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鄂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集(全册 共65页)

绝世美人儿
853次浏览
2020年08月28日 22:1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南麂岛-教师自评


最新鄂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集(全册 共65页)

目 录

1 . 海上日出
2. 暴风雨
3.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4.背 课 文
5. 钟楼读书
6. 意 外
7. “我终于回来了”
8. 丰碑
9 .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10 . 盘古开天辟地
11. 嫦娥奔月
12 . 月球之旅
13 . 我的老师
14. 傻二哥
15. 童年的小花狗
16. 游天然动物园
17. 隔窗看雀
18. 刺猬
19. 皇帝的新装
20. 智斗
21. 小兵张嘎
22 . 歌词两首
23. 写给异国弟弟的信
24 . 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




第 1 页 共 66 页


1 海上日出

教学目标:
1、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学生爱美
的情趣。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并适当展开想象的观察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灿烂”“目不转睛”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2、凭借语言文字想象海上日出动态过程。
教学切入点:从“伟大的奇观”切入课文,带动阅读。
教学准备:投影仪、录像带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解题释意,范读课文
1、在日常生活中,或是电影,电视里我们都看过红 日东升的情景,登高看
日出,使人心胸豁达;在草原看日出,令人精神舒畅;那么在浩瀚的大海上看日出,会给人怎样的感受呢?著名的作家巴金爷爷写下的“海上日出”回答了
这个问题。
2、板书课题,提问:《海上日出》是什么类型的课文?看到题目,你能想
到什么?(写景的课文,日出 :是太阳升起来;海上:点明在什么地方看日出,
从题目可以看到课文是写海上日出的景象的)
二、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学生生字掌握情况,听写生字。
2、轻声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一刹那:形容时间极短

第 2 页 共 66 页


重围:层层包围
奇观:指少见的雄伟美丽的景象。观,景象
三、默读课文,从课文文中找出赞美海上日出的句子。
1、提问:“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这是什么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
真是伟大的奇观!

2、让学生思考:尾句中“这”和“奇观”是指什么,与题目有什么联系?
(“这”和“奇 观”都是指海上日出的景象,题目点明了“奇观”指的是什么?
尾句赞美了“海上日出”)。
3、谁能把题目与尾句合成一句话?(海上日出真是伟大的奇观!)
4、“奇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学习课文第一
段。
四、讲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我”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看日出,是看了一次?
(1)读文,“奇观”?
(2)这伟大的奇观指什么?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用“这不是……么”的句式表达有什么好处?
五、练习朗读全文。
六、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导语引入,复习提问。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学了《海上日出》这篇课文,通过学习,同 学们都被
作者生动的描写所吸引, 都想亲眼看一看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今天,老师带

第 3 页 共 66 页


来了海上日出的录像片,大家想现在就来欣赏吗? 老师提个问题大家思考:这
篇课文主要写了哪几方面内容?
1、整体感知。(放录像片)
2、复习提问。(板书:常常看,晴天时,有云时,伟大奇观)
二、交待任务。
通 过刚才欣赏,大家一定会有这样的感受:海上日出景象壮美,作者的文
笔更优美。那么,作者是通过怎样 的观察,生动描写出。海上日出这一自然的伟
大奇观的呢?我们这节课就未深入学习。
三、学习新课。
1、打开预习本,结合预习中的有关这一段的思考题来学习。(具体讲一讲
晴天日出的景象。
2 、按作者观察的顺序,学生讲课文中的句子。(板书:一片浅蓝,一道红
霞)
3 、小结:日出前,蓝天彩霞,颜色鲜亮。那么,太阳出来时又是怎样的景
象呢?结合录像中的画面,继续 学习。
①板书:小半边脸(看画面)
②幻灯出示:“太阳……使劲儿向上升。”一句。
a谈理解。b欣赏画面。朗读体会。
③理解“冲破”“跳出”“红亮”“光彩”等词语。
4、小结。
5、朗读第二段。

6、尝试背诵。
7、小结:“ 晴天日出”一段,作者为什么写得这么好呢?首先,作者是按日
出的先后顺序来描写的,在叙述时抓住了 事物的特点并展开了合理的想象。正
是这样细致观察才把晴天日出景象描写得生动传神。晴天日出壮观雄 奇,那么,
有云时日出景象又是怎样的呢?下面结合预习中的第三题,同学自己学习。
(二)学习第三段。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

第 4 页 共 66 页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小黑板出示课后三题中的两个句子。②读题 。③填空。④这两个句子描
绘的是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一边欣赏图画(贴挂图),一边观看录像来讲。
3、小结:通过同学们的描述,我们感觉晴天日出壮观无比,有云日出也别
具一格,每个人看后 都会发出由衷的赞叹!
(三)学习最后一段。
1、齐读。
2、(幻灯出示)学生谈理解。
3、改成陈述句后与原句比较。
4、朗读。
四、总结全文。
同学们,这篇课文我们学完了,大家回忆一下这节课,谈一谈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谈)是呀,像海上日出这样伟大的奇观,在我们的大自然中有很多很多。
要想领略它们的 美,大家必须认真、细致地去观察。如果你在观察时做到了有
顺序、抓特点,展开了合理的想象,那么, 老师相信,你们也会写出像《海上
日出》这样优美的文章来的!

板书设计:
1、海上日出

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
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
这真是伟大的奇观!



2暴风雨


第 5 页 共 66 页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去认真阅 读,感悟课文,
体会暴风雨来临产生的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以及暴风雨过后,万物争荣的景象。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在熟读、欣赏的基础上,达到熟背课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暴风雨” 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可以带来灾难,令人恐惧,也可以以它的
气势,使人振奋,尤其是暴风雨过后,大自 然展现的是江山似景、风景如画的另
一番景色。
2、老师先给大家看一段片子。(放暴风 雨),看完刚才的片子,请你谈一谈
刚才的片子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3、今天,意大利作家弗拉里斯为我们带来一篇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寓意
深刻的著名散文《暴风雨》。
二、小组学习
这堂课,我们将以小组为单位,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阅读方法,自主阅 读
这篇文章,并且完成老师设计的一张表格。填完后,找出自己认为写得较好的景
物,读一读, 并且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三、大组交流
1、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这张表格你们是怎样填写的?
2、在这么多的景物中,一定有你自 己认为写得比较好的景物吧!请你用最
优美的语调来读一读,并且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3、小结:你们的朗读给课文增色不少。你们的观点表示你们自主阅读的能
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现在,让我们回到这张表格,我们不难看出,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紧紧
抓住夏季暴风雨前 后景物变化,并且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恰当地运用夸张、
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大 自然使如此神奇。

第 6 页 共 66 页


4、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再一次走进暴风雨,体会大自然那顽强的生命力,
(对比读、个别读、齐读。)
5、一篇好的写景文章,不光要有精彩的景物描写,还必须要把自己 的感情
融入到具体的景色中去,做到情景相融。
那么你认为这篇文章,想要通过暴风雨,告诉大家什么呢!(理解最后一段)
(1)介绍《海燕》这篇文章
(2)听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
6、总结:学完这 篇课文,老师希望不仅在写作上能带给你启发,而且要能
理解这暴风雨所给你带来的人生哲理。


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教学目的]
一、 知识教学点
1、了解青海湖梦幻般的奇妙景色。
2、了解课文观察与想像相结合,语言自然优美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事物的方法,培养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培养有感情地朗读,展现境界,表达情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爱国、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对湖水的描写和对湖周风光的描写,从中体会青海湖梦幻般的美。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表达事物的方法,培养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培养有感情地朗读,展现境界,表达情感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 7 页 共 66 页


一、激趣导入新课
大自然里到处都有令我们陶醉的美景。在美 丽的西部,有一个被世人称为“梦
之湖”的湖泊,有一首歌就是赞美这“梦之湖”的,歌名就叫《青海湖 》。上周
末我让大家去学这首歌,同学们学得怎么样啊?现在就把我们的歌声展示给在
座的老师 ,好吗?
二、简介青海湖
这首歌主要表达了人们对青海湖的赞美之情。关于 青海湖我让同学们去搜集
查阅了资料,现在我就来考考大家。青海湖在哪儿?青海湖有多大?它是淡水湖
还是咸水湖?(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作介绍,教师给予适当表扬)
下来同学们 还可以对青海湖作进一步的研究,不懂的可以向你们的科学、
地理老师请教。今天我们主要是跟随当代作 家冯君莉一道去领略它那梦幻般的
美。现在就让我们在音乐的伴随下走进青海,走进青海湖。
以它粗犷、质朴、自然的美享誉世界。今天,让我们在音乐的伴随下走进
青海湖,跟作者冯君莉一道去领 略它那梦幻般的美。
(放音乐)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青海湖如此之美,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展示青海湖的美的?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个人、小组等)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课文。
四、合作交流
1、自读课文。
2、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3、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青海湖的?
湖水、草滩、水鸟三方面描写青海湖的。
湖水蓝而晶莹明澈
青海湖 粗犷、自然、质朴的美 梦幻般的湖
鸟儿的世界、鱼儿的乐园
五、重点品读、感悟
1、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

第 8 页 共 66 页


2、“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 幻呢?”联系课文内容,说说
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六、探究活动
青 海湖目前已成为一处游览胜地,请你根据课文内容或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资
料,为导游写一篇解说词,并学 做导游。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这篇课文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这篇课文哪部分能激发你读的欲望?为什么?
3、观看课件,领会青海湖的美丽景色。( 青海湖不仅充满了粗犷、自然、质朴
的美,而且是个鸟儿的世界、鱼儿的乐园。)
二、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青海湖的湖水晶莹清澈
青海湖充满了粗犷、自然、质朴的美。
青海湖是鸟儿的世界、鱼儿的乐园,是个绝妙的世外桃源。
----------------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三、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评价。
四、总结全文。
文章值得学习的地方:
1、丰富的形容词,运用正确,比喻恰当,这些都使语言生动、形象、优美。
2、观察与想象相结合。
4、层次清楚。
五、巩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重点品读、感悟
1、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
2、“谁能 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联系课文内容,说说
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板书设计:

第 9 页 共 66 页


湖水蓝而晶莹明澈
青海湖 粗犷、自然、质朴的美 梦幻般的湖
鸟儿的世界、鱼儿的乐园


4. 背 课 文
[教学目的]
一、知识教学点
了解作者小时侯背课文的经历和感受。
二、能力训练点
1.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理解文中关
键句子的含义。
2.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主动积累语言材料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
1、了解作者小时侯背课文的经历和感受,从中领悟到读书的方法和背课文的好
处。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表达事物的方法,培养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表达情感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个人、小组等)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
音,读通课文。
四、 合作交流
五、 1、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第 10 页 共 66 页


六、 2、说一说课文写了“我”背课文的哪些经历和感受?
七、
八、 重点品读、感悟。
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过渡:通过 初读课文,我们知道作者对背课文一直是充满热情和兴趣。第
一部分中,因为所背内容简单有趣,在作者 看来背书就像唱歌一样。可随
着课文越学越多,越来越长,背书的难度不断加大,又是什么使作者对背< br>书仍然充满热情呢?请自由读文章的第二部分,思考这个问题。
2.生自由读第二部分,自主思考。
3.全班交流。(以下为预设的教学板块,不分先后顺序。)
(1)所背课文隽永有趣。
品读义小引用的句子: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厂,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
开的时候”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
“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
轻悄悄地挪移了。”
结合文中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体会作者对《匆匆》的喜爱。
指导学生把感受带进朗读。
(2)教师的示范激发了“我”背书的兴趣。
扣住“一字不差”体会作者当时的惊奇、佩服。教师可以适当介绍《匆匆》,
让学生认识到
一字不差地背下《匆匆》并不容易。
指导朗读,突出“一字不差”。
(3)妈妈的激励。
“妈妈拿着课本,很平静地说:‘你学的都是白话文,念起来就像说话, 不
难背啊!”引导学生关注妈妈的语气,体会到“平静”的语气说明妈妈的分
析理智客观,还要 体会到妈妈的责备之情。
“妈妈接着说:‘我小时候,学的是古文。还不懂啊,就让背。’说完,她

第 11 页 共 66 页


就背起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师可 以以结合作者引用的妈妈背的孔子名言展开教学:指名读读孔子的这
句名言;教师给出这句话的译文;比 较古文和译文,体会背古文的难度较大。
“我听着很新鲜,看看妈妈,她容光焕发,背得那样 起劲。”理解“容光焕
发”,说说为什么妈妈背得容光焕发,那样起劲。
再指导朗读,读出作者的感受。
4.小结:虽然背书是个艰难的过程,但作者多找积极因素, 不断树立背好
课文的信心,童年的学习生活也因此变得趣味横生。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读第三部分,想想这部分写了“我”背课文的哪些经历和感受。
2.全班交流,重点指导理解两个重点句子。
“书读千遍,其义自见。”
(1)文中哪些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句话,请把它们画下来。
(2)交流,教师相机介绍《桃花源记》,帮助学生理解“在我们的脑海中,渐
渐地活画出那个
捕负人有趣的经历……”
(3)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4)指导朗读第17自然段,注意感情的变化。 。
“多背一些名篇,储存在记忆里,在一次次的重温中,不断地加深着理解,
就好像牛儿吃下
草,经过多次反刍,慢慢地消化,慢慢地吸收。” ,
(1)指名读该句,说说“反刍”的意思。
(2)这卫把温习背过的课文比成牛儿反刍好在哪里?从两个“慢慢”你读懂了
什么?
(3)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说说“背课文”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3.小结:在背课文的过程中,作者掌握了科学的读书方法,从背书中获益颇
多。

第 12 页 共 66 页

幽默短信息-社会热点话题


炒青菜-中国文化大学


脚下的土地-世界残疾人日


不学无术-文员职责


合肥科技职业学院-广东省出入境网上签证


写景抒情作文-范文大全


绿叶对根的情意作文-奥巴马的简历


个人介绍范文-幼儿评语大全