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温柔似野鬼°
730次浏览
2020年08月28日 21:3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玫瑰数量的含义-化妆品代理合同


精品文档
1.古诗三首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3课时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稚、漪”5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昼、
耘、桑、晓”;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教学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目标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
教学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在学习课文和课外阅读中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现在老师给同学们一个
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你最喜欢的一首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朗诵给大家听。
2.学生自愿举手朗诵古诗。
3.教师评议。
4.谈话揭题:我国宋代有一位诗人,叫范成大。他十分喜爱农村一年四季的生活,
导入
写了很多描写农村四季的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一个场景

的一首。
5.朗读诗题,理解题意:指名学生读课题。(引导学生理解:“兴”在这儿读第四声,
在文中的意思是兴致;“杂兴”的意思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诗中表示的是一年
四季。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
多的感想。)
6.了解诗人。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初读诗歌,读准生字。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重点指导读准“昼、耘、供”。
(3)指导书写会写字“昼、耘”。
①学生观察生字,交流生字的书写特点。
②老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
新课 ③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 ④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学生习字,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
2.理解词语。
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熟读古诗。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白天 出去给田里锄草,到了夜晚回家搓麻绳,农家
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但 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
样子种瓜。


















.


精品文档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赏析诗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1)小组交流:这两句诗写了
什么内容?(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2)想象交流:
①“昼”和“夜”分别指什么?(白天和晚上。)
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农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
③看到此情景作者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
你们虽然辛苦,但生活是快乐的。)
(3)指导朗读。(读出对“村庄儿女”的敬重和赞美之情,读出诗的节奏。)①指
名读,师生评议。
②反复读:自由读、指名读、教师读、学生再读、齐读。
(4)教师小结
2.赏析诗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儿童会
说些什么。用自己的话描述自己想象到的当时的情景。
(2)你们了解了这些孩子的什么特点?(天真、勤劳、好学、可爱、爱劳动……)
(3)教师引读:在当时的农村不只是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各尽其能,做着分内的事,
就连那小孩也——“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4)小组交流:从“童孙”“学种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①孩子们很懂事:父母的勤劳感染了村庄的“童孙”,孩子们也喜欢上了劳动。
②孩子们的快乐:他们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心里也想到了丰收时收获的快乐。
③孩子们的可爱:从孩子们的神情、动作感受到他们的童真童趣,俏皮可爱。
(5)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孩子们的自豪;读出孩子们的快乐;读出小孩子
的调皮可爱;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作者对他们的喜爱之情……
(6)3.了解写法。
(1)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什么为写作题材?(农村生活。)
(2)作者是怎样描写农家生活的?(作者抓住农家生活的片段,运用通俗的语言,
如“耘田、绩麻、村庄、儿女、
童孙、耕织、种瓜”等词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教师小结: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平白、朴实、自然的语言勾画出质朴的乡村
生活的画面,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
五、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1.《四 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是其所创
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 中的一首,诗人抓住村庄男女的劳动局面描写,男的
外出劳作,女的在家忙碌,就连孩子们也深受家长勤 劳品质的影响,学着做一些力
所能及的事,真实地再现夏日乡村农忙时的质朴生活。那生活充溢着辛劳, 也充溢
着恬适。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 ),对劳动人民的( ),以及对乡村生活的
( )。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
喜爱 赞美 热爱
2.学生自由阅读。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3.搜集并阅读《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其他诗句。
课堂
小结
及拓
展延


.


精品文档
板书

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了解我国古代诗人杨万里吗?
2.学生交流与杨万里有关的资料。
3.教师评议。学生自由阅读。
4.引导学生交流读过的杨万里的诗。
宿新市徐公店
宋代: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舟过安仁
导入 宋代: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4. 谈话揭题:以上两首诗都与儿童生活有关。《宿新 市徐公店》是一首描写暮春农
村景色的诗歌,诗中描绘了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作者将儿童的天真活泼、 好奇好
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舟过安仁》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
示了 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以伞当帆来使船前进。其行为中
透出了只有儿童才有的奇思 妙想,体现了两小童的可爱与聪明。今天我们再来学习
杨万里描写儿童生活的另一首古诗《稚子弄冰》。
5.朗读诗题,理解题意:指名学生读课题。(“稚子”在这儿的意思是幼小的孩子;
“弄”是 “玩”的意思。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幼小的孩子玩冰。)
6.了解写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初读诗歌,读准生字,指导书写 。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重点指导读准“稚”。
(3)指导书写会写字“晓”。
①学生观察生字,交流生字的书写特点。
新课 ②老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
教学 ③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④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学生习字,在相互交流中引导学生相互借鉴。
2.理解词语: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清晨 ,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
脱下,用彩线串起,当做银钲。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 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































.


精品文档
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 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
发出了水玉破碎的声音。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指名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闭眼想象,然后找同学说一说,你 眼前浮现了怎样
的场景。全班同学齐读诗歌。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1)作者在这首诗中抓住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 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
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欣赏稚子的情趣。
(2)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
①心态上:虽然在寒冷的天气里“弄冰”,但孩子兴趣浓厚。
②色泽上:“金”盆“彩”丝串“银”冰。
③形态上:是用“金盆”脱出的“银钲”,圆形。
④声音上:有 “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
(3)全诗形色兼 具,赏心悦目;声意俱美,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
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4)(4)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
一如既往的活力和 快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许多的相通之处,正是因为这
样,孩童的“脱冰作戏”场景在老人的眼 里才有依依情趣。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学生练习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2.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课堂
小结
及拓
展延























六、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1.《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

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2.搜集并阅读杨万里的其他诗句。





板书
内容



第三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学生交流: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引导,导入课题:我们今天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
导入
美丽风光,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名字叫——雷震。

3.简介作者。学生自由阅读。
4.理解课题。
(1)指名解题。
设计意图





.


精品文档
(2)小组交流: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
(3)全班交 流,教师小结:“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
乡村傍晚景色的。
5.谈话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雷震一起去欣赏乡村傍晚的景色。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初读诗歌,读准生字,指导书写 。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重点指导读准“漪”。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绿草 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
远远的青山,衔着通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 动着让人感到寒意的粼
粼波光。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
没有固定的曲调。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观察图片后自由朗读全诗。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1)交流学习: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
寒漪。① 从首句中的“草满池塘”你了解到什么?(是说节令已在春末,池塘里的
青草已经长满。)
②从“水满陂”你又了解到什么?(是说正逢多雨季节,因此水涨得很高。)
③诗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样吗?(它们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包括了池塘
新课
和池边上的岸上两部分。)
教学
④鼓励学生找出诗句“草满池塘水满陂”中和图画上相对应的地方,看看图,再说

说诗句的意思。(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
⑤从“草满池塘水满陂”一句你感受到什么?(水草丰美,生机勃勃。)
⑥次句“山衔落日浸寒漪”主要写了什么?(写远山落日。)
⑦“山衔落日浸寒漪”这一行里 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远远的青山,衔着通红的落日。)
⑧为什么要用“衔”字呢?(用一个“衔”字,形象地展现出落日挂在山头上的情
景。)
⑨“寒漪”指什么?(指的是让人感到寒意的的水面波纹。)⑩“浸”是什么意思?
(倒映在水中的意思。)
⑪从图画上能看出“山衔落日浸寒漪”这句诗的内容吗?你能想象出这部分的图画

吗?(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比如可以说说图画上没有的内容是怎样的。)
⑫教师小结:这首诗写景文字集中在一、二两句,写的是山村晚景。诗人把池塘、

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
置了背景。
(2)交流学习: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①在这样宁静优美的背景中,主人公--牧童登场了。一名同学读这句诗,其他同学
闭眼想象画面。“牧童”是指什么人?(指放牛放羊的儿童,这里指的是放牛娃。)
②“归去”是指去哪里?(去村里)
③“横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该词的意思:横骑在牛背上。)
④看看插图上的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吹笛子)哪一句诗和这个画面是对应的?



















.


精品文档
(“短笛无腔信口吹”)
⑤你是怎样理解“短笛无腔信口吹”一句的?
⑥从诗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你感受到牧童的什么性格特点?(调
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
4.学生用自己喜欢 的方式反复朗读,教师小结:这首诗摄取的画面不大,写景则集
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上,又都 紧紧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把人引入
了江南优美的田园之中,使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着向往 。诗家有“一切景
语皆情语”的说法。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交流了解朗读节奏。
2.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六、总结课文主旨。
《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 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
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含 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
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诗人即景而写,构成 了一幅
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课堂
小结
及拓
展延

七、课堂总结,拓展阅读1.《村 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四周长满青草的
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 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
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 的吹
奏。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2.对比阅读。
所见
作者:袁枚 (清)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3.搜集并阅读描写儿童生活的其他诗句。





2.祖父的园子
板书
内容

课题 祖父的园子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1.学会文中的“蚱、晃”等11个会 认字,会写“蝴、蚂”等14个会写字;会读“蚂蚱、樱桃、蚌壳、
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 ,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教学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说说园子里有什么, “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什么,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
目标 别之处。
3.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和对祖父的思念。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4.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
重点 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
难点 表达自己的感情。
.


精品文档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 简介作者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代表作:《生死场》《呼兰河传》
导入 2.简介《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
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
情百态。
3.谈话导入:为什么萧红对园子如此的念念不忘呢?这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
什么呢? 这节课让我们随着作者美好的回忆,一起走近萧红魂牵梦绕的“祖父的园
子”,感受她的童年生活。学生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中的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默读课文,想想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祖父的园子的?是按照什么顺序
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 的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
四、细读课文,初感园子
1.学习课文1—3自然段,了解“我”对园子的印象。
新课 (1)指名读,自由读。
教学 (2)小组交流: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
①祖父的园子里昆虫丰富多彩;“我”说起花园的昆虫 ,仿佛一个孩子在掰着手指头,
给你显示她的富有,那极满足和得意的神态跃然纸上。当然,拥有这样的 花园,对
于一个孩子来说,确实是值得炫耀的,因为这是多么富有童话般色彩的一切啊!尤
其值 得一提的是,作者写小昆虫,不仅着眼于它们的色彩──“白、黄、红、金、
绿”一应俱全,还对蜜蜂的 样子和姿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丰富的色彩感和形
象感表现了昆虫非常可爱;祖父的园子充满生机、 热闹、美丽……
②“明晃晃”一词,这是园子留在作者记忆中的色彩,这色彩明亮、健康、活力四射。“红的红”“绿的绿”这些词语富有感情色彩,从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我”对
眼中事物的满心 喜爱。
③作者用富有诗意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勾勒出老榆树的高大和不容忽视,也写出了
榆树的活力。
④我对园子非常喜爱,难以忘怀;作者描写这么细致,说明祖父的园子给了“我”
一个美好的童 年,让“我”对那里的一切都难以忘怀。
2.有感情地读这几段话,要求通过适当的语气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


精品文档
五、图片展示,欣赏园子
多媒体出示“祖父的园子图片”,学生用感官来感受园子的热闹和生机勃勃。
课堂
小结
及拓
展延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朗读课文1—3自然段。
导入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3自然段,了解了祖父的园子里有
什 么,感受到祖父的园子的热闹、生机勃勃,以及作者对园子的满心喜爱之情。这
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作 家萧红走进祖父的园子,去感受一下“我”在祖父的园子
里的童年生活的快乐。
课堂
小结
及拓
展延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祖父的园子》节选自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课文描写
了“我” 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的情景,表现了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
快乐、自由的家园,表达了作者 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孩子气十足的
腔调,春天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 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
点。文章文字虽然浅显,但意境很美。
2.布置作业:课后读一读《呼兰河传》,和小伙伴交流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场景。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作家萧红一道欣
赏了祖父园子里的美丽风景。
2.请同学们课下搜集和积累“圆滚滚”“明晃晃”这类词语。

板书
内容

3.月是故乡明
课题 月是故乡明 课型 略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1.学会文中的“徘、徊”等16 个会认字,读准多音字“燕”等;会读“烟波浩渺、篝火、萌动、澄澈、
教学 风光旖旎”等词语。
目标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3.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教学
重点
了解作者由月亮联想到的往事经历,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


精品文档
教学
难点
了解作者由月亮联想到的往事经历,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学生欣赏新学堂歌,互相交流读诗的感受。
3.教师评议并小结:自古以来,月亮是个永恒的话题,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
所吟咏的对象,在描写月亮的诗文中倾注了作者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作者的悲欢离
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经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感受文
中蕴含在“月”中的思想感情。(板书课题:月是故乡明)学生齐读课题。
4. (1)你对“月是故乡明”这一题目有哪些了解?
①“月是故乡明”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全诗为:“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导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
②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表现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
③月亮其实无处不明,但杜甫偏说“月是故 乡明”,从而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由于
杜甫的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的乡思共鸣,因而被广为传诵。
(2)看到这个题目你都能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引导并评议、小结。)
①想到季羡林老人的文章《月是故乡明》的主旨应该是“思念家乡”。
②想到了与月亮相关的其他诗句,如李白的《古朗月行》等等。
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1.简介作者。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 临清人。世
界著名语言学大师。
《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先生在耄耋之年,在北大朗润园,通 过对故乡月色和
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的描写,抒发自己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下面就让我们走
进课文,去细细体味吧。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课件出示:

.


精品文档
三、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1)认读生字。
①课件出示文中的生字词语。
徘徊 烟波浩渺 篝火 萌动 澄澈 风光旖旎 瑞士 莱芒湖
无边无垠 碧波万顷 巍峨雄奇 耄耋 燕园圣地 点缀
②指名多个学生读,指名学生领读,齐读。
③指名学生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学习多音字“燕”
①yàn 鸟类的一科,候鸟,常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用泥做巢居住,捕食昆虫,对农
新课
作物有益。
教学
②yān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南部。

举例:
a.我现在已经年近老耋,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

b.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3)理解词语:学生自由发 言,全班交流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相机引导并
小结。
四、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 br>1.学生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月是故乡明的?是按照什么顺序
将材料串接起 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
五、图片展示,欣赏故乡的明月。
多媒体出示多幅图片“故乡的明月”,字幕出示课文内容, 学生用感官来感受“月
是故乡明”,朗读字幕。
课堂
小结
及拓
展延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导入 1.指名学生分自然段合作朗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月是故乡明》这篇课文,了解了“月是故乡
明” 这句话的出处,学习了文中的生字词,并跟随作家季羡林一道欣赏了“故乡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这一节课,我们初读了《月是故乡明》这篇课文,学习了文中的生字词,并跟随

作家季羡林一道欣赏了“故乡的明月”。
2.请同学们课下搜集和积累与月亮有关的诗词和文章进行阅读,和同学进行分享。





.


精品文档
的明月”。
3.当你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时,心中一定也引起无限遐想,也一定会想到与月
相关的诗句。
(1)说说面对月亮你都想起过那些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可怜九
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月落乌啼霜
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2)当你面对明月,想起古人的诗句时,你是否想到了什么人?什 么事?什么景?
(学生自由发言。)
4.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月是故乡明》这篇课文, 了解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
和经历,体会作者寄托在明月中的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希望同学们 通过
对本文的学习,学会独立阅读与思考,通过交流,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二、细读品味,体会文意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1)这段话和课题之间有什 么样的关系?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一自然段是对
“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的简单解释。开篇点题 ,总结全文,引起下文,为下
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课件出示: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像苏东坡说的“ 月出
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
言。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①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比如“山高月小”“三潭印月”,不可胜数。
新课 (过渡,由月到山、水,从而引出了下文中故乡的水。)
教学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山高月小”分别出自北宋著名文学家苏
轼所作的散文前、后《赤壁赋》。
③“三潭印月” 是西湖十景之一,被誉为“西湖第一胜境”,三潭 印月是西湖中最
大的岛屿,风景秀丽、景色清幽,尤三潭印明月的景观享誉中外。
④这部分课 文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由月亮总有陪衬,引出下文作者对故乡
苇塘上和水中月亮的描述和怀念。 )
⑤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2.课件出示:
至于水,我故乡的小村子里却到处都是。……天天盼望着黄昏早早来临。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
言。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①作者回忆了幼年时在故乡 的哪些趣事?(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点
起篝火摇树捉知了。)
②作者说“我天 天晚上乐此不疲”。句中的“此”是指代什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句中的“此”是指代躺在坑边场院 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点起篝火摇树捉知了。
它更突显“我”对童年和家乡的眷念。)
③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点起篝



































.


精品文档
火摇树捉知了这些童 年趣事呢?(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这些童年
趣事都跟月亮有关,更能表达出对作者故乡 的思念。)
④“八月湖水平”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作者对洞庭湖,
进行了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取得撼
人心魄的艺术效果。家 乡几个大苇坑的烟波浩渺与洞庭湖的“八月湖水平”相比较,
显出作者心目中,苇坑也是阔大的。
⑤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3.课件出示:
到了更晚的时候,……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
言。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①在这部分课文中作者又回 忆了幼年时在故乡的哪些趣事?请作简要概括。(到了
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 ,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
相映成趣;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梦中见两个月亮叠加在一 起。)
②作者说“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由现实到梦境,
作者 这样写想表达什么?(表达自己儿时对家乡的热爱;表达此时对家乡的眷念。)
③这些童年趣事都与什 么有关,表达出了怎样的情感呢?(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
着月亮来写的,这些童年趣事都跟月亮有关, 更能表达出对作者故乡的思念。)
③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4.学生默读课文2—4自然段,教师小结:
作者在第2—4自然段描写了对故乡与童年的回 忆。第2自然段是一个过渡,由月
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对家 乡一草一木
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只在故乡待了六年,但儿时的记忆连同那少年的梦境与感受
仍 记忆犹新,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坑边玩,梦月亮。这些充满童趣的生活画
面构成了美丽纯洁的乡村 生活图景,经过几十年后一位耄耋老人的叙述显得更加动
人。(板书: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课件出示:
在这期间,我曾到过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
言。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①作者离乡背井,漂泊天涯 期间曾到过将近三十个国家,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
作者列举了哪里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 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
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作 者喜欢哪
些月亮吗?(喜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
我都 非常喜欢。)
②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色,作者还写到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
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这是对比。文章中明确提到了“对比
之下,我感到这些广 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这样
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 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
念之情。)
③从“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会想到故 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
不管我离开故乡多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你又感受到什么 ?(感受到作者
对故乡月色的喜爱,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


精品文档
④作者为什么说“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因为“我的小月亮”勾起“我”
对童年的趣事的回忆;使“我”想起故乡。)
⑤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
的思念之情。
2.课件出示: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
言。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①“朗润园”和“燕园”是 什么地方?(a.朗润园今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校
内。b.燕园位于北京的海淀,名字来源于燕京 大学。)
②作者描述“朗润园”和“燕园”这些赏月胜地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者拿赏月
胜 地朗润园与故乡的小月亮对比,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③从“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一句你感受到什 么?(随着年月的增加,作者的思乡
之情更加强烈。)
④从“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 ”一句你又感受到什么?(这也是对比,又
是衬托,在作者看来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美景也不足以与故 乡的“小月亮”相媲
美。)
⑤“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 那个平凡的小月
亮。”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对故乡的
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⑥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
的思念之情。
4.学生默读课文5—6自然段,教师小结:
这部分课文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 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
己对故乡的思念。故乡的小月亮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馨的回忆 外,作者还
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对比来表现,从济南到北京,一直说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
要 说景色,比故乡那只有在童年看来才有浩渺之势的苇坑美得多的怕不是一处两
处,但在作者看来,哪一处 的月都不及故乡,故乡的月亮越美,越发勾起作者的乡
思之情。正如作者所说,“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 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
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四)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课件出示: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
2.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1)作者为什么说“月是故 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因
为故乡的月亮总是能勾起“我”对童年趣事的回忆, 使“我”总是能够想起故乡,也
更让“我”眷恋祖国。)
(2)课文的结尾在全文中起什么作 用?(最后一自然段是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
品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 写之后,情感的自然迸
发。虽然短短几句话,却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板书:呼应前文,情感迸 发。)
(3)指导朗读,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回顾总结,延伸拓展。
1. 作者在文章中主要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季羡林先生
在耄耋之年仍怀念自己的 家乡, 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












































.


精品文档
的回忆,通过对故乡月色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 挂。)(板书:
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2.多媒体再次出示多幅图片“故乡的明月”, 字幕出示部分课文内容,学生朗读字
幕,感受“月是故乡明”。
3.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阅读全文,要把自己融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读着读着仿
佛是自己 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星星;在古柳树下点篝火摇树捉知了;在大苇坑边
望月游玩;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 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季羡林的《月是故 乡明》就是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
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 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
念与牵挂。
2.布置作业:
(1)抄写文中体现作者童真的句段。
(2)自己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各种资源,收集体现“ 人与月”这一主题的各种艺
术形式诗文或图片,和同学们分享。





课堂
小结
及拓
展延







板书

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指名学生分自然段合作朗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月是故乡明》这篇课文,了解了“月是故乡
明” 这句话的出处,学习了文中的生字词,并跟随作家季羡林一道欣赏了“故乡
的明月”。
3.当 你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时,心中一定也引起无限遐想,也一定会想到与月
相关的诗句。
导入
(1)说说面对月亮你都想起过那些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怜九

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月落乌啼霜
满天,江枫渔火 对愁眠。”……)
(2)当你面对明月,想起古人的诗句时,你是否想到了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
(学生自由发言。)
4.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月是故乡明》这篇课文,了解作者由月亮 想到的往事
和经历,体会作者寄托在明月中的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希望同学们通过
对 本文的学习,学会独立阅读与思考,通过交流,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课堂
小结
及拓
展延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就是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
自己童年生 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
念与牵挂。
2.布置作业:
(1)抄写文中体现作者童真的句段。
(2)自己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各种资源,收集体现“人与月”这一主题的各种艺













.


精品文档
术形式诗文或图片,和同学们分享。


板书

内容



4.梅花魂
课题 梅花魂 课型 略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葬、腮”等12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 写“梅花魂、缕缕
幽香、腮边、白杭绸、甚至、华侨、衰老、手绢”等词语。
教学 2.默读 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感受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思想感
目标 情。
3.通过情境感悟、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学习课文,领悟梅花那种不畏“风欺雪压”的品格,学习梅花< br>的这种品格。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感受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 恋的思想感情;
教学
通过情境感悟、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学习课文,领悟梅花那种不畏“风欺 雪压”的品格,学习梅花的
重点
这种品格。
教学
难点
领悟梅花那种不畏“风欺雪压”的品格,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 课件出示梅花的图片,并配字幕:墙角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为什么
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花隐隐飘来阵阵的香气。
2.播放完毕后引导谈话:
同学们,欣赏了优美的梅花图片,阅读了图片下的字幕,你想到了哪一首古诗?
从这首古诗,你了解到什么?
3.总结导题:在我国,梅花,因为它所代表的品格,历来都为文人墨客所钟爱。这
导入
节课,我们就和作家陈慧瑛一起,通过一篇课文,了解发生在一位华侨老人身上的

与梅花有关的几件事,感受这位华侨老人的思想感情。学生齐读课题。
4.交流解题: (1)你能说说你对课文题目的理解吗?(本文中的“魂”是指崇高的精神。“梅花
魂”就是梅花崇 高的精神。)
(2)弄懂了课文题目的意思,再来说一说,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想了解些什么?(梅花具有什么样的崇高精神?作者围绕梅花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


精品文档
课堂
小结
及拓
展延



五、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五件事,初步感

受到这位漂泊他乡的华侨老人挚爱梅花、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生自由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说说课文描写的外祖父的五件事,其他学生进行评议,也可以做
补充发言。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五件
导入 事,初步感受到这位漂泊他乡的华侨老人挚爱梅花、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这节课
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通过情境感悟、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学习课文,领悟梅花那种
不畏“风欺雪压”的品格,学习梅花的这种 品格,深入体会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
的思想感情。
3.故乡的梅花又开了。一年一度,那朵 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漂泊
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学生朗读,交流感悟。)
二、感悟爱梅,感受品梅。
(一)感悟外祖父珍爱梅花。
1.引导交流:课文中的哪件事最能表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2.课件出示有关内容。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幅画而已,有什么稀罕
的呢?
3.指名读这段话。小组交流:外祖父对梅花的热爱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外祖父 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
老干虬枝的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 人碰也碰不得”。偶尔摆弄古玩老人也不甚在意
和分外爱惜墨梅图家人碰也碰不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 现了老人对梅花图的珍
爱。
新课
(2)“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
教学
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母亲:‘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

花,是能玷污的吗?’训罢,便用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①通过老人的语言“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能玷污的吗?”来体会他对
梅图的珍爱。
a.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
一遍又一遍 、不厌其烦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感受外祖父对“我”的慈爱,从对比
中感受到外祖父对墨梅图分外爱惜 。
b.指导学生用严厉的语言读好外祖父的话,从严厉的语言中感受到外祖父对墨梅图
分外爱惜。
②通过老人的行动“训罢,便用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来体
会他对梅图的 珍爱。
a.体会“轻轻、慢慢”在句子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感受到外祖父对墨梅图分外爱

























.


精品文档
惜。
b.指导朗读,读好“轻轻”“慢慢”,在朗读中表现出外祖父对墨梅图分外爱惜。
4.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5.交流过渡:
(1)问题交流:“看见慈祥的 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幅画而已,
有什么稀罕的呢?”你能揭开作者心中的疑问吗? (学生各抒己见。)
(2)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有关内容,解开作者心中的疑问。
(二)感受外祖父品味梅花。
1.引导交流:课文中的哪件事最能解开作者心中的疑问?2.课件出示有关内容。
“是啊,……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3.探究交流。
(1)外祖父赞美梅花的 这段话讲了哪几层意思?(第一层是赞扬梅花那种不怕严
寒、不怕“风欺雪压”的品格;第二层是说我们 中华民族具有梅花那种“顶天立地,
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第三层是对外孙女的勉励,希望她学习梅花 的品格。)
(2)外祖父说的这段话中的哪几句话点明了梅花的品格?(“这梅花,是中国最有
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
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
(3)外祖父珍爱梅花是因为梅花色彩鲜艳吗?(不是。 )老人爱梅其实爱的是梅花
的什么?(梅花的精神。)
(4)课件突出显示“几千年来,我们 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
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 头折节。他们就像这
梅花一样。”引导学生自由朗读并交流:
①梅花的秉性是什么?(不管历 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
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这也是谁的秉性?(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
②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借物喻人。) < br>③从外祖父对赞美梅花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老人赞梅花,实际上是在赞美什
么?(中华民族顶 天立地的精神和不肯低头折节的气节。)
(5)从“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 秉性才好!”一句中你
感受到什么?(这句话说出了外祖父把墨梅图送给外孙女的目的——也让外孙女保
持这种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秉性和气节。这就是题目“梅花魂”的内涵。)
4.读了外 祖父的这段话,谁能把对课文题目完整地、准确地理解说给大家听?(《梅
花魂》中的魂,在这里指精神 。梅花魂,即梅花的精神。梅花的精神就是那种“不
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 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
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鼓励学生试着用外祖父的语气读好这段话。
6.谈话 过渡,从外祖父分外珍爱墨梅图我们感受到一个华侨老人对祖国深厚的爱。
你还能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感 受到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教“我”读唐诗宋词经常流下眼泪;外祖 父因为不能回国而呜呜地哭了;
送“我”上船时眼含泪水。)
三、读“三哭”,悟真情。
(一)一哭:
我出生在东南亚的星岛,……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叹一口气,说:“莺儿,
你还小呢,不懂!”
1. 学生默读上面一段话,指名说说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探究:
(1)从外祖父“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感受到了什么?(外














































.


精品文档
祖父时刻 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不忘中华民族文化,也要让自己的子孙也不忘自己祖
国的文化。表达了外祖父对家乡 的思念之情。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的目的还
在于借诗句表达他对家乡的思念。)
(2)你能说说对课文中提到的诗词的理解吗?(这些诗词大致都体现了一种思乡
怀亲之情。)
(3)读到一些诗句“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是因为什
么?(因为这 些诗句触动了外祖父的思乡之情。教“我”读着诗句,他心里涌动的
是对家乡、对家乡亲人的怀念,他思 念祖国,却身在异邦,所以伤感地泪水就不知
不觉流了下来。)
3.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外祖父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二哭:
有一天,母亲忽然跟我说:“莺儿,我们要回中国去!”
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鸣呜呜地哭了起来……
1. 学生默读上面一段话,指名说说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
2.互相交流自己的感受。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这段话,在分角色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三)三哭:
回国的那一天正是元旦……
……递给我一块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1. 学生默读上面一段话,指名说说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
2. 从“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
多”一句体会到什么?
3. 读“想不到眼含泪水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一色雪白的
细亚麻布上 绣着血色的梅花。”一句话,思考:外祖父让“我”带回的只是一块手
绢吗?
4.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一位华侨老人对祖国的眷恋。
四、学习最后一段,点明中心,总结全文。
1.当年的我,……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赤子心哪!
2.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这段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3.再读这段话,结合全文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女生朗读课文的开头,男生接读课文的结尾。
五、学习写法。
1.快速默读全文,感受课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1)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小组同学的发言。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①文章抓住外祖父的五件事 进行叙述,在叙事中表达了外祖父喜爱梅花、赞颂梅花
品格以及通过梅花寄托的热爱祖国之情。
②语意含蓄,感情深厚,借物抒情,充分地揭示了课文题目“梅花魂”的含义。
③文章在写法 上首尾呼应,结构非常严谨。开头写由梅花想到外祖父,接着回忆几
件具体的事情反映外祖父对祖国的眷 恋之情,结尾又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心。
这样前后呼应,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 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1)谈话引导:本文语句含蓄,感情深沉,首先要 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课文的
理解。再在理解的基础进行有感情朗读,更好地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朗读 时应注
意语调舒缓,语速不能太快。
(2)学生练习感情朗读全文。












































.


精品文档
板书
内容





口语交际 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课题 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课型 口语交际
授课
时间
1课时
1.通过交流,感受童年的美好、纯真,使学生珍惜童年,热爱生活。
教学 2.指导学生具体有序地说出自己了解的大人们童年生活中有趣的事情,表现出学生自己的真情实感。
目标 3.引导学生以自己的耳闻目睹为基础,做到把内容讲清楚,讲具体。
4.在学生精彩的交流中,进行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
教学 通过收集反映大人们童年难忘生活的片断,讲述大人们的童年故事,使学生感到童年的纯真、美好,
重点 激发学生珍惜童年,热爱生活的情怀。
教学 把故事讲述清楚,讲具体,并能注意表达方式,使其能引起听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
难点 提高交际与习作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童年,一首欢乐的歌,一个美好的梦,让人亲身经历,永不忘记。那么,在本单
导入 元的学习中,童年的趣事、乐事又给你留下哪些印象呢?
2.小组交流,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 br>3.谈话揭题:人不知不觉就长大了,童年的记忆却伴随着人的一生。让我们走进大
人们的童年岁 月,了解他们小时候的故事。
二、明确交际要求。
(一)阅读课本,了解交际要求。
1. 读教材13页,说说这次口语交际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小组长根据学生的
发言进行整理。)
2.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3.互相交流,说说这次口语交际可以选 择哪些方面的内容来讲?(全班交流,教师
评议并小结。)
交际内容
先想一想可以了解谁的童年,如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邻居,在针对不同
新课
教学
的对象,提出恰当的问题。问之前,先列一个提纲,把提问对象和问题写下来。下
面的表格仅供参考。

提问对象 问题一 问题二 ……
邻居阿姨 还记得小时候学
过的那几篇课
文?
做过的最勇敢的
事是什么?

干过什么傻事?
说过什么傻话?
下课后最喜欢玩
什么游戏?







爸爸
……


3.小组交流:本次口语交际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


精品文档
(1)可以从这些方面提问:他们小时候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难忘的
事情……
(2)提问的时候,注意使用礼貌用语。
(3)认真、耐心地听别人讲话,一边听一边做简单的记录,不要随意打断别人。
(4)整理记录。
三、互相交流,汇报交际。
1.小组合作交流。
交流要求:交流时,可以谈整理后的结果,也可以谈提问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事,
还可以谈你的感受。
2.组内推选代表,参加全班的口语交际活动。
(1)汇报要求:发言的同学要发挥自己的最高水平,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不要中
途打断;有疑问或者要提意见的,等听完之后再举手发言;发问和提意见要有礼貌,
注意礼貌用语。
(2)各小组推举代表轮流展示,本组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小组可以提问(教师相
机指导点拨,重点从语言表达是否完整和内容是否有条理两方面来指导,启发引导
学生相互补充,学生相互评价,发现优点和不足)。
3.评议谁最棒。
(1)全班评议,看讲的同学内容是否符合要求、语言是否流畅、重点是否突出。
(2)评选出“最自然大方奖”“最佳口才奖”,并宣布评选结果。
(3)教师小结。
四、欣赏范例。
爸爸的童年趣事
爸爸的童年是充满快乐的、丰富多彩的,他给我讲了很多有趣的事情。什么下
河摸鱼啊、上树掏鸟窝呀、和小伙伴们一起捉迷藏等等。其中的一件事令我印象特
别深刻。
爸爸十岁左右的时候,快过春节了,奶奶叫爸爸和他哥哥,也就是我大伯出去
买白糖,他们都高兴得跳了起来,因为爸爸最喜欢跑腿了,这样,他们就可以逃出
奶奶的视线,无拘无束地玩耍了。那时买东西都用供应票,买油用油票,买布用布
票,买糖用糖票,并且那时候没有商店,买东西只能去几公里外的供销社。
于是爸爸和大伯就出发了,爸爸习惯性的把糖票放在帽子里戴上。在路上,他
们俩兴奋地玩着 滚铁环,一路上都洒下了他们的欢歌笑语,早把糖票放在帽子里的
事情忘得一干二净。
这时, 他们来到了供销社。售货员说:“你们要买什么?”爸爸和大伯异口同声
地答道:“我们要买白糖。”售 货员又问:“那你们的糖票呢?”他摸了身上所有的衣
兜,也没找着。 “呀!”“怎么了?”大伯问。 “我们的糖票不见了!”爸爸回答。大
伯也焦急地找起来,把全身都摸了个遍。爸爸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转来转去急得
汗水都出来了。热的爸爸摘下帽子,糖票掉出来了,“啊!在这里!”爸爸兴奋的叫了起来,大伯甚至跳了起来,就像打完胜仗后的喜悦。
售货员称好糖,用报纸包好( 那时候没塑 料袋)系上绳子。他他俩提着往家赶,
又在那儿滚着铁环回家。突然,报纸破了个小洞,可怜的白糖一路 走,一路撒,而
爸爸和大伯并未发觉到。这时,一个老爷爷路过,看到到这情形,立刻喊道:“你们俩小兔崽子,糖都漏了,回家还不得挨骂!”爸爸扭头一看,哎呀!这都已经铺成了
一条长长的“糖 路”!这该怎么办?爸爸灵机一动,他把身上的外套脱下来把糖包好,
抱着回家了。
爸爸的童年是多么有趣,像一幅画卷令我难以忘怀!
1.小组交流对以上交际范例的评价。
2.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


精品文档
板书
内容



习作 那一刻,我长大了
课题 那一刻,我长大了 课型 习作
授课
时间
1课时
1.在习作中记录自己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还要把自己受到感触、感到长
大的那个时刻写具体,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
教学
2.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学会用恰当的方式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
目标
3.体验“长大”的自豪,理解“长大”的内涵。
4.养成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并能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习作。
教学 在习作中记录自己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还要把自己受到感触、感到
重点 长大的那个时刻写具体,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
教学
难点
在习作中把受到触动的那个时刻写具体。
教学设计
一、交流激趣,导入课题。
1.引导回忆:同学们,随着时间的流逝,你们都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最大的变化就
是你们都长大了。谁能说说从哪儿可以看出自己长大了?
2.学生自由发言,其他学生进行评议,也可以做补充发言。
3.教师小结:从交流中可以看出,同学们身体长高了,学会了很多知识,学会了关心
别人,学会了体贴父母……所有的这一切都足以证明——你们长大了。
导入
4.观看视频,引发交流:

(1)我长大了,学会做许多的事情了,你们看,这些小朋友能做什么事呢?
(2)我们也长大了,又会做什么事情呢?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许多的星星,你觉得你
能得到哪颗呢?(设计表格)
5.教师评议,导入课题:翻阅影集、日记……回忆一下自己 的成长历程,有没有某
一个时刻、某一件事让你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这节习作课我们就根据自己的体会 ,
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成长中的自己。
二、课件展示,引导选材。
1.(1)今年我过生日,妈妈给我切蛋糕的时候,我发现她的眼角出现了浅浅的皱纹。
(2)今天爷爷走了很远的路,给我买了一双心爱的球鞋。接过爷爷递来的球鞋,感
觉手上沉甸甸的……
新课
(3)三年级的时候,第一次在全校开学典礼上发言,我很紧张。看到同学们鼓励的
教学
目光,我又有了信心……

2.小组交流:你从哪里可以看出上面资料中的“我”在那一刻长大了?结合课文插
图,联系自己的成长经历,你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一个人在那一刻长大了?(小组
长分类整理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分类总结。


.


精品文档
(1)品德方面:看到出现皱纹的妈妈,懂得了关心父母;看到为自己操劳的爷爷懂
得了关爱老人;看到生病还坚持上课的老师,懂得了尊敬老师;得到同学帮助的那
一刻,懂得了关爱同学;获得同学掌声的那一刻,我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也懂得了
要欣赏和鼓励别人;帮助低年级的小同学修好文具盒,那一声谢谢让我感受到助人
后的愉悦……
(2)学习方面:课堂发言受到老师表扬的那一刻,懂得了要努力学习;克服困难,
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那一刻,懂得了要学会独立思考;读书交流会上得到同学们掌
声的那一刻,懂得了要主动探索新知识……
(3)能力方面:学会了一项新技能,为自己感到自豪;放学了,爸妈没来接我,独
立回家的那一刻,内心充满了喜悦;晚上自己在家没有感觉害怕,得到爸妈赞许的
那一刻内心非常激动……
(4)友情方面:原谅朋友过失,看到朋友激动表情的那一刻,我真正感受到对待朋
友要宽容;把自己的钢笔借给朋友,听到谢谢的那一刻,我懂得了要帮助别人……
4.独立思考: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寻找让自己觉得忽然长大了的某一个时刻、某
一件事情。
5.小组交流:小组同学互相介绍让自己觉得忽然长大了的某一个时刻、某一件事情。
6.全班交流,教师评议。
三、互相交流,拓展思路,指导命题。
1.小组交流:怎样根据要求写出感人的文章?
2.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并板书:
(1)选择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
(2)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3)要把自己受到触动,感到长大的那个时刻写具体。
(4)在习作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3.指导命题:
(1)可以用“那一刻,我长大了”做为习作的题目。
(2)可以根据选取的材料进行命题。
(3)可以根据自己最深的感受对习作进行命题。
(4)可以把自己受到的教育或启发做为习作的题目。
四、欣赏范文,把握技法
那一刻,我长大了
人生中总会有一些难忘的事情,我也不例外。而使我终生难忘的,却是一次不
愉快的回忆。
那一次,我独自走在放学的路上,看见道路的一旁有一棵梨树。上面那黄嫩嫩、
水灵灵的梨儿,使我不禁心中一阵欢喜。我记得这梨树好像是小卖部的主人老王伯
伯种的。“没关系,反正树上这么多梨呢!”我心里想着,手不知不觉的伸了上去,
摘下了两个硕大的梨子、我小心地把梨装进书包里,满心欢喜,像一只小鸟似的飞
回了家。
爸爸打开门,一眼就看到了我的包鼓起的那一大块儿。“那是什么?”爸爸把声
音压的很低。“梨!”我欢快地告诉爸爸。“哪儿来的?”“在老王伯伯的那棵梨树上
摘的。”我满不在乎地回答。“你为什么偷别人的东西?”爸爸的眼神像箭一般,让
我不敢看一下。我马上感觉到形势不妙,老老实实站到了爸爸面前,恨不能把头低
到胸脯上,等待着一场暴风雨的来临。谁知,爸爸心平气和地说:“乱拿别人的东西
不是一个好习惯,现在的小偷就是小时候像你一样,爱偷别人的小玩意儿,现在是
两个梨,将来就可能是一筐梨,甚至是更贵重的东西!快给人家还回去!”爸爸的声
音虽不高,每一个字却像一条鞭子,抽打着我的心。“爸爸……”“快去!”爸爸用两
个字拒绝了我的请求。我的话还未说出口,就被这两个字顶了回去。
.


精品文档
我手中拿着这两个梨,它们仿佛有千斤的重量,压着我的心。我实在没有勇气
面对小卖部的老王伯伯。我走到梨树边,四处张望没有一个人,才放心地把梨子放
在了树下的草地上。风吹着梨树的叶子沙沙地响,那千斤的重量也随风而去,我心
里轻松多了,几乎是一路唱着歌回到了家。
那一刻,我发现自己好像长大了不少,觉得自己突然成熟了许多。我永远不会
忘记爸爸对我的教诲,每次想起我都会提醒自己:“做一个光明正大的人,做光明正
大的事,我长大了,我再也不是小孩子了!”
1.我当小评委:学生欣赏范文,说说什么地方写得好?(小组交流,汇报发言。)
2.师生交流,教师小结,把握技法。
(1)开头用简洁的语言直接引出主题,干脆利落。
(2)习作选取了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写清了事情的经过。
(3)习作通过细致描写自己的心理活动,记录了当时的这是感受:
(4)总评:本文作者能选取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来叙述,写清了事情的经过,
把自己受到触动、感到长大的那个时刻写具体,记录了当时的真实感受。
五、独立习作,教师巡视。
1.明确习作要求。
2.学生独立完成习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提醒学生格式要正确。
六、全班交际,师生评议。
1.习作完成后,自己阅读并修改,保证句子通顺,没有错别字。
2.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把自己的习作在小组里读一读,小组同学互相评议,提
出修改意见。也可以大家一起帮助修改,并选出最好的一篇习作作为小组的代表作。
3.课件出示教师巡视时发现的优秀学生习作。
(1)学生自由阅读。
(2)自由发言,进行评议,发现亮点,提倡借鉴。
4.课件出示教师巡视时发现的存在普遍性问题的学生习作。
(1)学生自由阅读。
(2)自由发言,进行评议,发现问题,提出建议。
(3)集体交流,进行修改。
5.小组交流。
(1)把自己独立修改后的习作读给小组同学听,和同学一起分享当时的快乐心情。
(2)互相评价:从哪里感受到了当时的快乐心情,哪些地方没听明白。
七、自我修改,誊抄习作。
1.请同学们根据交流情况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试着用好修改符号。
2.小组内交流再次修改后的文章。
3.把自己的习作认真誊抄。
课堂
小结
及拓
展延

八、教师小结,鼓励积累。 今天,老师非常高兴,因为从短短的一节课,我看到了每个同学都在长大!因
为你们会倾听、肯思考 、勤举手、常发言。这不正是长大的表现吗?老师衷心地祝
贺你们,你们——长大了!在成长的过程中, 我们有过欢乐,有过烦恼,学会了本
领,拥有了愿望。老师祝愿你们能学会更多的本领,用双手创造自 己美好的未来!
让我们自豪地喊一声:“那一刻,我长大了!”(学生深情地大声说:“那一刻,我长大了!”)











板书

内容
.


精品文档

语文园地一
课题 语文园地一 课型 练习
授课
时间
1课时
1.通过“交流平台”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 文章中直接抒发感情和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抒发感情
的两种方法。
教学
2.通过“ 词句段运用”的学习,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选择情景进行仿写;了解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
目标
学会照样子写一写。
3.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理解古诗《游子吟》,体会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积累古诗。
教学 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文章中抒发感情的方法;学会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了解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
重点 体会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积累古诗。
教学
难点
了解和掌握文章中抒发感情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学习“交流平台”。
1.读一读,找规律。
(1)课件出示:
①读到《月是故乡明》中“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这句话时,我能直接感
受到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②读《祖父的园子》时,我从描写园子里的花朵、鸟儿、虫子等事物的语句中,体
会到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我”对祖父和园子深沉的爱与怀念。
③我在读《月是故乡明》时,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体会到了作者的怀乡之
情。
④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表达出来了,也加深了对课文思想感
情的体会。
(2)问题引导: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的比较直接。有的比较含蓄。
读一读上 面四个小朋友说的话,结合本单元的学习,看看你都了解了哪些表达思想
感情的方法?
导入 (3)小组交流。
(4)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评议,引导交流:
①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和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表达出来,加深了对课文思想感情的
体会。
③抓住文章中直接表达感情的句段,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④从课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中,体会到字里行间蕴含着的思想感情。
2.练一练,学运用。
小组交流:怎样体会到下面各段表达的思想感情?
(1)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 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
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 样,都是自由的。
——《祖父的园子》
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小结:这段 话,就是把情感寄托在园
子里的花朵、鸟儿、昆虫等事物上,用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作者对祖父的园子 深
沉的热爱和怀念。从文段对花、鸟、虫子等具体事物的描写中体会到字里行间蕴含
着的思想感 情,感受作者对祖父园子的热爱和怀念。


.


精品文档
(2)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
——《月是故乡明》
小组 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小结:文章开篇点题,接着由月过渡
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 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过他乡月亮与故
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结尾处短短几 句话,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
高潮。抓住文章中直接表达感情的句段,是感受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
3.我拓展,我积累。
在同一篇文章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也不是单一的,为了表达的需要作 者可能
多种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穿插运用。一般的表达情感的方法有如下三种:
(1)寓情于景:情感的抒发蕴蓄在景物里,即情景交融。
例如:老舍《草原》“……在天底 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
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 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
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本段描写的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 草
原时的所见。作者通过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流露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2)融情于事:情感的抒发蕴蓄在对事件的叙述中。
例如:萧红《祖父的园子》中我和祖父 的对话。(从作者对事情的叙述中让我们
感受到祖父对“我”的耐心和慈爱;感受到祖父的慈祥、和蔼可 亲和疼爱孙女。也
感受到作者对祖父的崇敬和怀念。
(3)借物抒情:情感的抒发蕴蓄在对某一物的介绍中。
例如:许地山《落花生》中父亲对“ 我们”讲的道理。(文章采用的是借物抒情
的写作方法,借歌颂花生的特点告诉我们学不要看不起外表不 美,要像花生那样做
普普通通的人,干实实在在的事,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别人带去更多的好处。)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读下面的例句,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再选一种情景,照样子说一说。
1.读一读,找规律。
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 不敢从
黑暗的地方飞出来。
(1)小组交流,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
(2)小组派 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用排比的方法写出阳光的亮、刺眼,
同时又生动的描写了蚯蚓、蝙蝠害 怕光,富有童趣。
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
(1)小组交流,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
新课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用拟人和排比的方法写出了天气的炎
教学 热。
2.练一练,学运用。
(1)小组交流:从“忙、冷、吵、静、快、辣”中选一种情景,仿照上面的句子说
一说。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
①今天天气太冷,冷得滴水成冰,冷得小鸟缩成一团,冷得我浑身哆嗦。
②教室里真安静啊! 静得连一根针掉地上都听得见,静得连呼吸声都听得见,静得
连心跳声都听得见。
(二)想一想下面的语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再选择其中一句,照样子写一写。
在风光旖旎 的瑞士莱芒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
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 月亮。……对此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
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























.


精品文档
(1)小组交流:语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这是对比。文章中明确提到了“对比
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这样对
比描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
的思念之情。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1)小组交流:语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
子里的桂花。”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杜甫的“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从这句话中
表现出母亲浓浓的爱乡情。
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蓬,远比不上绍兴的鸟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
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
(1)小组交流:语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姑爹的小船和精致的乌篷船对比,说
明承载父爱的小小渔船的亲切难忘,更显出了父爱之深挚。
练习: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一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
好戏了。
(1)小组交流:语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这是《社戏》的最后一段,用简明的
语言表达人物的情感。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与以后所有的豆,所
有的戏相比较,凸显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的美好回忆。
三、学习“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学习生字。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1)师范读,学生跟读。互相交流识记生字。自由朗读。
(2)解题:
古人把离家在外的人叫“游子”,“吟”是朗诵、唱,是诗歌的一种形式。
3.简介作者:
孟郊(751年-815年),字东野,唐朝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祖籍平昌(今
山东德州临邑县),先世居汝州(今属河南汝州),唐代著名诗人。代表作有《游子吟》。
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4.简介创作背景:
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
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这首诗就写于此时。诗人自然
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于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
半俸。此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诗中亲切而
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
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5.课件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
(1)《游子吟》:题下原注“迎母溧上作。”当时作者居官溧阳县尉时所作。
(2)吟:吟诵,诵读。
(3)游子:出门远游的人。即作者自己。
(4)临:将要。
(5)意恐:心里很担心。
.


精品文档
(6)归:回家。
(7)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儿女。
(8)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
仲春,三月 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
着子女。
6. 课件出示相关注释,小组合作,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
7.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慈母 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
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
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8.赏析。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
就是这种时候,慈 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 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
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
10.教师小结:《游子吟》是唐代 诗人孟郊创作的五言乐府诗。全诗共三句三十字,
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 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
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
11.延伸阅读:
母爱是世界最纯朴无私的爱,是文人笔下永远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 墨
客,多少名人志士,都深刻地意识母爱的真挚,他们用不同的诗句,表达着赞美母
爱的共同的 心声。你知道有哪些诗句吗?
岁暮到家岁末到家
[清]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译文:母亲爱子女的心是无穷无尽的, 我在过年的时候到家,母亲多高兴啊!
她正在为我缝棉衣,针针线线缝得密,我寄的家书刚收到,墨迹还 新。一见面母亲
便怜爱地说我瘦了,连声问我在外苦不苦?我惭愧地低下头,不敢对她说我在外漂
泊的境况。
十五
[宋]王安石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译文:母亲在月圆之夜听到杜鹃的声音 ,就想起离乡在外的儿子,虽然南北相隔,
但是仍然深深牵挂。







































5.草船借箭
课题 草船借箭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1. 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
教学 探听、幔子、私自、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目标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3.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
.


精品文档
4.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教学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
重点
3.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
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1)教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请同学们欣
赏。
(2)播放完毕后出示歌词:
(3)学生阅读歌词,说说对这首歌的了解。(这是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
(4)学生互相交流,说说自己对歌词的理解,教师评议并梳理词意:滚滚长江向
东流,不再回头,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争什么是与非、成功与失败,都是
短暂不长久。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地日升日落。江上白发渔翁,早已习于四时的
变化。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地畅饮一杯酒,古往今来的纷纷扰扰,都成为世人下
酒闲谈的材料。
导入 (5)问题交流:歌词里说“浪花淘尽英雄”,你最崇拜《三国演义》中的哪个英
雄?(学生自由发言。)
(6)导入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节选自《三国演义》的一篇课文《草船借
箭》。
2. 简介《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明朝的罗
贯中。《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齐名。
学生阅读,师生交流。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三国演义》中人物的了解。
3.简介作者。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
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山西太原人。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新课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教学
三、再读感知,整体感知

(一)理清顺序。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叙述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 故事串接起
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


精品文档
4.全班交流,教师订正。
(二)了解起因、经过、结果。
1.快速浏览课文,试着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小组同学的意见。
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
(1)故事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
亮。
(2)故事的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
(3)故事的结果: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叹不如。
四、细读课文,了解起因
1.教师简介“草船借箭”的时代背景。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称为
“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
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
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2.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第一、二自然段,看看从这部分课文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4.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人物对话交流自己的感受。
5.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
(1)从这部分课文中,你了解到什么?(周瑜要陷害诸葛亮。)
(2)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周瑜为什么还要害诸葛亮? 周瑜对诸葛
亮心怀妒忌。(学生齐读)。
从这句话你了解到周瑜的什么特点?(嫉贤妒能。)
(3)周瑜要害诸葛亮,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词句了解到的?(他们的对话。)①当时,
周瑜是吴国的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好吗?(周瑜是知道的,
他明知故问。)
②周瑜这样问的目的是什么?(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意欲加害诸葛亮。 这是周瑜
设好圈套,明里共商军事,暗里设陷阱害人,明知故问。)
(3)周瑜设计想陷害诸葛亮,他是怎样一步一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
(4)①“公事”是什 么意思?(朝廷之事;公家之事。)“推却”又是什么意思?(借
理由推托、拒绝。)为什么不能推却? (诸葛亮回答“用弓箭最好”,这正中周瑜下怀,
于是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
②从这段对话中你觉得周瑜是个怎样的人?(周瑜是个具有险恶用心的人。)
③同桌一起交流,想象周瑜当时的心理活动。
④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⑤再读加入描写人物语言和神态词语的语段,总结下列问题:
A. 周瑜设计想陷害诸葛亮,诸葛亮是怎么做的?
B.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 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还
要立下军令状,说三天造好十万枝箭呢?从中可看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 br>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
罚。”……诸葛亮喝 了几杯酒就走了。
⑥指名读这段话。
⑦当周瑜听说诸葛亮三天能造好箭,还立下军令状,他 的心里为什么很高兴?(周瑜
知道在当时,三天肯定造不出十万枝箭,既已立下军令状,完不成是要杀头 的。周瑜
以为他的计谋要成功了,所以很高兴。)
⑧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要立下 军令状,说三天造好十万枝箭呢?(诸葛
亮为顾全联吴抗曹的大局,不计个人得失。)
⑨从学习中你了解到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胸有成竹,顾全大局。)
.


精品文档
⑩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4)教师小结:学了这部分课 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顾全大局;而周瑜却妒忌诸
葛亮,心胸十分狭窄,阴险狡诈。
(5) 指导朗读: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要读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如
读出周瑜表面客气,内心 暗藏杀机;读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
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6.谈话过 渡:从课文第1~2自然段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周瑜想害诸葛亮,他步
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 置的圈套。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
让周瑜的计划得逞了。
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 来叙述的,并且
理清了文章的结构,了解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①草船借箭的原因是什么?
②通过第1~2自然段的学习,我们还了解到什么?
③这部分课文的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2.谈话过渡:从上节课的学习中, 我们还了解到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周瑜是怎
么“叹”的?快速浏览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来。(诸葛亮神 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 于
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你默读课文,圈画批注出来。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借箭准备和借箭过程。
二、了解“借箭准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诸葛亮请谁帮忙做借箭前的准备?(鲁肃)
2.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于向 他求助?(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顾
全大局。)
3.从哪里可以看出鲁肃为人忠厚,顾全 大局?请默读课文3~5自然段,把书上有关
句子标出来。
4.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相机指导。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
..























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启发学生自由读这段话,从“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感受鲁肃十分诚信、顾全大局、对诸葛亮赞赏与默默支持。从“果然”一词也能够


看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

4. 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做哪些准备?

5. (1)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做好哪些准备?
(2)诸葛亮为什么对鲁肃说“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


了。”?

3)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4)三、精读“借箭经过”,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指名读课文6~9自然段,标出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有关语句。
.


精品文档
2.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从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指导。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 ,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
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1) 读一读,说说你从这段话知道了什么?(诸葛亮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候有大雾,
他在等雾。)
( 2)诸葛亮那个时代有没有天气预报啊?(没有)这又说明了什么?(这就说明了
诸葛亮懂天文,识气象 。)
(3)除了这儿,你还能从哪儿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 面都看不清。……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
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 去。”
(1)从“大雾漫天”你了解到什么?(了解到当时的天气情况:到处都是大雾。)
(2)从天气的变化中你感受到什么?(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
象,预测准确。)
(3)从“诸葛亮笑着说”你感受到什么?(诸葛亮镇定自若,是因为诸葛亮深知曹
操疑心重, 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这一笑,笑
出了诸葛亮的自信,笑出了诸葛 亮的大度,笑出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笑出了诸葛
亮的运筹帷幄,笑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笑出了英雄 本色。)
(4)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摆开”的目的是什么?(既便于统一行动,
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增大。)
(5)军士为什么要“擂鼓呐喊”?(这样做既是为了 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
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 向。)
(6)从这段叙述中你对诸葛亮又有了什么了解?(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抓
住 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利用大雾的天气,前去“借箭”。)
(7)指导朗读,读好鲁肃和诸葛亮说话时的语气。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
寨受箭。
(1)“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既能两
面受箭,又可保 持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调头的时间。)
(2)你对诸葛亮又有了什么新的了解 ?(“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显
示了诸葛亮过人的智慧。“逼近曹操受箭”,进一步说明 诸葛亮对曹操生性多疑、小
心谨慎的性格了如指掌。此行“借箭”,轻轻松松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支箭。诸 葛亮谋
划之周密,安排之巧妙,不仅显示出诸葛亮丰富的天文知识,也体现了诸葛亮具有
高超的 军事指挥才能。)
4.自由读课文3~9自然段,总结“借箭的经过”。说说从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神机
妙算?
(1)小组交流。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①算好天气:第三天有大雾。
②算好受箭方法:把船一字摆开,两面受箭。
③算好鲁肃:忠实守信。
④算好周瑜:嫉贤妒能,阴险狡诈。
⑤算好曹操:谨慎多疑。
四、了解“借箭结果”,感受人物形象
1.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结合课文说感受。














































.


精品文档
(1)小组交流: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①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②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顾全大
局。
③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3.指名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4.教师小结:草船借箭的前前后后,的确说明了诸葛亮神 机妙算。“周瑜大吃一惊,
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这句话照应了课文开头的第 一句话。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 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
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 ;最后写
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
述 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这样
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 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2.作业:运用学会的阅读方法,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三国演义》中自己感兴趣的章节。
板书:


6.景阳冈
课题 景阳冈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1.认识“倚、箸”等19个生字,会写“冈、饥”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晌午、筛酒”等词语。
2.指导学生遇到难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和阅读经验猜出词语的大致意思。
教学 3.默 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弄清楚;能用自己的话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
目标 分。
4.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动作等了解人物的特点,了解武松豪放、勇敢无畏的性格。
5.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 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阅读经验猜出词语的大致意思,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武松的性格和打虎的
重点 经过;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 指导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和阅读经验猜出词语的大致意思;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
难点 活动、动作等了解人物的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


精品文档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教师播放《水浒传》电视剧主题歌曲,请同学们欣赏。
2.播放完毕后教师提问: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 ? (这是电视剧《水浒传》的主
题歌。)你们看过《水浒传》吗?(学生自由发言)
3.学生互 相交流,说说自己对《水浒传》的了解,可以简单介绍电视剧中的故事情节,
可以说说电视剧中的人物形 象,可以说说自己观看电视剧的感受,可以说说自己搜集
的有关资料……教师评议并小结。
4. 简介《水浒传》。
《水浒传》是明代著名小说,又名《水浒全传》《忠义水浒传》,约成书于元末明初。
成书以 前,宋江等三十六人的起义事迹,就已经在民间广泛传颂。施耐庵在此基础上,
进行了整理加工和艺术的 再创造。
导入
《水浒传》长于语言技巧和描写人物的笔法。它的语言平实朴素、准确、简练而生

动,富于浓 烈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个性。在描写人物上,粗笔浓墨,色彩绚烂,酣畅
淋漓,神情面貌如见其人。
学生阅读,师生交流。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水浒传》中人物的了解。
5.导入课题:今天我 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节选自《水浒传》第二十三回的课文《景阳冈》。
(板书:景阳冈)学生齐读课题。
6.简介作者。
施耐庵(约1296-约1370),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泰州兴化人。
7.补充资料:
景阳冈:位于山东省聊城阳谷县城东16公里处的张秋镇境内,为《水浒传》 描述的
武松打虎故地。据史书记载,这一带沙丘起伏,莽草无涯,古木参天,野兽出没,有
九岭 十八垌堆之称。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3)借助自己的阅读经验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词语。遇到难理解的词语,可以
根据课文内容或结合 字面意思猜一猜。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课 1.学生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叙述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
教学 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板书: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四、细读课文,了解喝酒
1.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第1~4自然段,标注出人物对话,着重标注武松的语言,看看
从这部分课文能 了解到什么。
2.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3.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人物对话交流自己的感受。
4.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
(1)从这部分课文中,你了解到什么?(①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

















.


精品文档
②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
(2)课文是怎样表现武松豪放、倔强性格的?(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3)指 名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4自然段,师生评议,教师小结:这是武松在酒
店饮酒时及饮完酒后与酒家 说的一些话。表现其豪放、倔强的性格。后来,当酒家好
心劝阻他不要独自晚上过冈、以防猛虎伤害时, 武松更是出语豪壮,一连两个“不怕”
把武松浑身是胆的英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性格为下文他勇 猛打虎的行为做了
铺垫。(板书:豪放 倔强)
(4)指导朗读:学生自由组合练习分角色朗读。
5.谈话过渡:从课文第1~2自然段的学 习中,我们了解到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
执意过冈。他真的遇到老虎了吗?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 .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并且
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学 习了课文第1,2自然段。
2.通过第1,2自然段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什么?(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
过冈。)
3.从这部分课文我们了解到武松的什么特点?(豪放、倔强)
4.谈话过渡:酒家说冈上有 虎,经常出来伤人。真的有虎吗?武松遇到虎了吗?会
不会发生危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下文。
二、学习课文3,4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3,4自然段,说说这部分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武松上冈,见了官
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决定继续上冈。)
2.从这部分课文中,你又了解到武松的什么性格特点?(板书:倔强、固执和无畏)
3.作者是怎样表现武松的性格特点的?(作者通过心理活动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
点。)
4.找出描写武松心理活动的句子,读一读,深入体会。
这部分课文对武松的心理描写非常贴 切、真实。这时的武松已经知道冈上有虎,
心里也有一点怕。但武松毕竟是英雄好汉,也出于自尊心和面 子,他不愿下冈。“怕
甚么!且只顾上去,看怎地!”,这里虽有犹豫,但更多的仍然是“勇往直前”的 豪
气,充分体现了武松的倔强、固执和无畏的英雄气概。
7.指导朗读,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学习课文5,6自然段。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5,6自然段,标出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反复阅读。
2.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指导。
讲解5,6自然段
(1)读一读,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说说你从这段话知道了什么?(学生阅读。)
(2)小组交流,小组长汇总学生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相机引导:
①作者是怎样描写老虎抓人的?( 一扑: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
从半空里撺将下来;一掀: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 掀;一剪:把这铁棒也似虎




































.


精品文档
尾倒竖起来,只一剪。)
②“大 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似半天里起了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一句运
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夸张 。)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从老虎的吼声巨大感受到老虎
的凶猛。)
③“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 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把“虎尾” 比作“铁棒”。)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从中感受到“虎尾”的有力,老
虎具有很强的攻击力。)
④你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老虎的凶猛。
凶猛(突出显示)
略按一按 望上一扑 撺将下来 把前爪搭在地下 腰胯一掀 把这铁棒也似
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 一扑 一掀 一剪 一兜兜将回来
⑤面对凶猛的老虎,武松是怎么做的?(一闪,闪在大虫背后。武松一躲,躲在 一
边。却又又闪在一边。)
⑥面对凶猛的老虎,武松是否胆怯了?(不是,武松在消耗老虎的 体力,挫败
老虎的锐气,等待时机进行反击。)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原来大虫抓人,只是一
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了一半。那只大虫剪不着,再吼了一
声,一兜兜将回来。武 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就双手抡起梢棒,使尽平生气力,从半
空劈下来。)
⑦从武松沉着应战的动作描写中你感受到了武松的什么特点?(板书:机智灵
敏、有勇有谋)
机智灵敏、有勇有谋(突出显示)
翻身下来 拿在手里 闪在青石旁边 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武松只一躲,躲
在一边 却又闪在一边 抡起梢棒 从半空劈下来
(4)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老虎的凶猛,表现出武松的机智灵敏、有勇有谋。
(5)教 师小结:这是写大虫进攻的“三招”及武松沉着应战的“三闪”。大虫抓人
有“三招”:一扑、一掀、一 剪。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大虫把腰
胯一掀,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把这铁棒也似虎 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
闪在一边。这“三闪”,消耗了猛虎的体力,挫伤了它的锐气,以至于“ 三般都抓不
着,劲儿先就泄了一半”。“般”,指种、样。从这里可以体现出武松的以退为进、机
智灵敏、有勇有谋。
讲解5自然段
(1)“武松将半截梢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 顶花皮揪住,一按按将下来。”
这句话中的“势”是指什么?(那只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 )“就势”
是什么意思?(借着老虎的姿势。)从这里你又了解到什么?(了解到武松的有勇有
谋。)
(2)《景阳冈》一文的重点是“武松打虎”,而“打”则是“重中之重”。作者
写武 松打虎,生动又传神,虎虎有生气。先是他的“闪、躲”,这是面临猛虎的锋芒
毕露而机智避让的“闪、 躲”,说明他有勇有谋、智勇双全。接着,武松“抡起梢棒,
使尽平生力气,从半空劈下来……”“把大 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只顾乱踢”,
“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力气只顾打”。这里运 用了哪些表示“打”的词
语?你能找出这段话中描写武松打虎的动作的词语吗?从中感受到什么?
勇武过人(突出显示)
“抡”“劈”“揪”“按”“踢”“提”“打”。把武松打虎的场面写 得有声有色,神
奕飞动,跃然纸上。
英雄气势(突出显示)
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就双手抡起梢棒,使尽平生气力,从半空劈下来。














































.


精品文档
武松把半截梢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
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
武松……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
(3)指导朗读,读出武松的勇武。
(4)教师小结:这里的“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
虎生风,形象生动地 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勇武过人
的高大形象。
4.自由读课文,5,6自然段,了解武松打虎的过程。
四、学习课文第7自然段。
1.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结合课文说感受。
(1)一场鏖战,耗尽了武松 的精力,所以在打死了老虎后,他先坐在青石上歇了一
会儿,随后,便“一步步挨下冈来”。这一段里, 哪个字用得准确?(挨)
(2)为什么说“挨”字用得准确?(这个“挨”字,精确地写出了武松在同 猛虎搏
斗后,手脚酥麻,筋疲力尽的状态。这样描写非但无损英雄的形象,反而会使人物
更加朴 实丰满,更加逼真可信。这就是古典名著语言的精妙。)
(3)“天色看看黑了,倘或又跳出一只大虫 来,我却怎地斗得他过?且挣扎下冈子
去,明早却来理会。”表现了武松的什么特点?(板书:机敏。)
3.指名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在朗读中表现出武松的筋疲力尽。















7.猴王出世
课题 猴王出世 课型 略读课文
授课
时间



















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课堂总结: < br>《景阳冈》出自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全文叙事有头有尾,情
节完整,引人入 胜。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方法来刻画人物,特别是在动词的运用上,
很有特色,对表现武松打虎时的惊心 动魄的场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文章大大
增色。
2.拓展延伸:
在《水浒传 》这部小说中,作者还刻画了许许多多人物,并且这些人物都有表现
自己特点的绰号,如及时雨宋江、豹 子头林冲、智多星吴用、浪里白条张顺、行者
武松等。请你选自己喜欢、熟悉的人物了解他的绰号,感受 施耐庵是如何既传神又
真实地塑造人物形象的。




1课时
1.认识“芝、遂”等16个生字。读读记记“灵通、迸裂、造化、喜不自胜、天造 地设、抓耳挠腮”等
词语。
教学 2.默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语句,能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猜测大体意思。
目标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4.感受石猴集猴、人、神于一体的形象。
5.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


精品文档
教学 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学习阅读古典
重点 名著的方法,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
难点 教学的难点。
教学设计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课件播放大型连续剧《西游记》第一集片段。(学生欣赏)
2.学生交流自己对电视剧或剧中人物的了解,教师评议。
导入 3.教师小结4.小结导题:很多同学都喜欢神通广大、能力非凡的孙悟空,那他最初
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节选自《西游记》第一回的一篇课文《猴王出世》。
(板书:猴王出世)学生齐读课题。
5.了解《西游记》。
6.简介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解决字词。
1.学生默读课文,要求:
(1)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读通句
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3)借助自己的阅读经验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词语。遇到难理解的词语,可以
根据课文内容或结合字面意思猜一猜。
2.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二)再读,理清层次。
1.学生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叙述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
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新课 4.教师总结: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可以分为三部分。
教学 三、再读课文,读懂文意
(一)学习“猴王出世”。(板书:猴王出世)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想想为什么喜欢。
预设一:
那座山正当顶上,……化作一个石猴。
(1)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这一段以极其精练的语言写出了石猴的出生环境及经
过。)
(2)仙石的形状是怎样的?(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仙石处在
什么样的位置?(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
(3)石头变猴的原因是什么?(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
久,遂有灵通之意。)
(4)石猴是怎样出生的?(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
化作一个石猴。)
(5)出示“仙石迸裂”的图片,学生体会石猴出世的神奇。
(6)结合视频,你从这段话感受到什么?(石猴与其他众猴不一样,是一块饱受日
月精华的顽石瞬间迸裂而生的。)


.


精品文档
(7)指导朗读,读出神奇的语气。
预设二:那猴在山中,……朝游峰洞之中。
(1)石猴的日常生活情形是怎样的?(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
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2)教师小结:文章起笔就显得他神异出众,为后文甚至全书写孙悟空的神通广大、
降妖伏魔埋下了伏笔。由此也掀开了一部旷世名著的第一页。
(3)读了这段话,我看到了一只什么样的石猴?(自由自在、快活逍遥、和善友爱、
顽皮可爱……)
(4)指名读,互相交流,指导学生读出猴的快乐和自由。
教师小结:作者写的是一只欢快跳跃的猴子,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
或者说,从这样的语言,我们读到了一个活泼可爱、顽皮跳跃的猴子。像这样内容与
语言高度统一,这就是经典。
2.谈话过渡:课文还有哪些这样经典的句子呢?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感受语言的魅
力。
(二)学习“发现水帘洞”。(板书:发现水帘洞)
1.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画出石猴的动作。
(1)小组交流,说说自己从石猴的这些动作中感受到什么。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①“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从“瞑”“蹲”“纵”“跳”这些动作,
感受到石猴机智勇敢、敏捷灵巧、本领高强的特点和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
②从四“看”,感受到石猴动作的敏捷,观察的细致,感受到他艺高胆大、聪明心细
的性格特点。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2、3自然段,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发现水帘洞的经过。
(三)学习“石猴成王”。(板书:石猴成王)
1.鼓励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第4自然段,画出众猴和石猴的语言动作。
2.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参与交流,相机引导学生品悟语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聪明、机敏、爽朗、坦率
(1)从众猴的动作中可以看出众猴的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能把众猴的特点表现的
这么传神?(从众猴的动作能够了解到猴性顽劣。因为作者对猴子观察细致,了解全
面,所以文中描写猴子特点的语言,十分传神。)
(2)从石猴的语言中可以看出石猴的什么特点?(从他说的话中可以看出石猴的聪
明、机敏、爽朗、坦率;看出他做事有心计,是天生做首领、头目的材料。)
(3)联系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意思。(一
个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去做人。)联系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
说读这句话的体会。(连群猴都懂得这个做人的起码道理,如果作为一个大写的人,
反而不讲诚信,这不是说连群猴都不如了吗?所以作为一个人,就应该讲究诚信。)
(5)这石猴因穿越水帘洞的壮举赢得群猴的敬仰、崇拜,最终被拥戴为王。发挥想
象说说当时的情景。(我们似乎能想象当时的石猴阔步登场,威风、气派地端坐在一
个石凳上,众猴子一个个伏首称臣的情景。)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段话的意思。(石猴因带众猴进水帘洞,被封美猴王。)
4.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猴性顽劣,在朗读中表现出石猴的聪明、机敏、爽朗、
坦率,在朗读中表现出石猴阔步登场的威风和气派。
四、总结交流,交流写法
1.出示问题:通过学习课文,同学们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在我们有滋有味的
品读中,猴王的形象呼之欲出,这就是名著语言的魅力。作者是怎样塑造出这样的猴
王形象的呢?
.


精品文档
2.小组交流。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正是因为作者妙笔生花,才塑造出孙 悟空这样呼之欲出、栩栩如生的人
物形象。同学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应该得当运用这样的方法,是自己 的作文语言更
加生动,更有感染力。





课堂
小结
及拓
展延

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课堂总结:
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 于第一
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板书:
活泼 可爱、敢作敢为)
2.拓展延伸:
开展《故事大王》活动。先在课后试着阅读西游记的一个 章节,然后向同学们讲讲这
个片段,最后评出故事大王。







板书
内容


















8.红楼春趣
课题 红楼春趣 课型 略读课文
授课
时间
1课时
1.学会课文中的“恰、屉”等11个生字,读准课文中难读的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重点语句,通过阅读、想象等策略,大致读懂课文,感受课文中的人物形
教学
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目标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品味本文语言,初步学习鉴赏小说的技巧,激发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


精品文档
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大致读懂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 容,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分
教学
析鉴赏小说中人物形象。抓住文中细节描写,品味文章准确生 动的语言。初步学习鉴赏小说的技巧,
重点
激发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教学 大致读懂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组织学生交流,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抓住文中
难点 细节描写,品味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设计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播放《红楼梦》插曲。师生交流,了解《红楼梦》的故事梗概和主要人物。
2.老师朗诵:(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在《红
楼梦》的第一回里这样说。是啊,几百年来,有多少人在探索着《红楼梦》的秘密,
可是,有谁能了解其中的滋味呢?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其中一个片段,去了解宝玉、
黛玉等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板书课题:红楼春趣)学生齐读题目。
3.谈话激趣:《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的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黛玉很小的时
候,母亲去世,父亲把它送到荣国府,与外祖母贾母一起生活。宝玉是黛玉二舅父的
儿子,也是贾母的宝贝孙子。课文讲述的就是宝玉、黛玉等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
导入 本文选自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七十回,题目为后人所加。(板书:放风筝)
4.简介《红楼梦》。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背景,既 以贾宝
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写了大观园内外一系列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同时,
又 通过对这些爱情悲剧产生的社会环境描绘,昭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风貌。可以说,
《红楼梦》是当时社会 生活的百科全书。
5.简介作者。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 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他出
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因家庭的衰败饱尝人世辛酸,后 以坚韧不
拔之毅力,历经多年艰辛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解决字词。
教师先范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正确,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不懂的
地方标下来和同桌交流。
1.阅读要求
(1)自由读文,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通读顺,
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2)自学生字新词(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
新课 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教学 (3)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和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4)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主要人物?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记出来。
2.指名多个学生合作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够准确的字音。检查学习效果,
相机指导。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圈画文中描写的人物,以及人物外貌、语言的句段,在旁边写一
写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交流资料,说说读对文中人物的了解。
文中登场人物的图片及简介。
三、了解内容,感受人物。
设计意图
.


精品文档
(一)自主阅读。
1.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在阅读中了解故事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1)课文中的人物很多,你觉得中心人物是谁?
(2)本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表现了什么?
(3)你对课文中的哪一个人物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2.小组同学互相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班内汇报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二)了解故事内容。
第一部分(1—2自然段)主要叙述看到了挂在树上的风筝,黛玉等人决定拿出风筝
放晦气。
1.一语未了,……断了绳,拿下他来。”
(1)从“众人吓了一跳”你感受到什么?(从对众人的神态变化的描写中感受到众
人的注意力集中。)
(2)“丫鬟们出去瞧时,帘外丫鬟嚷道:‘一个大蝴蝶风筝挂在竹梢上了。’”丫鬟的
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借用人物语言引出风筝,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的故事。)
(3)从“众丫鬟笑道:‘好一个齐整风筝,不知是谁家的,断了绳,拿下他来。’”一
句中众丫鬟的话中你了解到什么?(挂在树梢上的风筝很漂亮。)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2.宝玉等听了,……我且拿起来。”
(1)从宝玉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宝玉认出了树梢上的风筝是谁的。)
(2)从紫鹃的话中你又读懂了什么?(紫鹃想把风筝据为己有。)
(3)指导朗读,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好人物语气。
3.探春道:“紫鹃也学小器了。……咱们也放晦气。”
(1)从探春的话中你了解到什么?(了解到放风筝放晦气是一种风俗。)
(2)从黛玉的话中你又感受到什么?(黛玉寄人篱下,多愁善感,所以提出放风筝
放晦气。)
(3)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4.学生自由朗读第一部分内容,注意读好人物对话,注意人物对话时的语气。
第二部分(3—6自然段)主要叙述了贾宝玉和众姐妹、丫头们放风筝的欢乐场
景。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自己从放风筝的过程中了解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可以把
自己了解到的和感受到的标一标、写一写。)
2.小组交流,整理记录。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1)从对人物的动作描写中感受到众人虽然忙乱,但都很欢乐。
这里小丫头们听见放风筝,……一面拨起籰子来。
(指名朗读。)
(2)感受到人们的和谐和快乐。
宝钗等都立在院门前,命丫头们在院外敞地下放去。(指名朗读。)
(3)细致的对话描写和神态描写中流露出和谐、欢乐的气氛,也让人感受到众人盎
然的兴致。
宝琴笑道:“你这个不大好看,不如三姐姐的一个软翅子大凤凰好。”……宝玉又兴头
起来,也打发个小丫头子家去,说:“把昨儿赖大娘送的那个大鱼取来。”(指名朗读。)
(4)从人物的语言描写中感受到小丫头惋惜的心情,探春的上解人意,宝玉的兴致
高涨。
小丫头子去了半天,……便叫:“放起来。”(指名朗读。)
(5)从宝玉的动作和神态描写中,感受到众人都高兴地把风筝放了起来,唯独宝玉
.


精品文档
的风筝放不起来,怕被人嘲笑而着急的心情;从宝玉的语言中又让人感受到一个可爱
的公子哥的形象。此时探春的也取了来……他便恨的摔在地下,指着风筝说道:“要
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指名朗读。)
(6)从黛玉的动作描写中了解到黛玉的娇弱,从众人的语言和动作描写中感受到人
们对黛玉的祝福。
黛玉见风力紧了…… “林姑娘的病根儿都放了去了,咱们大家都放了罢。”(指名朗
读。)
(8)……那风筝都飘飘飖飖,……一会儿就不见了。(指名朗读。)
①“飘飘飖飖”是什么意思?它的近义词有哪些?把这个词语换成“别的近义词好不
好?(飘飘飖飖”在文中指风筝在风中随风飘动。它的近义词有飘飘洒洒、飘飘悠悠、
摇摇荡荡、摇摇晃晃、飘飘忽忽、飘飘荡荡等。“飘飘飖飖”写出了风筝在天空中飘
飞的姿态美,换成其他词语不能表达出这样的意思。)(板书:姿态:飘飘飖飖)
②“鸡蛋”“黑星儿”描写了什么?风筝为什么由“鸡蛋”变成了“黑星儿”?(“鸡
蛋”“黑星儿”描写了越飞越高、越飞越远的风筝的形状。因为风筝越飞越高、越飞
越远,看到的形状很快发生了变化——变小、变模糊。)
③这段话中描写时间变化的词语有哪些?(“一时”“展眼”、“再展眼”)从这些表示
时间变化的词语中你了解到了什么?(风筝随风飞去后很快消失。)(板书:形状:鸡
蛋、黑星儿)
④谈谈自己对句子的体会。(风筝被绞断了线,随风而去,越飞越高。开始,他们看
到的风筝只有鸡蛋大小;后来,风筝迅速飞去,人们只能看到一个小黑点;最后,风
筝在天空中消失。这个句子写出了风筝在天空中迅速飞去直到消失的过程,抓住了风
筝的姿态和形状,写得十分生动具体,表达了贾宝玉等放风筝时异常欢快的心情。)
(9)众人仰面说道:“有趣,有趣!”(教师范读。)
这段描写把放风筝这一场景的描写把故事推向高潮。从对众人的语言、动作中感受到
放风筝给众人带来的无比的快乐。
(三)感受人物形象。
1.小组交流,文中的哪个人物给我留下的印象深刻?你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挑
选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并说出印象深刻的理由。)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并小结。(板书:贾宝玉、林黛玉、
丫头们)
(1)宝玉细看了一回,只见这美人做的十分精致,心中欢喜,便叫》:“放起来。”(读
一读,感受贾宝玉的率直纯真。)
他便恨的摔在地下,指着风筝说道:“若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读一
读,感受贾宝玉借助风筝表达的自己关爱女性的品质。)
(2)黛玉笑道:“可是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放晦气。”(读一读,感受林黛
玉的多愁善感。)
黛玉见风力紧了…… “林姑娘的病根儿都放了去了,咱们大家都放了罢。”(读一读,
感受林黛玉的娇弱。)
(3)丫头们听见放风筝,巴不得一声儿, 七手八脚,都忙着拿出来:也有美人儿的,
也有沙雁儿的。丫头们搬高墩,捆剪子股儿,一面拨起籰子来。(读一读,从小丫头
们的心理活动描写“巴不得”和动作描写“手忙脚乱”中感受她们的快乐和活泼。)
众人皆仰面说道:“有趣,有趣。”(读一读,感受众人热爱美好事物的心情。)
(三)指导 朗读:在朗读中了解放风筝的过程,感受人物的心情,了解人物的特点,
感悟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


精品文档
课堂
小结
及拓
展延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课堂总结:通过阅读我们了解了文章中贾宝玉和众姐妹、丫头们在大观园中放风筝
的欢乐情景,感 受到了他们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学会了借助人物语言、动作、
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板书: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拓展延伸:
(1)提出要求:下面是《红楼梦》中描写“凤辣子”的一个片段,作者对人物外貌、

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真可谓是妙笔生花,仔细品味语言的精彩,你能从中看出人
物的性格特点吗?
(2)学生阅读。
3.布置作业:课下希望同学们从《红楼梦》中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阅读, 读出《红楼
梦》中悠久的历史,读出《红楼梦》中灿烂的文化,读出作者表现人物特点的独到之
处。
板书

内容

口语交际 怎么表演课本剧
课题 怎么表演课本剧 课型 口语交际
授课
时间
1课时
1.了解课文剧的主要特点及改编的要求。
2.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主动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
3.能通过自 己的演绎,学会通过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来反映人物的性格,从而加深对故事中人物的
目标
理解。
4.进一步了解、阅读名著,激发学生对文学名著的喜爱之情。
分组进行剧 本的交流和讨论,选好演出剧本,引导学生创编课本剧;能通过自己的演绎,学会通
教学
过表 情、动作等肢体语言来反映人物的性格,将名著中的人物性格刻画得生动、形象,从而加深对故
重点
事中人物的理解;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教学 选好演出剧本,引导学生创编课本剧;能通过自己的演绎,学会通过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来反
难点 映人物的性格,将名著中的人物性格刻画得生动、形象,从而加深对故事中人物的理解。
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 视频:课本剧《滥竽充数》
2.学生认真观看,看后互相交流:
(1) 你最喜欢哪个演员的出色表演,为什么?
(2)你认为演出最成功的地方在哪里?(引导学生说出课本剧中很多人物的对话、
导入
表情、动作等都是通过书上的一些叙述性的语言转化的;书上刻画的人物性格在表演

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2.谈话揭题:漫长悠远的岁月,大千世界的风景,性格迥异的人物, 各具特色的故事,
都可以浓缩在课文剧中。让我们分小组,开展一次课本剧表演活动。在舞台上,尽情< br>地展示自己,重视那些精彩的情节。(板书:口语交际——怎么表演课本剧)学生齐
读课题。


.


精品文档
二、明确交际要求。
(一)阅读课本,了解交际要求。
1.读教材35页,小组讨论:怎样准备课本剧活动?(小组长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整
理。)
2.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准备活动
(1)选课文:学过的课文中,哪一篇适合演课本剧。
(2)分角色:不同身份、性格的角色,适合分配给谁。
(3)怎么演:怎么演好故事中的每个角色。可以从角色的台词、表情、动作等方面
进行计论。如,怎么把课文中叙述的语言改为人物的对话,表演时可以加上哪些表情
和动作。此外,还可以想想需要准备哪些服装和道具。
(二)小组讨论,完成以上活动步骤。
讨论时,大家轮流做主持人,其他组员既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又要认真听取别
人的意见。意见不同时,要听取最合理的意见,形成一致的看法。
1.选文
(1)提出问题: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取剧本素材,你会选择哪一篇?(学生思考后自由发
言)教师引导,你为什么要选择这篇呢?(学生自由发言。)
(2)学生回答后,指名总结适宜改编为剧本的课文的特点:
①故事性强,情节波澜起伏。
②人物不多,性格鲜明突出
③时空较集中,矛盾冲突尖锐。
④主要通过对话刻画人物。
新课 (板书:选文——故事性强 人物鲜明 时空集中 对话风趣)
教学 2.改编
(1)确定剧本结构。
①问题交流:剧本一般是分幕分场的。就选定的剧本素材,划分出场次,想想每一场安
排哪些人物、哪些情节。
②学生将自己的设计写成简单的提纲,与同桌交流互评,然后选出较突出的方案在班
级展示。
③教师点拔
a.定场次:把主要事件发生地作为戏剧场最,把次要事件推到幕后,使时空集中。
b.定脉络:通盘考虑戏剧冲突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在整个剧本各场次中如何布
局。
c.定人物:根据剧本的情节和结构确定全剧及每场戏的出场人物及其上下场情况。
(板书:改编(结构)——时空集中 层次分明 人物有序)
(2)编写人物台词。
①问题交流:在剧本中,故事的发展及人物性格的展示,一般都依靠人物的对话来完
成。在编写剧本时,把课文中的人物语言抄入剧本,是否就完成了编写台词的任务?为
什么?
②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引导并小结。
a.人物说的话,包括对话、独白、旁白。台词要以课文中的人物语言为基础,进行必
要的调整、充实和完善,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及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
要口语化,适合舞台表演。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
b.人物的心理活动、相互关系,以及幕后发生的情节,一般也应通过人物的台词自然地
显示出来。
c.必要时,可以使用独白和旁白,独白可用作人物的自我介绍或抒发情感,旁白可以串
连情节或点明含义。
.


精品文档
(板书:改编(台词)——语言通俗 突出心理 独白旁白)
(3)设计舞台说明。
①问题交流:什么是舞台提示?你的剧本中将用到哪些舞台提示?它们有什么作用?
②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的语言。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
装、道具、布景、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部分语言要简练、扼要、明确。
一般出现在每一场的开头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括起来。
几种常用的舞台提示的作用:
①舞台场景说明,可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环境。
②服装、道具提示,可暗示人物的身份、性格、爱好等。
③情绪、动作提示,可辅助台词刻画人物,推动情节。
(板书:改编(舞台说明)——时间地点 服装道具 情绪动作)
3.排练
(1)教师导言:
(2)小组交流:怎样设计排练步骤?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意见。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引导并小结:
①首先根据剧本的编排选演员。主要演员的表演实力相差无几,可以分为A角,B角,
以保证演出的顺利进行和演出的质量。
②根据演出需要准备舞台道具,布景的设计,演员的服装等。
③安排好排练的场所,规定必要的规章制度,挖掘学生的不同特长,赋予不同的任务,
培养学生自制的能力以及精诚合作的精神。所有角色各尽其能,各显其长,各得其乐。
④各个角色根据剧本联系课文,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真实的再现人物性格发展
的轨迹,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力求栩栩如生地塑造人物形象。
⑤不断排练,不断改进细节。在小组交流和教师的指导之下,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感
悟能力和表演能力,全身心的投入对人物角色的感悟和理解,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能
力,培养自己的创新素质。
(板书:排练——精选演员 布景设计 安排场次 塑造形象 改进细节)
三、欣赏范例。
《皇帝的新装》课本剧剧本
人物:皇帝 宫女 侍从 老大臣 官员 骗子甲 骗子乙 观众甲 观众乙 小孩
(台上布置:台右角放一报架作织机,台正中置一坐椅,台左角立一衣架,架上挂满
各式衣服。立一镜子,皇帝正对镜试衣,镜边立一宫女。)
第一场(老大臣上)
侍从:(立于椅旁)老大臣求见!
宫女:皇帝正在更衣呢!(老大臣立于台侧,官员上)
侍从:官员求见!
宫女:皇帝正在更衣呢!(官员立于大臣旁,两骗子上)
侍从:两裁缝求见!
皇帝:快快宣见!(离开更衣处,坐上椅子)
骗子甲乙:参见陛下!(行礼)
皇帝:你们有什么特殊的本事吗?
骗子甲:我们是从遥远的东方专程赶来为陛下效劳的。
骗子乙:我们能够织出人类所能想到的最美丽的布料来。
骗子甲:这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地美丽,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
的特性。
骗子乙: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是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皇帝:那可真是理想的衣服!我要有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哪些人愚蠢,哪
.


精品文档
些人不称职了。来人呀!多多地给他们金子,让他们马上开工!
大臣、官员:遵旨!(众人退场,皇帝回更衣室继续试衣)
第二场
(两骗子上场,来到织机前,做织布的动作。老大臣上场)
大臣:啊?(吃惊地,用手扶眼镜)我怎么什么也没看见?
骗子甲:哎呀,老大臣来了!请进!请请请!请走近一点,仔细地看。
骗子乙:这花纹美丽不美丽?这色彩漂亮不漂亮?
大臣:我的老天爷!难道我愚蠢吗?难道我不称职吗?我可决不能让人知道这一点!
骗子甲:嗳!您还满意吗?
大臣:满意满意,非常的满意!
骗子乙:您一点儿意见也没有吗?
大臣:没有没有。我一定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实在太满意了。(大臣下)
骗子甲乙:我们非常高兴!您老慢走!(官员上)
官员:咦?(吃惊,张嘴,揉眼)我并不愚蠢呀,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的官职吧!
这也真够滑稽的!我决不能让人看出这一点!
骗子甲:你看这布料美不美?
官员:美!美!太美了!
骗子乙:你还满意吗?
官员:满意!满意!太满意了!我一定如实向皇上呈报。
骗子甲乙:多谢你啦!(官员下,两骗子继续作出织、剪、缝的动作)
第三场
皇帝:难道我愚蠢吗?我不够资格做一个皇帝吗?这可太骇人听闻了!
大臣:陛下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
官员:瞧瞧,多美的花纹!多美的色彩!
皇帝:我十二万分的满意。我要封你们为御聘织师,我要重重地奖赏你们!
骗子甲乙:谢陛下。(退场)
大臣:皇上赶快更衣吧!
皇帝:好!好!(众人来到镜前为皇帝脱下外套,穿上“新衣”)
侍从:游行大典现在开始!
(官员持刀在前,大臣举华盖在后侧,侍从托“后裙”在后,绕场慢行)
(观众甲、乙,小孩上场)
观众甲: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漂亮呀!
观众乙:看!他的后裙多美丽呀!
小孩:咦!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
观众甲:上帝哟!你听听这个天真的声音,有个小孩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
观众乙:他确实是没有穿什么衣服呀!
皇帝:(惊恐,颤抖)我一定要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摆出更骄傲的神气,下场)
1.小组交流对以上交际范例的评价。
(1)我们阅读了《皇帝的新装》的课本剧剧本,在这个剧本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
的印象最深?或者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2)作者是怎样将这些人物 的特点体现出来的?(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以
及故事情节的合理安排等方面理解。)
(3)你想当一回自己喜欢的人物吗?(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小结:希望同学们也能根 据课文内容自己改编课本剧,演演课本剧,通过表演
让课文中的人物走上舞台。
四、自选编写,表演评价,升华形象。
1.自选课文:
.


精品文档
(1)自选文中适合编写的课文。
(2)小组内讨论,定出要改编的课文内容。
2.深入课文,编写剧本。
(1)再 次细读自己所选课文,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一边读一边在头
脑中初步形成戏剧的画面。
(2)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剧本,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小组。
3.小组试演,独自修稿。
(1)分配好角色试演。
(2)组内共同商议修改剧本。
4.展示成果。
(1)各组表演。
(2)师生讨论点评各组剧本,重点指出创新和成功之处。
①讨 论欣赏要求,评价方法:认真欣赏表演者的每一句话、每个动作、每个神情。准
备推选出最佳创编奖、最 佳演员、最佳评论员。鉴赏整个编排是否有创意。
②先肯定优点再指出不足。着重引导学生从人物的个 性化语言、动作、神情入手;再
从是否富有创造性来评价。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由编导或表演者来阐 述自己的设
计意图。
(3)评选最佳创编奖,最佳演员、最佳评论员。
五、教师小结,拓展延伸。
1.教师小结:课文中的这些人物的形象通过同学们的通力合作, 倾情演绎,真是生动
逼真。不仅是大家对人物的理解到位,而且体现出同学们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价值 ,
这也正是我们口语交际的魅力所在。(板书:倾情演绎 生动逼真)
2.拓展延伸
(1)在浩瀚如海的文学、历史名著中,还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
等着我们去感受,去细细品位,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
(2)今天 的表演只是初步的尝试,同学们可以融合大家的合理性建议,尝试自己做
一回编导,并与同学合作进行创 编。
①学生积累创作经验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编写戏剧、小品。
②成立班级话剧团。
课堂
小结
及拓
展延

板书

内容

第二单元 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
快乐读书吧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耳熟能详的名著故事,并能用自己掌握的方法阅读更多的名著故事。
2.学生在阅读和交流中了解名著故事的特点,了解名著故事中蕴含的丰富的知识、情感及道理。 3.指导学生掌握更多读懂名著故事的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名著故事的
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通过阅读和交流,感受名著故事永恒的艺术魅力。从中了解更多中 国传统文化,启迪智慧,拓宽文
化视野。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或听别人讲述名著故事,体会蕴含在名著故事中的情感;明白名著故事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 br>掌握阅读名著故事的方法;通过读或听名著故事,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


精品文档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并阅读名著故事,搜集与名著有关的资料。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图片:课件出示名著中的与典型人物有关的事件图片。
2.谈话引导:你认识图片上的哪个人物?你了解他的性格特点或品质吗?
3.自由交流:学 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引导,诸葛孔明足智多谋,黑旋风李逵鲁莽刚猛,齐天大圣孙
悟空神通广大,大观 园里的林黛玉多愁善感……
4.揭示课题:在我国传统文化这一历史长河中像这样性格鲜明的人物浩如 烟海,那些经典的名著故事
等着我们去阅读探究,就让我们一起漫步中国古典名著长廊,走近这些人物, 品读精彩故事吧。(板书:
快乐读书吧——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
5.明确任务:今天,就让我们看看快乐读书吧中出现了哪些名著故事,交流我们了解的名著故事。
二、回顾交流,深入了解名著故事。
1. 中国古典小说是文学中的一种样式,一般是描写人 物故事,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同时拥有
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中国古代经典的小说, 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
梦》等代表作。
2.小组交流:古典名著有哪些主要特征?(引导学生了解即可)
(1)故事中的人物都有其 典型的性格,而且性格单一。所有的人物行动、情节都跟人物性格的塑造
有关。如《三国演义》中的张飞 ,只有忠诚勇猛的性格,无论是外部特征--刚硬的扎须,还是外在的行动
——大吼三声都只是为其勇猛 的性格服务的。能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冲
就是很好的例证。
(2)情节曲折、故事完整。比如《西游记》就描写了从取经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故事,其中唐僧师徒
所经 历的九九八十一难这样曲折的情节,让故事更吸引读者。
(3)语言准确简洁、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如《水浒传》中对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的描写就是一例。
(4)情节离奇,多有巧合。如《水浒传》中的林冲一节,处处设置巧合。巧合的设置使故事情节变得更加离奇。
(5)分章回。古代小多都是分章回的,一般每一章回的题目,都是对仗的。 3.把你读过的名著故事进行分类,看一下可以分成哪些主要类别。(中国名著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的中华文化之一,是世界文化的一朵璀璨的遗迹。中国名著是指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文学价值、脍炙
人口的经典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包括了诗、词、戏曲、小说、散文、学术杂书典籍历史传记等等形式。) 4.在第二单元的学习中,我们阅读了名著故事《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等,你读后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的描写;情节曲折、故事完整;语言准确简洁、< br>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
5.认识好处:你认为小学生读名著有哪些好处呢?
阅读 是可以获取更多知识的重要方法,小学生阅读名著的好处是可以让自己的知识面更加的丰富。不
同的名著 对于小学生为说会认识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土风情,会了解不同国家的各种知识。所以说,
小学生 阅读名著的好处就是让自己的知识面更广了。
小学生在看名著时,不仅仅可以感受到故事带来的正能量 ,而且作者的写作手法也可以熏陶小学生,
从而让小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
小学生阅读名 著会带来的好处就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读一些名著可以让小学生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以及民族自尊、自 信、自强的精神;可以拥有节俭、尊师敬业的精神等。
三、品读欣赏《西游记》。
1.谈话 激趣:漫漫取经路上,有妖魔鬼怪,有刀山火海,也有师徒四人坚定的背影和永不停歇的脚步。
让我们随 着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的脚步,体验《西游记》中险境迭出的取经之旅。三打白骨精、
大战红孩 儿、女儿国遇险、真假美猴王、三借芭蕉扇……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会吸引我们一口气读下去。
请看 第六十一回“猪八戒助力败魔王,孙行者三调芭蕉扇”中,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与同样变幻多端的
.


精品文档
牛魔王斗法的精彩情形。
2.“猪八戒助力败魔王,孙行者三调芭蕉扇”的多幅插图,字幕出示:
这大圣收了金箍棒, 捻诀念咒,摇身一变,变作一个海东青,飕的一翅,钻在云眼里,倒飞下来,落
在天鹅身上,抱住颈项嗛 眼。那牛王也知是孙行者变化,急忙抖抖翅,变作一只黄鹰,返来嗛海东青。行
者又变作一个鸟凤,专一 赶黄鹰。牛王识得,又变作一只白鹤,长唳一声,向南飞去。行者立定,抖抖翎
毛,又变作一只丹凤,高 呜一声。那白鹤见凤是鸟王,诸禽不敢妄动,刷的一翅,淬下山崖,将身一变,
变作一只香獐,乜乜些些 ,在崖前吃草。行者认得,也就落下翅来,变作一只饿虎,剪尾跑蹄,要来赶獐
作食。魔王慌了手脚,又 变作一只金钱花斑的大豹,要伤饿虎。行者见了,迎着风,把头一幌,又变作一
只金眼狻猊,声如霹雳, 铁额铜头,复转身要食大豹。牛王着了急,又变作一个人熊,放开脚,就来擒那
狻猊。行者打个滚,就变 做一只赖象,鼻似长蛇,牙如竹笋,撒开鼻子,要去卷那人熊。
——选自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第六十一回
(1)引导学生通过字典,查找生字,疏通文意。
(2)小组交流,体会故事情节的离奇曲折。
(3)引导学生试着复数这个故事。
3.学生自由阅读故事精彩选段,互相交流阅读感悟。
4. 章回体小说
古代长篇 小说多是章回体小说。这些作品里,一回或若干回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小故事,连起来就串
成了一个长篇 故事。
我很喜欢读每一回的“回目”,只要看一下这些题目,就可以猜出这一回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引导学生读读下面回目,猜一猜讲的是什么故事。
①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②乱蟠桃大圣偷丹 反天宫诸神捉怪
③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
三、小结:我希望大家有时间读一读古典名著,了解动人的情节,结识精彩的人物,感悟美好的情感。

习作 写读后感

课题 写读后感 课型 习作
授课
时间
1课时
1.帮助学生认识读后感这种文体,明确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初步掌握写读后感的写法。
2.按照要求完成习作,在习作中感情要真实具体,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写读后感的兴趣。
教学
3.通过写读后感,提高阅读和作文能力,增长见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目标
4.养成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并能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习作。
5.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
教学 1.认识读后感这种文体,明确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初步掌握写读后感的写法。
重点 2.按照要求完成习作,在习作中感情要真实具体,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写读后感的兴趣。
教学
难点
在习作中感情要真实具体。
教学设计
.


精品文档

一、交流激趣,导入课题。
1.引导回忆:同学们最近在课内或课外读了哪些书籍或者文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其他学生进行评议,也可以做补充发言。
3.教师小结:从交流中可以看 出,有人读《冬阳•童年•骆驼队》会被深深感动,有人
读《红楼梦》会潸然泪下,有人读《武松打虎》 则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些都是同
学们真实感情的流露。
导入
这节习作课我们就根据自己的体会,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读后感。(板书:写读后感)

什么是读后感呢?(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4.什么是读后感
我们读一篇文章或 一本书时往往会有自己的阅读感受,有时一些人物会给你留下很深
的印象,有时一些情形会让你受到触动 ,有时一些精彩的语句还会让你过目不忘。把
具体感受或者获得的启示写下来,就是读后感。写读后感可 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和思
考读过的内容。
二、阅读范文,了解写法。
1.呈现读后感例文。
2.学生自由朗读范文。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边读边思考每个段落主要写了什么内
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3.小组交流:阅读范文,从写作方面来说,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4.小组派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引导。
(1)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①用一句凝练的话写出自己最深的一点感受。(板书:介绍篇目,点明感受)
②紧扣感受,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板书:概括内容,紧扣感受)
③自己的体会和认识。(板书:围绕感受,详谈体会)
④联系自己的生活或者是结合社会现象来谈读书以后的深刻感悟。(板书:联系生活,
再谈感受)
⑤与开头呼应,进一步来强调总结感受。(首尾呼应,总结感受)
(2)具体写作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①介绍内容时不能过多的重复原文。
新课 ②围绕着文章来具体写自己的体会和感想。
教学 三、选择材料,尝试命题。
1.选择材料。
(1)简介文章内容;
(2)选择一两个片段;
(3)写出自己的感想。
2.命题指导。
题目可以是“读《xxx》有感”或“《xxx》读后感”,也可以将它作为副标题,再
自拟主标题。
四、独立习作,教师巡视。
1.明确习作要求。
2.学生独立完成习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提醒学生格式要正确。
五、全班交际,师生评议。
1.习作完成后自己阅读并修改,保证句子通顺,没有错别字。
2.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把自己的习作在小组里读一读,小组同学互相评议,提出
修改意见。选出最好的一篇习作作为小组的代表作。
3.小作者读习作,其他学生认真听读。
4.集体评议,说说习作好在哪里,也可以提出修改意见。
.


精品文档
5.根据交流情况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并把修改后的习作认真誊抄在作文本上。
课堂
小结
及拓
展延

六、教师小结,鼓励积累。
同学们,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寓意深厚,很多文章让我们读了或明白道理、

或深受启发。今后,希望同学们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或文章进行阅读,读书时,
请同学们时常拿起 笔,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做一个“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人。
板书
内容





语文园地二
.


精品文档
课题 语文园地二 课型 练习
授课
时间
1课时
1.通过“交流平台”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古典名著中与现在说法不一样的语言意思的方法。
教学 2.通过“词句段运用”的学习,运用掌握的方法理解古典名著中的词语,积累词语;了解古典名 著中
目标 鲜明的人物形象。
3.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理解古诗《鸟鸣涧》,积累古诗。
1.通过“交流平台”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古典名著中与现在说法不一样的语言意思的方法。
教学
2.通过“词句段运用”的学习,运用掌握的方法理解古典名著中的词语,积累词语;了 解古典名著中
重点
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
难点
掌握理解古典名著中与现在说法不一样的语言意思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学习“交流平台”。
1.读一读,找规律。
(1)出示问题:古典名著的 语言和现在不大一样,内容理解起来有些难度,如果掌
握一些方法,阅读起来就能够更加畅顺。在本单元 的学习中,你都积累了哪些阅读
古典名著,感受古代语言和理解古典内容的方法?
(2)小组交流。
(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导入
2.练一练,学运用。

(1)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
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 这一个
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
个个 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猴王出世》
①组交流:说说对这段话是怎样理解的?
②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联系上文能够了解到在石猴的提示下群
猴拜石猴为王 。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你知道下面的词语现在的说法吗?
1.读一读,找规律。
榜文 印信 驿站 郎中
店家 客舍 货郎 墨客
(1)小组交流: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
新课 2.我交流,我积累。
教学 (1)小组交流:你还积累了哪些这样的词语?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
①如何:这里是“为什么”的意思。
②但凡:凡是,只要。
③岂:表示反问。有“难道”的意思。
④围圆:文中指仙石的周长,围一圈的长度。
⑤石碣:石碑。碣,石碑。
(二)读下面的句子,猜测加点部分的意思,再说说是怎么猜出来的。
1.读一读,找规律。


















.


精品文档
◊但有过往客商,可趁午间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误。

◊石猴喜不自胜,忽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

◊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

(1)小组交流:说说加点部分的意思。
(2)互相交流,说说是怎么猜这些词语的意思出来的。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请勿自误”的意思。
②结合石猴的发现理解“喜不自胜”的意思。
③结合生活体验理解“瞑目蹲身”的意思。
④联系自己看过的电视剧理解词语“拱伏无违”和“序齿排班”的意思。
2.练一练,学运用。
(1)小组交流:说说在阅读中遇到的这样的词语,自己是怎样理解的。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
◊武松用左手紧紧地揪住大虫的顶花皮,空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

平生气力只顾打。(平生气力:全身的力气。平生,一般指一生。)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说时迟,那时快:表示

当时的时间非常短促。旧时说书人的习惯用语。)
(三)下面句子描写的都是本单元课文中的人物,读一读,猜猜写的是谁,说说你
的理由。
1.读一读,找规律。
(1)小组交流:猜猜写的是本单元课文中的哪个人物,说说你的理由。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
①身穿金甲亮堂堂,头戴金冠光映映。手举金箍棒一根,足踏云鞋皆相称。一双怪
眼似明星,两耳过肩查又硬。(从外貌描写可以猜到是孙悟空。)
②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漂漂然有神仙之态。(描写的是诸葛亮,即
诸葛孔明。此句出自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刘备三顾茅庐第三次拜访诸葛亮在他的草
庐看到他时的描写。)
③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
之威风;语话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根据人物的外貌描写来可以判断写的是武
松。)
2.我交流,我积累。
(1)小组交流平时的积累。
(2)全帮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
①家住沂州翠岭东,杀人放火恣行凶。不搽煤墨浑身黑,似着朱砂两眼红。闲向溪
边磨巨斧,闷来岩畔斫乔松。力如牛猛坚如铁,撼地摇天黑旋风。(李逵)
②肉雨屠门奋老拳,五台削发恨参禅。 豹子头刊金印后, 野猪林伏洒家前。独撑
一杖行天下,孰是文殊孰普贤。(鲁智深)
③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圆睛亮似灯。不黑不青蓝靛脸,如雷如鼓老龙声。身披一
领鹅黄氅,腰束双攒露白藤。项下骷髅悬九个,手持宝杖甚峥嵘。(沙悟净)
三、学习“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学习生字。
鸟鸣涧
唐代: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师范读,学生跟读。互相交流识记生字。自由朗读。
3.作者介绍。
王维(699-759),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原
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擅画人物、
.


精品文档
丛竹、山水。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与孟
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4.教师简介创作背景:
王维的《鸟鸣涧》当作于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间游历江南之时,
其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此诗是王维为友人所居的云溪别墅所写的组诗的第
一首,是诗人寓居在今绍兴县东南五云溪(即若耶溪)的作品。
5.课件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
(1)鸟鸣涧:鸟儿在山涧中鸣叫。
(2)人闲:指没有人事活动相扰。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桂花:
此指木樨,有春花、秋花等不同品种,这里写的是春天开花的一种。
(3)春山:春日的山。亦指春日山中。空:空寂、空空荡荡。空虚。这时形容山中
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4)月出:月亮升起。惊:惊动,扰乱。山鸟:山中的鸟。
(5)时鸣:偶尔(时而)啼叫。时:时而,偶尔。
6.欣赏插图,看注释,小组合作,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
7.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8.赏析。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的却是
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
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
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
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9.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鸟鸣涧
唐代:王维
人闲 桂花落, 夜静 春山空。
月出 惊山鸟, 时鸣 春涧中。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

课题 汉字真有趣 课型 综合性学习
授课
时间
2课时
1.学会制订活动计划。
教学 2.能够认真阅读教材提供的材料,从中受到启发,搜集到更多体现汉字有趣的资料。
目标 3.感受汉字的有趣,了解汉字文化,并对汉字的规范使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4.通过活动,能够很好地与他人进行合作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 学习如何制订活动计划和搜集材料;感受汉字的有趣,了解汉字文化,并对汉字的规范使用做一
重点 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
难点
学会制订活动计划;感受汉字的有趣,了解汉字文化,学习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
第一课时
.


精品文档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谈话激趣:同学们,我们平常看书、读报、写信、作文,都离不开汉字。但是,你
对汉字有哪些了解?
2.小组交流,代表发言,教师评议,相机引导。
(1)汉字产生于几千年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汉字之一,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沿用至今。
导入 (2)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曾对周边一些国家的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
(3)汉字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古往今来,我国涌现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他们
的书法作品是艺术中 的珍品。
……
3.导入课题:同学们,我们以上的交流仅仅是对汉字的初步了解你。一 定想更多地了
解汉字吧!让我们开展综合性学习,一起遨游汉字王国,感受汉字的有趣,了解汉
字文化,并为汉字的规范和使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板书课题:遨游汉字王国。)
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阅读,感受汉字的有趣。
1.布置阅读:请同学们一起走进课本,阅读教材44—4 6页的阅读材料,感受汉字的
趣味。(板书:汉字真有趣)
2.出示阅读要求:
( 1)认真阅读课本44—46页的阅读材料,思考:这五则材料分别从哪个方面说明
汉字是有趣的?为什 说汉字是有趣的?
(2)除了上述五种有趣的汉字现象外,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汉字现象?
(3)阅读后,就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3.学生汇报。
三、合作讨论,制订活动计划。
1. 活动建议:
(1)搜集字谜。
( 2)查找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故事等材料,和同学交流,办一次
趣味汉字交流会。
2.指名读活动建议。
新课
3.互相交流: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
4.小组交流,代表发言,教师评议并小结:

(1)查找图书 < br>①在学校阅览室、图书馆或书店,可以按类别去找书。如,搜集汉字故事,就可以
到语言类或文化 类的书柜上去找。
②书名、目录、内容简介等,能帮助我们判断书中是否有自己需要的内容。
(2)网络搜索
①在网上搜集资料,关键词很重要。如搜集汉字故事,检索的关键词应是“汉 字故事”,
不能仅仅检索“故事”。
②检索后的条目很多,可以根据题目、引用的片段等,判断哪些是需要的资料。
(3)请教别人
①想想谁可能会有自己需要的资料。
②想好问题,请教合适的人。
5.围绕汉字的有趣,有选择地开展活动。
6.学生自由分组,讨论活动计划。
提示:讨论时要作好分工,如专人记录讨论结果,专人负责整理讨论意见,并形成
完整的计划。






























.


精品文档
7.讨论交流,完善活动计划。
学生根据拟定的计划,搜集体现汉字趣味的资料,小组合作进行相关资料的整理工
作。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真制订了小组活动计划,大家按照计划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
动。在活动中,我们体会到了汉字的有趣。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大家开展活动的
情况。
二、展示交流,汇报成果。
(一)字谜大擂台。
1.谈话激趣:同学们,这次活动 ,我们首先从猜字谜开始。你们在课外收集了不少
汉字字谜,还有的同学自己编写了一些字谜,现在,我 们就举行字谜大擂台活动,
看谁能夺得这次擂台赛的冠军。(板书:字谜擂台赛)
2.小组派 代表利用投影出示自己小组同学准备的谜语,其他小组同学抢答,展示小
组的全体学生组成评委,老师是 记分员。
3.老师出示字谜。
(1)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 )
(2)一块土,两人站,中间隔条线,两人看不见。( )
(3)有人不是我,有马飞跑过,
有水能养鱼,有土庄稼活。( )
(4)右边有,左边无。后面有,前面无。
哥哥有,弟弟无。周家有,李家无。( )
(5)一个人站在大树下。( )
(6)时针和分针都指向12。( )
(7)相传唐伯虎曾在街头畔卖画。 一天,他挂出一幅水墨画来,上画一只黑狗,
十分可爱。 唐伯虎对人们说:“这是一则字谜,要购买者,须付三十两银子,如果
猜中谜语,则分文不收。”好半天 过去了,仍无人猜中。这时,有一年轻人说:“我
猜中了。”唐伯虎请他说出谜底。他却笑而不答,取下 画来便走。唐伯虎望着这年
轻人的背影哈哈一笑:“猜中了!他猜中了!”你能猜出这是什么字吗?( )
4.全班抢答,并说说自己猜字的理由,交流并积累猜字谜的方法。
5.拓展交流:
(1)学生自愿举手发言,介绍自己在收集字谜的过程中发生的有趣的事。
(2)请自编字谜的同学介绍编字谜的过程和自己的体会。
6.门内添“活”字。
(1)学生自由阅读《门内添“活”字》,思考并交流从故事中感受到汉字的什么特
点?
(2)指名发言,教师小结:有的汉字是由两个或多个汉字组合而成的。
(3)交流自己积累的这样的汉字:闹、闪、闭、囷、囚。
(4)类似故事:一合酥事件:曹 操收到一合酥,在盒上写了“一合酥”,杨修见了,
便叫人把整盒酥吃了,曹操问他为何这样做,他答: “盒上写明‘一人一口酥’,丞
相之命怎敢违反?”
(二)谐音大舞台。
1.谈话过渡:我们刚刚进行了紧张激烈的字谜擂台赛,大家不仅通过猜字谜积累了








































.


精品文档
许多有关汉字的知识,而且从中感受到了汉字的无穷乐 趣。下面就让我们轻松一下,
进入谐音大舞台,再次感受汉字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板书:谐音大舞台)
(1)歇后语:一人说自己搜集的歇后语,指名说其中的谐音字。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梁山泊军师——无(吴)用
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咸菜烧豆腐——有言(盐)在先
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教师小结:歇后语是由 近似谜面和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形象而俏皮的口头用语。这两
部分之间有间歇,说的时候往往只说前一部分 ,把后一部分(真意所在)隐去,让
听的人去猜测,所以叫歇后语。
歇后语可以分为喻意性和 谐音性两类。教材中出现的是谐音性歇后语。它们的特点
是借助同音或音近的联系,产生俏皮风趣的表达 效果。如,“孔夫子搬家”我们会
想到他有很多书,而“书”跟“输”同音,所以隐含“净是输”的意思 。用这个歇
后语来形容比赛或战斗老是失败,幽默诙谐。古诗中有时也运用谐音达到一语双关
的 表达效果。
(2)笑话:介绍自己搜集的笑话,其他人说为什么好笑,感受谐音的有趣。
古 时候,有人送枇杷给一个县官,可他在礼单上把“枇杷”错写成了“琵琶”。县
官笑道:“枇杷”不是此 “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有个客人应声道:“若使琵琶
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①读一读。这则笑话中是那两个字谐音?(“枇杷”和“琵琶”)
②交流:看了笑话,你有什么感想?
③小结:汉语同音字多,不能随意乱用,否则会成为笑话。
(3)古诗:一人读自己搜集的古诗,指名说后半句。交流古诗中的谐音及其妙用。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情)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思)
(4)对联:一人说自己搜集的对联上联,指名说对联下联,并说出其中的谐音字。
①上联:两舟竞渡,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
下联:百管争鸣,笛清(狄青)难比萧和(萧何)。
②上联:立湖石于江心,岂非假岛(贾岛);
下联:蒙虎皮于马背,谓是斑彪(班彪)。
教师小结:谐音对联就是对联中有一些不恰当的字,利用语言文字同音、同义的关
系,使一句话 涉及到两件事情、多件事或两种内容、多种内容,一语双关地表达作
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2. 教师小结:谐音就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
广泛用于谜语之中。不过 ,谐音也易引起听讲者之间的误会。为了避免歧义,我们
要注意分场合使用。
(三)有趣的形声字。
1.学生自由阅读课本上的阅读材料《有趣的形声字》。
2.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有些形声字原来都是象形字,有着鲜明 的图画文字特征。
由于汉字毕竟不是绘画,而是文字符号,象形的特征一旦简化,就不容易辨认出来













































.


精品文档
了。因此,人们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声符,创造了形声字。还有一种形声字,是
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形符创造出来的。(板书:有趣的形声字)







四、总结拓展,激发探究
1.小结:
字谜、谐音歇后语、谐音笑话、形声字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好
好的继承和发扬。 < br>通过字谜、汉字谐音、形声字的学习,我们已经充分感受到汉字文化的丰富和有趣。
这也为我们进 一步探究汉字的奥秘,进一步学习汉字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下节课,
我们将围绕这些方面的内容,继续制定活动计划,搜集资料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
动。
2.作业:
(1)学生在小组内继续交流自己搜集的字谜、汉字谐音现象。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的谐音歇后语、谐音笑话。
(3)把搜集到的字谜、谐音歇后语 、谐音笑话、谐音古诗、谐音对联、形声字等
资料编成小报,贴在教室里。





我爱你,汉字

课题 我爱你,汉字 课型 综合活动
授课
时间
2课时














1.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教学 2.在书法作品的欣赏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目标 3.学会制定计划,并能统筹安排落实计划的实施;学会撰写简单的调查报告。
4.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 了解汉字的起源,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欣赏书法作品,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审美能力;学
重点 会制定计划,学会撰写调查报告。
教学
难点
学会制定计划,并能统筹安排落实计划的实施;学会撰写调查报告。
第一阶段 制定计划 开展研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导入
1.谈话激趣: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我们每天都在学习和使用

汉字,应该增进对汉字的了解,为汉字的规范使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今

.


精品文档
天这节课就从下面的建议中选择一项内容开展活动,尝试着写一份简 单的研究性报
告。活动前,大家先认真阅读提供的材料。
2.活动建议
(1)搜集 更多的资料,围绕汉字历史、汉字书法或其他感兴趣的与汉字有关的内容,
开展简单的研究。
(2)调查同学的作业本、街头招牌、书籍报刊等,围绕生活中用字不规范的情况,
开展简单的研究。
二、制定计划。
1.读教材中的活动建议,看看可以研究哪些问题。(了解汉字的历史、搜集 古今中外
因为写错汉字或读错汉字而发生的笑话、造成不良后果的事例、社会用字调查、搜
集书 法作品,学会欣赏作品。)
2.设疑激趣: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你还想查阅哪些方面的资料?
3.组合小组:学生按共同研究的内容自愿组合成学习小组、讨论确定研究专题和研
究具体目标 。小组内明确分工,组织协调。
(1)了解汉字历史:搜集资料了解汉字的演变,绘成表格,搜集趣事:搜集笑话或
趣事。 < br>(2)调查社会用字:去大街、家庭、校园、同学的作业本等寻找、拍摄,学会分析
问题、学习撰 写调查报告。
(3)搜集书法作品:报刊杂志、字帖寻找名家或优秀书法作品,寻找伙伴优秀的书
新课 法作品……
教学 4.完成小组活动计划的制定。
________________小组活动计划
组长:_______________
组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示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自学阅读资料。(汉字字体的演变、甲骨文的发现、书法欣赏、关于“李”姓的历
史和现状的研究报 告)
6.小组开展研究:观察了解、请教师长、上网搜索、查阅资料、互相交流、社会调
查等等。
第二阶段:活动展示
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
一、活动一:汉字历史、趣事知多少。
1.问题交流:中国最早的汉字是什么?(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回答问题。)
新课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距今3600多年。
教学 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2.说一说:甲骨文是怎样发现的,听我来介绍。
甲骨文的发现
3.议一议:
(1)汉字的发展历史,你知道多少?各种字体大约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




.


精品文档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配图)
金文又叫钟鼎文,盛行于西周。(配图)
大篆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时的一种文字,小篆是秦代实行书同文政策时颁行的统一字
体。(配图)
隶书产生于秦代,盛行于汉代。(配图)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产生于汉末,盛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唐代,楷书和草
书、行书也一直沿用到今天。(配图)
(2)从这演变过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引导学生了解:从以上汉字的演变过程,
我们可以看到:汉字字形的总变化是由繁到简;同时,汉字不断趋于定型化、规范
化。汉字的发展是逐步从象形走向符号化,从笔画较多走向笔画简单,使书写更加
快速便捷)
展示汉字趣味故事
4.故事串。
(1)谈话激趣:一个汉字记载一段历史。通过一个个汉字,我们能够看到祖先是
怎样生活的,这种生活又是怎样变化的,甚至能够“看”到,他们是怎样思想的。
关于汉字的小故事
团字和圆字的汉字故事
一天上午,“团”在逛街,突然见到了“员”,他热情地上去打招呼:“你好啊!
圆!”
“员”说:“我不认识你啊?”
“团”说:“我们之前还在一起去给人家拜年,祝人家合家团圆,怎么天气一热,
你把外套脱掉了,就不认识我了?”
(2)教师小结:有人说:“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
汉字不仅是一种符号,而且是包含着我们民族的思想智慧,走进汉字的奇妙世
界,方能领悟中国古汉字的神妙话语。
(3)拓展交流: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搜集阅读古今中外因为写错汉字或读错汉字
而发生的笑话。如一字毁千军、一点值万金……
书法作品欣赏
二、活动二:书法作品赏析
1.欣赏教材作品。
阅读课本:欣赏课本上提供的优秀书法作品,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教师
点出每种字体的特点,让学生初步了解)
2.拓展书法文化。
你知道的书法家有哪些?了解他们有名的碑帖。(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勤
礼碑》、柳公权《玄秘塔碑》……)
3.读读背背《千字文》。
指导背诵原文。
延伸拓展
海咸河淡,鳞潜羽翔。龙师火帝,鸟官人皇。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让国,有虞陶唐。
吊民伐罪,周发殷汤。坐朝问道,垂拱平章。
爱育黎首,臣伏戎羌。
4.举办小型书法展览。
可以欣赏有书法特长的同学的作品,也可邀请同学或老师、家长现场挥毫。
5.教师小结:
中国的书法艺术兴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
文字生。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因此,产生了文字。 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
.


精品文档
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 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汉字的刻画符号,首先出
现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画符号只表示一个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没有确切的含义。
汉字书法为中国文化的独特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
画,无声的乐。

三、活动三:了解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必要性
1.呈现各种民族文字,及各种异体字、不规范字。
2.找同学指出,如果不使用统一文字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
3.引导同学理解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必要性,倡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规
范的语言文字。
四、活动四:学写研究报告
1.阅读《关于 “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2.互相交流:怎样写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是一种应用文,有约定俗成的格式。研究报告的一般格式是:
(1)标题。研究报告的标题常常直接采用研究课题的名称,这样,显得精确、明了,
使别人能对所研究的问题一目了然。标题下是署名。一般应写明研究人员所在的单
位,如,××学校××班。
(2)前言。报告的第一部分,常常以前言的形式简要地说明下列内容:课题提出的
缘由;研究这一课题的意义;该项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有人直接以“问题的提
出”作为这部分的标题。
(3)研究方法。介绍研究是怎样进行的,主要包括:研究对象的选取、研究的方面、
资料的搜集和处理等。
(4)资料的整理。可以根据资料的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方法,如表格等。
(5)结果。这一部分将研究结果作为客观事实呈现给读者。主要包括对资料加工分
析和由分析得出的结论。
五、活动五:调查研究,撰写报告
1.组织活动:带 学生去走上街头,调查招牌、广告等用字情况;或让学生分析本班
同学作文班或作业中的错别字。
2.指导记录:可以采用记录表的形式,可以拍摄下来,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记录。
3.撰写报告。
4.小小建议书。
在社会用字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可以给有关部门写一封建议书,建议改正错别
字。
第三阶段:活动评价
活动评价
1.互相交流:你在本次综合性学习中最大的收获或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说一说,写
一写。
2.小组完成活动评价表。
“我爱你,汉字”活动评价
导入 (1)自评:能提一些好的主意( )
与组员愉快地合作( )
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 )
(2)同学对你在这次活动中表现的评价( )
(3)老师对你在综合性学习过程的评价( )
3.总结本单元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的成果。
运用自己写的文章,加上搜集的资料、图片,制作小报、班级举办展览、总结







.


精品文档
本单元学习的成果。
4.学习中继续探究有关汉字的问题。如识记汉字的方法,防止错别字的办法等。
5.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总结回顾:同学们,我们又一次经历了综合性学习,大家通 过认真拟订计划,
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不仅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而且受到了情感熏陶。< br>希望大家将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到的本领应用到日常的学习中去。
(2)拓展延伸:这次综 合性学习虽然结束了,但对汉字的探究并没有结束。有兴趣
的同学还可以继续探究汉字的相关问题,可以 参考教材中的提示,想一想自己最想
探究哪些方面,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

9.古诗三首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3课时
课堂
小结
及拓
展延

1.会认“仞、 岳”等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仞、岳、摩、遗”等6个生
字;正确读写课文 中的重点词语。
教学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目标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
深入理解古诗内容,学会背诵古诗。
重点
教学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都很喜欢古诗,现在老师给同学们 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你最喜欢的一
首古诗朗诵给大家听。
2.学生自愿举手朗诵古诗。
3.教师评议,相机出示古诗。田园诗:《乡村四月》《望庐山瀑布》《村夜》
4.教师小结:我们刚刚交流的古诗多以自然风光、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等
的劳动为题材,这种诗被称为田园诗。
5.谈话过渡:谁能给大家朗诵一首与田园诗风格不同的古诗。
6.学生自愿举手朗诵古诗。
7.教师评议,相机出示古诗。
导入
边塞诗:《出塞》《凉州词》《塞下曲》

8.引导交流: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这些诗都是反映什么的?(战争)在唐诗中,
有很大一部分诗歌是反映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的,这些诗我们称之为
边塞诗。
边塞,也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如阳关、玉门关等就是著名的要塞。在古代,
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称中 原地区,长城以外称塞外或塞北。唐朝与周边外族政权
先后发生过许多战争,一些诗人或从军边塞,或去 边塞旅行,于是将所见所感诉诸
笔端,于是就有了许多边塞诗。
9.谈话揭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从军行》,就是一首边塞诗。(板书:从军行)
10.出示《从军行》。
11.引导了解从军行:




.


精品文档
“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12.简介作者。
王昌龄 (698— 757),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
人(今 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初读古诗,读准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
(3)指导书写会写字。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玉门关 楼兰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意。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谈话过渡 :同学们,要想学好古诗,首先要熟读古诗,然后借助注释和插图
理解古诗,这样才能让古诗深深地印在 我们心中。让我们先来朗读和理解古诗的前
两句。
(二)学习诗句。
1.学习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
(1)读一读: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说一说如果让你来读,你觉得该怎么读?(指多个学生读。)
(2)说一说:
新课
①小组交流:读了“青海长云暗雪山”这句诗,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
教学
景象?你从“暗”这个字中读出了什么?

②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相机小结。暗,荒凉,阴沉。(板书:青
海 暗雪山)
(3)看一看:雪山景象。
①学生欣赏雪山景观。
②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看到的景象,说说自己的感受。
(4)想一想。
①根据课件,想象场景,再次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②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5)全班再次齐读——青海长云暗雪山。
2.学习诗句:孤城遥望玉门关
(1)谈话过渡: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诗人将目光移到远处,看到的又一种
景象:“孤城遥望玉门关”。(出示图片)
(2)“孤城”是什么意思?(孤零零的一座城池。)“遥望”是什么意思?(远远地
望去。)
(3)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 (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青
海”地区,正是唐军与敌人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敌人的势力范
围。)
了解玉门关。出示玉门关相关资料
请同学说一说:看了图片及文字,你觉得玉门关处在一个怎样的地方?(玉门
关在茫茫戈壁滩上,显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














.


精品文档
(3)你觉得“孤城遥望玉门关”一句中哪个字让你感受最深?(孤)为什么?
引导总结:①“孤城遥望”让人感受的城“孤”,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
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这样一座孤城,在万丈
高山的衬托下,就更显得孤单和渺小。
②“孤城遥望”让人感受到“孤城”中的人“孤”,这“孤城” 不是居民点,而是
驻防地。将士们久住“孤城”,举目无亲,孤苦伶仃,思家怀乡。(板书:孤城 玉
门关)
(4)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5)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环境的荒凉、孤寂、冷清,表达出戍边将士孤独和
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
(6)小结过渡: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如此
冷清和寂寞的地方,自然愁绪满腹,相思满怀。戍边将士们又是怎么做的?怎么想
的呢?
3.学习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
力极强的诗句。作者在这两句诗里概括交代了什么?(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
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
(2)“百战”是指一百次战斗吗?(不是,是指战斗的次数多。)
(3)从“百战”和“黄沙”你感受到什么?(战争的惨烈。)
(4)从“百战”而至“穿金甲”你又感受到什么?(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
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板书:百战 穿
金甲)
(5)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
中变得更加坚定。哪句诗写出了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不破楼兰终不还”)
(板书:不破 终不还)
(6)教师小结:“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不
破楼兰终不还”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7)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塞外的
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来。)
(6)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4.感受将士的征戍之苦,体会将士的报国之志。
(1)课件播放古代战争的视频片段。
(2)结合诗句和刚才的视频,你能体会到戍边将士们怎样的情感?
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
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教师小结:
这首诗前两句情景交融,后两句直抒胸臆,将边关的风貌,和将士们的爱国情
怀展现的淋漓尽致。
五、拓展交流。
(1)征人思亲人:
①如果他是已经结婚的战士,他有什么心里话要对妻子倾诉?如果他家有老母,他
将如何对母亲说?如果他已经有了孩子,他又会对孩子怎么说?请你任选一种角色,
说说战士的心里话。(学生自由发言。)
②亲人们能听到他的诉说吗?(不能。)他又能怎么办呢?(奋勇杀敌,保家卫国,
平定战争,早日回家。)
(2)亲人思征人:
①明月千里寄相思。远在家乡的亲人也一定在思念着长年在外的战士。此刻,他的
.


精品文档
妻子遥望着远方,会怎样思念着他?年迈的母亲坐在昏黄的油灯下又怎样惦记着
他?他的孩子 看到别的孩子牵着父亲的手,又有什么话想对爸爸说?请你任选一种
或几种角色说一说。
②学生自由发言。
课堂
小结
及拓
展延


六、课堂总结,作业布置
1. 现在,我们拥有和平快乐的生活,但是,这种生活不是天上掉 下来的,需要有人
为守护它。让我们珍惜和平的生活,感谢守护我们的战士们。
2.课外练笔:假如你是一名久戍边关的战士,你想说些什么?如果此刻,你就是戍
边将士的小孩,你最想对爸爸说些什么?任选一项写下来。
4.搜集并阅读边塞诗。





板书
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谈话激趣:唐宋,是我们中华历史上文化最为繁荣的两个时代,无数的诗人就像
夏夜的繁星,各自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今天,让我们走进南宋,一起走进诗人陆游
的心灵,去感受他的情怀。
2.简介陆游。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
兴) 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中年入蜀,投身军旅。晚年退居家乡。一生笔
耕不辍,今存九千多首,内 容极为丰富。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并称“宋代四大
诗人”,又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合称“中兴四 大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
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3.导入课题:陆游是“南宋四大诗人”之一,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他年少的
导入 时候就立下“马上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他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人领袖,
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 享有崇高的地位。今天,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诗歌,一起感
受他在68岁写下这首诗的情怀。(板书课 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齐读课题,
指导学生将课题读通、读顺。
4.理解课题。
(1)小组交流理解诗题,代表发言,教师相机引导。
(2)题目中的关键词是哪个呢?(感 )说说自己对题目中关键词语的理解。(感想、
感受、感慨。)
(3)从课题中,你知道诗人感受到了什么呢?(凉)
(4)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题目 的意思。(秋天夜里,天快要亮了,走出篱笆
门不禁感到迎面吹来的凉风十分伤感。)
5.谈话过渡:诗人仅仅只是感受到秋日的清凉吗?来,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
这首古诗。

.


精品文档
6.了解写作背景。
南宋时期, 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
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黜 归故乡,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乡下向往着中
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 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
统一。
二、初读古诗,解决字词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指导书写 。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重点指导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引导学生总结诗意。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三万里河东入海
(1)这里的“河”指哪条河?(黄河)
(2)你是怎样理解诗句中的“三万里”的?(“三万里”形容黄河的长,是夸张的
说法;不是实指,黄河实际长一万多里。)(板书:三万里河)黄河图片及简介
(3)你还可用哪些词句来形容黄河呢?(气势磅礴、一泻千里、惊涛骇浪、波涛汹
涌……)
(4)“入”字表现了什么?(“入”字表现出黄河的生气。)
(5)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翻滚,向东流入大
海。)
新课 2.五千仞岳上摩天
教学 (1)这里的“岳”指的是什么?华山图片及简介。
(2)你是怎样理解诗句中的“五千仞”的?(“五千仞”也是虚指。形容华山的雄
伟高大。)(板书:五千仞岳)
(3)“摩”是什么意思?这个字表现了什么?(摩擦,接触。“摩”字突出山的高峻。)
(4)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华山?(直插云霄、耸入云天、高耸入云……)
(5)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3.“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两 句主要写景,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夸
张、化静为动,使人感到景物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
4.指导朗读:
①祖国河山如此壮丽,你的心里涌起一股怎样的情怀?(高兴、激动、自豪、 兴奋)
(板书:山河壮丽)
②带着这种心情来读一遍。(让每个发言的学生读)
5.请同学再读古诗后两句。
谈话过渡:读完后两句,你又感受到诗人心中有着一种怎样的心 情?(悲凉、悲
伤)你是从哪些字眼体会出来的?(“遗民”“泪尽”“胡尘”)
6.遗民泪尽胡尘里
(1)“遗民”“泪尽”“胡尘”是什么意思?(“遗民”指在金统治地 区的原宋朝百姓。
“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 br>的泛称。“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指暴政。也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
的尘土和金朝 的暴政。(板书:遗民泪尽)
从“遗民”“泪尽”“胡尘”看出了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北方沦陷区老百姓在异族统

















.


精品文档
治下受尽折磨,眼泪都哭干了。
7.南望王师又一年
(1)“南望”“王师”是什么意思?( “南望”远眺南方。“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2)从“望”字你感受到什么?(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
千回百转的心情。)(板书:南望王师)
(3)“遗民”就这样“望”了多长时间。教师引读:
①一年过去了。——(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②五年过去了。——(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③十年过去了。——(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④65年过去了。——(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4)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他们盼望南边的宋朝军队收复北方失地,
解救他们,盼了一年又一年。)
(5)同学们,“遗民”们的盼、他们的望,实现了吗?他们渴望的王师来了吗?他
们期待的南宋君臣到底在干些什么?
“遗民”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当然,他们
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
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
久矣,又是多么可悲!有诗为证。题临安邸
(6)“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北师又一年。”这两句诗主要描写了什么?反映了作者
怎样的情感?(这两句描述了山河破碎,北方人民的境遇和盼望解放的急迫心情,
表现了作者对当沦陷地区人民的同情,和对当权者不去收复失地的不满。)(板书:
山河破碎)
4.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交流了解朗读节奏。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学生练习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总结古诗主旨。
这是一首爱国主义诗篇,作于1192年(宋光宗绍熙三年)的秋天,陆游当时在山
阴(今浙江省绍兴市)。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
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今浙江绍
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
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六、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1. 尽管南宋君昏臣庸,但诗 人那对祖国的热爱,那报国的赤子之心至死不渝,他在
临终之际,留下一纸遗嘱《示儿》。
此 时此刻,你一定深深地被诗人的心诗人的情所震撼了,你深切地感受到诗人
怎样的情怀?(板书:忧国忧 民)
2.陆游最终带着满腔的遗憾离开人世,但是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那对祖国无限的
热爱 ,那一字一句始终萦绕在我们心头。——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 又一年。
3.作业设计:
(1)你想对谁说些什么?选择一处,把你最想说的话以书信的形式写一写。
①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你想说什么?
②面对侵略者铁蹄下苦苦挣扎 、度日如年的百姓,你想说些什么呢?(也可以以书
信的形式写一写。)







课堂
小结
及拓
展延

.


精品文档
③面对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诗人陆游,你又想说些什么呢?(也可以以书信的形
式写一写。)
(2)积累古诗。《春望》《出塞》《题临安邸》《示儿》《满江红》等。





板书
内容



第三课时
一、揭题,知背景。
1.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在中国诗坛上占据重要地 位的伟大诗人,他与李白齐名,
被称为“诗圣”,认识吗?(杜甫)你对大诗人杜甫了解多少?学生介绍 。
2.揭题。杜甫的一生写了许多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五百余首。他的诗宛如一面镜
子,真 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今天要学习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
北》。(板书课题)齐读课 题。
3.解题。谁能说说诗题目的意思?重点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不同于现在的“用
导入
鼻子嗅”,这是古今词义上的变化。 “河南河北”指的是河南省与河北省吗?(指的

是黄河的南北两岸,那里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4.了解背景,再次读题。
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你知道是什么事件吗?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
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八年 之后,诗人在四川剑外听到了官
军收复失地的胜利喜讯,诗人心情如何?(喜悦,激动)让我们带着喜悦 激动的心情
读课题。










二、初读,读通顺。
1.指名读诗,检查易错读音。
蓟北 涕泪 妻子(zǐ)(读轻声表示什么?) 衣裳
2.再读古诗,注意压韵。“裳、狂、乡、阳”
3.齐读,读出节奏和韵味来。
三、再读,明诗意。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再读古诗,看看你能读懂什么。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讨
论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做上记号。
新课 2.质疑问难。说说古诗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协同解决。
教学 3.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诗的意思。教师适时点拨。
四、细读,悟诗情。
1.一首好诗,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也总是蕴含着一种心情!你们认为诗中哪个
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喜欲狂)(板书)
2.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诗,细细地品味。
3.集体交流。
A、对比感悟“悲喜交集”。
(1)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也曾流过泪,你看!请生朗读。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精品文档
(2)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感到揪心,你们
说,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
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
(3)在多年的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之后,诗人终于听到了胜利的喜讯,“初闻涕泪
满衣裳”又是怎样的泪呢?(这是喜悦的泪、激动的泪、感慨的泪……)
B、想象感悟“欣喜若狂”。
看课文插图,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见到的诗人一家欣喜若狂的样子描绘一
番。
C、朗读感悟“放歌纵酒”。
(1)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读五六句。
指名读。
(2)想到在阳春三月就要回到久别的故乡,回乡的路上有 做伴,有 做伴,
还有 做伴,此时,诗人喜到极致,忘乎所以。让我们一起感受诗人的“喜欲狂”,
与诗人一同放歌纵酒,一同颠狂。(板书:放歌纵酒)全班读。
D、体验感悟“归心似箭”。
(1)杜甫的家乡在哪儿呢?(洛阳)
(2)洛阳美吗?想不想到洛阳走一趟?请生读最后一句(评:还在巴峡流连),小
组读(评:到了巫峡),大组读(评:到了襄阳),全班读(评:洛阳到了!)
(3)这是一条怎样的归乡之路呢?
师: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到
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千里迢迢。在这里诗人却这样说,你怎么理解?
(5)诗人归心 似箭,(板书:归心似箭)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诗
人的眼里,洛阳就在眼前,故乡就在 眼前。让我们一同感受诗人轻快愉悦的心情。齐
读。
4.这是诗人杜甫的心声,更是唐朝千千 万万苦难子民的共同心声。让我们与欣喜若
狂的诗人一同放歌,与千千万万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 齐读全诗。
五、诵读。






10.青山处处埋忠骨

课题 青山处处埋忠骨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板书
内容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 “彭、拟”等9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彭、拟”等14个生
字;正确读写“拟定、锻 炼”等词语。
教学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目标
3.从课文中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4.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教学 了解课文两个部的内容;从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结合课文,说
重点 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


精品文档
教学 从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深刻领会毛主席作为父亲和领袖的常人
难点 情感和伟人胸怀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教师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请同学们欣赏。
2.播放完毕后谈话交流:歌词中为什么说“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3.这节课我 们就来学习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青山处处埋忠
骨)学生齐读课题。请同学们分 小组交流一下自己课前了解到的与课文有关资料,
谈谈自己对课文的感知。
导入
4.简介毛主席。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 、战略家、理论家、诗
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
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
5.相关资料。毛岸英简介,毛主席得知毛岸英牺牲时说的话。
7.导入学习:今天我们要学 习的课文就是毛岸英牺牲后,毛主席对究竟把毛岸英的
遗体运回自己的祖国安葬,还是安葬在朝鲜做决定 的艰难过程。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默读课文,要求: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新课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教学 4.教师总结。
全文以 毛主席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来的有关毛岸英牺
牲的电报内容和毛主席收到电报后 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请示是否将毛岸英的遗
骨运回国内,而朝鲜方面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面对这两 种抉择,毛主席的矛盾心
理,最后做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之后写毛主席强忍悲痛, 在
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
(板书:(一)毛岸英牺牲,毛主席巨大悲痛。(二)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
尸还。)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深入感知课文内容。

课堂
小结
及拓
展延


五、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了解了与课文有关的一些资料,了解了课文内

容。
2.请同学们课下继续搜集和阅读有关资料,对毛主席及其亲人有更多的了解。


.


精品文档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
导入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学习了文中的生字词语,初步了解了课文内

容。这节课,我们将通过作者对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述,体会毛主席的内
心世界,感受毛主席作 为父亲和领袖的常人情感和伟人胸怀。
二、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 式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画出令你深受感动的语句,反
复朗读,仔细体会人物的情感,在橘子旁边写 下自己的感受。
2.小组同学互相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集体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1)呈现电报内容
① “电报”是谁发来的?从哪儿发来的?内容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②从见到这封电 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毛主席接到这封电报后有什么感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从对毛主席的动
作描写中感受到毛主席失 去爱子后的悲痛心情。)
③谈话过渡:接到长子毛岸英牺牲的电报,作为父亲的毛主席会想到什么?(学生
自由发言。)
④指导朗读,从毛主席的动作中感受泽东失去爱子后无比悲痛的心情。
(2)岸英是毛主席最 心爱的长子,……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
这次怎么会……
①这段话主要描 写了什么?(毛主席回忆起毛岸英和自己的一次次分离及其原因。)
你从中了解到毛岸英什么?(从中了 解到毛岸英的成长经历。)感受到什么?(每
新课 想到这聚少离多的日子,作为父亲总有些心酸,但欣慰的是岸英从不以领袖的儿子
教学 自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前三次的分离都平平安安回到了父亲的身边。)
②请把“这次怎么会……”省略的内容补起来?(a. 这次怎么会牺牲了呢?b. 这
次怎么会回不来了呢?c. 这次怎么会不能回来了呢?……)
③从这里的省略号你又感受 到什么?(毛主席感到震惊,简直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
信这是真的,表现了毛主席的无比悲痛。)
④指导朗读,从对毛主席的心里活动描写中感受毛主席失去爱子后的震惊和悲痛心
情。
⑤简介毛岸英的成长经历。
⑥学生阅读有关毛岸英的资料,了解毛岸英是经历了许多磨难成长起来的。
(3)“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①指导朗读,从对毛主席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中体会毛岸英牺牲后,毛主席的
悲痛心情。
②谈话过渡:彭总司令请示中央军委,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这是对烈士毛
岸英的尊重, 对领袖毛主席的爱戴和体贴;而朝鲜方面说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
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 子,要求把毛岸英的遗体安葬在朝鲜,这是对
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面对这两种抉择,毛主席心里是怎么 想的呢?(学生自由交
流。)
(4)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
主席想。
①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毛主席想




































.


精品文档
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 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作为父亲,谁又不想和死
去的儿子见 上最后一面呢?这个要求作为主席是能做到的,也是合情合理的。至此,
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形象跃然纸 上。)(板书:普通的父亲)
②这段话是通过对人物的什么描写,来表现毛主席的心情的?(动作、神态、心理
活动。)
③引导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师生评议,学生齐读。引导学生感受一个普普通通
的父亲心情。
(5)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①“不是有千千万万 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千千万
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
② 毛主席做出了什么决定?(毛主席做出了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把毛岸英的遗体
安葬在朝鲜的艰难、痛楚 的决定。)
③从毛主席的决定中你感受到什么?(感受到毛主席超人的胸怀。)(板书:超人的
胸怀)
④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毛主席超人的胸怀。
(6)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 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
示意秘书将记录稿放在上面。
①这段话中“踌躇”描写 了毛主席的什么?(心理活动。)从中感受到什么?(当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由毛主席签字时,他又迟疑 了,毛主席在做艰难的抉择。)
②毛主席在“踌躇”什么?(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
③从“黯然的目光”你感受到什么?(毛主席经历着巨大的悲痛。)
④从毛主席“转向窗外” 、“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能体会出
什么?(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方面表现毛主 席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
而一旦签字,就意味着毛主席永远也见不到自己的爱子了,毛岸 英将永远留在了异
国他乡,真是艰难的抉择啊!这一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毛主席是伟人,也是凡人。)
⑤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毛主席矛盾的心理。
⑥最后,毛主席做出了怎样的 抉择?(把毛岸英的遗体安葬在朝鲜。)你是从哪里
知道的?(出示下面课件)
(7)第二 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记录稿被放在了
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①“毛主席已经出去了,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 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透
过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看到夜深人静时,一位慈爱的父亲在 床上辗
转反侧,仿佛听到了漫漫长夜,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失声痛哭。是啊,老来丧子
谁不哀 痛!我们读着这句话,心里忽地又一沉,此时此刻,千言万语,万言千语,
都变得苍白无力,“被泪水打 湿的枕巾”留给我们的是深深地震撼:毛主席是平凡
的,更是伟大的!)
②谁来谈谈对“青山 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两个诗句的理解?(学生
各抒己见,教师相机引导。)
马革裹尸出处
③教师小结:从“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和“青 山
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我们能够想象到那天晚上毛主席在作为一
个父亲和一 个领袖时的矛盾复杂的心理。我们不由得不说毛主席是一位平凡的父
亲,更是伟大的领袖!请同学们有感 情地朗读者部分课文在朗读中表现出这位父亲
的平凡,在朗读中表现出这位领袖的伟大。(学生朗读。)
.


精品文档
三、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1.谈话引导: 从作者的叙述中我们感受到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和超人的胸怀。那么,
课文在体现人物的情感世界上有什 么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呢?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通过举例进行说明。
(1)通过对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主席的内心世界。
(2)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内容总结: 本文主要讲了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毛
主席得知这个恶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 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2.写法总结:本文写作方法的最大特点是通过对毛主席动作、语 言、神态的细致刻
画来反映毛主席的内心世界;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毛主席的性格特点。
3. 布置作业。

以下任选其一

(1)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和解放事业,毛主席先后失去了包括毛岸英在内的六位

亲人。请你搜集有关资料,并展示给同学们。
(2)学完了课文,我们对于毛主席这一伟人又 产生了新的认识。如果有兴趣,同
学们可以在学完了这一单元之后办一张关于毛主席的手抄,建议手抄报 围绕“普通
的伟人”组织材料。
(3)学习本课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 、神态等方面的描写,
来表现做某一件事时的踌躇心理。


11.军神
课题 军神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课堂
小结
及拓
展延


板书
内容 < br>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沃、匪”等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能正确书写文中“庆、龄”等15个会写字;正确读写“熟练、惊疑、审视”等词语。
教学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目标
3.通过精读,理解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
4.理解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情绪变化的词句,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教学
理解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情绪变化的词句,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重点
教学
通过人物的细节描写,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难点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关羽刮骨疗毒
导入 学生自由阅读,交流自己的阅读感悟。(感受到关羽豪迈的大丈夫的帅气、光
彩风度、勇敢无畏、意志坚强。)
2. 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关云长不用麻药刮骨疗伤,全无痛苦之色 ,神医华佗尊称他
为“天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刘伯承以当年关公刮骨之气概,在不使用麻< br>
.


精品文档
醉剂的情况下忍受了72刀的刀割之痛, 却一声不吭,为其实施手术的沃克医生尊称
其为“军神”。(板书课题:军神)
学生齐读课题。
2.学生阅读了解人物
刘伯承,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四
川省开县人。
3.简介作者及故事背景
简介作者毕必成,中国著名电影编剧,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人。代表剧本《庐山恋》。
故事背景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叙述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
新课 深刻的印象?
教学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
第一部分(1~10),刘伯承伤势很重,找医生求治,非常镇定。
第二部分(11~15),手术前,刘伯承坚决不使用麻醉药。
第三部分(16~23),讲 手术台上病人汗如雨下,一声不吭,忍受着剧痛,还一
直数着开刀的刀数,医生称赞病人是真正的男子汉 ,是会说话的钢板,是军神。
第四部分(24~26),讲手术后,当知道病人原来是刘伯承将军时, 沃克医生肃
然起敬,深感荣幸地认识了他。
(板书:“求治”→“术前”→“术中”→“术后”)
课堂
四、课堂总结,阅读全文
小结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作者一道了解了刘伯承疗伤的经过,理清
及拓
了课文层次,初步感受了刘伯承坚强的意志。
展延
2.学生自由阅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我们学习了生字 词,并跟随作者一道了解了刘伯承疗
伤的经过,理清了课文层次,初步感受了刘伯承坚强的意志。这节课 我们继续阅读
课文,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情绪变化的词句,继续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


精品文档





二、抓住重点,感受“军神”。
(一)浏览课文,整体了解。
1.请同学们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回顾故事的前因后果,同 时把自己不明白的地
方圈画出来。
问题预设:
为什么说刘伯承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
为什么称刘伯承是“军神”?
刘伯承保持清醒的大脑做什么?
开始,刘伯承为什么谎称自己叫“刘大川”?……
2.汇报交流。
(1)教师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对那些在课文中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引 导学生
通过读书当即予以解决。
(2)对那些易于回答的问题,请知道答案的同学予以帮助。
(3)对那些有思考价值、值得阅读探究的问题,将其逐一梳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
实践自主解 决。
3.问题探究:本文主要人物是刘伯承,但写沃克医生的文字更多,这是为什么呢?
(学 生各抒己见。)
(二)再读课文,探究交流。
1.再次快速浏览全文,找到沃克医生称赞军神刘伯承的话,并画下来。(师生交流。)
沃克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
军神!” 2.指导朗读:指名多个学生朗读这段话,师生评议,教师相机指导,引导学生读沃
克医生说的这句 话时读出惊讶、激动、赞美、崇敬……的语气 。
3.学生练习感情朗读。师生齐读。
4. 探究交流:沃克为什么会惊呆了?为什么说刘伯承是一个真正男子汉,一块会说话
的钢板?为什么称他为 军神?……(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问题阅读讨论、合作解疑;
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三、汇报交流,崇拜“军神”。
(一)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汇报自己的研读成果,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1.学习“求治”时,引导学生抓沃克医生的语言和表情神态的词句进行体会。
(1)从沃克 医生的语言和神态变化“他愣住了,蓝色的眼睛里闪出惊疑的神情。”
你感受到什么?(足以说明刘伯承 的伤势严重。)(板书:伤势严重)
(2)从“‘你是军人!’!沃克医生一针见血地说,‘我当过军 医,这么重的伤势,只
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你又感受到什么?(刘伯承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依 然
保持着从容镇定:可见他的坚强、勇敢,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3)沃克医生为什么会 有“冷冷地”到“目光柔和了”这样的变化?(正是刘伯承
的坚强意志使沃克的“目光柔和了”。)
2.学习“术前”部分,引导学习抓刘伯承与沃克医生的对话,进行体会。
手术台上,一向从 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
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最后他忍不住开 口对病人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
(1)学生自由朗读,想一想:①刘伯承动手术为什么拒绝使用 麻药?(因为眼睛离
脑子太近,刘伯承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为了非常清醒的大脑。)(板书:拒
用麻药)②往日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的紧张表现说明了什么?作者点出这一点有什
么作用?(医 生紧张的表现说明他担心年轻人的忍受力,衬托了年轻人的坚强。)
(2)简要介绍刘伯承在不同时期 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不朽功勋,学生了解清醒的大
脑对刘伯承的重要性。














































.


精品文档
(3)老 师小结:事实证明,刘伯承的确以自己清醒的大脑,超凡的才智以及他的勇
敢无畏,为中国革命事业、解 放事业,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4)指名多组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后交流。
①从刘伯承为了有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甘愿承受剧烈疼痛中感受到什么?(刘伯
承的坚毅。)
②从沃克医生“生气”“愣住”“有点口吃”“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等
神态、动 作,以及语言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体会沃克医生由生气到吃惊,再
到由衷佩服的情感变化。) < br>(5)学生练习感情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刘伯承的坚毅,表现出沃克医生由生气到
吃惊,再到由 衷佩服的情感变化。
3.学习“术中”部分,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里沃克医生和刘伯承的表现,体会刘伯 承
钢铁般的意志。
(1)“病人一声不吭,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 雨下。他
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主要描写了刘伯承的哪一方面?(动作、
神态。)你从中感受到什么?(这两句话具体描写了病人在没有使用麻醉剂开刀的情
景,句中的“抓住” “暴起”“汗如雨水”“使劲”等词语突出了病人强忍痛苦的神态,
尽管疼痛之极,而病人却一声不吭, 这里病人如果没有坚强的毅力和自我克制忍受
能力,情况就不可能这样。)
(2)“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七十二刀。” 描写了刘伯承的什么?(语言。)摘除
眼球手 术要比割口子疼几百倍、上千倍,因为视神经和颅内神经紧密相连……而刘
伯承在没有使用麻醉剂的情况 下,整整承受了72刀!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刘伯承
超凡的意志。)(板书:超凡意志)
(3)“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沃克医生吓了一跳……沃克医生惊
呆了” 主 要描写了沃克医生的什么?(动作、神态。)你从中感受到什么?(能感
受到做手术的沃克医生的心情是 何等紧张,进一步体会到刘伯承在忍受着巨大的痛
苦。)
(4)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 “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
你堪称军神!”
①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说说为什么这样读?(这是沃克医生发白内心深
处的赞美!)
②老师小结:刘伯承以他超凡的意志征服了沃克,也征服了我们。手术台上那惊心
动魄的一幕更 让我们每个人难忘!(齐读课文第16和第17自然段。)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术后”部分,了 解手术后,当知道病人原来是刘伯承将军时,
沃克医生肃然起敬,深感荣幸地认识了他。(板书:肃然起 敬)
(二)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引导学生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抓住对沃克医生
动作、 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他的心理变化。
(三)以沃克医生的口吻讲一讲这个故事。









四、教师总结,感情升华。
1.练习写话,升华情感。
(1)同学们,假如刘伯承 爷爷就在我们的面前,此时此刻你想对刘爷爷说些什么?
下面就请同学们把想说的话写下来吧。
(2)学生交流写话内容。教师引导学生饱含激情朗读自己所写内容。
2.教师总结,深化情感。
刘伯承被称为“军神”,绝不仅仅是因为这次手术。他文武双全, 戎马一生。他
创办的国防大学是中国的最高军事学府,被誉为“将军的摇篮”。他为祖国的解放和
建设事业,献出了毕生的心血,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堪称中国的——“军神”。引












































.


精品文档
导学生饱含深情再读课题。(板书:堪称“军神”)
五、课后拓展
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 像刘伯承一样有着坚强意志的人?还知道哪些像刘伯
承一样为祖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 (学生交流汇报。)







12.清贫







课题 清贫 课型 略读课文
授课
时间
1课时
1.能正确认读本课10个生字,理解“奢侈、款项、筹集、矜持不苟、积蓄、齿冷”。
2.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 3.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了解课文,用动作、 语言、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并体会人物的内心活
目标 动,感受人物的性格品质。
4.体会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感受他坚定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
5.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

在自主、合作 、探究中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了解课文用动作、语言、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

法,并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方志敏甘于清贫、矜持不苟、克己奉公的高尚情操。
重点
教学
了解课文用动作、语言、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并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
难点
教学设计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
咏 竹
(1935年1月)
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
一朝红日起,依旧与天齐。
2.学生自由朗读,并互相交流对这首诗的了解。
3.教师评议并小结。
导入 (1)这首诗的作者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
方志敏(1900—1935),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江西弋阳人。1935年1
月,在江西 怀玉山区被民党军包围,在玉山陇首村被俘。面对严刑和诱降,正气凛
然,坚贞不屈。8月6日在南昌英 勇就义。遗著有《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等。
(2)读着这首诗,彼时彼地的悲壮立刻展现在我们 眼前,厚厚的冰雪,压得竹子喘
不过气来。竹子只得低下了倔强的枝头,低得快要触到地面了,但仍不肯 倒下,一
直坚持到迷雾消散,红日东升、冰雪融化,竹子重又挺直了腰杆,傲然挺立。
4.谈 话导题:方志敏就像这竹子一样,是一个真正昂首挺立的共产党人。今天我们
就一起来学习《清贫》(板 书课题:清贫)谁先来谈一谈:你认为“清贫”是什么意
思?(生活清寒贫苦。)

.


精品文档
5.交流激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清贫》,相信 读完文章之后,大家会对方志敏
的“清贫”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解决字词
1.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
2.出示词语
3. 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
(二)读懂文意
1.在文中,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小
组交流。)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并小结。
本文共10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从事革命十余年,从没有奢侈过。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写被俘时被两个国民党士兵搜身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写“我”家中也只有几套旧汗褂裤和几双缝底的线袜。
第四部分(第10自然段),写清贫、洁白、朴素是革命者战胜困难的原因。
(板书:清贫是美德——被俘搜身——传世宝——清贫战胜困难)
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1.学生默读课文,你从文章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高尚情操?结合
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以及手中的资料说说自己的感受。
(1)边读边画,品读词句,并在旁边作批注。
(2)读完后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2.全班交流。
新课
我从事革命斗争,……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
教学
(1)从“十余年”“一向”“过着朴素的生活”你了解到什么?(这是方志敏的自我

表白,从正面来介绍他革命多年一向清贫。)感受到什么?(方志敏的精神难能可贵,
值得敬仰。)
(2)从“经手的款项” “总在数百万元”你又感受到什么?(他管理那么多款项,
依然能克己奉公,甘于清贫,令人敬佩,可以说“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是他一生
的写照,他的 “清贫”关键在 “清”。)
(3)“奢侈”是什么意思?(花费大量钱财,追求过分享受。) “颇”是什么意思?
(很,相当的。) “颇似奇迹”是什么意思?(非常像是奇迹。) “矜持”的意思
是什么?(拘谨,拘束。) “不苟”是什么意思?(不随便,不苟且。) 你对“矜
持不苟”是怎样理解的?(本文指约束自己,恪守清贫,不随便放弃操守。)
(4)这段话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比。)
这在国方的伟人们看来,颇似奇迹,或认为夸张;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
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
(1)通过对比突出了共产党员是真正奉献于革命事业的人。
(2)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从正反两方面谈不同人对清贫有不同看法:有些人认为是奇迹或夸张;共产党
员认为这是美德。
(3)仅仅是方志敏一个人这样吗?
不仅是方志敏一个人这样,甘于清贫,舍己为公是每一个共产党员所具备的美
德。每个共产党员都能做到的事在国民党的伟人们看来却“颇似奇迹”,“认为夸张”
足以说明当时国民党的军队极力追求个人利益,而共产党员是真正奉献于革命事业
的人。(板书:奉献革命)
.


精品文档
他们满肚子热望在我身上搜出一千或八百大洋,……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
(1)“满肚子热望”是什么描写?(是对国方兵士心理活动的描写。)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国民党兵认为从方志敏身上一定能得到一笔可观的意外之财。因为方志敏当
时是红10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在他们看来方志敏应该和国
民党的高级将领一样十分有钱。但是事实是方志敏清贫一生,清廉一生。)
(2)“从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 是什么描写?(是对国方兵士动作的描
写。)你从中了解到什么?(这传神的动作描写把国民党士兵贪婪丑恶的嘴脸刻画得
淋漓尽致,并且把这当作一件趣事来谈可以看出方志敏面对被捕毫不畏惧,这恰恰
是对敌人强烈的嘲讽与蔑视。这种胸襟和气度着实令人敬佩。)
(3)你从“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感受到什么?
(作为共产党的高级将领方志敏身上居然一个铜板都没有。这一看似“有趣”的事
实恰恰证明了方志敏清贫廉正的高尚情操。)
(4)方志敏被捕时身上仅有的这两样东西说明了什么?(“表”和“笔”都是方志
敏进行革命工作所必需的,说明方志敏心里想的只有革命事业。)
(第2-8自然段)
(1)有两个国方兵士,在树林中发现了方志敏时是怎样做的?找出有关的词句。(从
“摸、捏”到“威吓”,再到“弓着背”,最后“又在我藏躲地方的周围,低头注目
搜寻了一番”)你从中感受到什么?(这些动作描写形象的再现了国民党士兵的贪婪
本性,也说明当时的国民党军队从上到下都以发财为目的。这和方志敏的清贫廉正
形成鲜明的对比。)
(2)“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个个都有钱,我今天确实是一个铜板也没有,我们
革命不是为着发财!”读一读,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是方志敏回答国民党士兵的话,
字字有力,落地有声,赞扬了共产党员恪守清贫的美德。这句话把国民党官员与共
产党干部加以对比,讽刺了国民党贪污腐化、聚敛民财、盘剥百姓的丑行。赞美共
产党员的美德。)
(3)“个个有钱”指出了什么?(指出聚敛民财、盘剥百姓在国民党中不是个别现
象,而是人人如此。) “一个铜板也没有”强调了什么?(强调“清贫”。) “不是
为了发财”阐明了什么?(阐明革命者的宗旨,不为个人谋利益,要为天下谋幸福。)
(4)国民党士兵从“满肚子热望”到“猜疑、不相信”,从“企望有新的发现”到
“失望”直至“怀疑而又惊异”这一系列情绪上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呢?(国民党士
兵情绪上的变化进一步从侧面印证了方志敏清贫的人生信念和矜持不苟的革命情
操。当最后确定方志敏这位共产党高级将领确实没有钱的时候所流露出来的惊讶,
恰恰说明了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
是不是还要问问我家里有没有一些财产?……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
(1)“那些就算是我唯一的财产了”指哪些?(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
线袜。)这又说明了什么?(进一步说明方志敏的清贫。)
(2)“但我说出那几件‘传家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传家宝”
和“齿冷三天”形成鲜明对比,又揭露了国民党士兵的贪婪本性,也说明当时的国
民党军队从上到下都以发财为目的,这和方志敏的清贫廉正又一次形成鲜明的对
比。)(板书:清贫廉正)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1)这句话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这句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共产党员追求清贫
的品格的宣言。)(板书:总结全文)
(2)你对这段话是怎样理解的?(这句话指出清贫这一品格的意义在于它是战胜困
难、克敌制胜的关键。恪守清贫、洁白、朴素,才能不沾染贫污腐化,才能获得人
民的敬爱与支持。“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这样,事业才能成功。“清贫”,是不追
求物质享受;“洁白”,是心地纯洁,一心为公;“朴素”,是生活节俭。三个词从物
.


精品文档
质与精神两个方面揭示共产党员美德的内涵。)
四、阅读全文,了解写法。
1.作者在文章开头说“所以,如果有人问我身边有没有一些积蓄,那我可以告诉你
一桩趣事”从下文看,这个“趣事”“趣”在哪里?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和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相机指导:
(1)“趣”在两个士兵的动作上:“搜”“摸”“捏”“抢”,生动地刻画了两个富有经
验的贪婪的士兵形象。(板书:动作)
(2)“趣”在语言上。(板书:语言)
①“赶快将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把你炸死去”,极尽威胁、恐吓之嘴脸,
野蛮至极,丑陋之至,狡黠中掩饰不住无尽的贪婪。
②“绝不会没有钱的,一定是藏在哪里,我是老出门的,骗不得我。”老奸巨猾的
嘴脸跃然纸上。
(3)“趣”在两个士兵的心理上:两个士兵的心理先是“热望”,继而“激怒”“企
望”,最后是“失望”。这里既是对两个士兵的心理变化的刻画,又是对方志敏“矜
持不苟,舍己为公”形象的赞美。
4.在这件事的讲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方志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方志敏的语言、
神态中,我们可以看出方志敏的泰然自若、坚定持重。)
4.文章第九自然段,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语气?你是怎样理解的?(作者运用了讽
刺的语气,既讽刺了两个国民党兵无耻的企图,也对国民党高官及当时的一些富豪
进行了无情地揭露与批判。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五、再谈清贫,升华情感
文章题目是《清贫》,读过全文,你对清贫思想有了怎样的认识?
(清贫,即清白、贫穷。与本文最末的“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
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相呼应。在本文中,清贫是以方志敏为代表的共产
党人的优良作风。清贫精神应当是节俭素朴、高洁清贫;克己奉公、秉德无私;热
忱爱国、赤胆忠心;坚贞不屈、舍生忘死……)
课堂
小结
及拓
展延

六、总结全文,拓展思维。
1.总结谈话:这篇文章反映的不仅仅是革命先烈为了革命事业而甘于过清贫、朴素
的生活,更体现了 以方志敏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将清贫做为自己最大财富的高尚革命
气节。这种革命气节,在艰苦的战争年代 需要它,在今天同样需要它。
2.收集并阅读方志敏的其他文章,如《可爱的中国》等。




板书

内容

习作 他 了

课题 他 了 课型 习作
授课
时间
1课时
1.写清让他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
教学
2.尝试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把 “他”当时的表现写具体,表现出他的内心。
目标
3.养成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并能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习作。
.


精品文档
选择恰当的话题,写清让他发生感情变化的事物,如大自然的美景、 精美的艺术品、精美的字画、
教学
感人的故事等;在习作中把“他”发生感情变化的经过写下来,把 “他”当时的表现写具体,尝试
重点
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
教学
难点
在习作中尝试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
教学设计
一、交流激趣,导入课题。
1.谈话激趣,导入课题: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某个人陶醉、生气、伤心……的样子?
(学生自由发言。)读读下面这个片段,注意它是怎么把这个人当时的表现写具体的。
他的 眼睛闪着奇异的光芒,面孔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嘴里不停地说:“太美了!
真是太美了!”他根本没听 见周围喧闹的声音,整个世界对他来说好像都消失了。一
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他痴痴地站在 那里,一动不动地凝望着这座雕
像……
2.小组交流:它是怎么把这个人当时的表现写具体的?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小组内同学可以做补充发言,其他学生进行评议,教师
相机引导。
导入
4.教师评议并小结:

(1)神态描写:他的眼睛闪着奇异的光芒,面孔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
(2)语言描写:嘴里不停地说:“太美了!真是太美了!”
(3)动作描写:一个小时过去 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他痴痴地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地凝望着这座雕像……
从对“他”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中不难看出“他”被这座雕像陶醉了。
(4)不寻常的反映:他根本没听见周围喧闹的声音,整个世界对他来说好像都消失
了。 5.提出要求,准备习作:回忆生活中你见过的某个人陶醉、生气、伤心、兴奋、陶
醉……时的样子 ,选择你印象最深的,回想一下事情的前因后果,把经过写下来,
特别要把他当时的表现写具体。(板书 :他 了)
二、课件展示,引导选材。
1.小组交流:说说生活中自己见过 的某个人陶醉、生气、伤心、兴奋、陶醉……时
的样子。小组长分类整理。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
(1)他陶醉了。
①姥姥为我掖被角时那颤抖的手;
②妈妈为我准备的可口的早餐;
③朋友在我失去信心时鼓励的眼神……
新课
④我在灯下埋头苦读时,妈妈为我端来的一杯香浓的牛奶。
教学
⑤在我被冷风吹得瑟瑟发抖时,奶奶为我披上的一件温暖的棉衣。

⑥在我右手骨折时,同学送来的一篇字迹工整的笔记。
……
(2)他后悔了。
①与同学之间的矛盾:误解大家,忘记道歉。
②与老师之间的小摩擦,无法体会到老师的一片良苦用心。
③与父母之间的小纠纷:不理解父母,伤害了父母。
④在生活上,他人的关心被我误解。
(3)他陶醉了。


















设计意图

.


精品文档
①被自然美景陶醉:春花、夏雨、秋霜、冬雪、瀑布、大海、高山、河水、小溪、
树木……
②动物活动:蝴蝶起舞、蜜蜂采蜜、青蛙鸣叫、蝈蝈弹琴、鱼儿游水、小鸟嬉戏、
孔雀开屏……
③被建筑物陶醉:亭台楼阁、桥梁、隧道、房屋……
④文艺作品:影视、音乐、书籍……
⑤艺术品:绘画、书法、瓷器、陶艺、雕刻、刺绣、花艺、花插、茶艺……
⑥其他:书籍、文章、诗词……
3.小组交流: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说给小组同学听,小组同学互相评议。小组长分
类整理小组同学的发言。
4.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引导。
三、互相交流,把握技法
1.小组交流:怎样写好“他”陶醉的样子?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1)他的面部表情是
怎样的?眼神与平时一样吗?
(2)他有哪些不寻常的举动?
(3)他说了哪些话?说话时的语气是怎样的?
3.教师总结:在习作中要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板
书: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
4.阅读教材内容,进一步了解习作要求,把握写作技巧。
四、独立习作,教师巡视。
1.明确习作要求:写自己见过的印象最深刻的某个人陶醉时的样子,也可以写他得
意、吃惊、兴奋时的样子。回想一下事情的前因后果,把经过写下来,特别是要把
他当时的表现写具体。写好后,和同学交流,再对习作进行修改。
2.学生独立完成习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五、全班交际,师生评议。
1.习作完成后自己阅读并修改,保证句子通顺,没有错别字。
2.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把自己的习作在小组里读一读,小组同学互相评议,提
出修改意见。也可以大家一起帮助修改,并选出最好的一篇习作作为小组的代表作。
3.课件出示教师巡视时发现的优秀学生习作。
(1)学生自由阅读。
(2)自由发言,进行评议,发现亮点,提倡借鉴。
4.课件出示教师巡视时发现的存在普遍性问题的学生习作。
(1)学生自由阅读。
(2)自由发言,进行评议,发现问题,提出建议。
(3)集体交流,进行修改。
5.小组交流。
(1)把自己独立修改后的习作读给小组同学听,和同学一起分享当时的快乐心情。
(2)互相评价:从哪里感受到了当时的快乐心情,哪些地方没听明白。
六、自我修改,誊抄习作。
1.请同学们根据交流情况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试着用好修改符号。
2.小组内交流再次修改后的文章。
3.把自己的习作认真誊抄。

.


精品文档

板书
内容


语文园地四
课题 语文园地四 课型 练习
授课
时间
1课时
1.通过“交流平台”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体 会人物的内心想法,
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通过“词句段运用”的学习,尝试抓住人物 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选择一种场
教学
景照样子写一写。
目标
3.通过“书写提示”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标题和作者要写在醒目的位置,段落要分明,点号不顶格< br>书写。
4.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理解古诗《凉州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积累古诗。
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想法,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教学
学会选择一种场景写一段话,通过人物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理解古诗《凉州词》重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积累古诗。
教学 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想法,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难点 学会选择一种场景写一段话,通过人物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设计
一、学习“交流平台”。
1.读一读,找规律。
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
醒的大脑。
小组交流:从这段话你感受到什么?
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小结:这段话中 ,既可以感受到刘伯承顽
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
沃克医生站起身熟练地打开病人右眼上的绷 带。他愣住了,蓝色的眼睛里闪出
惊疑的神情。他重新审视着眼前这个人,冷冷地问:“你是干什么的? ”
……
导入 沃克医生的目光柔和了,他吩咐护士:“准备手术。”
……
沃克医生的脸上浮出慈祥的神情。……说:“告诉我,你的真名叫什么?”
小组交流: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什么?
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小结:课文着 力刻画了沃克医生的一
系列变化,从“冷冷地问”,到“目光柔和了”“脸上浮出慈祥的神情”,我们能 感受
到他对刘伯承从冷漠到赞许、钦佩的内心变化。
总结: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 会人物的内心想法,可以加深对文章
内容的理解,是一种很好的阅方法。
2.练一练,学运用。
(1)你还从学过的课文中哪些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到了人物的内心?和
同学交流。


.


精品文档
(2)小组交流。
(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引导,评议并小结:
①“岸英!岸英!”毛泽东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从对毛泽东的语言和神态描写中体会毛岸英牺牲后,毛泽东的悲痛心情。
②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示意秘书将记录稿放在上面。
a.这段话中“ 踌躇”描写了毛泽东的什么?(心理活动。)从中感受到什么?(当秘
书将电报记录稿交由毛泽东签字时 ,他又迟疑了,毛泽东在做艰难的抉择。)
b. “黯然的目光”是对毛泽东的什么描写?(神态。) 从“黯然的目光”你感受到
什么?(毛泽东经历着巨大的悲痛。)
c.从毛泽东“转向窗外” 、“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能体会出
什么?(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方面表现毛泽 东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
而一旦签字,就意味着毛泽东永远也见不到自己的爱子了,毛岸 英将永远留在了异
国他乡,真是艰难的抉择啊!这一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毛泽东是伟人,也是凡人。)
3.我拓展,我积累。
所谓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活动、情感活动进 行描写。它能反映人
物的思想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文章的主题。
(1) 直接描写:这种方法最常见。常以“想”等字眼为标志,有的还使用逗号或
冒号作提醒。
(2) 动作暗示:人的动作、行为总是受心理活动的支配。可以从行动中刻画人物
的心理活动 ,揭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世界。
(3)环境衬托:恰当的环境描写能衬托出人物的心理。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读下面的例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选择一种情景,照样子写一写。
1.读一读,找规律。
(1)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 着一支地吸
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①小组交流:读一读,看能感受到什么? < br>②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从对毛泽东的动作描写中感受到毛泽东
失去爱子后的悲 痛心情。
(2)黄继光愤怒地注视着敌人的火力点,他转过身来坚定地对营参谋长说:“参
谋 长,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
新课 ①小组交流:读一读,看能感受到什么?
教学 ②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抓住了黄继光的神态、动作、语言,写
出了黄继光对敌人的仇恨和主动接受任务的决心
(3)将军看了看他们桌子上的罐头,喉咙哽了一下, 说:“同志们……”停了
一下,又说:“孩子们,我给大家分菜,每人一筷子。”
①小组交流:读一读,看能感受到什么?
②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抓住将军 的动作、语言,写出了将军的
感动和对战士们的关爱。
2.练一练,学运用。
(1)从“焦急地等人、期待落空、久别重逢”中选一种情景,仿照上面的句子写一
写。
(2)学生自由练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小组合作,互助修改。























.


精品文档
(4)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指导并小结:
(二)下面的语句写出了同一个人物前后不同的表现,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照样
子说句子。
1.读一读,找规律。
(1)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
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
①小组交流:语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什么?
②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一向从容镇定”“双手却有些颤抖”描
写了沃克医生前后不同的表现。从沃克医生“一向从容镇定”到“双手却有些颤抖”
的变化能感受到沃克医生的震惊、激动、紧张,感受到沃克医生对病人的关心。
(2)平时遇到不顺心的事我都能一笑而过,可是这件事让我实在无法释然,胸口
总像是被什么堵住了似的,白天心神不宁,晚上也无法入睡。
①小组交流:语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什么?
②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平时遇到不顺心的事我都能一笑而过”
“可是这件事让我实在无法释然,胸口总像是被什么堵住了似的,白天心神不宁,
晚上也无法入睡”描写了“我”前后不同的表现。从“我”前后不同的表现中能够
感受到 “这件事”对“我”影响很大、给“我”带来巨大的震撼,使“我”无法放
弃,无法割舍。
2.练一练,学运用。
(1)小组交流:照样子说句子。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
三、学习“书写提示”。
1.观察上面的一段话,说说在格式上有什么特点?
(1)小组交流。
(2)小组代表发言参与全班交流。
(3)根据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小结:标题和作者要写在醒目的位置;段落要分明。
2.学生自由练习书写一段话,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选择在巡视中发现的优秀作业,投影展示,师生评议,相机指导学生在书写中特
别需要注意的两点。
(1)标题和作者要写在醒目的位置。
(2)段落要分明。
四、学习“日积月累”。
(一)学习古诗《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1.出示古诗。
2.师范读,学生跟读。互相交流识记生字。自由朗读。
3.解题:
凉州词,又称《凉州曲》,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
调名。凉州,今武威市,古西北首府,六朝古都,凉国故地,天下要冲,国家蕃卫,
雍凉文化的发源地。元明清时,武威又被称西凉,多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凉州乐舞
不仅是西北乐舞的代表,也是中原王朝乐舞中的精华,被尊为“国乐”。隋朝确定的
9种国乐,有七部是凉州输入的,其中《西凉乐》最著名。
4.简介作者:
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诗多被当时乐
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用词十分朴实,然意境极为深远。
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他的诗以《登鹳雀楼》、《凉州
词》为代表作。
.


精品文档
5.互相交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6.欣赏插图,看注释,小组合作,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
7.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8.赏析。
9.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11.巩固练习:
(1)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________,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________名。(诗
题 曲调)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诗歌前两句以远川高山衬托“孤城”,描绘出边地的雄阔苍凉之景。
B.“杨柳”是双关语,既指音乐的曲调,又指现实中的杨柳树。
C.诗歌用“何须”二字,由边地图景描绘转入情感抒发。
D.全诗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情绪消极悲切。
(二)学习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
1.出示古诗。
2.师范读,学生跟读。互相交流识记生字。自由朗读。
3.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屈原
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
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
杜”。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
白帝城》等多首。
4.教师简介创作背景。
5.课件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
6.欣赏插图,看注释,小组合作,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
7.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8.赏析。
9.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11.巩固练习:
(1)首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点明送别的时间是_______,地点
是_______,被送的人要去的地方是_____。(三月 黄鹤楼 扬州)
(2)这是一首送别诗,但诗中只字未提送别,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依依不舍之情的句子是:
,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
际流。)
(3)诗中写事的诗句是: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
扬州。)
(4)诗中写景的诗句是:
,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
际流。)
(三)延伸阅读: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送别诗》
隋代·佚名
.


精品文档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13.人物描写一组
课题 人物描写一组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3课时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噶、绊”等12个生字,会写“跤、搂”等15个生字, 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正确读写和理解“手疾眼快、一叉一搂、公鸡鹐架、冷绊子、挺脱、诸亲六眷、监 生、一声不倒一声、
已后、登时”等词语。
教学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小嘎子、车夫、严监生这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目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学习表现人
物某一方面特点的写作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
重点
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小嘎子、车夫、严监生这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教学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习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特
难点 点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谈话激趣:在祖国灿烂的文学宝库里,作家们用他们神奇的妙笔,为我们塑造了
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前面的课文学习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个人物是
谁?简单说说理由。
(1)自我思考,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学生发言。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神通广大的孙悟空,
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意志坚强的刘伯承,勇武过人的武松,廉洁清正的方志敏…… 在
作家的笔下,这些人物特点鲜明,让我们印象深刻,久久难忘。
2.导入课题: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要学习一组新的课文,继续认识和亲近作家为我
们塑造的人物形象,感受这些人物的特点,并试着了解作者是怎样刻画出这样鲜明
导入
的人物形象的。(板书课题:13.人物描写一组。)

3.整体介绍:《人物描写一组》这篇课文是由三篇独立的片段组成的,《摔跤》《他像
一棵挺脱的树》《两茎灯草》,并且三篇短文都选自名著。这三个片段分别描写了小
嘎子、祥子、严监生三个人物形象,而每一个片段,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侧重点
又不尽相同。
4.揭示主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人物描写一组》中的“第一个片段”──《摔
跤》(板书:摔跤),去认识两位很有特点的新朋友。
5.简介《小兵张嘎》:
《小兵张嘎》1961年底发表,讲述了抗日小英雄张嘎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故事。
6.简介作者:
徐光耀(1925—),笔名越风,河北雄县人,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平原烈火》,
.


精品文档
中篇小说《少小灾星》《四百生灵》,电影文学剧本《望日莲》《乡 亲们呐……》《小
兵张嘎》,短篇小说集《望日莲》《徐光耀小说选》,散文集《昨夜西风凋碧树》《忘
不死的河》等。
7.谈话导入:
“小嘎子”是作家徐光耀的儿童小说《小兵张嘎 》中的主人公。《小兵张嘎》讲
述了小嘎子在老锺叔、老罗叔、区队长、奶奶的引导下,成为一名名副其 实的八路
军战士的过程。下面这个片段写的是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景。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1)公鸡鹐架:指公鸡打架时,彼此试着用尖嘴啄对方的架势。课文中是指小嘎子
和胖墩儿已做好摔跤准备,就像两只即将争斗在一起的公鸡一样。
(2)精神抖擞:指表现出来的旺盛的活力。形容精神振奋。
(3)欺负:用蛮横无理的手段侵犯、压迫或侮辱。
(4)惯手:指惯于做某种事情的人。
(5)破绽:衣服的裂口,比喻说话做事时露出的漏洞。
(6)趁势:利用有利的形势(做某事);就势。
(7)仰面朝天:脸朝上平卧或身向后摔倒的样子。
三、再读课文,感受形象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小嘎子与胖墩儿摔跤的情景。
2.自由读文:小嘎子和胖墩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一找,
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把句子画出来,圈出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
新课 态的词,反复读,可以在旁边写一写批注。
教学 3.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小组同学的发言。
4.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是吗?”小胖墩儿跳起来。立刻退后两步,一闪身脱了单褂儿,叉着腰说,“来
吧,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便摔?”(语言描写)
(1)这段话是从哪些方面描写小胖墩儿的?(语言、动作。)
(2)你从这些描写中感受到小胖墩儿的什么特点?
①爽快、无所谓惧——“是吗?” “来吧,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便摔?”(板书:
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a.语言描写能反映出人物的精神面貌,思想品质,这样有利于表现文章的中心
思想。
b.语言的描写与动作、神态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刻画人物的品德、性格。
c.语言描写要反映人物的个性特点,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等方面的
特点,这样才能使人物形象鲜明。②动作敏捷——跳、退、闪、脱、叉(板书:动
作描写)
(3)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人物形象。
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
一搂。(心理描写)
(1)这段话是从哪些方面描写小嘎子?(板书:心理描写。)
(2)你从这些描写中感受到小嘎子的什么特点?(从“一向”“手疾眼快”“从不单
.


精品文档
凭力气”等词语感受到小嘎子机智、灵活的特点。)
(3)教师小结:摔跤是由小嘎子提出来的,自然是他自认为能胜过胖墩儿的法宝,
但他清楚两人在体形上的差距,认识到“单凭力气”是无法胜过“膀大腰粗、一身
牛劲儿”的胖墩儿。于是,当胖墩儿提出“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便摔”的问题时,
小嘎子很自然地选择了“随便摔”。表现了小嘎子的聪明而富有心计的性格特点。
(4)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小嘎子的聪明而富有心计的性格特点。课件出示课
文插图,字幕出示:
俩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打架似的对起阵来。
(动作描写)
(1)这段话是从哪些方面描写小嘎子和小胖墩儿的?(动作。)
(2)你从这些描写中感受到小嘎子和小胖墩儿的什么?(有气势,谁也不服谁,谁
也不怕谁。)
(3)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人物形象。
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
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心理活动、神态、动作描写。)
(1)这段话是从哪些方面描写小嘎子的?(心理活动、神态、动作。)
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活动进行描写。
它能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可以让文章更生动、更充实。
心理描写要求抓住人物的特征,使心理描写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等。
(2)你从这些描写中感受到小嘎子的什么?(小嘎子在和胖墩儿摔跤时有自己的战
术,他认为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认为自己在身体的灵活程度上胜过胖墩儿,
想巧胜对手,结果在围着胖墩儿“猴儿似的蹦来蹦去”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体力,
从“仿佛”一词不难看出他“很占了上风”只是暂时的、表面的,实际上这也是他
摔跤失败的原因之一。但是,从小嘎子摔跤时的“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又
分明可以看出小嘎子的争强好胜、机敏、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板书:争强好胜、
机敏、富有心计)
(3)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小嘎子的争强好胜、机敏、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
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
破绽。
(1)这段话是从哪些方面描写小胖墩儿的?(动作。)
(2)你从这些描写中感受到小胖墩儿的什么?(从“塌、合、鼓”这些动作描写中
感受到小胖墩儿的沉着稳重,也能感受到他经验丰富。)
(3)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人物形象。
两个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1)这段话是从哪些方面描写小嘎子和小胖墩儿的?(动作、心理活动。)
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等的写作手法,
叫做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同样要求生动、具体、细致。要完整地描绘每一动作的前因和后果,
表现动作发生、发展乃至结束的过程,使读者获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印象。
(2)你从这些描写中感受到小嘎子和小胖墩儿的什么特点?(小嘎子的机灵、敏捷、
有智谋;小胖墩儿的沉稳、憨厚老实、以实力胜对手。)(板书:沉稳、憨厚老实)
(3)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人物形象,表现出当时场面激烈。
5.朗读全文,在朗读中表现出人物形象。
四、了解写法,学以致用
1.小组交流,总结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小组长整理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引导相机小结:
(1)准确、细致的动作描写:
.


精品文档
“是吗?”小胖墩儿(跳)起来了。立刻(退)后两步 ,一(闪)身(脱)了
单褂儿,(叉)着腰说……两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上,各自虎势儿一 (站)……
(围)着他猴儿似地(蹦来蹦去)……
(2)动作中穿插心理活动描写:
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
一搂。……起初,小嘎子 抖擞精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小嘎子已有
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
(3)恰如其分的神态描写:
起初,小嘎子抖擞精神……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
(4)语言描写:
“要不――摔跤。”“是吗?”小胖墩儿跳起来了。立刻退后两步,一闪身 脱了
单褂儿,叉着腰说,“来吧,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便摔?”
(5)巧用修辞方法: < br>……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鹐架似的对起阵来。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围着
胖墩儿猴儿似的蹦来 蹦去。
(用了比喻词形容动作,使动作更加生动、形象。)
3.同学们,老师也准备了一段 描写小嘎子和小胖墩儿摔跤的话。你们想一想,
课文和这一段相比,好在哪里呢?
4.教师小 结:文中对小嘎子摔跤时的动作描写极为细致。作者用了“站、围、蹦、
转、揪、推、拉、拽、顶、扳” 等表示动作的词语,从不同的方面对小嘎子的摔跤
动作进行了细致描绘。在这当中,还夹杂着对嘎子心理 活动的描写,比如,“欺负对
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 ”“小嘎
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这些描写从另一个侧面丰富了人物
性 格。动词的准确运用和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塑造了小嘎子这个儿童形象,显示
出作者在人物刻画上的功 力。
5.播放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视频片段。
6.运用写法,以评促写。
通过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写一次比赛或游戏的一个片段。如,扳手腕、打篮
球等。





























课堂
小结
及拓
展延

五、课堂总结,互相交流,深化认识
1. 这个片段主要写了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景。先是由 小嘎子提议摔跤,在
摔跤的过程中,他时时处处想使巧招,结果反被小胖墩儿摔了个仰面朝天,反映了< br>小嘎子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
2.互相交流,深化认识
(1 )通过这节课的阅读,小嘎子和小胖墩儿的形象一定活在同学们的心中。那么,
在同学们的心目中,小嘎 子和小胖墩儿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同学们在下面的
横线上,填上你认为合适的词语:

的小嘎子

的小胖墩儿
(小嘎子:聪明、活泼、调皮、顽皮、灵活等等;小胖墩儿:沉稳、憨厚、诚实、
老实等等。)
(2)你喜欢小嘎子,还是喜欢小胖墩儿?(喜欢小嘎子,因为他聪明、活泼、调皮、
顽皮、灵活;学 会小胖墩儿,因为他沉稳、憨厚、诚实、老实。)
(3)在课文中作者塑造了两个特点鲜明、天真可爱 的人物。小嘎子活泼,调皮,小
胖墩儿沉稳,憨厚。谁能回忆一下,作者刻画这两个人物形象是用了什么 方法呢?
学生回忆,教师评议相机引导。
.


精品文档
六、课后拓展。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节选自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家徐光耀先生 的中
篇小说《小兵张嘎》。这部小说在上个世纪60年代曾经改编成同名电影,影响了几
代人。 1980年小说和电影分别获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最近又改编
成电视连续剧。同学可以 课外阅读《小兵张嘎》,也可以观看有关的影视作品。
板书
设计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最初于1936年发表在杂志
《宇宙风》。小说描写了20年代,老北京的一个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这部小说大
量应用北京口语、方言,还有一些老北京的风土人情的描写,是现代白话文小说的
经典作品。课件出示有关图片。
2.作者简介:
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本名舒庆
导入
春,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

国 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猫城记》《牛天赐传》《骆
驼祥子》等,短篇小 说《赶集》等。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
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3. 谈话揭题:祥子是《骆驼祥子》一书的灵魂人物,是个性格鲜明的普通车夫。
年轻时的他身上具有劳动人 民许多优良的品质——善良纯朴,热爱劳动,对生活具
有骆驼一般的积极性和坚韧的精神。今天我们要学 习的课文《他像一棵挺脱的树》
中的“他”就是祥子。(板书课题:他像一棵挺脱的树 老舍 祥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解决字词。
1.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
2.出示词语。
铸成 颧骨 伤疤
3. 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书要求。
新课 (1)读书要细心,读不通的地方要多读几遍,要求读得准确、流利。
教学 (2)遇到不理解的生词可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实在不理解的画下来留作
讨论。
(3)不动笔墨不读书,将感受深刻的句子或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指名接力读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准读顺。师生随机纠
错,并适当解答同学们的有关疑问。
3.再读课文,思考:祥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形象的。
4.小组讨论,选代表发言。
三、深入读文,探究形象
导语:本文选自《骆驼祥子》,作者是老舍,题目为后人所加。小说讲述了普通
人力车夫祥子的一生,展示了一幅具有老北京风情的世态图。本文所选片段中的“他”
.


精品文档
就是指祥子。那么,祥子具有怎样的特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祥子
外貌的句子,仔细体会人物的特点。
(一)他的身量与筋肉都发展到年岁前边去。……傻子似的他自己笑了。
1.同学们先读读这段文字,再看课文中的插图,看自己能了解到什么。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引导相机小结:
(1)“他的身量与筋肉都发展到年岁前边去。二十来岁,他已经很大很高,虽然肢
体还没被 年月铸成一定的格局,可是已经像个成人了——一个脸上身上都带出天真
淘气的样子的大人。” 作者通 过对祥子装束、体态、身段的素描,准确而真实地表
现了祥子身体的健壮,性格的朴实、充满生气。(板 书:体态、性格 健壮、朴实、
充满生气)
(2)“看着那高等的车夫,他计划着怎样杀进 他的腰去,好更显出他的铁扇面似的
胸与直硬的背;扭头看看自己的肩,多么宽,多么威严!杀好了腰, 再穿上肥腿的
白裤,裤脚用鸡肠子带儿系住,露出那对‘出号’的大脚!是的,他无疑的可以成
为最出色的车夫;傻子似的他自己笑了。”这部分课文通过祥子的心理活动和神态描
写表现了祥子的健壮 、朴实、充满生气,从中也能感受到祥子的自豪和充满信心。(板
书:装束、体态、性格 健壮、朴实、充满生气)
4.指导朗读,在朗读中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
(二)他没有什么 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他就很像一棵树,上下没
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朴实憨厚)
1.同学们先读读这段文字,再看文中插图,看自己能了解到什么。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引导相机小结:
(1)“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 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
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 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
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 候在树
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这一段人物素描,几乎是没有任何修饰,却细腻逼真,如
在目 前。(板书:人物素描 细腻逼真)
肖像描写即描绘人物的面貌特征,它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服 饰、打扮以及
表情、仪态、风度、习惯性特点等。肖像描写能够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
的内心世界。描写时应有一定顺序。
(2)“他不甚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 体,都那么结实硬
...
棒,他把脸仿佛算在四肢之内,只要硬棒就好。”这段话通过对祥子心 理活动的描写

表现了祥子的健壮、充满生气,从“结实硬棒”能看出他对自己体能的信心。( 板书:
体力、性格)
(3)“是的,到城里以后,他还能头朝下,倒着立半天。这样立着,他 觉得,他就
很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这段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祥子
比喻成了一棵树,生动形象地把祥子的性格特点及外貌特征展现于我们的眼前。表
达了作者对祥子的赞美 ——健壮、朴实、充满生气。(板书:健壮、朴实、充满生气)
4.指导朗读,在朗读中感受鲜明的人 物形象,在朗读中与作者一同欣赏这个旧中国
的北京人力车夫。
5.播放有关影视作品的选段,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


精品文档
课堂四、课堂小结,鼓励阅读
小结老舍善于写人,他善于调动各种手法塑造人物。老舍是语言大师,他创造性地

及拓运用北京市民的口语,,使人一读就能感受到小说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老舍也说:

展延“《骆驼祥子》可以朗读,他的语言是活的。”
伸 希望同学们课下阅读这部小说,。
板书
内容



第三课时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课文录音及动漫视频。
2.教师简介:我们刚刚欣赏的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的一个片段。这部小说里,
作家吴敬梓用讽刺的手法,描写了当时读书人对功名的追求,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
严监生就是其中的一个人物。他是一个有钱的吝啬鬼。课文这个片段描写的是严监
导入 生临死前的情形。(板书:两茎灯草 临死前的严监生)
3.简介作者及《儒林外史》。
作者吴敬梓出身于官宦之家。他不追求功名,对人生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这
在当时是很难被社会所容 的。
《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对当时读书人和其他各色人等进行了生动的刻
画,活灵活 现,有血有肉。其中对一个有钱人严监生临死前的描写,成为“千古绝
唱”,被人们津津乐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解决生词,感知课文内容。
监生 侄子 喉咙 吐痰 舅爷 揩泪 诸亲六眷
2.这篇课文的生字并不多,相信同学们经过认真练习一定能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
利。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
3.检查读书效果。有针对性地检查平时读书机会相对较少的学生,随时正音。
4.说一说文章主要写了谁?(严监生)这个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吝啬)
5.学生自读思考:课文是怎样表现人物特点的。
6.交流对人物的初步感受。
新课
三、细读课文,感悟形象。
教学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象画面:边听边想象严监生临死前的样子。

2.小组交流。
(1)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小组交流:作者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的
描写,请同学们先找出有关语句细致地读一读,并根据他的动作、神态的变化揣摩
揣摩他临死前的心理活动,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2)小组同学互相交流,小组长整理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指导并小结。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
……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1)这是作者对严监生咽气前的一段描写。这段话主要描写了什么?(严监生的病

.


精品文档
一天比一天重,一连三天不能说话,但是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
着两个指头。)(板书: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2)“总”字能不能去掉?(不能。)为什么?(由“总”字能让人体会到严监生垂
死挣扎的时间之长。)
(3)读了这段文字,你能想到哪些成语来形容此时的严监生?(奄奄一息、生命垂
危、危在旦息……)
(4)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严监生“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联系
下文说一说为的是什么?(为的是灯盏里有两茎灯草,恐怕浪费了油。)
(5)病情恶化到这种程度,严监生却“总不得断气”他在想什么?(灯里点着两茎
灯草,浪费油啊!)如果严监生这时还能说话,他可能会说什么?(灯盏里有两茎灯
草,赶快挑掉一茎,不要浪费油啊!)
(6)作者主要描写了严监生的什么?(板书:动作)从这样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
(两根灯芯草,竟然让临死前的严监生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出两个指头,两根
灯芯草在他的心中是这么的重要,可见他是多么吝啬。)
(7)请同学们反复读这段话,思考感悟,并了解作者的表现手法。(作者用犀利的
笔法刻画了一个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登时就
没了气。(焦急的加剧与吝啬)
(1)学生自由阅读这段描写,思考在这段话中作者又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严监生的?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①与大侄子的交流:(板书:把头摇了两三摇。——动作)
②与二侄子的交流:(板书:把两眼睁得的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
紧了。——神态、动作)
③与奶妈的交流:(板书: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神态、动作)
④与赵氏的交流:(板书: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动作)
(4)从这些动作的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焦急的加剧与吝啬)
4.自由朗读全文,在朗读中通过对严监生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严监生当时的心理。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课堂总结:
课文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 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
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 奴的形象。
如同素描一般的细节描写,把严监生吝啬的特点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表现出

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拓展延伸:
吴敬梓擅长运用典 型情节,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语言准确、精炼、形象,具
有讽刺效果。《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讽刺小 说的高峰。
3.激发阅读:
建议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儒林外史》。

14.刷子李
课题 刷子李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课堂
小结
及拓
展延

2课时
教学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浆、傅”等7个生字,会写“浆、傅”等15个生 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目标 正确读写“粉刷、刷浆、规矩、徒弟、端茶、点烟、跟在、屁股、师傅”等词语。
.


精品文档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一位普通手艺人高超的技艺。
3.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重点
教学
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难点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谈话揭题:小嘎子、车夫、严监生,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
印象。今天,我们将结识一位不普通的手艺人,他就是──刷子李。(板书课题:刷
子李)
2.交流解题:“刷子李”是一个人的绰号。从这个绰号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学
生各抒 己见,引导学生了解这个人是个粉刷匠。)
3.引发思考:像这样会粉刷的人里有很多姓李的人,这些 人都能称为“刷子李”吗?
为什么叫他“刷子李”呢?他又“奇”在哪呢?(学生思考,小组交流。)
4.简介出处:本文选自《俗世奇人》,其中所述之事,多以清末民国初年天津卫市井
生活为背 景;天津卫,天津的旧称,是东南水路的门户,有守卫京都的意思。即今
导入
天的塘沽码头。冯骥才偏爱写“俗世奇人”,自有他的道理:“码头上的人,一强活

不成,不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如:“刷子李”“泥人张”等。
5.简介作者
冯骥才,中国知名作家。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神灯前传》,短篇小说集《雕
花烟斗》等。
6.简介写作背景
晚清光绪年间,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居,性格迥然相区别,然 而,
燕赵之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盐,风俗习惯强悍。近一百多年来,列举所有中华大
灾大难, 没有一个不首当其冲,于是产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然在显赫上层,另外
在市井民间。作者听的很多,长 记在心,所以,作者随想随记,描绘了解放以前出
现的社会风土人情;每个人一篇,各不相关,最后写成 一书,名为《俗世奇人》。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1)刷浆:用刷子在墙壁上刷石灰浆。
新课
(2)规矩: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
教学
(3)绝活:最拿手而有特色的本领;绝技。

(4)半信半疑:有点儿相信又有点儿怀疑。
(5)派头:气派(多含贬义)。
(6)稀溜溜:粉浆稀的样子。
(7)悠然:悠闲的样子。
(8)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9)神圣:极其崇高而庄严;不可亵渎。
(10)侵犯:非法干涉别人,损害其权利。
















.


精品文档
(11)露馅:比喻不愿意让人知道的事暴露出来。
(12)难堪:难为情。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互相交流: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这篇短文以“刷子李”的高超手
艺为话题。作者写“刷子李”的奇妙绝活时,首先极力写他手艺之高,“他要是给您
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都不用放,单坐着,就如同神仙一般快活。最让人叫绝的
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然后作者从一个小徒弟
的视角印证了“刷子李”的真功夫:起初,徒弟是“半信半疑”,但大半天下来,居
然连一个芝麻大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
严。正当徒弟对师傅佩服得五体投地时,却突然发现“刷子李”裤子上有一个白点:
师傅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不料“刷子李”最后揭开谜底:那白点原来是黑裤
烧了个小洞造成的!一波三折的叙事,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
2.理清层次。
第一部分(1—2自然段):表明人物身份及其技术之高超。
第二部分(3—11自然段):通过曹小三的所见、所闻证明“刷子李”名不虚传。
课堂
小结 四、课堂总结,布置预习
及拓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了解了刷子李的“奇”。
展延2.请同学们课下自己阅读课文,了解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形象的。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字音。
导入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结识了冯骥才笔下的一位“俗世奇人”——刷子李,

并且一起走近这位奇人,从他刷墙的效果奇、规矩奇、动作奇等方面见识了他的高
超技艺。这节课我们 继续阅读课文,了解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表现人物形象的。
二、细读课文,感受形象,品味写法。
1.问题引学:刷子李练得一手刷墙的绝技,作者是怎样描写他技艺高超的呢?请同
学们默读课 文,一边读一边用“ ”画出直接写刷子李技艺高超的句子,写下
简单批注。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新课 (1)通过描写刷墙的规矩表现人物形象——技艺高超。
教学 ①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在我
们的生活中,别人刷 墙黑衣服都会变成白衣服,但是刷子李干完活后,却没有一个
白点,所以我感受到了他的技艺高超。从刷 子李刷墙时的衣着表现了刷子李的
“奇”。)(板书:技艺高超)
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 ,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从刷子李刷墙时的
规矩表现了刷子李的“奇”。也感受到刷子李的自 信。)(板书:规矩奇特)
(2)通过描写刷过的墙壁表现人物形象——技艺高超。
①交流关键句段。

















.


精品文档
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都不用放,单坐着 ,就如同神仙一般快活。(运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刷子李刷过的房子很美,给人的感觉 舒服。
从而表现了刷子李刷墙的技艺高超。)
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的透亮,白得清爽。(用词语“匀匀实
实” “透亮”“清爽”准确地描写出刷过的墙壁的效果好,从而表现了刷子李刷墙
的技艺高超。)
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
一面雪白的屏障。(运用比 喻的修辞方法说明刷子李刷过的墙壁一点瑕疵都没有,
让我们感受到刷子李刷墙的技艺高超。)
②指导朗读:指名朗读以上几段话,师生评议,指导学生在朗读中表达出对刷子李
那种敬业、专注、求 精、创新精神的敬意。
(3)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形象。
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 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
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①这段话主要描写了什么?(刷子李刷墙时的衣着。)
②这段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刷子李 穿上这身黑与其说是在和“那桶白浆”较劲,
不如说是在与自己挑战和较劲,他在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向世 人展示自己的高超技
艺,流露出对自己手艺的绝对自信和自豪。刷子李行云流水的刷墙技术,滴水不漏< br>的功夫,在一身全黑装束中让人震撼折服,这就是细节描写的妙处。)
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
障。
①这一段话描写了什么?(“刷子李”刷墙的情景,包括他刷墙的动作和刷后的效
果。) < br>②从这段描写中你感受到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刷子李”刷墙的动作是那样的娴
熟,娴熟得已进 入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
③从“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你感受到什么?(给人的感觉,他不是在 做一项
又脏又累的活儿,而是在进行一项艺术创作,艺术表演。)
④“啪啪声里,一道道浆, 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
一面雪白的屏障。”一句主要描写了什么?(刷后 的效果,作家主要言其平整和雪
白,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好比打开一面雪白的屏 障。)
⑤刷子李刷墙的动作和刷后的效果相互映照,反映了什么?(反映了“刷子李”技
艺高 超。)(板书:动作娴熟 效果非凡)
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感情, 点化人物关系,
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的重要方法。
例如文中“刷子李”的黑衣黑裤,刷墙时 娴熟的动作,还有那个让人吃了一惊
的白点等细节描写,塑造人物个性,烘托人物形象,突出了“刷子李 ”技艺高超,
使“刷子李”这个人物活了,神了。
(4)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人物形象。
除了直接描写和细节刻画,作者还通过曹小三的视角印证了刷子李的高超技艺。
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眼瞧瞧。
①“半信半疑”是什么意思?(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 表示对真假是非不能肯
定。)
②这段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为下文写曹小三想法的变化做了铺垫。)(板书:曹
小三 半信半疑)
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①这句话主要描写了什么?(这句话写的是曹小三看到师傅穿着一身黑色的衣服,


































.


精品文档
刷完墙壁后,“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时的内心感受。)
②从曹小三的内心感 受你体会到什么?(曹小三亲眼见到师傅真有如此高超的技
艺,他感到惊愕,内心受到震撼,虽是事实, 但他不敢相信这是事实,可又不得不
承认这是事实。这身黑衣服上无一个粉点,就是师傅高超技艺的见证 。因而,他觉
得那件“黑衣服”具有一种威慑力量。)
③联系“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那 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眼瞧瞧。”
一句思考,曹小三的想法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是师傅凭 着高超的技艺在徒弟心中
树立了权威。) (板书:佩服)
完了,师傅露馅儿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
①“露馅儿”是什么意思?(比喻隐秘的不愿意让人知道的事暴露出来。)
②“山般的形象”指什么?(“山般的形象”指师傅凭着高超的技艺在徒弟心中树
立的权威。)
③“轰然倒去”反映了徒弟当时怎样的内心?(以为师傅“名气有诈”,感到失落。)
(板书: 失落)
④联系下文,你能体会到什么?(能体会到课文从侧面烘托了刷子李技术的高超,
写法绝妙。)
曹小三学徒的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不一定明白呢。
①小组交流,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引导并小结。
这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其意思至少有三:一是“刷子李”确有绝活,这一绝
活,若没有亲眼目 睹,怎么也不会相信是真的,侧面说明“刷子李”技艺高超。二
是“刷子李”有此绝活是其自我挑战、不 断磨练的结果。三是“刷子李”的所言所
行深深震撼了曹小三,曹小三感触很深,获益甚多。(板书:震 撼)
③“曹小三学徒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不一定能明白呢!”
你认为 曹小三学徒头一天明白了什么道理?(要想赢得别人的赞誉,必须下苦工夫
练习技术。)
侧面描写是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
突出。
(5)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形象。
刷子李看着曹小三发怔发傻的模样,笑道:“好好学本事吧!”
①通过刷子李的语言描写你感 受到什么?(“刷子李”心细如发,对于小徒弟细微
的内心活动体察入微。)
②“刷子李”对 徒弟说的这句话是意味深长的。其实,他在告诉徒弟曹小三什么?
(他告诉徒弟曹小三,不要以为别人的 名气都是虚的,那可是名副其实的。)
③曹小三从师父的话中受到了怎样的教育?(手艺人必须有本事 ,本事是勤学苦练
出来的,有了本事才能有自己的尊严。)
4.小组交流:以上句子从三个方 面写出了刷子李的技艺高超,使人称奇。从哪哪些
方面表现了他的 “奇”?自由发言,教师评议并小结。(板书:效果奇、规矩奇、
动作奇)
5. 小组交流: 人们为什么叫他“刷子李”呢?自由发言,教师评议并小结。(在民
间,如果一个人手上有绝活,手艺高 超,无人能比就可以用这种独特的方式来称呼
他,用这个行业加上他的姓<行业+姓>。)
6 .小组交流:那么,有这样的称呼的人还有哪些,你知道吗?自由发言,教师评议
并小结。(泥人张、刻 砖刘、风筝魏、机器王、蛋糕X、、魔方X)
7.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刷子李的技艺高超。
课堂三、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


精品文档
小结
及拓
展延


1.教师小结:《刷子李》这篇课文以“刷子李”刷墙的高超技艺为话题,讲述了一
个粉刷匠的传奇故事。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表达
了作者对奇人“刷子李”的肯定和由衷的赞叹,告诉我们手艺人必须有真本事,真
本事是精益求精、勤学苦练得来的,只有有了真本事,才能有自己的尊严的道理。
2.作业。
(1)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俗世奇人》的其他章节,如《泥人张》等。
(2)小练 笔:选择身边一个熟悉的人进行片段描写,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
态等细节,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 写表现出他的主要特点。


板书
内容


交流平台 初试身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课文内容,进一步认识描写人物文章的特点。
2.了解通过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3.选择身边的一个人,试着运用多种方法来表现人物特点。
【教学重点】
1.知道选用表现人物特点的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2.了解通过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3.选择身边的一个人,试着运用多种方法来表现人物特点。
【教学难点】能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来表现人物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内 容
一、导入新课
1.回顾总结:我们刚刚学习的这一组课文,都是什么类型的文章?(写人记事
的文章。)
2.谈话导入:写人的文章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客观地描写人物的典
型事例及人物的 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表现人物特点;描写周围人的反应,
间接写出人物特点。这节课我们会通 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栏目,学习阅读方
法,试着运用学会的方法说明身边事物的特征。
二、交流平台
1.回顾我们本单元学过的课文《人物描写一组》一组中的《两茎灯草》,说一 说
从课文中都认识了谁?他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特点的?
(1)小组交流。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指导。
①通过《两茎灯草》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严监生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
象。
②《两茎灯草》这个片段是通过记叙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
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 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3)教师小结:选用典型事例,把它写 具体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人与
事是分不开的,一个人往往在做事情、与别人相处时,才显出自己 的特点,习作时应
该选择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典型事件表现人物形象。

.


精品文档
(板书:选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
2. 回顾我们本 单元学过的课文《人物描写一组》一组中的《他像一棵挺脱的树》,
说一说从课文中认识了谁?他有什么 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特点的?
(1)小组交流。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指导。
(3)教师小结:肖像描写即描绘人物的面貌 特征,它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
服饰、打扮以及表情、仪态、风度、习惯性特点等。肖像描写的目的是 以“形”传“神”,
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
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
用的表达方 法。肖像描写是指描绘一个人的相貌,主要是五官,也就是头部,比如说
描写他的眼神。而外貌描写的范 围要大一点,着重描写一个人的气质、穿着以及言谈
举止。所以肖像描写不同于外貌描写。
(板书:通过肖像描写表现人物形象)
(4)了解描写技巧。
①仔细观察,抓与众不同的方面,突出特点。
②抓住“五官”特点,写出人物面部特征。
③注意身材体型、服饰打扮,体现人物个性。
④区分性别和年龄差异,用词准确。
⑤注意生活经历,符合人物身份。
⑥注意经常习惯的动作神态。
⑦表现喜怒哀乐和神情变化。
⑧抓重点,不可蜻蜓点水,面面俱到。
⑨可以用比喻、夸张、联想等修辞手法。
⑩要有顺序。
3.回顾我们本单元学过的课文《摔跤》, 说一说从课文中都认识了谁?他有什么
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特点的?
(1)小组交流。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指导。
(3)教师小结:
动作描写是通过 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
方法。在写作中为了表现人物特点,突出 人物形象,可以抓住人物动作进行细致描写。
(板书: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形象)
《摔跤》 一文中,在描写人物动作时,还夹杂着对嘎子心理活动的描写,比如,
“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 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
“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 ”,这些描写从另一个侧面丰富
了人物性格。(板书: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形象)
心理描写 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
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 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神
态描写是与外貌描写有区别的,神态描写是对人的面部 表情进行刻画,可以突出人物
的性格特征。
4.回顾我们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刷子李》, 说一说从课文中都认识了谁?他有什
么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特点的?
(1)小组交流。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指导。
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眼瞧瞧。
……
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

怎么识别假钞-初中化学教学工作总结


兰州铁路局招聘-家庭育儿百科大全


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书-工作报告结尾


演讲的技巧-清明节手抄报内容


圣诞是几月几日-教师节节目串词


曹文轩草房子-网络电话试用


捣蛋鬼日记-新疆一本分数线


关于老师的手抄报-泰国免签证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