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单元教案

温柔似野鬼°
761次浏览
2020年08月28日 21:4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徐州空军学院


1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昼、耘”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
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能通过读诗句,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4.能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2.能通过读诗句,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谁来说说,在你眼中,童年是什么样的呢?(自由、 天真、无忧无
虑……)在同学们眼中童年真是多姿多彩!是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
快乐也好辛酸也罢,都是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现在,师将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去宋代感受一下当时人们的童年乐趣。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首古诗,标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与同桌交流。
2.(出示7个会认的字)
(1)生齐读,注意读准“磬、陂、漪”的读音。
(2)认读多音字“供”。
3.(出示4个会写的字)指名生读,师正音。
4.生齐读三首古诗,师正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读完这三 首古诗,结合注释,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呢?(有小孩子
在种瓜、小孩子在玩冰、牧童在吹笛子……)大家 读懂的还真不少,现在我们就
一起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板书诗题)
2.大家从诗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四时、田园、杂兴)
(1)(出示相关资料)《四时田 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
的一组田园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 景色和农民的生
活。这首诗就是第三十一首。“兴”在这里读四声,“杂兴”就是随兴而写的诗;
“四时”在这里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题目的意思是: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
色而产生的感想。
(2)生齐读诗题。
3.生再次齐读全诗,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1)指名生说说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补充。


(2)理解词语:
杂兴:随兴而写的诗。
昼:白天。
耘田:在田间锄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儿女:男女。
当家: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童孙:孩子们。
解:理解,懂得。
供:从事。
傍:靠近。
阴:树荫。
(3)结合注释,尝试完整地将全诗的意思说出来。(白天锄地,夜晚搓麻
线,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小孩子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也在桑树
荫附近学着种瓜。)
4.(播放纯音乐)请同学们伴着这古朴典雅的音乐,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首
诗,边读边想象, 说一说这首诗展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1)诗中先写了哪些人物?(村庄男女)他们在做什么?(耘田 、绩麻)
后面还写了谁?(童孙)他们在做什么?(学种瓜)
(2)诗中哪些描写让你印象深 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为什么?(因为这两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从哪 里看出来?(小孩子
虽然不懂耕织,但也会学着大人的样子去种瓜。)这两句除了表现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什么?(农家孩子的勤劳好学)
5.(出示相关图片)你能根据图片的提示背诵全诗吗?试一试。
四、课堂小结。
学到这里,你能说说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吗?(展现了农村紧张繁忙的劳
动生活,主要表达了对天真可 爱、勤劳好学的农村儿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洋溢着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氛 。历来许多诗人以描
写乡村生活、田园风光著称,写下了不朽的诗篇,这样的诗,就叫田园诗。同学们课下可以继续搜集、品读更多的田园诗。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儿女 耘田、绩麻
童孙 桑阴学种瓜

农务繁忙
天真勤劳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上节 课我们穿越到了宋代,在诗人范成大的描绘中,我们感受到了(农村
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和(农村儿童 的天真可爱、勤劳好学)。让我们一起来背
诵一下这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再次感受农忙时 节农家孩子们的天
真快乐。
2.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另一位诗人杨万里,去感受一下冬日里孩 子们丰富多
彩的生活吧!(板书诗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齐读古诗 ,划分节奏。(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
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2 .题目中的“稚子”是什么意思?(小孩子)“弄”是一个动词,意思应该
是(玩)。诗题告诉我们,这 首诗主要写的是(小孩子玩冰)。
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个小孩子到底是怎样玩冰的吧!
(1)齐读诗的第一、二句,结合注释,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早晨,小孩
子把冰从盆里拿出来,把它做 成一种打击乐器。)
①从哪里可以看出时间是早晨?(晓)
②小孩子是怎么把冰做成乐器的 ?(彩丝穿取:用彩丝穿起来)(出示图片)
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冬日的早晨,小孩子高兴地从 金属盆里小心翼翼地
把冰取出来,仔细地用彩色的丝线穿起来当作银钲敲。)
③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这个小孩子怎样的特点?(想象力丰富、动手能
力强)
(2)小孩子把冰做成乐器之后,又有哪些举动呢?让我们一起朗读诗的第
三、四句。
①这两句诗写了什么?(小孩子敲打“银钲”,声音悠远动听。)从哪里看
出声音悠远?(穿林响)
②为什么最后一句诗说“忽作玻璃碎地声”?(因为一不小心冰碎了。)这
里的“玻璃”,是不 是指现在玻璃杯、玻璃窗的玻璃?(不是,是一种玉石。)
这里把冰碎的声音比作了玉石落地破碎的声音 ,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
喻)
③从这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了这个小孩子怎样的感情变 化?(小孩子瞬间由
喜笑颜开变得失望无比。)你是从哪个字体会出来的?(忽)
(3)结合 注释和我们的讲解,你能不能试着说出全诗的意思?(清晨,小
孩子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用彩色的丝 线穿起来当作银钲敲。敲出来的响声像
玉磬一样清脆,穿过树林传得很远,忽然听见冰碎了,发出了像水 玉落地破碎的
声音。)这首诗表现了(小孩子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特点)。
三、小结。
多么可爱的孩子呀!如果是你,会有这般奇思妙想吗?
板书设计


稚子弄冰

脱晓冰 当银钲
穿林响 碎地声

天真烂漫
活泼可爱


— 第三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学习新知识前,我们先请两位同学背诵一下前面学的两首古诗 ——《四时
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
2.前面我们已经跟着两位诗人,从夏 季到冬季,体会到了农村童孙的勤劳好
学和弄冰稚子的顽皮聪明,现在让我们随着另一位诗人雷震,去感 受乡村傍晚的
童真童趣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古诗,说一说:诗 题“村晚”告诉我们什么?(地点、时间)地点在
哪里?(乡村)时间呢?(傍晚)所以诗题的意思就是 (乡村的傍晚)。乡村的
傍晚发生了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出示相关资料,了解作者。
3.再次齐读全诗。
(1)说说前两句诗写了哪些 景物。(草、池塘、水、陂、山、落日、寒漪)
7个景物的描写,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出示图片, 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水
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青山衔着红彤彤的落日,一起把影< br>子倒映在粼粼水波中。)所以,这两句诗写的就是乡村落日之景。
(2)此时,谁出现在这如画 的美景中了?(牧童)他在做什么?(骑着牛,
随意吹着短笛)从哪里看出来随意?(短笛无腔信口吹) 怎么理解这句诗呢?(无
腔:没有曲调;信口:随口。意思就是短笛是随口吹奏的,没有曲调。)所以后
两句诗的意思就是(回家的牧童悠闲地横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随意吹着不成调
的曲子)。 < br>(3)通过感受诗中的场景,你觉得牧童的童年生活怎么样?(无忧无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思想感情?(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对闲适自
由、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4)再次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三、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感受 到了孩子们多姿多彩、无忧无虑的童年,
你的童年又是什么样的呢?课后写下来吧!
板书设计
村晚

教学反思
乡村晚景
牧童吹笛

无忧无虑


本课内容较多,但讲解详细,生掌握情况较好。不过,课堂时间有限,生朗
读环 节还是不够多。


2 祖父的园子
教学目标
1.认识“蚱、啃”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晃”,会写“蝴、蝶”等13
个字,会写“蝴蝶、蜻蜓” 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出示蝴蝶、蚂蚱、倭瓜等园中景物的图片)同学们,大家 知道这是什么
吗?(生答)如果现在你有一个大大的园子,里面就有这些动物、植物,你会喜
欢 吗?(喜欢)为什么呢?(因为动物很可爱,因为有吃不完的瓜果,因为可以
在园子里玩……)是啊,如 果有一个这样的园子,师也会流连忘返呢!不过,今
天我们要去游览的,不是我们自己的园子,而是萧红 笔下“祖父的园子”。(板
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生默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生汇报,师指导识字:
(1)多音字“晃”:
huǎng(明晃晃) huàng(晃动)
(2)正确区分“拔”(拔萝卜)与“拨”(拨打)。
(3)承:注意中间有三横,不要写成两横。
3.(出示生字)指名生带读,注意读准字音。
4.(出示“蝴蝶、蜻蜓、蚂蚱”等词语)生齐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 .生快速浏览课文,给课文标上自然段并划分段落。思考:你觉得祖父的园
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充满 快乐的、自由的、美丽的园子)
2.小组讨论: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在祖父的园子里的哪些场景? 3.全班交流:记忆中的园子(第1~3自然段);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
玩耍(第4~15自然 段);园中的一切都是健康的、漂亮的、自由的(第16~
17自然段);在园中玩累了,可以快乐地入 梦(第18~20自然段)。
4.(出示第1~3自然段)
(1)生齐读,说说祖父的园中 有什么。(昆虫)有哪些昆虫?(蜜蜂、蝴
蝶、蜻蜓、蚂蚱)这里着重写了哪种昆虫?(蜜蜂)作者先是 运用了ABB式的叠
词,再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蜜蜂的可爱,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2)除了昆虫,园中还有什么?(树)哪些树?(樱桃树、李子树、 大榆
树)着重写了(大榆树)。(出示与大榆树相关的句子)仔细默读上面的句子,
找出作者描 写大榆树时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拟人、比喻)有什么作用?(勾勒
出大榆树的高大和不容忽视,也写出 了大榆树的活力。)
(3)再次齐读第1~3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此刻你正漫步园中,看到这些富有生机的景物,是多么陶酉卒啊。
四、小结。
祖父的园子里有蝴蝶,有蜜蜂,还有 大榆树,真是生机勃勃,但是不是只
有这些呢?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发现。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祖父的园子 ,看到了里面的小昆虫和
大树。现在,我们将进一步认识祖父的园子,看看祖父的园子里还有什么好玩的 、
有趣的事物。
二、精读课文,重点赏析。
1.走近祖父,感受祖父的慈爱。(出示第4~15自然段)
生齐读第4~15段,思考这部 分主要写了园中的什么?(人)主要是谁?(“我”
和祖父)“我”和祖父在做什么呢?(在园中栽花、 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浇
水。)
(1)这么看来,“我”是一个很能干的孩子啰?(不是) 为什么?(因为
“我”其实并不懂怎么干活,都是在捣乱。)从哪里看出来?(重点词:瞎闹、
乱钩、马马虎虎)对于“我”这种“帮倒忙”的行为,祖父有没有生气?(没有)
从哪里能看出?(“祖 父大笑起来”“把我叫过去,慢慢讲给我听”)从这里我
们可以看出祖父对“我”怎么样?(疼爱)真是 一位慈爱的祖父,怪不得“我”
在园中能如此自由自在。
(2)除了这些,“我”在园中还有 哪些乐趣?(摘黄瓜吃、追逐蜻蜓、采
倭瓜花、捉蚂蚱玩)玩腻了,“我”就去帮祖父浇菜,怎么浇的? (把水往天上
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从此处的语言描写,我们不难看出,“我”
此刻无比快乐。
2.走近园中景物,感受作者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出示第16~17自然段)
在园中,除了生活是自由的,还有什么也是自由的?
(1)齐读第16~17自然段,回答上面的问题。(一切都是自由的。)
(2)园子里太阳 底下是怎样的景象呢?(出示句子:凡是……回答。)齐
读这两句话,说一说这两句话写出了“我”怎样 的内心感受。(“我”对阳光、
对光明、对温暖的向往,在“我”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都充满活力。 )太阳
底下除了这个,还有什么呢?(出示句子:黄瓜愿意……问它。)齐读这两句话,
说一说 这两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内心感受。(“我”觉得黄瓜是自由的,不
受约束的,可以看出“我”对自 由的向往。)


(3)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很多太阳下的景物,它们都是什么样的?找出 相
关句子,与同学交流。(具体参照第17自然段)这些事物集中反映了一种自由
快乐的生活状 态,可见,“我”十分向往这种生活,这种生活令“我”感到十分
惬意。因此,“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 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快乐地进入
了梦乡。
三、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 阅读“阅读链接”的内容,说说你对课文有什么新的体会。(从“阅读链
接”的内容可以看出,萧红后来 无限怀念祖父,怀念祖父的园子。作者之所以怀
念这个园子,是因为这个园子里有祖父的疼爱、有快乐的 童年。由此可见,童年
这段幸福、自由、快乐的生活,在她的生命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以至于让她念< br>念不忘。)
2.童年的生活、童年的回忆永远铭记在心,但是童年一去不返,我们也只能
时刻回味与怀念了。带着对童年的留恋与怀念之情,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参观了祖父的园子,你一定流连忘返了吧?想一想,你周围有哪些景物也
镌刻着你童年的回忆 ?试着把它写下来。
板书设计
祖父的园子
园中景物 充满活力
园中生活 自由快乐

难忘童年

教学反思

本课从读入手,引导 生在读中一步步找出信息,便于我们从中体会情感,不
足之处就是因为文章篇幅较长,真正读的环节不多 ,所以只能把重点放在引导体
会情感的环节了。


3 月是故乡明
教学目标
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能通过评点的方法与文本展开对话,表达
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训练生运用评点的方法来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是本课教学的
重点。
2.生第一次评点课文,有一定的难度。课堂上师可介绍方法并进行示范,
来指导生评点课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 恒的母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
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 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
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 义十
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
思情感的载 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 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
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 的象征。当我们遥
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
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
涯共此时。情人怨遥 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人生代代无穷
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兔寒蟾冷桂花 白,此夜姮
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
杜甫有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二、简介作者
三、整体感知课文: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与特色。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 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
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 一些具体的东西出
发,由眼前之景激起乡思之情,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
具有了特别的意味,有的景物因为被反复书写而成为思乡的文学意象,如柳、月、
炊烟、乡音等等。季 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就是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
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 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
的思念与牵挂。
第1小节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作 了简单阐释。“月是故乡明”是


一句流传很广用以表达故园之思的诗句,它出自杜甫的《 月夜忆舍弟》,全诗为: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
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抒发了杜甫离乱之
际对故乡亲人的 怀念。对自然事物的感觉有时因主观情绪而改变,在文学作品中,
这样的写法特别多,月亮其实无处不明 ,但杜甫偏说“月是故乡明”,从而突出
了对故乡的感怀。由于杜甫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的乡思共鸣,因 而被广为传诵。
本文的第一段,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最后说“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正是说明它表达了一种普遍的感受。
第2、3、4、5节是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第2小节是一个过 渡,由月到山,
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对家乡一草一木有
着深厚的感情,虽然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但儿时的记忆连同那少年的梦境与感受
仍新鲜如昨,数星星,捉 知了,看月亮,拣鸭蛋,这些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构成
了美丽纯洁的乡村生活图景,经过几十年后一位耄 耋老人的的叙述显得更加动人。
第6、7、8三节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 亮的对
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显现出来,故乡
的小月亮 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馨的回忆外,作者还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
对比来表现,从济南到北京,一直 说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要说景色,比故乡
那只有在童年看来才有浩渺之势的苇坑美得多的怕不是一处 两处,但在作者看来,
哪一处的月都不及故乡,故乡的月亮越美,越发勾起作者的乡思乡愁。作者指出,
对一个异乡人来说,对故乡的思念常常构成他不可缺少的精神生活,思乡是他生
命的组成部分, 有故乡可思,甜,思而不得,苦,正是这种复杂的滋味显示出乡
思特有的情感色彩。
最后一小 节是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品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在他乡对故
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 然迸发。虽然短短几句话,却把全文的情
感推向了高潮。
文章的风格与一个人的年龄有着密切 的关系,一般来讲,老年人的文章都写
得古拙、质朴,所谓由绚丽而归于平淡。季羡林的这篇《月是故乡 明》就体现了
这一点,它写得非常平实,采用的大都是短句子,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娓娓
道 来,甚至不时流露出返老还童般的天真,但越是这样的质朴自然,越是能见出
作者对故乡的至情至爱。
四、通过评点,研读课文。
1.什么是评点?
评点是古人研读文章的一种重要方法 。就是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的
内容(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等)和写作方法进行评论与分析, 从而深入理解
文章内容。
从方法上讲,评点的要义是对话,是交流,是再创造。评点作为对话 ,是读
者与文本、与作者、与想像中的文本的其他读者的交流。文本肯定是对话的第一
个对象, 与文本的对话是构成其他对话的前提和基础。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要注
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实际上,在 阅读中,作品的局部与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因


为对整体的理解是建立在局部的基础上的, 而且,从阅读的过程看,也是由局部
到整体次第展开的,有时,一些看上去是局部的地方实际上关系到作 品的全局,
是理解作品整体的关键。古人讲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说的就是这个道
理, 这些“眼”有的关系到全篇的结构,有的关系到全篇的主旨、感情的转换,
甚至是给全篇写作方法和风格 定调子的地方,我们在评点时就要注意到。另一方
面,对局部的理解又离不开作品的整体,局部只有在整 体中才能理解,整体是局
部的语言环境,比如《前方》中的“家”、“路”、“眼前与心中”,这些词语 ,
有时是实指,有时又是比喻,有时又是在实指中寄托了另外一些涵义,如果不从
全篇的立意出 发,不从文章特定的语境出发,是很难搞清楚的。
与文章对话的进一步就是与作者对话,孟子讲“以意 逆志”,意思就是说可
以通过对作品意义的把握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想北平》为例,由文章就< br>会想到老舍,想到老舍与北平的关系,老舍为什么爱北平?为什么爱到了与爱母
亲相提并论的地步 ?爱到了“说不出”的地步?这就是从文章过渡到作者了。还
有,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只是你一个人的一己 之见,而文章是不会只有一种看法的,
因此,点评时应该会想到别人怎么看。这实际上就是在与文章的其 他读者展开对
话。
2.示例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 自己故乡的月亮。事
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开篇点题。)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 ……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
等,不可胜数。(过渡,由月到山、水,从而写到故乡的水。)
至于水……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写童年往事,故乡往往
与童年连在一起。下 面还有许多充满童趣的细节。)
在济南住了十多年,……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对比,为的 是突
出故乡月亮之美,同时又是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随着年月的增加,思乡之情更增一番苍茫。)
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 我的窗外。(这也是对比,又是衬托,朱自清《荷塘
月色》的美景也不足以与故乡的“小月亮”相媲美。 )
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对故乡的思今是充满了惆怅
的,有时甚至是 痛苦的,但人有故乡可以思念,并且拥有一份温馨的回忆,又是
幸福的。)
3.生进行评点,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五、小结
评点是读书时常用的方法,古人 讲读书不动笔等于不读书。读书不是纯粹单
向的、被动的接受,同时也是在思考,思考有了心得,就随时 记下来,书的天地
边角空白处都是记录的地方,因此,评点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习
惯,一种读书的好习惯,要能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六、作业
1.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关练习。


2.预习。
4 梅花魂
教学目标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冲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是怎样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
教学难点
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
教学方法
朗读法,情景教学氵去,扶放结合法。
学氵去
读文悟情,读句悟理;抓重点词句,一点带面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梅花挂图,歌曲VCD碟。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重点:自学字、词,了解内容,理清层次。
一、激忄青引趣,导入 新课。
1.出示梅花图。
2.谈话导入 新课: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梅花吗?你喜欢它吗?你喜欢它 的
什么?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个有关梅花的故事。
3.板书课题。理解“魂”的意思,那么“梅花魂”指的是什么?设疑激趣。
二、初读课文,完成自学要求:
1.利用工具书或耳关系上下文自生字词。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画出最使你感动的语句,体会其中的情感。
4.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1.根据回忆内容、非回忆内容给课文分段。
(首尾各为一段,中间为一段,全文分三段。)
2.根据课后思考题1前半题的提示:“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给第
二段分层。
分为五层:(一层一件事)。


第一层(2自然段):外祖父常常教小外孙女读 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
流出眼泪。
第二层(3自然段):外祖父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爱惜。
第三层(4一11自然段):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起来。
第四层(12一13自然段):外祖父在离别前把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外孙女。
第五层(14一15自然段):船快开时,外祖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
绢。
3、自己体会文章开头与结尾之间有什么耳关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重点:理解全文
一、复习回顾,揭示任务。
1.说说课文围绕梅花说了哪几件事?(回顾旧知,做好铺垫)
(1)读诗落泪;
(2)珍爱梅图;
(3)不能回国;
(4)赠墨梅卧;
(5)送梅花仇;
2.从题目入手:梅花是一种名花,但为什么说梅花魂呢?课题“梅花魂”
与本文所记叙的五件事有什么耳关系?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从“爱梅”入手,直奔重点段“品梅”。学习第二、第四件事,体现“教”
学。
1.文中哪件事最能表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第二件事:珍爱墨梅图)
2.指名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情有独钟?
(1)“外祖父家中有不少 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
罩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从中 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
来表现老人对梅花图的珍爱。
(2)“我不小心在梅图上留下脏手印, 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
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 得的吗?’
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通过老人的语言,
行动 来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
a.体会“轻轻、慢慢”在句子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b.“清白”是什么意思?“沾污”又是什么意思?
c.爷爷是让妈妈管.教好我的行为、还是思想?
(思想)从何而知?(“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
3.“这清白的梅花为什么不能 沾污?”一向宽容慈爱的外祖父为什么这次


会大动干戈呢?导入 第四件事的学习。
4.师范读“临别赠梅图”一事。
(1)老人深情地说的那段话,其中哪几句话点明了梅花的品格?
(“这梅花,是中国最有名 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
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 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
骨气的呢?”)
(2)由此可见老人爱梅其实爱的是梅花的什么?(梅花的精神)
(3)电视播放歌曲《红. 梅赞》:冰天雪地,傲然怒放的红梅,优美动听的
旋律,深情赞美的歌词。激发生的情感,使他们对梅花 有了更新、更高的认识。
(4)说说此时,你对梅花有了什么更新的认识?
(5)指名读“ 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
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 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
这梅花一样。”
讨论:
a.梅花的秉性像什么?(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b.此时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借物喻人)
c.由此可见,老人赞梅花,实则赞美的是什么?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6)再次播放《红.梅赞》,同时指出:这首歌是电影《江.姐 》的主题曲,
影片中江.姐为了追求革.命.信.仰和崇高理想,面对敌人的酷.刑.拷.打,毫不动摇,大义凛然,最后含笑走上刑场,倒在一片梅花灿烂的地方。歌曲唱得是梅
花,实在赞美江.姐 。声情并茂的导语 使生深深领悟:梅花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
精神的象征,老人爱梅花,就是因为梅花是祖国的象征。 (7)外祖父保存这幅梅花是为什么?(是让自己保存梅花的秉性,也就是
中国人的气节。)现在他 把它送给外孙女又是为了什么?(也让外孙女保持这种
秉性、这种气节。)这就是题目“梅花魂”的内涵 。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此部分内容。
三、总结方法,帮助学习第一件事。体会“梅花魂” 何在,“中国心”何在!
体现“扶”学,培养能力。
1.默读第一件事:吟诗落泪。
2.思考讨论:
(1)“常常教我读唐诗宁词”说明什么?
(老人时刻不忘自己是 中国人,不忘中华民族文化,也要让自己的子孙也
不忘自己祖国的文化。)
(2)“读到一些诗句就落泪”是因为什么?
a.适当解释说明三句诗的出处、意思及其表达的情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出自唐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
兄弟》。意思是:独自一个人在远方居住,每到过节的时候格外思 念故乡的亲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出自王维的《山中送别》意思是:明年 春天
绿草如茵的时候,您回来不回来呢?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出自北宋词 人秦观的词《浣溪沙》,
大意是:在空中随风飘飞的落花,轻得好像夜里的梦,满天无边无际落着的雨丝 ,
细得好像心里的愁。
这些诗大致都体现了一种思乡怀亲之情。
b.明确老人的思乡之情是他落泪的原因。
(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老人的思乡之情。他思念祖 国,却身在异邦,不能
回去,所以伤感地流泪了)
四、放手自学第三件、第五件事,体会“梅 花魂”何在“中国心”何在!
体现“放”学,发展能力。
1.从“听到不能回国,外公竟像小 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一
句,体会老人一直热爱着、思念着祖国,却不能回去,他难过地哭 了,充分表现
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
2.从“赤道吹来的撩乱了老人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 ,我觉得外祖父一下
子衰老了许多。”体会到思乡的深情,孤独的痛苦,一下子把他催老了。
3.从“想不到泪眼蒙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个手绢,一色雪
白的细亚麻布上面绣着血色的 梅花。”体会到老人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眷恋之心
让外孙女带回祖国,成了却自己的心愿。
五、学习最后一段,点明中心,总结全文。
1.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段对全文起到了什么作用?
(点明中心)
2.回顾全文,口头概括本文的中心。
(课文讲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 他对祖国深深的眷
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耳关系?你体会到了什么?
(开头和结尾紧密耳关系。开头讲由 梅花想到外祖父;结尾又从梅花想到
外祖父的爱国心。这样前后呼应,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身在异国的 华侨老人思
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4.谈谈学完课文,你在写作上的收获。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
1.读诗落泪
2.珍爱梅图
梅花魂 3.不能回国 中国心
4.赠送梅图
5.递梅花巾
照 应




口语交际 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教学目标
学习与人交谈的礼仪,懂得如何围绕主题与他人交流,并从中获得有用的信
息。
教学重点
能根据整理的记录有条理地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记者采访的视频)看完这段采访视频,大家认为采访需要注意
哪些技巧?(要有礼 貌;提出有用的问题;认真听别人说完;提出新的问题,并
耐心等待别人回答。)嗯,看来大家都明白了 !今天,我们也要来当一回小记者,
不过,我们不是去采访同学,而是去采访我们的父母、邻居等大人, 采访的主题
就是“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板书课题)
二、明确要求。
1.个人展示,明确交际要求。
师邀请一位同学上台来介绍自己采访所用的“问题清单”,说 说采访内容。
如果其他同学认为他的采访内容符合主题,而且对其采访的内容也非常感兴趣,
请 鼓掌表示支持。如果听完以后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或是觉得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可以大胆举手提问。
2.评价交流,提高口语水平。
(1)鼓励上台展示的同学,大方表达,讲的时候可以出示相 关的图片、音
频、视频等,帮助其他同学更好地了解采访内容。
(2)请同学说一说支持的理由。
(3)在评价交流中进一步肯定采访的重点:可以从不同方 面提问,也可以
围绕一个话题提出更多的问题。
(4)思考总结。
小结:最好给大家介绍内容全面而且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不要只局限于一两
个方面。
三、规范语言,有序表达。
1.回顾教科书提供的信息,明确采访时的技巧:要认真、耐心地 听别人讲话,
一边听一边做简单的记录,不要随意打断别人,不明白的地方或感兴趣的内容可
以 适当追问。
2.照顾在口语交际方面存在困难的生,可以提供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一
定的句式辅助。
四、模拟演练。
1.现在大家手中都有了问题清单,请以师为采访对象,来模拟一下采访的情
景吧!


生:师您好!请问您小时候在哪里上小学?
师:____学校。
生:那您最喜欢哪个学科呢?
师:我最喜欢的学科是____。
生:为什么呢?
师:因为这个学科的师很和蔼,上课很有趣。有一次……(师讲起小时候的
故事来)
生记录。
2.现在,大家了解采访的流程了吗?(了解了)刚刚师所说的信息,大家有
没有记录呢?(有)那么,对于师所说的童年记忆,你们有什么感受呢?(生自
由回答)
3.生自由模拟练习。
五、小结。
想要了解别人的故事,就必须先了解与人交流和 倾听故事的技巧。作为小记
者的同时,不要忘记你也是一名倾听者。大家今天回家之后,去采访一下你的 爸
爸妈妈或者家里其他长辈吧!记得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板书设计

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认真倾听
有条理地表达

教学反思

在整个口语交际的过程中,注重对生进行多样的评价,并引导生互相评价,
评价的过 程也是提高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过程。只有鼓励生大胆评价,积木及营造
民主、宽容、和谐的交际氛围,才 能使生真正地获得身心的解放与自由。这样,
他们在交流时才会毫无束缚,畅所欲言,进而迸发出智慧与 创造的火花。




习作 那一刻,我长大了
教学目标
能将从某件事、某个瞬间中受到的触动、得到的成长具体真实地记录下来。
教学重点
能自主修改作文,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作文。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出主题。
(多媒体播放生婴幼儿时期的照片,让生猜猜照片中的人是谁。生 发言,师
引导。)刚才播放照片的时候,同学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大家看到自己
小时候 的照片,脑海里一定闪现出了一个又一个成长中的故事。师看到这些照片,
也感慨万千。转眼间,同学们 已经从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娃娃,长成了朝气蓬
勃的少年,长大仿佛就在一瞬间啊!
二、小组讨论,感受成长。
1.小组讨论:什么是长大?你在哪一刻感到自己长大了?那一刻 你做了什么
事情?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你是怎么想的?先请同学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
与全 班同学分享。
2.生汇报交流内容,师引导生总结。
长大,不仅是年龄的增长、形体的变化 ,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反
思,学会了孝顺,学会了辨明当前最主要的任务,懂得了责任的真正 内涵。
(生互动交流成长故事,一方面调动生的情感体验,让生学会观察生活、思
考问题,从 而养成说真话、写真实故事的习惯。另一方面,让生养成多问为什么
的习惯,从而让生明白只有想得具体 才能写得具体。)
三、回顾教科书,点拨写法。
1.耳关系课文《梅花魂》,作者写了关于 外祖父的几件事?(读诗词落泪、
珍爱墨梅图、因不能回国而哭泣、赠“我”墨梅图、送“我”绣着梅花 的手绢)
重点是什么?作者在写这些事情的时候重点写的是事情的哪个要素?(经过)
小结: 如何把一件事情写具体:(1)要把“经过”部分分成几步,按照一
定的顺序来写;(2)要写清“经过 ”中的重要情节、场面,给人如经其事、如
睹其物之感;(3)要把主要人物的表现具体清楚地写出来, 达到如见其人、如
闻其声的效果。
2.耳关系课文《祖父的园子》第17自然段,体会作者的 思想感情。作者是
怎样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
小结:借助自然景物,移情于景,表达作者对自 由的向往和热爱以及对童年
的怀念。引导生在课文选段中学到写作的方法。
3.从刚才的讨论中选择一件令你成长的故事,将故事的经过写清楚,表达自
己的真情实感。
四、佳作共赏。


1.刚才我们获得了写作经验,根据这些经验,我们来欣赏一 篇佳作,看看小
作者是如何体会成长的。
2.师出示范文,由生朗读。师提问:文章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说说你
的理由。
3.师点拨总结:文章要想感人,就要说真话,诉真情。
五、写作实践,交流共评。
1.出示写作要求:写一件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要把事情的经过写
清楚,还要把自己受到感 触、感到成长的那个瞬间写具体,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
2.生完成习作。
3.生互评,交流共享。
六、小结。
听了同学们的成长故事,我发现,此时此刻 ,同学们真的长大了,记得有
位名人说过:生活是创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 生活
中,善于观察,勤于写作,说真话、做真人。

板书设计

那一刻,我长大了

某件事、某个瞬间
受到触动、得到成长


教学反思

作文教学就是师引导生观察、写作、点评的过程,通过对生写 作目的的不断
强化,通过学习不同表达方法的训练,尽可能地锻炼、提升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
能 力,从而更好地引导他们写好故事,更准确地刻画人物。





支教教师工作总结-金工实习


河北省专科学校排名-赤峰中考信息网


艺考成绩-高三决心书


中茶网-留学生创业园


西京大学-福建高考题


科技手抄报版面设计图-长征的背景


挑战杯创业计划书-节日习俗


珠海城市职业学院-劳动节放假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