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116页

玛丽莲梦兔
779次浏览
2020年08月28日 21:5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河南华信学院-中国主席名单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口语交际 习作二
教材简析: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难忘童年》,与课文结合得非常紧密。刚读了关于
童年的诗和故事,转而讲自己童年的故事,既有利于激发学生讲述的兴趣,又把
学生的目光从书本引向 了生活。本次习作是看图作文。图中表现的是关于孩子们
进行小足球比赛的一个场景。图中只有守门员和 观众,留给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
意在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从图中感受童年生活的有趣 和快乐。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 基
本能力,还要具备交际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这些通过的形成,主要靠语
言实践,教师 应在听说读的实践中,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运用”,
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习得和积淀语感 ,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学会倾听、交流、互动。
2.通过交流,感受童年的美好、纯真,使学生珍惜童年,热爱生活。
3.指导学生具体有序地写出童年有趣的事情,表真情实感。
4.围绕是否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是否表达了童年生活的有趣,认真修改自
己的习作。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讲述童年故事,收集反映童年难忘的生活片断,通过交流 ,拓展学生的
思路,使他们从不同角度讲述自己童年的故事,在交流中表现童年生活的丰富多
彩 ,进一步感受童年的美好、纯真,激发学生珍惜童年,热爱生活的情怀。
难点:
把故事讲述 具体,清楚,并能注意表达方式,使其能引起听众的兴趣。并在
活动中进一步提高交际与习作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有关童年的音乐磁带。
2.收集有关童年的碟片及照片。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引导回顾,体验童年情趣
1.回顾学过的《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童年的发现》等
课文,说说这些文章给 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2.你能说说这些场景为什么能使你印象深刻吗?(有趣、天真、可爱……)
[对学生进行口 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回忆已学的课文来导入本组专
题,同时又为下面的口语交际设下铺垫。]
二、打开记忆闸门,回忆自己童年



1.我们的童年生活又是怎样的 ?是不是也有很多有趣、天真、可爱的故事?
让我们静静地回到回忆的深处,去找回我们的童年。
2.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童年难忘的故事。要求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
3.学习小组内相互说说自己最难忘的事情。
[教师以饱含深情的导语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 引发学生回忆生活,打开话
匣子。通过自主回忆,再小组交流,让学生在碰撞中击活思维的火花。]
三、课堂交流,分享童年
1.评选出最难忘的童年故事(在学习小组内进行)。
2.班级交流最难忘的童年故事。组内其他的同学说说推荐的理由。
3.师生共同评议,并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
[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同 时,让其他学生在参与评议
中进一步学会交际语言,达到口语交际的目的。]
四、修改提高,难忘童年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修改,把童年故事说得更清楚更具体。
2.开展童年故事会。
3.从内容、态度、表情达意等角度评选“最佳”童年故事。
[以学生喜爱的讲故事形式,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活动,既体现了评文教
学的以
人为本,给学生以自主空间,又满足学生交流的愿望。]
五、课外延伸,生活中说。
让学生回家以后,和爸爸、妈妈共同回忆自己童年发生的有趣的事。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 同学们,还记得《童年》这首歌吧!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那
许许多多的童年往事,会 不时地在我们的眼前浮现,你看,那会飞的梦,那冬阳
下的骆驼队,那一声“精彩”和“糟糕”……今天 ,老师让同学再来回忆一下童
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往事,并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和大家一起分 享。
(板书:童年趣事)
[情境激趣,引发期待,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
二、自由交流,拓展思路
可以分两种方案进行:
方案A: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 明确图画内容。再引导学生把自己看到的、
想到的用自己的话,编成一个内容具体的故事。
方案B:
小组交流,说说自己以前的有趣的事情。(内容不限,可以是发生在学校的
趣事,也可以是发生在家里的趣事。)
三、班内交流,评价指导
1.指名学生叙述刚才准备的有趣的童年往事。要求把故事的过程说具体、清
楚。
2 .组织评价:“他说的童年往事是不是有趣?”“他是不是把故事发生的过
程说。鼓励学生在习作中用上 平时积累的词语,选择喜欢的表达方式。具体清



楚?”或者“你说的什么地方 你最欣赏?”“你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听清楚?”“你
对怎样说得更好有什么建议?”等。
[重视习作的交流和评议,意在让学生在反思中提高自我修改能力。]
四、明确要求,草拟作文
1.读“作文内容”,明确这次作文给我们提了什么要求。
2.把自己的童年趣事写下来。
3.交流习作,提出修改建议。写好之后,可以同学之间互相 交换着看,并展
开评价,欣赏写得好的地方,指出不足之处,提出修改建议。
五、小结谈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仿佛又回到了有趣的童年。由于时间关系,大家还
没有把全文改完,可 以在课后继续修改完,让老师和同学们最后也能分享到你们
的童年趣事。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一、导入课题,组织典型作文的讲评
1. 同学们,老师阅读了同学们的作文,就好像走进了你们的童年,感受到
了大家童年的纯真和美好。
2.出示教师事先从学生的初稿中发现典型。
3.用投影仪展示优秀习作,可以让作者朗读。
4.师生共同评议。
(他写的童年往事是否有趣,他是否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 这篇习作在语
言运用方面,你最欣赏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欣赏?还有什么建议?)
[组织学 生交流自己的习作,通过师生评议,达到进一步指导的目的,并结
合评议,修改自己的习作。评议的重点 ,是事情写得是否真实具体,语言是否通
顺,是否表达出了自己的真实情感。]
二、组内评改
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要求学生先在小组内读自己的习作,再指出自己习作的
优点和不足,然后让 其他同学评一评优缺点,提出修改建议。
三、佳作欣赏
1.小组推荐优秀习作,让大家赏析。
2.作者谈自己在修改习作过程中的收获。
3.朗读作品,佳作上墙。
[习作的赏析、交流、评析,是进行口语交际、习作训练的一次良 好的语言
训练。在交流、评析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做好点拨、引导,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
表达能 力,达到听说读写综合发展,习作与口语交际同步提升的目的。]
回顾?拓展二
教材简析
“交流平台”谈的是怎样入情入境朗读课文的问题。目的是使学生明白,反
映了作者真情实感的 文章,只有入情入境地朗读,才能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传
达出作者的真情实感。实际上是对学生读书的 一个引导。“日积月累”安排的内
容是名言和诗句,通过朗读积累,体会人生的一些道理,懂得少年应该 立志、好
学、惜时、求索等道理。“课外书屋”向学生推荐的是高尔基的《童年》。目的
是引导 学生读好书,读成本的书,在读书中积累语言、体会情感。



设计理念: < br>本块“回顾?拓展二”,重积累,重阅读,重拓展。因此,引导学生读中理
解,读中感悟,并适当 地拓展阅读视野,以引导学生读好书,好读书,读成本的
书,在读书中积累语言,在读书中体会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回顾与整理,并能就自 己喜欢的段落入情入境地
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积累名言警句,初步了解名言警句的意思。
3.激发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兴趣,积极开展课外阅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入情入境地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对名言和诗句的理解,能用名人名言导行。
教学准备
1.高尔基的《童年》。
2.收集有关少年应该立志、好学、惜时、求索的名人名言等以供交流。
教学设计
一、交流平台
(一)交流感受
1.同学们,最近几天,我们学习了几篇描写童年的 课文,这些课文深深地感
染了我们。小林和小东也被哪些事感染了,并留下了深刻印象。请大家自由阅读
小林和小东的对话,看看他们交谈的内容。你对哪些话有同感呢?
2.学生阅读。
3.全班交流汇报,说说自己的独特发现与体会。
4.你读本单元课文,还有哪些发现,哪些独特的感受,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5.教师小结: 作者写的都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我们读课文时,就要入情入
景,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传达出作者的真 情实感。本单元的每篇课文都值得我
们有感情的再读一读,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的 朗读。
(二)交流读书方法
1.说说我们应该怎样读好这样的课文呢?
2.全班交流。
3.归纳读书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读正确、读通顺;深入 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读的时
候脑海中要呈现出课文描写的场景;把自己融入故事情境中,或者联系自己 的生
活实际,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读出来。)
二、日积月累
1.读“日积月累”,读准确,通顺。
2.自由诵读,初步理解句子含义。
3.指名读,注意朗读的节奏、韵律。
4.交流句子含义。第一句:君子处世,就应该像天一 样,自我力求进步,永
不止息。第二句:不一定年龄大的人才有理想,一个没有远大的志向的人,即便< br>是活到很大的岁数也是虚度光阴。第三句:不要虚掷光阴,否则到老的时候,后



悔也无济于事。第四句:时间是过得很快的,一转眼就告别少年时光了,但要掌
握一门学问却是 很难的,所以请珍惜时间,不要浪费光阴。第五句:追寻真理的
道路是很漫长的,我将不断地追寻、探索 。第六句:不积累半步一步行程,就无
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不汇集涓细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河大海。
5.指名背诵,要求读出感情。
6.从这些句子中你受到什么启示,你会在怎样的情况下使用这些话语,为什
么?
7.练习背诵。
8.外收集有关励志、劝学的名言警句。
[教学时,着重指导学生 练习多层次朗读,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对句
子意思的理解,不做过多的要求,对学生提出的疑问, 可简要给予解释。]
三、课外书屋
1.引入:给学生介绍高尔基和他的自传体小说──《童年》,有听说过这本
书吗?
2.请学生谈谈对《童年》这本书你都了解了些什么?你还知道什么?
(介绍《童年》的内容 简介以及其他与之相关两部作品──《在人间》与《我
的大学》。大致了解高尔基其人其事,激发学生的 阅读兴趣。)
3.师生根据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推荐其他名人、伟人传记,并介绍其主要内
容 ,将书目板书于黑板上,供学生阅读时参考。
4.学生讨论如何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5.教师小结。
教学建议
“交流平台”谈的是怎样入情入境朗读课文的问题。教学 时,要引导学生选
择本组感兴趣的课文进行朗读训练,尽可能的展开学习过程,让学生在交流中深
化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在交流中达到把课文读得有感情的目的。教学“日积月累”
时,则引导学生积累 课文中的名人名言、诗句外,再引导学生互相推荐其他名人
名言等,让学生在名言中受到思想的陶冶,体 会少年应该立志、好学、惜时、求
索等道理,从而更好地学习。在“课外书屋”教学中,则要做好推荐工 作,让高
尔基的《童年》走进学生的心田,让学生体会到,每个人的童年是不同的,童年
不光有 快乐,也有苦难,从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当然,适时地引导学生
做些读书笔记,有助于语言的积 累。
补充资料: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地最大,它包容万物。对
天地的理解是:天在上,地在下;天为阳,地为阴;天为金,地为土;天性刚,
地性柔。认为天 地合而万物生焉,四时行焉。没有天地便没有一切。天地就是宇
宙,宇宙就是天地。这就是古代中国人对 宇宙的朴素唯物主义看法,也是古代中
国人的宇宙观。所以八卦中乾卦为首,坤卦次之;乾在上,坤在下 ;乾在北,坤
在南;天高行健,地厚载物。然后从对乾坤两卦物象(即天和地)的解释属性中进
一步引申出人生哲理,即人生要像天那样高大刚毅而自强不息,要像地那样厚重
广阔而厚德载物。
10 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参考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 2、
理解课文,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的回答的巧妙之处。 3、认识3个



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感受文言
1、出示课题“杨氏之子”,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说明:“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2、读读课题,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学生可能回答:不太好懂;像古诗的语言…… 教师小结:这是古
代汉语,也叫文言文。
3、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
4、自由的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别和不同。
学生可能的回答:很难读通顺;有些字没见过,不好认;意思不懂;句子很短……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教学:
(1)学习生字“惠、曰、禽”,认读多音字“为(wèi)”、“应(yìng)”。
(2 )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字词,讲解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比较的知识,
比如:有些古汉字在现代汉语 中不常用;文言文中多是单音节词等。
二、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随机检测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
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
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师重点指导:
“为设果,果有杨梅。”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 “未闻孔雀是
夫子家禽。”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课文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 的小孩九岁了。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
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 果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小孩应声回答:“我没听
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三、质疑问难,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 2、背诵课文。
四、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
禽。”
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
怎样的语气?
(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说话
的语气可能有些 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
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二、深入理解,体会语言
1、思考: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
(1)“应声答曰”说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没有正 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而是巧妙的
从“夫子家”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的家禽,杨梅当然就不是我们 家的。
2、讨论:



(1)杨氏之子这样的回答,你觉得好不好?
(2)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说话的例子,说一说。
三、拓展延伸,综合学习
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要求。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
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11 宴子使楚
教学目标:
1、了解宴子出使楚国国,有力的反击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的故< br>事,由衷的佩服宴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2、理解宴子说的话,体
会宴子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 3、认识8个生字,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解释课题,导入课文
1、出示课题“宴子使楚”。理解“使”,出使。
2、介绍宴子。说明“子”是古代对对有学 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说说,你知
道中国古代还有哪些著名的人物。比如:孔子、孟子等。 3、说说课题的意
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
(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2)想想课文讲了哪
几件事。
2、课堂交流 (1)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
驳了楚 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学生交流,其他同学补充。) (2)读一读难
读的句子。
3、尝试给课文分段 (1)那些段落是写三件事的? (2)分段
三、再读课文,走近宴子
1、大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让你感到最气愤的是什么?让你感到最高兴的又是
什么?
2、课堂交流,并朗读相应的课文。
(1)最气愤的是楚王“想乘机侮辱宴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2)最高兴的
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宴子了。”
3、从楚王的变化中,你能说说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1、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
(1)找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 (2)自由朗读这
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让学生自由说理) 转折点:
由狗洞推想到狗国,向楚王质问:楚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
(3)晏子面对楚 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请选择合适
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 择? (怒发冲冲地 心平气和地 冷
静地)。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五、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一)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二回合较量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说说你最喜欢读哪句话?为什么?
2、课堂交流,随机点拨。
(1)“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都把袖子举 起来,就连成一
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插肩,脚碰脚。大王怎么
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A 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齐国首都临淄的人多。 B 这句话为后文做好伏笔,
引诱楚王上当。
(2)“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 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
中用,就派到这儿了。”
A 理解这句话的推理,隐含了“楚国是一个下等国家”。 B 体会宴子的智
慧和说话的技巧。他为什么不明说?
3、有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二)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三回合较量
1、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找出宴子说的话,想想说的是什么意思?
2、出示:“淮南的柑橘 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柑橘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
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 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
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1)理解:水土不服 A 柑橘因为水土不服,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B齐
国人因为水土不服,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
(2)这段话中隐含了什么意思?(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
3、有感情的朗读第五自然段。
六、感情朗读,理解宴子
1、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宴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临危不惧 口齿伶俐 热爱祖
国 足智多谋 能言善辩……
2、想象一下,宴子长什么样?面对楚王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让学生充分的说,
并能结合课文的有关语言说出理由。
3、尝试分角色朗读课文。先分组准备,再课堂朗读。
七、观照全文,理解结构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开头、中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抓住重点句:
“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宴子,显现楚国的威风。” “从此以后,
楚王不敢不尊重宴子了。”
理解首尾呼应的关系。 2、比较课文中间每一次较量中楚王前后态度的对比,
理解和开头结尾的关系。
八、作业 1、摘录宴子反驳楚王的话。 2、排练课本剧。
12 半截蜡烛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2、默读课文,明 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
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 德国鬼子的仇恨。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课前准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基本情况。记叙文《生死攸关的
烛光》。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1、出示 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写法上很特殊的课文——《半截蜡烛》,
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有哪些特别的 地方?
2、学生读课文,自由交换意见。
3、课堂交流每个人自己的看法。
学生的意见会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1)课文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2)整篇课文是对话的形式。
(3)课文的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4、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一种新的文体——剧
本。
二、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现在我们知道我们今天读的是剧本,读剧本和读课文有点不一样 ,你能
读懂这个剧本吗?轻声地读一读。想想这个剧本讲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
2、 课堂交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大意。具体的说法可以有很
多种,不要过于强调概括和简练, 只要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转述出来,并能说清
楚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经过,都应该得到鼓励。
3、说说读剧本和读课文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从剧本里读懂这个故事的?
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回答,教学重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阅读感觉和体验,重要的
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不一定能 明确的说出)读剧本更要联系上下文,联系具体的
情景。
三、深入阅读,感受形象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保护半截蜡烛的?找出有关
的句子,读一读。
2、想象体验:半截蜡烛被点燃了,正在一点一点的熔化,如果秘密被德国
鬼子发现,那会怎样呢?
想象的空间很大,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德国鬼子对伯诺德一家的迫
害;(2 )德国鬼子对地下活动的破坏等。
对学生的想象要有引导,要求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而不是用概念化的语言来描
述自己的想象。
3、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
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
小蜡烛熄了。”
4、在这样的情况下,杰克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
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火吧。”
5、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 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
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6、自由组合成小组,尝试表演这段故事。
四、内化形象,感悟语言
1、闭上眼睛 ,想象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谁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试着用自
己的话来描述你脑中的这个人物形象, 写一写。
2、交流每个人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并说一说,你的印象来自于课文中的那些



词句,有感情的朗读。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1、阅读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2、说说课文和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各有什么特点。
13 打电话
教学目标:
1、边听录音边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和语言特色。
2、通读课文,体会故事中的人说话啰嗦的特点,明白简洁明快地说话的重要性。
3、能对相声感兴趣,喜欢听相声,试着说相声。
课前准备:
1、相声《打电话》录音。
2、其他相声节目的录音。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出示课题。
1、文艺节目可以分成歌舞类、语言类等,其中语言类节目中有一 种很受欢迎的
艺术形式是相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则相声——《打电话》。
2、说说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要求或希望。
二、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
1、边浏览课文,边听相声《打电话》的录音。
2、说说各自听后的感受。学生的感 受可能来自于相声本身的特点,更多的
可能是来自于这则相声的内容,教师都要充分的肯定。
3、边看课文边思考:相声有什么特点?
教学中不一定要给学生一个标准的答案,可以根据学 生的理解随机引导概
括,比如:相声是两个人说的(其实还有一个人说的单口相声和多个人说的群口相声);相声的语言很幽默,引人发笑;相声不仅是说,还要唱……
三、默读课文,体会相声中人物说话的特点
1、默读课文,相声中的那个人是怎样打电话的?找出“打电话”的句子。
2、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读,有什么感受,举例说明?
(1)“你贵姓呀?哦,老胡呀。呃,不是老胡?
老张呀。哎呀,我没听……呃,不是老张,是老刘呀。呃,不是老刘。
是耗子呀。……
……
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
——说话绕圈子。
(2)“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我的未婚妻,他是女的呀。”
——明知故说。
(3)“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吗?学习吗?不学习呀。开会吗?……不
开会。”
——没话找话。
(4)“……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是一块六,我给了他五 块,
他找我三块四。”
——东拉西扯。
……
3、联系生活的具体情境,思考如果生活中说话啰嗦,会有什么后果。



四、熟读课文,尝试表演相声
1、 选择课文中的某一段,练习朗读。
2、 自由组合,学说相声。
3、 听听其他的相声选段《口语交际·习作
三》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回忆和了解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和情境,充分考虑对方的身份和地位,能
有针对性地得体地劝说。
2、了解和感悟劝说的策略和技巧,能态度真诚的劝说他人。
3、通过创设具体的场合让学生明确发言稿的写作特点和要求,学写一份发
言稿。
【课时安排】
3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课前准备〗
1、收集与水资源有关的资料。
2、校内师生浪费水资源的镜头捕捉图片。
3、写字板若干。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话题
1、展示图片:
(幻灯片展示本校水资源浪费的新闻图片,图片下配有简短的文字说
明。)
2、画外音,引出讨论:
导语:最近,我在校园内发现了这样一些现象,有些同学水龙头打开 后
不关上,任水白白流淌;有些人关不紧,任水滴漏;还有些同学洗手时,水龙头
开得很大……
发生了这样的事该怎么解决?
3、生畅所欲言,导出话题:
学生各抒己见(倡议书、报告老师、劝说、写警示牌、开班会……)
教师归纳,并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办法之一──劝告(板书)。
二、小组交流,探究方法
导语:劝告人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以理服人。那么,怎样才能以理服人呢?
让我们来讨论一下。
(准备:各小组领写字板一块。)
1、小组就怎样以理服人展开讨论,小组负责人负责记录本组发言提纲。
2、小组上台交流:
(各小组汇集共同点写在黑板上,不同点留在写字板上。)
共同点:
用水资源的宝贵来劝说。(生成、不可再生)



用水的用途来劝说。
用积水成渊的故事劝说。
不同点:(留在写字板上)
3、教师补充: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 做出相应的补充。
4、听录音:明确诚恳的态度在劝说中的作用。
⑴ 导语:同学们,我们的道理已经准备得很充分了,那么让我们来听一
听两位同学劝说的开场白。
(播放录音1)
甲1:乙1同学,快去把水龙头关掉,水在那里哗哗地流,太浪费了。
乙1:关你什么事?(一边哼歌一边走)
(播放录音2)
甲2:乙2同学,你刚才水龙头忘了关了,水哗哗地流,我觉得很可
惜。
乙2:噢,对不起,我忘了。(回头把水龙头关了,流水声停了。)
⑵ 比一比,说说自己的想法:
甲1 甲2
态度:生硬──和气
语气:直接──婉转
角度:自己──他人
结果:接受──拒绝
生小结:甲1说话的时候语气生硬,有指责批评的意思,引起了乙1< br>的反感,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甲2说话婉转、诚恳,至表示了自己的态度,并
无指责之意,所以 对方接受了他的建议。
师小结:劝说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仅靠理由的充分是不够的,诚恳
的态度、婉转地表达是让人接受的前提。更多免费教案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分站三、创设情境,尝试实践
要求:同桌分别扮演劝说者和被劝说者,他生当群众。
尝试实践:生应用劝说提纲展开劝说工作,他生适时插话补充。
师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依据提纲有理有节地劝说,提醒学生不要扯与话题无关
的事。
四、组织评价,促进提高
1、评一评:
对话理由是否充分,态度是否诚恳,被说服者是否心悦诚服,还有哪些
道理没有讲清楚?
2、利用媒体适时补充出示关于水资源的资料,各个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摘
录、补充自己的提纲。
3、擂台赛:
⑴ 推荐两组4人上台,展示劝说本领。
⑵ 评一评:
评价标准:态度是否诚恳、调理是否清晰、理由是否充分、表达是否
婉转,被全者是否心悦诚服。
五、创设情境,拓展劝说
1、生活中,需要劝说别人的情况有哪些?
(爸爸的烟瘾很大,妈妈多次劝爸爸戒烟,可他就是不听;走到大街上,



好朋 友把果皮随手乱丢,其实不远处就有果皮箱;剧院里,大家都在静静地看戏,
可身旁的两个人就是说个没 完没了;邻居的大哥哥一放学就玩电子游戏,顾不上
吃饭,既影响学习,以伤身体……)
2、每位同学选择一种情况,分小组练习劝说。
3、小组推荐两位同学面对全班同学展示他们的劝说情况,组织评价。
六、作业
生活中 我们一定遇到不少这样那样的不该发生的事情,有些事情我们有能力
和义务对当事人进行劝告。请从小事 做起,从周围的朋友们开始,选定一件你认
为必须劝告但经过自己或他人多次尝试都未成功的事情进行劝 告。注意:先收集
相关的资料,再拟提纲,然后找一个人一起练习一下,准备充分后带着诚意去劝
说,祝你成功。
《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让同学们回顾本单元的课文,交流学文的感受、体会与收获,感受语言
表达的艺术。
2、同学在班上交流搜集、积累的相声、剧本、等语言材料,不断丰富语言
积累,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 表达。
【课前准备】
让学生回家整理在综合性学习中搜集到的各类语言材料;小组合作 演一演语
言类节目,提高同学的综合素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这几天,在本单元 的课文学习中,我们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机智巧妙、
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小林和小东两位小朋友学完课 文后很有自己的感触,让我
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有什么感受吧!
二、读对话,交流感受
1、分角色读,学生评价。
2、学生自读“交流平台”,想想是否也有同感,或者还有自己的独特的体
会与感受。
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文感受。
(教师巡视指导,使小组内的交流能围绕“说话”这个话题展开。)
4、全班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⑴ 指名结合本单元的课文谈感受,其余同学进行质疑、补充。
例1:有的同学说:“我觉得《 晏子使楚》一课中“大伙儿把袖子举
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 擦着肩膀,
脚尖碰着脚跟。”这句话把齐国人口众多说得很形象生动,说话有艺术性很高。
例2:有的同学说:“我觉得相声特别有意思,因为里面有很多语言
很幽默,它不是直接地告诉我们说话 不要罗嗦,而是通过有趣的对话让我们明白
了这个道理。说话要简洁,抓重点说。”
……
⑵ 结合课外的知识与资料让同学谈感受,其余同学进行质疑、补充:



① 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或见闻谈怎样说话。如同学之间有时因 为
一句话不中听而闹矛盾;有时因为话说得委婉巧妙而化干戈为玉帛。有时使用语
言艺术,别人 听起来心情非常舒服。”
②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很多语言艺术,结合课外阅读知识谈怎样 说
话,举例说明如:有一次周恩来总理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外国记者问了他这样
一个问题:为 什么西方人走路时总昂着头,而中国人走路时总是低着头?这个记
者的本意是想贬低中国人,给周总理难 堪,可是周总理略一思索,说:因为西方
人走的是下坡路,而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那位西方记者对周总 理的敏捷才思和
机智从容和语言的艺术十分佩服和尊敬。
⑶ 教师小结:
语言艺术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们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继续关注、
学习语言,在交流中有意识地练习用 得体、精当的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不断丰
富自身的语言,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和语言艺术。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那就是
对联。
(请学生谈谈对对联的了解。)
1、请同学读对子,读准字音,想想意思。
2、用大屏幕出示文中的四句对联,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3、指名读,评价。
4、快速朗读,达到背下来的程度。
二、感悟对联特点
你们再认真读读这几句对联,看你有什么发现。
1、学生自读,反复吟诵,感悟特点。
2、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讨论:
回文联:由前往后读,由后往前读都可以,同学试试看。
数字联:联中有数字,并且对仗整齐。
叠字联:联中有叠词出现,并且对仗整齐。
顶针联:前一句的尾字为后一句的首字。
4、全班再读这些对联,体会特点,大致了解对联的内容。
5、全班交流。师适时点拨。
6、课外延伸:
⑴ 教师提供课外对联,学生诵读,感悟特点: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⑵ 同学交流课外收集的对联:
师:你还见过类似这样的对联吗?有积累这样的对联吗?如果没有赶
快行动起来。
顶针联:“松叶竹叶叶叶翠,秋声雁声声声寒。”“开口便笑,笑古今
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地难容 之事。”



数字联:“一掌擎天,五指三长两短;六合插地,七层四面八方。”
回文联:“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秀
秀明明处处山山水水。”
叠字联:“重重喜事,重重喜,喜年年获风收;盈盈笑语,盈盈笑,
笑频频传报捷。”
⑶ 说说你喜欢这些对联吗?为什么?
可以从内容上说,对联的内容包罗万象,有写景、有 说理……可以从
语言形式上说,对联短小精悍,对仗工整,富有音乐感,读来朗朗上口……
⑷ 背诵以上对联。
三、背诵积累
1、学生读课文中的对联,试着背诵。
2、同桌互相背诵。
3、用开火车的形式背诵。
4、背诵课外对联。
四、展示
展示、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
1、表演课文中剧本或故事中的片断。
2、相声表演。
3、展示自己收集的谚语、歇后语、等等,其他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4、播放收集的相声或小品、电视剧的精彩片断,观看并交流:
发挥资源共享的作用,让学生 在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中、在自主的语言
实践中,调动探究感悟语言的兴趣、热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开拓眼界。提高
能力。
五、成语故事
1、请同学认真默读成语故事《舍本逐末》。
2、有感情的朗读这个成语故事。
3、同桌互相复述《舍本逐末》故事。
4、分别解释 舍、本、逐、末的意思。“本”在本课中指什么?“末”在课
文中指什么?
5、“舍本逐末”比喻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
6、教师小结。
六、布置作业
1、课内外对联书写一遍。
2、收集成语故事。
评析:“ 阅读 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由于每个人的生活背景、知识背
景、心理背景不一样,在与文本交流与对话的过 程中,必定产生个性化的阅读结
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力图引导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参与对文本的 多元解
读,读出滋味,读出个性。同时,在充分尊重学生多元感悟的前提下,发挥教师
的引领点 拨作用,提升学生的感悟内涵。
3、同学们说得多精彩!到这里,我相信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在同 学们的脑
海中已经非常丰满了。你可以用什么四字词语评价他呢?其他同学请把自己想到
词写在 第一幅插图旁边。
同学们用了这么多好词语来赞美蔺相如,老师把大家所写的词语整理一下,让我们资源共享,一起大声地读一读这些词。出示相关词语:



蔺相如:足智多谋、顾全大局、深谋远虑、挺身而出、随机应变、不畏
强权、临危不惧。
廉颇:英勇善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知错就改。

评析:让学生把自己对人 物的理解浓缩在简单的几个字之中,学生咬文
嚼字,思辨推敲,这不仅积累了语言,更培育了智慧,使学 生感受了语言的魅力。
四、发展语言,注重创造
1、同学们,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中,作者在凸现蔺相如的特点时,主
要是抓住了人物的语言来进行描写的。为了让人物形象更为生动,更 为丰满,我
们还可以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来进行刻画。其实,在《完璧归赵》
这个 故事中,还有好几处地方对人物描写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你认为还有哪些地
方可以把它写具体。
2、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写几句话或一段话。
3、指名学生朗读交流。
评析:让学生补充文章空白,有机地将理解、积累、运用整合在了一起。
学生的思维得 以深化,语言得以砥砺。
【教师总结】
好,我们通过读文,交流读后的感受,以及补充 文章的空白,深刻认识了蔺
相如这个人物。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和廉颇的矛盾加剧,他们又是怎样和好 的,
我们下节课再去体会。

【反思】
一、在教材处理上,体现整体感知,读写结合,知能并重的教学理念
鉴于对新课标的理解 ,针对“精讲读练这一研究课题,我们在最初的教学设
计中就明确了要着力达成“教师的精讲、学生的精 读和练习设计的精巧”这三个
方面的目标。从教材的整体出发,分解导读,摈弃繁琐的分析,注重整体感 悟,
注重双基落实,注重发展学生能力。这节课基于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基础上由题眼
入手,而后 着眼于整体,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掌握梗概,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整
体印象。在此基础上,重点突破《完 璧归赵》的故事,通过引读四次对话,再次
感知文章内容,注重教给学生剖析重点词、句、段的方法及对 一些长句子的朗读
指导,体会人物思想品质,并运用四字词语概括,最后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利
用文章留白处充实人物形象,读写结合,生成无数精彩,由知能向技能的转化。
二、在授课方式上,体现读讲精练,个性感悟,实现文本对话的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体现了 以读为本,以读促悟。在默读、研读的基础上加入了重点句
段的导读、和人物模拟读,赛读,激活经验, 让学生感知当时的情景;激活斗志,
调动学生的情感气氛,以读求悟,读中见悟。让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头 脑中鲜活起
来,进行主体的全方位的感受和体验。
三、在能力培养上,体现了扎实的双基训练、在留白处生成无数精彩
1、关注识字留白处,把识字与读书结合起来,把识字与生活结合起来。
2、关注词语留白处,把词语积累内化与对课文的理解结合起来
3、关注课文留白处,注重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指导,把听说读写结合起来。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 性特征,在传授学法时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
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让他们把不同的 看法、独特的见解都表述出
来,这样,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储存知识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火把,闪出智慧 的



光芒和个性的亮点。

第 四 组
单元教材解读:
本组教材以“他们令我们感动”为专题进行编排,向我们讲述了一些感人至< br>深的故事。《再见了,亲人》中的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令人难
以忘怀;《金色的 鱼钩》中的老红军战士忠于党、关心同志胜过自己的高尚情操
催人泪下;《桥》中老支部书记在生死关头 ,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壮举使人心
潮难平;《梦想的力量》中那个年仅六岁的孩子的美好梦想让人感受 到善良与同
情心会凝聚和迸发出巨大的力量。
这4篇课文有散文、有小说,内容生动、人物鲜 明,表达了作者丰富美好的
情感。课文在表达方法上各具特色。比如,《再见了,亲人》将抒情叙事相互 交
织,感情真挚强烈;《金色的鱼钩》先倒叙,再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楚了鱼
钩的来历,并 通过具体的事例,赞美了老班长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革命前
辈的怀念之情;《桥》在环境的描写上 、语言的使用上以及文章的结尾都极具特
色,蕴含着作者丰富、强烈的感情。
编排这组教材的 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的同时,思
想受到感染熏陶,情感得到陶冶升华,感受到 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二
是要引导学生懂得在阅读的时候既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 思想感
情,又要注意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三要引导学生课外搜集一些感人的故事,
为口语 交际和习作的教学做一些准备。
14 再见了,亲人
教材简析:
《再见了,亲 人》选自现代作家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这是一篇叙事
抒情的文章,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 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开朝鲜回国时,在
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 比山高比海深
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感情真挚,叙事 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作者是
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 前3个自然段写法大体相同,
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中间叙述的内容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 和追
忆难忘的往事组成。同时,这3个自然段还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
避免了平铺 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课文的最后3个自然
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 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
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设计理念:
语文课堂是情感的课堂,本案以“感动”这条情感主线展开教学,努力构建
开放的课堂格局,让学生入情 入境地读好课文,使孩子们在“感动”中感受中朝
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在“感动”中让学生体会重点语 句及反问句等一些特殊句
式对表达情感的作用,达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噩耗、刚强、雪中送炭、< br>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
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
际主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教学难点:
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开展读书活动,了解志愿军抗美援朝,英勇牺牲的战斗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激发兴趣
1.每个同学都在爱的海洋里成长,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他们是
怎样关心爱护你的?
这些有血缘关系、关系亲密、给了你无限帮助的人,我们都称之为“亲人”。
2.我们中国人 民与邻国的朝鲜人民跨越国界,并无血缘关系,可是当年,
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却把朝鲜人民称为至亲至爱 的亲人,分别时情真意切地说“再
见了,亲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学习魏巍写的《再见了 ,亲人》。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学生简介时代背景,教师作适当补充。
二、初读感知大意
1.提出初读要求: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及难读的句子多
读几遍。
(2)思考:课文中“亲人”指谁,想想他们的哪些事感动了你?
2.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反馈、交流
(1)教师抽读生词, 强调“妮”(ní)、“谊(yǐ)”、“耗”(hào)
等生字读音,注意“噩”、 “嫂”的写法。
(2)学生汇报:课文中的“亲人”有——大娘、小金花、大嫂
用课文的语句说出她们为志愿军战士所做的感人的事。
三、品读感悟亲情
1.是什 么使不是亲人的两国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最使你
感动的小故事,划出让你特别感动的内 容,抓住词句说说体会,并把自己的体会
用朗读表达出来。
2.学生交流,抓重点词句感情亲情:
(一)“志愿军与大娘”之情:
(1)句子: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这真是雪中送炭
哪!
A. 引导学生抓住“带着”、“顶着”、“冒着”、“穿过”等词语,想象
当时这样做的危险和艰难,从而体 会大娘为志愿军不顾生命危险的精神。
B.抓住“雪中送炭”这个成语来体会,先理解字面意思,再理 解成语的含
义,接着联系句子具体谈谈这个成语“雪”、“炭”分别指什么,最后想象“雪”

< p>

——志愿军当时的困境及困境会给他们带来的后果,从而进一步体会大娘想志愿
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为他们而将自己生命置之度外的品质。
C.感情朗读:朝鲜大娘愿意为志愿军 付出生命,给了志愿军及时的帮助,
她把志愿军看成比自己还要重要的人,能不算“亲人”吗?读出你的 感动吧!
(2)句子: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您为了我们失
去了惟一的亲人。
A.引导学生抓住“惟一”、“丢”、“背”等词来体会,先理解“惟一”
的意思,再谈谈“惟 一的亲人”对大娘意味着什么,接着体会大娘这一“丢”丢
下的是什么,“背”起的又是什么,从而理解 大娘对志愿军的感情胜过亲人。
B.感情朗读:朝鲜大娘为救志愿军不顾最亲最爱的小孙孙,这能不算“亲
人”吗?
[这两句教学不一定按以上顺序,根据学情而定。学生还可能谈到大娘洗补
衣服几夜不眠、大娘八年来像 慈母般地关心战士们等情节让人感动,老师都要予
以肯定。]
(3)朗读比较,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师引:大娘为志愿军所做的一切,怎么能不感人呢?难怪志愿军对大娘说一

“这比山还高比没得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出示句子)
A.请学生改成陈述句。
B.比较两句话,哪句更能体现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深情?
C.情境引读:
师:在五次战役的时候,是大娘带着全村的妇女送打糕,所以——生接读
师:在敌机来的时候,大娘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而丢下了自己的小孙孙,所
以——生接读 [设计理念:比较反问和陈述的语气,指导朗读反问句的语调,采取不同形
式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这个 反问句,体会反问句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二) “志愿军与小金花”之情:
(1)句 子:你回来以后,焦急地等待着妈妈,可是……小金花,你是多么
刚强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 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
A.引导学生抓住“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等词句< br>体会小金花内心失去妈妈的悲痛。
B.感情朗读,演读。
C.“妈妈牺牲不落泪”,可“跟志愿军告别却哭成泪人”,你感受到什么?
D.再读句子。
(2)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方法同上)。
(三)“志愿军与大嫂”之情:
(1)句子: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伤好以后,您只能
靠着双拐走路了。 A.可抓住三个“挖”来理解它们的不同背景,再想像这三个“挖”字背后,
大嫂是怎么想的,又是 怎么挖的,从而理解大嫂不顾生命危险为战士们挖野菜的
可贵品质,感人至深。
B.感情朗读
(2)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方法同上)。
3.朗读体会惜别深情



(1)师引:现在志愿军就要同她们分别了,此时此刻,战士们是怎样抒发< br>自己那依依惜别之情呢?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来读一读,想想怎样读出句子中
的感情。(生自由 读)
(2)评读。(注意体会与大娘告别的不舍,对小金花的疼爱,对大嫂的不
忍心。)
4.感情朗读1-3自然段,升华情感
(1)选择自己体会最深的一个自然段朗读,注意表达出志愿军的思想感情。
(2)激情配乐朗读:
A.在这分别的日子,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想 到大
娘为给我们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想到大娘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时,我们
再也忍不住 了,动情地对大娘说――(配乐齐读第一自然段)
B.当我们看到泪流满面的小金花,想到她说要为妈 妈报仇时的情景,禁不
住对小金花说:――(配乐齐读第二自然段)
C.当我们面对拄着双拐 ,背着孩子,走过崎岖的山路,送了我们几十里的
大嫂,想到她为了给我们挖野菜而倒在血泊里的情景时 ,我们再也忍不住了,深
情地对大嫂说――(配乐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抒情赞颂亲人
1.前来送行的人只有三个吗?课文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呢?
2.这三个人代表着千千万万的 朝鲜人民。光她们三个就为志愿军战士做了
那么多的事,付出了那么多的血汗,可想而知,当年的朝鲜人 民为志愿军付出了
多少代价,怎么不令人感动呢?说出你们的感动,说出心中的赞扬,最好能合适
地选用反问句。
[设计意图:情感喷涌时,让学生适时地抒发,并尝试用反问句来表达情感,
既能让学生抒发自己对朝鲜人民的赞美之情,又加强学生对反问句表达效果的认
识。]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第1-3自然段
二、课内链接课外,仿写段落
1.为了志愿军,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可以超越国籍,不顾 惜自己的身
体,不顾惜亲人的生命。她们为什么能为志愿军付出这样高的代价呢?能结合课
文内 容谈谈吗?
[设计意图:通过再次读课文,体会无数志愿军战士也在朝鲜这片土地上洒
下了鲜 血,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两国人民的鲜血凝成的。]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故事?
3.读《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片断(节选志愿军战士感人的故事),读后
谈感想。
4.师引:想一想,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
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 为角色,以她们的口吻,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
见了,亲人》,同样可以按“劝慰――叙事――抒情 ”的结构,用第二人称来写。
5.交流评析。(评析可重点引导学生从事例描写是否感人,反问句运用是
否恰当等方面展开)



三、学习最后三个自然段
1.战士即将启程,列车就要开动,两国 人民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
爱的人告别!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体会怎样才能读 出这份感
情。(学生个人练习朗读)
2.指名朗读,学生评读。
(从理解“再”入 手,理解句中表现的眷恋、依恋、留恋之情。“再看一眼”、
“再停留片刻”,似乎列车再停留片刻,让 我们再看一眼朝鲜亲人,也可以慰藉
我们充满离愁的心。)
3.创设情境引读。
( 1)师:战士们登上了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亲人,望着这片曾经洒
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 发出了喊声――生: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
爱的土地!
(2)师:列车开始启动,紧紧拉 着的手松开了,列车前行,亲人向后退去。
战士们多想再看他们一眼呀!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 列车――生:列车
呀,请开得慢一点,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
地上再停留片刻。
(3)师: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战士们只
好挥手,大声呼喊着――生: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4)告别的情景感人至 深,现在你就是志愿军战士中的一位,让我们一起
深情地向朝鲜亲人挥手告别――生齐读4-6自然段。
四、小结
列车开走了,然而中朝两国人民的心永远连在一起。正如金日成首相所说的
“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之间结成的深厚友谊将永远留在朝鲜人民子子孙
孙的心中。”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推荐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
板书设计:
15* 金色的鱼钩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
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
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 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课文用“金色
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 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
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
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 心世界。作者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
发展顺序娓娓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 br>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为了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的教育,二是为了进一 步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应大力倡导自主、探究的教学理 念,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
主体,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本案把过程本身作为 一个课程



目标,以学生自学探究为本,在自读自悟中,让学生感受老班长忠于 革命、舍已
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抽噎、喜出望外、奄奄一息”
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
品质的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
义。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收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等资料,通过课前阅读,熟悉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
事。今天就让我们走 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直奔中心
1.请同学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次快速默读课文,读时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变化,读后谈谈感受。
[设计意图:放手 让学生畅谈初读后的感受,学生会谈到会被班长为革命,
为他人牺牲自己的品质感动。这样能及时释放学 生心中的感动,又能根据学情来
展开下面的教学。]
三、精读品析,体会情感
1、 同学们都被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伤员而不顾自己的崇高品质所
感动。带着这份感动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品 读描写老班长的句子,想想它们为什
么让你感动。
2、 品读重点句:
---从外貌体会中心
(1)“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脸上布满皱纹,两鬓斑白,显得十分苍老。”
A.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
( “满脸的皱纹”证明他经历 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斑白的两鬓”说明
他饱经风霜的考验。他“比我们还瘦得厉害”,反映他内心为 病号的担忧和焦虑。)
B.抓住表现“苍老”的重点词朗读,读出感动。
(2)“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
励着我们。” (老班长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
步。这充分说明他对战友 的满腔热爱,对党的高度忠诚。)
-――从语言、行动、神情体会中心



(1)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A.指名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
(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
的品质。)
B.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
(2)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A.自由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片段令人感动?
(老班长非常辛苦,寻找食物极其艰难。他是用革命的意志,对党的忠诚在
坚持。)
B.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地摸”等重点词朗读。
(3)学习“耐心劝导小梁”片断
“小声点儿,小梁!咱们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告诉别人。”
“指导员把你们三个 交给我。……我怎么向党汇报?难道我能说‘指导员,
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困难出来了’ ?”
A.说出内心感受,为什么让你感动?
(老班长意在稳定小病号的情绪,保护他们的身 体,坚持走出草地,完成党
交给的任务。他宁愿为别人操碎心,也不让别人为他有半点忧。)
B.指导朗读
(4)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
A.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容,并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小梁和老班长
的心理活动。
B.思考: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 头硬咽下去”。那种欲吃不能,欲罢不行的神态,
反映了老班长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为病号吃苦,为革 命受难的高贵品质。病号
不吃,老班长“皱起眉头”;吃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一丝笑意 ”。
强烈的对比,鲜明的映衬,把他为谁忧愁、为谁欣喜,为啥痛苦、为啥欢乐表现
得一清二楚 。)
C.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到“可是 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5)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A.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
B.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临终前仍念念不忘自己的责任,
不忘党的重托,不忘 奉献最后一分光和热。)
C.指导分角色朗读。
(注意读出老班长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又对 战士们充满牵挂和关爱。战士们
心急如焚,无尽的担心和难过,最后悲痛欲绝、催人泪下的呼喊。)
四、品味金色,升华情感
师引: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 也无法
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
的嘱托。 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
针做成的钓鱼钩。在这个长满了红 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出
示句子)
(1)为什么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2)深情朗读中心句。
五、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1.作者要用鱼钩教育后代,学 习老前辈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
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现在我们来到革命烈士纪念 馆,同学们能以讲
解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人讲述“金色的鱼钩”的故事吗?
讲解时应注意 以下几点:(1)叙述的条理要清楚,可采用倒叙方法进行叙
述。(2)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表达出来 ,渲染出故事的情境,从而使听众在
情感上产生共鸣。
2.同学们练习后复述。
六、布置作业
1.把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用最富深情的朗读来体现。
2.课后实践活动:可组织长征题材故事会、图片展览会等。
板书设计:
16 桥
教材简析: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 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
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 br>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
躯筑起了一座不朽 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
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 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
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这样安排结
构,达到了震撼人心的 艺术效果。(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
气氛。(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增强表现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继续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
感染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
法。
设计理念:
《桥》一课语言通俗,但蕴涵于字里行间的感情深沉而挚烈。根据教材特点,
本案设计了“在速 读中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抓
住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体味人物 内心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并
以此点燃学生情感,引发真情,促进学生主动探求,培养学生独立阅 读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狞笑、拥戴 、放肆、
呻吟、搀扶、祭奠、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品味 语言中深刻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
来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3.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
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
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准备一段洪灾的录像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有关“桥”的课文?这几篇课文分别写的是什么内容。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桥》,这篇课文又会写些什么内容呢?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不理解的词语可 通过查
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式自己解决,也可向学习伙伴请教,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认读和课文朗读情况。
(1)检查字音、字形
(应注意“肆”的声母 是平舌音,“搀、呻”的韵母是翘舌音,“疯、狞、
淌、瞪、膛”的韵母是后鼻音,“呻、搀、奠”的韵 母是前鼻音。特别注意“肆”、
“ 奠”的写法)
(2)学生提出难理解的词语,共同帮助解决。
(3)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朗读。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3.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
(突遇山洪1~6;疏导撤离7~13;桥塌殉职14~23;祭奠英灵24~27)
三、感受险情
1.让我们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感受灾害突然降临时可怕的一幕。读课文第一段,找出文中描写洪水(或雨水)可怕的句子,用心体会。
2.汇报交流谈体会,感情朗读促感悟: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抓住“像泼”、“像倒”谈感受。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A.理解“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的?
B.比较“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哪一句写得好?
为什么?
C.指导读出洪水的凶猛。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A.“跳舞”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
B.指导朗读。
(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
A.读着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朗读:把你看到的就像魔鬼一样露着狰狞面目的洪水读出来。
3.说话练习:观察课文第 一幅插图(或播放洪灾的录像资料),结合课文
内容,你能说说这样的险情吗?
4.感受人们的紧张
(1)当时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随机理解“你拥我挤”、“跌跌撞撞”、
“拥”)



(2)你能想象出男女老少惊慌失措的样子吗?(引导学生想像体验情势危
急)
(3)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是什么感受?(转换角色,体验危急)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读出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突遇山洪→疏导撤离→桥塌殉职→祭奠英灵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二、感悟老支书的崇高精神
1.洪水如猛兽般袭来,死亡 正一步步逼近,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就是全村
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桥。当他们跌跌撞撞地向唯一可以逃生的 木桥拥去时,有一位
老汉早已站在了木桥前。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三大段,想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br>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2.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汇报。
(1)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A.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B.不说话的老汉会想些什么?
C.朗读。
(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说话简短有力,以 严格的先人后己的党纪控制了局面,组织大家有序地撤
离。短短的一句话里,连用三个感叹号,足以看出 老汉话语的威严。)
(3)老汉冷冷地说:“可以TUI党,到我这里报名。”
(对于想抢 先逃离危险的党员,老人是冷冷的态度。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持秩
序。冷冷的是老汉的话,不会冷却的是一 颗为人民群众的心。)
(4)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快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A.抓住“冲”、“揪”、“凶得像只豹子”体会老汉对不服从命令者的态
度。
B.指导表情朗读,读出老汉的凶。
C.可是老汉揪出来的人是谁?把儿子揪出来排到后面, 就意味着他死的危
险更大,他不爱自己的儿子吗?从哪里看出来?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 走。”他用力地把小伙子推上木桥。突然,那木
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 么,猛然间,一个浪头
也吞没了他。
①抓住“吼”、 “少废话,快走”、“用力推”、“似 乎要喊什么”等词
来理解老汉爱儿子。②“老汉似乎要喊什么”,如果他还来得及喊,他会喊什么?)
D.既然老汉这么爱自己的儿子,为什么要把他从队伍中拉出来呢?
E.有表情朗读,读出敬佩。(个别读、分角色读、评读等)
4.有感情地朗读第二、三段。
三、学习结尾,抒发情感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 搀扶着,来到这里祭奠。她来祭奠
两个人,她丈夫和她的儿子。
1.师配乐朗诵,再学生朗读。
2.文章为什么要在最后才交待两人的关系呢?
3 .想像说话:祭奠时,老太太会在坟前说些什么呢?那些搀扶着老太太前
来祭奠的乡亲们会怎么哭诉呢?
4.写话抒情:此时此刻,假如你就在老支书的坟前,你又想怎么赞颂这位
老共产党员呢?大家 想一想,把它写下来,最好用上“桥”这个字。
5.交流
四、理解题意,总结全文
1.文章以“桥”为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2.总结:在灾难面前,一座窄窄的木桥引渡 人们走过危险,走向安全。后
来,这一座木桥倒塌了,可是另一座高大雄伟的桥却在人们的心中树起来, 那就
是――老支书,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支书,在人民群众生死攸关的危难关头无私无
畏、不徇私 情、英勇献身老共产党员!让我们满怀深情地读课题――《桥》。
五、体味语言,感情朗读
1.这篇课文是根据谈歌的小小说改编的,全文只有五百来字,却被评选为
优秀短篇小说,它好在哪儿?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可以上网查阅更多“感动中国”的人物故事。
板书设计:
桥―――――老支书
窄窄的木桥前 像一座山
开始发抖 冲上去揪出儿子
痛苦呻吟 用力推儿子上桥
轰地塌了 被洪水吞没了
(不朽的生命桥)
练习设计:
1.读一读,写一写。
咆哮、狂奔、狞笑、拥戴、 清瘦、沙哑、
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
势不可挡、跌跌撞撞
2.同音字填空。



sì 放( ) ( )庙
( )乎 ( )养 马( )
jì ( )奠 肆无( )惮
( )往开来 ( )承事业
( )录 令人心( ) 万
籁俱( ) 一( )之长
3.抄写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
4.仿写句子。
(1)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
洪水狂奔而来。改写
成: 。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
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人们慌乱地向南跑去。改写
成:

5.想像写话。
(1)“老汉似乎要喊什么”,如果他
还来得及喊,他会喊什么?



(2)祭奠时,老太太会在坟前说些什
么呢?那些搀扶着老太太前来 祭奠的乡亲
们会怎么哭诉呢?

教学建议:
1. 本课揭题,可以从“感动
中国”的十大人物谈起,说说每年都有那么
多感人的故事
发 生,然后引到本课我们也将学习一个
十分感人的故事,从而揭示课题,进入本课
的学习,激发学 生阅读的欲望,作好情感的
铺垫。
2.本文对洪水肆虐、情况危急、
人们慌乱的 描写是为了烘托出老汉的镇定、
无畏,因此,“老汉是个怎么样的人”是本
课理解的重点。在初 读课文后,可让学生畅
谈自己的内心感受,然后直接以“老汉是个
怎么样的人”为主问题引导学 生探究,再在
探究的过程中穿插洪水的肆虐,情况的危
急,人们的慌乱等句子的理解,这样直奔 中
心,突出重点,又能很好地理解环境描写烘
托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3.本文篇幅较短,感情真挚,是朗读
训练的好教材。教学中要让学 生在朗读中体
会人物的情感,加深对老汉的理解,并通过
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从而使学生与 作
者、文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资料链接:02-0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http:
ml
17* 梦想的力量
教材简析:
课文通过记叙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
希里杰克为了实现“ 给非洲的孩子修一口
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而不
懈努力,终于使梦想成真的经过 ,体现了瑞
恩的一颗善良、坚定执著的、金子般的美好
童心。梦想的力量在课文中的体现是多方 面
的,小瑞恩的梦想不仅鼓动着他本人前进的
风帆,激励着他克服重重困难,坚定执著地
为达到梦想的彼岸而奋斗;同时也感动并带
动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其中,最终使梦想
成为现 实;这个梦想的实现也使安格鲁的村



民们对瑞恩以及加拿大人民感激不尽,从而
增进了加非人民的友谊。
作者按照时间顺 序和事情发展顺序,叙
述了瑞恩梦想的实现大体经历了三个步骤,
一是筹集70块钱,二是筹集 2 000块钱,
三是筹集买钻井机的钱。作者是如何将这三
次筹款写清楚、写具体的,这正是 学生需要
向作者学习的表达方法。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教育学生做
人要善良、 富有同情心、懂得关爱他人,做
事要有明确的目标、执著的态度并要坚持不
懈地奋斗;二是学习 作者的表达方法。
设计理念:
本案设计从质疑课题入手,激发学生探
求的兴趣。然 后通过读、思、议、说、写等
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梦想的力量”,引导
学生全程参与,使他们 读懂并理解课文,在
阅读有趣的故事中受到启发与教育,在探究
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培养学生 主动阅读的
习惯。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读读 记记“放弃、
下旬、募捐、水泵、颠簸、节奏、簇拥、迫
不及待、辛辛苦苦、一声不吭”等词语 。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练习快速
阅读。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 义。
从字里行间感受瑞恩心灵的美好,并懂得仅
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梦想成真。
4.领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能运用
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瑞恩的精神品质,领悟作
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梦想的力量”所蕴含的深意。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阅读江菲发表在《中国青年报》的原文
《梦想的力量》。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教师板书“梦想”,请同学们谈一
谈什么是梦想,你有什么梦想。
2.出示课题――梦想的力量。读了课
题,你想知道什么?
梳理归纳:(1)课文写 了谁的什么梦
想?(2)这个梦想是怎么实现的?(3)这
个梦想力量究竟有多大?
二、速读课文,理解“梦想”
1.自由快速读课文,自学生字,读通
课文,想想“课 文写了谁的什么梦想”,划
出有关句子。
(1)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
让他们又干净的水喝。
(2)他们不应该过这样的生活……我
一定要为他们挖一口井。
(3)那我攒钱买钻井机吧……我想让
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2.补充非洲缺水的资料,。
(非洲的安格鲁地区长年干旱。最近的
水源是5公里外 的一处池塘。这里常年有1
/4学生患有霍乱、伤寒和其他严重的水生



寄生虫疾病。3.1万多居民,却没有一名医
生,1/5的孩子在5岁前就死掉了。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有11亿人口缺
水,而南非洲就有23的农村和14的城镇
近3.3亿人 口缺水,整个非洲缺水人口达4
亿,占非洲总人口的66%。近年来,非洲旱
灾频发,因饮用不 清洁水引发的各种疾病,
每年都要夺走数以百万计非洲人的生命。有
关专家估计,非洲缺水问题 还有可能继续恶
化和蔓延。)
[这一资料的补充,能震撼学生的心,
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瑞恩的心。]
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指导读出瑞恩
的决心大,语气坚。
三、再读课文,明晰“梦想之路”
1.加拿大一个年仅6岁的孩子,要为
遥远的非洲 孩子们挖一口井,还要让非洲的
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听起来,这肯
定是一个梦,一个小 孩子的梦,一个无法实
现的梦。那么,瑞恩的梦想实现了吗?
(1)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2)指导朗读最后四个自然段。



2.快速默读课文,思考:瑞恩的梦想
是怎样实现的?
3.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1)瑞恩为攒够70块钱,做了很多额
外的家务活。
①在课文中找出瑞恩做家务活的句段,
大声朗读。
瑞恩的第一项工作是为地毯吸尘……
瑞恩把得到的钱,都放进了那个饼干盒里。
②想像:6岁孩子为地毯吸尘干两个多
小时,会累成什么样?
③思考:要做那么多额 外的家务活,对
于一个6岁的孩子来说,非常不容易。可是
他一直坚持下来,干了4个月。是什 么使他
放弃玩耍的机会,坚持4个月时间,不怕苦,
不怕累,做那么多的家务活?当时瑞恩心里
会怎么想的?
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瑞恩得到了同学、老师和其他更
多人的支持。
①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



a 妈妈的一位朋友被瑞恩的执着感动
了,她决定帮这个富有同情心 的孩子。于是
她把瑞恩的事写成文章,登在当地的报纸
上。
b 一周以后,瑞恩受到了一张25元的
支票……瑞恩筹齐了大一口井的钱。
c 瑞恩的老师没想到……使瑞恩和同
学们跟非洲的孩子们通上了信。
②想像:当人们在报刊、杂志、电视电
台中听到瑞恩的故事后,他们会怎么想的?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三段话。
4.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课文是按什
么顺序来写这一过程的呢?
四、感悟“梦想的力量”
1.再次朗读最后四个自然段,感受梦
想成真的喜悦和激动。
2.当瑞恩来到非洲后,站在“瑞恩的
井”边时,他会想些什么?
瑞恩和他的父母为什么而激动?为什
么而幸福地流泪?



3 .是呀,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
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默读课文,深入
思考:梦想的力 量究竟有多大?
4.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是啊,一个
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 不流
泪呢?”
五、畅谈感受,深化主题
读完这篇课文,同学们的心中一定有很多话想说,你可以联系课文内容来谈,还可
以扩展开去,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谈你的理解
和感 受。
六、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1.读一读,写一写。
放弃、下旬、募捐、水泵、颠簸、节奏、
簇拥、迫不及待、辛辛苦苦、一声不吭
2. “瑞恩的第一项工作是为地毯吸尘。
哥哥和弟弟都出去了,瑞恩干了两个多小



时。”在这两个多小时里,他是怎么度过的
呢?写一段话。

3.“爷爷知道了瑞恩的梦想,雇他去
捡松果;暴风雨过后,邻居们去请他帮忙捡
落下 的树枝;考得了好成绩,爸爸给了他奖
励……”这省略号里还会有什么事呢?

4.你有什么梦想?读了这篇文章,你
有怎样的感受?请写一段话。

教学建议:
本文为略读课文,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
习,广泛交流。教学时可按阅读提 示,先自
读自悟,把握主要内容,然后,把感受最深
的部分多读几遍做一些批注,谈谈自己的感
受。最后,全班交流,明确一些读书和习作
的方法,并引导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读实践
的。
资料链接:
1.瑞恩•希里杰克被人称为“加拿
大的灵魂”。2001年 ,在加拿大国际发展协



会的帮助下,成立了“瑞恩的井”基金会。
2 002年9月30日,他接受了加拿大总督克
拉克森颁发的国家荣誉勋章,10月,他作为
唯一 的加拿大人,被评选为“北美洲十大少
年英雄”。2003年3月15日,瑞恩去日本
参加“第 三届世界水资源论坛”,中央电视
台《实话实说》栏目组邀请瑞恩和他的妈妈
到中国做客。瑞恩 和他的妈妈通过《实话实
说》节目与中国广大观众见面。在这次节目
即将结束时,瑞恩说:“我 要为取得干净的
水源而努力工作,直到我爸爸那个年纪。”
2.江菲《梦想的力量》原文:< br>http:tent2003-040
9content_
口语交际•习作四
教材简析:
本组课文讲述的故事感人肺腑,闪烁着
人性善良、精神高尚的光辉。那可 歌可泣的
事,那令人震撼的情,深深地触动着人的心
灵。安排这次口语交际和作文的训练,一是
继续让学生从看到的、听到的或者是亲身经



历过的令人感动、使人难忘的事情中受到启
发和教育;二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理念:
本组教材是围绕“感动” 这一专题展
开的。因此,本次口语交际和习作 是本组教
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组教学的延伸。
本案设计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把口语交际与习作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教
学,充分体现整合的教学思想。首先,口语
交 际课重在交流,既可以引导学生谈谈自己
了解到的感人故事,也可以谈身边发生的感
人的故事, 还可以谈自己获得的感受和启
发。注意拓宽学生的思路,广开言路。习作
教学则在口语交际的基 础上进行自由表达,
并在作后交流中进一步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和写作水平。
教学目标:
1. 通过交流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或者经
历过的感动的事,训练学生思维 的条理性以
及语言表达能力,并感受人与人之间令人感
动的真情。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敢于表达自己的
想法的习惯,做到表达时有条理、有感情;
在 听他人说话要认真,有耐心。
3.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一件令人感
动的小事记下来。内容 要具体,语句要通顺,
感情要真实。
教学重点:
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完
整清楚的叙述出这件感动或难忘的事。
教学难点:
善于表达,说话有顺序,条理清楚,有
重点。
课时安排:3课时
课前准备:
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观看《背起父亲上
学》电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激发情趣
感动是人间最美好的情感,我们的心湖
会不断地因一些人和事而荡起阵阵涟漪。志
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令人潸然

< br>
泪下,草地上的老班长为小战士而放弃自己
的生命的故事感人至深,在生死关头,无私
无畏、舍生忘死的老支书形象让人久久挥之
不去,而6岁的小瑞恩为梦想不懈努力的决
心让我们每个人为之动容。
我们的身边,时时会发生许多令人感动
的事,它让我们感到人世间 最美好的情感。
你们看,一个五六岁的男孩,用他稚嫩的双
手颤巍巍地打来一盆洗脚水,要给妈 妈洗
脚。(观看电视公益广告)再看,一个穷苦
的学生为了完成学业,背着病患的父亲去上学。(投影书中图片)当我们被一幕幕感动
着,我们的心灵也正一次次得到洗涤。
二、拓展思路
1.像电视广告中这样的令人感动的故
事还有许多许多。古今中外有许 多令人感动
的故事,你都知道哪些?
2.指名回答,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而感
动。
3.小结:一切真善美的事情都能触动
我们的心弦,让我们为之震颤。
三、互动交流



1.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你是否经
历过让自己感动的事呢?想一 想曾经看到、
听到或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中,哪些深深地触
动过你的心灵,令自己特别感动,难以 忘记。
从这些事情中选出一件最使你感动的事情,
认真回顾事情的经过,要把事情的经过想清< br>楚、想具体,然后再想一想应该怎样讲述,
才会打动别人。(学生自由练说)
2.指名 回答,其他同学当记者,现场
进行“答记者问”。教师引导学生说说最令
自己感动的地方,说清 楚受感动的原因。(请
个别同学讲述,教师作指导,属指导性讲述)
3.在小组里说说感动的 故事,然后推
选其中说得最好的一位同学参与集体交流,
评选出最让人感动的小故事。评选条件 :把
感动的事件说清楚,说具体;表达时口齿清
楚,声音响亮,语句通畅。
4.集体交流,注意评价
四、教师总结。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谈话揭题



从同学们上一节课的讲述中,老师知道
你们 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经历过一
些让自己深受感动的事情,可是我无法完全
分享咱们班的 每一位同学记忆中精彩纷呈
的感人故事。这样吧,把你们那精彩而具体
的,最令人感动、难忘的 事写下来,老师就
全知道了。我们今天就来进行一次习作《记
一件令人感动的事》。(板书课题 )
二、明确要求
1.看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① 这是一篇记事的文章;② 应把自
己的感受最深的部分写具体)
2.课文中又告诉我们本次习作有什么
要求呢?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选 择
生活中所发生的令人感动的事,包括难忘的
事。要求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
实。)
三、指导构思
1.回忆从这组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
方法。



2.想一想自己准备怎样写,才能把事
情写清楚,写具体,写得打动人心。
(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
活动)
四、独立试写
学生独立习作,教师巡视,重点帮助习
作有困难的学生。
五、讲评修改
1.按这次习作的重点讲评。
请学生把自己写的片断展示出来,读后
请同学评一评,哪里写得好?哪里还可以改
进?
2.自评自改,小组互评互改。
六、布置作业
将修改好的习作认真誊抄到作文
本上。

回顾•拓展四
教材简析: 本次“交流平台”紧紧围绕本组课文的
训练重点──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领悟课
文是怎样 表达情感的来进行设计,通过小林



和小东两个人物对话启发学生懂得:在阅读
时既要注意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
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要注意领悟作者表达情
感时所使用的方法。“日积月累”安排了16
个关于磨砺意志、艰苦奋斗、尽职尽责、不
怕困难 的成语。通过揭示成语的内涵,可以
使学生的思想受到启发和教育,并进一步丰
富语言积累。成 语故事是“程门立雪”的典
故体现了学生对老师的尊重。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 主体,学生的经验是学习
的重要资源,教师作为主导者,关键是给学
生创造一种情景,搭建一个 平台,使学生在
老师的带领下,能把过去学习中的经验在一
定程度上得到总结、提升和整合,通 过活动
等方式展示学习成果,达到更深入学习的目
的,从而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课程< br>理念。
教学目标:
1.结合本单元的专题学习内容,在交
流中受到方法的启 示,明白写文章要有真情



实感才能感动别人,读文章要入情入境才能
够被感动。
2.积累16个成语。 3.懂得“程门立雪”的意思,懂得尊
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激发学生尊
敬教师的 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专题学习内容,在交流中
受到方法的启示。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搜集更多的成语故事,以便课
堂上交流汇报,大家互相学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
一、朗读对话,畅谈体会
1.自由朗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
2.指名分角色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
3.你从他们的对话中发现了什么?
4.小结、归纳:



(1)要让文章感动自己必须入情入境
地读,设身处地地想。
(2)要让文章感动自己必须要写真人
真事,表达真情实感。
(3)要注意表达的方 式:①把思想感
情含在事情的叙述或环境描写中;②直接抒
发感情;③借景抒情……
二、联系课文,深化认识
1.从这一组课文中选择典型的句段,
朗读、体会表达思想感情的不同方式。
──直接抒发感情
(1)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
土地……我们的心永远和你 们在一起。(《再
见了,亲人》)
(2)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没得比海还
深的情 谊,我们怎么会忘记?(《再见了,
亲人》)
──在故事的叙述中表达感情
(1) 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可是你
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妈
妈,这个仇我一定要 报!”(《再见了,亲
人》)



(2)五天以后,洪水退了……她丈夫
和她的儿子。(《桥》)
──寄情于物
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
烂的金色的光芒!(《金色的鱼钩》)
……
2.回忆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哪些课
文是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感情的?
3.还有哪些其他的表达感情的方式?
给出实例体会。
(借景抒情、寄情于物、情景交融……)
三、拓展课外,加深理解
交流课外书中自己发现的一些表达方
法,进行佳作欣赏。

第二课时(日积月累 成语故事)
一、日积月累
1.读正确
(1)自由读一读这些成语,把字音读
正确。
(2)指名读,正音。
2.解词意:



(1)你知道哪些成语的意思?说给别
的同学听。
(2)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可以提出来
向同学请教,也可以借助成语词典加以理
解。
3.加速记:按自己的方法把词语进行
归类
(1)比较适用于形容和平时代的精神。
(2)比较适用于形容战争时代得精神。
(3)比较适用于形容坚强意志的成语。
(4)比较适用于形容思想境界方面的
成语。
4.说故事:
如“精卫填海”、“愚公移山”、
“鞠躬尽瘁”等。
5.巧运用:你能不能选用其中的几个
成语说一段话?
二、成语故事
1.自由读故事,思考:“程门立雪”
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用一两句话简单地说一说“程门立
雪”的大意。



3.这个成语现在多用来称赞什么精
神?
4.速读全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杨
时非常尊敬老师?
5.有感情朗读课文。
6.全班畅谈班级中尊敬老师的典型事
例。
7.练习讲讲这个故事。
三、布置作业
1.将“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讲给父母或
好朋友听。
2.继续收集成语故事,与同学互相交
流。
教学建议:
“日积月累”中的 成语分类可以按老师
的分类,也可由学生自主分类,如寓言成语、
战争成语、反映好品质的成语 等。在选用成
语说话时可以分层次设计,开展比赛,如选
用两个为合格,三个为良好,四个为优 秀,
五个及以上的为超级棒,以调动学生的积极
性。



“日 积月累”与“成语故事”可以调换
顺序展开教学。“成语故事”只讲述了一个
故事,学懂了这个 故事的内容,理解了它的
意思,再去学其他的成语,举一反三。
补充资料:
程门立 雪,是一个尊师的典故。《宋史
•杨时传》载:有-天,杨时拜见程颐,程颐
坐着睡了,杨时和 游酐侍立'旁,没有离去。
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有一尺厚了。他们这
时才踩着一尺深的积雪走 去。有宋一代,程
朱成为显学,杨时上承程颐,下启朱烹,闻
名大下。于是,名师与名徒构成的 名人逸
事,就成了学界佳话,著名典故。元代,
谢应芳《龟山稿》卷七《杨龟山祠》诗曰:卓彼文靖公,早立程门雪,载道归东南,
统绪赖不绝。杨时号龟山,溢文靖。后代
以此典故 ,作为尊师的典范。程门立雪,有
的简称立雪。如元虞集《道园学古录》卷十
二《回吴先生庆初 度启》有将车昔念于聚
星,就业常容于立雪的话。

第五单元



单元教材解读:
本组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进
行 编排,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
文。有根据司马迁《史记》中著名篇章改编
的《将相和 》;有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
说《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
的《草船借箭》;有 根据《水浒传》第二十
三回选编的《景阳冈》;还有选自我国古典
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的 《猴王出世》。
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 养,
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
此,编写本组教材的意图就是要让学生感受
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
趣。
本组教学,根据选编的课文特点和小学
生的认知实际,可指导学生重点感受故事情
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4篇
课文在 这两个方面都比较突出,学生对这两
个方面也较感兴趣,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阅
读名著的兴趣。 其次要注意适度拓展,本组
课文都是节选或改编的,教学时,要注意由



此生发开去,虽然不要求学生通读原著,但
可以查查相关资料,听听他人介绍,读读某
些章节 ,让学生感受名著的魅力。
配合本组专题,在课后安排了“口语交
际•习作”、“交流平台” 、“日积月累”、
“课外书屋”等多项教学内容。通过课本剧
的演出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历史人物 的风采;
“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从
不同角度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本组教
材无非是引子和例子,主要目的还是为学生
打开学习古典名著的大门,激发学习兴趣,
创造一个交流学习古典名著的平台。
18.将 相 和
教材简析:
课文是根据司 马迁《史记》中的《廉颇
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
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 线索,通过对“完
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
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 由不和到
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
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 /p>



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
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要让学生感
受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让学 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
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二是学习蔺相如
不畏强暴、机 智勇敢,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
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以及他
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设计理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注重情感熏
陶、注重体验感悟是语文学科的特 点。本篇
课文的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
度去发现、领略人物的形象与品质并通过读
把体验到的特点展现出来;以了解蔺相如为
切入点,重点研读这个关键人物,正是教学
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在读中悟,
悟后读,“读”“悟”相辅相成,让学生在
兴趣盎然 的读、悟中领略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
确读 写“隆重、胆怯、诸位、和氏璧、无价



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同
心协力”等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
的内在联系;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
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
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
教学难点:
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
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一些历史故事。
2.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对历史故事的
兴趣



1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
的灿烂文化,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熠熠生辉的
人物让今天的我 们依然崇敬不已,你们知道
哪些历史人物的故事请简单介绍一下。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 介绍他所
了解的历史人物,教师根据学生的谈话适当
的激励与点评。)
[学生进入高 年级,已初步具有根据需
要搜集资料的能力,课堂上的展示更能激发
学生对远离我们现实生活的 历史人物的兴
趣。]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历史故
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 记•廉颇蔺相如列
传》改写的。
3.板书课题。
4. 同学们已预习过课文,“ 将”、“相”
各是谁?“和”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对于
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
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将”与“相”之间为什么和好,< br>他们之间为什么曾经不和?请同学们默读
课文,理清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讲了几个
小故 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
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自然段)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自然段)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自然段)负荆请罪。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的
概括能力。]
3.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诸位”应读“zh
ū”“负荆请罪”读为” jīng”;多音字,
着(zháo)急、上当(dàng)、答应(yìng )、
为(wéi)难、便(pián)宜、上朝(cháo),据
词定音。
(2)认清字形,比较形近字,璧
(壁)、秦(奏)、归(旧)、克(刻)。
(3)体会词语的意思,找出课文
中带这些词的句子读一读。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
来的。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
负 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
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
条,到蔺相如家 请罪。这个成语现用来表示
向人认错赔罪。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
力。
三、品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同学们通过阅读,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
的了解。你能评价一下文中的某个人物吗?
(蔺相如临危不惧、机智勇敢,胸怀宽
广;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秦王阴险狡
诈… …)
[通过阅读,学生已经对人物有了初步
感悟,孩子乐于表达,但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仍旧是浅层的,概念化的,尚需进一步揣
摩。]
2、选读重点句段,自主感悟人物。 (1)同学们的感受真不少!我发现大家
说的最多的就是蔺相如,这个人物贯穿三个



小故事的始终,我们先进一步了解他,好
吗?
(2)请同学们在“完璧归 赵”、“渑
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中找出描
写蔺相如的有关语句,细细去读,感悟他 的
个性想法。
(学生读书、批注、讨论。)
四、 交流感悟,情境促读
课文中关于蔺相如的哪些细节描写,引
发了你对他的进一步了解,请谈一谈。
学生讨论,交流:
1、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
城换壁的诚意,就上前一步 ,说:“这块璧
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①交流: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壁,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
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这一言行充分表
现了 他的机智。
②机智的蔺相如当时是以怎样的语气
跟秦王说话才使得秦王把璧交给他的呢,请< br>同学读一读。



2、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
着柱子 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
不想……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
就要往柱子上撞 。
①交流:“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
说话有气势。真是手中有璧,心中有底。蔺
相如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于是抓住秦
王喜欢璧的心理,威胁秦王,吓唬秦王。一
个“撞” 字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
也可看出他的才智过人。
②蔺相如的勇敢无畏震撼了在场的 每
一个人,也吓坏了非常喜欢和氏璧的秦王,
请同学们在读一读蔺相如的动作,语言感受
他的无所畏惧。
3、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
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 已经送
回……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
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①探讨:蔺相如非常聪明,派人把璧送
回赵国,先发制人。蔺相如面对强大的敌人
毫无惧色, 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



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做事果
断、不畏强暴的性格。
②板书:机智勇敢,不畏强暴
4、 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
击缶。”秦王 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
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
步远。您不答应,我就 跟您拼了!”
①蔺相如面对秦王对赵王的侮辱,奋起
反抗, 为了国家的尊严他不畏强暴,不畏
牺牲。
②情境朗读,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无
畏。
假如你就是蔺相如你会怎样对秦王说
这些话,指名读。
[以蔺相如为切入点重点研读 ,通过人
物的动作、语言去揣摩人物的个性品质,感
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五、置留问题,激发研读兴趣
1、蔺相如的出色表现在课文中还有很
多,请同学们在 课下读一读有关于他的语
句,把自己的感受下来。



2.提出自己感兴趣或者不懂的问
题,跟大家讨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召集、商议、隆重、胆怯、
能耐、诸位 、和氏璧、完璧归赵、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回顾课文内容。
3.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
感受到了廉颇知错就改的 大将风度以及蔺
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高贵品质。这节
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再次零距 离接触
这些历史人物。
二、研读人物,体会人物形象的栩栩如

1.“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蔺
相如的卓越表现令赵王对他刮目相看,于是



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这引
发了廉颇的不满,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2.研读人物,体会表达
(一)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
行动:“请病假 不上朝,免得跟廉
颇见面;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
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
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
国呀!”
从蔺相如的语言、行动你感受到了什
么?
(感受到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
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3.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感悟人物形
象。
课件出示: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
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
国啊!”



a.“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
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这句话说得
对吗?文中哪儿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渑池会见时,秦王不敢攻打赵国 ,
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
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
作用。)
b.你怎样理解蔺相如的这段话?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
言。
(二)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1、画出描写廉颇的语言、行动的
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 ,战无不
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
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
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①在这里“嘴”指什么?蔺相如真的只
是靠他的“一张嘴”吗?
②从廉颇的话中,你发现廉颇有什么特
点?
(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



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
相如门上请罪。
①出示幻灯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
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
景。
[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
合文章情理即可。]
②从 “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
一个怎样的人?
③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讨论、交流、点拨: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
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思维扩展,深化认识
1.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你为赵王感到幸运吗?为什么?
(蔺相如具有不畏 强暴、机智勇敢,
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
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 于认错,
知错就改。而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
有这样两位大臣,赵王是非常幸运的。)



2.讨论: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
①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的两次立功,被赵王封为上卿, 致使廉颇不
服气才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因此,这
三个小故事之间有着什么关系?
(“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因。)
②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的
爱国。板书:爱国
[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部联 系是本课
的难点,而通过整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了解的
课文内容,再通过教师巧妙的引领,这个难
点不攻自破。]
四、鼓励编排课本剧
本文由三个故事组成,内容较长,
关系较为复杂,同学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
小故事表演。
友情提示:
1.熟读课文,注意人物的语言、
语气。



2.在有感情地熟练朗读之后,可
以适当编排一些动作,朗读中做一些表演。
3.合理地分配角色,指定合
适的人读叙述语言。
4.朗读表演的练习中,同组评议,看是
否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五、激发阅读兴趣,鼓励读书
本文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改编的,《史记 》是我国古代一部很有价值
的历史著作,其中,成功地描写了众多有血
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 叙述了许多曲折生
动、引人入胜的故事(组织学生阅读文后“资
料袋”),希望今后同学们去读 一读原著,
也可听人讲讲其中的故事。

练习设计: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① 正在为(wèi wéi)难的时候,有人
说有个叫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
决这个难(nán nàn)题。



② 这话传(chuán zhuàn)到蔺相如
耳朵里,蔺相如就请假(jià jiǎ)不上朝(ch
áo zhāo),免得跟廉颇见面。
2.读读古人的话,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①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②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
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
国,就 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
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
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
是我们赵国呀!”



教学建议:
1.预习时,可了解一下战国的历史,
使学生明白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 个,即
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
七雄”,七雄并峙,战火频繁。秦国是最强< br>的一个。



2.教学中,除了以上教案所提供的先
整体感知课 文内容,初读了解人物特点;研
读人物动作、语言体悟品质;回归整体弄清
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 在联系。也可以先引导
学生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
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给3个故 事加小标题,
并说说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然后精读每个
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 关问
题;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
人物,并适度总结、拓展。
3.感受 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这是本课
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时,利用语言把学
生带到情境之中,让 学生在读、议、辩、演
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补充资料
《史记》
《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西汉史学家,
文学家。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 之职,任太
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尽
读史官所藏图书。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
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



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 了《史记》的撰写。
最初该书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
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 太史公”。“史
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
“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 ”的专
名。全书130篇,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
王政迹)、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十表
(记大事年月)、三十世家(记侯国兴亡)、
七十列传(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功)5
个部分,共52万字。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
帝太初年间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的历史 ,比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
的社会面貌,对后世史学研究有深远影响。
《史记》既是历史的“实录”,同时具
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19.草船借箭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
史小说《 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
情节改写的。课文结构严谨,以“借”为主



线,写周瑜由于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
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
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
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
识、足智 多谋、才智过人。
选编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故事情
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 ,从而体验
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读名著的兴趣。
设计理念:
《三国演义》作 为四大名著之一可谓家
喻户晓,妇孺皆知。这部书之所以能焕发出
如此隽永的魁力,其最吸引人 也是最富生命
力的地方在于塑造出了一系列血肉丰富、性
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我们应把小说所创 造出
来的成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通过语言在
孩子们的大脑里储存下来,使这些人物形象能够活灵活现地、生动传神地展现在孩子们
的面前,通过品读活的语言使人物的形象丰
满起 来。这样诸葛亮运筹帷幄、胸有成竹、
雍容大度、神机妙算的形象才会“立”在孩
子的心中。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 br>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
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
援 、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
等词语。
2、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认
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懂地
理、识人心。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
课文内容。

重点:
感悟人物形象,从“草船借箭”体会诸
葛亮的神机妙算。
难点:
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特点,并通过读
表现人物个性。
教学准备:
1. 推荐学生阅读古典历史小
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篇章。
2. 把相关的句子制成课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简介背景
1、板书课题,启示谈话。
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
“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
遗产 ,你知道四大名著指哪些书吗?今天我
们学习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节选自著
名历史小说《 三国演义》。谁来说说这个故
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
(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
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
2.简介时代背景。
课件出示: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
权 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
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
进攻孙权 ,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
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



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
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
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
生了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
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已经初步具有默读能力,能在默
读中体悟情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检查预习,巩固生字词。
(1)指读课文,正音
(“擂”,应读léi,不能读lèi;“丞”,
读chén g,不能读céng;指导写字时,“忌”
的上面是“己”不是“已”;“延”要注意
与“廷” 区别;“援”的右边是“爰”不是
“爱”。 “丞”字应提醒学生注意笔顺。)
(2)结合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
心怀怨恨 ,本课指周瑜因诸葛亮比自己强而
忌恨他。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巧妙的用处。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
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
略。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
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写了哪些内
容?
2.“草船借箭”这个题目的题眼是哪个
字?围绕“借”课文讲了哪些内容?
(先写 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
葛亮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
经过;最后写了事情 的结果—箭如数交付周
瑜,周瑜自叹弗如。)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线索。
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
引领学生概括内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四、品读借箭原因,感受人物特点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诸葛亮的才干怎样? 周瑜妒忌诸葛
亮是一般的妒忌吗?文中哪些词可说明请
画出来。



(“挺”、“才”,指导朗读稍重些。)
3.自读第二自然段段
a.课件出示:
思考: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他
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b.讨论、交流: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迫使诸葛亮
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 为限”故意刁难,
最后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时叫诸
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 ,日后
好加害于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诸葛亮的
才干,设下计来陷害诸葛亮。)
[ 在学生整体感悟课文内容后,已经对
人物形象有了初步了解。结合课始时代背景
的介绍,他们能 在字里行间洞悉人物的内心
然后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4. 周瑜的真正目的是陷害诸葛亮 ,而
诸葛亮为什么不拆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
枝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5、 周瑜居心叵测,诸葛亮运筹帷幄,
请同学们体会他俩每次对话时,各人心里可



能想些什么?他们在说话的时候会是什么
表情?什么语气?试着读一读
6.分角色朗读1、2自然段,体会人物
性格特点。
[边议边读,读后评价,通过分 角色有
感情的朗读,让文中人物的形象在学生头脑
中鲜活起来。]
五、设置悬念,布置作业
1. 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只要三
天就造好 十万支箭,他答应的是否太多草
率?他将怎样做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
习这篇课文。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2自然
段,体会周瑜、诸葛亮的不同心理。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切入中心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课
《草船借箭》。(出示题目)



2.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
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 妒忌诸葛亮的才
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
妙算,我真不如他!”)
3. 使周瑜自叹不如的是诸葛亮的
什么?(板书:神机妙算)。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
二、探究课文,感悟“神妙”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
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
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
会 ,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
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知天时
1、课件出示:“这时候大雾满天,江
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1)创设语境,感悟朗读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
请大家体会,鲁肃 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
样的心情?



② 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
子?
③ 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是
怎样的心情呢?谁来读读。
小结: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 亮
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
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
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
施。
(2)联系上下文,体会知天时
① 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
妙算吗?也许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请
联系上 文,找到可以联系的句子
(指名回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
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 葛亮有什么动
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
鲁肃请到船里。”)
②前两 天没动静可不可以不写,直接交
代: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
请到船里。这样写多 简练,这样改好吗?为
什么?
(组织学生议论。)



[引 导学生议论、诵读原文,要读出诸
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
葛亮早在三天之前 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小结: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
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对天气 情况了如指
掌。怪不得周瑜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
我真比不上他!”
(二)懂地利
诸葛亮算好了大雾天,那么他又是怎样
找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呢?
1、“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
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 起来,一字儿摆
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
档,使受箭面积大。)
2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
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
一边大声呐喊 。”
3、“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
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
水寨去受箭。”为什么?



(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
体平衡。)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 周
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
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妙不妙?
4、“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
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
要追也来不及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长江水流方向向
东,风向向东,因此船受箭归来才会顺风顺
水,这 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
位置。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
(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
他!)
(三)识人心
草船借箭 的成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
条件,那就是诸葛亮十分了解曹操生性多疑
的性格,他算得准不准呢 ?从那里可以看出
来呢?



1、“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 br>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箭好
像下雨一样。”
(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生性 多疑,再加
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
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 到
的。)
2、“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
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 样大,曹
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
天亮了就回去。”
在这篇课文中 ,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
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
笑。你怎样理解诸葛亮的 笑?”
[仔细体味,反复品读,品出语言之美、
语言之妙,也品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品出< br>人物的精神、人物的内涵]
3、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
“雾这样大,曹操一 定不敢派兵出来……”
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
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



4.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怪
不得周瑜长叹一声,说——
(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
他!)
三、人物对比,升华感受
1、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
葛亮呢?(提示后讨论交流)
交流预设:
① 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
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
是“借”箭。
②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
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
握全局。
③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
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2、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
的天气,其 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
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
看不清虚实,不敢轻 易出兵,只得放箭。③



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
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四、链接诗句,扩展文本
1、 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是不
是认为诸葛亮挺有才干?请你选用一些四
字词语来形容诸葛亮。
(足智多谋 智慧超群 精明能干 知识
渊博 神机妙算)
2、后人借这件事写出了赞美诸葛亮的
一首小诗:
课件出示: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3.指名朗读,背诵。
[这首小诗精炼的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又赞美了诸葛亮的智慧,是对文本精
妙的扩展和延伸。]
五、总结拓展
通过学习,我们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
算,那么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



多谋,他的本事从何而来,想知道吗?请大
家阅读《诸葛亮全转》、《三国演义》的46< br>等相关章节。

练习设计:
⒈回忆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先写了
________ ,接着写了_________ ,重点写
了_________,最后写了________。
⒉歇后语连线。
张飞吃豆芽 铁了心
诸葛亮吊孝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诸葛亮借箭
装模作样
东吴招亲 陪了夫
人又折兵
张飞吃秤砣 有借无

周瑜打黄盖 小菜一



3、关于三国的成语请读一读, 再
试着写出几个。
望梅止渴 三顾茅庐
味如鸡肋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手不释


教学建议:
1. 教学时,也可以从题目入手,让学
生围绕题目质疑,如,“草船 借箭是什么意
思?”根据质疑,学生自主读书,读熟课文,
理解文章的脉络,大体了解事情的起 因、经
过和结果。然后,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地方,
如,周瑜为何设造箭之计来为难诸葛亮,诸< br>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可采用读、议、演
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
理 解故事情节。最后,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几
个人物进行评价,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
事。
2. 感受人物形象,特别是诸葛亮、周
瑜的形象,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形象化的
语言,是刻画人物形象的最好的载体,教学
中,注意品读课文当中富有形象色彩的语


言。把小说所创造出来的人物形象,通过语
言在孩子们的大脑里储存下来,使这些人物< br>形象能够活灵活现地、生动传神地展现在孩
子们的面前。
补充资料:
课外阅读: 死诸葛吓走
活仲达
诸葛亮病危期间吩咐 杨仪,死后不能发
丧,做一个假诸葛亮木像放在车上,一切事
务照常进行。
诸葛亮 死后,遗体装在灵车上的一个龛
里,由三百多精心挑选的将士护送,要运回
成都。
司马懿催动大军追赶蜀兵,以为诸葛亮
已死了。但是半途他犹豫了,会不会又中了
诸葛亮的诡计 !这时夏侯霸带着探子来报,
五丈原蜀营已空无一人。司马懿听说后,半
信半疑,率兵开向五丈 原,果然蜀营空空。
他唯恐蜀军撤走,赶紧带领人马向前追杀而
去。忽然间蜀军掉头杀了回来, 只见中军“汉
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大旗飘动,四轮车上坐
着一位活生生的诸葛亮!这可吓坏了司 马



懿,以为又中了诸葛亮的计了。于是勒马往
回逃,魏军兵将丢盔弃 甲,自相践踏。魏军
一直逃跑了五十多里地。两个魏将赶了来,
叫司马懿不要惊谎。司马懿停下 来急问:“我
的脑袋还在吗?”知道蜀兵已远去,他才放
心了。司马懿到处探听蜀军的去向,而 蜀军
早已不见踪影。
后来司马懿得知,诸葛亮确实死了,蜀
军已全部退回汉中。司 马懿遇见的诸葛亮仅
仅是木像而已,他这才后悔不迭。由此,蜀
地便流行了一条谚语:“死诸葛 亮吓走活仲
达”。

20* 景阳冈

教材简析:
《景阳冈》这篇略读课文,是根据我国
著名的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改写
的。课文记叙 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
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
拳打死猛虎的故事。作 者运用了多种方法来
刻画人物,对人物音容笑貌的描写淋漓尽



致;对心理描写非常贴切、真实;动作描写
经典传神。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 学生感受
武松的英雄气概,体会其豪放、勇敢、机智
的性格;二是能讲述这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从而进一步感受名著的魅力。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叙事性 作
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
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
恶、崇敬等感受。” 《景阳冈》这篇经典
之作,刻画人物入木三分,能够给学生留下
深刻的 印象。武松性格鲜明,个性彰显,他
的倔强、豪放和无所畏惧能够吸引学生并使
他们有表达自身 感受的愿望。在课堂教学
中,通过自主品读、感悟、研究、合作交流
让学生更多的发挥自己的语 言才能,真正成
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
1、 认识11个生字。读读记记
“吓唬、诡计、霹雳、踉踉跄跄”等词语。



2、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能够
绘声绘色讲述“武松打虎”的故事。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武松豪放倔强、
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教学重点:
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是课文的重点,
而“打”则是“重中之重”。
教学难点:
了解武松豪放、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武松打虎”影片片断以及课文相
关句子的课件。
2、学生读读或者请人讲讲《水浒传》
第二十三回,了解武松打虎前后的一些事
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趣读文
1、同学们,刚刚欣赏了罗贯中所著《三
国演义》的片段“ 草船借箭”。从文章的字



里行间,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有胆
有识、足智多谋。今天,让我们走进罗贯中
的老师施耐庵所作的古典小说《水浒传》,
学习节选 自《水浒传》的一篇课文。
2、简介《水浒传》
《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它讲述了北宋
末年宋江等一百零八条好汉在封建统治者
的残暴 迫害下起义的故事。书中刻画了许多
栩栩如生的人物,你知道哪些?在说这个人
物名字的时候最 好加上一个修饰语。
3、今天我们学习的《景阳冈》写的是
哪位英雄?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 ,想一想
课文讲了武松的什么事?
[《水浒传》可谓家喻户晓,让学生谈
一谈自己知 道的人物并不难,名字前加入修
饰语则需要他们对小说内容有较为深入的
了解。]

二、自学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这篇课文节选自古典小 说,里面有
不少文言色彩的词、句也有一些容易读错的
词语。让我们来读一读,争取读正确、流 利。
课件出示:
但凡、揪他不着、筛酒、脊梁、吓唬、
诡计、霹雳、踉踉跄跄、迸出
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
那只大虫想要挣扎,武松使尽气力按
定,哪里肯放半点儿松!
(“脊”为上声“jǐ”,“踉”读lià
ng,不读“liáng”, “迸”读“bèng”不
读“bìng”。)
2、体会词语的的含义。
筛:斟。筛酒,即斟酒、倒酒。
如何:这里是“为什么”的意思。
但凡:凡是,只要。
请勿自误:请不要使自己受伤害。误,
受伤害。
踉踉跄跄:走路不稳,跌跌撞撞的样子。
说时迟,那时快:表示当时的时间非常
短促。旧时说书人的习惯用语。
三、默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



1、武松急着赶路,是回清河县寻找 自
己的哥哥武大郎,却在景阳冈意外遭遇老
虎,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叙
述顺序,给每一部分加上小标题。
(学生默读,思考,教师巡视与个别学
生交流)
[本单元学习的意图之一就是激发学生
阅读名著的兴趣,而阅读篇幅较长的名著,
默读必须有一 定速度,所以课堂上的默读练
习是必要的。]
2、讨论,交流。
按事情发展顺序,理清文章脉络。
冈下饮酒:(1-4自然段)武松进店饮
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
酒后上冈:(5~7自然段)武松上
冈,见了官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决定
继续上冈。
冈上打虎:(8~12自然段)武松
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
挨下冈来:(最后一个自然段)武松打
虎后一步步挨下冈来。



板书: 冈下饮酒——酒后上冈——
冈上打虎——挨下冈来
四、品读“打虎”,体验精彩

1.通过刚才的读书,你认为课文中哪部
分的描写最精彩?(打虎)请同学们 找出
具体描写打虎的段落多读几遍,可以边读边
批注。
2.你对“武松打虎”中哪些语言最感兴
趣,请读一读,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课件中相应内
容,点拨引领。
(1)……说时迟,那时快 ,武松见大
虫扑过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原来
大虫抓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 都
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了一半。
①.“般”是什么意思?大虫抓人都有
哪“三般”?为什么“三般”都抓不到武松?
(“般”,指种、样。武松灵巧闪过体
现出他的机智灵敏、有勇有谋。)
②.体会“闪”用词的精当,感悟武松
的机智灵敏。



a“ 闪”这个动作词与哪个动作比较接
近?(躲)“闪”与“躲”在这里用哪个词
比较好呢?
b小组讨论后交流。
③同学们,你们认为老虎凶猛吗?作者
描写虎的凶猛其实是为了表现什么?
(写虎是为了突出人物的特点,用虎的
“猛”衬托了人的“勇”。)
④朗读第九自然段。提示:读出虎的凶
猛以及武松的灵活机智。
(2)凶猛残暴的老 虎,一扑,一掀,
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了一半。
武松开始反守为攻,武松的哪些动 作给你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请读一读。
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就双手抡起哨
棒,使尽平生力气,从半空劈下来。
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
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
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
踢。
武松……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
平生气力只顾打。



a、勾画出描写武松动作的词语,可以
试着做一做动作,从这些词中你可以体会到
什么? (这里的“抡、劈、揪、按、踢、提、
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
生动地凸 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
致地刻画了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
b、武松的唯一武 器就是哨棒,作者描
写哨棒的地方很多,但所用的动词却不一
样,请看
课件:“靠、 提、拖、插、拿、抡、劈、
丢”,请同学读一读,思考:武松为何丢下
哨棒?他的哨棒为何折成 两截?
(突出了武松的豪放、倔强、无畏的性
格特点。)
[作者运用了多种方法来 刻画人物,特
别是动词的运用上,很有特色。教学中引导
学生体会到这些动词运用的精彩有利于 学
生感受武松的豪放、勇武机智。]
3、播放“武松打虎”电影片段,深化
对人物形象的感悟。



五、回顾全文,体会写法
1、“武松打虎”让我们认识了一个豪< br>放而又勇武机智的武松。《景阳冈》这篇课
文主要写打虎,却为什么用了7个自然段很
大 的篇幅来写武松冈下喝酒,以及不听劝告
执意上冈?
(不仅是故事情节的需要,而且表现了
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和无所畏惧的英雄形
象。)
课件出示:
a武松笑道:“……你别说这样的话来
吓我。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b看了看笑道:“……我怕什么!”
c细想了一回,说道:“怕什么,只管
上去,看看怎么样。”
d武松自言自语道:“……是人自己害
怕了,不敢上山”。
武松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 “不怕”的?
说的语气有什么变化?当时武松会是怎样
的心理?你读懂了什么?
(师生讨论交流:无所畏惧的英雄气
概。)



2、如此无所畏惧而又骁勇的传神人物,
最后却一步步挨下冈来, 你认为这么写是
不是会有损于武松这个英雄的形象呢?
六、课外延伸,鼓励阅读
在《水浒传》这部小说中,作者还
刻画了许许多多人物,请你选一个自己喜
欢、熟悉的人物读读 ,感受施耐庵是如何既
传神又真实地塑造人物形象的。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1、给加点词语换上合适的词。
A.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 ( )
B.岂不枉送自家性命! ( )
C.但有过往客商…… ( )
D.可趁午间结伙成对过冈,请勿自误。
( )
2.回忆课文内容填空。
《水浒传》这部小说刻画人物生动而
鲜明,武松留给你 、 、而又
的印象。



今天的你应该从武松身上学习什么?
摒弃什么?



3. 通过课外的阅读,你还知道
《水浒传》中哪些人物,你能用一句话概括
他们的特点吗?


教学建议: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可先让
学生根据课文前“连接语”的要 求自读课文,
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接着组织学生重点阅
读“武松打虎”这一部分,感受武松的 英雄
形象,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讨论文章其他
内容与“打虎”的关系,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武松的性格特点。
2. 课文中武松的形象栩栩如生,让人
过目难忘。作者运用了多 种表现方法来刻画
人物,特别是在动词的运用上,很有特色,
对学生感受武松这一人物形象起到 了重要

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读后感-泉州财政信息网


污段子-成都指挥学院


学习态度的重要性-感恩节来历


北京的大学排名-一年级家长会


2015山东高考语文-关于母爱的手抄报


淮北职业技术学校-俞敏洪经典语录大全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小学运动会班级口号


2010安徽高考数学-公司经营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