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巡山小妖精
998次浏览
2020年08月28日 20:5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闾山-黑龙江会计管理局



第一单元 勤奋惜时
1 勤奋自学成大器
教材分析:
(一)课文简析
这是一篇叙事写人的记叙文,主要记叙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在年轻时勤奋 自学的动人
事迹,表现出他不畏艰难困苦,顽强克服困难的惊人毅力和可贵的精神。
课文开始写了一个华罗庚小时侯因专心演算一道数学题而得罪了买笔的顾客的小故事。这
个有趣的故事生 动地反映出华罗庚从小就喜欢数学,他孜孜不倦而又专心致志地解题,专注的
精神令人动容。父亲因发怒 而要烧书,母亲出来阻拦,以及“这个十来岁的孩子,就是后来成
为我国数学大师的华罗庚”。一句,自 然地引出故事的主人公,十分引人注目。
课文的第11小节是全文的重点,比较详细地描写华罗庚勤奋自学的情况。
课文的最后两节写 华罗庚自学取得的成果。他的一篇挑战权威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
五次方程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 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标志着华罗庚这颗数学巨星,将要
在中国和世界的数学天空升腾起来了。他的巨 大成就是靠勤奋自学取得的,更显得难能可贵。
整篇课文是用先具体后概括的方法写华罗庚勤奋自学成大器的。
(二)词句解析
寒冬腊月,他仍然看书写字到深夜,手脚冻得冰冷发僵都全然不顾;酷暑季节,屋子里热
得像蒸笼,他依 旧挥汗如雨地读书,不停地演算。
这是一句并列分句,句中用一组近义词“仍然”和“依旧” 强调华罗庚不管天气有多寒冷
多炎热,始终坚持读书与演算。
“全然不顾”的意思是什么都不 顾,从“全然不顾”能看出他一心想着读书,哪怕天气
再冷冻得再厉害也无所谓。
“挥汗如雨 ”的意思是汗流得很多,像下雨一样。从“挥汗如雨”能看出他为了学习,
忍受着极度的炎热。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感悟到华罗庚有着勤奋 自学的可贵精神,正是这种精神,
使他成为我国的数学大师。
2.了解抓重点段学懂课文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练习写一段话。
(1)用“——”表明基础性目标,用“~~”表明发展性目标;
(2)对教学目标作如下补充或修正: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课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感悟华罗庚勤奋自学的可贵精神。
难点:了解抓重点段学懂课文的方法,练习写一段话。
教学时间:2课时
预习要求:

一、了解华罗庚的人生经历、成就。
二、用恰当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
诧异 惶恐 琢磨 全然不顾 挥汗如雨
三、写出近义词。
随即( ) 果真( ) 顽强( )
坚实( ) 惶恐( ) 阻拦( )
四、填上合适的词语(按课文)。
( )的明珠 ( )的毅力 ( )的基础
( )的巨星 ( )的安排 ( )地读书
五、完成填空。
“大器”的本意是 ,文中指
,作者描写华罗庚成大器的语句是

他能成大器的主要原因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理解题意
1.读课题:指名读、齐读
2.审题:勤奋,勤苦、刻苦的意思;大器,大有作为的人。勤奋 自学成大器,意思是经过
刻苦自学而成了大有作为的人。



3.这个人是谁呢?(华罗庚,简介华罗庚)
设计意图:理解题意对学习课文有一定的帮助。

二、自学课文

1.轻声读课文
2.同桌互读
3.检查词语的读音
4.交流:作者描写华罗庚成大器的语句是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是学好课文的基础。
三、感知全文,理清思路。
1 .假如你来写《勤奋自学成大器》这篇作文,你会选择哪几方面的内容来写?会把哪一方
面的内容作为重 点来写呢?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有关大数学家华罗庚的什么故事,又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 了什
么内容?
3.讨论,明确:课文写了华罗庚为什么要自学,他是怎样勤奋自学的,结果怎 样。重点写
华罗庚如何勤奋自学的,找出重点段——10—12节,找出勤奋自学的结果——13、14 节,最
后讨论课文第1—9节写了什么内容?——华罗庚十岁时因专门演算数学题而气走一位买笔的顾客,遭到父亲的责备。全文分三段。
设计意图:旨在帮助学生懂得怎样根据题目选材以及如何安排材料,理出课文的思绪。
四、学习重点段
(一)同桌学习,要求:一读,读第10——12节;二划,照要求划出华罗 庚“勤奋自学”
的语句,圈出有关词语;三议,这些词句是怎样表现华罗庚“勤奋自学”的精神的?
抓紧时间自学:
专心致志自学:
克服困难自学:
坚持不懈自学:
(二)交流反馈,如:



1.抓紧时间自学。句子:通常,等买完货 的顾客一走,他就埋头看书和演算。(词语:“一……
就……”)夜幕降临了,他给小店上了门板,胡乱 吃几口饭,就赶忙点起小油灯,继续攻读起
数学来。(词语:赶忙、继续攻读)
2.专心致志 自学。句子:入迷时,鼻涕流下来,他也不知道,还在不停地算,不停地写。
(词语:不知道、不停地、 不停地)
3.克服困难自学。句子:没有纸,他就用包棉花的废纸写字、算题。(用废纸)寒冬腊月,
他仍然看书写字到深夜,手脚冻得冰冷发僵都全然不顾。(词语:仍然,全然不顾)。酷暑季节,
屋子里热得像蒸笼,他依旧挥汗如雨地读书,不停地演算。(词语:依旧 挥汗如雨)
品读 : < br>寒冬腊月,他仍然看书写字到深夜,手脚冻得冰冷发僵都全然不顾;酷暑季节,屋子里
热得像蒸笼 ,他依旧挥汗如雨地读书,不停地演算。
① 找出句中的一组近义词: 和
②“全然不顾”的意思是 ,从“全然不顾”能看出
他 。
③“挥汗如雨”的意思是 ,从“挥汗如雨”能看出
他 。
4.坚持不懈自学。句子:失学后,他一年四季每天坚持自学10小时以上,有时候,一天
只睡4个小时。(词语:一年四季 10个小时 四个小时)就这样,他一边在小店里干活,一
边刻苦地顽强地向命运挑战。(词语:一边……一边……)
5.指导朗读,通过朗读把华罗庚的勤奋好学表现出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抓重点段学懂 课文的方法。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感悟华罗庚
勤奋自学的可贵精神。
五、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华罗庚“勤奋自学”的精神主要表现在——抓紧时间自学、
专心致志自学 、克服困难自学、坚持不懈自学,正是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他成为——我国的数
学家大师。
六、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与重构: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勤奋自学成大器》这篇课文重点写——华罗庚怎样勤奋



自学的。
2.朗读第10——12节。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帮助学生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
二、学习第1-9节,明确写作方法。
1.默读,思考:作者向我们叙述了华罗庚小时候
的故事,这个故事生动地反映出他

2.小组讨论:这部分内容与表达文章中心有什么关系?
3.交流,明确:这部分内容是全文 有机的组成部分,因为全文中心是表达华罗庚“勤奋自
学”的精神,而这部分内容正是写他10岁时就在 自学数学,而且学得那么投入,那么专心一
致。
4.第一段和第二段都是写华罗庚是怎样勤奋 自学的,在写法上有怎样的特点?(先用一个
具体事例,再从几个方面概括性的叙述华罗庚是怎样勤奋自 学的。跟以往学到的先概括后具体
的写法有所不同。)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 合,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迁移到自己
的写作中。

三、学习第13、14节
1.课文篇末点题,点明了
,作者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
2.朗读这两节,读出赞美、钦佩之情。
3.男女生比读。
设计意图:理解结尾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指导写段。
华罗庚琢磨期数学来不免显得“呆头呆脑”。




1.讨论:“琢磨”是什么意思?(思考研究)“呆头呆脑”的 本意是什么?(傻呆)文中指
什么?(对有些事情反应迟钝)他之所以“呆头呆脑”,那是因为什么?



(专心致志、全神贯注、神情专注)
2.口头叙述(课内、课外资料都可以)
如:华罗庚琢磨期数学来不免显得“呆头呆脑”。有 一次,他演算数学题入迷了,连鼻涕
流下来都不知道,还是在不停地写,不停地算。
3.把口述内容写下来。
华罗庚琢磨起数学题来不免显得“呆头呆脑”。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是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先说后写可以提高他们写段的质量。
五、布置作业:
附板书:
抓紧时间自学
专心致志自学
勤奋自学成大器
克服困难自学
坚持不懈自学
教学反思与重构:
2 鲁迅与时间
教材分析:
(一)课文简析
鲁迅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 ,战斗的一生,是与时间赛跑的一生。尽管他只生活了短短的
55个年头,但他给我们留下了640万字 的文化遗产。他为人类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完全来自于
他愿意挤时间,一年到头,很少休息,甚至用上的是 别人喝咖啡的时间。
课文开门见山,先用了不少具体的数字叙述了鲁迅一生短暂,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 而宝贵
的文化遗产。接着分别从“熬夜写作”和“除夕工作”两方面具体介绍了鲁迅抓紧时间、善挤时间特点。最后,通过鲁迅说的话凸现了他作出的所有的巨大贡献都是从“时间老人”那儿争
取来的 。
全文用了一系列的具体数字有力地说明了鲁迅是一个抓紧时间、善挤时间的人,而时间在

< p>

这样的人的面前总是会有的,时间带给他的是无穷的智慧与力量。
(二)词句解析
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 ,给懒散的
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
“勤勉”是勤奋的意思;“懒散”形容人精神不振作,行动散漫;“悔恨”是懊悔的意思。
整 句话的意思是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它不会多给人一分,也不会少给人一秒。勤
奋的人会利用好分分 秒秒,做许多有意义的事,懒散的人则一事无成、空留悔恨。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抓紧时间、善挤时间的特点,并能产生崇敬之心,进而争取也做个珍惜时间,
不虚度年 华的人。
2.能读写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3.能依照例句,说出指定句子的含义。
4.能熟记课文第2、4小节节。
5.能收集珍惜时间的格言3一一5条。
(1)用“——”表明基础性目标,用“~~”表明发展性目标;
(2)对教学目标作如下补充或修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鲁迅抓紧时间、善 挤时间的特点,并能产生崇敬之心,进而争取也做个珍惜时
间,不虚度年华的人。
难点:教给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说出指定句子的含义,学懂全文内容。
教学时间:2课时。
预习要求

1.查找、整理关于鲁迅的资料。
2.收集珍惜时间的格言3一一5条。
3.写出反义词
勤勉( ) 争取( ) 开始( )
留下( ) 繁忙( ) 宽敞( )
4.完成填空;



作者 “开门见山”,先 。接着分别从
和 两个方面具体描写了 。最后,又用
说明 。
文中让我感到惊讶的数据是 ,我惊讶在
;让我深感震惊的是 ,
我震惊在 。
教学过程:
第—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出示鲁迅先生画像)
师: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 战斗的一
生,他一生取得的巨大成就跟他对待时间的态度是分不开的。那么,鲁迅先生是怎样对待时间< br>的呢?这是我们学习《鲁迅与时间》一课必须弄清楚的问题。
(板书课题: 鲁迅与时间)
设计意图:用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中。
二、出示预习要求,学生预习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
2.作者 “开门见山”,先
。接着分别从 和
两个方面具体描写了 。最后,又用
说明

3.默读课文,思考:鲁迅对待时间的态度怎样?他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
4.找出文章中的具体数字,想想这些数字有什么作用?
5.边默读边思考: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设计意图:紧紧扣住课题,展开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学习时明确重点。
三、检查预习。
1.注意读音:遗 统 篇 逝 均 壕 盹 勤 编



2.注意字形: (“遗”与“遣”; “编”与“骗、偏”的区别。)
3.理解字(词)义:
①教师说明《华盖集》、《南腔北调》、《且介亭杂文二集》以及《少 年别》都是鲁迅的作品
(包括翻译的作品)。
②教师简要解释:
题记——写在书的 正文前或文章题目下面的文字,多为扼要说明著作的内容或主旨,有的
只引用名人名言。
序言———一般指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后记——一般指写在著作正文之后的文章。
③指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词:
遗产——文中指鲁迅的作品是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虚度年华——虚度,白白地度过;年华,时光,岁月。白白地度过时光、岁月。
4.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是否读通了课文。要求:边听边思边划,划出鲁迅先生说的话。
读后交流,鲁迅对待时间的两句话:
出示板书: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 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
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
5.学生质疑。学生将在预习过程中碰到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一般的问题由教师直接解答;重要的问题,可暂时“存疑”,留待讲解课文时讨论解决。)
设计意图:在检查预习的时候,尽量让学生交流,对学生不明白的地方作解释说明,体
现教师的引导作用 。
四、回家作业:
教学反思与重构:
第二课时
一、学例句,明方法,理解句子的意思。
1.出示例句: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天的 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
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
①自由轻声读。②指名读。③集体读。



2.分四步学习句子:
①找:找出重点词语。 (勤勉、懒散、悔恨。在这些词语下圈上小圆圈。)
②学:学懂词 语的意思。(勤勉—勤奋;懒散——形容人精神不振作,行动散漫;悔恨——
懊悔。)
③联:联系课文内容。 (找—找与句子有关的课文内容。)
指名读例②句子,再轻声读课文第一节内容。思考:哪些地方能看出鲁迅非常勤奋?
出示填空练习: (数字由学生填写。)
鲁迅活了 55年 ,一生写作640万字。
写作时间 18年 ,平均每年写35万多字。
讨论:
鲁迅活了55年说明什么? (生命比较短暂。)
写作时间18年又说明了什么? (写作时间也不是很长。)
但在这不长的时间里,鲁迅先生写了640万字,平均每年写35万多字,这些具体的数
字说明了什么? (鲁迅先生一直坚持写作,写的数量多,表明他一生勤奋。因此可以说,时
间给鲁迅先生带来智慧与力量 。)
④想:想句子的含义。结合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课文的有关内容,体会句子的含义。时间,
每个人得到的都一样,但勤奋的人能做很多事情,为人类做出贡献;而,懒惰散漫的人,白白
浪费了宝 贵的时间,最后一事无成。
设计意图:仔细地指导学生用一定的方法理解句子的意思,速度放慢些,为 后面的学习
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学习第二个重点句。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1.按照学习例句的方法及步骤,先自学,再交流。
①找:找出重点词语。 (愿挤)。
②学:学懂词语的意思。愿挤,从字面上看,是愿意挤 (演示:从海绵里挤出水);这里是
“抓紧、不放松”的意思。
③联: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写鲁迅抓紧时间的?讨论交流:
* 学习第2节内容,鲁迅“每天”是怎样抓紧时间的? (找出句子,品词。)


(白天,他往往要接待一批又一批客人,总要到夜晚10点至12点客人走了以后,才开始
看书、写 作,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钟。)
* 再学习第3节内容,鲁迅在“除夕夜”又是怎样抓紧时间的?
(写作、翻译、编集、整理日记、计划第二年工作。)
结合讨论,完成下面的填空。
年代 编
写 字数
1925年除夕 编成《华盖集》、 《题记》 1200
1932年除夕 编成《南腔北调》、 《题记》 1000多
1934年除夕 译小说《少年别》,写“译后附记”
1935年除夕 编《且介亭杂文二集》、《序言》、《后记》 近10000
讨论:表格中的具体数字说明什么? (鲁迅抓紧时间、善挤时间。)
④想:想句子的含义。
(讨论后明确:海绵中能挤 出水,繁忙中能挤出时间。时间是掌握在人的手中的,一个人
只要抓紧时间,再忙也会有时间的。)
设计意图:边扶边放,指点学生用四步法理解句子。
三、学习第三个重点句。
他的巨大贡献是从“时间老人”那儿争取来的。
按照学习例句的方法及步骤,先小组讨论,再交流。
①找:找出重点词语。 (巨大贡献、争取)
②学:学懂词语的意思。
巨大贡献——极大的贡献。文章中尉旨“640万字”的宝贵文化遗产。
争取——主动积极地力求达到。
③联: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文章中的具体事例或具体数字来说明鲁迅是怎样从 “时
间老人”那儿争取时间的?
④想:想句子的含义。鲁迅一生写了“640万字”,为人类 做出了很大贡献。他的巨大成
就,是跟他抓紧时间、善挤时间分不开的。
设计意图:小组学习,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与学习能力。



四、总结全文。
1.学了课文,我们知道鲁迅是怎样对待时间的呢 ?鲁迅一生的成就跟“时间”又有什么关
系呢? (结合讨论,指导读课文最后一节。)
2.课文的结尾有什么特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你从时 间老人那儿得到了什么?或是你在时间匆匆流逝
中失去了什么?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认识和感受。 设计意图:在了解了鲁迅抓紧时间、善挤时间的特点之后,让学生联系自己谈谈感受,
教育学生也做 个珍惜时间,不虚度年华的人。
五、课后作业。
附板书:
鲁迅与时间
工作到凌晨
平日
抓紧时间 打盹 继续工作

善挤时间 写作 翻译 编集
除夕
整理日记 计划工作
教学反思与重构:
3 失去的一天
教材分析:
《失去的一天》是前苏联 著名作家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全文主要写了妈妈下班后发现佩佳
在一天内没按要求种树,读书,只是睡觉 、吃鲜果、嬉戏便让她看到拖拉机手、砌工、面包师、
读者在一天内的工作和收获,使佩佳为自己一天的 游手好闲而羞愧。告诉人们时间一去不复返,
要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
作者在文中描写了 拖拉机手、砌工、面包师、读者在一天内珍惜时间和佩佳游手好闲虚度
一天时间的经历,让他们形成鲜明 对比。从而突现“无论你那么努力,也无法了解你丢失的这
一天所应了解的一切。”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 ,理解“绿荫如盖”、“羞愧”、“馋涎欲滴”、“游手好
闲”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课文内容,理解“失去的一天”的含义,懂得珍惜时间,
努力学习。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1)用“——”表明基础性目标,用“~~”表明发展性目标;
(2)对教学目标作如下补充或修正: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读懂课文 内容,理解“失去的一天”的含义,从而教育学生要懂得珍
惜时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诗歌、名人故事及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的资料。
预习要求:
1.收集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名言、诗歌、名人故事。
2.用恰当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羞愧 馋涎欲滴 翻耕砌墙 游手好闲
3.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①面包师整天工作,汽车( )开来,面包( )运到商店里去了。
②( )无论你多么努力,( )无法了解你丢失的这一天所应了解的一切。
4.完成填空。
①短文先讲述了佩佳 ,
再详细描述妈妈 。
故事告诉我们 。
②但妈妈问佩佳做了什么时,他羞愧地不敢看母亲的眼睛。“羞愧”的意思是
,文中指 ,他之所以羞愧,那是因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请同学们回想一 下,昨天你是怎么过的?做了哪些事?想知道另一个小伙伴“佩佳”是怎
么过一天的吗?让我们走进课文 《失去的一天》看看吧!
设计意图:为学生理解“失去的一天”的含义,懂得珍惜时间作准备。
二、自
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小声地读课文。
2.检查学生认读本课生字、新词的情况。
绿荫如盖 佩佳 羞愧 馋涎欲滴 翻耕砌墙 游手好闲 麦茬地
3.分段抽读课文,比一比哪位同学读得更准确、更流畅。
4.短文先讲述了佩佳
,再详细描述妈妈
。故事告诉我们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为深入学习课文作好充分的准备。
三、研读课文,习得方法。
(一)默读课文,看看自己能读懂哪些词语的意思,把不明白的提出来共同探讨。
(二)全班交流汇报读书收获,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研读重点词语。
1.“游手好闲”
①说说“游手好闲”的意思。
②读课文1-- 5节,勾画出能够回答佩佳在这一天里做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的句子或词
语。
板书:睡 坐 吃 嬉戏
③“游手好闲”是指 ,佩佳之所以游手好闲,那是因
为 ,由于他的游手好闲,因此他 。
④练习读好这部 分课文,通过读来表现佩佳“游手好闲”——他这一天什么事也没做,只
是吃、睡、玩。
2.“羞愧”
①说说“羞愧”的意思。
②佩佳为什么羞愧得不敢看妈妈的眼睛?



③课文还有一处描写佩佳羞愧难过的心情,请用线勾画出来。从“低下头”这 个动作你体
会到什么?
④妈妈是怎样帮助佩佳认识自己的错误的?读课文6~10段。通过妈 妈带他到不同的地方
看到的不同景象,了解人们在这一天的工作成绩:拖拉机手这一天翻耕了麦茬地,建 筑工人新
砌了一堵墙,面包师制作了面包,图书馆里一天中人们看完后把书还回
来,又借走了很多新书。
⑤读这部分课文,师导读,让学生读出妈妈语重心长帮助孩子的语气。
⑥齐读最后一段。“他想了想”,此时他会想些什么?
(三)理解“失去的一天”的含义
1.师引读:佩佳在这一天中的表现是这样的:
“想再睡一会儿”,他觉得“还来得及呢” “先坐一会儿再开始干活吧”,又在果园里吃
吃玩玩。总之他干事一推再推,最后一事无成。
而其他人呢:拖拉机手这一天翻耕的麦茬地,看建筑工人新砌的一堵墙,面包师制作的面
包,图书馆里一 天中人们看完后还回来的书。
2.别人在这一天里做了很多事,而佩佳什么也没做,他能弥补回这天没 做的事情吗?(不
能,因为每一天人们都会做很多事,时间是不会倒流的。)
3.佩佳错在哪呢?(觉得今天的事情可以放在明天去完成。)
4.最后佩佳明白了什么叫做“失去的一天”了。
讨论:佩佳到底明白了什么?(时间一去不复返,要珍惜时间)
出示最后一段,学生试着补充出“……”省略的内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课文内容,理解“失去的一天”的含义,从而懂
得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四、总结全文、拓展升华。
1.你有像佩佳这样的“失去的一天”吗?
2.简介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3.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财富,时间就是知识。希望同学们从小珍惜时 间,利用时间,
做时间的主人。
五、作业:



附板书:
失去的一天
佩佳 游手好闲 羞愧
时间一去不复返,要珍惜时间
教学反思与重构:
古诗《山中留客》《宣城见杜鹃花》
古诗简析:
1、《山中留客》简短的四句话,有写景,有抒情,有说理,也包含着叙事成分。 诗
人把第一句写得很浓,而且先声夺人,形成一种压倒的优势,“留”才有意义,客人
所担心的 问题才显得无足轻重。诗人琢磨着客人的心理,他不是不想欣赏这春山美
景,只是担心天雨淋湿了衣服。 既然如此,诗人就来一个以退为进,以委婉的方式,
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地去诱导、去点燃客人心 中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
2、《宣城见杜鹃花》诗的一、二句语序倒置,先写回忆中的虚景,后写眼 前的实
景。这样,就把故国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三、四句,分别承接一、二句,进
一步渲 染浓重的乡思。杜鹃花开、子规悲啼和诗人的断肠之痛融于一体,以一片苍
茫无涯的愁思将全诗笼罩了起 来。
古诗注释:
1、弄春晖:在春天的阳光里嬉戏玩耍。
2、轻阴:微阴。
3、拟归:打算回家。
4、纵使:纵然,即使。
5、云:实际指雾气、烟霭,从上句看,并非指真正的云。
6、子规:一名杜鹃,暮春而鸣,此时杜鹃花亦盛开。
7、三巴:东汉末年置巴郡、巴东、巴西,合称三巴。泛指蜀地。
教学目标:
1、 学习《山中留客》,了解诗人描绘的一幅引人入胜的深山奇景,抒发山居生活的
乐趣和殷勤留客的衷情。 学习《宣城见杜鹃花》,描写诗人看见宣城的杜鹃花联想
起蜀地的杜鹃鸟,由杜鹃鸟悲鸣勾起对三巴的怀 念,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
3、能根据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4、通过品悟、诵读,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首诗)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引入此诗。
张旭,唐代大书法家,善草书。诗人闲居十山中,忽有一位朋友从 山外来访,
真是太高兴了。他自充向导,陪客人上山,要请他饱览山中的景色。
2.初读课文,读准读通诗句。
(1)师范读,学生评一评。
(2)学生练读,互评。
(3)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3.精读课文理解古诗。
(1)复习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读诗句,悟
诗意)。
(2)分组合作学习古诗,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方法,把你的理解、感受、问题与
小组交流。解 决不了的可动笔记一记,以便在班上交流解决。
4.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1)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春光 明媚,山岚万物都在各自呈现着自己的佳妙之处,是多么的美好,所以请
不要因为天色微阴便要打算回归 。
(2)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即便是晴明的天气里毫无雨意,走进云雾深处,那水气也依然会沾湿你身上之
衣。
4.回读全诗,感受意境。
二、(学习第二首诗)读题,解题。
写这首诗的时候, 李白已是迟暮之年。老来思乡,本是人之常情,何况诗人老
迈患病,于是,浓重的乡思就袭上了诗人心头 。
(一)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自由读)
(二)品读感悟。
1.结合注释 ,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
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2.师生交流。
(1)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小时候在蜀国见过子规鸟,不想今日在宣城又见杜鹃花。
(2)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杜鹃鸟叫一回,我的泪流一次,明媚的三月阳春啊,我时时念叨着家乡三巴。
3.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三)朗读感悟。



四、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背诵学过的张旭、李白的诗。
2.积累思乡的古诗。
4 找到“神奇子弹”的人
教材分析:
(一)课文简析
课文记载了19 08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德国医学家欧立希发明制造了一种只杀死传染病
细菌又不伤害人体的新药的事 迹。文章先写欧立希看到传染病危害人类而立下了治病救人的志
向。接着写他带领助手日夜工作寻找只杀 死病菌而不伤害人体的神奇子弹,最后写终于找到了
神奇子弹。
第一段虽不是课文的重点,但 这正是欧立希能在实验中百折不挠的精神动力;第二段是文
章的重点,围绕着“废寝忘食”与“百折不挠 ”这两个中心词语展开。其中“百折不挠”的实
验是重点中的重点,欧立希的坚强信念与百折不挠的勇气 这两个成功的要素主要体现在此处。
围绕中心词展开的写作方法是值得学生学习的。
(二)词句解析:
欧立希废寝忘食地学习前人的经验,他翻阅了大量德文、英文和法文的书籍 、杂志,在他
的办公室里,书架上、桌子上、椅子上、地板上,都堆满了厚厚的书本。
这句话 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写出了欧立希废寝忘食地学习。他广泛地阅读书籍,从种类
多、数量多两个方面看 出来。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已掌握的适合于自己的方法学 习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和积累“废寝忘食、百折不
挠、为非作歹、一筹莫展、横行不法”等词语。
2.了解围绕某一个中心词语展开文章内容的表达方法。
3.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熟读与背诵本文的重点段落。
4.能根据课文提供的素材进行合理的想象。
(1)用“——”表明基础性目标,用“~~”表明发展性目标;
(2)对教学目标作如下补充或修正:
教学重难点:



了解围绕某一个中心词语展开文章内容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预习要求:
1.了解欧立希,查找有关资料。
2.用恰当的方法解释下列词语。
层出不穷 为非作歹 横行不法 一筹莫展 废寝忘食 百折不挠
3.找出文中的反义词,写下来。
( )——( ) ( )——( )
( )——( )
4.填上合适的词语(按课文)。
解救( ) 经受( ) 立下( )
恢复( ) 表示( ) 造成( )
翻阅( ) 学习( ) 实现( )
5.完成填空
欧立希之所以能将幻想变成现实,不仅因为
,因为 ,还因
为 。
读着读着,一个 、 、 的欧立希出现在我的眼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名言:失败的次数越多,成功的机会亦越近。成功往往是最后一分钟来访的客人。
读了这句名言,你知道什么?
这是淡敏的一句名言。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主人公就是一个不 怕失败的人,他最终找到
了“神奇子弹”。
2.出示课题:找到“神奇子弹”的人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你想知道些什么?或者你觉得课文会写些什么?
4.读注释,了解欧立希,学生可以补充有关资料。
设计意图:用名言引出课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



能更好地理解名言的含义。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你带着自己的问题,较快地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2.交流自己默读的收获。
3.再默读课文,试着用成语完成以下的填空:
欧立希小时侯,社会上各种传染病( ),传染病的病菌在人体内( ),面对这些
( )的杀人小凶手,医学界都( ),而欧立希则坚决表示要找到神奇的子弹来消灭它
们。他( )地学习前人的经验,又( )地进行实验,终于把找到“神奇子弹”的幻
想变成了现实。
4.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名读课文
②读词语
③解释下列词语,交流解词的好方法。
层出不穷 为非作歹 横行不法
一筹莫展 废寝忘食 百折不挠
④借助填空,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⑤只出示空格里的词语,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 br>设计意图:让学生交流读书的收获能促进学生提高默读的能力。用填空题的形式让学生
说,为学生 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设置了一个坡度。
三、布置作业:
必做题:
1.积累文中词句
2.选用熟悉的关联词语,适当地写写文中的相关内容。
选做题:
1.书面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选择文中的2—3个成语,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教学反思与重构:
第二课时
一、深入理解课文



(一)原先被人们 称为“幻想医生”的欧立希成功了,他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快速默读课
文,简要说说答案。
1.板书: 废寝忘食地学习
百折不挠地实验
2.“废寝忘食”与“百折不挠”各是什么意思?
3.作者是怎样描写欧立希废寝忘食地读书,百折不挠地实验的?
(二)默读第5节,思考:欧立希是如何废寝忘食地学习的?
板书: 广泛阅读(种类多 数量多)
摘记(无论……都……甚至)
1.男女生将这两部分的内容读一读
2.想象一下,地板上、衬衣袖口里,鞋底上的化学公式 与符号是怎么来的?选择一个内容
说一说。
3.分角色读第5节(第一句齐读,第二、三句分男女读)想老师为什么这样分角色读?
4.小结:作者第5节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描写出欧立希废寝忘食地学习。
(三)欧立希又是如何百折不挠地实验呢?
1.默读6-9节,圈出最能表达“百折不挠”的重点语句。
欧立希和他的助手,……药物进行治疗。
为了加快实验的进行,……当枕头睡觉。
有一位朋友劝欧立希不要白费劲了……基础上的。
2.板书:日夜奋战
坚强信念
3.指导朗读
4.有位朋友劝欧立希中断研究,助手们听了有些动摇了,想象一下 ,面对这种情况,欧立
希是怎样鼓舞助手的士气的?试着说一说。
5.小结:正因为欧立希以 解救人民疾苦的坚强信念,以对科学实验百折不挠的勇气,终于
把找到“神奇子弹”的幻想变成了现实。
6.学生分三部分读6——8小节,师读最后一节。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围绕某一个中心词语展开文章内容的表达方
法。



二、学习写作方法
1.被人们称为“幻想医生”的欧立希最后找到 了“神奇子弹”,他成功了,成功的关键是
——废寝忘食地学习
百折不挠地实验
2.“废寝忘食地学习”是通过第五小节来写的,“百折不挠地实验”是通过第6——9小节
来 写的。这两部分的内容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3.小组学习讨论
4.交流 (6-9节作者采用的是先具体后概括的方法,它与第5节的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正好相反。
但这两 种写法都是用一个成语作为中心,主要的写作方法是用事实说话。)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更清晰 地明白围绕某一个中心词语展开具体内容也有不同的
表达方法,要灵活运用。

三、总结全文
学了课文,你觉得欧立希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先总后分的方法说一说。
设计意图:学完课文后,让学生说说对主要人物的印象,能培养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的能力。
四、布置作业
附板书:
找到“神奇子弹”的人
废寝忘食地学习
百折不挠地实验
教学反思与重构:
*5 科学奇才霍金
教材分析:
文章用简洁又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科学奇才霍金传奇的一生。文章开头开门见山点出霍金
是一位 与疾病顽强斗争的科学奇才,文章结尾又引用霍金一位老师的话赞扬霍金以残疾之身完
成宏业,令人钦佩 ,前后呼应。中间一大段按时间顺序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他青少年时与
疾病斗争发愤学习并决定钻研 理论物理;第二层写大学以后更重的疾病缠身,霍金用他特有的



方法顽强地研 究,终于取得杰出成就;第三层写三十多年后霍金又有了新的发现。文章结构严
谨,用词确切,是对学生 进行语文训练的好材料。文章情节感人,又是对学生进行意志教育的
好教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能用已掌握的方法自学生字新词,并交流解词的好方法。
2.了解霍金与疾病抗争、坚持研究的经历,学习霍金惊人的毅力,顽强的意志。
3.了解霍 金的才能造就的过程,学习霍金长期进行艰苦的思维活动的决心和选择合适自己
研究方法的策略。
4.熟读并背诵描写霍金抗争命运,坚持研究的内容,并想象当时的情景。
(1)用“——”表明基础性目标,用“~~”表明发展性目标;
(2)对教学目标作如下补充或修正:
教学重难点:
从霍金与疾病抗争、坚持研究的经历中,学习霍金惊人的毅力,顽强的意志。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了解凭着惊人的毅力取得非凡成就的人和事。
预习要求:
1.通过查阅资料,关于霍金我还了解到如下感人的描述:


2.理解词语
钦佩 罕见 辉煌
3.照样子写词语
一清二楚( )( )( )
无时无刻( )( )( )
4.填上合适的反义词,组成成语。
( )应( )合 ( )题( )作 同( )共( )
5.回忆学过的课文中有着惊人的毅力、顽强的意志的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大家可能听说 过张海迪的名字,张海迪从小学时起患了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失去了知觉,
长年坐在轮椅上,但是她以顽 强的毅力战胜疾病和重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小学到大学的学业,
掌握了好几种外语,翻译、创作了不少 感人的作品,成为我国当代青年景仰的楷模。古今中外
有许多这样身残志坚、勇于挑战、创造奇迹的人。 今天,我们学习《科学奇才霍金》一课(板
书课题),文中所介绍的人物霍金,其事迹其精神将会使你更 加惊叹,甚至不敢相信世界上竟
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
设计意图:用熟悉的人物引出另一个人物,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二、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
3.交流用什么方法理解了哪个词语
4.交流对霍金的了解,师补充霍金的简历参考书上的参考资料
5.理解课题:奇才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理解课题,了解霍金,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深入学习课文:
(一)默读课文,找找课文中最能表达中心的句子。
1.交流
第一节:是一位……科学家。
最后一节:对于霍金……尤其令人钦佩。
2.从这两句中心句中,你知道了什么?
(二)再默读课文,找出描写霍金疾病缠身的语句。
1.读读这句句子
霍金8岁,……从事实验物理的研究。
这时,更大的不幸……读书和研究。
2.结合骨髓硬化、半身瘫痪等词语理解霍金病情的严重
3.这种疾病对于常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三)快速地默读课文,圈出霍金抗争命运的词语或句子。



1.霍金在研究项目时想出了什么好的方法?
2.理解黑洞
3.理解静思默想,理解后面是如何把霍金静思默想写具体的?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把霍金身患疾病与疾病抗争分角色朗读)
(五)背诵霍金抗争命运的章节
(六)练习说话:
一般人如果像他这样的身体状况,会
,会 ,还可能
会 。然而,霍金
却 ,因此

设计意图:从中心句出发,研读相关的句子,教育学生从
霍金与疾病抗争、坚持研究的经历中,学习霍金惊人的毅力,顽强的意志。
四、领悟本课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1.自读自悟,独立思考。
2.汇报交流。(本文突出 的表达特点,一是运用先概括再具体的叙述方法,显得有理有据;
二是叙事中语言含着作者浓浓的感情, 十分感人。)
设计意图:在学完课文的基础上,总结一下写作方法,这是做好阅读与写作有效衔接的< br>一种途径。
五、布置作业:
附板书:
科学奇才霍金
惊人的毅力 顽强的意志
教学反思与重构:
第二单元 美丽风光
6 火烧云
教材分析:
(一)课文简析



这是著名的女作家萧红写的 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用优美的文字,生动地描写了夕阳
西下时,天空中出现火烧云时的美丽景色, 抒发了人们在观看火烧云时无比喜悦的心情。
颜色变化多而快,这是火烧云的特点,也是课文重点描写 的内容。课文是按火烧云的出现,
变化和消失的顺序来写的,所以,课文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第1—— 2节),主要写火烧云上
来时天空中霞光的颜色。火烧云照在不同的人和动物的身上就会出现不同的颜色 ,说明了它的
颜色变化“极多”。第二段(第3——6节),重点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这是课文 的重
点段。写颜色的变化,先概括写“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再从两方面具体写火烧云的颜
色是如何变化的。第三段(第7节),重点写火烧云“下去”时的情景以及人们的心情。
文中写颜色 的词语很有特点,值得学生模仿、积累。作者发挥想象描写火烧云形状的段落
也值得学生仿写。
(二)词句解析
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 br>“烧”是燃烧的意思,在句子中有扩展、蔓延的意思,既写出了火烧云的颜色是红色的,
又写出了 火烧云的动态和气势。“烧”字用得贴切,有一种动感美。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理解6个词语的意思,积累描写色彩的词语。
2.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感受火烧云的景色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初步学会在仔细观察的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来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4.熟记描写火烧云变化的语段。
(1)用“——”表明基础性目标,用“~~”表明发展性目标;
(2)对教学目标作如下补充或修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火烧云的景色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难点:学习作者在仔细观察的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来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图片或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预习要求:

1.照样子写出颜色的词



葡萄灰 梨黄 茄子紫 ( ) ( ) ( )
红彤彤 金灿灿 ( ) ( ) ( )
半紫半黄 半灰半百合色 ( ) ( ) ( )
2.辨析下列词语
沉浸 沉静
3.辨字组词
凉( ) 摸( ) 遍( ) 萄( )
晾( ) 膜( ) 编( ) 陶( )
4.仔细观察大自然中的一个景色,如日出、下雨 、刮风、落叶等。然后,将你看到的情景
说一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大自然是美丽神奇的,给了我们许多美好的感受和回忆,那么生活中你 见过哪些
美丽的自然现象呢?(生说)是呀,只要你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大自然是那样的瑰丽。今天,
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欣赏美丽神奇的——火烧云(出示课题)。读了课题,你心中产生了哪些
问 题?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学课文
(一)出示自学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边读边思考感兴趣的问题,试试自己能解决多少问题。(允许同桌或小组讨论。)
(二)检查、反馈、交流
1.通过自学,你已经会读哪些生字和词语了(指名中下生读一读) 根据朗读情况重点提醒
学生注意:“檀”读tán,不读tái;“寿”读shòu,不读sòu;“彤 ”读tóng,不读dān。
2.会读还要会写,把这些生字工工整整地在旁边写一写。如果 你觉得哪个字容易写错或要
提醒同学们的,请你把它写到黑板上来。
3.同学们学得不错,想不想跟着录音轻声读一读课文呀?(播放课文录音)
4.火烧云很美,课文写 得也很美,请你再读一读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读完后指名几位同



学读。
(三)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1.作者观察火烧云的顺序是怎样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答 案吗?快速默读课文。结合回答
板书:上来、变化、下去
2.你对火烧云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霞光、颜色、形状,找出课
文中相应的自然段。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理清写作思路,是学好课文的基础。

三、认识火烧云
1.什么是火烧云?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文中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提醒学生不能一概搬抄,添加适当的词语,使回答完整)
2.全班齐读句子。(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①“烧”是什么意思?这里可不可以换成“红”? 把句子中的“烧”换成“红”通不通?
学生小声读一读,比较比较。
② 既然通,作者为什么不用“红”,而用“烧”?
(避免重复、点题、与后文照应,写出火烧云动感。“烧”字用得贴切,在句子中有扩展、
蔓延的意思,既写出了火烧云的颜色是红色的,又写出了火烧云的动态和气势。导:正是因为
这样,我 们把这些云叫做——(火烧云))
指导感情朗读。(突出“烧”字)
3. 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的火烧云?
(提醒学生从文中找出依据,完整而准确地说)
设计意图: 读点题的句子,明确什么是火烧云,通过词语的变换,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四、感受霞光
1.师范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 晚饭过后,火 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在大地上,你发现地面上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你能
用笔把这些变化找出来吗?(板书 :
大白狗——红,红公鸡——金,黑母鸡——紫檀色,白胡子——金)
从这些变化中你发现了什么?(是霞光照在地面上使颜色在变)这些颜色为什么变得不
样?



3.是呀,霞光映照在大地上,一切都变了,你能想象出还会有哪些 变化吗?用“火烧云上
来了,霞光照在大地上,(
)变成( )的了。”的句式说一说。
4.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呀,霞光映照 地面的景色这么美,简直是一个童话世界,如果你
也被这一片霞光所包围,你的心情怎样,你又想说什么 呢?说得真好,你们能把这些感受用朗
读表达出来吗?(学生尽情地朗读后,指名读一读,齐读) 5.作者不是直接写火烧云,而是写了霞光,你觉得这样写好吗?(这样写不仅准确细致地
描绘了霞 光的颜色,而且描写了霞光映照在地上的生动景象,具有渲染烘托的作用和先声夺人
的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霞光”这部分的内容,感受火烧云的景色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
然的思想感情。

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与重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火烧云上来时,霞光使大地的一切颜色都变 了,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的童话
世界之中。这么耀眼的霞光,不光使地面镀上了一层绚丽的色彩,连 天上的云也变得更迷人了,
你瞧——(出示句子: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天空着 了火。)

二、学习火烧云颜色、形状变化的部分
(一)自由读读描写火烧云变化的自然段,说说火烧云的什么在变化(颜色形状)
(二)学习火烧云的颜色变化。
1.你从天空中找到哪些颜色呢,用“——”划出来。你有什么感觉?(颜色真多呀)
2.这么多的颜色,怎样把他印在脑海中呢?试着把这些颜色分分类,说说为什么这样分。
(红彤彤、金灿灿 ;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导:“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三种颜色,能不能分别用“像( )一样的( )色。”这
句话描述一下
3.天空中是不是只有这些颜色?你是从哪句话中看出来的?(还有 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
没见过的颜色。)



导:那么我们试着说说这些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①用“葡萄灰”、“梨黄”、“ 茄子紫”这种带比喻的形式来说(玫瑰红、苹果绿、辣椒红……)
②你还能用其它几种形式来说说天空中 的颜色吗?
4.天空中这么多的颜色交织在一起,那是多美的呀!能不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 火烧云颜
色变化多呢?(五颜六色、色彩斑斓、五光十色、五彩缤纷——)
5.真会 用词。读读这段话,比一比谁能读出对火烧云的赞美之情?(学生自由朗读第三自
然段)(指名两位同学 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同学闭眼,听读,回忆,欣赏)
6.火烧云颜色除了多这个特点外,还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四个一会儿)
过渡:火烧云色彩如此缤纷,那它的形状变化又怎样呢?
(三)学习火烧云的形状变化
1.默读描写形状变化的部分,形状变化又有什么特点?(多:马、大狗、大狮子;快:一会儿、忽然、接着)
2.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这马的样子是怎样的?(板书:样子 )它是怎样变化的?(板
书:变化)它又是怎样消失的?(板书:消失)教师引读。
3.你觉得这里什么地方写得好?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想象,表达的形象,情景
的有趣。如: 火烧云出现时“马头向南,马尾向西,跪着”的静态形态美;“马腿伸开了,马
脖子也长了”的动态变化 美等)
4.指导朗读:谁能把这种有趣的情景用朗读表达出来。
5.自己 读读“大狗”、“大狮子”的部分,你觉得哪里描写得也很有趣?重点让学生体会:
“那条狗十分凶猛— —大狗也不见了。”的生动情景美;“跟庙门前的大石头狮子一模一样——
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的形 态美。
6.把自己觉得最有趣的情景有感情地读给同桌听听。
7.质疑:是否发现这三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小结:按照“出现(样子)—变化—消失”的顺序来组段。
过渡:火烧云还有可能会变成什么 ?(动物、静物、植物、人类等)请你学着作者的写法,
把你的想象说出来?
8. 同学们想象得真美!火烧云形状的变化是这样多,这样快,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吗?
(千变万化、千姿 百态、形态万千、瞬息万变——)



9.火烧云的形状如此有趣,谁想用朗读带着同学们再去享受一番。指名读。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朗读,学习作者在仔细观察的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来描写景物的表达
方法。

三、学习火烧云下去的部分
1.默读第7自然段,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反馈
①“一时恍恍惚惚 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
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沉静一 会儿再看。”你是怎样理解“恍恍惚惚”的?“沉静”与“沉
浸”的意思一样吗?区别在哪儿?
②“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孩子们看累了,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想沉静一会儿再看,火烧云却下去了,这时他们的心情怎样?(留恋、
惋惜) 谁能把孩子们那种留恋的心情读出来?指名读。
3.导:是呀,这么美的景象,一转眼就消失了,怎能 不使人留恋呢?不过,细心的作者
已经用优美的语言把火烧云最为绚丽的一刻摄录了下来。让我们随着录 音再一次去领略一下
吧。(学生闭眼,播放课文录音)
设计意图:在学完课文之后,让学生边 听录音边想象,把火烧云那美丽的景色以及作者
那优美的文字深深地印在脑海中。
四、总结课文:
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一起领略了火烧云绚丽缤纷的

色彩和千姿百态的形状,相信火烧云那美丽的景色,作者那优美的文字都已经深深地印在了你
们的脑海 中了。是呀,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的,“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只要你们留心观 察,就会发现更多的大自然的奇丽景象,就会发觉我们的世界原来是这样美丽,
我们的生活是那样的幸福 和多彩呀!愿你们用明亮的眼睛、美好的心灵不断地去发现美、享受
美、创造美。
五、布置作业
附板书:
颜色
火烧云 变化 多又快



形状

教学反思与重构:
7 蝴蝶泉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徐霞客游记》,短文共有四句话。第一句写合欢树下的清泉,“有大树合抱”,
“ 倚崖而耸立”,“下有泉”,“清洌可鉴”。有一棵苍劲的合欢古树,靠着山崖高高地耸立,树
下有一泓 清泉,泉水清澈如镜。第2句写花奇,“当四月初,即发花如峡蝶,须翅栩然,与生
蝶无异”。这棵大树 每年农历四月间开花,花形如蝴蝶,触须和翅膀都栩栩如生,与真的蝴蝶
没什么不一样的。第3句写蝶美 ,“有真蝶千万,连须钩足,自树颠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
纷络绎,五色焕然”。那些真正的蝴蝶交尾 相衔,倒挂横于泉上的蝴蝶树上,形成无数蝶串,
直垂至水面,五彩缤纷。第4句写了游人多,“游人俱 从此月,群观之,过五月乃已”。游人到
了这个时候,都成群结队前来观看,一直到农历五月才停歇。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能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能结合文后的 注释及疑译文,读懂短文的意思。知道课文描写了蝴蝶泉泉水的清冽、树
的奇特、蝶的优美。
3.背诵和默写全文。
(1)用“——”表明基础性目标,用“~~”表明发展性目标;
(2)对教学目标作如下补充或修正:


教学重难点:
读通课文,能结合文后的注释及疑译文,读懂短文的意思。
教学时间:
1课时
预习:
1.复习背诵《读书有三到》、《论语》
2.查找并整理徐霞客的资料。
3.正确朗读课文



4.给下列字注音
( ) ( ) ( ) ( ) ( )
洌 漱 蛱 巅 译
5.自读古文,在不理解的词句旁作上符号。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讲述蝴蝶泉的传说,引出课题。
出示课题:蝴蝶泉
2.简单介绍“蝴蝶泉”
设计意图:故事导入,引人入胜。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自由读短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短文。)
2.同桌互相检查朗读情况。
3.指名朗读。
4.齐读。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读通短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
三、读懂句子,理解句意。
1.自读短文,借助下面注释和译文,自己解决重点字的意思,不理解的字用笔圈出来。
设计 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圈圈画画,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帮
助学生积累。
2.小组学习,共同解决难题。
设计意图: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合作学习、同学间的
互补加以消化,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学生掌握根据注释学习古文的方法。
3.通过学习,你们知道这篇古文的大体意思吗?
4.集体交流,然后教师帮助学生理解每句 话的意思,最后让学生明白短文一共有四句话。
(1合欢树下的清泉。2花奇。3蝶美。4游人多。)
5.读短文,进一步理解句意。
四、拓展练习。



1.简单介绍本文的作者——徐霞客。
2.让学生展开联想,根据古文的内容,把它改编成白话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作者的深入了解以及用语言表述古文的内容后,对短文留下深刻的
印象。
五、作业:

附板书:
蝴蝶泉
水清冽、树奇特、蝶优美
8 荷兰的花
教材分析:
作者是想借“荷兰人 爱花”来表达他们对土地的执著与热爱。课文重点向我们介绍了荷兰
人迷恋国花——郁金香,他们的生活 也离不开鲜花,鲜花已经成了这个国度中的“一员”。
课文第1、2小节描述了荷兰人对土地充满感情 的原因以及他们对鲜花的热爱。随后,课
文的第3、4、5节从三个方面重点介绍了荷兰人的最爱——郁 金香。第三节描述了郁金香的形
状与颜色。第四节通过两个生动的例子说明荷兰人对郁金香的痴迷。第五 节则介绍了郁金香的
由来以及荷兰人对它的栽培。最后,作者通过“总-----分------ 总”的结构、生动的语言向读者
传递了一个信息——荷兰人的生活是离不开鲜花的。
文中的词 句形象、生动、传神,所以学习本篇课文的重点放在了解荷兰人和荷兰的花之间
的关系,学习用文中的句 式展开想象描写花。尤其是文中的第三节,可以让学生用“像……
般……叫……”的句式,展开想象给更 多的郁金香花取名字。也可以让学生模仿第四节,介绍
一种“中国的花”,写出它的形状和颜色。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理解5个词语的意思,积累描写花的词语,熟记相关语句。
2.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了解荷兰人和荷兰的花之间的关系。
3.学习用文中的句式展开想象描写花。
(1)用“——”表明基础性目标,用“~~”表明发展性目标;
(2)对教学目标作如下补充或修正:



教学重难点:
了解荷兰人和荷兰的花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文中的句式展开想象描写花。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师生查找荷兰的资料。
预习要求:
1.查找荷兰的资料
2.摘录文中形容荷兰花木美丽的四字词语。
( ) ( ) ( ) ( )
( ) ( ) ( ) ( )
3.按要求摘录句子
① 一句体现荷兰人想象奇妙的句子。
② 一句赞美郁金香的句子。
4.读下面的句子,试着提问。
郁金香出落得惊人的庄重、典雅,就像有位作家说的:艳丽得 让人睁不开眼,完美得让人
透不过气来。
5.改成陈述句
再仔细看看,窗口放满了 粉红的百合花、白色的慈姑花和苍翠碧绿的蕨草,这不就是一幅
精美绝伦的窗帘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引入:
1.出示荷兰图片,师:看,这就 是荷兰,通过课前的预习及收集的资料,谁来介绍一下你所了
解的荷兰。(生介绍、师补充)
2.媒体出示: 荷兰,是世界上地势最低的国家,沿海边,有一望无际的洼地。海风轻鼓起
波 浪,海水就会漫过浅滩,把荷兰成片成片的洼地淹没。于是,荷兰人在大海边,筑起了一道
宏伟的堤坝, 像万里长城一样,把汹涌的海水挡在堤坝外,让泥土完完整整地显露出来。就这
样,荷兰人从海里掏出了 千顷土地。
师:这就是课文中所描绘的荷兰,自己轻声朗读。
全班读。读好:千顷土地。1顷=100亩,千顷=10万亩,荷兰人向大海要土地,可见:
媒体出示:荷兰人对土地有种很深沉,很执著的感情。



3.师:正 因如此,他们在自己的国土上种满了鲜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7课《荷兰的花》。
其中有一种花被誉为 荷兰的国花,你们知道是哪种花吗?(郁金香)
设计意图:媒体的播放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生字新词的音:同桌互读、指名读、齐读。
2.同桌你一节我一节读课文。
3.请10个同学挑喜欢的小节读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有助于对课文的学习。
三、深入学习课文:
1.媒体出示:在茫茫花海中,荷兰人最迷郁金香。那花有光滑碧绿的长叶,叶间伸出一梗
壮实的花 茎,上面托了朵柔美的花,活脱脱像只典雅的高脚酒杯。郁金香花色缤纷,而且每种
颜色有个美妙动听的 名字:像烈焰般炽热鲜红的,叫“斯巴达克”;像黑夜般神秘幽深的,叫
“夜皇后”;镶有浅红花边的白 花,被誉为“中国女性”,真是亭亭玉立,秀姿天成。
2.请女生读好这段话。随后媒体出示郁金香的图片。
师:同学们这就是秀姿天成的郁金香,请大家再看着图来读一读郁金香的秀姿天成.
3.师生 配合朗读,师引语:句中运用了比喻和想象将郁金香的形状、颜色描绘得淋漓尽致,
你们看文中将郁金香 的外形比作(典雅的高脚酒杯),有一种叫“斯巴达克”的郁金香像(烈
焰般炽热鲜红),有一种叫夜皇 后的郁金香像(黑夜般神秘幽深)被誉为中国女性的郁金香(镶
有浅红花边的白花),真是(亭亭玉立, 秀姿天成)荷兰人的想象多妙,同时也看出荷兰人对
郁金香的痴
迷。
4.荷兰人对 郁金香还有更痴迷的地方了,媒体出示:荷兰人迷郁金香都快痴了。有个老板
愿意用他的酿酒厂换一支罕 见的郁金香,瞧瞧,代价多高!阿姆斯特丹有幢非常美丽别致的小
石屋,就像一座童话里的皇宫,门前墙 上的一块石头上刻着:“此屋出售,价值三支郁金香。”
荷兰人爱郁金香,并把它定为国花。
5.请男生读这段话,读出荷兰人对花的痴迷。
6.其实在我国的鲜花王国中也有许多娇艳美 丽、值得夸耀的花。下面老师请大家模仿这两
节中的一节写法,介绍一种“中国的花”。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朗读描写花的句子,让学生充分品味语言、理解语言、积 累语言并
运用语言。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引读课文的第1-4小节。
二、继续学习课文
1.那么多的花为何荷兰人独独喜欢郁金香呢?你们知道它的由来吗?
媒体出示:其实,郁金 香原生长在我国的青藏高原,现在那儿还有野生的郁金香。很久以
前,这花被荷兰人发现,便小心翼翼地 捧回家,用那双能变沧海为桑田的神奇的手,轻轻抚弄
暗淡柔弱的小花朵。一年、两年……好多年过去了 ,人们再也辨认不出它那小而可怜似的模样
了。郁金香出落得惊人的庄重、典雅,就像有位作家说的:艳 丽得让人睁不开眼,完美得让人
透不过气来。
请学生默读.这段话中你们读懂了什么?(对郁 金香的热爱)哪些词可以看出?(小心翼
翼、轻轻抚弄)
读下面的句子,试着提问,并和同学讨论解决。
郁金香出落得惊人的庄重、典雅,就像有位作 家说的:艳丽得让人睁不开眼,完美得让人
透不过气来。
2.对呀,郁金香原本生长在我国的 青藏高原,被荷兰人发现后,便___,一年,两年,
好多年过去了,――――――,郁金香出落得__ ___,就像有位作家说的______.这
都是源于荷兰人对郁金香的热爱,对花的痴情跃然纸上.当 然也离不开他们那双神奇的手.
3.媒体出示:荷兰鲜花图片及句子:荷兰城市到处是这双神奇的手所创造的美.
谁能将这句话用另一种形式表达.
4.那就让我们走走、瞧瞧,结合这个填空,认真读好7、8、9小节。
在城市高高的电线杆上,你一眼就能看见( )花篮,
里面插满( ),( ),横跨江河的桥头,你会发现( ),仔细看窗户,你会
看见窗口放满了( )、( )、( )。这不就是精美绝伦的窗帘吗?他的意思
就是――――



5.它就是精美绝伦的窗帘.
6.再读这两句,比较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1)再 仔细看看,窗口放满了粉红的百合花、白色的慈姑花和苍翠碧绿的蕨草,这不就
是一幅精美绝伦的窗帘吗 ?
再仔细看看,窗口放满了粉红的百合花、白色的慈姑花和苍翠碧绿的蕨草,这正是一幅精
美 绝伦的窗帘。
你能尝试着也来改一改吗?
流连荷兰,你会觉得到处是这双神奇的手所创造的美。

7.师生配合读:瞧,―――读填空.
师:多美的一座城市啊!不同的地方,甚至每个角落他 们都会用鲜花装饰,你们说荷兰人
的生活能不美吗?媒体出示:荷兰人用鲜花装饰了生活,让生活显示出 令人心弛神往的美.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朗读有关句子,了解荷兰人和荷兰的花之间的关系。
三、小结:
齐读课文.现在你们知道为何课题取名为《荷兰的花》了吗?请用一句话说说荷兰 人和荷
兰的花之间的关系。
四、布置作业:
附板书:
荷兰的花
郁金香
庄重、典雅、艳丽、完美
古诗《蜀中九日》、《送柴侍御》
古诗简析:
1.《蜀中九日》这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日常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等 ,显得浅近亲切。
手法上第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然而却不能北归, 而第四句
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 亲
之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2.《送柴侍御》这首诗大约是诗人贬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 时的作品。这位柴侍御可能是
从龙标前往武冈(今湖南省武冈县),诗是王昌龄为他送行而写的。诗中三 四两句,一面是对
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诗人未必 没有“离
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它强压心底,这是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



古诗注释:
1. 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旧时人们逢此日要登高会宴。
2. 他席他乡:在他乡作客,此处指剑南,即今四川成都。
3. 南中:诗人的家乡在成都的北面,因此称剑南为南中。
4. 侍御:官职名。
5. 通波:波路相通。
6. 武冈:县名,在今湖南省西部。
教学目标:
1.学习《 蜀中九日》,了解诗人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感受诗人佳节思
亲的感情。学习《送 柴侍御》,了解诗人送别好朋友柴侍御时看似无情却有情的心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蜀中九日》。
3.能根据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4.通过品悟、诵读,了解内容,体会古诗描述的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由已学的送别的古诗导入,揭题。
1.提醒学生注意“侍”和“御”的字形区别。
2.了解柴侍御和作者的关系,介绍作诗背景。
二、初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利用工具书读通顺。
2.检查朗读情况,正音,以多种方式读熟古诗。
3.在这首诗里,作者送别朋友时的心情如何?从哪里看出来?(送君不觉有离伤)
三、品读,感受作者独特的写离别手法。
1.朋友要去远行,分别在即,诗人却一点也不觉得悲伤,为什么会这样呢?
(1)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河水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有离别的伤感。
体味“接”的妙用。 (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
(2)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你我有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乡呢?
2.感情朗读。
四、(学习第二首诗)读题,解题。
(一)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自由读)



(二)品读感悟。
1.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
(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2.师生交流。
(1)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九月九日登上望乡台,好客的人,频频举杯劝我开怀。
(2)人今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他们怎知我客居他乡的痛苦,却奈何痴情的鸿雁在此时从我的家乡翩翩飞来。
3.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三)朗读感悟。
五、拓展延伸。
积累思乡、送别的古诗。
9 叙利亚的卖水人
教材分析:
(一)课文简析
这是一篇带有浓郁异国风情的有趣文章。课文记叙了叙利亚的卖水人为了招揽 生意可谓使
出了浑身的招数,让人不得不“破财而饮”。同时,让读者通过语言文字看到了叙利亚的卖水
人浓浓的人情味。课文的1-3节主要介绍了叙利亚炎热的天气和水果的丰盛,第4节在文章中
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5-8节则写了叙利亚的卖水人为了招揽生意可谓使出了浑身的招
数。从叙 利亚的景、物自然过渡到人,本文的景、人、情三者的统一达到了完美与和谐。
(二)词句解析
最令我难忘的,倒不是这些又便宜又好喝的水果汁,而是那些卖水人。
这是一句过渡句,在文 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半句承接上文叙利亚境内有很多又便宜
又好喝的水果汁,下半句引出下文那些 卖水人更令人难忘。
借助过渡句不但可以概括段落大意,还可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若干个。运用各种方法理解“驻足而观、幽幽 怨怨、稚气、恍惚间”等词语的
意思。



2.能流畅地朗读课文,继续尝试在读句子时静心思考,提出问题。
3.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领略叙利亚的淳朴民风,感受叙利亚卖水人的质朴可爱。
4.熟记课文第5小节。
(1)用“——”表明基础性目标,用“~~”表明发展性目标;
(2)对教学目标作如下补充或修正:


教学重难点:
在读句子时静心思考,感受叙利亚卖水人的质朴可爱。
教学时间:
2课时
预习要求:

1.查找叙利亚的异域风情和气候特点等资料。
2.用恰当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驻足而观、幽幽怨怨、稚气、恍惚间、破财而饮
3.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① 最令我难忘的,( )这些又便宜又好喝的水果汁,( )那些卖水人。
② 在叙利亚境内,( )大街小巷、白天晚上,( )有着各式各样的卖水人。
4.朗读下面的句子,想一想,句中的引号起什么作用?
① “橙山”上面,满满地插着制作精巧的塑胶花,远远看去,五彩缤纷,相互争艳。
② 另有位卖萝卜水 的,把他又肥又大的萝卜叠成一个奇特的图案,惹人驻足而观。这一
观,当然便得“破财而饮”了。
③ 他们或站在购物中心,或站在马路旁边,身上挂着一个形似葫芦的巨型铝制水壶,手
执笛子 ,放在嘴边,“咿咿唔唔”地吹出一支又一支幽幽怨怨的曲子。
④ 喝完以后,把杯子递还给他时,他会不由自主地说:“再来一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叙利亚
观看有关叙利亚的图片。
看了图片,我们领略了叙利亚的异域风情,让我们再看一段文字介绍,来了解一下叙利亚



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出示简介叙利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指名学生读)
叙利亚位于亚洲大陆西部,地中海东岸。北靠土耳其,东南邻伊拉克,南连约旦,西南与
黎巴嫩 、巴勒斯坦地区接壤,西与塞浦路斯隔海相望。海岸线长183公里。沿海和北部地区属
亚热带地中海气 候,南部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沙漠地区冬季雨量较少,夏季干燥炎热。
2.课文中也有一段叙利亚的介绍:
出示课文第一节:
到位于沙漠地带的叙利亚去旅行,最不能忍受的,是它气候的干燥与闷热。
喝下去的水,顷刻间便化成串串的汗,从额上淌下。
学生自由读。看看叙利亚给你怎样的感受?
指名读。
(最不能忍受的,是叙利亚气候的干燥与闷热。)
师生配合读。
3.这么热的天,水是——必不可少的!
板书:水
正因为如此,叙利亚的卖水人成为那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补齐课题,板书:30、叙利亚的卖水人
齐读。
设计意图:了解叙利亚的异域风情、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对课文的学习很有帮助。
二、检查自学情况
1.读词语
2.指名读课文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便于及时纠正与指导。
三、学习课文中有关水的内容: < br>(一)预习了课文后,我们知道这水是指水果汁。学生默读课文,划出描写水果汁的句子,
并概括 一下水果汁的特点。
(二)交流:
1.出示句子:



他们卖的,不是糖浆冰水,而是新鲜的水果汁。最常见的,有橙水、柠檬水和萝卜水。
齐读句子。
出示:叙利亚的水果汁真是 品种繁多 。
2.出示句子:
这些新鲜果汁,价格便宜得叫人难以相信。
齐读句子。
出示: 价廉物美
3.出示句子:
他卖的柠檬水,一杯4毛钱,够酸又够浓,确是解渴妙品。
出示: 冰凉解渴
4.那么还有什么呢?
5.我们知道叙利亚的水果汁的特点是:品种繁多、价廉物美、冰凉解渴。
用一、二句话说说叙利亚水果汁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读读找找描写水果汁的句子,概括水 果汁的特点,为感受叙利亚卖水人
的质朴可爱作铺垫。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读课文1-3小节
二、学习有关卖水人的内容:
1.出示句子:
最令我难忘的,倒不是这些又便宜又好喝的水果汁,而是那些卖水人。
齐读句子。
这是一句过渡句,上半句承接上文
,下半句引出下文

仿照过渡句说话。



最令我 ,不是 ,
而是 。
最令我 ,不是 ,而是 。
再读课题
2.出示句子:
因为这样,叙利亚境内,不论大街小巷,不论白天晚上,都有着各式各样的卖水人。
齐读句子。
3.这些卖水人在叙利亚随处可见,是极其普通的,可是到底是怎样的卖水人让我 念念难忘
呢?默读课文的5——7节。文中写了哪几个卖水人?
交流。
板书:
出尽奇招
卖水人 纯朴可爱
人情味浓
指导说话,出示填空:
来到叙利亚,让我难忘的是卖水人吸引顾客的方式 ,如 出奇招装饰摊位 ;难忘的是
卖水人推销水的可爱方式,如吹笛子;难忘的是 卖水人浓厚的人情味 。
4.如果你来到叙利亚,你会被谁所吸引?默读5——7节,说说理由,小组交流。
5.学习第五节,卖水人的招数“奇”在哪里?
正因为如此,让人们不由自主地“驻足而观”,“破财而饮”。
理解“驻足而观”,“破财而饮”。
填空:
卖水人出尽奇招装饰他们的摊位。有位卖橙水的,将橙堆成
,上面 ,远远望去
, 。有位卖萝卜水的,把萝卜
,惹得人们 , 。
读第五节。
6.再来看看那些可爱的吹笛子的卖水人,你认为是什么吸引住了你?



出示第六节,默读试着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会问
①“咿咿呀呀”这个词语为什么用双引号?
②“幽幽怨怨”的笛声怎么会吸引游客?
③为什么说人会“浸浴”在笛子声中?
④“浸浴”在笛子声中,人的心怎么会凉了起来?
比较“心都凉了”的含义。
浸浴在笛子柔美的声音里,喝着从铝壶里倒出来的冰冷的酸橙水, 你会觉得,整颗心都凉
了起来。
听到儿子犯法被捕的消息,妈妈的心都凉了。
⑤为什么作者称吹笛子的卖水人是最可爱的?
那么幽幽怨怨的笛声怎么会吸引游客呢?
为什么说人会“浸浴”在笛子声中?
填空:
卖水人的笛声幽幽怨怨的,好像在说:“
”,让人无法抗拒这样的诱惑,不由
地 , 。
读第六节。
7.卖水人为了招揽生意可谓使出了浑身的解 数,让人不得不“破财而饮”,可在做生意的
同时,卖水人又不乏浓厚的人情味。默读第七节。找出有关 句子。
出示句子:
喝到第三天时,他竟对我们说:“你们晚上喝的,不必付钱。反正,我也要收摊了!”
理解句子。
“竟”出乎意料的。
引读第八节:
听了这话,我恍惚间以为……,但定睛一看,站在眼前的,却只是……
根据注释了解“君子国”的由来并体会卖水人的质朴可爱。
8.小结:



叙利亚的卖水人质朴可爱,有浓厚的人情味,难怪作者会说最令他难忘 的不是那些便宜又
好喝的水果汁,而是那些卖水人。
再读五到八节。
设计意图:在 反复朗读、品味关键句子的同时,让学生领略叙利亚的淳朴民风,感受叙
利亚卖水人的质朴可爱。
三、练习说话:
1.结合搜集的资料,你能用简短的语言介绍一下叙利亚的另一大特点——令 人最不能忍受
的干燥和闷热吗?和同学交流一下。
2.假如你是游客,你会光顾哪个卖水人的摊位?为什么?
3.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光顾商场 、超市等地购物,你有没有观察过他们是怎样招揽生意的,
推销自己的产品的,说一说。
四、作业:
附板书:
出尽奇招
叙利亚的卖水人 纯朴可爱
人情味浓
*10 冰城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文章。它以“总——分——总”的结构,围绕着第一节 “我的
家乡哈尔滨是一座尽人皆知的美丽城市,它被人们誉为‘天鹅项上的一颗明珠’。”描写了我国< br>著名的城市哈尔滨的美丽景色,让人阅读之后仍然意犹未尽,对这座城市的优美恋恋不舍。尤
其紧 扣了哈尔滨最富有特色的冬天娓娓道来。从文章第三节到第九节具体描写了玩耍的孩童,
热闹的松花江畔 ,栩栩如生的冰灯、冰雕,这一切尽现了冬日哈尔滨的迷人。最后一节对全文
作了总结——“生活在这些 勤劳、勇敢的人们中间,生活在这座美丽的城市中,我感到非常骄
傲。”这句句子点明了本文的中心,表 达了作者为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哈尔滨感到无比的
自豪,无比的骄傲!
这篇文章写得景美 、人美、情美,值得学生反复朗读并仿写。文章“总——分——总”的
结构清晰,首尾分别用了“开门见 山”法和“篇末点题”法,语言也很美,句式结构灵活多变,



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理解品味、模仿造句,才能让他们灵活地积累运用,渐渐掌握语言规律。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句,熟记课文第5、6、7小节。
2.学习用文中的句式练习说话写话。
3.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1)用“——”表明基础性目标,用“~~”表明发展性目标;
(2)对教学目标作如下修正:


教学重难点:
反复朗读课文,积累词句,学习用文中的句式练习说话写话。
教学时间:
1课时
预习要求:
1.读熟课文
2.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①( )到冬季,哈尔滨( )变成了冰雪世界。
② 冬泳,( )锻炼了人的意志,( )使人们增长了知识,强健了身体。
③ 高大整齐的树林枝繁叶茂,( )是最炎热的夏季,( )会使你感到格外清爽。
3.摘录文中带有分号的语句。



4.完成填空
哈尔冰的冰灯吸引 。用冰块堆砌的冰塔 ;冰雕的“嫦娥
奔月” ;雪塑的小兔、小鹿 ;充满乐趣的迷宫,令人 。
晚上,冰雕中那五彩的霓虹灯一亮,冰光、灯光映在一起, , ,真使人
有一种 。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师:大家是否还记得亲历的一场大雪,是否领略到了皑皑白雪的绮丽景象 ?你能说说当
时的感受吗?
是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是那样让人憧憬,今天我们 一起欣赏冰城——哈尔
滨的美丽风光。
板书课题,读题
设计意图:用难得一见的迷人雪景勾起学生的回忆,激起学生读文的兴趣。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轻声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指名读
3.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你对哪一方面的内容最感兴趣?
4.读给同桌听。
设计意图:让学生读有所获,知道写什么,并且被优美的文字所吸引。
三、细读课文
1.朗读第一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哈尔滨的美?
2.品读第二节
仿照句式练习说话:
① 圆顶的俄罗斯大教堂,华丽的“马迭尔”餐厅,典雅的日本民宅,精 美的民族建筑,
装扮着这座美丽的城市。
② 一处处江滨浴场,吸引了许多游客。水中,健将 们劈波斩浪,享受着中流击水的快乐;
岸上,一顶顶遮阳伞、小花伞装点
着绿茵茵的草地,黄澄澄的沙滩,像一朵朵盛开的小花。
③ 在繁华的市区,有这样一块安静、清爽的休息场所,怎能不令人神往。
3.默读第3、4小节
根据课文的内容,在第3与第4小节之间加上一句过渡句。
4.轻声读第5小节
① 照样子练习说话:
远处,冰帆点点;近处,冬泳的人们破冰而入,引起阵阵赞叹声。
② 用上“飞奔而下、冰帆点点、跃跃欲试、连连夸赞”等词语说一说松花江上的场面。
5.同桌读第6、7小节,完成填空:
哈尔冰的冰灯吸引 。用冰块堆砌的冰塔 ;冰雕的“嫦娥



奔月” ;雪塑的小兔、小鹿 ;充满乐趣的迷宫,令人 。
晚上,冰雕中那五彩的霓虹灯一亮,冰光、灯光映在一起, , ,真使人有
一种 。
照样子练习说话:
哈尔冰的冰灯更是吸引着成 千上万的中外游人。用冰块堆砌的冰塔巍峨高大;冰雕的“嫦
娥奔月”栩栩如生;雪塑的小兔、小鹿精巧 别致;充满乐趣的迷宫,令人眼花缭乱。
6.感情朗读第8、9、10小节
设计意图:文章 的语言很美,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理解品味、模仿造句,才能让他们
灵活地积累运用,渐渐掌握语言规 律。
四、总结:
1.文章为什么写得那么美?
2.希望同学们也善于观察,巧用句式,融入情感,把文章写得生动感人。

五、布置作业:
附板书:
冰城
景色 美丽
人 勇敢、勤劳
第二单元知识梳理
教学目标:
1.积累本单元出现的描写人物、景物的优美词句。
2.掌握景、人、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1)用“——”表明基础性目标,用“~~”表明发展性目标;
(2)对教学目标作如下补充或修正:

教学过程:
一、复习积累的词语和语句。
1。你积累了哪些描写“云、花、冰雕”的词语?

交流积累的词语
2.你还积累了哪些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和反问句?
一处处江 滨浴场,吸引了许多游客。水中,健将们劈波斩浪,享受着中流击水的快乐;岸
上,一顶顶遮阳伞、小花 伞装点着绿茵茵的草地,黄澄澄的沙滩,像一朵朵盛开的小花。



横跨江河的桥头,你会发现一盆活泼艳丽的扶郎话在微笑。
用冰块堆砌的冰塔巍峨高大;冰雕 的“嫦娥奔月”栩栩如生;雪塑的小兔、小鹿精巧别致;
充满乐趣的迷宫,令人眼花缭乱。
再 仔细看看,窗口放满了粉红的百合花、白色的慈姑花和苍翠碧绿的蕨草,这不就是一幅
精美绝伦的窗帘吗 ?
2.仿写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和反问句。
二、梳理写作特点、方法。
这个 单元中,尽管描写的景、人不一样,但作者都能抓住它们的特点具体进行描绘,回顾
梳理一下,作者笔下 的景、人分别具有什么特点?哪些具体描写的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
象?完成下表。
景或人
火烧云
郁金香
冰城
卖水人
1.读句
2.背诵句子
3.作者在写景时,不忘写人,做到景、情、人自然相融入,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读
读,体 会这样写的好处。
朗读语段,交流这样写的好处。
2.背诵语段
四、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你又掌握了哪些质疑的好方法?
特点




最经典的语句




第三单元 人间真情
11.慈母情深
教材分析
1.课文简析。
《慈母情深》是著 名作家梁晓声回忆少年时代生活的作品。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
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 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文章写的是二十世纪六十



年代初的事,当时 正是国家困难时期,大多数老百姓的家境都很困难。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
下,母亲支持“我”读课外书 ,听说“我”要买书,二话没说,“掏出一卷毛票,用指尖龟裂
的手指点着”给了钱。当她知道儿子没把 这些钱用来买书,“数落了我一顿。数落完了,又给
我凑足了够买《青年近卫军》的钱”。课文从这件日 常生活小事中表现出这位母亲即使自己含
辛茹苦、节衣缩食、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读书。真是一位慈母!
孩子对母亲的理解和敬爱也让我们感动。“我”去母亲工作的地方,亲眼看到母亲的工作
条件极 其艰苦,工作极其辛苦,不忍心向妈妈开口要钱,就拿了钱不去买书,“用那一元五毛
钱给母亲买了一听 水果罐头”。
课文采用的基本手法是叙述,描写细腻,情感真挚,语言浅显易懂。课文围绕着“买书”
这件事,记叙了自己和母亲的行动、对话以及自己的心理活动。同时,加入适当的描写,如母
亲 恶劣的工作环境、母亲干活的样子等,突出了艰苦条件下的母慈子孝,体会到亲情无价。
课文大多数地 方是叙述,但也有不少着力表达情感的地方。课文的重点是通过描写母亲的
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重 点语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
的思想感情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和热爱, 初步了解环境和人物描写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中所起
的作用。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 一双疲惫的眼睛吃
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这句话运用排比的手法,突出了母亲工作的艰难 。而“我的母亲”在每个分句的结尾处出
现,是为了强调“我”的吃惊,“我”从没想到母亲是在这样恶 劣的环境里挣钱养活“我”。
②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 板上了,立刻又
陷入了忙碌……
这句话连用四个“立刻”,说明母亲工作的忙碌,是为我们的 学习、生活而忙碌。这句话
表面上是写母亲工作时的情景,实际上流露出“我”对自己不能体谅母亲艰难 的自责。
③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那钱” 指母亲又给“我”凑足的够买《青年近卫军》的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是指
除了买《青年近卫军》之 外的其它东西。我没有权利那样做,是因为这是母亲省下来给“我”



买书的钱 。“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充分说明家里开支的拮据,说明了那本书的来之不易,
更体现了母亲对 “我”的关爱。
④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 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近在缝纫机
板上。周围的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文中对母亲恶劣的工作环境的描写更让我们感受到母亲的伟大、亲情的无价。
⑤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毛票,用指尖龟裂的手指点着。
那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数落完了,又给我凑足了够买《青年近卫军》的钱……
20世纪60 年代,大多数老百姓的家境都很困难,母亲不顾我家生活的困窘,支持“我”
读课外书。尤其是知道儿子 没把这些钱用来买书,又给我凑足了够买《青年近卫军》的钱。有
远见的母亲含辛茹苦、节衣缩食也要让 孩子读书,真让人感动。
(2)对词语的理解。
①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②瘦弱:肌肉不丰满,软弱无力。
③耽误:因拖延或错过时机而误事。
④羞愧难当:难以经受的羞耻和惭愧。
⑤无地自容: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藏起来,形容十分羞惭。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等理解积累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
2 .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的分析,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感受慈
母情深、亲情无价 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3.抓住关键词语了解周围环境、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初步感知 环境和人物描写在表现人
物思想感情中所起的作用。
预习要求
1.自学生字、读通课文。
2.给带的字注音:脊( )背 龟( )裂 攥( )着钱 数( )落
....
3.理解词语:数落、失魂落魄、无地自容。



4.根据课文内容把句子补充完整。
(1)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 。
(2)看着母亲瘦弱的身躯,我 。
(3)不知母亲是否会给我钱买书,我 。
(4)我终于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高兴得 。
5.课文展现的是一位慈母形象,对文中的描写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古诗导入,激发兴趣。
1.复习古诗:孟郊的《游子吟》。
2.揭示课题:历来文人墨客喜欢用诗歌赞美母亲。今天,我们来
阅读一篇梁晓声写的表现母子情深的 散文《慈母情深》,听听他买的第
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背后的故事。
3.作者简介。
设计意图:以积累的古诗导入课文学习,既是对积累内容的复习巩
固,又是对学习兴趣的激发。 尤其是对作者、内容的介绍引起学生的
阅读期待,为学习课文奠定情感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
件什么事?
2.交流感悟:这件事突出表现了母亲的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深入学习 课文内容、准确把握课文
基调奠定基础。尤其是对课文人物形象的初步感悟,为学习课文确定
感 悟的方向。
三、再读课文,感悟慈母情深。
1.自读课文,思考:你从哪些方面感悟到慈母的情深?
2.交流、讨论(随机学习)。
(1)慈母瘦小苍老的形象:圈划、交流、品析、朗读相关句子。



A.我穿过一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毛
茸茸的褐色的脊背弯曲着,头凑近在缝纫 机板上。
提示:通过母亲的“脊背”、“头”和环境描写突出了什么?理解
“瘦弱”的作用。
B.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我的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时刻我努
力要回忆起一个年轻的母亲的 形象,竟回忆不起母亲她何时年轻过。
提示: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慈母肩负的生活压力。
A.那时我家的破收音机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肚子
里了。
B.旁边一个 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大姐,别
给他!你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 们看闲书哇!……”
又对我喊:“你看你妈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
提示:母亲承受着怎样的生活压力?她又在怎样地挣钱?
(3)慈母艰辛忙碌的工作。
A.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B.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C.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
上方,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 母亲……
提示:为什么把“我和母亲”都放在每句后面?连用四个“我的
母亲”包含“我”怎 样的思想感情?
D.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
俯在缝纫机板 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提示:四个“立刻” 突出地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工作? 从中你能
体会出什么?省略号又表示什么?
(4)慈母伟大无私的付出。
导入:一 个极其瘦小的母亲,一个不曾年轻过的母亲,一个为家
庭忙碌操劳的母亲,一个为生活重担压迫的母亲, 在孩子渴望有一本



长篇小说时,是怎样表现的呢?引读母子对话。
A.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我挺高
兴他爱看书的!”
提示:“我”向母亲要钱买书,给本已艰难维持家庭生计的母亲增
加了额外的负担,为什么母亲会“挺高 兴”?
B.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提示: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3.联系课文内容,把你看到的母亲挣钱的感受用简练的词句写在
空白处!
交流:你看你妈这是在 挣钱!
4.感情朗读: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请把这样的一个母亲形
象读出来!
设计意 图:从课题入手,从初步感悟的人物形象入手,抓住课文的
相关内容的感悟,在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 间的同时,让学生充分
地自由阅读,在与文本、老师、同学的互动过程中,感受母亲的慈母
情深 。
四、总结内容,拓展延伸。
1.总结:我们通过圈划描写母亲的词句走近了母亲,感悟到 了一
个普通母亲对孩子的一片深情(板书:走近 普通)。作者是通过什么
方法展现这种形象的呢?
提示:语感能力的高低,不仅仅是对重点句 的理解,更在于对其
中蕴含的相关联的词语的比较、词语的情感、句式的推敲、修辞方法
的感悟 等体会句子的生动性、准确性及其传情达意作用。
2.导入:其间,“我”的情感又有什么变化呢?下节课再研讨。
3.布置作业。
(1)抄写词汇表词语两遍。
(2)填空:课文围绕 这件事塑造了一位 的伟
大母亲形象,表现出了慈母情深。而母亲工作的环境非常差,具体表



现在:① ;② ;
③ 。这样描写的好处: 。
(3)背诵下列描写慈母的语句,选择其中一句模仿着写一写。
①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 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
上方,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②母亲 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腰,立刻又将头附
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设计意图:加强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训练的同时重视对母亲形象的
感悟,既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是 对课文内容的拓展,更是对语言
表达能力的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融入学习。
1.复习课文中的母亲和作业中的母亲形象。
2.导入 课文学习:面对母亲最无私最深情的哺育,“我”在向母亲讨钱买书
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呢? 让我们圈划有关句子真正走进母亲的心灵
(板书:走进 伟大)。
设计意图:对母亲形象的感悟的复习可以及时将学生的情感融入
课文学习。
二、细读课文、感悟情感变化。
1.讨论交流:面对母亲最无私最深情的哺育,“我”在向母 亲讨
钱买书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呢?从哪些词句可看出?
提示:梦寐以求——不想说出——后悔说出——羞愧难当——寻
求弥补
2.重点研讨:
A.但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
完成填空:“失魂落魄”的意思是 ,让“我”失魂落魄
的原因是 ,从中可以看出 。
说话练习: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 。



B.我本已不想说出“要钱”两字,可是竟说出来了!
提示:从“竟”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C.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我的母亲是那么瘦小!那时刻 我努力要
回忆起一个年轻的母亲的形象,竟回忆不起母亲她何时年轻过。
提示:这儿的“竟” 包含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情感?母亲的瘦小,
母亲的不曾年轻过,又说明了什么?
说话练习:看着母亲瘦弱的身躯,我 。
D. 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我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并因自
己15岁了才意识到自己应该是一个大人了而 感到羞愧难当,无地自
容。
提示:“才意识到”表达对母亲怎样的感情?理解“羞愧难当”、
“无地自容”的作用。
说话练习:“羞愧难当”、“无地自容”的意思分别是 ,
我之所以这样,那是因为 。因此,“我” 。
E.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提示:“我”当时是怎样想的?理解省略号的作用。
想象说话: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
F.我想我没有权利再利用那钱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
是为母亲。
提示: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说话练习:不知母亲是否会给我钱买书,我 。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副线,从理清“我”的情感变化的角度,进一
步体会慈母情深以及“我 ”对母亲的爱。
三、总结课文,拓展阅读。
1.“我”终于拥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青 年近卫军》。这本《青
年近卫军》凝聚着母亲多少慈爱,蕴含着我多少童年的记忆,为“我”
走 上文学创作之路打开了一扇窗。读完后,有什么想说的?
说话练习:我终于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高兴得 。



提示:母亲挣钱那么不容易,家境那么困难,但毫不犹豫地让我
买书 ,使我满足了读书的强烈愿望。我如果用那钱买别的东西,实在
对不起母亲,对不起母亲浓浓的爱子真情 。(板书:亲情无价)
学到这儿,使我想起了一首诗: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妈妈的爱
是遮雨 的伞,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妈妈的爱是责备的目光。读了课
文的故事,你想说,妈妈的爱是什么呢?
2.由梁晓声的母亲,我想起了许许多多母亲,他们是那么平凡,
然而是那么伟大。此时,我又 想起了一位作家的文章——《母亲》。
出示:
当我是婴儿的时候,母亲为我托起我的整个世界,让我感受所有
的温柔。
当我长大一点的时候,母亲为我引开一条蹒跚的小路,让我沿着
小路去寻找生命里的自由。
当我开始读书的时候,母亲把我送入广阔的海洋,让我在里面恣
意地生长。……
在每个母亲眼里,儿女就像春天里放飞的风筝。
风筝在天空里自由地飞翔,母亲永远在另一头守望。
母亲的手紧紧抓住那根纤细的绳,因为那 上面能承载所有的爱,
传达所有的关怀。其实,在母亲眼里孩子永远是个孩子。我们时刻享
受着 母爱。
3.此时此刻,你们心里一定涌动着爱的暖流,请你把它说出来,
把你心中的感动、感 激、感怀说出来!可以是一句话、一句诗、一句
祝福、一句感谢、一个问候……你可以对文中的母亲说, 可以对孟郊
的母亲说,也可以对自己的母亲说,还可对天下所有的母亲说。
4.纵有千言万语 也表达不完母亲和我们之间的感情!母亲的爱还
有很多很多的表达方式,母爱就在身边。让我们用我们感 恩的心怀去
感受母爱记录母爱吧!随着你们生命的成长,相信你们对母爱会有更
深的体验。



5.布置作业(三选二)。
(1)同学们,回家后把你们的话深情地说给你的母亲听。
(2)“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唐
代诗人孟郊在《游子吟》中用这样一个细节表现慈母之爱。你的爸爸妈妈或其他长辈是怎样爱你的? 请以《我的母亲》为题,通过某件事,
抓住母亲的一两个特写镜头去表现母亲。
(3) 阅读《 母爱无言》,写写自己的感想。
母爱无言 文鹏鹏
听说过两个有关母亲的故事。
一个发生在一位游子与母亲之间。游子探亲期满离开故乡,母< br>亲送他去车站。在车站,儿子旅行包的拎带突然被挤断。眼看就要到
发车时间,母亲急忙从身上解 下裤腰带,把儿子的旅行包扎好。解裤
腰带时,由于心急又用力,她把脸都涨红了。儿子问母亲怎么回家 呢?
母亲说,不要紧,慢慢走。
多少年来,儿子一直把母亲这根裤腰带珍藏在身边。 多少年来,
儿子一直在想,他母亲没有裤腰带是怎样走回几里地外的家的。
另一个故 事则发生在一个犯人同母亲之间。探监的日子,一位
来自贫困山区的老母亲,经过乘坐驴车、汽车和火车 的辗转,探望服
刑的儿子。在探监人五光十色的物品中,老母亲给儿子掏出用白布包
着的葵花子 。葵花子已经炒熟,老母亲全嗑好了。没有皮,白花花的
像密密麻麻的雀舌头。
服刑的 儿子接过这堆葵花子肉,手开始抖。母亲亦无言语,撩
起衣襟拭泪,她千里迢迢探望儿子,卖掉了鸡蛋和 小猪崽,还要节省
许多开支才凑足路费。来前,在白天的劳碌后,晚上在煤油灯下嗑瓜
子。嗑好 的瓜子肉放在一起,看它们像小山一点点增多,不,没有一
粒舍得自己吃。十多斤瓜子嗑亮了许多夜晚。
服刑的儿子垂着头。作为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正是奉养母亲的
时候,他却不能。在所有探 监人当中,他母亲衣着是最褴褛的。母亲



一口一口嗑的瓜子,包含千言万语。儿子“扑通”给母亲跪下了,他
忏悔了。
一次,结婚不久的同龄朋友对我抱怨起母亲来,说她没文化思
想不开通,说她什么也干不了还爱唠叨。于 是,我就把这两个故事讲
给他听。听罢,他泪眼朦胧,半响无语。
设计意图:课外拓展的阅 读感悟,可以进一步理解母爱如一股涓涓
细流,虽无声,却能够滋润干涸的心灵,这份沉甸甸的母爱无法 掂出
它的分量,更无法真正偿还。从而进一步理解:我们要学会感恩,感
谢母亲给予我们生命, 感谢母亲给予我们的教育。
附: 板书设计
走近 普通
11.慈母情深 走进 伟大 亲情无价
12.母亲的谎言
教材分析
1.课文简说。
课文写母亲参加了儿子从小到大的三次家长会,并对儿子 说了三次善意的谎言。正是母亲
的谎言,让儿子有了前进的动力;正是母亲的谎言,让儿子看到了自己的 进步;正是母亲的谎
言,让儿子最终获得了成功。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在教育自己儿子时的用心 是良苦的。
她从未对自己的儿子失望过,而是给了儿子更多的信心,对儿子始终抱着希望,正是这期望,
让儿子终于学有所成。
课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朗读课文中体会母亲在参加家长会时的心情、 在听到老师对儿子
评价时的心情,更好地理解文中的母亲。课文的学习重点是在朗读中体验情感,重点朗 读母亲
的三次谎言,在读懂的基础上议议母亲的每一次谎言的用意,理解每一次谎言对儿子的作用,从而去感受母亲每一次谎言背后的意义,体验儿子一点一点进步的愉悦心情,让学生深刻体会:
正是 在母亲的谎言中,儿子进步着,成长着。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妈妈,我知道自己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尽管你



说的都是骗我的话。我知道这些话只是一层纸,一捅就破,但我还是喜欢听,因为它成了我学
习 的动力。
老师并不欣赏不聪明的孩子,如果母亲再加以责备,孩子信心全无,还谈什么进步?这位母亲用心良苦,在任何情况下,采取的是鼓励、赞美,对儿子始终抱着希望,给了儿子更多的
信心。 正是这欣赏和期望,让儿子有了鞭策和动力,终于学有所成。可见,一个人被人欣赏、
被人尊重是多么重 要!
②听了这话,两鬓已经斑白的母亲悲喜交集,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
任它流下,滴落在手中的信封上……
母亲感到“悲”的是十几年来为儿子成长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而且 不能有丝毫的流露;“喜”
的是在她谎言的激励下,儿子终于成了一个有用之才。
③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母亲喂。
母亲的谎言让儿子有了动力。
④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亮,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
她甚至 发现,从这以后,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
母亲的谎言让儿子看到了自己的进步。
(2)对词语的理解。
①谎言:原指假话,不真实的骗人的话。
②黯淡:暗淡。
③悲喜交集:悲伤和喜悦的感情交织在一起。
④不屑一顾: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
⑤两鬓斑白:鬓角的头发已经花白。
⑥羡慕:看到别人好,自己也想要。
⑦破天荒:比喻事情第一次出现。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内容,自主学习文中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读读母亲对儿子说的谎话,细细感受,了 解母亲三次说谎的用意,体会母亲教育儿子



的一番用心良苦。

预习要求
1.自学生字、读通课文。
2.理解词语:不屑一顾、障碍、沮丧、预料、悲喜交集、按捺不住、凝聚。
3.写出反义词。
黯淡( )温顺( )甜蜜( )聪明( )进步( )结束( )
4.填上合适的词。
( )的母亲 ( )的眼神 ( )地走出校门 ( )的泪水
5.理解填空。
(1)上幼儿园时,因为母亲的谎言,她儿子( )。
(2)在上小学时,因为母亲的谎言,她儿子( ),并且(
(3)在初中时,因为母亲的谎言,她儿子最终( )。
6.读读母亲的几次谎言,说说心中的困惑。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理解“谎言”。
提示:谈谈你对现实生活中的“谎言”的理解。
2.揭示课题。
提示:根据课题质疑。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现实生活经验 引入对“谎言”的理解,
并从质疑的角度激发对“母亲的谎言”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完成表格:在“儿子”成长的历程中,母亲听到老师的评价后
怎么样、怎么说?
幼儿园时 小学时 初中时
老师的评价
。 )



母亲的心情
母亲的话语
儿子的变化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学习概括课文内容,是在抓好基本
知识的同时重视概括能力培养。
三、细读课文,理解母亲。
1.复习导入:《慈母情深》一课向我们展示的母亲形象令人难以
忘怀,还记得吗,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展现这种形象的呢?
提示:语感能力的高低,不仅仅是 对重点句的理解,更在于对其
中蕴含的相关联的词语的比较、词语的情感、句式的推敲、修辞方法
的感悟等体会句子的生动性、准确性及其传情达意作用。
今天,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感悟语言,感悟又一个慈母的形象。
2.讨论:母亲为什么要撒谎?
(1)圈划老师对儿子的评价的句子。
提示:理解“障碍”的意思。
(2)想象母亲当时的心情。
提示:理解“不屑一顾”、“预料”的表达作用。
3.讨论:母亲是怎样撒谎的?
(1)圈划母亲三次谎言的内容。
(2)说说母亲撒谎的用意,完成填空:在母亲之所以在儿子面前
再三说谎,那是因为 ,我深深感受到,这是一位 的母亲。
4.讨论:谎言对儿子的作用。
(1)圈划谎言对儿子作用的句子,完成填空练习:
A.上幼儿园时,因为母亲的谎言,她儿子( )。
B.在上小学时,因为母亲的谎言,她儿子( ),
并且( )。
C.在初中时,因为母亲的谎言,她儿子最终( )。



提示:理解“黯淡”、“沮丧”的表达作用。
(2)朗读体会谎言的真正意义。
填空:文中母亲的“谎言”,在我看来,那是 的谎言、是
的谎言、是 的谎言,正是母亲的谎言,才让儿子 ,
正是母亲的谎言,才让儿子 ,正是母亲的谎言,才让儿
子 。
提示:理解“悲喜交集”、“按捺不住”、“凝聚”的表达作用。
5.引读课文、交流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去感受每一次谎言的背后的意义,体验儿子一点
一点进步的愉悦心情,深刻理解正是在母亲的谎言中,儿子进步着,
成长着。
四、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根据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完成练习是对课文内容的巩
固与拓展。
附:板书设计
发现长处
12.母亲的谎言 指明方向 学习的动力
树立信心
13.科林的圣诞蜡烛
教材分析
1.课文简说。
这是一篇外国作品,讲 的是一位少年——科林,千方百计使为船只导航的灯塔重新点亮,
从而使一条在浓雾里漂荡了一个星期的 帆船顺利进港的故事,赞扬了科林对他人的真挚的爱和
强烈的责任感。
课文先讲在圣诞节前夜 科林从学校往家走的路上,“步履沉重”,心事重重,丝毫没有为过
节而感到的兴奋,原来一个星期前就 应该回来的父亲至今杳无音信。接着讲科林在问清灯塔看
守人可以用煤油点亮灯塔之后,便回家拿了水桶 ,一家一家地搜集煤油,终于使灯塔重新点亮。
然后讲科林在睡梦中听到了“船进港了”的声音,等他睁 开眼睛,跑到门口,看到一条帆船停



在港湾中,于是冲出屋子,奔向海港。
题目是“科林的圣诞蜡烛”。从课文中可以看出,圣诞蜡烛是象征吉祥、象征幸福降临的。
科林 虽然由于担心父亲没有点燃那根小蜡烛,但他却点燃了给无数人家带来幸福的灯塔,那就
像“一根巨大的 蜡烛”。
作为一篇外国作品,这篇课文比较长,对作品描述的背景不太清楚,课文的重点是科林克服困难点亮灯塔的经过,感悟到灯塔重放光明的主要原因是他不辞辛苦地去村民家要煤油。而
难点则 在于弄清文章课题的含义,感悟科林对父亲真挚的爱和用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的坚强毅
力,明白恒心能助 你成功的道理。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科林慢慢地从学校往家 走。翻过这个爱尔兰小渔村周围的小山丘时,他步履沉重。今晚
在科林的眼里不像圣诞前夜。
圣诞节前夜,科林从学校往家走的路上,“步履沉重”,心事重重,丝毫没有为过节而感到
兴奋。原来, 一个星期前就应该回来的父亲,至今杳无音信。可见,科林对父亲是多么关爱,
他在为父亲的安全而担忧 。
②“您能从油灯里给我倒半杯煤油吗?”科林牵着毛驴用同样的话问遍了窗口有烛光摇曳
的 每一幢房子。
科林在问清灯塔看守人可以用煤油点亮灯塔之后,便回家拿了水桶,一家一家地搜集煤油 。
科林奔跑了好几个小时,敲开了村子里每一幢房屋的门,终于搜集了足够的煤油,点亮了灯塔,
为在浓雾里漂荡了一周的渔船照亮了道路,为父亲、为渔船上的人带去了平安和幸福。可见,
科林是个 多么懂事的孩子,他是多么爱他的父亲,为了父亲,他不辞劳苦,为了父亲,他甘愿
付出,甚至忍受责备 。
③我点了蜡烛,妈妈,一根大蜡烛!这是一个秘密,我现在还不能告诉你。但它的确是一
根 巨大的蜡烛!
圣诞蜡烛象征着吉祥,象征着幸福。科林虽然没有点燃家里的圣诞蜡烛,却靠自己的努力 ,
靠着乡亲们的大力支持,点燃了给许多人家带来幸福的灯塔。那灯塔就像一根巨大的蜡烛,迎
来了遇险的船只,迎来了幸福的圣诞节。
④啊,圣诞节真的来了,幸福终于降临到他的心里。



科林用自己的努力,解救了港口外的船只,让自己的父亲也和其他船员一起得 以回家,和
亲人在圣诞节团聚。
(2)对词语的理解。
①步履沉重:步伐力量大而缓慢,多形容那些心情忧郁、不愉快的人。
②失踪:下落不明。
③烛光摇曳:烛光摇荡。
④幸亏:表示由于偶然出现的有利条件而避免了某种不利的事情。
⑤奔走相告:急忙跑着去告之,多指喜讯。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结合 课文内容弄清文章课题含义,感悟科林对父亲真挚的爱和用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
的坚强毅力。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从故事中体会人间亲情,明白恒心能助你成功的道理。
预习要求
1.自学生字、读通课文。
2.辨字组词。
履( )覆( )诞( )涎( )
踪( )粽( )窖( )窑( )
3.填上合适的词。
( )的光柱 ( )的海面 ( )的北风
( )的大海 ( )的烛光 ( )的海风
4.填上合适的量词
一( )小屋 一( )北风 一( )缝
一( )光柱 一( )蜡烛 一( )大油灯
一( )煤油 一( )水桶 一( )吵嚷声
5.理解词语:封锁、沉吟、意味、幸亏。
6.按要求改写句子。
(1)现在连给帆船导航的灯光都没有,爸爸的船怎么能进港呢?(改为陈述句)



(2)灯塔闪出了亮光,光柱射向海面。(运用文中语句把句子写具体)
(3)柔和温暖的烛光在山坡下面的每一幢小屋里亮了起来。(缩句)
(4)“竟然有这样的奇迹!这些油足够点上大半夜了!”达菲先生说。(提示语插入句中)
7.课文离我们的生活比较远,有不懂的吗?问问周围的人,把你读懂的内容写下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故事,导入新课
1.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主人公石娃的父亲,为了儿子,不辞
辛苦,以至身患重病,瘫痪在床。为了不拖累儿子,不影响儿子的 学
业,生活不能自理的父亲竟然偷偷自杀。父亲用他深厚的父爱为儿子
撑起一片明朗的蓝天。儿 子,为了报答父亲的厚爱,为了实现父亲的
心愿,毅然用稚嫩的双肩“背起爸爸上学”。中国孩子石娃用 他的行动
书写了一曲感人的孝敬之歌。今天,我们还要去认识一位爱尔兰小男
孩,他和石娃有着 不少相似之处。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还是
让我们认真阅读课文吧。
2.揭示课题:科林的圣诞蜡烛。
提示:注意“诞”的书写。
3.读课题,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提示:交流圣诞节的一些习俗,完成填空交流。
在爱尔兰,每个人在圣诞前夜都要点一根蜡烛,这样做意味着
( ),意味着( )。
设计意图:从故事入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圣诞对于学
生来说是个非常感兴趣的 话题,课题的揭示过程中,对圣诞的习俗交
流更可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为学习课文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边读边想思考:课文讲了什么事?
(1)完成填空练习。



科林居住的小渔村,因为( )而使灯塔的电线短路,
整整七天( )。达菲先生在科林的帮助下,利用( )
点亮了大油灯,把( ),使得( )。科林父亲
和他工作的那条船( )。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大意。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时对读通课文的要求是对预习 效果的检查,
而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概述则为课文学习奠定基础。
三、交流收获,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交流:课文离我们的生活比较远,在预习中,通过向 周围的人
请教,你读懂了什么呢?带着对课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读读相关句子。
2.再读课文,思考: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3.交流研讨。
提示:介绍当时的背景及相关内容。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交流预习中的收获,提高 了学生
质疑问难的兴趣,也促进了预习的实际效果。在交流中产生的新问题,
正是对学习内容的 深入思考,教师的及时参与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导入:《慈母情深》和《母亲的谎言》分别向我们展示了
两 位令人难以忘怀的母亲形象,还记得吗,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展现
这种形象的呢?
提示:语感 能力的高低,不仅仅是对重点句的理解,更在于对其
中蕴含的相关联的词语的比较、词语的情感、句式的 推敲、修辞方法
的感悟等体会句子的生动性、准确性及其传情达意作用。
2.昨天预习中要求大家学习这种方法,试着有选择地运用这种方
法感悟语言,感悟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圈划相关句子的选择性练习则是对学习方法的自我评



价性 练习、学习兴趣的拓展性培养。课文一开始就以复习的形式,可
以唤醒学生的记忆,迅速进入课文的后续 学习。

二、细读课文,感悟人物形象。
1.讨论:你认为科林是个怎样的孩子?
2.自读自悟:默读课文,划出表现科林爱父亲的语句。
3.全班交流,随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科林慢慢地从学校往家走。翻过这个爱尔兰小 渔村周围的小
山丘时,他步履沉重。今晚在科林的眼里不像圣诞前夜。
他边走边想:现在连给帆船导航的灯光都没有,爸爸的船怎么能
进港呢?
提示1:圣 诞节前夜,科林从学校往家走的路上,“步履沉重”,
心事重重,丝毫没有为过节而感到兴奋。原来,一 个星期前就应该回
来的父亲,至今杳无音信。可见,科林对父亲是多么关爱,他在为父
亲的安全 而担忧。
提示2:注意“履”的书写。
提示3:理解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现在连给帆船导航的灯光都
没有,爸爸的船怎么能进港呢?
(2)科林抬头望了望灯塔,突然有了主意。
提示:这个主意具体指的是 ,紧接着他 ,在他的
努力下 。
(3)“您能从油 灯里给我倒半杯煤油吗?”科林牵着毛驴用同样
的话问遍了窗口有烛光摇曳的每一幢房子。……两小时后 ,科林又从
邻村搜集了两桶煤油。
提示:理解“烛光摇曳”的表达作用。
理解句子 :“竟然有这样的奇迹!这些油足够点上大半夜了!”达
菲先生说。(提示语插入句中)
小结 :科林在问清灯塔看守人可以用煤油点亮灯塔之后,便回家
拿了水桶,一家一家地搜集煤油。科林奔跑了 好几个小时,敲开了村



子里每一幢房屋的门,终于搜集了足够的煤油,点亮了 灯塔,为在浓
雾里漂荡了一周的渔船照亮了道路,为父亲、为渔船上的人带去了平
安和幸福。可 见,科林是个多么懂事的孩子,他是多么爱他的父亲,
为了父亲,他不辞劳苦,为了父亲,他甘愿付出, 甚至忍受责备。
4.学习课文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
(1)自由读文,划出照应句。
(2)交流讨论。
A.“……步履沉重”和“奔向海港”。
B.“今晚在科林的眼 里不像圣诞前夜,也许……吧。”和“他感到
湿润的海风吹在他脸上,开始下雪了。”
C.“他望了望山谷那边铅灰色的大海,浓雾封锁……”和“他们
只能在浓雾里漂荡”……
提示:感悟科林心情由坏变好的过程,理解“湿润”、“封锁”及
表达作用。
设计意 图:通过抓重点句子进行感悟人物形象,可以进行语言的
感悟、词语的理解、朗读的训练等,尤其是对前 后照应句子的学习让
学生感悟到了课文写作的精妙。
四、再读课文内容,理解课题含义。
1.科林救回来的只是自己的父亲吗?你从哪儿看出来。
提示:救回来的还有村里其他人。 从“他父亲工作的那条帆船”、
“人们在外面奔走相告”看出;理解“幸亏”、“奔走相告”的表达作< br>用。
想象说话:当迷失方向的船员回到港口,会出现一个怎样的画面
呢?先试着说一说,再写下来。
2.讨论:课题的含义。
填空:小说的题目是“科林的圣诞蜡烛”,而圣诞蜡烛则象征着
和 。科林虽然由于为父亲担心,没有点燃家里的圣诞蜡烛,却点
燃了 灯塔,那就像 ,迎来了 。



设计意图:对课题 含义的理解照应了开头,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
望,使学生对课文内的理解更深入,也进一步理解题目的精 妙。
五、总结延伸。
1.将科林和石娃比较,你认为他们有什么相似之处?
2. 亲情是割不断的,亲情是无私的。父母给了孩子生命,给了孩
子无尽的关爱。作为孩子,应该怎么做呢? 能谈谈你们的想法吗?
3.布置课后作业。
设计意图:前后照应故事的内容,让学生进一步 理解了课文中的
人物的形象,对总结课文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附:板书设计
步履沉重
13.科林的圣诞蜡烛 搜集煤油 热爱父亲
奔向海港
古诗《田上》、《淮上渔者》
古诗简析:
1.《田上》这诗里写的情景 是农民披着蓑衣半夜冒雨去耕田,人和牛都精疲力竭
了,天还没有亮,此间辛苦,可想而知。
2.《淮上渔者》写白头钓翁以船为家,露宿野餐。新钓鲈鱼,吹火荻花,举家得
以就食,终年顶风扁舟 垂钓实为不得已而为之的谋生手段。
古诗注释:
1.雨足:雨量充足。
2.高田白:高处田里积满了一片白亮亮的水。
3.披蓑:披着蓑衣。
4.俱:都。
5.殊:竟。
6.白头波:江中白色的浪头。
7.逐:跟随。
8.浦:水边;岸边。
9.荻:与芦苇相似的一种水生草本植物。
教学目标:



1.学习《田上》,了解诗人描绘的农民冒雨半夜起来 耕田情景,感受在封建社会里
农民十分沉重的劳动。学习《淮上渔者》描写一个在淮河上靠打渔为生的老 渔夫打
鱼的情景。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淮上渔者》。
3.能根据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4.通过品悟、诵读,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首诗)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引入此诗。
崔道融的诗流传的不多。其风格或清新,或凝重,比较多样。
2.初读课文,读准读通诗句。
(1)师范读,学生评一评。
(2)学生练读,互评。
(3)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3.精读课文理解古诗
分组合作学习古诗,学生可以 运用已有的方法,把你的理解、感受、问题与小
组交流。解决不了的可动笔记一记,以便在班上交流解决 。
4.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1)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雨下得太大了,连高处的田地里都是白茫茫一片水。农夫披着蓑衣半夜就去耕
地了。
(2)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人和牛累得筋疲力尽,可是东方的天竟还没有亮。
5.回读全诗,感受意境。
二、(学习第二首诗)读题,解题。
(一)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自由读)
(二)品读感悟。
1.结合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
(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2.师生交流。



(1)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浦浦风。
江中白浪里有一位白发老渔翁,江岸风声阵阵,老渔翁船行到哪里,家就安在
哪里。
(2)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
刚才他钓了一条一尺长的鲈鱼,儿孙们便忙着在荻花中生火准备煮鱼。
3.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三)朗读感悟。
四、拓展延伸。
积累崔道融的《溪居即事》、范仲淹的《江上渔者》
14. 穷人
教材分析
1.课文简说。
课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 后,主动收
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
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
课文重点是从整 体感知课文、反复阅读及人物言行、心理的品析中逐步深入理解课文,围
绕人物的行动、语言、心理活动 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课文的难点则是分析掌握桑娜内心的矛
盾,从反复朗读中感悟桑娜的善良。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
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可是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
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从“补”、“破 帆”、“勉强填饱肚子”、“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等看出桑娜家境贫困、
生活艰难。
②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
又黑又冷,在 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
在搁板上闪闪发亮。在挂 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温暖”指炉 火未熄,与室外的寒风呼啸相比而言。“舒适”指地面干净、食具发亮,孩
子们安静地睡着,这是与丈夫 在狂风大浪中打鱼的处境相比而言。从这里可以看出桑娜勤劳能
干。
③桑娜走出门去,她出去向海上张望,看不到什么,她想起了生病的女邻居。
桑娜是在自己的 亲人安危不知、生死难卜的情况下去关心邻居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桑娜关
心她人、心地善良。
④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
当她看到两个可怜的孩子,她乐于助人的本 性不可抑制地表现出来,她什么也没想,毅然
决然地把孩子抱回家里,充分体现出桑娜的善良。
⑤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非这样做不 可”,就是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桑娜抱回两个孩子的时候,想也没想,
只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这充分表现了桑娜善良和乐于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⑥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 < br>从这句话可看出渔夫首先想到的是孩子,孩子同死人呆在一起不利于他们的健康,一事当
前先为别 人着想,充分体现渔夫的美好心灵。
⑦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渔夫不仅同意把孩子抱来,而 且催促桑娜把孩子抱来,怕孩子醒来知道妈妈死了,心灵受
创伤。母亲死后的惨相不能留在孩子们的记忆 中,待醒来之后,让他们感到有一个温馨的家。
渔夫完全为孩子着想,至于自己负担如何完全置于脑后, 看渔夫的心地多么善良。
⑧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回到现实中一想,我们的日子的确很苦,如 今又加上两口,真是雪上加霜,日子难熬。从
“熬”字上可以看出渔夫的苦日子可谓度日如年、备受煎熬 ,同时也表达了渔夫的坚强精神,
一定能战胜困难渡过难关。这些足以说明渔夫同桑娜一样,有关心他人 的美好心灵。
(2)对词语的理解。
①汹涌澎湃:形容水猛烈向前翻滚,互相撞击。
②心惊肉跳:形容担心祸患临头,非常害怕不安。
③抱怨:因不满而说别人不对。
④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定。



⑤魁梧:身体强壮高大。
⑥湿淋淋:形容物体湿得往下滴水。
⑦忧虑:忧愁担心。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用喜欢的方式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顾惜、勉强、抱怨、忧虑、忐忑不安、自作 自受、
熬过去”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展开合理想象 ,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
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
预习要求
1.自学生字,读通课文。
2.理解词语:顾惜、张罗、心惊肉跳、忐忑不安
3.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轰鸣( )的渔夫( )的怒吼 ( )的海风( )的海浪( )的鱼网
4.写出句子中省略号、破折号的用法。
(1)古老的钟嘶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 )
(2)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 )
(3)她忐忑不 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
了……是他来啦?……不,还 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
我自作自受。( )
(4)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
5.课文 学习有一定难度,在预习过程中,除了生字新词的学习,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吗?
请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学生解题。提示:穷人就是穷苦的人。
2.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设计意图:从理解课题入手,了解作者。从作者的了解中激发阅



读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本文写了几个穷人?写了穷人的什么事?
提示: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板书:桑娜 渔夫 )
2.交流:你感觉这些穷人怎样?板书:善良
3.交流:你还读懂了什么?
4.讨论: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板书:等待丈夫→抱回孩
子→催促桑娜)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故事大意的基础上感悟人物形象,
理清课文脉络。
三、学习第一段。
1.自读思考:你有什么感受?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
提示:用上学过的圈划与感悟语言的方法。
2.交流、讨论。
①感受到桑娜家境贫困、生活艰难。
提示:从“补”、“破帆”、“勉强填饱肚子”、“吃的 是黑面包”、“菜
只有鱼”等看出桑娜家生活艰难;理解“抱怨”的表达作用。
用关联词造句: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
...
②感受到桑娜勤劳能干。
提示:“温暖与舒适”指的是什么? “温暖”指炉 火未熄,与室
外的寒风呼啸相比而言。“舒适”指地面干净、食具发亮,孩子们安静
地睡着,这 是与丈夫在狂风大浪中打鱼的处境相比而言。从这里可以
看出桑娜勤劳能干。
用关联词连句: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在这间渔家的
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理解破折号作用: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
个人张罗。
③体会到桑娜内心很善良。



提示:从“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 开开恩吧!”等处可以看出;
理解“汹涌澎湃”、“心惊肉跳”的表达作用。
理解省略号作用:古老的钟嘶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
见丈夫回来。
3.质疑讨论:桑娜家生活艰难,课文中为什么说“这间渔家的小
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呢?
4.朗读体会。
设计意图:从语言文字中感悟桑娜的家境窘困、桑娜的勤劳能干、
桑 娜的内心善良。为课文的后续学习奠定情感与知识的基础。
四、总结拓展。
1.总结:桑娜 夫妇的生活是艰苦的,但他们是善良的。这从课文
叙述的事情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来。从哪里具体表现出来 呢?我们下节
课重点研讨。
2.布置作业;
(1)必做题。
A.抄写词语两遍;
B.写出描写风浪的四字词语。
例:大风大浪
C.按要求改写句子。
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在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
舒适。(用关联词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用带点词造句)
...
(2)选做题。
圈划批注: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出桑娜的善良?
设计意图:从课文内容的总结中进一步理解课文情境描写的作用,
也为课文后续学习激发兴趣。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课文主要内容。
2.感悟课文人物形象。
3.交流:课文第一部分讲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从课文内容和主旨的复习中奠定情感基础,为学习课
文奠定基础。
二、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思考: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出桑娜的善良?
提示:用上学过的圈划与感悟语言的方法。
2.交流、研讨。
A.桑娜走出门去,她出去向海上张望,看不到什么,她想起了
生病的女邻居。
提示 :桑娜是在自己的亲人安危不知、生死难卜的情况下去关心
邻居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桑娜关心她人、心地 善良。
说话练习:运用文中语句,把“西蒙一动不动,只有死人才是这
副模样”写具体。
B.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
提示:当她看到两个可怜的孩子,她乐于 助人的本性不可抑制地
表现出来,她什么也没想,毅然决然地把孩子抱回家里,充分体现出
桑娜 的善良。
C.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
非这样做不可。
提示:“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桑娜抱
回两个孩子的时候,想也没想 ,只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充分表
现了桑娜善良和乐于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D.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他会揍我的……揍我一
顿也好!
提示:理解“忐忑不安”的表达作用。
理解省略号作用: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



的了 ……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
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 。
填上合适的关联词:桑娜觉得( )看着西蒙的孩子活活
饿死,( )自己多受些苦,把他们抱回来。
3.朗读体会。
设计意图:抓住桑娜的心理活动句子进行 品析,通过感悟、朗读
理解桑娜的矛盾心理,深入理解桑娜的善良。
三、学习第三部分
1.自读课文,思考:渔夫的善良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2.讨论、交流。
A.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
提示:从这句话可看出渔夫首先想到的是孩子, 孩子同死人呆在
一起不利于他们的健康,一事当前先为别人着想,充分体现渔夫的美
好心灵。
B.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提示:渔夫不仅同意把孩子抱来,而且催促桑娜把孩子抱来,怕< br>孩子醒来知道妈妈死了,心灵受创伤。母亲死后的惨相不能留在孩子
们的记忆中,待醒来之后,让 他们感到有一个温馨的家。渔夫完全为
孩子着想,至于自己负担如何完全置于脑后,看渔夫的心地多么善 良。
C.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填上合适的关联词:渔夫和妻子( )自己多受苦,( )要把
西蒙的孩子抱回家中抚养。
提示:回到现实中一想,我们的日子的确很苦,如今又加上 两口,
真是雪上加霜,日子难熬。从“熬”字上可以看出渔夫的苦日子可谓
度日如年、备受煎熬 ,同时也表达了渔夫的坚强精神,一定能战胜困
难渡过难关。这些足以说明渔夫同桑娜一样有关心他人的 美好心灵。
3.小结:这段话虽不长,但写出了渔夫由忧虑到思考最后作出决
定的过程。抚养 孩子成人这不是简单的接济、施舍,这是多么艰难而



漫长的路啊。这期间,要 消耗他多少精力、体力乃至生命,为了帮助
别人,他宁愿牺牲这一切,从这里我们也看出了渔夫的善良。 另外,
在抱回孩子这件事上,桑娜和渔夫事先没有商量,而想法和做法完全
一致,也说明穷人和 穷人的心是相通的。
4.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抓渔夫的语言描写句子进行重点品析, 尤其是在
引读中充分感悟、理解渔夫的善良。
四、总结拓展。
1.集体质疑。
2.讨论:作者是怎样一层一层地表达这个中心思想的?
3.布置作业。
(1)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宁可……也 与其……不如 尽管……
还是…… 不但……而且……
A.桑娜觉得( )看着西蒙的孩子活活饿死,( )自己多
受些苦,把他们抱回来。
B.渔夫和妻子( )自己多受苦,( )要把西蒙的孩子抱回
家中抚养。
(2)穷人(续编):渔夫和桑娜收留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以后会怎
么样?
附:板书设计
14.穷 人 等待丈夫→抱回孩子→催促桑娜
(渔夫 桑娜) 善良
15.生命的药方
教材分析
1.课文简说。
这篇文章主要叙述了德诺十岁就患了艾滋病,谁都躲着他,只有艾迪还一样当 他好朋友。
艾迪带他找医生,帮助他熬汤药,艾迪还曾经说过:“以后睡觉,就抱着我的鞋,想想艾迪的
臭鞋还在你手上,艾迪肯定就在附近。”最后,德诺离开三天后,他静静地躺在长满青草的地

< p>

下,双手抱着艾迪穿过的那只鞋。因为他临死前都记着当时艾迪对他的照顾与给予他的快 乐。
小艾迪虽然没能给好朋友德诺找到延续生命的药方,但他却给了德诺一生中最好的药方——快
乐的友情。
预防爱滋病已经成为全球的沉重话题,如何关心和照顾爱滋病人也已经成为急切的社会问
题。艾迪面对身患绝症的德诺,不仅没有歧视,没有逃避,而是千方百计地帮德诺治病,使他
快 乐地度过生命最后的岁月。这种友谊超越了生和死的界限,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课文题目的理解对学生 来说是有困难的。教学的重点是在初步感悟友情的基础上,重点感
悟艾迪和德诺的友谊,理解“生命的药 方”的真正含义是指真正的友谊,它是医治病人孤独感
的良药,真正体会这种伟大、无私的友情。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这天夜里,德诺冷得直发颤,他用微弱的 声音告诉艾迪,他梦见二百亿年前的宇宙了,
星星的光是那么暗那么黑,他一个人待在那里,找不到回来 的路。
从“微弱”、“那么黑”、“那么暗”等可看出德诺病重、害怕、孤独。
②德诺的妈 妈泪如泉涌。“不,艾迪,你找到了,”她紧紧地搂着艾迪,“德诺最严重的病
其实是孤独。而你给了他 快乐,给了他友情,他一直为有你这个朋友感到满足……”
记事文章可以通过主要人物的言行来了解其 品行。这句话通过妈妈的语言让人感悟到了妈
妈的感动、艾迪的友情,理解了“生命的药方”的真正含义 。
(2)对词语的理解。
①爱滋病: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严重传染病,通过性接触、血液、母 婴三种途径传播。目前
还没有治愈的药物和方法,但可预防。
②阻止:使不能前进,使停止行动。
③微弱:小而弱。
④杳无音信:比喻很久没有消息。
⑤抽泣:一吸一顿地哭。
⑥泪如泉涌:泪水就像泉水一样涌出来,形容哭得很伤心。
⑦孤独:单独一个人,孤孤单单。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学会简要复述课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珍惜生命,懂得在任何时候都要充
满信心,敢于与命运抗争,感受友情的力量。
3.感受艾迪对爱滋病人的关心和帮助,进一步认识什么是真正的友谊。

预习要求
1.自学生字,读通课文。
2.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夜晚 ( )的花朵 ( )的声音
( )的星星 ( )的机会 ( )的脸
3.把句子写具体
(1)德诺染上爱滋病后,艾迪的妈妈怕得( )。
(2)夜里,德诺冷得( )。
(3)德诺虚弱得( )。
(4)他们合伙玩装死的游戏,高兴得( )。
(5)看到德诺死了,艾迪难过得( )。
4.缩句。
(1)德诺最严重的病其实是孤独。
(2)艾迪用木版和轮胎做了一只很结实的船。
(3)三天以后,德诺静静地躺在了长满青草的地下。
5.“生命的药方”到底是什么?读读课文的重点句子,写出你心中的疑惑。
教学过程
一、诵读名言。
你不能掌握生命的长度,但能够掌握它的宽度、深度和高度。
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在于接受,也不在于索取。
生命的意义在于活得充实,而不在于活得长久。
什么是生命?它并不是像冷酷的理智和肉眼所见到的那个模样,



而是幻想中的那个模样。生命的节奏是爱!
所谓友谊,就是一颗心在两个身体里。
友谊使欢乐倍增,使痛苦减半。
友谊是宁神药,是兴奋剂;友谊是大海中的灯塔,沙漠里的绿洲。
大量的友谊使生命坚强,爱与被爱是生活中最大的幸福。
设计意图:对名言的诵读,可以营造 一种对生命的感悟的氛围,
为学习课文奠定理解基础,也为积累语言提供训练机会。
二、激情导入。
1.听着同学们响亮的声音,看着同学们花一样的笑脸,我感受到
了 生命是如此美好。可是,同样是十岁的德诺却没有了这种幸福,那
年因为输血,德诺染上了爱滋病。
提示:了解爱滋病。
2.面对一个患有可怕病症,而且有可能会被传染的病人,一般的
人肯定会躲得远远的,然而,有一个人依旧像从前一样,和他玩耍,
和他聊天,甚至还尽心尽力去为他 寻找治病的药方,他就是今天这个
故事的主人公——艾迪,一个十四岁的小男孩。
3.当你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心中产生过哪些疑问?
4.以不同语气读课题。
设计意图:对爱滋病的知识的学习有助于课文内容的学习理解,
而对课题的质疑是对课文难点的突破,对 课题的朗读更是对课文内容
的初步感受和对朗读能力的训练。
二、整体感知
1.用 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不懂
的地方多读几遍;思考课文中的药方是什么。
2.交流、研讨。
(1)完成填空:当德偌染上艾滋病,伙伴纷纷远离时,艾
迪 ;当了解到一位医生有治疗艾滋病的药时,艾
迪 ;当德偌住院期间,艾迪 。



(2)交流出示:
德诺的妈妈泪如泉涌。“不,艾迪,你找到 了,”她紧紧地搂着艾
迪,“德诺最严重的病其实是孤独。而你给了他快乐,给了他友情,他
一 直为有你这个朋友感到满足……”
讨论:生命的药方是什么?感受“泪如泉涌”。
提示:理解“孤独”、“泪如泉涌”的表达作用。
3.小结:我们知道,写事文章可以通过研 究主要人物的言行来了
解其品行。刚才我们通过妈妈的语言感悟到了妈妈的感动、艾迪的友
情。
设计意图:在整体感知课文的过程中,抓住课文的重点句子进行
对人物的语言的感悟,在朗读感 悟中理解课文的主旨,初步理解课题
的含义,为深入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三、深情感悟
1.读课文,思考: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德诺的病重、孤独?
提示:用上学过的圈划与感悟语言的方法。
2.反馈、展示。
(1)交流出示:
这天夜里,德诺冷得直发颤,他用微弱的声音告诉艾迪,他梦见
二百亿年前的宇宙了,星星的光 是那么暗那么黑,他一个人待在那里,
找不到回来的路。
(2)思考: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德诺的病重、孤独?
提示:从“微弱”、“那么黑”、“那么暗”等可看出德诺病重、害
怕、孤独。
(3)句式改写:以第一人称改写句子。
(4)想象两个好朋友聊天:他们会说些什么?艾迪会怎么安慰德
诺?
3.艾迪不仅这么说,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德诺做了哪些事?
提示:艾迪依旧像从前一样跟他玩耍、为德诺熬药、带德诺求医、



安慰德诺自己一直会陪伴他。
提示:理解“吓唬”、“杳无音信”的表达作用。
想象:艾迪还会为德诺做哪些事?
4.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德诺在艾迪的鼓励下,没有放 弃与生
命抗争。在病房里,依然会传出笑声。如果我是医生,我愿尽自己所
有为他治病。如果是 你呢?
提示:引导学生激起同情心,愿意为伙伴献出一份爱心。
5.说话练习。
善良的孩子们,你们与艾迪一样,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德诺是不
幸的,因为( );德诺是幸运的,因为
( )。
设计意图:抓重点句子 感悟德诺的病重与孤独,是为了进一步感
悟艾迪的友情,而艾迪的友情真正体现在她对德诺的行动的关爱 中。
句子的感悟让学生感悟到了友情的含义。
四、情感升华
1.艾迪为德诺找到生命的药方了吗?引读课文理解。
提示:生命的药方指的是友情。
板书:生命的药方——快乐的友情。
说话练习:艾迪给德诺带去了 ,让他 ;带去
了 ,让他 。 生命的药方,就是 ,就是一
个 。
2.讨论:什么是友谊?
(1)出示朗读:
所谓友谊,就是一颗心在两个身体里。友谊使欢乐倍增,使痛苦
减半。
友谊是宁神药 ,是兴奋剂;友谊是大海中的灯塔,沙漠里的绿洲。
大量的友谊使生命坚强,爱与被爱是生活中最大的幸 福。
(2)小结。



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艾迪,是他让德诺觉得爱滋 病并不可怕,是他
让德诺拥有了快乐的生活,是他让德诺拥有了一段伟大而且永恒的友
谊,让我 们为艾迪鼓掌。
3.三天后,德诺静静地躺在了长满青草的地下,双手抱着艾迪穿
过的那双球 鞋。有了艾迪的球鞋陪伴,我想,德诺已死而无憾。故事
已结束,但留给你的是什么呢?
提示 :如果自己受到挫折,将会勇敢地面对;如果朋友受到挫折,
将会全力以赴地帮助他,挽救他。
4.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艾迪一样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关心和爱护,
让我们的世界越来越美好。请合着音 乐声一起轻轻朗读:
出示:
我们每个人都有害怕孤独的时候,
我们都渴望有结伴同行的快乐。
虽然我们无法阻止疾病,
但是我们可以献出爱心;
虽然命运将会受到一次次地捉弄,
但我们可以用孤独的药方——友情
来陪伴我们的朋友,
以快乐蔑视困难,
让温馨的笑容永远荡漾在我们的脸上。
让我们献出自己的爱心,
为他人送去生命的药方!
5.布置作业。
(1)《生命的药方》读后感。
(2)以《艾迪的梦》为题,写写艾迪想对德诺说的话。
设计意图:什么是友谊?艾迪和德诺 为我们作出了最好的诠释。
在组织学生的交流中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友情。在理解友情的基础上积
累名言、朗读诗歌是对友谊的深入理解。



附:板书设计
15.生命的药方
——快乐的友情
德诺 艾迪
不幸染病 寻找药方
孤独无助 熬草药、找医生
怀抱球鞋 赠球鞋
玩游戏、静静离去 ……
第四单元 热爱祖国
16.长江之歌
教材分析
1.课文简说。
这首诗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作者以雄浑的气势,赞颂了长江的宏伟、
壮观,以真切 的情感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全诗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小节,
写长江的源远流长,宏 伟博大,多姿多彩,从空间角度表现长江气概,讴歌自古以来长江的功
绩;第二部分即第二小节,写长江 的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从时间角度表现长江气
概,讴歌在新的时代长江的功绩。
课文运用了人格化的语言,句式整齐,结构基本依次对应,节奏鲜明流畅。配上旋律,成
为一首主题鲜明 、曲调高昂的优秀歌曲。
本课是一首主题鲜明、气势高昂的诗歌,因此,在教学中重点进行以读带讲, 以读带悟,
在朗读实践中体会、感悟,感受诗歌表达的中华儿女对伟大祖国的真挚、自豪的赞美之情。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丰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端,长江能从祖国 的最西部走来,向祖
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的源泉是无穷的。
②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长江像母亲一样哺育着 各族儿女,并从西到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联系在一起,所以长江有



母亲的情怀。
③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在赞美了长江雄浑壮美的巨人般气概、长江对中华民族的繁衍兴盛建树的不朽功绩之后的
情感抒发,把 长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力量无穷、贡献巨大等融为一体,给人以强烈的艺术
感染。
(2)对词语的理解。
①气概:正直豪迈的气度、举动。
②荡涤:洗涤、清除的意思。
③风采:人的仪表举止(指美好的)。
④回荡:(声音等)来回飘荡。
⑤灌溉:把水输送到田地里。
⑥磅礴:气势盛大。
⑦源泉:水流起头的地方。
⑧情怀:含有某种感情的心境。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用喜欢的方式学会5个生字,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预习要求
1. 自学生字,读通课文。
2.填上合适的词语(按课文)。
( )的乳汁( )的源泉 ( )的清流 ( )的情怀 ( )的臂膀 ( )的力量
3.扩词。
赞( )( )( ) 概( )( )( ) 育( )( )( ) 健( )( )( )
4.理解词语:荡涤、磅礴。
5.写出反义词:赞美( ) 无穷( )



6.按要求改写句子。
我们赞美长江。(反问句)
7.了解长江。
8.提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长江与黄河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他们哺 育了江河沿
岸的亿万华夏人民。以前我们学过描绘黄河的作品叫作《黄河颂》。今天让我们来赞美另一条
母亲河,她就是我国的第二大河——长江。《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
歌 词。
2.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
3.交流:你们对长江有什么了解呢?
4.放录音欣赏《长江之歌》。
设计意图: 从《黄河颂》引入课文学习,从中国地图了解长江,从歌曲欣赏到课文学习……
这一切,都从不同角度激 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
2.质疑:理解词语。
提示:丰采、依恋、荡涤、尘埃、磅礴、灌溉。
3.朗读课文:正确朗读。
设计意图:作为诗歌题材,正确朗读是感情朗读的基础,而词语理解是正确朗读的基础。
三、细读课文。
(一)理解重点句。
1.《话说长江》这部系列片让我们感受到了长江那宏伟、壮观的气势,作者说——
出示: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2.自由读:说说读了这句诗想了解什么?
3.讨论:(1)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情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长江有
母亲的情怀?



(二)精读第1节。
1.讨论: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①交流。
②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2.讨论: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①交流、提示。
提示:理解“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②指导朗读。
3.指导朗读最后一句。提示:读出“赞美”、“依恋”的感情。
4.指导背诵第1节。
(三)精读第2节。
1.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①交流。
②指导朗读。
2.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
①交流。
提示:理解“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和“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②指导朗读。
③指导背诵。
设计意图:从课文的语言感悟中理解诗歌蕴含的知识、 情感,理解课文的主旨。在理解
的基础上进行朗读体会,促进朗读能力的提高。
四、总结拓展。
1.同学们,作者从空间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2.朗读感悟。
提示: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 、力量无穷。
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
3.布置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抄写词语两遍。
③学唱歌曲。
附:板书设计
无穷的源泉
16.长江之歌 母亲的情怀 赞美
17.登泰山观日出
教材分析
1.课文简说。
课文描写了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泰山日出的绮丽风光 。全文根据登泰山和观日出分为
两部分,首先以时间、地点的变化介绍了登泰山时在中天门、对松亭、南 天门、日观峰的所见
所感,接着介绍日出的壮观景象。全文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在课文描述过程中,作 者采用排
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以清晰的思路将美景的特点展现在读者的眼前。最后直抒胸臆,< br>将登高观日出的感受表达出来。
课文的重点是学习游记可通过时间和地点这两条线索来描绘景物 的方法,从朗读到品味、
从词句的比较到练习、从课文的阅读到多媒体情景的展现等多角度接触语言文字 ,真正体会泰
山云雾的变幻莫测,领会泰山的神秀壮丽,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虽有浓浓的云雾笼 罩着,但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马鞍俯卧,有
的如驼峰耸立。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 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
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 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
白色的浪花。这时,我才发现自己的四周竟是一片云海。
运用排比、比 喻等修辞手法写出了云雾“依稀可辨”、“层层叠叠”的特点,表现了泰山云
雾的特殊的美。
②猛抬头一看,南天门正在头顶上,路面宽一丈,像一张瀑布从峭壁上直落而下。我扶住
路边的铁栏杆, 沿着窄窄的石板砌成的台阶,艰难地向上攀登着。爬了几十级台阶,我实在累
得不行,就坐下来休息。
从“头顶”、“一丈”、“直落而下”、“几十级”等词语感悟攀登的“艰难”,表现了泰山的



山路险峻。
③我目不转睛地望着这一切。一会儿,那淡红色加深了,范围越 来越大,把邻近的云也照
得发亮。这时,东方的天空发红了,在重重叠叠的峰峦的最东端,红得最浓、最 艳,好像正燃
烧着大火,而且在蔓延扩大。就在这一刹那间,那红绸帷幕似的天边拉开了一角,出现了太 阳
的一条弧形的边,并且努力地上升着,变成一个半圆形,而且放着强烈的光,把周围的红绸帷
幕撕得粉碎。我的眼睛被这强光刺激着,微微感到疼痛,可我仍然盯住它,就像怕它跑掉似的。
那半圆形 不断上升,越来越圆,像一个火球在天边跳动着,最后终于挣脱了地面。
从时间、色彩的变化角度描述了登上泰山观日出的美丽情景。
(2)对词语的理解。
①游览胜地:有名气、值得观看的风景优美的地方。
②依稀可辨:模模糊糊将就看得清楚。
③目不转睛:不转眼珠地看,形容注意力集中。
④情不自禁:感情激动,控制不住自己。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品析交流,学习、积累课文生字新词。
2.通过感悟课文内容学习游记可通过时间和地点这两条线索来描绘景物的方法。
3.通过欣赏课文精彩的写景片段,领会泰山的神秀壮丽,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预习要求
1.自学生字,读通课文。
2.辨字组词。
陡( )徒( ) 观( )砚( ) 撕( )嘶( ) 淹( )掩( )
3.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群山 ( )的云雾 ( )的天边 ( )的峰峦( )的光
( )的游览胜地 ( )的绸带 ( )的浪花 ( )的棉絮
4.按要求积累语句。
①描写泰山日出的语句。
②描写泰山山路险峻的语句。



③描写泰山云雾的语句。
5.写出近义词。
偶尔( ) 扩展( )
6.判断下列句子是不是比喻句?
①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 )
②猛抬头一看,南天门正在头顶上,山路宽一丈,像一张瀑布从峭壁上直落而下。( )
③我的眼睛被着强光刺激着,微微感到疼痛,可我仍然盯住它,就像怕它跑掉似的。( )
7.提问。
教学过程
一、开放性导入。
1.根据课题质疑。
2.介绍泰山相关知识。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从课题质疑入手,自 然导入对泰山的介绍和课文主要内容的了解,既满足了
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在无意之中渗透了作文的审题 意识。
二、学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作者按时间、地点的变化写出自己的所 、所 。文中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
是: 、 、 ;表示地点转移的词语有: 、 、 、 。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2.听读课文,思考:你感觉到作者当时的心情怎样?
3.轻读课文:分别圈划表现登山“艰难”和“喜悦”的句子进行交流、朗读。
①我站在亭前 向下俯视,虽有浓浓的云雾笼罩着,但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马鞍俯卧,有
的如驼峰耸立。云雾不断地扩 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
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 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
白色的浪花。这时,我才发现自己的四周竟是一片云 海。
A.提示:理解词语“依稀可辨”、“层层叠叠”;理解排比、比喻等修辞的作用。



B.积累语句: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虽有浓浓的云雾笼罩着,但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 ,有的
如 。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撞碎
在山崖上, 。
②猛抬头一看,南天门正 在头顶上,路面宽一丈,像一张瀑布从峭壁上直落而下。我扶住
路边的铁栏杆,沿着窄窄的石板砌成的台 阶,艰难地向上攀登着。爬了几十级台阶,我实在累
得不行,就坐下来休息。提示:感悟“艰难”的表现 作用。
积累语句:描写泰山山路险峻的语句。
4.读相关句子,按“时间、地点、情形、感受”说说作者当时的情形。
提示:体会“艰难”与“喜悦”并存的心情。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读课文,选择喜欢的句子进行交流。
①自读课文,选择句子。
②交流句子,说明理由。
我目不转睛地望着这一切。一会儿,那淡红色加深了,范围越来越大 ,把邻近的云也照得
发亮。这时,东方的天空发红了,在重重叠叠的峰峦的最东端,红得最浓、最艳,好 像正燃烧
着大火,而且在蔓延扩大。就在这一刹那间,那红绸帷幕似的天边拉开了一角,出现了太阳的< br>一条弧形的边,并且努力地上升着,变成一个半圆形,而且放着强烈的光,把周围的红绸帷幕
撕得 粉碎。我的眼睛被这强光刺激着,微微感到疼痛,可我仍然盯住它,就像怕它跑掉似的。
那半圆形不断上 升,越来越圆,像一个火球在天边跳动着,最后终于挣脱了地面。
A.提示:理解“目不转睛”、“刺激”的意思,注意比喻等的作用。
B.积累语句:描写泰山日出的语句。
我目不转睛地望着天边。一会儿,那淡红色加深了,范围越来越大, 。这时,东
方的天空发红了,在重重叠叠的峰峦的最东端, 。就在这一刹那间,那红绸帷幕似
的天边拉开了一角, ,并且努力地上升着,变成一个半圆形,而且 。我的眼睛
被这强光刺激着,微微感到疼痛, 可我仍然盯住它,就像怕它跑掉似的。那半圆形不断上升,
越来越圆, 。
③朗读体会。



④完成练习2。
2.多媒体出示(或观察课文插图)。
3.交流观日出后的感受。提示:理解“情不自禁”的表达作用。
4.感情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在逐段的品析、朗读中感悟课文的写作脉络的同时感悟泰山日出的美丽,感
悟语言文字精 确的同时感悟祖国河山的美丽,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四、开放性总结。
1.回程的路上,“我”和几位老人结伴而行,对于这次“登泰山观日出”,我的感触很多,
“我”会 和老人们说些什么呢?
2.布置作业。
①填空:读了短文,我感受到泰山十分 ,作者登泰山虽然很 ,但
很 ;作者观日出时很 ,看到的日出很 ,也
很 。 < br>②课文介绍了在泰山上观看的日出的壮观景象。你在海上见过日出吗?请阅读巴金的《海
上日出》 ,看看海上的日出与泰山的日出有什么异同。
③拓展:你知道“五岳”指哪五座山?
设计意 图:从课内的学习迁移到课外,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而且,对不同层次
的学生来说,都有话可说 ,体现了作业布置要求的层次性。
附:板书设计
17.登泰山观日出 时间 地点 情形 感受
(山河壮丽)
18.别了,我爱的中国
教材分析
1.课文简说。
课文 是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课文描述了作者离开祖国时的所见所闻以及由此产生的联
想,抒发了作者热爱 祖国、报效祖国的强烈感情。
作者郑振铎,写于1927年,距离现在时间较远。当时的中国,正遭受 着帝国主义列强的
侵略,国民党反动派不但不与帝国主义进行斗争,反而互相勾结,大肆屠杀革命者,我 们的祖



国处于苦难之中,处于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这时的郑振铎是一个爱国 的热血青年,为避开国
民党政府的压迫,出国去西欧。就在他离开祖国的时候,写下了感人肺腑的一组文 章——《离
别》,共有3个章节组成,《别了,我爱的中国》是其中的第一篇。
课文的重点句 子“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出现了三次,但表现的情感
却有所不同。课文的重点是深 入体会三次出现的“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的思想感情,理解“我这样不负责任地离 开中国,真是一个罪人”的含义。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海水 满盈盈的,照在夕阳之下,浪涛像顽皮的小孩似的跳跃不定,水面上呈现出一片金
光。

这句话中用小孩来比喻浪涛,形象地写出了浪涛翻滚起伏的样子。这句话描写的是“我”
在船上见到的 优美景色。但是“我”描写景色不是为了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而是为了谴责帝
国主义列强,因为当时的 中国正遭受他们的侵略,处于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
②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这句话用反复的手法在文章中重复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出现这句话,是“我”和亲友告别;
第二次出 现这句话,是“我”和祖国告别;第三次出现这句话,是“我”和在各方面战斗着的
勇士告别,更是表达 了“我”学成归来和勇士们一起赶走帝国主义的勇气和决心。作者情感的
表达层层推进,不断深入,不断 强化。
③我这样不负责任地离开中国,真是一个罪人!
“不负责任”是针对那些正在用自己 的血和汗建造新的中国的人而言。“我”没有“不负
责任”,是因为“我”离开中国,为的是求得更好的 经验,求得更好的战斗的武器。说自己是
“一个罪人”,表达了“我”深深的自责,更表达了自己将以更 勇猛的力量投身新的中国的建
设工作的决心。
(2)对词语的理解。
①湿润:浸湿。
②悬挂:挂。
③满盈盈:形容水很多,充满。
④驱逐:赶走。



⑤毁灭:摧毁消灭。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用喜欢的方式学会本课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深入体会三次出现的“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一句
的感情,激发热爱祖国、憎恨帝 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预习要求
1.自学生字,读通课文。
2.照样子写象声词。
例:劈劈啪啪
例:哗啦啦
3.写出近义词。
倚( ) 悬( ) 跳( ) 顽皮( )
4.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感动( )的军舰( )的力量( )的船栏 ( )的海水( )的小孩
5.提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了解时代背景。
2.同学们,从课文题目看,你知道了什么?提示:根据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交流:你还想知道什么?提示:当时的情景是怎样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设计意图:从 时代背景的交流中了解作者情感的来源,为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奠定基础。
而对课题的初步感悟则是对课 文内容的感悟,也是对概括能力的复习巩固。
二、初步感知。
1.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理解题中的“别”。
提示:课题中的“别”可组成哪些词语?
2.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想一想课文中“别”的确切意思是什么?从文中哪些句



子可以看出?
3.交流体会。
①“然而,我终将在这个大时代中工作的 ,……暂别了,在各方面战斗着的勇士们,我不
久将以更勇猛的力量加入到你们当中来!”
② “……那么,来,勇士们,我将加入你们的队伍,以更勇猛的力量,去驱逐他们,毁灭
他们!”
设计意图:理解课题中的“别”,不仅是对词语的理解,更是对课文主旨的把握。
三、理清脉络。
1.默读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三部分内容?
2.讨论明确。板书:离岸告别 沿途所见 心中所想
3.引读课文。提示:理清脉络。
4.理解重点句。
提示:“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三次出现,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完成填空:这句话用 的手法在文章中重复出现了 次。第一次出现这
句话是“我”和 告别,第二次出现这句话是“我”和 告别,第三次
出现这句话是“我”和 告别,更表达了“我” 的决心。
设计意图:课文内容的思考、重点句子的感悟是对课文内容与主旨的整体感知,是学习
课文的基础。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在离岸告别的时候,我看到了 什么?听到了什么?我产生了怎
样的感情?
照样子写象声词:劈劈啪啪 哗啦啦
2.这依依惜别之情从哪句描写中最能看出?
3.思考讨论:“我的眼眶润湿了,我的眼泪已 经滴在眼镜面上,镜面模糊了。”一句改成
“我流泪了”,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理解“润湿”的表达作用。
板书:惜别情
4.此时,千言万语说不出,都倾 吐在了“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



话中。可见,通过这句话作者在表达怎样的感情?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从重点句的感悟中理解作者的依依惜别之情,在理解的基础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总结拓展。
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练习,加强语言的感悟 性积累,加强对课文内容的把握
练习中巩固关联词语的运用。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当船离岸的时刻,郑振铎 ——这个热
血的爱国志士对祖国产生了深深的惜别之情。一起带着这种理解,引读课文第一段。
2.现在,船慢慢地向前驶着,“我”的感情又有什么变化呢?
设计意图:从复习入手,从朗读着手激发对情感的回忆。
二、讲读第二段。
1.默 读第二段,思考:船慢慢地向前驶着,“我”先看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我”
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 情?
2.讨论交流。
①提示:理解词语“沿途”、“悬挂”、“满盈盈”、“呈现”等词语。
②体会对帝国主义的憎恨与对祖国河山一草一木的无限留恋之情。
完成填空:这句话中用 来比喻 ,形象地写出了浪涛 的样
子。这句话描写的是“我”在 见到的优美景色。但是“我”描写景色不是为了
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而是为了谴责 ,因为当时的中国正遭受他们
的 ,处于 的危难时刻。
3.此时,文中又一次出现“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想想这句话在此 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板书:爱国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示:从文中不难看出在分别的时刻,“我”是多么不忍离去啊!
设计意图:通过重点句子的感悟理解重点句子的情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
三、讲读第四段。



1.导入:此时,船离祖国渐渐远了,“我”思绪万千,“我”感到自己的离 去是不负责任
的,自己是一个罪人。你认为“我”是不是不负责任?是不是罪人?为什么?默读第三段。
2.交流讨论。
提示:抓住“终将”、“暂别”等词语,以及离国的目的去体会“我”不是罪 人;讲清“更
好的战斗的武器”不是指飞机大炮,而是指革命斗争的理论与经验。
理解句子:我不忍离了中国而去,更不忍在这个大时代中放弃自己应做的工作而去。
(理解“放弃”,结合课文说说“大时代”指怎样的时代?“我”应做的工作又是什么?)
3.深入讨论:既然“我”不是不负责任的,不是罪人,“我”为什么还这样说呢?
完成填空:“不负责任”是针对那些正在 的人而言的。“我”没有“不负责
任”,是因为“我”离开中国,为的是 。说自己是“一个罪人”,表达了
“我”深深的 ,更表达了自己将以 投身新的中国的建设
的工作的 。
4.讨论:一想 到离国的目的,“我”的感情就已经不是停留于对祖国的惜别之情上了,而
是对祖国怀有怎样的感情呢?
提示:理解“驱逐”、“毁灭”等词语的表达作用。
从“希望”和“誓言”中体会作者对帝国 主义的仇恨、盼望建立新中国的感情,以及为了
祖国而献身的战斗豪情。
5.此时,文中再一 次出现“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板书:奋斗情)
6.有感情地朗读七-九节。
设计意图:突出重点,理解“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 中国”这句话的三次出
现。采用读、议结合的方法,在读的过程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读。特别是对含 义深刻的
句子“我这样不负责任地离开中国,真是一个罪人”由浅入深地理解,更为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奠定基础。
四、整体回归。
1.这篇课文三次出现“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 的中国”,每次分别表达了怎样的
思想感情?提示:引读课文重点句子。
①对亲友的留恋之情:“我看着许多亲友挥着帽子,挥着手,说着‘再见,再见!’我听着

感谢老师的诗句-爆笑高考作文


明朝皇帝列表-保卫部工作总结


一件有趣的事作文200字-妇幼保健工作


认错短信-三月雷锋月


拼假攻略-法制安全手抄报内容


海南政法学院-辩论赛辩题


2016年11月日历-积累作文


语文病句类型-国务院放假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