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中岳庙-高薪职业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 一 单 元
1.认识“昼、耘”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能通过读诗句,
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4.能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谁来说说,在你眼中,童年是什么样的呢
?(自由、天真、无忧无虑……)
在同学们眼中童年真是多姿多彩!是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
,快乐也好
辛酸也罢,都是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现在,老师将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去宋代感受一下当时人们的童年乐趣。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首古诗,标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与同桌交流。
2.(出示7个会认的字)
(1)学生齐读,注意读准“磬、陂、漪”的读音。
(2)认读多音字“供”。
3.(出示4个会写的字)指名学生读,师正音。
4.学生齐读三首古诗,师正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读完这三首古诗,结合注释,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呢?
(有小孩子在种瓜、
小孩子在玩冰、牧童在吹笛子……)大家读懂的还真不少,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br>第一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板书诗题)
2.大家从诗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四时、田园、杂兴)
(1)(出示相关资料)《四时田
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田
园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
景色和农民的生活。这首
诗就是第三十一首。“兴”在这里读四声,“杂兴”就是随兴而写的诗;“四<
br>时”在这里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题目的意思是: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
产生的感想。
(2)学生齐读诗题。
3.学生再次齐读全诗,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1)指名学生说说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补充。
(2)理解词语:
杂兴:随兴而写的诗。
昼:白天。
耘田:在田间锄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儿女:男女。
当家: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童孙:孩子们。
解:理解,懂得。
供:从事。
傍:靠近。
阴:树荫。
(3)结合注释,尝试完整地将全诗
的意思说出来。(白天锄地,夜晚搓麻线,农家男
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小孩子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
,但也在桑树荫附近学着
种瓜。)
4.(播放纯音乐)请同学们伴着这古朴典雅的音乐,一起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边
读边想象,说一说这首诗展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1)诗中先写了哪
些人物?(村庄男女)他们在做什么?(耘田、绩麻)后面还写了
谁?(童孙)他们在做什么?(学种瓜
)
(2)诗中哪些描写让你印象深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为什
么?(因
为这两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从哪里看出来?(小孩子虽然不懂
耕织,但也会学着大人的样子
去种瓜。)这两句除了表现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
表现了什么?(农家孩子的勤劳好学)
5.(出示相关图片)你能根据图片的提示背诵全诗吗?试一试。
四、课堂小结。
学到这里,你能说说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吗?(展现了农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
活,主要表达了对天真可
爱、勤劳好学的农村儿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乡村是那么恬美
、秀丽,洋溢着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氛。历来许多诗人以描写乡
村生活、田园风光著称,写下了不朽的诗
篇,这样的诗,就叫田园诗。同学们课下
可以继续搜集、品读更多的田园诗。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农务繁忙
天真勤劳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穿越到了宋代,在诗人范成大的描绘
中,我们感受到了(农村紧张繁
忙的劳动生活)和(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勤劳好学)。让我们一起来背
诵一下这
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再次感受农忙时节农家孩子们的天真快乐。
2.
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另一位诗人杨万里,去感受一下冬日里孩子们丰富多彩的
生活吧!(板书诗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古诗,划分节奏。(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
钲。敲成玉磬
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2.题目中的“稚子”是什么意思?(小孩子)“
弄”是一个动词,意思应该是(玩)。
诗题告诉我们,这首诗主要写的是(小孩子玩冰)。
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个小孩子到底是怎样玩冰的吧!
(1)齐读诗的第一、二句,结合注释,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早晨,小孩子把冰从盆
里拿出来,把它
做成一种打击乐器。)
①从哪里可以看出时间是早晨?(晓)
②小孩子是怎么把冰做成乐器
的?(彩丝穿取:用彩丝穿起来)(出示图片)你眼前浮
现出怎样的情景?(冬日的早晨,小孩子高兴地
从金属盆里小心翼翼地把冰取出来,
仔细地用彩色的丝线穿起来当作银钲敲。)
③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这个小孩子怎样的特点?(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强)
(2)小孩子把冰做成乐器之后,又有哪些举动呢?让我们一起朗读诗的第三、四
句。
①这两句诗写了什么?(小孩子敲打“银钲”,声音悠远动听。)从哪里看出声音悠
远?(穿林响)
②为什么最后一句诗说“忽作玻璃碎地声”?(因为一不小心冰碎了。)这里的
“玻璃”,是不
是指现在玻璃杯、玻璃窗的玻璃?(不是,是一种玉石。)这里把冰
碎的声音比作了玉石落地破碎的声音
,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③从这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了这个小孩子怎样的感情变化?(小
孩子瞬间由喜笑颜
开变得失望无比。)你是从哪个字体会出来的?(忽)
(3)结合注释和我
们的讲解,你能不能试着说出全诗的意思?(清晨,小孩子从金属
盆里把冰取出来,用彩色的丝线穿起来
当作银钲敲。敲出来的响声像玉磬一样清
脆,穿过树林传得很远,忽然听见冰碎了,发出了像水玉落地破
碎的声音。)这首诗
表现了(小孩子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特点)。
三、小结。
多么可爱的孩子呀!如果是你,会有这般奇思妙想吗?
稚子弄冰
活泼可爱
天真烂漫
- 第三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学习新知识前,我们先请两位同学背诵一下前面
学的两首古诗——《四时田园
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
2.前面我们已经跟着两
位诗人,从夏季到冬季,体会到了农村童孙的勤劳好学和
弄冰稚子的顽皮聪明,现在让我们随着另一位诗
人雷震,去感受乡村傍晚的童真
童趣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古诗
,说一说:诗题“村晚”告诉我们什么?(地点、时间)地点在哪里?(乡
村)时间呢?(傍晚)所以诗
题的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乡村的傍晚发生了什么
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出示相关资料,了解作者。
3.再次齐读全诗。
(1)说说前两句诗写了哪些
景物。(草、池塘、水、陂、山、落日、寒漪)7个景
物的描写,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出示图片,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水草长满了
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青山衔着红彤彤的落日,一起把影
子倒映在粼
粼水波中。)所以,这两句诗写的就是乡村落日之景。
(2)此时,谁出现在这如画的美景中了?(牧童)他在做什么?(骑着牛,随意吹着短笛)
从
哪里看出来随意?(短笛无腔信口吹)怎么理解这句诗呢?(无腔:没有曲调;信口:
随口。意思就是短
笛是随口吹奏的,没有曲调。)所以后两句诗的意思就是(回家
的牧童悠闲地横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随
意吹着不成调的曲子)。
(3)通过感受诗中的场景,你觉得牧童的童年生活怎么样?(无忧无虑)这
首诗表达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对闲适自由、无忧无虑
的生
活状态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4)再次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三、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多姿多彩、无忧无虑的童年,你的
童年又是什么样的呢?课后
写下来吧!
村晚无忧无虑
本课内容较多,但讲
解详细,学生掌握情况较好。不过,课堂时间有限,学生朗读
环节还是不够多。
1.认识“蚱、啃
”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晃”,会写“蝴、蝶”等13个字,
会写“蝴蝶、蜻蜓”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出示蝴蝶、蚂蚱、倭瓜等园中景物的图片)同学
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学
生答)如果现在你有一个大大的园子,里面就有这些动物、植物,你会喜
欢吗?(喜
欢)为什么呢?(因为动物很可爱,因为有吃不完的瓜果,因为可以在园子里玩……)
是啊,如果有一个这样的园子,老师也会流连忘返呢!不过,今天我们要去游览的,
不是我们自己的园
子,而是萧红笔下“祖父的园子”。(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学生汇报,师指导识字:
(1)多音字“晃”:
huǎng(明晃晃) huàng(晃动)
(2)正确区分“拔”(拔萝卜)与“拨”(拨打)。
(3)承:注意中间有三横,不要写成两横。
3.(出示生字)指名学生带读,注意读准字音。
4.(出示“蝴蝶、蜻蜓、蚂蚱”等词语)学生齐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给课文标上自然段并划分段落。思考:你觉得祖父的园子
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充满快乐的、自由的、美丽的园子)
2.小组讨论: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在祖父的园子里的哪些场景?
3.全班交流:记忆中的园子(第1~3自然段);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第
4~15
自然段);园中的一切都是健康的、漂亮的、自由的(第16~17自然段);在园
中玩累了,可以快乐
地入梦(第18~20自然段)。
4.(出示第1~3自然段)
(1)学生齐读,说说祖父
的园中有什么。(昆虫)有哪些昆虫?(蜜蜂、蝴蝶、蜻蜓、
蚂蚱)这里着重写了哪种昆虫?(蜜蜂)作
者先是运用了ABB式的叠词,再用比喻的
修辞手法,写出了蜜蜂的可爱,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
喜爱之情)。
(2)除了昆虫,园中还有什么?(树)哪些树?(樱桃树、李子树、大榆树)着重写了
(大榆树)。(出示与大榆树相关的句子)仔细默读上面的句子,找出作者描写大榆
树时所运用
的修辞手法。(拟人、比喻)有什么作用?(勾勒出大榆树的高大和不容
忽视,也写出了大榆树的活力。
)
(3)再次齐读第1~3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此刻你正漫步园中,看到这些富有生机
的景
物,是多么陶醉啊。
四、小结。
祖父的园子里有蝴蝶,有蜜蜂,还有大榆树,真是生机勃
勃,但是不是只有这些
呢?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发现。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
初步认识了祖父的园子,看到了里面的小昆虫和大
树。现在,我们将进一步认识祖父的园子,看看祖父的
园子里还有什么好玩的、
有趣的事物。
二、精读课文,重点赏析。
1.走近祖父,感受祖父的慈爱。(出示第4~15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4~15段,思考这
部分主要写了园中的什么?(人)主要是谁?(“我”和
祖父)“我”和祖父在做什么呢?(在园中栽花
、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浇水。)
(1)这么看来,“我”是一个很能干的孩子啰?(不是)为什么
?(因为“我”其实并
不懂怎么干活,都是在捣乱。)从哪里看出来?(重点词:瞎闹、乱钩、马马虎虎
)对
于“我”这种“帮倒忙”的行为,祖父有没有生气?(没有)从哪里能看出?(“祖父
大笑
起来”“把我叫过去,慢慢讲给我听”)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祖父对“我”怎
么样?(疼爱)真是一位慈
爱的祖父,怪不得“我”在园中能如此自由自在。
(2)除了这些,“我”在园中还有哪些乐趣?(摘
黄瓜吃、追逐蜻蜓、采倭瓜花、
捉蚂蚱玩)玩腻了,“我”就去帮祖父浇菜,怎么浇的?(把水往天上扬
,大喊着:
“下雨啰!下雨啰!”)从此处的语言描写,我们不难看出,“我”此刻无比快乐。
2.走近园中景物,感受作者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出示第16~17自然段)
在园中,除了生活是自由的,还有什么也是自由的?
(1)齐读第16~17自然段,回答上面的问题。(一切都是自由的。)
(2)园子里太阳
底下是怎样的景象呢?(出示句子:凡是……回答。)齐读这两句话,
说一说这两句话写出了“我”怎样
的内心感受。(“我”对阳光、对光明、对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