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部编版最新
安全生产标语-理科二本大学排名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古诗三首
四时田园杂兴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
2.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敬重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
1.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和情趣。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入诗
1.了解作者生平
2.释题
3.激趣
师:古代有许多关于描写田园的诗歌,为什么这么多的诗人对农村生活这
么
情有独钟呢?让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走进诗人所营造的田园世界吧!
二、初读感知——原境之读
1.师:同学们,首先读读这首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读流
利。(生自由读)
2.师指名读并评价
(师评价指向:1.字音读准。2.能比较熟练的把古诗
读出来。3.找一个
字音读得准的学生领读生字,学会生字。采用鼓励表扬的方法。)
3.齐读
4.解意
师:同学们,古诗语言简练,含义深远,读起来不容易理解,但
要学好它
也不难,关键是掌握方法,谁能说说,以前我们理解诗句用了哪些方法?(板书:
借助
注释)我们现在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学习,我们可以逐字逐句地讨论,借
助注释把诗句弄明白,如遇到
不懂的地方打上一个问号,我们等会交流。
5.小组学习,师巡视,可参与其中。
6.全班交流,弄清诗的意思,也可提出不懂之处。
师小结:同学们要相信自己,通过自己的
学习,就能解决问题。准能把这
首诗连起来说一说。(生说)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在后面的古诗学习
中我们
再一一解决;理解了意思,这样读起来就更加有味道了。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边读边想
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领悟——意境之读
1.(过渡)师:有人说:“乡下人家,不论什么
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是一
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到底独特、迷人在何处呢?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
,想
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生交流)
2.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和情趣
师:同学们,你们通过“桑阴”“学种瓜”还有插图知道了这首
古诗是描写夏季的,这种通过
文字感受内容和情感的方法很好。那么,通
过每句话,想想在你的脑海里还出现了哪些画面或者就这幅种
瓜图的具体情景
吗?想象一下,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3.生读诗,闭眼想象,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重点指导两幅图:
第一幅图:全村劳动图
师:他们在干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相机指导朗读。三种不同感受地读第一句:
师:是啊!看到这一片欣欣向荣的自然
之景,怎能不让诗人高兴愉悦呢?(想
象一片长出农作物的田地,带着高兴愉悦情感来读)看着这愉快、
繁忙的劳动场
景,怎能不让诗人感到激动呢?(带着激动的情感来读一读)看着这朴素、善良、
勤劳的人们又怎能不让人感到亲切呢?(全班齐读)
第二幅图:童孙学种瓜图
师:小孩为什
么学种瓜呀?大人和小孩在说些什么呢?除了学种瓜,还能做
些什么力所能及的劳动呢?
(指
导读出感情)师引:小儿虽然顽皮,可是也在劳动上专心、认真,难怪
诗人最喜欢他,同学们,我们也带
着喜爱,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看着童孙勤劳的样子,作为父母一定是多么的欣慰、高兴呀!谁再读读?
5.回归整体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想象,如果现在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这是一种
怎样的田园生活?你怎么形容?(生活温馨、恬静、愉快……)
师总结:是啊!清新秀丽的景色让诗
人心醉,朴素纯真的人们让诗人亲切,
好学的孩童让诗人身心愉快,诗人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
这里朴实无
华的人们,我想他在写这首诗时候一定在笑、在回味。
师范读(配乐)
生指名读(配乐)
生背诵(配乐)
四、拓展品读——心境之读
1.拓展视野,进一步感受
(过渡)师:田园生活其乐融融、充满情趣,难怪许多诗人以田园
生活为题
材,留下诗作。现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读读这首也是由范成大所写的田园诗《乡
村四月
》,可以借助注释,说说大意,也可以谈谈读后的想法。(课件出示)
2.学生交流再全班交流
3.总结
师:是啊!在田园诗人的笔下,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字字都洋溢着一种
和平、宁静的气氛。那里的人民过着俭朴而充实的生活,就连小孩都那么惹人
喜爱。同学们课下可以搜集
、品读田园诗都歌。不过。田园诗歌只是古代诗歌
里的其中一种。而每首诗歌都是一曲动人的歌,优美的
画,但愿你们在今后的
唐诗宋词学习中积累更多!
五、作业
搜集田园诗歌,可制成书签,配上文字或者图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稚子弄冰
教材分析:
《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
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
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古诗的意思。
2.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
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3.让学生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
教学难点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
学们,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你们正经历着人生的美好
季节,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
美好的。可是,你们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儿
童,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有许多喜爱儿童和富有童心的诗
人,他们为我们
留下了宝贵的作品,在他们的诗词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千年以前的孩子的生
活
情景。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稚子弄冰》这首诗。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导入本课,让学生提前想一千多年前的儿童生活的
场景。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了解作者
杨万里(公元1127年—1206年),
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江西省吉安
市)人。南宋著名诗人。他的诗通俗易懂,清新活泼,富有生活情
趣。当时人
称“诚斋体”。
2、字词理解
①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②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③铮: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④磬(qìng):四声 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
挂在墙上。
⑤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3、划分节奏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设计意图】初读古诗,了解本文的作者,学会尝试的给本诗文段,有感
情的朗读本诗。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铜盆里的水结成坚冰,儿童晨起,把它从盆里剜出,用彩线穿起来当做锣
来敲。
2、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样穿越树林,冰忽然落在地上发出像玻璃一样的破裂
声。
2、“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通过对小孩子一系列动作的描写,
刻画出一个(天真快乐)的儿童
形象。“脱”字形象传神,写出了孩子(剜冰)
的样子。
【设计意图】通过翻译本诗,了解诗
文的大意,体会作者的对小孩子一系
列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一个天真快乐的形象。
四、诗歌小结
写一个孩子在冬天的一场嬉戏:一块大冰被穿上彩线,当锣来敲打,声音
也清越嘹亮。忽然冰锣被敲碎落地,发出像玻璃碎裂的声音,表现了孩子的天
真烂漫。
五、拓展阅读
1、交流已经背诵积累下来的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
2、拓展阅读杨万里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大体了解诗的意思,并选一首自
己喜欢的背诵下来。
六、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默写《稚子弄冰》。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村晚
教学目标:
1、随诗句认识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3、借助图大致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积累情感。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1、出示挂图:学生观察,讨论:说说你从图中看懂了什么?
2、读诗题。
二、初读古诗。
1、读读古诗,找出你不认识的字,借助生字表中的音节,把它们读准。
2、把生字多读几遍。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三、再读古诗,大致了解诗意。
1、把生字带到课文中读,把诗句读顺。
2、讨论:说说你懂了什么?(结合图)
3、全班交流。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教师范读:
导语:秋天的夜晚,水涨满了池塘,太阳也下山了,一个小牧童拿出短笛,
随口就吹出了优美的声音。
2、教师诵读古诗。
3、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诵读古诗。
4、指导背诵。
五、作业设计。
把今天学的古诗背诵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村晚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
山衔落日浸寒
牧童归去横牛
短笛无腔信口吹。
教学反思
2.祖父的园子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的园子里的生活情景,感受童年
生活的情趣。
2.认识8个生字及“蚂蚱、樱桃、蚌壳”等词语,摘录描写优美的句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诗导入,揭示课题 <
br>童年是最纯真、最令人难忘的岁月。上一篇课文,冬阳下的一队队骆驼,
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今天,我们要走进《祖父园子里》,与作者一同感受
童年在园子里的心情。
二、初读课文
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按阅读提示再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文。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先自己练读,再读给同伴听。
3.想一想,你什么喜欢自己读的段落?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四、汇报交流
1.文
章开头的描写:“我家有一个大花园……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花
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
,新鲜漂亮。”
(1)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预设的答案可能有:祖父的园子里
昆虫丰富多彩;昆虫非常可爱;“我”
对它们非常喜爱;作者描写这么细致,说明祖父的园子给了“我”
一个美好的
童年,让“我”对那里的一切都难以忘怀。等等。学生回答后,追问从哪些句
中体会
到的。)
(2)有感情地读这几句话,要求通过适当的语气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2.你觉得“我”在祖父园子里做的事情哪一件最有趣?说说为什么?
(1)预设学生喜欢的事情可能有:
①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有的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
而把踢飞了。
理由是多元的,可以是:“我”爱祖父的模仿行为;“我”的举止很天真、
幼稚;“我”的举止很可爱
;等等。
②其实哪里是铲;……把狗尾巴当做谷穗留着。
理由可以是:“伏在”“乱勾”,
说明“我”的举止很天真可爱;把“谷穗”
割掉,把“狗尾巴”留着,这样的举止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干
的傻事;等等。
③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于是丢下黄瓜追蜻蜓了。
理由可以是
:“我”“见异思迁”,是“我”对园子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
都非常喜爱的缘故,这样的事情,在
孩子中间是经常发生,读了这样的句子,
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我”在园子里的生活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快快乐乐,等
等。
④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
理由可以是:“我”很天真、顽皮;祖父对我十分宽容、喜爱和呵护;“我”
在园子里十分自由快乐;
等等。
(2)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样有趣?
在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过程中相机归纳:作者把
“我”──一个小孩做的、
想的、说的,如实地写下来;哪些事,只有小孩会这样做,这样说,把孩子的
天真、顽皮写出来,具有真情实感。作者写得很具体,用了一系列的动作、语
言,描写的具体生
动,使我们好像就看到“我”一样。等等。
3.文章后面的几段话:“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
么。……它若愿
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1)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预设的答案可能有:写园子里植物和动物的自由自在,表达“我”无拘无
束、自由自在、快快乐
乐的心情;“我”内心充满了快乐和自由,所以,在“我”
的眼里,园子里一切都是自由、快乐,都是那
样美好,充满活力。
(2)有感情地读课文的后面三段话,要求通过适当的语气把“我”的快乐
心情读出来。
五、朗读全文,布置作业
1.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童年的纯真和美好。童年
是一幅
画,绚丽多彩;童年是一首诗,耐人寻味。让我们齐声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
再次感受
童年的美好。
2.摘抄课文能体现童真童趣的句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认识“葬、腮”等8个生字。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
,并揣摩这种感情
4.能说出对题目的理解。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出示梅花的图片)看到梅花,同学们第一时间想到了什么呢?(
“墙角数枝梅……
为有暗香来。”)哦——大家想到的是王安石写的《梅花》!但是,我们今天却不是要学习这首诗,而是要学习一篇关于梅花的文章——《梅花魂》。(板书课题)
看到这个课题,大
家有什么疑问吗?(梅花的魂是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
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默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生字)学生开火车读,师正音。
(2)(出示生词:幽芳、玷污、欺凌等)指名学生带读,注意读准字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思考课文写了外祖父
的哪几件事。(读
诗词落泪、珍爱墨梅图、因不能回国而哭泣、赠“我”墨梅图、送“我”绣着
梅花的手绢)
2.这些事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爱梅,热爱祖国、思念祖国)
四、精读课文,感悟探究。
1.外祖父是个爱梅、敬梅的人,那你了解梅花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
.出示梅花图,赏梅,对梅花形成初步印象。(梅花,原产中国,耐寒,冬季或早春
开花,有粉红、白、
红等颜色,气味清香。)
3.外祖父喜欢梅花,而且将它和自己的生命融在一起,这是为什么呢? <
br>(1)学生朗读第13自然段,思考梅花精神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可以用文中的相
关语句回答,
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总结。)
(2)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齐读“几千年来……不肯低头折节。”中华
民族涌
现过哪些有气节的人物?(结合学生回答,出示图片:岳飞、文天祥、江姐、刘胡
兰、王
二小等。简略介绍江姐事迹,配乐《红梅赞》。)在和平年代,梅花精神已
然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人民子弟兵抢险救灾,白衣战士救死扶伤,等等。想
到这些你对梅花魂又有了哪些更深的了解?(引导理
解梅花魂更是我们中华民族
的精神。)
(3)出示“一个中国人……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想一想:外祖父只是教育
“我”做梅花一样的人吗?(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让我们怀着崇敬之
情,齐读
这段话。
(4)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激发爱国之情)
4.师朗诵
课文,学生画出最受感动的地方,说说理由。(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出示
有关语段,结合言语表达和朗读
指导,体验感情。)
(1)出示“每当读到……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①外祖父为什么落泪?
②读到这些思乡诗词,外祖父会想些什么?
③我们应该怎样读这句话呢?指名读。
(2)出示“我五岁那年……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①我们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②从哪些词语能体会到外祖父对墨梅图的爱惜?(轻轻刮去、慢慢抹净)
③外祖父为什么这样爱惜墨梅图?
④怎样读外祖父的话?
(3)学生自由选读受感
动的地方,并说说为什么感动。(方法迁移运用,教师放手
让学生自己理解。)
五、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思考:文章除了借写外祖父对梅花的特殊情感,表达外祖父对祖
国的热爱、眷
恋之情外,还表达了什么?(“我”对外祖父的深切怀念。)
六、小结。
童年往事,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时时闪耀着迷人的光芒。你的童年,有什么
难忘的往事呢
?与同学交流交流吧。
梅花魂
忠贞不渝
爱国心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因此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找出关于外祖父
的几
件事,进一步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情感,同时理解什么是“梅花魂”。
但是,由于时
间有限,没有时间让学生读文中的一些重点段落,这仍需进一步改
进。
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
一、题目:以“那一刻,我长大了”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
1.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3.不少于600字。
二、审题立意
1.解题提示
一是明确题中词语的内涵与外延。内涵,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
属性的总和,即概念的内容,题目中词语的内涵决定了文章主题的深度。外延,
适合于某一概念的一切
对象,即概念的适用范围,题目中词语的外延决定了文
章内容的广度。“那一刻”即那一时刻——已经过
去的某一个短暂的时间。“长
大”指生命在生理与心理上趋于成熟的过程,此处主要指心理上的成熟。“
心理
上的成熟”的外在表现就比较宽泛,如:能够冷静的,坚持不懈的完成一件事;
能够明白更
多的人对自己的爱,并回报以爱;能够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能
够有能力完成以前年小所不能完成的事
……
二是扩充题目的内容。题目是对文章主旨的概括与提炼。解题,则是对概
括与提炼的逆向
操作,即明确与充实题目的意思。“那一刻,我长大了”的意思
是在那一短暂的时间里发生或遇到的重要
事件或事物深深触动了“我”,使“我”
得以“顿悟”,心智得以“成长”。
三是确定题目的重点。作为初中重要文体的记叙文,叙事是重点,题目中
的动词就对应着文章中的重点事
件或行为。本题中“长大”就是重点,提示学
生在习作时,应重点表现自己的进步,也可以选取
“我”成长过程中的前后两
桩事做对比,以突出“我长大了”这一主题。
2.立意指引
“文以意为主”,“意”就是文章的主题。它是文章的核心与灵魂。立意是
一篇文章的根本,
它直接关系到文章的选材,布局,乃至文章的深度。好的立
意就是文章成功的一半。注意应把握正确、深
刻、新颖、简明等原则。本文立
意的要点在于对“长大”的界定与挖掘上,长大的含义包括:孝敬老人、
不再
贪玩、体贴妈妈、独立自主、换位思考、面对问题的镇定和冷静等。长大了,
不仅是年龄的
增长,体形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反思,学会
了做人,学会了孝顺,学会了辨明当前最
主要的任务,懂得了责任的真正内涵
等等。
三、构思提示
1.事件的选择务求出
“新”。有两种方法,一是精选新鲜事写出自己的新
发现,二是用新视角发现旧事件的新意义。“新”的
刺激才能触发心智“长大”
的发生。无论新事还是旧事,都应该是最近发生的事,以表现初中生正在进行
的“长大”过程。
2.叙述的笔调务求出“新”。“一刻”是一段短暂的时间,那“一刻”却
能
促使“我”“长大”,可见其重要性。因此,应对这一关键时刻里出现的事物做
详细叙述,细
腻描写,务必使视角新颖独特、人物形象鲜明、事件新鲜生动,
以体现“新”的刺激。
3.“长大”的定义务求出“新”。“长大”一词意义指向宽泛,如前所述,
任何心理上的成熟
都可视为“长大”。为避免宽而不明,大而不当,在文章的开
关与结尾部分最好采用一般的点题方法,对
“长大”的意义进行限定,使其更
加独特新颖,为中间部分的叙述指向与铺路。
四、选材提示
1.在挫折中成长(难忘的经历或锻炼)
可以叙写一次沉痛的教训,一次失败的痛苦,抑或遭
人误解的苦闷,诠释
这些挫折的苦痛如何磨练了自己的意志、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怎样把自己推向成熟,学会坚强、学会达观、学会锲而不舍。
2.在反思中成长(理解爱
、回报爱)
成长的滋味五味杂陈,学生的烦恼来自生活中的琐事、繁重的课业负担、
家长和老
师的批评埋怨、与同学的交往……如果能设身处地地为父母师长考虑
问题,多为他人着想,多些冷静的思
索和应有的谅解,很多烦恼都可以释然。
学会反思,体谅他人,就是长大。
3.在阅读中成长
书能给我们成长提供全方位的人生养料。
……
总之,成长的路上,万事万物皆可为
师(人生感悟)。一本书、一件事、自
然中的一花一草一景一物,都可以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契机和启示。
五、误区警示
1. 对“那一刻”缺少集中而具体的描述,只是简单的铺陈一个故事,泛泛<
br>而谈,空洞无物,缺少新鲜的体验和感悟,缺少及时的抒情或者议论。
2.对“长大”的含义未
做精细化处理,仅用“长大”去统领全文的叙述,
主题太笼统,难免缺少新意。
六、习作评点
那一刻,我长大了
午后的阳光仍恋恋不舍地在大地上肆意流淌,充满
尘粒的光束将街道分成
明暗交替的两部分,斑驳的树影也星星点点地跳跃着,变幻着。我踩着时光的节奏,雀跃在放学回家的路上。
哼着自编的小曲,我一边走一边盘算:“回家吃什么呢?巧克力?
饼干?还
是面包?又或者是蛋糕……”伴随着一连串的问题,我不知不觉就到了家门口。
掏出钥
匙打开门,却发现家里静悄悄地,完全没有以往爷爷奶奶一起出来迎接
我的热闹气氛,只有空气中熟悉的
家的味道,氤氲着我的思绪。
“真是的,一个人都没有……”我一边不满地嘟囔着,一边向走廊里换靯
的地方走去。突然,一个身影跳入我的眼帘,吓了我一跳。他背对着我,面向
阳光,整个身子像
柔软的棉絮一般慵懒地靠在沙发上,均匀起伏的背景告诉我:
他睡着了。
我蹑手蹑脚地走过去
,才发现是换休回家的父亲。我无奈地摇了摇头,刚
想转身继续去换鞋,余光却在刹那间瞥见了父亲的脸
,我霎时呆住了。
这真是父亲的脸吗?曾经饱满、白净的脸如今已十分消瘦,脸颊上几乎没
有
肉,似乎只有一层皮,颧骨高高地凸出,面色也如鲁迅笔下的闰土一般“灰
黄”,让我感到触目惊心。
这真是父亲的脸吗?紧闭的双眼眼角处,不知何时纵横出了细密交错的纹
路,如枯藤一般在父亲
的脸上恣意蔓延,就连天庭上也有几道深陷的皱纹。这
些皱纹深深地刺痛了我的眼睛,让我战栗不止。
这真是父亲的脸吗?额头上曾经乌黑的发丝如今却渗出银白的星光,密密
匝匝的
。那银白的颜色让我的世界瞬间变得混乱,我只觉天昏地暗。
你的皱纹里有我刻意的描画。
你的白发中有我随心的涂抹。
是我把你变老了吗?
是我吗?
是我吧。
我强忍住随时都有可能落下的泪水,轻轻拿起放在一边的毛毯,缓缓地给
父亲盖上。睡梦中的父
亲还时不时地动一动嘴角,似孩童一般呓语。这时,金
红的阳光照在父亲的脸上,仿佛给他的脸镀上一层
金膜,笼罩着一圈一圈的光
晕。
在望着父亲的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我长大了。
教师点评:
这是一篇优秀的习作,其最大特点就是“真切自然”。
首先,习作者着
重做好细节刻画。以“父亲的脸”这一个“点”将父亲为
了家庭、为了“我”而辛劳这一个“面”浓缩其
中,用细节说话,用形象说话,
使情感的抒发,主题的表现显得真切自然,不做作。
其次,“
长大”的主题显得含蓄自然。前文隐约透露出“我”认为家人的爱
是理所当然的,后文的自我追问自然表
明“我”认识到家人因爱“我”而付出,
并懂得了感恩。读来令人感觉人的成长就是这么一个自然发生的
过程。第二段
写“我”对家里食物的猜想和“我” 眼里所见的家门口反常情形,自然透露出
“
我”是一个被家人的“爱”包围着的孩子。第三段一句“‘真是的,一个人都
没有……’我一边不满地嘟
囔着”就将我认为所得的爱是理所当然的心理写了
出来。文章结尾几段写“我”被“父亲的脸”所触动后
引发的内心反思,表现
“我”由此获得的精神成长。前后构成对比,突出表现我的成长变
化,读来却
觉过渡自然,不显得生硬。
最后,文字朴素,行文流畅。用记叙和描写推动行文自
然发展,不横加议
论和抒情打断叙事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