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Word版,119页)
最令我感动的一件事-语文作文素材
.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单元教材解读: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号角的吹响,西部又一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问题。本组教材就是围绕着“走进西
部”
这一专题进行编写的。这一组教材共选编了4篇课文,其中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分别从不
同的
角度、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西部的神奇,西部的开发与建设,西部的昨天和今天。比如老舍的《草原》
就描
绘了内蒙古的草原的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丝绸之路》再现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
古国
交流的那一幕,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
沟
通中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白杨》则通过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父与子两代人的交谈,借助白杨,讴
歌
了一代又一代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记叙了在艰苦的条件下,西部建设者们攻克
难
关创造奇迹的经过。
本单元以走进西部作为专题进行研究,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有关西部
的资料,了解西部,培
养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
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
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三是引导学
生了解文章的一些写作
方法,并试着将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为了更好的使学生《
走进西部》,课后安排了阅读连接,此外教材还安排了词语盘点、口语交际与习
作的训练项目,再回顾与
拓展中设置了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为同学们的知识拓展搭制了平台。
学习整组教材,学生既
要把具体的景、人、事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还要借助一些课外资
料认识西部,了解西部
,加深对西部的自然风光及建设者热爱之情。所以在整组的教材学习过程中,学生
不仅要多方位、多渠道
的了解西部,还要联系上下文,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文章句式及语言的优美,提高
理解语言及写作的能力
。
1.草原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中,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也
是学生必具的语文能力。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大作家老舍,
描写草原的一篇力作,本文语句优美、行文流畅
、结构清晰,写作手法独特新颖,是品读入境的好文章。
教学中,从读入手,以读,贯穿本文教学的始终
,体现读中悟、读中想、读中感的设计理念,既读出景美、
人美、情更美的草原风貌,又要读出热情友好
的蒙古情操。同时借助相关的课外资源,体会作者行文中运
用的表达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也是本课
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还要借助可感句式段落,及时组织
学生练笔。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
跤、偏
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
,激起学生了解西
部,热爱西部之情。
3、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4、背诵1、 2 自然段。
教学重点
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激发学生的热爱西部之情和珍爱蒙汉的民族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以及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
2、有关美丽的草原的风光片和能抒发美丽辽阔草原歌曲。
第 1 页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引入 ,创设情境
1、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体现草原辽阔风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
2、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课前你
们收集了有关草
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在你们心目中的印象吗?
(学生尽情说一说,可以描绘草原的一碧千里
,也可以描绘草原绿毯如毡,还可以说一说这里牛羊
成群盛景、民族风俗等等。)
[运用情景
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大草原中,使他们对草原有个初步的认识,知道草原是辽阔美丽的,而
且具有民族特色
,这种初步的认知可以使很多的同学产生对草原的向往,也有利于进入文章的情景之中。]
3 、作家
老舍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也是一位文学产量较高的作家,深受人们的爱戴,那么当我们的作
家老舍第一次
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
的草原看一看
。( 板书课题:草原。)
4、即将来到草原的你,见了这个题目,最想了解草原的什么?
预测:
(1)草原的景色如何?
(2)草原的人们怎么样?
(3)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有何感受?
………
二 初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
1 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很多,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好奇,一起来到草原。边读边想,课文描写<
br>了草原的什么?
(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
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3 学生自学课文生字,新词。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也可以和同座交流)
4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
(1)读生字和词语。
A认读几个容易读错的字和纠正几个易写错字:
蒙的读音是“ měng ”,“好客”中的“好”读作.“hào
”,“同行”中的“行”读作“xíng” ,
“似乎”中的“似”读作“s씓毯”的最后一笔为点
,“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
点。
B理解以下几个词语:
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新,一碧千里,翠色欲滴的
那种如
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是可以随心所欲,
而不必担心有
什么危害。
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向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二 再读课文,理清行文线索。
1
认真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草原这篇文章的。读书时,一定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
3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及时引导,概括内容如下:
第 2 页
.
这篇文章作者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
景,使作者感到一种境界
的美。( 板书:风景之美 )接着又展示了一幅人们欢迎远方客人的隆重场面
,最后把酒话别,直至用“蒙
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
[形成文章的结构
和线索,使同学们初步感知文章的写作脉络,以便于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
有物可寻,有章可遵。
]
三、 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
1、作者老舍初到草原的感受是独特的,你来读读课文的
第一自然段,看看课文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
写了草原之美的?划出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词句,印象深的地方
多读几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并批注。
3、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归纳出草原的“可爱之美,自然之美,意境之美”。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然。
A能不能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B“茫茫”是什么意思?同是写
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
而并不茫茫”呢?
(2)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向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
轻轻流入
云际。
A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
B“翠”是
什么颜色?那为什么不说绿色要说“翠色”呢?区别在哪里?学过国画的同学能给我们解
释一下什么是“
用绿色渲染”吗?
G轻声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A是什么使人惊叹?是什么使人舒服?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境界吗?
B“奇丽”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A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
B你认为有那些草原的乐趣?
四、课件演示,再现草原之美
1、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感受到的草原之美,那么真实的草
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看一看
吗?(播放草原的有关录像资料)
2、谈一谈,看完录像的感受。
3
指名再来读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画面的内容。
4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诵下来。
【借助感性的画面内容 直观场境 把学生带入情景之中
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五、升华情感,滞留问题。
1同学们都谈出了真实的感受,老师也
看出,你们对草原充满无比热爱之情,那么这篇课文,作者是
怎样用生动的笔触表达情感的呢?我们下节
课继续学习。
2找一些描写草原美景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 ,进入美丽的草原。
1、复习有关词语:教师出示:地毯 渲染
勾勒 低吟 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摔跤、偏
西、天涯。
学生正确朗读。
2、 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 3 页
.
3、初入草原,我们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受,那就是草原的风景之美,请同
学们回忆一下,作者是抓
住哪些方面来写了草原的美景的?
【通过回顾,重温辽阔草原美丽风景,激发学习兴趣】
二 、由景及人,
感受草原的另一番景象。
我们已经感受了草原的美景,其实最让人感动的不仅是草原的景美,这里的人
们还非常的热情,现在
就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草原,感受那里的另一番景象 。
自学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自己读后的感受。
汇报:这两自然段,主要写了草原人民热情迎接: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很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
么走都可
以。
( 抓住这句话感受草原的宽广和草原行车的洒脱。)
2
像一阵风吹来似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服,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
(
身着盛装是蒙古人民的一种热情的待客方式,他们策马疾驰而来,充分看出他们的热情。)
3 寂静的
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也不知是谁的手,总是热乎的握着,握
住不散。握手
在握手,笑了再笑等等。
(声音的嘈杂,草原的热闹,手与手的握住不放,都可以看出草原人民的热情。)
板书
襟飘带舞 策马疾驰 握手不放 笑了再笑
【合作交流,给予学生学习空间,培养自学交流能力】
4 同学们 这种热情,真是让人感动不已,
你体会到了吗?那么你能够带着蒙古人民的热情来读一读
吗?
5指导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以景激情 用情品读 情景一致 】
三 、情感升华 体会蒙汉情深
1、
多么美丽的草原之景!多热情的草原人民呀!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感受他们把酒话别的激
动场面。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点拨:
(1)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引导想象: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会说什么,做什么?
(2)主人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招待宾客。客人会怎样感谢?
(3)干部和老翁这些有身份的人给客人敬酒。说说你的祝酒辞。
(4)鄂温克姑娘给客人唱歌,小伙子表演赛马摔跤等。用自己的话去赞美他们。
(5)投影
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中又读出了什
么?
4、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场面。要求读出自己的体验和个性的理解。师生评议朗读。
四 品味全篇 总结写法
1 直抒胸臆:
2 精描细写:
3写实质朴 不加雕琢:
五 回顾情境 置留作业
如果你就是随从老舍先生一同进
入蒙古草原的其中一位,那么,步入此情此景的你,当时会有怎样的
心情呢?拿出你心中的彩笔,尽情释
放,写出你的感受,好吗?请课后认真完成。
教学后记:
《新课程标准》提倡阅读教学要加强朗读、默读的指导。老舍笔下的《草原》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
第 4 页
.
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
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从以上教例可以看出同样的课文,
同样的段落,先前虽然对学生强调要读出你喜欢的
语气来,当琅琅书声充溢每一个角落,其神色、声调,
却不尽人意。后来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
、想”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草原上空气
新鲜,天空明朗”,“绿得无边无际”,“绿油油
的草原上飘动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有了初步情感
体验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美读品悟,学生的
情感被激发读起来抑扬顿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达到“正
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给人美的
享受。由此可见,认知是情感的基础,情感是认知的手段,二
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生在理解课文内
容的基础上朗读,真情能够流露其中。特别是有的课文、段落
或者某些句子含义深刻,学生如果对课文内
容没有理解,情感就不容易参与朗读。只有学生以语言文字为
媒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得到生动形
象的感受和真切的情感体验,才能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和
作者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达到理想的朗读效
果。这是使我想起叶圣陶先生说过“吟咏的时候,对研讨所恃,
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
觉之间,内容与理性成为读者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情感
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那么就会大大提高教
学质量。
2.丝绸之路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自学文章,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突出自主学习
的独立性,是独立阅读文章所要达到的训练
目的,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的兴趣。收集资料,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查阅
课外资料的本领,另一方面,也锻炼学生的动手整理能力。本
节课的教学,应该在大量的交流材料中展开,
学生可在材料的交流中,初步了解丝绸之路,由抽象变具体
,在通过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完成学习内容。
本文语言生动,史实与想象互相印证,叙述与明理相得
益彰,要结合课文适时指导朗读。搭建资料平
台,创设自主空间,感悟文章所写,激发热爱之情,可以作
为本课的教学设计线索。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
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
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学习过渡段以及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2、激发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
教学时数
1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侯、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的灿烂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
重要作用
。
3、激发学生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 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你们知道
了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
我们做以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并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
2 这篇文章的题目《丝绸之路》,那么看了这个文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测:
第 5 页
.
﹙1﹚什么是丝绸之路?
﹙2﹚那是一条怎样的路?
﹙3﹚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
【课外与课内结合,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提出问题。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想,此时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丝绸之路上看看,好,现在我们就一同进入课文之中。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这为
学
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感性的认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1、 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
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
过的方法解决。
2、
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作者先描写了陕西西安市的巨型浮雕,然后阐明丝绸之路
的历史意义,最后遐想不同两国互赠礼品
的友好场面)。
三、感悟课文,积累语言。
学习第1、2自然段:
1、
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
全班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中国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绸之国”;
3)从“目瞪口呆”、“赞不绝口”等人们的神态
表情中能体会到中国的丝绸是多么的绚丽夺目,使
人惊讶、赞叹……
(使同学们知道我国被外国人称为“丝绸之国”,中国丝绸再外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学习3―7自然段:
1、默读课文3―7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
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从哪儿
能体会到?
2、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1)从“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能看出张 骞开辟丝绸之路困难重重;
(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从“他耐心地、不露声
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
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
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4)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
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
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
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所付出的艰辛,感
受丝绸之路的历史意
义]
4、指导学生认识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
(2)全
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疑问句“中国丝绸究竟是
怎样运到欧洲
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话回答并解释了这个问题。
(3)设计提问: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4)全
班交流: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
辟的过程。
(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讲的是上面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后半部分则和下面自然段的内容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
第 6 页
.
(5)齐读3―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学习第8自然段: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画下来。
2、全班交流: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发展的纽带。
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四 师生总结 ,明确文章主旨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
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
来;它更是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人民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国
的骄傲。
五 品读文章,置留作业,激起热爱西部之情。
丝绸之路给我国的经济带来许多
好处,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回家问问爸爸、妈妈,他们对丝绸之路了
解多少,把他们不知道的讲一讲,他
们会夸奖你的。
练习设计:
1请你仿写文中这样的词语。
如栩栩如生、( )、 ( )、 ( )、( )
(
)、 ( )、( )、 ( )、( )。
2
望着这座雕像,我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1﹚画出句子中的有关联想的内容。用————标出。
摹写句子:
﹙2﹚望着高
高的五星红旗,我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如果你是导游,你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吗?现在你就带着小朋友走向世界
各地,
向它们介绍一下。把你的导游词写下来。
教学后记: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
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
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
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
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
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
文明发展的纽带”。
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以一位导游的身份介绍丝绸之路、交流资料等,以此来创设生动的
情境,引导学生积极
参与、全程参与、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有效地参与,自主阅读,不断探究;在感兴趣
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
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
通过教学效果我觉得本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问题入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问题是学习的先导,在起始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看课题质疑
。由
于同一课题具有多义和多方面理解的性质,既可以这样考虑,也可以那样考虑,学生经过思考后,就
围绕
课题提出了如下问题: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2、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感悟: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他们
才会
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语文教学应以使学生爱学语文、乐学语文为基本追求,所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
的积
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我设计了课前搜集资料、以一位导游的身份给大家介绍丝
绸之
路等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感悟课文内容,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
在反
复复述课文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了张骞的爱国情怀,与此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3.白杨
设计理念:
整篇文章清新流畅自然,行文之中人物描写非常传神,语言描
写及神态的刻画,符合人物的特点,在
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
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
第 7 页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 波澜。教学中,在把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同时,体会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的特点。并理解托物言志、<
br>借物抒情、意寓含蓄、心境悠远的人物展现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
,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
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
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
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
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
新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
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激趣引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大戈壁吗?(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
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
上的荒漠地形。)然而,在这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
壁上,却生长着一棵棵高大的身影,
你知道他们是什么吗?它们就是挺拔的白杨。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
到这荒凉的戈壁滩看一看。教师板书:
白杨
【学生带着对戈壁的好奇之心,进入课文,产生激情,收到引情激趣的效果】
二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自学生字生词。
1师此时你一定在想,荒凉的戈壁究竟是什么样的?白杨为
什么会在那里生长呢?在这里生长的白杨
树会有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
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
的同座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2 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1 ) 对一些词语的理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
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
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
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
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
高大,令人赞叹。
(2)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
形字义上进行区别;
“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3)
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4) 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
br>爸爸表明心迹。
三 细读品味 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
学习课文的一至三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第 8 页
.
(1)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
(明确白杨的生命力极强)
(2)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 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及其恶劣。)
(教师引导,学生头脑中产生飞沙走石的画面)
(3)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
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
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
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不择环境 坚强 不软弱
从来都那么直)
(4)教师出示相关的课件或图片,学生以图片为栽体,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坚强。
(5)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6)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学生感受到白杨树生活环境的恶劣及性格的坚强,为以后的言物喻志打下伏笔】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1)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
(2)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3)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
(4)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
三 提出疑问 置留作业
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白杨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
境生活呢?爸爸介绍了白杨,真的
是单纯的在介绍白杨树吗?课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交
流。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直奔情境
1、复习有关词语:戈壁
清晰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大伞 抚摸、介绍、边疆 、陷入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二 剖析实质 表达心声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他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呢?
学习第10 至12 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
1 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说说
表白是什么意思,解释说明;也, 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生思考: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和 同学们讨论一下。
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
爸爸看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言
志,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
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2
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怎样呢?
(1)生讨论汇报 抓住爸爸和白杨特点的相似之处。
(2)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建设兵团或支边人员的有关影视资料。
(学生感受同时产生联
想,感受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建设边疆,无私的奉献着
自己一切的场景。)
【抓住事物间的相通之处,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3 西部需要开发,祖国需要建设,那么需
要的就是向爸爸这样的边疆的建设者,正是他们才使我们的
家园变得更加美好。不知道此时的你,面对如
此高尚的爸爸,想说说些什么呢?把你的心理话说给你的同
学听好吗?
三 再现希望
体会写法
1 学习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第 9 页
.
你能理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的方
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
白杨树的身边,几棵小树正在迎风成长起来”这句话的含义吗?
预设:
(1)高大的白杨指爸爸自己,身边的几棵小树即指他的孩子们。
(2)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扎根边疆,成为边疆的建设者。
(3)这是爸爸的愿望,更能体现爸爸的高尚情操。
………
2
带着对父亲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3 体会写法
白杨树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质
特点,他们不怕环境的恶劣,默默的为大地和人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作者借助白杨的这个特点,明写白
杨,暗写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边疆戍卫者。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
借物喻人。
(明确什么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四 感情朗读 收束全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
受这种真真切切的奉献精神吧。指名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吗?
【以读启思,读中体验,读中表达情感】
练习设计
1 读拼写词语:
Qǐng xī yǔ sǎn fumo
jièshào biānjiāng
﹙ ﹚ ﹙
﹚ ﹙ ﹚ ﹙ ﹚ ﹙ ﹚
xiǎnlòu
﹙ ﹚
2 根据原文内容填空: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 ),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
) ,
不管( ),它总是 ( ) ,那么(
),不软弱,也不( )。 突
然,他的嘴角又 ( ),那是因为他(
)的右面,在一棵( ) 身边,( ) 正
迎着风沙 ( )。
3 小练笔: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
”
“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4
这篇文章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请你把它工工整整的抄写下来好吗?
教学后记:
本文取材于六十年代支边一事,写一位新疆工作的父亲,带子女去新疆,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
壁滩
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
哪里
需要,就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
比喻
支边者的高尚品格。这样,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因此,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
言文
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之教学目标。要完成这一教学目标,一
要引
导学生重点理解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二要抓课文中的联系点,即把白杨品格和爸爸心愿联系
起来
。这就是为本课教学树起的“靶子”,本课的教学定位、定向于此。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突出
以下几点 思路,教路、学路、文路和谐统一,同步进行
课文
的作者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点———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一顺序来组织文路的。文中巧
妙地运
用了三个问句,承上启下,串联全文,句句递进,引向深入。第一问句“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引出白杨,理解其“高大挺秀”的形象;第二问句“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理解其“生命力强,坚强<
br>不屈”的特点;第三问句“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理解其象征意义。教学中,应把三个问句作
为
第 10 页
.
“突破口”,并围绕三个问句创设情
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之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
思想感情。
二、抓联系,挖掘内涵,深入理解体会文中寓意
应该说,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白杨的特点
,体会出白杨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本课的
教学目的就已基本达到了。但由于时代的间隔,当今的
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作到设身处地心领
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应采用“上钩下连”的方法
,上接“特点”,下连“三个只知道”,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
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
——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进而引导学生从三
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只
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而不知道父母是边疆的建
设者;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
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而不知道父母带他们
来新疆安家落户、扎根边疆的心愿
,让他们在这里念小学、中学、大学,将来成为第二代、第三代……的
建设边疆的接班人;他们“只知道
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而不知道边疆还十分荒凉贫瘠,需要付出几代人
艰辛的劳动,才能建设成为现代
化的城市和乡村……。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
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
定含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鸣,使语言教学与
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文和道达到
完美统一,可收到一举数得之效。
三、重训练,以读为本,兼顾听、说、写的训练
语文课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首先须突出“读”的训练。可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安排学生自由读、指
名
读、分角色读、默读、齐读、有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特别是重点段落的反复朗读,会大大增加学生感
受
语言的机会,促进理解,促使感情共鸣,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通过口诵心惟,达到深化理
解
的目的。其次,要进行思维训练。本文理解中心思想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
维
过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层层深入,思维也渐渐深入,对问题的认识就会逐渐深化。尤其是通过本课所
设
计的根据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的训练,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化对思想内
涵的理解
深度。再次应说、写并举。理解白杨的特点,要通过抓关键词句完成。即找出“哪儿……哪儿…
…”,“不管……
不管……总是……”这两个句式归纳出白杨的特点,并相机用这两个句式练说;等到理
解了白杨的象征意义
这段文字后,再带着对边疆建设者的崇敬与爱戴,让学生用这两组句式去写话,以提
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进而可放手让学生畅谈“你父母对你的希望是什么?你如何去实现它?”从而潜移默
化,启迪学生树立正确
的人生观。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生应该结合前两篇课文
,凭借阅读提示的内容,去自行读书、思考、讨论、交
流,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好自主学习的情境,尊
重个性的学生差异,鼓励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推进学
生自学。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条理清晰的表
达方法,称赞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是
学习这篇文章的主旨。
教学目标:
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条理清晰的表达特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4 继续增加对西部开发的了解。
教学重点
1、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
2、学习本课条理清晰的表达方法。
第 11 页
.
教学难点:
增进对西部的进一步了解,培养对西部的感情。
教学准备:1
布置学生查找有关青藏高原、青藏铁路及拉萨等方面的资料。
2 教师收集有关图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引发兴趣
观赏了一
碧千里的大草原,游览了神秘的丝绸之路,祖国的西部真是景色奇丽,蔚为奇观。现在,让
我们一起去欣
赏西部的雪域圣城──美丽的拉萨。
(出示拉萨的图片或影象,师简介拉萨概况,学生初步感受。)
课前同学们收集了有关资料,现在就你们收集的资料,你也来谈谈你心目中的拉萨好吗?
学生交流资料内容,了解拉萨这个城市。
师:在人们的心目中,“出国易,入藏难”。拉萨地
处偏远,交通闭塞,给物资流通,文化交流带来
了重重困难,是全国唯一一座未通火车的城市。为了造福
广大人民,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党中央决
定在2001年的10月18日开始,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
板书文题 师生共同读题
[从介绍拉萨这个城市入手破题,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
时使学生了解拉萨概况,知道修建青藏铁
路的目的。]
二、结合阅读提示,明确学习目的
2.师生交流,明确学习内容。
(1)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将收集到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讲给同学听。
三、初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脉络
1.学生自学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作以批注。
2.检查学生自学生字,生词的情况。
3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成为文章的主线,文章中四次出现。
四、再读课文,画出含义深刻句子
师: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那么,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又
是怎样克服的?生自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并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和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五、共同探究, 体会修筑困难
出示句子:“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学生交流,教师主要抓住以下几点随机点拨。)
1
“正在修建的是一条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冰土铁路。”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什么是“冻土”“海拔”。
②联系资料谈谈高原冻土给施工带来了哪些阻碍?
(3)从“昼夜”“反复”,你体会到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4)指导朗读第5
6 自然段,感受那种战风雪,斗严寒,在生命禁区的高原,进行施工的现场。
[借助一些图片资料,
能够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施工现场的严峻,进一步体会“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是何等不容易的事。”]
2.“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①理解词语:哪些词语体现了科技人员的艰辛?
②想象“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情景。
(3)指导朗读第8
9自然段,感受天气恶劣,又特别,又凶险,又繁重的施工现场。
进一步使学生体会到“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第 12
页
.
【一些感性的材料,使学生的联想,入情入境,激起深切体会】
六 品读文章 称赞挑战精神 置留作业
1 再一次感读全文,要把自己的豪迈
建立在建设者的勇克难关,顽强拼搏之上,共奏生命强音,谱
写铁路建设史的新篇章。
2
把此时你最想表达的感情表达出来。和同座商量一下,尽情抒发你对建设者们的崇尚、爱戴、赞
美之情吧
。
3 青藏铁路的竣工,将引起西藏的巨大变化,我们不能忘记曾在这片冻土上挥洒血泪的建设者
。如
果要在铁路经过的海拔最高处为建设者立一块丰碑,你会在上面写下什么呢?(生动笔写)
【读写结合,既使学生感情积蓄到一定程度得到及时宣泄,也是加强理解,内化情感,升华情感的手
段
。】
教学后记:我在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一课时,就明显感觉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不平衡。我初
读课文
时就发现该课中难理解的词语特别多,例如:分外妖娆、狰狞、杯水车薪、始料不及等,这些词语
对理解
课文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起初,我想把这些难理解的词语单独抽出来布置学生回家查字典,先
从字面
上理解词语意思。以前也试过这种方法,可到了正式讲课要理解词语时,学生就只会拿着从各类词
典上抄
来的答案照念,他们是否真正理解词意?能否将其运用到习作中?这些都是未知数。
鉴
于之前的做法不甚妥当,我便尝试改进,决定在授课过程中穿插讲解词语意思,尝试让学生学会使用联
系
上下文的方法来猜测词意。可这样一来,课堂教学时间会大大流失,一节课下来,学生也只是把握了课
文
的主要内容和理解了几个词语的意思,而重点句子的理解和情感的升华并不到位。这样一来,一篇略读
课
文就要分成一个半课时甚至两个课时。 这就有悖于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了。
以上是强调工具性而不能
顾及人文性的做法。若要强调人文性,我在实践中也发现了问题:学生只是一味
套用前面课文中学到的一
些精神、品质、道理等。比如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课,当我问及“建设者
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时,
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坚强不屈”。此外,就再也找不出词语来谈感受、谈体会了。
更让我觉得纳闷的是
考试时的基础题往往就会考到略读课文中的四字词语,如果老师不讲,学生全然不知
这些词语是从哪出来
的。
为了在略读课文教学中平衡人文性和工具性,我还尝试过在学习课文前让学生初读课文,边读边思
考,提
出不明白的问题,哪怕是一个字或一个词。可我发现学生在老师期待的目光下提出的问题都是很简
单的,
要么是课文注释中有答案,要么是前后文有答案,要么是常识性问题(比如“拉萨在哪里”),要
么是自己早
已理解的词语仍要提出来给其他同学做答。真正能提问题、会提问题的学生屈指可数。 种种尝试都让我感受到略读课教学的难度不亚于精读课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使人文性和工具性达到平衡状态。
口语交际·习作一
设计理念: 这次口语交际和习作,要给同学们充分的发挥空间,让同学们自己去策划去开展。教师只要给同学们
营造一个能够令学生感兴趣并积极去参与的气氛,就可以让学生去讨论,去策划。这种策划可以以小组讨
论的形式解决,通过学生自己的主持记录汇报发言,形成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口
语表达和设计策划能力。在口语交际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帮助学生选材引路,指导写出真实想法,完
成合作学习,合作策划,合作表达的结果。
教学目标
1.开展一次策划交友活动的话题,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在口语交际中领悟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并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
第
13 页
.
3.利用书信开展交际活动,在信中有条理地进行表达,写出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
4.掌握信封的写法,学会评改习作,并通过书信来与人交往和分享习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
1 营造氛围激起活动热情。
2 能够在表达中理清思路。
教学难点:把自己的设想及策划有条理地写出来。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准备:了解一些遥远地方小学的情况及他们对交友的渴望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气氛 激起热情
1.读一则来自远方的学校的报道。展示那个地区的风貌。
2.你有什么感受?你还知道哪个地区的风土色彩吗?
(生尽情的说一说。)
师补
充叙述: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江南水乡,塞外风光,西部高原,浓郁的地理特色,迥异的风土
人情,作
为中国人,我们无比自豪和骄傲!
3.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全国各地的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部分山川风物的图片、文字资料。
【从各地风土人情入手,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策划方案 展开活动
1.各地
的风格迥然,你们想结交更多的异地朋友,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吗?想更深入地了解
他们那里的风
景和物产吗?今天我们就来策划一次和远方的小伙伴的“手拉手”活动。
板书:实施“手拉手”活动
2.要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我们首先要做的准备工作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建立联系
3.远方的小伙伴和我们相隔遥千山万水,我们怎样才能和他
们联系起来呢?怎样才能认识他们、了
解他们呢?
4.学生分小组交流探讨。汇报交流结果。
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方式:网络 报刊杂志 各类书籍 电视栏目……
【集思广益
畅所欲言 展现热闹的策划场面 】
三、确定方式,开展联系
1.既然我们已经确定与远方
的小伙伴建立起联系,那么我们该如何开展“手拉手”活动来增进彼此
的了解了?现在大家集思广益,确
定交际方法,相信大家一定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就请大家先在组内
商量和交流。
2.学生分小组商量。
(教师参与各小组的探讨活动中,要对活动的可行性以及可以为对方做
些什么有益的事来进行具体的
指导。)
3.学生全班交流各小组的策划情况。
教师适时点评并板书:
(1)学生的策划可以有充满关怀的支助活动,有情真意切的书信往来
,有简洁流畅的情况介绍,有
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还有方便快捷的网上交流……
板书:支助活动 书信往来 情况介绍 联谊活动 网上交流……
(2)同学们设计的活动方
案都不错,但要开展好每一项活动,都要有一个可行性的计划,现在就请
你谈一谈你自己设计的活动的可
行性。
学生交流活动设计的可行性,对其他同学进行启发。
第 14 页
.
(3)学生自由交流,其他同学帮助完善设计的可行性。
四、深入探讨,课外延伸
1
你是否想把自己精心策划的活动付诸实践呢?那么我们利用书信把这个活动告诉他们好吗?
2.备课的
时候老师在报刊杂志、网上、电视节目和搜集了一些小伙伴的联系地址,你愿意把自己的
“手拉手”活动
构思告诉他们,与他们一同架起友谊的长桥吗?
教师提供联系地址:
3.经过刚才的商量,
你们一定还有很多与小伙伴建立联系的方法,请大家课后再收集一些,然后我
们下节课把自己的建议告诉
他们。愿我们的“手拉手”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让我们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
相牵。
【设计好策划的内容,决定付诸行动 ,为行动的实施作好准备】
第二
三课时(习作)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古时候,人们把朋友见互通书信称之为鸿雁往来。
看,这一封封信就像一只只鸿雁,它们将把你们的
心愿带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不论相隔多么遥远,我
们和远方小伙伴一定会“心连心,手拉手”建立相
关的联系的。记得在上节课我们已经讨论过活动的方案
了,今天就开始行动,第一步──写信,建立联系。
二、分组讨论 确定写信内容
1.小组讨论:信的内容包括哪几方面?
向对方介绍自己的情况:可以包括学习、生活、学校、班级等的情况。
详细地进行介绍一下自己班级所策划的活动方案。
提出自己对这次活动方案的实施建议。
并希望活动开展成功及建立永久联系。
…………
2.回忆书信的格式及封皮的填写
(1)书信的格式:书信由称谓、正文、敬语、落款及时间四部分组成。分别回忆这四部分的写法。 <
br>(2)信封的格式:左上方写收信人所在的邮政编码,上方写收信人的地址,中间写收信人的姓名,
姓名写得大一些。信封的右下方写寄信人的地址、姓名和寄信人所在的邮政编码。
回忆书信写法
三、付预行动 开始写信
1.写信方式:可以小组合作写信,分工合作,一人写一个部分。
比如有的写自己的情况介绍,有的写
活动设想,有的对对方的请求等,最后一起修改合成一份完整的信;
也可以自己独立完成。
2.开始写信。
四、自行修改 完成初稿
(1)自行修改
(2)简单整理 形成初稿
五 小组合作 在修改中完善
1.小组合作互相评议
2 互相找出写作中的优点,发现不足。
3再读一读,一同修改:是否有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文章内容是否饱满。
六 再行整理
写成书信 进行邮递
1 把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部分或整篇文章与大家一同分享。
2
工工整整的写在稿纸上 。
3 邮递出去。
【把策划的内容,以书信的形式传达给远方的朋友,和他们建立联系,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第 15 页
.
回顾·拓展 一
设计理念:
借助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展开交流与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主
学习、自主交流、
自主体验,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相机指导,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
内外资料的引用和
延伸,也是在本课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
合本单元“走进祖国西部”的专题学习,交流课内外的学习与活动,在交流中积累学习方法,
不断进行改
进。
2.引导学生交流在课内外学习中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西部建设、发展的看法或
者
建议,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西部的豪情。
3.从课文中汲取写法特点,在交流探讨中提高习作水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词,并能谈谈对诗词的理解和体会。
5
引导学生感受标点符号的作用。
教学重点:学会总结与回顾,并能理性的分析学习所得,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从三个角度来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成果,在丰富的形式中交流、汇报。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西部情况介绍、发展状况、西部建设等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2.阅读并背诵古诗词。
3.搜集与诗词有关的趣味语文故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在西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徜徉
,草原的风光,丝绸之路的广倪,白杨树的
高大挺拔,无一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回忆一下,学习了
这组课文,你有哪些体会哪些收获。
2.学生进行自由地交流。
3.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抓住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交流。
(1)首先谈谈对西部的认识和
感受。可以从西部的历史,西部的自然环境,到西部的建设与开发,
直至对西部的未来及发展作以大胆的
想象。
(2)谈谈对这组课文的写作手法的认识。
①《白杨》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借物言志,以白杨的品格来
比喻、暗示西部建设者的品质等。)
②《草原》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篇。(景色的铺陈,直抒胸臆的
抒
情等。)
(3)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体会。
①找一找在这组课文中有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简要的说说其中的含义。
②说说你是怎样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个别字词语的含义等。)
4 除此之外,在学习上你还有其他的收获,说一说和同学们共同分享。,
【回忆本组课文内容,产生联系,互动交流学习成果,品尝收获的感受】
二、日积月累
1.设计情景 激情引入。
教师感情朗读《浪淘沙》,学生边听边初步感受这首诗的意境,可以让同学们猜猜作者。
介绍唐代诗人刘禹锡。很多同学都知道他,可以让同学们把知道的和同学们说一说。
【在教师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初步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第 16 页
.
2.学生自由朗读,如果有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
“九曲黄河万里沙”,写黄河弯弯曲曲地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浪淘”,波浪翻卷;“风簸”,
风浪滚动。“浪淘风簸自天涯”,写黄河波涛汹涌,来自天边。“如今直上银河去”,是诗人一种浪漫的
想象,说黄河一直走到银河那里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夸张地说可以到达牛郞和织女的家了。前两句
描写黄河奔腾万里的雄浑气势;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源远流长,仿佛是从银河里流下来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九曲黄河的雄伟气势,并展开奇特的想象,表现作者的向往与追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引导学生课外找一些刘禹锡的诗来读一读。
【通过到课外查找诗词,及对这些诗词进行背诵和朗读,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诗词的积累,同时也助
于
语文视野的开阔。】
第二课时
趣味语文
1.谈话导入。
师
:老师在批改作文时,发现有些学生对标点符号极不重视,一个“,”可以通用全篇,或通篇文章
没有标
点符号,今天我们来读一则关于标点符号的故事,读完之后,谈谈你的感想。 教师出示这则故事。
【利用故事,引入本课教学】
1.学生读文中故事。
2.交流读后感受。可以抓住以下几个方面交流。
在什么场合下书法家忘写了“间”字?疏忽
了这个“间”字,会有什么后果?又是怎样解的围呢?【通过
学习这个故事,使学生感受到标点符号的作
用,在教学中,教师也可随机点点诗词的不同之处】
4 资料补充。
.教师提供故事:
有一个富翁生性吝啬,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供给很微薄。当时,这位教书先生一口应允了。但借口恐怕口说无凭,写了一张没有加标点符号的合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根据自己主观愿望。理解为“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欣然签字。那知吃第一顿饭时,教书先生就大喊大叫:“怎么尽是素菜,没有荤菜?我们不是约定了‘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么?”弄得这个富翁哭笑不得,只好照合约上的办。
(引导学生说一说读后的感受,进一步说明了标点符号的作用。)
5
进行操作练习,亲自感受标点符号的作用。
动手练习加标点,使之成为不同意思。
①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②过路人等不得在此小便
③某家有少女人材十分丑陋全无一双好脚
④今年好倒霉少不得打官司
【训练学生的思维,进一步使学生感受标点符号的作用】
6.小结。
标点符号,在语文的学习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标点一定要恰当,标点错了,意义也就变了。
教学建议:
1 、在教学交流平台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交流要结合具体课文加以体会,并鼓
励学生在今后习作中
尝试运用
2 、在完成日积月累的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读通读顺,
教师相机指导。对于这首诗的意思,学
生只要粗知大意即可,不要求串讲,最后再让学生熟读成诵。
第 17 页
.
3
、趣味阅读的教学要突出阅读内容的趣味性, 教师可让学生讲一讲读了这个故事知道了什么,也
就是把
握主要内容。然后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这个故事的趣味性,品读故事中的诗和“词”,最后可向课外
拓展,
激发学生的积累兴趣。并让学生将原诗诵下来。
资料补充:
刘禹锡(772-842),字
梦得,洛阳(今属河南省),一说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著名的诗
人和思想家。他是与白居易齐
名的诗人,称刘、白。他们都注意向民歌学习。他一生所到之处很多,曾深
入民间,学习民歌,并且创造
了不少新词,在文人词发展上起了一个重要作用。
附 刘禹锡的诗一首: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第二单元
单元教材解读:
本组教材以“永远的童年”为专题,安排了三首古诗词,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引导学生感
受
童年的美好,享受童年,珍惜童年,并在阅读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词句,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
丰富语言积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配合本
组专题,在课后安排了“综合性学习”“阅读链接”,在“语文园地”里安排了“口语交际?
习作”等多
项训练内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把自己生活中难以忘怀的事、真实的感受说出来、写
下来,和同
学一起分享;阅读中外伟人、名家的童年故事(或励志名言),开拓视野、增进了解、激励自
我。 学习这组课文后,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永远的童年”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加强教材的整合和课
内外的融合,努力把书本与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对生活充满热爱。
5.古诗词三首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
生注意诗歌的韵律、
节奏和情感。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
体验,调动多种感官
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
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1.了解诗人的生平。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有人说,童年是一支
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
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
,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
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第 18
页
.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
学
生易学、乐学。]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2)交流自
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
美好的情感?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这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孩子,展现的是美好的童年,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不遥远,理解起来也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足的时间,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
2.
交流反馈。
学习《牧童》。
(1)理解字词
(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一个“横”、 “弄”、 “卧”
,
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他们所期盼的无拘无束的生活。这个小牧童,就是他们
理
想的化身,因此,引导学生置换成牧童,设身处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
从而更好地领略诗境、领
悟诗情。]
(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学习《舟过安仁》
(1)理解字词
(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
第 19 页
.
[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
水声、风声、欢笑声,想
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3)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
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学了这两首诗
,学生一定有很多感触,因此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美美诵读,然后说说自己的心
五.布置作业,拓展
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
们再
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2)合作探究,理解字词。(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在读通课文
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
文打下基础。]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醉”。)
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
[从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
学生兴趣浓厚。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
作,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老夫妇的
亲密无间,配合学生的大胆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
肯定。这样,更加拉近了学生与词中人物的距离,贴
近了人物的心理,丰富了人物的内涵,使形象更加真
实、丰满。]
(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
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第 20 页
里话,可对诗中的儿童说,对家
人说,对老师说……既可给学生倾吐的机会,又可拓宽思维、丰富体验。]
.
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
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
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
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结:乡村
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你能通过朗读
把词中的情趣表
现出来吗?
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练习设计:
1.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3)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读了这三首古诗词,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到怎样的乐趣?
3.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等经典文学作品,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教学建议:
1.三首古诗词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学生理解;语言生动形象,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教学中可安排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三首古诗词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个性体验,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并逐步掌握诗词学习的主要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
br>2.本课教学可重点抓住人物动作破解诗词文义,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采取诵读、想象、
吟唱、绘画、改编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3.“三分
文章七分读”,古诗词教学尤应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音律美;
领略诗词的意
境美;领悟诗词的情感美,在熟读的基础上,把古诗词正确地背诵下来。
补充资料:
1.作者生平:
吕岩:字洞宾,唐代京兆人。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诗以善写田园著称,南宋四大家之一。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词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
苏
轼并称为“苏辛”。
2.杨万里其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
桑茶坑道中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①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教学后记: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是最贴近自
己的,本册的《古诗词三首》为大家展示了
千年以前的儿童生活,虽然年代久远,但童真童趣依然,极易
引起孩子兴趣,产生共鸣。
诗词的意境大多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于是在学《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时
,我用了直观的图画帮助
学生理解诗情。
第 21 页
.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普通的农家小院图,学生感受到一种平凡、美
好,从词中读出“村居”的美
好画面进行描述,进入词中要表达的意境;
“最喜小儿无赖,溪
头卧剥莲蓬”出示一个天真孩童卧在溪边剥莲蓬图画,看图描叙小儿“卧剥莲蓬”的
动作、神态,品味“
无赖”,体会孩童的天真可爱。联系生活中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理解到这是一种喜爱。
“醉里吴音相
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给孩子出示了一对白发夫妇面带醉意的画面,让学生说他们会用
乡音亲热的说些
什么呢?孩子们有猜测是谈论丰收的、谈论他们可爱的小儿子的、谈论大儿子能干、谈论
二儿子懂事….
之后再品味了“醉”字,难道仅仅是因为酒而醉吗?我让学生看着画面去体会,学生很自然
地说出他们看
着三个儿子都那么可爱,生活那么平静,是为这种幸福的生活而陶醉。
乡村生活虽简朴但却不失优美,
夫妻恩爱,孩子勤劳可爱,温馨的生活令人陶醉。最后我让学生一边
想象画面,一边有感情的朗读。 <
br>用画意解诗情,以更直观的形式让学生理解诗人精心营造的意境,体会字里行间传达的情意,更好的
理解了诗词。
6.冬阳●童年●骆驼队
设计理念:
本文为学生把握文章写作结构,体会文章思想
情感,习得文章写作方法提供了很好的典范。教学中,
可从课题入手,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营造情感基调
;通过自主学习一件件趣事,理清文章脉络;抓重点词
句进行品读感悟,逐渐加深情感体验;同时,结合
生活实际,回忆自己曾做过的傻事、趣事,曾有过的奇
思、妙想,充分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童年生
活的美好。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认识的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
,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
的怀念之情。
3.背诵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重点: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歌曲《送别》,简单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营造氛围
1.时光悄悄流逝,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
深处。你还记得小时候哪些有趣的
事呢?(《送别》的音乐轻轻响起)
[深情的音乐在教室里
缓缓流淌,营造出淡淡的怀旧情思。教师细腻真挚的语言,“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敞开心扉,或是一
件傻事,或是一个教训……都如同一坛陈年老酒,历久弥新,不经意间,把大家融
进了课文的意象和情感
空间。]
第 22 页
.
2.看来,幸福的童年真是各有各的幸福。这节课,我们再一起走进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
(出
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从这三个词语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借这三个意象鲜明的词语,学生联想到冬日的暖阳,一队队的骆驼,清脆的驼铃,好奇的孩子……
虽说与真正理解课文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为下面的深入学习作出了铺垫。]
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
二。交流信息,了解作者与背景
1.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结合“资料袋”,总结出示。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思考: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2.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1)注意“嚼”字的读音和写法。
(2)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四个片断。
四.品读课文, 体会童年趣事
刚才我们一起
说了作者童年的往事,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那就拿起笔来,把你觉得最有趣的一件事
用笔划一划,然后
在旁边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或一个词写下你的感受。
(1)再读课文,边读边划,体会感悟。
(2)汇报、交流
A.“学骆驼咀嚼”
①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
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
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
②“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想
到这时候我龇牙咧嘴的样子,怪怪的、傻傻的,体会
我看得很投入。)
③教师范读,学生想象。
④生交流:想象到的“我”学骆驼咀嚼的画面。
[随着老
师舒缓的朗读,学生身临其境。把自己当作文中的“我”,就站在骆驼的面前,看着骆驼咀
嚼草料。有的
觉得好笑;有的觉得很有趣;有的觉得很傻,却又傻得可爱,深刻体会“我”看得入神,喜
爱之情也就不
言而喻了。]
⑤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B.“想象驼铃用处”
①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②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体会“我”对骆驼的关注。)
③“不
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从“想象铃铛用
处”体会“
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
④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在这里,爸爸会想些什么?笑的是什么?
[女儿的话可能也勾起了父亲的童年回忆,天真、可
爱的想法可能也令他似曾相识。所以,从他的话
中体现出对女儿的宽容、呵护。]
⑤我的幼稚
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想一想:“我”为什
么会有和大人不
同的想法。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第 23 页
.
[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地去理解。因为上文学习已明白了“我”对骆驼的喜爱,所以这里才会
有不
同于大人客观实际的想法,可能出于对骆驼的喜爱,而更多地加上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如:不希望骆
驼遇
到危险;不希望骆驼旅程太孤单;希望铃铛可以给骆驼和拉骆驼的人增加情趣等等,进一步说明了“我”
对骆驼的喜爱。同时,也令人深切感受到了“我”的天真、可爱。]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五.总结学法,布置作业
学生归纳,教师总结:反复品读→画词句、谈感受→感情朗读。
2.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写自己观察小动物的一个场面。
第二课时
一.回顾学法,复习导入
回忆本课主要内容,复习学习方法。
二.迁移学法,回忆童年
A.“想替骆驼剪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暧和……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读读这段话,从这段话里又看出了什么?
(1)看出“我”很爱整洁,想把骆驼弄干净一点。
(2)从这个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B.“追问骆驼去处”
(1)自由朗读这个片段。
(2)从“总是问,总是问”联系全文内容,想想,“我”可能还会问些什么?
[孩子都有强
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缠着大人追问却又常被敷衍的经历都不陌生。学生从自己的角
度出发,想象当时
的“我”还会问什么,在尽情提问中不知不觉地更接近了文中的主人公。]
(3)从“追问骆驼去处”这个片段体会到“我”的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
(4)分角色感情朗读。
三.继续品读,怀念童年
这么多的为什么,长大后的“我
”还会再问吗?“学骆驼咀嚼”、“想替骆驼剪毛”这些事还会再做
吗?请找出文中相应的自然段。
(1)自由朗读,体会情感。
(2)全班交流:
A.“夏天过去,秋天过去,
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
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①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每个人都得长大,童年也就一去不还了。
②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长大后却离我们渐行渐远。
③那些童年往事仅管傻,仅管幼稚,却都是我们最美好的回忆。
B.“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
,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
于我的心头。”(当“我”又看到
冬阳下的骆驼队,触景生情,就又想起了那段难忘的童年生活。)
C.细细品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作者情感。
D.带着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联系全文内容,联系自己生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充分品读感悟,降低理解难度,获得真切感受。]
四.总结全文,珍惜童年
正是和这篇课文一样,《城南旧事》写出了我们每个人的共同感受
,所以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后来,
它被拍成了电影,又深受观众的喜爱。(再次响起《送别》)
让我们伴着深情的音乐,再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两段话。
第 24 页
.
[照应开头,再次深化本课主旨。在配乐朗读中,共同把情感推向了高潮。]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2.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
3.推荐阅读小说《城南旧事》。
练习设计:
1.读一读,写一写。
毡帽、装卸、咀嚼、沙漠、寂寞、棉袄、袍子、傻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再回答问题。
课文以 为线索,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 、 、
和
几个片段,表现
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如何理解?
教学建议:
1.开篇创设情境。本文平实
质朴的语言中蕴涵着作者浓浓的感伤和对童年的深深怀念。因此,教师
要努力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拉近
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提供充足的阅读时间,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挑选
自己最感兴趣的片
段,充分品读、圈划、想象、体会、交流,笑谈趣事之趣,品悟无奈和感伤。
3.重视感情朗读。
4.借鉴作者借一件件小事抒发感情的写法,学习作者观察仔细,描写生
动,抒情自然的写作特色。
课后,可安排一个小练笔,同学之间互评互议,自主交流。
补充资料:
时代背景:
《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它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描
绘了20世纪20年代,主人公小英子在北
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
,一段上个世纪初北京人的生活。
教学后记: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一方面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进一步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懂
得珍惜童年、珍惜时光;另一方面,我让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
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围
绕“骆驼队”,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因为本文平实质朴的语言中蕴
涵着作者浓浓的感伤和对童年的深
深怀念。因此,我在努力尝试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拉近学生与文本的
距离。此外,我还提供充足的阅读
时间,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挑选自己最感
兴趣的片段,充分品读、
课文围绕骆驼队,回忆了小英子童年的几件事。为了让学生走进这些童年的
回忆,我通过抓重点词句,来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作为我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教学时我紧紧抓住冬阳、童年、骆驼队这三个词导入,直奔重点,抓住有趣,让孩子笑谈童年趣
事,
学生在读读、谈谈、悟悟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的童年,到课末我又以板书进行画面再现的精美总结
,学
生以不同的理解纷纷感怀逝去的有趣童年,其理解的深度、情感的厚度、心灵的广度,
似乎就是在不知
不觉间、在读读说说间那么自然而然地发生了,我要说,其课如茶,但品起有味。
任何一节课,都有美中不足的地方,这是一篇具有诗情画意的、又充满童趣的文章,我们只有用
一颗
童心去感悟,去发现,文章才能彰显童真的美好,我在抓有趣这方面,有些欠缺,如果把孩子的那份
有趣
再体现出来,作者那妙不可言的童年将更加生动、更加美好!
学生的朗读不到位
,有个别组的学生朗读融不进自己的感情,以致与导致对课文理解不够深刻。如读
骆驼咀嚼的那句学生不
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学生心中无画面,学生心中的情和境,也就无法在语言中表达
出来。指导学生的朗读
要求教师必须有极深的功底。学生的朗读不到位,有个别组的学生朗读融不进自己
的感情,以致与导致对
课文理解不够深刻。如读骆驼咀嚼的那句学生不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学生心中无画
面,学生心中的情和境
,也就无法在语言中表达出来。指导学生的朗读要求教师必须有极深的功底。
第
25 页
.
7*.祖父的园子
设计理念:
鼓励学生在前两课同类题材的学习基础上,把阅读方法运用于阅读实践。教学中,
引导学生围绕课文
前的“学习提示”,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重点,体会作者情感。并注意
与大家交流、讨论,
教学目标:
1.会认读8个生字及“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
瓢”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
理解不懂的词语。
2.熟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我
”在祖父园子里的生活情景,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
乐无忧的心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文中优美的句子
4.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从哪些情景表现“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
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
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如何表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让学生了解作家萧红,读一读他的有关文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随着台湾作家林海音一起感受了她在北京城南的
那段美好时光。今天,就让我们跟
着另一位女作家萧红,走进《祖父的园子》,一同感受她的童年生活。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思考:你觉
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试着
用一个词语概括,并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谈谈理解。
[本课清新活泼的笔调定会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定会对祖父的园子产生深刻、美好的第一印
象。
所以,开篇的第一个问题也正是顺应了学生当时有话要说的心理,而且,对整体把握全文也起着至关
重要
的作用,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三。研读课文,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刻的情景,体会“我”的心情。(学生自主学习)
(2)汇报交流:
A.对园子的印象(1—3小节)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
里什么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
,绿的绿,新鲜漂亮。”
①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祖父的园子里昆虫丰富多彩
;昆虫非常可爱;祖父的园子充满生机、热闹、美丽……我对园子非常
喜爱,难以忘怀。)
②有感情的朗读,读出热闹和生机勃勃的感觉。
B.“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4—15小节)
第 26 页
积极吸取别人的合理见解,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使语文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
.
“伏在”、“乱钩”,说明“我”的举止很天真可爱,说明了园子不仅是童
年的乐园,而且是学习的
大课堂。
[这几个小节围绕着“我”错把谷穗当野草割掉的趣事展开
,通过对话表现“我”的年幼无知和天真
顽皮,也表现出祖父对“我”的喜爱和呵护。一老一少,形象鲜
明,语言生动,特别是人物心理很耐人寻
味。教学中,还可安排角色表演的形式,激发兴趣、丰富内容、
加深体验。]
③小结:“我”在园子里到底是玩还是干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我”在园子里干活就是玩,玩就是干活,反正都充满了欢乐。)
④选择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我”的快乐。
[“捡了这个,扔了那个,心里却又想
着另一个”,这种微妙的心情,是每个孩子共有的心理特点,
因此,这一环节应重视孩子的朗读体验,读
出孩子所特有的俏皮可爱。]
C.感受园子里所有生命的自由。(16—17小节)
①思考:从这两段话中读出了什么?是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
②交流、讨论:
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
(写园子里植
物和动物的自由自在,表达“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快乐心情;所以,在“我”的
眼里,园子里的一
切都是自由、快乐的,都是那样美好,充满活力。)
③重点朗读17小节,体会其中的自由和快乐。
[理解作者在这一小节排举了大量事物,花费大量笔墨细致描写的用意,充分感受园子中所有生命的自由自在。]
D.有感情地朗读后面三段话,通过适当的语气把“我”的快乐心情读出来。
四。回归全文,领悟写法
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作者留心观察生活,
用心感受生活,并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把“我”—一个小孩做的、想的、
说的如实地写下来。这些事
,只有小孩会这样做,这样说,具有真情实感。作者的描写具体生动,用了一
系列的动作、语言,心理描
写,使我们好像真正走进了园子,看到了“我”一样。因此,我们也要做生活
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
的人、事、物。)
[这篇课文为什么能给人带来强烈的震撼,使人心驰神往?缘于作者敏感的心灵,细
腻的笔触,她选
举的例子看似一件件平常的小事,却往往最易打动人,印证了“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
对我们的写作有
很好的启发意义。]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兴趣的,还可以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课文中体现童真童趣的句段。
3.课外阅读有关童年生活的文章,如高尔基的《童年》,为口语交际学习作准备。
练习设计:
1.理解下列句子。
①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
,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
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第 27 页
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
.
②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
响;叫一两声,好像对面
的土墙都会回答。
2.读了这篇课文,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3.扩展练习。
我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
。
教学建议:
本文作者主要回忆了童年时代在祖父园子里的快乐生活,充满了童真、童趣,饱含真情实感。
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广泛交流。可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前的“学习提示”,先通读课文,
整体
把握课文内容。再潜心默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的情景,自读自悟,体会作者心情。然后,全班交流,
畅
谈自己的感受。最后,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积极运用于写作实践。
补充资料:
萧红:现
代著名作家,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人。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193
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l940年发表了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教学
后记:《祖父的园子》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语言幽默,富有诗意,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
讲述
了作者在祖父园子里的一些故事,读起来仿佛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在作者笔下,园子里的小动物,
小昆
虫,花草树木都像是有生命的,有自己的思想,生活自由自在。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整节课我放手让学
生自主质疑课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解决问题,而后,通过
品读感悟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的特点,
整节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真正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
课伊始,学生就课题提出了以下质疑:祖父的
园子里有什么?在园子里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祖父的园子
是什么样的?祖父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叫
祖父的园子?这些问题都比较有价值,也是本节课学习的重
点,然后,我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交流,
学生都真正参与之中了,在全班交流时,大部分学生都发表
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也真正体会到了祖父园子
里的自由、快乐,以及我对祖父的怀念。
在接下来的品读感悟中,学生融入了自己的感情,在美丽的文字间徜徉,真正领略了语文的诗情画意。
8.童年的发现
设计理念:
课题中的“发现”一词是本文的文眼,教
学中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疑问,然后进行梳理明确主要
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我”
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理清作者童年时发
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教学目标:
1.认读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 发现了什么,重点了<
br>解“我”是怎么发现的。2.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1.回忆自己童年的“发现”。2.
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
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 28 页
.
一.读题质疑,激发兴趣
难忘的童年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得成长着,有笑,也有泪
;有喜,也有忧……今天我们学习《童
年的发现》,不知它又能带给我们哪些感受。(出示课题)
从课题中,你最想了解什么?
[从课题着手,学生提出自己最想了解的问题,五年级的学生已
具有较高的阅读能力,因而学生通过
自行梳理,确定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如:“我”的发现是什么?是怎
么发现的?即明确了本课的主要学习
任务。]
二.紧扣“发现”,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
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
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
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3.仔细读读这几句话,理解句子意思,并带上自己的理解转述这几句话。
4.联系整段话,反复朗读,体会当“我”发现这个规律时,是怎样的心情。
(格外高兴、得意……)
[前后几句连起来理解,抓住“绞尽脑汁”、“想啊想啊”、“嘿”
、“哈”等词语体会发现的来之
不易,从而更能体会出发现后的兴奋之情,才会发出“如此简单明了”、
“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
的感慨。]
5.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三.围绕“发现”,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
怎样找到答案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谈谈自己的体会。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并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2.探讨交流,理清脉络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
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
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借这些优美的词句,闭上眼
睛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体会“我”在梦中飞行的无比快乐和惬意。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是
否有类似的经历,进行大胆的想象和扩充,并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
朗读这段话。]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那么为什么
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
怎么会是鸟?”
[找出这些问题之间
的关系,明白后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从一个又一个的追问中,感
受到“我”强烈的好奇心
和求知欲。想象当时的情景,分角色朗读对话,读出人物的心情,加深对人物的
印象。]
(3
)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以至于
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
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
将来的人应具备的某些特征。”
[用心朗读这句话,想象“我“研究一条鱼的样子,会翻来覆去地看些什么?想些什么?初步感受
“我”
执着探究的精神。]
(4)“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四.转述发现,小结课文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我”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精神。
第
29 页
.
五.布置作业
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的朗读。
第二课时
一.回忆导入,激趣朗读
“我”的发现有趣吗?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二.再读课文,体味感受
学生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被是怎样被证实的。
2.引导理解“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
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居然跟
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
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这里丝毫没有恶意。那么,为什么老师会以
为“我”不怀好意呢?
3.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
句话
的意思。
(1)结合自己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2)引导学生结合课前
收集的资料,通过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用自己的话举例说
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3)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三.结合课文,赏析作者
从“我”的发现和
发现过程,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找出相关的句子来理解,并带着理解
有感情地朗读。
1.“我”是一个富于幻想的孩子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2.“我”是一个执着探索的孩子
“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
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
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3.“我”是一个幽默风趣的孩子
“听完这句话,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大笑……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幸亏他没有容我解
释……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
的风险。”
四.联系生活,总结交流
1.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
[鼓
励学生多角度地理解、体会,如:“发现童年的胡思乱想,异想天开也是一种发现、创造”“童
年很美好
,可以漫无边际的幻想”“我们也要培养大胆创新、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
2.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交流。
五.布置作业
1.写一写自己的“发现”。
2.收集同学间的发现,看看谁的发现最有意义。
练习设计:
写出近义词:祸患—— 迷恋—— 妨碍——
写出反义词:轻盈—— 澄澈-——
理解句子
第
30 页
.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
教学后记:《童年的发现》课文的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充满童真童趣,贴
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我在上课前以
为学生自学时一定有话可说,我也就放心地把课堂交给学生。
于是,整堂课都是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进行:
开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课题的板书,引发学生的思考;并以此作为切入点提出两个问题:
① 你从作者的发现过程中能发现什么?
②
对“我”的遭遇你有何想法?学生便开始分组读议。
借用文中的一句话“孩子的想象力是惊人
的”,我想说孩子的领悟力也是惊人的。他们在阅读时能从
文中领悟出许多让人欣喜的东西,像沈志伟谈
对课文最后一句“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
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的理解时认为这是“
我”的自嘲;盛建平则能引经据典地联系到中外一些科学家
的遭遇。但在同学们叙述、争论时,我总感觉
到不够尽兴。学生的一些感悟好象都程式化,所说的都与教
学参考差不离,似乎与我想要的有一定的距离
。
我想要的应该是精彩纷呈的“哈姆雷特”。
反思这堂课,没有正确处理好课
堂上的老师引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是症结所在。像这样的课
堂能不能“放任自流”?该如何理解
学生能悟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我觉得老师还是应该学会在课
堂上“寻找矛盾”、“挑起矛盾”。
这里给我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考问题: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了,老师是不是“就放心地把课堂交出去了
呢?”在分组读议的过程中,教师该提出怎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讨论更深入,以至于“能够尽兴”呢?这
就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应怎样发挥才能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不会降低任务水平,真正起
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呢?这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作更进一步的探索。
9*.儿童诗两首
设计理念:
在儿童的眼睛里,世界是那么美丽;在他们的世界里
,生命是那么自由,所以,在他们看来,梦想可
以无限飞翔,快乐可以无限传达。因此,教学中应放手让
学生朗读,让他们读个够,读个透,结合诵读,
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文本,体会诗歌情感,并且鉴赏诗
歌写法,用诗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丫”“汲”,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水
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幸福
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背诵喜欢的诗歌,感悟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
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比较两首儿童诗表达方式上的区别,领悟儿童诗的写法。
课前准备:1、找几首儿童诗读一读;2、了解《水浒传》里面的英雄人物。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 31 页
.
一 。学习《我想》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此时,如果有一位神仙站在你面前,能帮你实现一个愿望,那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
[
这是一个让人感兴趣的话题,尤其是孩子们,这一环节能令他们畅所欲言,一吐为快。孩子的愿望
是那么
多,又那么美好,教师从中更真切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2.是啊,美好的愿
望有那么多,要是都能一一实现那该多好啊!这不,有一个孩子就把自己的愿望
写进了诗里,他的愿望是
什么呢?赶紧去读读吧。(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诗歌)
(二)初独诗歌,明白大意
指名分小节读诗(注意“丫”、“汲”的读音)。
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并想一想,孩子的愿望是什么?
交流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师随机板书)
(三)精读诗歌,进入情境
1.那么多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说说理由。
2.诵读最神往的愿望,品读这一节诗句,想象画面。
[读通诗句,读好诗句,调动多种感官
体验诗歌描绘的意境,学生大胆想象: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
丫接在柳树根上会是怎样的情景、怎样
的感觉;把眼睛装在风筝上,还会看到什么,把自己种在土地上,
还会变成什么……]
3.想象“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愿望?
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析诗歌,领悟写法
1.生自由朗读全诗,体会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每一小节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
每一小节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4.全体齐读。
二、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一)自由读诗
生自由朗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的打上“?”。
(二)理解大意
1.指名生读诗,其余生边听边试着在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主要内容。
2.生个别回答,教师随机板书:“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
3.分组读诗,生概括全诗大意。
4.学生质疑,释疑。
(三)赏析诗句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
2.欣赏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
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
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
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天真有
趣。
3.感情朗读。
(四)鉴赏写法
1.默读两首诗,比较这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2.
交流感悟。
3.小结:
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
第 32 页
.
第二首,主要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4.模仿这两首诗中的其中一首,记录下自己的童年梦想与童年趣事。
5.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6.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三。总结延伸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
忆,或者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
教学后记:课前认真读了诗歌,觉
得很有趣,高洪波老师的《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表
达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美的
追求和向往。语言优美明快,孩子气十足,动词用得很准确。而张继楼
的《儿童的水墨画》则摄取了一组
儿童生活的镜头,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诗里洋溢着儿童生活
的快乐,读着它,孩子嘴边的笑意
,阵阵欢乐的歌声,仿佛就在眼前闪烁,就在耳边充盈。诗歌用了打比
方的方法,极具形象感。这样的诗
歌内容非常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容易唤起他们内心深处的美好的
记忆,更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也
更容易出让我找到几乎消失殆尽的自信,重新找到在讲台上激昂文字的
快感和课堂里指点江山的潇洒吧!
上课玲响了,带着满心的自信走进了教室,孩子们还好,两天的休整让
他们个个精神抖擞,如花的小脸写
满动人的笑靥。今天的课堂应该有很多无法预约的精彩,我不禁这样想。
在简短的导入新课、自由练读后
,我安排了男女生、师生间的赛读环节。想象中的火爆场面没有出现,许
是年级高了,许是手段过于程式
化,孩子们参与的热情并不高,稀稀拉拉的几只小手也让我的热情骤降,
草草结束了这个环节之后,后面
的教学效果似乎就此注定了。“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还是稀
稀拉拉的几只手。)
“怎么了?没有什么话要说?那再给你们两分钟。”(两分钟后,举手的同学还是不多。)为了完成后面
的教学任务,已经不能再等了。请了两个同学发言,两位的感受大同小异:“我感受到了儿童的想象里很
丰富。”“我感受到了儿童的想象很天真。”两位发言后再无举手,冷场的课堂也让我的热情降至冰点。
“没有了吗?诗歌的语言呢?诗歌的最后一段呢?你们有没有类似的想法?”孩子们一脸茫然,不知所措。
“哦,老师觉得……”此时的课堂又成了我的一言堂,滔滔不绝的我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一股脑地全说了
出来,至于学生的感受似乎已经很难顾上了……“都说儿童的世界就是想象的世界。同学们,你们有什么
奇妙的想法呢?请你也以《我想》为题试着写一节小诗。”这也是我课前颇为得意的设计,满心以为有了
前面的阅读感悟做铺垫,孩子们的笔下会盛开出更多的智慧的花朵。然而,孩子们的思路似乎总是打不开,老师围绕高洪波诗歌的体例进行模仿,期待中的精彩还是没有出现,苍白无力的语言哪里还有儿童的率真与灵性?下课了,我逃也似的跑出教室,回到办公桌前久久无语……也许是我高估了学生的理解水平,也许是自己对诗歌教学的精髓直到现在还没有搞明白,如果预设得再充分些,教学机智再灵活些,这种状况也许会得到改变。比如在学生说到“儿童的想象很天真,很丰富”时,不忘追问一句“从哪儿读出来?”,<
br>再相机指导一下“请带着你的想象把这份天真表达出来。”学生参与的热情会高涨些吧!比如在学生思路<
br>打不开,能够多一点耐心,让他们带着“你觉得这首诗作者的想法美在哪?”再次走进诗歌,充分找一找<
br>“美”之所在,学生的感悟就会更深入一点了吧!比如在学生写之前,给他们一点回忆的时空,找几个孩<
br>子谈谈自己的想法,打开他们的思路,他们所写的内容就会闪烁着智慧与灵性了吧!比如……太多的比如<
br>让我不禁头涔涔了,这些可都是备课的时候就该想到的呀!
:
口语交际·习作二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
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还要具备交际能
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这些通过的形成,主要靠语言实
践,教师应在听说读的实践中,通过“感受—
—领悟——积累——运用”,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习得和
积淀语感,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第 33 页
.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学会倾听、交流、互动。
2.通过交流,感受童年的美好、纯真,使学生珍惜童年,热爱生活。
3.指导学生具体有序地写出童年有趣的事情,表真情实感。
4.围绕是否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是否表达了童年生活的有趣,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讲述童年故事,收集反映童年难忘的生活片断,通过交流,拓展学生
的思路,使他们从不
同角度讲述自己童年的故事,在交流中表现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进一步感受童年的
美好、纯真,激发学
生珍惜童年,热爱生活的情怀。
难点:把故事讲述具体,清楚,并能注意
表达方式,使其能引起听众的兴趣。并在活动中进一步提高
交际与习作的能力。
教学准备:1.有关童年的音乐磁带。2.收集有关童年的碟片及照片。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引导回顾,体验童年情趣
1.回顾学过的《
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童年的发现》等课文,说说这些文章给你
留下最深刻印象的
是什么。
2.你能说说这些场景为什么能使你印象深刻吗?(有趣、天真、可爱……)
[对
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回忆已学的课文来导入本组专题,同时又为下面的口语
交际设下
铺垫。]
二、打开记忆闸门,回忆自己童年
1.我们的童年生活又是怎样的?是不是也有很
多有趣、天真、可爱的故事?让我们静静地回到回忆的
深处,去找回我们的童年。
2.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童年难忘的故事。要求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
3.学习小组内相互说说自己最难忘的事情。
[教师以饱含深情的导语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
引发学生回忆生活,打开话匣子。通过自主回忆,再
小组交流,让学生在碰撞中击活思维的火花。]
三、课堂交流,分享童年
1.评选出最难忘的童年故事(在学习小组内进行)。
2.班级交流最难忘的童年故事。组内其他的同学说说推荐的理由。
3.师生共同评议,并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
[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同
时,让其他学生在参与评议中进一步学会交际语言,
达到口语交际的目的。]
四、修改提高,难忘童年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修改,把童年故事说得更清楚更具体。
2.开展童年故事会。
3.从内容、态度、表情达意等角度评选“最佳”童年故事。
[以学生喜爱的讲故事形式,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活动,既体现了评文教学的以
人为本,给学生以自主空间,又满足学生交流的愿望。]
五、课外延伸,生活中说。
让学生回家以后,和爸爸、妈妈共同回忆自己童年发生的有趣的事。
第二课时
第 34 页
.
(习作指导)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
同学们,还记得《童
年》这首歌吧!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那许许多多的童年往事,会
不时地在我们的眼前浮现
,你看,那会飞的梦,那冬阳下的骆驼队,那一声“精彩”和“糟糕”……今天,
老师让同学再来回忆一
下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往事,并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板书:童年趣事)
[情境激趣,引发期待,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
二、自由交流,拓展思路
可以分两种方案进行:
方案A: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明确图画内容。再引导学生把自己看
到的、想到的用自己的话,编
成一个内容具体的故事。
方案B:
小组交流,说说自
己以前的有趣的事情。(内容不限,可以是发生在学校的趣事,也可以是发生在家
里的趣事。)
三、班内交流,评价指导
1.指名学生叙述刚才准备的有趣的童年往事。要求把故事的过程说具体、清楚。
2.组织评
价:“他说的童年往事是不是有趣?”“他是不是把故事发生的过程说。鼓励学生在习作中
用上平时积累
的词语,选择喜欢的表达方式。具体清楚?”或者“你说的什么地方你最欣赏?”“你还有
哪些地方没有
听清楚?”“你对怎样说得更好有什么建议?”等。
[重视习作的交流和评议,意在让学生在反思中提高自我修改能力。]
四、明确要求,草拟作文
1.读“作文内容”,明确这次作文给我们提了什么要求。
2.把自己的童年趣事写下来。
3.交流习作,提出修改建议。写好之后,可以同学之间互相
交换着看,并展开评价,欣赏写得好的地
方,指出不足之处,提出修改建议。
五、小结谈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仿佛又回到了有趣的童年。由于时间关系,大家还没有把全文改完,可以在课后继续修改完,让老师和同学们最后也能分享到你们的童年趣事。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一、导入课题,组织典型作文的讲评
1.
同学们,老师阅读了同学们的作文,就好像走进了你们的童年,感受到了大家童年的纯真和美好。
2.出示教师事先从学生的初稿中发现典型。
3.用投影仪展示优秀习作,可以让作者朗读。
4.师生共同评议。
(他写的童年往事是否有趣,他是否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
这篇习作在语言运用方面,你最欣赏的
地方是什么?为什么欣赏?还有什么建议?)
[组织学
生交流自己的习作,通过师生评议,达到进一步指导的目的,并结合评议,修改自己的习作。
评议的重点
,是事情写得是否真实具体,语言是否通顺,是否表达出了自己的真实情感。]
二、组内评改
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要求学生先在小组内读自己的习作,再指出自己习作的优点和不足,然后让其他
同
学评一评优缺点,提出修改建议。
三、佳作欣赏
第 35 页
.
1.小组推荐优秀习作,让大家赏析。
2.作者谈自己在修改习作过程中的收获。
3.朗读作品,佳作上墙。
回顾·拓展二
设计理念:
本块“回顾?拓展二”,重积累,重阅读,重拓展。因此
,引导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适当地
拓展阅读视野,以引导学生读好书,好读书,读成本的书,在
读书中积累语言,在读书中体会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对本单
元的教学内容进行回顾与整理,并能就自己喜欢的段落入情入境地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
感情。
2.通过诵读,积累名言警句,初步了解名言警句的意思。
3.激发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兴趣,积极开展课外阅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入情入境地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对名言和诗句的理解,能用名人名言导行。
教学准备
1.高尔基的《童年》。
2.收集有关少年应该立志、好学、惜时、求索的名人名言等以供交流。
教学设计
一、交流平台
(一)交流感受
1.同学们,最近几天,我们学习了几篇描写童年的
课文,这些课文深深地感染了我们。小林和小东也
被哪些事感染了,并留下了深刻印象。请大家自由阅读
小林和小东的对话,看看他们交谈的内容。你对哪
些话有同感呢?
2.学生阅读。
3.全班交流汇报,说说自己的独特发现与体会。
4.你读本单元课文,还有哪些发现,哪些独特的感受,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5.教师小结:
作者写的都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我们读课文时,就要入情入景,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传达出作者的真
情实感。本单元的每篇课文都值得我们有感情的再读一读,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
练习有感情的
朗读。
(二)交流读书方法
1.说说我们应该怎样读好这样的课文呢?
2.全班交流。
3.归纳读书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读正确、读通顺;深入
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读的时候脑海中要呈现出课文描
写的场景;把自己融入故事情境中,或者联系自己
的生活实际,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读出来。)
二、日积月累
1.读“日积月累”,读准确,通顺。
2.自由诵读,初步理解句子含义。
3.指名读,注意朗读的节奏、韵律。
4.交流句子含义。第一句:君子处世,就应该像天一
样,自我力求进步,永不止息。第二句:不一定
年龄大的人才有理想,一个没有远大的志向的人,即便是
活到很大的岁数也是虚度光阴。第三句:不要虚
第 36 页
.
掷光阴,否则到老的时候,后悔也无济于事。第四句:时间是过得很快的,一转眼就告别少年时光了,但
要掌握一门学问却是很难的,所以请珍惜时间,不要浪费光阴。第五句:追寻真理的道路是很漫长的,我
将不断地追寻、探索。第六句:不积累半步一步行程,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不汇集涓细的水流,就
无法形成江河大海。
5.指名背诵,要求读出感情。
6.从这些句子中你受到什么启示,你会在怎样的情况下使用这些话语,为什么?
7.练习背诵。
8.外收集有关励志、劝学的名言警句。
[教学时,着重指导学生
练习多层次朗读,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对句子意思的理解,不做过多
的要求,对学生提出的疑问,
可简要给予解释。]
三、课外书屋
1.引入:给学生介绍高尔基和他的自传体小说──《童年》,有听说过这本书吗?
2.请学生谈谈对《童年》这本书你都了解了些什么?你还知道什么?
(介绍《童年》的内容
简介以及其他与之相关两部作品──《在人间》与《我的大学》。大致了解高
尔基其人其事,激发学生的
阅读兴趣。)
3.师生根据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推荐其他名人、伟人传记,并介绍其主要内容,将书目
板书于黑板上,
供学生阅读时参考。
4.学生讨论如何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5.教师小结。
10 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参考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
2、理解课文,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的回答的巧妙之处。
3、认识3个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感受文言
1、出示课题“杨氏之子”,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说明:“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2、读读课题,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学生可能回答:不太好懂;像古诗的语言……
教师小结: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
3、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
4、自由的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别和不同。
学生可能的回答:很难读通顺;有些字没见过,不好认;意思不懂;句子很短……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教学:
(1)学习生字“惠、曰、禽”,认读多音字“为(wèi)”、“应(yìng)”。
(2
)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字词,讲解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比较的知识,比如:有些古汉字在
现代汉语
中不常用;文言文中多是单音节词等。
二、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随机检测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第 37 页
.
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
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师重点指导:
“为设果,果有杨梅。”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课文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
的小孩九岁了。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
把孩子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
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种的
水果吧。”小孩应声回答:“我没听说孔雀是
您的家禽呀。”
三、质疑问难,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
(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傲慢、
随
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
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二、深入理解,体会语言
1、思考: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
(1)“应声答曰”说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没有正
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而是巧妙的从“夫子家”说起,
寓意孔雀不是你们的家禽,杨梅当然就不是我们
家的。
2、讨论:
(1)杨氏之子这样的回答,你觉得好不好?
(2)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说话的例子,说一说。
三、拓展延伸,综合学习
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要求。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教学后记:学习激趣的重要性毋庸
置疑。学生初次学习文言文,我没有鼓吹学文言文有多么困难,而是鼓
励学生与古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走进古人的多彩生活,去读懂古人的心灵密码。学生整节课兴致勃勃,
纪律好,热情高涨。
读正确、读流利是理解的基础和前提,白话文如此,古文亦如此。本节课花了10分钟用来让学生
自由读
课文、个人读以及正音、划分停顿节点等,直到所有学生准确而熟练地读出全文。此时我没有作任
何讲解
,但想必学生对全文的大概意思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当学生的理解遇到障碍的时候,教师要
发挥应有的作用。或者作启发,让学生于迷茫处拨云见日;
或者降低难度,于可接受处跳摘桃子;或者适
当讲解,于困顿处指点迷津。学生在说杨氏子回答的妙处时,
第 38 页
.
仅停留在表面,说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
“孔”姓想到了孔雀,是“以
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我及时地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一般
用在对手甚至敌人方面,这里
显然不合适。小孩知道这一点,孔君平是他父亲的朋友,乃长辈,因此说话
是注意了语气的。于是,我不
失时机地出示:“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和“孔雀是夫子家禽”,学生通过
比较一下子感受到,孩子没有
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
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
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
”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
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
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
默。自此,教学重点与难点均得到了突破。
在大多情况
下,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杨氏之子》作为第三单元的选文,编者的主要意图是让学
生体会语言的精妙,
告诉学生口语表达要注意措辞和语体区别等;但它又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对学生进
行文言文启蒙是再好
不过的。因此,我并没有满足于只学这一篇,在课堂上还学习了《世说新语》中的另
外两篇,既满足了学
生的求知欲,又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11 晏子使楚
教学目标:
1、了解宴子出使楚国国,有力的反击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的故事
,由衷的佩服宴子
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2、理解宴子说的话,体会宴子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
3、认识8个生字,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释课题,导入课文
1、出示课题“宴子使楚”。理解“使”,出使。
2、介
绍宴子。说明“子”是古代对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说说,你知道中国古代还有哪些
著名的人物
。比如:孔子、孟子等。
3、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
(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2)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2、课堂交流
(1)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
齐国的尊严。(学生交
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读一读难读的句子。
3、尝试给课文分段
(1)那些段落是写三件事的?
(2)分段
三、再读课文,走近宴子
1、大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让你感到最气愤的是什么?让你感到最高兴的又是什么?
第 39 页
.
2、课堂交流,并朗读相应的课文。
(1)最气愤的是楚王“想乘机侮辱宴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2)最高兴的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宴子了。”
3、从楚王的变化中,你能说说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1、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
(1)找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
(2)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让学生自由说理)
转折点:由狗洞推想到狗国,向楚王质问:楚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
(3)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
,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请选择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
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怒发冲冲地 心平气和地 冷静地)。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一)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二回合较量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说说你最喜欢读哪句话?为什么?
2、课堂交流,随机点拨。 <
br>(1)“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插肩,脚碰脚。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A
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齐国首都临淄的人多。
B 这句话为后文做好伏笔,引诱楚王上当。
(2)“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了。”
A 理解这句话的推理,隐含了“楚国是一个下等国家”。
B
体会宴子的智慧和说话的技巧。他为什么不明说?
3、有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二)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三回合较量
1、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找出宴子说的话,想想说的是什么意思?
2、出示:“淮南的柑橘
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柑橘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
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
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1)理解:水土不服
A 柑橘因为水土不服,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
B
齐国人因为水土不服,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
(2)这段话中隐含了什么意思?(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
3、有感情的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感情朗读,理解宴子
1、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宴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临危不惧
口齿伶俐 热爱祖国 足智多谋 能言善辩……
2、想象一下,宴子长什么样?面对楚王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让学生充分的说,并能结合课文的有关语言说出理由。
3、尝试分角色朗读课文。先分组准备,再课堂朗读。
三、观照全文,理解结构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开头、中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抓住重点句:
“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宴子,显现楚国的威风。”
第 40 页
.
“从此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宴子了。”
理解首尾呼应的关系。
2、比较课文中间每一次较量中楚王前后态度的对比,理解和开头结尾的关系。
四、作业
1、 摘录宴子反驳楚王的话。
2、 排练课本剧。
教学后记:成功之处:
本课为第二课时,重点研读三个故事中体现的晏子语言的精妙
之处。教学设计采用的是先拢后收,先果
后因,先找后议的方式,意图从教学设计中就能突出本科的教学
研读重点,即体会晏子语言的高妙之处。
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课文先找出三次交锋中楚王故意侮辱晏子的内
容及结果,突出楚王的骄横、傲慢、阴险,
并让学社提前看到就是这样一个咄咄逼人的楚王却在晏子面前
一败涂地。究竟为什么,这样就给了学生一
个悬念,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把焦点对准了晏
子的言行。在进一步深入的阅读理解中,学
生就很容易把握住晏子的机智体现,从而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应该说本课在教学设计上可圈
可点,但在实施教学中因学生有些回答没达到预期效果,所以
教师的引导便显得有些过急,并因此挤掉了
大量的自读体会、分角色朗读表演的时间。而这又导致下面的
深入理解没达到预期的精彩,老师牵的过多,
没放开手充分教给学生,应加强对课堂和学生的调控能力。
12 半截蜡烛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2、默读课文,明
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
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
德国鬼子的仇恨。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课前准备:
1、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基本情况。
2、
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1、出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写法上很特殊的课文——《半截蜡烛》,请大家读读课文,
看看有
哪些特别的地方?
2、学生读课文,自由交换意见。
3、课堂交流每个人自己的看法。
学生的意见会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1)课文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2)整篇课文是对话的形式。
(3)课文的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4、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一种新的文体——剧本。
二、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现在我们知道我们今天读的是剧本,读剧本和读课文有点不一样
,你能读懂这个剧本吗?轻声地
读一读。想想这个剧本讲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
2、
课堂交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大意。具体的说法可以有很多种,不要过于强调概括
和简练,
只要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转述出来,并能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经过,都应该得到鼓励。
第 41 页
.
3、说说读剧本和读课文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从剧本里读懂这个故事的?
学生可能会有各种
回答,教学重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阅读感觉和体验,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不一
定能明确的说出)读剧
本更要联系上下文,联系具体的情景。
三、深入阅读,感受形象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保护半截蜡烛的?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想象体验:半截蜡烛被点燃了,正在一点一点的熔化,如果秘密被德国鬼子发现,那会怎样呢?
想象的空间很大,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德国鬼子对伯诺德一家的迫害;(2)德国鬼子对地下
活动的破坏等。
对学生的想象要有引导,要求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而不是用概念化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象。
3、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
4、在这样的情况下,杰克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火吧。”
5、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6、自由组合成小组,尝试表演这段故事。
四、内化形象,感悟语言
1、闭上眼睛
,想象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谁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脑中
的这个人物形象,
写一写。
2、交流每个人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并说一说,你的印象来自于课文中的那些词句,有感情的朗读。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1、阅读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2、说说课文和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各有什么特点。
教学后记:《半截蜡烛》课文生动
记叙了二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法国女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
与突然闯进门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
,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故事。文章故事情节性强,跌宕起
伏,人物刻画手法丰富,语言细腻
。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就是要积极创设情境,通过反复、多形式的
朗读,引导学生从伯诺德夫人一家
与德军的斗争中感受人物品质,从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中丰
富人物形象。
导入课
文后,我设计了一个大问题:请同学们细细读读文章的3至7自然段,看看伯诺德夫人一家三
口是如何与
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的?其中,你最佩服谁?为什么?以这个问题作为突破口,展开
重点部分的
教学。在交流时,引导学生通过文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等描写,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临危不
惧、镇定自
若、勇敢机智的高贵品质。同时,也要让学生感受到德国军官的蛮横、凶残。在这一过程中,
可以通过换
位创设学习情境:假如你就是伯诺德夫人(杰克或杰奎琳),在当时的情况下,你会怎么想、
怎么说、怎
么做?然后通过角色朗读,加深体验。整个学习过程中,我想要抓住两条线,即蜡烛的变化和
人物心理的
变化。教学完重点部分,再引导学生思考:既然明知传递情报的工作如此危险,伯诺德夫人一
家为什么还
要义不容辞地参加呢?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一家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此外,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围绕 “为了保护这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是怎样做的”这个问
题来
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从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重点词语品味伯诺德夫人一家的
聪明
、机智及面对敌人时的镇定自若,领悟这半截蜡烛牵动着情报站的安危,关系到这一家三口的安危。
读
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写放进来,不一定当堂写,可以课内说,课
外写
。但是写必须依据文本,加强指导。如教学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
熄灭
了。”此时读者那悬到嗓子眼的一颗心终于落了地。峰回路转,化险为夷,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侥幸
躲过
一劫。这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他们的心情怎样?学生回
第 42 页
.
答如释重负,然后请学生想象一下此时伯诺德夫人
、杰克和杰奎琳会想些什么,并想象一下人物的神态和
动作,进行说话练习,并提醒学生一定要注意当时
的场合进行合理的想象。
13 打电话
教学目标:
1、边听录音边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和语言特色。
2、通读课文,体会故事中的人说话啰嗦的特点,明白简洁明快地说话的重要性。
3、能对相声感兴趣,喜欢听相声,试着说相声。
课前准备:
1、相声《打电话》录音。
2、其他相声节目的录音。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出示课题。
1、文艺节目可以分成歌舞类、语言类等,其中语言类节目中有一
种很受欢迎的艺术形式是相声。今
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则相声——《打电话》。
2、说说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要求或希望。
二、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
1、边浏览课文,边听相声《打电话》的录音。
2、说说各自听后的感受。学生的感
受可能来自于相声本身的特点,更多的可能是来自于这则相声的
内容,教师都要充分的肯定。
3、边看课文边思考:相声有什么特点?
教学中不一定要给学生一个标准的答案,可以根据学
生的理解随机引导概括,比如:相声是两个人说
的(其实还有一个人说的单口相声和多个人说的群口相声
);相声的语言很幽默,引人发笑;相声不仅是
说,还要唱……
三、默读课文,体会相声中人物说话的特点
1、默读课文,相声中的那个人是怎样打电话的?找出“打电话”的句子。
2、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读,有什么感受,举例说明?
(1)“你贵姓呀?哦,老胡呀。呃,不是老胡?
老张呀。哎呀,我没听……呃,不是老张,是老刘呀。呃,不是老刘。
是耗子呀。……
……
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
——说话绕圈子。
(2)“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我的未婚妻,他是女的呀。”
——明知故说。
(3)“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吗?学习吗?不学习呀。开会吗?……不开会。”
——没话找话。
(4)“……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是一块六,我给了他五块,他找我三块四。”
——东拉西扯。
……
3、联系生活的具体情境,思考如果生活中说话啰嗦,会有什么后果。
四、熟读课文,尝试表演相声
1、 选择课文中的某一段,练习朗读。
2、
自由组合,学说相声。
第 43 页
.
3、
听听其他的相声选段。
教学后记
《打电话》这节课题材非常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
,通过这节实践课,学生不但增长了知识,更
学习了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通过教学,我有如下几点的体会:
1、能上出活动课的特点。
首先是“活”,能主动引导学
生灵活处理问题,活跃数学思维,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师生共同探究,学生
参与度高。再是动,这节课不
仅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关注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表现,能否积极动手、
动脑、动口,把问题解决好
。在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畅所欲言,想说就说,想写就写,想画就画,有争有
辨,在愉悦的环境中探索知
识,心情舒畅。
2、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打电话,学生熟悉、感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
已有的生活积累,对打电话方案的设计改进,都让学生结合
知己的生活实际,使整节课的知识发展都在老
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合作完成。能看出老师是教学的组织者、
学生的引导者、研究的参与者。在课堂上我
能随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水平与进度,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帮、
放,例如关于7名小演员的通知示意图的
教学时,当学生用一个一个打电话通知或平均分组的方法发通知
时,教师就用投影仪把他们的想法展示出
来,并让学生看图说事,当学生在填图中发现这样分组不省时时,
就自己画起图来,有所创新地改进画图
方法,这样让学生自己有序的学习画图,这种方法更能让后20%的
学生也能接受。这里也体现了数学方
法的多样性,和方法的优化。
3、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
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使
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愉悦中,把知识的探讨引向深入。例如在教学通知15
名小歌手的过程中。把15
名学生平均分成3组发通知时,需要7分钟,学生同样用分组法研究,把时间
艰难的一分钟一分钟的缩短
,最后只需5分钟。每缩短1分钟,学生就为自己的成功高兴一次。又如学生
把不同的分组法,用表格的
形式展现出来的时候。要充分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寻找规律的过程去体验数学
的乐趣。再将学生发现的问
题应用到实际中去。如在6分种内最多能通知到多少名小观众的问题中,就是
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技能去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学的开心,为以后学习数学知识埋下了快乐的种
子。培养了学生对未知领域
的一种勇于探索的精神。
当然,我也从中发现自己存在着不少急需改进的方面:
1、钻研教材还不够深入,使得课堂设计不够紧凑。
2、教学过程中的高潮把握时机的能力不
强,使得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突出重点,没有让学生感受到
特别之处。
3、教学过程的有效性还比较弱,课后发现有部分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是很理想。
4、数学的思想方法在课堂中展示的不够清晰,使得学生对打电话本课的教学目标达成的程度不高。
口语交际三 劝说
教学目标:
1、回忆和了解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和情境,充分考虑对方的身份和地位,能有针对性地得体地劝说。
2、了解和感悟劝说的策略和技巧,能态度真诚的劝说他人。
课前准备:
影视片中的“劝说”片断录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意义
1、播放影视片中的“劝说”片断录像。要求学生认真看,仔细听。
(1)片断一:《汉武大帝》中张骞劝说月氏国出兵攻打匈奴的场面。
(2)片断二:《成长的故事》中父母劝说杰克不要撒谎的场面。
播放录像前,先说明当时的具体情况。
2、在这两个录像片段中,你看到的,听到了什么?
第 44 页
.
(1)张骞劝说月氏国出兵攻打匈奴。
(2)父母劝说杰克不要撒谎。
教
师小结:在日常生活中,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劝说”,劝说和鼓励是相对的,劝说往往要求
对方改
变某一种做法或想法,劝说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劝说是否真诚,是否
讲究策
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二、联系生活,明确情境
1、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你是否有过劝说他人或被他人劝说的经历?描述一下当时的情况。
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说清楚劝说的语言,即“怎么说的”“说了什么”。
2、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需要我们劝说?
(1)阅读课文中的一段话,打开学生的思路。
(2)自由地说说。
三、自由练说,模拟表演
1、你最想对谁,对那种情况进行劝说?想一想,该怎样说效果会更好?
2、学生轻声地练说。
3、师生模拟表演。
(1)学生说明当时的情况。
(2)教师扮演被劝说对象,学生扮演劝说者,模拟表演。
(3)师生共同评价模拟表演的情况。
教师可在模拟表演的过程中,或者在评价中随机地指出
或引导学生指出劝说是要注意的事项:说话态
度要真诚;不同的劝说对象要有不同的语气,比如对长辈要
尊敬;在不同的情况下用不同的语气,比如紧
急的情况就不能慢条斯理;一般要分析原因,指出改正的方
向等。
四、修改提高,分组表演
1、根据刚才的提示,对自己的劝说进行修改,争取取得好的劝说效果。
2、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分组模拟表演,相互交换角色。
3、课堂展示,共同评议。
五、联系生活,课外延伸
提高自己劝说的意识,在真实的情境中尝试进行劝说。
习作三 写发言稿
教学目标:
了解发言稿的一般写法,能根据具体需要,具体情
境,写一份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的发言
稿。
课前准备:
不同类型的发言稿若干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说说你听到过的最精彩的、印象最深的发言。
2、今天,我们要学写发言稿,想一想你在哪些场合需要准备发言稿。
(竞选班干部,运动会上代表运动员发言,领奖时发言等)
二、明确情境,试写发言稿
1、假如班里要改选班干部,你打算竞选班长,怎么来写发言稿呢?
2、讨论:这份发言稿,至少要说明白什么?
(1)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我要竞选班长。
(2)要讲清楚自己的优势:我为什么能当班长。
第 45 页
.
(3)要讲清楚我的打算:我当班长会怎么做。
3、尝试写一份竞选班长的发言稿。
三、共同评议,修改发言稿
1、同桌相互读读各自写的发言稿,相互探讨,提出修改意见。
2、选择三位同学的发言稿,展示评议。
(1)评议标准:有没有把意思表达清楚,即有没有
说清:“我要竞选班长”、“我为什么能当班长”和
“我当班长会怎么做”。
(2)评议过程:一项一项的对照,同时评价语言是否通顺。
3、各自根据评议的要求修改自己写的发言稿。
第二课时
一、对照比较,发现问题
1、教师发一份事先准备的发言稿(见附件),让学生和自己的发言稿比较,发现什么?
2、课堂交流,各自的发现。
教师要在学生发言时,随机归纳:
(1)发言稿的格式:称呼、问候、致谢等。
(2)发言稿的语言风格:诚恳,坦率,简洁等。
(3)发言的吸引力:条理清楚,有创意等。
3、学生根据新的发现,各自修改自己的发言稿。
二、尝试发言,不断完善
1、学生自由准备发言。
2、课堂模拟竞选,学生上台发言。
3、师生共同评议。
评议的重点:
(1)发言稿的语言是否适合发言: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口语化等。
(2)发言人的情绪状态等。
4、学生再次修改发言稿。
三、拓展延伸,学写其他发言稿
1、学生阅读其他情况下的发言稿,说说有什么发现。
2、课堂交流:
(1)发言稿的共同特点:①观点鲜明。对问题持什么看法,要明确表态。 ②条理清楚。一篇发言稿
要
谈几方面的问题,每一方面问题要讲哪些条目。都要安排得有条有理,让人听起来容易抓住重点。 ③
语
言简洁明快。发言是直接面向听众,所以,发言的语言一定要简洁明快,尽量不使用冗长罗嗦的句子,
更
不要使用一些深奥难懂的词句,话要说得准确、易懂,最好运用大众语言。
(2)不同发言稿内容有区别,对象不同,有不同的特点。
3、尝试写一写其他的发言稿。
4、课堂交流、评议。
附1:竞选班长的发言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我今天走上讲台参加竞选班长职务,我相信凭着我的勇气
和才干,凭着我坚强的毅力和勇于
拼搏的决心,这次演讲带来的必定是下次的就职演说。
我叫
杨也,是一个“三心二意”的学生,这里的“三心二意”可不是做事不专心,随随便便的意思。
“三心”
是指进取之心、平和之心、宽容之心;“二意”指的是创意和诗意。因为有了“进取”之心,才
能使我不
断进步、不断完善自我、在保证学习成绩优良的前提下高质高效完成班级工作。有了“平和”之
第 46 页
.
心,无论成功与失败,我都会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
。有了“宽容”之心,才使我胸怀宽广、虚怀若谷,接
受同学的意见,与他人合作把班内活动处理好。那
“二意”呢?增一份创意我们能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展
示我们班独一无二的风采;添一点诗意我们能在紧
张的学习生活中处变不惊,临乱不慌,从容不迫。
对待班内活动,我又将如何做呢?首先,我认为,一
个好班级必须要做到合理分工,让最合适的人去
做他最擅长的事,从而建立一个合理有序的班集体。其次
,我会努力做到将大家团结在一起,互相帮助、
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增强班队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
加班级工作的透明度。最后,我将力求提高工作
效率,使班级各项工作都有效的进行,在最短的时间内做
到最好。假如我能当选,我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制
订好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保证班级工作在最短的时间内
顺利步入正轨。
也许有时候我太活跃了,但是我相信,有了同学们对我的信任,我一定会扬长避短,改
掉自己的缺点
不断完善自我。
希望大家支持我,谢谢!
附2:运动员代表发言稿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在这百花争艳的春天,
在这充满团结、奋进、友谊氛围的美好时刻,我们共同迎来了我校首次体育
盛会——长风小学首届趣味运
动会。我代表全体运动员向本届运动会的召开致以热烈的祝贺!对前来参加
大会的各位领导、家长、同学
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发展体育运动,弘扬体育精神对学校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对
学校的发展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今年,
是我校落实素质教育,实现由新校向强校转变,稳步持续发展的
一年。过去的一年里,学校的体育工作取
得了很大成绩:在刚刚闭幕的区运会上,我校取得了乙组总分团
体第二的好成绩,此外,还夺得了多项竞
赛的冠亚军。在这里,我代表全体运动员向所有关心、支持体育
工作,并为学校体育工作做出辛勤奉献的
领导、老师们表示衷心地感谢!
本届趣味运动
会是创造性体育盛会;是增加了解、增进友谊、加强团结、促进发展的盛会。在本届运
动会中,我谨代表
全体运动员宣誓:听从指挥、服从裁判,在比赛中坚韧顽强、拼搏进取、赛出风格、赛
出水平、赛出成绩
。
最后,祝我校首届趣味运动会圆满成功!
第四单元
单元教材解读:
本组教材以“他们令我们感动”为专题进行编排,向我们讲述了一些感人至深
的故事。《再见了,亲
人》中的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令人难以忘怀;《金色的鱼钩》中
的老红军战士忠于党、
关心同志胜过自己的高尚情操催人泪下;《桥》中老支部书记在生死关头,不徇私
情、舍己为人的壮举使
人心潮难平;《梦想的力量》中那个年仅六岁的孩子的美好梦想让人感受到善良与
同情心会凝聚和迸发出
巨大的力量。
这4篇课文有散文、有小说,内容生动、人物鲜明,表达
了作者丰富美好的情感。课文在表达方法上
各具特色。比如,《再见了,亲人》将抒情叙事相互交织,感
情真挚强烈;《金色的鱼钩》先倒叙,再按
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楚了鱼钩的来历,并通过具体的事例,
赞美了老班长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革
命前辈的怀念之情;《桥》在环境的描写上、语言的使用上以
及文章的结尾都极具特色,蕴含着作者丰富、
强烈的感情。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引导学
生在阅读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的同时,思想受到感染熏陶,情感得
到陶冶升华,感受到人物心灵的美好和
品质的高尚;二是要引导学生懂得在阅读的时候既要抓住文章的主
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要注
意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三要引导学生课外搜集一些感人的故
事,为口语交际和习作的教学做一些准
备。
14 再见了,亲人
第 47 页
.
设计理念:
语文课堂是情感的课堂,本案以“感动”这条情感主
线展开教学,努力构建开放的课堂格局,让学生
入情入境地读好课文,使孩子们在“感动”中感受中朝两
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在“感动”中让学生体会重
点语句及反问句等一些特殊句式对表达情感的作用,达到
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
确读写“噩耗、刚强、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
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教学难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开展读书活动,了解志愿军抗美援朝,英勇牺牲的战斗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激发兴趣
1.每个同学都在爱的海洋里成长,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
这些有血缘关系、关系亲密、给了你无限帮助的人,我们都称之为“亲人”。
2.我们中国人
民与邻国的朝鲜人民跨越国界,并无血缘关系,可是当年,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却把朝
鲜人民称为至亲至爱
的亲人,分别时情真意切地说“再见了,亲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学
习魏巍写的《再见了
,亲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学生简介时代背景,教师作适当补充。
二、初读感知大意
1.提出初读要求: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思考:课文中“亲人”指谁,想想他们的哪些事感动了你?
2.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反馈、交流
(1)教师抽读生词,
强调“妮”(ní)、“谊(yǐ)”、“耗”(hào)等生字读音,注意“噩”、
“嫂”的写法。
(2)学生汇报:课文中的“亲人”有——大娘、小金花、大嫂
用课文的语句说出她们为志愿军战士所做的感人的事。
三、品读感悟亲情
1.是什
么使不是亲人的两国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最使你感动的小故事,划出让你
特别感动的内
容,抓住词句说说体会,并把自己的体会用朗读表达出来。
2.学生交流,抓重点词句感情亲情:
(一)“志愿军与大娘”之情:
(1)句子: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这真是雪中送炭哪!
A.引导学生
抓住“带着”、“顶着”、“冒着”、“穿过”等词语,想象当时这样做的危险和艰难,
从而体会大娘为
志愿军不顾生命危险的精神。
B.抓住“雪中送炭”这个成语来体会,先理解字面意思,再理解成语的
含义,接着联系句子具体谈
谈这个成语“雪”、“炭”分别指什么,最后想象“雪”——志愿军当时的困
境及困境会给他们带来的后
果,从而进一步体会大娘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为他们而将自己生命
置之度外的品质。
第 48 页
.
C.感情朗读:朝
鲜大娘愿意为志愿军付出生命,给了志愿军及时的帮助,她把志愿军看成比自己还
要重要的人,能不算“
亲人”吗?读出你的感动吧!
(2)句子: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您为了我们失去了惟一的亲人。
A.引导学生抓住“惟一”、“丢”、“背”等词来体会,先理解“惟一”的意思,再谈谈“惟一的
亲人
”对大娘意味着什么,接着体会大娘这一“丢”丢下的是什么,“背”起的又是什么,从而理解大娘
对志
愿军的感情胜过亲人。
B.感情朗读:朝鲜大娘为救志愿军不顾最亲最爱的小孙孙,这能不算“亲人”吗?
[这两句
教学不一定按以上顺序,根据学情而定。学生还可能谈到大娘洗补衣服几夜不眠、大娘八年
来像慈母般地
关心战士们等情节让人感动,老师都要予以肯定。]
(3)朗读比较,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师引:大娘为志愿军所做的一切,怎么能不感人呢?难怪志愿军对大娘说一一
“这比山还高比没得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出示句子)
A.请学生改成陈述句。
B.比较两句话,哪句更能体现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深情?
C.情境引读:
师:在五次战役的时候,是大娘带着全村的妇女送打糕,所以——生接读
师:在敌机来的时候,大娘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而丢下了自己的小孙孙,所以——生接读
[设
计理念:比较反问和陈述的语气,指导朗读反问句的语调,采取不同形式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这个
反问句,
体会反问句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二) “志愿军与小金花”之情:
(1)句子:你回
来以后,焦急地等待着妈妈,可是……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可是今天,跟志
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
你怎么落泪了?
A.引导学生抓住“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等词句体会小金花
内心失去妈妈
的悲痛。
B.感情朗读,演读。
C.“妈妈牺牲不落泪”,可“跟志愿军告别却哭成泪人”,你感受到什么?
D.再读句子。
(2)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方法同上)。
(三)“志愿军与大嫂”之情:
(1)句子: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 A.可抓住三个“挖”来理解它们的不同背景,再想像这三个“挖”字背后,大嫂是怎么想的,又是
怎么挖的,从而理解大嫂不顾生命危险为战士们挖野菜的可贵品质,感人至深。
B.感情朗读
(2)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方法同上)。
3.朗读体会惜别深情
(1)师
引:现在志愿军就要同她们分别了,此时此刻,战士们是怎样抒发自己那依依惜别之情呢?
从课文中找出
有关语句来读一读,想想怎样读出句子中的感情。(生自由读)
(2)评读。(注意体会与大娘告别的不舍,对小金花的疼爱,对大嫂的不忍心。)
4.感情朗读1-3自然段,升华情感
(1)选择自己体会最深的一个自然段朗读,注意表达出志愿军的思想感情。
(2)激情配乐朗读:
A.在这分别的日子,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想
到大娘为给我们送打糕累得昏
倒在路旁,想到大娘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动情
地对大娘说――(配乐齐读第
一自然段)
第 49 页
.
B.当我们看到泪流满面的小金花,想到她说要为妈妈报仇时的情景,禁不
住对小金花说:――(配
乐齐读第二自然段)
C.当我们面对拄着双拐,背着孩子,走过崎岖
的山路,送了我们几十里的大嫂,想到她为了给我们
挖野菜而倒在血泊里的情景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
深情地对大嫂说――(配乐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抒情赞颂亲人
1.前来送行的人只有三个吗?课文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呢?
2.这三个人代表着千千万万的
朝鲜人民。光她们三个就为志愿军战士做了那么多的事,付出了那么
多的血汗,可想而知,当年的朝鲜人
民为志愿军付出了多少代价,怎么不令人感动呢?说出你们的感动,
说出心中的赞扬,最好能合适地选用
反问句。
[设计意图:情感喷涌时,让学生适时地抒发,并尝试用反问句来表达情感,既能让学生抒发
自己对
朝鲜人民的赞美之情,又加强学生对反问句表达效果的认识。]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第1-3自然段
二、课内链接课外,仿写段落
1.为了志愿军,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可以超越国籍,不顾
惜自己的身体,不顾惜亲人的生命。
她们为什么能为志愿军付出这样高的代价呢?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吗
?
[设计意图:通过再次读课文,体会无数志愿军战士也在朝鲜这片土地上洒下了鲜血,中朝人民的友
谊是用两国人民的鲜血凝成的。]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故事?
3.读《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片断(节选志愿军战士感人的故事),读后谈感想。
4.师引
:想一想,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
的人为角色,
以她们的口吻,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同样可以按“劝慰――叙事――
抒情”的结构
,用第二人称来写。
5.交流评析。(评析可重点引导学生从事例描写是否感人,反问句运用是否恰当等方面展开)
三、学习最后三个自然段
1.战士即将启程,列车就要开动,两国人民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
最亲最爱的人告别!请同学们有
感情地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体会怎样才能读出这份感情。(学生个人练
习朗读)
2.指名朗读,学生评读。
(从理解“再”入手,理解句中表现的眷恋、依恋、留
恋之情。“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似
乎列车再停留片刻,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亲人,也可以慰藉
我们充满离愁的心。)
3.创设情境引读。
(1)师:战士们登上了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
爱的亲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
心底里发出了喊声――生:再见了,亲人!再见了,
亲爱的土地!
(2)师:列车开始启动,紧紧拉着的手松开了,列车前行,亲人向后退去。战士们多想
再看他们一
眼呀!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生: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让我们再看一眼
朝鲜的亲人,
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3)师:然而,列车飞快地向
前驶去,亲人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战士们只好挥手,大声呼喊着――
生: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
你们在一起。
(4)告别的情景感人至深,现在你就是志愿军战士中的一位,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向朝鲜
亲人挥手告
别――生齐读4-6自然段。
四、小结
第 50 页
.
列车开走了,然而中朝两国人民的心永远连在一起。正如金日成首相所说的
“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
人民之间结成的深厚友谊将永远留在朝鲜人民子子孙孙的心中。”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推荐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
教学后记:1、这篇文章虽然语言凝炼,感情真挚,可由
于课文所写故事离生活较远,给学生理解内容,体
会文章思想感情增加了难度,所以我在上课开始,先结
合地图简单地向学生介绍了课文的写作背景,这样有利
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
感情。然后我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
样不仅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一
开始就让学生走进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
的情境之中,初步感受到中朝人民深厚的友谊。
的文章〗
2、注重体现字、词、句、篇的训练。本课教学对字词句的理解我不是议到表面,而是
做到了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要求,如:“雪中送炭”的理解,我首先让学生从字面去理解,
并说出比喻意,然后再联系上
下文去理解这个词。“雪”指困难,谁遇到了困难?遇到了怎样的困难?“
炭”本文指什么?“送”大娘是怎样送
的?通过理解这个词,使学生理解了整段内容,对句子的理解,我
抓住课文的重点句子让学生改变说法,并把
改好的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体会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作用,
并通过理解重点句子而牵一发动全身,使学生理
解了整篇文章的含义。
3、提出的问题有概括
性。比如在分析第二段时,我提出小金花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这一
问题把整段的内容都
概括了出来,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学课文。通过讨论学习,把小金花的特点分析的很透
彻。
4、注重朗读训练,读中悟情。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可见读的重要性,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
了各种形式的读,有自由读,有个别读,有齐读,让学生从读中体会中朝军民的深厚情谊,进而体会文章
的思想
感情。
5、注重培养学生想象力。该文语言凝炼,为培养学生的语感,我引导学生联
系课文内容,启发他们展开想象,
丰富课文内涵,拓宽思想,强化积累。如启发学生想象:八年来,志愿
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课文后三个自
然段,通过朗读引导,让学生想象千千万万个大娘、小金花、大
嫂到车站送行的情景,这样不仅对学生理解课
文很有帮助,而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6、在
教学方法上采用“导、扶、放”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与大娘话别的情景时,我采用了指导
学生
学习的方法,这是全文的重点段,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意,第二段采用“扶”的
方法,第三段放手自学,这种“导、扶、放”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了他们读书的方法。
15* 金色的鱼钩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应大力倡导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真正
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成为学习活动
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本案把过程本身作为一个课程
目标,以学生自学探究为本,在自读自悟中,让学
生感受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已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抽噎、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课前布置收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等资料,通过课前阅读,熟悉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第 51 页
.
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直奔中心
1.请同学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次快速默读课文,读时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变化,读后谈谈感受。
[设计意图:放手
让学生畅谈初读后的感受,学生会谈到会被班长为革命,为他人牺牲自己的品质感
动。这样能及时释放学
生心中的感动,又能根据学情来展开下面的教学。]
三、精读品析,体会情感
1、
同学们都被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伤员而不顾自己的崇高品质所感动。带着这份感动再次
走进课文,细细品
读描写老班长的句子,想想它们为什么让你感动。
2、 品读重点句:
---从外貌体会中心
(1)“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脸上布满皱纹,两鬓斑白,显得十分苍老。”
A.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
( “满脸的皱纹”证明他经历
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斑白的两鬓”说明他饱经风霜的考验。他“比
我们还瘦得厉害”,反映他内心为
病号的担忧和焦虑。)
B.抓住表现“苍老”的重点词朗读,读出感动。
(2)“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老
班长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这充分说明他对战友
的满腔热
爱,对党的高度忠诚。)
-――从语言、行动、神情体会中心
(1)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A.指名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
(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B.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
(2)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A.自由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片段令人感动?
(老班长非常辛苦,寻找食物极其艰难。他是用革命的意志,对党的忠诚在坚持。)
B.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地摸”等重点词朗读。
(3)学习“耐心劝导小梁”片断
“小声点儿,小梁!咱们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告诉别人。”
“指导员把你们三个
交给我。……我怎么向党汇报?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
我自己克服困难出来了’
?”
A.说出内心感受,为什么让你感动?
(老班长意在稳定小病号的情绪,保护他们的身
体,坚持走出草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他宁愿为别
人操碎心,也不让别人为他有半点忧。)
B.指导朗读
(4)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
A.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容,并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
B.思考: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
头硬咽下去”。那种欲吃不能,欲罢不行的神态,反映了老班长坚定不移
的革命意志,为病号吃苦,为革
命受难的高贵品质。病号不吃,老班长“皱起眉头”;吃了,“脸上的皱
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一丝笑意
”。强烈的对比,鲜明的映衬,把他为谁忧愁、为谁欣喜,为啥痛苦、为
啥欢乐表现得一清二楚。)
第 52 页
.
C.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
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到“可是我的心里好
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5)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A.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
B.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
临终前仍念念不忘自己的责任,不忘党的重托,不忘奉献
最后一分光和热。)
C.指导分角色朗读。
(注意读出老班长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又对战士们充满牵挂和关爱。战
士们心急如焚,无尽的担心和
难过,最后悲痛欲绝、催人泪下的呼喊。)
四、品味金色,升华情感
师引: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
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
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嘱托。他永远地
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
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做成的钓鱼钩。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
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出示句子)
(1)为什么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2)深情朗读中心句。
五、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1.作者要用鱼钩教育后代,学习老前辈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
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
贵品质。现在我们来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同学们能以讲解员的身份,向前
来参观的人讲述“金色的鱼钩”
的故事吗?
讲解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叙述的条理要清楚
,可采用倒叙方法进行叙述。(2)注意把课文感人
的场面表达出来,渲染出故事的情境,从而使听众在
情感上产生共鸣。
2.同学们练习后复述。
六、布置作业
1.把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用最富深情的朗读来体现。
2.课后实践活动:可组织长征题材故事会、图片展览会等。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1.看拼音写词语。
Yán lì liǎng bǎn
bān bái shōu liǎn cū cāo xǐ chū wàng
wài
( ) ( ) (
) ( ) ( )
chōu yē wú
biān wú yá rè qì téng téng yǎn
yǎn yī xī
( ) ( ) (
) ( )
2.想想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 我觉着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
)
(2) 觉得这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
(3) 可是我的心里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
3.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
(1) 有一次□我禁不住问他□□老班长□你怎么不吃鱼啊□□
(2)□老班长□你吃啊□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我几乎要哭出来了□
4.为什么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教学后记:《金色的鱼钩》这篇文
章很长,但很多地方描写得很精彩,需要学生的朗读加以感化。此
时,王贝妮举手了,于是便叫了她。听
完她的朗读,使我吃惊不小:她的朗读真不错,我以前怎么没发现
第 53 页
.
呢?还自认为让全员参与,哎,真是太大意了,惭愧!让同桌来评价一下她
的朗读水平,他说:“我跟她
已经是几年的同学了,我发现她的朗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正因为同
桌的鼓励,王贝妮举手的频率
更是上升了很多。此时的我更是羞愧难当。已经大半个学期都过了,我才发
现她。如果早一点发现,我想
王贝妮会提高得更快,责任全在我。对不起王贝妮!对不起至今还被我遗忘
的学生!
班级中五十二位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性格。很多时候,总是被那
些外向型的学
生所“蒙蔽”,过多地去提问他们,引导他们,从而忽略了对内向型学生的教育,只是让他
们呆呆地坐上
一堂课。其实每一次的提问,对学生来说都是一次不小的锻炼、一次不小的考验。外向型的
学生往往很活
泼,致使老师的目光更多地倾向于他们,他们就得到锻炼;而内向型的学生,由于天生不爱
说话,不爱发
表自己的意见,老师一个疏忽,就失去了一次机会。
关注那一部分学
生,尤其是还不曾被我们发现的学生,多给他们机会,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
人。关注需要耐心,一次
两次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只要坚持,我想你必将会有新的发现。一直记得
有这么一句话:“一位学
生,可能对一个班级来说他只是其中的百分之几,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他却是百
分百。”多去关注学生,
关注每一位学生,对学生负责,对家庭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
明天的任务就是在课堂上去看一看还有没有被自己遗忘的学生,如果有,那就应该“亡羊补牢”
了!
16 桥
设计理念:
《桥》一课语言通俗,但蕴涵于字里行间的感情深沉而挚烈。
根据教材特点,本案设计了“在速读中
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
“动作、神情、语言”,体味人物内心
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并以此点燃学生情感,引发真情,促
进学生主动探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
力。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
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狞笑、拥戴、放肆、呻吟、搀扶、祭奠、势
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品味语言中深刻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
br>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3.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
点: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体会课文
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准备一段洪灾的录像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有关“桥”的课文?这几篇课文分别写的是什么内容。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桥》,这篇课文又会写些什么内容呢?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不理解的词语可
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式
自己解决,也可向学习伙伴请教,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认读和课文朗读情况。
(1)检查字音、字形
(应注意“肆”的声母
是平舌音,“搀、呻”的韵母是翘舌音,“疯、狞、淌、瞪、膛”的韵母是后
鼻音,“呻、搀、奠”的韵
母是前鼻音。特别注意“肆”、“ 奠”的写法)
第 54 页
.
(2)学生提出难理解的词语,共同帮助解决。
(3)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朗读。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3.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
(突遇山洪1~6;疏导撤离7~13;桥塌殉职14~23;祭奠英灵24~27)
三、感受险情
1.让我们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感受灾害突然降临时可怕的一幕。读课文第一
段,找出文中描写洪
水(或雨水)可怕的句子,用心体会。
2.汇报交流谈体会,感情朗读促感悟: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抓住“像泼”、“像倒”谈感受。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A.理解“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的?
B.比较“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
C.指导读出洪水的凶猛。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A.“跳舞”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
B.指导朗读。
(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
A.读着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朗读:把你看到的就像魔鬼一样露着狰狞面目的洪水读出来。
3.说话练习:观察课文第
一幅插图(或播放洪灾的录像资料),结合课文内容,你能说说这样的险
情吗?
4.感受人们的紧张
(1)当时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随机理解“你拥我挤”、“跌跌撞撞”、“拥”)
(2)你能想象出男女老少惊慌失措的样子吗?(引导学生想像体验情势危急)
(3)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是什么感受?(转换角色,体验危急)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读出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桥
突遇山洪→疏导撤离→桥塌殉职→祭奠英灵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二、感悟老支书的崇高精神
1.洪水如猛兽般袭来,死亡
正一步步逼近,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就是全村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桥。当
他们跌跌撞撞地向唯一可以逃生的
木桥拥去时,有一位老汉早已站在了木桥前。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三
大段,想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
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2.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汇报。
(1)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A.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B.不说话的老汉会想些什么?
C.朗读。
(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第 55
页
.
(说话简短有力,以严格的先人后己的党纪控制了局面,组织大家有序
地撤离。短短的一句话里,连
用三个感叹号,足以看出老汉话语的威严。)
(3)老汉冷冷地说:“可以TUI党,到我这里报名。”
(对于想抢先逃离危险的党员,老
人是冷冷的态度。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持秩序。冷冷的是老汉的话,
不会冷却的是一颗为人民群众的心。)
(4)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快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A.抓住“冲”、“揪”、“凶得像只豹子”体会老汉对不服从命令者的态度。
B.指导表情朗读,读出老汉的凶。
C.可是老汉揪出来的人是谁?把儿子揪出来排到后面,
就意味着他死的危险更大,他不爱自己的儿
子吗?从哪里看出来?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
走。”他用力地把小伙子推上木桥。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
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
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①抓住“吼”、 “少废话,快走”、“用力推”、“似乎要喊什
么”等词来理解老汉爱儿子。②“老
汉似乎要喊什么”,如果他还来得及喊,他会喊什么?)
D.既然老汉这么爱自己的儿子,为什么要把他从队伍中拉出来呢?
E.有表情朗读,读出敬佩。(个别读、分角色读、评读等)
4.有感情地朗读第二、三段。
三、学习结尾,抒发情感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到这里祭奠。她
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的儿
子。
1.师配乐朗诵,再学生朗读。
2.文章为什么要在最后才交待两人的关系呢?
3.想像说话:祭奠时,老太太会在坟前说些
什么呢?那些搀扶着老太太前来祭奠的乡亲们会怎么哭
诉呢?
4.写话抒情:此时此刻,假如
你就在老支书的坟前,你又想怎么赞颂这位老共产党员呢?大家想一
想,把它写下来,最好用上“桥”这
个字。
5.交流
四、理解题意,总结全文
1.文章以“桥”为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2.总结:在灾难面前,一座窄窄的木桥引渡
人们走过危险,走向安全。后来,这一座木桥倒塌了,
可是另一座高大雄伟的桥却在人们的心中树起来,
那就是――老支书,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支书,在人民群
众生死攸关的危难关头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
献身老共产党员!让我们满怀深情地读课题――《桥》。
五、体味语言,感情朗读
1.这篇
课文是根据谈歌的小小说改编的,全文只有五百来字,却被评选为优秀短篇小说,它好在哪
儿?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可以上网查阅更多“感动中国”的人物故事。
板书设计:
桥―――――老支书
窄窄的木桥前 像一座山
开始发抖 冲上去揪出儿子
痛苦呻吟 用力推儿子上桥
第 56 页
.
轰地塌了
被洪水吞没了
(不朽的生命桥)
教学后记:在教《桥》这一课时
,我是这样导课的:让学生回忆以前曾经学过的有关“桥”的课文
有哪些,并简要说一说分别写的是什么
内容。如《兰兰过桥》写的是新奇的潜水桥和塑料桥;《赵州桥》
介绍的是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
;《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写的是海峡两岸人民用爱心共同救助一
位大陆白血病患者的感人故事。这篇
课文仅用一个字“桥”做题目,作者会写些什么呢?这又是一座什么
样的桥呢?这样做既能够通过阅读期
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有助于培养学生根据题目揣测课文内容的
能力。《桥》这一课,讲述了面对洪
水来临村里的老党支书临危不乱,镇定的指挥村民有序上桥,并让自
己的儿子排在最后,为村民搭起了一
座生命桥,而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吞没了。回想自己刚拿到课文时和
组内老师一起研究,觉得文章中的这
个老支书真是一位高风亮节舍己为人的好支书。但是想让学生体会到
这一点沉浸在文章情景当中可不太容
易。后来同组的老师先在一班讲了这课,她在讲课中让学生先找描写
洪水大的句子然后再理解老汉的言行
,朗读课文。听课后我想文中的老汉是在面临不断上涨的滔滔洪水中
做出的决定,理解他的言行决不能把
当时的情景与行为割裂开。于是我设计了“认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
情况紧急的句子用“——”标出;然
后找出描写老支书的语句用“~~”标出,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
这样一个大问题。然后让学生认
真把课文读进去,从全篇着手,走进当时那个令人惊心动魄的黎明。
在备课中,我自己既是老
师又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就假装学生的样子画一画,答一答。有时还故意答
错问题难为自己一下。比如
,如果学生没有找当时描写雨大的句子怎么办,我要用怎样的语言把学生引入
到文章中描写雨大的段落;
学生没谈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我怎样引入等。总之我把自己能想到的答案问题
以及引导衔接的语言都写了
下来,记了下来。另外我还要找到课文中可以朗读表达感情的朗读点。既要读
还要读出新意读出效果,我
设计了师生对读对话(7—13段)、换词读(把小伙子一词换成儿子14—23段)。
做完这些后我多
少做到心中有些底了。
可是自己在备课中也存在着很多疑问。对于文章的结构,课文最后四个
自然段起到的令人震惊感叹的效
果怎么能自然的引到课文中以及关于洪水的小录像片什么时候用最好都还
没有想的很明白。课上,对于“老
汉像一座山”这句学生体会的还不够深入,要是再体会体会加上老师点
拨,读起来效果会更好。另外就是
课文的结尾的处理,课中在体会老汉形象时学生已经理解了一些,但结
尾如果给学生树立一些优秀党员形
象,让学生更清楚的明白像老支书这样的党员在人民生活中不仅仅只是
这一个而有很多很多。这样党员的
形象就鲜明的树立起来了。
17*
梦想的力量
设计理念:
本案设计从质疑课题入手,激发学生探求的兴趣。然后通过读、思、
议、说、写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
求“梦想的力量”,引导学生全程参与,使他们读懂并理解课文,在阅读
有趣的故事中受到启发与教育,
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放弃、下旬、募捐、水泵、颠簸、节奏、簇拥、迫
不及待、辛辛苦苦、
一声不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练习快速阅读。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从字里行间感受瑞恩心灵的美好,并懂得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
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梦想成真。
4.领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瑞恩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梦想的力量”所蕴含的深意。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阅读江菲发表在《中国青年报》的原文《梦想的力量》。
第 57 页
.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教师板书“梦想”,请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梦想,你有什么梦想。
2.出示课题――梦想的力量。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梳理归纳:(1)课文写了谁的什
么梦想?(2)这个梦想是怎么实现的?(3)这个梦想力量究竟有
多大?
二、速读课文,理解“梦想”
1.自由快速读课文,自学生字,读通课文,想想“课文写了谁的什么梦想”,划出有关句子。
(1)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又干净的水喝。
(2)他们不应该过这样的生活……我一定要为他们挖一口井。
(3)那我攒钱买钻井机吧……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2.补充非洲缺水的资料,。
(非洲的安格鲁地区长年干旱。最近的水源是5公里外的一处池
塘。这里常年有1/4学生患有霍乱、
伤寒和其他严重的水生寄生虫疾病。3.1万多居民,却没有一名
医生,1/5的孩子在5岁前就死掉了。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有11亿人口缺水,而南非洲就有23
的农村和14的城镇近3.3亿人口缺水,
整个非洲缺水人口达4亿,占非洲总人口的66%。近年来,
非洲旱灾频发,因饮用不清洁水引发的各种疾
病,每年都要夺走数以百万计非洲人的生命。有关专家估计
,非洲缺水问题还有可能继续恶化和蔓延。)
[这一资料的补充,能震撼学生的心,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瑞恩的心。]
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指导读出瑞恩的决心大,语气坚。
三、再读课文,明晰“梦想之路”
1.加拿大一个年仅6岁的孩子,要为遥远的非洲孩子们挖一口井,还要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听起来,这肯定是一个梦,一个小孩子的梦,一个无法实现的梦。那么,瑞恩的梦想实现了吗?
(1)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2)指导朗读最后四个自然段。
2.快速默读课文,思考:瑞恩的梦想是怎样实现的?
3.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1)瑞恩为攒够70块钱,做了很多额外的家务活。
①在课文中找出瑞恩做家务活的句段,大声朗读。
瑞恩的第一项工作是为地毯吸尘……瑞恩把得到的钱,都放进了那个饼干盒里。
②想像:6岁孩子为地毯吸尘干两个多小时,会累成什么样?
③思考:要做那么多额外的家务
活,对于一个6岁的孩子来说,非常不容易。可是他一直坚持下来,
干了4个月。是什么使他放弃玩耍的
机会,坚持4个月时间,不怕苦,不怕累,做那么多的家务活?当时
瑞恩心里会怎么想的?
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瑞恩得到了同学、老师和其他更多人的支持。
①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
a 妈妈的一位朋友被瑞恩的执着感动了,她决定帮这个富有同
情心的孩子。于是她把瑞恩的事写成
文章,登在当地的报纸上。
b
一周以后,瑞恩受到了一张25元的支票……瑞恩筹齐了大一口井的钱。
c
瑞恩的老师没想到……使瑞恩和同学们跟非洲的孩子们通上了信。
②想像:当人们在报刊、杂志、电视电台中听到瑞恩的故事后,他们会怎么想的?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三段话。
4.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这一过程的呢?
四、感悟“梦想的力量”
1.再次朗读最后四个自然段,感受梦想成真的喜悦和激动。
第 58 页
.
2.当瑞恩来到非洲后,站在“瑞恩的井”边时,他会想些什么?
瑞恩和他的父母为什么而激动?为什么而幸福地流泪?
3.是呀,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
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默读课文,深入思考:梦想的力量
究竟有多大?
4.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是啊,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
五、畅谈感受,深化主题
读完这篇课文,同学们的心中一定有很多话想说,你可以联系课文内
容来谈,还可以扩展开去,结合
自己的实际来谈你的理解和感受。
六、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后记:“梦想法则”告诉我们:人类最可贵的本能就是对未来充满幻想,许
多不切实际的梦想其实
都是可以实现的。本文讲了一个六岁的孩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给非洲儿童打井
,而孜孜不倦地追求,
在他执著精神的感召下,陆续有人加入到捐钱打井的行列,几年后,他的梦想终于
实现了。这是一篇读起
来令人心灵震撼和感动不已的课文,体现了瑞恩的一颗善良、坚定执著的、金子般
的美好童心。
教学中,我先让孩子们谈自己的梦想,引入话题,然后提出三个问题:“瑞恩的梦想
是什么”“瑞恩是怎样
实现梦想的?”“梦想究竟有多大的力量?”。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时,我略
显仓促,有一种一直在赶的
感觉。“瑞恩的梦想是什么”,学生一找就知道了,也初步感受瑞恩的为人善
良、有爱心。但我在此浪费时
间较多。教学重点应是:梦想是如何实现的,并从中体会梦想的力量。为了
方便学生理解,我设计了表格,
分三个阶段理解瑞恩的爱心和决心。如果我能在课堂上紧紧把握住学生的
情感脉络,多给学生读书的时间,
指导学生深入细致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就能更深刻体会瑞恩以
及文中其他人物的精神品质。
口语交际•习作四
设计理念:
本组教材是围绕“感动” 这一专题展开的。因此,本次口语交际和习作是本组教
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本组教学的延伸。本案设计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口语交际与习作
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
教学,充分体现整合的教学思想。首先,口语交际课重在交流,既可以引导学生谈谈
自己了解到的感人故
事,也可以谈身边发生的感人的故事,还可以谈自己获得的感受和启发。注意拓宽学
生的思路,广开言路。
习作教学则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自由表达,并在作后交流中进一步提高口语交
际能力和写作水平。
教学目标:
1. 通过交流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或者经历过的感动的事,
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并感受人与人之间令人感动的真情。
2.培养学生
积极参与,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的习惯,做到表达时有条理、有感情;在听他人说话要认
真,有耐心。
3.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一件令人感动的小事记下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感情要真实。
教学重点: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完整清楚的叙述出这件感动或难忘的事。
教学难点:善于表达,说话有顺序,条理清楚,有重点。
课时安排:3课时
课前准备: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观看《背起父亲上学》电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激发情趣
第 59 页
.
感动是人间最美好的情感,我们的心湖会不断地因一些人和事而荡起阵阵涟
漪。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
依惜别的情景令人潸然泪下,草地上的老班长为小战士而放弃自己的生命的故事
感人至深,在生死关头,
无私无畏、舍生忘死的老支书形象让人久久挥之不去,而6岁的小瑞恩为梦想不
懈努力的决心让我们每个
人为之动容。
我们的身边,时时会发生许多令人感动的事,它让我们
感到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你们看,一个五六
岁的男孩,用他稚嫩的双手颤巍巍地打来一盆洗脚水,要给
妈妈洗脚。(观看电视公益广告)再看,一个
穷苦的学生为了完成学业,背着病患的父亲去上学。(投影
书中图片)当我们被一幕幕感动着,我们的心
灵也正一次次得到洗涤。
二、拓展思路
1.像电视广告中这样的令人感动的故事还有许多许多。古今中外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你都知道
哪
些?
2.指名回答,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而感动。
3.小结:一切真善美的事情都能触动我们的心弦,让我们为之震颤。
三、互动交流
1.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你是否经历过让自己感动的事呢?想一想曾经看到、听到或亲身经历过
的
事情中,哪些深深地触动过你的心灵,令自己特别感动,难以忘记。从这些事情中选出一件最使你感动
的
事情,认真回顾事情的经过,要把事情的经过想清楚、想具体,然后再想一想应该怎样讲述,才会打动
别
人。(学生自由练说)
2.指名回答,其他同学当记者,现场进行“答记者问”。教师引导学生说说最
令自己感动的地方,
说清楚受感动的原因。(请个别同学讲述,教师作指导,属指导性讲述)
3.在小组里说说感动的故事,然后推选其中说得最好的一位同学参与集体交流,评选出最让人感动
的小
故事。评选条件:把感动的事件说清楚,说具体;表达时口齿清楚,声音响亮,语句通畅。
4.集体交流,注意评价
四、教师总结。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谈话揭题
从同学们上一节课的讲述中,老师知道你们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经历过
一些让自己深受感动
的事情,可是我无法完全分享咱们班的每一位同学记忆中精彩纷呈的感人故事。这样
吧,把你们那精彩而
具体的,最令人感动、难忘的事写下来,老师就全知道了。我们今天就来进行一次习
作《记一件令人感动
的事》。(板书课题)
二、明确要求
1.看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① 这是一篇记事的文章;②
应把自己的感受最深的部分写具体)
2.课文中又告诉我们本次习作有什么要求呢?
(在口
语交际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选择生活中所发生的令人感动的事,包括难忘的事。要求做到内容
具体,语句
通顺,感情真实。)
三、指导构思
1.回忆从这组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2.想一想自己准备怎样写,才能把事情写清楚,写具体,写得打动人心。
(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
四、独立试写
学生独立习作,教师巡视,重点帮助习作有困难的学生。
五、讲评修改
1.按这次习作的重点讲评。
请学生把自己写的片断展示出来,读后请同学评一评,哪里写得好?哪里还可以改进?
第 60 页
.
2.自评自改,小组互评互改。
六、布置作业
将修改好的习作认真誊抄到作文本上。
回顾•拓展四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经验是学习的重要资源,教师作为主导者,关键是给学
生创造一种情景,
搭建一个平台,使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能把过去学习中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总结
、提升和整合,通
过活动等方式展示学习成果,达到更深入学习的目的,从而体现“自主、合作、探究”
的课程理念。
教学目标:
1.结合本单元的专题学习内容,在交流中受到方法的启示,明白
写文章要有真情实感才能感动别人,
读文章要入情入境才能够被感动。
2.积累16个成语。
3.懂得“程门立雪”的意思,懂得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激发学生尊敬教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结合本单元的专题学习内容,在交流中受到方法的启示。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搜集更多的成语故事,以便课堂上交流汇报,大家互相学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
一、朗读对话,畅谈体会
1.自由朗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
2.指名分角色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
3.你从他们的对话中发现了什么?
4.小结、归纳:
(1)要让文章感动自己必须入情入境地读,设身处地地想。
(2)要让文章感动自己必须要写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
(3)要注意表达的方式:①把
思想感情含在事情的叙述或环境描写中;②直接抒发感情;③借景抒
情……
二、联系课文,深化认识
1.从这一组课文中选择典型的句段,朗读、体会表达思想感情的不同方式。
──直接抒发感情
(1)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再见了,亲人》)
(2)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没得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再见了,亲人》)
──在故事的叙述中表达感情
(1)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可是你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
,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
要报!”(《再见了,亲人》)
(2)五天以后,洪水退了……她丈夫和她的儿子。(《桥》)
──寄情于物
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金色的鱼钩》)
……
2.回忆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哪些课文是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感情的?
3.还有哪些其他的表达感情的方式?给出实例体会。
(借景抒情、寄情于物、情景交融……)
三、拓展课外,加深理解
第
61 页
.
交流课外书中自己发现的一些表达方法,进行佳作欣赏。
第二课时(日积月累 成语故事)
一、日积月累
1.读正确
(1)自由读一读这些成语,把字音读正确。
(2)指名读,正音。
2.解词意:
(1)你知道哪些成语的意思?说给别的同学听。
(2)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可以提出来向同学请教,也可以借助成语词典加以理解。
3.加速记:按自己的方法把词语进行归类
(1)比较适用于形容和平时代的精神。
(2)比较适用于形容战争时代得精神。
(3)比较适用于形容坚强意志的成语。
(4)比较适用于形容思想境界方面的成语。
4.说故事:
如“精卫填海”、“愚公移山”、“鞠躬尽瘁”等。
5.巧运用:你能不能选用其中的几个成语说一段话?
二、成语故事
1.自由读故事,思考:“程门立雪”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用一两句话简单地说一说“程门立雪”的大意。
3.这个成语现在多用来称赞什么精神?
4.速读全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杨时非常尊敬老师?
5.有感情朗读课文。
6.全班畅谈班级中尊敬老师的典型事例。
7.练习讲讲这个故事。
三、布置作业
1.将“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讲给父母或好朋友听。
2.继续收集成语故事,与同学互相交流。
第五单元
单元教材解读:
本
组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进行编排,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有根据司马迁
《史记
》中著名篇章改编的《将相和》;有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情
节改写
的《草船借箭》;有根据《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景阳冈》;还有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
游记
》第一回的《猴王出世》。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
提升
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编写本组教材的意图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
的魅
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本组教学,根据选编的课文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实际,可指导学生重点
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
物形象的栩栩如生。4篇课文在这两个方面都比较突出,学生对这两个方面
也较感兴趣,以此为契机激发
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其次要注意适度拓展,本组课文都是节选或改编的,
教学时,要注意由此生发开去,
虽然不要求学生通读原著,但可以查查相关资料,听听他人介绍,读读某
些章节,让学生感受名著的魅力。
配合本组专题,在课后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
“日积月累”、“课外书屋”等
多项教学内容。通过课本剧的演出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历史人物的风采;“
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
书屋”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本组教材无非是引子和例子
,主要目的还是为学生打开学习
古典名著的大门,激发学习兴趣,创造一个交流学习古典名著的平台。
第 62 页
.
18.将 相 和
设计理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注重情感熏陶、注重体验感悟是语文学科的特点。本篇
课文的教学让学生
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人物的形象与品质并通过读把体验到的特点展
现出来;以了解蔺
相如为切入点,重点研读这个关键人物,正是教学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在读
中悟,悟后读,“读”
“悟”相辅相成,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读、悟中领略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隆重、胆怯、诸位、和氏璧、无价
之宝、理直气壮、
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
教学难点: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1.学生搜集一些历史故事。2.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
1.同
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熠熠生辉的人物让今天的我们
依然崇敬不
已,你们知道哪些历史人物的故事请简单介绍一下。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他所了解的历史人物,教师根据学生的谈话适当的激励与点评。) [学生进入高年级,已初步具有根据需要搜集资料的能力,课堂上的展示更能激发学生对远离我们现
实生活的历史人物的兴趣。]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3.板书课题。
4. 同学们已预习过课文,“将”、“相”各是谁?“和”在这里应该是
什么意思?对于题目你是如何
理解的?
(“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将”与“相”之间为什么和好,他们之间为什么曾经不和?请
同学们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围绕
廉颇和蔺相如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
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自然段)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自然段)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自然段)负荆请罪。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的概括能力。]
3.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诸位”应读“zhū”“负荆请罪”读为”
jīng”;多音字,着(zháo)急、上当
(dàng)、答应(yìng
)、为(wéi)难、便(pián)宜、上朝(cháo),据词定音。
(2)认清字形,比较形近字,璧(壁)、秦(奏)、归(旧)、克(刻)。
(3)体会词语的意思,找出课文中带这些词的句子读一读。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第 63 页
.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
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
罪。这个成语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三、品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同学们通过阅读,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你能评价一下文中的某个人物吗?
(蔺相如临危不惧、机智勇敢,胸怀宽广;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秦王阴险狡诈……)
[
通过阅读,学生已经对人物有了初步感悟,孩子乐于表达,但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仍旧是浅层的,概
念化的
,尚需进一步揣摩。]
2、选读重点句段,自主感悟人物。
(1)同学们的感受真不少!我
发现大家说的最多的就是蔺相如,这个人物贯穿三个小故事的始终,我
们先进一步了解他,好吗? (2)请同学们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中找出描写蔺相如的有关语
句,细细去读,感悟他的个性想法。
(学生读书、批注、讨论。)
四、
交流感悟,情境促读
课文中关于蔺相如的哪些细节描写,引发了你对他的进一步了解,请谈一谈。
学生讨论,交流:
1、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壁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
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
我指给您看。”
①交流: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壁,就
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巧妙地将和氏璧要
回手中,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
②机智的蔺相如当时是以怎样的语气跟秦王说话才使得秦王把璧交给他的呢,请同学读一读。
2、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这柱子上!”
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①交流:“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真是手中有
璧,心中有底。蔺相如知道秦王特别
喜欢这块璧,于是抓住秦王喜欢璧的心理,威胁秦王,吓唬秦王。一
个“撞”字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无畏,也可看出他的才智过人。
②蔺相如的勇敢无畏震撼
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也吓坏了非常喜欢和氏璧的秦王,请同学们在读一读蔺
相如的动作,语言感受他的无
所畏惧。
3、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从来
不讲信
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①探讨:蔺相如非常聪明
,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先发制人。蔺相如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
变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
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做事果断、不畏强暴的性格。
②板书:机智勇敢,不畏强暴
4、 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
br>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①蔺相如面对秦王对赵王的侮辱,奋起反抗, 为了国家的尊严他不畏强暴,不畏牺牲。
②情境朗读,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无畏。
假如你就是蔺相如你会怎样对秦王说这些话,指名读。 <
br>[以蔺相如为切入点重点研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去揣摩人物的个性品质,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
如生。]
五、置留问题,激发研读兴趣
1、蔺相如的出色表现在课文中还有很多,请同学
们在课下读一读有关于他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下
来。
第 64 页
.
2.提出自己感兴趣或者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召集、商议、隆重、胆怯、能耐、诸位、和氏璧
、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
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回顾课文内容。 <
br>3.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廉颇知错就改的大将风度以及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
强暴的高贵品质。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再次零距离接触这些历史人物。
二、研读人物,体会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1.“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蔺相如的卓越
表现令赵王对他刮目相看,于是赵王封蔺相如为上
卿,职位比廉颇高。这引发了廉颇的不满,他是怎么说
,怎么做的?
2.研读人物,体会表达
(一)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
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
车往回赶
。”
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从蔺相如的语言、行动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3.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感悟人物形象。
课件出示: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a.“秦王不
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哪儿证
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渑池会见时,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b.你怎样理解蔺相如的这段话?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
(二)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1、画出描写廉颇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
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
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
了台!”
①在这里“嘴”指什么?蔺相如真的只是靠他的“一张嘴”吗?
②从廉颇的话中,你发现廉颇有什么特点?
(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
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①出示幻灯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
[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②从
“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一个怎样的人?
③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讨论、交流、点拨: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思维扩展,深化认识
1.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你为赵王感到幸运吗?为什么?
第 65 页
.
(蔺相如具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
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
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而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有这样两
位大臣,赵王是非常幸运
的。)
2.讨论: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
①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立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致使廉颇不服气才有了“负荆
请罪
”的故事。因此,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着什么关系?
(“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因。)
②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的爱国。板书:爱国
[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部联系是本课
的难点,而通过整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了解的课文内容,再通过
教师巧妙的引领,这个难点不攻自破。]
教学反思:因学生基础较差,前两课时我以疏通文句,落实字词为主,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注释翻译、理解课文。由于课文太长,串讲时不免挂一漏万,渐渐感到课堂气氛有些沉闷,缺乏生气,于是我想在最后一课时突破文言文疏通串讲的模式,采用互动式教学,突出课文的史鉴意义和教化功能,尽可能上得活泼些,有趣些。我一开始便讲述了纪晓岚妙释“老头子”的故事,并相机导入课文:“纪晓岚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口舌之辩使自己免遭杀身之祸,而蔺相如在力量悬殊的外交斗争中仅靠聪明机智行吗?”学生随即就说:“还要靠勇敢。”在串讲“渑池之会”一段时,我让学生找出并朗读最能表现蔺相如思想性格的<
br>句子,让学生用成语概括出蔺相如的斗争策略。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如“针锋相对”、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针尖对麦芒”等成语、谚语。之后我尝试
让学
生翻译 “负荆请罪”故事中的一些文句,在分析文言词语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之后,我有意让学
生结
合自身的体验,谈谈你更喜欢哪一个人物,并说明理由。学生中有的说喜欢蔺相如,因为他以大局为
重,
忍辱负重,先国后私;有的说更喜欢廉颇,因为他勇于改过,坦诚直率。我最后也谈了自己的看法,
并引
用了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的名言(“对可耻行为的追悔就是对生命的拯救”),告诫同学要正确
对待自己
的错误,树立宽广博大的胸怀。学生既掌握了一些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又受到了古代先贤的
人格熏陶,
获益匪浅。
19.草船借箭
设计理念:
《三国演义》作为四
大名著之一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部书之所以能焕发出如此隽永的魁力,
其最吸引人也是最富生命
力的地方在于塑造出了一系列血肉丰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我们应把小说所
创造出来的成功的、典型
的人物形象,通过语言在孩子们的大脑里储存下来,使这些人物形象能够活灵活
现地、生动传神地展现在
孩子们的面前,通过品读活的语言使人物的形象丰满起来。这样诸葛亮运筹帷幄、
胸有成竹、雍容大度、
神机妙算的形象才会“立”在孩子的心中。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
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
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
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重点:感悟人物形象,从“草船借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难点: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特点,并通过读表现人物个性。
教学准备:
1.推荐学生阅读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篇章。
2.把相关的句子制成课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第 66 页
.
一、激趣导入,简介背景
1、板书课题,启示谈话。
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
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你知道四大
名著指哪些书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节选自著名历
史小说《三国演义》。谁来说说
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
(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
2.简介时代背景。
课件出示: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
。当时曹操实力雄
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
亮到孙权那里帮助
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
企图以造不成箭违
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已经初步具有默读能力,能在默读中体悟情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检查预习,巩固生字词。
(1)指读课文,正音
(“擂”,应读léi,不能读lèi;“丞”,读chéng,不能
读céng;指导写字时,“忌”的上面是
“己”不是“已”;“延”要注意与“廷”区别;“援”的右
边是“爰”不是“爱”。 “丞”字应提醒
学生注意笔顺。)
(2)结合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本课指周瑜因诸葛亮比自己强而忌恨他。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巧妙的用处。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2.“草船借箭”这个题目的题眼是哪个字?围绕“借”课文讲了哪些内容?
(先写了草船借
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
情的结果—箭如数交
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线索。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
清楚楚,引领学生概括内
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四、品读借箭原因,感受人物特点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诸葛亮的才干怎样?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吗?文中哪些词可说明请画出来。
(“挺”、“才”,指导朗读稍重些。)
3.自读第二自然段段
a.课件出示:
思考: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b.讨论、交流: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迫使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限”故意刁难,最后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时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日后好加害于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计来陷害诸葛亮。)
第 67 页
. <
br>[在学生整体感悟课文内容后,已经对人物形象有了初步了解。结合课始时代背景的介绍,他们能在
字里行间洞悉人物的内心然后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4. 周瑜的真正目的是陷害诸葛亮,而诸葛
亮为什么不拆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并且
立下军令状?
5、周瑜居心叵测,诸
葛亮运筹帷幄,请同学们体会他俩每次对话时,各人心里可能想些什么?他们
在说话的时候会是什么表情
?什么语气?试着读一读
6.分角色朗读1、2自然段,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边议边读,读后评价,通过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让文中人物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活起来。]
五、设置悬念,布置作业
1.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只要三天就造好十万支箭,他答应的是否太
多草率?他将怎样做呢?下节课我
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2自然段,体会周瑜、诸葛亮的不同心理。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切入中心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课《草船借箭》。(出示题目)
2.上节课,我们已经
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
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
妙算,我真不如他!”)
3. 使周瑜自叹不如的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
二、探究课文,感悟“神妙”
诸葛亮的“神机
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
子划出来,再用心体
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知天时
1、课件出示:“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1)创设语境,感悟朗读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② 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
③
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是怎样的心情呢?谁来读读。
小结: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
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
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
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2)联系上下文,体会知天时
① 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
机妙算吗?也许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请联系上文,找到可以
联系的句子
(指名回答:“第
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
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
把鲁肃请到船里。”)
②前两天没动静可不可以不写,直接交代: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
肃请到船里。这样写
多简练,这样改好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议论。)
[引导学
生议论、诵读原文,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
就已算准了这
场大雾。]
第 68 页
.
小结:只有这样写,我们
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对天气情况了如指掌。怪不得周瑜一声
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
比不上他!”
(二)懂地利
诸葛亮算好了大雾天,那么他又是怎样找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呢?
1、“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2、“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3、“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为什么?
(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
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
妙不妙?
4、“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长江水流方向向东,风向向东,因此船受箭归来才会顺风顺水,这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
(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三)识人心
草船借箭的成功,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那就是诸葛亮十分了解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他算得准
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
来呢?
1、“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箭好像下雨一样。” (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
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2、“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
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在这篇课文中,写
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怎样理解
诸葛亮的笑?” [仔细体味,反复品读,品出语言之美、语言之妙,也品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品出人物的精神、人
物的内涵]
3、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
有话、话
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
4.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怪不得周瑜长叹一声,说——
(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三、人物对比,升华感受
1、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提示后讨论交流)
交流预设:
①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②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③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2、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
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
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
。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
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四、链接诗句,扩展文本
1、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认为诸葛亮挺有才干?请你选用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诸葛亮。
第 69 页
.
(足智多谋 智慧超群 精明能干 知识渊博
神机妙算)
2、后人借这件事写出了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课件出示: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3.指名朗读,背诵。
[这首小诗精炼的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又赞美了诸葛亮的智慧,是对文本精妙的扩展和延伸。]
五、总结拓展
通过学习,我们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么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
智多谋,他的本事从
何而来,想知道吗?请大家阅读《诸葛亮全转》、《三国演义》的46等相关章节。
教学后记:
《草船借箭》一文教学结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时,每节课教师都是主人,
串讲串问,有时学
生脱离轨道马上拉回来,生怕浪费一点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又害怕学生
造成尴尬的场面,
自己下不了台,每次涉及质疑问题,都是牵着他们走。可今天这次课堂上的两个小插曲
,反而使我感到了
教学的轻松,学生创造的火花也在不断闪烁。那么,我们如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
生呢?通过《草船
借箭》一文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创设安全的学习氛围。
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
力提
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良好的民主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
让学
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如当学生提出第一个疑问“借”用得不对时,我就进行纠正,他也许会有苦恼,也
许
会有被批评的不悦,而我并没有这样做,这就还给了学生学习的充分自由,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参与的乐
趣
,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
,一般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
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强。质疑就是刺激学
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
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
。“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
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保护
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哪怕是一些幼
稚、肤浅的问题。
三、张扬儿童创造的天性。
“疑”是创新学习课堂的主轴承,思维是创新学习的核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与能
力
的突破口,而创造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往往只注重教育学生确信书上写的
、
老师讲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异议,就很生气,即使学生的意见是对的,也要顶回,其实这样极大地挫伤
了
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在上《草船借箭》一文时,如果我直接批评了那位学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
么
不对?”那样,学生就不会发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通过这个“借”字表达得淋漓尽致,当然更不会体验
到学习
的快乐。如果我先告诉那个学生:“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诸葛亮的。”相信这个学生会很
受打击,
以后可能只会遵循所谓的“正确与否”,从此扼杀了儿童创造的天性。
从这节课
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
合作、探究的
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0* 景阳冈
设计理念:
第 70 页
.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等感受。” 《景阳冈》这篇经典之作,刻画人物入木三分,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武松性格鲜明,个性彰显,他的倔强、豪放和无所畏惧能够吸引学生并使他们有表达自身感受的愿望。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自主品读、感悟、研究、合作交流让学生更多的发挥自己的语言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读读记记“吓唬、诡计、霹雳、踉踉跄跄”等词语。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能够绘声绘色讲述“武松打虎”的故事。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教学重点: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是课文的重点,而“打”则是“重中之重”。
教学难点:了解武松豪放、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武松打虎”影片片断以及课文相关句子的课件。
2、学生读读或者请人讲讲《水浒传》第二十三回,了解武松打虎前后的一些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趣读文 1、同学们,刚刚欣赏了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的片段“草船借箭”。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清
晰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今天,让我们走进罗贯中的老师施耐庵所作的古典小说《水
浒传》,学习节选自《水浒传》的一篇课文。
2、简介《水浒传》
《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
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它讲述了北宋末年宋江等一百零
八条好汉在封建统治者的残暴
迫害下起义的故事。书中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你知道哪些?在说这
个人物名字的时候最好加上一
个修饰语。
3、今天我们学习的《景阳冈》写的是哪位英雄?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
武松的什
么事?
[《水浒传》可谓家喻户晓,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知道的人物并不难,名字前加
入修饰语则需要他们对
小说内容有较为深入的了解。]
二、自学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这篇课文节选自古典小说,里面有不少文言色彩的词、句也有一些容易读错的词语。让我们来读一读,争取读正确、流利。
课件出示:
但凡、揪他不着、筛酒、脊梁、吓唬、诡计、霹雳、踉踉跄跄、迸出
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
那只大虫想要挣扎,武松使尽气力按定,哪里肯放半点儿松!
(“脊”为上声“jǐ”,“踉”读liàng,不读“liáng”,
“迸”读“bèng”不读“bìng”。)
2、体会词语的的含义。
筛:斟。筛酒,即斟酒、倒酒。
如何:这里是“为什么”的意思。
但凡:凡是,只要。
请勿自误:请不要使自己受伤害。误,受伤害。
踉踉跄跄:走路不稳,跌跌撞撞的样子。
说时迟,那时快:表示当时的时间非常短促。旧时说书人的习惯用语。
三、默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
第 71 页
.
1、武松急着赶路,是回清河县寻找自己的哥哥武大郎,却在景阳冈意外遭遇老虎,请同学们快速默
读
课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给每一部分加上小标题。
(学生默读,思考,教师巡视与个别学生交流)
[本单元学习的意图之一就是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而阅读篇幅较长的名著,默读必须有一定速度,所以课堂上的默读练习是必要的。]
2、讨论,交流。
按事情发展顺序,理清文章脉络。
冈下饮酒:(1-4自然段)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
酒后上冈:(5~7自然段)武松上冈,见了官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决定继续上冈。
冈上打虎:(8~12自然段)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
挨下冈来:(最后一个自然段)武松打虎后一步步挨下冈来。
板书:
冈下饮酒——酒后上冈——冈上打虎——挨下冈来
四、品读“打虎”,体验精彩
1.通过刚才的读书,你认为课文中哪部分的描写最精彩?(打虎)请同学们
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段
落多读几遍,可以边读边批注。
2.你对“武松打虎”中哪些语言最感兴趣,请读一读,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课件中相应内容,点拨引领。
(1)……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
大虫扑过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原来大虫抓人,只是一
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
就泄了一半。
①.“般”是什么意思?大虫抓人都有哪“三般”?为什么“三般”都抓不到武松?
(“般”,指种、样。武松灵巧闪过体现出他的机智灵敏、有勇有谋。)
②.体会“闪”用词的精当,感悟武松的机智灵敏。
a“闪”这个动作词与哪个动作比较接近?(躲)“闪”与“躲”在这里用哪个词比较好呢?
b小组讨论后交流。
③同学们,你们认为老虎凶猛吗?作者描写虎的凶猛其实是为了表现什么?
(写虎是为了突出人物的特点,用虎的“猛”衬托了人的“勇”。)
④朗读第九自然段。提示:读出虎的凶猛以及武松的灵活机智。
(2)凶猛残暴的老虎,一扑
,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了一半。武松开始反守为攻,
武松的哪些动作给你留下了深刻
的印象,请读一读。
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就双手抡起哨棒,使尽平生力气,从半空劈下来。
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
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
武松……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
a、勾画出描写武松动作的词语,可以试着做一做动作,从这些词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这
里的“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
打虎的英
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
b、武松的唯一武器就是哨棒,作者描写哨棒的地方很多,但所用的动词却不一样,请看
课件
:“靠、提、拖、插、拿、抡、劈、丢”,请同学读一读,思考:武松为何丢下哨棒?他的哨棒
为何折成
两截?
(突出了武松的豪放、倔强、无畏的性格特点。)
[作者运用了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
,特别是动词的运用上,很有特色。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到这些动
词运用的精彩有利于学生感受武松的豪
放、勇武机智。]
3、播放“武松打虎”电影片段,深化对人物形象的感悟。
第 72 页
.
五、回顾全文,体会写法
1、“武松打
虎”让我们认识了一个豪放而又勇武机智的武松。《景阳冈》这篇课文主要写打虎,却
为什么用了7个自
然段很大的篇幅来写武松冈下喝酒,以及不听劝告执意上冈?
(不仅是故事情节的需要,而且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和无所畏惧的英雄形象。)
课件出示:
a武松笑道:“……你别说这样的话来吓我。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b看了看笑道:“……我怕什么!”
c细想了一回,说道:“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
d武松自言自语道:“……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
武松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不怕”
的?说的语气有什么变化?当时武松会是怎样的心理?你读懂了什
么?
(师生讨论交流: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2、如此无所畏惧而又骁勇的传神人物,最后却一步步挨下冈来,
你认为这么写是不是会有损于武松
这个英雄的形象呢?
六、课外延伸,鼓励阅读
在《水浒传》这部小说中,作者还刻画了许许多多人物,请你选一个自己喜欢、熟悉的人物读读,
感受施
耐庵是如何既传神又真实地塑造人物形象的。
教学后记:景阳冈》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全文按事情发
展顺序记叙了武松打虎经过,表现了豪放、
勇武、机敏的英雄性格。就文章内容本身来说,学生是很容易
接受的,毕竟武松打虎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
教学中抓住导语中提出的两个问题展开学习:
一、学习具体妙学打虎的部分,感受武松形象。
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这部分是课文重点,也
是教学重点。学习本部分课文时,我先让学生看连环画,学
生兴趣高涨。再边默读课文边划出武松打虎的
动作,在旁边写感受。学生很快就找到了“闪”、“揪”、“按”……
等动词。再通过换词比较,体会作
者用词的准确。然后想象武松打虎的画面,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武松的
豪放、倔强、勇敢、机敏的英雄形
象。
二、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与打虎有什么关系。
解决这个
问题的重点落在抓住关键语句感受武松人物形象上。我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品读课文,边读边
写批注,
体会人物性格。学生找到了很多有关武松语言、心理、神态的句子,通过全班交流,集体讲读这
些句子,
学生对武松的性格特点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21* 猴王出世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
多读书,好读书,读好
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而《西游记》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不仅
是我国文化史上一灿烂的
瑰宝,是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也是学生喜欢读、乐意读的好书。教学中,爱护
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主动读书的意识。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
生字。读读记记“灵通、迸裂、避暑、楷书、造化、顽劣、明明朗朗、喜不自胜、天造
地设、伸头缩脑”
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体会石猴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
,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
文学的兴趣。
第 73 页
.
教学难点: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
些词语的意思,读通相关
句子,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及小说《西游记》。
2.学生准备:查找字典、资料自学课文,理解难懂的字词并做出注释,标注出实在不理解的字词。
教学设计:
一、漫谈“悟空”,揭示课题
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
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人物?(孙悟空)你能用几句
简单的话语来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孙悟空吗?
2.同学们,这个嫉恶如仇、英勇无畏、而又极具反抗意识的孙悟空从哪儿来?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br>吗?今天我们就学习《猴王出世》,了解石猴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孙悟空是家喻户晓的神话人
物,学生通过电视、书籍已经对他有了初步的了解,漫谈悟空引发了学
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读通语句
1.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师生交流。
2.交流自学情况,汇报难懂的字词和和句子,教师引导学生大概了解词语与句子的意思。
名曰:名字叫作。
石窍:石头边隙。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孔子名言。信:信用;
其:那;可:可以,行。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
他怎么去做人。
拱伏无违:伏在地上,朝上礼拜,没有违抗的。
抓耳挠腮:乱抓耳朵和腮帮子。形容焦急、忙乱或苦闷得无计可施的样子。
力倦神疲:太累了而全身无力,精神不好。
“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使学生大概知道“这块石头自从盘古开天地时就有了,日久天长,有了灵气”这个意思就行了。) <
br>[古代白话文,学生读起来有一定困难,理解起来更是吃力,不要求学生字字知其意,只要大概知道
意思即可。]
三、默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同学们,默读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不仅速
度快,而且便于感悟课文内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读你明白
了什么?
2.交流讨论
(1)课文主要一件什么事?
(2)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学生自主交流,教师相机引领。
预设交流:
①明白了石猴是从哪里来的,课文第一自然段前七句话介绍了石猴的来历。
②懂得了石猴是怎
样成为美猴王的,是从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
来,不伤身体者,我等
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
我进去!’”课文第三
自然段中“石猴笑道:‘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
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
受老天之气。’”课文第四自然段中石猴端坐桥头要求众猴信守承诺拜他为王等语
句感受到的。
[课文第二至第四自然段讲述了石猴成为美猴王的过程,其中有些关键语句在学生的交流中相机指出,
以便了解事情发展的脉络,为用自己的话复述做准备。]
四、品读课文,细节中感悟“悟空”形象
1. 明白了孙悟空由石猴变成美猴王的过程,你对这个孙悟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吗?
(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对悟空的认识,活泼可爱、无私无畏、敢作敢为等)
第
74 页
.
2.再读课文,从课文的哪些细节描写中可以看出他的这些个性、品质特点?
3.交流,指导朗读
(1)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
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
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a.读到这里,联系你平时在电视中看到的孙悟空,说一说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情景?
b.眼前的孙悟空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勇敢无畏,毛遂自荐,聪明伶俐,身手不凡……)
c.想象当时的情景读一读相关语句。
(2)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
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
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
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
福,何不拜我为王?”
a.通过石猴的语言,你感受到了什么?
b.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美猴王的个性特点。
五、复述课文,感悟写法
1.用自己的话说说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2
.比较课文的叙述和我们的叙述有什么不同之处?感受古代白话文的语言简练、概括,我们现在使用
的语
言浅显、易懂。
六、置留作业,鼓励阅读名著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够把《猴王出世》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
同学们接触到了四大名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三国演义》、《水浒传》、
《西游记》,你也可以
读其他古典名著。希望同学们有一个好的读书习惯,边读边写批注,也可以在日记
本上写出读后的感受。
教学后记:《猴王出世》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
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这是教学的重点。课
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在于学生们喜欢文中人物——孙悟空
,可以在孩子们的愉快心情中展开教学。
根据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教学时,我以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首先,学生自读课文,
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中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然后围绕“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
样成为猴王的”等问题读读议议。接着再读课文,读中感受形象。最后组织学生讲讲猴王出
世的故事,并适度拓展,开展语文活动。孙悟空,学生大都比较熟悉,帮助学生感受他最初
的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我注意结合学生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孙悟空的形象,将读、
想、做等有机结合,让孙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明地树立起来。如,“忽见丛杂中
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可让学生边读边联系平时所感受的孙悟空的形象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想象后
第 75 页
.
说一说,说后再读,这样,猴王形象就会在学生头脑中树立起来。
当然在本节课中也有不足之处:例如课文中有一些难认的字,其中,许多字在本课尚未列入
“会认”的范围,这些字,学生凭借拼音会读即可。课文中有些词句,学生能知其大意即可
。如,“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一句,学生
大概知道“这块石头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时就有了,日久天长,有了灵气”这个意思就行了。
教师大可不必逐个细讲,只要在有些影响阅读的古今差异较大的词义出现时,可让学生通过
查字(词)典解决,有的老师可直接告诉学生。避免占用课堂大量时间。
教学中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如我没有点拨学生说一说:石猴——美猴王。没让学生感受这称
呼中微妙区别,并说说美猴王“美”在哪,学生也没深入体会到:勇敢无畏,也是一种美。
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放不开;板书也不够完美;时间把握不准……所以,在今后的教学
中我会不断改进、努力提高自己!
口语交际•习作五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也是多
元而个性的。古
典名著中的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学生们很乐意以“课本剧”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人
物的感受。“课
本剧”的编排与演出应调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给予适当的
指导。
“缩写”虽是第一次接触,可学生写起来并不困难,关键是引导孩子注意保留的内容是否比较准
确、
完整,语句是否通顺连贯。
教学目标
1.学习编排、演出课本剧,尝试运用个
性化语言、动作、神情展现人物特点,深化学生对人物形象的
认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与表
演能力。
2.学习缩写方法,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适当删减,做到意思准确、完整,语句连贯通顺。
3通过缩写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感悟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叙述语言改编成人物对话,把人物的特点通过动作、表情彰显出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电视剧《三国演义》、《猴王出世》中精彩片段。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激趣,畅谈演技
1.同学
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剧吗?有没有看过根据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在《三国演义》、《水
浒传》、
《西游记》、《红楼梦》四部大型连续剧中, 你最喜欢哪部?喜欢里面的哪个人物呢?
2.据闻由四
大名著改编的电视剧、影片举不胜举,可是中央电视台拍摄的收视率却最高,于是人们记
住了孙悟空的扮
演者(六小龄童),诸葛亮的扮演者(唐国强)。为什么人们对他们的表演记忆犹新呢?
第
76 页
.
(他们演技超群,一颦一笑,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能表现人物的特点。)
【学生对由四大
名著改编的电视剧是非常稔熟的,以此为话题,激发了学生兴趣,也为课本剧的指导
做好铺垫。】
二、细读文本,播放影片,探讨演出
1.同学们,还记得《草船借箭》中的诸葛亮吗?请找出
描写他带领军士们“雾中借箭“的段落,细细
去读,想象他的动作语言。
2.请同学们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精彩片段。
3.课文与电视剧演绎的同一故事,但却
风格不同,电视剧与课文有哪些区别,我们要把课本排成课本
剧需要哪些准备呢?师生探讨
(1)把文中的叙述性语言改编成人物的对话。
(2)利用提示语加上表情或动作。
(3)准备些简单的服装、道具。
【编排课本剧不能仅仅停留于课本,为了更好地体现人物的
特点,还要进行必要的改编,形象地将人
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展现给观众。】
三、合作创编,赏析表演
1.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自由组合。
2.分组创编,感悟角色
(1)按照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分组,推选出一名小导演。
(2)选择角色,将自己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情了解透彻。
(3)交流讨论各自的角色体验,小组内进行整体性创编。
(根据故事情节,安排好各种人物的对白、出场顺序以及剧本内容。)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
学生,而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讨论探究,发展能
力,品味成功。】
3.欣赏表演,评价表演。
(1)请同学们仔细欣赏表演者的每一句话、每个动作、每个神情
,看编排是否有创意,准备推选出
最佳演员、最佳导演奖。
(2)分组表演。
(3)评价表演。
4.评选最佳创编奖,最佳演员、最佳评论员。
【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多渠道,多角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拓展延伸,丰富角色形象
1.通过这节课的表演, 老师发现我们同学中有极富表演天才
的“小演员”也有善于揣摩文本,能够
把枯燥的叙述性语言变为生动鲜明的动作、神情的“小导演”。同
学们可以在课下找出自己喜欢的文章,
编排成课本剧。
2.祖国的语言博大而精深,祖国的文
化灿烂而辉煌,希望同学们尽情遨游在祖国灿烂的文化中,多读
一些我国经典的古典名著。
第二、三课时(习作指导)
一、谈话引入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老师欣喜地发现很
多同学在阅读四大名著。同学们也特别希望有交流自己阅读
内容的机会,可是名著篇幅很长,不容易交流
,怎么办呢?那就需要我们学会缩写,什么是缩写,怎样缩
写呢?
二、自主学习,相机点拨
1.自读习作要求,感悟缩写方法。
2.交流:
第 77 页
.
①什么是缩写?
②缩写前要多读抓要点,根据主要内容,考虑删减、改写。
③缩写后要对照,修改。
三、结合《景阳冈》缩写,掌握缩写的要领
1.读《景阳冈》缩写稿,与原文对照,辨析原文与改写后语言的同异。
2.全班交流讨论,初步掌握缩写的方法。
四、交流讨论怎样缩写,试写初稿
1.每位同学将准备缩写的文章(《草船借箭》、《金色的鱼钩》或其他文章)多读几遍,理出要点。
2.小组讨论交流。
3.试写初稿,教师巡视 指导。
五、讲评缩写初稿
1.出示学生写的缩写片断。
2.再读习作提示,缩写内容与原文对照。
明确要求:
(1)修改后的段落是否保留原文的主要内容?
(2)语句是否简洁、通顺、连贯?
3.全班同学提出修改意见。
六、学生修改,展示
1.听老师、同学讲评片断后,修改自己写的片断。
2.四人小组对照要求,评价同学的片断。
3.展示与点评
回顾•拓展五
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孩子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本组课文选自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提倡以
这几篇课文作为引子把学生的视野引向众多的名著,通过交流
,使学生对名著中人物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感受这些名著闪烁着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读好书,读整本
书的欲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丰厚的底蕴,
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激发他们阅读名著和收集歇后语
的兴趣。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物的评价、探讨,深入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2.积累歇后语,感受中华民族丰富的语言文化,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厚的底蕴。
教学重点: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教学难点:评价人物时语言的形象生动是交流中的难点。
教学准备:1.制作阅读表格。2.引导学生阅读本组课文的原著及我国的其他古典名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评价人物
1.本单元我们认识了不畏强敌、机智勇敢的蔺相如,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以及忠厚老实的鲁肃,顽皮勇
敢的美猴王。在这些人物中,你最喜欢谁或者最不喜欢谁,为什么?
①小组合作评价人物,互相完善。
②选派代表发表本组对人物的评价。
③评一评哪个小组的表达的最生动、精彩,更有独到的见解。
2.从文中选取两三个人物,加以比较,说说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①同桌交流、讨论。
第 78 页
.
②举行小小辩论会,对同一人物不同的见解,提出自己的看法。
【在说中评,在评中议,在议中辩,在辩中思,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日后的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扩展阅读,鼓励记录
1.你还读了哪些中国名著,向大家介绍,同时谈谈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及困惑。
2.俗话说
“好记性不如赖笔头”,希望同学们在读书的时候,能够记录下你的感受,你对人物的评价,
做好读书卡
片。
第二课时
一、激发兴趣,巧对歇后语
1.“歇后语”是我们中华
民族独有的一种文化,在民间广为流传。大家听说过这些歇后语吗?现在老
师说出上半句时,请大家对出
下半句。
三个臭皮匠——
周瑜打黄盖——
关公面前耍大刀——
2.同学们知道哪些有关于古典名著的歇后语?
【语文是母语,学习的机会无所不在,学生课外的积累是超乎想象的。】
二、学习“歇后语”,合作交流
1.出示文中歇后语,准确流利朗读。
2.交流对歇后语的理解,讲一讲背后的典故。
3、多种形式的读,鼓励背诵。
三、联系生活,鼓励运用
1.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会听到人们运用歇后语,课文中这六个歇后
语可能会在什么样的场合用到呢?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试着说一说。
2.学生交流,对运用恰当的语言环境给予表扬。
四、课外扩展,鼓励搜集
1.有关于古代名著的歇后语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可以说出上半句,让大家猜一猜下半句。
2.请同学们课下搜集有关于古典名著的歇后语,并试着明白这个歇后语的出处。
五、自学“课外书屋”,鼓励读原著
1.自读课外书屋相关提示,谈一谈你的感受。
2.《西游记》的电视剧,动画片同学们看得已经很多了,可老师觉得只有品读原文,感受原汁原味的
《西游记》才能真正读懂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请同学们找来《西游记》原著来读一读,感受那
扑朔迷离的神话世界。
教学建议
1.“交流平台”结合本单元的专题,讨论自己喜欢或者不
喜欢的人物,尊重学生的情感选择和兴趣,
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让学生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观点
的交锋,资源的共享。
2.“歇后语”作为我国特有的文化智慧在民间广为流传,“日积月累”中的六
个歇后语需要在各种方
式地读中去记忆,在介绍其背后的故事的同时揭示其内涵,并尝试应用。
3.要求学生读读《西游记》原著,这一要求直接反映了本组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帮助学
生拟定阅读计划,并分阶段开展阅读指导和阅读交流,使课外阅读能够落实。若没有条件,教师可利用课
外阅读指导课,跟学生讲讲“西游记”的故事。
第六单元
单元教材解析
本组教材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体会
信
息在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作用,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初步学会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第 79 页
.
“走进信息世界”分成“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
活”和“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两大板块。
每个板块由“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组成。 “
活动建议”是板块的主体,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建议,
引导学生根据学校、家庭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活动
。“阅读材料”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学生可以
从中获得信息的有关知识。
(一)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由3篇短文组成,分别是《烽火戏
诸侯》《“我们胜利了”》《装在瓶子里
的信》。三个故事形象生动地介绍了古人是如何传递信息的。教
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古代信息传递的特
点。从这三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古代人们已经重视信息的传递,
但古人用烽火、漂流瓶等传递的信息量小,
传递的速度慢,有时还会误事。
《因特网将世界连
成一家》简要地介绍了“信息高速公路”──因特网的建设过程和它的作用。这个
阅读材料的第一段,用
简明文字回顾了人类历史上信息传递方式的发展变化,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前一篇阅
读材料,理清信息传递
方式的发展。远古:口耳相传或借助器物古代:靠驿差长途跋涉近代:依靠交通工
具的邮政系统。现代:
电报、电话当代:计算机网络。与前几种信息传输方式相比,计算机网络无论在传
递的信息量、信息的多
样化以及传递的速度上,都不可同日而语。
《神奇的电脑魔术师》以一位北京的小学生制作一份“绘声
绘色”的电子邮件为线索,介绍了多媒体
电脑的强大功能。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多媒体电脑可以将文
字、图片、声音、动画集成编辑,大大提
高了信息传递量,传输的信息也更加丰富。阅读本文,最好让学
生自己在多媒体电脑上操作,亲身感受多
媒体电脑的强大功能。
《网上呼救》记叙的是一个发
生在网络时代的真实故事,显示了网络的巨大作用。苏珊是芬兰赫尔辛
基一所学院的学生,在图书馆突然
发病,生命垂危,危机时刻她在网上聊天室发出了求救信息。美国德克
萨斯州登顿县的男孩桑恩看到这条
信息,展开万里营救,终于使苏珊脱离危险。救援,并不是一个新鲜的
话题,但通过网络进行万里营救就
显得很不一般,现代信息传递方式在整个营救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
作用。阅读这个故事,我们除了看
到桑恩的热心与机智和更多热心相助的人们外,我们更应该关注现代信
息传递方式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可
以让学生讨论你所知道的网络的作用,比如,银行用网络实现在ATM机
上存取款,邮局用网络快速汇款
,医生利用网络给在家中的病人看病,观众在家中通过网络观看演出。
《把握自己》是一篇在“警惕电
子杀手,告别网吧”活动上的演讲稿。演讲从一名高三学生猝死说起,
列举了不健康网站、沉湎于网络游
戏对青少年的危害,然后对同学们提出希望:要把握好自己,利用好网
络资源,而不要被它控制和奴役。
这篇演讲稿提出的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也是很及时的。现代信息传递
方式的不断改进,造福于人类,但
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辨别信息的良莠,正确利用信息,是现代社会一
个人良好的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吸取健康信息,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事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从网络
问题引出一系列如何对待媒体的问
题,比如,电视对青少年的影响,出版物对青少年的影响,引导学生举
一反三,开展讨论,提高认识,正
确利用媒体。学生也可以从中学到演讲稿的写法,如,列举事实,讲清
道理,发出呼吁,语言要有感染力
。
(二)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奇怪的东南风》记录了一次问题研究的过程。研究
的起因是“爸爸得了一种奇怪的咳嗽病”,“我”
发现爸爸的咳嗽好像和东南风有关,于是“我”开始做
观察记录,最后在医生张伯伯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
爸爸的病因,原来东南风带来的空气污染是爸爸咳嗽的
病因。这个材料阅读的重点是记录表和张伯伯的话。
记录表记载了两项信息,每天的风向和爸爸的病情;
张伯伯对记录表进行分析,确定了东南风和爸爸的咳
嗽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病因。从这个材料中,我们可
以学到怎样做简单的科学研究,学习通过寻找规律发
现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从而对症下药,找出解决问
题的办法。
《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是一篇比较正规的研究报告。报告分成“问题的提出
”“调查
的方法”“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结论”等几个部分,对李姓的历史和现状提出了自己看法。
这份调查
报告中值得注意的是“调查的情况和资料整理”部分。研究者从多种渠道搜集信息,有调查访问
、查阅书
籍报刊,也有上网搜集资料。资料涉及的面比较广,有李姓的来源、历史上的李姓名人、李姓人
口数量和
李姓人口分布等,获得的资料比较丰富,这是得出结论的前提。由于资料比较丰富翔实,得出的
结论也令
第 80 页
.
人信服。研究者把结论分点列
出,结论清楚明白。以这篇研究报告为范例,对学生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会
起到启示作用。
这
次综合性学习建议开展的活动有:(1)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了解信息传递的方式及其变化。(2)
开展调查,了解现在主要是通过哪些途径来获取信息,认识信息与我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密切关系。(3)通过讨论或辩论,能够正确使用媒体,辨别信息的良莠,自觉抵制不良信息。(4)选择感兴趣的话题,搜<
br>集和处理相关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设计理念
依据课程标准提出的综合性学习
理念和教材提供的建议与素材,围绕“走进信息世界”这个主题开展
综合性学习活动。倡导“自主、合作
、探究”学习方式,通过教材提供的建议与素材,激励与启发学生开
展活动,教师要引导并拓展综合性学
习的思路,教给学生综合性学习的基本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参
与学习活动之中,强调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活动中注意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开展调查
研究,了解信息传递的方式,认识信
息与我们工作和学习的密切联系。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
整理信息的能力。有条件的地区,要
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等优势,积极开展综合性学习。
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及这些变化对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影响。
2.了解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能正确利用媒体,学会选择信息,趋利避害。
3.初步养成留心信息的好习惯,逐步学会搜集信息、运用信息,善于和别人交流信息。
4.初步学会有目的地搜集和处理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5.认识19个生字。
教学重点
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快速发展,体会信息给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影响,并学
习搜集和处理信
息,还可以利用获得的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有目的地搜集和处理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课时安排:14课时
教
学准备:1、准备综合性学习相关的课件2、课前布置学生了解“信息”的含义。留心收集自己感兴
趣的
信息。
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7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感知教材,明确活动内容
学习过程:
一、 激发兴趣,揭示主题
1、师生共同回顾综合性学习的经历。
(1)以前,我们开展过哪些综合性学习?(学生举例
,例如“遨游汉字王国”,“收集春联、
谚语”等。)
(2)说说在综合性学习中感受到的快乐或难忘的事。
(3)谈谈开展综合性学习要注意的事项。
2、揭示主题,明确活动内容。
(1)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开展一次新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板书)
(2)说说对“信息世界”的了解。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可补充以下资料:
第 81 页
.
信息,不是新冒出来的事物,本来就广泛存在于自
然与社会之中。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正是依
靠太阳东升西落带来的信息确定时间的。南雁告春,是
动物带来了春天的信息;一叶知秋,是植物送来了
秋天的信息。
资料链接:
我们坐
在教室里学习,与亲友、朋友们通信,看电影、电视,也是在接受信息。信息包含了人们以往
不知道或者
不能确定的东西。因此,消息、新闻、报道、资料、情报都是一种信息。知识也是一种信息,
是经过人们
提炼、加工、系统化了的信息。
(3)明确活动内容。
当今世界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和我
们息息相关。现代社会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
快,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学会
搜集和处理信息,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我
们先来学习本组综合性学习的第一个板块
《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板书: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
生活)。让我们共同走进丰富多彩的信息
世界,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体会信息在人们生活、工作和
学习中的影响。
二、浏览教材,初步感知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
1、浏览阅读材料,感兴趣的地方可以读得仔细些。
2、简单交流各自的感受与收获。
三、明确本周本板块的主要活动要求。
A、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了解信息传递的方式及其
变化。调查家人感兴趣的信息,并进行简单分
析。
B、开展调查,了解现在主要是通过哪些途
径来获取信息,认识信息与我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密切
关系。
C、通过讨论或辩论,能够正确使用媒体,辨别信息的良莠,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布置作业:收集资料:你知道人类或者动物传递信息有哪些方法?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阅读交流资料,了解传递信息的各种方法以及方式的演变。
学习过程:
一:引入:
信息的传递,使人们互相交流,互相了解、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人们怎样把信息
告诉别人,又是怎
样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的呢?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
二: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人类或动物传递信息的各种方式。
1、小组内交流、整理、归类。
2、全班交流:收集各种传递信息的方式和信息的表现形式。
如:飞鸽传书、驿站传递、放火箭信号弹、锣鼓传令、书刊、报纸、广播、电视、电脑、网络等方法传递信息。
三、阅读课文《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
1、扫清阅读障碍:把文中生词找出,读读,质疑。
2、默读课文,思考两篇课文中介绍的传
递信息的方式的优缺点。划出有感触的句段,写上批注。备
交流。
3、交流阅读收获。
师相机整理:
(1)、古代信息传递方式的特点:①速度慢。《“我们胜利了”》《装在瓶子里的信》
②不精确。
《烽火戏诸侯》
(2)因特网传递信息的特点:①速度快。②多媒体。③不受地域阻隔。
四、整理全课。
第 82 页
.
小组合作,整理本节课各自收集的资料
,归类,用自己的方法体现信息传递方法从古到近的不断进步,
体会信息传递速度、质量的飞速发展。
提示学生,可以制表。
交流:展示各组的资料整合情况。
3、出示表格,总结归纳。
时代
远古
古代
近代
现代
当代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学生初步学习收集信息的方法
,为回家调查家人一天中从什么渠道获取哪些信息,并根据
这些信息做简单分析而做准备。
学习过程:
一、引入。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只要我们留心,就可以找到不少自
己感兴趣的信息。你喜欢了解哪些方面的
信息呢?
学生小组里自由谈论自己最近知道的新的信息。
二、全班交流,对信息进行分类。
如:体育类、军事类、交通类、生活故事类……
学生谈谈信息都是怎么得知的。师相机板书,将常用的获取信息资料的方法整理出来。
获得信息的渠道分类:
亲自看到或听到;如:
②电话或短信;如:
③报刊和书籍;如:
④广播和电视;如:
⑤网络;如:
⑥其他:如。
资料链接:
三、布置活动任务:
回家后,自己设计一个表格,记录家人一天得到的
信息,进行简单分析,从家人感兴趣的信息可以发
现什么?下节课把调查表带来交流。
出示学生设计的调查表,供大家参考:
家庭信息调查表
年 月 日
家庭成员
爸爸
妈妈
我
获得的信息
第四课时:
第 83 页
信息传递的方式
口耳相传或借助器物
靠驿差长途跋涉
依靠交通工具的邮政系统
电报、电话
计算机网络
评 价
信息传递速度慢、不精确。
信息传递速度慢、信息形式单一。
信息传递速度相对快一些、距离远相对就慢、且费用
高。
速度快、信息单一文字。
传递的信息量大、信息多样化,传递速度极快、不受
地域阻隔
获得信息的渠道
.
学习目标:交流家庭信息记录表,指导学生把调查表修改规范,学会使用所调查信息进行简单分析。
学习过程:
一、出示一张学生制作的比较规范的调查表进行评价。
如:案例:家庭信息调查记录表
调查日期:2005年9月28日调查人:502班殷晨露
家庭成员
爸爸
妈妈
我
⑤网络;⑥其他。)
调查后的分析:
1.
通过这次调查,我知道信息无处不在,只要稍加留意,就能获得很多信息,对学习、生活很有帮
助。如,
妈妈知道了明天天晴,准备洗晒衣服。
2.从家中每个人了解的信息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和
特长。如,爸爸喜欢体育和了解国家
大事,妈妈关心跟家庭生活有关的信息,我比较注意有趣的信息。
3.我们家的信息主要来自广播、电视和报纸,也有一些是直接看到或听到的,来自网络的信息不多,<
br>因为爸爸妈妈都没有上网的习惯,家里也没有装宽带网,上网不方便。
二、学生各自修改自己的调查表。
三、展示各自的调查表,谈谈收获与疑惑。
第五课时
学习目标:阅读课文资料《神奇的电脑魔术师》《网上呼救》《把握自己》明白合理
利用信息、传递
信息的好处,了解不良信息传播给青少年的不好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引入。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研制成功了集多媒体功
能于一身的电脑。如今,这种电脑已经走
进寻常百姓家。人们可以使用它看电视,听广播,打电话,发传
真,听CD,看VCD,唱卡拉OK……要是你
的多媒体电脑连接了贯通全球的信息高速公路,还可以在
家中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最新信息。那才真叫秀
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呢!”
神奇的网络——
信息高速公路,叫多少人着迷,因为它为人提供了那么多方便。有时候就像天使一样
帮你做你想到的许多
事情。可是,网络有时候也会变成魔鬼,让人迷失方向甚至走如歧途。这是怎么回事
呢?
二.快速浏览课文资料《神奇的电脑魔术师》《网上呼救》《把握自己》。
1、扫清阅读障碍:读生词,质疑。
第 84 页
获得的信息
中国男排以0∶3负于日本队
郊区有三百多户农户要求作房屋拆迁评估
全国人大举行《个税法》听证会
妈妈天气预报:明天晴
星光街开了一家大型水果超市
杭州西湖边万人免费品茶
柿子和桂圆嫁接在一起结出柿桂果
失去双臂的男孩制成飞机模型
一只北极熊来到杭州动物园
信息来源
④
①
③
④
①
③
④
③
③
(说明:获得信息的渠道分类:①
亲自看到或听到;②电话或短信;③报刊和书籍;④广播和电视;
.
2、自由浏览课文,以“网络是天师还是魔鬼”为主题,在文中找资料做批注,准备发言。
三、全班交流。
1、电脑和网络在文中帮助人们做了什么?
读读感触深的句子,谈谈感想。
你还能利用网络做什么?
小结:利用网络实现的现
代信息传递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很大,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巨大的方便。
比如,银行用网络实现在AT
M机上存取款,邮局用网络快速汇款,医生利用网络给在家中的病人看病,观
众在家中通过网络观看演出
……只要我们想得到,网络就能做到。
2、《把握自己》一文中,举了哪些“电子杀手”做的坏事?(有的……有的……有的)
班级或其他班级有同学已经开始被“电子杀手”盯上了吗?举例说一说。
小结:不健康网站、
沉湎于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危害很大,同学们要把握好自己,利用好网络资源,
而不要被它控制和奴役。
四、布置课外活动任务和下节课内容。
我们下节将围绕“怎样正确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
开一个辩论会,下面大家设计一个辩题,以便
课外找好有用的信息资料当辩论用的证据。
如:
“小学生上网聊天好处多/小学生上网聊天坏处多”“小学生应该多看电视/小学生不应该多看
电视”…
…
辩题订好后,学生交流如何找自己需要的信息。
资料链接:
怎样在报刊中寻找信息
翻阅一下我们身边的报纸和杂志就会发现:有的主要发表文学作品,比
如《儿童文学》;有的主要报
道各种新闻,比如《中国少年报》;有的主要刊载科学方面的知识,比如《
我们爱科学》……要在报刊中
快速地寻找有用的信息,首先要选择相应的报纸和杂志。
报纸是
分版面的,每个版面有一个主题,如,“国内新闻”“科技与教育”,阅读报纸时首先要根据
自己需要的
信息选择适当的版面。报纸上文章的标题比较醒目,而且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快速浏览文
章的大标题
,能更快地找到你需要的信息。如果你找到了与正在研究的问题相关的文章就得仔细阅读,详
细了解有关
信息,并用摘记、剪贴等方式及时保存有价值的信息。
翻开杂志,我们首先会看到目录,目录中会设置
一些专题栏目,如,“语文天地”“游戏乐园”,每
个栏目下有一些相关的文章。阅读杂志首先要翻到目
录,看看有几个栏目,想想哪些栏目中会有你需要的
信息,快速浏览该栏目中的文章目录,寻找你需要的
文章。如果找到感兴趣的文章就仔细阅读,并用摘记、
复印等方式保存有价值的信息。
第六、七课时
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大量收集辩论所需的材料、整理材料,开展辩论会。
学习过程:
一、激起学生参与辩论的愿望;
出示辩题,如“小学生上网聊天好处多/小学生上网聊天坏处多”。
同学们,到底那种说法正
确呢?我很想听听你们的看法。下面,一场精彩的辩论会即将开始,请大家
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确定自
己是支持哪一方。
二、 学生分组整理资料,师到小组内指导学生,学会分类整理信息,并由相
关信息得出自己需
要的结论。为等会有理有据的开展辩论做准备。
三、 开展辩论会。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四、 师进行总结发言。1、肯定辩论双方的成绩!
2、提出希望——快乐上网,健康上网!远
离网吧,拒绝网吧!
第 85 页
.
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7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阅读《奇怪的东南风》和《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了解搜集和利用信息进行研究的方
法,以及简单的研究报告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 引入谈话:
当我们遇到问题时,有目的地去寻找、调查,获得相关的信息进行分析
研究,能够帮助我们解决不少
问题。如果把我们的调查研究过程记录下来,就是一篇有价值的研究报告。
今天就来看看怎么做简单的研
究报告。
二、
阅读《奇怪的东南风》《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1、齐读生词。
2、自由读课文。
3、 小组合作,把两个作者的调查步骤、方法列出来。
4、
全班交流,展示小组成果。
5、 小结:
《奇怪的东南风》它研究的问题是爸爸奇怪的咳嗽的原因。
作者的做法是
1、先自己实地观察和记录,把观察得到的信息做成记录表,从中发现了爸爸的咳嗽与东南风有关,
2、然后请教医生,终于弄明白工厂的气体污染是爸爸咳嗽的病因。
归纳一下作者的做法是:1、记录信息 2、分析信息 3、请教别人得出结论。
《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是一则规范的研究报告。
这个研究报告分四部分:1
、问题的提出;2、调查方法;3、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4、结论。可以从
这个研究报告中学习简单研
究报告的写法。
这两个研究的结论,都是以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为基础的,具有科学性,这是进行简单
的科学研究和
撰写研究报告最重要之处。
第二、三课时
学习目标:指导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拟订活动计划。
指导学生收集信息。
学习过程:
一、根据提示,选择感兴趣的问题当小组研究报告的主题。
提示:1、我们家生活的变化。
2、身边同学的近视情况的调查极其原因的分析。
3、成语中的名人故事。
二、小组再次深入对比、分析两篇课文的异同。讨论一下本组的研究报告是比较接近哪篇课文的风格。
三、 指导学生根据主题收集信息。
这次活动,搜集资料是中心环节。各小组要
事先拟订一个简单的计划,要讨论清楚需要搜集什么资料
和到哪儿去搜集资料。搜集的资料应当和研究课
题有关,尽可能多一些和全面一些,正面的反面的都要。
搜集资料可以自己调查、访问、记录,可以从有
关的书籍报刊上摘录,还可以利用网络搜索。
指导学生讨论各种收集资料的方法:
第 86 页
.
小结:
出示表格:
搜集资料的方法
自己观察、记录
调查、访问
从书籍报刊上摘录
利用网络搜索
四、 小组内的同学充分讨论、分好工、做好收集资料计划表,每
人负责搜集某一方面的资料,
或根据自身优势,每人负责从某一种渠道搜集资料。
五、
学生各自根据分工计划表,可以发动家长,课外开始大量收集资料。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指导学生收集好的资料分类整理。
学习过程:
一、
各组成员将收集的资料汇集起来。
二、 梳理筛选资料:
1、是否与研究的课题有关。有关的保留,无关的删除。
2、这个资料已有还是未有。没有的留下,已有的删去。
3、要注意资料中是否与自己有不同的看法,要把不同的观点保留下来。
三、
整理筛选好的资料。反复阅读,交流对资料的看法,交流收集资料中的收获,为写研究报
告做准备。
第五、六课时
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学习过程:
一、 出示一份研究报告,指导学生观察其结构。
二、 交流研究报告的写法;
研究报告是一种应用文,有约定俗成的格式。研究报告的一般格式是:
1.标题。研究报告的
标题常常直接采用研究课题的名称,这样,显得精确、明了,使别人能对所研
究的问题一目了然。
标题下是署名。一般应写明研究人员所在的单位,如,××学校××班。
2.前言。报告的第一部分,常常以前言的形式简要地
说明下列内容:(1)课题提出的缘由
;(2)研究这一课题的意义;(3)该项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也
有人直接以“问题的提出”作为这部
分的标题。
3.研究方法。介绍研究是怎样进行的,主要包括:研究对象的选取、研究的方面、资料的
搜集和处
理等。
4.结果。这一部分将研究结果作为客观事实呈现给读者。主要包括对资料加
工分析和由分析得出的
结论。
出示案例:一个小学生的研究报告
水,就这么浪费掉了
北京市西什库小学靳征程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现在全世界有八十多个国
家约20亿人口正面临着水
资源的危机,有26个国家的三亿多人生活在缺水状态中。我国按人口平均水
资源占有量处在世界中下水
平,居世界第127位,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四分之一,而北京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300立方
米,只有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八分之一,是全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
的三十分之一,远远低于国际公
第 87 页
优点
第一手资料,真实
比较真实可信
材料集中,信息较多
速度快,信息量大
不足
费时多
工作量大
寻找费时
需要设备
适用范围
可以直接观察的对象
小范围调查
需要较多资料时
需要大量资料时
.
认的人均1 000立方米的缺水下限。北京现在的地下水位与80年代初
相比已下降了5
的地面正以每年10毫米至20毫米的速度下沉。
对洗车用水量的调查 52米,目前北京
洗车店冲洗汽车用的都是自来水,这些洗车店每天洗车大约在20辆至30辆,有
的高达80辆,冲洗
每辆汽车最多用水50千克,最少也要10千克,如果冲洗每辆汽车用水平均按30
千克计算,6家洗车店一
天共冲洗汽车200辆,那么30千克×200=6
000千克=6吨,一年(365天)为200辆×365=73 000辆,30
千克×73
000=2 190吨。通过计算可以看出,仅6家洗车店每年就有2 190吨水被用掉了。
分析讨论
洗车店冲洗汽车用的都是自来水,仅西城区就有六百多家洗车店,一年就用去1
314 000吨水。相当
于两个什刹海的水(什刹海水容积为510
000立方米)。全市又何止六百家洗车店?每年又有多少个1 314
000
吨水呢?那简直是难以让人相信的数字。况且,洗车业还有迅速发展的趋势。
建议与措施
1.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标语、板报等大力宣传北京市严重缺水的现状,从
而增强人们的节水
意识。
2.希望有关部门强制安装洗车水处理循环系统。
3.各单位要制定措施限制司机洗车次数,教育司机自己用水桶盛水洗车。
4.鼓励发展电脑洗车,以形成规模、网络。
5.希望房管部门要在楼房聚集的住宅区安装节水冲便器,改造老式冲便器水箱浮子高度。
评
析:这是北京市西什库小学六年级的靳征程同学对北京部分地区水资源浪费情况的调查报告摘要。
当时的
北京市市长在收到靳征程的调查报告后做了批示。在“中国全球环境教育行动地球活动暨2000年
计划
发布会”上,
靳征程宣读了自己的调查报告,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这个研究报告不仅说明小学生
能做研究,
而且做得好的研究还非常有价值。
这个研究报告对我们的启示是:(1)选题要有
实际意义。小作者认识到水是非常宝贵的资源,看到洗
车行业水的浪费非常严重,于是产生了做这项研究
的动机。(2)多方搜集资料。从研究报告看,有关全球
和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北京市缺水的现状,来自
书刊或网络,而洗车行业一天用水情况的数据,则来自作
者的观察和记录。由于信息丰富和翔实,作者才
有可能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3)通过分析和讨论说明
问题的严重性。小作者通过推算,指出北京市
每年冲洗汽车要用掉一个昆明湖的水,触目惊心,起到警示
作用。(4)提出的建议切实可行。
三、小组开始写研究报告,一人执笔(能够用电脑制作更好),其他同学整理、提出修改意见。
第七课时
学习目标:交流做好的研究报告。交流本次活动的收获。
学习过程:
一、引入。
经过大家的努力,每个小组都在收集整理信息的基础上,将
自己有用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完成了各
自的第一份研究报告。今天,我们一起来交流,把自己的收获告
诉大家,把自己的疑惑提出来一起解决它。
让我们在交流中,获得更多的信息。
二、各组相继展示调查报告,组员分工介绍完成报告的过程、方法和想法。
三、其他组的成员在听了别组的报告后,提出看法和疑问互相解答。
四、各组对自己组员在本次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与自我评价。
1、收集信息的能力、2、分析信息的能力、3、合作的能力、……
五、小组之间对其他小组的研究报告和合作情况互相评价。
六、教师总结、评价。
1、肯定学生的积极性和收获。
第 88 页
.
2、根据各组情况,单独表扬各组的优势。
3、提出希望:信息世界是无穷无尽的,我们要学
会有效地、正确地收集信息,在生活中多听、多
读、多看、多想、多摸、多闻……做生活的有心人,多掌
握收集检索自己需要的信息的本领,学会分
析信息,善于从信息世界得出新的发现,为人类做更多的贡献
。
七、畅谈综合性学习体会
1、自由交流: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师生共同提出今后活动的方向。
(1)经常浏览报刊、杂志、书籍、网络,关注自己感
兴趣的信息,随时保存有价值的信息,建立自己的
信息库,比如:简报本、信息卡片等,并能对其中的信
息进行整理、归类,以便今后查找。
(2)经常和其他人进行信息交流,养成在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合理的使用各种信息的习惯。
(3)经常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并试着写写研究报告,到时候还可以汇编自己的研究报告集。
八、拓展延伸活动:
学习做资料卡片、剪报……设一个资料收集本,收集自己感兴趣的资料。
可以建立自己的博克,收集
喜欢的信息资料,如:旅游资料、运动资料、学习方法资料……同学之间常互
相交流。
第七组单元导读:
本组围绕“作家笔下的人”这一专题,安排
了3篇课文,其中一篇讲读课文由3个片段组成。这3篇
课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非常
鲜明,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作家在刻画人物时采取了不
同的手法,有的侧重从人物的语言方面,有的抓
住人物的动作,有的以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为主。
这3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
方法。此外,本组教材紧紧围绕专题还安排了“口语交
际”“习作”“交流平台”等内容,也就是说,本
组教材以“人”为主,形成了“读人、说人、写人”的
这样富有特色的一组教材。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这
一特点,把对“人物”的读、说、写紧密地结合起来。
学生曾阅读过大量的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也写过这
类作文,已经积累了一些这方面的读写经验。以此为基
础,教材又专门安排“作家笔下的人”一组课文,
其意图,就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
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
运用。这是本组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根据本组
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本组教学要
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读写知识和经
验,以此为基础来学习本组教材。二是要注意整
合和提升,注重将学生已有的关于“写人”
写经验与本组
教材的学习有机结合,提高阅读和
写作这方面文章的能力。三是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不应是几条干巴巴的结
论,要以课文对人物描写的语言文
字为依据,从人和事件的具体材料出发,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理解和
评价。在对人物有充分感性的、形
象的认识后,再对人物形象进行概括和评价。对描写人物方法的总结,
也应如此。如,侧重从人物的语言
上来刻画人物,首先应该充分理解人物对话的内容,并从这些语言材料
中得出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些人物的对话来描写人物的。
22 .人物描写一组
设计理念
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凭借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
讨论,鼓励学生
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自己的
学习主人。在课
堂教学中给学生更多发挥自己语言和才能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想像、发现、质疑、创新
。学习作者抓住
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侄儿、破绽、穿梭、郎中、媳妇、辉煌、苗条、风骚、打量、标志、气派、祖宗、可怜、精神抖擞、手疾眼快、膀大腰圆、敛声屏气、放诞无礼、转悲为喜”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这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第 89 页
.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感受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这三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了解《小兵张嘎》、《儒林外史》、《红楼梦》的故事梗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导语:你们看了《小兵张嘎》后,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张嘎与胖墩儿摔跤比赛的情景。老师出示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学生读,正音。如“擞”,应
读“sǒu”,不要读成“shǒu”;“绽”,应读“zhàn”,不要读成
“zàn”,也不要读成
“dìng”;“扳”,应读“bān”,不要读成“bāi”。
3.思考:文章的主要写了什么
4.组内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精读课文,感受形象
1.再读课文,边读边在头脑里浮现小嘎子与胖墩摔跤的情景,读后可以模仿小嘎子的动作体会。
2.播放小嘎子与胖墩摔跤的电影片段让学生观看。
3.再次模仿小嘎子的动作
4
.谈谈:读了课文,小嘎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课文又是通过什
么
方法塑造这一形象的。
出示重点语句:
①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一搂。
②起初
,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
绊子,
仿佛很占了上风。
③两个人走马似的转了三四圈,……小嘎子摔了仰面朝天。
写小嘎子摔跤时的动作描写,作者用了“站、围、蹦、转、揪、推、拉、拽、顶、扳”等表示动作的词语
小组交流,这些语句体现了小嘎子什么样的性格,全班交流。
四、朗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形象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1.组内进行朗读,各组推荐最佳选手进行比赛。
2.体会人物形象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怎样刻画人物呢?方法是多样的,有以环境描写来烘托的间接展示,有以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的直接揭示,<
br>还有以动作描写来折射人物性格、反映社会生活的写法。其中对动作描写的偏好,可以说是任何一个作家<
br>皆不能例外的。老舍曾说,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这一意义上说,动作的确是透视人物心理的<
br>多棱镜。
动作描写 动作细节,尤其是凝聚人物个性的细微动作,往往是个性化人物的特有标志
。重笔特写凸现人
物的个性,提示人物复杂而深邃的内心世界。《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监死前“伸”最
终使其成了世界文
学名著人物画廊中的又一吝啬鬼的典型。至于穷困潦倒的孔乙己在咸亨酒店的九尺柜台
上“排出”九文大
钱时的得意,
第 90 页
.
浓墨泼写体现人物性格 动作是无声的语言,是人物个性的符号。浓墨泼写人物一连串的动作,在动作群
的刻画描写中可使人物形象站立起来。
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刻划人物的一项基本功,其表现
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内心独白、表情描摹、展
开联想等。心理描写经常与动作描写结合在一起,目的
在于准确地传情达意,但无论用哪一种方式表现,
一定得注意合情合理。
这篇短文采用的是内
心自白法。即用人物怎样想来表现。这种写法最能清楚在表明人物的心迹。如“小
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
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
很占了上风。”这句心
理描写。
五、拓展
阅读《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
第二课时
一、交流资料
1、你们读过《儒林外史》吗?谁能说说这部书主要写的是什么?
2、补充资料。
《儒林外史》是一面封建社会的照妖镜。它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
无赖等各类人物无耻行为的
真实生动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强烈地抨击了
罪恶的科举制度,并涉及了
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社会风气等等,客观上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
《儒林外史》是我国讽刺文学中的精品,作者擅长运用典型情节,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语言准确、精炼、形象,具有讽刺效果。《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高峰。
3、简介吴敬梓
吴敬
梓(1710~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全椒(在安徽)人,著有《儒林外史》和《文木山房集》等。<
br>吴敬梓虽是名门望族的后代,小时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但由于经济地位的迅速变化,使他接触了劳动人<
br>民,看到了社会的黑暗和科举制度的罪恶。因为思想上有进步的一面,并且掌握了描写现实的讽刺手法,<
br>所以才能在晚年写出《儒林外史》这部十分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
二、导入课文
1.一个人,在临死时,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回答。
2、我们看看吴敬梓是怎样描写临死地主的?揭示课题,板书:临死前的严监生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利用
上下文或者查字典的方法查不懂的字
词。
2.指名学生朗读,正音
3.交流:短文
主要写了什么?短文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
到赵氏挑掉了一
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三、再读课文,想象人物外部形象
1.师范读课文,生想象画面:边听边想象严监生临死前的样子
2.交流,达成共识
出示课文插图学生仔细观察。作者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的描写,请同学们先找出有关语
句细致地读一读,并根据他的动作、神态的变化揣摩揣摩他临死前的心理活动,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出示句子: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学生反复读这句,思考:他可能说什么?心理想些什么
3.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
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指派小组同学上台读。老师巡视。
读读评评,直到读好为止
第 91 页
.
[以情促读的设计行云流水,自然和谐。]
四、体会写法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
跤》和《临死前的严监生》两篇短文都刻画了人物形象。前者运用心理描写和动
作描写;后者运用了动作
描写、神态描写。
神态描写:就是指描写人物脸部的细微的表情和姿态。
◆神态描写要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要集中笔墨,要面面俱到。
◆要与外貌描写适当区别,注意细致观察,用心揣摩。
神态是人的一种行为,指人脸各部分的
动作和变化。人们常说:“脸是人感情的晴雨表。”这说明了神态
与人物思想感情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
内心活动常常从人的脸部显示出来的。一个人心里高兴,往往就喜
上眉梢;内心得意,就眉飞色舞;心里
担忧,往往满脸愁容;内心痛苦,就双眉紧皱。
要写好人物的神态,得注意如下几点:
(一)要注意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
要写好人物的神态,就要仔细观察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比
如笑,“微笑”是反映发自内心的喜悦;“歪
起一个嘴笑”是表示心怀鬼胎,不怀好意;“张大嘴哈哈大
笑”既表现人物豪爽的性格,也表现笑得痛快。
可见只有观察清楚各种神态的特点,才能在描写神态中反
映不同的意义。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在同一场合的神态往往是不一样的。年龄相近,性别相同的人
,由于思想性格不
同,对待同一件事,他们的神态也常常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人,碰到不同的情况时
,他的神态也会不
一样的。
(二)要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描写人物的神态,还要注
意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不能离开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需要,为写神态而写神
态。
(三)要同行动和语言描写相结合
神态描写要结合在人物行为或语言叙述中,加强文章的表现力。
五、拓展
阅读《儒林外史》
[ 通过课外阅读深刻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三课时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抽学生朗读全文,评议。
2.选择
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学生思考:短文主要主要写了什么?(短文重点写的是林黛玉初进大观
园,与众
人相见的过程中,与“凤辣子”王熙凤见面的经过。通过对这一见面过程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
一个泼辣
张狂、口齿伶俐、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喜欢使权弄势、炫耀特权和地位的人物形象。)
二、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1.交流:你觉得王熙凤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2. 老师
在学生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欣赏从电视剧《红楼梦》中剪辑的《“凤辣子”初见林
黛玉》的
片段,使学生进一步直观地感受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
3.出示句子:
①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语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②这熙凤携着黛玉
的手,上下细细的打量了一回,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
的人物!
我今儿才算见了! 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
祖宗天
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③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了
,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
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第 92 页
.
让学生通过句子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性格。
4.你喜欢王熙凤吗?喜欢,说说原因;不喜欢,也说说原因。
[激发学生共鸣,促其酣畅淋漓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直击重点、探究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以及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
1.正面描写
未
写其形,先使闻声。一语末了,只听后院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一句话,就
把
王熙凤性格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张狂放肆,表现了出来;同时还可以看出她在贾府里的特殊地位。
王熙凤的内心世界。在她会见黛玉时的举止言谈中表现得很充分。“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
我今儿才
算见了! 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
天口头心头,
一时不忘。”短短几句话,表面上是称赞了林黛玉的丰姿,实际上却是在阿谀贾母,又不忘
安慰迎春等那
些嫡亲的孙女儿,真是面面俱到,圆滑之至;
“……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
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怎么继而拭泪──因为提到黛玉的母亲,她想
到贾母定会为女儿去世而悲伤,所
以便抢先“用帕拭泪”;最后又转悲为喜──因为她见贾母笑了,便匆
忙完成了这个感情的转变。她拉着
黛玉的手问长问短,一方面是为了通过待客热情的表白,来炫耀她在贾
府中的地位和权势;一方面又是为
了在贾母面前表现她对黛玉的关切。
作者就这样入木三分地描绘了她察言观色、机变逢迎的本领,揭露了她在贾府中得宠的原因。
2.侧面描写
黛玉纳罕道:这些人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
林黛玉和贾母对王
熙凤的感觉和评价则从侧面很好地配合了正面描写,与那些正面描写共同完成对王熙凤
性格特征的刻画。
3.外貌描写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丹唇未启笑先闻。”
作品具体细腻
地刻画了王熙凤的容貌,在服饰方面,选取头饰、裙饰和服饰三个要点,极力铺陈王熙凤集
珍珠宝玉于一
身的妆扮,既使读者看出了一位贵族少妇的尊贵,也在珠光宝气之中露出了她的俗气;在容
貌方面,则着
重写她的那一双“三角眼”,两弯“吊梢眉”,含威不露的“粉面”,未启先笑的“丹唇”,
表现她美丽
的外表下隐藏着刁钻和狡黠。
外貌所指的内容很广,如容貌、神态、衣饰、风度等等。外貌写得好,对
塑造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可以起烘
托作用。
描写人物外貌易犯的一个毛病是“面面俱到”,眼睛、眉毛、鼻子、嘴巴、头发、衣着等样样都写。
4.语言描写
找出语言描写的句子
23 .刷子李
设计理念:
细节描写对于塑造人物个性起到了重要作用。作者在塑造主人公形象的时候,就注
重了细节描写。这
是课文在写法上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文中“刷子李”的黑衣黑裤,刷墙时娴熟的动作,
还有那个让人吃了
一惊的白点等细节描写都使“刷子李”这个人物活了,神了。为了烘托人物的形象,文
中也采用了对比的
手法:“刷子李”大胆的“承诺”,充满自信,豪气千丈,同时又心细如发,对于小徒
弟细微的内心活动
体察入微。把曹小三对师傅“半信半疑”的态度和主人公“艺高胆大”的自信进行对比
,充分表达了作者
对“刷子李”这个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教学中意在帮助学生准
确地体会作者抓住
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
师傅、刷浆、包袱、透亮、清爽、搜索、威严、露馅、发怔、发傻、半信
半疑”等词语。
第 93 页
.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一位普通的手艺人高超的技艺。
3.继续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了解冯骥才和他的《俗世奇人》,收集相关资料,提供同类文章《泥人张》《快手刘》。
2.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同时阅读人物描写出色的文章,积累优美词句及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扣题导入
1.出示课题。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见
姓李的老师称李老师,看见姓李的会计称李会计,看见姓李的厂长称李厂长,
那看见姓李的粉刷师傅,我
们称什么呢?
3.可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作者为什么称河北大街一家营造厂的师傅为“刷子李”呢?
请同学们结合预习,
猜猜原因。
4.“刷子李”他的技艺到底有多高?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要读得流利。
1.师巡视指导。
2.检查自读情况,正音,特别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蘸(zhàn)和
(hè)着琴音 必得(dě) 发怔
(zhèng) 调(tiáo)浆 天衣无缝(fèng)
3.再读课文,画出能表现“刷子李”技艺高超的语句。
三、小组讨论,深化感悟
根据学生所画句子,顺势导入以下两个话题的讨论:
话题一:黑衣服的描写
1.文中多次写到“刷子李”的黑衣服,你们发现了几处?
[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自由读,
扫除阅读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通过概括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学生交流列举。(四处)
3.教师小结:听说黑衣服──看到黑衣服──检查黑衣服──发现“小白点”。
4.出示:“最叫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白刷不要钱。”
5.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技艺高超)
6.你从哪些词体会到了他的技艺高超?
7.读一读,读出对他高超技艺的赞叹。
8.刚才我们通过对一些重点词句的品析来体会作者
描写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小组讨论其
它三处地方描写的好处。
9.小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10.小组派代表朗读,要让同学听出“刷子李”的高超技艺
,在读之前可让其他同学友情提醒,促进交流,
深化感悟。
11.为什么要着重写“发现‘小白点’”?
12.指导学生读出曹小三心理的变化。
话题二:刷墙的描写(第五小节)
1.“刷子李”的粉刷本领到底有多强?课文中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2.学生自读。
3.这一小节,有哪些令你惊叹的地方,找出来读一读,与小组成员交流交流看法。
4.小组派代表小组讨论的结果。
第 94 页
. <
br>(1)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折得清爽。
(蘸浆的手法高明,或者调浆配料方法巧妙。)
(2)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
点,和着琴声,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
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动作熟练,优美。
)
(3)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做
的活,效果非同一般。)
5.请一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6.自由练读。
话题三:写法的妙处
1.课文是写“刷子李”的技艺高超,本该花大篇幅描写他是怎样刷墙,
刷得怎样好,可为什么却花了那么
多的笔墨写他的黑衣服呢?
2.学生交流。
3.
教师小结:刷墙的描写是直接写他的刷墙的技艺高超,而黑衣服的描写虽然不是直接写,可从这些描写
中
却也让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技艺高超,我们可以称这种描写为侧面描写,但无论是直接描写还是侧面描写,
都是为了表现“刷子李”的技艺高超。
四、紧扣末句,总结课文
1.出示最后一小节。
2.曹小三学徒的头一天分别见到、听到?
教学后记:在设置教学环节时,我时刻谨记“以生
为本”,“贴着学生教”,一切的教学环节都以学生的
学情为设计的起点。
整体
教学设计便基于此展开。其中,选择以曹小三的口吻来复述的方法以期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进
一步领会
情节一波三折之魅力;深刻感受曹小三心理之变化、刷子李之奇绝;在学生的个性解读中深入体
会本色、
津味之语言特色。
于是,我感受到了语文课堂的美!那始终盈于课堂的融融的对话氛围、那含于同学
眼中的真挚与热切,
那精彩纷呈、张扬个性的多元解读、那默默流淌在师生心头的审美的河流,所有这一
切,都澎湃着生命的
情感,拍打着语言的浪花,溅射出耀眼的光芒!
真的,只要你给学生一
方土壤,学生就会绽放出最绚丽的花朵,只要你给学生一把“刷子”,学生便会
舞出无限的精彩!我至今
难忘那艳惊全场的天津快板,感谢那位用天津话即兴演绎的同学,让我们领略了
不曾预约的美丽!或许有
同仁认为天津快板定是教师功夫,那真是委屈了那位同学。我是地道的金华人,
未曾去过天津,亦不会天
津快板,更无能力指导演绎这么精彩的快板。这位同学的这一特长,为我的课堂
增添了色彩,这可以说是
我莫大的幸运。
然而,静心思之,这堂课在“三个维度”——温度(教师情感的温热度)、广度(在
主题的范围内旁延
扩展)、深度(语文性、情感性和思想性的深刻和恒久)的体现上,明显地感到了广度
和深度的不足!我
也曾想用结尾的人物系列来弥补这一点,然而正如专家点评,这“只是对课文的一个延
伸”,“给课堂起到水
到渠成的作用,让课堂就此结束”,“未关注刷子李们的苦难生活”。是的,课堂
因此没有生命的超级震撼力,
也就没有好课应有的高度而流于平庸!拓宽备课视野,深化文本处理和加强
课堂的厚重感是我急需补的课
程!
第 95 页
.
此外,语言赏析还不够地道,这也是我备课时深感困惑的地方,如何让学生深刻体会文本津味语言特色,从而深刻解读带有天津烙印的刷子李的生命形态,挖掘人物背后的厚重的民俗文化意蕴。对这一点,我自觉只做到了蜻蜓点水。
执教《刷子李》,有亮点,有败笔,留给我更多的是对如何真正践行
新课改精神的思索。再次感谢各
位同行对我课堂的关注与批评,感谢你们给了我参照系,给了我反思力,
让我们为演绎精彩语文而一路同
行!
24 金钱的魔力
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以人为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注
重课内外延伸,训练学生对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自
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读
中质疑,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让学生学会读书;
让学生读议结合,读写结合,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表达机
会,让学生学会表达。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读读记记“魔力、通融、刻薄、武断、
熔岩、窘况、阔佬、撵跑、雅致、考究、妙不
可言、十全十美”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点,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3.激发学生阅读外国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把握托德、老板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前后对比,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课前介绍《百万英镑》的故事梗概。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故事
1、出示课题“金钱的魔力”。
2、自由读课文,思考:从课文的描写中看,金钱到底有怎样的魔力?
3、课堂交流。 学生可能有各种回答,都是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应该尽量承认他们的有限合理性,但是一定要围绕课文,从课文中得出结论。比如:金钱可以让一个人的笑容凝固;金钱可以一下子改变一个人的态度;金钱可以让一个流浪汉受人尊重……
同时,还要让学会生朗读相应的课文,以检测学生认识生字,读通课文的情况。
二、再读课文,谈谈感受
1、默读课文,思考:
(1)读了课文,你对托德和老板有什么感受?用一个词来表达你的感受。比如:讨厌、喜欢、厌恶等。
(2)你的这种感受来自于什么地方?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说说理由或有感情地朗读。
[ “多元解读”给了学生更广阔的空间,扩展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丰富了文本
的
内涵。]
2、小组讨论,形成组内意见,推选人员代表小组发言。
3、课堂交流,谈谈感受。
一般情况下,学生一致的感受是讨厌或厌恶,但也不能排除有些学
生有不同的感受,但要让学生把话说完,
注意学生分析的理由是否言之有理,同时也要注意正确的价值观
的引导。
理由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
(1)托德:从刻薄的嘴脸到一脸的窘况,主要集中在托德笑容的变化。
(2)老伴:从耻高气昂到过分殷勤,主要集中在他说的一场段话中。
第 96
页
.
4、讨论,我们为什么要厌恶或讨厌他们呢?托德和老板有什么特点,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概括。
三、研读重点,体会语言
1、读读课文中有关段落,想一想:在这篇课文中,你觉得托德和老
板这两个人,哪一个描写得更加传神?
2、交流各自的观点,展开讨论。
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要随机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描写的传神之处。
3、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金钱的魔力》一文选自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这篇课文很有挖掘、开发的
价
值,通过托德和老板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细致刻画出两个市井人物的见钱眼开、惟利是图的丑
恶
嘴脸。教学时,我先由人物描写方法的总结导入,既是对前面几部作品艺术手法的总结梳理,又为本课
的
学习做了很好的学习指导。
接着,我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金钱会让人发生怎
样的变化?”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文
本内容,因为本文人物形象鲜明,学生容易把握,所以体会作者描写人
物的方法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
于是,我采取先抓住人物言行的前后变化来体会。如托德,他开始是
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后来,他为什
么这样说、这样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接着抓住最能反映人物特点
的句、段,重点体会。如,老板为什
么吹了一声轻快的口哨?他的心里可能在想些什么?并画画描写老板
动作一系列的词语,说说这些表示动
作的词反映了什么,你认为这些词语用得好在哪里?
最
后,让学生再次分角色练习对读,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效果很不错。最后,在充分理解文章内容
的
基础上,我让学生分小组表演,将人物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结束课文学习后,我还指导学生讨论后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金钱买不到亲情、友情------
很多东西,
不要把金钱看得太重要。
口语交际·习作七 讲人物的故事
设计理念:
文本是学习活动的载体,而不是学习活动的最终目的,这样设计始终把语文素养的
提高放在显著的位
置。学生时刻处在学习过程中,每个人都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在学习过程中会有积极
的思维活动,并且
始终伴随着学习者自身的学习反思,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思路,使用多种学习策略,使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
者。
学习目标
1.讲述人物故事,要求有条理,故事情节完整生动,人物形象有特点。
2.回忆生活中给自
己留下深刻印象人,能在头脑中再现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并能准确把握人物的
特点。
3.学习运用动作、语言、外貌描写等方法写人,力求突出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能准确把握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动作、语言、外貌描写等方法写人,力求突出人物的特点。
课时安排:3课时
课前准备:课前一周让学生回去观察自己身边的人,留心他们的外貌言行特
征,然后找出一位印象最特别
的人,也可以阅读报纸杂志,搜集一些人物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回顾总结,顺势导入
1.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接触到了许多形象鲜明的人物。
出示:( )的小兵张嘎,(
)的严监生,( )的王熙凤,( )的刷子李,( )的托德,(
)的老板,
让学生用适当的词语来形容人物,说出人物的特点。
【通过对本单元课文内容的激情回顾,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以及学写读后感的欲望。】
第 97 页
.
2.其实,同学们平时通过读书、看电影、看电视
、看戏剧,听故事和评书,还有更多的人物形象留在了自
己的脑海里。
3.出示人名:周恩来、黄继光、钱学森、居里夫人、岳飞、任长霞、徐飞鸿、梅兰芳……
4.同学们是否了解他们中某个人?请你用一两句话来说说对他的了解。
5.其实,留在我们
记忆中的人,不仅仅有这些书中、电影电视中的人,我们身边一定也有不少人让你印象
深刻。你对身边的
什么人印象深刻?
6.今天这节口语交际课,就让我们来讲讲人物的故事,可以是书中的人,也可以是
电影电视中的人,还可
以是我们身边熟悉的人。
二、紧扣一例,领悟方法
1.你最想把谁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2.在这位同学讲之前,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才能让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
3.学生讲故事。
4.同学针对讲的人物故事中没听清或觉得不够具体的地方进行提问。(这
儿通过学生的提问,让大家了解
在讲解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老师可结合具体的方法进行指导。)
总结把故事讲好的方法:
(1)故事最好比较有趣,情节完整生动。
(2)讲之前要做好准备。
(3)语速不能太快,声音要洪亮。
三、运用方法,讲述故事
1.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讲人物故事,看谁讲的故事情节最生动,人物形象最鲜明。
2.将全
班分成若干个小组,要求每组组员都要讲一个故事,组员要作出评点,最后评出最优秀的讲故事能
手。
【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典型作文评价,多渠道,多角度,提升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3.小组比赛。
四、激烈角逐,全班展示
1.公布小组获胜者,并给予精神奖励。
2.小组讨论,用一句最能吸引听众的话简要介绍获胜者所讲解的故事,谁的话最能吸引全班同学,谁将
是
全班的“人物故事大王”,将有幸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解他的故事。
3.小组代表发言。
4.全班评比。
5.获胜者讲故事。
五、本课小结,颁发奖品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启发谈话,引发兴趣
同学们,通过本组课文,我们认识
几位很有特点的人,圆滑善变的王熙凤、技艺高超的刷子李,临死不忘
两茎灯火的严监生,都给我们留下
深刻的印象。现在,老师想请大家说说你们看过的童话故事或者动画片
中,有没有哪个人物给你留下难以
忘怀的形象呢?这些人物都有哪些特点呢?
(可能是:灰姑娘──美丽善良;白雪公主──纯真善良;
孙悟空──神通广大;樱桃小王子──活泼可
爱;等等。)
二、小组讨论,推荐最有特点的人
1.导语:同学们,听了你们的介绍,老师觉得你们印象中有特点的人物还真不少。那么,现在让我们回
到
现实生活中,看看我们身边有哪些人与众不同,有独特之处,让你感觉非同一般呢?
2.学生发言。
3.老师发现同学们心目中最有特点的人真是精彩纷呈啊!有的是自己的家人
,有的是隔壁邻居,有的是商
店老板,有的是警察叔叔,有的是邮递员……真是丰富多彩啊!无论我们读
过的书,看到的电影电视,还
第 98 页
.
是生活中
,都有有特点的人。现在我们就组成四人小组,在小组内互相说说自己心目中最有特点的人,可
以是自己
熟悉的,也可以是偶然看见的,也可以是书刊上看到的,还可以是在电影电视中看到的。
(1)小组交流。要求: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
(2)讨论评选出你们觉得有特点的人。
要求:每组的成员要心情表达自己的看法,说出具体的理由。
三、大组交流,由说到写
1.小组推荐一位同学介绍最有特点的人。师生共评。
请这些小组派代表上台发言,指出把介
绍的人的外貌、性格、为人等特征。每个代表发言完毕,教师组织
学生对代表的发言做适当的评价或补充
。
2.小结方法。
(1)导语:同学们刚才都说得很精彩!通过大家的介绍,老师也发现:
原来我们身边也有这么多个性鲜
明、与众不同的人。不知道同学们发现了没有,要把人物的特点说出来,
通常采用什么方法?
(2)同学发言后,归纳:对,我们就是这样通过描写发生在人物身上的具体、生
动的事情来突出他们那
种独特的、令人难以忘怀的形象,再写事情时,注意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
外貌神态、心理活动,
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其实,作家们就是这样来刻画人物形象的。那么,同学们,今
天这堂课就让我们来当
一名小作家吧!请大家把你心目最有特点、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人写下来。
3.草拟片段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所列的材料。试写一个片断,要求通过这一片断的描写突
出人物某一方面的特征即
可。字数100—150,要求文从字顺。
4.片断展示,组织评价
教师请几位同学读出自己所描写的片断,然后说出自己是否满意自己的片断习作,为什么?其他同学要认
真听,然后给与适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同时,也要对自己的片断习作进行自我修改。
5.独立撰写,完成写作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成功的为你们的习作进行选材,并且还写出来
精彩的片断。老师已经隐隐约约的看
到你们笔下主人公的形象。现在老师想看得更清楚一些,老师希望你
们笔下的主人公能够活灵活现的展现
在读者的面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形象,好吗?就请大家拿起你们的
笔,完成习作。
注意:写出人物特点,文从字顺;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规范书写。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集体评改
1.选择优秀习作,请习作者上台朗读展示。
以“你欣赏这篇习作的哪些地方”或“这篇习作有什么地方值
得你学习”“你对这篇习作还有什么建议”
等引导语,引导学生展开互相评价;老师亦可指出写得好的地
方和修改建议。
2.投影或宣读一篇中等水平的习作。
(1)说出这篇习作哪些地方写得好?
(2)哪些地方要修改?
(3)应该怎么改?
二、同桌互改
1.导语: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修改意见,同桌之间互相交换读习作,进行互相修改。
学生互改,教师巡视,发现修改较好的例子。
2.展示改得好的典型。
(1)修改后的文章比原文好吗?
(2)好在哪里?
三、指导自改
1.通过互改后,请学生归纳出修改这一类习作应注意的问题:
第 99 页
.
(1)叙述过程是否具体,是否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2)词语的使用是否恰当、生动?文章是否通顺?
(3)文章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书写是否规范?
2.学生自改。
请每位同学根
据大家总结的修改注意事项及老师、同学的修改意见,再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让描绘的人
物形象能够更
加活灵活现地展示在大家面前。
【习作的赏析、交流、评价,是进行口语交际,习作训练的一次良好的
语言训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小组
讨论,佳作赏析中,通过对话交流,点拨写作方法等方式,进一步提高
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表达能
力。】
四、总结课堂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不仅修
改了自己的习作,还掌握了一些修改的方法,请大家牢牢记住这些方法,用以
指导今后的习作,争取每次
的习作都能更上一层楼。
回顾·拓展七
设计理念: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
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交流平台”教学时,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梳理和归纳,特别是对学生可能
产生的偏颇认识要积
极引导,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识。无论是学生发表意见,还是教师梳理、归纳,
都要特别注意紧密联
系课文实际,要以课文对人物的具体描写为依据,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日积月累”教学时,可先读
一读,把字音读准,把词语读熟;再说说每个词语的大致意思,分别是
描写人物的哪个方面的。也可以在
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类说说自己积累的其他描写人物的词语,借此机
会,帮助学生对积累的词语进行整
理。
“入木三分”教学时,应以学生独立阅读为主,由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读懂成语故事。再组织学生
联
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的体会和受到的启发,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教师可引导学生把阅读
成
语故事的热情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多读书,勤积累。
学习目标
1.回顾从本组课文中学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2.积累一批描写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的成语。
3.了解成语“入木三分”的来源和含义。
教学重点:交流本组课文中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学习和运用描写人物方法的心得体会。
教学难点:体会成语故事并学会运用。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准备成语词典;搜集描写人物的词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
一、交流话题1
1.本组课文刻画了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
象。这些人物形象,有古代的,有现代的;有中国的,有外国的;
有正面的,有反面的。大家一起来把这
些人物的名字回忆一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这么多的人物哪一个给你的印象最深?
4.学生自由说。
5.这个人为什么会给你留下这么深的印象?
6.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人物的性格、外貌等多角度说。
第
10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