,怎
么样?”
(1)请同学们现在学习小组内交流,你搜集到了那些惯于读后感的资料?向同学们
介绍介绍。
(2)学习小组汇报,师生互动,加深对读后感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轻松、活泼、民主的谈话、交流,激发学生对读后感的写作兴趣。
二、启发点拨,指导构思
1、“刚上课,我们就交流了一些阅读感受,怎样把这些感受写成习
作呢?大家来出点
子。”(小组讨论)
2、教师小结:
第一、读原文,抓重点。
认真阅读原文,多读几遍,抓住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延伸下去,展开丰富的联想。
第二、摆好位,侧重“感”
在剧题写的时候还应该注意方法:一般文中既要有“读”的内容,
这部分是文章的开
头,又要有“感”的内容,要结合实际,和“读”的内容紧密联系,做到“读”“感”
相
连,有略有祥,有感而发。
第三、抓住“点”,联实际。
有的同学读文章后会有
很多感受,而写读后感时不能面面俱到,应抓住自己感受最深
的一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深入地写下
去,这样才能做到中心明确、观点鲜明,使人
读起来感到亲切、舒服。
第四、定标题,明写法。
掌握读后感的写法,犹如盖房搭建了钢筋框架。因此要帮助学生初步掌握读后感的写
法。 其一:确定标题。标题有两种写法。一种直接命题,一般为“读《╳╳╳╳》有感”
或“《╳╳╳╳
》读后感。”另一种可确定正副标题,正标题一般注明文章的中心内容。副
标题表明题材。
其
二:掌握读后感的基本写法:为让学生整体把握,快捷理解识记我归纳为这几个字
“引—议—联—结。”
引——扼要写出“读”的内容或直接引用原文重点语句,很快引出感的观点和中心。
议——就自己“感”的中心或观点进行分析议论,说明道理。
联——就议论的中心展开联想,继续某些典型事例。也可联系社会和自己的生活抒发
感受。 <
br>结——结尾概括中心,总结全文,得出结论。结论可与开头相照应,可归纳出结论性
的意见,可强
调某一重点,可发出号召。
3、同学们刚才总结了这么多要点,你们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抓住“点”联
系实际)
小结:“我们读了一篇文章有一本书以后,感触很多,我们不能都写,只有抓住一点
才能写深刻
,否则泛泛而谈,就变成了空喊口号了。”
4、怎样抓住这一主要的阅读感受“点”呢?
小结:“联系自己生活是确定阅读感受“点”的最佳方法。“
5、展示几篇关于读后感的例文。
6、引导读写结合,领悟表达方式。
(1)“你们认为,我们刚才展示的几篇读后感,达到了我们本次习作训练的要求吗?”
(2
)“根据同学们积累的经验和课前阅读的读后感,你对写好这次读后感有哪些好的
建议吗?”
设计意图:采取师生互动讨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愉悦的接收写读后感的基本方法和
具体要求。为下面个
性化创造和个性化表达奠定了基础。
三、直抒胸臆,真情习作。
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
一篇文章获一本书,运用学到的习作方法,独立构思,并
完成习作初稿。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掌握更多阅
读名著的方法与技巧;能猜出古代名词的意思,结合前后文描
写猜出词语的意思,以及通过描写猜出人物
,并从中掌握一定的技巧。
2.通过朗读,理解古诗《鸟鸣涧》,想象其所描写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
过交流,掌握更多阅读名著的方法与技巧;能猜出古代名词的意思,结合
前后文描写猜出词语的意思,以
及通过描写猜出人物,并从中掌握一定的技巧。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理解古诗《鸟鸣涧》,想象其所描写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本单元,我们走进四大名著,
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汉,叹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残。现在,
我们一起来回顾梳理一下吧!
二、交流平台。
(出示“交流平台”内容)
1.本组课文不同于现代文,所以一
些语句我们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如果我们
能掌握一些技巧,就能使阅读更加顺畅。大家回顾一下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
方,我们都用到过哪些方法来理解?(猜读、略读、跳读)
2.通过“交流平台”了解猜读的方法。(根据上下文猜测语句的意思)如何
略读和跳
读?(遇到较难理解的语句,不用反复琢磨,只要知道大概意思就好)
3.除了猜读
、略读和跳读三种方法,我们还可以通过别的途径来理解课文。(借助资料
了解历史背景;结合电影、电
视剧等影视资料)
掌握了以上几种方法,相信大家以后再阅读这类文章时,一定会更加顺畅。
三、词句段运用。
1.在学习本组课文时,我们还遇到了不少难以理解的词语。
(出示“榜文、客官、印信”等词语)你能说说这些词语的大致意思吗?
榜文:古代指文告。
客官:旧时店家、船家等对顾客、旅客的尊称。
印信:官府的印章。
驿站:古代人们外出,中途供人短暂停留休息的地方。
伙计:旧时指店员或长工。
郎中:古代的医生。
店家:古代的店主人。
客舍:古代的旅馆。
货郎:古代指卖东西的人。
墨客:古代指文人。
2.(出示第二题句子)读句子,想一想,如何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
(1)请勿自误:请不要自己伤害自己。
(2)喜不自胜:高兴得自己都觉得受不了。
(3)瞑目蹲身:闭上眼睛,蹲下身子。
(4)拱伏无违:伏在地上,向上朝拜,没有违抗的。
(通过联系前后文可猜出词语的意思;先理解某一个字的意思,再放回词中整体理解。)
3.(出示第三题句子)猜猜这三个句子描写的都是谁,并说说理由。
(1)孙悟空。(重点词:金箍棒)
(2)诸葛亮。(重点词:头戴纶巾)
(3)武松。(重点词:万夫难敌)
四、日积月累。
1.(出示相关资料)走近作者王维。
2.齐读古诗,说一说,这
首诗写了什么内容?(鸟在山涧中鸣叫。)诗歌题目直接给我们
提示了答案。(板书诗题)
3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桂花,春山,月,山鸟,春涧)从诗的描写中,你看到了一幅怎样
的画面?(夜
深人静,桂花飘落,空山中升起了一轮圆月,被惊飞的鸟儿在这里鸣叫着。)这个
意境美不美?(美)若
你此刻身处其中,你觉得享受吗?(享受)
4.(播放纯音乐)让我们随着这悠扬婉转的曲调,一起朗
读古诗,感受这美丽的夜晚,聆
听鸟儿的歌声吧!
5.从诗的描写中,你发现了什么?(诗中
有静态景,也有动态景。)这样描写有什么作
用?(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描绘了春夜山中空寂、幽静的
景色。)
6.这首诗中,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呢?
(想要表达对山中春景的喜爱之情以及陶醉其中的心境。)
7.带着这种感情,让我们再一次朗读古诗,感受诗中的美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小结。
从古典名著到古诗文,无不展示着我们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文化的
长河中,
还有许多珍宝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究。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快乐读书吧: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
教学目标
1.能产生阅读四大名著的兴趣,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形象。
2.能感受阅读的快乐,和同学交流阅读的收获。
教学重点:能产生阅读四大名著的兴趣,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能感受阅读的快乐,和同学交流阅读的收获。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诸葛亮足智多谋,运筹帷幄;黑旋风李逵鲁莽刚猛,是个大孝子;齐天大圣孙
悟空神通
广大;大观园里的林妹妹多愁善感……这节课,就让我们漫步中国古典名著长廊,走近这些人物,品读精彩故事。
二、忆经典,说感受。
1.猜一猜。
事事齐全说汉高。(打《三国演义》一人名)谜底:刘备
借问酒家何处有。(打《红楼梦》一人名)谜底:探春
我有心得。(打《西游记》一人名)谜底:悟能
绿化北京。(打《水浒传》一人名)谜底:燕青
2.读课题。
同学们,文学的经典王国里有那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让我们一起读古典名著,品百味
人生。
三、读经典,习方法。
(一)读《西游记》节选。
1.默读《西游记》节选《猪八戒助力败魔王,孙行者三调芭蕉扇》。
小组讨论:(1)铁扇
公主和牛魔王不肯借扇子的原因是什么?(2)各用一个字概括三次
借扇的方式方法,并说出每次的结果
。(3)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全班交流,总结概括。
(1)不肯借扇子的原因。
铁扇公主:孙悟空坑害了自己的儿子红孩儿;牛魔王:害子之恨(次要),欺妻之恨(主
要)。
(2)第一次借扇:逼;结果:假扇越扇火越大。第二次借扇:骗;结果:被牛魔王变猪八戒
骗
回。第三次借扇:打;结果:自愿送出扇子灭火。
(3)人物形象总结示例。
孙悟空:机智、聪明、变化无穷、有法力。
提示:引导学生通过故事的概述感受人物形象。
(二)拓展阅读《西游记》节选《大战红孩儿》。
思考:唐僧最终被劫走,红孩儿的阴谋之所以得逞的原因是什么?
小结:《西游记》以奇妙的
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突破生死,突破神、人、物的
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奇无比的世
界。
(三)了解《西游记》。
1.看封面,了解作者。
师:刚刚我们读的文章来
自《西游记》,从这本书的封面上可以知道,它的作者是明代
小说家吴承恩。谁能说说自己对吴承恩的了
解?
全班交流反馈。
2.读目录,了解内容。
师:我们一起翻开书,看看目录,这本书总共有多少回?哪位同学能把这本书的内容概
括一下?
3.学生交流。
(《西游记》写的是唐僧、沙僧、猪八戒、孙悟空师徒四人和白龙马去西天取
经,经历
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了真经的故事。)
师:是啊,他们一共经历了八十一难,
最终“径回东土,五圣成真”。同学们读完后有什
么感想?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奇、妙等)
总结:西天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大都是由动物变化的妖怪带来的。性格各异的师徒四
人克服重
重困难,与这些妖魔鬼怪作斗争,最终取得了真经。这部小说通过大胆、丰富的艺
术想象,引人入胜的故
事情节,创造出一个神奇的神话世界。
四、用方法,爱阅读。
1.阅读《红楼梦》节选。
2.写读后感。
当我们读到精彩的内容,感想比较深刻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读后感来把读书的
情况记
录下来。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笔记本写好读后感。
五、爱阅读,伴成长。
1.推荐古典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
学生交流反馈。
2.说说自己的读书计划。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
汉字真有趣
1.学生能从总体上明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了解综合性学习的特点,为小学高年级综
合性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学生通过综合性学
习,学会制订活动计划,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并能通过独立或
合作学习,较好地完成任务。
3.学生能够认真阅读教科书中提供的阅读材料,从中受到启发,搜集到更多体现汉字
神奇、有趣的资
料。
教学重难点:学生能够认真阅读教科书中提供的阅读材料,从中受到启发,搜集到更多
体
现汉字神奇、有趣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内容。
1.导语: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和许多其他国家的文字相比,汉字无论是在
字形上
还是在读音上都别具一格。看,老师在黑板上就写了两个汉字(即“汉字”)。你们
对汉字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随机点拨)
2.揭示内容。同学们,通过刚刚的交流,大家已经对汉字有了初
步的了解,接下来,让我
们更深入地走进汉字王国,一起遨游汉字王国,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
趣和神奇,
了解汉字文化,并为汉字的规范使用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吧。
二、合作讨论,制订计划。
1.提示:在我们的教科书中,有对我
们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指导,让我们一起翻到教科书
第43页。
2.学生自由读课文开头的一段话。
3.学生汇报从这段话中了解到的要求。
教师
相机强调:(1)自由组成小组;(2)讨论活动内容:搜集体现汉字趣味的资料;(3)制
订活动计划
;(4)活动结束后展示活动成果。
4.学生自由分组。(教师适当指导:可以分为四大组,第一组字
谜组;第二组歇后语、笑
话、古诗组;第三组绕口令、对联组;第四组汉字起源组)
5.“汉字真有趣”活动计划
活动时间: 月 日
活动地点:
活动内容:(1)搜集或自编字谜。
(2)查找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故事等。
(3)了解汉字的趣味。
成果展示:把搜集到的资料编成小报,贴在教室里,举办趣味汉字交流会。
分工:组长:
搜集资料:
编辑: 抄写:
插图:
6.学生分组讨论活动计划。
提示:讨论时要合理分工,如专人记录讨论结果、专人负责整理
讨论意见;讨论后,形成
完整的计划;可以选择丰富多样的汇报形式,如竞猜、讲故事、朗诵、展览等。
三、讨论交流,完善计划。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
2.师生共同评议。
(教师相机引导,提示注意计划的完整、合理、科学以及活动形式尽
量不要重复)
3.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四、课外实践,完成活动。
学生根据拟定的计划,进行相关的搜集、查找、整理等工作。
1.提示学生查找图书搜集。
2.提示学生利用网络搜索。
3.提示学生通过请教别人得到相关资料。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上节课
我们认真制订了小组活动计划,大家也按照计划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
动。在活动中,你们有收获吗?(生
自由回答)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字谜的神奇吧。
二、猜字谜。
1.现在请大家张开想象
的翅膀,一起领略字谜的魅力。请以小组为单位猜字谜,看哪组
猜得又快又多。
2.猜教科书中列出的字谜。
(1)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
(2)四座山来山对山,四个川来川对川,四个日字连环套,四个口字紧相连。
(3)一点一横长,两点一横长。你若猜不出,站着想一想。
(4)有人不是我,有马飞跑过,有水能养鱼,有土庄稼活。
(5)提取画中的信息:一个人靠在树旁休息。
(6)提取画中的信息:钟指向了十二点。
(7)相传唐伯虎曾在杭州西湖畔卖画。一天,他挂出一幅水墨画,上面画着一只黑狗,十
分可
爱。唐伯虎对人们说:“这是一则字谜,想购买者,需要付三十两银子,如果猜中谜语,
就分文不收。”
大半天过去了,无人猜中。这时,有一位年轻人说:“我猜中了。”唐伯虎
请他说出谜底,他却笑而不答
,取下画来便走。
唐伯虎望着这位年轻人的背影,哈哈一笑,说:“猜中了!他猜中了!”
你能猜出这是个什么字吗?
3.小组间相互猜字谜。
4.公布答案:(1)日;(2)田;(3)立;(4)也;(5)休;(6)斗;(7)默。
5.刚才猜的字谜都是书本上的,(1)至(4)是文字谜,(5)和(6)是图画谜,第(7)题是故
事谜语。大家肯定也搜集或编写了许多字谜,说出来让大家猜一猜。
6.阅读《门内添“活”字》思考:
(1)杨修通过什么方法猜出了谜底?
答:运
用离合字形析字法。“析字”是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采用析形、析义、析音等
形式来表情达意的一种方
法。
(2)你还能列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示例:一人一口酥
<
br>一天,塞北送给曹操一盒酥,曹操亲自在盒子上写下“一合酥”三个字,然后把酥放在
了桌子上。
杨修进来看见了,让人拿来汤匙,和众人分着吃完了。曹操问他为什么这么做,
杨修回答说:“盒子上明
白地写着‘一人一口酥’,我怎么敢违抗丞相您的命令呢?”
三、有趣的谐音。
1.谐音歇后语。
(1)引言: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和谜底的两部分组成的一句话。这种形象
而俏皮的口头
用语浅显易懂,语言幽默,深受人们的喜爱。
(2)读歇后语。
①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②梁山泊军师——无(吴)用
③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④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⑤咸菜烧豆腐——有言(盐)在先
⑥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3)介
绍:歇后语两部分之间有间歇,说的时候往往只说前一部分,把后一部分(真意所
在)隐去,就可以领会
和猜想出它的本义。以上六组是谐音歇后语,借助同音联系,产生俏皮
风趣的表达效果。
(4)猜一猜:以下四组都是谐音性歇后语,看哪一小组猜得又对又快?
①一连三座庙——
②石头蛋腌咸菜——
③霜后的萝卜——
④关公打喷嚏——
宣布答案:①妙(庙)妙(庙)妙(庙);②一言(盐)难尽(进);③动(冻)了心;④自我吹嘘(须)。
(5)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每个小组都搜集了不少谐音歇后语,哪一组先来出题?
一组出题,其他组成员抢答。
(6)小结:歇后语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好好继承和发扬。
2.谐音笑话。
(1)读一读《“枇杷”和“琵琶”》。
(2)交流:看了笑话,你有什么感想?
(3)小结:汉语同音字多,不能随意乱用,否则会闹出笑话。
(4)拓展:小组派代表讲述前一阶段搜集到的谐音笑话。
四、有趣的形声字。
1.默读《有趣的形声字》,概括形声字的特点。
2.介绍:“星”和“凤”原来都是象形字
,后来又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声符创造出来
的。“蜀”和“祭”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形符创造出来
的。
3.交流:形声字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表示这个字的读音,另一个部分表示这个字
的意义。表示这个字读音的部分叫“声旁”,表示这个字意义的部分叫“形旁”。
4.你还知道哪些形声字?说说它们的特点。
5.以小组为单位介绍。
比如:“草”,“早”是它的声旁,“艹”是它的形旁。
五、畅谈收获。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你有哪些收获呢?
六、布置作业。
把搜集的有关资料,做成一期以“有趣的形声字”为主题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
我爱你,汉字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能够增进对汉字的了解,感受汉
字的美,激发对汉字的热爱之
情,能为汉字的规范使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2.通过活动,学生能够很好地参与合作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综
合性学习,能够增进对汉字的了解,感受汉字的美,激发对汉字
的热爱之情,能为汉字的规范使用做一些
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难点:通过活动,学生能够很好地参与合作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汉字不光神奇、有趣,还有着悠久
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有人说,汉字堪称中国
的第五大发明。汉字记载着我们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的
历史,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风
格。让我们继续研究汉字,走进汉字的缤纷世界吧!
二、自读理解。
1.教师提示:为了更好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教科书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些
建议,请大
家看一看。
2.学生根据要求自由读“活动建议”。
看了活动建议后有什么收获?哪些建议要特别注意?
围绕汉字的历史或汉字书法,搜集古今中
外因为写错汉字或读错汉字而发生的笑话、
造成不良后果的事例。搜集书法作品,学会欣赏书法作品。
3.明确建议,突出活动重点。
汇报活动的要求。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提示:围
绕“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可以有选择地开展哪些活动,
如何开展活动。)
三、制订计划。
学生按共同研究的内容自愿组合成学习小组,讨论确定研究的专题和研究的具体目标。
小组内明
确分工,组织协调。
1.了解汉字历史:搜集资料了解汉字的演变,汇总成
表格的形式;搜集有关汉字历史的
趣事或笑话。
2.调查社会用字:
在大街、家里
、校园、同学的作业本上等处寻找、拍摄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学会分析
问题,学习撰写调查报告。
3.搜集书法作品:
从报纸、杂志、字帖上寻找名家的优秀书法作品,寻找身边老师、同学的优秀书法作
品。
4.完成小组活动计划的制订。
小组活动计划
组长: 组员:
时间: 地点:
活动内容: 活动过程:
展示方法: 分工:
四、讨论交流,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
2.师生共同评议。
(教师相机引导,提示注意计划应完整、合理、科学,活动形式尽量不重复)
3.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4.学生根据拟定的计划,进行相关的社会实践和资
料的搜集、查找、整理等工作,形成
研究性报告。
五、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分小组拟订了活动计划,课后大家可以根据计划查找相关的资料。
六、作业设计。
各小组根据活动计划进行相关的社会实践以及资料的查找、搜集、整理工作。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前面几节课,大家通过搜集、整理资料,交流感想
收获,进行了综合性学习。下面,我
们将继续进行关于汉字的综合性学习。
2.导入新课:同学们,汉字不光神奇、有趣,还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只
要我
们主动地了解,积极地搜集资料,相信大家一定会更多地了解汉字。让我们一同学习教
科书第48~50
页的“阅读材料”,深入了解汉字的相关知识吧。
二、整体阅读,了解汉字文化。
1.首先,让我们读一读“阅读材料”,具体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吧!
2.阅读要求。 <
br>(1)认真阅读“阅读材料1~4”,想一想这几则材料分别是从哪些方面介绍汉字的历史
和文化
的。
(2)除了上述有关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外,你还知道哪些相关的知识?
(3)阅读后,就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3.学生自学、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4.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关于《汉字字体的演变》: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请学生说一
说演变的过程,教师可以
再另找一两个汉字的演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汉字演变的规律。
①教师点拨:汉字的发展历史,你知道多少?各种字体大约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
(总结:甲
骨文主要在商周时期使用;金文又叫铜器铭文,盛行于商周时期;小篆是秦代
实行书同文政策时推行的统
一字体;隶书形成于战国晚期,盛行于汉代;楷书产生于魏晋以
后,南北朝之后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字体,
一直沿用到今天。)
②教师点拨:从这些演变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总结:从以上甲
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五种汉字的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
到:汉字字形的变化是由繁到简,每
一种新字的出现,都改变着前一种字形难写、难记的特
点;同时,汉字不断趋于定型化、规范化。汉字的
发展是逐步从象形走向符号,从笔画较多
走向笔画简单,使书写更加快速便捷。)
(2)关于
《甲骨文的发现》:先让学生自己阅读,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甲骨文是怎
样被发现的。
(
3)关于《书法欣赏》:学生仔细观察三种字体的不同,说一说各自的特点,然后教师再
出示其他具有代
表性的书法作品供学生欣赏。
①教师点拨:讲讲欣赏书法的一些方法。
先整体感知,如气势、神采、章法等。再细微观察,如用笔、用墨,字的点画、结构、
线条等。
南朝智永楷书《千字文》(局部)的字形以方为基础,浑圆为主,结构端庄;
用笔上,笔锋
多变,画外取势,楷形草意。
唐代怀素草书《千字文》(局部)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
唐代欧阳
询行书《千字文》(局部)笔笔相连,转折自如,气势贯通,疏密适度,清秀挺拔,
飘洒有致。
②学生再次欣赏作品,作评价。
(4)关于《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必要性》:学生齐读
,并说说对制定国家通用语
言文字法的必要性的理解。
①教师点拨: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有利于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有利于各民族之
间的交往;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②拓展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和实施时间。
2000年10月3
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修订通过,自
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三、总结回顾,布置任务。
1.教师总结:通过上面“阅读材料”的学习,我们不仅学到了更
多的汉字历史和文化方
面的知识,而且增进了对汉字的了解,加深了对汉字的热爱之情,大家在学习中有
了很多收
获。
2.布置任务:下节课,我们将学习研究报告,深入了解文字现状。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
了解了汉字的过去,这节课让我们
一起通过研究报告,了解一下汉字的现状吧。
二、学习“阅读材料5”——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1.《关于“李”姓的
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学生自由读一读,结合自己的姓氏谈谈
对姓氏的了解。
(1)教师引导:这是一篇调查研究报告,让我们认真读一读,体会研究性报告的写法。
(2)学生自主读,了解报告内容。
(3)学生再读课文,初步了解调查研究报告的写作步骤。
(4)读了这篇调查研究报告,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2.教师点拨总结。
(1)研究报告由几部分组成?
(由四部分组成: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情况和资料整理、研究结论。)
(2)我国的姓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3)通过调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解决疑问,还能学到知识,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研究,学写报告。
1.搜集资料,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写成一份研究性报告。
2.小组讨论,确定研究课题。
3.按照研究报告的步骤尝试对自己之前研究的内容撰写研究报告。
4.完善修改,展示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9 古诗三首
从军行
教学目标
1.边塞诗歌的特点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
2.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出示课题
1.同学们听说过花木兰吧,花木兰代父从军,
,在战场上骁勇善战,猛打猛冲,屡立战
功,频频荣升。
2.理解“从军”板书:从军 3.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
的雄心壮志。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从军行》板书:行
二、解诗题,知诗人
1.《
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标题有的加上
“歌”“引”“曲”“吟
”“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2.说说你对唐朝的边塞有多少了解?
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教师范读
4.通过王昌龄的《从军行》,看到唐朝的边塞哪些景物?
唐朝的首都是长安(西安),当时
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青海”
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
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孤城”
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5.看图读前两句,你有何感受?带上感情读一读。
(戍边将士艰苦、孤寂的生活,怀念家乡)
6.过渡语:尽管环境这样恶劣,乡情这样深切,守边将士又是怎样做的呢?
7.齐读后两句。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8.第三句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说明了什么?
(将士们面对困难,报国壮志不但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四、体会意境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重新回到唐朝的西北边陲,再一次将所想到的、见到的、听
到的,
留在心中。让我们牢记戍边的将士,学习他们弃家入塞、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
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五、作业:背诵并默写古诗
从军行七首
作者:王昌龄
原文:
1.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独坐一作:独上)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2.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3.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4.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6.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7.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板书:从军行
青海
孤城——怀念家乡
黄沙
不还——壮志报国
教学反思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一、课文品读
(一)作家
唐代诗人王维,字摩诘
,原籍山西,开元进士,曾官至尚书右丞,故也被称为王右丞。
王维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更通音律。他
的诗歌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的成
就最高。他对自然美的感受独特而细致入微。笔下山水景
物特具神韵。略事渲染而意境悠
长,色彩鲜明优美,极有画意。后人称他的诗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即使在送别、
纪行一类的诗中,也有写景的佳句。在《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中就有很好的体现。
(二)作品
《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写景。“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从这句诗
中,
我们看到的是平日车马交驰。尘土飞扬的渭城在朝雨乍停时现出的洁净、清爽。天空是清
朗
的,客舍旁的柳树在细雨的滋润下显出它翠绿的本色.这是完全有别于其他送别诗中与
羁愁别恨纠结在一
起黯然销魂的情调,但这恰恰体现了王维诗歌的特点,从晴朗的天空,
到洁净的街道,从青青的客舍.到
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这句景
物描写虽没有“千里黄云”、“北风吹雁”、“寒
雨连江”那样的萧瑟.但其送别的愁思却是
浸染在“柳树”——这送别诗词中别具意味的特殊意象上。从
《诗经》开始,“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就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至唐朝还有“灞陵折柳”
的送别典故。“柳
枝依依”,含情脉脉,“条条有情”,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柳”者
,“留”
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因此在很多的送别诗里都能看到柳树那袅娜的风姿,迷人的意态。
诗的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
故人”抒情。写的是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
诗人的劝酒辞。由于绝句在篇幅上受到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
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
杯,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等都一概舍去。但酒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说多
遍后.朋
友上路的时间终于不能不到来,似乎脱口而出的这两句劝酒辞却使强烈的、真挚的惜别之
情达到高潮。诗意看似不难,但劝酒中蕴涵的深情对没有离别经历,生活条件优越的学生
来说却不易体
会,这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我课堂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
基于以
上认识,本设计立足文本,从语言文字入手,在学生把握诗句大概意思后,前
两句诗实现“入境”:想象
一幅“画”,感悟“诗中有画”;抓住一个“柳”,感知诗歌意象。
后两句诗突出“悟情”:以“情”为
主线,以“读”为根本,引领学生反复涵泳,反复品
味,获得情感共振。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并背诵古诗。
2.初步学习边吟诵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学用“仿佛”“好像”“似乎”词语表达想到的画面。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1.由曲入诗
课前欣赏歌曲《阳关三叠》。
过渡语: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是根据唐
代著名诗人王维的写一首诗谱曲而成。今天我
们就来共同学习这首诗——《送元二使安西》。
(歌曲《阳关三叠》是当代作曲家根据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谱曲而成的。课始播
放歌曲《阳关三叠》
,一方面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色彩,并由曲入诗,为古诗的赏读奠
定情感基调;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古
诗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读诗知意
(1)引出课题,了解题意
①共同书写诗题。从这个题目中你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②学生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齐读诗题。
(2)了解作者
学生介绍对作者的了解情况,教师补充。(强调王维的诗的特点:“诗中有画”)
(3)读通诗句
学生自由练习读诗,在此项活动中重点指导“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
新”中
的“朝”和“舍”的读音。
(4)读懂诗意
①学生结合幻灯片的注释,自读自讲诗意。
②学生试说诗意,教师点评、补充。
③出示译文,男女生合作读。
④趣译诗句,学生齐读。
(读准、读通、读懂古诗,是古诗教学最基本的要求。这首诗的诗意
不难理解,给学
生设置一定难度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达成学习目标。)
3.吟读悟情
过渡语:学习“品诗”。读诗如品茶,一口为喝,二口为饮,三口才叫品。读诗
不仅
要把诗读正确,读流利,还要把诗的韵味和感觉读出来。这就叫品诗。王维的诗应该怎么
品
呢?宋代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王维的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诗中有画”,所以读他的诗
一定要一边读一
边想象画面,读出诗情画意。
① 教师示范吟读古诗,学生模仿。
② 吟读方法指导。
③ 教师吟读第一句,说出想到的画面。
④ 教师吟读第二句,学生说想到的画面。
⑤ 学生边读边想象诗中画面,教师指导。
⑥ 交流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板书:雨舍柳美景)
⑦品味画面。如烟如雾的蒙蒙细雨,瓦楞青青的旅舍,清新嫩绿的杨柳
。那么我们刚
才的朗读为什么如此悲伤呢?
(古诗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品诗。这一环
节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
语言,想象画面,渐入诗境,体悟情感。)
(4)简介“柳”的含义
折柳赠别古来有之。最早在《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这样的诗句。后
来人们就常常借柳来表达挽留、不舍的意思,因为随风舞动的杨柳最容易勾起人们千丝万
缕的离愁,而且“柳”与“留”谐音,柳就成了离别的象征。
(板书:愁情)
⑤解释“愁情”。
(图文介绍)这就是阳关。阳关以西便是大漠茫茫,黄沙漫天,陪伴元二的
将是无尽的
戈壁和满目的荒凉。从渭城经过阳关,再到安西,大约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
br>国。若是元二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马车,也要半年多的时间才能到达。王维在年轻的时
候也曾奉
命出使塞外,他深知塞外的苦寒。
⑥师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板书:无故人)
⑦深情演读。
过渡语:别时容易见时难!王维在元二走后的五年便去世了,因此这首诗也是王
维与
元二的诀别诗。王维与元二的深情厚谊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再次朗读一下这
首
诗吧!
5.拓展延伸
①出示王维诗中的写景名句,学生试着吟诵。
②学生试说画面。
(四)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
教学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进步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珍视友情的高尚情操。
2.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地朗读、背诵。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播放黄河、华山的图片,请同学们谈谈看了图片之后的感受。
(雄伟、壮观……)
身为中国人,你感到?(民族自豪感)
2.介绍作者陆游及写作背景
3.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4.全班齐读古诗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3.指名说说诗的大意,随机指导理解“三万里河”和“五千仞岳”的虚指写法。
4.疏通诗义后追问:
①这里的“胡尘”,写出的难道仅仅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吗?
②听音效展开想象:在金兵战马嗒嗒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
③哀声遍
野,生灵涂炭。老人在流泪,小孩在流泪,妇女在流泪,北宋的遗民在流泪
啊!(板书:泪)这滴滴流淌
的是怎样的泪啊?
④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凄凉、何等悲惨的生活呀!
当你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你的心情是什么?请你怀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这首诗吧!
5.参读陆游的《示儿》,深化感悟。
①“南望王师又一年”,你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
少年吗?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
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同学们,65年啊,780个月啊,2
3739个日
日夜夜呀!——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②又一个十年过去了
,遗民们苦苦盼望的南宋王师来了没有呢?背诵陆游《示儿》,
南宋王师盼到没有,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但悲不见九州同)此时此刻,你还体会到了
什么?
③古诗读到这里,你觉得“遗民”的“
遗”仅仅是“遗留”的意思吗?(遗忘、遗弃)
是谁早早地遗忘了他们?是谁无情地遗弃了他们?
(三)整体参读,体察诗蕴
1.杭州的权贵们在歌与酒的沉醉中昏昏度日,中原的百姓们却在
金兵的铁蹄下苦苦
期盼、度日如年——学生齐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迎凉有感的背后,是诗人
一
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啊?
2.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忧国
忧民的爱国诗人,
你想对谁说些什么?(自由选择,自由练笔。畅谈体会,随机点评。)
3.
沉沦的是无道昏君,堕落的是无耻佞臣。(课件播放MTV《满江红》)面对破碎的河
山,面对苦盼的人
民,抗金名将岳飞喊出了“尽忠报国、还我河山”的豪言壮语。
四、拓展活动
1.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你想说什么?
面对侵略者铁蹄下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百姓,你想说些什么呢?
面对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诗人陆游,你又想说些什么呢?
你想对谁说些什么?选择一处,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小练笔)
2.积累古诗。《春望》、《出塞》、《题临安邸》、《示儿》、《满江红》等。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0 军神
教学目标
1.认识“沃、匪”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晕
”,会写“庆、诊”等15个字,会写“诊
所、年龄”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3.找出文中对刘伯承语言
、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其心理活动,感受其坚忍不拔的钢
铁般的意志,理解其被称为“军神”的原因
。
4.从课文中找出对沃克医生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他的心理变化,再试着以他
的
口吻讲一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找出文中对刘伯承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其心理活动,感
受其坚
忍不拔的钢铁般的意志,理解其被称为“军神”的原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板书:(板书:军
),给军组词。
2.补充板书: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题目是(板书:军神)。
3.释题:“神”在字典里有好几种解释。(出示“神”的解释)
4.过渡:这里的“军神”是什么意思呢?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快速浏览全文,标出自然段,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出示生字)生齐读,师正音;生汇报有问题的字词,师指导认识。
注意:
(1)多音字“晕”:yūn(晕倒) yùn(晕车)
(2)“崭”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3.(出示新词)学生开火车比赛读词。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次默读课文,思考:谁称赞谁是军神?
出示句子:沃克惊呆了,大声嚷道:“……你堪称军神!”
明确:沃克称赞刘伯承是军神。
2.了解人物:
(1)沃克是一位……(生齐说)
(2)刘伯承呢?
川东支队的将领。
(3)背景介绍。(出示多媒体)
3.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刘伯承眼睛受了重伤,在就医时因从容镇定被沃克医生认出其军人身份,在手术过程
中拒绝使
用麻醉剂并坚持到手术完成,沃克医生称他为军神。)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沃克医生的诊所内来了一位右
眼受伤的病人,沃
克医生判定他是一名军人。那沃克医生的判断依据是什么?我们接着往下看。
二、感受细节,体会心理。
(一)学习“求治”部分,从沃克医生的动作、语言、神态变化,体会他对刘伯承态度的
变化。
1.让学生自读第1~6自然段,体会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态度是怎样的?(冷漠)
2.继续自读第7~10自然段,体会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态度是怎样的?(惊疑)
(二)学习“术前”部分,了解手术前刘伯承的坚决镇定,体会沃克医生的心理变化。
1.手
术前,沃克医生听到了一个出乎意料的要求是(生说:病人拒绝使用麻醉剂),于是
就有了两人的这番谈
话,也就是课文第12~15自然段。
2.自己读读这部分内容,体会两人的对话分别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学生交流:吃惊、平静。
3.补充资料:难道刘伯承真的对拒绝使用麻醉剂带来的痛苦毫无顾
忌吗?在他的平静
背后,包含着多大的勇气啊,那么他为什么这样做呢?
(出示多媒体):我
虽然失去了一只眼睛,但还有健全的大脑,我仍旧可以驰骋疆场,为
祖国效力……正是因为这样,他说:
(引读)“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4.这一部分中,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态度转变为关心。
(三)学习“术中”部分,感受刘伯承的坚忍顽强,体会沃克医生的心理变化。
1.手术中刘伯承的表现更是让沃克医生钦佩。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的16~17自然段。
2
.出示第16自然段,沃克医生是著名的外科医生,他“一向从容镇定”,此刻却双手有
些颤抖,“额上
汗珠滚滚”,并且忍不住开口对病人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沃克医生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此时
他的心理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刘伯承的勇气和决定让沃克医生深感震撼,以至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
生在手术时
都不免有些担忧和紧张,他心疼和担忧病人。)
3.疼痛在加剧,但他始终忍着,
圈点“一声不吭”。一声不吭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
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刘伯承虽然经受着巨大的疼痛
,但他始终一声不吭,他的坚强在这里得
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1)这次手术是在眼眶中,
比我们想象的要疼上几百倍几千倍。更何况是在拒绝麻醉的
情况下,每一分钟都是钻心的疼痛,每一秒钟
都那么漫长,让人难以忍受,而病人却始终一
声不吭。
(2)在沃克医生对他说“你挺不住可
以哼叫”的情况下,他仍然“一声不吭”。从中,
你感受到了什么?(这是何等坚强的毅力,这是一般人
做不到的。)带着你的感受自己读一读
这段话。
4.课文抓住了手术中的典型事件进行描写,是什么典型事件呢?(抓破床单)
5.同学们,平时我们擦破一点皮都会觉得很痛,更不要说在眼睛中动刀子了
。第17自
然段全段没有一个“痛”字,请你默读这一段,你能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刘伯承忍受着剧烈<
br>的疼痛?
总结:圈点“紧紧抓住”(用尽力气抓着,从这个动作看出刘伯承忍受着巨大的疼痛。
)
“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从刘伯承的表现可以想象这是怎样让人难以忍受的疼痛啊!)
“
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崭新的床单我们想撕破都很难,由此可见刘伯承忍受的疼
痛真是撕心裂肺
,痛彻心扉。)
(四)学习“术后”部分,感受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敬仰。
1.学生自主朗读第18~21自然段,思考交流。
(1)然而更令沃克医生震惊、钦佩的是,病人在手术的同时,他还在干什么?(数刀数)
(
2)一共多少刀?(72刀)这是怎样的72刀啊,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发生在手术室
里那惊心动
魄的场面吧。
小结:我们能从沃克医生的动作、神情、语言体会出他对刘伯承的敬佩,与之前“冷冷<
br>地、生气地”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为什么?(沃克医生被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
感动了
、震撼了。)沃克医生对他肃然起敬!让我们怀着对他的崇敬,读出这位“军神”的
名字——刘伯承。
2.指导学生齐读第22~26自然段。说说感想。
这是沃克医生发自内心深处的由衷的赞美
。这里有两个感叹号,表达了什么感情?(敬
佩的,赞美的感情)。
这是沃克医生对他的称赞
,称赞他什么?(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为
什么说刘伯承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呢?你
能结合老师的板书来说一说吗?(在困难面前,能
够坚持,意志如钢铁一般)。还称赞他什么?(军神)
3.从哪还能看出沃克医生的敬佩?(肃然起敬、荣幸)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刘伯承被称为军神,绝不仅仅是因为这次手术。他文武双全,戎马一生,领导晋冀鲁
豫野战军,用
小米加步枪,战胜了全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队;千里跃进大别山,令蒋介石惊
慌失措,心惊胆寒;与华东
野战军合作,导演了百万雄师下江南的一幕;他创办的国防大学
是中国最高军事学府,被誉为“将军的摇
篮”;他为祖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献出了毕生的心
血,立下不朽的功勋。他是中国的——“军神”。(齐
读课题)
2.我不由得想起了一首诗,想把这首诗献给刘伯承将军,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赞美一下军神吧!
赞军神
英雄壮举泣鬼神,铁骨钢筋铸军魂。
七十二刀生死痛,胜似昔日刮骨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1 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学过程:
一、了解毛泽东,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听着这曾经唱遍大江南北的熟
悉的旋律,看着画面中这久违的亲切的面庞,
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这节课,让我们继
续走进伟人毛泽东。我们从《长
征》一文中了解了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词磅礴大气“红军不
怕远征难,万水
千山只等闲”。在《开国大典》一课中作为新中国缔造者之一,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
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师:是呀,在老师的心目中,毛泽东
确实很了不起,他叱咤风云,统领三军,可他毕竟不
是圣人,也有着凡人的情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19课《青山处处埋忠骨》,去感受他
作为普通父亲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谁懂这句话的意思?
生:青山到处可以埋葬英雄。
出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这是清代的一位诗人龚自珍的诗句。
师
:大致意思是英雄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
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
同学们,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呢?勇士们血洒战场,无怨无悔英勇无畏的气概。
“勋鉴殉职奔赴踌躇黯然”
自由朗诵课文想一想毛主席共收到几封电报,并用波浪
线标画出描写毛主席收到电报
后心情的语句。
三、学习课文,体会主席情怀。
师:同学们,毛主席一共收到几封电报请看第一封电报。
主席勋鉴:
今晨,我志司
指挥部遭敌机狂轰滥炸,洪学智。毛岸英将我送入安全地域。尔后。岸
英又返回指挥部取作战图。慌中未
能劝告住他,致使敌机的汽油弹击中。主席的儿子、我
们“志司”的好参谋岸英同志为了人民的事业光荣
殉职……
师:(板书:闻噩耗)听闻噩耗以后,主席是什么心情?从哪里体会出来的从收到这
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
几次,还是原封
不动地放在那里。
生:主席无限的痛苦。整整一天没有说话,他不想说,只想哭,只想一个人静静呆一
会儿。
师:你能读懂文字背后的信息,真了不起。
生:主席不想说话,还要不断吸烟,用吸烟的办法摆脱自己的痛苦。
真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孩子,
生:主席一口也不想吃,满心中都是失去儿子的痛苦。
生:主席痛苦极了,他不相信儿子已经死了,一定在边吸烟边在回忆和儿子在一起的
情景。
是啊,白发人送黑发人怎能不让人肝颤寸断呢?大家一起读他整整一天
师:你们了解岸英吗?谁能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生:岸英是他最心爱的长子。当年,地下党的
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
子送到他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在国外的大学毕业后,他又
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
炼。
师:(补充资料,出示主席与岸英一起合影的图片)主席有三个儿
子,五岁的岸青流
浪街头的时候被警察打伤头部,一直治疗,岸龙在战争中不幸失踪,再无信息。长子岸
英,
受尽了苦难才回到主席身边。(出示地图)可是美国人把魔掌伸向了朝鲜,想消灭了朝鲜
以
后,进攻中国。政府作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派彭德怀带领毛岸英和几十万志愿军的指
挥下同朝鲜人民军队并肩作战,可是岸英同志为了人民的事业光荣殉职。
噩耗传来,这位久经沙场的老人心痛不已,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感受当时毛主席的悲
痛心情。
紧接着毛主席又收到了第二和第三封电报
……岸英是主席的儿子,请求破格将遗体运回国。
……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请求把岸英葬
在朝鲜
师:这是两封意见截然不同的电报。当彭老总要求把尸体运回国,而金日成则要求把
岸英
葬在朝鲜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你又是从那些词句体会到的呢?默读7、8自然段
生:“主
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强
忍”两个字让我感觉到毛主
席内心的无限哀伤,但是,他还要安慰自己,人家的父母也悲
痛,没有见到儿子的遗体,我要尊重朝鲜人
民的意愿,多么了不起的人啊。
生:矛盾的心情指导朗读:“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
生:其他的战士牺牲在朝鲜战场是不能够回家的。因为他是主席的孩子,可以破格把
尸体运回家乡。但是
毛主席把自己当做普通人,他太伟大了。
师:他也很了不起,抓住破格这个词语感受主席的无私情怀。
生:他想到的不是自己一个人的利益,他想到的是朝鲜人民的请求,他想到的是满足
朝鲜主席的
愿望,他的胸怀多么宽广啊!
师:板书:伟人的胸怀
在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四十多万志愿军
死伤战场上。在这以前,毛主席的五位亲人为
了中国革命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年逾花甲的主席又失去
了心爱的长子,哀莫大于老来
丧子,主席的心中是何等的悲痛啊!但艰难抉择后的批示是将儿子的尸骨留
在了远在千里
的异国他乡。那博大的胸怀令人震撼。
当毛主席最后要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时,毛主席是怎样的心情呢?找出相关语句
让我们再次深情朗诵主席的批示──
生: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话是对毛岸
英烈士的高度赞扬——这句
话也显示了一位父亲的博大胸襟——
四:发挥想象,表达主席情怀
师:他毕竟是一位父亲啊!一直想了一个晚上才写下了电文,是伟人,也是常人,这
就是毛泽东
,常人的情怀,伟人的胸怀。此时此刻,你的内心一定也和老师一样充溢着感
动,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想想,浏览课文
片段,想想作者
是怎样写出这使人产生共鸣的文章?(播放课件)出示:主席仰起头望着
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
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楠楠着。
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生:因为作者在文中细致描写了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
这篇文章最感人的就是
对主席的神态、动作、心理的描,把一个普通的父亲形象和一
个伟人的情怀淋漓尽致地表现在我们的眼前
。
师:这一个晚上,10多个小时主席又是经过了怎样的煎熬,而最后作出伟大的抉择呢?
请
我们结合主席常人的情怀和伟人的胸怀写一小段他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
学生写话。
师:我们走进了主席忍痛写批示的那一个晚上,你笔下的主席是怎样艰难地度过一个
晚上的。
生:主席坐在床上,辗转反侧,一支接着一支吸烟,眼前浮现出和岸英在一起的情景,
心痛不已
,把儿子的尸体接回来是一种破例,我应该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他拿起笔,老
泪纵横,挥笔写下:“青
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师:“辗转反侧、一支接着一支吸烟、心疼不已”刻画了常人情怀
,“挥笔写下”、“应
该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是伟人的胸怀。
生:主席在卧室里,不停徘徊
着,目光黯然,泪流满面,岸英,岸英,你在朝鲜的国
土安息吧!你永远在父亲心中。
生:主
席踌躇着,神情憔悴,目光呆呆地看着自己和岸英的照片,嘴里喃喃地,岸英,
永别了,永别了!青山处
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生:主席半躺在床上,眼睛一直望着窗外,嘴里喃喃地,岸英
!岸英!我的好儿子,
父亲对不起你,把你留在了朝鲜,你是朝鲜人民的儿子!
师:主席是一
位领袖人物,也是一位普通的父亲,他和每位父亲一样深深爱着自己的
孩子,他最后的抉择尊重了朝鲜人
民的意愿,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拓展:
红色经典故事片《毛泽东和他的儿子》
《毛泽东和他的五位亲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2 清贫
教学目标
1.学习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的关系。
2.学习简明生动地叙述一件事,在叙述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的方式刻画人物。
教学难点
对于清贫的理解。
教学用具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一生,有的人庸庸碌碌,有的人充实幸福。为什么?因为
他们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不同,无私奉献、珍爱生
命、恪尽职守、自尊自信,这些都是生命
中最美好的亮点。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悟一下革命烈士方志敏的
精彩人生。
二、新授
(一)作者介绍、检查预习:
1.作者介绍:
方
志敏:(1899——1935)无产阶级革命家。1934年红军长征前,奉命率领抗日先谴
队北上,
途中遭国民党军重兵围困,在突围时,因叛徒出卖,于1935年1月被捕。在狱
中写下了《可爱的中国
》《清贫》《狱中记实》等,1935年8月于南昌就义。
2.检查预习:
根据所给意思说出恰当的词语。
(1)花费大量钱财追求过分享受。(奢侈)
(2)庄重谨严,丝毫也不马虎。(矜持不苟)
(3)刺激使发怒。(激怒)
(4)期盼,希望。(企望)
(二)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方志敏为何将文中之事称为“趣事”?
(对敌人的蔑视和对自己所献身事业的自豪)
2.作者在结尾处为何特意补叙了“传世宝”一事?
(对艰苦生活的乐观,使作者的“清贫”真实可信,使文中观点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3.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的?
(通过细腻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特点)
4.方志敏为什么要坚持一种“清贫”的生活态度?
5.精读课文,感悟作者伟大人格。
(1)角色朗读。
(2)你觉得方志敏是个怎样的人?国方士兵呢?
(心胸坦荡、乐于无私奉献、生活清廉、甘于清贫的共产党人)
(贪得无厌、恐吓利诱、追求功名利禄)
6.选择你认为好的句子加以评点。
(三)拓展阅读《可爱的中国》
朋友!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你们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我
想你们是和我一样的见
解,都觉得这位母亲是蛮可爱蛮可爱的。以言气候,中国处于温带,不十分热,也
不十分
冷,好像我们母亲的体温,不高不低,最适宜于孩儿们的偎依。以言国土,中国土地广大,
纵横万数千里,好像我们的母亲是一个身体魁大、胸宽背阔的妇人,不像日本姑娘那样苗
条瘦小。中国
许多有名的崇山大岭,长江巨河,以及大小湖泊,岂不象征着我们母亲丰满
坚实的肥肤上之健美的肉纹和
肉窝?中国土地的生产力是无限的;地底蕴藏着未开发的宝
藏也是无限的;废置而未曾利用起来的天然力
,更是无限的,这又岂不象征着我们的母亲,
保有着无穷的乳汁,无穷的力量,以养育她四万万的孩儿?
我想世界上再没比她养得更多
的孩子的母亲吧。至于说到中国天然风景的美丽,我可以说,不但是雄伟的
峨嵋,妩媚的
西湖,幽雅的雁荡,与夫“秀丽甲天下”桂林山水,可以傲睨一世,令人称羡;其实中国<
/p>
是无地不美,到处皆景,自城市到乡村,一山一水,一丘一壑,只要稍加修饰和
培植,都
可以成流连难舍的胜景;这好像我们的母亲,她是一个天姿玉质的美人,她的身体的每一
部分,都有令人爱慕之美。中国海岸线之长而且弯曲,照现代艺术家说来,这象征我们母
亲富有曲线美
吧。咳!母亲!美丽的母亲,可爱的母亲,只因你受着人家的压榨和剥削,
弄成贫穷已极;不但不能买一
件新的好看的衣服,把你自己装饰起来;甚至不能买块香皂
将你全身洗擦洗擦,以致现出怪难看的一种憔
悴褴褛和污秽不洁的形容来!啊!我们的母
亲太可怜了,一个天生的丽人,现在却变成叫化的婆子!站在
欧洲、美洲各位华贵的太太
面前固然是深愧不如,就是站在日本小姑娘面前,也自惭形秽得很呢! 听着!朋友!母亲躲到一边去哭泣了,哭得伤心得很呀!她似乎在骂着:“难道我四
万万的孩子,都
是白生了吗?难道他们真像着了魔的狮子,一天到晚的睡着不醒吗?他们
不知道用自己的伟大的团结力量
,去与残害母亲、剥削母亲的敌人斗争吗?难道他们不想
将母亲从敌人手里救出来,把母亲装饰起来,成
为世界上一个最出色、最美丽、最令人尊
敬的母亲吗?”
朋友,听到没有母亲哀痛的哭骂?是
的,是的,母亲骂得对,十分对!我们不能怪母
亲好哭,只怪我们之中出了败类,自己压制自己,眼睁睁
的望着我们这位挺慈祥美丽的母
亲,受着许多无谓的屈辱和残暴的蹂躏!这真是我们做孩子们的不是了,
简直连一位母亲
都爱护不住了!
阅读理解: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不难看出革命烈士
方志敏身上的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也就
不难理解他无私、坦荡、乐于奉献、甘于清贫的原因所在,
方志敏的精神不仅激励了革命
战争年代千千万万的先烈们浴血奋战,在21世纪的今天,他对人们的教育
作用同样是不
可低估的。
有人认为“方志敏,这是一个能让人联想到革命年代的无数危险与艰
辛的名字,但这
名字更多地与一种精神连在一起,成为历史的一个闪光坐标点。直到今天,我们想起他,
想起他的“清贫”,仍能感受出一份历史的厚重,为一种纯粹和高尚而震撼。”也有人说
“现在
生活富裕了,我们不需要什么‘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了。”
你认为他的精神、他的清贫观对今天的
你们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你觉得“清贫”在
今天有什么样的价值?(学生自由谈)
三、练习
教师听写文新字新词。
四、总结
《清贫》是无产阶级革
命家方志敏同志于1935年在狱中写下的。文章用简洁朴实的
语言,叙述了自己被俘后国民党士兵搜身
时的情景,表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矜
持不苟、舍己为公的高尚革命情操。
五、作业
1.课下阅读《可爱的中国》。
2.在如今社会,还需要清贫观吗?写300字左右短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习作:他陶醉了
教学目标
1.审明题意,将题目补充完整,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写具体。
2.重点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体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教学重点:审明题意,将题目补充完整,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写具体。
教学难点:重点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体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明确主题,激发兴趣。
1.回顾本单元课文,进一步感知人物描写方法。
(出示本单元所学现代文课文的课题:“军神”“青山处处埋忠骨”“清贫”。)
在老师的带
领下回顾学过的课文,思考课文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使故事变得生动
感人。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出示课文中示例:
(1)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
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
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2)病人
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
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
被抓破了。
明确:①这段话是对刘伯承神态和语言的描写,平静的神态、坚定的话语,表现出他的从容镇定,以及对革命事业的热爱和忠诚。面对手术,刘伯承想的不是如何减轻疼痛,而是
革命事业
,他担心麻醉剂会影响脑神经,影响他以后指挥战斗。从中可见他坚强的意志和为
国效力的决心。 ②这段话通过对刘伯承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表现他意志的坚强。面对如此巨大的痛苦,
刘伯承“一声
不吭”,他心里想的是如何更好地为国效力,为了革命他甘愿忍受这样的剧痛,
从中可见其坚强的意志。
2.出示课题,明确习作主题。
让我们学习课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通过一件事表现人物性格。
出示课题:他 了
3.(出示相关要求)在生活中,我们总会和别人有交集、有联系,自然我们也会留意到别
人的
喜怒哀乐,那么,谁感动、生气、伤心、兴奋……的样子让你印象最深刻呢?回忆一下
令你印象深刻的人
和事,把题目补充完整。
二、明确要求,确定文题。
1.研读、明确习作要求。
2.读课文,讨论怎样把一个人的样子写具体?
(出示片段:他的眼睛闪着奇异的光芒……一动不动地凝望着这座雕像……)
(1)这段话写了什么?(他在欣赏雕像)
(2)重点写了他的什么?(神态、语言、动作)
(3)表现了他的什么?(入神与专注)
所以,我们在描写事件中的人物时,一定要重点突出
人物的特点,从多个角度来描写一
个人的样子。
三、选材立意,刻画细节。
1.补
充完题目以后,我们要想一想,发生了什么事令他有了这样的表现,把事情的前因
后果先梳理清楚,再把
这件事写下来,但是,要注意的是,要把这个人当时的样子写具体,比
如:他说了什么话(语言)、他做
了什么(动作)、他的表情怎么样(神态)等,这些描写要能够
突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2.片段示例:
场景再现:数学课上,老师出了一个题目,很多同
学都百思不得其解,在最后一刻,王辰
走上讲台,三下五除二写出了解题思路,并且得出正确答案,此时
他……
示例:一想到刚刚答对了那么难的题目,王辰就激动不已,眼里闪着胜利的喜悦,笑容
布满了他涨得通红的脸。他高兴地从座位上跳起来,手舞足蹈高声喊着:“耶!我做对了!”
3.佳作共享。
出示《他陶醉了》例文,学生赏析。
明确:这篇作文写一个小学生
来到阅览室读书并陶醉于故事之中的事。文章交代了故
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内容完整,叙事有条理。文章运用了神态、
语言、动作描写,从正面表现他读书时入迷的样子,同时又描
写了同学和老师的反应,从侧
面烘托他的认真和陶醉,生动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
四、练习写作,指导讲评。
1.学生确定题目,开始写作,师巡视指导。
2.挑选优秀作品展示,问题作品讲评。
3.学生再次做修改。
五、小结。 生活中,每天总能遇到新鲜事,如何把写人和写事融合到一起再进行细致刻画,是一种
技巧。所以,
我们一定要仔细观察,勤于练笔,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文章内容更具体,描写更到
位。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会从语言、动作、神态感受人物内心。 <
br>2.通过练习,学会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体现人物内心的方法;理解对比的表现手
法,体会
其表达效果。
3.从“日积月累”的两首古诗中,体会环境描写对表达主题起到的作用。
教
学重点:通过练习,学会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体现人物内心的方法;理解对比
的表现手法,体会其
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从“日积月累”的两首古诗中,体会环境描写对表达主题起到的作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导入新课。
通过学习本单元课
文,我们看到了手术台前担忧病人的沃克医生、手术台上毅力惊人
的刘伯承,感受到了毛主席老来丧子的
无限悲痛,更体会到了方志敏作为共产党员清贫的
美德。
1.讨论:大家在学习课文时,都是
通过什么方式把握这些内容的呢?(抓住关键语句;抓
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
2.交流:那么,你还从学过的课文中哪些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到人物的内心?
回忆一
下,和周围的同学交流交流。(可在本组课文中选)
3.学生汇报讨论成果。
在阅读中,能
够抓住最关键的描写,去把握人物的内心和情感,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
理解,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
所以,大家在以后的阅读中,可以多用这种方法来更准确地
把握文章内容。
二、词句段运用。
1.(出示句子)
(1)读句子,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句1:沃克医生一定是被
眼前这位病人的伤势吓到了,这么重的伤还能如此镇定,他心
里一定很震惊。
句2:毛泽东无法从噩耗中走出来,他不愿相信这是真的,他觉得儿子一定还会回来的。
句3:在无法搜出任何东西的情况下,两个兵士除了失望,还有不解:为什么
一个大官却
身无分文?
(2)选择下面其中一种情景,写一段能体现人物心理活动的话。 <
br>例:久别重逢——在机场看到爸爸的那一刻,小明飞奔过去,紧紧地抱住了他,眼泪止
不住地流,
嘴里不停念叨着:“五年了,我已经五年没有见到你了,爸爸……”
2.(出示句子)读句子,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
(1)这两个句子在写同一个人物前后不同
的表现时,运用了什么手法?(对比)这样写有
什么好处?(更能体现此刻人物的内心。)
(2)照样子说句子:
例:他在房间里一边唱歌一边玩游戏,可是一听到妈妈的脚步声,就立
刻关掉了音乐,
收起了游戏,把作业都摆在桌上,等着妈妈来检查。
三、书写提示。
(出示文章:《帆》)
齐读文章,从书写方面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点拨总结:用硬笔书写整篇文章,应注意:
(1)标题和作者要写在醒目的位置,一般居中书写。
(2)段落要分明。每一个段落开头都要空两格写。
(3)注意标点符号的位置,点号不能写在一行的开头。
(4)还要注意书写时字的大小和间距要基本一致。
四、日积月累。
1.我来读古诗。
(1)借助字典,通过自读、互读的方式,将两首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2)学生听老师范读,感受朗读中的节奏和停顿,做好标记。
2.我来说古诗。
认真观察插图,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含义。
(1)《凉州词》中“杨柳”
有何含义?为何要“怨”?(“杨柳”指《折杨柳》,是一首
离别的曲子。“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
玉门关”两句写曲中的哀怨引发征人怨“春风
不度玉门关”,表现出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尽显其思乡之
情。)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①从题目看,这是一首
(送别诗),诗人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去(广陵),所以在
开篇,诗人直奔主题,直接描写
了送别友人的情景,这时正是阳春三月,所以黄鹤楼周围(繁
花似锦),在这样的美景中送别友人也是别
有一番风味。
②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并说说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诗人并没有具体说出送别友人时的经过,而是直接跳到
了友人离
开以后,他面对长江,看着友人的船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在了天边,在平淡的描写中,
透露出对友人的恋恋
不舍之情。
五、小结。
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故而在阅读时,我们也要学会抓住细节,
掌握最有用的信息,
便于我们体会文章情感。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13
人物描写一组
教学目标
1.认识“墩、搂”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监”,会写“跤、
搂”等15个字,会写
“摔跤、欺负”等9个词语。
2.默读课文,结合课文句子感受小嘎子、祥子、严监生这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4.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人
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展示课前收集的图
片,内容为文学、影视作品中的经典人物,让学生说出其名字和最
显著的特征。
(在灿烂的文
学宝库里,作家们用他们神奇的妙笔,为我们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
形象。比如,神通广大的孙悟空
,顾全大局的蔺相如,知错能改的廉颇,勇武过人的武
松……)
在作家的笔下,这些人物特点鲜明,让我们印象深刻,久久难忘。
2.出示课题“人物描写一组”。
3.导入新课。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走进一组新的课文,继
续认识和亲近作家们所塑造的
那些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感受这些人物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嘎(gǎ)、腮(sāi)、欺负(fu)、脚腕(wàn)。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鞭、扳、腕、疤、喉、咙”,并在黑板上示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回答问题:《摔跤》《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两茎灯草》的主人公
分别是谁?
各选自哪部作品?作者又是谁?
(1)《摔跤》的主人公是小嘎子和小胖墩儿,选自《小兵张嘎》,作者是徐光耀。
(2)《他像一棵挺脱的树》的主人公是人力车夫祥子,选自《骆驼祥子》,作者是老舍。
(3)《两茎灯草》的主人公是严监生,选自《儒林外史》,作者是吴敬梓。
四、小组探究。
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觉得有趣的段落,分小组进行表演。在表演前先分组朗读,熟悉课
文。选部
分学生作为演员,剩余的学生作为导演。导演说戏,演员演戏,老师评戏。分别指
出生动之处、不足之处
,让学生自主讨论,自主学习。(指出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
态等)
五、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人物性格的多样性)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
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人物性格的多样性。接下来,我们
来说说对人物评价和对
人物言行的感受。
举例说说课文中分别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说说对课文中的人物的评价和对人物言行的感受。(让学生充分发言)
(1)人物的评价,如小嘎子很机灵,祥子很健壮,严监生很吝啬……
(2)人物言行的感受
,如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的动作在文中反复出现,充分
说明了严监生的吝啬……
2.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有哪些?(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等)
3.《摔跤》中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的句子有哪些?分别是哪种描写方法?
(1)语言、
动作描写:“是吗?”小胖墩儿跳起来,立刻退后两步,一闪身脱了单褂儿,叉
着腰说,“来吧,是一叉
一搂的,还是随便摔?”
表达效果:体现出小胖墩儿的胸有成竹。
(2)心理描写: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
表达效果:“沉不住
气”表现出小嘎子对长时间不能取胜的不耐烦,这种急躁的心理预
示着他的失败。
4.《他是一棵挺脱的树》中描写人物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外貌描写。(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说说喜欢的原因。)
祥子来自农村,他一个是靠卖
苦力为生的人力车夫。他老实、健壮、坚忍,如同骆驼一
般。健壮的身体是他赖以谋生的基础。他自尊好
强,吃苦耐劳,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
作者着重描写祥子那粗壮的脖子、红扑扑的脸、硬棒的身体和四
肢,远远望去,犹如一
棵挺脱的树,坚毅、壮实。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貌描写,隐含着对劳动者的健壮体
魄和高尚
情操的赞美。
5.画出《两茎灯草》中最能表现严监生人物性格特点的句子。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
伸着两个指
头。
(1)从这个句子中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可以感受到严监生病情的严重,试着用几个词语
形
容一下。(气息奄奄、病入膏肓、行将就木、生命垂危、一息尚存……)
(2)从“总”字可以看出严
监生垂死挣扎时间之长。讨论:这时严监生“还把手从被单
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为的是什么?(
注意分析不同的人对两个指头的含义的猜测、严
监生的表现和严监生的心理活动。)
大侄子
二侄子
两个指头的含义
两个亲人
两笔银子
严监生的表现
把头摇了两三摇
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
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
动
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
气
严监生的心理
着急
焦急、生气
奶妈 两位舅爷 气极
赵氏
两茎灯草 安心
为的竟然是微不足道的两茎灯草。一个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跃然纸上。(严<
br>监生的心理可让学生自己揣摩,不设统一答案。)
三、感悟写法,尝试描写。
1.快
速阅读三篇短文,你认为哪个人物形象在你头脑中留下了最鲜明的印象?为什么?
在文中找出理由,做好
标记。
2.交流讨论:学生讲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教师随机点拨。
点拨要点:(1)对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的描写符合人物身份。例如,小嘎子的动作就
是一个小孩
子才会做的,他的想法也是小孩子简单的“狡猾”。
(2)采用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形象。例如,严监
生临死前还惦念两茎灯草,这件事最能表
现他的吝啬。
(3)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突
出人物特点。例如,对祥子外貌的描写,突出了祥子
强健的体魄,表现了祥子精气神十足、充满生气的特
点。
小结:描写人物时,要选取典型的事例;对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要符合人
物
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3.回忆生活中让你印象深刻的人物,设想一个具体的生活情景,描写一个人物活动的
片段。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学了《人物描写一组》,了解到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有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动作描
写、心理描写等。在描写人物时,要根据人物的身份、性格、特定的情境选择相应的描
写
方法,从而体现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4 刷子李
教材分析:
《刷子李》是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组课文,作家为我们刻画了
一
个个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感受作家笔下的鲜活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是
本组
课文的学习重点。《刷子李》选自作家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短文以“刷子李”的高
超手艺为话题,从
徒弟曹小三的视角出发,通过曹小三的心理变化凸显刷子李粉刷本领高
超。本文的语言朴素,具有浓郁的
“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无论是人
物语言,还是叙述语言,均情趣盎然,简洁传神。
本文在写法上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细节描写;第二,正面描写;第三侧面烘托描
写。为了烘
托人物的形象,作者用徒弟曹小三的心理变化为暗线推进故事情节,吊足了读
着的胃口。本次教学我既抓
住刷子李技艺高超这根明线,又抓住曹小三心理变化一波三折
来展开教学。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理解本课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描写
刷子李技艺高超的句子,了解作者在写人的文章中运用细节描写
和侧面描写的方法。
(3)运用抓细节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方法,感受《泥人张》高超技艺,并完成对联下联。
(4)激发阅读《俗世奇人》的兴趣。
教学重、教学难点:感受刷子李的高超技艺。
课前准备:相关背景资料与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这幅对联,从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1、自由读对联,从中你知道些什么?
师:同学们,对联这么有趣,我们今天学完这篇课文也要完成一幅对联。
一、直接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是以一个人的绰号为题的。他就是“刷子李”。
1、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从课题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从课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预设:
生1:我知道他姓李。
生2:我知道他是刷墙的。
生3:我发现他刷墙刷得很好。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
事?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课题中提取信息,使学生感受名字(课题)的“独特,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
生1:刷子李收了一个徒弟叫曹小三,曹小三觉得师傅刷墙刷墙刷得很好。
生2:有一天,曹小三跟着师傅干活,发现师傅身上有个白点,后来才知道是洞。
生3:一年
的一天,曹小三跟着师傅干活,开始他居然连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
后来竟然发现师傅身上有个白点
,最后才知道白点是个洞。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从这:三个变化中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
生1:-技艺高超
生2:.........
生2:技艺高超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三、精读课文,感受技艺高超
(一)正面感受技艺高超
师:好,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横线划出表现刷子李的技艺高超的句子。
1、默读课文,用横线划出直接表现刷子李的技艺高超的句子。
2、交流汇报句子。
师:读完了吗?谁来说一说你划的句子。
预设:
生1: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都不用放,单坐着,就如同升天一般美。
生2: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他还
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生3: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
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
白得透亮,白得清爽。
生4:只见师傅的
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
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
一响,极是好听。
生5: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
一面雪白的屏障。
生6: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会儿,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
师:同
学们,老师把你们刚才交流的句子归类后呈现在了屏幕上,现在请你们读一读
这些句子,看看作者从哪几
个方面来写刷子李技艺高超的。
3、归类、感悟技艺高超
预设:
生1:1、3、5归一类
生1:.....
生2:2归为一类4归为一类
小结:原来作者正是从规矩、效果、动作三个方面直接描写了刷子李技艺的高超。这
种表达方法叫正面
描写。
师:同学们,这三个方面哪一个令你印象最深刻呢?谁来说一说。
4、品读“技艺高超”
a、那我们再来欣赏欣赏他刷墙的效果
生2:......你能让大家从你的朗读中感受到效果的不同凡响吗?
B、动作。
读到这里,你觉得刷子李还仅仅是个粉刷匠吗?
C、规矩
读了句子,你觉得用哪个词来形容他的规矩最贴切?
(二)侧面感受技艺高超
师:
这篇文章的主角是谁?(刷子李)那冯骥才爷爷为什么要写曹小三呢?请同学们
跳读课文,在文中用波浪
线划出描写曹小三心理活动的句子。
1、跳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曹小三心理活动的句子。
2、交流句子。
3、根据划出的心理活动句子选词填空。
4、找出心理活动的关键词,完成坐标轴。
师小结:现在知道写曹小三有什么作用了吗?(明
确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写作方法。
板书:侧面描写。)正是在这样多方面的描写中,刷子李的形象才变得
越来越丰满,冯骥
才先生写人叙事的高超技艺真叫人拍案叫绝。所以有人这样评价:冯骥才的笔就像女娲
的
手。我相信同学们也能将这种写作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有以下几点考虑:
1、本文在写法上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细节描写
;第二,正面描写;第三,侧面
烘托描写。为了烘托人物的形象,作者用徒弟曹小三的心理变化为暗线推
进故事情节,吊
足了读着的胃口。
2、这个环节教学我既抓住刷子李技艺高超这根明线,又抓
住曹小三心理变化一波三
折来展开教学。让学生感受作家笔下的鲜活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
四、运用学法拓展阅读,激发读书欲
师:同学们,你看语文真有趣,在不经意间我们竟然
完成了对联的上联,现在你们四
个人一小组,再来学习大作家冯骥才笔下的另一位奇人《泥人张》。
1、自学要求:
①默读《泥人张》,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小组成员听。
③小组合作完成对联的下联。
2、汇报交流对联
小结:你们用了不同词语丰富了对文章的理解,我选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对联写在黑板
上。
师:同学们都这么有才,那我们一起完成对联的横批:俗世奇人。
设计意图:渗透群文类读的理念。
五、激趣导读《俗世奇人》
过渡:同学们,其实啊,《俗世奇人》是冯骥才先生写的一本书。(出示《俗世奇人》
简介)
PPT出示:
《俗世奇人》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创作的同名小说集。书中所讲之事,多以清末民
初天
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的生平事迹,素材收集于流传津门的民间传
说
。如风筝魏、机器王等,每个人物之奇特,闻所未闻;故事之精妙,叹为观止。有兴趣
的同学课后可以去读一读。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推荐《俗世奇人》。
习作例文: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
教学目标
1.回顾本单元的课文是如何把人物形象写具体的。
2.运用本单元描写人物的方法,写片段。
3.通过“习作例文”的学习,体会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好处。
教学重点:回顾本单元的课文是如何把人物形象写具体的。
教学难点:通过“习作例文”的学习,体会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交流平台。
1.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机灵的小嘎子、健壮的祥子
、吝啬的严监生、技
艺高超的刷子李。除了课本里的人物,平时我们身边也有很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如书
本里的
文学形象,电视里的艺术形象,家庭里的亲人,校园里的老师、同学,社会中的警察、医生、护士、清洁工、保安、快递员、售票员等。这些人物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人是谁呢?是他
的外貌还
是你和他之间的故事让你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自由发言,把外貌或
者故事说清楚。) <
br>2.要写好一个人物,写出人物的特点,不仅要细致观察,还要了解一些写人的基本方法。
首先,
选用典型事例,把人物的特点写具体;其次,可以运用动作、语言、外貌、神态、心理
描写等表现人物的
特点;此外,也可以通过描述周围人的反应,间接写出人物的特点。
二、交谈练笔,初试身手。 1.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学习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那现在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的方法
写一写你身边
的某一位同学。
学生练笔时,老师巡视并指导多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鼓励学生举手分享自己写的小
练笔。 <
br>2.爸爸妈妈是我们最亲的人,是最爱我们的人,也是为我们付出最多的人。有的爸爸妈
妈可能经
常陪孩子做游戏、学习,有的爸爸妈妈可能大多数时间都在忙工作,无论是哪种情
况,他们都深深地印在我们心里,想一想有哪些典型的事例可以体现他们的特点。(小组交
流,代表
发言。)
三、学习例文,积累参考。
1.《我的朋友容容》
(1)文章描写容容
运用了动作、语言描写(容容总是搬着椅子,爬上去,踮起脚,从大门
口的邮箱里取出报纸来,然后爬下
椅子,奔来把报纸交给我:“任叔叔,报纸来啦!”),神态
描写(她看看我手里的报纸,忽然噘起嘴唇
,挺委屈地走了。)等。
(2)文章除了运用正面描写,还写了作者与容容交往的两件事情,使容容这
一形象显得
更具体、更生动。
2.《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
(1)文章描写小守
门员运用了外貌、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看那个留平头的小守门员,
他身着深蓝色的运动衣,浅蓝色的
短裤,脚穿运动鞋,戴着手套。只见他分腿弯腰,上身前倾,
目光警惕地注视着前方,膝盖磕破了也毫不
在意,真像个专业的足球守门员!他想着自己可
千万不能大意,绝不让对手冲破最后一道防线。),写出
了小守门员的认真与专注。
(2)除此之外,文章还写了腆着肚子的候补小男孩、戴红帽子的小女孩、
扎着蝴蝶结的
女孩、抱着洋娃娃的小女孩、大个子叔叔等。作者抓住众人各具特色的外貌、神态和动作<
br>等,写出了人物的特点。
交流一下,哪个人物给你的印象最深?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习作: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
教学目标:
1.能够抓住生活中人物的不同特点,懂得通过选择合适的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2.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周围事物的习惯。
3.在学习过程中,激发习作的兴趣。
教学重教学难点:
选择真实的素材,运用恰当的人物描写方法,比较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写
出人物的
特点,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观察身边的一个人
教学过程:
一、游戏:人物猜猜猜
师:同学们通过课内外的阅读,接触了许多古典名著,我说名著中某个
人物的典型形
象,你猜一猜这人是谁,快速抢答。
1、手持金箍棒,火眼金睛。(孙悟空)
2、拿着九齿钉耙,腆着大肚子。(猪八戒)
3、手拿着羽毛扇,神机妙算。(诸葛亮)
4、勇于改过,负荆请罪。(廉颇)
5、身材矮小,能言善辩。(晏子)
师:你们为什么一猜就中呢?
预设:因为作者把人物的特点表现出来了。(板书:特点) <
br>特点无好坏,胖是特点,瘦也是特点;机智过人是特点,身怀绝技也是特点。只要是
独特的,与众
不同的,便是人物的特点了。其实,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特点鲜明的人,请
你仔细地想一想,能否也用一
句话概括我们班某一位同学的特点,让大家猜一猜。
指名学生说,其他同学猜。(根据学生描述板书同
学的特点:爱看书、幽默、爱运动、
不讲卫生……)
刚才同学们都一猜就中,看来我们都抓住了同学鲜明的特点。
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补充板书)。
二、分析范文,明确方法
1.写人的文章我们以前也学过很多,你能回忆一下,他们是抓住人物的哪些方面来表
现人物的特点的?
学生回答:动作、语言、神态……(板书)
2.很多作者都是通过
动作、语言、神态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接下来我们来欣赏几个写
得非常好的片段。
大家有没有见过打篮球?
出示范文1:篮球高手小凌(片段)(学生自由读)
小凌
左手的指尖利索地一拨,篮球穿过胯下,转眼间就弹到右侧去了。小华塌着腰,
眼睛死死地盯着小凌的右
边,张开双臂,就像一只拦路虎。说时迟,那时快,小凌突然左
脚向前跨一大步,用身体抵住小华,一个
闪电般的右后转身,马上将小华逼到了右侧。紧
接着:运球,加速,前冲!几步脚功夫便抢先到了篮下,
左脚顺势蹬地,身体腾空而起,
右手行云流水般将球往上一挑——“嗦”的一声,中了!
师:你看看,他是怎么来表现特点的?
生:他写了很多的动作,比如拨、塌、盯着、张开……
师:这些动作描写你能看出小华的什么特点呢?(篮球技艺高超)
师:是啊,通过拨、塌这些
动作描写把小华高超的篮球技艺给我们活灵活现地表现出
来了。板书:动作
出示范文2:《皇帝的新装》节选。(指一名学生读一读)
老大臣来到那两个骗子的屋子里,看见他们正在空织布机上忙碌地工作。
“愿上帝可怜我吧!
”老大臣想,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但
是他没敢把这句话说出口来。 那两个骗子请他走近一点,同时指着那两架空织布机问他花纹是不是很美丽,色彩是不是
很漂亮。可
怜的老大臣眼睛越睁越大,仍然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的确没有东西。
“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
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
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
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师:这一段又用了什么方法来表现老大臣的特点的呢?这样写突出了老
大臣什么特点
呢?(虚伪、自欺欺人)
板书:神态、心理
3.第三位同学写的是他
的奶奶,奶奶有一个特点就是唠叨,你猜猜,他是怎么来表
现奶奶这个特点的?
学生猜(语言描写)
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不是。
出示范文3:唠叨的奶奶(片段)(师生分角色读)
每天早上,奶
奶像闹钟一样不停地说:“起床了,都快7点了,我把衣服放在床上了
你自己挑,快穿衣服。”不一会儿
又说:“你快去洗脸,利索一点,别磨磨蹭蹭,洗完快
去吃早饭。”当我吃早饭时,奶奶又开始唠叨了:
“吃快一点,多吃一点,再不快点就迟
到了。”“东西都带齐了吗?带口风琴了吗?带水粉了吗?”我在
奶奶的唠叨中逃跑似的
跑出家门。
师:你说说,他是怎么来表现特点的?你猜对了吗?
板书:语言
小结:从我们这几个片段中可知,写人往往要写到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
等,
我们要根据人物的特点、选用合适的方法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三、学生练写
说了这么多特点鲜明的人,看了这么多的描写方法,你想不想也动手试一试?
先来看看习作要求:写一段话,用合适的方法写出某一个人的鲜明特点。(PPT)学生
齐读。
师:谁来说说让我们写什么?(一段话、合适的方法、鲜明特点)
先不急着写,接下来,请你
静静地想一想,你想写谁,写他的什么特点,你准备采用
哪种描写方法?(学生思考,指1~2名学生回
答)
接下来。拿出我给你们准备好的作文纸,写一写。
学生动手写,教师巡视。
四、评议修改
1.小组内快速浏览选出一篇最佳习作评议;(四人小组评价)
2.圈一圈最有表现力的词;
划一划最有表现力的句。
3.从“特点鲜明、描写方法、词句表现力”三方面给习作评等级。
展示1~2个小组的习作
,由作者先来给大家读一读。请该组代表说说你们组的评价依
据。其余同学可以补充。
如果有写同一位同学的相同特点的人,可以进行比较。
师小结:看了这几位同学的作文,你肯
定有所启发,课后,你可以再按照我们的要求,
把自己的习作改一改。
五、总结
今
天我们“说”了很多特点鲜明的人,用合适的方法把他们“写”了出来,最后还进
行了“评”价。如果你
能再给文章加上开头和结尾的话,一篇文章就出来了,课后,你可
以再把剩余的部分写一写,今天的课就到这里。
第六单元
15 自相矛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成语含义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教学重点:
1、弄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教学教学难点:
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媒体设计:多媒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好,那你能猜出这些图都是代表那些成语吗?(课件出
示) 2、中华民族有灿烂悠久的文化,成语又是其中一朵奇葩,我们要多多学习成语,积
累成语,今天我
们就再学几个成语。板书课题:8、成语故事。
3、引入《自相矛盾》。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课件出示《自相矛盾》课文内容。要求: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学习生字:戳
(2)出示图片。矛与盾是什么样子的?(板书:矛盾)谁来介绍下?
盾:盾牌,古代兵器,是一种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剑的牌。
矛: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
两种兵器是相互抵触,相互对立的,因此,便有了自相矛盾。(板书)
2、课文中还有哪些难以理解的词语?相机出示课件。
3、你想知道这个故事讲了些什么吗?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
能不能告诉大家,这个故事讲了些什么?
4、卖矛与盾的人事怎样说的?(课件出示:“我的
盾坚固的很,随你什么矛都能戳
不穿它。”“我的矛锐利的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他是用什么
语气说的?(夸
口板书)
5、竟有如此锐利的矛,如此坚固的盾!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
6、文中的围观者又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7、拓展:同学们想一想:如果真用楚国人的矛去戳他的盾会发生什么?
8、在大家的追问中
,那个楚国人只能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了。他为什么张口结舌
说不出话来了?(课件出示)
(因为他说的话相互抵触,前后不一致。)
9、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分角色把课文读一读,在读的时候要注意说话者的语气。
(指名读)
10、通过学习课文,看了同学们的表演,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说话、做事不能相互
抵触,要
实事求是,言行一致,前后一致)
三、初识古文,激发兴趣
1、我们知道有些成语故事是出
自古代的寓言和历史书籍。今天,我们学习的这则成
语就出自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写的一本书里。
2、让我们来看看原文是怎么写的:(课件出示)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
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
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
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师范读)
3、自己小声读读课文,说说古文的意思。
四、小结
五、作业布置
1、生活中有哪些例子是自相矛盾的?
2、把《自相矛盾》的故事讲给家人听,与家人分享。
3、课外阅读二至三个成语故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6 田忌赛马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总结课文内容。理解田忌转败为胜的原因。
3、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来感悟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点,体会孙膑的聪明才
智。 4、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学习和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再在品读的基础上,领会孙膑
认真观察、仔细
分析的态度和正确的思维方法。
教学教学重点:了解两次赛马时田忌的三匹马出场的顺序不同与转败为
胜之间的关系,
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教学教学难点:了解田忌转败为胜的原因。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书本33—34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请同学谈谈课前搜集到的关于孙膑、田忌、齐威王的资料使同学对文中的人物有所了
解。
二:初步了解文章内容,扫清字词障碍
1.
自己读课文,借助拼音自学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 检查读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读,然后正音。
(3)智谋读课文,纠正朗读中的错误。
(4)思考:围绕赛马,文章写了几次比赛?
三:理清文章脉络,划分段落
全文共17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写田忌和齐威王的第一次比赛。
第二部分(3—16):写田忌和齐威王的第二次比赛。
第三部分(17):写田忌转败为胜的原因。
四:再读课文,整体把握
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第二课时
一:读题质疑,激发探究;初读感知,梳理内容
(师板书课题,指导“忌”的发音和写法)
1.师:齐读课题,课题中关键字在“赛”,围绕“赛”你知道些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文章主要内容(田忌与齐威王赛,赛了两次,第一次齐威王
赢,田忌
输了,第二次齐威王输了,田忌赢了。)
3.师:同学们真会学习,一下子解决了这么多问题,弄懂了
文章的大致内容,咱们先
来看看第一次比赛,他们怎么比的?谁来说说?
(请学生回答并请两位学生上台用准备好的教具马匹进行演示比赛过程)
4.师:田忌输了,三场下来,田忌都败了,此时他的心情怎样?
(请学生进行回答,教师适时指导“扫兴”和“垂头丧气”两词,并请学生进行表演。)
5.师:此时田忌他心里怎样想的呢?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田忌把失败的原因怪罪到马儿身上.
教师总结:一个“垂头
丧气”不仅让你们看到了田忌的神情,还揣摩到他的内心,他
把失败的原因都推到马儿头上去,咱们一起
再来读读这句。
6.师:齐威王获得胜利此时在做什么事情?
生:得意扬扬的夸耀自己的马。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得意扬扬”并进行造句。
师:
对呀,马可为他立了大功呀!此时齐威王正在得意洋洋夸耀自己的马,想想,他
会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夸耀”一词带着“炫耀”的含义)
二:走进文本,再疑深问;锁定重点,深入探究
1.师:就在齐威王得意洋洋之时,田忌却与
他进行第二次赛马,结果反败为胜,从这
不同的结果中,大家一定有自己的想法,想问点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重点引导解决孙膑用什么方法反败为胜)
2.师:这个问题问得好,咱
们就来探讨一下孙膑到底用的什么办法?请同学们快速地
默读课文。(生默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
生:我知道,同样的马,孙膑只调换出场顺序,用田忌下等马对齐威王上等马
,输了
一场,用上等马对齐威王中等马赢了,用中等马对齐威王下等马又赢了,2比1,田忌胜
了。
师:你真会读书,这其实是文中描述的第二次赛马的经过,咱们一起来看看。
(请同学再次上台演示第二次赛马的过程)
师:第一场比赛齐威王胜了,他一定在____。
生:沾沾自喜。
生:自认为胜券在握。
师:第二场呢?(生接说过程)
师:输了,齐威王_____。
生:有点心慌。
师:做做心慌的样子。(生做紧张状)他紧张啥?
生:有点不相信自己怎么输了。
师:第三场?(生接说)
师:又输了。此时齐威王____。
生:目瞪口呆。
师:做做目瞪口呆的样子?
生:(表演惊讶状)
师:他目瞪口呆什么?
生:明明我的马比田忌快,我怎么输了呢?
师:他连自己输了,都还不相信。
生:不可能的,我的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强。
师:他输得都糊里糊涂。此时齐威王是云里雾里,看不分明。
师:咱们来看看第二场比赛,齐威王的马出场顺序。
生:仍然是先出上等马,接着中等马,最后下等马。
师:而孙膑就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就使事情
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这正像文中所说__
_____。
(生齐读: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
师:读着这句话,你有什么疑惑吗?
生:孙膑为什么就能想出这个好办法呢?
师:
这个问题问得好,在第二次比赛之前,田忌与孙膑有一段精彩的对话,我请三个
同学读读,其余同学边听
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