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八教案

温柔似野鬼°
924次浏览
2020年08月28日 21:0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苏州公务员报名-医科大学排名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八教案


1.学会交流,会听会说。

2.能体会句子表达的特点,试着表达自己的想法。3.了解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的特点。
4.积累名言警句。




一、交流平台。

1.同学们,学完这个单元的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呢?

2.学生进行小组交流。

3.指名谈感受。

(1)本单元我们学 习的《杨氏之子》语言幽默诙谐,故事通俗易懂,用简单的语调简述了一个
关于语言的小笑话。他们的对 话围绕姓氏特点来做文章,问答巧妙,令人捧腹。

(2)《手指》这篇课文,作者用风趣的语 言,展现了五个性格各异的手指形象,让我们联想到
生活中类似的人,明白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3)《童年的发现》中,作者被老师误会时,用自我调侃的语言来安慰自己,让一件普通的事情显得活泼有趣,令人忍俊不禁。

二、词句段运用。

1.出示句子,小组交流讨论句子表达的特点。

(1)他身体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左膀右臂,片刻不离。

(比喻手法 写出中指在五指中的地位)

(2)这个体操运动员的动作真灵巧,她在高低杠上的表演就像猴子在树林间攀援、穿行。

(比喻手法 写出体操运动员动作的灵巧、技术的娴熟)

2.从下面情景中选一个说一说。注意用上恰当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

(1)游子回到家乡。

(2)雨点落在窗户玻璃上。

(3)远处传来一声巨响。

教师点拨:①游子回到家乡:再次踏上故乡,他激动地跳下汽车 ,飞奔到村前的那棵大槐树下,
像一个饥饿的婴儿扑进母亲的怀抱。

②雨点落在窗户 玻璃上:雨点落在窗户玻璃上,像一颗颗透明的豆子,啪嗒啪嗒地滑到窗户下
面去了。

③远处传来一声巨响:他正在书房里读书,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一声巨响,如一声闷雷,又似一
个炸弹突 然在他身边引爆,把他从书中的世界拉回到了现实。

3.读一读,跟周围同学讨论,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再照样子写一段话。

教师点拨:这段话通过排比的修辞手法,描述了大拇指的各种用处,生动地表现了大拇指的
吃 苦耐劳、默默奉献。


示例:在这个班里,只有毛毛是最调皮的。班里的窗户玻 璃破了,那是他踢足球时的“杰作”;
班里的黑板上画满了小乌龟,那是他的美术作品;同桌的椅子瘸了 一条腿,那是他的“小发
明”——卸掉螺丝;一个小女生的书包里被塞进了一条玩具蛇,那是他的“实践 课作业”。

三、书写提示。

1.有没有同学学过书法呢?书法课上老师又 是怎么教的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喜爱的书法家
及其字体,指导学生好好写字、认真写字。布置作业: 写一幅书法作品。)

2.参照课文,分析颜真卿书法的特点。

颜体这种气质具体表现为:

(1)庄严正气。

(2)伟岸饱满,字形有左右外胀的感觉。

(3)元气充沛,主要表现在用笔和结构两方面。

四、日积月累。

1.出示句子,探讨意思。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意思: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意思: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却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

(意思:同情心是仁的开端。)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意思:不义的事情干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

◎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子语类》

(人如果有了羞耻之心,有些不该做的事情就不会去做了。)

2.师范读,指名读,生齐读。

3.借助注释,理解名言古训的意思,从中得到教育。

4.熟读成诵。



使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是本次语文园地的重要任务。通过相关书法的展示, 学生领略
到了书法的美之所在,但书法的高门槛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竹子



竹子是极平凡的,然而,竹子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青青翠竹,全身是宝。竹竿既 是建筑的材料,又是造纸的原料。竹皮可编织竹器;竹沥
和竹茹可供药用;竹笋味道鲜美,助消化,防便 秘。翠竹真不愧是“绿色的宝矿”。

我赞美竹子的无私奉献精神,但更欣赏竹子那种 顽强不屈的品格,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
冬的余寒时,新笋就悄悄地在地下舒展身子。春雨一过,它就像一 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
土层,脱去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暑尽冬来,迎风斗寒,经霜而不 凋,历
四时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
确实存在的品格。

自古以来,它和松、梅被人们誉为“岁寒三友”,历来竞相为诗人 所题咏,为画家所描
绘,为艺术家所雕刻,为游人所向往。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 自强
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我们每个人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

(1)作 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用途出 发,表现了
“青青翠竹,全身是宝”。

(2)短文重点写了竹子不畏困难、 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请你用波浪线画出表现竹子生
命力顽强的语句;用“________”画出作 者由竹子引发联想的语句。

(3)短文在写法上同《白杨》一课相似,都是________的文章。

(4)“息”字的解释有:A.呼吸时进出的气。B.停止。C.消息。D.利钱;利息。短文
中的“息 息相关”的“息”应选________解释;“自强不息”的“息”应选________解释。

(5)将文中划线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6)下面说法是否正确,请判断。

①这段文字写了竹子的用途和品格。

②“岁寒三友”指的是竹、松、菊。

③短文把翠竹比作绿色的宝矿,用来说明竹子全身都是宝,用途非常广泛。

【答案】 (1)竹竿;竹皮;竹沥;竹茹;竹笋

(2)春雨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土层 ,脱去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
插云天。暑尽冬来,迎风斗寒,经霜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充分显 示了竹子不畏困难、
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品格。

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

(3)借物喻人

(4)A;B

(5)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正 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6)①正确;②错误;③正确


【解析】【分析】(1)这道题是按课文原文填空,仔细读第一自然段就能找 到答案。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就能
找到答案。

(3)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回答此题,要弄明白作者表面上歌 颂白杨树,实则歌颂的对
象是“建设边疆的人”,这是借物喻人的手法。

(4)这 是一道“一字多义”的练习题。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
要把字放在语境中去 理解。短文中的“息息相关”息:呼吸时进出的气。呼吸也相互关联。
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自强 不息”息:停止。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

(5)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 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
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 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6)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作品有关内容,比较判断正
误。 ①正确;②错误。“岁寒三友”指松、竹、梅;③正确



故答案为:(1)竹竿、竹皮、竹沥、竹茹、竹笋

(2)春雨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 石,刺破土层,脱去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
直插云天。暑尽冬来,迎风斗寒,经霜而不凋,历四时而 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困
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品格。
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

(3)借物喻人 (4)A B

(5)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正 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6)①正确;②错误;③正确



【点评】(1)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所填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
案。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

(4)一词多义是一种语言现象,正确理解词语的语境意义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仔细揣
摩。

(5) 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6)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文化常识的掌握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
记。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爱

深秋的月光斜 照在小床上,孩子正睡得香甜。一旁,阿久伯凝视着她红嘟嘟的睡脸,良
久,两颗泪水静静地滑了下来。

和以往一样,他下班回家。孩子也放学了。晚饭后,孩子照例要求听他讲故事。

“爸爸,讲你的‘拇指’故事嘛!”孩子撒娇地抬起晶亮的眼,极可爱的模样。

他是 最不能拒绝这种惹人怜惜的撒娇口吻的,尽管他已将这个故事说了不下数十遍,但


孩子爱 听嘛,在她的心目中,它正可证明她爸爸的英雄形象。

“那是小琪琪还在妈妈肚里的 时候……一天晚上,小偷进入我们的家……爸爸为了保护妈
妈,和小偷打起来……小偷走了,但是爸爸右 手的大拇指被小偷拿着的小刀削去一片肉。”
他随着孩子的目光也瞧了瞧右手大拇指。

“痛不痛?”孩子照例问,关切地。

“不痛不痛,爸爸保护妈妈和小琪琪是应该的。”

孩子得到她心中满意的回答,再次高兴地笑了。

但是,只有他心里明白,他不过是一 个最平凡的爸爸。那拇指伤痕,只是他一个爱心的
表露罢了,那算不了什么的。他结婚得很迟,而可怜的 小琪琪,一生下来就成了没娘的孩
子。两年前的一个夜晚:就是孩子刚满六岁的那晚,她发高烧,口里吐 着白沫。他本该在
她嘴里放只汤匙防她啮咬,但又怕伤了她稚嫩的舌头,于是,他仅迟疑了一会,决然地 将
洗净的拇指放入孩子的嘴。那夜过后,小琪琪的烧退了,但也咬掉了他指端的肉块。

小床上,月光下的孩子正睡得香甜。

他擦干了泪水,嘴角隐约地浮起了笑意。

偶然,睡梦中的孩子翻了翻身。

他也就轻轻地为她盖上了滑下去的被子。

(1)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换成意思相近的词语。

①良久,两颗泪水静静地滑了下来。________

②和以往一样,他下班回家,孩子也放学了。________

③他仅迟疑了一会,决然地将洗净的拇指放入孩子的嘴。________

④他不过是一个最平凡的爸爸。________

(2)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①阿久伯手指上有伤痕。他对女儿说这伤痕是________。

②事实上,阿久伯手指的伤痕是这样造成的:________。

③他之所以不愿意对女儿说实话,是因为________。

(3)阿久伯 十分疼爱他的女儿琪琪,人物的哪些言行最能表现人物的这一特点?请你在文
中用线画出来。

【答案】(1)悄悄;往常;毅然;普通

(2)小偷拿着的小刀削去一片 肉后留下的;孩子六岁时发高烧,他将洗净的拇指放入孩子
的嘴里防她啮咬,结果被咬掉了指端的肉块; 他不想让女儿知道他为孩子付出了多大的代
价,不想让孩子感到愧疚

(3)一旁,阿 久伯凝视着她红嘟嘟的睡脸,良久,两颗泪水静静地滑了下来。于是,他仅
迟疑了一会,决然地将洗净的 拇指放入孩子的嘴。他也就轻轻地为她盖上了滑下去的被
子。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义词的辨析情况,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认识
和理解课文。先理解词义再写近 义词。其中注意:以往:以前、往常。所以“以往”的近义
词是“往常”。决然:形容坚决果断。所以“ 决然”的近义词是“毅然”。(2)这道题是按课文
内容填空。一定要带着问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才 能填好每一空。(3)考查筛选相关信
息。解答时细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从中找出答案即可。


【分析】(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
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2)此题考查按课文内容填空的能力。(3)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雪山小太阳

“夹金山高又高,坚持一下胜利了!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 暖和和,战士笑呵呵……”
这歌声穿透风雪,驱散寒冷与疲惫,给前进中的队伍带来阵阵暖意。

这名唱歌的女战士是红军队伍里最小的卫生员。一路上,她把行进中的故事编成歌
(遥 谣)鼓舞大家前进。翻雪山时,同行(xíng háng)的大姐送给她一件红毛衣,她高
兴极了,穿着这件长及膝(xī qī)盖的红艳艳的毛衣在队伍里跑前跑后,在雪地里分外耀
眼,大家就叫她“小太阳”。

红毛衣也抵挡不住寒冷的侵袭,“小太阳”的脚步也越来越迟缓了。突然,“小太阳”停了下来,看到路边一个受伤的战士正把头埋,进臂弯里打瞌睡。在这里,停顿就意味着死
亡。“小太阳 ”拼命地摇着他,受伤的战士只是含混不清地说:“冷,冷……”

队伍依然缓缓地前 进着。有人突然发现,队伍里不见了“小太阳”的身影。战士们到处寻
找,在半山坡的雪地里,大家看到 “小太阳”静静地躺着,已经没有了生命的气息。她只穿
着一件单薄的军衣,小小的脸上没有一丝血色。 她那件红艳艳的大毛衣,穿在一个受伤的
战士身上。受伤的战士流着泪回忆说:“我困乏时坐在雪地里, 只觉得有人在拼命地摇我,
对了,我还听见了熟悉的歌声:“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 呵呵……”所有
人都沉默了。受伤的战士脱下红毛衣,郑重地盖在“小太阳”身上。红毛衣像“小太阳” 快乐
的笑脸,绽放在茫茫雪地中。仰首望去,峰顶已经微现阳光,太阳红彤彤的,照在皑皑白
雪 之上,映出一道道金色的光芒。

(1)选择短文括号里正确的读音或汉字。

歌________(遥 谣) 同行________(xíng háng) 膝________(xī qī)盖

(2)大家为什么叫最小的卫生员“小太阳”?

(3)读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联系《七律 长征》中的诗句,你体会到了什么?

(4)短文结尾有什么寓意?

【答案】 (1)谣

;xíng

;xī

(2)“小太阳”既是小姑娘的红毛衣,又是 她美好精神品质的象征,在那冰封雪地的日子
里,一件红艳艳的毛衣代表了小姑娘的热情与奔放,给每个 人带来了信心和光明。

(3)体会出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 勇于战胜一切的顽强
斗志。

(4)这里的“小太阳”不仅仅指自然界的太阳,而主要 喻指文中的小姑娘身上所具有的一种
美好的品质。在红 军过雪山那样艰难的日子里,小姑娘身上始终洋 溢着热情与活力,就像
一轮灿烂的小太阳,散发着光和热,温暖着每个人的心胸,使大家充满信心,看到 光明和
未来。




【解析】【分析】(1)考 查学生对形近字的辨析,通过比较部首、字义、组词记忆生字。
需要平时学习积累的时候细心区分记忆。 字音题的考查只要求识记不要求拼写,即侧重于考
查识记、辨别、确定字音的能力,准确地判断其正确与 否。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 洁
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3)谈自己的看法,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 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
个人的认识。

(4)本题考查结尾的寓意。学生通过 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
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 (1)谣、xíng、xī(2)“小太阳”既是小姑娘的红毛衣,又是她美好精神品质的
象征,在那冰 封雪地的日子里,一件红艳艳的毛衣代表了小姑娘的热情与奔放,给每个人
带来了信心和光明。

(3)体会出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勇于战胜一切的顽强
斗志 。

(4)这里的“小太阳”不仅仅指自然界的太阳,而主要喻指文中的小姑娘身上所具有的一 种
美好的品质。在红 军过雪山那样艰难的日子里,小姑娘身上始终洋溢着热情与活力,就像
一 轮灿烂的小太阳,散发着光和热,温暖着每个人的心胸,使大家充满信心,看到光明和
未来。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形近字的掌握,从读音、结构、字义三方面加以区别,通过< br>比较组词记忆生字。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
识。学生 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出来。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3)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5.

母亲的背影

欧阳国

①12岁,我念小学四年级的样子,春节刚过,父亲就拾起行囊,要到外地去务工了。

②母亲从小有胃病,痛到极处,她时常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不断呻吟,双手捂住肚子,嘴
里不停地打饱 嗝。母亲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离开村庄,何况自己一身病痛。但,我和
弟弟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父 母决心砸锅卖铁也要送我们念书。家里几亩地养家糊口可
以,但要送出两个大学生是不可能的。父亲决定 出外打工,母亲执意要一起去,父亲不同
意。他们吵了起来,到了摔破碗筷的地步。父亲妥协了。

③父母第一次外出的那个早晨,母亲两眼通红,脸色苍白,唯独头发梳理得好看,后脑勺
翘 起橡皮筋扎好的黑发。母亲左肩挎着大包,右手提着小包,含泪离乡。年还没过完的村


庄 ,炮仗声噼里啪啦地响起,我和弟弟一路跟着父母,弟弟不听话,死也不愿意父母离
开,最后索性在村子 的黄泥巴路上打起滚来,被外婆强行抱回家。

④我跟在母亲的屁股后面,走几步她就转过头来 看看我。母亲说,回去吧!但我还是走了
几百米。母亲又转过头来说,回去吧!她开始有些哽咽了。我又 送了父母一里多远,母亲
转过头来说,回去吧!她哭出声来。我站着不动,母亲转头跟在父亲后面。我含 泪望着母
亲背影越来越远……

⑤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大学,从农村娃到大学生 ,再到留在城市工作,十多年来,
我兄弟俩在父母的背影中一年又一年成长。

⑥最难忘的是,在浙江义乌,我偶遇母亲的一次背影。

⑦那年,父母没有回家过春节 ,高考后,我去看望离别一年半的父母,就直接找到了母亲
的厂子。(A)当时,母亲左手正拿着一个干 巴巴的馒头,右手扭着水龙头,弯着腰,嘴对
准水龙头喝水。(B)见到我,母亲显然有点不知所措,她 转过头看见我,脸上露出了无
法掩饰的惊慌。(C)她连忙解释道:“馒头干得要死,没水冲冲,根本没 法咽下去。”

⑧“让妈看看你。高了,高多了,还是那么瘦,东西吃到哪里了。”母亲有意转 移话题,
她把剩下的半个馒头咽了下去。我望着背稍微佝偻的母亲,头发早已花白,额头的皱纹也
显而易见,母亲老了,我突然感觉她老了。我放下行李,借口到卫生间去一趟,还没来得
及关上门就大 哭起来。这就是我的母亲,我亲爱的母亲。她老得如此突然,仿佛转眼之间
的,毫无告知似的。

⑨现在,我每天行走在城市里,上班下班,时常想起乡下的母亲。白天有时想起母亲的背
影,老 走神。

1.选文重点写了哪两次母亲的背影?



2.文章第②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作者写这些内容的作用是什么?



3.文章第⑦段画线文字描写生动,请你选择一句简要分析其在表现人物方面的作用。



4.“我放下行李,借口到卫生间去一趟,还没来得及关上门就大哭起来。”请你联系上下< br>文,揣摩“我”的心理活动,写一段心理描写。



1.父母第一次外出打工时母亲的背影;在浙江义乌偶遇母亲时母亲的背影。
2.这段主要写了母亲有严重的胃病和“我”家家庭境况不好。这些都是为下文写母亲坚持
外出打工 做铺垫。母亲为了子女能上学。不顾自己体弱多病,拼命劳动,突出了母亲的伟
大。

3.示例:B句“见到我,母亲显然有点不知所措”“脸上露出了无法掩饰的惊慌”,这句
话重点刻画了 母亲的神态,写母亲就生水吃馒头的事被“我”发现之后的尴尬,母亲不希
望自己艰苦的生活让“我”知 道。此句描写生动,刻画细腻。

4.提示:可以从感谢母亲、愧疚自责的角度作答。






6.

一双脚上的修养



每逢双休日,我都会到图书馆的阅览室去翻阅 一些报纸和杂志。每次来这里,总看到座无
虚席的场面。在这紧张而喧嚣的都市里,能保持一份阅读的闲 情,是难能可贵的。在我看
来,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一定的层次和修养。

北方冬天的雪大,雪一下,许多麻烦就随之而来了。走在街上,鞋上会粘满脏雪,从天寒
地冻的室外 进入室内,脏雪马上就会化作污水。人走过的地方,往往会留下两行黑乎乎的
脚印。正是一个雪天,我走 进阅览室时发现了异样。屋子里多了一个擦地的女工,她看我
进来,竟紧张地盯着我,手操抹布,如临大 敌。我故作视而不见,可感觉告诉我,她正跟
在我的身后,猛回头,把她吓了一跳,自己也吓了跳。吃惊 于自己留下的那行脚印。在淡
黄的地板上,显得如此扎眼。而那个擦地女工,正在奋力擦抹。


坐到座位上,想着刚才的脚印,愧怍油然而生,再也无心看书了。阅览室是一个开放的公共场所,来往进出的人很多。我注意到,每个进来的人都在犯着同我一样的毛病,浑然不
觉自己 < br>双脚正在恶作剧式地涂鸦着刚刚被擦干净的地板。于是,那个女工就要不停要跟在进进出
出的人后 面,擦了再擦。不断地踩踏与不断地擦抹,似一场破坏与复原的拉锯战,在阅览
室 里上演着,让人心惊。渐渐地,那个疲于擦地的女工,已是额头见汗。


忽然有种感 觉,每一双进出的脚都充满着罪恶,因为,它们是在不断践踏着别人辛苦取得
的劳动成果,是在破坏着一 种美好与和谐。


不知过了多久,那扇门又被悄悄推开了。一个男人伸头朝里面看了 看,似乎想进来,但又
把头缩了回去。不一会儿,两扇门被推开了。还是刚才那个男人,这次,他是肩扛 一桶纯
净水进来的。突然,一阵“沙、沙”的响声,伴着送水男人走路的旋律,引起了所有人的注
意。我开始从上向下打量他,老旧的棉帽子、绿大衣厖最后我终于看到了他的双脚,然后
是惊异万分。 男人的每只脚上,竟然都套着一个塑料袋。他一走动,塑料袋就会发出“沙,
沙”的响声。因为套了塑料 袋,所以他超过的地方没有一点污迹,还是那样干干净净的。我
注意到,那个擦地的女工,站在那里表情 复杂地盯着送水的男人,看到他放好水,慢慢离
开阅览室。而当她再次转过头来,我发现她眼里竟有泪水 涌现。


这个下雪的周日里,我没有读书,但我想到了“修养”这个词。我想,修养 工不是一个人比
别人多认识


些字,多读了几本书;或是一个人了解《红楼梦》 的情节、会背莎士比亚的一些名句,修
养应该是在一个人举手投足的细节中体现,就像那个送水工,懂得 在雪天里,进入室内之
前用塑料袋把两只脚都套上。

1、第自然段中,“我”“愧怍”的原因是什么?






2、下列描写人物的语句很富有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

(1)屋子里多了一个擦地的女工,她看我进来,竟紧张地盯着我,手操抹布,如临大敌。






(2)不知过了多久,那扇门又被悄悄推开了。一个男人伸头朝里面看了看,似乎 想进来,
但又把头缩了回去。






3、文中第自然段说“而当她再次转过头来,我发现她眼里竟有泪光涌现”,你认 为“她”
是为什么而流泪?






4、口味文中两个画线句,你认为作者再次对“修养”一词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1.“我”的脚印弄脏了地板;“我”对女工的劳动故作视而不见。

2. (1)“紧张地盯着”“如临大敌”等神态和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了擦地女工见到“我”进来
唯恐弄脏 地板又要再次擦地的担忧与紧张心理,(2)“悄悄推开”“伸头”“缩”等动作描写,
传神地写出了送 水工怕影响图书馆安静的氛围,推门时小心翼翼的情景,突出了送水工对
他人的尊重,体现了他的修养。

3.为送水工的细心体贴而感动,为自己的劳动终于得到他人的尊重而激动。
4.第①自然段中“修养”指有文化或学问;第6自然段中修养之养成正确的待人出事的态度






7.

屋顶上的月光

①有一位少年,童年时期就失去了双亲,家境十分贫寒,生活非常艰苦 。然而这一切都阻
挡不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渴望,他准备去距家400公里外的汉堡拜师学艺。

②他一路风尘仆仆,饿了啃干粮,渴了喝泉水,累了在农场的草垛旁或是马厩里歇一晚,
历尽千 辛万苦,终于走到了汉堡。虽然来到了汉堡,音乐老师的收费却很昂贵,使囊中羞
涩的他无力支付,剩下 的钱居然不够一星期的学费。他不愿就此放弃,跑遍了几乎所有的
音乐课堂,忍受着嘲笑与讥讽,终于得 到一位老师的认可,做了他的学生。

③老师发现了他的天分,建议他去撒勒求学,那里才能给 他真正系统的音乐训练。于是他
再次踏上旅途,忍饥挨(ái)饿地走到撒勒。经过苦苦(请求 哀求 ),一位校长终于允许
少年在音乐学校旁听。他欣喜若狂,以加倍的热情投入学习,天赋与勤劳使他很快
_______。

④少年渐渐不满足于手头简单的几套练习曲,他知道哥哥保存着很 多著名作曲家的曲谱,
回乡后便向哥哥提出了请求。为生活四处奔波的哥哥对弟弟的音乐功底并不了解, 他
_______地说:“这些曲子我演奏了十几年还觉得吃力,你不要以为出去学了几天就了不起了,还是好好弹你的练习曲吧!何况,那么珍贵的曲谱,你弄坏了怎么办?”哥哥板着脸
离开了,他 却没有因此(灰心 死心)。

⑤哥哥每到晚上都要出去演奏补贴家用,这时他就偷出哥哥珍 藏的曲谱,用白纸一个音符
一个音符地抄下来。因为家里很穷,点灯都是奢侈的事情,月(琅 朗)星稀的晚上,他就
爬上屋顶,在明亮(柔和 温柔)的月光下抄写曲谱。曲谱的美妙使他沉醉其中 ,被困窘折
磨的灵魂此时似乎插上了翅膀,在月光下任意翱翔。

⑥一个夜晚,哥哥疲倦地归来。临近家门,他听到一段优美而哀(蜿 婉)的旋律,那是弟
弟 最后抄的那支管风琴曲的变奏。音乐在夜色中飘荡回旋,他不知不觉地被感染了,深为
其悲。音乐如泣如 诉,有身世坎坷的感叹,有遭遇挫折的伤感,更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
对光明的无线渴望。哥哥站在月光 下倾听,不禁________。他终于相信,弟弟的天分足以
演奏好任何一支曲子。他走进屋,含着泪 水轻轻搂住弟弟,决定从此全力支持弟弟(锻造
深造)。

⑦少年终于一偿夙愿,美梦成真——他就是近代奏鸣曲的奠基者巴赫

⑧有人曾经问他 :“是什么支持着你走过那么艰难的岁月?”他笑着说;“是屋顶上的月
光。”

⑨“ 屋顶上的月光”——他将所有的挫折都包含在这一简单而美丽的句子里。这不仅意味
着他灵魂深处对音乐 的热爱,而且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有时候,照亮我们的理想并照亮
我们的心灵,真的只需要那微弱的屋 顶上的月光,就如同当初它照亮了巴赫的理想,使他
漠视所有的困苦和劳累,而最终达到自己的音乐天堂 一样。

1.选择文中括号内恰当的字词,打“√”。

2.结合短文语境,选出恰当的成语填入文中的横线上。

潸然泪下 语重心长 脱颖而出

3.解释下列成语的意思。


(1)囊中羞涩:

(2)欣喜若狂:

(3)如泣如诉: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音乐如泣如诉,有身世坎坷的感叹,有遭遇挫折的伤感,更有对< br>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光明的无限渴望”是一个______句,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 __。

5.联系上下文,说说“屋顶上的月光”的真正含义。



6.第④自然段结尾说:“哥哥板着脸离开了,他却没有因此(灰心 死心)。”此时的
“他”想了些什么?请发挥你的想象,写出此时少年的心理活动。



1.哀求 死心 朗 温柔 婉 深造

2.脱颖而出 语重心长 潸然泪下

3.(1)口袋里没钱,让人感到难为情,比喻经济困难。

(2)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3)好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

4.排比 巴赫演奏管风琴曲技艺的高超

5.“屋顶上的月光”其实就是心中的理想。有了理想就能指引 我们去克服各种困难,引领
我们成功的彼岸。

6.略





设问句的例子-讲文明树新风手抄报


一年级语文教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内蒙古会计网-夏天作文


小小探险家-圣诞节手抄报内容


新型玻璃作文-出国留学服务中心


数学评课稿-党校培训心得


高职高考分数-句子成分分析


英语二级考试试题-心得体会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