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
坚定信心-河南注册会计师协会
2020新教材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全册
教学设计
教案
全册课文、口语交际、习作等精品设计
2020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1.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昼、耘”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教学重难点:
1.能通过读诗句,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2.能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谁来说说,在你眼中,童年是什么样的
呢?(自由、天真、无忧无虑……)
在同学们眼中童年真是多姿多彩!是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
事,快乐也好
辛酸也罢,都是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现在,老师将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去宋代感受一下当时人们的童年乐趣。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首古诗,标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与同桌交流。
2.(出示7个会认的字)
(1)学生齐读,注意读准“磬、陂、漪”的读音。
(2)认读多音字“供”。
3.(出示4个会写的字)指名学生读,师正音。
4.学生齐读三首古诗,师正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读完这
三首古诗,结合注释,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呢?(有小孩子在种瓜、
小孩子在玩冰、牧童在吹笛子……)大
家读懂的还真不少,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
习第一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板书诗题)
2.大家从诗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四时、田园、杂兴)
(1)(出示相关资料)《四时田
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田
园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
景色和农民的生活。这首
诗就是第三十一首。“兴”在这里读四声,“杂兴”就是随兴而写的诗;“四<
br>时”在这里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题目的意思是: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
产生的感想。
(2)学生齐读诗题。
3.学生再次齐读全诗,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1)指名学生说说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补充。
(2)理解词语:
杂兴:随兴而写的诗。
昼:白天。
耘田:在田间锄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儿女:男女。
当家: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童孙:孩子们。
解:理解,懂得。
供:从事。
傍:靠近。
阴:树荫。
(3)结合注释,尝试完整地将全诗的意思说出来。(白天锄地,
夜晚搓麻线,农家男
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小孩子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也在桑树荫附近学着种瓜。)
4.(播放纯音乐)请同学们伴着这古朴典雅的音乐,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说一说这首诗展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1)诗中先写了哪些人物?(村庄男女)他们在
做什么?(耘田、绩麻)后面还写了
谁?(童孙)他们在做什么?(学种瓜)
(2)诗中哪些
描写让你印象深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为什
么?(因为这两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
真可爱。)从哪里看出来?(小孩子虽然不懂
耕织,但也会学着大人的样子去种瓜。)这两句除了表现农
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
表现了什么?(农家孩子的勤劳好学)
5.(出示相关图片)你能根据图片的提示背诵全诗吗?试一试。
四、课堂小结。
学到这里,你能说说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吗?(展现了农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
活,主要表达了对天真可
爱、勤劳好学的农村儿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洋溢着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氛
。历来许多诗人以描写乡
村生活、田园风光著称,写下了不朽的诗篇,这样的诗,就叫田园诗。同学们课
下
可以继续搜集、品读更多的田园诗。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农务繁忙
天真勤劳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穿越到了宋代,在诗人范成大的描绘中,我们感受
到了(农村紧张繁
忙的劳动生活)和(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勤劳好学)。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这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再次感受农忙时节农家孩子们的天真快乐。
2
.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另一位诗人杨万里,去感受一下冬日里孩子们丰富多彩的
生活吧!(板书诗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古诗,划分节奏。(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
钲。敲成玉
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2.题目中的“稚子”是什么意思?(小孩子)“
弄”是一个动词,意思应该是
(玩)。诗题告诉我们,这首诗主要写的是(小孩子玩冰)。
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个小孩子到底是怎样玩冰的吧!
(1)齐读诗的第一、二句,结合注
释,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早晨,小孩子把冰从盆
里拿出来,把它做成一种打击乐器。)
①从哪里可以看出时间是早晨?(晓)
②小孩子是怎么把冰做成乐器的?(彩丝穿取:用彩丝
穿起来)(出示图片)你眼前
浮现出怎样的情景?(冬日的早晨,小孩子高兴地从金属盆里小心翼翼地把
冰取出
来,仔细地用彩色的丝线穿起来当作银钲敲。)
③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这个小孩子怎样的特点?(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强)
(2)小孩子把冰做成乐器之后,又有哪些举动呢?让我们一起朗读诗的第三、四
句。
①这两句诗写了什么?(小孩子敲打“银钲”,声音悠远动听。)从哪里看出声音
悠远?(穿林响)
②为什么最后一句诗说“忽作玻璃碎地声”?(因为一不小心冰碎了。)这里的
“玻璃”,是不
是指现在玻璃杯、玻璃窗的玻璃?(不是,是一种玉石。)这里把冰
碎的声音比作了玉石落地破碎的声音
,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③从这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了这个小孩子怎样的感情变化?(小
孩子瞬间由喜笑颜
开变得失望无比。)你是从哪个字体会出来的?(忽)
(3)结合注释和我
们的讲解,你能不能试着说出全诗的意思?(清晨,小孩子从金属
盆里把冰取出来,用彩色的丝线穿起来
当作银钲敲。敲出来的响声像玉磬一样清
脆,穿过树林传得很远,忽然听见冰碎了,发出了像水玉落地破
碎的声音。)这首
诗表现了(小孩子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特点)。
三、小结。
多么可爱的孩子呀!如果是你,会有这般奇思妙想吗?
稚子弄冰
活泼可爱
- 第三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学习新知识前,我们先请两位同学背诵一下前面学的两首古诗
——《四时田园
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
2.前面我们已经跟着两位诗人,从夏
季到冬季,体会到了农村童孙的勤劳好学和
弄冰稚子的顽皮聪明,现在让我们随着另一位诗人雷震,去感
受乡村傍晚的童真
童趣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古诗,说一说:诗
题“村晚”告诉我们什么?(地点、时间)地点在哪里?(乡
村)时间呢?(傍晚)所以诗题的意思就是
(乡村的傍晚)。乡村的傍晚发生了什么
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出示相关资料,了解作者。
3.再次齐读全诗。
(1)说说前两句诗写了哪些
景物。(草、池塘、水、陂、山、落日、寒漪)7个景
物的描写,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出示图片,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水草长满了
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青山衔着红彤彤的落日,一起把影
子倒映在
粼粼水波中。)所以,这两句诗写的就是乡村落日之景。
(2)此时,谁出现在这如
画的美景中了?(牧童)他在做什么?(骑着牛,随意吹着短
笛)从哪里看出来随意?(短笛无腔信口吹
)怎么理解这句诗呢?(无腔:没有曲调;
信口:随口。意思就是短笛是随口吹奏的,没有曲调。)所以
后两句诗的意思就是
(回家的牧童悠闲地横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随意吹着不成调的曲子)。
(3)通过感受诗中的场景,你觉得牧童的童年生活怎么样?(无忧无虑)这首诗表达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感情?(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对闲适自由、无忧无虑
的生活状态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天真烂漫
(4)再次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三、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多姿多彩、无忧无虑的童年,你的
童年又是什么样
的呢?课后写下来吧!
村晚无忧无虑
本课内容
较多,但讲解详细,学生掌握情况较好。不过,课堂时间有限,学生朗读
环节还是不够多。
2《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
设计理念:
本
课设计理念,就是从课题入手,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营造
情感基调;通过自主学习一件件趣事,理清文章
脉络;抓重点词
句进行品读感悟,逐渐加深情感体验,充分体验作者的思想情
感,感受童年生活
的美好。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了
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
的童年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背诵喜欢的段落,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
事》。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
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
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歌曲《送别》;电影《城南旧事》片断及各种
课件。
2.学生准备:搜集作者林海音的资料。
【教学过程】
冬阳.童年.骆驼队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请看多媒体展示的图片是甚么动物?大家听过
这首歌吗?。
2、多媒体播放《梦驼铃》。
3、这个画面,也正是作者林海音脑海中无数次浮现的画
面。关于作者,你了解些什把你搜集的资料跟大家说说吗?
师课件出示:(人物和文字)这就是本文
的作者林海音,她
是台湾著名女作家。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5岁时随父母从台
湾来到北京,
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少年、青年时光。
师:后来,回到台湾后,她把自己童年在北京城南生活的
往
事写成了一本书,叫《城南旧事》。《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
正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
序言,请再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学习课文之前,老师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课文
的情
况。我们先来检查一下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出示生字,并组
词)请这一排同学开火车读,
如果他读错了,大家给他纠正;读
对了,大家跟读一遍,好吗?(强调卸、嚼、傻)
师:这里
还有1个多音字,你会读吗?慢慢地嚼;咀嚼。
师:在这两个地方,读音是不一样的。一般单独用的时候
,都读
“jiao”,但是在“咀嚼”这个词里,要读“jue”。
2、生字
同学们掌握的不错,那老师再来检查一下课文朗读
的情况.别人读的时候,同学们要认真听,发现他读错
了及时纠
正。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1)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往事?
生:时间顺序。
师:你从哪儿看出是时间顺序的?生答略。
师:更确切地说,是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的。
(2)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的哪几件事?它们分别在课文的
哪些自然段呢?
板书:学咀嚼谈铃铛想剪毛问去向
冬天“我”看骆驼咀嚼(4自然段);“我”关于骆驼系铃
铛
的想象(5—9自然段);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10自然
段);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
11—14自然段)。
师:那课文的15、16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生答)
师:谁能把
作者的这四件童年往事和15、16段的意思连
起来说一说。(生说)师;这就是这篇文章的——生接(
主要内
容)
谁再来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四)深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师: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走进她的童年生活
,与作者一
起分享她童年的快乐。我们先来看“学骆驼咀嚼”这件事。
师:(课件出示)请同
学们反复读课文的1-4自然段,细
细地品味,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在旁边简单地写出自己的
p>
体会感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好,开
始吧
学生圈画,教师巡视。
生1:“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这句话是
说
林海音学骆驼咀嚼草料的样子,然后我就想到了这时候的林海
音是傻傻的,她做出来的样子应该是非常怪
的,龇牙咧嘴的样
子。
师:为什么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生:因为她看得太入神
了,她这样目不转睛地看着骆驼咀嚼
的样子,觉得十分好玩,自己的牙齿也跟着动了起来。
师
:看的时间久了,太入神了,觉得太有趣了,所以就看得
呆了。看着看着,她好象就忘记了什么,觉得自
己就是什么?
生(齐答):骆驼。
师: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觉得自己就是那头骆驼,所以自己
的牙齿也动起来了。
师:
怎么样是看得呆了,你能想象出小英子的神情吗?(生
答:如眼都直了;忘了周围的一切;傻傻的样子…
…)
师:你能来做个看呆了的表情吗?(生表演)
这个“呆”字让你感受到什么?
生:这个“呆”字让我感受到英子善于发现周围的事物,并
对它们充满了好奇,有着一颗好奇的心。
生:我感受到了小英子的幼稚纯朴!
生:我感受到了小英子的可爱!
生:我感受到了小英子的天真!
生:我感受到了小英子看得非常出神!
师:是啊,她忘了周围的一切,觉得自己就是骆驼!
生:我感受到小英子对骆驼咀嚼的好奇!
师:她观察得多仔细呀,这是在她在用心感受生活。
下面,谁能通过朗读,来读出小英子的投入(指导读:个人
读,齐读)
师:小英子这傻傻的样子多么可爱呀,你能告诉大家,她在
看什么看呆了?(生:看骆驼咀嚼)
师:骆驼是怎样咀嚼的?用横线在课本中划出来。
(学生交流: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
交错地磨来磨
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指导读。
师:小英子除了看骆驼怎样咀嚼草料看呆了,还看什么看呆
了?
生: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师:从这句话中你又能体会出什么?
指导读。
师:想不想亲眼看看骆驼这有趣的长相和吃相,以及小英子
看呆了的傻傻的样子?
师
:小英子看得多入神呀,也许这是小英子第一次看到骆
驼,难怪她会看呆了。你能通过朗读,读出小英子
的这份天真,
这份好奇吗?自己试着读一读吧。(齐读)
总结学法:
师:刚才我们
一起学习了作者的第一件童年往事,你能说说
我们用什么方法学的吗?生说师出示:读——画——写——
读,
下面请你从其余的三件事中,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那件事,运用
刚才学到的
方法自行学习。好,开始吧、
学生自学。
交流。
师:你对哪件事最感兴趣?
生答(师出示第二件事。)
师:你感受最深的是那些句子,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师:关于打头的那一匹骆驼,长脖子底下为什么总是系着一
个铃铛,爸爸的观点是什么?
生:爸爸的观点是骆驼很怕狼。带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
声音,就不敢侵犯了。
师:英子怎么看?
生: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
它们走
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
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们,耐不住
那长途寂寞的旅
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师:英子说戴驼铃是为了增加行路的情趣!一个问题,两种
说法。你更赞同谁的?说说理由?
生:我赞同爸爸说的,因为爸爸说的有科学根据。
师:噢。你也在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
生:我赞同英子说的,因为人们要走那么远那
么长的路,要
是戴上了驼铃,就像乐曲一样能增加他们行路的情趣。
师:你也是个孩子,老师理解你!
生:我赞成英子的想法,因为英子的想法更符合我们的想
法。
师:看来,孩子的心是相通的!关于驼铃,你们有没有自己
的遐想呢?为什么?
生:我认为沙漠里常有风暴存在。当风来时,风就会吹响骆
驼的铃铛。当铃铛响时,就会提醒它
们的主人,然后好避风。
师:能告知主人我在哪里,是吗?说的挺有道理的。
生:夜晚有猎人打猎,铃铛摇一摇,主人就会来救。
师:是啊,铃铛可以保护骆驼。爸爸、英
子,还有你们说的
都挺有道理。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使得对问题的看法也不
相同。爸爸呢
,是个成人,看法更现实一些,充满了理性。而英
子和你们就像诗人一样,想象充满诗意,充满情趣。咱
们怎么读
好父女两人的对话呢?爸爸说的怎么读?
生:严肃一点。
生:和蔼。
生:读出对英子的爱。
师:英子的话该怎么读?
生:天真一些。
生:活泼可爱。
生:诚恳。
师:把你们的理解读出来。同桌合作,一个当爸爸,一个当
英子,开始读吧!
(指名同桌读合作读)
全班分角色读,男同学读爸爸,女同学读英子,老师读旁
白,
体会爸爸的理性,英子的天真可爱。
师:你还对哪部分内容感兴趣呢?接着交流
生:想给骆驼剪毛。(师出示课件第三件事,指学生读)
师:这部分内容,你觉得哪里有趣?
生:林海音看着骆驼把脱下的驼绒袍子垂
在肚皮底下,她想
拿起剪刀帮骆驼剪整齐,这件事体现了林海音童年时十分幼稚、
天真,她小时
候十分有趣。
出示这句话。师:从中你也可以体会出什么?
生:我从这件事看出她的心灵是十分天真纯洁的,她对一切
都十分好奇。
生:喜欢骆驼,关心骆驼。
指导读这句话。
齐读第三件事。
师:你还对哪部分内容感兴趣呢?接着交流
生:问去处。(师出示课件第四件事,指学生读)
夏天来了,再也见不到骆驼的影子了,它到哪了呢?老师来
当妈妈,谁当英子来问一问?
(指名师生对读;老师和全体学生对读)
师:英子总是问,她都问了什么?
生:夏天来了,骆驼去哪里了?
生:骆驼的脖子上为什么系上一个铃铛?
生:骆驼的皮毛为什么到春天就会掉下来?
师:为什么童年时的林海音“总是问、总是问”呢?
生:她对世上一切事物都十分好奇,看到什么都想知道
这到底是什么东西。
师:是呀,这就是孩子,好奇的孩子。脑海中有着问不完的
问题。
五、学课文最后2段,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在北京,在城南,我的童年是多么有意思呀!可是——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最后2段。
师:
1、从这两段中你体会出作者对于童年生活的一种什么样的
感情?板书:怀念
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来的?
2、前面作者说“童年一去不还了”,后面却说“童年重临
于我的心头”,这两句话不矛盾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师:是啊,童年的时光一去不还了,但童年的往事却常常浮
现在作者的脑海中。
六、看板书总结课文
请同学们看板书,这篇课文,作者围绕着骆驼队,回忆了学
骆驼
咀嚼,和爸爸谈论骆驼脖子上的铃铛的用处;想替骆驼剪
毛,夏天来了,问骆驼到哪里去了这几件事,表
现了对童年生活
的怀念,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依依流连。
作者写这篇文章
时已经42岁了,她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
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于是,她写下了自传体小说《城
南
旧事》(课件图示)(音乐响))。老师读过《城南旧事》,,
那里面有她想念的和她一般大
小却生活悲惨的妞儿,有和蔼又憨
厚的小偷,又命运凄惨的秀贞,也有她想念着的那荡悠悠的秋
千,想念着的那毛茸茸的小鸡。整个故事在淡淡的忧伤中弥漫着
一股浓浓的诗意,希望大家课下好好地读
一读这本书,你一定会
被作者描写的那些景物和人物所吸引。
七、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15、16自然段。
板书设计:
冬阳 童年 骆驼队
学咀嚼
谈驼铃 怀念
剪驼毛
问去向
教学反思:
从学校布置家长开放课开始,就一直着手进行准备。因为开
放课毕竟不同
于以往的公开课,这是在家长面前展示自己的教学
水平,它影响着学校的声誉,影响着自己的声誉。因此
,在备课
过程中,教案反复地斟酌,修改。并请张城老师帮着做课件,自
己也学着做些稍微复杂
的课件。开放课终于在紧张而有序的准备
中结束了,回顾这次开放课,有得也有失,现总结如下:
优点:
1、从课题入手,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营造情感基调。比
如,借助“冬阳
童年 骆驼队“这三个意象鲜明的词语,让学
生展开想象,使学生联想到冬日的暖阳,一队队的骆驼,清
脆的
驼铃,好奇的孩子……虽说与真正理解课文还有一定的差距,但
为下面的深入学习课文做了
铺垫。
2、通过自主学习一件件趣事,理清文章脉络;抓重点词句
进行品读感悟,逐渐加深情
感体验。比如,授课中,主要设计了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的哪几件趣事?”“哪件事你最感兴趣,读一读,做做批注“这两个问题贯穿了全文的教学,教学思路很
清晰。并且在教学中,采取先扶后放
的方式,领着学生学习了第
一件事,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体会感悟,让学生用这种方
法自
学其余的三件事,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缺点:
1、时间安排不合理,前
面学生交流资料,检查预习费时太
多,致使课文还没学完下课铃就响了,只得匆匆收尾结束授课,
本来设计好的反复读课文15、16段,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
怀念;体会“童年一去不还了”和“童
年又重临于我的心头”两
句话的含义;看板书回顾课文内容,这些环节都省掉了。
2、对学生
的指导不够细致,比如引导学生学习“学骆驼咀
嚼”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只说出了能体会出“骆驼吃草料
时很安
静,嚼得很细”“我看得很投入”等,却没有同学从“作者观察
仔细、描写细致”这个角
度来谈体会,教师也没进行引导。
3、这篇课文内容浅显,语言舒缓,应该引领学生采用各种
形式反复朗读,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但课上读得太少,读的
形式单调。
4、课堂气氛不活
跃,举手的同学太少。因为时间的关系,
只一味地提问举手的同学,没有想办法调动其他同学的积极性。
板书设计:
2.冬阳童年骆驼队
看骆驼咀嚼模仿
谈骆驼铃铛天真
想剪骆驼毛幼稚
问骆驼去处好奇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和祖父的园子》节选自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回忆性小说
《呼兰河传》,课文主要叙写了童年的萧红
在园子里快乐自由、
无拘无束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
念。孩子气十
足的腔调,清新质朴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
写,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突出的特点。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意境,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
恋和对祖父的怀念。
教学重难点:
感受园子的自由美好和“我”在园中的活动,体会作者童年
生活的快乐
和自由,感悟祖父给作者那深深的爱和温暖,以及作
者对祖父的怀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多种形式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2.初步感受园子里景物的自由,体味作者轻松的叙事笔调和
清新灵气的语言。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体味作者轻松的叙事笔调和清新活
泼、富有灵气的语言。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有一个生机勃勃的园子,
蜂飞蝶舞,黄瓜倭瓜自由生长;
有一个女孩,淘气顽皮,古怪精灵,她和祖父在这园子里度过了
一段美好的时光,这段温馨的回忆深深地刻进了女孩的生命,终
生难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我
和祖父的园子》。
2.板书课题:我和祖父的园子
3.指导读题
(1)如果这个园子是我和祖父共有的,怎么读?
(2)如果这个园子只属于祖父,又该怎么读?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默写本课三组词语
第一组:蜂子、蝴蝶、蜻蜓、蚂蚱
第二组:倭瓜、黄瓜、玉米、韭菜谷穗
第三组:栽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
2.出示三组词语,互相批改。
3.再认真读读这三组词语,想想为什么这样分类?
(按照昆虫、农作物、农活划分的)
4.根据这些词语,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5.小结:看来,以后我们在预习新课的时候,遇到生字词要
画一画,会读会写了以后,如果有
必要,再给它分分类,这样有
助于我们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6.交流词语的理解情况:
土窝:下种留下的土坑。
溜平:本课指用泥土将下过种子的土窝抹平。
倭瓜:南瓜的别称,北方人把长的圆圆的小南瓜叫做倭瓜。
谎花:指不结果实的花。
瞎闹:没有来由或没有效果地做;胡闹。
7.出示课文中的重点句段,检查朗读情况,小组读,个别
读。
三、走进园子,感受特点。
1.过渡:浏览全文,哪些自然段集中描写了这些昆虫和庄
稼?(2、13小节)
2.自由地读读这两个小节,一边读一边思考:这是一个怎样
的园子?
学生交流: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美丽的自由自在……
相机板书中心词:丰富多彩自由自在 3.学习第2自然段,默读,边读边在书上勾画,想想这个园
子的“丰富多彩”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
来的。
交流:这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园子。
(1)出示第一句:
我家有一个大园子,这园子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
样都有。
抓住“样样都有”。还会有什么?(蜗牛、蚯蚓、小甲虫)
总之,不管是天上飞的,草里藏的
,知名的,不知名的,样
样都有。这是“种类”上的样样都有。
指名读第一句。
(2)除了种类上的“样样都有”,还有什么也是“样样都
有”的?
昆虫的颜色
出示: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些蝴蝶极小,不太好看。
好看的是大红
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
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
的就跟一
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这白,这黄,这红,这金,这绿,多么绚丽多彩的颜色呀,<
br>想想怎样通过你的声音把这几种不同的颜色读出来呢?
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3
)这么多可爱的昆虫,色彩缤纷的昆虫,如果你就是这位
小姑娘,你会怎样来介绍这个园子呢?带着怎样
的语气?
配乐感情读第二小节。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和祖
父的园子是一个丰富
多彩的园子,那么这个园子的“自由自在”又是从哪些词句中读
出来的呢?
萧红在这个园子里生活又会怎样的呢?咱们下节课再
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萧红的自由和快乐,祖父的宽容和慈
爱,感受萧红对
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祖父的怀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对话的方法,初步感受文本的语
言风格。
教学重点:
1.抓住文中的趣事,通过词句品读、想象画面、再现情境,
用心体会祖
孙之间的亲情,以及祖父的园子给“我”的童年带来
的无情乐趣。
2.读悟中领会“借物抒情、寄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今天这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我和祖父
的园子》。还记得这个园子给你留
下了哪些印象吗?
2..出示:这是一个的园子。
(生:生机勃勃、色彩绚丽、多姿多彩、
充满生机、美丽迷
人的、有各种动物的、样样都有的……)
师:是啊!这园子里多姿多彩,样样都有,都是生机勃勃
的!
(板书:丰富多彩生机勃勃)
二、品读感悟
过渡:这个园子不但生机勃勃,而且充满自由。(板书:自
由自在)
哪一段告诉我们的呢?(第13自然段)
(一)感受园子里的自由(学习第13自然段)
第13自然段中哪一句概括了“自由自在”?对,这就是中心
句。
出示,有感情地读一读: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一切都活了,哪些事物活了?(花、鸟、虫子)
花活了,是什么样子的?
(出示句子)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说花开了,就说——睡醒了。这花在作者眼里仅仅
是花吗?
(人、伙伴)对呀,花像人一样会睡醒呢!不是叫醒的,也不是
惊醒的,而是自然而然
地睡醒的,这就是自由呀!谁愿意来读出
这份自由?
7.鸟活了怎么样?生读句子,出示: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
似的。
飞得多高啊!它若是不想回来,有没有人怪它?(没有)因
为它是——自由的。谁来读?
.虫子活了怎么样?生读句子,出示: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
说话似的。
如果你是虫子,你会说什么呢?(园子真美啊!在园子里真
自由啊!)
请你读读这句话,读出虫子的心情。
你看,这些动物、植物都活了,就像是小萧红的小伙伴一
样,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园子里!谁想把它们都读活了?
变化成诗的形式读:萧红的语言朴素而富有诗意,读起来就
像读诗一样。让我们读出诗样的美!
园子里还有哪些事物也是自由的呢?找来读读。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
个黄瓜。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
管。
这些话虽然没有出现“
自由”这个词,但也让我们感受到了
自由呢!而且这段话很特别,“愿意……就……”多次出现,反反复复出现相同的句式,又好读又好背呢!想挑战一下吗?(生
自由读,背。)
特别的写
法往往蕴含了特别的情感,萧红反反复复写,我们
也来反反复复读一读。我们可以读得快一点。倭瓜愿意
爬上架—
—(生接)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生接)就爬上房。黄瓜愿意
开一朵花——(生
接)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生接)就结
一个瓜。玉米愿意长多高——(生接)就长多高,蝴蝶
愿意飞到哪
儿——(生接)就飞到哪儿。
特别的写法有特别的心情。读这段内容有些“重复”的话,
你有什么感受?
是啊,读
这一段话,我们感觉到园子里的一切是那样自由由
在、随心所欲、无忧无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羡慕不
?让我们
也来自由一番吧。
出示:这是一个的园子。(指名说)
这的确是一个自由自在的园子啊!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这园中的一切在萧红的眼里都是自
由的呢?其实,在园子里谁才是最自由的?(萧红)
对呀!因为萧红是自由的,所以看到的景物都是自由的!
课文中就这样连用六
个“愿意、就”,让我们感觉这个园子
里的一切都活了,让我们感受到到最自由自在的萧红——(引读)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指读板书:自由自在)
(二)感受萧红的自由与快乐(学习3-12自然段)
1.那么自由自在的“我”都做了些什
么呢?让我们默读课文
3-12自然段,看看课文给我们描绘了哪些有趣的场景。
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汇报交流,相机补充。
【预设一】第3自然段
①关注内容:领略事情本身的有趣。
祖父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我如尾巴一般跟随祖父,成了祖父的影子。
②关注形式:感知语言、句式的独特。
再来看看这段话,写得也比较有趣。试着读读看。
“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
“祖父栽花,我就栽花。”
“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
“祖父浇水,我也抢过来浇。”
反复读这段话,你体会到什么心情?
是啊,对“我”来说,园子里的生活是那样快活、自由,让
我们用这样的感情来读一读。
③“我”和祖父如影随形。“我”就像祖父的()。
祖父下种,我就——
<
br>我真是在下种吗?说话得有根据。你是根据什么来说她在瞎
闹呢?看看后面的内容,我们继续结合
自己的批注交流。
④谁关注到了她的动作?
园子里的我不是在溜土窝,而是在。
瞎闹背后可是那份自由、那份快乐。你还关注了哪些词语?
(若没有人说到“踢飞”:一起关注这个词——踢飞)
踢飞的是 ,踢出的是
。请你
来读好这几句话
朴实的语言,简单的句式,读来有趣。这就是作者独特的语
言魅力。
【预设二】第4-10自然段
①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菜一起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
能吃的割掉了,不能吃的倒留着,这下可要饿肚子了。
②关注“爬““乱勾”。
③关注人物对话。体会人物的心情,想象着人物的表情,我
们就能把对话读得有声有色。
【预设三】第11自然段
读了这一自然段你想到了哪个故事?这是萧红版的小猴子下
山、小猫钓鱼啊。
关注文中连续用的4个“又”。
小猫钓鱼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能三心二意,但这里谁又会<
br>去在意一个四五岁的孩子三心二意呢,唯一让你们感受到的是什
么?(自由)
把这份自由、惬意,随心所欲读出来。
【预设三】第12自然段
(1)想象画面
(2)指导朗读
关注动词“抢”“拼”“扬”“喊”。
乱闹中扬出的是水滴,也是乐趣啊!
又听见了什么?“下雨了!下雨了!”
谁也来喊一喊?这一喊,你体会到了什么?谁来快乐地喊一
喊。小女生一起来喊一喊。
一抢一拼,一扬一喊,把这份快乐淋漓尽致地宣泄出来了。
(3)综上小结:当祖父在园子里
劳动时,我却在瞎闹,乱
勾,乱闹,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你看,她是
(点击中心句: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你们认为,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呢?
出示:这是一个的园子。
是啊,自由自在的萧红在园子里是快乐的。板书:充满快乐
(三)感受祖父的爱
这
一幅幅小萧红跟在祖父后面玩闹的画面,都让她感到快乐
和自由,那么这快乐和自由是谁带给她的?(祖
父)你从哪里体
会到的?
出示学习要求:
交流:
拔下锄头杆——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祖父?(慈爱的、疼爱
孙女的)
我闯祸了,不骂,反而笑——这是祖父对我的(宽容)
教我认谷子——祖父很有耐心
师:这是一个慈祥、耐心、宽容的祖父。祖父很爱笑,文中
几次写了祖父的笑?
是呀,(引读)当我东一脚西一脚的瞎闹,把菜种踢飞时,
祖父笑了;
当我从祖父手抢手水水瓢,把水扬到空中时,祖父笑了;
当我把韭菜割了,却留着狗尾巴草时,祖父笑了;
当我不听祖父的话,却去摘黄花瓜、追蜻蜓时,祖父笑了。
在祖父的笑声中饱含了对孙女的——爱啊!(板书:爱)
小结:许多年以后,萧红这样深情地
回忆“祖父的眼睛笑盈
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跟孩子似的。”祖父的笑令萧红难
忘,其实是
祖父的爱让作者怀念啊。(完成心形板书)
让我们再次走进13小节去感受这份让萧红刻骨铭心的爱吧。
一切景语皆情语,心是自由的,
看到的景物就是自由的;心
若是快乐的,看到的一切景物就是快乐的,这就是借景抒情。萧
红选
择了典型的事例,用独特的语言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五、布置作业
1.今天我们学习《
我和祖父的园子》仅仅是一个开始,要想
真正走进萧红的内心,请同学们课后就去读《呼兰河传》。
2.课后回忆自己儿时的趣事,美美地写下来,读给同学听,
一起分享你的快乐。
板书设计:19我和祖父的园子
生机勃勃
自由自在
充满快乐
爱
《那一刻,我长大了》作文指导
(包含审题立意、构思提示、选材提示、误区警示、习作点
评等内容)
一、题目:以“那一刻,我长大了”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
1.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3.不少于600字。
二、审题立意
1.解题提示
一是明确题中词语的内涵与外延。内涵,指一个概念所反映
的事物的本
质属性的总和,即概念的内容,题目中词语的内涵决
定了文章主题的深度。外延,适合于某一概念的一切
对象,即概
念的适用范围,题目中词语的外延决定了文章内容的广度。“那
一刻”即那一时刻—
—已经过去的某一个短暂的时间。“长大”
指生命在生理与心理上趋于成熟的过程,此处主要指心理上的
成
熟。“心理上的成熟”的外在表现就比较宽泛,如:能够冷静
的,坚持不懈的完成一件事;能
够明白更多的人对自己的爱,并
回报以爱;能够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能够有能力完成以前年
小所不能完成的事……
二是扩充题目的内容。题目是对文章主旨的概括与提炼。解
题,则是对
概括与提炼的逆向操作,即明确与充实题目的意思。
“那一刻,我长大了”的意思是在那一短暂的时间里
发生或遇到
的重要事件或事物深深触动了“我”,使“我”得以“顿悟”,
心智得以“成长”。
三是确定题目的重点。作为初中重要文体的记叙文,叙事是
重点,题目中的动词就对应着文章中
的重点事件或行为。本题中
“长大”就是重点,提示学生在习作时,应重点表现自己的进
步,也
可以选取“我”成长过程中的前后两桩事做对比,以突出
“我长大了”这一主题。
2.立意指引
“文以意为主”,“意”就是文章的主题。它是文章的核心与灵魂。立意是一篇文章的根本,它直接关系到文章的选材,布
局,乃至文章的深度。好的立意就是
文章成功的一半。立意应把
握正确、深刻、新颖、简明等原则。本文立意的要点在于对“长
大”
的界定与挖掘上,长大的含义包括:孝敬老人、不再贪玩、
体贴妈妈、独立自主、换位思考、面对问题的
镇定和冷静等。长
大了,不仅是年龄的增长,体形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思
考,学会了反思
,学会了做人,学会了孝顺,学会了辨明当前最
主要的任务,懂得了责任的真正内涵等等。
三、构思提示
1.事件的选择务求出“新”。有两种方法,一是精选新鲜事
写出自己
的新发现,二是用新视角发现旧事件的新意义。“新”
的刺激才能触发心智“长大”的发生。无论新事还
是旧事,都应
该是最近发生的事,以表现初中生正在进行的“长大”过程。
2.叙述的笔调务
求出“新”。“一刻”是一段短暂的时间,
那“一刻”却能促使“我”“长大”,可见其重要性。因此,
应
对这一关键时刻里出现的事物做详细叙述,细腻描写,务必使视
角新颖独特、人物形象鲜明、
事件新鲜生动,以体现“新”的刺
激。
3.“长大”的定义务求出“新”。“长大”一词意义
指向宽
泛,如前所述,任何心理上的成熟都可视为“长大”。为避免宽
而不明,大而不当,在文
章的开关与结尾部分最好采用一般的点
题方法,对“长大”的意义进行限定,使其更加独特新颖,为中<
br>间部分的叙述指向与铺路。
四、选材提示
1.在挫折中成长(难忘的经历或锻炼)
可以叙写一次沉痛的教训,一次失败的痛苦,抑或遭
人误解
的苦闷,诠释这些挫折的苦痛如何磨练了自己的意志、提升了自
己的修养、完善自己的人
格;怎样把自己推向成熟,学会坚强、
学会达观、学会锲而不舍。
2.在反思中成长(理解爱、回报爱)
成长的滋味五味杂陈,学生的烦恼来自生活中的琐事、
繁重
的课业负担、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埋怨、与同学的交往……如果能
设身处地地为父母师长考虑
问题,多为他人着想,多些冷静的思
索和应有的谅解,很多烦恼都可以释然。学会反思,体谅他人,就是长大。
3.在阅读中成长
书能给我们成长提供全方位的人生养料。
……
总之,成长的路上,万事万物皆可为师(人生感悟)。一本
书、一件事、自然中的一花一草一景
一物,都可以为学生的成长
提供契机和启示。
五、误区警示
1.对“那一刻”缺少
集中而具体的描述,只是简单的铺陈一
个故事,泛泛而谈,空洞无物,缺少新鲜的体验和感悟,缺少及<
br>时的抒情或者议论。
2.对“长大”的含义未做精细化处理,仅用“长大”去统领
全文
的叙述,主题太笼统,难免缺少新意。
六、习作评点
那一刻,我长大了
教师点评:
这是一篇优秀的习作,其最大特点就是“真切自然”。
首先,习作者着
重做好细节刻画。以“父亲的脸”这一个
“点”将父亲为了家庭、为了“我”而辛劳这一个“面”浓缩其
中,用细节说话,用形象说话,使情感的抒发,主题的表现显得
真切自然,不做作。
其次,“长大”的主题显得含蓄自然。前文隐约透露出
“我”认为家人的爱是理所当然的,后文的自我追
问自然表明
“我”认识到家人因爱“我”而付出,并懂得了感恩。读来令人
感觉人的成长就是这
么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第二段写“我”对
家里食物的猜想和“我”眼里所见的家门口反常情形,自然透
露
出“我”是一个被家人的“爱”包围着的孩子。第三段一句
“‘真是的,一个人都没有……’
我一边不满地嘟囔着”就将我
认为所得的爱是理所当然的心理写了出来。文章结尾几段写
“我”
被“父亲的脸”所触动后引发的内心反思,表现“我”由
此获得的精神成长。前后构成对比,突出表现我
的成长变化,读
来却觉过渡自然,不显得生硬。
最后,文字朴素,行文流畅。用记叙和描写推
动行文自然发
展,不横加议论和抒情打断叙事节奏。
《4.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抓重点词句,通过人物心理、言行的揣摩,体会人物个性
特点和品质。
<
br>2.以读为本,读中提升情感;引入材料,丰满人物形象。唤
起学生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共鸣。
教学重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认识到诸葛亮“借”箭
成功的主要原因。
课前准备:
1.课前组织学生观看《赤壁(下)》中草船借箭的视频。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上节课,
我们
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下面
老师要考一考你。
(出示练习)
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草船借箭》选自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作者是
()。
2.我国四大古典名著是()、()、()、()。
3.草船借箭故事的起因是:();
经过是:();
结果是:()。
二、重点研读,感悟“神机妙算”。
(
一)、诸葛亮三天就出色完成了这么艰巨的任务,怪不得
周瑜自叹不如,请找出他佩服诸葛亮的句子。
出示: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
他!”
讨论:“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抽生回答)
(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
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默读课
文的4到10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写诸葛亮究竟“算”到了什么的
句子。
(1)学生自读勾画,在书中批注。
(2)组内交流。
(三)、汇报反馈
1.知天文:大雾漫天
出示: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大雾漫天可能是巧合呢?从哪知道不是?
(大屏幕出示两组句子)
比较哪组句子更好?为什么?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
里。
到了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2.知地理:顺风顺水
出示: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
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
曹军水寨受箭。
思考: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做?
出示: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使出
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3.识人心
▲算曹操
1.俗话说得好:“知人知面不知心哪!”天
气难料,这人心
就更难测了。那曹操是不是真的不敢出来呢?
出示:曹操说:“江上雾很大,
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
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
前。”
2.指导朗读:观察图片,从曹操的眼神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猜曹操有多少人马,体会他的生性
多疑。
3.诸葛亮就是算到曹操的性格,知道他肯定不敢出来。这
不,诸葛亮又笑了?抓“一
定”,品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
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认真读句子,比较他们的意思相同吗?
1.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2.雾这样大,曹操不一定敢派兵出来。
▲算鲁肃
诸葛亮借箭需要谁的帮助?(鲁
肃)读读描写鲁肃的4.5.6
小节,你觉得鲁肃是一个怎样的人?
1.诸葛亮说别告诉都督,鲁肃“果然不提”、“私自拨
船”、“照诸葛亮说的”。
2.抓“私自”体会鲁肃忠厚老实、顾全大局、信守承诺。
3.诸葛亮算到鲁肃一定会帮助他,怪不得诸葛亮笑得如此轻
松。
品
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
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算周瑜
周瑜妒忌诸葛亮,想通过造箭来陷害诸葛亮。
1.读句子,体会周瑜的为人
出示:
(1)我们就要跟曹操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2)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
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
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3)十天造得好吗?
(4)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2.思考
出示: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
招待他。
1.周瑜很高兴,为什么?
2.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
并且立下军令状?
三、角色扮演,回味“神机妙算”。
1.思维大逆转
(屏幕出示,口头回答)
1.假如第二天没有雾或者不是“大雾漫天”,()
2.假如鲁肃不肯“帮忙”,()
3.假如曹操听到呐喊声和鼓声就下令曹军“出动”,诸葛亮
不但(),还会()
4.假如这二十只船驶回南岸时,不是“顺风顺水”,()
诸葛亮并没有呼风
唤雨的本领,但他知天时、懂地利、识人
心,这不是神机妙算又是什么呢?怪不得在故事的最后,连一向
忌妒他的周瑜也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
他!”
2.分角色朗
读:“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体会人物心
情:周瑜(心有不甘,自叹不如),曹操(一拍大腿,后悔
莫
及),鲁肃(十分敬佩,心悦诚服)
3.每个环节都关系着借箭的成败,每个细节都彰显着
诸葛亮
的智慧。是神机妙算让鲁肃心悦诚服,是神机妙算让曹操追悔莫
及,是神机妙算让周瑜也
自叹不如,让我们发自心底地说一声:
“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
四、课外拓展
1.你们还知道关于诸葛亮的其他故事吗?(抽生汇报)
2.出示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的相关故事名称,引导学生
课外阅读。
五、作业设计
1.读读讲讲:阅读《三国演义》原著,感受人物形象,练习
讲述有关三国的故事。
2.七嘴八舌:读了课文和原著,相信你对诸葛亮有了更深刻
的认识,请你以《我心中的诸葛亮》为题,
写一写你对诸葛亮的
认识。
3.搜集擂台:搜集与《三国演义》相关的歇后语。
如: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诸葛亮哭周瑜——假戏真做
4.
课后,请同学们观看《三国演义》相关影视作品(如《赤
壁》),继续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
板书设计:
识人心周瑜心胸狭窄,妒忌
鲁肃忠厚守信
诸葛亮-----神机妙算曹操谨慎多疑
知天文大雾
晓地理顺风顺水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新课改和现代技术的发展对学习方式提出了
新的要求,我致
力改变以往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课堂学习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
术突破教学重难
点,将变成以学生为主的探索性学习方式。
我在教学《草船借箭》这课时,学生借助教师课前制作的多
媒体课件资源,实现了有效地浏览信息、处理信息、并进行有效
的自主、合作和交流,探究了故
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及文中哪
些事例表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从这节课中,我们也体会到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在于
多少,而在于是否画龙点睛,是否适时适度,是否有利于学生更
有效快速地地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积累与应用。
附件一: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诸葛亮周瑜
知天文——大雾弥漫
鲁肃忠厚老实
神机妙算识人心周瑜心胸狭窄自叹不如
曹操谨慎多疑
晓地理——顺风顺水
《景阳冈》
教材分析
《景阳冈》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
br>选编的。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
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
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
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
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共分四部
分,在这四部分中,第三
部分是重点,前两个部分,即武松在酒店喝酒和上冈,不仅是故
事情节
发展的需要,而且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和无所畏
惧的英雄气概,为写他勇打猛虎作了很好的铺垫
。
课文中武松的形象栩栩如生,让人过目难忘。作者还运用了
多种表现方法来刻画人物,特别
是在动词的运用上,很有特色,
对表现武松打虎时的惊心动魄的场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文
章大大增色。
教学目标
l.认识11个生字。读读记记“限期、吓唬、诡计、霹雳、
酥软、踉踉跄跄”等词语。
2.朗读课文,讲讲武松打虎的故事。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
格。
教学重点难点:
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这部分,是课文重点,也是教学重
点;了解武
松的英雄性格,是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比较课题,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水浒传》中描写了一位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英
雄,那就是武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武松打虎的故事。板书:武
松打虎。
读过课文的同学都
知道,课文的题目是《景阳冈》,比较一
下,这两个课题有何不同?(交流明白以地点和主要事件作为题
目均可。)
既然武松打虎是主要事件,那么文章围绕景阳冈还写了那些
内容?
二、 自读课文,理清结构
课文很长,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围绕景阳冈还写了什么
内容?
读后交流,理清结构:
冈下喝酒——大步上冈——冈上打虎——挨下冈去
交流课文主要内容。
三、切入重点,学习武松打虎
同学们,在以上四部分内容中,你们最感兴趣的是——武松
打虎。
我们就来看看武松打虎的过程。自由读这部分内容,你对打
虎内容有和感受?
交流读后感受。
这样的感受是粗浅的,让我们深入来学习相信你的感受会更
深。让我
们现来读读第九节。老虎是怎样进攻的呢?这里写了两
块内容,你们想读武松还是想读老虎的内容?
一读:
通过师生合作读,指导读:读通内容,能流利的朗读课文,
做到能读出老虎凶猛进攻的气势。
二读:
读出武松机智、灵活、勇敢。
老虎进攻用了三招:一扑、一掀、一剪;而武
松只用了一招
——“闪”。同学们如果把这个“闪”改成“躲”,你再读读感
觉有何不同?
交流闪出了灵活,闪出了勇敢,闪出了智慧。
引导交流闪出智慧。(闪在青石背后;原来大虫
抓人,只是
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就先泄了一半。)
老师读老虎内容,学生读武松部分。读出武松的灵活、勇
敢、智慧。
三读:
读出课文的写法。
同学们,大家读得很好,读着读着,我们发现武松和老虎的
动作描
写如何结合的呢,课文是怎样写的呢?
交流:一、武松和老虎交叉来写。“老虎攻,武
松闪;老虎
又攻,武松又闪;老虎再攻,武松再闪。”始终如此。
交流:二、写老虎进攻凶猛的目的?衬托武松的机智勇敢灵
活。
交流后,再读体会写作的妙处。
过渡:老虎发动凶猛的进攻都被武松一一化解,武松开始发
起了反击。
同桌合作练读读第十节。
抽生读,小组合作读,多种形式读出味道。
引导交流:“劈”劈出了什么?
师生合作读。
过渡:老虎这回可发怒了,前二三十
人我吃得不花吹灰之
力,可今天居然三招没吃到,还想打我,它又一次发动进攻,武
松又如何表
现的呢?
学习第十一节:
大组合作读,读出每次打法不同。
指导朗读后,师生合作读。赛读。
整体朗读9-12节,交流你感受到的武松形象,同时再次感受
描写方法。
随机板书:机智勇敢敏捷力大无穷
四、小结
我们通过朗读感受到了武松机智勇敢灵活的身形,也感受到
了交叉进行描写的方法。
五、通过学习武松打虎的过程,武松那勇猛机智灵活的形象
深深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下
面让我们再来学习,对人物形象更
全面的了解。
(一)学习冈下喝酒(抓住语言)
自由读冈下喝酒,交流:你又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武松?
创设情景,进行对话:店家和武松喝酒部分(抓住人物的主
要语言)
穿插想象店家的心理和武松不同心理,再次朗读对话。
交流你感受的武松形象:倔强暴躁艺高胆大豪爽
(二)学习大步上冈(抓住心理)
自读大步上冈的部分,划出武松心理部分,你又从中感受到
怎样的武松?
交流:自负多疑死要面子
引导朗读武松心理,读出多疑、自负、死要面子。
六、整体回归
综合人物形象,总体感受武松人物形象。
同学们,如果在我们面前有
两个武松:一个武松只有优点,
他勇猛,敏捷,机智。另个武松缺点多多,他勇猛,敏捷,机
智
,但是他暴躁、倔强,他多疑、死要面子,还非常自负。同学
们,你们喜欢哪个武松?
感受到武松优缺点的统一体,英雄因优点而可敬,因为有缺
点而可爱。
七、作业
1.讲讲这个故事。
2.课外看看《水浒传》中其他写武松的内容。
板书设计:
景阳冈
冈下喝酒——大步上冈——冈上打虎——挨下冈去
倔强多疑勇猛
暴躁自负敏捷
艺高死要面子机智
胆大力大无穷
豪爽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㈠知识教学点
1.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㈡能力训练点
继续练习引导学生抓住事情的前因后果。
㈢德育渗透点
理解“石猴”勇敢顽强、一心想着大家的品质,受到教育。
㈣美育渗透点
体会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
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二、学法引导
㈠教师教法
导读法
㈡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㈠重点
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品
质。
㈡难点
读通读懂句子,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
㈢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小说《西游记》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㈠教师活动设计
1.从介绍我国古典名著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的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文章的前
因后果。
㈡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靠
自己弄懂课文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朗读,加深对古典文学的认识。
七、教学步骤
㈠揭示课题
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
深的是那个人物?(孙悟空)
2.谈谈你对孙悟空的了解。
3.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
br>篇新课文,了解孙悟空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㈡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文字障碍。
1.大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边读边想,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㈢交流自学情况。
1.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主要解决字词问题,扫清文字障碍。)
㈣自由读课文,你喜欢那些句子,画下来,说说你喜欢的理
由,并把它们有感情的读出来。
㈤
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这些段落。
交流时教师相机点拨,让学生领悟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
1.四面更无树木遮阳,左右倒有芝兰相衬……通灵之意
(这几句交待顽石生成的环境,文字清新,很美)
2.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朝游峰
洞之中。
(这几句写石猴活动,机灵可爱,语言对仗工整很有意
思。)
3.“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这一段写石猴入洞的情景,敏捷可爱。)
㈥课外阅读扩展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
读《西游记》,准备好召开一个《西
游记》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一块仙石——迸裂产石猴——成王
《宝黛初会》教案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通过品读《西江月》和“宝玉摔玉”的情节去领会宝玉的精
神世界(重难点)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林黛玉走进了贾府,从此遇见自己一生的知己——贾宝玉。<
br>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学习宝黛初会。
文本探究——宝黛初会
找出集中描写宝黛初会的段落。(13—14)
宝黛初会时有一个眼神的交会,二人各有何表现?
黛玉一见,便大吃一惊,心
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好像在
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宝玉看罢,因笑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二人感觉相同,似曾相识,但反映不同,一个“笑”,一
个“惊”)
ppt投影:
宝玉一见,便大吃一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好像在
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黛玉看罢,因笑说:“这个哥哥我曾见过的。”
这样改动一下可以吗?
明确:不可以。二人的语言行动反映了各自的性格、身份、
地位。
黛玉:含蓄委婉,初到贾府,寄人篱下,说话行事步步留
心,时时在意。
宝玉:贾母的心肝宝贝,贾府未来继承人,说话行事毫无顾
忌。
文章中还有哪些句子表现出林黛玉的“步步留心,时时在
意”?
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
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
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
为不可。望舅母容
谅。”
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
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
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
字。”
人物探究——初识黛玉
两人的这一对视如电光火
石般震撼了心灵,在宝玉的眼中,
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林黛玉呢?(请一学生朗读)
两弯似蹙非
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
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
水,
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肖像描写:轻灵秀气、美貌多情、多愁多病、聪慧敏感
为什么宝玉眼中的黛玉竟然没有任何关于服饰的描写?
明确:黛玉的美不止在外表,更美在精
神气质,美在灵秀气
韵。宝玉看黛玉不会关注衣裙妆饰等俗物。
黛玉在贾府见到了那么多人,其他人眼里的黛玉又有什么特
点呢?
“众人见黛玉年貌
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
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体
弱多病
王熙凤:“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标致美丽
小结:众人看黛玉,是从长辈的角度关心黛玉的身体;王熙
凤夸赞黛玉,是为了奉承贾母。因此
,黛玉之美,只有在宝玉眼
中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人物探究——初识宝玉
宝黛初会,林妹妹在宝玉心里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那么宝玉
在林妹妹眼里又是什么样子的? <
br>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
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
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
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
月,色如
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
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
又有一根五
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英俊多情的富贵公子
黛玉之前在心里猜想
,“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
物,懵懂顽童?”为什么她对宝玉有这种印象?
王夫人:孽根祸胎,混世魔王
黛玉母亲:极恶读书,顽劣异常
3.文中的《西江月》二词也对宝玉进行了评价,请齐读: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
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
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
人诽谤
!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
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
无双。寄言纨裤与膏粱:莫效此
儿形状!
a.你从这两首词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宝玉?
b.这两首词对宝玉的评价是褒赞还是贬低?
小结:从封建社会的卫道士眼中看来,宝玉的确
是一个不喜
读书,不求上进的无用之人。他怕读被统治者奉为儒家经典的文
章,却爱读《牡丹亭
》《西厢记》等弘扬人性的“禁书”。他不
愿走科举之路,不愿意和官场上那些勾心斗角
的俗人往来。而从
作者来看,其实是高度赞扬了宝玉的纯真本性。《西江月》评宝
玉,似贬实褒
。
ppt投影:
“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账
话,我早
就和他生分了。”----《红楼梦》第三十二回
可见在鄙弃功名利禄这一方面,宝玉和黛玉的价值观
是高度
一致的,达成了人生意识上的共鸣。他们的精神世界是脱离尘俗
纷扰的,是纯美干净的。
(ppt展示宝黛共读、黛玉葬花的图片)
但是这样纯美的世界,能为外界世俗社会所容吗?
合作探究——宝玉摔玉
1.就在这看似平静的初会之时,这两种世界的冲突却一下子
表露出来了,宝玉做了一件大家都没想到的事——摔玉。宝玉为
什么会摔玉?
“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都不择”
“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
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自己有“宝贝”,姐妹们也应该有——追求男女平等)
小结:宝玉生活的时代,是个男尊女
卑的时代,这单从宝玉
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就可看出。我们不妨看看中国的四大名著:
《三国演
义》是男人的世界,《水浒传》中本来就为数不多的女
子,不是不守妇道的潘金莲就是母夜叉孙二娘,而
《西游记》中
的女子,美则美矣,可大多是妖怪。只有《红楼梦》中的女子,
几乎都是美丽聪颖
、冰清玉洁的。作者曹雪芹借宝玉这一形象,
用饱含深情的笔墨谱写了一曲女性的赞歌。
2.宝玉“衔玉而诞”,这种天生的与众不同让贾府众人对他
抱有非常大的期望,期望他能够
光耀门楣。这块玉,无形中成为
了世俗社会给他的沉重的包袱,束缚了他的自由。所以,宝玉摔
的不仅仅是玉,更是世俗社会给他的沉重的包袱,这是一次和世
俗社会的冲突。
可以这一次冲撞的结果如何呢?
——失败了,在贾母的半哄半劝下又把玉戴上了。暗示着宝<
br>玉高洁脱俗的精神世界终究难和污浊的现实世界抗衡。
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分析宝黛
初会的情节,分析了林黛玉和贾宝
玉的人物形象,并探究了二人的精神世界。可是《红楼梦》中的
精彩可不仅仅在于此,我们只是想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为同
学们打开一扇窗,让同学们喜欢上《红
楼梦》,真正走进《红楼
梦》的世界。
读后感教案
【导学目标】
1.了解读后感的一般写作思路和方法。
2.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
最深、见
闻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作。
【重点、难点】
学习读后感的一般写法,结合实际表达自己的观点。
一、新课导入
阅读下面的材料,谈谈你的看法(感想)。
一个船夫在湍急的河中驾驶小船,
上面坐着一个哲学家。哲
学家问船夫:“你懂得历史吗?”船夫说:“不懂。”哲学家
说:“那
你失去了一半的生命。”哲学家又问:“你研究过数学
吗?”船夫说:“没有。”哲学家说:“那你失去
了一半以上的
生命。”刚说完这句话,风把船吹翻了,两人都掉入水中。船夫
喊到:“你会游泳
吗?”哲学家说:“不会。”船夫说:“那你
失去了整个生命。”
小结:
1.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2.骏马能砺险,耕田不如牛
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4.拥有实践水平比掌握理论知识重要,所以要善于实践
二、认知读后感
读后感作文,是指看了某篇文章或某部作品后,根据自己的
感想所写
的文章(如果是看了某部影片或戏剧后所写的感想,叫
“观后感”,与“读后感”的性质相同)。
读后感作文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
一般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
典型,论证严密;而读后
感最突出的特点是“读”和“感”的紧密结合。“感”是重点。
“读”
,指读了何人、何文,文中有何事、何观点;“感”,是
指读后有何感受。“读”是“感”的基础,“感
”是“读”的升
华。
三、写作指导
如何写出一篇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来:
1.确定阅读材料,拟好题目。
某篇课文、某部名著或指定的某材料,是阅读
材料;阅读材
料确定后,要根据阅读的材料和感悟来拟题。题目能够直接写
“《××》读后感”
,也能够采用主副标题的形式:主标题是概
括自己的感受或评价,副标题是“——读《××》有感”;分
两
行,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如《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事物的准确答案不止一
个〉读后感》《金钱重于亲情——
读〈我的叔叔于勒〉有感》等。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眼睛醒目,
就像一个人拥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一样。注意标题一定要结合感
点,否则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2.围绕感点,引述材料。
在通常情况下,文章开头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简述原文
相关内容。写这部分内容就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
的议论做好铺垫。注意引述原文要简洁
、准确、有针对性,不能
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籍、文章、材料的具体内容。
3.亮出感点。
亮出感点,就是紧承前一段“述读”所引述的材料,针对材
料实行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
引”的内容做一番分析;也
能够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做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
更要
深入剖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也就是中
心论点。注意感点的提出,要有与之相关的述
读材料。如果没有
述读的这部分材料,感点就是无源之水,流而不远;感点也只能
是空发议论,
泛泛而谈。所以,不管述读在感点之前,还是在感
点之后,首先要有述读的存有,其后才能有感点的成立
。
4.论证感点。
论证感点就是对“感点”——中心论点实行论证。这个部
分
是读后感的主体部分,是对感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
或正面论证,或反面论证,证
明感点的合理性。论证时要联系实
际,要有针对性,必须紧扣感点,不能脱离感点随意联想,不着
边际。
5.收束全文。
收束全文时,既能够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能够提出希
望,发出号召。不管怎样结尾,都要与前面的几个部分构成一个
有机整体,要顺理成章收束全篇。 总来说之写读后感,读是基础,情是纽带,感是核心。因
而,我们应在读上下功夫,在情上求共鸣,
在感上做文章。
四、佳作欣赏
《背影》读后感
朱自清的《背影》全文只有一千五百字,却感人至深,脍炙
人口。
《背影》表现了人
间的至情——真挚的父子之情【感点】,
描写细腻、真实、深刻。作者二十岁的冬天的一天,祖母去世<
br>后,父亲办完丧事,父子同到南京,父亲送作者上火车北去
【“引”,概述原文内容。】。在那特
定的场合下,作为父亲对
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使儿子极为感动,这印象经久不忘,
并且十
年之后,想起来,那背影就出现在晶莹的泪光中,使人不
能忘怀。文章中父亲从不放心茶房而要自己去送
;从寻找座位、
反复叮嘱;到亲自去买橘子【“引”,概述原文内容。】,都体
现了父亲的爱。
各种事情,都是极其平常的,极其琐细的,但从
中表现出的感情,却是极其珍贵的,我拜读后,也是深深
为之感
动。父子之爱是伟大的、无私的、深沉的,细细读来,不但使人
想到了自
己,想到了自己的父亲,那种愧疚的心情油不过生。我
不禁回忆自己每次离开家和父亲从我这里离开的时
候,自己的父
亲的背影,那种以前面临分离的无奈和无可奈何的表情,那种永
远难以名状的矛盾
心情。一个父亲的爱,就是这样,仅仅默默付
出,不需要回报,甚至不一定需要懂得。【“议”,联系实
际,
引出自己的观点即论点——段末一句。】
读这篇散文,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一辈子
不就是一直
在探求做人的真谛吗?父母关心子女、子女关心父母,我们关心
别人,别人关心我们
,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不就是人人为我、我
为人人的社会吗?⑤【紧扣论点,联系实际,作出结论,很有
启
发性。】
五、写作文题
就本学期学过的某篇课文或推荐阅读的某部名著,
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很多于600字。
【提示】
1.选定课文或名著后,能
够再仔细读课文或名著的片段,然
后从多方面的阅读感受中选择一点来写。
2.引用课文或名著时,要仔细核对原文,以保证引文与原文
一致。
3.能够采用主副标题的形式。
有趣的汉字
活动目标
1.策划并开展简单的小组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2.通过了解字谜、谐音的
特点,体会汉字文化的丰富有趣。
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引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3.认识10个生字。
课时安排四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制定和交流小组活动计划
1.激趣:汉字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世界上最古
老
的文字之一,让我们在这段时间里,一起遨游汉字王国,开展综
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
神奇。
2.介绍活动内容:搜集或编写字谜,开展猜字谜活动,体会
汉字的有趣;查找体现汉
字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或笑
话,和同学交流;搜集有关汉字来历的资料,了解汉字的起源,<
br>感受汉字的有趣。
3.分组:自由组合成合作小组。每组7-8人,选出小组负
责人。
4.制定计划:
例:
“有趣的汉字”活动计划
活动时间:x月x日
活动地点:xx家
活动内容:
(1)搜集或自编字谜
(2)查找谐音笑话、谐音歇后语
(3)了解汉字的起源
成果展示:把搜集到的资料编成小报,贴在教室里。
分工:
组长:xx搜集资料:xx
编辑:xx抄写:xx
插图:xx
日期:x月x日
5.交流:各小组交流计划,并张贴在教室里。
反思:
搜集和调查资料(两课时)
通过上网查询,阅读书籍、采访、看电视等多种途径进行探
究,感受汉字的神奇、有趣。
相关资源介绍。
第二课时猜字谜
一.激趣:现在请大家张开想象的翅膀,一起领略
汉字的魅
力。请以小组为单位猜字谜,看哪组猜得又快又多。
二.猜教材中列出的字谜。
1.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
2.千字头,木字腰,太阳出来从下照,人人都说味道好。
3.一点一横长,两点一横长。你若猜不出,站着想一想。
4.有心走不快,见水装不完,长草难收拾,遇食就可餐。
5.这里是两幅画:一个人靠在树旁休息,钟指向了十二点
6.一些运动员在运动场接受记者
采访。当记者问及他们的姓
氏时,他们笑而不答,各自做了一个动作,让记者自己猜。
篮球运
动员指了指前面的两棵树;跳高运动员顺手捡起一根
木棍,放在一个土堆旁;武术运动员信不过教练的书
,放在剑的
旁边;围棋运动员捡了一颗棋子放在瓷盆上。猜一猜,这几位运
动员
分别姓什么?
三.小组同学间相互猜字谜。
四.公布答案:(1)日(2)香(3)立(4)曼(5)休
(6)林杜刘孟
刚才猜
的字谜都是书本上的,1-4是文字谜,5-6是图画
谜,第7题是动作谜语。大家肯定也搜集或编制了
许多字谜,哪
一组给大家猜?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有趣的谐音
一.说谐音性歇后语
1.引言: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和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形象而俏
皮的口头用语。它浅显易懂,语言幽默,深受人们的喜爱。
2.读歇后语。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小葱拌豆腐──清(青)二白
上鞋不用锥子──真(针)好
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3.介绍:歇后
语两部分之间有间歇,说的时候往往只说前一
部分,把后一部分(真意所在)隐去,让听的人去猜测,所
以叫
歇后语。以上六组是谐音性歇后语,借助同音或音近的联系,产
生俏皮风趣
的表达效果。
4.猜一猜:以下四组都是谐音性歇后语,看哪一小组猜得又
对又快?
A一连三座庙──
B石头蛋腌咸菜──
C隔着窗户吹喇叭──
D关公打喷嚏──
5.宣布答案:A妙(庙)妙(庙)妙(庙);B一言(盐)难
尽
(进);C名(鸣)声在外;D自我吹嘘(须)
6.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每个小组都搜集了不少谐音性歇后
语,哪一组先来出题?
7.小结:歇后语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好
好继承和发扬。
二.谐音笑话
1.读一读。
2.交流:看了笑话,你有什么感想?
3.小结:汉语同音字多,不能随意乱用,否则会成为笑话。
4.讲述:前一阶段搜集到的谐音笑话。
三、汉字的起源
1.指名讲述:《仓颉造字》的故事。
2.介绍:“仓颉造字”是一个传说。其实,汉字不可
能是由
仓颉一个人创造的,也不可能是在一个时期创造的。很多人都参
与了这项伟大的创造活动
。
3.交流:关于汉字的起源,还有许多传说呢。哪一组给大家
讲一讲? <
br>4.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默读《“册”“典”“删”的
来历》。你还知道其它汉字的来历吗
?
5.以小组为单位介绍。
6.认读课后的十个生字。
四、畅谈收获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你有哪些收获呢?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仓颉造字》与《“册”“典““删”的来历》
一、阅读《仓颉造字》
1、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几节课综合性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汉字的无穷
乐趣,这
些有趣的汉字是谁创造的?你们想知道吗?
2、板书课题:仓颉造字。
3、自学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⑴在没有汉字之前,人们怎样进行交流?
⑵仓颉怎样造字?
4、讨论交流。
5、拓展课外:
同学们,仓颉造字知
识个传说。其实,汉字不可能是有仓颉
一个人创造的,也不可能在一个时期创造的。很多人都参与了这<
/p>
项伟大的活动。关于汉字的起源,还有许多传说,谁能根据自己
搜集的资料讲一讲
。(指名介绍)
二、阅读《“册”,“典”,“删”的来历》
1、师导入: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读读课文,说说“册”,“典”,
“删”这几个字是怎么造出来的?
2、自渎材料:
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查字典读懂。
3、指名说说这几个字的来历。
4、你还知道哪些字的来历?
(学生汇报搜集的资料。)
三、认识课后生字
四、总结
同学们经过一段
时间的综合性学习,我们学会了制定活动计
划,还通过搜集各种大量的资料,感受到了祖国文字--汉字
的有
趣,认识了汉字的起源。我们的收获可真大啊。我们还要继续进
行综合性学习,进一步了解
汉字,加深对汉字的热爱。
五、课外实践:搜集查找,整理资料
1、形式:⑴书面汇报。⑵
合作汇报。⑶制成演示文稿汇
报。⑷出示实践活动展版或编小报汇报。2、以组为单位进行成
果
汇报展示。
【作业安排】
1.喜欢办小报的同学,办以“有趣的汉字”为主题的小报。
2.喜欢读书的同学,找有关汉字的书读一读。
喜欢上网的同学,在以下网站继续探寻汉字的奥秘。
教学反思:
我爱你,汉字
1.学会13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我爱你,汉字》,激发
学生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2.通过社会用字调查,增强学生规范用字的意识,努力为纯洁
祖国语言文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3.在书法作品的欣赏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能
力。
4.在活动中,学会制定计划,并能统筹安排落实计划的实施,
学会撰写调查报告。
增强规范用字的意识。
学写调查报告。
一课时
一、话题导入。
同学们,有人说,汉字堪称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汉字正是因为
有着悠久文化的积淀而有着丰富的内涵,也因此不仅神奇有趣,而
且充满生命力。让我们走进缤
纷的汉字世界去进一步地探索吧!
二、学习探究,了解汉字文化。
【活动一】
汉字历史——趣事知多少。
1.猜一猜。
中国最早的汉字是什么?
2.说一说。
甲骨文是怎样发现的?听我来介绍。
3.看一看。
汉字的发展历史,你知道多少?各种字体大约是在什么时候产
生的?
4.故事串。
(1)一个汉字记载一段历史。通过一个个汉字,我们能够看到
祖先是怎样生活的,这种生活又
是怎样变化的,甚至能够“看”到
他们是怎样思考的。(讲解“监”、“国”、“女”等汉字故事)
(2)古今中外因为写错汉字或读错汉字而发生的笑话。
古今中外因为写错汉字或读错汉字造成不良后果的事例。(一
字毁千军、一点值万金……)
【活动二】
书法作品赏析。
1.欣赏教材作品。
阅读课本:欣赏课本上提供的优秀书法作品,说说自己为什么
喜欢它们。
2.拓展书法文化。
你知道的书法家有哪些?了解他们有名的碑帖。
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勤礼碑》、柳公权《玄秘塔
碑》……
3.读读背背《赞汉字》。
(1)结合诗中的词语欣赏搜集碑帖和书法作品,如行书流畅,<
br>楷书端庄,草书奔放,篆书隶书古色古香等。
(2)赏析书法的要求:
①既要对作品
宏观地把握,如气势、神采、布白,又要细微地
观察,如用笔、用墨、结构、线条等等。
②注意由线条点画组合的汉字结构,艺术型的意趣和哲理。
③注意布白,包括结字、行气、章法。
④把握书法的神采,就是指书法的精神气质、格调风韵。
4.举办小型书法展览。
可以欣赏有书法特长的同学的作品,也可邀请同学或老师、家
长现场挥毫。
【活动三】诗文诵读。
1.激情导读。
一个个方块字,就是一幅幅跳跃的画。细细
读她,如同一段隽
永秀美的小诗;用心品她,好似一则意蕴深远的故事;静静赏她,
仿佛走进了
多彩的历史画卷……
读读诗人刘湛秋的散文《我爱你,中国的汉字》,你一定会为
自己面前的
这一个个方块字而动情!
2.自由朗读课文,认识13个加点生字。
造诣(yì)殷(yīn)商顿挫(cuò)
抑(yì)扬隶(lì)书拘(jū)束
风韵(yùn)撇捺(piěnà)浩瀚(hàn)
凝滑如脂(zhī)驰骋(chěnɡ)魅(mèi)力
3.体验。
汉字在作者眼
里,一个个“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纸上玩笑
嬉戏,像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愉悦你的眼睛”。作者还
觉得每个
字都有不同的风韵,展开想象的翅膀,你从哪些字词中能感受到、
回味到怎样的风韵?
4.感悟。
交流自己静心品读的感受。
5.交流。
读完课文我最想。(
有感情地读、体会热爱文字的情感,摘抄
喜欢的句子,背诵喜欢的句子……)
6.教师总结。
汉字多奇妙,它像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愉悦着你的眼睛,它
以无限活力和奇特魅力吸引着你,
它以不同的风韵展示它的灵性,
你觉得汉字带给你的是怎样的感受?
三、调查探究,学写调查报告。
1.制定活动计划,进行社会用字情况的调查。
2.分小组讨论、交流调查的情况,教师指导学生写简单的调查
报告。
3.明确调查报告的三个部分。
(1)调查的时间、地点、调查的目的。
(发现社会上的错别字,向有关单位提出改进建议。)
(2)对调查到的材料作分析,主要是统计和分类。
(如,调查了多少商店,发现了广告招牌
上有错别字的有多少
家;这些错别字大致有哪些类型;产生这些错别字的原因有哪
些。)
4.学生写调查报告,教师巡堂指导。
5.师生共同评议出优秀的调查报告,教师提出修改意见。
6.学生修改调查报告。推选出好的调查报告做成一个展览。
四、布置作业。
课外搜集关于规范汉字认识的必要性的相关资料。
1.贴近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
参与积极性。
2.课前组织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引导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
见解,达到活动的教学目的。
3.课前充分搜集相关资料,使课堂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
说服力。
课
题
送元二使安西四年级上册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
2.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
学 人的情感。
目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
标 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教
学
重
难
点
过
程
1.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
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生
的自学能力。
师生活动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许多表
现人间真情的古诗词,尤其是千古
设计意图
导
入
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谁能背
一背?
生背诗。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首唐
代诗人王维写的送别诗《送元二使
安西》。
生齐读课题。
对送别诗
有一个整体的
印象,感受诗
的意境,为学
新课打铺垫。
师:自由诵读全诗,读完后,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初
读
课
文
生读书。
听范读,(课件)。
指名读书。
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
引导学生
总结归纳学习
方法。
整
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
体 是怎样学古诗的?
感
知
生答。
老师归纳总结一下,出示学习
方法(课件)。
指名读方法。
师:我们按照学习方法来学习
这首诗,首先做什么?
生答。
理
解
诗
句
意
思
师:谁送谁?送到哪里去?去
干什么?连起来说一说?
师:请找出诗中有哪些地名?
它们什么关系呢?
出示图,说说你的感受。
师讲解地图。
《送元二使安西》又叫《渭城
曲》,唐代演唱此诗又称《阳关三
叠》。
师:
我们理解了诗题,接下来
通过预
习,查字典由
扶到放地理解
诗句意思。并掌握自学方
法。
干什么?
生自由读诗的前两句。
小组自学:借助字典理解每个
字的意思,再连起。
理
解
诗
句
意
思
小组自学:借助字典理解每个
字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诗句的意
思。
师:你喜欢哪个字?为什么?
(重点理解“新”)和书写。
同桌对读前两句,读出早春的
生机。
指出送别的时间、地点、天
气,创设了自然环境,那么前两句
在写什么?
师
小结: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
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
柳,构成了一幅清新明朗的图景,
为送别提供了自然环境,可是,在
这样一个清新的早晨,好朋友元二
就要远行了。
读读后两句。
师: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学
习前两句的?
生答。
下面按照学习前两句的方法,
自学后两句,把你的学习结果汇报
给大家。
生汇报学习结果。(重点理解
“更、无”)
再读读,“劝君更尽一杯酒”
我分明感觉到酒里还有别的滋味,
你体会体会。
对重点的
字加以强调并
指导书写。
师:我们如何才能把王维与元
二那种难舍难分的友情表现
出来
呢?即不能读得悲悲切切,也不能
品 读得凄凄惨惨,要读出豪情,自己
读一读再体会体会,在读书中感
注重读法
的指导以及评
价。
在朗读中
获得审美感
受,自然实现
有感情地朗读
和背诵。
诗 悟,在读中体会。
句
生读。
师范读,生评价,师指导读
法,介绍平仄规则。
指名读。
那后两句写了什么?
师:诗人为什么写送别还要写
客舍、柔柳?
悟
诗
景渲染了气氛……
对照着插图,谁能把全诗的意
借景抒
情,使
学生融
入文本,感悟
诗情,实现与
诗人的情感共
鸣。
境
思完整地说一下?
请同学们听音乐,一起背诵全
诗。
同学们,自古至今,有了情,
文字才有了生命的活力,有了情,
结
人间才有了万古不朽的诗篇,友人
束 分别是伤感的,但只要心中留有一
语 份思念与牵挂,就
不再令人感伤。
因为我知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
比邻。让我们记下这段以酒相送的
千古佳话,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古
诗,铭记这份送别的情意吧!
《凉州词》
教学目标
1读正确,读通,读有节奏,即字正腔圆的读好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意,提出不懂的问题,想象画面,体会戍边战士
的思乡但不能回乡的情感以及戍边将 士豁达的情怀。读出诗意
境,唱出感受,达到自然成诵。
3课外拓展王翰《凉州词》,渗透两首《凉州词》的不同。
教学重难点
感受王之涣 的《凉州词》的古诗意境,读出自己对这首古诗
蕴涵的情感(感受诗悲中不失其壮的基调)。
教学过程
一、教学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
阶段目标是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
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 追求美好的
理想。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
重学生的个体感悟, 体现自主学习。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迄今1000多年的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颠 峰时期.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确乎前无古人,这其中当首推王之涣的《凉州
词》。板书:王之涣 《凉州词》。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么?
预设:生提问:凉州在哪儿?词是什么意思
?题目什么意思?为
什么两首诗一样?(师及时鼓励学生会动脑筋,想问题.)
1出示唐代地
图(标注:黄河,凉州)。师随机介绍凉州:地
名,指墩煌附近,今甘肃武威。地处西北,十分荒凉。
2词呢?唱词。
3释题:(可以先请学生说)预设:其实凉州词准确的说,不是
诗题
。它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
人为它填词,便有许多首凉州词了。
4作者简介:师:你们了解诗人王之涣么?
预设:(1)可以随机指名,请学生说,
(2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或没有查好资料,师介绍。
师:其实《登鹳鹊楼》就是他写的,正是一
曲《登鹳鹊楼》
和我们今天要学的《凉州词》,使他跻身于唐一流大诗人行列。
出示幻灯片(指
名读作者简介)。
过渡:想读读这位人称小官员,大诗人的作品么?
(二)初读古诗:出示幻灯片,提出读的具体要求:
1自由读(至少两遍)。
2指名读,听后评读。(老师或学生评)
过渡:如果说初读古诗的第一步,那么读出感觉,读出味道那
才是我们读好诗的更高境界。
(三)感悟诗句前两句
1轻声读前两句诗,找出自己读的感觉,并且或写或勾做上自
己习惯的学习标记。
2自由大声地读一读自己感觉到的。
3指名读。(要求说感受,读出感受。)
4师或生听后评议。
学习前两句诗预设:学生可以从第一句里找感觉,也可以先
从第二句谈起。课堂师要随机引导。
若学生先体会第一句,则重点点拨:
(1)解决远上的意思。老师用手势和眼神带。(自下而上)
(2)听音乐,师:提到黄河用
什么词语可以形容它?(自由抢
答:汹涌澎湃、磅礴、气势宏大)
(3)谁带着你的想象再来读,其他同学闭眼听想象画面。
(4)听后评读。
(5)你听了这样的朗读后,你有了什么新的感受?(高远辽阔感)
(6)想象画面,同桌加动作自由读,听后说说他哪读的好?
若先体会第二句,则重点点拨:
(1)谈自读后的感觉。(孤)孤什么意思?师及时鼓励孩子的感
受。
(2)你们也这样读读,体会孤的感受。
(3)解疑(胡兴业同学提出的疑问):片的意思是
什么?师:是
呀,为什么写一片而不是一座呢?
预设:a学生自己争取解决。
b师
引导。进情境诗人由高远辽阔的黄河,笔锋一转,把视角
拉下来,远望,不觉咏出个人接读第二句。 <
br>c如果读不出片(单薄,小,)的感受,师随机指导这个学生:
再远些,再远些看,边读边想象它
的样子。此时,再说你(你们)
的理解。指名说或自由说。(师注意捕捉学生的零散感受。(座
呢,城比较高大,厚实的感觉。写片更突出了城的孤,单薄,
小。犹如一片小小的树叶。更加有种悲凉,
危险的感觉)
4师:想看看这片城么?(课件)
5配乐《凉州曲》创设情境
:(师语速缓慢地)茫茫戈壁,假如
你是戍边战士,盛夏骄阳似火,大漠之上(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
br>山。);秋风飒飒,中秋月挂梢头,(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
冬夜北风寒,雪花漫天飘(
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此情此
景,身处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用一两个词说说。(指名说,<
br>生:凄凉,苍凉,寂寞,孤独)
6小结:前两句诗,如果说首句带给我们更多的是黄河的气势<
br>磅礴和天空的高远,用一个字壮(板书壮),那么第二句则更侧重
的守城战士环境和内心的描写,
我们也用一个字概括:悲,(板书
悲)。这真是壮中有悲,悲中有壮呀!
7自己再读读,体会体会这种荡气回肠的感觉。
8个人展示读。(师再评:我听出你在突出一
和万,对比读
中,反衬了城的孤单薄和战士内心的凄凉感。真是用心在读啊!
过渡:如果说前两句是画意,那么后面的诗情又是什么呢?
(四)学习三、四句。
1轻声读三、四句,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么?(预设:谁怨谁?何
须怨又是什么意思?)
2解疑。出示ppt
(1)何须什么意思?
(2)何须怨呢?(不必怨。)谁不必怨谁?(羌笛不必怨杨柳)。
(3)看着大屏幕诗句,
学生试着说诗句大意。追问:为什么不
必怨呢?(怨也没用,无可奈何的感受。)[
(4)试着读出这种感受。
(5)指名读。
(6)师生评读。(师
随机评:我还听出了你的怨愤之情。)说说
你为什么这样读?(怨愤朝廷的漠不关心;所以突出春风一词
的朗
诵。)
3师:然而,一个何须怨,道出了将士心声保家为国,(板
书:保家为国
),表达了他们豁达的胸怀。怎么读出这情怀?自由
读指名读范读指名读学生自评。
4回读全诗:同桌互读,读后评议他哪读的好?展示个人读大
家评议。
5学唱古诗。播放视频《凉州词》。
古诗是可以唱的,想唱么?让我们唱中表达心中的感受。
1
遍:轻声学唱。2遍:自由大声唱。3遍:起立,加动作,眼神,
有滋味的吟唱。(自然课堂
呈现熟能成诵的感受。)
(五)课外拓展:师过渡:同学们,还有一首与此题目相同,
内容相
同,感情相近的诗,但表达将士的情怀直接,更豁达。出示
ppt王翰《凉州词》,相信你们用刚才的方
法,一定能很快进入角
色的。
1自由读,找感受。
2小组交流感受或读出感受。
3小组赛读。形式自己设计。读后学生互评,或者老师评议。
4试着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可
以从题目,作者,诗表达的情
怀,内容都是边塞诗...)这些都要因学生学情而定。也可以提问
质疑,师随机解疑。
(六)作业:把两首《凉州词》朗诵(也可以唱)给家长听。
本教学设计的主要特点(不超过300字)
一、尊重学生个体感悟:把学习的
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自
读自悟自批,让学生用几个词来表达读完前两句诗的感觉,再引
导学生
静心轻读《凉州词》,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
这样的感觉和情绪,学生会在古诗词句中捕捉感
受的来源。
二、紧扣诗眼,从带给学生感触最深的孤字入手,以质疑
片,加深对意境的感受,
再配乐朗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三次接
读,让学生在哀怨悲壮的音乐感染下,为情所动,随情而读!成为
课堂的一大亮点。
三、朗读指导有目标,分层次,讲实效:定了三步读诗法,
即字正
腔圆读出感觉读出意境。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课堂
上书声琅琅。
四、大量课外拓展,如课前题目的理解等,直至课后的拓展
阅读王翰的《凉州词》。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
课前谈话:还记得王老师吗?给王老师打打招呼(学生有叫
亲爱的王老师,尊敬的王老师等)
师:能不能叫王叔叔?
生:王叔叔(笑)
上课。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两
首古诗,请同学们拿出课文,读读这
两首诗,结合注释试着说说这两首诗的主要意思。
[以学
生自学为主,通过注释理解诗句意思,锻炼了学生的
自学能力,从整体上感受两首古诗。]
生读课文,教师板书两首古诗的诗题——《题临安邸》、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谁来朗诵这两首古诗。(大屏幕同时呈现两首古诗)
一生读第一首,老师指导朗读“熏”;另一名同学读另一
首。
师:咱们一起来读一读,思考两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这里是老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学习中的细
节。]
生齐读古诗。
生:这两首诗的作者所处的朝代都在南宋。
师:你们对宋王朝有哪些了解?简单地说。
生:(介绍南宋的历史)南宋王朝并没有吸取北宋王朝的教
训。
生:(介绍搜集的资料)
师:是的,那是个非常复杂的时代。(老师介绍历史背景)。 [用查阅资料的方法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够了解到宋朝的一
些情况,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 老师用富有情感的语言
介绍历史背景,给学生情感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师:谁来说说第二首诗题目的意思?
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意思是……
生:……
师:对这首诗的大意你能说说吗?
生:(有点紧张)
师:别紧张,自己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说……
生:(用自己的话,基本讲清楚了)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到对诗句的理解,能够鼓励学生说
完
整,看出教师是还是有一定的尊重学生的意识的。]
师:沦陷区的百姓被称为——
生:遗民(老师板书)
师: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以后,你觉得“遗民”应该怎
样
理解?是“遗留在沦陷区的人民吗?
生答:是遗弃的人民。
[对遗民的理解教师采取了问的
方式,加深学生的自我反
思,把学生自己的理解提高了一个层次,从“遗留”上升到“遗
弃”。
]
师:诗句中的“胡尘”仅仅是灰尘吗?
(播放音乐,展示诗句引导学生想象看到了什么?)
[音乐铿锵,确实把人带到了金戈铁马的战争中,能激发学
生的想像。]
生:我仿佛看到了金兵一连串的马蹄声,践踏在人们的身
上。
师:你看到哪些人倒在马蹄之下?
生:老人
生:妇女
生:孩子
[这里的想像,把遥远的年代一下子拉到了学生的面前,如
同电影的蒙太奇,学生甚至会想到自己就是
胡尘中的遗民。]
师:他们留的是怎样的泪啊?
生:流泪
师:那滴滴的泪是什么泪?
生答。(痛苦,愤怒,绝望,期盼……)(师板书:清凉) 师:北方的壮丽山川陷落了——西湖边还是一片歌舞升平的
景象;北方的老百姓在异族的欺压下度日
如年——西湖上的权贵
们在歌与酒之间昏昏度日;北方老百姓盼望克复中原的部队,望
眼欲穿—
—南宋的统治者们终日寻欢作乐,早已将失地与那儿的
老百姓一起忘到了九霄云外。
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读了这首诗,你现在有什么样的感想?
生:我的心里有同情,同时感觉宋朝政府真是腐败无能。
(师板书:凄凉)
[教师富
有感染力的语言,完全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情感世
界,把两首诗的内容紧紧揉合在一起。从“清凉”到“凄
凉”,
学生经历了一个情感过程,感受更加深刻了。]
师:是啊,他们是如此的昏庸,而老百姓却是他们的盼啊,
盼啊!读——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又一年是多少年?65年呐,……一年过去了,读!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5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十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65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此处的设计可谓匠心独运,把学生
的情感推向新的高度,
学生的朗读中已经让人感受到了这种变化。]
师:他们哪里知道,自己
早已被抛弃了,被那些终日沉醉在
湖光山色、莺歌燕舞中的游人们抛弃了。
课件出示《示儿》,教师引读,学生再读。
师:诗人到死都没有看到中原的统一,他的心情怎样?
生:我感到诗人非常失望。
[《示儿》的引入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既整合了古诗的内
容,增加了阅读量,同时又是悄无痕迹,这种
意义上的关联,对
现在两首诗的学习又起到了“润物无声”的强化。]
师:内心的心凉之感是一种悲凉之感。(板书悲凉)
[从“悲凉”到“凄凉”,学生的情感确实已经上升到这一
步了,有水到渠成之感。]
那令人心凉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呢?读林升写的《题临安
邸》
生:山外青山楼外楼……
师:那令人心凉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呢?
生再读。
师:那让人悲凉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
生再读。
[这种质问,用诗句来回答是再巧妙不过了,读中悟情,是
为经典。]
师:对这首诗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吗?
[此问是最平淡的一问,却是最有价值的
一问,是啊,我们
的学生究竟有什么想法呢?他们的头脑一直在进行着别人的思
考,他们没有时
间没有空间思想自己的思想,现在机会终于来
了。]
生:为什么说杭州把比作汴州?
师:对于汴州,你们想了解吗?
生:想。
师:“直把杭州做汴州”,是啊,无论在
汴州还是杭州,那
些权贵们不都是日日饮酒、朝朝作乐吗?汴州已经沦陷了,杭州
的命运又会怎
样呢?那些昏昏度日的当朝统治者断送了一个汴
州,难道不会再断送一个杭州吗?
生:……
师:你怎么理解这个醉字?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看到
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他们花天酒地,一个个大腹便便的……
师:通过这个醉字,你还能听到什么?
生:……
师: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你有何感受?
生:我感觉总有一天……
师:请你朗读一下。
生朗诵。(掌声)
[抓住一个“醉”,通过学生的想像,活化了当权者的嘴
脸,学生的感受又有了新的变化。]
师:当这两首诗同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你又有何感受?
生:我感受到宋朝政府腐败无能。
生:我感到了一种鲜明的对比。痛苦的日子一年又一年,杭
州的权贵们吃喝玩乐
,……我觉得他们太对不起为他们流干眼泪
的百姓了。(掌声)
生:……
[学生的
语言的大门被情感推开了,他们畅所欲言,和诗人
的情感,和诗句的情感合而为一。达到了语文学习的效
果。]
师:而西湖旁边的这些权贵们却还在花天酒地之中。读——
生读:
师范读,一生再读。
有没有注意第二个句子——“西湖歌舞几时休”是个什么句
子?
生:问句。
师:谁问谁?
师:是作者在问南宋统治者。
师:如果你是作者,你怎么问他们?
生:(有些愤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现在,请你指着那些统治者的鼻子,你怎么问他们?
生:(愤怒程度有所提高)——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现在,就请你指着这个昏庸的南宋皇帝,你怎么问?
生:(越来越愤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
(台下掌声)
师:让我们一起来问一问这个昏庸的皇帝!
生:——西湖歌舞几时休?
[这里的朗读指导,巧妙的让学生读出了情感。一直以来我
们并没有找到好的朗读指导的方法,本诗
教学中的几处朗读指导
有很好的示范作用,让我们在实践操作中有了更多的思考。]
师:读了这两首诗,你有没有发现,诗人有一颗怎样的心?
生:忧国忧民之心。
师
: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面对沦陷
区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对野心勃勃
、对江南之地虎
视眈眈的侵略者,以及面对这两首诗的作者,你想对谁说些什
么?
生练笔。
请五名学生学生上台。
生:……你们对得住哪些老百姓吗?
生:……
(学生写得很精彩,感情也很投入)
[此处安排的练笔,学生的情感宣泄
在纸上,给学生一个自
我表达的机会,感情的洪水一下子喷发出来了。用自己的语言表
达自己的
思想。]
师: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位
位爱国志士站出来了,陆
游就是其中一个;一个个民族英雄诞生
了,岳飞就是南宋历史上一位最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他<
br>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一同流芳百世,激励
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播放《满江
红》)
师:让我们在激昂的音乐声中结束今天的这一课吧!
[激情的《满江红》歌曲,把情感推向了新的高潮!]
《清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方志敏的崇高精神。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角色朗读、圈划等学习运用语言、神态和动作表达
人物身份特征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2.展开小组讨论,说一说方志敏是个怎样的人?
3.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之间
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感受他坚定的革命志
向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
重难点分析:
1.学习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
2.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的关系。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于方志敏的故事。
第一课时
一、介绍人物,讲述故事,新课导入。
1.讲述方志敏的故事。(注重他在狱中的经历,强调他的为
人品质。)课件展示
2.方志敏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题:何谓“清贫”?
出示课件
学生先尝试解释,然后通过查阅工具书和讨论,确定“清
贫”的意思。
课件展示
2.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1)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指名读课文,教师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相机进行矫
正。
(2)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
课文的主体是“一桩趣事”,是详细介绍的。
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是总体介绍自己的观点和情况。
三、品读“趣事”部分,朗读对话,品味语言,加深理解。
1.自读课文第2-8自然段。简要说出这部分写了一件什么
事?
2.找出“我”与“士兵”的对话内容,同桌分角色朗读。
课件展示
3.点评:读得怎样?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教师要指导学生体会国民党士兵的凶恶、
贪婪,体会方志敏
的从容、淡定和对国民党士兵的蔑视。
4.圈划最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心理的语句,说说它们的
作用。
课件展示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和体会重点词句。可以从以下角度来
体会:
(1)体现国民党士兵贪婪的;
(2)体现国民党士兵凶狠的;
(3)体现方志敏从容镇定的;
(4)体现方志敏清廉为公的;
(5)体现方志敏对敌人蔑视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认读重点生字新词。
2.复述一件“趣事”。
教师了解学生对第一课时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注意指导学
生复述故事时人称的变化。
二、品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1.品读课文第1自然段。让学生谈谈感受。
课件展示学习提示:
从课文的第一段中,你读懂了什么?联系有关的语句来谈一
谈。
2.品读课文的第9自然段,思考:
对方志敏“家底”的补充叙述有什么表达作用?。
课件展示
3.品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练习前面的内容说说对这段
话的理解。
教师注意让学生关注这样几个点:
(1)方志敏的“清贫”与“洁白朴素”,体现在哪些地方?
(2)“战胜困难”又体现在什么地方?
三、升华认识,拓展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1.方志敏为什么要坚持一种“清贫”的生活态度?
课件展示
2.“清贫”的生活对于革命者到底有什么意义?课件展示
3.有人说方志敏烈士“清”而不“贫”,你同意吗?请谈谈
你的理解。
课件展示
四、拓展延伸。
1.阅读郭沫若盛赞方志敏烈士的话。
课件展示
2.小话题。
思与辩:在提倡全面小康的时代,“清贫”精神还需要吗?
课件展示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人物描写--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教学目标:
1.我能认识5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破绽、
咕咚、精神抖擞、手疾眼快、膀大腰粗”等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小嘎子和胖墩儿两个人
物形象。
3.我能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心
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小嘎子和胖墩儿两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紧扣主题,谈话导入
(课前板书课题人物描写一组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在灿烂的文学宝库里,作家们用他们神奇的妙笔,通过人物
的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的描写,为我们塑
造了众多栩栩如生
的人物形象,比如,神通广大的孙悟空,顾全大局的蔺相如,知
错能改的廉颇
,勇武过人的武松??在作家的笔下,这些有血有
肉、性格特点鲜明的人物,让我们印象深刻,久久难忘
。
师:老师想了解了解,你们平时都愿意与怎样的同学交朋
友?
生:我愿意与性格开朗的同学交朋友。
生:我愿意与和我谈得来的同学交朋友。
师:同学们,你们说得真好。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人物描一组》中的“第一个片段”──《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学生读),去认识两位很有特
点的新的朋友,去领略文学长廊中更
多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去
感受作家笔下的人物特点。屏幕出示:“小兵张嘎”的图片
师:他是谁啊?认识他吗?你是怎么认识他的?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想和一个人交朋友,必须先了解他的为人,也
就是他的性格。
那么小嘎
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胖墩又是一个什么样
的孩子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小嘎子与胖墩儿比赛摔
跤”的一
个片段去了解他们。
二、呈现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5
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破绽、
咕咚、精神抖擞、手疾眼快、膀大腰粗”等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小嘎子和胖墩儿两个人
物形象。
3.我能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心
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师学习目标解析:这一节课的重点内容是感受小嘎子和胖
墩儿两个人物形象,难点是体会学习作者
抓住人物的动作、语
言、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带着目标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之旅吧!
三、新知探究:
师:请同学们把语文书翻到132页,并拿出导学案看到新知
探究部分。
请同学们同
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读完
后,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出示课件)
(学生独学)
师:检查字词(出示课件词语)
词语:
破绽咕咚精神抖擞手疾眼快扳不动膀大腰粗单褂儿一叉一搂
三抓两挠
仰面朝天蹦来蹦去
师:请几个同学来读吧,这次先不选同学,我走到哪儿以拍
肩为提
示,拍到谁谁就起来接读。如果他读对了,我们就送给他
一个赞,跟着他读,如果他读错了,我们就一起
来帮帮他。
继续展示2小题。
师过渡:同学们刚刚的自主学习表现都非常好
,我们对课文
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知道课文讲了小嘎子提议摔跤,在摔
跤过程中,他时时
处处想使巧招,结果反被胖墩儿摔了个仰面朝
天的事。接下来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
把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句子划下来,圈出重点词语想一想,
你似乎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嘎子,一个怎样
的胖墩儿?小组合作
学习,交流你的感受。
四、合作探究:
集体交流
师
:在这一篇课文中,谁是主人公呢?(小嘎子是主人公)
所以我们首先走近小嘎子吧!请同学们大胆说一
说,从课文的哪
一句话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嘎子呢?
(一)议嘎子:
语段一:
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
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心理)
“手疾眼快”写出了嘎子什么的特点?(板书:机警敏捷)
一向??从不??自然??”,从这几个词,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
嘎子?
(板书:富有心计)
怎样读才能把嘎子的这种特点读出来呢?
感情朗读。
语段二:
俩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
鸡
鹐架似的对起阵来。(动作)
师:这一句虽然写的是俩人,但也包括嘎子,什么词语体现
了嘎子的特点?
①“虎势儿一站”什么意思?指名说。
“虎势儿”中的虎就是“老虎”,“老虎给你们一种怎样的
感觉?
一起读“虎势儿”这个词,读出老虎的勇猛,把这种虎气生
威,咄咄逼人的气势读出来,
②“虎势儿一站”,站出了一个怎样的嘎子?(板书:气势
逼人)
③此时此刻,小嘎子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
④谁能把你的体会放到句子里来读一读,让我们感受感受这
种威风与气势?
语段三:
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
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
,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
风。(动作、心理)
①“猴儿似的蹦来蹦去”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自己读读这句话,想想:嘎子在猴儿似的蹦来蹦去的过程
中,他在想什么?
③你能读书小嘎子的灵活与心计吗?
语段四:
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
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
给他把脚别住了。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
br>摔了个仰面朝天。(心理)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嘎子?(沉不住气)他想取胜的心情太
迫切了,所以使用了最后一招——钩,这一钩,钩掉了什么?
(交流:钩掉了胜利的希望。)
从这一钩上,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嘎子?(板书:求胜心
切)
师过渡:要是换在平
日里,机警敏捷、富有心计的小嘎子早
就获胜了,可今天他的对手是谁?胖墩儿有什么特点呢?
(二)议胖墩:
语段一:
“是吗?”小胖墩儿跳起来,立刻退后几步,一闪身脱了
单褂儿,
叉着腰说,“来吧,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便摔?”(动作、语言)
(板书:胸有成竹)感情朗读,读出胖墩儿的胸有成竹和底
气。
语段二:
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
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动作)
我们一起读一读。
什么是惯手?(经常干这行)从哪里可看出胖墩儿是摔跤的
惯手?
(板书:塌、合、鼓)学生示范他的动作
从这三个词,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胖墩儿?(板书:沉稳老
练)
谁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感情朗读
胖墩儿如此稳如泰山,真是难以对付啊!
语段三:
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搬
不动他。 哪些词语体现出他是个身强力壮,厉害的对手?(膀大腰
粗:身体强壮;一身牛劲儿:力大如牛;推
拉拽顶:一个词描写
了哪几个动作?说明各种招术在胖墩儿面前都——失灵了)
谁来读一读,把胖墩儿的实力读出来?感情朗读
4.那么精彩的摔跤比赛,那么鲜明的人物特
点,作者究竟主
要抓住了人物的什么来进行描写呢?(主要是动作描写,兼有语
言和心理描写)
板书:动作语言心理特点
难怪“人民艺术家”老舍爷爷说:只有描写行为,人物才能
站起来。——老舍
(三)情景再现:
课件呈现:回顾比赛摔跤的过程。
出示填空:
精彩的
摔跤比赛开始了,俩人各自虎势儿一(站),对起阵
来。起初,小嘎子围着胖墩儿猴儿似的(蹦来蹦去)
。胖墩儿
(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两个人揪在一起,
嘎子(推拉拽顶),硬
是扳不动他。小嘎子用脚去(钩)他的
腿,结果被胖墩儿一推,摔了个仰面朝天。
精妙的人物
描写,让小嘎子和胖墩儿犹在眼前,让我们陶醉
在了小嘎子和胖墩儿的摔跤比赛现场。接下来,我想把我
们的小
嘎子和胖墩儿请上台来,再现当时的情景,谁愿意当那个寂静敏
捷的小嘎
子呢?谁又愿意来当那个厉害的小胖墩呢?我还想请一
个旁白小老师。
好,人物到位,那我们的表演现在开始!
师引导学生评价:你觉得小嘎子和胖墩儿谁表演的更到位?
那个动作特别好?
师小结
:同学们表演的真好,评价得也很到位,小嘎子和小
胖墩儿两个人物形象在我们的课堂里可真是别有一般
风味。
五、综合提升:
仿写:
师:同学们,通过品味词语,我们对小嘎子的性格
有了一定
的了解。现在就你的了解,小嘎子摔跤输了,而且摔得是仰面朝
天,你觉得这么争强好
胜的小嘎子第一次失败后,他会善报甘休
吗?你觉得他此时此刻心里会怎么想?会对胖墩说什么?
生:我觉得小嘎子心里会很不服气,他会说:有本事再来一
盘。
生:我觉得小嘎子此时心里会很害羞,觉得很不好意思,因
为一开始他信心百倍的。
生:小嘎子心里会很着急,因为他的手枪输掉了,但是他又
不能这样就熟了,所以他会说:“胖墩,摔跤
摔不过你,咱来爬
树,怎样?”
师:小嘎子当时到底怎么说的呢?
屏幕出示:儿童
小说《小兵张嘎》中,小嘎子摔跤失败后说
的一句话:“慢着!”小嘎子脑门上哄哄冒火,又羞又急,“
咱
们是三盘两胜,倒一回就归你啦?——还有两盘呢!”“又三盘
两胜啦,你可真会耍赖!好,
三盘就三盘!”
生齐读。
师:是的,同学们你们猜中了,第二次摔跤开始了。你觉得
这次比赛结局会怎样?
生:我觉得小嘎子会赢的。
生:我觉得这次小嘎子还是会输。
师:好,根据你对小
嘎子的了解,抓住嘎子的动作和心里,
请你模仿课文的写法,发挥想象,用三五句话写一写或说一说你<
br>心目中他们第二次摔跤的情景吧!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还可兼
用语言、心理的描写,写出人物的
特点。
生写片断。
生写好后交流。(略)
小结:同学们想象力真丰富,且各有特
色,老师要给同学们
送上一份礼物,原版小说中第二次摔跤比赛的片段。
六、小结课堂:
师分课件呈现第二次摔跤片断,学生自由朗读。
师:小嘎子,这回胜了吗?怎么胜的?
生:靠咬了胖墩一口才胜利的。
师:小嘎子靠‘咬人'这一不太光彩的动作取得了胜利,你还
想和他交朋友吗?”
生:我不想和嘎子交朋友,因为他太赖皮了,要赢就就应该
赢得光明正大些。
生:我也不想,因为他不诚实。不诚实的人,不能和他交朋
友。
生:我想和嘎子交朋友,虽然嘎子身上有很多不足,但是他
机智、勇敢。
生:我也想和嘎子交朋友,嘎子是有些调皮,但这正是我们
儿童的天性,我喜欢和这样的人交朋友。
师:有愿意与嘎子交朋友的,也有不愿意交朋友的。同学
们,愿不愿意与他交朋友,你可以有你
的主见。但是,老师想告
诉大家的是,一个人的性格并不是十全十美的,而是在一个人成
长的过
程中逐渐完善的调皮捣蛋的小嘎子就是这样,他后来区队
长、老钟叔、奶奶的引导帮助下最终成为了一名
真正的八路军战
士。同学们可以到课外去阅读儿童小说《小兵张嘎》,相信你们
会对他有更全面
的了解。到时你在决定是否和他交朋友,好吗?
我也相信,在同学们的身边也有类似“嘎子”这样的同学
,平时
比较调皮捣蛋,虽然现在你也许还不愿意和他们交朋友,但是终
有一天他们会在老师、你
们的帮助下成为真正的“小兵张嘎”,
成为你们真正的朋友。下课!
作业设计:
1
.在你们的心目中,小嘎子和小胖墩儿分别是怎样的人呢?
请同学们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你认为合适的
词语:
的小嘎子
的小胖墩儿
2.比一比,再组词:
搂()绽()敛()
擞()淀()剑()
板书设计:
小嘎(gǎ)子和胖墩(dūn)儿比赛摔跤
小嘎子胖墩儿
机警敏捷胸有成竹
富有心计沉稳气势逼人身强求胜心切
第12课《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主要依据单元目标和课后题设计)
一、日积月累
(一)重点字词:
1.应会读字:侄痰
2.趣味识字:痰,结合情景识字,人咳嗽了,就生病,容易吐
痰。
3.易读错字:监(易读成一声)茎(易读成四声)揩(易读
成jiē)
4.多音字:监【jiàn】国子监guózǐjiàn;[jiān]:监考
5应会写字:监侄郎
写正确:易写错字:“郎、监”“郎”:右边是双耳旁;
“监”前两笔左短右长。
写美观:
指导书写的字:监、郎
②指导要点:“郎”注意右边是个右耳旁,左边不
要漏下一
点,左宽又窄,美观大方;“监”前两笔左短右长。
6.需要重点积累的词语:哥子、郎中、医家、诸亲六眷、登
时、
穿梭、插口、故此、一茎灯草、纪念
这是一篇古代的白话文,有些说法和我们现在不太一样。
比
如,(师说意思,学生说词语,课件出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