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4单元教案
myfriend-优秀员工总结
1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昼、耘”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
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能通过读诗句,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4.能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2.能通过读诗句,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谁来说说,在你眼中,童年是什么样的呢?(自由、
天真、无忧无
虑……)在同学们眼中童年真是多姿多彩!是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
快乐也好辛酸也罢,都是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现在,师将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去宋代感受一下当时人们的童年乐趣。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首古诗,标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与同桌交流。
2.(出示7个会认的字)
(1)生齐读,注意读准“磬、陂、漪”的读音。
(2)认读多音字“供”。
3.(出示4个会写的字)指名生读,师正音。
4.生齐读三首古诗,师正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读完这三
首古诗,结合注释,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呢?(有小孩子
在种瓜、小孩子在玩冰、牧童在吹笛子……)大家
读懂的还真不少,现在我们就
一起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板书诗题)
2.大家从诗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四时、田园、杂兴)
(1)(出示相关资料)《四时田
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
的一组田园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
景色和农民的生
活。这首诗就是第三十一首。“兴”在这里读四声,“杂兴”就是随兴而写的诗;
“四时”在这里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题目的意思是: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
色而产生的感想。
(2)生齐读诗题。
3.生再次齐读全诗,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1)指名生说说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补充。
(2)理解词语:
杂兴:随兴而写的诗。
昼:白天。
耘田:在田间锄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儿女:男女。
当家: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童孙:孩子们。
解:理解,懂得。
供:从事。
傍:靠近。
阴:树荫。
(3)结合注释,尝试完整地将全诗的意思说出来。(白天锄地,夜晚搓麻
线,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小孩子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也在桑树
荫附近学着种瓜。)
4.(播放纯音乐)请同学们伴着这古朴典雅的音乐,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首
诗,边读边想象,
说一说这首诗展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1)诗中先写了哪些人物?(村庄男女)他们在做什么?(耘田
、绩麻)
后面还写了谁?(童孙)他们在做什么?(学种瓜)
(2)诗中哪些描写让你印象深
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为什么?(因为这两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从哪
里看出来?(小孩子
虽然不懂耕织,但也会学着大人的样子去种瓜。)这两句除了表现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什么?(农家孩子的勤劳好学)
5.(出示相关图片)你能根据图片的提示背诵全诗吗?试一试。
四、课堂小结。
学到这里,你能说说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吗?(展现了农村紧张繁忙的劳
动生活,主要表达了对天真可
爱、勤劳好学的农村儿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洋溢着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氛
。历来许多诗人以描
写乡村生活、田园风光著称,写下了不朽的诗篇,这样的诗,就叫田园诗。同学们课下可以继续搜集、品读更多的田园诗。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儿女 耘田、绩麻
童孙 桑阴学种瓜
农务繁忙
天真勤劳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上节
课我们穿越到了宋代,在诗人范成大的描绘中,我们感受到了(农村
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和(农村儿童
的天真可爱、勤劳好学)。让我们一起来背
诵一下这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再次感受农忙时
节农家孩子们的天
真快乐。
2.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另一位诗人杨万里,去感受一下冬日里孩
子们丰富多
彩的生活吧!(板书诗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齐读古诗
,划分节奏。(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
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2
.题目中的“稚子”是什么意思?(小孩子)“弄”是一个动词,意思应该
是(玩)。诗题告诉我们,这
首诗主要写的是(小孩子玩冰)。
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个小孩子到底是怎样玩冰的吧!
(1)齐读诗的第一、二句,结合注释,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早晨,小孩
子把冰从盆里拿出来,把它做
成一种打击乐器。)
①从哪里可以看出时间是早晨?(晓)
②小孩子是怎么把冰做成乐器的
?(彩丝穿取:用彩丝穿起来)(出示图片)
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冬日的早晨,小孩子高兴地从
金属盆里小心翼翼地
把冰取出来,仔细地用彩色的丝线穿起来当作银钲敲。)
③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这个小孩子怎样的特点?(想象力丰富、动手能
力强)
(2)小孩子把冰做成乐器之后,又有哪些举动呢?让我们一起朗读诗的第
三、四句。
①这两句诗写了什么?(小孩子敲打“银钲”,声音悠远动听。)从哪里看
出声音悠远?(穿林响)
②为什么最后一句诗说“忽作玻璃碎地声”?(因为一不小心冰碎了。)这
里的“玻璃”,是不
是指现在玻璃杯、玻璃窗的玻璃?(不是,是一种玉石。)
这里把冰碎的声音比作了玉石落地破碎的声音
,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
喻)
③从这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了这个小孩子怎样的感情变
化?(小孩子瞬间由
喜笑颜开变得失望无比。)你是从哪个字体会出来的?(忽)
(3)结合
注释和我们的讲解,你能不能试着说出全诗的意思?(清晨,小
孩子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用彩色的丝
线穿起来当作银钲敲。敲出来的响声像
玉磬一样清脆,穿过树林传得很远,忽然听见冰碎了,发出了像水
玉落地破碎的
声音。)这首诗表现了(小孩子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特点)。
三、小结。
多么可爱的孩子呀!如果是你,会有这般奇思妙想吗?
板书设计
稚子弄冰
脱晓冰 当银钲
穿林响 碎地声
天真烂漫
活泼可爱
— 第三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学习新知识前,我们先请两位同学背诵一下前面学的两首古诗
——《四时
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
2.前面我们已经跟着两位诗人,从夏
季到冬季,体会到了农村童孙的勤劳好
学和弄冰稚子的顽皮聪明,现在让我们随着另一位诗人雷震,去感
受乡村傍晚的
童真童趣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古诗,说一说:诗
题“村晚”告诉我们什么?(地点、时间)地点在
哪里?(乡村)时间呢?(傍晚)所以诗题的意思就是
(乡村的傍晚)。乡村的
傍晚发生了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出示相关资料,了解作者。
3.再次齐读全诗。
(1)说说前两句诗写了哪些
景物。(草、池塘、水、陂、山、落日、寒漪)
7个景物的描写,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出示图片,
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水
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青山衔着红彤彤的落日,一起把影<
br>子倒映在粼粼水波中。)所以,这两句诗写的就是乡村落日之景。
(2)此时,谁出现在这如画
的美景中了?(牧童)他在做什么?(骑着牛,
随意吹着短笛)从哪里看出来随意?(短笛无腔信口吹)
怎么理解这句诗呢?(无
腔:没有曲调;信口:随口。意思就是短笛是随口吹奏的,没有曲调。)所以后
两句诗的意思就是(回家的牧童悠闲地横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随意吹着不成调
的曲子)。 <
br>(3)通过感受诗中的场景,你觉得牧童的童年生活怎么样?(无忧无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思想感情?(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对闲适自
由、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4)再次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三、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感受
到了孩子们多姿多彩、无忧无虑的童年,
你的童年又是什么样的呢?课后写下来吧!
板书设计
村晚
教学反思
乡村晚景
牧童吹笛
无忧无虑
本课内容较多,但讲解详细,生掌握情况较好。不过,课堂时间有限,生朗
读环
节还是不够多。
2 祖父的园子
教学目标
1.认识“蚱、啃”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晃”,会写“蝴、蝶”等13
个字,会写“蝴蝶、蜻蜓”
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出示蝴蝶、蚂蚱、倭瓜等园中景物的图片)同学们,大家
知道这是什么
吗?(生答)如果现在你有一个大大的园子,里面就有这些动物、植物,你会喜
欢
吗?(喜欢)为什么呢?(因为动物很可爱,因为有吃不完的瓜果,因为可以
在园子里玩……)是啊,如
果有一个这样的园子,师也会流连忘返呢!不过,今
天我们要去游览的,不是我们自己的园子,而是萧红
笔下“祖父的园子”。(板
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生默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生汇报,师指导识字:
(1)多音字“晃”:
huǎng(明晃晃) huàng(晃动)
(2)正确区分“拔”(拔萝卜)与“拨”(拨打)。
(3)承:注意中间有三横,不要写成两横。
3.(出示生字)指名生带读,注意读准字音。
4.(出示“蝴蝶、蜻蜓、蚂蚱”等词语)生齐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
.生快速浏览课文,给课文标上自然段并划分段落。思考:你觉得祖父的园
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充满
快乐的、自由的、美丽的园子)
2.小组讨论: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在祖父的园子里的哪些场景? 3.全班交流:记忆中的园子(第1~3自然段);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
玩耍(第4~15自然
段);园中的一切都是健康的、漂亮的、自由的(第16~
17自然段);在园中玩累了,可以快乐地入
梦(第18~20自然段)。
4.(出示第1~3自然段)
(1)生齐读,说说祖父的园中
有什么。(昆虫)有哪些昆虫?(蜜蜂、蝴
蝶、蜻蜓、蚂蚱)这里着重写了哪种昆虫?(蜜蜂)作者先是
运用了ABB式的叠
词,再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蜜蜂的可爱,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2)除了昆虫,园中还有什么?(树)哪些树?(樱桃树、李子树、
大榆
树)着重写了(大榆树)。(出示与大榆树相关的句子)仔细默读上面的句子,
找出作者描
写大榆树时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拟人、比喻)有什么作用?(勾勒
出大榆树的高大和不容忽视,也写出
了大榆树的活力。)
(3)再次齐读第1~3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此刻你正漫步园中,看到这些富有生机的景物,是多么陶酉卒啊。
四、小结。
祖父的园子里有蝴蝶,有蜜蜂,还有
大榆树,真是生机勃勃,但是不是只
有这些呢?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发现。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祖父的园子
,看到了里面的小昆虫和
大树。现在,我们将进一步认识祖父的园子,看看祖父的园子里还有什么好玩的
、
有趣的事物。
二、精读课文,重点赏析。
1.走近祖父,感受祖父的慈爱。(出示第4~15自然段)
生齐读第4~15段,思考这部
分主要写了园中的什么?(人)主要是谁?(“我”
和祖父)“我”和祖父在做什么呢?(在园中栽花、
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浇
水。)
(1)这么看来,“我”是一个很能干的孩子啰?(不是)
为什么?(因为
“我”其实并不懂怎么干活,都是在捣乱。)从哪里看出来?(重点词:瞎闹、
乱钩、马马虎虎)对于“我”这种“帮倒忙”的行为,祖父有没有生气?(没有)
从哪里能看出?(“祖
父大笑起来”“把我叫过去,慢慢讲给我听”)从这里我
们可以看出祖父对“我”怎么样?(疼爱)真是
一位慈爱的祖父,怪不得“我”
在园中能如此自由自在。
(2)除了这些,“我”在园中还有
哪些乐趣?(摘黄瓜吃、追逐蜻蜓、采
倭瓜花、捉蚂蚱玩)玩腻了,“我”就去帮祖父浇菜,怎么浇的?
(把水往天上
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从此处的语言描写,我们不难看出,“我”
此刻无比快乐。
2.走近园中景物,感受作者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出示第16~17自然段)
在园中,除了生活是自由的,还有什么也是自由的?
(1)齐读第16~17自然段,回答上面的问题。(一切都是自由的。)
(2)园子里太阳
底下是怎样的景象呢?(出示句子:凡是……回答。)齐
读这两句话,说一说这两句话写出了“我”怎样
的内心感受。(“我”对阳光、
对光明、对温暖的向往,在“我”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都充满活力。
)太阳
底下除了这个,还有什么呢?(出示句子:黄瓜愿意……问它。)齐读这两句话,
说一说
这两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内心感受。(“我”觉得黄瓜是自由的,不
受约束的,可以看出“我”对自
由的向往。)
(3)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很多太阳下的景物,它们都是什么样的?找出
相
关句子,与同学交流。(具体参照第17自然段)这些事物集中反映了一种自由
快乐的生活状
态,可见,“我”十分向往这种生活,这种生活令“我”感到十分
惬意。因此,“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
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快乐地进入
了梦乡。
三、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
阅读“阅读链接”的内容,说说你对课文有什么新的体会。(从“阅读链
接”的内容可以看出,萧红后来
无限怀念祖父,怀念祖父的园子。作者之所以怀
念这个园子,是因为这个园子里有祖父的疼爱、有快乐的
童年。由此可见,童年
这段幸福、自由、快乐的生活,在她的生命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以至于让她念<
br>念不忘。)
2.童年的生活、童年的回忆永远铭记在心,但是童年一去不返,我们也只能
时刻回味与怀念了。带着对童年的留恋与怀念之情,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参观了祖父的园子,你一定流连忘返了吧?想一想,你周围有哪些景物也
镌刻着你童年的回忆
?试着把它写下来。
板书设计
祖父的园子
园中景物 充满活力
园中生活
自由快乐
难忘童年
教学反思
本课从读入手,引导
生在读中一步步找出信息,便于我们从中体会情感,不
足之处就是因为文章篇幅较长,真正读的环节不多
,所以只能把重点放在引导体
会情感的环节了。
3 月是故乡明
教学目标
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能通过评点的方法与文本展开对话,表达
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训练生运用评点的方法来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是本课教学的
重点。
2.生第一次评点课文,有一定的难度。课堂上师可介绍方法并进行示范,
来指导生评点课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
恒的母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
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
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
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
义十
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
思情感的载
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
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
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
的象征。当我们遥
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
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
涯共此时。情人怨遥
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人生代代无穷
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兔寒蟾冷桂花
白,此夜姮
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
杜甫有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二、简介作者
三、整体感知课文: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与特色。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
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
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
一些具体的东西出
发,由眼前之景激起乡思之情,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
具有了特别的意味,有的景物因为被反复书写而成为思乡的文学意象,如柳、月、
炊烟、乡音等等。季
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就是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
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
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
的思念与牵挂。
第1小节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作
了简单阐释。“月是故乡明”是
一句流传很广用以表达故园之思的诗句,它出自杜甫的《
月夜忆舍弟》,全诗为: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
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抒发了杜甫离乱之
际对故乡亲人的
怀念。对自然事物的感觉有时因主观情绪而改变,在文学作品中,
这样的写法特别多,月亮其实无处不明
,但杜甫偏说“月是故乡明”,从而突出
了对故乡的感怀。由于杜甫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的乡思共鸣,因
而被广为传诵。
本文的第一段,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最后说“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正是说明它表达了一种普遍的感受。
第2、3、4、5节是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第2小节是一个过
渡,由月到山,
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对家乡一草一木有
着深厚的感情,虽然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但儿时的记忆连同那少年的梦境与感受
仍新鲜如昨,数星星,捉
知了,看月亮,拣鸭蛋,这些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构成
了美丽纯洁的乡村生活图景,经过几十年后一位耄
耋老人的的叙述显得更加动人。
第6、7、8三节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
亮的对
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显现出来,故乡
的小月亮
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馨的回忆外,作者还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
对比来表现,从济南到北京,一直
说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要说景色,比故乡
那只有在童年看来才有浩渺之势的苇坑美得多的怕不是一处
两处,但在作者看来,
哪一处的月都不及故乡,故乡的月亮越美,越发勾起作者的乡思乡愁。作者指出,
对一个异乡人来说,对故乡的思念常常构成他不可缺少的精神生活,思乡是他生
命的组成部分,
有故乡可思,甜,思而不得,苦,正是这种复杂的滋味显示出乡
思特有的情感色彩。
最后一小
节是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品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在他乡对故
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
然迸发。虽然短短几句话,却把全文的情
感推向了高潮。
文章的风格与一个人的年龄有着密切
的关系,一般来讲,老年人的文章都写
得古拙、质朴,所谓由绚丽而归于平淡。季羡林的这篇《月是故乡
明》就体现了
这一点,它写得非常平实,采用的大都是短句子,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娓娓
道
来,甚至不时流露出返老还童般的天真,但越是这样的质朴自然,越是能见出
作者对故乡的至情至爱。
四、通过评点,研读课文。
1.什么是评点?
评点是古人研读文章的一种重要方法
。就是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的
内容(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等)和写作方法进行评论与分析,
从而深入理解
文章内容。
从方法上讲,评点的要义是对话,是交流,是再创造。评点作为对话
,是读
者与文本、与作者、与想像中的文本的其他读者的交流。文本肯定是对话的第一
个对象,
与文本的对话是构成其他对话的前提和基础。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要注
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实际上,在
阅读中,作品的局部与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因
为对整体的理解是建立在局部的基础上的,
而且,从阅读的过程看,也是由局部
到整体次第展开的,有时,一些看上去是局部的地方实际上关系到作
品的全局,
是理解作品整体的关键。古人讲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说的就是这个道
理,
这些“眼”有的关系到全篇的结构,有的关系到全篇的主旨、感情的转换,
甚至是给全篇写作方法和风格
定调子的地方,我们在评点时就要注意到。另一方
面,对局部的理解又离不开作品的整体,局部只有在整
体中才能理解,整体是局
部的语言环境,比如《前方》中的“家”、“路”、“眼前与心中”,这些词语
,
有时是实指,有时又是比喻,有时又是在实指中寄托了另外一些涵义,如果不从
全篇的立意出
发,不从文章特定的语境出发,是很难搞清楚的。
与文章对话的进一步就是与作者对话,孟子讲“以意
逆志”,意思就是说可
以通过对作品意义的把握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想北平》为例,由文章就<
br>会想到老舍,想到老舍与北平的关系,老舍为什么爱北平?为什么爱到了与爱母
亲相提并论的地步
?爱到了“说不出”的地步?这就是从文章过渡到作者了。还
有,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只是你一个人的一己
之见,而文章是不会只有一种看法的,
因此,点评时应该会想到别人怎么看。这实际上就是在与文章的其
他读者展开对
话。
2.示例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
自己故乡的月亮。事
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开篇点题。)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
……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
等,不可胜数。(过渡,由月到山、水,从而写到故乡的水。)
至于水……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写童年往事,故乡往往
与童年连在一起。下
面还有许多充满童趣的细节。)
在济南住了十多年,……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对比,为的
是突
出故乡月亮之美,同时又是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随着年月的增加,思乡之情更增一番苍茫。)
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
我的窗外。(这也是对比,又是衬托,朱自清《荷塘
月色》的美景也不足以与故乡的“小月亮”相媲美。
)
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对故乡的思今是充满了惆怅
的,有时甚至是
痛苦的,但人有故乡可以思念,并且拥有一份温馨的回忆,又是
幸福的。)
3.生进行评点,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五、小结
评点是读书时常用的方法,古人
讲读书不动笔等于不读书。读书不是纯粹单
向的、被动的接受,同时也是在思考,思考有了心得,就随时
记下来,书的天地
边角空白处都是记录的地方,因此,评点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习
惯,一种读书的好习惯,要能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六、作业
1.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关练习。
2.预习。
4 梅花魂
教学目标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冲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是怎样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
教学难点
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
教学方法
朗读法,情景教学氵去,扶放结合法。
学氵去
读文悟情,读句悟理;抓重点词句,一点带面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梅花挂图,歌曲VCD碟。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重点:自学字、词,了解内容,理清层次。
一、激忄青引趣,导入 新课。
1.出示梅花图。
2.谈话导入 新课: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梅花吗?你喜欢它吗?你喜欢它
的
什么?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个有关梅花的故事。
3.板书课题。理解“魂”的意思,那么“梅花魂”指的是什么?设疑激趣。
二、初读课文,完成自学要求:
1.利用工具书或耳关系上下文自生字词。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画出最使你感动的语句,体会其中的情感。
4.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1.根据回忆内容、非回忆内容给课文分段。
(首尾各为一段,中间为一段,全文分三段。)
2.根据课后思考题1前半题的提示:“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给第
二段分层。
分为五层:(一层一件事)。
第一层(2自然段):外祖父常常教小外孙女读
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
流出眼泪。
第二层(3自然段):外祖父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爱惜。
第三层(4一11自然段):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起来。
第四层(12一13自然段):外祖父在离别前把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外孙女。
第五层(14一15自然段):船快开时,外祖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
绢。
3、自己体会文章开头与结尾之间有什么耳关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重点:理解全文
一、复习回顾,揭示任务。
1.说说课文围绕梅花说了哪几件事?(回顾旧知,做好铺垫)
(1)读诗落泪;
(2)珍爱梅图;
(3)不能回国;
(4)赠墨梅卧;
(5)送梅花仇;
2.从题目入手:梅花是一种名花,但为什么说梅花魂呢?课题“梅花魂”
与本文所记叙的五件事有什么耳关系?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从“爱梅”入手,直奔重点段“品梅”。学习第二、第四件事,体现“教”
学。
1.文中哪件事最能表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第二件事:珍爱墨梅图)
2.指名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情有独钟?
(1)“外祖父家中有不少
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
罩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从中
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
来表现老人对梅花图的珍爱。
(2)“我不小心在梅图上留下脏手印,
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
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
得的吗?’
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通过老人的语言,
行动
来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
a.体会“轻轻、慢慢”在句子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b.“清白”是什么意思?“沾污”又是什么意思?
c.爷爷是让妈妈管.教好我的行为、还是思想?
(思想)从何而知?(“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
3.“这清白的梅花为什么不能
沾污?”一向宽容慈爱的外祖父为什么这次
会大动干戈呢?导入 第四件事的学习。
4.师范读“临别赠梅图”一事。
(1)老人深情地说的那段话,其中哪几句话点明了梅花的品格?
(“这梅花,是中国最有名
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
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
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
骨气的呢?”)
(2)由此可见老人爱梅其实爱的是梅花的什么?(梅花的精神)
(3)电视播放歌曲《红.
梅赞》:冰天雪地,傲然怒放的红梅,优美动听的
旋律,深情赞美的歌词。激发生的情感,使他们对梅花
有了更新、更高的认识。
(4)说说此时,你对梅花有了什么更新的认识?
(5)指名读“
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
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
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
这梅花一样。”
讨论:
a.梅花的秉性像什么?(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b.此时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借物喻人)
c.由此可见,老人赞梅花,实则赞美的是什么?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6)再次播放《红.梅赞》,同时指出:这首歌是电影《江.姐
》的主题曲,
影片中江.姐为了追求革.命.信.仰和崇高理想,面对敌人的酷.刑.拷.打,毫不动摇,大义凛然,最后含笑走上刑场,倒在一片梅花灿烂的地方。歌曲唱得是梅
花,实在赞美江.姐
。声情并茂的导语
使生深深领悟:梅花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
精神的象征,老人爱梅花,就是因为梅花是祖国的象征。 (7)外祖父保存这幅梅花是为什么?(是让自己保存梅花的秉性,也就是
中国人的气节。)现在他
把它送给外孙女又是为了什么?(也让外孙女保持这种
秉性、这种气节。)这就是题目“梅花魂”的内涵
。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此部分内容。
三、总结方法,帮助学习第一件事。体会“梅花魂”
何在,“中国心”何在!
体现“扶”学,培养能力。
1.默读第一件事:吟诗落泪。
2.思考讨论:
(1)“常常教我读唐诗宁词”说明什么?
(老人时刻不忘自己是
中国人,不忘中华民族文化,也要让自己的子孙也
不忘自己祖国的文化。)
(2)“读到一些诗句就落泪”是因为什么?
a.适当解释说明三句诗的出处、意思及其表达的情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出自唐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
兄弟》。意思是:独自一个人在远方居住,每到过节的时候格外思
念故乡的亲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出自王维的《山中送别》意思是:明年
春天
绿草如茵的时候,您回来不回来呢?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出自北宋词
人秦观的词《浣溪沙》,
大意是:在空中随风飘飞的落花,轻得好像夜里的梦,满天无边无际落着的雨丝
,
细得好像心里的愁。
这些诗大致都体现了一种思乡怀亲之情。
b.明确老人的思乡之情是他落泪的原因。
(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老人的思乡之情。他思念祖
国,却身在异邦,不能
回去,所以伤感地流泪了)
四、放手自学第三件、第五件事,体会“梅
花魂”何在“中国心”何在!
体现“放”学,发展能力。
1.从“听到不能回国,外公竟像小
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一
句,体会老人一直热爱着、思念着祖国,却不能回去,他难过地哭
了,充分表现
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
2.从“赤道吹来的撩乱了老人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
,我觉得外祖父一下
子衰老了许多。”体会到思乡的深情,孤独的痛苦,一下子把他催老了。
3.从“想不到泪眼蒙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个手绢,一色雪
白的细亚麻布上面绣着血色的
梅花。”体会到老人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眷恋之心
让外孙女带回祖国,成了却自己的心愿。
五、学习最后一段,点明中心,总结全文。
1.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段对全文起到了什么作用?
(点明中心)
2.回顾全文,口头概括本文的中心。
(课文讲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
他对祖国深深的眷
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耳关系?你体会到了什么?
(开头和结尾紧密耳关系。开头讲由
梅花想到外祖父;结尾又从梅花想到
外祖父的爱国心。这样前后呼应,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身在异国的
华侨老人思
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4.谈谈学完课文,你在写作上的收获。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
1.读诗落泪
2.珍爱梅图
梅花魂 3.不能回国 中国心
4.赠送梅图
5.递梅花巾
照 应
口语交际
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教学目标
学习与人交谈的礼仪,懂得如何围绕主题与他人交流,并从中获得有用的信
息。
教学重点
能根据整理的记录有条理地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记者采访的视频)看完这段采访视频,大家认为采访需要注意
哪些技巧?(要有礼
貌;提出有用的问题;认真听别人说完;提出新的问题,并
耐心等待别人回答。)嗯,看来大家都明白了
!今天,我们也要来当一回小记者,
不过,我们不是去采访同学,而是去采访我们的父母、邻居等大人,
采访的主题
就是“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板书课题)
二、明确要求。
1.个人展示,明确交际要求。
师邀请一位同学上台来介绍自己采访所用的“问题清单”,说
说采访内容。
如果其他同学认为他的采访内容符合主题,而且对其采访的内容也非常感兴趣,
请
鼓掌表示支持。如果听完以后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或是觉得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可以大胆举手提问。
2.评价交流,提高口语水平。
(1)鼓励上台展示的同学,大方表达,讲的时候可以出示相
关的图片、音
频、视频等,帮助其他同学更好地了解采访内容。
(2)请同学说一说支持的理由。
(3)在评价交流中进一步肯定采访的重点:可以从不同方
面提问,也可以
围绕一个话题提出更多的问题。
(4)思考总结。
小结:最好给大家介绍内容全面而且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不要只局限于一两
个方面。
三、规范语言,有序表达。
1.回顾教科书提供的信息,明确采访时的技巧:要认真、耐心地
听别人讲话,
一边听一边做简单的记录,不要随意打断别人,不明白的地方或感兴趣的内容可
以
适当追问。
2.照顾在口语交际方面存在困难的生,可以提供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一
定的句式辅助。
四、模拟演练。
1.现在大家手中都有了问题清单,请以师为采访对象,来模拟一下采访的情
景吧!
生:师您好!请问您小时候在哪里上小学?
师:____学校。
生:那您最喜欢哪个学科呢?
师:我最喜欢的学科是____。
生:为什么呢?
师:因为这个学科的师很和蔼,上课很有趣。有一次……(师讲起小时候的
故事来)
生记录。
2.现在,大家了解采访的流程了吗?(了解了)刚刚师所说的信息,大家有
没有记录呢?(有)那么,对于师所说的童年记忆,你们有什么感受呢?(生自
由回答)
3.生自由模拟练习。
五、小结。
想要了解别人的故事,就必须先了解与人交流和
倾听故事的技巧。作为小记
者的同时,不要忘记你也是一名倾听者。大家今天回家之后,去采访一下你的
爸
爸妈妈或者家里其他长辈吧!记得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板书设计
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认真倾听
有条理地表达
教学反思
在整个口语交际的过程中,注重对生进行多样的评价,并引导生互相评价,
评价的过
程也是提高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过程。只有鼓励生大胆评价,积木及营造
民主、宽容、和谐的交际氛围,才
能使生真正地获得身心的解放与自由。这样,
他们在交流时才会毫无束缚,畅所欲言,进而迸发出智慧与
创造的火花。
习作 那一刻,我长大了
教学目标
能将从某件事、某个瞬间中受到的触动、得到的成长具体真实地记录下来。
教学重点
能自主修改作文,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作文。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出主题。
(多媒体播放生婴幼儿时期的照片,让生猜猜照片中的人是谁。生
发言,师
引导。)刚才播放照片的时候,同学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大家看到自己
小时候
的照片,脑海里一定闪现出了一个又一个成长中的故事。师看到这些照片,
也感慨万千。转眼间,同学们
已经从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娃娃,长成了朝气蓬
勃的少年,长大仿佛就在一瞬间啊!
二、小组讨论,感受成长。
1.小组讨论:什么是长大?你在哪一刻感到自己长大了?那一刻
你做了什么
事情?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你是怎么想的?先请同学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
与全
班同学分享。
2.生汇报交流内容,师引导生总结。
长大,不仅是年龄的增长、形体的变化
,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反
思,学会了孝顺,学会了辨明当前最主要的任务,懂得了责任的真正
内涵。
(生互动交流成长故事,一方面调动生的情感体验,让生学会观察生活、思
考问题,从
而养成说真话、写真实故事的习惯。另一方面,让生养成多问为什么
的习惯,从而让生明白只有想得具体
才能写得具体。)
三、回顾教科书,点拨写法。
1.耳关系课文《梅花魂》,作者写了关于
外祖父的几件事?(读诗词落泪、
珍爱墨梅图、因不能回国而哭泣、赠“我”墨梅图、送“我”绣着梅花
的手绢)
重点是什么?作者在写这些事情的时候重点写的是事情的哪个要素?(经过)
小结:
如何把一件事情写具体:(1)要把“经过”部分分成几步,按照一
定的顺序来写;(2)要写清“经过
”中的重要情节、场面,给人如经其事、如
睹其物之感;(3)要把主要人物的表现具体清楚地写出来,
达到如见其人、如
闻其声的效果。
2.耳关系课文《祖父的园子》第17自然段,体会作者的
思想感情。作者是
怎样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
小结:借助自然景物,移情于景,表达作者对自
由的向往和热爱以及对童年
的怀念。引导生在课文选段中学到写作的方法。
3.从刚才的讨论中选择一件令你成长的故事,将故事的经过写清楚,表达自
己的真情实感。
四、佳作共赏。
1.刚才我们获得了写作经验,根据这些经验,我们来欣赏一
篇佳作,看看小
作者是如何体会成长的。
2.师出示范文,由生朗读。师提问:文章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说说你
的理由。
3.师点拨总结:文章要想感人,就要说真话,诉真情。
五、写作实践,交流共评。
1.出示写作要求:写一件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要把事情的经过写
清楚,还要把自己受到感
触、感到成长的那个瞬间写具体,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
2.生完成习作。
3.生互评,交流共享。
六、小结。
听了同学们的成长故事,我发现,此时此刻
,同学们真的长大了,记得有
位名人说过:生活是创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
生活
中,善于观察,勤于写作,说真话、做真人。
板书设计
那一刻,我长大了
某件事、某个瞬间
受到触动、得到成长
教学反思
作文教学就是师引导生观察、写作、点评的过程,通过对生写
作目的的不断
强化,通过学习不同表达方法的训练,尽可能地锻炼、提升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
能
力,从而更好地引导他们写好故事,更准确地刻画人物。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学习更多方法,更好更快地掌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情感。
2.学习描绘情景
的方法,学会更直观地描写情景;掌握通过两种事物对比,
突出表现其中一个事物的方法。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游子吟》,理解诗中内容,想象诗中描写了怎样
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本单元我们认识了古代诗人笔下天真可爱的
孩子们,与萧红一起游览了祖
父的园子,欣赏了季羡林先生故乡的月亮,感受到老华侨浓浓的爱国之情。
那么,
我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都用到了哪些方法来理解和体会情感的呢?
二、交流平台。
1.齐读教科书第15页“交流平台”中四位同学说的话,说一说你有什么收
获。(我们可以通
过想象,从作者的角度思考,体会作者的情感;我们可以通过
朗读来把握情感;可以通过抓重点语句的方
法体会情感;可以通过抓住细节描述,
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这些方法都能让我们又快又准
地把握文章情感,以后在做阅读理解时,也
可以运用这些方法。
三、词句段运用。
1.(出示相关句子)
(1)请两位同学读上面的两个句子,并说说这两个句子在描写情景的
时候,
用到了什么手法?(先总写事物特点,再具体表现)这样的手法有什么作用?(让
我们更
直观地理解、体会到所描写的情景。)细细品读,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有没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有)你感受到了什么?(太阳光的强烈和天气的
酷热)
(2)按照这种描写的方法,从下面6
个词中选一种情景写一段话,注意要
直观表现出所写情景的特点。
例:慢——蜗牛在树下往上爬,它爬的真慢啊,等它爬到树梢的时候,花谢
了,叶黄了。
2.(出示相关句子)
(1)生默读,与同桌交流,这4个句子都有什么特点?(通过两种事
物的
对比,凸显其中一种事物的特点。)
(2)你能仿照这种方式写一写吗?
例:这里的饭菜再香,也比不上妈妈做的菜香。
不管你们说得多好,我还是觉得,这个玩具不如我家里那个好玩。
3.上面的
两种描写方法,一种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情景的特点,一种让我们
一目了然地把握所写事物,这两种方法
在以后的写作中要记得运用,这可以让你
们的作文既直观易懂又不失技巧。
四、日积月累。
1.齐读《游子吟》,师正音。
2.(出示作者资料)了解诗人孟郊。
3.诗题告
诉我们什么信息?(游子:离家远游的人。吟:诗歌体裁的一种。)
这里的游子指的是(诗人)。 4.我们了解了诗人的相关资料,知道诗人仕途失意,颠沛流离,在这种时候,
他更觉得亲情可贵,
于是,他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母亲在做什么呢?(缝衣服)
从哪里得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怎么缝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
迟归。)为什么要密密缝?(因为害怕缝得不牢固儿子回来时衣服已经
破了。)
因此,慈母手中的针线,是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
缝缀,
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于是,诗人不由感慨:(谁言寸草心,报
得三春晖)。寸草指(小草,比
喻微小),三春晖是(春天的阳光,这里指母爱),
所以这里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意思是——
谁说子女那像小草一样的孝
心,能够报答得了春晖般的慈母恩情呢?
5.这首诗中,作者回忆
了一个木及其平常的情景,描写了一位慈母为儿子缝
制衣服的画面,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
人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
6.带着对母爱的赞美和尊敬,让我们再次一起有感情地朗诵这首《游子吟》。
五、小结。
童年的一个个场景,就像一支支动人的歌,不论我们用多少笔墨,都写不
尽这首动听的乐曲。
教学反思
通过让生对比句子,掌握描写的方法技巧。在课堂上,也有足够的时间让生
学以致用。在学习《游子吟》时,通过引导生想象画面,体会诗意和情感,不足
的是没有让生练习朗读的
时间,无法完全做到在读中感受的教学目标。
5
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认识“瑜、忌”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3个字,会写“
妒忌、
军事”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用自己
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试着阅读名著《三国演义》。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
话说天下大势,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关于三国的故事,最著名的莫过于四
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大家都看过这本
书吗?你最喜欢里面的哪些人物?
(生自由讨论发言)听了大家的发言,师发现很多同学都喜欢诸葛亮,
谁能说说
喜欢他的理由?(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也和诸葛亮有关。
(板
书课题)看了课题,大家有什么想问的吗?(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
要用草船借箭?借到了吗?怎
么借的?)现在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一读课
文,到课文中去寻找你想知道的答案。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着重指导:
(1)(出示生字)生认读生字,师指导正音。
(2)注意:“忌
”的上面是“己”,不要写成“已”;“督”的下面是“目”,
不要写成“日”。
(3)(出示生词)指定生带读。
3.生正确流利地齐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描写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段落
,并用自
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些什么。
起因(1~2自然段);
经过(3~9自然段);
结果(10自然段)。
这篇课文主要讲:周瑜由于妒忌诸
葛亮的才干,与诸葛亮约定在三天之内造
好十万只箭,想借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
败了周瑜的阴谋。
四、小结。
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但是诸葛亮却将计就
计,承诺三天就能办好。接下
来,他如何在三天内成功造好十万支箭呢?且看下回分解。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为什么会发生“草船借箭
”这个故事,并初步了解
了四个人物,那么,请你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给故事中的四个人物进行排名,
你觉得可以怎么排?(生自主排名,展示)
每位同学都给四个人物打了分,尽管答案不同,但
是有一点是毫无异议的:
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诸葛亮排第一。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真让人佩服。
二、深入体会,感知人物形象。
1.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用线画出表现诸
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从中体会后再小组交流。
(生读课文并讨论,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选择这样的天气,
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对
天气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
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兵,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
妙计才得以实施。)
①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漫天呢?耳关系上文说说。(“诸葛亮说:‘只要
三天。’”“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
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
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找到文中这两处,
引导生诵读,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
不迫。从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
前就知道这天有大雾。)
②我觉得“第一天……秘密地把鲁
肃请到船里”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唆,前两
天没有动静,是否可以删去,直接写“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
秘密地把鲁肃请
到船里”?(组织生讨论)
小结:不能删,因为通过具体写前两天没动静,我
们才能把时间快速流逝与
诸葛亮从容的行为作对比,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大家看,
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2)“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
空隙,使受箭面积达
到最大。)
(3)“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
边擂鼓
,一边大声呐喊。”
(军士擂鼓呐喊,既是为了造声势,又是为了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和方向。)
(4)“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
这样大,曹操一定不
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诸葛亮是笑着说这句话的,让我们一起读出诸葛
亮的自信、镇定。(齐读)
诸葛亮在笑什么?这一笑表现了什么?小声诵读,仔细思考。(自由汇报)
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是因为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
在看
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兵,只会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一笑表现
了诸葛亮的自信、大度、胸有
成竹、运筹帷幄。
(5)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出示:“曹操听到鼓声和
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
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
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6)“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
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可见,诸
葛亮方方面面都考虑得周密、滴水不漏,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生
齐答:神。)妙不妙?(生齐答:妙
。)
(7)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出示:“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
可是这边的船
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了这样一句话:“(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
不上他!”
2.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1)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
(2)利用曹操谨
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漫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
轻易出兵,只得放箭。
(3)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
面受箭。
3.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用几个词语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
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这首诗是后人用来赞扬诸葛亮的智慧的。引导
生齐读,同时指出:这首小诗
精炼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其中的“骤雨飞蝗”用来比喻曹军射来那么
多的
箭。
三、拓展延伸,读.后.感悟。
1.在学习课文之前,大家觉得诸葛亮是
一个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人,那么
学了课文之后,大家对文中的人物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诸葛亮:有胆有识、知人善用、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才智超群。
周瑜:嫉贤妒能,心胸狭窄。
鲁肃:忠厚守信,顾全大局。
曹操:生性多疑,谨慎小心。
2.思考:诸葛亮借箭成功,除了自身才智,还有哪些因素?(天时、地利、
人和)
四、小结。
相信我们每一个同学对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
和理解。
回家以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吧!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起因 周瑜妒才 借机除掉
经过
鲁肃相助
曹操中计
结果 借箭成功 周瑜自叹不如
知人识天 神机妙算
教学反思
本课是精读课文,要求生掌握的内容比较多。首先,在情节的理解上,讲解
详细有层次,生可以一步步掌握内容;其次,在人物特点的分析中,通过抓住重
点语句去体会;最后,安
排生讨论、总结人物特点,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6 景阳冈
<
br>1.认识“筷、恰”等1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泊”,会写“冈、饥”等15
个字,会写“一饮
而尽、性命”等9个词语。
2.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词句试着猜一猜。
3.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理清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讲讲武
松打虎
的故事,注意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和动作。
4.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中的武
松作出自己的评价,并说明理由。
— 第一课时 —
一、创设情境,激忄青导入。
(播放《好汉歌》,导出名著《水浒传》)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
片段,感受到了诸葛亮的神
机妙算和足智多谋。今天,让我们来走进四大名著中的另外一部——《水浒传
》,
看看今天,我们在景阳冈上,会遇到谁?(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出示生字词)指导生识字。
(1)生自由练习读生字,练习完毕,随机指名检查练习成果,指导正音。
(2)注意: <
br>多音字“泊”读bó时,多是动词,停泊;读pō时,指水域,如湖泊,所以,
梁山泊中的“泊”
应该读“pō”。
3.浏览全文,了解文章内容。
(1)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武 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
店内喝了酒之后趁
着酒兴上了冈,遇见老虎并与之搏斗,最后杀死老虎并挨下冈
来。)
(2)根据故事情节,你
认为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四个部分)如何划
分?第一部分:喝酒(1~4自然段);第二部分:上
冈(5~7自然段);第三
部分:打虎(8~12自然段);第四部分:下冈(13自然段)。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齐读1~4自然段,说说课文第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武
松去店里
喝酒,酒后不听店家劝告,执意过冈。)
1.大家在读这部分时,有没有遇到什么不懂的词语?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筛、客官、如何
、但凡、吊睛白额大虫)大家遇到这些不懂的词时,会用
什么方法理解呢?其实,我们可以耳关系上下文
,比如说,筛了一碗酒其实就是
说倒了一碗酒。按照这种方法,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些词语了。
2.我们从这部分的内容了解到,武 松赶了几天的路,到了阳谷县的时候,
时
间已经是(晌午),这时他感到(肚中饥渴),这时,他望见了一家酒店,酒
店门前挂着一面旗,旗上写
着(三碗不过冈)。这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一起接
着往下读。
3.武 松到了店里坐下,招
呼了店家点了牛肉,又叫了酒,不过,酒只上了
三碗,就不再上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武 松没钱了
吗?(不是)那是因为
什么?(店家说这酒喝三碗就会酉卒,过不了前面的山冈)原来,三碗不过冈是<
br>这个意思呀!那么武
松信不信呢?(不信)于是,他前后喝了(十八碗),多
么豪爽又倔强的性格呀!
四、小结。
喝完了酒,武 松想要过冈,店家阻止了,因为——(冈上有老虎)。然而
武
松还是不信,所以,趁着酒兴,他便上冈了。上冈之后发生了什么呢?下节
课为大家揭晓!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到武 松在门前旗上写着“三碗不
过冈”的酒店,喝了十八
碗酒,感受到了他豪爽倔强的性格特点。我们把这部分的内容,用一个小标题概
括出来,那就是——喝酒。那么,接下来,他上冈之后又发生了什么呢?
二、抓住细节,探究赏析。
1.请同学们齐读文章第二部分,说一说,这部分讲了什么。(武
松上冈之
后,看见官府榜文,才相信有虎,但仍继续上冈。)
思考:为什么他在相信有虎之后
,依然敢只身上冈?(喝了酒胆子大、他本
来就不是胆小鬼、好面子)那么,我们就把这部分内容用小标
题概括为——上冈。
2.很快,武
松酒力发作,这时,他想休息一下。这时,发生了什么意想不
到的事呢?我们一起来默读文章第三部分。
(1)武 松刚躺下,乱树后就跳出了一只(吊睛白额大虫),这一吓,武
松
就清醒了。那大虫如何攻击他?武
松又如何应对?出示“说时迟,那时快……
又闪在一边。”
①找出大虫一开始抓人时的动词。(扑、掀、剪)
②武 松的应对。(三闪)
第一回合对阵,结果怎么样?(大虫劲儿泄了一半)为什么呢?(因为武
松
消耗了它的体力,挫伤了它的锐气。)武
松用“三闪”沉着应战,体现了他的
以退为进,有勇有谋。
(2)大虫肯定不甘心,所以它又
开始了第二回合的攻击。出示:“那只大
虫剪不着……只拿着一半在手里。”这一回合,武
松战绩如何?(哨棒折做两
截,只拿着一半在手里。)
(3)这时大虫又展开了第三回合的攻击。出示:“那只大虫咆哮着……搭
在武 松面前。”
①武 松没了武器,他用什么应对大虫?(赤手空拳)如何应对?出示:“武
松把半截哨棒……只剩下口里喘气。”
②从武 松打虎的动作和经过中,你体会到什么?(武
松勇武过人的英雄形
象)
(4)在第三回合中,武 松绝境反击,但是这时大虫还没彻底死去
,于是,
他又找来了折断的哨棒,把大虫打死。经过这番激战,武 松已经手脚酥软了。
(5
)这一部分,可以用“打虎”作为小标题。自己练习讲述这部分的情节
给同桌听,可以加上适当的语气、
表情、动作,使故事情节更生动传神。
3.打死老虎之后,武 松体力耗尽,而且,天色也已经黑了,
所以,他只能
把老虎的尸体放着不管,自己先(一步步挨下冈来)——下冈。
三、拓展延伸。
有人说武 松真勇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可又有人说,武
松很要
面子,有些鲁莽,不听别人的劝告,虎口逃生只是侥幸。你觉得呢?说说你的理
由。
(赞成前者:武 松性格豪放,打虎时有勇有谋,从容应对。赞成后者:武 松
不听别人善意的
劝告,自以为是,好面子,太鲁莽,武器折断时情况十分惊险;
在打死老虎之后,自己也没什么体力了。
)
四、小结。
无论如何,武 松打虎这一壮举,已经塑造了他勇武过人的英雄形象,而<
br>这一切也归功于作者施耐庵,正是他塑造了这样生动传神的形象,有血有肉的英
雄,我们才能读到
这精彩刺激的故事。
板书设计
景阳冈
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豪爽、倔强、无所畏惧、勇敢机智)
教学反思
本课作为精读课文,除了需要生掌
握故事情节,更要体会人物形象,所以重
点讲解打虎部分,引导生通过对武
松打虎的动作描写,感受人物的英雄形象。
7
猴王出世
1.认识“芝、遂”等1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呵”。
2.默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词句试着猜一猜。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西游记》片头曲《云宫迅音》)
听到这首曲子,大家想到了什么?(西游记)说起
西游记,我们都知道《西
游记》讲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孙
悟空本领高强,大家对他一定非常了解。本文中的“石猴”就是指孙悟空。那么,
石猴到底是从
哪儿来的?他又是如何成为猴王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
来学习今天的新课——《猴王出世》。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相关资料)了解作品和作者。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为文章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石猴第一个跳入瀑布发现了水帘洞。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众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
3.再次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第一部分。
(1)说一说,石猴是怎么来的。(
一块仙石孕育了仙胞,一日迸裂,产一
个石卵,因见风,化作了一个石猴。)
(2)石猴出世
之后是什么样的?(那猴在山中……朝游峰洞之中。)几笔
就勾勒出一个自由自在、快活逍遥、喜好交友
而又顽皮可爱的石猴形象。
2.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改变了石猴的生活,使他摇身一变,成了猴王
,
发生了什么呢?(一天,群猴发现一个瀑布。)和石猴成为猴王有什么关系?(有
猴子说谁能
进去找到源头且不伤身体,就拜谁为王),听到这句话,石猴的表现
如何?(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
进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石猴的性格
(争强好胜)。
3.说完,他是怎么做的呢?后面又发生了什么?齐读相关片段,找出问题答
案。
(
1)发现了这样一个好地方,石猴很高兴(喜不自胜),连忙出来告诉其
他猴子,又把其他猴子带进了水
帘洞。
(2)群猴进洞,发现了此等好地方,都兴奋得不得了。这时,石猴提醒群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于是,群猴拱伏无违,称其“千岁大王”。从中可
以看出石猴(聪明、
机敏、爽朗、坦率,做事有计谋,是天生做首领、头目的材
料)。
现在大家知道,石猴是怎么成为美猴王的了吗?(发现洞天—敢于挑战—被
拜为王)
4.思考:作者是怎么塑造出猴王形象的呢?
交流: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方法,把猴王写得非常生动。
小结:正是因为作者妙笔生花,才
塑造出孙悟空这样个性鲜明、形象饱满的
人物形象。同学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应该恰当运用这样的方法
,使自己的文章
语言更加生动,更有感染力。
四、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从课文
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机敏、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石猴。《西
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从1
9世纪开始,《西游记》被翻译成日、英、
法、德等十几种文字流行于世,深受人们喜爱。希望同学们能
读一读原著,切身
感受古典文化,感受经典魅力。
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
石猴出世
敢于探洞
活泼可爱
被拜为王
敢作敢为
教学反思
教学时,以各种形式的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然后围绕“石猴是怎样出
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等问题讨论探究;接着再读课文,进一步感受人物
形象。遗憾的是没有为生
拓展《西游记》中的其他内容。
8 红楼春趣
1.认识“屉、鬟”等12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
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与同学交流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体验阅读名著的快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风筝图片)大家放过风筝吗?(放过)和谁一
起放的呢?(父母、
朋友等)放风筝好玩吗?(好玩)今天,让我们走进《红楼梦》,到大观园里,和宝玉、黛玉等人一起去放风筝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资料)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默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生字词,与同学交流。
3.(出示生字)生认读,师指导正音。
4.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事情发展的顺
序)了解事情的起
因、经过、结果。
起因:大家听到声响,原来是一个大蝴蝶风筝挂在竹梢上。
经过:大家都拿出各式各样的风筝放了起来。
结果:风筝断线飞走,大家也都回去了。 小结:本文主要讲了黛玉、宝玉等人在大观园放风筝的故事。全文按事情发
展的顺序,先讲众人被飘
来的风筝吸引,决定自己也来放风筝;接着讲众人各自
取出风筝放起来,唯独宝玉的美人风筝放不起来;
最后讲众人剪断线放晦气,风
筝飞得无影无踪。
三、再读课文,理解细节。
1.窗
外的大风筝是谁的?(娇红姑娘的。)看到这个风筝,大家是什么反应?
(宝玉说给他送回去;紫娟说要
拿来玩;探春怕忌讳;黛玉说把这个送回去然后
把自己的拿出来放晦气。)这时候,大家都兴奋木及了,
找出了各自的风筝。
2.他们的风筝是什么样子的呢?
探春:软翅子大凤凰风筝;
宝玉:美人风筝;
宝琴:大红蝙蝠风筝;
宝钗:一连七个大雁的风筝
果
然各式各样,十分有趣。把风筝拿来之后,大家便放了起来。正当大家都
放飞风筝的时候,宝玉的风筝飞
不起来,这里具体写出了宝玉的反应。(急的宝
玉头上出汗,恨的掷在地下……我一顿脚跺个稀烂。)好
在有黛玉劝慰宝玉。(那
是顶线不好……就好了),不然,他真得闹起来不可。
3.当风筝都高高飞起时,紫娟把风筝递给了黛玉,但是因为风大,风筝籰子
线尽,所以黛玉说(这一
放虽有趣,只是不忍),这时,李纨安慰黛玉(放风筝
图的是这一乐……带了去就好了)。紫娟更是直接
把线剪断,笑说这一去,把病
根儿都带了去了。这也说明,大家都希望黛玉能够健康快乐。
4
.宝玉惋惜这个风筝的命运(若落在有人烟处……我替他寂寞),所以,他
把他的风筝也放飞,和之前飞
走的风筝作伴。
5.在这伤感之际,又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是什么呢?(天上几个风筝绞
到了一起,都断了线,一起飞走了。)后来,大家干脆把风筝都放走,各自才散
了。果然,不仅风筝赏心
悦目,而且放风筝的过程,也充满了趣味。
6.你对哪个人物的印象最深刻呢?和同学交流。
重点引导生交流总结:
宝玉:性格率真、心思细腻而且多愁善感。在整个放风筝的过程中,贾
宝玉
没有一点儿居高临下的公子哥儿的架子。
黛玉:娇弱、聪明、细心、多愁善感。
四、总结。
大观园中众人放飞风筝的场景真是热闹,在字里行间,我们仿佛看到了那
满天的风筝,听到了大家的欢声笑语。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阅读链接”的
片段,说说这篇文章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对放风筝的喜爱)相信你一定也
爱上了放风筝,找个好天气,和你的父母或者朋
友一起,去放飞自由吧!
板书设计
红楼春趣
看见风筝挂竹梢
放飞风筝乐趣多
有趣、喜爱
教学反思
本文一些词句与我们现代文的表达方式不同,生可能难以理解,故采用一步
步提出问题、层层递进的方式
,引导生读懂这种文章,掌握理解技巧。而不足之
处是讲解偏多,生自主探究的部分略少。
口语交际 我们都来演一演
教学目标
1.掌握将课文改写成剧本的方法,设计符合人物身份的台词、动作等。
2.学会分配角色,排练的同时学会进入角色,通过动作、表情等展现人物的
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忄青导入。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的几篇文章有一个共同的特
点,就是它们都节选
自古典文学名著。这些名著里的人物都刻画得形象鲜明,让我们认识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如果我们想把感受到的人物形象展示给没有看过原著的人,让他
们也能够和我们一样
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就需要借助舞台表演的形式来实现。
今天我们就来演一演这些故事。
二、集思广益,探究演法。
1.生分组讨论选定故事。
2.准备剧本。
(1)剧本开头应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需要的道具。
(2)将课文中叙述的语言改成人物之间的对话。
(3)根据对话和语境,加上合适的表情和动作。
(4)准备简单的服装、道具。
(5)确定上场、下场的语言、动作、表情。
(6)生自由分配角色,各角色说记台词,商量要怎么演。
如:改写《草船借箭》第一部分故事。
时间:白天
地点:周瑜帐中
人物:周瑜、诸葛亮
道具:桌椅、纸笔、酒壶酒杯
(周瑜妒忌诸葛亮才干,一天,他把诸葛亮请到帐中议事)
周瑜:(严肃)今日请先生到帐中
,是为了和先生商议军事。我们就要跟曹
军交战了,敢问先生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诸葛亮:(不紧不慢)我认为用弓箭最好。
周瑜:(点点头)对,先生之言,正合我意,真是
英雄所见略同。但今军中
缺箭,劳烦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诸葛亮:(若有所思)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这十万支箭何时用?
周瑜:(试探)十天造得好吗?
诸葛亮:(假装皱了皱眉头,挥挥手中的羽扇)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
必然误了大事。
周瑜:(笑里藏刀)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
诸葛亮:(毫不犹豫)只要三天。
周瑜:(心中窃喜,故作严肃)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诸葛亮:(十分自信)怎么敢跟都
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
好,甘受惩罚。(大笔一挥,立下军令状)
周瑜:(
看了看军令状,满意地点点头,收好军令状。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
先生果然言而有信,我这里略备了一
些酒菜,先生请。
诸葛亮:(喝了几杯酒)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
军士到江边搬箭。我先告辞。(退下)
3.预演排练。
(1)生自由排练,注意人物细节。
(2)上台表演,展示成果。
(课件出示排练要求)
“让名著中的人物走上舞台”
的排练要求:①每小组选导演一名、主要演员
四名、别组取经员一名、道具服装一名。②取经人员到别的
小组取经,汇报亮点,
根据情况调整本小组演出计划。
三、表演展示,交流评价。
1.每一个小组派出导演到前排组成评审团,评审团要对每一个小组的表演情
况打分,满分10分。评委
主要从人物语言的运用和动作表情的配合是否符合人
物的性格等方面来打分,本小组演出的时候导演去现
场指导,不参与打分。
2.其他小组的同学认真欣赏表演者的每一句话、每个动作、每个神情,看看<
br>谁的表演最到位,看看哪个小组的整体编排最有创意。
3.最后评选最佳创编组、最佳演员、最佳导演、最佳道具师、最佳评论员。
四、总结经验,拓展延伸。
在浩瀚如海的文学、历史名著中,还有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引
人入胜的
故事等着我们去感受,去细细品味,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今
天的表
演只是初步的尝试,同学们可以整合大家的合理建议,尝试自己做一回编
导,并与同学合作进行创编,在
下一次的课上给大家展示。
板书设计
我们都来演一演
选文—改编—排练
教学反思
1.生的参与热情很高,表演时动作、表情比较到位,展现出了人物鲜明的特
点。
2.生的表演有些程式化,表演不自然、不流畅,需要引导生走进人物内心,
仔细揣摩角色。
习作 写读.后.感
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读.后.感”,怎
么写读.后.感。
2.选择读过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写读.后.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对我们的人生有重大影
响。同学们,
相信你们现在已经看过很多书,回忆一下,有没有一篇文章或一本书让你感动得
泪
流满面?有没有一篇文章或一本书让你感觉豁然开朗?有没有一篇文章或一
本书让你感到无限温暖?(生
回答)读完文章或书后,让我们把这种切身体验写
下来,这就是一篇读.后.感。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写
读.后.感。(板书课题)
2.什么是读.后.感?(在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或一段话等内容之后,
把感
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内容耳关系实际写下来。)
二、范文引路,了解写法。
1.生带着问题默读范文。师多媒体出示默读要求:
(1)作者读的是什么文章?
(2)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3)这篇文章给作者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哪些部分是写作者的“感”的?
2.生汇报交流,
师相机点拨:哪些部分是写作者的“感”的?这些部分写得
怎么样?作者的这些感想是因何产生的?
总结:(1)写读.后.感,“感”应该作为重点详细描写。(师板书:感是
重点
耳关系实际)
(2)要先读文章,读懂原文。(师板书:读是基础 读懂原文)
3.思考:作者又是怎样安排这篇读.后.感的写作顺序的呢?
(生汇报,多媒体出示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
(1)介绍自己读的是什么文章或书,并概括地写出自己的总体收获。
(2)简单介绍文章或书的内容。
(3)耳关系实际,具体写自己读后的感受,悟出的道理。
师: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有条理地写的。师把这样的思路概括成了读.
后.感“五部曲”
:点——开篇点题,引出感受;介——介绍主要内容;议——
围绕观点展开议论;联——耳关系实际陈述
观点;结——总结感受,首尾呼应。
师:那么,思路有了,该如何定题目呢?
生1:可以以“读《______》有感”为题目。
生2:还可以以“《______》读.后.感”为题目。
生3:还可以以“正标题——读《______》有感”为题目。
4.写作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汇报,多媒体出示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1)写读.后.感不是大篇幅抄录原文,
而是简单地概括主要内容,应以读
后的体会、感受为主。
(2)要写出真情实感,所写感想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这样才能感动读者。
(3)要写出独特的新鲜的感受,内容要新颖、有创意,这样才能吸引和感
染读者。
三、课外拓展,口头习作。
看来同学们读书都十分认真,收获也一定不少了!现在,请同学们观赏动
画《家》,说一说你的感想。
(多媒体播放动画《家》)
请根据提示填空:
那天,我看到了一个公益广告。
这个广告的内容是( )。
这个广告让我联想到一件事( )。
这个广告告诉人们( )。
师:谁来评评这位同学说得怎么样?
生1:____同学能把自己的收获详细地告诉我们,我觉得他(她)说得不错。
生2:____同学能够耳关系自己的实际谈感受,这点我觉得很好。
生3:他(她)能够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说,我觉得这点值得我学习。
四、动笔成文,实操演练。
1.以本单元课文《草船借箭》为例,说一说,你读后有何感想?
(诸葛亮神
机妙算,才智过人,用智慧挫败周瑜的阴谋,用实力让对手心服口服;周瑜嫉贤
妒能
,心胸狭窄,终是自己吃亏,只能认输。)那么你认为,要向谁学习呢?(诸
葛亮)学习他的什么?(机
智聪明,善于观察,博学多才)
2.根据这个思路,大家回忆一下文章,以“《______》读.后
.感”或“读《______》
有感”为题,练习写读.后.感。
3.师巡视并指导,挑选其中的优秀作文与大家分享,有问题现场点评、指导。
五、鼓励习作,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今后读文章或书时,要时常拿起自己的笔,写一写自己
的感受,
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识记内容,更能让我们深入体会到文章或书的情感。边读边
记,从
读中思,到读中感。
板书设计
写读.后.感
教学反思
通过教
学,许多生基本掌握了写读.后.感的方法,在写作过程中也能耳关系
自己的生活实际。今后仍需加强生
的思维训练,鼓励他们写出有创意的文章。
感是重点 耳关系实际
读是基础 读懂原文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
掌握更多阅读名著的方法与技巧;能猜出古代名词的意思,结
合前后文描写猜出词语的意思,以及通过描
写猜出人物,并从中掌握一定的技巧。
2.通过朗读,理解古诗《鸟鸣涧》,想象其所描写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本单元,我们走进四大名著,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汉,
叹取经艰难,惜红
楼梦残。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梳理一下吧!
二、交流平台。
(出示“交流平台”内容)
1.本组课文不同于现代文,所以一些语句我们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
是
如果我们能掌握一些技巧,就能使阅读更加顺畅。大家回顾一下,在学习课文的
过程中遇到不
懂的地方,我们都用到过哪些方法来理解?(猜读、略读、跳读)
2.通过“交流平台”了解猜读的方
法。(根据上下文猜测语句的意思)如何
略读和跳读?(遇到较难理解的语句,不用反复琢磨,只要知道
大概意思就好)
3.除了猜读、略读和跳读三种方法,我们还可以通过别的途径来理解课文。
(借助资料了解历史背景;结合电影、电视剧等影视资料)
掌握了以上几种方法,相信大家以后再阅读这类文章时,一定会更加顺畅。
三、词句段运用。
1.在学习本组课文时,我们还遇到了不少难以理解的词语。
(出示“榜文、客官、印信”等词语)你能说说这些词语的大致意思吗?
榜文:古代指文告。
客官:旧时店家、船家等对顾客、旅客的尊称。
印信:官府的印章。
驿站:古代人们外出,中途供人短暂停留休息的地方。
伙计:旧时指店员或长工。
郎中:古代的医生。
店家:古代的店主人。
客舍:古代的旅馆。
货郎:古代指卖东西的人。
墨客:古代指文人。
2.(出示第二题句子)读句子,想一想,如何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
(1)请勿自误:请不要自己伤害自己。
(2)喜不自胜:高兴得自己都觉得受不了。
(3)瞑目蹲身:闭上眼睛,蹲下身子。
(4)拱伏无违:伏在地上,向上朝拜,没有违抗的。
(通过耳关系前后文可猜出词语的意思;先理解某一个字的意思,再放回词
中整体理解。)
3.(出示第三题句子)猜猜这三个句子描写的都是谁,并说说理由。
(1)孙悟空。(重点词:金箍棒)
(2)诸葛亮。(重点词:头戴纶巾)
(3)武 松。(重点词:万夫难敌)
四、日积月累。
1.(出示相关资料)走近作者王维。
2.齐读古诗,说一说,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鸟在
山涧中鸣叫。)诗歌题
目直接给我们提示了答案。(板书诗题)
3.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桂
花,春山,月,山鸟,春涧)从诗的描写中,你
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夜深人静,桂花飘落,空山中
升起了一轮圆月,被惊
飞的鸟儿在这里鸣叫着。)这个意境美不美?(美)若你此刻身处其中,你觉得<
br>享受吗?(享受)
4.(播放纯音乐)让我们随着这悠扬婉转的曲调,一起朗读古诗,感受这美
丽的夜晚,聆听鸟儿的歌声吧!
5.从诗的描写中,你发现了什么?(诗中有静态景,也有动
态景。)这样描
写有什么作用?(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描绘了春夜山中空寂、幽静的景色。)
6.这首诗中,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呢?
(想要表达对山中春景的喜爱之情以及陶酉卒其中的心境。)
7.带着这种感情,让我们再一次朗读古诗,感受诗中的美景,体会作者的情
感。
五、小结。
从古典名著到古诗文,无不展示着我们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文化的长河中,还有许多珍宝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究。
教学反思
1.引导生有交攵
交流,使生掌握了更多阅读名著的方法与技巧,为生进一步
阅读名著打好了基础。
2.分析了名著的语言特点和人物形象,让生初步体会了名著的魅力。
快乐读书吧 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
1.能产生阅读四大名著的
兴趣,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形象。
2.能感受阅读的快乐,和同学交流阅读的收获。
一、谈话导入。
诸葛亮足智多谋,运筹帷幄;黑旋风李逵鲁莽刚猛,是个大孝子;齐天大<
br>圣孙悟空神通广大;大观园里的林妹妹多愁善感……这节课,就让我们漫步中国
古典名著长廊,走
近这些人物,品读精彩故事。
二、忆经典,说感受。
1.猜一猜。
事事齐全说汉高。(打《三国演义》一人名)谜底:文刂备
借问酒家何处有。(打《红楼梦》一人名)谜底:探春
我有心得。(打《西游记》一人名)谜底:悟能
绿化北京。(打《水浒传》一人名)谜底:燕青
2.读课题。
同学们,文学的经典王国里有那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让我们一起读古典名
著,品百味人生。
三、读经典,习方法。
(一)读《西游记》节选。
1.默读《西游记》节选《猪八戒助力败魔王,孙行者三调芭蕉扇》。
小组讨论:(1)铁扇
公主和牛魔王不肯借扇子的原因是什么?(2)各用一
个字概括三次借扇的方式方法,并说出每次的结果
。(3)你最喜欢哪个人物?
为什么?
2.全班交流,总结概括。
(1)不肯借扇子的原因。
铁扇公主:孙悟空坑害了自己的儿子红孩儿;牛魔王:害子之恨(次要),
欺妻之恨(主要)。
(2)第一次借扇:逼;结果:假扇越扇火越大。第二次借扇:骗;结果:
被牛魔王变猪八戒骗
回。第三次借扇:打;结果:自愿送出扇子灭火。
(3)人物形象总结示例。
孙悟空:机智、聪明、变化无穷、有法力。
提示:引导生通过故事的概述感受人物形象。
(二)拓展阅读《西游记》节选《大战红孩儿》。
思考:唐僧最终被劫走,红孩儿的阴谋之所以得逞的原因是什么?
小结:《西游记》以奇妙的想象,木及度的夸张,突破时空,突破生死,突
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
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奇无比的世界。
(三)了解《西游记》。
1.看封面,了解作者。 <
br>师:刚刚我们读的文章来自《西游记》,从这本书的封面上可以知道,它的
作者是明代小说家吴承
恩。谁能说说自己对吴承恩的了解?
全班交流反馈。
2.读目录,了解内容。
师:我们一起翻开书,看看目录,这本书总共有多少回?哪位同学能把这本
书的内容概括一下?
3.生交流。
(《西游记》写的是唐僧、沙僧、猪八戒、孙悟空师徒四人和白龙马去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了真经的故事。)
师:是啊,他们一共经历了八十一难,最
终“径回东土,五圣成真”。同学
们读完后有什么感想?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奇、妙等) <
br>总结:西天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大都是由动物变化的妖怪带来的。性格各
异的师徒四人克服重重
困难,与这些妖魔鬼怪作斗争,最终取得了真经。这部小
说通过大胆、丰富的艺术想象,引人入胜的故事
情节,创造出一个神奇的神话世
界。
四、用方法,爱阅读。
1.阅读《红楼梦》节选。
2.写读.后.感。
当我们读到精彩的内容,感想比较
深刻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读.后.感来把读
书的情况记录下来。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笔记本写好读.后.
感。
五、爱阅读,伴成长。
1.推荐古典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
生交流反馈。
2.说说自己的读书计划。
通过学习阅读技巧,生能更顺畅地阅读名著
,更深入地了解其语言表达特点,
能真正融入其中,感受阅读的乐趣。
综合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我爱你 汉字
1.生通过综合学习,能
够增进对汉字的了解,感受汉字的美,激发对汉字的
热爱之情,能为汉字的规范使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
2.通过活动,生能够很好地参与合作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
第一课时 —
一、激忄青导入。
汉字不光神奇、有趣,还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
文化。有人说,
汉字堪称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汉字记载着我们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的历史,体现着
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风格。让我们继续研究汉字,走进汉字的缤纷世界吧!
二、自读理解。
1.师提示:为了更好地开展综合学习活动,教科书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
请大家看一看。
2.生根据要求自由读“活动建议”。
看了活动建议后有什么收获?哪些建议要特别注意?
围绕汉字的历史或汉字书法,搜集古今中外因为写错汉字或读错汉字而发生
的笑话、造成不良后
果的事例。搜集书法作品,学会欣赏书法作品。
3.明确建议,突出活动重点。
汇报活动的要求。
(生汇报,师相机提示:围绕“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可以有选择地开展哪
些活动,如何开展活动。)
三、制订计划。
生按共同研究的内容自愿组合成学习
小组,讨论确定研究的专题和研究的
具体目标。小组内明确分工,组织协调。
1.了解汉字历
史:搜集资料了解汉字的演变,汇总成表格的形式;搜集有关
汉字历史的趣事或笑话。
2.调查社会用字:
在大街、家里、校园、同学的作业本上等处寻找、拍摄用字不规范的现象
,
学会分析问题,学习撰写调查报告。
3.搜集书法作品:
从报纸、杂志、字帖上寻找名家的优秀书法作品,寻找身边师、同学的优秀
书法作品。
4.完成小组活动计划的制订。
小组活动计划
组长:
组员:
时间:
地点:
活动内容:
活动过程:
展示方法:
分工:
四、讨论交流,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
2.师生共同评议。
(师相机引导,提示注意计划应完整、合理、科学,活动形式尽量不重复)
3.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4.生根据拟定的计划,进行相关的社会实践和资料
的搜集、查找、整理等工
作,形成研究性报告。
五、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分小组拟订了活动计划,课后大家可以根据计划查找
相关的资料。
六、作业设计。
各小组根据活动计划进行相关的社会实践以及资料的查找、搜集、整理工
作。
— 第二课时
—
一、导入新课。
1.前面几节课,大家通过搜集、整理资料,交流感想收获,进行了综合
学习。
下面,我们将继续进行关于汉字的综合学习。
2.导入新课:同学们,汉字不光神奇、
有趣,还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
富的文化。只要我们主动地了解,积木及地搜集资料,相信大家一定
会更多地了
解汉字。让我们一同学习教科书第48~50页的“阅读材料”,深入了解汉字的
相
关知识吧。
二、整体阅读,了解汉字文化。
1.首先,让我们读一读“阅读材料”,具体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吧!
2.阅读要求。 <
br>(1)认真阅读“阅读材料1~4”,想一想这几则材料分别是从哪些方面介
绍汉字的历史和文化
的。
(2)除了上述有关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外,你还知道哪些相关的知识?
(3)阅读后,就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3.生自学、讨论、交流,师指导。
4.生汇报,师点拨。
(1)关于《汉字字体的演变》:先让生观察,然后请
生说一说演变的过程,
师可以再另找一两个汉字的演变,让生进一步体会汉字演变的规律。
①师点拨:汉字的发展历史,你知道多少?各种字体大约是在什么时候产生
的?
(总
结:甲骨文主要在商周时期使用;金文又叫铜器铭文,盛行于商周时期;
小篆是秦代实行书同文政策时推
行的统一字体;隶书形成于战国晚期,盛行于汉
代;楷书产生于魏晋以后,南北朝之后成为占统治地位的
字体,一直沿用到今天。)
②师点拨:从这些演变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总结:从以
上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五种汉字的演变过程中,
我们可以看到:汉字字形的变化是由繁到简
,每一种新字的出现,都改变着前一
种字形难写、难记的特点;同时,汉字不断趋于定型化、规范化。汉
字的发展是
逐步从象形走向符号,从笔画较多走向笔画简单,使书写更加快速便捷。)
(2)
关于《甲骨文的发现》:先让生自己阅读,然后让生在小组内交流甲
骨文是怎样被发现的。
(
3)关于《书法欣赏》:生仔细观察三种字体的不同,说一说各自的特点,
然后师再出示其他具有代表性
的书法作品供生欣赏。
①师点拨:讲讲欣赏书法的一些方法。
先整体感知,如气势、神采、章法等。再细微观察,如用笔、用墨,字的点
画、结构、线条等。
南朝智永楷书《千字文》(局部)的字形以方为基础,浑圆为主,结构端庄;
用笔上,笔锋多变
,画外取势,楷形草意。
唐代怀素草书《千字文》(局部)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
气呵成。
唐代欧阳询行书《千字文》(局部)笔笔相连,转折自如,气势贯通,疏密
适度,清秀挺拔,飘洒有致。
②生再次欣赏作品,作评价。
(4)关于《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必要性》:生齐读,并
说说对制定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必要性的理解。
①师点拨: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有利于
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有利于各
民族之间的交往;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②拓展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和实施时间。
2000年10月3
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修订
通过,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三、总结回顾,布置任务。
1.师总结:通过上面“阅读材料”的学习,我们不仅学到了更多
的汉字历史
和文化方面的知识,而且增进了对汉字的了解,加深了对汉字的热爱之情,大家
在学
习中有了很多收获。
2.布置任务:下节课,我们将学习研究报告,深入了解文字现状。
— 第三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
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了解了汉字的过去,这
节课让我们一起通过研究报告,了解一下汉字的现
状吧。
二、学习“阅读材料5”——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1.《关于“
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生自由读一读,结合自己的
姓氏谈谈对姓氏的了解。
(1)师引导:这是一篇调查研究报告,让我们认真读一读,体会研究性报
告的写法。
(2)生自主读,了解报告内容。
(3)生再读课文,初步了解调查研究报告的写作步骤。
(4)读了这篇调查研究报告,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2.师点拨总结。
(1)研究报告由几部分组成?
(由四部分组成: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情况和资料整理、研究
结论。)
(2)我国的姓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3)通过调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解决疑问,还能学到知识,提高我们解
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研究,学写报告。
1.搜集资料,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写成一份研究性报告。
2.小组讨论,确定研究课题。
3.按照研究报告的步骤尝试对自己之前研究的内容撰写研究报告。
4.完善修改,展示交流。
示例:
关于街头错别字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如今街头不规范用字现象非常普遍,商店招牌、街头广告、社区标语等常出
现不规范用字。这些街头不规范用字影响了市容,对文化传播产生了不利影响,
急需治理,以净
化我国的语言文字环境。
二、研究方法。
1.走上街头,寻找街头不规范用字现象,记下或拍摄下来。
2.查阅书籍。到学校阅览室、图书馆或
书店,在语言类或文化类书柜,查找
有关街头不规范用字的书籍,并记录下来。
3.网络搜索。在网上查找一些有关街头不规范用字的图片等资料,并整理汇
总。
三、调查研究情况及资料整理。
我们一共调查了70家商店的招牌,有9家出
现了不规范用字问题。例如,
一家餐厅将“凌晨”错写成了“零晨”,一则招工广告将“家庭”写成了“
家廷”,
一家洗车店把“洗车打蜡”写成了“洗车打腊”,一家服务公司把“安装下水管
道”写
成了“按装下水管道”,一家快餐店甚至把“大排档”写成了“大排挡”。
通过查找书籍和网络搜索,
我们发现一些街头广告中,错别字的样式也是五
花八门。例如,将“打折”的“折”写成“拆”,“啤酒
”的“酒”写成“洒”,
“寻人启事”的“事”写成“示”,“停车收费”写成“仃车收费”。
四、研究结论。
1.街头错别字出现的原因:
(1)同音字产生混淆,如“再”和
“在”、“以”和“已”、“报”和“抱”、
“坐”和“座”、“象”和“像”、“凌”和“零”、“腊
”和“蜡”、“具”
和“俱”等。
(2)形近字产生混淆,如“喝”和“渴”、“按”和“安”、“挡”和“档”
等。
(3)写字人文化水平比较低,使用汉字很随意,如“停车”和“仃车”。
(4)字义分析错误,如“和”和“合”、“像”“象”和“相”等。
2.针对上述现象,提出以下建议:
(1)成立“消灭不规范用字”志愿者活动小组,定期走上街头,讲解街头
错别字的危害。
(2)倡议商家制作标准、规范的广告牌。
(3)建议城管和文化稽查部门加强监管力度,出台整治措施。
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努力,消灭街头错别字,净化我国的语言文字环境!
四、总结评价。
1.填写评价量表。
语文综合学习评价表
被评价人: 他评人:
评价标准 自评等级 他评等级
优秀 进步大 需努力 优秀 进步大 需努力
团结协作精
神
发现、解决
问题能力
收集、处理
信息能力
语文知识综
合
运用能力
成果展示与
交流能力
2.评选活动之星。
1.评价生不够及时,在活动过程中,一些生发挥较少,未能起到相应的效果。
2.在收集书
法作品的过程中,较多小组没有收集到作品,且大部分生不懂如
何去看书法作品,可能是在指导方法时没
有起到效果。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
应当加强对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综合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汉字真有趣
1.生能从总体上明确综合
学习的要求,了解综合学习的特点,为小学高年级
综合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生通过综合
学习,学会制订活动计划,积木及、主动地参与活动,并能通
过独立或合作学习,较好地完成任务。 <
br>3.生能够认真阅读教科书中提供的阅读材料,从中受到启发,搜集到更多体
现汉字神奇、有趣的
资料。
— 第一课时 —
一、激忄青导入,揭示内容。
1.导语:汉
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和许多其他国家的文字相比,汉
字无论是在字形上还是在读音上都别具一
格。看,师在黑板上就写了两个汉字(即
“汉字”)。你们对汉字有哪些了解呢?(生自由发言,师随机
点拨)
2.揭示内容。同学们,通过刚刚的交流,大家已经对汉字有了初步的了解,
接下来,
让我们更深入地走进汉字王国,一起遨游汉字王国,开展综合学习,感
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了解汉字文
化,并为汉字的规范使用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吧。
二、合作讨论,制订计划。
1.提示:在我
们的教科书中,有对我们进行综合学习的指导,让我们一起翻
到教科书第43页。
2.生自由读课文开头的一段话。
3.生汇报从这段话中了解到的要求。
师相机强
调:(1)自由组成小组;(2)讨论活动内容:搜集体现汉字趣味
的资料;(3)制订活动计划;(4
)活动结束后展示活动成果。
4.生自由分组。(师适当指导:可以分为四大组,第一组字谜组;第二
组歇
后语、笑话、古诗组;第三组绕口令、对联组;第四组汉字起源组)
5.“汉字真有趣”活动计划
活动时间: 月 日
活动地点:
活动内容:(1)搜集或自编字谜。
(2)查找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故事等。
(3)了解汉字的趣味。
成果展示:把搜集到的资料编成小报,贴在教室里,举办趣味汉字交流会。
分工:组长:
搜集资料:
编辑: 抄写:
插图:
6.生分组讨论活动计划。
提示:讨论时要合理分工,如专人记录讨论结果、
专人负责整理讨论意见;
讨论后,形成完整的计划;可以选择丰富多样的汇报形式,如竞猜、讲故事、朗
诵、展览等。
三、讨论交流,完善计划。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 2.师生共同评议。(师相机引导,提示注意计划的完整、合理、科学以及活
动形式尽量不要重复)
3.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四、课外实践,完成活动。
生根据拟定的计划,进行相关的搜集、查找、整理等工作。
1.提示生查找图书搜集。
2.提示生利用网络搜索。
3.提示生通过请教别人得到相关资料。
— 第二课时
—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真制订了小组活动计划,大家也按照计
划开展了丰富
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你们有收获吗?(生自由回答)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领
略
字谜的神奇吧。
二、猜字谜。
1.现在请大家张开想象的翅膀,一起领略字谜的魅力。请以
小组为单位猜字
谜,看哪组猜得又快又多。
2.猜教科书中列出的字谜。
(1)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
(2)四座山来山对山,四个川来川对川,四个日字连环套,四个口字紧相
连。
(3)一点一横长,两点一横长。你若猜不出,站着想一想。
(4)有人不是我,有马飞跑过,有水能养鱼,有土庄稼活。
(5)提取画中的信息:一个人靠在树旁休息。
(6)提取画中的信息:钟指向了十二点。
(7)相传唐伯虎曾在杭州西湖畔卖画。一天,他挂出一幅水墨画,上面画
着一只黑狗,十分可
爱。唐伯虎对人们说:“这是一则字谜,想购买者,需要付
三十两银子,如果猜中谜语,就分文不收。”
大半天过去了,无人猜中。这时,
有一位年轻人说:“我猜中了。”唐伯虎请他说出谜底,他却笑而不答
,取下画
来便走。
唐伯虎望着这位年轻人的背影,哈哈一笑,说:“猜中了!他猜中了!”
你能猜出这是个什么字吗?
3.小组间相互猜字谜。
4.公布答案
:(1)日;(2)田;(3)立;(4)也;(5)休;(6)斗;
(7)默。
5.刚才猜
的字谜都是书本上的,(1)至(4)是文字谜,(5)和(6)是图
画谜,第(7)题是故事谜语。大
家肯定也搜集或编写了许多字谜,说出来让大
家猜一猜。
6.阅读《门内添“活”字》思考:
(1)杨修通过什么方法猜出了谜底?
答:运用离合字形析字法。“析字”是根据汉字的结构
特点,采用析形、析
义、析音等形式来表情达意的一种方法。
(2)你还能列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示例:一人一口酥
一天,塞北送给曹操一盒酥
,曹操亲自在盒子上写下“一合酥”三个字,然
后把酥放在了桌子上。杨修进来看见了,让人拿来汤匙,
和众人分着吃完了。曹
操问他为什么这么做,杨修回答说:“盒子上明白地写着‘一人一口酥’,我怎<
br>么敢违抗丞相您的命令呢?”
三、有趣的谐音。
1.谐音歇后语。
(1)
引言: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和谜底的两部分组成的一句话。这种形象
而俏皮的口头用语浅显易懂,语言幽
默,深受人们的喜爱。
(2)读歇后语。
①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②梁山泊军师——无(吴)用
③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④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⑤咸菜烧豆腐——有言(盐)在先
⑥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3)介绍:歇后语两部分之间有间歇,说的时候往往
只说前一部分,把后
一部分(真意所在)隐去,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义。以上六组是谐音歇后语,借助同音耳关系,产生俏皮风趣的表达效果。
(4)猜一猜:以下四组都是谐音性歇后语,看哪一小组猜得又对又快?
①一连三座庙——
②石头蛋腌咸菜——
③霜后的萝卜——
④关公打喷嚏——
宣布答案:①妙(庙)妙(庙)妙(庙);②一言(盐)难尽(进);③动
(冻)了心;④自我
吹嘘(须)。
(5)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每个小组都搜集了不少谐音歇后语,哪一组先
来出题?
一组出题,其他组成员抢答。
(6)小结:歇后语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
一部分,我们应该好好继承
和发扬。
2.谐音笑话。
(1)读一读《“枇杷”和“琵琶”》。
(2)交流:看了笑话,你有什么感想?
(3)小结:汉语同音字多,不能随意乱用,否则会闹出笑话。
(4)拓展:小组派代表讲述前一阶段搜集到的谐音笑话。
四、有趣的形声字。
1.默读《有趣的形声字》,概括形声字的特点。
2.介绍:“星”和“凤”原来都是象形字
,后来又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声
符创造出来的。“蜀”和“祭”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形符创造出来
的。
3.交流:形声字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表示这个字的读音,另一个部分
表示这个字
的意义。表示这个字读音的部分叫“声旁”,表示这个字意义的部分
叫“形旁”。
4.你还知道哪些形声字?说说它们的特点。
5.以小组为单位介绍。
比如:“草”,“早”是它的声旁,“艹”是它的形旁。
五、畅谈收获。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你有哪些收获呢?
六、布置作业。
把搜集的有关资料,做成一期以“有趣的形声字”为主题的手抄报。
在综合学习
活动中,师应当既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又是学习活动
的参与者。在此板块中我着重选择了猜字
谜和找谐音两个内容让生交流,充分发
挥生的自主性,让他们在交流的同时感受到汉字的神奇和有趣。
9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凉州词
教学目标
1. 学习生字新词
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凉州词》。
3.
感悟古诗的意境,引导生热爱生活。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
1、同学们,今天咱们学的是古诗,谁先来给我们背几首助助兴?指名。
2、师这有几首诗,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
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
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
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琶琵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你发现没有,这些诗都是反映什么的?
是啊,唐诗中,有很大一部分诗歌是反映边疆地区自然
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
的,这些诗我们称之为边塞诗。(出示课件:边塞诗)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凉州词》,其中一首。出示古诗《凉州词》
1、出示学习目标。
2、初读古诗。
师:这首诗的作者大家都很熟悉,他就是《登鹳雀楼》的作者――王之涣。<
br>我请同学介绍一下。王之涣留下来的诗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一曲《登
鹳雀楼》,一首《
凉州词》,已足以使王之涣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
3、朗读。
(1)这首诗有两个字难认,跟师读一遍。
(2)谁愿意为大家朗读这首诗千古绝唱?(指名二位生读、然后齐读)
二、感悟诗意
过渡语:熟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
己的心上,
理解就很重要。让我们先来看前面两句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首先我们来看诗的第一句:
1、黄河远上白云间。
如果让你来读,你觉得该怎么读?
谁来读一下?(指多个生读)
谁能读得气势更大一点。
2、想看看黄河吗?
播放黄河课件。
3、你知道其他描写黄河的诗吗?
5、让我们鼓足气势,齐声朗读这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
(二)过渡:放眼望去,黄河奔流着,远远地好像与白云相接。诗人将目光
移到近处,看到的却
是另一种景象:“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示图片)
1、释“仞”:仞是什么意思?
2、理解:“孤城”指哪座城?
想看看玉门关吗?出示课件:
玉门关故址位于甘肃
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滩上。相传“和田玉”经
此输入中原,因而得名。它是古“丝绸之路”北
路必经的关隘。现存城垣完整,呈
方形,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残垣高9.7米,全为黄胶
土筑成,面积663
平方米,西墙、北墙各开一门,城北坡下有东西大车道,是*上中原和西域诸国来往必经之路。)
3、落实之一:孤
再读读该句,你有什么感受?
(1)预设:你觉得本句中哪个字让你感受最深?为什么?
孤单单的一座城。
(2)看荒漠图景,感受玉门关的荒凉与寂寞:
看了图片,你觉得玉门关处在一个怎样的地方
?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显
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这就是诗句中所说的――“孤”。
这样一座孤城,在万丈高山的衬托下,就更显得――孤单和渺小。(仅仅只
是城孤单单吗
?哪里可以看出戍边战士的心情?)
4、落实之二:片
(1)这座城在万仞高山的衬托下,显得单薄;
(2)在“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广阔背景下更显得单薄和孤单。犹如树叶一片。
5、回读该两句。
过渡一:如此冷清和寂寞的地方,自然愁绪满腹,相思满怀。何以解忧?唯
有羌笛――)
再读诗句。
(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解词。这两句诗理解较难。首先我们解决一些难理解的词语。
▲羌笛:笛。古代羌族的一
种管乐器。羌是我国古代少数*之一,主要分布
在今天的甘肃、青海、四川一带,以游牧为生。
▲何须:有什么必要。意即没有必要。度:越过
2、怨杨柳,即埋怨。埋怨杨柳什么?(不发芽)
3、为什么没有必要(不要去)埋怨杨柳不
发芽呢?――“春风不度玉门关”!
春风不到,这里就没有春天,杨柳自然不会发芽。(如果生一时难以
回答,两句
诗连起来读一遍)
4、为什么战士们如此盼望杨柳发芽,春天的到来呢?
一是久处荒凉,盼望充满生机的春天;二是杨柳发芽了,春天来了,新的一
年开始了,回家的希望又增
加了。
5、过渡:回家真的有希望吗?出示征戍资料:
可见,战士们不仅仅只是埋怨杨柳不发芽,他们还埋怨什么呢?
①埋怨*。读出这种埋怨的情感来――
②谴责和憎恨。
③埋怨*有用吗?没用。所
以战士们只能无可奈何地埋怨杨柳,读――(所
以战士们埋怨杨柳是怎样一种情感?无可奈何!)
因此,“春风”的另一种意思即是*的恩惠和关心。
6、感受征戍之苦。
师:他们
盼望着春天早曰到来,盼望着*早点让他们回家,可是,“春风不度
玉门关”,*似乎忘记了戍边战士的
存在,根本不顾他们的死活。
在唐代边塞诗中,有许多描写战争的,师摘录了一小部分,咱们来看看:
出示课件:诵读有关描写战争的诗句。配上相关的解释。可以轻声地跟师师
一起读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王昌龄《塞下曲》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唐·李颀《古意》
如此残酷的战争,如此
荒凉的境地,如此寂寞的生活,战士们怎能不盼望着
春天早曰到来,盼望回家的曰子早曰到来!
7、感悟“杨柳”的另一种含义。
师:羌笛何须怨杨柳,其实,杨柳在这里又有另外一层意思
。战士吹奏的是
古代《折杨柳》曲子。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原来古人有个习惯,即是
常用谐音来寓意。“柳”
与“留”同音,因此,借杨柳表示挽留的意思,自汉代以来,人们送别亲朋好友
,
爱折柳相赠,到唐代已极为流行。“折柳”便成为赠别或送别的代称。
在古诗中,有许多诗句都提到了折柳风俗。
师:在这荒凉的玉门关外,在这寂寞的寒冬夜里,回忆起与亲人朋友的话别,
无限愁思犹如da
海波涛,汹涌而来。俗话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
愁!如今,只有把满腔的愁绪和相思,寄托
在凄切的羌笛上,吹奏起令人伤感的
《折杨柳》曲子。
8、整体读古诗。
师:茫茫
的戈壁,孤独的边塞,凄切的羌笛,无穷的痛苦。面对这样的生存
环境,诗人发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
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第二课时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2.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古诗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
种心情,
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王维的《送
元二
使安西》。
二、初步诗歌,感知诗题。
1.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多少呢?(生交流)
(师简要介绍王维)
2.解题。请同学读读诗题,说说: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怎样理解“
使”?
(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名叫元二的人出使安西;“使”是出使的意思。)
王维知道老朋友要去安西,特地从长安赶来送他。多么深厚的友谊啊!我们
一起再读读诗题。
3.请大家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要求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读
准字音,读出节奏
,同时注意诗句中的生字和多音字。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刚才我们从题目中已经
知道,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那么王维又是在哪儿
送?什么时候送呢?(送别地点:渭城;时间:早上。
)
2.能把时间和地点说得更具体一些吗?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知道的?(从“渭
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得知是清晨在旅店送别。)
3.我们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那么读这两句诗,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
呢?(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柳树被雨水洗<
br>得翠绿欲滴。)
4.多么美的渭城啊!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
中,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他又是怎么送别友人的呢?(从诗句“劝
君更尽一杯酒”
中可知是为友人设宴送别。)
5.读了后两句,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在酒席上,他们
除了喝酒,还会干什
么?王维会说些什么?(离别在即,千言万语都浓缩于酒中,把别愁、祝福融为一杯杯美酒,明为劝酒,实为诉离愁。)
(1)他们只喝了一杯吗?你从哪里能看出来?为什么要
一杯接一杯地喝?
(从“劝君更尽一杯酒”得知不止喝了一杯,一杯接一杯地喝是因为“西出阳关
无故人”。)
(2)创设情境,读出诗情。
①指导读(引读)再指名读。
②如果你是王维,你还会说什么呢?
③如果你是元二,你又会说些什么呢?
(3)总结升华。
①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
都汇成了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②再看看窗外,小雨还在下着,杨柳依
依,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
终将离我而去,怎能不伤别离!(师引读后两句)
③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师引读,
齐读后两句) 就这么说呀,喝呀,喝呀,说呀,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这哪还是一
杯酒,这分明就是情——
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课堂小结
是啊,他们是多么舍不得分开啊!看,喝完酒后,
王维牵着马儿,送了一程
又一程。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刻,元二就要起程了。今曰一别,不知何时
才能相见。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被这份真挚的友情打动呢?背诵这首诗并细细体
会。
板书设计
环境描写
朝雨浥轻尘
清新
青青柳色新
更尽一杯酒
含蓄
劝酒话别
出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情深义重
教学反思
本次课程中,我边朗读边让生想象
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初读古诗后,就让生
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树、旅馆……想象渭城的景色
,与后面将去往
安西的凄凉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我通过让生想象他们二人分别时说的
话,激发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对真挚友情的向往。
第三课时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歌的意思,品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那份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品读诗歌,想象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难点:体会中原百姓所遭受的苦难和当权者的昏庸无道。引导生进入作者的
心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常言道,国是家之本,没国哪有家?所以从古至今爱国都
是人类*永恒不变
的话题,也正因如此,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才孕育了无数的爱国英雄。今天就让我
们走进我国*上的南宋时期,走进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认识一位伟大的爱国诗
人——他就是(板书:
宋陆游)。
师:学新课之前,师要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搜集
的资料
,说一说你对陆游都了解哪些?(生汇报)
师: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还真不少,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
秋夜将晓出篱门
迎凉有感》,让我们触摸诗人的文字,走近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那颗爱国之
心。
(板书课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师:这首诗的题目比较长,所以读的时候
要注意停顿。(画停顿符号)能
说说为什么这么停顿吗?(争取让生符号出题目中有三层意)
因为“秋夜将晓”告诉我们时间,“出篱门”告诉我们地点,“迎凉有感”是
说作者做了什么。
师:题目中的关键词是哪个呢?为什么?
生:感
师:“感”是什么意思?
生:感想、感受、感慨。
师:深秋的夜晚,天将拂晓,诗
人信步走出篱门,他为什么起来那么早?他
为什么睡不着?诗人因何而感慨?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初读诗歌,感受音韵之美。
1.指名读诗
师:读的不错,我们常说古典诗歌具有一种音律、节奏美,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力求将这首诗读通、读顺,并把诗歌的节奏美、音律美读出来。
2.生自由读诗歌。
三、品读诗歌,体会作者的心。
(一)学习前两句诗
师:其实诗歌不仅有着一种音
韵美,而且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独特的情感,
有时作者还将自己的情怀寄托在一些景物中,那么,在这
首诗中作者写了哪些景
物呢?
生:作者描写了“三万里河”和“五千仞岳”这两样景物。
师:我们一齐来把这两句诗读一下。
师:谁来说说“三万里河”指的是什么?生:指的是黄河。
师:说一说你对黄河的了解
师:三万里是*的数字吗?为什么这么写?
生:不是,是突出了黄河的长。
师:那么黄河除了长,你还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它?(出示课件:黄河视卝
频)
师:根据“上摩天”三个字,你能想到华山的什么特征?(生答)
师:你还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华山?(生畅所欲言)
师:此时此刻,你所感受到的作者笔下的祖国山河如何?(生)(板书:山
河壮丽)
师:祖国河山如此壮丽,你的心里涌起一股怎样的情怀?
生:高兴、激动、自豪、*
师:师能够感觉到,作为炎黄子孙,面对祖国这大好河山,除了”自豪”我
们都不知道
该说些什么了。那就请同学们带着这种难以言状的自豪心情来读一读
这两句诗。(生读)。
师:江山如此多娇,岂能不沉醉自豪。如果这大好的山河被外族抢占去了,
你的心情又会如何?
生:愤怒、生气、悲愤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再来读一读这句诗。(齐读)
师:如果这大好的河山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到祖国怀抱,你又会有怎样的心
情?
生:痛心疾首、望眼欲穿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诗人陆游当时的心情,他时刻牵挂的是祖
国的山
河,时刻想到的是大宋的国土。秋夜已深,他夜不能寐,念念不忘的是自己的祖
国,此时
此刻,你想用哪个词来评价我们的诗人?
板书:忧国
(二)学习后两句诗
师:看
来同学们已经一步步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要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我们除了从字面上理解诗的内容,还
要了解诗的写作背景。
师:诗的后两句哪个字最能表现百姓生活的困苦?
生:“泪”字
师:“泪”流到了哪种程度?(生:尽)泪流完了,这是何等的伤心欲绝,
痛断肝肠啊!
师:谁在流泪呢?(生:遗民)理解”遗民”
(板书:遗民泪尽)
师:众所周知,
战争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老百姓。如果是*灭亡了,只是换
了一个皇上来*,遗民们还是留在自己原有的
土地上生活,他们会“泪尽”吗?
胡尘又是怎么回事呢?(生根据注释回答)
师:生活在和平
年代的我们根本无法想象南宋的百姓在金人的铁蹄下过着怎
样的生活,现在就请同学们和师一起来看一段
视卝频(出示官兵欺负百姓的视卝
频)
师:这滴滴流淌的是失去亲人、家破人亡的泪;是无可
奈何、敢怒不敢言的
委屈的泪。同学们,你体会到了诗人的心吗?诗人虽不是遗民,但诗
人的泪也已
流尽。带着这种心情,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诗。(生读诗)
师:金兵横行,遗民泪尽
,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的凄惨啊!但是
他们绝望了吗?(没有)他们每天每夜、每时每刻仍然
(读)——南望王师又一
年。
师:他们“望”的是什么?
生:期望王师赶走侵略者,收复失地。
师:是啊!侵略者的铁蹄溅起的尘土遮住了曰月,却挡
不住遗民们期望的目
光。仅仅是遗民在乞盼吗?还有我们的诗人,还有许许多多正直的有爱国心的人。<
br>他们望眼欲穿,苦苦地盼着,盼着!盼望(引读)——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又一年是多少年?是一年吗?(一年又一年)
师:同学们,师告诉大家,诗人陆游写这首
诗时,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
了,“又一年”,是整整65年呐!现在请同学们动笔算一算65年是多
少个曰夜?
(生动笔算)老百姓苦苦盼望的每一天,也是诗人陆游苦苦盼望的每一天。同学
们为
什么两万多个曰夜过去了,他们都没盼到他们的王师来解救他们?他们期待
的南宋君臣们到底在干些什么
呢?
宋朝的林升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来描写当时的南宋君臣们的生活。
(出示资料:林升的诗)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这里的游人是谁?他们在干些什么?
生:……
师:北方山川陷落,西湖歌舞升
平;北方的百姓度曰如年,西湖的权贵苟且
偷安。尽管如此,遗民们对王师还是存有期望,他们还在(引
读——南望王师又
一年)但是一年又一年,得到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一年又一年的(失
望)。带着这样的复杂的心情再读这两句诗。
师:那么诗人陆游和那些在金人的铁蹄下挣扎的百姓们
最后是否盼到了挥师
北上的王师……呢?在陆游的另一首古诗中我们就能找到答案,谁知道是哪首
诗?
生:陆游的《示儿》——(多媒体出示)
师:陆游直至临终都没能等到“王师北定中
原曰”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在生
命弥留之际悲伤的不是自己,牵挂的也不是家人,他至死
都念念不忘的是*尚未*。
师告诉大家的是,不止是诗人陆游没能盼到,所有的百姓都没能盼到祖国*
。
因为南宋王朝在几十年后被金兵攻下,彻底灭亡。我们的诗人陆游只能含恨九泉
了。陆游念念
不忘的是祖国的河山,更是生活在金兵铁蹄下的大宋百姓。一个“泪
尽”,一个“又一年”道出了遗民生
活的悲苦,道出了陆游无尽的牵挂,更是陆
游对南宋*的强烈控诉。此时此刻,你还想用哪个词来评价这
位爱国诗人。(板书:
忧民)
师:陆游作这首诗时68岁,罢归故里已经四年。但平静的村居
生活并不能
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心头的烦闷使他不能安睡,天色将晓之际,他走出篱门,
无限
惆怅齐聚心头,写下了这首诗。迎凉有感的背后,是诗人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让他无法入眠。让我们带着这
样的体会,带着对诗人的敬意再来诵读这首诗。
四、小结:
有国才有家,所以爱国之士英雄
辈出;有爱才动情,因而壮丽诗篇感天动地。
陆游的这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之所以流传千古,
恰恰是字字有情,句
句是爱。
10 军神
1.认识“沃
、匪”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晕”,会写“庆、诊”等15
个字,会写“诊所、年龄”等20个词语
。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3.找出文中对刘伯承
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其心理活动,感受其
坚忍不拔的钢铁般的意志,理解其被称为“军神”的
原因。
4.从课文中找出对沃克医生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他的心理变化,
再试着以
他的口吻讲一讲这个故事。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板书:(板书:军 ),给军组词。
2.补充板书: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题目是(板书:军神)。
3.释题:“神”在字典里有好几种解释。(出示“神”的解释)
4.过渡:这里的“军神”是什么意思呢?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快速浏览全文,标出自然段,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出示生字)生齐读,师正音;生汇报有问题的字词,师指导认识。
注意:
(1)多音字“晕”:yūn(晕倒) yùn(晕车)
(2)“崭”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3.(出示新词)生开火车比赛读词。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次默读课文,思考:谁称赞谁是军神?
出示句子:沃克惊呆了,大声嚷道:“……你堪称军神!”
明确:沃克称赞刘伯承 是军神。
2.了解人物:
(1)沃克是一位……(生齐说)
(2)刘伯承
呢?
川东支队的将领。
(3)背景介绍。(出示多媒体)
3.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刘伯承 眼睛受了重伤,在就医时因从容镇定被沃克医生认出其
军人身份,
在手术过程中拒绝使用麻酉卒剂并坚持到手术完成,沃克医生称他为军神。)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沃克医生的诊
所内来了一位右眼受伤的
病人,沃克医生判定他是一名军人。那沃克医生的判断依据是什么?我们接着往
下看。
二、感受细节,体会心理。
(一)学习“求治”部分,从沃克医生的动作、语言、神态变化,体会他对
刘伯承
态度的变化。
1.让生自读第1~6自然段,体会沃克医生对刘伯承
的态度是怎样的?(冷
漠)
2.继续自读第7~10自然段,体会沃克医生对刘伯承
的态度是怎样的?(惊
疑)
(二)学习“术前”部分,了解手术前刘伯承
的坚决镇定,体会沃克医生
的心理变化。
1.手术前,沃克医生听到了一个出乎意料的要求是
(生说:病人拒绝使用麻
酉卒剂),于是就有了两人的这番谈话,也就是课文第12~15自然段。
2.自己读读这部分内容,体会两人的对话分别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生交流:吃惊、平静。
3.补充资料:难道刘伯承 真的对拒绝使用麻酉卒剂带来的痛苦毫无
顾忌吗?
在他的平静背后,包含着多大的勇气啊,那么他为什么这样做呢?
(出示多媒体):
我虽然失去了一只眼睛,但还有健全的大脑,我仍旧可以
驰骋疆场,为祖国效力……正是因为这样,他说
:(引读)“而我,今后需要一
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4.这一部分中,沃克医生对刘伯承 的态度转变为关心。
(三)学习“术中”部分,感受刘伯承 的坚忍顽强,体会沃克医生的心理
变化。
1.手术中刘伯承 的表现更是让沃克医生钦佩。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的16~
17自然段。
2.出示第16自然段,沃克医生是著名的外科医生,他“一向从容镇定”,
此刻却双手有些颤
抖,“额上汗珠滚滚”,并且忍不住开口对病人说:“你挺不
住可以哼叫。”沃克医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
反应?此时他的心理又发生了什么变
化?
(刘伯承 的勇气和决定让沃克医生深感震撼,以至
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
生在手术时都不免有些担忧和紧张,他心疼和担忧病人。)
3.疼痛在
加剧,但他始终忍着,圈点“一声不吭”。一声不吭是什么意思?
从这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刘伯承
虽然经受着巨大的疼痛,但他始终一声
不吭,他的坚强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1)
这次手术是在眼眶中,比我们想象的要疼上几百倍几千倍。更何况是
在拒绝麻酉卒的情况下,每一分钟都
是钻心的疼痛,每一秒钟都那么漫长,让人
难以忍受,而病人却始终一声不吭。
(2)在沃克
医生对他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的情况下,他仍然“一声不
吭”。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这是何等
坚强的毅力,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带着你的感受自己读一读这段话。
4.课文抓住了手术中的典型事件进行描写,是什么典型事件呢?(抓破床单)
5.同学们,
平时我们擦破一点皮都会觉得很痛,更不要说在眼睛中动刀子了。
第17自然段全段没有一个“痛”字,
请你默读这一段,你能从哪些词语中体会
出刘伯承 忍受着剧烈的疼痛?
总结:圈点“紧紧抓住”(用尽力气抓着,从这个动作看出刘伯承
忍受着
巨大的疼痛。)“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从刘伯承 的表现可以想象这是怎样
让人难
以忍受的疼痛啊!)“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崭新的床单我们想
撕破都很难,由此可见刘伯承
忍受的疼痛真是撕心裂肺,痛彻心扉。)
(四)学习“术后”部分,感受沃克医生对刘伯承 的敬仰。
1.生自主朗读第18~21自然段,思考交流。
(1)然而更令沃克医生震惊、钦佩的是,病人在手术的同时,他还在干什
么?(数刀数) <
br>(2)一共多少刀?(72刀)这是怎样的72刀啊,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
一下发生在手术室里
那惊心动魄的场面吧。
小结:我们能从沃克医生的动作、神情、语言体会出他对刘伯承 的敬佩,与之前“冷冷地、生气地”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为什么?(沃克医
生被刘伯承 钢铁般
的意志感动了、震撼了。)沃克医生对他肃然起敬!让我们怀
着对他的崇敬,读出这位“军神”的名字—
—刘伯承 。
2.指导生齐读第22~26自然段。说说感想。
这是沃克医生发自内心深处
的由衷的赞美。这里有两个感叹号,表达了什么
感情?(敬佩的,赞美的感情)。
这是沃克医
生对他的称赞,称赞他什么?(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
的钢板)。为什么说刘伯承 是一块会说
话的钢板呢?你能结合师的板书来说一说
吗?(在困难面前,能够坚持,意志如钢铁一般)。还称赞他什
么?(军神)
3.从哪还能看出沃克医生的敬佩?(肃然起敬、荣幸)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刘伯承
被称为军神,绝不仅仅是因为这次手术。他文武双全,戎马一生,
领导晋 冀鲁豫野战军,用小米加步枪
,战胜了全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队;千里
跃进大别山,令蒋介石惊慌失措,心惊胆寒;与华东野战军合作
,导演了百 万 雄
师下江南的一幕;他创办的国阝方大 学是中国 最高 军+事学 府,被誉为“
将
军的摇篮”;他为祖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献出了毕生的心血,立下不朽的功勋。
他是中国的—
—“军神”。(齐读课题)
2.我不由得想起了一首诗,想把这首诗献给刘伯承
将军,让我们一起来朗
读这首诗,赞美一下军神吧!
赞军神
七十二刀生死痛,胜似昔日刮骨人。
军神
求治
术前
伤势严重
镇定自若
保持清醒
拒绝麻酉卒
一声不吭
抓破床单
术中
术后
数刀数
真正的男子汉
会说话的钢板
军神
在教学过程
中,引导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通过反复精读体
会其中包含的人物情感,感受人物的内心
世界,真正理解什么是“军神”。
11 青山处处埋忠骨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新词。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体会毛泽东丧
子后木及度悲
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 广胸怀(重点)。
2.有感情的朗读文中表现毛泽东悲痛的神态、动作、心理描写。
3.围绕主席“常人情怀,
伟人胸怀”想象晚上写批示时神态、动作、心理的
内容,并写一小段话(难点)。
【教学准备】查阅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了解背景、经过、结果、伟大意义,
了解毛岸英个
人及赴朝的缘由、牺牲时的实情实景。
【教学过程】
一、引题激 读
1、ppt出示毛泽东的图片,让生谈谈自己心目中的毛泽东。
2、师:领袖也是人,他也有
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
他的内心,去感受一位失去儿子的父亲的常人情怀和他那非
比寻常的伟人胸怀。
请读课题。青山处处埋忠骨
3、质疑:读了课题,你有没有问题要问?(
忠骨是什么意思?忠骨是谁?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青山处处都能埋 忠骨?……)
二、初读课文
1、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走进课文,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理解“忠骨”一词的意思。(具有赤诚无私的品格的人)
读了文章,你们知道在本文中忠骨指的是谁?(毛岸英 )
3、为什么称毛岸英为忠骨、英雄呢?(因为他为了人民的事业光荣殉职了。)
怎样叫“殉职”?(ppt出示:因公务而牺牲生命。)
4、那你是从课文的哪里知道毛岸英
光荣殉职了的?出示电报。
1、指名读电报,电报是谁发给谁的?是从哪里发来的?
2、理解“勋鉴”的含义。(指给有功德之人看。)
3、用自己的话说说电报的内容。(毛岸英殉职)
5、这篇课文就是讲——毛主席收到岸英殉
职的电报后,万分悲痛,和对岸
英的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此处设计很突兀)
爱子殉职,主席悲痛
主席爱子 歹旬耳只,突闻噩耗,主席怎样?请同学们默读课文4、5
两段,
用“——”划出令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在边上写下自己的感受。
句子1:从收到这封电
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
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
动地放在那里。
(1)指名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 什么?(板书:悲痛)
(2)你从哪些词语中特别能感受到毛主席的悲痛?(整整一天、一支又一
支、原封不动)
(3)读出自己的体会。自由读,指名读。
(4)齐读。
(5)小结: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毛主席?(拥有常人的情感,板书)
3、句子2:那一
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
这次怎么会……(个人认为可以粗略处理,不过
细分析说感受,重点在读)
(1)指名读,说感受。
(2)指名读
(3)小结:常人的情怀。
4、句子3:“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
喃着。
人个认为:此句子教学直接可略,重点放在第一句
(1)什么是喃喃着(轻轻地,说了一遍又一遍。)
而且是(情不自禁地)说
了一遍又一遍。从中你感 受到了什么?
(2)将这种
感受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
(3)评价,小结:常人的情怀。
四、艰难抉择,伟人胸怀。
1、这时,秘书走进来,拿来了彭老总的电报,出示:岸英是主席的长子,
请求破格将遗体运回
国。(请人读)什么叫“破格”?
而此时,朝鲜的金日(成首相也来电: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
事业牺
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他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
是运回国,让英雄魂归故里,还
是让岸英忠骨埋他乡,决定权在毛泽东手里。
如果是平常的人,会怎么做?(指名说)
而作为主席的毛泽东,他可以怎么做?(既可以运回国,也可以葬在朝鲜。)
那他到底是怎么选择的?(板书:抉择)文中哪一段写到了?指名读。
出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 还。理解诗意。(用马皮包裹尸体。
东汉名将马援曾说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后汉书 马
援列传》)
毛主席以诗词做回
复是想说——
但是,作为父亲,作为主席,做出这样的抉择,容易吗?请同学们认真默读
7—
—10段,划出描写主席艰难抉择的语句,认真读一读,体会体会。
句子1:主席仰起头望着天
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
的眷恋。
你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
小结:伟人的胸怀。
句子2: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
会
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
(1)你最关注的是哪个词语?(踌躇)
(2)毛主席在踌躇 什么?
(3)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9、主席如此不舍,却仍然决定将岸英葬在朝鲜,他是怎么想的
?找出文中
的句子,指名读。读到这儿,你对主席又有了怎样深刻的认识?指名说。小结:
伟人
的胸怀。
10、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父亲,痛苦的抉择后,电文稿下——让我们走进主
席忍痛
批示的那个夜晚,完成续写:
12
清贫
1.认识“筹、矜”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吓”。
2.找出文中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理解“清贫”的含义,体会方志每攵
的高尚品格,理解革命者的精神和
信念。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作者资料)了解作者。
2.解释课题:“清贫”,字典里是“清寒贫苦”的意思,
在古代多用来形容
读书人,本文主要指方志每攵 以及像方志每攵 一样的革命烈士。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后师纠正读音。
出示生字,生朗读。
2.快速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找出本文哪些自然段是叙事部分,概括
主要
内容。(作者被俘,但是在他身上却搜不出一分钱,作者戏称自己的几套旧的汗
褂裤和几双
缝上底的线袜是“传世宝”。)
三、精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第2~8自然段,找出主要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
明确:动作、神态、语言。
(1)动作
①作者对国民党士兵的动作描写运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作用?
(第2自然段)摸、捏、拿、拉、盯、吼
(第6自然段)捏
(第8自然段)搜寻、塞、抢夺、望、说
作者运用这些动词详细地将国民党兵士用尽一切办法
掠人钱财的贪婪、丑恶
嘴脸描绘得淋漓尽致。
②经过这么详细的搜索,国民党兵士在方志每攵
身上到底找没找到他们所
期盼的钱财呢?而对他们搜索的结果,两个兵士达成了怎样的协议?这些又说明
了什么?
(明确:没有,只有表和自来水笔。最后决定将表和自来水笔卖出钱来平分。
这样的结果其实是必然的,印证了方志每攵 的清廉,也更彰显了两个士兵的贪
婪。)
(2)神态
请在文中找到相应的神态描写的词语。
明确:凶恶的眼光、怀疑而又惊异的目光。
(3)语言
请在文中找到描写语言的句子。
明确:①兵士(拿榴弓单)“赶快将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
弓单,把你炸
死去!”(凶恶的眼光、威吓)这句话表明国民党兵士为了从方志每攵
身上获
得钱财,不择手段。
②兵士(拿榴弓单)“你骗谁!像你这样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决不相
信)
这句
话是说国民党兵士认为共产dang当大官的应该和国民党当大官的一样
都很有钱,而事实则不然,这更
加突出了共产dang的清廉。
③另一兵士“决不会没有钱的,一定是藏在哪里,我是老出门的,骗不得我。”
④方志每攵
“哼!你不要做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
存;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微
笑着,淡淡地说)
表明了方志每攵 的无所畏惧。“微笑着,淡淡地说”表现了方志每攵
的从
容自若。
2.国民党兵士在搜找钱财的过程中有着怎样的心理变化呢?在文中找到相
应的词语?
明确:(第2自然段)热望—(第2自然段)激怒—(第6自然段)企望—
(第8自然段)失望
这种由高到低的情绪变化表明了国民党兵士贪婪和爱财的本性。
3.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国民党兵士,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是什么呢?
明确:侧面描写,在对比中突出方志每攵 的大义凛然、清贫守节。
4.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件事的态度是怎样的?
明确:作者很乐观地看待这件事,称之为“趣事”。(第1自然段)
四、小结。
这便是作者所说的那件“趣事”,着实有趣啊,有的人眼里只认得钱,而
有的人心里却记挂着人民和革命
事业!正因清贫,才有洁白朴素的生活,这也是
革命者能够战胜困难的原因。
清贫
被俘 身无分文
唯一财产 传世宝
甘于清贫
舍己为公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因此只需要引导生从人物的语言、神态、
动作等细节描
写去体会人物内心,理解何为“清贫”即可,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抓住重点语
句
重点理解,生在学习时便能更快掌握。
习作 他陶醉了
1.审明题意,将题目补充完整,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写具体。
2.重点刻画人物的语
言、动作、神态等,体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一、明确主题,激发兴趣。
1.回顾本单元课文,进一步感知人物描写方法。
(出示本单元所学现代文课文的课题:“军神”“青山处处埋忠骨”“清贫”。)
在师的带领
下回顾学过的课文,思考课文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使故事变
得生动感人。生之间进行交流。
出示课文中示例:
(1)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酉卒
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2)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
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
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明
确:①这段话是对刘伯承神态和语言的描写,平静的神态、坚定的话语,
表现出他的从容镇定,以及对革
命事业的热爱和忠诚。面对手术,刘伯承 想的
不是如何减轻疼痛,而是革命事业,他担心麻酉卒剂会影
响脑神经,影响他以后
指挥战斗。从中可见他坚强的意志和为国效力的决心。
②这段话通过对刘伯承 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表现他意志的坚强。面对如此
巨大的痛苦,刘伯承
“一声不吭”,他心里想的是如何更好地为国效力,为了
革命他甘愿忍受这样的剧痛,从中可见其坚强的
意志。
2.出示课题,明确习作主题。
让我们学习课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通过一件事表现人物性格。
出示课题:他 了
3.(出示相关要求)在生活中,我们总会和别人有交集、有耳关系,自然我
们也会留意到别人
的喜怒哀乐,那么,谁感动、生气、伤心、兴奋……的样子让
你印象最深刻呢?回忆一下令你印象深刻的
人和事,把题目补充完整。
二、明确要求,确定文题。
1.研读、明确习作要求。
2.读课文,讨论怎样把一个人的样子写具体?
(出示片段:他的眼睛闪着奇异的光芒……一动不动地凝望着这座雕像……)
(1)这段话写了什么?(他在欣赏雕像)
(2)重点写了他的什么?(神态、语言、动作)
(3)表现了他的什么?(入神与专注)
所以,我们在
描写事件中的人物时,一定要重点突出人物的特点,从多个角
度来描写一个人的样子。
三、选材立意,刻画细节。
1.补充完题目以后,我们要想一想,发生了什么事令他有了这样
的表现,把
事情的前因后果先梳理清楚,再把这件事写下来,但是,要注意的是,要把这个
人当
时的样子写具体,比如:他说了什么话(语言)、他做了什么(动作)、他
的表情怎么样(神态)等,这
些描写要能够突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2.片段示例:
场景再现:数学课上,师出了一个题目
,很多同学都百思不得其解,在最后
一刻,王辰走上讲台,三下五除二写出了解题思路,并且得出正确答
案,此时
他……
示例:一想到刚刚答对了那么难的题目,王辰就激动不已,眼里闪着胜利的<
br>喜悦,笑容布满了他涨得通红的脸。他高兴地从座位上跳起来,手舞足蹈高声喊
着:“耶!我做对
了!”
3.佳作共享。
出示《他陶醉了》例文,生赏析。
明确:这篇作文写一个
小生来到阅览室读书并陶酉卒于故事之中的事。文章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
结果,内容完整,叙事有条
理。文章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从正面表现他读书时入迷的样子,同
时
又描写了同学和师的反应,从侧面烘托他的认真和陶酉卒,生动表现了人物的形
象特点。
四、练习写作,指导讲评。
1.生确定题目,开始写作,师巡视指导。
2.挑选优秀作品展示,问题作品讲评。
3.生再次做修改。
五、小结。
生活中,每天总能遇到新鲜事,如何把写人和写事融合到一起再进行细致
刻画,是一种技巧。
所以,我们一定要仔细观察,勤于练笔,这样才能使我们的
文章内容更具体,描写更到位。
他陶醉了
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细节:语言、动作、神态
从一个课文例句入手,激发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生有现成的写作事
例,信手拈来,内容更真实、自然。
语文园地四
1.掌握本单元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会从语言、动作、神态感受人物内心。
2
.通过练习,学会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体现人物内心的方法;理解对
比的表现手法,体会其表达效
果。
3.从“日积月累”的两首古诗中,体会环境描写对表达主题起到的作用。
一、交流平台,导入新课。
通过学习本单元课文,我们看到了手术台前担忧病人的沃克医生、手术台
上毅力惊人的刘伯承
,感受到了毛主席老来丧 子的无限悲痛,更体会到了方志
每攵 作为共产dang员清贫的美德。 <
br>1.讨论:大家在学习课文时,都是通过什么方式把握这些内容的呢?(抓住
关键语句;抓住人物
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
2.交流:那么,你还从学过的课文中哪些人物的动作、语言
、神态体会到人
物的内心?回忆一下,和周围的同学交流交流。(可在本组课文中选)
3.生汇报讨论成果。
在阅读中,能够抓住最关键的描写,去把握人物的内心和情感,可以加
深对
文章内容的理解,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所以,大家在以后的阅读中,可以多
用这种方法
来更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
二、词句段运用。
1.(出示句子)
(1)读句子,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句1:沃克医生一定是被眼前这位病人的伤势吓到了,
这么重的伤还能如此
镇定,他心里一定很震惊。
句2:毛泽东无法从噩耗中走出来,他不愿相信这是真的,他觉得儿子一定
还会回来的。 句3:在无法搜出任何东西的情况下,两个兵士除了失望,还有不解:为什
么一个大官却身无分文?
(2)选择下面其中一种情景,写一段能体现人物心理活动的话。
例:久别重逢——在机场看
到爸爸的那一刻,小明飞奔过去,紧紧地抱住了
他,眼泪止不住地流,嘴里不停念叨着:“五年了,我已
经五年没有见到你了,
爸爸……”
2.(出示句子)读句子,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
(1)这两个句子在写同一个人物前后不同的表现时,运用了什么手法?(对
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更能体现此刻人物的内心。)
(2)照样子说句子:
例:他在房间里一边
唱歌一边玩游戏,可是一听到妈妈的脚步声,就立刻关
掉了音乐,收起了游戏,把作业都摆在桌上,等着
妈妈来检查。
三、书写提示。
(出示文章:《帆》)
齐读文章,从书写方面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师点拨总结:用硬笔书写整篇文章,应注意:
(1)标题和作者要写在醒目的位置,一般居中书写。
(2)段落要分明。每一个段落开头都要空两格写。
(3)注意标点符号的位置,点号不能写在一行的开头。
(4)还要注意书写时字的大小和间距要基本一致。
四、日积月累。
1.我来读古诗。
(1)借助字典,通过自读、互读的方式,将两首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2)生听师范读,感受朗读中的节奏和停顿,做好标记。
2.我来说古诗。
认真观察插图,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含义。
(1)《凉州词》中“杨柳”
有何含义?为何要“怨”?(“杨柳”指《折
杨柳》,是一首离别的曲子。“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
玉门关”两句写曲中
的哀怨引发征人怨“春风不度玉门关”,表现出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尽显其思乡之情。)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①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
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
去(广陵),所以在开篇,诗人直奔主题,直接描写了送别友人的情景
,这时正
是阳春三月,所以黄鹤楼周围(繁花似锦),在这样的美景中送别友人也是别有
一番风
味。
②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并说说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孤船帆影渐渐消失
在碧空尽头,
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诗人并没有具体说出送别友人时的
经过,而是直接跳到了友人离开以后,
他面对长江,看着友人的船渐行渐远直至
消失在了天边,在平淡的描写中,透露出对友人的恋恋不舍之情
。
五、小结。
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故而在阅读时,我们也要学会抓住细节,掌握<
br>最有用的信息,便于我们体会文章情感。
语文园地的内容很多也很杂,所
以要把这些内容串联到一起有序进行并非易
事,故而要层层递进,做到有条不紊,生才能一步步接受和掌
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