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现代科技学院-正规个人简历模板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各科教案类文档,如需要请下载。希望能帮助到你们!
2020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1草 原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三)弄清课文记叙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二)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1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在我国内蒙古、新
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
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
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
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
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
》和今天要学
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
解课文内
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
读后
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二)学生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
br>(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
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
线
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
我国
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2.让学生
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
留到讲读时解决
;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
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
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
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可以有三
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
巴尔虎旗公社,可分
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
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
可以。)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第1
段: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
千里、翠色欲流
。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第3
2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段:蒙古包外的握
手欢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拘束、羞涩、鄂温克。第5段:斜阳下的
话别。天涯、斜阳。)
(七)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1、2段,体会草原静态的
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
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体会文中比喻句的内容及作用。
(三)了解文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四)背诵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背诵课文第1段。新 课 标 第 一 网
三、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课文第1
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
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
物
写?
(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
物
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3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
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
天底下,一碧千里,而
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
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
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
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
br>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
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
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
景物。作者第一次
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
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
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
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二)讲读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
(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
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
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
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
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
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
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洒脱”是什么意思?(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
4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2)“初入草原
,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
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
?(十分静寂。)
(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
(草原的环境有了变化,从见到一条河开始变化。)
(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
(说明有人了。) (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
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
4.讲读第2层。
(1)指名学生读第2层。
(2)“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
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
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
(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
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
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
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旺、
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
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
在变化。
(三)作业。
1.背诵课文第1段。
2.练习课后作业第1、3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5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文第1、
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
么美。现在学习
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二)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
握的?怎么笑的?
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
情朗读这一节
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
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
“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
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
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
(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 第2句中的“话”
是什么意思?这句话
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
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
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
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
歌;
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三)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
6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厚。)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小结:这篇课
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
作者以写草原之美
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
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
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豪爽。作者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
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
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烈欢腾场面
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作业。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
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
板书设计:
天:清鲜、明朗
景美 天底下:小丘 平地、羊、马 、牛
1草原
人美 :热情好客、会心感人
2 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七个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采
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
知识,能用简洁的
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7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丝绸之路的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
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
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
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
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
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自由提问,板书比较主要的问题。如: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互相解答)
4.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多读一读。
2.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如果能说说理由,就更好了。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1.出示句子:“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2.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3.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的?
4.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
5.集体交流
(预设:学生会找
出中国使者和安息国互相交流的地方。找到中国使者为安息国带去了“绫罗绸缎”,
而安息国则将自已国
家的”驼鸟蛋”,以及特色文化“魔术”、“杂技”等献给了中国。如果个
人学生没有找到,可以再讨论
)
8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1.安息国与中国在进行交流的时候
,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
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
心情。
2.小组汇报表演,再读文章。
3.通过分角色朗读,你体会到了两国人民怎样的心情?学生充分交流。
(预设:学生通过文
章对两国人民一些动作表情的描写,例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
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
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
“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
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4.引读:这一场景的实现,多
亏了一条道路呀!──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
是一条伟大的路。
(三)结合资料,深入理解
1.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
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
好多。你还知道些什么呢?把你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
2.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3.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流。由
于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中国丝袍进
入剧场,轰动一时,从而,出现了中国的丝绸热效
应。从此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就设有专售中
国丝绸的店铺。而当时中国的丝绸,全部都是经过这一
条道路进入罗马城内的,而这丝绸之路的开辟
者就是著名的──张骞。
4.齐读课文13自然段
5.你有什么体会?
6.再读13自然段。
7.回答课前两个问题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因为在这条道路上,主要的贸易物品是丝绸。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同时板书。
四、小结
9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古代的丝绸贸易,
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
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
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
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
幕幕。齐读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自然段。
板书设计: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2丝绸之路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3白 杨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
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
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
2.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
最后一段: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
继有人而感到
欣慰。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10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曾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
白杨礼赞》,文中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并借
白杨歌颂了有着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今天,我
们来学习另一位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
(板书课题)。大家打开书预习内容,看插图,认识白杨
树。
二、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
子的;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
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清晰介绍新疆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
文理解词义。字音易错的:清晰(x9),不读(x@);字形易
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
与“僵”区别。
2.读课后题4“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对词义加以理解。
3.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4.默读课文,回答思考题。
①把书上内容与自己已有知识相结合,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读一读你刚才所画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五、练习读熟课文,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全文并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1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1、学习课文,了解爸爸的心愿。
2、揭示中心,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揭示中心,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高贵品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茅盾的《白杨礼
赞》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和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那么袁鹰的《白杨》
要歌颂白杨的什么
品格呢?下面我们就学习《白杨》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白杨)
二、指名朗读全文
1.思考:从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2.讨论得出答案,老师板
书:(①外表:挺直、粗壮;②内在: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坚强、不软
弱、不动摇。)
3.结合课文前后内容谈谈你对白杨的特点的理解。
4.朗读这段话,体会白杨的品格。(有感情地朗读)
5.练习背诵此自然段。
三、细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1.默读课文,自学。(投影出示)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卫士”是什么意思?本课指的是什么?这位旅
客为什么“出神”?)[讨论后板书:边疆建设者] <
br>(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表白了自己的心。(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
出爸爸“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他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愿?)[讨论后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课文第一处讲到“沉思”,
爸爸在沉思什么?这里爸爸又在沉思什么?)
2.小组讨论解答。
3.大家分析解答。
12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4.朗读这几句话,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四、老师:望着窗外的卫士,爸爸想着、想着,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为什么呢?学生
接着回答。然后
1.指名一人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大家分析其中的深刻含义。
2.“微笑”又说明了什么?(板书:无私奉献的精神。)
3.朗读训练,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4.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朗读全文,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六、确定中心思想,完成课后练习三(选择中心)
说明:课文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方法。(板书:借物喻人)
七、总结深化
本文作者
袁鹰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热情赞美了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边疆建设者,他们扎根边疆、无
私奉献的精神
感染了在座的同学们,也感染了老师。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创造祖国更加辉煌灿烂的明
天!
八、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熟课文。
板书设计:
3、白杨
白杨树:不择环境 生命力强
爸 爸:扎根边疆 无怨无悔
借物喻人 表达心声 提出希望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13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教学目标:
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教学重点:
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入课题
观赏了一碧千
里的大草原,游览了神秘的丝绸之路,祖国的西部真是景色奇丽,蔚为奇观。现在,让
我们一起去欣赏西
部的雪域圣城──美丽的拉萨。
(大屏幕展示拉萨,师简介拉萨概况)
指名谈拉萨印象。
师:在人们的心目中,“出国易,入藏难”。拉萨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给物资流通,文化交流带来了重重困难,是全国唯一一座未通火车的城市。为了造福广大人民,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2001年,党中央作出了指示:
(揭题,读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设计意图:
本文无情节、趣味性弱。从拉萨入手破题,一是为了化繁为简,由易到难,二是为了学
生了解拉萨概况,
知道修建青藏铁路的目的。)
二、读懂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1.自读阅读提示,看看学习这篇文章有几个方面的要求。
2.交流。阅读提示中共有3个要求。
(1)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将收集到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讲给同学听。
14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设计意图:课内
阅读课文就是要检验学生能否运用在精读课文时学到的学习方法进行阅读。阅读提
示作为编者写在教材前
的话,有提示全文,引领阅读的作用。应重视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能
读,会读。)
三、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1.自学课文:请按阅读要求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作批注。
2.检查自学:自学生字,生词的情况。
3.整体感悟:你觉得阅读提示中哪个问题对读懂全
文最重要?(第二问)有一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
强调了这一点。这句话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四、直击重点,自学探究
过渡:是啊,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修建
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
难,是怎样克服的?自读课文,勾出课文相关语句,联系实际或资料进行
批注,小组交流。(学生自
学勾画,小组讨论交流)
五、想象情境,领悟内涵
出示句子:“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学生交流,教师主要抓住以下几点随机点拨。)
1.研读“困难1”
(1)了解困难:“正在修建的是一条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冰土铁路。”
(2)体验困难: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什么是“冻土”“海拔”。
②联系资料谈谈高原冻土给施工带来了哪些阻碍?
(3)克服困难: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道
里实地考察,发现冰岩温度的变化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
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
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①体验情感:从“昼夜”“反复”,你体会到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②补充资料,深化认识:课件《生命禁区的早晨》。
(设计意图:文本中呈现的严峻现实与学
生生活实际相去甚远,突破难点的关键的体验,图片资
料的价值,在于“形象大于思维”。活生生的人物
能让学生加深感受,缩短时空距离,震撼心灵,荡
涤灵魂,深化认识。)
15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4)感情朗读,激发情感。
战风雪,斗严寒,在生命禁区的高原,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施工
,当我们体会到这些,你会怎样
读这段话?(指导朗读第5.6自然段)
师:所以,面对困难,谁不知道──“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2.研读“困难2”
(1)了解困难;“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2)体验困难:把对你触动最大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并联系实际或结合资料进行想象。
(3)克服困难:
①理解词语:哪些词语体现了科技人员的艰辛?
②想象“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情景。
(4)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师:天
气恶劣,繁重危险,多么特别,多么凶险的施工!当我们体会了这些,你又会怎样读这段
话呢?(读第8
.9自然段)
师:所以,──“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设计意图
:对形象的感受应该重于对观点的感悟,这是语文的学科特点。本环节抓住两个片段
辐射开去,把朗读、
想象、体验、感受以及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披文以明理,
体验以入情,更具有震撼
人心的力量。)
六、拓展教学资源,丰富形象
1.拓展资源:青藏铁路工程足以让世界震惊
。老师从网上获得了一些资料(大屏幕出示,老师
讲述《建设者的“苦”“笑”“酷”》)
师
:既然这项工程难度之大,让人难以想象,为什么还要坚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你从中感
受到什么?
小结:正是建设者挑战极限,勇创第一的精神,正是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气概,才有了
一次次实验,一次次攻关,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成功。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一次次呼喊出同一个心愿
──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2.联系生活,激发豪情:这就是壮丽的青春,这是一曲
新时代的“青春之歌”,他们奏响了生
命的最强音,他谱写了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新篇章!告诉大家一个
好消息,在2005年10月15日,
青藏铁路提前三年全线竣工,将在今年7月1日正式通车,(大屏
幕出示中国铁路交通图,红线标出
青藏铁路走向。指名介绍)
16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设计意图:“语
文的外延是生活。”引导学生关注青藏铁路的现在和未来,让他们比普通公民
对铁路建设有更深刻的理解
,懂得西部大开发这一国计关乎民生,期待进而激发学生“拳拳童心,胸
怀祖国”的豪情。)
青藏铁路的竣工,将引起西藏的巨大变化,我们不能忘记曾在这片冻土上挥洒血泪的建设者。如
果要在铁
路经过的海拔最高处为建设者立一块丰碑,你会在上面写下什么呢?(生动笔写)
(设计意图:读写结
合,既使学生感情蓄势到一定程度得到及时宣泄,也是加强理解,内化情感,
升华情感的手段,是语文工
具性的体现。)
七、总结
板书设计:
4、把铁路修到拉萨地去
困难一 无私奉献
建设者
乐观向上
困难二 科学创新
口语交际•习作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策划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在口语交际中领悟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并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
3.懂得在信中有条理地表达内容,并写出真情实感。
4.掌握信封的写法,学会评改习作,并通过书信来与人交往和分享习作的快乐。
17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教学重点
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
教学难点
把自己的设想及策划有条理地写出来。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大中华》。
2.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师补充叙述: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江南水乡,塞外风光,西
部高原,浓郁的地理特色,迥异的风土
人情,作为中国人,我们无比自豪和骄傲!
3.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全国各地的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部分山川风物的图片、文字资料。
二、出谋划策,建立联系
1.走出我们现有的空间,走进更广阔的世界,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
远,你们想结交更多的朋友,了
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吗?想更深入地了解他们那里的风景和物产吗?
今天我们就来策划一次和远
方的小伙伴的“手拉手”活动。
板书:策划“手拉手”活动
2.要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我们首先要做的准备工作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建立联系
3.远方的小伙伴和我们相隔遥远,千山万水把我们阻隔,我
们怎样才能和他们建立联系,认识他们、
了解他们呢?请大家出谋划策。
4.学生分小组交流探讨。
5.学生集体交流。
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方式:网络报刊杂志各类书籍电视栏目……
18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三、集思广益,开展活动
1.与远方的小伙伴建立起联系之后,我们就要着手思考如何开展“
手拉手”活动来增进彼此的了解
了。相信大家一定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就请大家先在组内商量和交流
。
2.学生分小组商量。
(教师参与各小组的探讨活动中,要对活动的可行性以及可以为对
方做些什么有益的事来进行具体的
指导。)
3.学生全班交流各小组的策划情况。
教师适时点评并板书:
(1)你们的策划让人感动,看,有充满关怀的支助活动,有情真意切
的书信往来,有简洁流畅的情
况介绍,有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还有方便快捷的网上交流……
板书:支助活动书信往来情况介绍联谊活动网上交流……
(2)每一项活动的开展,都蕴涵着
同学们的想法和思想。但是每一项活动都应该有其可行性,请你
就自己活动设计的可行性方面来谈一谈。
学生交流活动设计的可行性,对其他同学进行启发。
(3)面对不同地区的小伙伴,我们可以为对方做些什么事呢?
学生自由交流。
四、深入探讨,课外延伸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是否想把自己精心的策划的活动付诸实践呢?
2.备课的时候老
师在报刊杂志、网上、电视节目和搜集了一些小伙伴的联系地址,你愿意把自己的
“手拉手”活动构思告
诉他们,与他们一同架起友谊的长桥吗?
出示联系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回民小学六年级黎明(《小艺术家》)
重庆市垫江县第四中学初一(3)班王加佳(《创新作文》初中版)
重庆市九龙坡区铁马小学五(2)班刘易(我的好友的女儿)
深圳市南头小学四二班何晔(深圳南山实验学校校园网页)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师范学校附小六一班(电视栏目报道)
19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3.经过刚才的商
量,你们一定还有很多与小伙伴建立联系的方法,请大家课后再收集一些,然后我
们下节课把自己的建议
告诉他们。愿我们的“手拉手”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让我们和远方的小伙伴
心手相牵。
第二课时 习作
教学目标:
激发兴趣,进行习作指导。
教学重点:
指导书信的格式。
教学准备:
课件(出示信封和书信的格式。)
教学过程:
一、回忆格式,明确写法
1.交流书信的写法及格式。
2.学生自读教材第二自然段。
3.你认为重点应该放在哪个部分?
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介绍自己(略)
说出想法(略)
提出建议(详)
4.在上节课的口语交际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
的想法,并作出精心的策划,要让别人明白自己的
想法,就必须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写。
二、尝试习作,发表见解
1.学生自己写信。
2.教师稍作巡视后也同学生一道写作。
三、交流赏析,学会评改
1.教师根据巡视式的观察,指名几个学生读习作草稿,全班同学互评互改。
20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评价方向:
(1)叙述清楚且有条理。
(2)提出的建议具有可行性。
(3)语句准确,想法合理。
(4)学生个体的进步。
(5)书信的格式正确。
2.教师把自己的下水作文读给学生听,请学生作出评价,并与学生的习作进行对比,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3.结合评改中的出现的典型问题,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草稿。
4.小组交流评改。
5.教师评改后小结作文情况。
四、学写信封,鸿雁往来 <
br>1.同学们不仅精心策划了“手拉手”的活动,还认真写出书信。大家想结识远方小伙伴的真情溢于
言表。那我们就一定要把这些信寄给远方的小伙伴。
2.学生读教材第三自然段,初步感知信封的写法。
3.出示信封格式图,具体了解如何写信封。
4.教师把课前准备好的信封、信笺和邮票发给学生。学生根据要求填写信封并贴上邮票。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再次誊抄习作和寄信。)
五、总结
古时候,人们把朋
友见互通书信称之为鸿雁往来。看,这一封封信就像一只只鸿雁,它们将把你们
的心愿带到大江南北,长
城内外,不论相隔多么遥远,我们和远方小伙伴一定会在“心连心,手拉手”
的活动中不断成长,收获美
好幸福的明天!
回顾•拓展一
教学目标:
1.结合本单元“走进祖
国西部”的专题学习,交流课内外的学习与活动,在交流中积累学习方法并
理性的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方
法,不断进行改进。
21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2.引导学生交流
在课内外学习中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西部建设、发展的看法或者
建议,激发学生努力学
习、建设西部的豪情。
3.从课文中汲取写法特点,在交流探讨中提高习作水平。
4.引导学生就自己的某一点体会畅所欲言,学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5.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词,并能谈谈对诗词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重点:学会总结与回顾,并能理性的分析学习所得,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从三个角度来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成果,在丰富的形式中交流、汇报。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西部情况介绍、发展状况、西部建设等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2.阅读并背诵古诗词。
3.搜集与诗词有关的趣味语文故事。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一)内容回顾,资料交流。
1.教师用课件展示本组
四篇课文内容,并配以旁白:在近两个周的时间里,我们与蒙古族同胞共话
夕阳,我们走进了古老苍凉的
雪域高原,观赏了风沙漫卷的茫茫戈壁上顽强生存的白杨。驼铃声声的
丝绸之路,西部的旖旎风光还历历
在目,西部建设者可歌可泣的故事还萦绕在我们脑际。
2.相信你们收集到的资料更多,能介绍给我们大家吗?
3.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图文资料,并谈谈自己对西部的感受。(可以利用展示台)
教师可从以下方面引导:
西部的过去、现在、未来
西部的建设与发展
西部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
西部的旅游与开发
西部的人的生存状态、生活环境
22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西部的教育,西部孩子的学习与生活
……
(二)回眸课文内容,揣摩写作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草原》和《白杨》,并思考这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小组交流:
(1)把这两篇课文中你最喜欢的部分或者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推荐给大家,并说说原因。
(2)你认为这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分别说一说。
(如:场面描写人物对话的描写
借物喻人(借赞扬白杨树来赞扬西部建设者)
景色描写中的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
3.全班交流、点评。
(三)畅所欲言,尽情交流。
1.在学习中你一定还有其他的收获,也可以同大家交流交流。
2.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自己在课内外学习和收集资料中的一些感受,谈自己在学习上的收获。
3.总结: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在我们、你们、他们的共同努力下,西部必定会有翻天覆地
的
变化,西部必将会迎来灿烂辉煌的明天!
二、日积月累
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然后谈谈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2.请学生把课前收集的一些古诗同大家一起交流、欣赏,互相激励和启发。
3.建议学生有感情的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
4.安排时间让学生把喜欢的古诗或诗句摘抄到好词佳句本上。
三、趣味语文
1.阅读趣味语文故事,想想讲了什么,故事的趣在何处?
2.交流:
(1)故事讲了什么,它有趣在什么地方?
23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2)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3.分组讲讲你课外收集到的趣味语文故事。然后把评出的最有趣的一个故事推荐给全班同学。
4.全班交流学生推荐的趣味语文故事。
5.师生共同推荐课前搜集的诗词名篇。喜欢的学生可诵读或者吟唱。
四、总结
中
华文化博大精深,徜徉在精彩的名篇佳作里,品读着精妙的语言文字,感受着它们传递出来的情感,
我们
不禁流连往返。
西部,这片沃土,我们将会用更美的语言来赞美它,歌颂它!
教学后记:
24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5古诗词三首
第一课时(《牧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5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
“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
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
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
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
,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
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
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26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
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板书设计:
牧童卧
黄昏 月明
草、笛、蓑衣
第二课时(《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7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
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
的是,前一首《牧童
》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
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
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
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
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
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28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
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
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
板书设计:
5古诗词三首
《牧童》牧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快乐美好的童年
《舟过安仁》小童:淘气可爱、天真顽皮
第三课时(《清平乐•村居》)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9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
重点难点:
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
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的“乐”要读成“yue”清平乐本来
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
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初读,正音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茅、檐、相、媚、翁、媪、亡赖、剥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
4.且读且点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解意
1.自由读文,自主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老师引导学生解释重点词语: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
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
30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翁媪:老翁、老妇人。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
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小组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
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
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4.再读全文,学生质难问疑
(营造民主课堂,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争议之处,还可以展开讨论)
(四)精读、悟情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2.请学生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3.学生配乐自由读,边读边悟。
4.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宁、悠闲、快乐、恬静、幸福的平淡农村生活让人陶醉使人向往。
(五)熟读,成诵
1.小组内互读,把所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
3.熟读成诵。
板书设计:
清平乐. 村居
大儿——锄
翁媪 中儿——织
小儿——剥
31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6冬阳•童年•骆驼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从作者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
2.学生收集作者的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一)歌曲激情,解释课题
1.上课前,咱们先一起来听一支歌,会唱的跟着一起唱,认真听
注意歌词。(课件播放歌曲:《童
年》)
2.谁能说说歌词都写了什么?(生自由说,师板书题目)
3.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题目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
老师读题目,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温暖的冬阳
下
,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这个题目把三种事
物编织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会令我们产生许多遐想。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
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
稚趣,又很有意思,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我们的记忆里,今天就让
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
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齐读课题。
(二)交流信息,简介作者与背景
1.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32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2.教师总结,出示:
“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林
海音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她
原籍台湾,1918年出生于日本,童年时随父母回国住在北京城南,19
48年举家迁回台湾。林海音女
士根据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成了《城南旧事》一书,深受读者喜爱。
《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
正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
①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②思考:
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①注意指导学生区分文中两个“嚼”字的不同读音。
②课文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断:先讲冬天“我”看骆驼咀嚼(4自然段);再讲了“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5—9自然段);然后讲冬春
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10自然段);最后讲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11—14自然段)。
(四)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学习“学骆驼咀嚼”的片断
①
反复读第4自然段,细细地品味,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悟,然后带
着自己
的理解试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课件出示: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
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
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后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
,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
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②全班交流。(从骆驼咀嚼的样子
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抓住最后一句从作者学骆驼咀嚼,
体会童真童趣、体会“我”的傻样)
③总结学法:反复读、品味→画词句写感受→有感情朗读。
2.分小组合作学习后三个片断
①从后三个片断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片断,用上述方法分小组合作学习。
33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②同兴趣的同学自愿结合小组,互相交流、探讨。
③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猜测挂铃铛的原因
课件出示: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
慢慢地嚼;总会到的,总
会吃饱的。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
个铃铛,走起来,
“铛、铛、铛”地响。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
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
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不是的,爸!它们软
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声音,
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
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
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
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从“想象铃铛用处”片断中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
真、幼稚和爸爸的认同)
看骆驼脱毛
课件出示: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暧
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
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
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
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
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
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从
“想替骆驼剪毛”片断中体会作
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
夏天见不到骆驼感到奇怪
课件出示: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从“追问骆驼去处”片断体会作者好奇
心和对骆驼的喜爱,之中
穿插对一些语句的感情朗读)
*分角色朗读
*思考:课文
中“我”问妈妈骆驼夏天到哪里去,妈妈也回答不出来。想想看,骆驼夏天可能到哪里去
了?
34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五)学习最后两段,体会怀念之情
这些童年生活的片断,像一朵朵洁白的浪花,翻滚向前汇
成了一条记忆的长河,以至于多年以后仍然
记忆犹新。
1.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2.你读懂了什么?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3.引导学生理解“童年一去不还”和“童年重临
于我的心头”(童年“一去不还”是因为“夏天过
去,秋天过去,冬天来了”,说明时间过得很快,转眼
“我”已长大,不再是童年了;“童年重临我
的心头”,这个“童年”是指童年时那段有趣、难忘的生活
,是因为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
时,触景生情,不禁想起儿时的那段难忘的生活)
(六)拓展延伸──说童年
童年是美好的,光阴是宝贵的,这正是这篇课文要向我们诉说的。
而你此时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许多
有趣的经历呢?(鼓励学生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七)总结全文
1.(歌曲《童年》再次响起)教师总结:“钓龙虾”、“捉知了”、“学游
泳”……甚至咱们还煮过
西瓜。回想起童年多彩多姿的故事,每个人脸上都会露出一抹甜甜的笑,因为童
真,因为幼稚,更因
为它匆匆易逝。孩子们把握好自己的美好时光,让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色彩斑斓,也
让它成为明天最
美的记忆。
2.(课件出示书的封面)最后,在这欢快的旋律中老师给你们推
荐两本书,一本是林海音的《城南
旧事》,另一本则是高尔基的《童年》,这两本书都非常的棒,大家可
别错过了这写好书。
板书设计:
6冬阳•童年•骆驼队
看骆驼咀嚼
想象骆驼系铃铛
童年重 冬春之交骆驼脱毛
临心头 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
35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7祖父的园子
教学目标:
1.会认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
字典,并结合课文理
解不懂的词语。
2.仔细阅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出“我”在园子里自
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作者童年生
活的情趣.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教学重点: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
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
自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童年冬日下的一队队骆驼,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下面这篇课文中
的哪些童年生活的情景让“我”
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
板书课题:祖父的园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 找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
3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与同桌探讨,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4
分小组讨论,交流,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祖父的园子里快乐玩耍的哪些情景?
5
全班汇报交流,师根据学生交流。板书:
1 观赏小昆虫,大榆树
2
跟随外祖父栽花,拔草,种菜,铲地
3 误把狗尾草当谷穗留下不铲除
在祖父的园子里玩耍的情景:4 摘吃黄瓜,追逐蜻蜓,捉玩蚂蚱
36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5用瓢舀水往天空扬
6 沐浴阳光,感受花、鸟、果、虫的自由
7
用草帽遮脸睡觉
三、体会作者在园子里的心情
1 默读课文,体会“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是
怎样的?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用笔勾出相关句子,并在
旁边批注自己的体会。
2 全班交流
让学生通过找句子,谈体会,有感情朗读,体会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达成共识:“我”在祖父的园子里是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我”的童年生活是多彩有趣的,令人向往的。
四、领悟表达特点
讨论: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
br>通过交流,老师点拨,使学生明白,作者留心观察生活,并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是
写好童年生活的根本原因,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五、课外延伸
课外阅读有关写童年生活的文章,如高耳基的〈童年〉,为口语交际学习作准备。
板书设计:
生机勃勃
祖父的园子式 快乐
自由
8童年的发现
教学目标:
37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1、学会14个生
字,会认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妨碍、厘米、羞愧、
幸亏、驱逐、随心所欲
、运转自如、绞尽脑汁”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是否有过童年的发现,将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
学生甲:我发现蜗牛爬行后的地方都会留下一条延线。
学生乙:我发现小鸟在睡觉时一会儿睁眼,一会儿闭眼。
学生丙:我发现了彩虹。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作者的发现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1.自由读全文。思考: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
(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2.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祸患:灾难。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绞尽脑汁:费思虑,费脑筋。
眉目:事情的头绪。
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
困窘:为难。
驱逐:赶走。
38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3.按照课文的不同内容给文章分段。
第一段(1、2自然段)主要讲了“我”在九岁时发
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然而这一发现
却给“我”带来了惩罚。
第二段(3—13自
然段)“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问过老师后仍没有找到答案,“我”便
自己观察,思考发现了
人类进化的规律。
第三段(14—19自然段)四年后,在生物课上当老师讲到人的起源时,“我”想
到了自己的发现便
笑出了声。老师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便把“我”轰出了教室。
三、细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内容。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
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
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看出作
者是个怎样的孩子?(他善于观察,喜欢问为什么,并有着执著
的精神。)
3.课文最后说: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试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
的理解。
(1)师简介有关史料:
布鲁诺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
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
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
活活烧死。布鲁诺为了他的发现,为坚
持真理而献出了生命。
(2)学生简介他们收集的资料。
4.通过学习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在日常
的生活中要养成缌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
研的精神。
39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板书设计:
8童年的发现
发现规律——找到答案——得到证实
9儿童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
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
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喜欢的儿童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童年图,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
习9 儿童诗两首(板书)分享童年的快乐
二、初读儿童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2.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三、再读儿童诗,交流学习
40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1.再读诗,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
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诗
你最喜欢哪首诗?为什么?
预设:《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
树枝上,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
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童年美好幸福。表示动作
的词既准确又形象,如“安、
接、装、种、悠、长、望、飞”
《童年的水墨画》使我感受到童年快乐
3.小组内读诗,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五)感情朗读,背诵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六)拓展延伸
1.交流课前搜集的儿童诗。
2.学写儿童诗
3.办儿童诗主题手抄报
板书设计:
9儿童诗两首
小手——安在桃树枝上
脚丫——接在柳树根上
41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我想
眼睛——装在风筝上
自己——种在土地上
口语交际•习作二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教学目的:
1.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2.通过相互交流,感受童年生活的纯真、美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3.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的习惯。
4.打开学生思路,为后面的习作做准备。
教学准备:
1.《童年》歌曲。
2.能勾起对童年生活美好回忆的照片、物品。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引发情感体验。
播放歌曲《童年》。师: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
欢乐;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
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让我们把童年
生活中难以忘怀的事说出来,和同
学共享。
2.同桌间就近交流。
以同桌同学为一
组,就自己的照片内容互相说说照片中相关的人和事,或者由一件物品引起的相关回
忆。要求:口齿清楚
,条理清晰,让对方听了以后能明白说的是一件什么事。
学生充分参与交流。教师以一个听众的身份加
入学生们的学习中去,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转变角色,
进入交际情境,在其间教师可以点拔,引导。
3.全班汇报。
42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1)在学生充分
参与交流的基础上,让一对同桌同学到讲台前汇报。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台
上的同学说说得是不是
比较有条理。
组织学生评议。评议着重围绕是否有条理展开,同时,对是否恰当运用礼貌用语和体态语
也应予以一
定的评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2)另请一对同桌同学汇报,除了上述要求外, 还要求讲得生动有趣。
学生练说,先后两
次指名汇报,组织评议。评议时,以是否有条理和是否生动有趣两点要求为侧重点,
但应兼顾语言的规范
性,以及听说态度等。
4.自由组合,深入练说。
让学生三三两两,自由组合,互相说说自己有趣的往事。随后,以小组为单位,到讲台前汇报。
5.课外延伸,生活中说。
让学生回家以后,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共同回忆自己童年发生的有趣的事。
第二课时(习作)
教学目标:
1.学会记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也可以写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么。
2.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体现个性化。
3.记事的内容具体,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中心明确。
教学准备:
1.搜集小时候的老照片或珍藏的能引起童年趣事的有关物品。
2.师准备范文一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话题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
同学们,大家都会唱《童年》这首歌吧!是的,我们每个人
都有美好的童年,你看,那会飞的梦,那
冬阳下的骆驼队,那一声“精彩”和“糟糕”……今天,老师让
同学回忆一下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
有意思的事,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
43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二、明确范围,简要指导
1.指名读“作文内容”,思考这次作文给我们提了哪几点要求。
2.拿出事先准备的老照片,围绕老照片或珍藏的有关引起童年回忆的物品的前前后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呢?(可以同桌互相交流)
3.教师简要提示。
①要突出“趣”字。(要有稚趣
,要有意思,要有发现,要有反思……)②要符合我们生活的实际特
点而展开。要说实话、真话、心里话
,可以是玩赛车,可以是捉迷藏,可以是异想天开做傻事……
三、范文引路,讨论写法
1.教师念范文《童年趣事》。(学生人手一份)。
范文略
2.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长汇报,师生共同评议、补充)。
(1)文章给人的感觉真实吗?有意思吗?有趣吗?
(2)范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里活动的描写怎样?那些地方值得你借鉴和学习?
“好笑”、“有意思”中蕴涵什么呢?你有体现你个性的有趣的事吗?如果有请马上写下来。
五、快速习作,教师巡视
1.教师按以往快速作文的惯例,再次让学生明确写作的范围,并要
求在20分钟内完成450字左右的
文章。
2.在教师的巡视中,对于极少数作文方面存在问
题的同学适时降低作文要求,只要抓住“有趣”二
字,写出自己的感受就行,并在黑板上挂出有关的好词
佳句供这部分同学参考。
六、学生自改,二次作文
1.学生自改。在自改过程中,学生重新
感受写作的过程,在查缺补漏中完善了自己的作文,享受了
习作过后的愉悦感。
2.二次作文
。在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对于能把事情写清楚,很有个性化、真实性的作文和比较存在
问题或问题较大的
作文师生集体评改(不少于各2遍),随后学生第二次作文。
板书设计:
回顾•拓展二
44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教学目标:
1.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回顾与整理。
2.积累名言警句。
3.激发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兴趣,积极开展课外阅读。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学生自由阅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弄清他们交谈
的内容。你对哪些话有同感呢?在四人小组内,
结合本单元的课文例子来讨论。
2.学生汇报:略。
3.教师引导学生说自己的独特发现与体会。师:你读本单元课文,还有哪些发现
,哪些独特的感受,
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4.生再交流。师生共同评议。
5.教师
小结:作者写的都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我们读课文时,就要入情入景,读出作者当时的感
受,传达出作
者的真情实感。本单元的每篇课文都值得我们有感情的再读一读,请同学们选者自己喜
欢的段落,练习有
感情的朗读。
二、日积月累
1.自由朗读句子,读通顺、流畅。
2.指名朗读、齐读。
3.比赛:看谁在最短的时间里,背的句子多。交流评比。
4.谈理解:学生自由读背后,对句子会有体会,教师引导学生谈对句子的理解。教师适当评价,不
要讲
得太多,学生有疑则答。在各小组交流基础上,全班交流,弄懂大致意思即可。
5.生交流:我在哪里见过这些词句?我曾经用过这些词句吗?师生集体评议。
6.诵读练习:这些句子能背了,能诵吗?引导学生诵读。
7.课外要求:课外看看这些名句
出自哪篇文章,找来读一读。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出自《满江红》,课外读一读《满江红
》全文。
三、课外书屋
45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1.教师诵读,激情引入:教师深情地朗读苏联作家高尔基的小说《童年》的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2.师:刚才的文章怎样?知道是谁写的吗?待学生回答,教师点明:这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著名小说《童年》。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童年》这本书。大家有兴趣读吗?本周,我们将开展一个读书交
流活动,主要就围绕这部书来进行,现在我们就分头准备吧!
3.我们先集中看看这部书的精彩片段吧!老师用课件呈现《童年》的四-五则精彩片段。
4.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5.待学生分头读书后,组织开展读书交流评比
活动。注意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交流收获与体会。如
果学生没有这本书,交流其它反映童年生活的书籍也
可以。
教学后记:
46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10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六个生子,以及新词;
3、
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地巧妙艺术;
4、
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教学重点:
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地巧妙艺术;
教学难点:
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地巧妙艺术;
47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课前背诵
《竹石》《赠花卿》,带领学生走进古文
二、 导入新课
你知道哪些古
代聪明的儿童?(引导学生走进聪明机智的儿童)。今天我们来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
语》再认识一个聪
明机智的儿童——《杨氏之子》(杨修)
学生理解课题《杨氏之子》,之是什么意思?
三、
学习新课
(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找同学介绍《世说新语》,教师全面介绍,引导学生课下借阅
2、 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 检查字词,指名朗读课文
4、 分男女读课文,齐读课文
5、
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6、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二)理解语句
1、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甚”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读?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为什么把这句话放在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2、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48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诣”、“呼”是什么意思?再句中应该怎样读出感情?
这句话的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
3、 为设果,果有杨梅。
“设”应该怎么解释?
谁为谁设果?可以看出孩子是个怎样的孩子?
4、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以”“示”“曰”“君”各是什么意思?
从而可以看出孔君平是怎样的一个人?
应该怎么读出来?
5、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应声”“未”“闻”“夫子”应该怎么解释?
从应声可以体会到孩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根据练习2 回答。
这样回答有什么好处?你会怎么回答?
(三)感情朗读,试着背诵
四、 总结拓展
1、
你在这节课中收获到了什么?
2、 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回答?(教师举例)
五、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杨梅——君家果
聪慧
孔雀——夫子家禽
49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11晏子使楚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读懂句子含着的意思。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17个词语的意思。
3、能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 <
br>4、了解晏子出使楚国,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二、教学重点:
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
理解晏子反驳楚王的话,逻辑关系严密。
四、教学准备:新 课标第 一网
电教媒体、挂图、小黑板。
五、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㈠教学目标
⒈学会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⒉读通全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晏子的聪明才智和善变的口才。
⒊理解晏子第一次反驳楚王的话,逻辑关系严密。
㈡教学过程
⒈揭题解题。
⑴、使:出使。
⑵、简介晏子。(见“背景知识3”)
⑶、简介“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
50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⒉按要求自学课文。
⑴、轻声读,读通文中的两个长句子。
(“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脚碰脚。”“淮南的柑桔……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
⑵、
自学生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大夫敝国、国势、安居乐业,饮酒取
乐。
⑶、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⒊检查自学情况。
⑴、指名朗读,检查长句子和是否读通,随机正音。
⑵、区别“大(da
)夫”与“大(dai )夫”。
(前者指古代官职的名称,后者指医生。)
⑶、注意“敝、臣”的笔顺及“淮、尊”的字形。
⑷、指名说说对思考题的理解。
(只作为检察学生对内容的理解程度,不要求学生回答完全正确。)
⒋学习1、2、3、自然段。
⑴、读课文,思考:
①、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划出文中有关句子。
②、晏子反驳楚王,结果如何?文中哪一个词最能说明这一问题?(“只好”)
③、晏子并没
有要求一定要开城门,而当接待的人把他的话传给楚王后,为什么楚王“只好”吩咐开
城门?
⑵、讨论后教师作如下板书:
⑶、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用“因为……又因为……所以……的句势写话。
⑷、扣“只好”,
明关系。(楚王如果坚持要晏子钻狗洞,也就承认了“楚国是狗国”;楚王当然不
会承认,所以“只好”
吩咐大开城门。)
⑸、小结:从中,你对“晏子”有什么进一步的认识?
⒌做作业本上1、2题。
㈢课后小结:
51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第二课时
㈠教学目标:
⒈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会说出楚王侮辱晏子时的话中之“话”和晏子反驳楚王时的话外之
“话”。
⒉理解第二、第三次晏子反驳楚王话中的逻辑推理。
⒊进一步认识晏子过人的才智和善变的口才。
㈡教学过程:
⒈学习第4自然段
⑴、默读思考,从哪几个词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的态度?
(从“瞅”、“冷笑”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十分轻蔑。)
⑵、划出楚王侮辱晏子说的话,说说他的话中之“话”。
⑶、划出晏子反驳楚王说的话,说说他的话外之“话”。
⑷、根据晏子说的话,仿照前一节课
老师的板书,学生自己板书归纳,理解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写出
“结论”。
⑸、教师点拨:如
果楚王认为晏子是下等人,也就等于承认楚国是下等国家;楚王想不承认,当然他
的“难道齐国没有人了
吗?”也就是废话,所以他“只好”陪着晏子笑。
⒉学习第5自然段。
⑴、划出楚王侮辱晏子的话,说说楚王怎样侮辱晏子。
⑵、划出晏子反驳楚王的话,理解两个“水土不同”的不同意思。
(前者指气候、水分,土壤不同,后者指社会风气、社会环境不同。)
⑶、重点指导学生填些“结论”。(楚国的环境不好社会风气差或楚国是搁强盗国。)
⑷、教师点拨:晏子先举例,再针对楚王的侮辱,运用同样的推理,驳得楚王“只好赔不是”。
⒊课堂小结:根据课文,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了晏子的过人才智?(让学生自由发言。)
⒋作业本上3、4题。
㈢课后小结:
52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第三课时
㈠教学目标:
⒈能给课文分段,写出段意。
⒉深刻认识晏子过人的才智和善变的口才。
㈡教学过程:
⒈学习第6自然段。
⑴、这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放在课文结尾有什么作用?
(点明事情的结果,照应开头,说明楚王改变了对晏子的态度。)
⑵、改双重否定句为肯定句,比较语意。
(“从这以后,楚王很尊重晏子了。”书上原句比改后的句子意思更肯定,语气更强烈。
⒉深刻认识“晏子”。
学习课文后,你喜欢晏子吗?为什么?
(有过人的才智,善变的口才,不畏强权,热爱自己的国家。)
⒊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分段,再写段意。
第一段(1、2自然段):楚王仗着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出使到出国的晏子。(起因)
第二
段(3至5自然段):晏子针锋相对,三次反驳了楚王对它的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经过)
第三段
(第6自然段):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结果)
⒋课堂作业:完成作业本三第5、6题。
㈢课后小结:
板书设计:
11晏子使楚
不尊重——不敢不尊重
(反驳)
53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楚国是狗国
楚国是下等国
楚国社会风气不好
12半截蜡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绿线中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
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
是怎样与德军
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
,学习
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
1、
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
2、
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的提示,理解人物的心理和
行为。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绿线中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
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
是怎样与德军
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
,学习
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
54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
2、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
人物的语言和剧本的提示,理解人物的心理和
行为。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板书课题:半截蜡烛
2、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为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3、师质疑: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感知
1、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2、通过读课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
3、本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讲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大致情况。
三、检查生词的掌握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要求读准确,特别强调“烛”、“诺”、“遭”“盯”“琳”等字的读音。
2、提醒字形:你认为哪些字需要我们在书写时特别留心?
3、描红、临写3个你认为易写错的生字。
四、理清课文脉络
1、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2、
提供句式:当__________________,(谁怎么做)___________________
__,(结果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以上回答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五、学习第一段。
1、轻声读课文,画出不太理解的词语。
2、学生质疑词义。
3、教师质疑: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绝密情报的收藏工作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55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4、绝密的情报要用绝妙的办法来收藏。伯诺德夫人想到了什么“绝妙的主意”?妙在哪里?
5、出示句子。在你认为重要的词语下面画上着重号。
为了情报的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
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
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
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
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指名朗读,齐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讨论交流:
⑴伯诺德夫人机智沉着。
⑵伯诺德夫人对情报收藏工作十分负责任。
⑶办法巧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绿线中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
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
是怎样与德军
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
,学习
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
5、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
6、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
人物的语言和剧本的提示,理解人物的心理和
行为。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准备:
一、听写生词。
二、理清故事情节,引入编排课本剧程序。
1、学生深入读文,弄清故事情节。
56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2、指导学生用图画和文字表现故事情节。
用向上的斜线表示危机出现,向下的斜线表示危机过去。
学生初画:
再教育适应的位置加上简单的文字,说明危机出现、过去的原因,可以吗?
学生补充文字:燃吹燃端回拿
点熄重走夺上楼
图上好像还差点什么,再补
上半截蜡烛就显得更清楚了,怎么画呢?(注意画出蜡烛长短、烛焰
的变化。)
燃吹点燃端夺拿
点熄重新走回上楼
3、引入编排课本剧的程序
瞧!课文
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很有戏剧性。正好,课文后面安排了编排课本剧的作业。
(指名读题目
)
“默读课文,圈出描写伯诺德夫人全家人的动作、神情、语言及心理活动的有关语句。先读一读,再
和小组同学合作,将故事编排成课本剧演一演。
4、指导编排的程序
编排课本剧要
抓好以下几个环节:编写剧本(现成的语文)、物色演员、准备道具。这里,对演员的
要求特别高,不但
要演好语言、动作,还要演好表情,以表现内心的活动,而这一切只有在“剧本
“(课文)中细细地体会
。
现在我们就按题目的要求来编排课本剧,为了编排的方便,我们把戏分为三场,分别对课文第二、三
、
四段。
三、第一场戏的编排指导
1、默读课文,思考:这场戏的中心人物是谁?该怎样演好这一角色?
2、找出反映中心人物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句子,圈出关键词语,反复朗读。
3、其他角色该样演?
4、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入角色。
四、第二场戏的编排指导
57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1、默读课文,思
考:这一场戏的中心人物又是谁?该怎样演好这一角色?找出表示中心人物动作、
语言、神态的句子从中
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如果让你来演杰克,你打算怎样演?
学生讨论,逐一明确。
3、其他角色怎么演?
4、继续读课文,圈出关键词语,边读边体会伯诺德夫人此时的心情。
5、齐读第三段课文。
五、第三场戏的编排指导。新课标1
1、默读课文,思考:
这一场戏的中心人物是谁?怎样来演?找出表示中心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的句子,从中体会人物的心
理活动。
交流所画的句子,反复品味。
2、如果你演杰奎琳,怎么演?
3、理解“娇声”:甜美可爱的童声
提问:杰奎琳为什么“娇声地”对司令官说话?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练习杰奎琳的内心独白。
5、分角色朗读第四段。
6、教师小结:这是一个了
不起的家庭:一家三口怀着对祖国的热爱,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
战斗,最终凭着他们勇敢与机智
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六、指名表演课本剧,同学评议。
七、作业。
回家给父母讲
讲《半截蜡烛》的故事,讲清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注意把
人物的心理活动补
充进去。
板书设计:
守住情报
母亲镇定
58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半截蜡烛
机智勇敢
热爱祖国
儿子搬柴
女儿端走
13打电话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浏览的阅读方法。
2.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认识到说话要简明扼要、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认识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在看今年春节联
欢晚会的时候,注意到大兵和赵卫国合说的相声〈谁让你是优秀〉了
吗?,那这个相声给了你一种什么样
的感受?
的确,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就一块来感受我国
著名相
声演员马季郭启儒合说的相声〈打电话〉的魅力。
二、明确学习目标
阅读课前提示:想想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弄懂哪些问题?
(1)浏览全文,想想说的是件什么事?
(2)故事里的那个人说话的特点是什么?
(3)这个相声对你的启发是什么?
(4)说说这个相声或听听其他相声,感受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
59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三、根据目标学习全文
1.自己浏览全文,想想说的是件什么事?
交流:(这个相
声主要讽刺了一个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缺乏公共道德的年轻人。一句话就能说清楚
的小事,结果被这个
人东拉西扯,说了两个多小时,既误了自己的事,又耽误了别人的时间。)
2.再读课文,想想故事里打电话的年轻人说话的特点是什么?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说话啰里罗嗦、废话连篇。)
3.这个相声对你的启发是什么?
交流,小结:打
电话要抓住要点,简洁明了,这样不仅节约时间,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是文明行
为的表现!
4.现在请同学们分角色读读这个相声,来感受感受相声语言的艺术风格。
(1)同桌分角色读
(2)找伙伴分角色读
(3)师生分角色读读
5.找学生上台试着说一说这个相声
6.听两个精彩的相声段子
7.看一个你们自己搜集的相声。
四、交流相声语言特点
学了这个相声,听了相声
,看了相声,你现在觉得相声的语言怎样?(通俗、贴近生活、幽默、有很
浓的讽刺意味)
五、演一演
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相声演一演,评一评谁具有相声演员的风采。
六、总结
我希望同学们记住这个相声段子,时时提醒自己文明地与人交流,交流时注意自己的
语言要抓住要点,
简洁明了。
七、作业
1.课余与父母共同看相声、演相声。
60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2.创作一个短小的相声段子。
板书设计:
13打电话
打电话——相声
说话罗嗦 通俗易懂
废话连篇
风趣幽默
耽误事情 语言夸张
说话要明白简练
给人启迪
口语交际•习作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交际中学会怎样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地劝说别人,了解规劝语言的特点,体会养成良好
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2.让学生学会写发言稿,体会发言稿在生活中的作用。
3.继续引导学生练习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具体清楚,把句子写通顺。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规劝语言的特点,体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学会根据具体情景、具体需要写发言稿。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创设情景、激发劝说欲望
1.学生表演
61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爷:坐在椅子上,抽出一支烟点着)饭后一支烟,胜过活神仙! (吸了一口,咳嗽。)
颖:爷爷,您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爷:什么日子?
颖: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这一天,全世界的人都不能吸烟。
爷:谁规定的?谁能管了全世界?
颖:联合国规定的。
爷:联合国能管了咱们中国?
颖:爷爷,抽烟的害处很大,我求您别抽了!
爷:没事! 我抽了几十年了,身体不照样好好的?咳,咳……就是有点小咳嗽。
颖:反正抽烟没一点好处。
爷:颖颖,天不早了,你该上学了;我呢,到公园溜达溜达。
2.提出问题:这个模拟表演为什么颖没有说服爷爷?
3.让学生回忆被别人劝说的事情,思考自己是怎样接受别人意见的。
4.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做出总结:在劝说别人时,以理压人、说软话求人都不大可能奏效,要晓之以
理,动之以情,让对方心服
口服。另外,劝说还要注意对象、场合、方式方法。
二、交流、体会劝说语言特点。
1.小组交流。假如你是颖,你会怎么劝说爷爷?在小组内讨论、表演。
2.全班交流。把每个小组的方法进行交流,比较,说说哪种说法更容易奏效,体会劝说的艺术。
三、拓展、运用。
1.小组交流。
师:刚才大家帮颖解决了难题,可是生活中还有
很多类似的问题。如:爸爸烟瘾很大、妈妈多次劝爸
爸戒烟,可他就是不听;走在大街上,好朋友把果皮
随手乱丢,其实不远处就有果皮箱;剧院里,大
家都在静静地看戏,可身旁的两个人就是说个没完没了;
邻居的大哥哥一放学就玩电子游戏,顾不上
吃饭,既影响学习,又伤身体。。。。。。遇到类似的情况我
们应该劝说别人。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
一下,先说说你打算针对什么事进行劝说,再商量一下怎样劝说会
更有效。
2.模拟表演。请若干小组上讲台进行模拟表演。
3.全班评议。让学生评一评谁的劝说效果好,为什么好?
62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第二课时(习作)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写发言稿,体会发言稿在生活中的作用。
2.继续引导学生练习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具体清楚,把句子写通顺。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规劝语言的特点,体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了解发言稿
1.课前让学生收集发言稿,如:班委竞选发言稿、班队会发言稿等,课堂上
让学生在全班朗诵自己
所收集的发言稿。
2.师在全班朗诵课前搜集到的发言稿。如:开学典
礼上校长的发言、值周老师的发言新生入队时新
生代表的发言,教师节表彰的先进教师的发言,厂长任职
时的任职演说。以此调动起学生的经验积累,
使学生从感性上了解发言稿,体会到发言稿的作用。
二、明确发言稿的写作特点。
1.请写过发言稿的学生讲一讲他们在写某一发言稿的时候要写
进哪些内容?(如:为竞选准备的发
言稿,要讲清楚为什么竞选这个岗位,自己有哪些优势,如果竞选成
功怎样为同学服务)
2.师举例讲一讲在写某一发言稿的时候要写进哪些内容。
3.请学生
根据以上例子归纳总结发言稿的写作特点:发言稿的内容要根据具体需要、具体环境而定。
(师予以帮助
)
三、尝试习作。
1.让学生根据习作提示自己选择写作情景。
2.明确习作要求:①内容具体、适合当时需要;②感情真实;③语句通顺。
3.学生根据自选情景写作。
四、评改、交流
1.全班学生互评互改。
63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评价方向:
不必拘泥于字数多少,以符合当时的发言要求为评价标准,以发言稿内容是否具体、语言
是否通顺为评价
重点。
2.教师根据巡视观察指名几个学生读习作草稿,让学生结合评改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自己修改作
文草
稿。
3.小组交流评改。
4.教师评改后小结作文情况。
回顾•拓展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围绕语言艺术这个专题,交流读了那些具有
艺术魅力语言后的感受与体会。比如,语言
的精练简洁,语言的幽默诙谐,语言的生动得体。
2.引导学生读书后要乐于和善于跟别人交流,在交流中达到互相启发、相互学习的目的。
3.引导学生交流对剧本和相声这两种艺术形式的认识和了解。
4.让学生积累形式不同的对联,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优美。
5.启发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
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拓宽学生学习
语文的渠道。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围绕语言艺术这个专题,交流在读了那些具有艺术魅力语言后的感受与体会。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喜欢的对联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一)结合本单元内容,自由交流。
请两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
听了这段对话,你想说些什么?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感受。
64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全班自由交流。
(二)展开话题、深入交流。
师:小林和小东学了本组课文有这么多收获,老师相信在座同学
的收获肯定也不少,那就把你们的收
获说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根据学生交流的话题,教师相机引导,使话题展开;并就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深入交流。
鼓励学生把课内和课外的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是仅仅拘泥于几篇课文。
二、日积月累
1.学生自由读对联。
2.把你喜欢的对联读给同桌听,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3.齐读对联,然后全班交流你的发现。(简要说说特征)
4.鼓励学生背诵喜欢的对联。
5.交流课前搜集的对联。
6.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练习写对联。
三、展示台
1.学生课前准备相关展示。
2.小组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内表演,组员给予意见。
3.全班交流。小组推荐组员上台展示。
4.评价:让学生选出自己心目中喜欢的节目,并说说原因。
教学后记:
65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14再见了,亲人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
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
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二、学习准备
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三、学时安排2学时。
四、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66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2、学习课文,感悟志愿军战士依依难舍之情。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过程:
1、介绍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唆使南朝鲜李承晚集
团进攻朝鲜民主主义共
和国,9月15日又纠集15个国家的雇佣军,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在朝鲜仁川登
陆,不顾中国人民的
一再警告,把战火引向中国的边境,轰炸中国的安东(今丹东)等地。中国人民响应
毛泽东同志发出的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出任志愿军总司令。
于10月25日
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军。在中朝人民的沉重打击下,美帝国
主义连遭失
败,于1953年7月27日,被迫在朝鲜停战协议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遵照党中央的指
示,分期
分批撤出朝鲜回国。1958年是最后一批。)
2、审题,提问题。(这话是谁说的
?——“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既可理解为志愿军对朝鲜大娘、
小金花、大嫂说的话,又可理解为朝鲜人
民为志愿军送行时说的话。在什么地方说的?怎么说的?为
什么志愿军和朝鲜人民要互称亲人呢?课文是
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
的? ……)
3、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4、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
况,穿插正音(注意生字“锁、暂、糕、阻、谊、捣、谣、侦、
混、吵、耗、嫂”的读音);
5、自学第一部分。
⑴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一是几夜没合
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
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
轰炸时,为了救护在他
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
⑵结合课文说说“雪
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朝鲜大娘在志愿军战士战斗了三天三夜,
已经饿到极点的情况下
,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给战士送打糕吃。总结出,“雪中送炭”是指在别人最
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予帮
助。)体会“唯一”的含义。(隐含着大娘付出的代价是多大呀。)
⑶这篇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感情
真挚强烈;同时又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
语言十分亲切感人。朗读时要注意把握
感情基调:对大娘,应该怎么读?(如对长辈慈母,应怀着敬
重的情感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还要读
好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反问句。例如:“大娘,停
住你送别的脚步吧!”(祈使句,恳求大娘不要
再送。)要读出恳求的语气,读时句尾声调要下降。“能
支持得住吗?”(疑问)读时句尾语调要上升,
要带上关切的感情。读感叹句时,句尾语调先上升后下降,
67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这真是雪中送炭
呀!”读反问句时应注意重音,“你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
记?”应把“怎么能
”读得重一些,表达出更加肯定的意思。
⑷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6、质疑。
板书设计:
14再见了,亲人
战役 友谊 跺脚 噩耗 硝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
进、
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过程:
1、背诵第一部分。
2、听写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3、学习第二、三部分。
⑴回忆学习第一部分的方法——①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
志愿军做的三件事;②结合课文
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③感情朗读;④背诵。
68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⑵自学。用自己的话说说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做了些什么?
结合课文重点理解“同归于尽”、“噩
耗”、“代价”等词语。
⑶分组交流、讨论。
⑷大组交流、讨论。
4、学习第四部分。体会“亲人”“亲爱的土地”的含义。(朝鲜人民关
心爱护志愿军,甚至为他们
献出生命,所以称为“亲人”。为什么叫“亲爱的土地”?因为在朝鲜的土地
上,中朝人民曾经并肩战
斗。这片土地上,不仅洒下了朝鲜人民的鲜血,而且洒下了志愿军的鲜血,所以
叫“亲爱的土地”。
正因为中朝人民的战斗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所以说“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
5、体会前三段开头和结尾的写法。
(1)画出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开头和结尾写法相似的句子。
(2)开头句子是:“大娘,停住
您送别的脚步吧!”“小金花,……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
“大嫂,请回去吧!”志愿军对朝鲜
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尽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了。
(3)这三段的末尾是:“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
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怀?”“可是今天,跟志
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您为我们
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
国人民的友谊?”
(4)先将反问句转换成陈
述句,体会二者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反问句表达的情感比陈述句
更强烈。)
(5)反
复朗读体会这两种句式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对金花,如对下辈女儿,应怀着亲切的情感
朗读;对大嫂
,如对同辈亲属,应怀着关切的情感朗读。)
(6)前三自然段开头都是祈使句,表示恳求,体现了志
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最后一
句都是反问句,表达了更加肯定的意思和强烈的感情。这样的
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
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6、以《梦中见到阿妈妮》或《小金花来到我们中间》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板书设计:
14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伟大友谊,鲜血凝成
15金色的鱼钩
69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课文。
2、认识本课12个生字和新词,理解“
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
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3、体会红军战士团结友爱、顾全大局、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品读重点语段,体会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
2.学习第一,二段,知道红军过草地时的艰苦情况,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练习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练习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
br>鱼钩是什么颜色的?可是,一篇文章的题目却是<<金色的鱼钩>>,这是怎么回事呢?(板书:金色的鱼
钩)
二.检查预习
1. 听课文录音,把自己读错的字标出来.之后,多读几遍.
2. 联系课文说说词语的意思(单击课前预习中的字词练习)
3.
说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环境.指名说,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4.
你划下了哪些令你最感动的句子?
三. 分段.
70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1. 这篇课文主
要讲了几件事?(一件是讲老班长煮鲜鱼野菜汤给三个病号吃,他自己没吃一点鱼;一件是讲
快走出草地
时老班长牺牲了.)
2. 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说说段意.(第一段,1---
2自然段;第二段,3---22自然段;第三段.23-
--33自然段;第四段,34自然段.
四. 通过自学,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1.
齐读第一段.说说关于老班长的描写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 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注意体会人物当
时的思想感情,看你从文中体会到什么?(学生发言,教师和其他同
学补充或提出异议)
可引导讨论:
(1) 你觉得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老班长对我们非常负责?
(2)
当小梁发现老班长不吃鱼汤却嚼草根,咽着鱼骨头时,老班长地神态有什么变化?划出有关词句.(单击
课前预习中的内容理解2)
(3)
想象一下,老班长的神态变化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内心活动?(单击课前预习中的内容理解3
(4)
划出小梁神态变化的句子,想象一下,他当时心情怎样?(单击内容理解4)
(5)
写老班长的一忧一喜,为什么忧,为什么喜?这说明了什么?(单击内容理解5)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第三段,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2.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总结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71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二.学习第三段.
1. 默读课文第三段.
2.
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 老班长始终不肯吃鱼,仅仅是因为鱼太少了吗?
(2) 为什么说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3)
课文最后一句有什么含义?在写法上有什么作用?
(4)
课文写老班长,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作题?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你认为最能
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的一段话找出来,试着读一读,其他同学讨论交流,可以补充改正.最后,
把全文有
感情地朗读下来.
四.巩固练习.
(单击巩固练习中的拼音填空,比字组词,词语搭配,选字填空.学生口头练习.)
板书设计:
15金色鱼钩
金色的鱼钩——老班长
长满红锈 忠于革命
闪着光芒
舍己为人
16桥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深刻感受老汉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
2.积淀情感,让学生在塑造的情境与氛围中感情朗读课文,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
3.在语言情境中,体验生命的意义,促进生命的成长。
教学重点:领悟老汉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
72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教学难点:突出对比,营造氛围。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深刻感受老汉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
2.积淀情感,让学生在塑造的情境与氛围中感情朗读课文,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
3.在语言情境中,体验生命的意义,促进生命的成长。
教学重点:领悟老汉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聊天
1.说说表示很高兴的成语。
2.说说表示很害怕的成语。
二、营造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
1.出示课件(带声音的洪水肆虐的情景)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或想到了什么?
2.假如这样的情景就发生在你的身边,你会有怎样的反应?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请五名同学,按顺序,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2.纠正读错的字音。
3.出示生字卡片,读生字。
4.本文的主人翁是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四、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
73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2.思考、讨论: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五、学习课文,感受洪水肆虐的危急与人们的恐慌:
1.自由读文,把文读通,把文中能带给你害怕感受的句子多读几遍。
2.随机交流:哪处让你最害怕,就读那一处。(随机询问:你干吗害怕?)
点拔语(可随机改变):(1)第一句:像泼,像倒,大雨滂沱,能读得这么轻吗?
(2)第二句:洪水已经追着你的屁股了,还能这样无动于衷吗?
(3)第三句:一会儿工夫,从脚,到膝盖,到大腿,洪水真是肆无忌惮,把你看到的洪水读出来。
(4)第四句:此时此刻,洪水像什么?把你看到的就像魔鬼一样露着狰狞面目的洪水读出来。
3.洪水中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从哪里体会到?
4.想象一下:你拥我挤、跌跌撞撞的人们像疯了似的折回来,会是怎样的表现?
5.人们就
是这样被逼入了危险的绝境,读一读。(出示──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
狞笑声中逼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老汉伟岸的形象与不朽的精神。
2、学习课文独特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感受老汉伟岸的形象与不朽的精神
1.描写老汉的哪些句子深深地触动了你的心?默读5至12自然段,在字里行间做上记号。
(随机要求学生品味与放声朗读)
2.随机交流
(1)出示第五自然段:A、轻轻
地读,用心体会:你还从中读懂了什么?B、不说话的老汉会在想些
什么?
(2)过渡:沉着、镇静、心系群众的老汉在下段的哪处地方得到了充分体现?
(生读第六自然段描写老汉的部分)
74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A、“党员也是人,这不是拍电影”这人群里不和谐的声音如果不制止,会是怎样的后果?
B、人们又将被逼入这样危险的绝境,读一读:(出示──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
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逼近。)
C、把老汉逼退危险的办法及效果读一读。
D、为什么老汉的话立刻就收到了效果?
E、冷冷的是老汉的话,不会冷却的是。
F、让我们看看老汉(出示第五自然段: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就
要
退休的老汉。像一座山。)a、轻轻地读,你该怎样读它?b、随机:像一座山,为什么读得那么重?
(3)第八自然段:
A、读着读着,哪个字一下子映入你的眼帘?为什么?(拖)
B、老汉如果不拖,会是什么后果?
C、把人们又将逼入危险的绝境,读一读:(出示──东
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死亡在
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逼近、逼近。)
D、把老汉逼退危险的句子读出来。
E、拖出的是一个小伙子,留下的却是。
让我
们再看看老汉。(再出示第五自然段: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
久就要退
休的老汉。像一座山。)a、轻轻地读,你又该怎样读他?b、随机:像一座山,为什么读得
那么响?
(4)第十二自然段:
A、在死亡的边缘,哪些词让你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
B、容不得多想,老汉一瞬间闪过脑海最强烈的念头是。
C、朗读导语:容不得多想,请你用读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容不得多想,请你再如点力气去推──
容
不得多想,请大家竭尽全力去推──
3.学习结尾部分:
(1)就这样老汉
最终没有留下,谁来读读结尾刻骨铭心的时刻?(指名读)一起记住这永不磨灭的
瞬间(齐读)
(2)让我们再看看老汉,(出示第五自然段: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
个
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像一座山。)a、请你再轻轻地读读老汉。b、当你读到哪里的时候,心会久
75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久难以平静
?(木桥前、就要退休的老汉)c、随意指学生回答:①就在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完全
可以一走了之
,但是老汉──②就在木桥前,没腰深的水里,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老汉──③就在
木桥前,没到胸
膛的水里,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老汉──
④就要退休的老汉,真的完全可以不必
费心费力啊,但是──
⑤就要退休的老汉,真的完全可以毫无争议地先走一步啊,但是──
d、这是怎样的老汉啊?(指名学生回答)读这样的老汉──
4.感受文章真正的结尾: <
br>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到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的儿
子。
(1)师配乐朗诵
(2)出示上述结尾和第八自然段:把两段话联系起来轻声读,你想说什么?
(3)这只是简
单的一“拖”吗?为什么不简单?(点拨语:普天之下,哪个父亲不爱自己的儿女,
既然是儿子,可以选
择不拖,为什么还要拖?)
(4)这是怎样的老汉啊?(指名学生回答)
(5)(出示第五
自然段: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
汉。像一座山。)读这
样的老汉──
5.出示:洪水吞没了木桥,吞没了儿子,吞没了老汉,但吞不没的是什么?
(1)自由站起来汇报。
6.最后出示第五自然段: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
部书记,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
汉。像一座山。
激情导语:①我们什么都可以忘,但不能忘了这样的老汉──
②洪水吞没的是老汉的身躯,但永远吞不没的是这生的希望给别人,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老汉精神!
③洪水吞没的是老汉的身躯,但永远吞不没的是这无私无畏,顶天立地的共产党员的人格!
二、品味练笔
此时此刻,一位优秀的老共产党员感人的一幕幕深深的打动了我们。请同学们用
精彩的文字表达你此
时的感受,讴歌这位舍己为人的英雄。
板书设计:
16桥
山 洪
76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老汉──────── 人们(揪出小伙)
桥窄(党员排后)
17梦想的力量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读读
记记“放弃、下旬、募捐、水泵、颠簸、节奏、簇拥、迫不及待、辛辛苦苦、
一声不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练习快速阅读,并能简要地复故事。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
目的含义。从字里行间感受瑞恩心灵的得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
不懈的奋斗才能梦想成真。
4.领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瑞恩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梦想的力量”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梦想”。请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梦想”。
过渡语:“梦想”可能是我们心中
最深切的、最美好的渴望。人世间的很多奇迹都源于梦想,并经过
不懈的努力使梦想成真。人应该有梦想
,并为自己梦想的实现作出努力。
2.同学们,现在请你告诉大家:你的梦想是什么?
小结
:同学们的梦想都非常美好!希望你们能够时刻记住自己的梦想,并使梦想转化成前进的动力。
因为梦想
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让你创造出无法想象的奇迹。(板书,完成课题)
3.现在就请同学们来阅读一个真实的故事,去感受梦想的力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77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2.把自己认为不好理解的段落认真读一读。
3.接读课文,纠正字音。
4.重点理解以下词语:
筹齐:筹集齐全。本课是指瑞恩筹集到了可以打一口井的钱。
募捐:广泛征集捐款或物品。
颠簸:上下震荡。
羞涩:难为情,态度不自然。
簇拥:(许多人)紧紧围着。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一声不吭:吭,出声,说话。“一声不吭”是指一直沉默不语,一句话也没有说。
5.学生再
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通过记叙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希里杰克
为了实现“给
非洲的孩子修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使梦想成真
的经过,体现了瑞
恩的一颗善良、坚定执著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说一说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三、读文交流,体会作者情感
1.(小组内交流学习所得,讨论自己疑惑的问题。)
想一想,瑞恩的梦想是什么?他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的?
2.文中有哪些地方出乎你的意料
?在这些出乎意料之处你想到些什么?从而深刻体会瑞恩以及文中
其他人物的精神品质。指导学生抓住重
点段落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3.引读课文,尝试回答上面的问题。
引读课文,深入体会以下句子的含义。
①一声不吭的瑞恩突然说:“那我来攒钱买钻井机吧。
”他的声音很小,但很坚定,“我想让非洲的
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这段话与前面写瑞恩在第一次捐钱时听募捐项目的负责人说挖一口井得要2
000块钱时的表现形成了
对比:那时的瑞恩还不知道2 000块钱是个多大的数目,他只是兴奋地说
:“那我再多干些活挣更多
的钱吧!”从“兴奋”到“坚定”,一方面表现了瑞恩在短短的两个月内,通
过筹齐打井的2 000块
钱,已经迅速地长大了,他现在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买钻井机的难度;另一方面
也表现了瑞恩为了实现
“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这一梦想的坚定态度是不可动摇的。
②是呀,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
78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一个梦想,竟有
如此大的力量”是指瑞恩“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
梦想的实现,给安格鲁
的孩子们送去了关爱,送去了健康,令安格鲁的村民们感激不尽;而安格鲁村
民们的表现,也令瑞恩和父
母感到无比的激动和幸福。作者在此点题,满怀深情地阐发议论,以反问
句抒发自己的情感,并引发读者
的思考──梦想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四、联系上下文,体会题目的含义
梦想的力量在课文中
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小瑞恩的梦想不仅鼓动着他本人前进的风帆,激励着他克服
重重困难,坚定执著地为
达到梦想的彼岸而奋斗;同时也感动并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其中,最
终使梦想成为现实;这个梦想
的实现也使安格鲁的村民们对瑞恩以加拿大人民感激不尽,从而增进了
加非人民的友谊。这不就是梦想的
力量吗?
五、回读全文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感受最深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
六、拓展,深化主题
1.学生畅谈自己的体会,可以联系课文内容来谈,还可以扩展开去,结
合自己的实际来谈,从而进
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升华自己的思想认识。
2.资料展示
瑞恩•希里杰克被人称为“加拿大的灵魂”。2001年,在加拿大国际发展协
会的帮助下,成立了“瑞
恩的井”基金会。2002年9月30日,他接受了加拿大总督克拉克森颁发的
国家荣誉勋章,10月,
他作为唯一的加拿大人,被评选为“北美洲十大少年英雄”。这一切来自于他6
岁时的一个小小的愿
望──为非洲儿童挖一口井!起初,挖井的钱是靠他一个人做家务赚来的。然后亲戚
、朋友、邻居也加
入进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心愿鼓舞了全世界六十多个国家的成年人,帮助瑞恩
的队伍越来越
庞大,人们纷纷解囊相助。到2003年初,“瑞恩的井”基金会有七十多万加元,已经在
非洲挖了七
十多口水井。
2003年3月15日,瑞恩去日本参加“第三届世界水资源论坛”
,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组邀
请瑞恩和他的妈妈到中国做客。瑞恩和他的妈妈通过《实话实说》节
目与中国广大观众见面。在这次
节目即将结束时,瑞恩说:“我要为取得干净的水源而努力工作,直到我
爸爸那个年纪。”
板书设计:
17梦想的力量
挖井(喝上干净水)
瑞恩──────────→非洲的孩子
自己挣、得到帮助
水泵→挖一口井→钻井机→“瑞恩的井”基金会
79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70元) (2000元)
口语交际•习作四
教学目的:
1.通过交流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或者经历过的感动的事,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在口语交际中感受人与人之间令人感动的真情。
3.懂得人与人之间有许多值得感动或难忘的事,学会感恩,并写出真情实感,分享习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
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完整清楚的叙述出这件感动或难忘的事。
教学难点
善于表达,说话有顺序,条理清楚,有重点。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1、完成“口语交际”,通过交流学生
看到的、听到的或者经历过的感动的事,训练学生思维的
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2、在口语交际中感受人与人之间令人感动的真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感恩的心》。
2.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师补充叙述:我们的身边,时时会发生许多令人感动的事,它
让我们感到人世间最美好的是真善美的
情感,让我们终身难忘。当我们被一幕幕事情感动着,我们的心灵
正一次次得到洗涤。
3.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一些感动画面或场景,营造表达氛围。
80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二、抛砖引玉
1.谈话,拨动“琴弦”
同学们,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我想你曾开心地笑过,痛苦地哭过;也
曾感动过,懊悔过;更沐浴过爱
的圣洁,遭遇过烦恼与无奈……这些情感是什么造成的呢?你若能把这令
你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说出
来,定能感动听众。老师我也有种种的情感体验,特别是我亲爱的学生最让
我感动。
观看一则公益广告:一个五六岁的男孩,用稚嫩的双手颤巍巍的打来一盆洗脚水,要给他妈妈洗脚。
看一部电影简介:一个穷苦的学生为了完成学业,背着病患的父亲去上学。
2.阅读87页口
语交际内容提示,说说你通过阅读明白了什么?想一想你喜欢选择什么内容来和同学
交流?
3.学生整理自己的材料。
4.小组交流:
(1)交流自己感动的事。
(2)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畅,感情要真实。
5.全班交流
学生开展口语交际活
动,要求说话有顺序,条理清楚,有重点。让学生”说自己最难忘、最动情的
事”,让学生打开记忆的大
门提取“存货”,发言交流。教师适当进行点拨。(教师多作鼓励性点评)
(三)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习作
教学目标
1.学会把一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突出感动的地方,并注意情感的自然流露。
2.会在生活中寻找感人的材料,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3.学会在叙事中恰到好处地抒情、议论。
教学重点:
学会把事情的经过分几步写具体。
教学难点:
如何选择生活中感动的素材写一件事,如何把事情中感受最深的部分一步一步地写具体。
81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教学准备:
1.把例文《天使就在我的左右》的内容在录音机中录制成磁带。
2.每位学生准备一件生活中令人感动的事。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学习例文
1.同学们,我们的生活是五彩缤纷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一定经历了很
多事情,留下了难忘的
印象,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同学,她准备把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一件让人感动的事讲
给大家听,你们爱
听吗?
2.听例文《天使就在我的左右》录音:
这位同学经历了一件什么事?他的感受是什么?
3.同学们,刚才我们在这篇文章中体会到了
作者巧妙的运用了在叙事中抒情的方法,让读者深受感
动,这就是我们这次习作中他们需要尝试的地方。
(1)板书:在叙事中抒情
(2)阳光使鲜花开放,雨露使禾苗茁壮,真情使人心灵激荡。写
事时,恰到好处地表达真情实感,
能够增加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产生共鸣。
(3)过渡:在
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会有喜怒哀乐,在写事中,如果能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的真
情实感,就会吸引读
者。
二、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老师知道,你们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一定经历过
一些事情,让自己深受感动,大家愿意
把这件事告诉老师和同学吗?我们今天就来进行一次作文《记一件
令人感动的事》
2.板书课题
3.读课题
三、审清题意,明确要求
1
.看了这个题目,你想告诉同学什么?(①从题目看,这是一篇记事的文章;②题目中的“感动”,
应把
自己的感受最深的部分写详细、写生动)
2.习作要求告诉我们可以选择哪些事来写?
生活中所发生的令人感动的事,包括难忘的的事。
82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3.引导小结,明
确范围:生活中有些让人感动的人和事,往往都是作文的材料,能反映一个人的精
神面貌,只要我们仔细
观察,认真思考,就能感受到。
四、指导选材、拓展思路
1.提示问题,打开思路
①谁做过哪些好事?怎样做的?为什么做?为什么让你感动?
②你经历过什么难忘的事,让你倍受感动?
③家里发生什么事使你高兴?其中让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
④你做错过什么事情?受到老师教育并从错事中记住教训?
⑤有什么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同学之间的真挚友情使你感动?
……
2.指名学生回答
指名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值得回忆,印象深刻的事,从不同角度鼓励学生举
例子,激发学生作文的兴
趣,丰富学生写作内容。
五、提出要求、独立试写
1.一
般对我们小学生来说把文章写具体是最基础的,只有写具体了,才能生动,只有生动才会吸引
人。那么怎
样才能把事情的过程写得具体一些?
我们知道一篇文章由几段话组成的,一段话又是由好多句子组成的
,把每句话的意思写具体了,文章
不就具体了吗?(让学生明白,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心
理活动的细致描写把句子写具
体。)
板书:写法: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
2.学生独立习作(教师巡视,重点帮助习作有困难的学生。)
3.按这次习作的重点讲评。
回顾•拓展四
教学目的
83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1.结合本单元的
专题学习内容,交流课内和课外令人感动的人和事,在交流中受到方法的启示。初
步学习理性地分析总结
自己的学习,并进行改进。
2.引导学生朗读、积累关于永不放弃的相关成语。
3.展示、交流本单元课文学习的收获,用多种方式进行展示。
教学重点:结合本单元内容,
交流学习活动,在交流中受到方法的启示。初步学习理性地分析总结自
己的学习,并进行改进。
教学难点:交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可以用多种方式进行展示,汇报自己这
一
阶段来的学习收获。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具准备:准备一些以前学过的课文和课外作品,以供交流。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在学习小组里,从课文学习、语言积累、写字、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几
个方面,结合课内学
习交流自己的体会和提高。
形式A:小组内,从上述几方面按顺序逐一交流,学生之间互相补充。
形式B:每个小组,按上述几方面进行分配交流,小组汇报,各小组之间互相补充。
2.就本组课文学习,交流表达思想感情的不同方法。
(1)在这一个单元的学习中,你在课
外阅读了哪些文章、书籍?你知道有哪些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2)谁愿把你感受最深的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
(3)你是如何获得这样的收获的?把你的方法讲给大家听,让别人也学到好方法,行吗?
3.教师引导全班交流,共同回顾。
注意:教师可以请学生在小组内提出自己觉得欠缺的地方,请大家帮助。
二、日积月累
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然后谈谈各自对这些成语的理解。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给成语分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正确使用这些成语。
2.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一个成语,运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84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3.请学生在摘抄本上,分类摘记一些自己喜欢的成语。
三、展示台
1.组织学生读课外阅读中令人感动的文章,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并说说自己的收获与体会。
2.教师根据口语交际和习作中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多分析归纳习作中的表达方
法
。
四、成语故事
1.阅读成语故事,想想讲了什么,成语的寓意何处?
2.交流:
(1)故事讲了什么,“程门立雪”的寓意是什么?
(2)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3.分组讲讲你课外收集到的成语故事。然后把评出的故事大王推荐给全班同学。
4.全班交流收集到的成语故事。
5.总结:
俗话说,积少成多,积沙成塔。徜徉
在成语故事里,品读着精妙的语言文字,感受着耐人寻味的寓意,
让我们受益匪浅。
教学后记:
85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18将相和
一、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个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
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
果。
赞扬了蔺相如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
扬了廉颇
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两人爱国的好思想。
二、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
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
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能抓住人物特点,搞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
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一故事。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 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四、
教时安排:三课时
五、 课前准备:挂图、小黑板、布置学生预习
课前预习:
86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1、
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理解课后第4题中带点的词;
2、
按“预习”弄清题意,给课文分段,起小标题;
3、 再读课文,思考课后第1题。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在预习的基础上,从整篇入手,初步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组织分段;仔细阅读第一大段,开始接触第
二大段。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新词,分段,讲读第一大段。
教学过程:
一、
板书课题提问分析检查预习情况
1、
将相和:廉颇和蔺相如同心协力。比喻文官武将团结一致,共同把国家的事情办好。
2、 简介导入:
这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
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
静,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写了三个小故事。哪三个小故事呢?
二、 学生默读课文(自学)
1、 掌握生字词;
2、 给课文分段,弄清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
三、
检查自学情况
1、 生字:指导读准“允”“yun”不念“run”;要与“充”区别;
指导书写“廉”“广”部,剩10画,不是8画。
2、 课后第4题的词,理解带点的词。
3、 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
4、
提问分段(按故事分三大段)
四、 学习第一段:完璧归赵
87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1、 齐读第一节
,思考:这节与下面三个故事有什么联系?(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静。三个故
事都是在这样的历史
背静下发生的。)
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
赵国处在秦齐两大国之间,因此军事、外交方面的措施,关系国家兴旺的重大意义。
2、
指名读2、3节,解释“和氏璧”;
思考回答:赵王接到信为什么非常着急?
3、齐读4、5节
蔺相如是怎样说的?指名读第6节
4、
蔺相如是怎样造成秦国理屈,完璧归赵的?
(1)出示挂图,学生自渎8、9节,把画中蔺相如的动作词打点;
(2)指名口述过程
(3)这表明蔺相如有怎样的精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5、
结果怎样?齐读第10节
(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
大夫:官职,分上、中、下三等,上大夫为最高一级的大夫。
五、小结“完璧归赵”的前因后果
(起因是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结果由于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而完璧归赵。)
六、
自学下两个故事,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学习第二、三大段,分
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搞清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及三个故事与
整篇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
指名说说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的前因后果。
二、 明确本课学习内容。
阅读思考:(小黑板)
88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1、
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2、 弄清每个小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3、
蔺相如、廉颇是怎样的人?
三、 学习第二段
1、 学生默读、思考
2、
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质疑解难:瑟——古时候的一种弹奏乐器。
缶——瓦制的器皿。(瓦罐)
我们把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为几个重点讨论。(出示小黑板)
(1) 谁为什么提出渑池会?
(2) 赵王决定怎样?
(3)
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4) 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3、
逐问题讨论
答(1):指名读11节,此时将相关系怎样?(和)
答(2):指名说(秦王
叫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表示秦赵地位不平等,以此侮辱赵国。蔺相如逼秦
王击缶,也叫人记录,维护了
赵国的尊严。)
答(3):指名读14节(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是为了维护赵国尊严。)
答(4):(因为秦王知道了赵国文官蔺相如的厉害,所以他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4、
弄清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齐读第15节蔺相如立了什么功?(他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所以赵王封他为上卿。
四、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个故事。
1、 学生小声自渎,思考总要求。
2、
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互问)
归纳问题(出示小黑板)
89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1)
廉颇为什么不服气?
(2) 蔺相如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避着廉颇?
(3)
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
3、 小组讨论
4、 逐问题讨论
答(1):指名说读第16节(蔺相如职位比廉颇高。)
答(2):指名说(蔺相如避着廉颇
)为什么?指导读蔺相如说的一段话,体会他是为了赵国,心胸
开阔。
答(3):(出示挂图)指名读第18节(诚意和好、勇于改过)
5、
说一说故事的前因后果
结果中哪个词点了题意?(同心协力)
6、
说说蔺相如、廉颇是怎样的人?(见板书)
蔺相如为什么会机智勇敢、心胸开阔?(爱国)
廉颇为什么会勇于改过?(爱国)
7、
思想教育:我们平时,只有全班同学团结一心,才能把班级工作搞好。
五、练习:指名说原因、结果,然后同桌互说。
板书设计:
18、将 和 相
廉颇 不和
蔺相如
90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知错就改
机智勇敢不畏强暴
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19草船借箭
教学要求:
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
词语,理解词语在句
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词,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2、整体感知大意,了解故事梗概。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大意,了解故事梗概。
教学准备:课件。
91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过一个《三国演义》
中的故事是——《赤壁之战》,那个故事是以周瑜、黄盖为主的。
今天我们又学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
的课文。
揭题、读题。
2.审题。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3.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用陈述句表达。
草船惜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2.我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出示课后题1(2))
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草船借箭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的经过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惜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节)、二(3
--5节)、三(6-9节)、四(10)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l句。
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92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2.从第二节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1)指名2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人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2)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
妒忌。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
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1)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2)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最好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我的陷阱。”
生:“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我意”……
(3)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1)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
(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2)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交流:“我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1)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
(2)讨论、交流。
6. 小结,我们看到
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
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
之心。
93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7. 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
思考: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
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
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
天造十万枝箭。)
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草船借箭的经过,剖析借箭成功的因素。
2、学习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
分了四段。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
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
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
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全文第一句。)指名回答。师: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
3.课文二—四段中也
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全文末
尾一句。)
二、整体进入学习二—四段
94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指名2人对读。(首尾呼应。)
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
2.板:神机妙算
用词素合成的方法如何解释?
出示: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
3.默读课文二-
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
交流出示小黑板:
(1)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枝箭。
(2)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我的计划就完了。
(3)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4)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诺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5)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6)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夭亮了就回去。
三、学习“知周瑜”
1.默读小黑板上第②句,用“如果……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
(1)指名读第三节。
(2)口头完成填空。
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
两人一组讨论填空、交流。齐读。
板:知周瑜心
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指名读句:“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1)比较句子。
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95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希望你借给我一些船,“每只船上要有军士与许多草把子。
两句句子有什么区别?用哪句好?为什么?
第一句用了具体数字,写出了诸葛亮对船的具体要
求。用第一句好,表现了诸葛壳对计划早已成竹在
胸。
(2)齐读此句。
师:这排的一千多个草把子的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的——(生)“草船”。
四、学习“知鲁肃”
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齐读小黑板上第③句。
2.理解这句句子。
(1)“显然”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事实与所说或所科的相符。)
(2)“事实”是
什么?“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事实是鲁
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
,所料是诸葛让鲁肃不要提此事。)
问:相符吗?(相符)用上“果然”表现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
(3)齐读句子体会。
3.师介绍: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
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
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现了诸葛亮——板:知鲁
肃人
4.到现在,借箭的计划已有条不紊地准备就绪。齐读第二段体会。
五、学习“识天象”
1.师:(指小黑板上①④句)诸葛亮曾担保三天管保有十万枝箭,可第
一天没有动静,第二天仍不
见动静,直到(引读)——
2.指名读6-7节,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出发?
板:四更时候(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
(1)板:大雾弥漫
(2)这时候江上大多弥漫到了什么程度?(引)——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3.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
96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出示: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
先默读6、7节,然后四人一组讨论用多种方法来补充完整句子。
所以选择第三天四更出发。
所以把船靠近曹军水寨。
所以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所以曹军才不派兵出来。
4.显然,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的变化正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要
素,也是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四更
时分出发的原因。
(1)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这一时间出发的?(三天前立军令状时。)为什么?
(2)早在
三天前,诸葛亮就预测到三天后有一场漫天大雾,这要归功于他识天象,了解天气变化情
况。
板:识天象
(3)齐读小黑板上第①、④句,体会诸葛亮识天象的神机妙算。
5.
正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在天还没亮时,把船靠近曹军水寨,并怎样布船?引读书中有关句
子。(船
头超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1)看示意图1。(显示出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这样布船的目的是什么?(准备受箭)
(2)引读,可这样布船,船队离曹太近了,鲁肃不禁
吃惊他说:(引)“……”,可诸葛亮却笑着说:
(引)“……”。
六、学习“知曹操”
1.这是诸葛亮的预料,事实又是怎样的呢?引读——(曹操在营寨里……箭好像下雨一样。)
2.“虚实”是指什么?
“虚”与“实”是一对反义词,“虚实”表示内部的实际情况。
文中指哪一方面看不清哪一方的虚实?
用“~~~”划出诸葛亮一方的内部实际情况。
“20只船……排在船上的两边。”(第四节)
97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3.这样少的兵士,船上又没有什么武器,曹操丝毫不用害怕,可他为什么不敢派兵?口头完成填空。
出示:
曹操之所以不敢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别人还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曹操是一个生性
多疑
的人。
4.现在你们看事实与诸葛亮的预料又一一相符,这就可用上刚才我们学的一个词?(果然)请
根据
这一内容用“果然”造句。
5.诸葛亮能预料得如此之准,就是因为他知道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
板:知曹操性
6.这时曹操是怎么做的,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
指名一人读曹操的句子,大家齐读诸葛亮的句子,配合读第8节。
7.看示意图2: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师:这时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
西,这是为什么?(一边受满了箭,让另一边再
来受箭。)
这不禁使我们想到诸葛亮向鲁肃借
草船时说:“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船的两边)我自有
妙用。”
现在你能说说这个“妙”,妙在何处吗?
排在两边的草把,更利于多受些箭,用青布幔子遮着,让敌人看不清虚实……
六、学习“晓地利”
1.过渡:当曹军一万多个弓弩手,一齐朝草船上射箭,箭好像下雨一般
时,诸葛亮和鲁肃正在船中
饮酒取乐。因为诸葛亮这样说——(引)小黑板上第6 句。
2.天亮了,诸葛亮的船队是怎么回去的呢?默读第9节,找出一个词来概括。板:顺风顺水
3.第三次出示图片投影1。
(1)根据“顺风顺水”这个词再次默读第9节,想想水往哪个
方向流,当时的风向又是怎样的?
(请学生在示意图上用箭头表示。)→
(2)师介绍:长江
江水正是由西向东流,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时刻,二十条船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
里,曹操追也来不及了。
98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3)诸葛亮能利用顺风顺水的条件是巧合吗?
这表现了诸葛亮知晓地理的优势,并能利用它。
板:晓地利
4.齐读第9节。
八、学习第四段
1.学习了借箭经过,我们看到诸葛亮他知周瑜心、知鲁肃人,知曹操性,可
算是知人心;他预料四
更时刻大雾弥漫,应称是识天象;他更会利用顺风顺水应赞为晓地利,从这三方面
看,诸葛亮其无傀
为“神机妙算”,难怪周瑜最后也自叹不如。
2.齐读第四段。
九、复习复述
你能不能以“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为中心句把二—四段进行简要复述?四人一组讨论准备。
十、朗读全文(分组朗读)思考概括各段段意
1、(1-2)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以3天
内造好0万枝箭的命令,企图暗算诸葛亮。诸葛亮胸有成
竹地接受了命令。
2、(3-5)周
瑜派鲁肃了解诸葛亮造箭的情况,还给诸葛亮设置造箭的障碍;诸葛亮请鲁肃帮忙,暗
暗作好借箭的准备
。
3、(6-9)诸葛亮善于识别天象,正确估计曹操的行动,利用大雾的掩护,巧妙地想曹操“借”
了
10万枝箭。
4、(10)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的暗算落空。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干,自叹不如诸葛亮。
十一、分角色朗读全文,思考
1.全文用什么形式来到划人物的性格?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周瑜是个怎样的人?而诸葛亮呢?
2.引导归纳中心,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
有胆有识,神机妙算。
板书设计: 19草船借箭
99
------各科教案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周瑜心
知人心鲁肃人
神机妙算曹操性
识天象四更时候大雾弥漫
晓地利顺风顺水
20景阳冈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读武松打虎的部分。
二、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写有“思考,练习”2的小黑板及绘有武松打虎场景的挂图。
四、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重点理解武松打虎部分。
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武松打虎部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