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优质教案设计(全册)
代理词范本-大班语言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时间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3.2—3.6
3.9—3.12
3.16—3.20
3.23—3.27
3.30—4.3
4.6—4.10
4.13—4.17
4.20—4.24
4.27—5.1
5.4—5.8
5.11—5.15
5.18—5.22
5.25—5.29
6.1—6.5
6.8—6.12
6.15—6.19
教学内容
《古诗三首》(3)《祖父的园子》(2)
书法展评(1)假期读书交流会(2)
《月是故乡明》(1)《梅花魂》(1)《口语交际》
(1)
《习作》(2)课外阅读(2)书法(1)
《语文园地》(2)《草船借箭》(2)
《景阳冈》(2)课外阅读(1)书法(1)
《猴王出世》(1)《红楼春趣》(1)《口语
交际》(1)
《习作》(2)《语文园地》(2)书法(1)
《快乐读书吧》(2)《汉字真有趣》(2) 课外阅读(2)
书法(1)
《我爱你,汉字》(2) 《古诗三首》(3)
课外阅读(1)
《青山处处埋忠骨》(2)《军神》(2)
课外阅读(2)书法(2)
《清贫》(1)《习作》(2) 《语文园地》(2)
课外阅读(1) 书法(2)
《人物描写一组》(2)《刷子李》(2)
课外阅读(1)书法(1)
《习作例文》(1)《习作》(2)《自相矛盾》(2) 课外
阅读(2)书法(1)
《田忌赛马》(2)《跳水》(2)
课外阅读(2)书法(2)
《习作》(2)《语文园地》(2)《威尼斯的小艇》(2)
课外阅读(1)书法(1) <
br>《牧场之国》(2)《金字塔》(1)《口语交际》(1)《习
作》(2)课外阅读(1)书法(
1)
《语文园地》(2)《杨氏之子》(1)《手指》(2)
课外阅读(2)书法(1)
《童年的发现》(1)《口语交际》(1)《习作》(2)《语
文园地》(2)课外阅读(1)
书法(1)
复习(8)
备注
清明节放
假1天
五一劳动
节放假1天
端午节放假
一天
十七
十八
十九
6.22—6.26
6.28—7.3
7.6—7.10
复习(6)
复习(8)
期末考试
1 古诗三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是宋朝诗人范成大
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宋
朝诗人杨万里的《稚子弄冰》及宋朝诗人雷震的《村晚》。这三首
诗都描写了活
泼可爱的乡村儿童形象。《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刻画了勤劳的农村孩子形
象;《稚子弄冰》描写了村童“脱冰作戏”的场景;《村晚》展示的是一幅饶有生
活情趣的牧童骑牛晚归
图。这三首诗文风朴素自然,是千古传诵的佳作。《课程
标准》第三学段目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
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
品的内容和情感。而学习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
歌的韵
味和意境的美好。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看插图补
画面,展
开想象,展现意境,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及对儿童的喜爱之
情。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准备生字词卡片、描写乡村儿童的诗。
学生准备:搜集三位诗人的资料。搜集一两首跟儿童有关的其他古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1.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见前面的“课文
备课方案”。
2.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涉及的“学生活动卡”请使用手机扫描封面二
维码进行下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进入新课
1.四季美景皆可入诗,宋朝有位诗人就写了一组田园诗,描绘了一年四季
的乡村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
习其中一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2.板书诗题,读题释题。
(1)指名朗读诗题,读准“兴”的读音。“兴”是多音字,在这里读四声。
(2)出示注释,借助注释理解诗题。
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四时:一年四季。
题目意思:(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产生了许多的感想。
3.简单介绍诗人。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诗人信息。
(2)教师补充出示
诗人相关资料:范成大,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
他是一位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
、热爱劳动人民的士大夫。他忧国
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
映农村社
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
诗的代
表作品。选入本课的这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三十一首。
4.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通过理解重
点字词,逐一突破,使得学生能快速理解古诗题目的
意思,从而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律。
2.借助注释理解古诗。
(1)同桌交流读,互相纠正对方读音。
(2)指名读诗,相机正音。
①读准“昼”“耘”这两个字的音。
②学习多音字“供”,分别用“供”的两个读音进行组词。
③朗读古诗。
3.教师范读古诗,读出节奏。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4.学生模仿老师的样子,读古诗,读出节奏。
5.识记生字:昼、耘、桑
(1)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三个生字的。如,“昼”:旦字头上一把尺。
编顺口溜、字谜等是识记生字的
好方法。
(2)形近字组词。
(3)交流书写注意点。
“昼”上下结构,注意“旦”在“尺”的下面,书写时“旦”不要过
大。
“尺”一撇一捺要舒展。
“耘”左右结构,要注意左窄右宽。
“桑”上下结构,上面三个“又”写得要小,捺变成点。
(4)学生临写生字各一遍。 设计意图:虽然高年级识字已经不是教学重点,但是我们仍然要把识字写字
落到实处,要引导学生运
用多种方法识写生字,仔细观察,牢记生字特点,掌握
书写要点,把字写规范,写正确。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认真听老师朗读时的语音、语调,一边听一
边想,
古诗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情景,自己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圈出关键字词。
抓住关键字词可以充分感知这首诗的情趣。
2.引导学生交流填空: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 )季节的情景。(夏初)从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可以看出来。(也傍桑阴学种瓜)(提示:
这句诗中的“桑
阴”表示桑树已经长成,说明这是夏天。)
3.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人物:村庄儿女、童
孙;村庄儿女白天耘田,夜晚绩麻;童孙在桑树荫下
学种瓜;从第二、四句诗可以看出来。)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诗文大意,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放手让学生从读入手,
借助插图,从诗句的字面意思着眼。
四、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出示注释:
昼:白天。
耘田:在田间除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解:理解,懂得。
供:从事。
傍:靠近。
2.指名尝试归纳全诗大意:村里的男女白天在田间锄草,晚上把麻搓成线。小孩子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像大人那样,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3.诗的第一、二句写了什么?(村庄儿女辛勤的繁忙的情景。)
4.说一说:村庄儿女平时
除了诗中提到的劳动,还会忙些什么?(犁田、插
秧、积肥、收割……)
5.这些村庄儿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勤劳、质朴)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句诗,读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赞扬与敬重。
7.小组学习三、四句。
(1)自由读句子。
(2)想象画面,说说孩子们在学种瓜的时候,会说什么,做些什么。
(3)说说这是一群怎样的孩子。(活泼、可爱、机灵、勤劳)
8.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设计意图: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能让学
生在读中感悟古诗
的意思,再通过想象,使古诗中的画面重现,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总结全诗,布置作业
1.总结: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描写了
农家夏日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不仅
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还流露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
童的赞扬之
情。
2.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3.课外延伸:阅读范成大田园组诗中的其他诗。
设计意图:《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
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共
60首,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推荐
给学生
阅读有助于学生对本诗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诵读古诗,导入新课
1.齐背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2.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找资料知诗人;读古诗晓节奏;
读注释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
3.导入:上节课
,我们通过运用这样的方法了解了《四时田园杂兴》(其三
十一)的诗意,感受到乡村儿童的勤劳质朴。
今天,我们就继续用这样的方法,
来学习《稚子弄冰》和《村晚》。看看在不同的诗人笔下,乡村儿童分
别给你留
下怎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因此,老师应
该帮助
学生提炼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在学习方法的帮助下自主学习,培养自学能力。
二、自主学习,理解古诗
(一)学习《稚子弄冰》。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借助注释理解古诗,不理解的字词圈出来,查查字典,或者和同学讨论。
3.读准“稚”“钲”“磬”“璃”等字的音。注意前两个字都是翘舌音,
“磬”是后鼻音,“玻璃”的“璃”读轻声。
4.借助资料介绍诗人: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
,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
称“中兴四大诗人”。他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
一
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活泼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
里不仅有那些
吟咏江风山月的写景抒情作品,还有不少抒写爱国情怀的诗篇。
5.理解诗题:幼小的孩子玩耍冰。
6.自读古诗,思考:哪些地方让你觉得十分有趣?这首诗中的儿童又给你
留下怎样的印象?结
合诗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出示填空,帮助学生理解:
这是一群__________的小孩子。从____________看出来。
7.理解诗句“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1)“脱”“穿取”两个词语让你仿
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看到:一早小
孩子正忙着把金属盆里的冰取出来,用彩色的丝线穿在冰上把它
当成钲来敲。听
到:小孩子们闹嚷嚷的声音。)
(2)出示“钲”的图片,认识“钲”这种金属打击乐器。
8.理解诗句“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1)读了这两句诗,你又仿佛看到什
么?听到什么?(看到:小孩子正在拿着
冰敲打,就像在奏乐一样。听到:小孩子们的笑声;冰忽然碎掉
,就像玉石摔碎
的声音;小孩子们的惊呼声、沮丧声……)
(2)出示“磬”的图片。了解“磬”是一种用玉或石制作成的打击乐器。
(3)说说小孩子
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一开始的高兴——玩耍时的兴奋——
冰碎掉后的沮丧、失望)
9.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中体会儿童心情的变化。
10.背诵全诗。
(二)学习《村晚》。
1.交流对诗题的理解。(农村晚景。)
2.交流对诗人的了解。(雷震,宋朝诗人。生平不详。)
3.读读诗句,画出描写景色的诗句,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4.交流理解诗句。
(1)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①读准“陂”的字音。
陂:池岸。
漪:水中的波纹。
要在朗读
②理解“浸”。图文对照,感受水面呈暗绿色,水面隐隐
约约出现“山衔落
日”的倒影。这就是“浸”。
③结合课文插图说说这两句诗描述的情景。(
池塘堤岸上长满了绿油油的草,
池塘里涨满了水。落日西沉,挂在半山腰,好像被山含住了。)
④说说乡村的傍晚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仿佛一幅恬静疏淡的山水画。)
(2)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①这两句诗中描写的牧童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联系诗句具体谈一谈。
②读诗句,说一说看到的是怎样的牧童。(调皮天真、自由自在、怡然自得、
悠闲自在……)
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想象一下:牧童还会怎么坐着?(想怎么坐就怎么坐。)
信口吹:随口吹。
想象一下:牧童会吹什么呢?(想怎么吹就怎么吹。不成曲调。)
5.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感受乡村晚景的恬淡,牧童的活泼。
设计意图:从字词出发,以“趣
”为着眼点,关注诗句中儿童的生活,想象
有趣的画面和灵动的声音,感受儿童的心理,从中品味儿童生
活的快乐。再通过
指导,让学生去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和儿童形象,进而理解诗意。
三、重点指导,识字写字
1.引导观察生字“稚、漪”,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2.指导书写“晓”,强调注意点: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3.学生描红临写。
4.师生反馈点评。
设计意图:认认真真写字是小学课堂中必须要坚持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
在
课上要给予学生观察、描红、临写的时间,让学生识准字,写好字。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1.复习两首古诗,背诵。
要将三首诗中的儿童形象进行对比,感悟古诗的语言魅力。
2.说说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写了哪几个儿童形象。
3.布置作业:
(1)搜集和儿童相关的古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2)读诗句,想画面,根据诗句内容,展开想象,选择一首改写成短文。
设计意图:联系课
文内容,发挥学生的想象,进行改写练习,既训练学生的
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又训练学生的写作能
力和创新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三首古诗的时候,我努力引导学生感受到学习每首古诗的过程,就
是愉悦的文化之旅。
1.读中有悟,在朗读中与文本对话,体会情感。
古诗需要通过朗读来感知节奏,来理解大意
,来感悟情感。我引导学生通过
朗读,从读正确、读流利,到读出感觉。在朗读中想象画面,想象《四时
田园杂
兴》(其三十一)中儿童忙着学种瓜的勤劳,想象《稚子弄冰》中孩子玩冰时的调
皮,想
象《村晚》那水墨画一般的乡村晚景,想象牧童的自由自在,活泼可爱。
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热爱乡村,喜
爱儿童的情感。
2.读中有思,图文对照,品味意境。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抓
住诗中的关键字眼,如《稚子弄冰》中
的“脱”来感悟儿童形象。我指点学生逐渐感悟,结合古诗内容,
想象诗中的情
趣,体会儿童的天真可爱。
2 祖父的园子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文选自作家萧红的作品《呼兰河传
》。在文中,萧红记叙了在祖父的庇护
下在园中自由自在、快乐逍遥的美好的童年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童
年生活的留恋
及对祖父的深深怀念之情。本课语言生动,充满童趣,同时也充满诗意。本教案
以
“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然
后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
生积累语言、发展语言、运用语言,引导学生体会作
者的情感,感受作者语言的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本课课件、准备生字词卡片。
2.萧红及其作品《呼兰河传》的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阅读《呼兰河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认识作者,导入新课
1.导入:同学们,有一位作家被大文豪鲁迅称为“当今中国最有前
途的女
作家”。你知道她是谁吗?(萧红)
2.学生展示课前资料,交流自己了解到的萧红的资料。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出示《呼兰河传》,简单介绍。
5.引导学生质疑:这是个怎样的园子?萧红为什么对这个园子念念不忘?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借助鲁迅对萧红的评价,激发学生
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一边读一边圈出生字,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确,不理解的词语做标记。
(2)把课文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标上自然段的序号。
(3)小组合作识记生字:①朗读生字,相互正音;②交流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词语:
别,教学的时候,要注意哟。
①蜜蜂 蝴蝶 蜻蜓 蚂蚱 蚯蚓
蚌
②小白菜 谷穗 倭瓜 黄瓜 樱桃
③拔草 铲地 下种 栽花
④戴着草帽
拴着一条腿 嗡嗡地飞着
⑤胖乎乎 圆滚滚 明晃晃 蓝悠悠 毛嘟嘟
每一条是一种类
(2)指名分词条读,强调个别字的读音,要注意读准翘舌音和后鼻音。
(3)读好叠词。
(4)小老师领读,学生齐读,读准字音。
(5)引导学生说说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课文中的生字。如,加一加识记“逛、
拴、啃、嘟、倭、啰、锄、樱”;熟字换偏旁法识记“拔—跋”“割—瞎”;部
首归类法识记“
蚌、蝴、蚂、蚱”;形近字比较法识记“樱、瓢”。
(6)写好字。
①观察生字,重点指导“拔、割、承、逛”,“承”的笔顺要注意,先中间,
后两边。
②练写生字。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自学字词,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识字方法,这样有助于
学生对生字的识记。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分别找出相关段落。
2.根据内容进行分段。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园子里的昆虫和树。
第
二部分(第4~14自然段):“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栽花、拔草、种小白
菜、铲地、浇水,表现了“
我”的童年生活的自由自在。
第三部分(第15、16自然段):写园子里的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
第四部分(第17~19自然段):写“我”在园子里快乐地玩耍,累了就找个
地方睡着了。
设计意图:领会课文主要内容,根据梳理的事件进行分段,从而理清脉络,
为下面深入理解课文
内容打好基础。
四、走进园子,感受生机
1.出示词语:蜜蜂 蝴蝶 蜻蜓 蚂蚱
(1)读读描写这些昆虫的语句,说说它们给你怎样的印象。这是一个怎样的
园子?联系课文内容说一
说。
(2)交流:
①昆虫种类多,很好看。有白、黄、大红色的蝴蝶;有金色的蜻蜓;有绿色
的蚂蚱。
②昆虫很可爱。
③整个园子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
(3)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这一部分的文字优美动人,在朗
读的时候配上音乐就更好了!
2.出示词语:樱桃树 李子树
大榆树
(1)读读描写这几棵树的语句,说说它们给你怎样的印象。
(2)出示相关语句:
句子一:到我有记忆的时候,园子里就只有一棵樱桃树、一棵李子树,因为
樱桃和李子都不大结
果子,所以觉得它们并不存在。
句子二: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
树先
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交流:句子
一中说樱桃树和李子树不大结果子,所以觉得它们不存在。句子
二用富有诗意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勾勒出
大榆树的高大和不容忽视,体现了大榆
树的活力。
(3)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3.出示词语:蚯蚓 蝙蝠
(1)出示相关语句,引导学生说一说:课文是怎么描写它们的?
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蝙蝠不敢……
交流:园子里充满生机与活力。
(2)有感情地朗读第15自然段。
4.小结:作
者的描写有声有色,有静有动,一个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丰
富多彩的园子呈现在大家眼前,让大家浮想
联翩。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想象画面,在朗读中感悟
作者的情感。
五、走进园子,感受自由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其他描写园子景物的段落(第16自然段)
,认真读一
读。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圈画关键语句,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2.交流填空:
这是一个(自由)的园子。
3.(1)引读第16自然段。
师: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生: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师:倭瓜愿意——
黄瓜愿意——
玉米愿意——
蝴蝶随意地飞——
(2)说说哪个词让自己特别关注。(愿意,共有6个“愿意”。)
(3)看到这么自由的园子,你想到了哪些词语?(自由自在 无忧无虑 随心
所欲)
设计意图:通过引读,让学生感受到这一段落中六个“愿意”传递的“无忧
无虑、随心所欲”。通过一次次引读,学生体会到这座园子的特别之处,感受到
作者对园子的无
限留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回忆课文内容
1.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2.有感情地朗读第1~3自然段;第15、16自然段。
3.导入:在祖父的园子里,童年的萧红做的哪些有趣的事让她久久不能忘
怀?
设计
意图: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出相关问题,点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简
单明了,有感情地朗读相关段落,
为下面的情感投入做了铺垫。
二、合作交流,感受快乐自由
1.小组合作,阅读第4~14
自然段,思考:“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
么?圈一圈,画一画。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2.交流填空:
祖父( ),我也( )。
3.交流自己觉得最有趣的一件事,并说说有趣在哪儿。
(1)“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
跟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
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
但没有把菜种盖
上,反而把它踢飞了。”
①说是在帮祖父种菜,其实是在——瞎闹。
②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调皮劲儿。
(2)“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
。我认不得哪个是
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
①说是在帮祖父铲地,其实是在帮倒忙。
②有感情地朗读。
(3)“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而不见蚂蚱了。”
①说说读到这段文字,你想到了什么故事?(《小猫钓鱼》)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 <
br>(4)“玩腻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
是往菜上浇,而是拿
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
下雨啰!’”
①同样是浇水,“我”和祖父有什么不同?
②展开想象:此时的“我”是怎么喊的?
③有感情地朗读。注意描写动作的词句。(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
大喊)
4.说说你通过读文字,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天真可爱、自由活泼)
5.面对这样顽
皮淘气的小萧红,祖父是怎样做的?你觉得祖父怎么样?(祖
父大笑起来……祖父把我叫过去,慢慢讲给
我听。)这是一位什么样的祖父?(慈
爱)
6.出示《呼兰河传》中的文字(课后“阅读链接”)。教师激情朗读。
7.课外延伸: <
br>萧红一生悲苦,8岁丧母,父亲因她是女孩歧视她,继母更不喜欢她,她是
在阴影中长大的。但她
从祖父那里享受到了快乐的童年,享受到了爱。无论她经
历怎样的逃亡和饥饿,无论她面对怎样的不幸与
苦难,祖父的爱就像一束阳光温
暖着她,她在《呼兰河传》里深情地写下了“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
了憎恶
与冰冷之外,还有温暖与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与爱的方面,怀着永远的憧憬和
追求”。
设计意图:通过读描写“我”在祖父的园子里的活动的文字,让学生来充分
感受作者的自由、快
乐。通过原著文字的插入,很好地帮助学生体会祖父对萧红
的爱,体会这个园子对于萧红的精神意义,体
会萧红对祖父的怀念的感情。
三、品读文字,体会借景抒情
1.作者写自己的快乐与自由,为什么要写那么多小昆虫、植物的自由?
2.交流:
作者用植物、小动物的自由来突出“我”的自由。心中是幸福的,看到的就
是——幸福;心中是自由的
,看到的就是——自由。作者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
写出自己生活的快乐、自由、幸福,园子里一切景
物的自由都在传达着作者的自
由!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把她的情感寄托在植物身上,把她的
自由
寄托在小动物的身上,真是一种很重要的写法,理解了这种写法,再读课文就会
有更深的体
会。
3.出示句子:“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1)作者仅仅是想表达天空又高又远吗?
(2)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天高任鸟飞。透过这
样的景物描写,我们更能看到
作者快乐、自由的心境。)
设计意图:学习课文,我们不仅要让
学生懂得课文讲了什么,还要指导学生
感受语言特色,通过朗读、品析体会语言的生动,学出“语文味”
。
四、总结回顾,课外拓展延伸
1.总结回顾。通过学习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2.这篇课文选自《呼兰河传》。著名作家茅盾这样评价这本书——“一篇叙
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
一串凄婉的歌谣”。让我们走进《呼兰河传》,去感
受萧红吧!
设计意图:我们在语文教学中
要有大语文观,要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通过著名作家的评价,更能激发学生对原著的阅读愿望,从
而更好地感受和体会
这座园子对萧红的精神意义。
板书设计
慈祥
生机勃勃
怀念与留恋 祖父的园子
和蔼
自由快乐
教学反思
1.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
读。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字里行
间悟出趣、悟出情。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
眷恋和对祖父的怀
念。通过朗读,让学生知道:让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
慈爱的祖父。慈爱的祖父给了萧红爱与温暖,给了萧红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
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
了爱心和耐心。他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
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的童
年。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
的,所以在她的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
2.有效补充原著,注重课内外有效衔接。为了将学生领进文学的乐园,在
教学中多次穿插
《呼兰河传》中的章节,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更
好地帮助学生体会文中快乐与自由背后蕴
藏的深沉情感。
3
*
月是故乡明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这篇课文季老以“月亮”为线索,回忆了自己的经历与往事,字里行间流淌
着浓浓的思乡情。本案以学
生自学探究为主,在自读自悟中与作者一起回忆往事,
感受那份浓郁的思乡之情。通过自主体会和合作交
流的方式去理解内容,多元感
悟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情感的方法。整个设计的重点是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同时
积累文章中的经典词句,丰富学生的积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收集季羡林的相关资料,查找与月亮有关的诗句、美文。
2.制作相关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1.结合预学卡预习课文。
2.收集有关思乡和月亮的诗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诗词导入,渲染情境
1.激趣:(教师出示海面上一轮明月的图片。)看到此情此景,同学们想到
了什么?
2.过渡:是啊,古往今来,月亮常常寄托了中国人的思乡之情。如我们很
小就会背的《静夜思》(学
生齐背)。再如“诗圣”杜甫写的《月夜忆舍弟》(出
示古诗):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教师配乐吟诵。
(2)指两名学生吟诵。
(3)全班一起吟诵。 多种形式诵
读相关诗句,丰富积淀的同时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3.揭题: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也有一份“明月情结”。(板书题目:月
是故乡明。)
4.走近作者。
(1)关于季羡林,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2)教师相机补充:
季羡林是语言学家、史学家、佛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是精通12种
语言的翻译家,曾任
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外
语教学研究会会长等。他在多个领域,创获良
多,是享誉国际的东方学大师。一
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等。
5.导入: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品读季羡林先生的这篇《月是故乡明》。
设计意图:通过背诵
古诗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情动词发
时出示题目,然后自然过渡到本文,激起学生阅读
本文的强烈愿望。
二、通读课文,检查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出示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
(2)读到生字、新词或优美的语句,及时用笔圈画出来,然后多读几遍,作
好批注。
2.运用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等方法理解词语,小组内相互交流。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填写课堂活动卡。
4.检查必会字词。
(1)检查读音(出示词语)。
徘徊 烟波浩渺 篝火 萌动 晶莹澄澈
.......
风光旖旎 瑞士 莱芒湖 无边无垠 碧波万顷
......
巍峨雄奇 燕园 点缀其间
...
①学生开火车朗读词语。
②依次在加点字的头上出现其读音:
pái huái
miǎo ɡōu ménɡ chénɡ chè yǐ nǐ ruì lái yín
qǐnɡ
é yān zhuì
③单独出现生字,学生开火车读。强调“旖、旎”都是三声;“徘、徊”都是二声;“缀”是翘舌音;“峨”读é,是零声母音节。
④单击“燕园”跳出,强调多音字“燕”的读音。
“燕京、姓燕”中的“燕”读一声,表示地名和姓。
“燕子、燕尾”中的“燕”读四声,表示
鸟类的一科,候鸟,常在人家屋内
或屋檐下用泥做巢,捕食昆虫。
面”的方法理解词语。
(2)理解词义(出示词语)。
烟波浩渺 晶莹澄澈
风光旖旎
无边无垠 碧波万顷 巍峨雄奇
①开火车读词语。
指导学生运用“读词语,想画
②选择喜欢的词语读一读,然后说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③出示相应画面,引导学生连一连。
(3)读句子,巩固字词。
①出示句子:
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
有烟波浩渺之势。
....
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
在风
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
............
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
....
5.积累四字词语(出示词语)。
不可胜数 顶天立地 恍然大悟 无法想象
乐此不疲 清光四溢 相映成趣 离乡背井
漂泊天涯 年事已高 茂林修竹 绿水环流
一碧数顷 荷香远溢 宿鸟幽鸣 良辰美景
①开火车读词语。
②交流不理解的词语。
③同桌比赛积累词语。
设计意
图:在学生通读课文之后,分两个层次检查字词,一是必会字词,二
是文中的四字词语。在读一读、想一
想、连一连、说一说和背一背中加深学生对
词语的感悟,既丰厚学生的积淀,又为学文打下基础。
三、细读品析,体会情感
1.“月”是作者表达感情的媒介,作者的这种感情,在课文中哪一段表达得
比较明显直接?
(1)学生汇报后出示句子: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
(2)学生开火车读句子。
(3)引导学生思考:读懂了什么?
(4)小结:可以
说,文章的标题就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
中要学习这种命题的方式。
2.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月”为线索,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抒发了哪些感受。自己想一
想,写写批注,
完成学习卡,然后再和小组同学交流。
指导学生结合表格梳理课文,读
懂文本。
活动卡一:
童年趣事
时间
事件
心情
活动卡二:
作者经历
地点
经典词句
作者感受
预设一: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
(1)交流汇报,完成活动卡一第一部分内容。
童年趣事
时间
事件
心情
黄昏后
数星星 点篝火 摇知了
乐此不疲 盼望
(2)相机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到了夏天,黄昏后,我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
在古柳
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
要容易得
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3)学生继续汇报,完成活动卡一剩余内容。
童年趣事
时间
事件
心情
黄昏后
数星星 点篝火
摇知了
乐此不疲 盼望
更晚的时候
看明月 梦明月
(4)
引读:如果你是文中的“我”,此刻会是何种心情呢?虽然不过是普普
通通的几个大苇坑,却在月光中摇
曳着作者童年的梦。因为——
出示句子:
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
有烟波浩渺之势。
预设二:作者的经历。
(1)交流汇报,完成活动卡二第一部分内容:
作者经历
地点
故乡
经典词句
孤零零 孤单
作者感受
恍然大悟 无法想象
①相机引导学生思考:在与济南的对比中,作者的无法想象是遗憾吗?你是
从哪儿知道的?
②学生汇报后,出示句子:
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
③小结:对比中突出了作者对故乡的一往情深。
(2)学生继续汇报,完成活动卡二第二部分内容。
作者经历
地点
故乡
北京、济南、将近三十个国
家
经典词句
孤零零 孤单
风光旖旎 无边无垠
碧波万顷 巍峨雄奇
作者感受
恍然大悟
无法想象
美妙绝伦 永远忘不
掉
①相机出现各国望月的图片和背景音乐。激发情感:在作者的眼中,异国他
乡的月亮美吗?
②出示故乡的月亮,激发情感:异国他乡的月亮虽美,但是对比之下呢?
出示句子:
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
亮。不管我离开故乡多远,
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
你!
③小结:是啊,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显现出来。
(3)学生继续汇报,完成活动卡二剩余内容。
作者经历
地点
故乡
北京、济南、将近三十个
国家
经典词句
孤零零 孤单
风光旖旎
无边无垠
碧波万顷 巍峨雄奇
茂林修竹 绿水环流
荷香远溢 宿鸟幽鸣
作者感受
恍然大悟 无法想象
美妙绝伦 永远忘不掉
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
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
亮。
朗润园
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再读句子,你能读出什么?
出示句子:
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
月亮。
②学生读句子谈感受。
(4)引读:从济南到北京,一直说到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再到燕
园胜地,
要说月亮,各处的月亮都比故乡那苇坑上的小月亮美得多,但是在作者眼里,哪
一处的
月亮都不及故乡的月亮美,故乡的月亮越美,越能勾起作者的乡思乡愁。
所以——
出示句子: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
3.小结: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
事物,但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
这就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设计意图:教学中采
用先读后填再议的方法,从读中想象,结合问题指导朗
读和表达感受,让学生的思绪与课文一起飞扬,从
中受到情感教育,进而达到学
习的目的。
四、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1.从古到今,思乡就是一个不变的话题。你还知道哪些思乡的古诗和大家
分享一下吧!
2.组内分享阅读。
3.集体分享经典句子。
设计意图:作者的经历和感受贯穿全
文。在赏析中加深学生对思乡类文章的
感悟,拓展阅读,丰厚积淀。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情境渲染,激发情感。
通过
吟诵古诗,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初步将学生带进学习环境中,在交
流季老的资料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
习的兴趣,为学习新课做好了情感铺垫。
2.积累词语,丰厚积淀。
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积累四字词语,在扫除阅读障碍的同时,丰厚学生的
积淀。
3.多元阅读,情感升华。
结合两个学习卡指导学生多元感悟文本,在抓关键句、品关键词中
进行体会,
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使得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
4
*
梅花魂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课文用倒叙的方式给
孩子们勾画出了一位远在异乡的老华侨——“我”的
外祖父与梅花之间的那份深情。整篇文章以梅花喻人
,以梅花魂喻国人之气节。
透过“我”的记忆,追溯了“我”与外祖父之间发生的五件事,虽然在叙述上
有
详有略,但无论是外祖父赠梅、望梅,还是护梅,其实都是在揭示梅花魂,影响
“我”要做一
个具有梅花秉性的人。教学当中要以“情”作为教与学双边活动的
“催化剂”,让学生在亲历中感悟语文
学习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情感变化
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
用情感驱动语文
知识。同时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细致描写外祖父爱梅花的每个动作、神情,在阅读
中从细微处体会出这位老人爱梅花,在梅花身上寄托了这份爱祖国的情谊。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收集有关爱国、思乡的诗文,准备歌曲《我的中国心》的视频。
2.制作相关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1.结合学生活动卡预习课文。
2.收集有关梅花、爱国、思乡的诗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趣揭题
1.激趣:(出示梅花图片或视频资料)古往今来赞美梅花的诗文很
多,请大
家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赞美梅花的诗词。
(1)学生背诵赞美梅花的诗词。
(2)简单说说对梅花的印象:梅花具有不畏严寒、不怕风欺雪压,从来都是
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的秉性。
2.揭题:一位老华侨对梅花更是情有独钟。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
和梅花有
关的文章——梅花魂。(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过渡:课文题目中的“魂”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
答案。
指导学生抓住题眼“魂”展开学
习。
设计意图:通过
赏析、背诵相关诗词来渲染气氛,铺垫基调,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由“魂”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为继续学文埋下伏笔。
二、检查预习,巩固字词
1.检查生字读音。
(1)出示词语:
葬身异国 腮边 虬枝 玷污 郑重 秉性
......
撩乱 凉飕飕 码头 手绢 华侨 眷恋
.......
(2)学生开火车读词语,相机出现加点字的读音。
(3)出示生字,小组内检查正音。
葬 腮 虬 玷 郑 秉
撩 飕 码 绢 侨
眷
2.理解词语。
(1)出示词语:
颇负盛名 训斥 玷污 郑重 秉性 眷恋
(2)学生朗读词语。
(3)引导学生交流对词语的理解。相机出示:
颇负盛名:颇,很。名气很大。
训斥:训诫和斥责。
玷污:弄脏;使有污点。
郑重:严肃认真。
秉性:性格。
眷恋:(对自己喜爱的人或事物)深切地留恋。
(4)选择喜欢的词语说句话。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对生字新词的理解掌握情况,为学文扫清障碍。
三、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默读课文并完成学生活动卡,在印象深刻的地方写写批注,然后和小组
同学交流。
(1)学生默读课文,完成活动卡,教师相机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相机思考: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试着用小标题概括。
(3)指名汇报,其他学生补充,教师相机引导归纳整理小标题:
读诗落泪 珍爱梅图
无望痛哭 相赠梅图 赠送手绢
2.学习“读诗落泪”,感悟情感。
(1)出示第2自然
段,引导学生读文思考,再说一说自己读懂了外祖父怎样
的情感,并和大家分享收获。
(2)学生代表汇报,其他学生补充,教师相机指导。
出示句子:
每当读到“独在
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
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
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
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这时候,我会拍着手笑起来:“外公哭了!外
公哭了!”
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叹一口气,说:“莺儿,你还小呢,不懂!”
①指生朗读诗句,说说对诗句的理解。
②指导朗读诗句,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③融情想象:如果此刻你就坐在外祖父怀中,看到此情此景,你会想些什么?
说些什么?
④作者和外祖父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同桌分角色读一读,再想一想。
⑤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体会人物情感。
⑥面对吟诗落泪的外祖父,年幼的莺儿不懂,你懂吗?
⑦导读:是啊,这些诗词句字字写的都
是乡思、乡愁,怎能不引发外祖父的
思乡情呢!他由诗句想到自己,思乡之情不能自已,因而潸然泪下。
让我们一起
再来读读这些诗词句。
3.学习“珍爱梅图”,感悟情感。
(1)过渡:文中哪件事最能表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2)出示第3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从哪里读懂了外祖父对梅花的情有独钟,
并和大家分享。
(3)小组长汇报,其他学生补充,教师相机指导。
句1: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
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里
那一幅老干虬枝的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①指导学生朗读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指导学生抓住“不甚在
意”“唯独”“分外爱惜”“碰不得”等关键词谈感受。
②出示几件古玩的图片和墨梅图,引导学生再读句子,在我们常人眼中,哪
个更珍贵一目了然,然而外祖父却分外珍惜那幅老干虬枝的墨梅图。带着此刻的
感受再来读读这
部分。
③小结:这里作者用对比的写法表现了老人对墨梅图的珍爱。
句2:我五岁那年,有
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
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
母亲:“孩子要管教好,这
清白的梅花,是能玷污的吗?”训罢,便用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
慢
抹净。
①指导学生读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指导学生抓住描写老人的语言、
动作的词句来体会他对墨梅图的珍爱。
②引导学生体会“轻轻、慢慢”在句子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③导学:外祖父是让母亲管教好
“我”的行为还是思想?“我”只是不小心
弄脏了那幅老干虬枝的墨梅图,外祖父竟然觉得“我”玷污了
它,如果你就是作
者,会怎么想呢?
(4)小结:是啊,小小的作者看到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
气,心里也是又害怕
又奇怪:一幅画而已,有什么稀罕的呢?我们从外祖父的言谈举止中感受到他对墨梅图的珍爱。
4.学习“相赠梅图”,感悟情感。
(1)外祖父为什么这么稀罕梅花呢?
(2)学生汇报。
句1:这梅花,是我们中
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
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
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
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
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
们就像这梅花一
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①导学: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几层意思?
②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补充。
③小结
:这段话说了三层意思,开始赞美的是梅花的精神,接着赞美了中华
民族出现的有梅花精神的人,最后说
中国人要有梅花的秉性。
④指导学生朗读。
(3)至此,你读懂外祖父为什么稀罕梅花了吗?他稀罕的到底是什么?
①学生汇报,其他学生补充:外祖父稀罕的是梅花的精神。
②小结:梅花魂其实就是中华民族的魂,也是每一个有气节的中国人的魂!
5.学习“无望痛哭”“赠送手绢”,感悟情感。
(1)指导学生默读相关段落,读懂外祖父其实也是一个具有梅花魂的人。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句1: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①导学:这是外祖父第二次落泪,为什么委屈得像个孩子呢?
②小结:是啊,老人一直思念着
祖国,却不能回去,他难过得哭了,充分表
现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句2:想不到眼含
泪水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雪白的
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①导学:外祖父递给“我”的只是一块手绢吗?
②引读:外祖父递给“我”的是对祖国的一片
眷恋之心。自己回不去,只能
让外孙女把自己对祖国的思念带回祖国,了却自己的心愿。你瞧,此刻他泪
眼蒙
眬。此刻——
出示句子:
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
多。
①看着眼前的外祖父,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是否被触动了?说说自己此刻的
心情。
②
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激情小结:是啊,思乡的深情,孤独的痛苦,
一下子把外祖父催老了。我们看
到的是外祖父不变的中国心!就像《我的中国心》
这首歌中所唱的一样: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
国心!
6.读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说说它们有什么联系,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
:教学中将对情感的品悟贯穿整个学习过程。采用读议结合的方法,
指导学生在层层递进中体会外祖父的
情感,并学习“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体
会这种写作手法的好处。
四、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1.激发情感:“故乡”“祖国”这两个滚烫的词语,勾起多少身居异乡的
游子无尽的乡思与眷
恋。几千年来,多少文人墨客吟诵出了无数思乡、爱国的诗
篇,你会吟诵哪些?
2.课后拓展:学生展开比赛,吟诵熟知的有关诗篇。
设计意图:在吟诗诵文中拓展阅读,丰厚积淀。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教者从课题“梅花魂”着眼,以理解“魂”的内涵为突破口,寻找贯串
全文的“梅花魂”所在,这样的教学构想,抓住了课文的关键,且符合学生的认
知规律。 2.教学时,让学生从文中叙述的几件事中,寻找能表现老人爱祖国、眷恋
祖国的思想感情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习惯。
3.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创设情景
、激
发情感,为突破教学重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4.针对本文内容含蓄、思想深刻的特点,
采用了多种形式朗读来配合教学,
让学生从读中悟情悟理。
口语交际指导方案
“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这次口语交际的主题是“走进他们的童
年岁月”。可通过组织学生对祖父
母、外祖父母、父母、邻居进行采访,从而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了解
大人们小
时候的故事。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懂得要针对不同的对象提出不同的问题,懂得
在提问
的时候要注意礼貌,认真、耐心地听别人讲话,边听边作简单记录。提问
后,整理自己的记录,和同学交
流自己了解到的情况和自己的感受。在交流中培
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做到不随意打断别人说话,锻炼
学生口语交际的综合能
力。
教学目标
1.围绕话题设计问题,学会针对不同的对象提出恰当的问题。(重点)
2.认真、耐心地听
别人讲话,不要随意打断别人,不明白的地方或感兴趣
的内容可以适当追问。
3.认真倾听,边听边作简单记录,并且对记录的结果进行整理,做到有条
理地表达。(重点)
4.整理记录,和同学分享了解到的情况和自己的感受。(重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课件,准备相关物品和资料。
2.歌曲《童年》的视频。
学生准备:列出问题清单,记录、整理采访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主题
(播放歌曲《童年》)
师: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
我们
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童年是美好的,你想知
道大人们的
童年是怎样的吗?让我们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了解他们小时候的故
事吧!(板书: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歌曲导入,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自然揭示课题,
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谈话交流,畅所欲言
师:大家都想了解谁的童年生活?为什么?
生1:我想了解我爸爸的童年。因为我看他的资料
袋里有许多证书,我很想
知道他小时候是不是学霸。
生2:我想了解我爷爷的童年。我想了解他小时候经历的艰苦岁月。
生3:我想了解隔壁王阿姨的童年,想知道她小时候什么玩具都没有,她都
玩些什么。
师:刚才大家都交流了自己想要了解的人,那你知道该问些什么吗?你是怎
么做的呢?
生1:我像书上那样,列了问题清单,把自己想要提的问题先罗列出来。
生2:我想了解爸爸小时候的学习生活,我就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您还记得小时候学过的哪几篇课文?
(2)您小时候最喜欢哪门功课?
(3)您每天放学做完作业后会做什么?
生3:我想感受一下爷爷的童年生活。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您小时候都玩过什么玩具?怎么玩的?
(2)您小时候做过的最勇敢的事是什么? <
br>师:大家的问题提得很好,能根据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问题,并且梳理了问
题,使得自己的采访更
有条理。
设计意图:教师对学生进行了有目的的引导,使学生懂得围绕自己的采访主
题设计问
题,并且能够根据不同的对象进行不同的提问,从而使学生的采访主题
突出,条理清晰。
三、指导交流,整理记录
师:采访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大家来看一看(课件出示):
(1)有针对性地提问,列出问题清单。
(2)认真耐心地听别人讲话,边听边作简单记录。
(3)整理记录,和同学分享自己的感受。
生1:还可以谈谈自己整理之后的结果,可以谈提
问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事,
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想。
生2:声音要响亮,仪态自然大方。
生3:听的时候要认真,不能随意打断别人的交流。
师:那就说说你们是怎么采访的吧,大家互相点评一下。
生1:我采访了我的爷爷,问他童年
玩什么。他告诉我,他小时候很穷,没
有钱买玩具,但农村的孩子什么都可以玩:到路边去采了草和小伙
伴斗草;和小
伙伴一起捉迷藏。他做过的最勇敢的事情就是捅了一个蜂窝,还采到蜜了呢!真
是
一个十足的野孩子!我听了好羡慕啊,爷爷小时候虽然穷,但是他自由,想怎
么玩就怎么玩。
生2:我采访了我的爸爸,问他小时候读书怎么样,是学霸还是学渣。爸爸
说,他小时候学习成绩非常好
。那时候并没有什么补习班,但是他上课认真听讲,
做作业认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成绩数一数二。
唉,想想自己,觉得好惭愧
啊!
师:同学们交流得很好,先说采访了谁,再说采访了什么内容
,接着说自己
记录到的内容,最后谈谈自己的感受,条理非常清晰。
设计意图:通过编写提纲
,可以让学生的采访更有针对性,更有条理,为养
成良好的说话和倾听习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客观评
议中完善自己的表达,锻
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学生之间相互检查
,
互相矫正,彼此互补。
教学反思
童年,本来就是学生美好生活的一部分。他们正
处于童年时期,让学生去了
解大人的童年生活,这无疑增加了一种趣味性。孩子总是非常渴望了解关于大
人
的世界,他们应该有许多想说的话,想讲的故事。因为是身边人的生活,孩子们
交流起来,必
然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我努力创设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就是
要让学生放松下来,讲述自己真实的生
活。本次口语交际,我让学生从衣、食、
住、行等多方面去采访,通过采访
,走进大人的童年岁月,实现“双向互动”。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
。这就指明了“双向
互动”是口语交际的主要特点。我组织教师点评,学生互评,在生与生、生与师的口语交流实践中,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不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同时也让学生明白,
他们正当童年,应该懂得童年的宝贵,学会珍惜。
习作指导方案
“那一刻,我长大了”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内容是写一件自己成长过程中印
象最深刻的事情,把事情的经过写
清楚,把感到自己长大了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记录当时的真实
感受。把
写好的草稿给同学读一读,评一评,看看有没有把“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再
根据同
学的意见改一改。
教学目标
1.回忆自己的成长之路,从丰富多彩的记忆中选择一件自己印象最深刻的
事情来写。
2.要把自己受到触动、感到长大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包括把人物
的动作、表情、语言和心理
活动写清楚。(重点)
3.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重点)
4.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写作的习惯。
5.认真读一读,找出不足,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回忆自己成长中的小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照片,感受成长
1.出示学生提供的婴儿期、一年级刚入学、三至五年级各阶段的照片,猜
猜他是谁。
2.说说看了照片,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从学生提供的照片入手,通过自己和身边同学的
成长照片,引导
学生感受情景,感受成长,激起学生多彩的回忆,为下面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做
好铺垫。
二、围绕主题,自主交流
过渡:看到这些照片,看着照片上的你们由懵懂到脱去稚
气,我感受到了你
们正在成长。那么,你是经过哪件事,才觉得自己真的长大了呢?
预设一:
生1:有一天晚上,妈妈打电话让我送一包东西到另外一个小区的爷爷家。
我第一次走了夜路。
这个时候,我觉得自己长大了。
生2:有一天,我一个人照看3岁的弟弟,成了合格的“小保姆”。我觉得
我长大了。
小结:当自己能肩负责任、有所担当的时候,就是成长。
预设二:
生1:今年我过
生日,妈妈给我切蛋糕的时候,我发现她的眼角出现了浅浅
的皱纹。我的内心汹涌澎湃……我觉得,我应
该长大了。
生2:今天爷爷走了很远的路,给我买了一双心爱的球鞋。接过爷爷递过来
的球鞋
,我感觉手上沉甸甸的。我发现我突然长大了。我要说:“爷爷,谢谢您!
我要好好学习,将来报答您!
”
小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当你能感受到亲人、老师、朋友对你的
帮助,懂得感恩的时候,就是成长。
预设三:
生1:有一天晚上,爸爸打电话给我
,告诉我他临时有加班任务,晚上不回
家了,让我一个人洗漱睡觉。我吓坏了,但是最终我鼓起勇气,战
胜了恐惧,那
一次,我没有哭。这时候,我发现自己长大了。
生2:三年级的时候,第一次在
全校开学典礼上发言,我很紧张。看到同学
们鼓励的目光,我又有了信心……
小结:成长,不
仅仅是年龄的增长,还有心理的成长。自己能克服恐惧,能
鼓起勇气,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变得勇敢、坚
强、自信,这种变化就是成长。
设计意图:师生互动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学会观
察生
活、思考问题,懂得作文要有可贵的“真实”。
三、讨论交流,指导写作
1.怎样才能把自己的成长故事写下来呢?
2.讨论交流,学习写作方法。
(1)
联系《城南旧事》片段(《爸爸的花儿落了》),说说英子是怎样感受到
自己已经长大了,不是小孩子了
,作者抓住了哪些细节进行描写。
(2)归纳写作要点:
①记录成长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②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这些细节,把当时感到自己长大了的“那一
刻”的情形写具体、写生动。
③写出当时自己的真实感受。
3.学生尝试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教师
和学生一起讨论,联系课外阅读链接中的选段,把从中学到
的写作方法进行迁移。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既
是阅读的延伸,又是写作的借鉴,
对写作的指导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分享评议,自主修改
1.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同学听,分享给同伴。
2.评一评:
(1)是否把让自己感到长大了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
(2)交流细节描写。
(3)提出修改的建议。
3.反复朗读,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
4.在自己修改的基础上,互相交流,合作修改。
5.誊写作文。要求:认真书写,誊写清楚。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
完善自己的习作。在与他人
的交流中,用自己的经验进行赏析,为下面的进一步修改打好基础,提高学生
修
改习作的能力。
五、范文引路,精益求精
1.观摩范文。(课件出示范文引路)
2.对照范文,看看有哪些地方值得学习。
3.再次修改。
设计意图:学习借鉴优秀习作,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进一步提高学生修改习
作的能力。
范文引路
那一刻,我长大了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发生过很多事情,有的随着时间的飞
逝消失在了记忆的长
河中,有的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每每想起依然会受到触动。那天晚上的经历就是如此,它让我在一夜之间长大了。
①
那天夜里,已经十点了,我却躺
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因为我同
桌买了一个电话手表,非常有意思,我也想要一个。
②
终于,外面传来了开门声,
是妈妈加班回来了!我连忙起身,想告诉妈妈我的想法。
刚走到卧室门口,我就听到了妈妈疲惫的叹息声。这时,爸爸说:“把这份
工作辞了吧,总是这么晚才下班,太辛苦了。”妈妈又叹了一口气,说:“可是
这份工作的工资
高啊,如果辞了,我们每个月的收入就不够用了。女儿爱面子,
同学有的东西她都要有,还得更好才行!
”“是啊,这孩子花钱大手大脚惯了,
小时候还好,现在越来越大,花费也越来越多了……”“是啊!”
妈妈附和着,
“我们多辛苦一点儿,孩子就能有更好的条件。”
③
透过门缝
,我看到妈妈疲惫地坐在沙发上,脸上
还挂着一抹无奈的笑。看着妈妈的样子,我心里异常
难过
,眼泪也不由自主地流了出来。都怪我平时太不
懂事了,爸爸妈妈为了我这么辛苦地工作,我却一点儿也不体谅他们,反而提出了很多过分的要求,爸爸
妈妈告诉我要节俭、不能攀比,我还跟他们顶嘴
,真
是不应该啊!我已经上五年级了,也该长大了!
④
想到这里,我轻轻地
拉开了房门,说:“爸爸妈妈,我以前真是太任性了,
对不起。从今以后,我一定会改掉花钱大手大脚的
毛病,给你们减轻负担……”
话没说完,妈妈就冲上来,一把抱住了我:“孩子长大了,懂事了。” <
br>从那以后,我再没有跟爸爸妈妈提出过任何过分的要求,也不再和同学攀比
了,因为从那一刻开始
,我长大了。
⑤
行文写法赏析
❶开头展开回忆,自然引出了下文。
❷交代了事情的起因,“我”看到同桌有电话手表,自己也想要一个。
❸对话描写侧面表现出了“我”的任性和乱花钱的坏习惯,为下文写“我”
的反省做了铺垫。
❹小作者通过对妈妈的神态和自己的心理活动等细节的描写,写出了自己的
愧疚感,也把自己受
到触动的瞬间展现得生动可感。
❺结尾写出了小作者经过这件事之后的变化,点明了主题。
总评:1.习作能够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清整件事的经过,思路清晰
;
同时,首尾照应,都点明了本文的主题,使结构更完整。2.习作能够运用对话、
神态、心理
活动等细节描写,来充分展现让小作者受到触动的那一瞬间,细节描
写读起来令人感同身受。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去发现自己印象深刻的
成长故事。在交流中激发学生分享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写作中让学
生仿照所学课文,注重对
所写人物进行动作、神态方面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
更加丰富、生动。
《语文课程标准》提
倡学生在习作中自由表达,让学生“我手写我口,我口
述我心”。成长的瞬间、成长的故事并不一定是轰
轰烈烈的。我引导学生讨论交
流,通过点评式的总结引导,让学生感悟到:成长的瞬间很多都藏在日常的
生活
细节里,只要认真观察生活,就能发现这样的素材。再通过交流故事细节,实现
了情景再现
,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真实情感。使学生懂得:要打动别人,首先要
打动自己,而能打动人心的就是最真
挚的情感。
语文园地指导方案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了解体会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重点)
2.能够想象句中描写的情景,并仿写,进而掌握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
体的方法。(重点)
3.体会对比的特点,再运用对比的方法仿写。
4.积累背诵古诗《游子吟》。(重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准备《游子吟》古诗朗读动漫,制作相关课件。
学生准备:熟读课文《月是故乡明》和《祖父的园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一单元的课文都饱含着
浓浓的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如何
体会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二、交流平台 1.指导学生先读一读之前学过的《月是故乡明》和《祖父的园子》这两篇
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通
过文章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想好后先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2.小组交流汇报,其他学生补充。
3.引导学生谈感受,看看和你的感受有何异同。
(1)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交流结果,指名读。
生1:读到《月是故乡明》中“我的小月亮,我
永远忘不掉你”这句话时,
我能直接感受到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生2:读《祖父的园
子》时,我从描写园子里的花草、虫子、鸟儿等事物的
语句中,体会到了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我”对祖父
和园子深沉的爱与怀念。
生3:我在读《月是故乡明》时,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我”,体会到了作
者的怀乡之情。 <
br>生4: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表达出来了,也加深了对
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
(2)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教师相机引导学习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方法一: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我”。
方法二:有感情地朗读。
方法三:通过直抒胸臆的句子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方法四: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
①学生交流自己还在哪篇文章中把自己想象成了文中的“我”,体会到了怎
样的感情。
②交流自己都在哪些文章中运用了有感情地朗读的方法,把自己体会到的感
情表达出来,加深对课文思
想感情的体会。
4.小结: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法有很多,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
我们先初步掌握以上几种,在进一步的学文中要深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和文本对话中加深对体
会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的理解,并能运用到自己的
习作当中。
三、词句段运用(一) <
br>1.过渡:一篇篇文章的情感浸润着我们的心田,让我们在情感的海洋中幸
福前行。接下来,让我
们一起做个“我说你猜”的游戏,看看谁最聪明。
2.出示游戏规则:读句子,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猜一个最能表达这个句
子情景的字。
3.屏显句子:
◇
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
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
◇ 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
是好。
(1)学生读句子,想象句中描写的情景,然后思考一个最恰当的字来概括句
意,并说明理由。
(2)同桌之间交流答案。
(3)指导学生汇报第一个句子的答案——亮。
①学生汇报答案。
②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说说理由。(人睁不开眼睛,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
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
③引导学生找一种事物形容太阳的亮。
④教师指导学生接龙汇报。
(4)指导学生汇报第二个句子的答案——热。
①学生汇报答案。
②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说说理由。(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
热得不知如何是好。)
③教师指导学生抓住事物对“热”的不同反应接龙。
4.小
结:第一个句子是写太阳的光芒亮,然后围绕“亮”写了“人”“蚯
蚓”“蝙蝠”的不同反应;第二个句
子是写天气热,然后围绕“热”写了
“鸡”“狗”“蝉”对“热”的不同反应。我们在描写事物的时候,
可以先找出
这个事物的特点,然后通过不同事物的反应把这个特点写具体。
5.练笔,进一步内化感悟,加深学生对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1)屏幕出示关键字:忙 冷
吵 静 快 辣
(2)出示练笔要求:选一种情景仿照着说一说。
①学生自主仿说,组内交流。
②选择最有代表性的全班交流。
③修改自己的仿说。
第二课时
一、词句段运用(二)
1.激趣:下面的这几句诗,你能填上吗?
课件依次出示:
不知细叶谁裁出,( )。
(
),缘愁似个长。
( ),恨别鸟惊心。
(1)学生填空,朗读诗句。
(2)导学:想一想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学生汇报后,相机出示:比喻 夸张 拟人
(4)小结:瞧,比喻、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方法的运用,使诗句的表达更生动
了。
2.学习“对比”的表达方法。
(1)出示文中的句子,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语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学生读句子,思考表达特点,然后小组讨论。
(3)集体汇报交流。
①第一句把不同地方的月亮和故乡的月亮对比,表达出对故乡月亮的喜爱之
情。
②第二句把杭州小山上的桂花和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对比,突出对家乡的思念
之情。
③第三句把绍兴别致的乌篷船和姑爹的小渔船对比,突出对姑爹小渔船的喜
爱和怀念之情。
3.小结:通过对比方法的运用,突出对最在乎的事物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4.小练笔:照样子写一写。
(1)学生自主练说,尝试写一写。
(2)组内交流,推选有代表性的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二、日积月累
1.过渡:母爱是伟大的,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br>创造出无数赞颂母爱的名篇,更是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
首非常熟悉的古诗
——《游子吟》。
2.了解题目。
(1)课件出示:“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与歌曲
相似。我们还学过相
关题材的诗,如,《暮江吟》《石灰吟》等。
(2)教师强调:游子吟,就是出门远行的人的吟诵、吟咏。
3.了解背景。
(1)学生汇报。
(2)教师补充:
孟郊,唐代诗人
,一生穷困潦倒,直到46岁才中了进士,50岁时做了溧阳
县尉,这是个小官。他时常思念家中年迈的
老母亲。一天,明月当空,他望着家
乡的方向,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想起年轻时几次赴京赶考,出门前老
母亲都忙前
忙后为他准备行装。他清楚地记得第三次进京赶考的前一天晚上,母亲在昏暗的
油灯
下为他缝制衣服的情景。他深感母爱的伟大,回房提笔写下了这首历代传诵
的名作——《游子吟》。
4.初读古诗。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2)同桌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齐读。
5.理解诗意。
(1)引导学生读古诗,想象画面。边读边和同桌合作,尝试画一画。
(2)学生到黑板前展示绘画,并说明理由。
(3)指生结合画面和诗句,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内容。
(4)想一想:最能表达诗人感情的是哪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6.播放视频讲解动画。
7.练习背诵。
(1)自由练习背诵。
(2)接龙背诵。
(3)齐声背诵。
(4)配乐背诵。
三、布置作业
1.把学到的古诗背给家人听。
2.搜集描写母爱的故事。
5 草船借箭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课教学设计意在指导学生“课内得法,课外活用”。引导学生先理解“草
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侧重抓住人物各自的语言描写,精细剖析描
写人物特点的句
子,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与思想。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可以结合
看过的电影、电视剧、阅读经验等,借助
相关资料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
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三国中的人物的故事及本课的视频资料,制作相关课件。
学生准备:1.搜集三国中的人物的故事,观看“草船借箭”的视频资料。
2.阅读《三国演
义》第42至第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及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学情,激发兴趣
同
学们,你们看过《三国演义》吗?你了解《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人物、故
事?(学生自由说说)这节课我
们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里的一个故事“草船借
箭”。(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对《三国演义》并不陌生,通过谈话了解学生的学情,激发
学生的阅读欲望。
二、初读感知,合作学习
1.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谁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是怎样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
有?
2.这
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在
弄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3.学生按照要求练习朗读课文:
(1)圈出自己不认识的字;遇到难读、难懂的语句,多读几遍。
(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3)在感兴趣的语段旁写出自己的疑问或感受。
4.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互助学习,扫清字词障碍。
(2)练习把长句子读通顺,其他成员对其进行指导与帮助。
(3)交流自己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或感受。
5.生词检测,针对重点字进行指导。
(1)出示本课词语,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周瑜 妒忌 都督 幔子 水寨 擂鼓 呐喊
弓弩 丞相
(2)强调:“擂”读léi;“寨”读zhài;“弩”读nǔ;“丞”读chénɡ。
(3)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指名说一说生字书写时要注意什么。重点指导:
忌:上边是“己”,不是“已”。
督:下边是“目”。
寨:下边不要少写一横。
(4)学生自主练习书写“鲁”“遮”“插”等字。
6.过渡:诸葛亮神机妙算,周瑜自叹不
如,两人对话暗藏玄机,“草船借箭”
将乾坤扭转。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弄清“草船借
箭”的起因、
经过和结果。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情况下,扫清了字词障碍,通过合作
学习与探
究交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三、练习朗读,了解故事
1.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诸葛亮的人物品质。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画出周瑜和诸葛亮的话。
(2)在小组内练习朗读对话,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
性格特点。
重点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第2自
然段,进入情境才能读懂人物的内心世界。
(3)小组推荐,全班进行朗读比赛。
(4)小结:人物的语言体现其个性,请同学们谈一谈周瑜和诸葛亮留给自己
的印象。
2.弄清“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草船借箭”的段落并做好标记。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部分,理清“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
结果分别是什么。
引导学生按照诸葛亮借箭前的准
备及借箭过程中的安排来概括。
(3)师生共同概括出“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学生在小组内练习讲一讲“草船借箭”这个故事。
3.小结:同学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
与学习、交流思想,老师为你们有这样
好的学习习惯而高兴!老师为你们加油!
设计意图:围
绕着本课的教学重点,首先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初步感受并概
括人物个性;然后引导学生朗读“草船借箭
”部分,帮助学生理清“草船借箭”
的来龙去脉,更好地把握全文的思路结构,为精读课文做好准备。
四、畅谈收获,布置作业
1.学生交流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布置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阅读《三国演义》第42至第46回,了解当时魏、蜀
、吴三国的形势及
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设计意图:要想透彻地理解课文,课堂上对学生进
行有效的朗读指导是一方
面,为学生布置朗读作业也是一个帮助学生消化、巩固课文内容的过程。让学生
有针对性地阅读《三国演义》中的部分篇章,了解三国当时的形势,为学生深入
了解课文内容,
感受人物形象做好铺垫。
第二课时
一、复习梗概,明确目标
1.学生复述“
草船借箭”的故事梗概。(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
序来介绍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概括主要内容
的好方法。)
2.导入:《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我们一起来深入研读《草
船借箭》这篇课文,进一步了解人物特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故事
内容,练习讲故事的目的是巩固第一课时对
“草船借箭”的全过程的掌握情况,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做准
备。同时,交代本
节课的学习目标,引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品析语言,了解人物
1.研读人物语言。
(1)学生默读课文,找到文中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句子。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
2.体会周瑜的性格特点。
(1)多媒体课件出示句子:“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了。水上交战,用什么兵
器最好?”
①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
②研读指导。(周瑜早有预谋,却不露声色,笑里藏刀。)
③小结:周瑜明里共商军事,暗里设陷阱害人。
(2)课件出示句子:“对,先生跟我想的一
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
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①“不要推却”是什么意思?(不要拒绝。)
②发散思维训练:如果你是诸葛亮,听到周瑜这
样对你说,你心里会怎样想?
(可能会想:周瑜早有预谋,有意刁难,我还是先应承下来再说。) ③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你从周瑜的话里发现了什么?(造箭必须得诸葛亮
来完成,完不成就定罪于
他。)
(3)课件出示句子:“十天造得好吗?”
①课文中提到了造箭用的竹子、翎毛、胶
漆等材料,要造好十万支箭的话,
十天能完成吗?(即便十天能够完成,但是周瑜有意刁难,故意不为诸
葛亮准备
齐全造箭用的材料,诸葛亮最终也是不可能完成任务的。)
②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周瑜的险恶用心。
(4)课件出示句子:“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
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
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
没
话可说了。”
①“迟延”是什么意思?(本文指周瑜吩咐军匠故意拖延时间,不给诸葛亮<
br>准备齐全造箭用的材料,让他完不成任务。)
引导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了解人
物关系及其性格特点。
②学生说一说周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嫉妒心强,心胸狭窄,阴险狡诈。)
3.体会诸葛亮的性格特点。
(1)多媒体课件出示句子:“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
下军令状,三
天造不好,甘受重罚。”
①“军令状”是什么意思?(军令状是指接受军令后写
的保证书,表示如不
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受罚。)
②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高兴?
(周瑜以为诸葛亮已经中计,三天
内他必造不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必死无疑。)
③朗读指导。(诸葛亮已经知道了周瑜的险恶用心,且化解危机的计策早已
成竹在胸,所以他十分自信地立下军令状。朗读时,应以自信的语气来读。)
(2)课件出示
句子:“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船用
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
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
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
了。”
①联系后面的内容说一说诸葛亮为什么这样做。(这是诸葛亮为借箭所做的
准备,但为
防周瑜破坏,才叮嘱鲁肃保密。)
②通过这段描写,说一说诸葛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诸葛亮有计谋,有
胆略,知人善用。)
(3)课件出示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
葛亮下令把船头朝
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
喊。”
引导学生结合诸葛亮的每一步做
法深入解析,从而全面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①诸葛亮这样
做的目的是什么?(选择“大雾漫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
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江
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曹操才
不敢“轻易出动”,只叫拨水军弓弩手
朝他们射箭。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
来”“一字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
箭面积增大。
军士“擂鼓”“呐喊”,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
注
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
②诸葛亮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考虑周全,安排巧妙。)
(4)课件出示句子:诸葛亮笑
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①说一说
这“笑”的含义。(这一笑,笑出了诸葛亮的自信,笑出了诸葛亮
的大度,笑出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笑
出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笑出了诸葛亮的
神机妙算,笑出了诸葛亮的英雄本色。)
②指导朗读。
(5)课件出示句子:“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
br>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①诸葛亮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
,船尾朝西”,
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船能顺风顺水返回,省去
掉头的时间。)
②诸葛亮留给你的印象是什么?(诸葛亮谋划周密,安排巧妙,具有高超的
军事指挥才能。)
(6)多媒体课件出示句子:“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①“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指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指十分高明、
巧妙的计谋。)
②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识破周瑜的险恶用心,将计就计;
对借箭的缜密考虑和周到安排;通晓天文知识;知道鲁肃忠厚守信,知道曹操谨
慎多疑,能做到
知人善用。)
4.教师播放《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视频片段,学生观看并交流观
后感。
5
.鼓励学生课后观看与“草船借箭”相关的电影、电视剧,加深对课文的
理解,增添阅读的乐趣。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分析人物的个性与心理,是掌握人
物性格特点的一个好方法
,其过程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质疑问难、解决问题的能
力。借助视频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
阅读兴趣。
三、链接阅读,感受特点
1.默读课后阅读链接。
2.引导学生在课
文中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再读一读。(学生对比阅读第7~
9自然段,初步感受古典名著的语言特点。)
3.激发阅读兴趣。
(1)读课文前,你对课文中的人物有什么了解?读课文后,你对哪些人
物有
了进一步的了解?你还想了解哪些关于他们的故事?
(2)《三国演义》中所刻画的人物
都有着鲜明的个性,请大家多注意搜集阅
读,用心体会人物特点,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
设计
意图:通过阅读链接的对比阅读,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古典名著语言的特
点。同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鼓励学生拓展阅读,对人物有进一步的了解,
同时了解更多人物的特点。
四、布置作业,阅读积累
1.搜集《三国演义》里的经典故事,读一读。
2.给自己喜欢的人物做介绍名片。
设计意图:作业的布置实际
上是对本课所学的课外拓展,帮助学生将课文中
的人物描写方法进行内化。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在本节课中,教师着
力
引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方法。如抓住体现人物言行的句子来感受人物的鲜明形象
特点,看看文
中的人物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这样说、这样做。研究
后,再来谈谈对人物的认识。学生学习
兴趣浓厚。同时,引导学生借助相关的资
料来阅读,如了解三国时代的一些历史背景来更好地理解故事的
内容,可以结合
看过的电视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不仅仅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也体验了阅
读方法。这样逐步落实语文要素,从而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6 景阳冈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本学段目标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
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
情等感受。本方案通过对
武松“喝酒”“上冈”“下冈”等情节的描写,引导学
生抓住“武松打虎”的经典动作,感受武松作为英
雄的光辉形象,同时又抓住武
松作为平常人的一面,让学生感受到名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真实丰满。
同时
通过巧妙的拓展,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相关PPT;准备“武松打虎”经典动画、四大名著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阅读《水浒传》部分章节;搜集施耐庵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录音,导入新课
1.导入:(播放《好
汉歌》)一曲热血满满的《好汉歌》,一段梁山英雄的快
意恩仇。这节课,让我们走进我国古典四大名著
之一的《水浒传》,去结识豪气
冲天的梁山好汉。(板书课题)
2.《水浒传》这本书的作者
是施耐庵,这本书讲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
108位好汉在水泊梁山起义的故事。水浒传中的108
位好汉,你都知道哪些?
可以事先准备一些耳熟能详的好
汉的名字、绰号。
3.
揭题:这么多的英雄好汉,施耐庵却用大量的篇幅和文字来描写武松。
看来,武松确有过人之处。今天我
们就走进课文《景阳冈》,一起来认识这位景
阳冈上的打虎英雄——武松。
设计意图:用一曲荡气回肠的《好汉歌》营造浓浓的教学氛围,吸引学生,
唤起学生的相关记忆
,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再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熟悉的好汉,
这样让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
凸显“走进文本”与“走出文本”相
结合的新课程理念;最后,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学习文本,进一步激
发他们的求
知欲,去欣赏武松的人格魅力和打虎的精彩过程。
二、检查预习,扫除障碍
1.快速读文,了解课文大意。
2.读准字音,师生互动,解决字音障碍。
“冈”读一声gāng。
“坠”读zhuì。
“哮”读xiào,不读xiāo。
“锤”是翘舌音,读chuí。
“绰”在文中读chāo,“拿起”的意思。
“泊”是多音字,在“梁山泊”一词中读pō,还有一个读音是bó,是“停
靠”的意思。
“呵”在文中读ā,同“啊”。
3.学写生字。
(1)小组合作,交流易错字的书写要领。
(2)对于难写的字,全班进行交流。
(3)教师出示生字书写动漫,指导写字。
(4)自主练写自己认为不好掌握的字。
4.这篇课文中,有些词句不太好理解,指导学生弄懂词句的意思。
(1)课件出示“筛酒”,指名读。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斟酒)你是怎么知
道的?
(2)过渡:联系上下文推想是帮助我们理解词语的好方法,接下来请同学们
继续猜想其他词语的意思。
可以安排自由交流环节,说说自
己弄懂的词语或不明白的词语。
(3)课件出示“榜文”,指名读。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古代指文告。)
(4)官府的榜文上写着什么呢?请同学来读一读。
出示语段:
阳谷县示:为这景
阳冈上新有一只大虫,近来伤害人命。见今杖限各乡里正
并猎户人等,打捕未获。如有过往客商人等,可
于巳、午、未三个时辰,结伴过
冈。其余时分及单身客人,白日不许过冈。恐被伤害性命不便。各宜知悉
。
①指导学生读好语段。
②理解词语:“大虫”——老虎,“各宜知悉”的意思呢?
③看到这样的警示,你觉得这大虫会怎么样?
(5)店家是怎样提醒武松的?“坏了”是什么意思?(“坏了”即“伤害
了”)
出示句子:
如今前面景阳冈上,有只吊睛白额大虫,晚了出来伤人,坏了三二十条大汉
性命。
(6)指名读句子,猜猜“梢棒”的意思。(行路防身用的棍棒。)
出示句子:
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梢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
将下来。
设计意图:学生对古代白话文还是有一些阅读障碍的,此环节的教学设计,
一来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二来是帮助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扫清阅读障碍,为
下文的学习做铺垫。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全班交
流:课文先讲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过景阳冈;接着讲
武松上冈,见了官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虎
,但决定继续上冈;然后讲武松赤手空
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最后讲武松一步步挨下冈子来。
3.讨论分层理解。(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全文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武松进店喝酒,不听店家劝告要过冈。
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武松上冈后的思想变化。
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武松打虎的经过。
第四部分(第8自然段):武松打虎后一步步挨下冈子来。
引导学生能将故事的内容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
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设计意图:快速浏览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是高年级学生必备的能力,
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是为了训练学生这一方面的能力。课文较长,用划分段落、
概
括小标题的形式可以帮助学生迅速理清文章脉络,为下文的学习做铺垫。
四、品读课文,初识英雄
1.过渡:对课文中的武松,人们有不同的评价。有人说武松真勇敢
,“明知
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有人说他鲁莽,不听劝告。默读课文第1~7自然段,
思考武
松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一边读一边做批注。
要联系课文,充分交流,只
要言之有理就可以。老师只需适时地点拨、总结。
2.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感受武松的爱面子、要强、多疑。
武松的多疑表现在“便
真个有虎,老爷也不怕。你留我在家里歇,莫不半夜
三更要谋我财,害我性命,却把大虫吓我?”本来店
家是一片好心,他反倒怀疑
店家是要害他性命。
武松的爱面子、要强表现在“我回去时,须吃
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
武松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当好汉,一个是保住自己的性命。他竟然把
好汉的名
声看得比性命还重要,他的爱面子、要强一目了然。
3.对比朗读,感受武松的性格特点。
(1)“酒家道:‘俺家的酒……更不再问。’”如果
武松不是个倔强、爱面子、
要强、多疑的人,他会作何反应?(他吃了三碗后便不会再问)可是他的真实
反应
呢?(齐读)
课件出示:
武松笑道:“原来恁地。我却吃了三碗,如何不醉?”
(2)店家诚心诚意,如果武松不倔强
、不爱面子,该怎么来回答?——(他就
会先谢过店家,然后下冈去了。)可是武松什么反应呢?(齐读
)
课件出示:
武松道:“休要胡说。没地不还你钱,再筛三碗来我吃。”
(3)
“酒家道:‘如今前面景阳冈上……一齐好过冈子。’”店家如此好心,
如果武松不倔强、不爱面子、不
多疑、不胆大、不那么要强,应该会是怎样的反
应?——(武松可能会说:“多谢店家的好意,我心领了
。”)可武松真实的反应
是什么呢?(齐读)
课件出示:
武松道:“便真个有虎,
老爷也不怕。你留我在家里歇,莫不半夜三更要谋
我财,害我性命,却把大虫吓我?”
(4)
武松行了约四五里路,看到“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往客商,可
于巳、午、未三个时辰,结伙成队
过冈。请勿自误”这样的警示,如果武松这个
人不要强、不爱面子、不多疑,他的反应会是什么呢?——
(肯定回去了。)可是
武松真实的反应是什么呢?(齐读)
课件出示:
武松看了,笑道:“这是酒家诡诈,惊吓那等客人,便去那厮家里宿歇。我
却怕甚么!” (5)武松一直走到庙前,看见庙门上贴着一张印信榜文,才真的相信景阳冈
上有大虫。如果武松这
个人不爱面子、不要强,看到盖有官府印信的榜文,他的
反应会是怎样的呢?——(赶紧回去。)可是武
松呢?(齐读)
课件出示:
武松想:“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
(6)小结:武松有很多机会选择不上冈,可是他就是这么要强、多疑、胆大,
所以他上了冈,打了虎。下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武松打虎”的精彩片段,感受武
松的神勇。 <
br>设计意图:默读、批注等阅读策略的运用有助于帮助学生潜心学文、感悟形
象。引导想象,如果武
松不倔强、不要强、不多疑,面对店家该作何反应,再对
比现实中武松的反应,领悟武松上冈打虎是性格
使然,是必然的结果。
第二课时
一、打虎现场,感受武松的过人之处
1.导
入:历史上打虎的英雄有很多,但是我们最喜欢看的还是武松打虎。
为什么呢?因为他在喝了十八碗酒之
后,又赤手空拳打死了老虎。说明他确实有
过人之处。(板书:过人之处)朗读课文中有关武松打虎的精
彩场面,思考他的过
人之处是什么。
2.自读课文,圈画批注。
3.学生交流,教师适时总结。
(1)很多人说武松身手敏捷、反应快,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闪)引导学生
抓住“闪”字,体会武松的过人之处。
课件出示:
武松见了,叫声:“呵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梢棒在手里,闪
在青石边。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武松却又闪在一边。
初见老虎,武松一闪再闪,你怎么看?
预设:
①一般人见到老虎早吓得腿软了,武
松却能在情急之下快速反应,第一处
“闪”体现了武松胆识过人,反应过人。
②从第二处“闪
”可以看出他很谨慎。不了解敌人,上来就硬拼,是莽夫的
行为。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看来武松不
仅胆识、反应过人,而且智慧过人。
从“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也可以看出他武功高强,“闪”到大虫背后可以看
出他的智慧。
③“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
了一半。”武松一闪
再闪,是为了消耗老虎的体力,说明武松了解老虎的习性。
④小结:一个“闪”字让我们感受到了武松
的胆识过人、智慧过人、武艺高
强,他真是一个神勇的英雄!
(2)聚焦“打虎”场面,体会武松的过人之处。
①过渡:此时此刻,那大虫已经气性先自没
了一半,武松还要不要闪下去?
狭路相逢勇者胜,此时,不是老虎死就是武松亡。所以此刻武松只有一条
路,那
就是——打虎。
②出示武松打虎的动画片,对照课文片段,圈出描写武松打虎的动词。
(轮、
劈、跳、丢、揪、按、踢、按、提、打。)
③一连串的动作,打得很解气,谁来读出这个精彩的场面?(指名读)
④武松又轮,又劈,又
揪,又按,这么多动作,是在乱打一气吗?你是从哪
个词语看出来的?读读“就势”这个词。(生读)这
个词是什么意思?(顺着动作
姿势上的便利紧接着做另一个动作)不同情况下,采取不同的打法,武松真
是打
得巧,打得妙,打得有智慧啊!齐读打虎场面,感受当时场面的激烈。
⑤师生一起加上动作表演读。
⑥小结:太精彩了!就是这一打,让武松成了家喻户晓的打虎英
雄。这惊心
动魄的打虎场面,是武松打得好,还是作者写得巧、写得妙呢?单一个打,就有
了不
同的动作,不同的方式,看来这精彩的描写太重要了。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交流,再抓住
重点动作深入品读,使学生
的感悟层层深入;对“闪”字的咀嚼琢磨,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武松的神勇智慧
,
提升了语言品析能力。有感情地读、加上动作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将无声的视
觉语言转化成
有声的听觉语言,帮助学生加深了阅读体验。
二、通览全文,感受武松的平凡之处
1.通过阅读武松打虎的精彩片段,我们感受到了武松有
那么多的“过人之
处”,可他终究还是血肉之躯,一个平常人。请你浏览全文,看看可以从文章的
哪些地方看出他也是一个平常人。
(1)学生通览全文,思考。
(2)小组交流。
课文中还有很多细节描写,能够
让学生感受到武松的平凡之处,要充分放手,让学生尽情地交流。
预设:
“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明他当时非常紧张。
“武松见了,叫声:‘呵呀!’”“呵呀”说明武松吓了一跳。
“武松放了手,来松树边寻那
打折的棒橛,拿在手里,只怕大虫不死,把棒
橛又打了一回。”他怕老虎又站起来,说明他心里还是留着
点儿防备的。
“……就血泊里双手来提时,那里提得动?原来使尽了气力,手脚都疏软
了。”
虽然他把老虎打死了,但他自己也使尽了气力。说明武松毕竟是血肉之躯,
前面他是在恐惧中憋着一股劲
儿,等这股劲儿泄了,整个人就快瘫软了。
…………
2.打虎片段,让我们认识了神勇无比的英雄武松,可是从同学们找出的这
些细节中,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平凡的武松。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你还敬佩
这样的武松吗?
(这样的武松才让人觉得真实,因为优点而亲切可敬,因为缺点
而真实可爱。)
设计意图:此
环节设计是帮助学生认识到武松不仅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
同时也是一个会紧张、害怕的凡人,从而感
受到名著之所以有魅力,是因为里面
的人物是鲜活真实的。
三、课外拓展,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1.在《水浒传》中,作者施耐庵把大量的篇幅和文字给了武松。出示涉及
武松的回目,齐读。
第二十三回:横海郡柴进留宾 景阳冈武松打虎
第二十六回:郓哥大闹授官厅
武松斗杀西门庆
第二十八回:武松威镇安平寨 施恩义夺快活林
第二十九回:施恩重霸孟州道 武松醉打蒋门神
第三十回:施恩三入死囚牢 武松大闹飞云浦
第三十二回:武行者醉打孔亮 锦毛虎义释宋江
2.明末清初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这样评价武松——
课件出示:
武松天人者,固
具有鲁达之阔,林冲之毒,杨志之正,柴进之良,阮七之快,
李逵之真,吴用之捷,花荣之雅,卢俊义之
大,石秀之警也。
3.通过读回目和金圣叹的话,你读懂了什么?(武松真是个很厉害的人,他
兼具了梁山其他好汉的优点。)
4.总结延伸:水浒一百单八将,个个性格鲜明、丰满、真实。金圣
叹评价
武松的同时,也让我们对其他英雄人物有所了解,比如鲁智深的豁达明理,林冲
的神勇,
杨志的正气,柴进的善良,阮小七的敏捷,李逵的直爽豪迈,吴用的才
智,花荣的风度,卢俊义的大方轩
昂,石秀的机警谨慎。你想全面地了解这些英
雄人物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去领略经典的魅力吧!
设计意图:此处的拓展,是为了激
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满足《语文课程
标准》对本学段阅读总量的要求。
板书设计
景阳冈
要强 爱面子 多疑(凡人)
机智 功夫高 神勇(英雄)
教学反思
《景阳冈》一文改编自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的第二十三回。
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武松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经
过。赞扬了武松豪爽倔强
、沉着机智和英勇无畏的性格。课文可分为“喝酒”“上
冈”“打虎”“下冈”四部分。本课的教学突出
之处在于:
一、巧抓动作,感悟形象。
在教学“打虎”这一部分时,我先让学生体会“闪”
字之妙,从武松只闪不
攻体会到武松的机敏智慧。然后让学生找出描写武松动作的句子,如“双手轮起<
br>梢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把大虫顶花皮揪住,一按按将
下来”“把只脚望
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
生之力,只顾打”。这里的“抡”“劈”“
揪”“按”“踢”“提”“打”几个动词,
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一来感受作者用词
的准确,二来体会
在不同的情况下武松采用的不同打法,折射出武松有勇有谋的高大形象。
二、巧妙拓展,课外延伸。
这组课文采用以篇章带名著的编排方式,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感受故事情节
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课堂教学引领学生在学习
和生活中去亲近
名著、阅读名著。所以课前的歌曲导入、课后补充的《水浒传》
中其他的写武松的回目,以及金圣叹对武
松的评价,都激发了学生阅读原著的好
奇心,将课堂的学习延伸到课外。
7
*
猴王出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
强调:应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以及运用多种阅读
方法的能力。本课教学设计即从培养学生独立阅
读能力的角度入手,让学生在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领悟阅读方法,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
能力。
首先,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生字词的问题,掌握课文大意,明确课文结构,为接下
来的分析
课文作好准备;然后,借助“阅读小锦囊”引导学生自学;最后,教师
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并抓住课文
的关键语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研读。这将是一
个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精致的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课件。
2.准备《西游记》的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西游记》及相关人物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导入:你们看过《西游记》吗?你们知道孙
悟空是从哪儿来的吗?他又
是怎么成为美猴王的呢?今天我们就学习《猴王出世》,了解石猴成为猴王的
经
过。
2.指名读学习提示,了解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1)默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语句,可以猜猜大致意思,然后继续往下读。
(2)读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
的学情,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确学习目
标,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检查生字词语的认读情况。
(1)指名朗读生字词,掌握生字读音:
芝兰 遂 迸裂 山涧 獐鹿 猕猿 耶
拖男挈女 瞑目 石窍 楷书 镌刻
抓耳挠腮 顽劣 呵
(2)学习多音字“呵”。
(3)指名朗读句子。
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
意。(读通并理解)
(4)理解难懂的词句。
①理解难懂的词语。
语境和自己的阅读积累来猜测、理解。
引导学生结合
喜不自胜:胜:能承受。高兴得自己都受不了。形容喜悦到了极点。
瞑目:闭上眼睛(多指人死时心中没有牵挂)。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信:信用。其:那。可
:可以,行。语出《论语·为
政》。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去做人。
拱伏无违:伏在地上,朝上礼拜,没有违抗的。
序齿:同在一起的人按照年纪长幼来排次序。
②理解较难懂的句子。
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这
块石头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时就有了,日久天长,有了灵气。)
我们今日赶闲无事,顺涧边
往上溜头寻看源流,耍子去耶!(我们今天闲着
没事,顺着这溪涧向上寻找溪流的源头,去玩了!)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1)默读课文,找到自己认为最难读的段落或句子,做好标记。
(2)朗读自己认为最难读的段落,其他成员予以帮助。(断句,纠正字音,读
出相应的语气,
领读段落中难读的词语,等等。)
(3)小组内练习朗读难读的句子,其他成员认真听读,适时鼓励、表扬或提
出意见。
3.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出
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
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的
故事。)
4.根据自读提示,学生在小组内划分课文段落结构。
(第1自然段写石猴出世;第2自然段
写石猴发现水帘洞;第3、4自然段写
石猴是如何成为猴王的。)
设计意图: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方法。课前已经布置学生进行预
习,因本文语言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有些词语晦涩难懂,教师要引导学生联
系上下文、结合
语境、结合阅读经验来猜测理解,从而掌握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三、自主阅读,感受形象
(一)研读“石猴出世”。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感受作者语言的魅力。
2.你认为这段话中的哪一句写石猴写得特别生动?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相机出示: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
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
,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3.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石猴在山中怎样的生
活状态?(石猴自由自
在、无拘无束的日常生活:玩耍、饮食、交友、起居。)
4.读到这里,石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自由自在、快活逍遥、亲和
友善、顽皮可爱)
5.指导朗读。(石猴出世后,感觉周围的世界都是新奇的、可爱的、自由的,
应读出石猴的快
乐和自由。)
6.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在这句话的语言文字上,从写法的角度,品味这句
话的语言规律。
(1)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指导朗读:“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
果。”
(2)巧妙使用动词。再读,注意动词的使用。
(3)小结:吴承恩先生写石猴,遣词造句非
常讲究,里面有很多的秘密。就
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认识了一只顽皮可爱的石猴,语言与内容高度融合
就叫经
典。
7.过渡:就是这只活泼可爱的石猴,他还很聪明、勇敢、有担当呢!快让
我们一起去看看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吧!
引导学生边读边联系孙悟空的形
象展开想象。
(二)赏读“石猴称王”。
1.课件出示“阅读锦囊”:
(1)本文运用了大量动作描写来表现石猴勇敢、聪明的性格特
征,请找到具
体的语句,细细品味。
(2)将自己最感兴趣的语句读给同桌听,并说一说感兴趣的原因。
(3)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小组合作,根据“阅读锦囊”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3.全班交流,重点语句扫描:
(1)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
观看,那里边却
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①指导朗读。(这句话通过动作描写,写出
了石猴的勇敢无畏。注意表示动
作的词语,朗读时应该稍微加重语气,读出石猴的活泼、灵敏。)
②让学生找一找描写石猴动作的字词。(瞑、蹲、纵、跳、睁、抬、观看)
③边读边演,体会石猴的顽皮可爱。
(2)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
头缩颈,抓耳挠腮,
大声叫喊,缠一会,也都进去了。
①读一读这句话,想象一下他们的动作。
②“伸头缩颈”“抓耳挠腮”“缠一会”,从这几个
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
么?(那几只胆小的猴子非常想进去但又不敢进去的着急模样。)
③作
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为了突出石猴勇敢、胆大的个性,也为后文
的“大闹天宫”等故事埋下伏笔。
)
(3)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
进得来,
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
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
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①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石猴的哪些个性特征?(做事有心计、爽朗、坦率、
勇于担当重任)
②指导朗读。(读出石猴做事争强好胜的语气。)
4.观看视频《猴王出世》片段。
5.小结:这只来历不凡、接受了日精月华的石猴身上充满了神奇的色彩。
他聪明、勇敢、有心计,是
《西游记》中的重要人物。希望大家能阅读这部名著,
感受名著的无限魅力。
设计意图:在本
环节中巧妙地设计了“阅读锦囊”,引导学生从析词解句、
体会写法、感受形象等方面进行小组合作、探
究性自主阅读。学生的自主阅读是
一种有章可依、有法可循的活动,而不是盲目的、低效的活动。“阅读
锦囊”是
阅读方法的引领。
四、归纳方法,推荐阅读
1.回忆一下,在阅读课文时,我们运用了哪些方法?(学生汇报,教师相机
梳理。)
2.小结:在本篇略读课文中,我们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
等方法来猜测语句的意思,
同时,通过品味关键词句体会石猴的形象特点。掌握
这些方法,有助于我们进行古典名著的阅读。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西游记》的资料。
4.搜集《西游记》里的故事读一读,再讲给他人听。
5.总结:《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四大
名著之一。从19世纪开始,《西游记》
被翻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语言流行于世,深受人们
的喜爱。希望同
学们都能读一读原著,切身感受古典文化,感受经典的魅力。
设计意图:课前
学生搜集的关于本课的材料,放在这个环节交流,目的是帮
助学生提升认识,内化感悟的过程。学生在了
解了石猴出世的经过后,再了解相
关资料,可以促使学生更广泛更深入地阅读,然后再布置作业,实在是
一种巧妙
的思维延伸。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抓住关键句,深入理解课文。
在课堂教学中,以往都是教师担起讲解体现作者情感或是表达课
题内容的关
键语句的重任。但现在的学生已经处于第三学段,我们应该学会适当地放手,尤
其是
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例如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就完全放手,让学生通过小
组合作,围绕“阅读锦囊”展
开对课文的学习。这当然包括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
课文。学生有了丰富的阅读经验,已经能够快速地找到
可以体现课文主题的语句,
我们要相信学生的思维能力,给他们展现自我的
机会。任何一篇课文的学习,都
离不开对关键词句的精读钻研,所以这是一项必须培养学生具备的能力,
我们应
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8
*
红楼春趣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篇课文节选自《红楼梦》,讲述的是宝玉、黛玉等人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
故事。学习本文旨在引导学生初步学会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所以教学中指导学
生能够大致读懂就可以。
基于此,在教学中要在扫清阅读障碍的基础上,让学生
带着问题读书,结合重点语句品析宝玉的性格特点
,使学生知道可以抓住人物的
动作、语言和神态等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用这种方法品析其他人物,
激发
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有关放风筝的诗文。
2.制作相关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放风筝的诗文和《红楼梦》中的其他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激趣揭题
1.激
趣:它是中国古今第一奇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金字塔。毛泽东称它
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还
称赞它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鲁迅说:
“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了。”你知道这是哪本书吗?
《红楼梦》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
值可见一斑。
2.揭
题:《红楼梦》中的许多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
起来读读其中的一个故事《红楼春
趣》。教师相机板书课题。
3.学生简介《红楼梦》,教师相机补充。
4.引导学生读题质疑。
(1)读了题目,你能知道什么?
(2)这篇故事讲述的是什么趣事?
5.导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红楼春趣》,品读字里行间的精彩。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
猜的形式引入《红楼梦》这部经典名著,既加深了学生
对其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的了解,又在补充介绍中
加深认知和感悟,为后续的学
习奠定基础。
二、检查预习,巩固字词
1.指导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故事。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补充完善: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宝玉、黛玉等人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事。
3.检查生字读音。
出示词语:
恰似 窗屉子 嫣红 忌讳 晦气 高墩 宝钗
敞地 晴雯 袭姑娘
..........
豁喇喇
..
(1)学生开火车朗读词语,相机出示加点字的读音。
(2)出示生字,小组内检查正音。
恰 屉 嫣 讳 晦 墩 钗 敞 雯 袭 喇
4.强调生僻字的读音。
出示词语:
拨起籰子 豁喇喇 铰断 飘飘飖飖
....
(1)学生试读词语,在学生读不准时相机出示加点字的读音,相机指导学习
多音字
“喇”。
(2)同桌赛读词语。
5.理解词语。
窗屉子 忌讳 晦气 齐整
籰子
(1)学生朗读词语。
(2)学生试读词语后,引导学生找到词语所在的句子,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窗屉子
一语未了,只听窗外竹子上一声响,恰似窗屉子倒了一般,众人吓了一跳。
...
①指生读句子,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②出示窗屉子的图片。
忌讳
晦气
你们一般有的,这会子拾人走了的,也不嫌个忌讳?
..
可是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放晦气。
..
①指生读句子,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②指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语的意思。
词语的意思。
③指生分别用“忌讳”“晦气”说话。
齐整 籰子
好一个齐整风筝!
..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
丫头们搬高墩,捆剪子股儿,一面拨起籰子来。
..
①指生读句子,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②出示籰子的图片,指导学生理解“籰子”的意思。
设计意图:多种方法检查学生对生字新词的理解掌握情况,为学文扫清障碍。
三、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一)再读课文,能够大致读懂就可以。结合活动卡,画出人物,在
印象最深
的地方写写批注,然后和同学交流: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并说说理由。
人物。
印象最深的人物
关键词句
指导学生结合关键词句品鉴
印象深刻的理由
(二)学生默读课文,完成活动卡,教师相机巡视指导。
(三)全班交流,相机导学。
1.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试着画出人物的关系链。
2.学生汇报,其他学生补充。
3.重点结合语句指导学生品析人物——贾宝玉。
句1:宝玉又兴头起来,也打发个小丫头子家去,说:“把昨日赖大娘送的
那个大鱼取来。”小丫头去了
半天,空手回来,笑道:“晴雯姑娘昨儿放走了。”
句2:宝玉道:“再把大螃蟹拿来罢。”丫头去了
,同了几个人,扛了一个
美人并籰子来,回说:“袭姑娘说:昨儿把螃蟹给了三爷了,这一个是林大娘才
送来的,放这一个罢。”宝玉细看了一回,只见这美人做的十分精致,心中欢喜,
便叫:“放起
来!”
(1)引导感悟:贾宝玉顽皮、好说话,一点儿也没有公子哥的架子。大鱼风
筝被晴雯
放走,自己却从未放一遭也不气恼;看见美人风筝做得十分精致,心中
欢喜,便叫“放起来”。
(2)你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宝玉没有公子哥的架子?
(3)结合学生汇报出示:
句3:宝玉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就落下来
,急的头
上的汗都出来了。众人都笑他,他便恨的摔在地下,指着风筝说道:“要不是个
美人儿
,我一顿脚跺个稀烂!”
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
和神态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
(1)这段话对宝玉进行了哪些描写?除了感受到他没有公子哥的架子,你还
能体会到什么?
(2)小结:从贾宝玉的言行举止中,我们可以看出,贾宝玉完全没有公子哥
的架子,十分率直
、纯真。
4.小结学法:我们在品析人物时,可以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等,
感受人物
的性格特点。
5.指导学生用刚才的方法品析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
6.总结:这段话抓住风筝的形状和姿态写出宝玉等人放风筝的快乐和对自
由生活的向往。
设计意图:教学中指导学生抓住宝玉的动作、语言和神态等体会其性格特点,
然后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去品析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使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初步学
习品析人物性格
特点的方法。
四、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1.“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
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放风筝是孩子们小时候最大的快乐。下面请大家读读林庚的《风筝》,然后
和小
组同学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2.指导学生全班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拓展阅读,进一步感受放风筝的乐趣。
板书设计
林黛玉
红楼春趣
快乐自由
探春等姐妹
丫鬟等
教学反思
1.抓住“哪
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这一问题展开教学,起到了牵
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2.针对
文本特点,重点指导学生品析宝玉的性格特点,从而懂得通过人物
的动作、语言和神态等可以感知人物的
性格特点。
口语交际指导方案
“怎么表演课本剧”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课本剧表演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阅读兴趣;增强学生的写作、
表演能力,是培养学生的活动
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次口语
交际是组织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用感情饱满的台词
、丰富的肢体语言、适当
的服装道具,将剧本中的形象、情节演绎出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按照“选课
文——分角色——怎么演——共表演”的顺序来表演课本剧,将静态的课文变成
贾宝玉
动态的表演。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本剧的特点,精心选择适合表演的课文。
2.能初步把握人物形象、性格特点,讨
论交流角色的台词、表情、动作,
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重点)
3.分组讨论,确定导演,演员和剧务组等人员。
4.准备道具进行排练。培养表演和组织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印发《负荆请罪》课本剧剧本、PPT。
学生准备:阅读《负荆请罪》剧本;准备表演相关道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视频,激兴趣
师:今天老师请同学们观看电视剧《水浒传》中“景
阳冈”的经典片段。(大
屏幕播放)同学们看得都很入神。同学们想不想自己也来演一演,过一把演员的
瘾哪?(板书课题:我们都来演一演。)
师:我们的课本上有不少课文的人物形象描写得栩栩
如生,故事情节曲折生
动。如果我们在理解课文、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把它搬上<
br>舞台,进行表演,使课文中的人物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是不是很有趣?
设计意图:观看影视剧,激发学生当演员的兴趣。
二、细读文,选剧本
师:要想演
好课本剧,我们先得看看剧本有什么特点。大家先来看一下课本
剧《负荆请罪》。(课件出示)
(生自读剧本。)
生1:这上面都是廉颇和蔺相如两个人的对话啊。
生2:方括号里主要交代舞台的布景和人物活动情况。
师:对,剧本的主体部分就是人物对话
,也叫台词。括号内交代人物说话时
的表情、动作等。那大家看看,我们这学期学过的课文中,哪一篇适
合演出课本
剧呢?
(生浏览课文,在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共识)
生1:《猴王出世》比较适合。
生2:《景阳冈》比较适合演出课本剧,因为它的篇幅不太长
,人物也不多,
场景变换也不多,就在店内喝酒的部分有对话,可适当改编,进行课本剧表演。
师(竖起大拇指):你真行!看得真透彻!那我们就来演一演这出课本剧。
生:我还看到了,剧本上除了有台词,括号里还有动作和表情以及出场顺序
等。
师:是的,这就涉及我们进一步的讨论——怎么演了。
设计意图:要表演课本剧,先要让学生明确剧本的特点,才能选好剧本。
三、细琢磨,怎么演
师:一部好的课本剧上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来琢磨。就比如,台词也包括
对话、独白、旁白等
。台词的语言要能充分表现人物的身份和性格,还要求通俗、
自然、简练、明确、响亮,适合于舞台表演
。
生:可以进行适当的改编,语言既要忠于原文又要敢于创新。是吧?老师。
师:你说的太好了,我们就再读读课文《景阳冈》,试着讨论一下,该怎么
演。
生1
:文中的许多文字铺垫很有必要,比如第1自然段。这些光靠同学们的
表演,是不能很好地再现故事情景
的。所以我觉得可以以人物内心独白、旁白的
形式展现出来。
生
2:文中人物对话很精彩,表演时可以增加适当的表情动作来配合,把酒
家和武松二人的语言交锋更好地
表现出来。
师:比方说呢?
生1:第1自然段中的文字描述可以用旁白的形式写出来。
生2:第2自然段中武松叫酒家拿酒、拿肉时应该边说边做,如“大手一
挥”“把脚踩在凳子上
”等。这样就生动了,也能更鲜明地体现武松的性格特点。
生3:我觉得文中的语言有点半文半白,
表演时应改成现代文,或大家都能
理解的文字形式。如,“你如何不肯卖酒与我吃?”可改为“你怎么不
卖酒给我
喝?”
师:说得太对了!进行创造性的改编非常有必要。
设计意图:首先
引导学生明确课本剧应该怎么演,特别是人物台词哪里可改,
哪里可增可删。让故事情节丰富起来。人物
形象丰满起来,让剧本更吸引人。
四、分角色,演一演
(生分配角色,合作排练。) 师:排练时,你们遇到了哪些问题?哪些得到了解决?是如何解决的?哪些
未解决?为什么没能解决
?课本剧的排演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生全班讨论在排演中遇到的问题,共享资源。)
师
:你们认为在分组表演课本剧时,哪个组最出色,为什么?你自己有哪些
收获?(PPT出示评选规则。
)
评分项目
语言与情感
具体要求
普通话标准,语言流畅、清晰,语调、语气符合人
物性格,自然得体。
总分
30分
得分
舞台技巧
演员表演
效 果
有台风,落落大方,表演自然,手势与内容相符,
能表现人物性格。
走台合理,演员间的配合默契、自然。
有感染力,有适当的化妆、服装、道具、舞台背景、
音乐。
30分
20分
20分
(生全班交流,评选最佳剧本奖,最佳合作奖,最佳男、女演员奖。)
(颁奖)
设计意图:
演的环节是本次口语交际的重中之重,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
适度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
造性,保护孩子的创作欲和表演欲。
附课本剧:《景阳冈》
第一幕 喝酒
时 间
晌午
地 点 景阳冈下一酒家
人 物 武松、店家
旁白:武松在路上行了几日,
来到阳谷县地面,离县城不远。正是晌午时候,
武松走得肚中饥渴,望见前面有一家酒店。
武松(看着酒店门前挑起的大旗,疑惑):咦,“三碗不过冈?”待我前去一
看!
旁白:武松走进店里坐下,把梢棒靠在一边。
武松(脚踩板凳,冲柜台后边的店家大喊):主人家,快拿酒来吃!
店家(拿了三只碗,一双筷子,一盘熟菜,放在武松面前,满满筛了一碗酒):
客官请慢用。
武松:(拿起碗来一饮而尽)这酒真有气力!主人家,有饱肚的拿些来吃。
店家(躬身,笑):客官,本店只有熟牛肉。
武松:好的,切两三斤来。
店家(切
了两斤熟牛肉,装了一大盘子,拿来放在武松面前,再筛一碗酒):
客官,这是您的牛肉,请!
武松(端起酒,一饮而尽):好酒!
旁白:武松吃完了三碗酒,敲着桌了叫道——
武松:主人家,怎么不来筛酒?
店家:客官,要肉就添来。
武松:酒也要,肉也再切些来。
店家:肉就添来,酒却不添了。
武松(眼睛一瞪):这就奇怪了!你为什么不肯卖酒给我喝?
店家:客官,你应该看见,我门前旗上明明写着“三碗不过冈”。
武松(疑惑,质问):怎么叫做“三碗不过冈”?
店家:我家的酒虽然是村里的酒,可是比得
上老酒的滋味。但凡客人来我店
中吃了三碗的,就醉了,过不得前面的山冈去。因此叫做“三碗不过冈”
。过往
客人都知道,吃三碗,就不再问。
武松(轻蔑一笑):原来这样。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
店家:我这酒叫做“透瓶香”,又叫做“出门倒”,初入口时只觉得好吃,
一会儿就醉倒了。
武松(大手一挥):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
旁白:店家无奈,只好又给武松筛酒。武松前后共吃了十八碗。吃完了,提
着哨棒就走。
店家(忙拦住):客官哪里去?
武松(眼睛一瞪):叫我做什么,我又不少你酒钱!
店家:我是好意,你回来看看这抄下来的官府的榜文。
武松(满脸疑惑):什么榜文?
店家:如今前面景阳冈上有只吊睛白额老虎,天晚了出来伤人
,已经伤了三
二十条大汉性命。官府限期叫猎户去捉。冈下路口都有榜文,叫往来客人结伙趁
午
间过冈,其余时候不许过冈。单身客人一定要结伴才能过冈。这时候天快晚了,
你还过冈,岂不白白送了
自家性命?不如在我家歇了,等明日凑了三二十人,一
齐好过冈。
武松(大笑):我是清河县
人,这条景阳冈少说也走过了一二十遭,什么时侯
听说有大老虎!你别说这样的话来吓我。就算有老虎,
我也不怕。
店家(无奈,摇头):我是好意救你,你不信,进来看官府的榜文。
武松:就算
真的有虎,我也不怕。你留我在家里歇,莫不是半夜三更要谋我
钱财,害我性命,就拿老虎吓我?
店家(让开路,摇头走进屋去):我是一片好心,你反当做恶意。你不相信我,
请你自己走吧!
快乐读书吧指导方案
“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了解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重
点)
2.了解《西游记》的主要故事内容,熟悉其中的精彩片段,感知人物形象。
3.学生学会整本书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对名著的认知能力和鉴赏能力。(重
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准备电视剧《西游记》的经典视频片段。
学生准备:阅读《西游记》,每人准备一个精彩的“西游记”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1.激趣:(播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同学们,你们听过这首歌吗?这首
脍炙人口的歌曲是电视连
续剧《西游记》的歌曲。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当中,《西
游记》是最受青少年喜爱的,还被拍成了电视剧
,制成了动画片,绘成了连环画,
可谓妇孺皆知。
2.出示作者简介:
吴承恩,字
汝忠,号射阳山人,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
十行,过目成诵。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
,爱好填词度曲,精通围棋,还喜欢收
藏名人的书画法帖。吴承恩在科举中屡遭挫折,大约40岁才补得
一个岁贡生,
后任长兴县丞。由于宦途困顿,晚年绝意仕进,闭门著书。
3.简介创作背景:
吴承恩生不逢时,一生坎坷。他少年时,喜听淮河水神及僧伽大圣等故事,
中年后,开始将唐僧
西游的故事,结合唐人传奇、佛道经典、民间故事等创作成
百回本小说《西游记》。此书一问世,就被誉
为“四大奇书”之一,成为世界文
坛瑰宝。
4.导入: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唐僧、孙悟空、猪
八戒和沙僧的脚步,体验
《西游记》中险境迭出的取经之旅。
二、整体感知,认识人物 1.《西游记》主要写了什么?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写的是唐僧、
孙悟空、猪八戒、沙
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了
真经的故事。)
2.唐僧师徒西天
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径回大土,五圣成真”。
读了这本书,你有什么感受?
3.《西游记》中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我们一起来聊一聊。(板书
“人物”)
(1)你还知道哪些神仙?(玉帝、王母娘娘、太上老君、二郎神、托塔李天
王……)
(2)取经路上,还有大大小小的妖怪。你知道哪些?(黄袍怪、蜘蛛精、白骨
精、玉兔精……)
4.聊了这么多人物,那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呢?(唐僧、孙悟空、猪八戒、
沙僧)
5.(出示四人剧照。)你最喜欢谁?不太喜欢谁?为什么?小组交流。
6.全班交流对唐僧师徒的初步印象。
(1)孙悟空本领高强,会72变,一个筋斗可以翻十
万八千里,有火眼金睛,
聪明机智,有情有义……但有时性情急躁,好胜心强。
(2)唐僧慈
悲为怀,一心向善,意志坚定,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但肉眼凡
胎,有时候也善恶不分,固执迂腐。 <
br>(3)猪八戒好色,贪吃,懒惰,爱搬弄是非,但大多数时候还是能与悟空协
力合作打妖怪,比较
单纯,心直口快。
(4)沙僧循规蹈矩,忠厚老实,任劳任怨,不过有时过于老实了。
7.小结:这四个人物有优点也有不足,真是个性鲜明、各具特点。
三、读读故事,聊聊情节
1.过渡:有人说“一部小说情节的发展史,就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人物
形象需要生动的故
事情节来塑造。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西游记》中那
些精彩的故事情节。
2.精彩情节赏析:
(1)一起来欣赏第六十一回“猪八戒助力败魔王,孙行者三调芭蕉扇”
中,
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与同样变化多端的牛魔王斗法的精彩情形吧!
(2)出示片段,学生自读。
(3)这个片段当中牛魔王与孙悟空斗法时分别变化了几次?他们分别变化成
了什么?
(4)交流:分别变化了六次。牛魔王变化成了天鹅、黄鹰、白鹤、香獐、大
豹、人熊;孙悟空变化成
了海东青、乌凤、丹凤、饿虎、狻猊、赖象。
(5)作者的想象力丰富,描写奇特,通过六次变化,写
出了孙悟空的什么特
点?(神通广大、机智勇敢)
(6)齐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7)小结:“道高一尺魔千丈
”,片段将孙悟空与牛魔王变身斗法描写得环
环相扣,生动精彩。《西游记》中这样的精彩情节还有很多
,我们可以放慢速度
慢慢读、反复读、想象画面,感受形象。相机板书经典片段——细读:理解、想象、反复品味。
3.《西游记》中好看的故事还有很多,谁来讲一讲?(学生讲《西游记》中
的故事。)
(1)《三打白骨精》
唐僧师徒四人来到白虎岭前。在白虎岭内,住着一个尸魔——白骨精。
为了
吃唐僧肉,白骨精先后变化为村姑、妇人、老公公,全被孙悟空识破,孙悟空把
村姑、妇人
的假身统统都打死。但唐僧却不辨人妖,反而责怪孙悟空恣意行凶,
连伤母女两命,违反戒律。第三次白
骨精变作白发老公公又被孙悟空识破。唐僧
写下贬书,将孙悟空赶回了花果山。
(2)《大战红孩儿》
牛魔王和铁扇公主的儿子红孩儿听说吃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就用狂风
卷走
了唐僧,和孙悟空大战,假扮观音菩萨骗擒猪八戒。孙悟空一时难以降服,幸亏
观音菩萨感
知他们师徒有难,特意来降服红孩儿,用玉净瓶里的甘露熄灭了三昧
真火,给红孩儿戴上金手镯。红孩儿
被收服了,跟在观音菩萨的身边做了善财童
子,最终修成正果。
(3)《真假美猴王》
唐僧因悟空又打死拦路强盗,再次把他撵走。悟空恐小猴们嘲笑,便去了观
音菩萨那里。六耳猕猴趁机变作悟空模样,打伤了唐僧,抢走了行李和通关文牒,
又把小妖变作
唐僧、八戒、沙僧模样,欲上西天骗取真经。沙僧去求观音菩萨,
于是悟空跟沙僧回去验真。谁知真假悟
空实在难辨:他们同到观音处,无结果;
到玉帝那,照妖镜也不起作用;返回地面,师父难见分晓;到森
罗殿,地藏菩萨
怕惹是非并未说明;直到雷音寺如来佛处,佛祖才使假悟空现出原形。悟空气愤
不过,将其打死。最后悟空又回到了唐僧身边。
4.小结:故事有趣,同学们讲得更精彩。《西游记》
中的这些故事是相对完
整而又相互关联的,连起来就串成了一个长篇故事。这就是章回体小说。
四、指导方法,阅读名著
1.要把这么厚的小说看完,实属不易,你读的时候顺利吗?遇到了
哪些困
难?是怎样解决困难的?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推荐给大家吗?
2.师生共同讨论、交流。
3.根据学生回答,老师归纳,并适时板书。
整本原著——通读:浏览、跳读、把握大意。
经典片段——细读:理解、想象、反复品味。
(1)观看前言、后序,了解写作背景、故事梗概、主要人物。
(2)阅读回目,猜故事内容。
(3)采用浏览法、跳读法阅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
(4)遇到不懂的,可以联系上下文揣摩或参考译文理解。
4.出示下面的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地位和影响。
《三国演义》——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历史小说创作的楷模。
《水浒传》——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
《西游记》——我国古代浪漫主义神魔小说的最高峰。
《红楼梦》——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5.总结:中国四大古典名
著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几百年来,许多鲜明
的人物形象几乎家喻户晓,如李逵鲁莽刚猛,林黛玉多愁
善感……许多经典故事
人人口耳相传,如《西游记》中的大战红孩儿、女儿国遇险;《三国演义》中的<
br>煮酒论英雄、千里走单骑……老师希望同学们运用今天学到的通读名著的方法、
细读经典片段的方法,去读一读这四部名著。过一段时间,我们一起举办名著故
事会。
习作指导方案
“写读后感”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内容是写读后感
。要求学生选择读过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把自己
的阅读感受或得到的启示写下来。《语文课程标准》指
出: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
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
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从这层面意义来看,写“读后感”就要做
到努力为学生
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以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降低习作难度,让学生真实地说出自己
的“感受”,联系实际抒写自己的感受,
鼓励他们自主选择内容,自主表达,同时在交流中受到文化精神
的感染,激发阅
读兴趣。
教学目标
1.选择读过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抓住书中印象最深的内容,写出自己真
实的感受。(重点)
2.题目可以是“读《×××》有感”或“《×××》读后感”,也可以将
它作为副标题,再自
拟主标题。
3.与同学交流发现多写读后感的好处,增强写作的目的性,激发学生写作
的欲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准备读后感例文。
学生准备:自由地选择喜爱的图书或文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激趣:读书让我们视野开阔,读书
让我们情趣高雅,读书让我们学会思
考,读书使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充实。同学们,平时你们喜欢读什
么书?有没
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者特别喜欢的书或文章?
2.导入:看来书真是同学们的良师
益友啊!大家想不想将平时读书的感受
写下来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写自己读书后产生的感受,也
就是我们通常
所说的“读后感”。
设计意图:从“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谈起,引
入习作主题,让
学生对读后感这一题材的习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下面学习写读后感做好知识
铺垫。
二、了解文体,明确写法
1.什么是读后感:就是把读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的感受、
体会,以及受到
的教育、启迪等内容联系自身实际写下来。
2.写读后感的好处: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和思考读过的内容。
3.过渡:俗话说
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既然写读后感对我们有好处,
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学习如何写读后感吧!
4.出示范文《从〈海伦·凯勒传〉想到的》,默读思考:
(1)作者读的是什么书?
(2)这篇习作主要写了什么?
(3)习作哪些自然段写了作者的感受?
5.交流
明确:习作第1自然段主要介绍《海伦·凯勒传》这本书的内容。
第2、3自然段写作者读后的内心感受
与现实意义。这部分写得很详细。
6.小结:读后感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读”,第二部分是“
感”。
“感”作为重点应该详细写。那么,作者的这些感受是怎么产生的呢?要先读文
章,读懂
原文。(板书:读是基础 感是重点)要写一篇感情真实,令人感动的读
后感,必须要认真读原文,特别
是让自己深有感触的内容更要多读、多想,把书
读懂、读透了,才能产生丰富的或者深刻的感想体会,一
知半解或似懂非懂是写
不好读后感的。所以说,“读”是写好读后感的基础
,而“感”是读后感的重点。
读后感重点是要把感想、触动写具体。“读”是“感”的基础,“感”是“
读”的
结果,没有“读”的“感”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没有潜心地读书,不能把书
读透,就
不会有深刻的体验。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读后感的写作。范文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
直观地了解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基本思路,让学生获得读后感写作的感性体验。
也可以帮助写作有困难
的学生套用、活用范文文本的思路和写法,让学生找到写
作的切入点,学习行文布局的方法,降低写作的
难度。同时让学生对读后感中的
“读”和“感”有一个理性的认识,知道读后感重在一个“感”字上。
三、思路点拨,学习写作
1.过渡:同学们,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读后感的写作顺序的呢?(
根据学生
汇报,出示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
(1)先介绍自己读的是什么文章或书,并概括地写出自己的总体收获。
(2)简单介绍文章或书的主要内容,可以重点介绍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
(3)联系实际,具体写自己读后的感受、悟出的道理。
2.老师把这样的思路概括成了读后感“四步法”。
(1)课件出示:
引——开篇点题,介绍内容
议——围绕感点,展开议论
联——围绕感点,联系实际
结——总结感受,首尾呼应
(2)小结:这是写读后感的一般方法,但这也不是唯一的方法,
我们还可以
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写读后感。也就是一点一点、一句一句或一段一段地引用叙
述,
然后分别谈自己的看法、体会。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写出自己最真实的
感想、启示才是最关键的。
3.不过,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同学们写读后感一般会有三大毛病:
课件出示:
毛病一:“读后抄”——就是大量地叙述原文的内容,使得“读”成了重点,而“感”成了次要内容。
毛病二:“感想杂”——就是指整篇文章感想多而杂,没有抓住自己印象最
深的内容来谈。
毛病三:“感受空”——就是说大话,说空话,不切合实际,甚至还有说假
话、无病呻吟的。
4.怎样避免这三个毛病呢?老师来支一招!
(1)读感结合。写时要有“读”有“感”,夹
叙夹议,既离不开“读”——
对原文的引述、概括等;又离不开“感”——写出自己的评价、感想,但对
原文
的引述应该是概括而简略的,以留出大量篇幅来写“感”,千万不能喧宾夺主。
(2)选
准感点。一遍一遍地读文章,好好品味。找到文章中自己感受最深、
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
来又觉得最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
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切不可面面俱到。
(
3)写出独特感受。围绕自己受到启发、教育最深的一点,结合生活实际,
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样才
能避免内容空泛、雷同,真正做到有“感”而发。
(板书:情是纽带)
5.文章写好了,该如何拟定题目呢?课件出示读后感题目的三种类型:
(1)读《×××》有感
(2)《×××》读后感
(3)还可以起正副标题,正标
题的内容往往是自己要表达的观点、见解,副
标题就是“读《×××》有感”,或“从《×××》想到…
…”等,如:
做一个持之以恒的人
——读《铁杵成针》有感
“做一个持之以恒的人”就是正标题,下面的“读《铁杵成针》有感”就是
副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